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考试范围
简答题+材料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
答:社会和谐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其现实依据在于: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理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毛概书P274》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毛概书P278》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舍段,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任务。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毛概书P277》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答:毛概书P278-280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答:毛概书P280-2836、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答:毛概书P284-2907、构建和谐社会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答:毛概书P281红色
8、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含义+五种能力)
答: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9、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主要内容
答:毛概书P38110、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毛概书P381
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六条主要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
11、我们党怎样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一)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二)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四)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
(五)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辨析题:
1、稳定有序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占主体地位的非对抗性矛盾的各方能够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不存在社会矛盾,但占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非对抗性矛盾,而且这些矛盾由于不是处于对抗和冲突之中,完全可以通过民主的、经济的、调解的非对抗形式解决,因而矛盾各方能够互相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
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安定是相对于混乱而言的,有序是相对于无序而言的。安定是指社会处于平稳和安定状态,混乱则是指社会处于动荡和不安定状态;有序是指社会处于组织程度较高的有秩序状态,无序则是指社会处于无政府、无组织的无秩序状态。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反之,一个社会如果处在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的状态,本身就是社会不同群体矛盾激化的表现,是社会冲突得不到化解的结果。在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的状态下,人民群众不可能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建设就无从谈起,也根本没有条件谈到发展。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安定。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一条基本经验。安定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稳定以及人心安定等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面。政治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核心;经济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秩序稳定是政治稳定和经济稳定的必要条件;人心安定是社会稳定的综合体现。同时,安定不是封闭、静止状态下的安定,而是信息开放和社会进步中的安定。要实现安定,就必须不断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不断消除社会各种不稳定因素,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态平衡中实现安定。当然,仅仅安定还不能构成和谐,安定还要与有序相结合,这样才能构成和谐。因为在无政府、无组织的无序状态下,公平与正义就会无人伸张,社会矛盾就不能及时得到调节和化解,不同利益群体就不能彼此和谐相处。只有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下,社会组织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才能使有着不同利益与要求的群体和个人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书:P241 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和整体关系
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3、我国之所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超前于我国的政治、文化及社会的发展,因此,当前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已经不是经济建设。
答:不正确。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的是要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不意味着要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这是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正是因为我们党毫不动摇地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没有离开这个中心,才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带来了今天中国的巨大变化。
但应该清醒地看到,从总体上讲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排100名之后。尽管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种种矛盾,但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而且还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当前,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矛盾和困难,促进社会和谐,关键还是靠经济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要靠经济发展;协调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靠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解决各种民生问题,要靠经济发展;建立更广泛、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要靠经济发展。如果离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答:正确。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方针,才能够维护中国主权的统一、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引领全国人民在思想道德、行为准则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建设和实现社会和谐揭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核心价值观念,也必然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
