第一篇:第十章 社会工作研究中大
第十章 社会工作研究第十章 社会工作研究本章重点
——社会工作研究的特点
——社会工作研究的功能:改善具体服务、发展知识
——社会工作研究的主要方法论:实证主义、反实证主义、马克 思主义以及建构主义方法论——社会工作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行动研究
第一节 研究的含义与功能
一、内涵 1.概念p287:研究者依托社会工作伦理和社会研究伦理,使用社会研究的方法和程序,收集和分析与社会工作有关的资料,以促进社会工作目标的过程。
2.研究的特性p287:
(1)研究对象是社会问题或人们的需要。
(2)以社工的视角(人在环境中)探讨问题(适应环境的变迁)。(3)在社工伦理指导下。(尊重、公平、正义„„)。(4)目的是促进实务(工作方法和技巧)和提升理论。
(5)研究者是资料的收集者和分析者。3.研究层次(一般了解)基础研究——回答:为什么?本体知识研究——回答:怎么做?
整体研究——某个完整的理论或模式进行探讨部分研究——对某个理论或模式的一部分进行探讨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伦理
社会工作研究的伦理(一般了解)
1、确定研究问题的伦理--研究正当性--实务应用性--经费来源
2、研究过程的伦理--研究者身份
--自愿参加与知情同意--价值中立
--被研究者有权利和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伤害参与者--匿名和保密
--研究结果的公开和分享
三、社会工作研究的功能
1、改善具体服务
2、发展知识(服务模式和策略、专业理论)
3、提高工作者能力
4、改进专业处境
第二节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详细了解)
一、主要的方法论
(一)实证主义方法论—— 基本观点:(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和外部性)
---人和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可重复的规律。
---人的行为、社会及自然物质变化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是可以 被感知、概括、客观计量的。---旨在说明社会现象或规律是什么
---将社会现象视为研究起点,重视概括归纳
---强调研究者在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以保持客观性。
---强调理论研究对实践的影响。
(二)反实证主义方法论—— 特征
(二)反实证主义方法论—— 特征(强调对人的行为要从其主观因素方面去理解):
--强调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不可重复、无一般规律
--主张社会唯名论,反对把社会生活看成是一些无个性的社会事实或社会结构间的相互作用。
--认为社会研究方法重在分析社会整体的各种因素,说明整体与各个组成成分间的关系
--主要方法是以描述性的历史方法说明社会现象,反对概括性规律的方法
--社会科学的知识是主观的、相对的--注重社会现象的发生、变化过程和人的意识过程
(三)建构主义方法——观点
(三)建构主义方法——观点:(不认为存在唯一的不变的事实,事实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价值互动而形成的生成性理解。)
--认为人们观察到得东西都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同的人观察到的东西都是从他们自己的视角出发获得的“不同版本的事实”。
--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历史、环境、个人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加工、调整和修正后得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它经历了从最初的浮现到被视为问题的复杂的建构过程;--研究结果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彼此不断的互动所形成的,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对话。
(四)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观点
(四)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观点:--包括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层次:强调经验事实先于理论存在以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取代静态分析知识的发展也是辨证的二、社工研究范式
二、社工研究范式
(一)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特点1.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关系
定量:排除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定性:研究者对自己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和调适,设法视被研究者为自己人2.研究与理论的关系
定量:依托理论、形成假设、分析数据、验证假设 定性: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理论假设3.研究策略
定量:追求研究资料、研究结论的精确性定性:研究设计灵活变化,可根据情况修改4.资料特性
定量:收集和分析量化资料、可操作的变量和统计数据
定性:获取面描述性的信息。5.结果范围
定量:结论可以推论
定性:问题的个别性和特殊性,不做结论推论
(二)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适用范围
定量:适用于研究问题已有大量资料、资料收集相对容易、需要探讨变量关系、宏观的大规模的调查与预测等场合;
定性:则适用于不熟悉的社会系统、无权威和不受控制的场景
(二者不是截然对立的。)
第三节 社会工作研究的一般过程(简单了解)
一、定量研究的过程p296
二、定性研究的过程p30
1三、调查报告的撰写1.基本原则:(要与所使用的方法一致)呼应、内容效度逻辑性和完整性有理有据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朴实流畅
2.结构与内容:标题
研究问题、目的与意义文献回顾研究方法研究发现讨论和建议3.成果应用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
(一)含义:依托问卷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分类:自填问卷、访问问卷
