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社保宝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15:3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社保宝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社保宝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大社保宝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大社保”宝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保障的重要性,积极构建制度相互衔接、政策相互支撑、工作相互促进的“大社保”社会保障体系。

一、“大社保”宝鸡模式的提出与特点

“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6%,综合实力在西部中等城市前移4位,步入了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中等发达地区迈进的转折期。在经济快速发展、做大“蛋糕”的同时,我市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从2006年开始,积极借鉴外地经验,加快探索创新,从群众最关注的就业、医疗、入学、住房、养老等方面入手,根据城乡不同群体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对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行总体设计、超前规划、分步推进、逐步扩大,用小财政支撑大民生,以大保障构建大和谐,初步构建起了具有宝鸡特色的“大社保”社会保障模式,宝鸡社会保障水平已位居全国百强城市第46位,先后受到国务院、国家部、委和省政府表彰。

1、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从2006年起,我市瞄准中省社会保障制度的空档,不断完善制度设计,系统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各项保障政策全面覆盖。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民工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在全省率先启动了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贫困大学生和低保家庭高中学生资助、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补助等制度,在全市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居民、一整套相对完善和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制度上基本实现了无缝隙、全覆盖。

2、就业创业体系逐步健全。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创业支撑体系和服务平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带动创业。在全国打响了“宝鸡技工”品牌,每年创业培训1万人以上,创业带动就业超过1万人,向全国输出各类技能人才超过6万人,形成了全国性的技能型人才市场。2010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95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人数12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3.76 %。

3、医疗服务水平显著增强。不断加强市县乡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城市居民步行15分钟可到达一个医疗服务点,农村居民可就近接受医疗服务,有力保障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率先建立了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缓解了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问题。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分别达到95%、92%和95.3%,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

4、社会救助更加便捷。建立完善救助制度,不断提高救助标准,逐步扩大救助范围,解决了城乡七类特殊人群危困问题。城乡低保工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水平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对全市敬老院进行集中整合,全市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28.5%。大力发展慈善和社会福利,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3万套,使符合保障条件的18371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享受廉租住房。整合农村扶贫、灾后重建、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解决了农村1.6万人住房困难问题。

5、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事业的意见》,落实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推进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服务事业。高标准建成了宝鸡华夏老年大学和“夕阳红”艺术团总部,成为功能齐全、设

施完备、西北一流的全市综合性的老年活动中心。在全市大部分社区建成了设施完善的福利型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一系列个性化服务业务。

二、“大社保”宝鸡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近年来,我市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突破,加快实现保障对象全民化、保障方式多样化、筹资渠道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不断提高城乡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浙江、山东、云南等地的“大社保”模式比较,宝鸡“大社保”模式具有“制度全、服务快、易推广”的特点,在制度设计上,用社会保险管大群体、社会救助管弱势群体、社会福利和慈善等制度管特殊群体,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保障的目标;在服务上,用信息化手段,建设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政策与群众的对接;在效果上,“新农保”经验被全面推广,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为全国全面推行进行了大胆探索,“大社保” 宝鸡模式具有在全国欠发达地区推广的价值。

保障对象“全”。“十一五”期间,针对部分社会群体享受不到社会保障的实际,我市对国家已经出台的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等保障政策,坚持“广覆盖、高标准”实施,对国家尚未出台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居民社会保障、教育资助、大病救助、免费职业教育,坚持率先试点,创新完善,弥补政策空档,使城乡不同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宝鸡“大社保”保障制度,涵盖了农村居民、城镇居民、被征地居民、农民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大学生、少年儿童、残疾人等各类群体,涉及人一生的教育、上学、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重要阶段,基本实现了无缝隙、全覆盖。

制度设计“新”。结合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实力,边实践,边探索,边创新,用制度上的超前性弥补社会保障欠帐。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上,形成了多渠道筹资、“两头补”财政补贴联合式参保的“宝鸡经验”;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中,设立专项资金,向土地使用者收取最少不低于每亩1万元的失地农民生活保障费,并为农民留足三产用地,把失地农民纳入统一的事业登记制度和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在医疗保险中,实行市级统筹、城乡制度统筹,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2011年增加为1.6亿元,对参加医疗保险的城乡困难群众,在住院费用按标准报销后,再实行分层次、按比例救助,每年最高救助封顶线达到30万元,切实减轻了患大病居民的医疗费负担;在社会救助上,救助范围逐步扩大,救助形式多样化,救助标准就高不就低,不同阶段救助政策衔接,社会救助体系全方位统筹。

筹资渠道“多”。近年来,我市在民生欠帐较多、群众收入比较低的情况下,多方筹资,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强化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财政责任,整合各方面资金,统筹使用,全力推进各项保障制度的实施,充分发挥保险、救助、福利、慈善等方面作用。比如,在大病统筹救助制度筹资方面,市财政安排6000万元专项救助资金的同时,整合使用民政部门社会医疗救助基金、城镇职工大病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扩大大病救助基金规模,极大地降低了城乡居民大病负担,提高了医疗保险、救助等方面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设计上,把城乡居民个人缴纳费用作为建立保障制度的基础,不是简单的向群众给钱,充分体现权利与义务对等。在养老机构、幼儿园建设上,制订优惠政策,注重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拓宽筹资渠道,缓解财政投入不足压力。

经办服务 “快”。在目前各职能部门条块分割、职能交叉重叠的情况下,整合各方资源,健全信息化平台,拓展服务功能,提升“大社保”经办模式的质量和水平。对现有社会保障的资金、政策、人员进行有效整合,建成了市县两级市民中心和社保服务中心,实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使城乡居民就近办理各项社会保障业务。大力拓展信息化应用领域,促进信息技术与社会保障业务的有机结合,建成了社会事业

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打通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信息通道,市民可就近到村或社区依托网络办理社保业务,实现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做到“人不跑信息跑”,使各项政策更加方便快捷地落实到群众身上。

三、“大社保”宝鸡模式的启示

“大社保”宝鸡模式经过了先期探索、逐步完善、巩固提升三个阶段,历经五年完善逐步建立,基本实现了“全省领先、西部一流、全国有位、群众满意”战略目标。五年多的实践探索,也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尽力满足公众需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保障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证明,我市在财力并不宽裕、经济发展任务依然繁重的情况下,从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需求出发,下功夫做好社保工作,着力建设包括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在内的大社保体系,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同步发展,政府得民心与人民群众得实惠双赢目标,既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最好落实,也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诠释。

