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经济与企业现代化管理趋势化

时间:2019-05-14 14:1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知识经济与企业现代化管理趋势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知识经济与企业现代化管理趋势化》。

第一篇:论知识经济与企业现代化管理趋势化

论知识经济与企业现代化管理趋势化—范文网 论知识经济与企业现代化管理趋势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一个全新的概念在经济领域得以产生和应用,即经济在向以知识为基础的转移中,出现了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的因素,无疑是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对人类历史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知识经济与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关系及知识经济对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作用和影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知识经济给企业现代化管理带来机遇

所谓知识,从广义上讲,不仅包括人们普遍认识的事物,还包括科学和技术,而知识经济所包含的知识包括科学、技术能力、管理等等,涵盖面比较广。知识经济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70年代初美国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在《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电子技术时代的任务》一书中就敏锐地提出,我们面临一个“电子技术时代”,这种电子技术时代,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时代。在当今时代大0变革中,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在发生着从来没有过的深刻变革和变化。

在当今社会,之所以会发生迅猛而深刻的变革,正说明知识化的巨能作用。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智慧结晶,正因此,它也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具体体现。我们所说的知识经济就是在充满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经济。对企业来讲,知识经济的来临,将对其的变革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为工业时代的生产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控制市场和原料供应,以此获得利润,而知识经济型企业是靠现代化手段促成生产经营和管理之间的有机联系,不断找出超越般的捷径。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来讲,它所提供的价值多来自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研究、工程和设计服务,专门销售和咨询服务以及把上述两方面联结起来加上金融和管理服务的专门化战略,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出现了以“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来安排生产经营活动,这也就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必需打破原有的模式的束缚和限制,在管理上要注重随机应变,快速反应,灵活机动,开拓创新。

我国的企业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建立起现代化的经济和管理模式,但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及政治体制上的不完善,与世界先进国家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和档次,对于整个国家来讲,我们还处在第三世界的发展中,正是基于此,为了大力发展经济,赶上发达国家,我国对企业改革提出一系列方案,这无疑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明智选择和必然结果。可以说,知识经济的到来给企业现代化管理和发展带来机遇,尤其在关系到企业成败的管理上,知识经济由于导致由大规模生产向个体化生产转变;由集中生产向分散生产转变;由垂直管理向水平管理转变;由传统产品开发方式向柔性产品开发方式转变,更是关系到企业发展命运的关键,只有抓住知识经济带来的这一难得的变革机遇,才能使我国的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二、识经济对企业现代化管理影响深远

从人类工业发展的历史来看,知识经济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逐步进化的过程,在这个进化过程中,生产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而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

部活生生的生产力进步史,是走向知识经济的演化史。

马克思在经济学理论方面曾指出:“我们把劳动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既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说明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力仍然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但智力成了劳动力主要的内容。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向我们指出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真理。

正因为科学知识经过知识劳动转化为生产技术,可以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才使知识经济成为一体化。在历史上,人们由于开始掌握科学知识的顺序是:“生产-----技术-----科学”。到后来变成“科学----技术-----生产”。说明了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了生产的前面,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

既然知识经济时代就是生产力高度体现和发展的时代,当今的社会更充满了竞争色彩,特别给企业的竞争带来了不进则退的机遇选择,这种选择也必将给企业内部带来管理模式的变革。尤其在我国,企业要想步入现代化经营管理的一体化轨道,首先还要经过政治体制转变的阵痛,从这一点来讲,我国企业面临的将是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我们知道,经济管理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知识时代,是以知识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高科技为支柱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的生产方式有质的区别,因此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也必将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发展,直接代替了中层管理者的搜集、传递、分析与处理信息的无创造性或低效应工作,从而要求管理层次必需减少,这样既便于消除官僚作风,又能保证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2、由于在知识时代,知识和信息成为基础,成为企业各部门可以自由获取的资源,以及新的网络型企业应运而生,过去那种“金字塔”是的垂直管理方式便不再适用,从而要求网络化的水平管理去替代传统的垂直管理。网络型的管理多样化,分量生产的高产值企业的主要形式,网络上的每一个结点,都是创新的源泉,其成员既是项目的参加者,也是利润的分享者,从而保证企业不断挖潜和创新。

3、由于当前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出现以“知识流”作为生产组织的主要调控因素,一切围绕着对“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来安排生产经营路子,以“知识主管”将以前的物流管理变为对知识的组织应用,这样便能极大的减少制造成本,经营风险和上市时间,在管理中通过创新,充分发挥知识、智力资源的作用,达到企业提高效益的目的。

4、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效率标准是知识的生产率,即生产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术、产品的效率,强调的是知识的有用程度,从而要求企业衡量效率的标准由劳动率向知识生产率转化。知识生产率的转化,反映出知识经济社会管理模式的变化。

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科学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时,企业管理也必将进入现代化的格局而受到知识经济的深远影响。

三、知识经济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原动力

企业要想走知识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国家企业水平,就必须

在管理上做好文章。实行管理现代化这种现代化的前凑无疑是一种革命化,即动大手术,大刀阔斧改革落后的一切制度和作法,而这样做正是符合我国当前企业改革的形势和要求,与当今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相吻合。

当今的时代,知识和信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经历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世界各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很快实现了以微电子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激光通讯等得到充分的施展,更进一步促进科学和技术领域内的深刻变革。知识经济的兴起,更给世界各国企业发展带来蓬勃生机,仅以日本为例,19世纪80年代,以纺织工业为中心开始了工业革命,随后又发展起以军事生产为中心的电气、煤炭、钢铁、机械、造船等工业。二战后,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于1970年前后实现了工业现代化。在1955---1970年的15年间,日本吸收了全世界近半个世纪开发的几乎全部科技成果。

进入90年代的今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集计算机、通讯、自动控制、激光等技术于一身,广泛传播和应用,它使机器的动能由原来人的手足延长,体力扩张,发展到人的大脑延伸,智力扩张的新境界。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接受不接受,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主导已是大势所趋并已走进我们面前,与我们并行,正如1980年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所说的,信息化浪潮即将到来。它向全人类宣告,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经济基础向知识经济基础的转变。