问卷的结构: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
(二)问卷设计
– 原则:答题者视角、考虑阻碍因素、整合研究目的、内容样本 特性和资料处理方法– 步骤:探索性工作、设计问卷初稿、试用和修改-技术要领:(重点了解)》开放式问题逐一空间大小(你是如何看待生活的?×),封闭问题要注意答案的穷尽性和互斥性(婚姻状况:已婚(离异算不算)、未婚)。》语言简单明了,避免双重含义。(你身边的亲友了解你的现状吗?)》题目数量适当
》问题按序排列(逻辑关系顺序很重要)
(三)问卷调查的评价
(三)资料的收集
(四)问卷调查的评价
1.优点:有利于获取真实信息;有利于中和极端回答;收集数据 各方面较统一,便于比较分析;节省资源。
2.不足:难以保证调查员的素质;对被研究者有一定的要求;质 量难以保证。
二、实验研究
1、三对要素: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和后测
2.标准试验设计---前后测控制组设计40个下岗工人
实验组:20人——前测求职技巧(2.5分)——提供培训(提供干预)——后测求职技巧(4.3分)控制组:20人——前测求职技巧(2.7分)——×(不提供任何干预)——后测求职技巧(2.8分)结论:4.3-2.5=1.8 ;2.8-2.7=0.1; 1.8-0.1=1.7,所以训练可提高求职技巧。---单后测控制组设计40个下岗工人
实验组:20人——提供培训(提供干预)——后测求职技巧(4.3分)
控制组:20人——×(不提供任何干预)——后测
求职技巧(2.8分)
结论:4.3-2.8=1.5,所以训练可提高求职技巧。---所罗门四组设计40个下岗工人a:前测分组:
实验组1:10人——前测求职技巧(2.5分)——提供培训(提供干预)——后测求职技巧(4.3分)控制组1:10人——前测求职技巧(2.7分)——×(不提供任何干预)——后测求职技巧(2.8分)b:后测分组:
实验组2:10人——提供培训(提供干预)——后测求职技巧(4.0分)
控制组2:10人——×(不提供任何干预)——后测求职技巧(2.6分)c:结论:前测组比较:4.3-2.5=1.8 ;2.8-2.7=0.1; 1.8-0.1=1.7。后测组比较:4.0-2.6=1.4。
结论:1.7-1.4=0.3所以训练可提高求职技巧。3.准实验设计(针对社会研究而言,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的研究)
--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两个社区的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比例:15%社区一:
实验组——进行社区教育(半年)——测评10%社区二:
控制组——不进行干预(半年)——测评18% 结论:18%-10%=8%
所以干预有效果。--简单时间序列设计
社区的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比例:15%——进行社区教育(3个月)——第4个月测评14%——第5个月测评10%——第六个月测评9%——第7个月测评7%,所以干预有效果。--多组时间序列分析
两个社区的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比例:15%
社区一:实验组进行社区教育(3个月)——第4个月测评14%——第5个月测评10%——第六个月测评9%——第7个月测评7%
社区二:控制组——不进行干预(3个月)——第4个月测评15%——第5个月测评17%——第六个月测评18%——第7个月测评18%
结论:每个月都有明显差异,所以干预有效果。
五、行动研究
三、定性研究技术1.观察法2.访问法3.个案研究
(1)含义:对单个对象的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进行的整体性 和深入的研究。
(2)研究特点: 调查程序不严格、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手段和资料多样化详尽深入
强调应用性研究
(3)评价: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费时费力,研究发现不能推广
四、非干扰性研究(不重要)
(一)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二)历史分析、比较研究
五、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中,实际工作者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例如:对流浪儿童教育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者首先在不断的对流浪儿童进行教育辅导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名为“分类分层素质拓展教育”的流浪儿童机构内教育模式;然后再将这套模式应用于对流浪儿童的教育辅导过程中,不断总结不足,反思、完善,最后经过实践评估;确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针对流浪儿童机构内教育的“分类分层教育模式”。这一研究过程就是行动研究过程。
(一)内涵 解决实践问题
对象是行动者的实践情境 研究者即实务工作者
研究方法兼用量和质方法,偏向定性研究 研究者与行动者伙伴式合作 研究成果应用的即时性 研究效果在于解决实践问题
(二)类型
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研究 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行动中认识、行动中反思、对行动进行反恩)
其他:合作模式、支持模式、独立模式
(三)评价:克服了其他研究与实践脱节的不足 研究者与行动者不断分享感受和经验 本章小结
重点理解各种方法论
定量与定性研究的区别是重点 几种研究方法要理解
第二篇:中级 第十章 社会工作研究
中级 第十章
社会工作研究
一、社会工作研究的主要类型
1.内容:基础理论研究、本体知识研究
2.结构:整体研究、部分研究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特征
1.以困难群体及其议题为主要对象
2.采用社会工作视角
3.恪守社会工作伦理和社会研究伦理
4.旨在促进实务、提升理论和推进福利
5.体现研究者的角色多样性
三、社会工作研究的目的1.治疗和预防社会问题
2.改善社会工作实践
3.提升社会理论
4.推进福利正义
四、社会工作研究的伦理
1.研究选题的伦理
2.社会工作的伦理
3.社会研究的伦理
五、社会工作研究的功能
1.直接功能(与目的一致)
2.间接功能
(1)对研究参与者而言,有助于感受社会事务
(2)对社会大众而言,有助于了解社会工作的内涵
(3)对社工和社会服务机构而言,有助于实现自身增能
(4)对社会而言,有助于激发多个系统的正面功能
六、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论
