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韶关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
韶关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也是大学生的一堂必修课,能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拓展综合素质。为了有效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向长期化、项目化、阵地化发展,结合团中央、团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和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社会实践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投身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有效方式。
第三条社会实践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活动宗旨。
第四条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广泛动员、精心组织、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密切配合、加强宣传、安全第一的原则。
第五条大学生要充分发挥青年才智和专业特长,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为专业学习和学术科研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基层群众服务。
第二章活动内容及流程
第六条学校成立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由分管校领导和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团委负责人组成。日常工作由团委负责。
第七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假期和平时课余时间,有组织地进行以科技文化服务、社会调查、公益劳动、文明共建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一、社会考察和社会调查活动
深入城镇、社区、乡村、部队、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考察和社会调查活动,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同时对社会和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二、科技服务活动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城镇社区、县乡的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结合所学专业,发挥技术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技攻关、工程设计、科技成果推广、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活动,使科学技术为现实生产服务。
三、文化服务活动
深入城镇社区和贫困乡村,开展文化培训、科普讲座、法律宣传和咨询等活动,服务社区和乡村的两个文明建设。
四、公益劳动和文明共建活动
1、立足校园,开展公益劳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学生事务等工作;
2、深入社区开展敬老助残帮困服务、特殊家庭教育服务、社区事务服务、社区公益事业服务等活动;
3、与企业、部队、科研院所、乡村、居民委员会等单位开展其它形式的文明共建活动。
第八条大学生可参加学校在假期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及教学实习活动,也可以回到家乡或自发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勤工助学、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学生也可利用其它时间(如寒假、双休日)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第九条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利用假期,学校统一组织的集中团(队)和分散集中团(队)(统称实践团队)及个人活动。学校重点扶持带有科研选题和去老、少、边、穷地区以及
跨院系跨年级的实践团队。实践团队成员可跨年级、跨专业、跨院系,团队人数一般控制在8—12人,重点实践团队需有教师带队方可参加活动。
二、为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实践计划,并自行联系有关单位。实践计划要求具体化、专业化、书面化。实践团队实行申报制,由实践团队填报社会实践立项申报书,经所在院系对实践项目进行论证并做出基本评价后,由院系统一上报校团委。跨院系、跨学科的项目由团队负责人所在院系负责该项目的申报。校团委将组织专家评审,择优予以资助。
第三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第十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本着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平时和假期相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无偿和有偿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一条各级团学组织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人才的战略高度,深入、扎实地组织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组织社会实践团(队)的院系要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择优筛选组队,并选派得力干部和专业教师带队。
第十二条要不断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积极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机制,了解基层需求,科学规划项目,增强服务的针对性,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
第十三条实践过程中,各团队在完成调查的同时,应遵循实践团队守则,确保安全,加强组织领导;根据活动主题进行,扎实工作,明确意义,讲求实效;遵纪守法,遵守校纪校规,积极维护学校的声誉。
第十四条在校本、专科生都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我校具体情况,要求本、专科生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另外,我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参加志愿活动时间不少于25小时。
第四章经费来源及管理
第十五条学校每年拨出专项资金作为暑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采取学校、院系和社会、个人共同出资的方式筹集。另外,积极寻求、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赞助,扩大经费来源。
第十六条学校设立的社会实践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资助立项的重点和一般社会实践项目;奖励优秀社会实践团队、个人、优秀社会实践成果和优秀指导教师;配备社会实践的装备。