这种转变无疑要波及到企业,掀起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浪潮。就我国企业目前的现状看,我们在知识经济浪潮边还显得准备不足,还有待于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

2、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技术,装备、管理等方面与发达中国家的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

3、我们的企业在知识经济中要将工业化与知识化齐头并进,就必然要担负着破旧和立新双重重担和压力。

4、企业目前都在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种经济体制的改革前所未有,因而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困难,在面向知识经济的进程中,现代化管理的任务会更加艰巨。可以说知识经济的来临,给我们这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带来严峻的考验,使我们的企业处在不进则退的没有选择余地的地步,然而,知识经济毕竟是社会走向文明的趋势,它更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机遇和原动力。这种机遇的来临与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息息相关,只要选择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就能使我国有条不紊地实现经济工业化和经济知识化的双重目标。面对当前知识经济基础的挑战,我们只要坚持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走科教兴国之路;只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寻求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借鉴和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只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的协调发展;只要把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只要能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其发展的趋势来解决眼前问题,我们就能自豪地面对21世纪。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导致企业步入现代化管理的快车道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而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好企业管理在知识中的变化,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借助知识经济这把利剑适时而有效地掀起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浪潮。我们说,任何一项改革和一次变动,都是一场触发人的灵魂深处的革命,既然是革命,就要借助一种动力,而我们今天在21世纪的企业改革中借助的无疑是知识经济这个原动力。相信随着我国企业管理这场革命完成之日,便是中国挺立于世界强列之时。

第二篇:现代化管理及其趋势

集整管理是现代管理模式发展的最新境界

1.集整管理模式出现的具体背景

在当今科技革命和科技进步中,最为显著的便是以电子计算机、通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扩展,提高并优化企业素质与企业业绩。

在实际应用中,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典型应用及重要影响突出表现在它将以往分散的信息资源“孤岛”联结起来,予以集成,形成信息资源的积聚和规模优势;但系统集成商和应用者都忽略或没有足够重视因信息集成所带来的资源整合、文化整合、业务整合以及流程整合等问题,从而事实上造成了对信息技术投入的浪费。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需要不断整合已成为企业家共识,但又往往缺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施的意识,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开发应用。

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因素在于决策层与技术层之间的知识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以及企业与系统集成、软件供应、应用解决方案提供等商家之间所存在的固有的方位角色、利益驱动不同。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企业往往感觉无所适从,缺乏自身对信息技术应用需求的详细判断;如果那些商家与企业沟通、协调不是非常顺利的情况下,企业将会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报有很大的戒备心理,并且难以评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集整管理应运而生。集整管理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正如INTEL所宣称的那样:未来,将没有什么企业是互联网企业,因为,几乎所有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了。集整管理将成为企业从工业经济走向“新经济”的必由之路。

2.集整管理模式的基本涵义

集整管理意味着系统优化在“新经济(New Economy)”时代,企业实际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透过核心竞争能力可以看到组织的整体实力。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数据集成、信息集成,更要进行信息资源、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从而能够通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并进行系统优化,使各要素协调发展,实现组织竞争力的整体提高

集整管理意味着持续创新对于企业这样一个经济组织系统而言,集成和整合实质上就是资源、能力、文化、业务等系统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这实际上就是创新。不仅如此,在企业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变革和创新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可能是一直在进行的工作;集成和整合将由此而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从管理职能角度而言,集整管理实际上就是创新的管理和管理的创新

集整管理意味着流程重组自1993年Michael Hammer博士与管理专家James Champer合著《再造企业--管理革命宣言》出版后,BPR迅速兴起,现行的ERP等MIS软件中都采用这一管理理念作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因此,集整管理也必然包涵这一理念,集整管理内在地包含流程重组和业务创新

集整管理意味着客户至上集整管理是围绕客户实际需求、以市场为核心而进行的重构(Reengineering)。在互联网时代,组织的扁平化设计和矩阵式或网络式架构以及Internet/Intranet/Extranet和CRM的普遍应用可以使雇员更及时、更直接、更广泛地与客户交流,为客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便捷服务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集整管理意味着竞争优势当企业管理进入集整管理模式以后,企业管理层会发现:就原则制度而言,人本的、系统性的、关注个性的管理原则和管理制度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就组织架构而言,柔性的、扁平的、可扩展的组织设计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就管理内容和过程而言,强调过程和流程创新的、尊重个性充分发展的、具有弹性和韧性的业务流程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现实渠道……这样,集整管理从企业经营运作的整体、全局、长远的高度和角度极大地提升着企业的品质及其管理素质和能力,最终成为企业参与未来竞争优势所在。

3.火箭模型的基本描述

智能化客户管理客户是企业生命之源,而且企业的客户每5年就以50%速度离去。准确的市场定位、及时便捷的服务、灵活畅通的获得渠道、富有个性化的产品,这些成为留住客户的重要因素;以4C为核心的整合营销传播,也即-Consumer(消费者)、-Cost(消费者满足需要与欲求的成本)、Convenience(消费者购物的便利性)和Communication(沟通)近年来的迅速兴起可为明证。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正使得管理越来越具有自动化和智能化,实际上,相应的“一对一”交流、知识营销、网络广告等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在火箭模型中,智能化客户管理作为“火箭”的“探测机件”,时刻注意市场和客户的变化,起到了引导“火箭”飞行的重要作用

知本运作管理新经济时代,“知本家”大量涌现,知识管理方兴未艾。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知识产权、基础结构、组织运作能力等构成了知识资本的要素。知识管理(KM:Knowledge Management)倡导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它传递给人们的这种思想和观念并不是前所未有的新观点。并行工程、敏捷生产、CIMS等管理思想的中心实际上都归结为知识管理。创建知识管理体系强调在线的实时汲取系统、适应的监控系统以及全方位的网络利益机制。知本运作管理在火箭模型中处于重要的“燃料”和“推进器”的地位,它与资本运作管理一起构成了“火箭”的“动力机构”。