第二篇: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
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一是发展和谐。就是要做到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二是环境和谐,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要做到人和自然协调共处,生态环境好,人居环境佳;同时要营造出诚信、包容、开放、文明、创新的良好人文环境。三是社会和谐。体现在干群团结一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社会各方面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缩小,人的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展现,人民群众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工作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赞成。
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对矛盾和问题认识和处理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前些年房县农民负担仍比较重,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有些地方,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工作不到位,影响了干群关系,群众产生了较强烈的对立情绪,有些群众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甚至出现了几个专门收集情况组织上访的人。干群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干群关系紧张对全县的发展和稳定造成极大的影响,一度出现十分被动的局面。问题的出现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我们的工作不到位,认识有差距;根子在是不是真正执政为民,时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基于这一认识,县委一班人从加强与群众沟通和联系入手,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做了四件事情。一是建立县级领导群众接待日制度。县级领导每月两次公开接待群众来访,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与陪访,组织干部定期深入群众进行下访,捕捉群众的“第一信号”,把握群众的“第一愿望”,真心和群众交朋友,说掏心窝子的话。既真心了解群众,也让群众了解自己,实实在在解决群众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做好思想工作,以便化解矛盾,解开众多群众的思想疙瘩。二是建立老干部情况通报及工作视察制度。针对全县离退休老干部较多,老同志退下来后,有些对新的生活不适应,出现心理不平衡的情况,县委改过去一年一次老干部座谈会为每季度召开一次老干部情况通报及工作视察活动,还组织老干部开展丰富多彩的其它活动,使老干部对县委的工作及全县的发展成效、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个全面的了解,思想上与县委同步,从而对县委的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三是建立县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群众交朋友制度。县级领导每人与全县干部、工人、农民、个体私营业主、下岗职工等各界人士至少交5个朋友,扩大直接联系的范围。
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建设和谐社会,从方法论的角度,要把握以下问题:
首先要心中有百姓,时刻想群众。要对全县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生活困难等社情民意了然于心,尤其是要亲自深入到“困难群体”、“问题群体”中,切实了解他们的心声,为他们说话,帮他们办事,给他们撑腰,做他们的主心骨。
第二,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判断力。要带领县委一班人时刻关注和把握全县甚至是县外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各个地方的工作态势、发展走向,及时全面准确地分析各个阶层、各级干部及全体民众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愿望心声,以及带倾向性的社会动态,迅速获知全县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及产生背景、当前状况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对社会各个层面随时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迅速反应,果断处置。
第三,要把握好工作的“度”。“度”是领导方法、领导艺术和领导水平的核心问题,是构造和谐社会的关键。我们是最基层的领导,是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开展工作的干部,在工作中,往往是差一分无法到位,过一点则事与愿违。要切实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好“度”至关重要,关键是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工作实际,与个人的认识水平、思想实际,与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有理论的指导,又注重实践的操作;既有严肃的原则,又有切合实际的灵活性。那些仅凭美好的愿望,不顾实际,甚至不顾人民群众利益的工作方法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教训。
第三篇:和谐社会党执政能力建设论文
摘要:治理国家是复杂艰巨的任务,关键在于执政党自身能力的建设。执政党建设是一个趋于完善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涉及前人的、老生常谈的、普遍一般的道理,更加依赖于自身不断获得的对自身、对世界的新认识,最终达到自强、富足、智慧、博大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转型期;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目前,我国处于改革攻坚和经济接轨阶段,我们的执政党处在意气风发、并不断自我否定、反省、日趋成熟的时期。本文力图对我国执政能力建设尝试初步探讨。
一、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认真总结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经验,深入分析研究党执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要在复杂环境中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问题,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为民水平。
首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正确应对挑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党应对经济上的挑战,而且必须具备抵抗政治、文化、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反侵略能力,真正起到典范、领袖作用。
其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妥善处理利益格局调整中宏观微观各方面利益关系、增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始终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执政为民、增强人民对党的向心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最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增强全党拒腐防变能力、坚持立党为公、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迫切需要。我们党必须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高度严肃地对待权利运用和权利监督问题,认清所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
二、当前形式下执政党须具备的能力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表明我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提高我党驾驭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等五个方面的能力的工作可融入到以下层面。
(一)遵循明治原则、时刻明确任务、采取明智方法,实现民治、法治、理治,树立开明仁德威严的“大家长”风范