第十七条社会实践经费由校团委统一管理。社会实践团队须通过各院系团委(总支)向校团委上交立项登记表,以进行立项登记。学校将根据申报材料确定是否对有关社会实践团队立项并予以资助。
第十八条学校资助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实践团队的基本活动费用,同时参考路程远近、人数多少等因素决定资助额度。
第十九条对于虚报实践经费的团队,一经核实,学校不再考虑予以资助,并视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作虚假活动策划或没有开展暑期实践活动的,校团委将追回先期拨付的经费,并追究当事人的相关责任。
第二十条各社会实践团队要合理使用实践费用,专款专用,且账目要清晰、规范,在规定期限内到财务处报销冲帐;各实践团队在资助金额限度内实报实销。
第五章考核及奖励
第二十一条为了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不断推进我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纵、深发展,学校决定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团队和组织进行表彰。
第二十二条学校根据专家评审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对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院系授予“优秀组织奖”,对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团队授予“优秀实践团队奖”;个人奖分为“优秀指导教师奖”、“先进个人奖”和“优秀社会实践成果奖”等奖项。并推荐参加各类省级先进奖项的申报评比。
第二十三条申报“团体奖”的单位,须提交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以及与实践活动有关的其它资料。“先进个人奖”由各基层团委(团总支)根据申报条件及评优指标提出建议报校团委审定,“优秀社会实践成果奖”由专家评审委员会会同校团委根据评审规则确定。
第六章宣传、总结、深化工作
第二十四条要大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宣传。校报、粤北大学生报、激扬网、校广播台等校内媒体,在特定时间内要开辟社会实践活动专栏或专题节目。各级团学组织也要利用墙报、板报等形式,对社会实践活动成果进行广泛宣传。每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专门成立通讯组,负责通讯报道和编写活动简报工作。各院系也要设通讯员报道本院系的活动情况。
第二十五条为了扩大和深化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在组织搞好成绩考评的基础上,各级团组织和学生工作系统还要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交流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览、演讲会、报告会、座谈会等,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推动我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健康、深入地向前发展。
第二十六条校团委要及时认真全面地做好全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按时报送上级团组织。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由校团委负责解释。
(韶学院„2006‟137号2006年7月5日印发)
第二篇:韶关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参考课题
韶关学院2007年暑期社会实践参考课题
校团委拟定了部分实践选题,供同学们在确定实践项目和课题时参考,有些项目和课题的涵盖面大,请根据自身所设计的实践内容进行调整,同时也欢迎同学们开阔思路,另行确定实践项目和课题并丰富暑期社会实践的形式,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做得更好。
(一)项目篇
1、千名学生进农村、进社区,了解新农村、服务新农村建设
以“和谐号”流动学校为依托,按照自身特点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讲、科技支农、企业帮扶、文艺演出、法律援助、医疗服务等活动。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科技创新实践为切入,组织一千名学生进农村和社区,在全校范围组建若干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色实践团队,以我校农村社会实践基地为基础,辐射周边农村,扎实深入开展服务,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1)组建大学生新农村政策宣讲服务团
(2)组建大学生“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宣讲服务团
(3)组建大学生科技兴农服务团
(4)组建大学生支教服务团
(5)组建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服务团
(6)组建社区服务团
2、千名党员及优秀学生干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学习锻炼
挂职锻炼是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要形式,组织一千名优秀学生走出校园,到机关、社区和农村挂职锻炼,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相融合,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在实践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采取学校面上组队和个人联系单位的形式,由学校团委和各院系组织实施)。
3、千名困难学生进企业,勤工助学
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体制。不断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扩展勤工助学岗位,组织一千名困难大学生开展以勤工助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采取组队和分散的形式,由学校团委和学生处组织实施)。
4、成立一所服务“和谐新韶关”流动学校
根据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组织一支由我校专家教授、博士、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生骨干组成的一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流动学校,拟在我校各农村社会实践基地巡回服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生产经营、文明新风、法律援助、卫生医疗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服务。