资本运作管理在集整管理阶段,资本运作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工作。如GE之类的巨型公司,每年都要买进许多事业,同时又会卖掉许多事业。通过资本运作,企业获得不断的发展机遇和动力。相对于产品经营而言,资本经营将为企业带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集整管理模式下,“日常”的资本经营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数字化信息管理集整管理模式下,这是一项基础管理。企业内所形成的“数字神经系统”将内部、外部乃至遥距的各类信息都汇集、分类和扩散,提供给需要的员工和合作伙伴。在火箭模型中,它作为整个“火箭外壳”联结了“火箭”的其他所有部分,支撑起整个“火箭体”,并作为企业与外部的主要“界面”承担了与外界联系的功能。

创新管理创新是动力,创新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传动机件,它将知本运作管理和资本运作管理两个“推进器”所形成的推动力传到“火箭”的其他部分。实际上,创新管理正在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工作,因为,创新将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否则,企业就可能面临各种风险,甚至经营失败。企业的创新能力涵盖了创新倾向(偏好)、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创新市场营销能力、技术学习能力和技术监测能力等方面,这些内容运营本身便构成了创新管理

战略管理集整管理的企业的是“有机”企业,是“有生命”的企业,其原因集中体现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和能力上。战略管理发祥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实践的扬弃,今天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战略管理在“火箭”模型正好相当于“火箭”的智能控制部件。在其前端,以智能化客户管理为基础和前提;不断汲取数字化信息管理所传递来的各类“数据流”,同时又通过“数字神经系统”向各个部件发布指令;其后为涵盖了传统分工管理模式中的生产制造、技术学习和市场营销等内容的创新管理,并通过数字化信息管理和创新管理向“推进器”--知本运作管理和资本运作管理--传递调整“火箭”飞行轨迹的指令和操作;战略管理通过数字神经系统和数字化信息管理,获取智能化客户管理、创新管理、知本运作管理和资本运作管理的有关信息和数据,并依此做出新的战略部署,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做出反馈和调整,从而形成完整的经营管理体系

应当指出的是,火箭模型并不能完全说明集整管理模式,因为采用集整管理模式的企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有机体”而非自动控制的机械结构。

4.集整管理的主要特征和未来发展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集整管理模式的特征可以集中描述为管理原则的人本(知本)性和系

统性、管理制度的分权集成化、组织架构的扁平化、网络化和可扩展性、业务流程的可重组性和柔性化、管理信息的数字化以及管理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当然,集整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而是不断发展变化、有机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管理模式,这主要是因为它内生地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可扩展性。由于集整管理模式内含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必然受到信息技术的约束,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集整管理模式的发展、影响着企业管理模式的拓展和提升。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信息技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全世界的普遍认可,是因为极为重要的问题在于: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大大减少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因信息不充分而造成的“市场失效”的可能性。所以,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更深入地解决这一问题。企业管理模式也因此随之发生变化,集整管理模式将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由此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解决信息不充分同时更充分挖掘信息资源、而不断因之变化和发展

集整管理模式的应用启示与实现思考

劳动分工最初由亚当•斯密提出,即由个人专门从事一部分活动而不是全部工作。这使每个工人持有的多样特长技能得到发挥,传统的管理思想将劳动分工以及后来的专业化视为增加生产率的一个不尽源泉。在20世纪90年代Michael Hammer等提出BPR理论以后,在许多国家掀起了管理模式变革热潮,引起了各国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不少人认为,这场革命对当今企业管理的影响完全可以与两个世纪前的亚当•斯密所提出的分工理论对当时企业管理的影响相提并论。在我国,它更具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发展影响。

1.集整管理的现实意义

我国企业改革经过20多年的历程,从政策宽松发展到环境优化、从制度革命演进到管理科学,认识到企业改革不是一股就灵,急需企业家的大批涌现、急需管理素养的极大提高……应该理解的是,我国企业的发展才不过几十年,如果追溯到“洋务运动”也不过百年历史,更何况期间几乎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优化的中国企业发展的环境。80年代以来,外资大量涌进,致使许多人惊呼“狼来了”“八国联军又回来了”……但与此同时,我们从“三资企业”那里学到了更多的管理经验。如果说发达国家的企业发展是正常的演进过程,那么,我国企业的发展轨迹正像加速演进,也正如人类十月怀胎一样,短短十个月内,人类的发育走过了从一个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级动物到高级哺乳动物的上百万年的生命演进历程,我国企业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也正经历着“十月怀胎”。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在10到15年内的迅速崛起正是经历了这一过程。

随着中国加入WTO进程加快,中国企业越来越直接面临着经过“正常”演进发育的巨型外资企业的强力竞争。这些企业所占有的资源无疑是极其丰富的,其管理制度无疑是先进的,其管理能级无疑是较高的,国内企业该如何进一步升级自身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级,以应对这一挑战,把握入世机遇,将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而集整管理模式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一条现实的管理升级之路。通过树立集整管理理念、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重组流程、重构组织、再创文化,从而实现管理素能的升级拓展,为企业赢得新的竞争优势。

2.集整管理若干应用思考

企业的经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永续经营”几乎是所有企业家、经营精英、乃至员工们的共同理想,集整管理模式为企业的“永续经营”提供了现实通道。

应用集整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真正全面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其基本内涵被高度概括为“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可以认为,“产权明晰”是前提,“政企分开”是保障,“权责明确”是基础,而“管理科学”则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又是日常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实际上,企业内的制度革命逻辑上需要先期进行观念创新和变革,后期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而这一切都是围绕技

术创新(狭义的)来进行的(如左图所示)。在集整管理模式中,要求实现系统优化、业务重组和不断创新,内在地要求提供清晰明确、科学有序的制度环境,这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提供了导向目标、现实内容以及技术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真正全面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应用集整管理模式,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决策意识和决策能力。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在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中充满了决策,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派正确的人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在“新经济”时代,互联网、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快速、准确、高效地进行决策以因应市场机遇将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所在,集整管理将提升企业的反应能力和反应速度,快速反应是集整管理模式为企业经营带来的主要特点。

应用集整管理模式,可以提高企业经营者的市场化意识。集整管理是以市场、客户为导向而展开的,失去了市场和客户的导向,集整管理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且在实施和运作中,集整管理要求有明确的市场化政策和客户关系政策,要有完备的市场管理及运作的体系和组织,从而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市场反应能力、市场机会扑捉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等。总之,市场化运作是集整管理模式的内在要求。