1.实证主义方法论
2.反实证主义方法论
3.建构主义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七、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对比
1.研究和理论的关系
2.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3.研究策略
4.资料特性
5.结果范围 6.适用场景
八、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1.需求评估与诊断
2.方案制定
3.计划执行
4.总结评估
九、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
1.准备阶段:拟定研究主题、界定研究问题、进行文献回顾、完成研究设计
2.调查和研究阶段: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
3.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成果应用
十、定量研究的一般过程
1.研究准备2.资料收集3.资料研究4.研究总结
十一、定性研究的一般过程
1.研究准备
2.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
3.研究总结
分析解释是定性研究的核心所在十二、撰写报告的基本原则
1.标题与内容呼应
2.资料完整性和逻辑性
3.定性资料和定量资料结合4.风格朴实积极
十三、社会工作研究报告的分类
1.普通报告2.学术报告3.学位论文 以实务阶段为对象,可分为
1.需求评估报告
2.项目方案书
3.项目总结报告
十四、社会工作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
标题、引论、研究问题及目标和意义、文献回顾、研究方法、研究发现、讨论和建议、附录、参考文献
十五、项目方案书的基本结构
主题、基本背景、需求评估、项目目标、工作模式、实务内容、经费结构、时间进度、附录、参考文献
十六、项目总结报告的基本结构
主题、基本背景、需求评估、项目目标、工作模式、实务内容、服务效果、讨论和建议、附录、参考文献
十七、社会工作研究方法分类
1.调查研究2.实验研究3.非接触性研究
十八、社会工作研究的具体方法
1.问卷调查
2.实验研究
3.观察法
4.访谈法
5.个案研究
6.非接触性研究:
现存统计资料研究、比较法、内容分析法 7.行动研究
十九、社会工作的项目评估
1.基本要素:主体、对象、目标、伦理、方法
2.基本步骤:开始准备阶段、实施、总结应用阶段
3.关键步骤:形成问题、研究设计、分析成败原因
4.主要类型:
(1)服务前期评估:需求评估、方案评估
(2)服务中期评估:评价项目执行中相关活动情况
(3)服务后期评估:
结果评估(本体评价):进行效率分析;评判服务对象的改变程度和满意程度
影响评估(影响评价):项目是否获得社会效益;是否拓展了相关实务;是否推进了场景改变
第三篇: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011年2月19日上午中央党校举行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当前,如何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也在从不同学科对社会管理创新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深刻理解社会管理内涵,找准切入点,才是关键。大力推进发展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工作,是提高我省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二、发展社会工作对于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职业,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社会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协调社会资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安全提供物质、心理支持,维护合法权益,减少社会不平等;二是提供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日常需求,促进人的能力发展,改善并增进人们的福祉;三是运用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有困难人士解决问题,防止因问题激化而可能对社会秩序的冲击,降低社会问题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四是参与社区生活过程,组织并强化社区生活,恢复和加强社区与社会基层组织的功能,稳定社会基础;缓解人际关系紧张,防止各种人际冲突或社会冲突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五是通过政策倡导和服务传递,充当国家与个人、政府与社会连接的桥梁,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胡锦涛总书记在2月19日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由此可见,加大力度发展社会工作,促使社会工作职业化,加强社会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福建社会和谐、加快海西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此,如何促使社会工作职业化及其人才队伍建设必将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明确中国社会工作面临的普遍问题,提出发展海西社会工作的建议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教育专业和社会职业,学界认为从1988年开始恢复和重建,至今经历了专业社会工作的恢复和拓展、社会工作实务和职业化探索、推进社会工作制度和体制建设等主要发展阶段,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职业领域尚未明确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大众熟悉的专门职业,社会工作者与律师、医生并称为三大热门职业,被誉为“社会工程师”或“社会医生”。目前我国主要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包括:学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老人社会工作、矫治社会工作、社会行政、社区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由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角色具有“多重性”,我国理论界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领域界定一直存在争议,从未得到清晰的界定。从实践角度看,由于我国的职业社会工作刚刚起步,与政府机构的关系定位仍未确定,造成了社会工作者身份的尴尬局面:一是把社会工作看成是民政工作的延伸,从而把社会工作“泛 民政工作化”;二是把社会工作视为自发的志愿帮困济贫行为。由此可见,职业领域定位不清不仅会造成社会工作者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社会工作的职能与其他部门重叠或工作覆盖面不到位、产生工作冲突等情况,既影响工作效率、浪费人力资源,又损害社会工作职业的权威性。