5、成立二百支课题式科技创新实践团队。结合专业特点,围绕学术发展情况、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形成科技实践论文、调查报告或者发明创作作品,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6、举行团干学干素质拓展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结合纪念建团85周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如参加团省委组织的团干学干培训、团总支书记外出参加考察、学生干部赴革命胜地参观学习等,进一步加强我校团学干部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团学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更好地发挥团学干部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7、学生骨干培养计划。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将对学生骨干进行分组,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以实践活动形式培养、锻炼学生骨干。
8、成立校园志愿服务团队。暑假期间留校协助有关行政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9、开展“寻找我身边的校友”的实践活动。通过走访我校历届校友,发掘在各行各业中涌现的校友典型,开展榜样学习活动,为学校50周年校庆献礼。
10、开展“大手牵小手、共走成长路”的中小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
(二)课题篇
1.和谐社会
韶关市交通状况调查
改善生产条件与安全生产问题
如何通过统筹发展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问题
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发展调查
建设和谐社会有关问题的调查
下岗职工家庭生活状况与生存策略调查
再就业援助制度状况的调查
劳动者劳动保护状况的调查
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状况的调查
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
社会认同感与建设和谐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环境保护有关问题
2.经济建设
广东如何在发展中走“循环经济”的道路
广东生态资源开发问题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
民营企业改革和发展
广东“县域经济”研究
如何抓住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带来的发展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各类公有/非公有企业改革典型案例调查分析
“泛珠”一体化相关课题
阻碍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有关收入分配及家庭收支状况(不同阶层、地位、职业)的调研 旅游业、餐饮业、娱乐业经营状况调查
广东各地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保护和经营 3.三农问题
广东农业发展的出路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先进典型
农村的村民自治实践和典型研究
城市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及其社会意义
农民工问题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状况的调查
农村卫生条件改善情况的调查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调查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
农民卫生健康观念与习惯的调查
关注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
关注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
农业税全免——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影响
4.法律援助
公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研究
大众传媒与法律研究
消费者利益的法律保护
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
对于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状况的调查
5.教育问题
欠发达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情况调查
大学生的就业实践与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教育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调查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
关注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
当代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调查
6.文化宣讲
新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较量
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探索
当前社会兴起的新型文化调查与研究
发展青年文化研究
7.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
大学生营养与健康调查
农村医疗卫生调查
乡村社区艾滋病相关问题调研
青少年性健康知识和艾滋病知识普及教育
中国艾滋病状况调查
关注贫困生健康问题
8.红色之旅
老区(延安、西柏坡、井冈山)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 井冈山与中国革命
“延安故事”寻访
广东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调查
广东红色旅游资源开发
第三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
国际民航管理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精神,结合我院社会实践的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社会实践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有效方式。
第三条社会实践是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活动宗旨。
第四条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广泛动员、精心组织,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密切配合、加强宣传、安全第一的原则。
第五条 大学生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为专业学习和学术科研服务,为安全生产、煤炭行业服务。
第二章活动形式
第六条除教学计划安排的教学实践外,各院系、社团组织重点利用假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成员可跨年级、跨专业、跨系部。
第七条开展以个人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即学生就近就便组织小分队回到家乡,参观调研、勤工助学、社区服务或依托教学实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章活动内容