依照明治原则。“明”是透明,“治”是治理。执政党的职责、工作做到党自身和群众都清楚,党的职能范围、工作程序、效率成果等等各个环节透明,做到党内监督、党外监督、民众监督都落到实处,不给形式主义留空子。
时刻明确任务,是要执政党头脑清晰,时刻清楚自己是什么,该做什么,该怎样做,该做到怎样为止,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采取明智方法,既要灵巧机动,又要实心实意、实打实干。“虚浮”这个物质文明的衍生品必须剔除,不可任其蒙蔽眼睛、恣意生长,须知任何虚的都不长久,任何浮的都站立不住,克服投机取巧,克服所谓浮夸捷径。
民治,即“民”的治理。要做到使人民群众树立其坚定的信仰、勤奋淳朴的民风、文明优秀的道德素质。
法治,即依法治国。“法”不是苛刻的严刑律条,而是以人为本、合情合理,符合公众、社会道德常情要求的随时代变迁而不断修补完善的通过约束少数来为大众服务的有效的强制工具。
理治,即以理治国。“理”不是简单的道理,它要党对社会运行、历史发展的法理、规律有清晰的认识、准确的把握,能实事求是地制定、实施政策、方针、路线,以合理的定位、科学的手段、得力的做法达到民信、民服、民主,实现全民积极参与、全民治国为国。
(二)富国、富民、强兵,对外树立开拓、强大、和平的“大智慧”风范
“富国”即使国家富裕。经济实力的稳定发展、科技创新的层出不穷、资源环境的合理优化、外交往来的独立平等等等。
“富民”即使人民富裕。“两个文明”一起抓,实现人民群众物质富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思想文化素质。
“强兵”即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不仅要拥有不断进步的现代武器和领先技术,而且要加大尖端人才投入。中国壮大军事力量,出发点是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勇于肩负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使命,不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危害其他国家利益的“假和平”。
(三)海纳百川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把我们党放在世界政党的参照系里加以比较和审视,借鉴国外其他政党执政和治国理政的有益做法,可以使我党更全面地认识自身,在对比中看到优长,弥补不足,大大有利于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三、当前党建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党风党纪面临的挑战
当前,党内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党组织上。制度建设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问题再度摆到面前,一些问题的消极后果不可低估,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会继续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动摇我党执政根基。
(二)全面改革中面临的困难
我党精确地把握住了社会转型这个大局,当前大刀阔斧的改革固然对党的能力提供一个很好的全面实践和强化的机会,但机会多,挑战也多。
1、经济建设的负面效应。主要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国企现状不乐观,国企民企创新能力不强,进出口贸易壁垒有待打破,环境污染严重,一些城市虚假繁荣等问题。看似简单老生常谈的问题,却是难以根除的顽疾,经济建设是强国之本,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首抓的问题。怎样搞好经济建设,怎样协调经济建设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是对当前执政党能力建设的最严峻考验。
2、农业改革中的问题。我国地大物博,农村更是资源丰富,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农民才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最强的革命力量、最朴实忠诚的信念,党的工作是否有成效首先得看农民们的生活状况是否好转。当前党把农村建设提到了更高的高度,见证了我党的日趋成熟,体现出我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和实干魄力。首先,中央特别强调农村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农改中,农村现代化有了很大发展,农民获得许多切实利益,但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交通不便、教育落后、娱乐设施缺乏、信息不畅等等大大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视野。其次,怎样完善农村监督机制也是重中之重。调动农民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仅对党的工作起到有效督促作用,而且能增多党群沟通、加快农改步伐。再次,贫富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土地流失严重的局面必须扭转。我国人口多,国情复杂,农产品经济收益相对微薄。那些在家没有致富机会和技能的农民,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导致劳动力剩余,他们宁愿涌进城市打工挣钱。这样,土地流失随之而来,环境问题也接踵而至。另外,城市扩建、企业用地、住房建设、滥伐林木等也是造成土地流失的一个方面。最后,农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受教育程度有待加深、科学种田意识的深入不容忽视。经济水平的限制、客观条件的缺乏等等致使很大一部分农民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使部分农民满足于温饱或小康现状,科学种田意识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
3、政治体制改革中的负面效应。建国以来,通过经济改革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告别了温饱阶段大步迈向小康年代,成就卓著,政治体制改革却相对滞后缓慢,而国家在这方面所做种种努力都是步履维艰。我国目前的体制改革正处于全面、深入、攻坚阶段,作为领导者群体里新鲜血液、改革中革命因素的新任领导干部如何做好具体工作来树立领导在群众中的新形象、怎样将改革真正取得成效会是一定时期内的严峻考验。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做法
我党应按执政能力建设的总目标加强自身建设。党的建设总目标是党的性质的反映,规定着党的建设的前进方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执政能力建设的总目标:“使党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党建中思想建设是基础,法制建设是保证,体制构建是关键。
不断提高党的思想认识水平。必须在思想建设上做好以下方面:加强道德品质修养以防微杜渐;必须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质修养,自觉纯洁社交圈和生活圈;增强公仆意识和宗旨意识,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永保我党生命力和先进性。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国家机器正常、稳定运行的必要保证。目前我国法制体系很多方面存在纰漏,时代迅速发展等客观条件的一系列变化都要求有法律的步伐及时跟进,而达到逐步的补充和完善。
精简干部队伍、强化检查监督体系。必须改革我国行政部门用人制度中存在的弊端,突出解决当前行政效率偏低、成本过高等问题,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使全社会进入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和谐相处的良性运行阶段。
总之,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人民,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来自腐败,反腐倡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源头根治腐败,使我党执政能力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才大有希望,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宗洪.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4.2、陈士杰,陈策,严鸿华等.党建新探——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探索与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3、邵正平.基层党务实用手册——党务通[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4、吴养民.防线[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5、刘宗洪.按执政能力建设的总目标加强执政党建设[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1).6、李宏民.当前职务犯罪呈现十大特点[N].检察日报,2007-03-28.