(二)工作模式单
一、工作机制不健全
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社会工作机构长期将其内部的人事管理工作视作一种准行政工作,缺乏科学管理意识,缺少对人力资源工作的全局性和战略性把握。具体表现在:一是人才战略决策机制不健全。不少社区和社会工作机构不能准确把握人才战略的理论实质和实现机制,无法适时依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科学的人才决策;二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的新型用人制度,在实践上还未能在社会工作人事管理中真正建立;三是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者考核中,难以准确把握量与质的关系,既重数量又重质量的双重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完善;四是薪酬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者整体薪酬水平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通过薪酬竞争优势引进优秀人才为社会工作服务,更难以维系现有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稳定;五是社会工作者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业务量繁杂,社会工作机构不能及时安排员工参加继续教育等方式的培训;六是激励机制不健全。重视物质激励、工资激励的多,而对精神激励、社区组织文化建设和人才环境的优化重视不够。
(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尚未完善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关系到社会工作发展水平的高低,而且对其能否持之以恒深人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家劳动保障部颁布的《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仅仅是关于社会工作岗位要求的技术标准,仅限于部门规章,还未上升到国家法律法规地位,其权威性可想而知。同时,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的实施缺乏相关部门的共识和配合。由于没有相关部门共同签署文件来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导致执行《国家职业标准》变成了一场没有对象的“宣战”。
当前,我省正处于如火如荼的海西建设过程中,如何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对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我省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加强特色塑造和专业宣传,增强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寻求政府与社会的广泛支持,使其得到更大的发展。有鉴于此,对我省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问题谨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明确社会工作的职业领域
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首要的任务是要明确社会工作的职业领域。目前这个任务应由政府、专业协会以及社会工作机构三个层次的管理体系共同承担。首先,政府是社会工作职业领域合法地位的确认者。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来确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领域、职业地位和职业标准,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权威性的基础。同时在相关法律基础之上,有关部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其次,社会工作专业协会是社会工作职业领域界定的指导者。专业协会除了有义务和责任保障社会工作者享有相应的权利之外,还要担负起制定职业守则、职业操行、颁发职业证照等职责,把社会工作的职业领域界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再次,社会工作机构是提高社会工作职业领域认同度的践行者。社会工作机构要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要把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吸引并保留到机构中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社会工作机构应通过各种管理手段使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相互关系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释放社会工作者潜在的能力,使其产生职业成就感,更加积极地投人工作,以提高民众对社会工作的重视和职业认同度。
(二)健全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体制