第八条重点组织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以大学生 “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等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九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根据专业特长、年级和学历教育实际,采取自愿与要求相结合,假期与平时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创新和丰富社会实践内容,扩大活动覆盖面与影响,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第十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围绕科技帮扶、文化宣传、医疗服务、法律宣讲、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同时,可以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到安全生产和煤炭行业开展实践活动,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有利条件。
第十一条团(队)社会实践活动实行申报制,经所在系部对实践项目进行论证并做出基本评价,由团总支统一上报院团委。跨系、跨学科的项目由团(队)负责人所在系部负责该项目的申报。
第十二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及时整理实践活动中搜集的各种资料并作好总结,提交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报告,院团委负责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成果报告会。
第四章活动要求
第十三条各级党团组织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深入、扎实地组织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对重点团(队)选派得力干部和专业教师带队。
第十四条要不断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积极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机制。了解基层需求,科学规划项目,增强服务针对性,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第十五条实践过程中,应遵循社会实践守则,扎实工作,讲求实效,遵纪守法,遵守校纪校规,积极维护学院的声誉。
第五章经费来源及管理办法
第十六条社会实践经费来源于学院专项经费、系部学生活动经费和社会赞助等方面。
第十七条学院每年设立社会实践专项经费,主要用途包括:资助社会实践项目;奖励优秀社会实践团(队)、个人、实践报告等。
第十八条学院社会实践专项经费由院团委统一管理,系部团(队)通过团总支向院团委上交活动计划,院团委将组织专家评审,择优予以资助。
第十九条对于虚报实践经费的团(队),一经核实,将不再考虑予以资助,并视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作虚假活动策划或没有开展实践活动的,将追回先期拨付的经费,并追究当事人的相关责任。
第二十条各社会实践团(队)要合理使用实践经费,专款专用,账目要清晰、规范,在规定期限内报销。
第六章表彰与奖励
第二十一条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不断推进我院社会实践活动向前发展,学院每年将评选出优秀调研报告,并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团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对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分别授予“优秀组织单位”、“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荣誉称号;对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分别授予“优秀指导教师”、“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第二十二条 “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由各团总支根据学生和指导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提出建议,并报院团委审定;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优秀调研报告的评选,由院团委组织评审委员会依据申报单位的活动方案、活动情况和实践报告按照评审条件和规则确定。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由共青团华北科技学院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韶关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定稿)
韶 关 学 院 文 件 韶学院„2011‟164号
韶关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
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和艺术修养,大力倡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和素质能力竞赛、文学艺术创作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全面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新实践学分是指全日制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第一课堂以外的创新实践活动,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劳动成果,按一定程序经学校评定后获得的学分。
第二章 创新实践学分的认定范围与计算方法
第三条 学生以韶关学院学生身份申报项目,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校级立项并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第一完成人分别计8、6、4、2学分,其他完成人分别计4、3、2、1学分;对于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校级项目,结项成果鉴定优秀或获 奖的,所有项目完成人分别增计4、3、2、1学分。
第四条 学生以韶关学院为署名单位发表的论文或作品,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按《韶关学院科研奖励办法》(韶学院„2011‟81号附件4)规定的级别计分,T级计20学分、A级计10学分、B级计8学分、C级计6学分、D级计4学分、E级计2学分。对于合作完成的论文,韶关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的,第一作者按100%计,其他作者均按50%计;韶关学院为第二署名单位的,第一作者按60%计,其他作者均按30%计。其余不计分。
第五条 学生以有效形式注明为韶关学院成果所公开出版的学术性专著、编著、译著、工具书(不含教材、教辅、科普类读物、重印的著作)等,按每万字计1学分进行计算。对于第一作者或第一主编,按100%计;第二作者或第二主编,按80%计;第三作者或第三主编,按60%计;副主编,按50%计。对于参编(著)者,以全书正式出版、版权页署名(或“前言”、“后记”内说明)为准,根据有效的证明材料,按实际执笔编(著)的字数计算学分。主编、副主编、参编(著)者,不重复计算,只计最高学分。