第四篇: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却又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张云泉之所以能成为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不仅因为他的崇高精神和可贵品质,还因为他具有做好群众工作的高超本领,乐于和群众打交道,善于为群众解难题。
人们评价张云泉的工作方法是“一般的报告中找不到,现成的课
本上学不到”。张云泉将之概括为“五心四力”工作法:“五心”,即为民服务的真心,换位思考的同情心,高度负责的责任心,解决问题的决心,长期作战的恒心;“四力”,即贴近群众亲和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处置问题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张云泉正是靠了这“五心四力”,在信访局长这个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岗位上,上百次上千次的化危机于安宁。
实践表明,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必然会导致各种摩擦和碰撞时有发生。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群众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普遍增强,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群众观念在一些人的头脑中逐渐淡漠了。不学习做群众工作,不熟悉群众工作,不愿意做群众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已经成为一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也是我们当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个别干部“隔着车门看,绕开矛盾转”,疏离群众,害怕群众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结果有些本来可以及时化解的矛盾却积累下来,小矛盾变成大矛盾,这既影响了社会稳定,也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给人民的根本利益带来损害。学会做群众工作,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已是我们党执政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社会就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张云泉的经验告诉我们,领导干部要提高执政能力,除了感情上要“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之外,关键的一点,是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探索新方法,把握群众工作的规律,努力使自己成为群众工作的专家。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和谐社会才不是一句空话。
《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第五篇:构建和谐社会须提高五种能力
提高决策能力。提高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能力,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工作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首先,树立良好的民主作风。主要领导应把自己看成班子中的一员,尊重班子成员的民主权利和意见。其次,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重大决策中,主要领导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在处理热点、难点问题时,应坚持集体领导,做到没有调
查研究不决策,未经咨询论证不决策,未经集体讨论不决策。三是注意工作方法。切实使决策的过程成为学习政策法规的过程,沟通不同意见、比较各种方案的过程,在思想碰撞中寻求最佳决策。
提高执行能力。思路和目标确定之后,执行就是决定性因素。各级领导干部应切实增强抓落实的坚定性,不仅自己带头抓落实,而且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抓落实应在上级要求与群众意愿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既保持政令畅通,又得到群众支持。同时,实行层层落实的责任制,把目标任务量化到部门和领导干部身上,努力做到“年初有目标、平常有检查、年终有考核”,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工作局面。提高服务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转化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体现在为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上。基层党组织处于工作的第一线,是党的方针政策的直接实践者、落实者,其服务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为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什邡市在全市机关和党员干部中先后开展了“与时俱进,争创一流”大讨论、“树一流作风,创一流业绩”干部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树立公仆意识,争当爱民干部”活动等,并制定了具体的便民、为民措施,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提高应变能力。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纠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基层党组织处在各种矛盾和突发事件的最前沿,直接面对基层、面对群众、面对矛盾。如何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突发事件,保持社会稳定,是对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重大考验。近年来,什邡市在解决国有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以群众利益为重,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依法按程序处理各种纠纷和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不仅维护了社会稳定,也为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提高创新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自觉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通过开展“与时俱进,争创一流”大讨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形成了“人心思进、人心思齐、人心思干”的良好氛围。在推进各项工作中,既继承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又发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方法。比如,在工业发展上,除了继续实施工业兴市战略,还根据形势的发展,提出了内引外联的工业发展新思路,使一大批企业通过内引外联实现了自身发展的新飞跃。又比如,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推行了“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带动发展集体经济能力强”的村级干部“三强”选人标准和“海选定支书,提名搭班子”的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新方式,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