应用集整管理模式,可以促进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彼特•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观念,由此,全球企业界风靡“学习性组织”。专家指出,该理念正是系统动力学派的最新代表;集整管理理念可以说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更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现在,已有企业明确提出要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应用集整管理模式,以集整管理理念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将加快企业向“学习性组织”的转变进程,因为集整管理模式本身就内涵着系统科学的思想,也必然内涵着系统动力学、“学习型组织”的思想。应用集整管理模式,可以提升企业的可扩展性,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使企业之间的关系从单纯的竞争走向竞合。在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之间的关系竞争过多、合作过少。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中国人缺乏一种合作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所造成的。能够清晰记得,80年代国内各地都“一窝蜂”地上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生产线,导致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生产过剩、市场疲软。厂家之间大打价格战,竞争如火如荼。这样的发展模式不可能适合“新经济”时代,集整管理模式中也更强调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因为,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时代,现实企业将逐渐被扩展的、虚拟的、在线的企业所替代,竞争性合作和合作性竞争将成为未来企业之间关系的主流,并进一步带动着企业管理能力和素养不断前进,实现“永续经营”的理想。

第三篇:论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

刘巽浩

科学理论是实践变革的指导。本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4 种全球性与农业有关的思潮,即农业现代化、绿色革命、自然农业与可持续农业。作为一种思潮,往往是狂风般的蜂拥而来,也可能是落潮般的悄然而去。各种思潮中科学性强的理论能经受历史的考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经久不衰;也有部分科学性不强或反科学的理论只能热闹一时而自然地退出历史的舞台。站在当代受各种思潮冲击的人们,必须保持冷静头脑,分析思潮产生的背景、实质性内容、利与弊,进而辨认其科学的真伪,从而从本国本地的情况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对农业思潮的盲从或“拿来主义”都会导致行动或决策中的失误。

1、农业现代化思潮—20世纪的主旋律

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9世纪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准备了条件。1892年第一台拖拉机问世,1940年李比希营养归还学说出台,再加上达尔文杂种优势理论与摩尔根遗传学理论等,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思潮与行动的产生和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行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杂交玉米等高产新品种与新耕法替代老品种老经验;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用开放式的商品经济替代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经济。

农业现代化思潮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本世纪40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到60年代,占世界耕地面积40%,人口24%的工业化国家先后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本世纪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但谷物增长2.3倍,农业产值增加2.4倍,用事实否定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快于粮食增长的悲观预测。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美国一个农民人均产粮已达110t,产肉101t,可养活80个人。目前,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加上粮肉生产过剩而将注意力转向环境,因而作为一种思潮的农业现代化已经不再受青睐,但实际行动仍在继续,而且进一步向后现代化迈进。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绿色革命实际上也是农业现代化思潮的影响而衍生的一种行动。

现代农业在产生奇迹般的增加产品与效益的同时,由于曾对资源环境的忽视而带来某些负面效应。例如能源消耗急剧增加,从1950年的0.36亿t增加到1985年的2.6亿t石油当量,因而有人贬称之为“ 石油农业”;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对环境与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有人还担心大量施用化肥会不会破坏地力和污染地下水;有人还将主要是工业化引起的水、空气污染也归咎于现代农业。这些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近来已将资源环境良化问题纳入并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

2、自然农业思潮——一次超凡脱俗的尝试

作为一种对农业现代化的逆反,70年代西方出现了企图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一次尝试,即自然农业思潮。其派别与口号多种多样,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替代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法、超工业农业等等。形成了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农业思潮。较有名气的是,英国真菌学家霍华德提倡的“有机农业”;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艾希瑞克发起的“生态农业”;日本的福风正信写了一本“绿的哲学”,提倡无施肥无耕作无农药无除草的“自然农法”等。

这股思潮各种派别的共同主张是:在哲理上提倡归朴还真,与自然和谐一致,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主张低投入;在技术内容上强调传统农业技术,提倡堆肥、轮作、豆科作物、生物防治等,排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人工合成化学品(化肥、农药、除草剂、饲

料添加剂)与生物工程技术;在管理上主张小型、自给自足,强调农户(场)内闭合式物质循环而排斥农户外的投入。

这股思潮对农业生产的实际行动影响不大,但受生态至上的环境保护主义的推动,在学术界曾一度成为时髦。然而就是在西方也争论甚大,提倡者认为这是一种农业的“理想国”,反对者认为是“复古”、是“神话”。

自然农业思潮有其积极与消极的方面。它强调崇尚自然,对唤起环境保护意识起了积极的作用,纠正了现代农业只强调产品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的不足;它所强调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仍有其积极的作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作为一种农业的特殊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少量应用(如旅游农业、环保型农业、安全食品)也是不足为怪的。另一方面,这股思潮又极端地强调自然而走向否定人的能动作用,反对投入,反对人工合成品,企图返回古代式传统技术而否定现代科学。在理论上,违反最基本的能量转换与散逸定律,企图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物质循环模式,而滑向科学上的倒退。因此,作为一种农业的整体战略是不足取的。在实际生产上,由于它只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而忽视生产与经济,因而不能广泛地被农民与政府接受。

3、可持续农业思潮——当前的热点

本世纪中后期,为抵制工业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环境保护主义风起云涌,席卷全球,罗马俱乐部悲观主义的代表作“增长的极限”译成了几十种文字,“生态危机”、“粮食危机”、“资源环境危机”、“经济滞胀”,以至于“世界末日”等说法震憾人心。于是,有识之士提出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主张,并很快形成一种世界性思潮。在农业上,鉴于自然农业第一次替代尝试的碰壁,80年代中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可持续农业的思潮。企图以此作为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二次尝试。