第六条 学生成功申请发明专利(著作权)、实用新型专利(商标)、外观设计专利者,不分排名前后,每人每项分别计3、2、1学分;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的发明专利(著作权)、实用新型专利(商标)、外观设计专利者,不分排名前后,每人每项分别计6、4、2学分。成功申请与授权,二者不重复计算,只计最高学分。
第七条 学生经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参加学科竞赛、素质能力竞赛、文化艺术展演,获得国家级一、二、三等奖者,分别计8、6、4学分,成功参赛者及其他奖项获得者计1.5学分;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5、4、3学分,成功参赛者及其他奖项获得者计1学分;获市厅级或校际(区域性)一、二、三等奖者,分别计2.5、2、1.5学分,成功参赛者及其他奖项获得者计0.5学分;获校级一、二、三等奖者,分别计2、1.5、1学分,成功参赛者及其他奖项获得者计0.5学分。同一项目参加不同级别竞赛获奖的,按最高学分计算。
第八条 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各级体育比赛获前八名者,可获相应的学分,计算方法如下: 国家级:8×(1/N)省级:5×(1/N)
市厅级或校际(区域性):3×(1/N)校级(校运会):2×(1/N)其中第一名N=1,第二名N=2,第三名N=3,依次类推(N≤8)。其余正式参赛者,按国家级、省级、市厅级或校际(区域性)分别计1.5、1、0.5学分。
第九条 学生通过各类技能考核,并获得相关证书。非外语专业学生,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CET-6)计2学分,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计1学分;外语专业学生通过专业外语八级考试(例如:专业英语八级考试)计2学分,通过专业外语四级考试(例如:专业英语四级考试)计1学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计2学分。参加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试,获高级证书(二级以上)者计2学分,中级(三级)证书者计1学分。参加全国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获高级证书者计3学分,获中级证书者计2学分。参加其他执业资格证书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证书的,计 1学分。
认定技能考核类学分累计最高不得超过3学分。第十条 学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初试成绩达到进入复试A、B、C类考生基本要求分数线者,分别计3、2.5、2学分。
第十一条 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含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受到国家级、省部级和学校(含市、厅、局级)表彰者,分别计3、2、1学分。其中未受到表彰,可以向二级学院提交较高水平的调研报告(或总结),或者参加二级学院认可的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表现良好,经认定成绩优秀者计0.5学分,最多计2次共1学分。学生参加5次及以上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计1个学分,不足5次不计学分。
认定社会实践类学分累计最高不得超过3 学分。第十二条 学生参加社团活动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学校(含市、厅、局级)奖励者,分别计3、2、1学分。以学校社团名义举办的各种学术文化社团活动,包括读书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演讲 比赛、网页制作、讲课比赛、辩论赛、书画大赛等,获得一、二、三等奖者,分别计1、0.8、0.5学分。学生参加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社团(例如:读书会、数学建模协会、电子协会等)两年以上(含两年),经协会承办单位认定,计1学分。
认定社团活动类学分累计最高不得超过3学分。第十三条 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受到国家级、省部级和学校(含市、厅、局级)表彰者,分别计3、2、1学分。
第十四条 学生参加国际性学术研讨会议并有学术论文交流,计1.5学分;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议并有学术论文交流,计1学分;参加地区性学术研讨会议并有学术论文交流,计0.5学分;参加5次由学校或二级学院组织的学术讲座,计1学分,不足5次不计学分。
认定学术活动类学分累计最高不得超过2学分。第十五条 每项每次创新实践学分的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则,保留一位小数。
第三章 创新实践学分的管理
第十六条 学校和二级学院组织的创新实践活动,按课程进行管理,由承办单位制定活动标准或管理办法,并指定项目负责人。
第十七条 创新实践学分认定程序:
(一)申报
每年三月和九月,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填写《韶关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申请表》,并附相关材料原件和复印件,交所在二级学院审查。
(二)审核与确认
根据创新实践学分认定项目的性质、主管(办)单位、承办单位,由教务处会同科研处、学生处、团委、二级学院等相关单位,确定授权学分认定单位。同时,二级学院将学生创新实践学分申报材料整理后,统一报教务处复审。
(三)公示与记载
学生所获创新实践学分和成绩等相关情况进行统一公示(张贴或网上公布)。公示无异议后,将学生所得的创新实践学分记入学生成绩档案。第十八条 创新实践学分成绩在成绩登记表上,均登记为良好。
第十九条 对弄虚作假获得创新实践学分者,取消相应创新实践学分,并按课程考核作弊处理。
第二十条 创新实践学分超过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修读标准者,超过部分的创新实践学分,经学生本人申请,所在二级学院审查,教务处复审,可以最多替代二门选修课程学分。
第二十一条 凡创新实践学分累计达到10学分者,学校将授予“韶关学院创新实践优秀学生”称号。
第二十二条 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定期了解、追踪自己创新实践学分的认定和获得情况,如有错漏,应及时报告或查问,追溯期以一年为限。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未规定的创新实践类型与项目,由教务处参照本文件相关学分计算办法给予认定。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适用本科生,专科生如需认定创新实践学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从2011级学生开始试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四日
主题词:教学
创新实践学分
办法
主送:校领导,学校各部门、直属单位、二级学院
韶关学院院长办公室 2011年10月18日印发
(电子发文,书面印10份)
第五篇:韶关学院校园网新闻宣传管理办法