二是坚持城乡统筹,全面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在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关键在农村。我市在工作实践中,把社会保障工作优先向农村延伸覆盖,在医疗方面,不断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简化办事程序,使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基本相当;在养老方面,率先在农村建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比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早、推广早,使农村居民及早享受到了保障政策。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完善制度体系。在我市这样一个工业优势明显、农村人口多、城乡差距较大的城市,如何建立既符合市情又遵循通行规则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模式可以照抄照搬。因此,我市在加快建立大社保体系中,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在中省大的制度和政策框架下,通过持之以恒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了大社保体系的日益完善,通过逐年加强民生预算,舍得向民生领域投钱,保证大社保制度的可持续性,使“大社保”宝鸡模式在较短时间里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是坚持服务便捷,着力提高为民办事水平。社会保障每一项制度和政策,最终都要落实到乡镇,落实到街道,落实到社区,都离不开基层的管理服务机构。实践证明,基层网络体系是否健全,基层工作效率与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工作满意不满意,关系到整个大社保体系建设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近年来,我市切实加强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社保平台建设,整合资源,加强力量,强化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支撑,使好制度、好政策能有效地和人民群众对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和为民办事水平。

四、完善“大社保”模式的思路目标与对策

“十二五”时期,着眼于把 “大社保”宝鸡模式打造成为特色品牌、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的战略需要,我们提出完善“大社保”宝鸡模式的思路和战略目标是: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同步的发展理念,把“底线公平”作为完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在已有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础上,加快弥补制度短板,把社保制度最大限度地延伸覆盖到各类群体;坚持城乡统筹,把农村与城市同思考、同安排、同推进,实现城乡一体;探索建立高效便捷的服务方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社会保障工作水平,使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宝鸡”提供坚实的社会保障支持。

围绕实现以上战略目标,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大社保”宝鸡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制度,提升“大社保”总体水平。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并轨整合,逐步建立权利与义务对等、城乡统一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用两年时间,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制订宝鸡市社会保障转移接续办法,保证各类人员社会保障关系自由转

换、顺畅接续。探索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工伤、失业等保险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鼓励和支持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等补充养老,拓展运用失业保险基金开展免费培训、发放岗位补贴等预防失业功能,健全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机制,充分发挥失业、工伤保险的功能作用。

(二)提高标准,实现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鼓励中小企业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积极参加各类社会保险,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城镇职工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参保率,稳步扩大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各类保险保障标准,使城乡居民人均养老金水平与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同步增长。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提高征地补偿安置水平,确保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得到保障。针对老龄化步伐加快的现实,加快养老事业发展,建立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让更多的老年人能享受机构或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五级联网体系,为城乡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信息服务。

(三)强化保障,促进保障制度公正公平。积极培育慈善组织,建立健全社会捐助接收网络,做大基金规模,发展慈善事业。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加强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对残疾人社会保障实行“普惠加特惠”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残疾人生活和发展保障机制。提高城市“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水平,完善对困难学生的特殊资助,实行免费职业教育。强化对城乡低保对象的监管,建立信息公开、群众监督等办法,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促进保障制度公正公平。

(四)优化服务,健全“大社保”管理网络体系。一是建立统一的综合协调机制。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成立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协调机构,统筹整合全市社会保障资源,全面负责全市就业、社保、救助、福利、慈善事业“五位一体”等工作的政策研究、综合协调、考核检查、督促落实和审计监管,增强全市“大社保”工作的协调性和整合性,确保社会保障工作政策统一、管理有序、发展规范。二是加快大社保基层组织建设。在乡镇(街道)设立“公共服务中心”,主要行使就业指导、社保缴费、低保审批、劳动仲裁、廉租房申请、残疾人救助等职能,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服务提速提质。在社区(村)一级层面建立“公共服务站”,由大学生村官或者公益性岗位人员来做具体工作,使城乡居民就近办理各项社会服务业务。三是构筑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构建网络并联、信息共享、全市统一的大社保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实施“市民卡”工程,借助互联网络技术和数字证书认证技术,开设网上“业务大厅”,实现网上社保信息查询、网上业务申报和网上结算等业务,用技术手段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四是畅通大社保转移接续通道。建立政策“通道”和制度“接口”,健全社会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机制,使同一险种体系内可以随参保人身份的变化而转移接续。

(五)加大投入,形成多元化的“大社保”基金筹措机制。一是公共财政正常投入机制。在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基础上,市政府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管理制度,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投入机制,逐年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特别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险和其他低收入群体参保缴费的扶持。二是社会保险多渠道筹资机制。在做大社会保险基金规模的基础上,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拓展筹资渠道,形成政府、用人单位、居民家庭和个人、社会其他方面共同负担的大社保投入机制,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保障统筹基金的规模。建立社会保险待遇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三是社保基金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内部控制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依法对社保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严格社保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保值增值。加大对以非

法手段获取社会保险待遇行为或挪用社保基金行为的查处力度,堵塞基金支付漏洞,严防基金流失。

第二篇:“开心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开心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老年大学网 2012-06-19 14:02:33 作者:吴忠扬 李 兵 来源:四川省资中老年大学

资中老年大学成立于1988年。24年来,学校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2009年被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授予“全国先进老年大学”荣誉称号,同时被评为“四川省A级老年大学”。2011年被全国老年大学协会评为“全国老年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提出了“一切为了老年人,一切服务于老年人,一切着眼于实践老年人第二人生的价值,使老年人寻知得知,寻乐得乐,寻友得友,寻健得健”的办学宗旨,还提出了“以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针。为落实办学宗旨和教学方针,学校进行了“开心教育”模式实践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开心”教育模式的初步实践

(一)开导言行,平和心气

步入老年,许多人都有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而到老年大学学习,又有一个心理和学习的适应过程。老年大学教育与管理的实施,其前提是需要对学员“开导言行,平和心气”。

每学期,学校对新学员都要专门开设一课,即《正确的老年观,实践第二人生价值》,同时还进行“每步走好,安全可靠”“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心态平和,健康常在”等方面的教育,以帮助他们在进入老年时的心理适应和进入老年大学的学习适应。

此外,学校通过政治课和“三观”教育帮助学员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提高老年生活质量等问题进行教学,在他们头脑中安装“无线电台”,使他们与时代同步,终身学习,终身受益;教他们把握好“遥控器”,使他们与时代相通,不断转换,不断更新;给他们一个“调压器”,使他们与时代相适应,随时调整,常保平衡。总之,做到不停顿,不错位,不掉队。

学校还通过理论研讨会“开导言行,平和心气”。理论研讨会的主题有:“爱我老年生活、爱我老年大学”“健康老龄化”“自我保健、提高生存质量”“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以和为贵、平等友爱”“当新世纪的老人”“与时俱进、全面发展”“如何适应学习型社会”等。广大学员通过认真的思考,理论文章的交流,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由自我教育到意境升华,普遍地认识到:不能要求社会适应你,只有你去适应社会;不能要求自然适应你,只有你去适应自然;不能怕走向衰老,只能延缓衰老;在第二人生里,必须努力实现个人与社会和、与自然和,体内平和。