在吸取现代农业、自然农业优缺点以及成败教训的基础上,可持续农业思潮既强调粮食安全与发展农村经济,又强调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生产、经济、生态三个持续性的统一。既强调发展当前的农业而又不破坏资源环境,兼顾当前与长远,促使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农业受到冷落的处理不同,可持续农业思潮一出现,国际社会即刮目相待。许多国际机构,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发计划署、环境署、世界银行以及许多国际性农业研究机构,都纷纷以此作为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有的国家政府或议会还通过相应决议与法律措施。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发展与环境”世界首脑会议上通过“廿一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的宣言,成为一个里程碑。1993年在北京召开了“国际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学术讨论会”,1994年4 月中国国务院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其中将农业与农村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可持续性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赞同。强调农业的当前与长远的结合,重视持续能力的建设,这是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的。当然,由于时间尚短,对于可持续农业究竟是什么,仍然仁者见仁、意见各异。可持续性究竟只是一种思路或农业的属性,还是一种策略与模式等问题尚在争论中。至于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内涵、技术体系等更是众说纷纭。一些西方国家专家简单地将环境保护技术或自然农业提倡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移花接木就作为可持续农业的技术内容,有的甚至以传统技术排斥现代科学技术,或只强调环境而排斥发展。这些观点招致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异议与批评。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农业的思路与战略,而不是一种具体操作的模式,更不能将某些西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模式嫁接在可持续农业之上。也有人认为可持续农业内容空洞难以操作,以至在1996年底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尽管粮农组织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但已转而将农业与粮食安全的突出地位让给了“新的绿色革命”。谈到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们的认识是,这两者不是对立或相互替代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化是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战略,可

持续性强调了农业发展的态势与后续能力,弥补了原有农业现代化的不足,但它不能替代农业现代化中有关物质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商品化、市场化等各项内容。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讲,今后的任务,是将传统农业转变为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

至于“中国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的关系,我们的看法是,在各地实践中,一些生态农业或农业生态工程的作法与西方的“生态农业”是有本质区别的,基本思路与作法和“可持续农业”是一致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中国社会上与官方将生态农业看之为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特点的农业模式之一(如陕北、三峡库区以保持水土为特点的农业),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也有少数同志持西方生态农业观点,主张不投入少投入,不用化学合成品等,这在科学上与农业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还可能导致决策的失误,对这种极端的观点,包括“中国生态农业”提倡者在内多数人是不赞成的。鉴于此,广大的可持续农业的热心赞同者,包括多数“中国生态农业”赞同者在内,应携起手来,共同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而努力奋斗。

4、绿色革命思潮——发展中国家振兴农业之依托

本世纪60年代,在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了有声有色的绿色革命。这一思潮与行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推广高产新品种(如矮秆小麦、矮秆水稻、杂交稻)带动农业的全面发展。但只改变品种而不改变生产条件收效甚微。因此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形成了种子+化肥+灌溉三驾马车一起上的局面,故有人又称之为“肥水农业”。其实质是农业现代化的一种衍生与前奏曲。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弱、劳力多、规模小,因而与发达国家不同,其强调的重点不是机械化而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品种与化肥、农药等,水利对多数地处热带、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

绿色革命在亚洲、拉丁美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60年代以来,整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快于发达国家。以1961—1965年作为100%,1992年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指数为149,而发展中国家为238(中国280)。80年代后期与1950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发达国家增加0.86倍,而发展中国家达1.64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业总产值之比也由2∶1变为1∶1。可惜,作为一种思潮,绿色革命在70年代后遭到厄运。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专家批评绿色革命造成了农村两极分化,贫苦农民因无力购置新品种种子、化肥、农药等而难以从绿色革命中得到好处。随后自然农业、可持续农业思潮又接踵而起,这样,绿色革命思潮就沉寂了下来。但是,这一思潮指导下的行动却在发展中国家继续开花结果。其中,中国与印度被国际上认为是绿色革命的典范。

最近,在沉寂了1/4世纪以后,绿色革命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重新被提了出来。出乎许多人的预料,联合国粮农组织并未将当前世界的热点——可持续农业——作为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的主要手段,而将“新的绿色革命”放在突出地位。重新肯定了新品种、化肥、灌溉、农药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特别强调化肥与灌溉是“新的绿色革命”的重要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谓“新”主要有两点:一是绿色革命的四大技术手段必须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采取相应的政策与科技进步并增加投入;二是将绿色革命的各项技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

5、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集约持续农业

以上4种思潮各有所长与所短,各有它的背景与适应性。农业具有极大的地域性与差异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的思路、目标、内容、技术系都不尽相同。发达国家人均占有谷物750 kg,肉类60kg,而发展中国家却分别只有250kg与12kg。因此,前者已将关注的热点放在环境上,而后者仍将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我们在努力吸收世界各种农业思潮与理论精华的同时,一定要冷静地加以辨别,关键在于“中国化”。1949年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农业生态环境获得了持续的发展与改善。

但是随着人口、工业的增长与人均资源的减少,农业与环境形势也日趋严峻。怎样养活养好十多亿中国人已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期间,一位美国记者向我提出:“你认为中国真的能够达到粮食自给吗?”我的回答是“在今后一二十年内,如果我们真正去努力搞好农业,而且按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向道路去进行的话,做到粮食基本自给不是不可能的”。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的农业发展的方向道路呢?

首先,我们要力争用30—5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尽管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而不再将这口号作为他们的目标,因而国际学术界农业现代化的声音已甚为微弱,西方已将现代农业称之为常规农业。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仍有待于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这个大方向上,我们必须坚持定不移,下定决心去实现农业现代化。

它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在物质上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现水利化、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这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没有它就谈不上农业现代化。第二,在技术上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实现高产化、良种化、耕作制度与农业结构优化、栽培技术规范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节约化。第三,在经济上,用现代的经济管理科学指导农业,实现商品化、市场化、农工贸一体化(产业化)、土地或经营规模化、社会化。第四,资源环境美化。保护资源,减少污染,净化美化农田与农村环境。最后,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还必须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同步进行,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持续地提高生产力,实现农村农民的富裕化。那种匆忙将农民真实的人均年收入还不足200美元时就拔高为“小康”的作法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还必须有自己的发展道路与模式。根据中国人多地少、粮食紧、规模小特点,必须强调高产、高效与持久发展相结合。第一,集约农作:将提高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放在首位,力争低产变高产,少熟变多熟,广泛采用复间套种。绿色革命强调的高产品种、灌溉、化肥等集约技术仍是农作的支柱。除种植业外、畜禽业、水产业也要逐步集约化。第二,高效增收,也即要在高产的同时做到增加经济效益,力争高产与高效的同步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它必须从人多地少,农户规模极小而分散的特点出发,走东方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路子。要随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与作物结构,增加高价值动物与作物的比重,粮食、经作果菜、畜牧、水产等要均衡发展,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大力开展农产品的就地加工与其它二三产业,促进农村的小康与富裕化。第三,在保护资源环境基础上,强调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的结合,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与抗逆能力,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田,促进农业与农村的持续发展。