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工作机构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人事管理方面,要大力推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把优秀人才推选到合适的岗位上;在考核评价方面,改革现有的政绩评价制度,以工作业绩、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工作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为主要考核内容,建立科学的社会工作者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施绩效管理,从而激励社会工作者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薪酬方面,制定从事社会工作类专业技术人员政府指导标准价位下的协议薪酬制。参照香港经验,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待遇不低于同等条件的国家公务员;在培训方面,着力发展社工教育,通过优化教材、选派优秀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岗的社会工作者及管理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在激励方面,除采取物质激励的之外,还应采用职位轮调、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提供参与决策过程的机会、完善考核升迁制度、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培训发展机会以及组织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增加他们的职业满意度,使其安心积极地工作。
(三)完善社会工作的法律制度体系
法律制度建设应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重点。具体来说,一是为适应当前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一部类似《教师法》的《社会工作者法》,从法律上确定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社会工作立法,不仅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要求,也是人事部在社会工作行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条件。民政部及其有关部门要在今后的相关立法中增加有关社会工作的内容,引导社会福利机构、社会事务机构和民间组织团体开展社会工作,逐步从法律上规范社会工作职业的发展。二是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制定职业资格标准,以及能力要素条件和行业准人资格制度,建立岗位技能考试实施办法和考核认定制度。可选择若干地区先行试点,由地方政府制定条例或相关政策对社会工作进行职业定位,比如核定编制、划分职称等级、明确待遇等,以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定位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整合社会资源以扩大社会工作的辐射面
整合社会资源,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并非单兵作战,而是和其他的社会机构与专业人员结成联盟共同来帮助案主。社会工作者有时承担的不仅是直接提供辅导或治疗,还需要扮演个案管理者的角色。个案管理就是协调和管理与案主相关的各种社会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联盟共同帮助案主解决问题。现实中,弱势群体通常需要全面的服务与资源,如医疗、教育、住宿、就业等等。由于案主多方面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很难靠一己之力来完成工作任务,需要联系各种资源,才能把最好的服务传递给案主。由社会工作者来承担个案管理的角色,协调各种社会资源之间的关系,共同讨论个案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不仅可以有效地协助案主获得所需的资源,避免服务的缺失和重复而且可以培养社会工作者协调社会资源的能力,使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职业辐射面得到相应的扩展。我们应该认识到,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对案主提供帮助可以有效弘扬社会工作宗旨,对提高社会工作职业的认同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总结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舶来品”,在很多地方仍不成熟,但笔者认为,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不应该因其不成熟而忽视它,而更应该重视它,发展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工作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完善相关法律,使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坚实的后盾,积极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促进社工专业队伍的壮大发展,同时借鉴外国及我国香港、台湾两省的先进经验,立足省情,加快脚步促使社会工作本土化和职业化,使其成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化的中坚力量,为推动我省海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作业
从舟曲泥石流灾害看西北地区本土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作用和问题
一、选题的概念
(一)选题的名称
从舟曲泥石流灾害看西北地区本土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作用和问题
(二)选题的背景