为“开导言行”,学校制定了《学员守则》,其中规定:“坚持和谐相处,平等友爱;在学习和对外活动中,既要以老年大学学员为荣,又要做到维护老年大学的荣誉„„。”还向学员提出了《十要十不要》,其中要求: “雨天上学要防止路滑,不要麻痹大意;上下楼道、进出教室、会议室要慢,不要拥挤;组织在校外活动要注意安全,不要出事故;„„”

(二)开启才智,敞亮心扉

老年大学也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多数学员入学的目的还是为了寻求新知。为了使学员拥有人生第二个美好的春天,实现自己第二人生的价值,学校坚持以学为主,以教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为广大学员“开启才智,敞亮心扉”。

学校始终抓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环节,努力将学校办成寻求新知的课堂。一是实行普通班、进修班、专业班三结合的学制,这样既照顾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兴趣爱好各异的特点,又适应终身教育的需要,做到有统有分,统分结合。学员统一编入7个必修班,同时又照顾其个人爱好让其自选专业班。参加23个专业班学习的学员达到70%以上。二是按照贴近学员(老年)生活、贴近时代潮流和贴近常学常新的“三贴近原则”安排课程。先后开设了养生、保健、政治、文学、科技、书法、美术、诗词、摄影、音乐、舞蹈、民乐、英语、法制、名城、门球等16门课程。突出“用”和“新”两个字。三是按照以学为主的原则安排课时,每学期周一至周五行课,各学科课时总量不少于120节。四是按照自编为主的原则编写教材,努力把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康乐性结合起来。教师自编教材已编印8本。五是按照相对稳定的原则建设高规格、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我校先后聘用教师达98人,现任34位教师中,50%是县医院领导和科室主任等医疗专家,其余是退休知名人士和专家。学校坚持每学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听取学员的反馈意见,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各学科教师坚持从学员的具体情况出发,按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原则,实施教学。保健课先后对150多种疾病的防治、40多种常用药常识,30多种按摩常识及10多种护理常识进行了讲授。音乐课先后教唱歌曲500多首,舞蹈课教会舞蹈80多个。文学课寓艺术美的享受于形象感染之中,字字珠玑寓世情。英语课教学与英语歌、英语表演紧密结合,学员兴趣很浓。历史课谈古论今,史料翔实,格外生动。趣谈课海阔天空,寓教育于哲理之中,别有一番情趣。科技课效果也很明显。日本大地震核泄漏,就讲核电常识;汶川大地震后,就讲地球结构与地震以及防范方法;“神七”上天,就讲航天常识,还讲了许多天象、气象,营养用油等生活科技,很受欢迎。总之,丰富的教学内容,反映了较高的教学质量。

广大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常年到课率在80%以上,记课堂笔记已形成风气。二十周年校庆展时,学校展出课堂笔记1259本,其中10万字以上的上百人,30万字的18人,有3人近100万字。据一班学员税伯均的笔记,在20年中,听保健课312节,了解120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常识,学了20多种按摩,10多种护理常识,还学了30多种用药常识。广大学员普遍感受到:越学越有乐趣,越学越感到“人生苦短”。有学员诗曰:“学习添得乐和趣,不负今生度夕阳”“但期借得余年寿,发奋在读十年书”。

(三)开发潜能,深邃心智

老年大学的学员不少具有才能和潜能。一些学员因多年工作的原因其才能和潜能没有能发挥出来。因而除了第一课堂的知识学习,他们也渴望在其之外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学习。由此,学校把握多科性综合学习与课内外个人兴趣爱好结合的原则,通过第二课堂为学员“开发潜能,深邃心智”。

一是把第二课堂教学纳入教学总体安排。一部分纳入课表,一部分纳入每周、每月、每学期工作计划,统一部署,分别要求,分层次管理。二是组建了门球、歌咏、舞蹈、书法、绘画、摄影、棋牌等课外兴趣小组,有90%以上的学员自愿参加了1——2个小组,定期开展活动。三是突出“多、广、常、联”的特点。“多”即多种活动,多种情趣,一学年内安排有20多种活动;“广”即学员广泛参加,各取所好,人人到位,各有所乐;“常”即经常组织,常乐不衰;“联”即广泛联谊,参加校内外的联赛,努力建设一支引人注目,交口称赞,全县重大活动离不开的队伍。四是以“唤回童心,焕发青春,陶冶情操,振奋精神”为主题创新活动类型。主要有六种类型,即以仿儿童游艺为特色的康乐型活动,以强身健体为内容的陶冶型活动,以重大节日为内容的教育型活动,以班会为内容的自治型活动,以校友会为内容的联谊型活动。在学校的倡导下,学员踊跃参加第二课堂的学习活动。学员彭昌树原做行政工作,入读老年大学后开始学写诗词,其创作的诗词还在《巴蜀诗钞》和《诗刊》上发表。学员参加课外歌咏队的特别多,有些久停歌喉,不开口唱歌了。据对进修一班的调查,上老年大学前三年以上不唱歌的22人,五年不唱歌的16人,10年不唱歌的10人,15年以上不唱歌的22人,有50人已经是20年以上不唱歌了,上老年大学后使他们青春焕发,歌喉响亮了起来,两次参加县举办的百人合唱歌咏赛均获一等奖。20多年来,学校举办文艺演出192次,其中校外102次,观众数万人;校内上台演出人数占学员80%。学校编辑诗集5本。另据不完全统计,学员的文艺作品在全国和省市发表200多件。学校举办书画展、摄影展53次。参加校、县、市以上书画展87件。2010年全国老年大学“兰亭杯”诗书画影展大赛,学校报送摄影作品21人34件,获金奖5件、银奖7件、铜奖6件。校庆二十周年展,有参展作品的学员431人,展品4464件,连同文艺才艺表演,有90﹪以上的学员展示了才能,展现了丰采。

(四)开阔眼界,宽广心胸

学员们退休后接触的范围窄了,接受的信息少了,这增加了他们思想封闭性、认识肤浅性的可能,这不利于他们丰富信息,了解社会,提高生命质量,实践第二人生。为此,我校努力为学员“开阔眼界,宽广心胸”。

一是开设专题讲座。先后讲授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是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最大乐趣》《认清两种生产的辩证关系》《用正确的观点看形势》《人际关系常识》《经济形势与深化改革》《当前形势与对策》《资中的历史沿革、历史名人、古文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等专题。

二是请县领导做报告。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转型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学员思想上存在的一些疑虑和困惑,很容易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问题不理解。因此,学校先后有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的近37位领导到学校上大课117次,内容广泛,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其中宣传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全会精神12次,通报经济工作、全县规划、招商引资、三农问题等37次,专门讲改革、开放问题12次,就热点回答问题6次,讲依法治国10次,讲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5次,讲团结、稳定7次,讲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多极化等国际形势及我们入世应对9次,其他专题19次。通过讲解和通报,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知识,促进了对形势的了解。