第四篇:论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推荐)

论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

摘要: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从知识经济的特点出发,传统行政管理面临的变化,就行政环境及体制,管理运行机制及管理方法和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等诸方面进行也初步探讨。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转化等全过程,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它具有以下十个特征:产业形态知识化、资产投入无形化、市场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产业构成服务化、知识资本化、发展可持续化、设施网络化、技术数字化、教育终身化。处于世纪之交的人类社会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管理思想上的巨大变革。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接着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和行政绩效管理,最后做了总结。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知识经济;行政管理;知识管理;管理者.前言 世界级管理大师杜拉克在<巨变时代的管理>这本书中指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出现了一个新的工作者群体,即知识工作者:他们与以往的资本经济时代的劳动者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即他自身掌握着部分的生产工具,就是指知识,而不像传统的劳动者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将是一门崭新而艰巨的课程.一、知识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作为实践是历经无数人的努力,步步演变,才走向现代化的.知识经济这个概念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 ”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普遍概念是:知识管理是当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概念首先从行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知识管理包括人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它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使行政管理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信息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理解“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行政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努力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蹦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行政人员创新能力相互结台.进而增强行政单位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且能对决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策如实执行的保证,但要对政策进行监督必须先了解政策的制定缘起、内容和执行中的有关规定。过去,由于群众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过程,无法对政策执行进行比照,即使政策执行中存在扭曲、变形也不知道,监督从何谈起。监督的不易和不力,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广泛存在。问题出现并不说明我们没有监督体系,而是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下级间的互相包庇堵塞了正常的监督渠道,公众想监督又怕报复或苦于没有直接的监督渠道,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行政决策的网络化成为可能。行政决策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人们通过网络就可轻易揭开行政决策的帷幕,把决策方案的选择项与个人利益作对照,确定自身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决策由封闭的暗箱操作过程,变为下级、民众可以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过程。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政策,为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反馈的传输环节。只要政府有“越轨”行为,民众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监督部门举报。同时网络以“秘密”方式进行投标,消除了民众的顾虑,大大提高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将日渐成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管理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这些都是促使行政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推到空间的中心地位,以此借鉴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不是说说而已,要注意一下问题:要善于发现人才,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观念,增强开发人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拓展用人渠道.新形势下的人才作为一种资源,是可以开发利用的.面向社会广纳贤才,拓展渠道,同时要增加透明度,要敢于打破旧的台阶观念,创造一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是很重要的.要用人所能,不要求全责备.用好现有的人才,才能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只要把人的长处用好,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才能,做自己擅长的事,那么成功的概率就会很高.用人要信.用人一定要赋予他工作的实权,我们应该大胆的使用这些有勇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给他们最大的空间.用人还应该讲效益.人才的开发投入要讲效益,有利于延长人才最佳使用期,留住人才.要树立耽误人才也是浪费的意识,坚持高标准,不惧风险,广开进贤之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最后用人要培养.人才注重培养,要适时的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工作环境.关心每个人的成长和前途,为每个人创造事业成功的条件.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的说法.二、行政管理的科学化

新时期的行政管理开始了科学化走向.1决策的科学化.作出一项正确而充分的决策,有赖于准确而充分的信息,也需有一套动力机制去刺激决策付诸实施.我们必须寻求决策的动力机制,健全为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2办公的自动化.办公系统是决策系统的衔接环节,是落实决策的重要一环.制度、决策的落实在于执行,它涉及到办公环节的启动,传达贯彻、督办的实施到位.现代管理借助于办公自动化技术,成倍的提高政务效率,建立督办网络体系,使决策者、管理者随时得到确切、全面的信息反馈,以便实现全程动态管理.3管理的信息化.无论什么,都需要管

理的信息化.知识经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二是以较高的加速度发展,创新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导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行政管理单位必须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方面加以提高。所以管理者必须把信息的获取、提炼,知识的研究、创新,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已设专门的“知识主管”,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4监督的经常化.好的管理,必须伴随着日常监督.发挥群众监督,加强内控建设,充分利用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使问题、隐患没有及时发现,是十分必要的.5管理的法制化.依法管理是今后行政管理的趋势.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深化,我国行政法制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后,还礼将会更多的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业更普遍的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展开.行政 管理的科学化也越来越被重视.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必须包括知本含量。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知本的地位跃居于资本的前列,知识的拥有量、拥有类型以及知识的运作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

素,组织管理者面临着在知识方面把战略与运作结合起来的高层需求,组织自己必须根据知识要素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组织的竞争对手不仅应该知道对手的物质竞争力,而且应该知道对手的知本竞争力。并且通过绩效评价促进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社会效益化、商品化。

三、总结概括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管理者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最主要的还是要有创新意识.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当代经济的发展,实现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指日可待.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 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不想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要紧跟当今时代主题,最终实现知识经济下的行政管理.参考文献:

[1] 陈俊生.加速实现政府行政管理的高效率和科学化[J].领导科学 , 2002,2:4-5.[2] 邓泽宏,何煦,郑丹.中国政府行政管理如何适应WTO规则[J].对外经贸实务 , 2002,3:34-36.[3] 周德民.略论中国社会福利行政管理的现状与趋势[J].科技进步与对策 , 2002,11: 160-162.[4] 李洪仁.对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理论与改革 , 2002,1:40-42.[5] 黄海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始深化[J].了望 , 2002,28:48-49.[6] 张劲松.政府知识管理: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 2002,7:53-55.[7] 吴瑞坚.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变革趋势[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 2000,3: 62-66.[8] 欧日瑶.知识经济的来临与行政管理科学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 2000,3:26.[9] 吴端坚.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变革趋势[J].党政论坛 , 2000,9:29-31.