本选题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本土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作用和问题的研究,非政府组织(NGO)在中国本土称作民间组织,在西方称作非营利性组织或非政府组织(NPO或NGO)。以萨拉蒙为代表,非政府组织有志愿性、公益性、组织性、自治性等特点。本土非政府组织(NGO)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众多参与者之一,可以在处理公共危机时扮演要的角色。由于在规模和服务范围、组织机制、专业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非政府组织成为应对公共危机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本文探讨以甘肃舟曲地区相关本土非政府组织在舟曲泥石流灾害中参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分析非政府组织在参与突发事件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NGO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性上存在的问题作深入分析。
(三)选题的意义
西北地区是一个欠发达地区,地处边远,但具有文化多样性,管理好这一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具有高度战略意义。但另一方面,西北地区非政府组织的拥有量远远落后中国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社会发展不能单靠政府一方,而应积极引导社会多方力量参与与地区建设。
在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危机的发生难以避免,而本土NGO在这其中的有效参与可以迅速弥补政府缺陷,愈合社会伤口,是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黏合剂。
二、选题的目标
在中国东部民间组织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产生了与此相关的大量研究。而到目前为止,鲜少有人对中国西部的民间组织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的目标是力图填补这一空白。本课题通过以甘肃舟曲地区相关本土非政府组织在参与突发事件的角度,对西北民间组织进行系统研究。力图从宏观的角度探讨西部民间组织在社会发育中扮演的角色,并最终为政府决策服务。
三、研究假设
假设一:当政府应对公共危机出现“失效”时,非政府组织在这个时候弥补了政府的“失效”。提出这一假设的依据是:“政府失效性”是指当危机发生时,政府在短期内所能提供的公共资源有限、空间分配密度有限,将导致对某些危机事件无法采取及时和有效的应急措施而造成损失。舟曲泥石流抢险救灾为例:NGO组织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集结,第一时间对被困人员进行施救。他们还通过亲身去灾区调查灾民最急需什么物资,并通过博客和建立网站等方式向政府和社会发布这些消息,这为我们的救援提供了有针对性的依据,使我们的救援工作更有效、更有针对性。还有在这次救灾中,民间组织也募集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假设二:公共危机发生之后的社会重建阶段是NGO尤其是本土NGO参与最广泛、深入,优势最突出的阶段。提出这一假设的依据:从国际经验看,NGO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细致专业领域,包括心理救助、学校重建、个案关怀、家庭回归、社区建设、文化恢复等。第二,自治参与领域。通过公民参与、志愿者组织,NGO往往可以保持社会资源的持续动员,并形成自我组织、服务的社区发展模式。第三,公共倡导领域,为今后类似灾害的防治做出努力。
四、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西北地区现存的非政府组织,包括社团、行业协会、国内外基金会、、商会、民办非企业等草根、官办或半官半民的非政府组织进行调查和分类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本课题是通过抽样调查对西北地区非政府组织现况的调研。
2、本课题采取实地调研、官方文献、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比较的研究方法。比较法。通过实地调研、官方文献资料、历史文献资料了解世界发达国家、中国发达地区在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进行比较东西部在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问题。
访谈法。通过对民政局、各类民间组织领导、成员和群众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西北地区非政府组织发展和存在问题的看法。
五、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具体内容
1、西北地区非政府组织的现状和特点,包括各类非政府组织的数量、类型、规模和特征。
2、西北地区非政府组织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民间组织的治理机制,如经费来源、角色分工。
3、西北地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作用及局限。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和民众的关系问题。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对西北地区非政府组织状况做实地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西北地区非政府组织发展现况进行分类研究,探讨各类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作用和问题。一方面为政府治理服务,一方面填补学术界对西北地区非政府组织研究的空白。
第五篇:关于医疗社会工作的研究
关于医疗社会工作的研究
作者:王小溪 发布时间:2012-09-20 1.何谓医疗社工
医疗社工是一个新生的名词,医疗社工可以说是医生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与家属的朋友,家庭的保护人,社区的组织者。医疗社工是指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协助病人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配合医生进行疾病防治和伤残康复等服务的一种专业社会工作。2.医疗社工的起源与历史
医疗社工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残疾军人大批回乡,面临医疗、康复、就业、社会安置等诸多问题,医疗社会工作者应运而生。1905年美国马塞诸塞州总医院卡伯特医生率先雇请了一位社会工作者,在医院创立“医院社会服务部”的专门机构。由于当时主要是以个人和家庭为服务对象,工作方法主要是个案工作,因此又被称为“医疗社会个案工作”,这是医疗社会工作的开端。