(五)开门办学,拓宽心境

第二课堂是让学员走出教室,是请领导专家走进校园,这是开放教学的一方面。同时,学校也注意开门办学,鼓励学员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

一是走进社区,开展服务。学校积极发挥在社区服务方面的一个基地、一条渠道、一股力量、一种风气的作用。学员既向社区老人宣传学得的知识,又通过学校反映老年人的意见要求;为街道老年迪斯科队教会了数十个舞蹈,十年如一日,组织200多老人晨练;为老年门球活动培养了骨干和裁判数十人;为气功、太极拳培养了骨干;为街道居委会活跃老人生活出力服务。

二是面向社会,培养人才。学校组织参与社会宣传,每年都有一二次影响大、效果好的活动,多次震动县城;培养出一批积极分子,在社会活动中发挥带头作用,有常年迪斯科队,有门球裁判队伍,有气功体育锻炼骨干;书法班骨干举办青少年周末和寒暑假书法班17期,培养少年儿童1000多人次,有7名少儿获“中国当代少儿书法作品选集”金星奖,25名获优秀奖。书法班教师2人获国际书法丛书中日书法展三等奖。

二、“开心”教育模式实践的几点思考

在进行“开心教育”模式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理性的思考和认识,这是我们实践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开心教育”模式定义的认识。模式就是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也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教育模式是指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及其相应策略的模式化概括。“开心教育”模式是针对老年学校教育提出来的,其定义可以这样理解,是指在一定课程观的指导下,为落实五项“开”的教育措施,达到五个“心”的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模式化的教育过程、组织方式和相应策略。

(二)对“开心教育”模式内容的认识。在“开心教育”模式中,“开心”不是纯粹的“心情舒畅,快乐”的意思,但其最终教育目的要达到“开心”。其内容主要包括:开导言行,平和心气;开启才智,敞亮心扉;开发潜能,深邃心智;开阔眼界,宽广心胸;开放教学,拓宽心境等。其中“开导言行,平和心气;开启才智,敞亮心扉;开发潜能,深邃心智”主要是第一课堂的教育内容,“开阔眼界,宽广心胸;开门办学,拓宽心境”主要是第二、三课堂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思想。五项“开”的措施与五个“心”的目的之间存在必然的辩证关系。

(三)对“开心教育”模式实践原则的认识。实践“开心教育”模式要遵循四条原则。一是学科并进的原则,就是学校的各个学科都要实践,其中可以先在部分学科试点或试行然后再全面推行;二是课堂并进的原则,也就是要处理好三个课堂的辩证关系,既要以第一课堂为主,也不能忽视第二、三课堂的重要作用,否则“开阔眼界”“开门办学”的内容就不能完成;三是心智并进的原则,就是重视新知的传授,开启才智,开发潜能,也要注重老年心理问题的疏导,促使学员心智都健康;四是师生并进的原则,就是要在“三个课堂”认真落实好“双边教育”的一般性原则,以教师为主导,以启发为主要方法,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做到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四)对“开心教育”模式实践支撑的认识。实践“开心教育”除了坚持以上几条原则外,还需要研究落实一些具体的教育途径、方式、方法和手段,这些切不可忽视,因为这些是对实施工作的有力支撑。离开了这些支撑,“开心教育”的实施都将会成为纸上谈兵,一句空话。

(五)“开心教育”模式实践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的一些问题。虽然学校的“开心教育”模式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只是初步的、肤浅的。我们认为还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做进一步的探索。一是“开心教育”模式实践的全面化、规范化问题;二是“开心教育”模式实践成果的评估问题;三是“开心教育”模式经验的提炼与理论的提升问题。四是“开心教育”模式的深化研究与成果推广问题。

第三篇:构建现代化征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构建现代化征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税源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税收征管工作的要求,征管效能低下,税款流失风险和税收执法风险较高的问题愈发突出。总局王军局长将加快推动征管改革作为今年税务系统的重点工作之一,省局刘局长在全省国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打造征管模式升级版为目标,积极探索、有序推进税收征管改革”。邹平县国税局结合征管工作实际和人力资源现状,大力推进税收征管改革,对构建基层税源管理新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推动了征管质效的稳步提升。

一、当前征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职能设置不合理,能力与职责严重失衡。制度顶层设计未考虑基层人员现状,将所有政策执行任务全部推向基层,赋予了基层无法承担的工作职责,导致基层无法对税源实施有效管理,既管不了又管不好,征管质效无从谈起。

(二)工作部署缺乏统筹,任务派发无序。不同层级的机关分工细化程度不同,越往上分工越细越专业,对下推送任务的指令越多越具体,对下派发任务时缺乏相应的统筹机制,相似工作重复部署,协调不畅,指挥无序,同一时间段内多头部署,最终都落到基层分局,大大超出了承办能力。

(三)管理员个体差异大,税收公平无法保障。绑定管户模式下,税源管理质量高低过多的依赖于税收管理员个人能力发挥,缺少团队协作,税收执法随意,税收公平原则无法保障。

(四)权力过于集中,难以有效监督。简单的划片管户,权力集中于税收管理员个人手中,权力寻租方便,对权力运行无法实施有效监督,形成了内控难以介入、外部腐蚀便利的强烈反差,廉政风险较高。

二、邹平县局征管改革实践与探索

针对上述种种矛盾和问题,邹平县国税局根据省局关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相关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结合征管工作实际,探索构建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专事专管,分类分级,重点评估,协同联动”的税源管理新模式。

(一)合理调整管理职能,优化岗责配置。基层分局管户多、管事杂,决定了其应以完成最基本、最具体的事项为主。为此,该局从调整职能,理顺职责入手,打破绑定式管户模式,按分层专事专管的要求,将税源管理职能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之间进行科学分解,合理分工,建立起了“分局前沿示警、科室联动应对、县局枢纽调度”的立体化风险防控岗责体系。

一是分局职能回归,筑牢管理基础。发挥分局获取信息快、渠道广的优势,突出风险初级应对与风险示警上报两项主要职责。一方面,提高其对一般风险问题的处理能力和效率,在分清征纳权责的基础上,依法为纳税人提供管理服务。另一方面,发挥分局风险信号员的作用,及时了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变动情况和相关涉税信息,实现对较高风险问题的及早发现和及时上报。去年以来,基层分局通过日常监控管理发现并上报风险问题50余个,其中26个被风控中心采用,发起联动评估进行应对处置。

二是科室职能扁平,联动参与风险应对。机关科室发挥资源掌控优势,按照各自业务专长,分税种、分事项研究税源管理的方式方法,直接介入税源管理,实施针对性的风险应对。对高风险税源实施剖析评估,建立风险控制模型,指导日常税源监控,由原来上承下达的“传令兵”变为直接参与,多维聚集,立体监控,提高了风险应对质量。