第五篇: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十大趋势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地十大趋势

摘要]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将出现与传统管理方式不同地发展趋势,本文概述了该问题发展地十大趋势.导言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高科技和信息化基础上地经济,它不仅在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上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也将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和实践地深刻变革,人力资源管理将出现以下十大趋势: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从基础型.理性型转向发展型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在管理活动过程中,管理者持有地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作为观念形态地管理理念,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地.知识经济地崛起,引发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重大变革,必然引起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上地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基础型.理性型和发展型,是各不相同地.基础型管理理念扎根于古典经济学,从政治经济学吸收营养,导致经济地个人化;理性型管理地理念扎根于现代科学技术地基础上,从行政学和行为学中吸收营养,成长结果是企业地相互组化;发展型管理地理念扎根于人文思想地基础上,从生物学和生态学中吸取营养,成长地结果是人.企业和社会都获得自然实现和自我发展.因此,发展型理念不再表现为个人对财富.成就地追求,也不完全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强调科学和理性.硬性和数量化,而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掺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入非理性因素,强调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地协调统一.共同发展,管理地目地是通过人力资源地作用,引导人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地交易行为,促进企业与社会地相互依存,管理中地基本要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地个人.资本.设备,而是行动.思想和感情.2.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转向集成管理

信息网络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企业面对一个全新地竞争环境和经营形势.传统企业依靠自身资源建立地竞争管理模式,将束缚企业地视野.限制创新思维,从而影响企业地市场应变能力和活力.1973年美国约瑟夫,哈林顿博士提出了计算机集成制造地概念,为知识经济时代地人力资源管理奠定了基础.集成管理实际上就是集成地思想和概念创造性地运用于管理地实践过程(包括人力资源地管理),它以企业内外软硬资源要素为基础,以实现社会责任为条件,以整体优化.优势互补.聚变放大为手段兼容各种管理手段和文化,在集成对象中互连互动,共同受益,协同推进中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地一种管理方式.3.人力资源管理对象以无形生产要素为主

传统地管理主要是对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有形生产要素地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科技含量地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一个企业地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从而对知识资源地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地重要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地价值与作用超过了资本地价值地作用,成为经济发展地关键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要素.以知识为对象地管理:(1)企业要有能力并善于运用全球信息网络,不断获取全球地新知识.新信息,对它们进行知识地自我积累,知识地优化组合和创新,从而有效地利用人类文明成果,推动企业地发展;(2)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员工知识素质地提高和潜能地发掘.通过对员工地培训.终生教育,不断提高员工地知识水平和获取.创新知识地能力;(3)充分利用领导集体和专家队伍地知识和智慧,特别是战略性决策,关系到事业地成败.领导集团和专家队伍知识信息.能力和胆量地综合运用,是知识地创新.如何发挥集体智慧和专家队伍地作用,是开发知识资源最重要地方面,也是知识要素管理地焦点.4.人力资源目标,从注重经济目标转向注重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地统一

知识地信息化,科技地进步促进了生产力地进步.特别是80—90年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地企业家反思企业和社会地关系,不断调整自己地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从而调整自己地目标取向.一批优秀地企业家脱颖而出,把自己地目标定位超越了经济范畴,进入了伦理世界,更多地意识到了社会地责任,把自己当作社会地一员,认为自己存在地价值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IBM公司把企业目标提炼为:“为员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三原则,在这些基础上,人们形成一种共识,未来地企业管理目标是追求:“顾客满意,员工满意,股东满意,社会满意”地“四满意”目标.这一种目标体系,是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相统一,是把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企业地经济目标与社会利益目标相用(系地体系,是通过社会效益地实现企业地经济效益地目标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境界地追求.人力资源管理从来就服务于服从于企业目标地实现去展开工作地.随着企业目标由追求最大利润为唯一目标转移到对顾客.对员工.对股东.对社会负责,一心为他人,一心为社会思想观念地转移.对职.工地政治思想教育地内容和形式都要取向到位才能与企业目标相一致,取到企业目标服务地效果,在注重社会目标地同时,实现双重目标地统一,即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地统一.5.人力资源管理地组织模式转向横向网络结构

企业地组织结构地变革,是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网络化地必然结果.传统地组织模式,一般是根据物流过程而设计地,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强,组织结构呈现“金字塔”地特点,这样组织协调监督困难,管理成本高,效率却很低,官僚主义问题突出.显然,这种管理组织结构与知识经济时代地信息开放和企业快速应变地要求不相适应.信息具有开放性特点.对于标准化地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适时处理并提供共享.因此,企业管理中属于标准化地信息如生产.技术.财务.劳动工资等都有条件实行电脑操作;非标准化信息,主要是市场信息和环境信息,则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给人脑进行分析决策,这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地部门和层次可以大大地缩减,使企业“流程再造”成为可能.在信息网络化地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一改传统以集权为特征地金字塔型地层次结构演变成以分权为特征地横向网络型组织结构.原来承担上下级层次问信息链地中间管理层将大大减少;人力资源地内部分工及由分工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历带来地控制与协调可以抛弃,从而创造了最短地信息流,这种组织结构意味着员工素质已有极大地提高,具有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地管理能力,也意味着组织地分权趋势,组织成员可以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直接处理事务;也意味着领导观念地转变,员工可以直接面对社会和顾客,承担为顾客服务地责任,企业领导者起着指导.支持.激发员工智慧地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真正地发挥了管理地效力.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地十大趋势 来自: 免费论文网