韶关学院校园网新闻宣传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为充分发挥校园新闻网在学校形象宣传、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的作用,进一步做好学校新闻宣传工作,规范校园网的运作和管理,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确保网络新闻信息具有正确导向性、真实性和规范性,推进网络新闻宣传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建设发展大局,决定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校园网新闻宣传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舆论,凝聚人心,唱响主旋律,深入实践“三贴近”,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广泛宣传报道我校在各项工作中的动态和成绩,宣传报道学校的先进人物和事迹。
二、校园网新闻宣传的主要范围:
校园网将在原来版面的基础上作修改,共分“校园要闻”、“部门院系动态”、“学术动态”和“时事导航”等4个栏目。
(一)“校园要闻”栏目:
1、国家、省市等各级领导同志参加我校有关会议和重要活动,视察、检查、调研我校工作,以及有关重要批示的新闻报道;
2、学校学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的新闻报道;
3、学校出台的重要政策、规章、重大措施和学校工作运行中的重要信息的对外发布;
4、校领导开展调研、指导工作或出席重要活动、会议的报道;
5、学校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及重要观点、文章的新闻报道;
6、学校各项工作中取得的重要成就、涌现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的新闻报道、新闻调查;
7、学校各个阶段重要工作的宣传报道。
(二)“部门院系动态”栏目:
1、学校各党群、行政、教辅、后勤部门、在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工作中的重要活动以及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的新闻报道;
2、各院系在教学、科研、党建、管理、学生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中的重要活动以及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的新闻报道;
3、各部门、院系贯彻学校重要会议、精神的工作部署、活动安排的报道(为避免新闻报道的重复,原则上只安排先行报道或具有独特性的信息);
4、各部门、院系阶段性常规工作的报道(侧重安排先行报道或具有新颖视角的信息)。
(三)“学术动态”栏目:
1、学校举行的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的新闻报道;
2、学校在教学、科研上所取得的新成就的新闻报道。
(四)“时事导航”栏目:
1、党和国家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及重要观点、精神的宣传报道。
2、党和国家、省市关于教育尤其是关于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和重要举措。
3、国际、国内关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形势、趋势的研判文章。
三、校园网新闻稿件的采写
1、全校全局性重要活动、重要会议以及推出的改革、发展、稳定重要举措,由新闻中心派记者采写新闻信息。非全校全局性的各类活动、会议,原则上谁主办谁负责报道。特殊情况,需新闻中心安排采写新闻的,须报经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同意。
2、凡属部门、院系常规、例行工作的活动或会议,一般不予报道或不重复报道。
3、各部门、院系新闻信息员负责本单位的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新闻信息员由各部门、院系指定(至少一名),报送新闻中心备案。新闻中心每年将组织新闻信息员开展专题培训或经验交流活动。
4、各院系成立学生记者站。记者站受院系学生工作口领导,接受新闻中心记者团业务指导。院系学生记者站除承担本院系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外,受校园网、校报、校广播台、粤北大学生报委派完成指定新闻采写任务。
四、校园网新闻稿件的审核
1、在校园网宣传报道工作中,严格执行“新闻信息来源所在单位负责制”的规定,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审核把关本单位宣传报道的内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导向性和可靠性。新闻报道如出现报道失实、导向错误等问题,一律由上传新闻信息的部门、院系承担责任。
2、党群、行政、教辅、后勤服务部门的新闻稿件由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核。院系新闻稿件涉及教学、科研等业务内容的,由行政主要 3 领导审核,涉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的,由党委(党总支)书记审核。
3、校园网新闻宣传稿件采用由新闻中心负责终审。新闻中心对校园网新闻宣传信息稿件有正当的修改权、建议权、审核权和删除权。
五、校园网新闻稿件的上传
(一)新闻上传的步骤:
1、登陆用户界面在校园网信息在线左上角,登陆用户后,点击“添加信息”,选择“文章栏目”。“文章标题”尽量精炼概括地介绍新闻内容,原则上不得超过20字。确实需要的,可以有副标题。“文章作者” 一般要求由作者本人署名,如特殊需要,可以用部门、院系名称。“审核人”填写文章审核人名字,不能用部门、院系名称。“发布单位”填写信息发布的部门、院系名称,如有需要可联合发布。“摄影”填写摄影人名字,不能用部门、院系名称。
2、文章正文粘贴在信息发布页面中文本框内,不需要再次黏贴标题。由于系统与WORD文档格式不同,请在上传时将WORD文档中的内容粘贴到“记事本”上,再从“记事本”上粘贴到信息发布页面中文本框内。正文一律使用宋体5号字,每一段落前须空两格。
3、如需插入图片,请点击“插入或修改照片”图标,选择插入图片。新闻使用的图片文件应采用JPG格式,像素控制在700×525,单个JPG文件的大小控制在100KB以下,请自行用工具软件处理。图片应在正文之前居中显示。重大新闻方可配上图片,一般不超过三幅。
(二)注意事项:
1、校园网一律须通过用户名登陆投稿,不接受邮件、QQ或其他传送方式投稿。
2、每个部门、院系都配备用户名、密码,如遗失用户名或密码,请到校办信息中心重新确认。
3、各部门、院系的信息上传用户名、密码要指定信息发布员专人专管,并上报信息中心备案。信息发布员上传权限不得随意交给他人,如更换信息发布员的部门、院系,必须提前以书面形式上报信息中心。
六、校园网新闻稿件的发布
1、校园网终审、发布新闻的时间定为周一、周三、周五上午,发布日的稿件截止当天9:30前所上传稿件,超过时限,转入下一终审、发布工作日。除全校性重大新闻,其他稿件参照省内高校网络新闻审稿、上传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的惯例发布。
2、各部门、院系发布的新闻,如质量不高、格式不符合要求、或新闻价值不高等,新闻中心可不发布,或退回要求修改。
3、一般性新闻或同一题材新闻,新闻中心可根据需要在下一周周一以“一周简讯”的集约方式予以编辑、发布。
七、新闻宣传工作的评选、表彰
1、每个组织校园十大新闻评选,集中展示学校一年当中的重大活动与成就。
2、组织开展新闻宣传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院系学生记者站、优秀新闻作品评选,调动各部门、院系以及新闻信息员、学生记者工作积极性。
本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韶关学院 2009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