三是办税服务厅业务整合,实现一体化办税。在深化“两个减负”和需求导向型纳税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优化办税服务厅职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改进税收服务,以涉税业务处理中心标准强化办税服务厅建设,按照方便税户、提高效率的原则,对受理服务环节和管理服务环节之间进行有效整合分配,将纳税人依申请涉税事项受理、核查、审批事项尽可能放到办税服务厅办理。对涉税事项按照“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一窗出件”的要求,简并纳税人报送涉税资料,缩减审批环节,提高办税效率。今年以来,结合上级要求共简并了48种需要纳税人填写的表格,减少了79种需纳税人重复报送的资料。

四是风控中心统筹,形成强有力的管理中枢。风控中心统筹全局税源管理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特长,组建各类专业团队,结合市局推送、发布的风险事项,充分利用纳税人和第三方涉税信息,采取人机结合的方式,开展风险分析、识别、排序,研究制定风险防控策略,根据风险应对任务的风险等级和应对的复杂程度,组织实施分级应对,并负责督导、反馈、考核税源管理工作,将散落在各部门的专业化管理职能和管理力量进行梳理整合,统筹安排,调度更加有序,保证了协同联动的有效落实。

通过管理职能的重新调整,能够保证基层局90%以上的人员根据不同的风险级别直接参与税源管理,管理力量下沉到一线,有限的征管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二)构建联动运行机制,形成有效控管合力。新模式运行是否有效顺畅,关键在于统筹协调。因此,该局从风险管理事项的触发启动、联动实施和持续改进三个环节入手,明确风险分级应对措施和手段,强化协同,形成了“风险触发,全维联动”管理机制,实现了各环节、各要素的有机联动,有效提升了税源管理水平。自去年以来,通过联动协作完成评估案件772户次,累计增加税收8932万元,户均增收11.57万元,同比增长66%。

一是分层触发,消除风险死角。县局业务科室、基层分局、税收管理员根据风险监控分析结果、预警信息发布结果、上级派发任务和自行安排任务,随机触发联动管理事项,实现了涉税风险的全域覆盖,消除了管理层级和岗位分工形成的风险信息壁垒。目前,已建立了涵盖3个重点行业、6家大型集团企业的48项风险特征指标。

二是协同应对,形成风险控管合力。各层级发现的风险信息汇集到风控中心后,由风控中心统一组织实施风险剖析,区分风险高低,统一调配全局征管力量,采取专业团队、部门联合、基层自主等多种方式,按照“一次进户、各事统办”的原则,通过涉税提醒、集体约谈、风险剖析、税务稽查等手段,集中实施风险应对,对高风险的应对任务,直接实施或组织团队应对;对较低风险的应对任务,推送至基层税源管理单位。联动事项实行项目管理,项目组在人员调配上,采取县局科室之间横向编组、县局与分局上下编组、分局内部随机编组等多种灵活方式,及时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对风险应对结果,实行集体审理、公开评议,最大限度的避免执法偏差。去年以来,机关科室参与联动管理事项338人次,有力的增强了风险应对质量。

三是持续改进,有效提升征管质效。一方面,风控中心定期组织对风险应对事项进行复审复查,对联动事项的起点、过程、结果评定实行全方位监督监控,审查落实情况和风险控制效果,对应对结果不满意的,重点审查方法是否有效,协同配合是否到位,进一步改进方法,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另一方面,突出以评查验证管理,针对评估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逆向分析,查找管理中存在的体制性缺陷,及时进行完善和修定。目前,已制定了《税源联动管理工作指引》、《大企业全维联动管理指引》、《纳税评估集体约谈工作指引》等相关管理指引15项。

(三)丰富方法手段,提高管理效能。

一是固化规定动作,管理易行易控。通过设计应用不同用途的底稿和台账,明确了日常税收管理的“规定动作”,实现了税源监控信息的有形化、流程化、标准化,促进了管理目标的实现。截至目前,已在管理中提炼形成了2类底稿、7种台账、16个行业管理模型和46个典型案例。为进一步提速管理进程,全面共享信息,开发运行了“税源专业化管理应用系统”,分税种、分事项建立各类管理台账,分企业、分行业留存管理痕迹。同时,构建大企业全景视图和行业结构图,分类别显示纳税人的涉税风险信息。目前,已构建了40户大企业全景视图,建立了8个重点行业结构图。通过信息全面共享,实现了对税务机关管理动作和纳税人涉税行为的同步展示和控制。

二是实行行业管理员制度,提升行业控管能力。根据行业管理的需要,深入挖掘税源管理中的行业共性问题,实行了行业管理员制度。规定行业管理员专职负责了解行业分布状况,摸清风险规律,研究管理措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深入剖析,查找管理的难点和重点,确定风险识别方法和纳税评估方式,制定行业评估模板。目前,共选拔产生了46名行业管理员,确保了重点行业至少有3人以上进行专门研究,先后建立了16个行业管理模型。同时根据工作需要,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按季组织开展行业管理论坛,并在内部局域网建立了行业管理员BBS论坛。目前,已举办了行业管理论坛6期,有26名行业管理员登台交流心得。行业管理员制度的实施,为行业管理培养了专业人才,形成了按行业门类带动专业培训,以专业培训促进行业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是强化重点评估,预判和防控重大风险。发挥纳税评估在税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对所辖税源实施有效评估。风控中心组织专业分析团队定期开展重点企业、主要行业和重要区域税收风险专题剖析,发布风险状况报告,组织专项评估,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高风险问题的预见和预防,及时排除重大风险隐患。针对发票虚开高风险事项,组织实施专项评估,研究确定了发票虚开的8个风险点,建立了4项关键监控指标和12条管理措施,有效防范了执法风险。同时,加强对特定风险事项的管理,与外汇管理部门签署《合作备忘录》,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加大对涉外企业和事项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了两笔总额达3.1亿元的税款流失风险,为国家挽回了损失,管理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三、新型管理模式的特征和优势

全新的征管模式为基层税收征管工作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架构,实现了由各事统管到有效控管的转变,充分体现了风险管理的导向作用;实现了由单兵作战到团队作业的转变,将税收管理员从管户的桎梏中彻底解放出来;实现了由各自为战到整体联动的转变,有效地盘活了管理资源。这一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循序渐进,改革成本小、风险低。在没有触动机构调整等敏感问题的前提下,依托现有机构框架合理调整分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得以挖掘和发挥,基层人员思想波动较小,干部队伍保持稳定,各科室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受影响,征收管理有序开展,没有因一系列改革措施产生新的问题。