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从医师的附属到合作及相互教育。早期医院中的社会工作部门都是由医生作主管,而财力支持则多来自社会资源。美国麻州州立医院在1914年,社会工作部门成立近十年社会工作人员才获准进入病房,并只服务医师转介的病人。(2)管理权转移至医院行政主管,由于机构逐渐负担医务社会工作人员的经费,社会工作部门的管理权逐渐转移至医院行政主管。(3)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大,进入20世纪60~70年代,医务社会工作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工作的领域不断拓展,主要集中在:①对社会危机的处理; 1
②对研究的注重;③医务社会工作知识的不断增加;④医务社会工作人员的角色由附属服从医师转为“减轻疾病对病人的影响”。由于社会工作人员对疾病造成的社会心理因素有更多的了解,使社会工作人员在医院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3.以南海医疗社工为例探究医疗社工的发展
南海医疗社工项目是2011年“关爱桂城”的项目之一,于2011年9月中旬启动,以政府向第三方服务机构购买医疗社工服务的模式,在南海人民医院引入4名专职社工,重点开展各项关爱病人、缓解医患关系为主题的专项服务。该项目服务内容有导诊、医患沟通、情绪支援及心理康复指导等,面对的人群包括病患及其家属和医护工作者。入驻医院的4名专职社工都有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同时还有3名香港督导义工不定期指导,一名中山大学社会工作学博士以义工身份参与调研。而以这种社会团体的形式开展服务,能更大程度上地利用社会资源。团队的大学背景和香港督导师可为南海吸引到世界各地的义工资源。此举将令医疗机构由传统诊疗向为患者、家属及医护工作人员提供心理扶助的综合性服务转变。南海探索的“政府向第三方服务机构购买医疗社工服务”的新模式融合了港台医务社工的成熟模式,又有南海的特色。
据悉,社工进驻医院以后,首先将开展基础性的需求评估和义工管理,包括导诊和宣传服务,医患心理辅导和临终关怀,链接社会资源,病患需求反馈,组织医患互动活动等。特别是很多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其心理问题往往比身体疾病更严重。在医疗系统引入医务社工服务,就是希望能转变传统的单纯疾病诊疗这一种模式,使患者能享受社会对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关怀。虽然尚属起步和摸索阶段,但从南海医院医务社工和义工在病人和家属中的受欢迎程度来看,医疗社工的桥梁纽带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4.开展医疗社工道路中的经验和启示 4.1医疗社工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职业
无论是美国还是加拿大,从事医疗社工的人都必须具有社会工作专业学士以上学位,且工作的主体是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的专业人才。这说明两国医疗社会工作的高度发达,同时也反映了这个职业对从业人员的高要求。在我国,一方面是面临复杂的、多样的、数量巨大并且增长速度很快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是我国多数社会工作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每年专业毕业生近万人,大多数人改从他业;然而要成为合格的医疗社工必备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一是医学心理学、二是社会学、三是法学,由于医疗社工缺乏相关医疗和法律知识,当病人咨询社工关于自身病情的一些情况时,社工不能做出专业的解释,缺乏相关的知识基础。4.2在发展医疗社工过程中,政府和医院肩负不同使命,共同推动医疗社工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在我国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医疗社会工作者队伍的过程中,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和优势,共同推进医疗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应该支持社会工作者,设立相关部门帮助医务部处理问题,让医院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临床,社会工作者名正言顺地开展工作。医疗社会工作者尽管是最早出现的社会工作人员,但却是发展最慢的。一方面医疗社工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医院的编制问题是阻碍医疗社工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医疗卫生行业除了医、护、药、剂四类专业人士之外,应该给医疗社会工作人员一个合法身份,政府应该帮助医疗社会工作人员建立合法的制度保护。
4.3医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或执照考试是保证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和专业地位的重要手段
美国和加拿大都是社会工作高度发达的国家,特别是美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较长,并有一套规范的职级评定和晋升制度,国际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的进程主要是以美国为标志的。
总之,医患关系的紧张,医疗纠纷的出现,其原因除了现有制度性的盲点外,还在于医患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和理解。建立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将社会工作者引入医疗机构和整个卫生系统,是解决日趋严峻的医疗卫生问题的迫切需要。而在医疗领域,社工的介入,其融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于一体的医学人文服务的属性,无疑可以更好地帮助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缓解医患紧张关系。目前,我国已有十余家医疗机构相继出现了医疗社工,尽管模式和侧重点不同,但毕竟让人们在弥漫药水味的医院里嗅到了温煦的人文气息。参考文献:
[1]《社会学原理》朱力社会科学出版社 [2]《西方社会学原理》宋林飞南京大学出版社 [3]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院报 [4]广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