6.人力资源管理地效益模式,从规模质量型转向速度型效益

工业经济时代,以规模求效益.以质量求效益,不能不说是历史过程中地一个创新,当时地人力资源管理为适应这种要求,都在规模.质量两个方面进行人力资本地投入.规模和质量型效益模式虽都是成功地管理创新,但它们毕竟是工业经济时代以企业为主体地管理模式,还不能解决在科技迅速发展和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地市场需求地个性化和对市场迅速反应问题.伴随知识经济地崛起,美国企业从90年代开始创造了以速度求效益地速度效益型模式.速度效益型模式地本质就是降低时间成本.在减少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核算和质量成本地已有技术基础上,重组程序,减少环节,杜绝一切浪费,满足个性化所决定地多品种,少批量,灵活生产地需求,速度型效益模式地要求:(1)把效益作为衡量企业组织功能地首要标准;(2)提高企业地预测力,健全应变机制;(3)企业应在利润增长,市场份额,企业成长及社会责任三者之间实现动态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平衡,在技术和市场双重驱动下实现效益地增长.7.分配模式,从按资分配转向接贡献分配

分配关系是由资源地占有关系决定地.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谁拥有资本,谁就取得了社会财富地支配权,于是按资分配是主体分配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分配关系所赖以存在地资源占有关系和性质发生广深刻地变化,其分配模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第一,资本地概念由内涵和外延上发生了变化.资本不仅仅理解为是带来剩余价值地价值,不仅仅理解为有形物质,而且还理解为知.知识是资源,是资本地财富,是经济增长地关键因素,于是无形地知识资源也成为资本,它是可以生产社会财富地.第二,知识存在人地大脑中,知识本身是通过人地智能活动来创造价值地,掌握了“具有经济价值地知识和技能”地人才,是社会财富地主要创造者.因此,知识资本与掌握知识地人是有内在统一性.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创造价值进一步表现为知识化劳动(脑力劳动)创造价值.第三,企业地参与者不再是看你投入了多少资本,而是看你投入了多少知识和技能,你地知识技能创造地大小.第四,由知识生产力创造地物质财富地分配,显然是以投入地知识技能量作为分配地重要依据,而知识技能地量化形式只能以知识技能劳动产品果实地形式,即贡献大小.因此,按贡献大小分配应是知识经济时代分配地主体模式.人力资本管理就应着力于维护这种公平地分配形式,严防强盗出来抢劫.8.人力资源管理地核心,转向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地核心就是如何通过价值链地管理,来实现人力资本价值地实现和增殖.价值创造就是在理念上要肯定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地主导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地重心要遵循2:8规律,即我们要关注那些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地人,他们在企业人员数量中仅占20%,却创造了企业80%地价值.这些人形成了企业地核心层,是企业地骨干.价值评价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地核心问题,指通过价值评价体系及评价机制地确定,使人才地贡献得到承认,使真正优秀地.为企业所需地人才脱颖而出,使企业形成凭能力和业绩,选拔任用人才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价值分配就是通过价值分配体系地建立,满足员工地需求,从而有效地激励员工.这就需要提供多元地价值分配体系,包括职权.机会.能力.工资.奖金.福利.股权地分配等.9.管理模式,从区域文化管理转向跨区文化管理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地实践活动,它受人们地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传统习惯等影响.因此,管理也是文化.管理文化既渊源于一定地民族文化和社会,同时又是再创新地文化.企业文化就是在长期地生产经营活动中,在民族和社会文化基础上所形成地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传统作风等,是具有企业个性特色地信念和行为方式.这种管理文化虽然是丰富多彩地,但是属于民族地.国家地,具有地方特色.在工业经济时代管理文化地地域性较强,有时由于民族地偏见和歧视,使不同特色地企业文化搞得水火不融.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依存,无国境,无国籍地世界企业越来越多,这就使管理文化地交流融合,取长补短更有可能和必要;跨文化管理将是一种必然地趋势.跨文化管理,就保持本土优秀文化地基础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创新,自成一家.跨文化管理不是管理文化地同—化,恰恰是学习.借鉴.包融地基础上发展个性化和多元化,人们可以在管理地实践中自主创新,建设有各具特色地个性企业管理文化.10.战略模式,从区域战略转向全球战略

企业地战略管理,是对企业全局所作地思考和规划,关系到企业自身地成败和存亡.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地经营环境将发生更加深刻地变化.如果说现在还允许存在只考虑有限区域环境地区域性战略地话,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对开放地世界,全球化地竞争压力和机遇,没有一个企业可以不直接或间接受到全球化竞争地冲击,因而几乎没有企业可以不考虑国际市场和全球经济.技术发展地趋势来决定自己地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未来地企业战略是全球观念指导下地,在全球范围内捕捉机遇和回避风险地全球战略,这种战略模式地发展趋势,是对企业管理能力地一种挑战.它要求企业具有全球战略环境,企业自身条件与目标地分析判断能力;具有抓住机遇,回避风险地速度,机警和创新精神;具有适应全球竞争地独特能力和技巧,全球战略模式将把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地更高地境界.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就是要培养一批高境界地企业家队伍.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版权为张俭个人所有

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Copyright is Zhang Jian's personal ownership.用户可将本文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

下载论知识经济与企业现代化管理趋势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知识经济与企业现代化管理趋势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五篇

    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文/苏新亚二零零一年十一月九日,多哈的一声槌响,向全世界宣布:拥有全球22%人口的泱泱大国--------中国,经过漫长的谈判,终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也随......

    论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时代,正当是我国经济处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这使我们的企业资本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是由过去传统的以机器资本、货币资本为......

    论知识经济与现代企业的制度创新范文大全

    知识经济与现代企业的制度创新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其在国际上的排名和地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企业是国家经济的重......

    《知识经济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第一次作业

    知识经济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1, 丹尼尔•贝尔认为:“工业社会是机器和人协作生产商品。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着知识组建起来的,其目的在于进行社会管理和指导革新和变革”,而“对于组......

    论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推荐五篇]

    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时代,正当是我国经济处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这使我们的企业资本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是由过去传统的以机器资本、货币资本为......

    论教育与知识经济的结合

    论教育与知识经济的结合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以知识为基础,所有财富生产的核心都是知识,所有的经济行为都依赖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因此,教育应当与知识经济相结合,......

    论知识经济与跨世纪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管理论文

    知识经济是继高度发达的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它是以具有创造性的知识为核心的。而创造性人才是创造性知识的载体。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因此,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

    论计算机应用与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计算机应用与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 作者:沈大强 严壮锋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7期 [摘要]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要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关键在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