(二)抓住重点,突出风险管理。针对基层税源管理人手少、事项多、任务重的现状,不搞平均用力,按照风险级别确定管理资源配置策略,制定差别化应对措施,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风险大的纳税人,逐步实现了从无序管理到依据涉税风险高低有效控管的转变,最大程度地降低税款流失和税收执法风险。

(三)整体联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为解决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的界面能耗问题,建立了联动管理机制。通过对人力资源、工作任务、信息资源的统筹,不仅有效盘活了现有征管资源,进一步增强了征管合力,而且实现了税源管理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内控措施容易介入,权力运行便于监控,有效解决了管户模式下分散作业的弊端。

(四)突出主业,实现基层管理单位职能回归。充分考虑基层工作实际,将高风险应对事项上划,由专业团队承担,将非业务类及事务性工作从基层剥离出来,并进一步减化办税流程,将纳税人依申请事项的受理、审核前置到办税服务厅,使基层分局将主要精力用于日常税源监控。

四、改革带来的几点启示和体会

(一)改革应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改革不是对原有管理模式的全盘否定,而应是在吸收原有模式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在继承中的发展完善,并在稳步推行中持续改进。特别是对通过机构大整合来实现大征管的改革模式,更应高度重视干部安置、上下级业务衔接和新的权力风险集中等问题,避免因此产生的一系列不可调和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二)改革的切入点是征管,而落脚点应放在带队上。征管改革带来的是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机制,将风险管理作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主线,在工作定位和管理重点更加清晰准确的同时,紧扣业务流程并行内控和监督,有效地规范了权力运行。干部队伍实现了术业专攻、优势互补,风险规避,同时团队效应更加显著,实现了干部队伍健康稳定和征管质效持续提升的双赢。

(三)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应引起高度重视。改革势必会产生利益分配的调整,尤其是取消税管员管户直接触动干部利益,势必带来干部思想上的抵触。应在推进工作时充分进行动员发动,力求思想统一,既不能因个人利益影响改革的推进,也不能因为推进改革影响干部队伍稳定。

(四)统筹协作机制是新模式运行的关键。新模式下的专业分工、专事专管,对部门间、管理层级间及工作流程各环节协作配合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必须建立统筹中枢负责整合各部门的管理事项,进行有序安排,形成工作合力。

第四篇: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总结出中小型职业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向市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适应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校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基地,必须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深化技工学校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正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建立校企间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有职教政策的指导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政府出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等优惠政策。作为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技工学校,更应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和育人的方向,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办学宗旨。学校只有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才能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才能带动教学设备的更新,才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提升综合办学能力,才能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自我鉴定《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省级重点技工学校,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二是经费紧张、制约学校发展;三是师资匮乏,办学能力下降;四是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安置困难。要想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就必须摈弃“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做法,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才能赢得学校的生成和发展。

3、企业职工培训的需要

随着本地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在职职工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专业技术,晋升职称;另一个方面,企业招工困难,新招工人素质较低,生产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些企业需要通过职工培训来提高工人的素质,但苦于自身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师资,它们也需要与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特别是职业学校合作,达到职工培训的目的。通过调查,本市每年约有2万名左右的各类人员须要培训,其中企业在职职工提升培训人员约3000人,企业新增员工培训约6000人,下岗再就业培训约4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约7000人。这些数据还不包括一些小型的乡镇企业和小型的个体工商企业。

二、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技工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还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实习实训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操作技能,但那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操作规程,是一些分散的实习课题,与工厂的实际工作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与实际生产产品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加之学校的设备条件和原材料有限,不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一种娴熟的程度。因此,我校通过几年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探索出几种适合我校生存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1、顶岗实习。学校先后与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冠捷电子集团、远大化工、潜龙制药、东汽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实习协议。将二年级(二年制)和三年级(三年制)的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6到8个月,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为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也节省了大量的实训资金,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好效果。

第五篇:三三三高校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吴起县第二小学 高光东

我校“三三三高校效教学模式”是在借鉴山东杜朗口中学“三三六”模式和江苏南京东庐中学“讲学稿”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多年教学改革实际情况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二小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全体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以“教学案”为载体,以“自主预习、合作交流、达标测评”三个相互连接、相互渗透的教学环节为手段,以“合作交流”为主线,以“导学性”、“开放性“和“生成性”为特征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个“三”既“三会”是课堂教学目标,是针对学生提出的,具体是指 “会质疑、会合作、会表述”;第二个“三”既“三到位”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实现“三会”目标而应采取的教学手段,是针对教师提出的,具体是指“自学指导到位、释疑点拨到位、目标落实到位”。第三个“三”既“三环节”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三个教学环节,具体是指“自主预习、合作交流、达标测评”。

二、“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教学案”的设计

“教学案”就是把教案、学案有机的融合为一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点拨释疑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一)“教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六个特点:

1、导学性:体现“四导”,即导法、导路、导疑、导思。导法,即让学生能根据学案的导学问题、导学方法学会自己阅读,自己分析从而掌握学习本节内容的方法;导路,即设计的导学问题能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逻辑顺序,让学生遵序识其真,循序见其明;导疑,即设计的导学问题应具有反思性,让学生能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而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生疑、答疑中把问题引向深入;导思,即导学问题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

2、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问题性:就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问题不易太多,太碎。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这些疑难困惑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4、层次性: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参与性:在教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体验探究过程,感受成功喜悦。

6、课时性: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教学案”的设计要体现“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达标测评”三个教学环节。

1、“自主学习”是学生在预习提纲指导下的自主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读书、观察、分析、总结等自学能力。“自主学习”版块包含自学要求、自学指导、自学检测和自学质疑四部分内容,“教学案”的设计应体现导学性。

(1)自学要求:指导学生看什么?自学要求要具体、明确地告诉学生自学教材哪一部分内容,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并要求学生记下自学时遇到的困难问题,一边下一学习环节与师生交流。

(2)自学指导:指导学生怎么看?教师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使教材内容问题化。问题的设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且要有一定的梯度,前面的问题能成为解决后面问题的铺垫,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于激发思维、利于师生、生生间互动交流。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自学检测:指导学生反思对自学进行评价。学生预习后,需要对自学效果及时反馈,从而能够对自己有一个自我评价,发现通过自学没有解决的问题。自测题的设计面对的主体是全体学生,涵盖的内容是教材中的有关基础知识。故它所选用的题目也是最基础的,最富有针对性的。一般不含大型的综合题、信息给予题、知识迁移题和实验设计题等。题型设计考虑到学生认知的特点和预习的时间问题,一般首选选择题。这样能最快速的有效的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做一个粗略的了解。

(4)自学质疑:指导学生想什么,怎样想?通过自主学习和自学检测,让学生及时反思、质疑。我学会了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我解决

不了? 我能提什么问题?有什么重要的依据?我提出的问题能不能通过进一步整合,提炼成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与学过的相关知识类比,我又能得到哪些问题?同时把自己整合、提炼的问题和不理解的问题用简练的语言记录下来,以便在“合作交流”时讨论解决生成更有价值的东西。在教学案上要留出适当空间,供学生记录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合作交流”是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学生交流学习成果、解决学习困惑、锻炼协作能力、碰撞思维火花及教师点拨释疑的活动方式,旨在锻炼学生的合作和质疑能力。“合作交流”版块主要包括“生生交流(包括组内交流、小组间交流)”、“师生交流(主要指在生生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提问、质疑来解决生生交流环节没有解决的问题)”、“知识梳理”等活动形式。首先课前备课,(1)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2)了解学情、知道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薄弱点、易漏点、易错点和易混点)。(3)准确预测在“自主学习”中哪些问题学生可以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只有部分学生可以独立解决,哪些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难以解决;在编写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精心考虑和设计:确定教学任务,创设活动情境,制定活动目标,活动形式、内容、时间、活动的工具材料、活动注意事项、记录活动结论及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发现的新问题,活动评价等。其次是课中备课,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时,老师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倾听小组学生的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哪些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能够得到解决,哪些问题不能解决。捕捉老师在第一次备课中没有预设到的问题,及时思考,争取在第一时间做好突发问题的教学设计,为 “师生合作交流”做好准备。因此,“教学案”的编写应体现“开放性”和“生成性”。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再次进行合作交流留下活动记录的空间。

3、“达标测评”是检测学生知识落实和能力提高情况主要手段,旨在反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达标测评”

版块教学案的编写应体现“拓展性”和“反馈性”。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恰当的分层的练习,及拓展应用。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编写时要注意:第一,问题设计覆盖面大。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和非重难点内容都能涉及到,起到夯实重难点、兼顾非重难点的作用。第二,问题设计质量高。问题设计有层次性、针对性、代表性。第三,对问题的处理方法科学,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逆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观察能力和审题做题能力,特别要提高学生避免误入知识陷阱的能力。第四,要精选典型的练习题,并注意试题的梯度、难易度;要根据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同步训练,以达到精选、精讲、精练的目的,起到检测学习效果,巩固、拓展、应用知识,认识升华,进而内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操作基本流程 课堂操作的基本流程是:自主预习——合作交流——达标测评。具体可结合各个学科的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自主预习——合作交流——达标测评可以在一节课内完成,也可分为三种课型:自主预习课、合作交流课、达标测评课。如果是三种活动方式在一节课内完成,也可结合内容的难易程度,“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可采取两种顺序进行:当学习内容难度不太大时,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可依次独立进行;当预习内容难度比较大,前面的学习内容可能给后面内容的学习带来较大困难时,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也可多次交叉进行,教师当堂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当堂预习并交流。

下面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达标测评”三种活动方式在一节课内完成为例,谈一谈“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具体操作。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前首先教师应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恰当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情感迅速进入教学需要的情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次出示目标。学习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是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才能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自主学习时学生根据“教学案”自学指导,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并画重点,标难点,记疑点,写发现、深入思考“教学案”上提出的问题,然后通过查找资料自己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第四、自主学习后引导学生自学质疑,学生在进行自主性学习解答预习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会提出一些想法和新问题,经认真思考后把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写在预习作业上。以备在生生互动中共商困惑,与同学交流或向老师质疑,共享发现。

(二)教师在自主学习阶段的任务是:

1、个别指导。针对性的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辅导,解决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重点放在辅导较弱的学生身上,帮助他们掌握自学的基本方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自信。

2、督导监控。监督那些不认真看书、或看书效率低的学生,及时告诉他应该看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一个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的空间,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及独立自主性。学生自学时,教师中途一般不插入讲解,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影响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3、了解学情。了解学生自学中的难点、疑点及自学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为合作交流做好准备。

4、检查预习作业,收集新问题并针对共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学生的思维和老师的设计本意有什么出入,从而适时的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不断地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解决学生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教案的实用性,减少失误,提高课堂效益。

(二)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最精彩的部分,也是老师展示风采和水平的最佳时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学、自悟、自问、自查,把自己没有发现或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师的引导下,生生、师生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学习小组是生生合作交流的单位,学习小组一般以前后四人为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长的作用是:(1)组织:按要求组织本组的讨论和学习活动,为本组出谋划策;(2)督导:督导、检查合作交流活动,帮后进生学习;(3)记录:将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发现的新问题记录下来,并及时反馈给老师;(4)汇报:向老师汇报本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习小组成员的主要任务是:(1)质疑:提出在自学之后仍存疑难的问题或在自学中发现的新问题,向组内同学请教;(2)交流: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对问题的探究情况,发表对问题的见解;(3)讨论:针对有关问题展开讨论,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形成一致意见。(4)展示: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合作交流成果。

在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和激发者。老师的任务是:

1、组织:全面组织课堂活动,指导小组开展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诱导、相互取长补短;

2、观察:了解小组活动情况,把握好合作交流的时间,既不能在学生交流兴趣正浓时打断学生,也不能到学生无话可说时才结束交流;

3、参与:深入到学生自学、商讨、辩论等各个环节中去,指导鼓励后进生学习,从而发现自己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问题,发现学生新生成的问题,以便于师生交流时解决;

4、评价:调控好互动的方向,及时并对各小组的互动情况进行科学评估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与快乐,激发学习欲望,确保合作学习的实效。由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开放性,因此,教师的指导也应该因时、因地、因人、因法、因情、因境而灵活多样

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后是师生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的单位是班级。一般地说,通过“自学”和“生生互动”,基础知识和浅层次问题学生已经解决,老师不需要考虑教学的“完整性”;而只要考虑如

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行了。所以,在师生合作交流时,1、首先处理自学和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然后围绕重点、难点设计一个或几个问题,由小组内到小组间质疑、解疑;再次引发新的生生互动。

2、教师可进一步进行归纳讲解,讲解要做到画龙点睛,力求简要清晰,针对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合作情况进行补充、概括拓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完善认知结构,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3、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评价。首先评价学习内容,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自觉弥补缺陷与不足。其次是评价小组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以各小组三会达成情况及“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整体考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评价时,也要重视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让学生懂得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评价时,要多肯定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效,赞赏他们独到的见解,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达标测评

针对每节课的要点进行达标测评,促使学生自我纠偏反馈,这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监测和调控教学过程的依据。通过“达标测评”,促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迁移、深化、形成技能,并暴露出学生理解、应用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教师巡视时应注意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达标测评过程中反馈出来的有共性的新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在问题引领下,再次掀起合作学习交流高潮,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做完练习后,可让学生评议,使学生知道自己知道错在哪里,然后自我矫正,注意给不同学习层次学生以表现的机会,鼓励成功。这样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结拓展 主要由学生来总结所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感受、心得、收获、体会或提出疑难问题,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好的课堂应给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探究留下空间。

四、“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教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会。改变了学生单纯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运用学科知识自主解决问题时,必然要对相关的各科知识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整合,从而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对各科知识进行渗透融合的能力。

(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合作是未来社会的主流,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合作小组的异质性使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思维方式的成员以相互启发和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条件下成员之间必定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相互帮助,互相监督,相互监督,每个成员都,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产生心理相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影响。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合作交流虽然强调合作的主导地位,但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只是“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个体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他强调的是“小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他的特点是学习者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各自的目标,自己才能获得成功,这是一种“荣辱与共”的交互方式。当然,只有学生具有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经常的合理的进行小组评价、组内成员评价、组间同等水平的学生评价能激发各族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内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是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目标,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竞争意识不断强化。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教学法以教学案为载体抛弃了书本上条条框框的限制,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愉快、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学生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克服了全通课堂教学交流单一的形式形成生生师生间的交流形式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体,克服了师生单向交流学造成的学生系里负担。它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在小组中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正因为差异的存在,更有利于朱元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帮助,最东大道共提高。因此,在充分肯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作用,互助功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让他们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料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沟通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达到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五、运用“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 “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从合作交流的功能来看比较理想的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划分方式,这样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也可以学习任务的难易成度划分,遵循“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进行划分,让程度好的小组完成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让程度差的小组完成难度较小的学习任务。还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关系由学生自由组合。总之,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有多种方法,但无论怎样划分,都要把握一个原则,即应有助于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能使小组成员彼此协作,互相支持、共同合作,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达成该团体的学习目的。小组划分后,座位的摆放很重要,一般可采用“同桌合作式”即同桌2人为一个合作小组,适合做pair work;“四人合作式”即前后两排4人为一学习小组,适合做group work;“多人合作式”即5-6人相对而坐,适合做team work。总之,教室课座椅有多种摆放法,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合作任务做适当调整。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理解什么是合作学习,为什么要合作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体现了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

2、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

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首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确立的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这就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

现,更要分工协作,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具体的责任分工。一是小组长,主持小组讨论,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学习进程,带头示范;二是记录员,记录小组内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意见。三是汇报员,搜集组内意见,组织语言,然后向全班做汇报展示。四是检查员,检查、督促、确认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负责观察组员合作技巧,发言是否积极,声音是不是太大了,谁没有参加讨论,有没有利用礼貌用语等。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另外,学习小组的各种职务可由学生轮流担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

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点。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即: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有效地沟通;成员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主要包括: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和技能;学会小组讨论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发言的意识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和技能。

4、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就应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种良性制约机制主要是合理的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

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1)定期评价小组共同学习的情况,检查小组功能发挥的程度,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合作学习的方式。(2)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各组学习行为和效果,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3)教师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引导、调控和组织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保证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同时,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提高学生自我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以及一定的社交能力,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和价值。

5、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合作任务和合作时机。

有效的合作应选择恰当的任务和时机。一般而言,合作交流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并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要交流的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合作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可以是多维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综合性问题,使学生感到独自无法完成或较难完成,从而产生合作的需求。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合作交流中,并从中体验到合作的意义价值和重要性,增强以后合作的自觉性。反之,如果学习任务较简单,或任务本身更适合学生独立学习,或学生对需要合作交流的问题根本不了解,则不必采用合作学习,避免为合作而合作。

6、教师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观察小组合作的情况。学生开始合作后,教师并非无事可做了。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应该一听、以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了解上,必须了解小组达到目标任务的情况,和小组成员间有效合作的状况。为此,教师应主动参与到各小组中,成为其中的一员,观察各层次成员的各种表现,分析小组的合作学习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获取各种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灵活调整下一教学环节。

7、教师要适时调控与引导,保证合作高校有序的进行。

有序高效的合作离不开教师的调控引导。教师应在全面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对合作任务、合作时间、目标高低、所给条件等进行调控,并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给予引导,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除了直接的言语或行为指导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暗示、认可、奖励等多种手段来及时引导学生的合作,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合作热情。如对一个安静有序、分工制作的小组给予关注,或是赞扬某种合作的方法,其他小组也会努力这样去做。有时还可给予某个小组一些特别的奖励,如在一张专门的表上记录特别奖励的星数等。这对引导学生的合作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强化作用。

8、教师要在必要时给学生提供帮助,教授合作的技巧。在学生合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有知识上的,也有合作技能方面的。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合作进程带来影响。教师此时应及时提供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参与讨论、提供参考意见、作补充说明、提供辅助材料、工具等。或是教授学生一些社交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如何发表不同意见,如何向别人提出改进建议,如何处理矛盾、争议等,或是给予其他的鼓励、支持,使学生的合作继续进行,最终获得成功体

9、给学生流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

在合作交流时合作交流要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注重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只有教师正确的组织和引导才能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进行。

六、影响“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效性的几个因素:

(一)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师没有真正领会“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利用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是“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精华。但这种合作学习不等于简单的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目前我们看到的所谓“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

层面上。大多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教师布置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一下学习结果就算完成任务。这说明: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质,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不一定能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

2、教师缺乏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总体设计师,又是主要组织者。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分组策略、任务选择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评估等都要进行全面设计,同时要事先让学生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使学生对问题有一定的独立见解;除此而外,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还必须给予及时、适度的组织和调控,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3、教师难以对合作学习作出准确的评价。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主要制定者和引导者。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为了不断调整小组成员的各种行为和活动规范,引导小组成员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但我们在实践中常常看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用的是“团体目标评价”,即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或作业打上一个团体分数。“团体目标评价”造成了如下问题:一是教师是唯一的裁判者,评价主体单一。二是评价内容缺乏“人文”思想。三是评价只着眼于小组整体,没有关注学生个体反应。四是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由此可见,这种“团体目标评价”把优秀的成绩给予某个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也就是极少数学生,从而使得评价“穿新鞋、走老路”,又成了选拔甄别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都成为失败者。

(二)学生方面的因素:

1、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不均衡的。个别学生频频发言,大部分学生默默无闻、一声不响,成为“多余人”,这种少数人学习,多

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的“小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造成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①部分学生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等因素,不能很好的与别人交流,有较强的胆怯,羞涩心理而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②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私心理严重,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机会;③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④有些学生不愿意当众暴露自己的思想。

2、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更听不进去不同的意见,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

3、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技巧。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没有提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没有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领会基本的合作规则,因此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不知道怎样建立信任、如何正确清晰地与其他成员交流、如何解决冲突等等。这时学生相互之间就显得生疏,他们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将带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结果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低效。

4、学生缺乏自制力,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干扰,爱做小动作,爱跑题,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或过于喧闹,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下载大社保宝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社保宝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 徐俊霞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永流中学 255400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推进中,我认真听各位老师讲课,参观杜郎口中学的实际做法,研读新课程......

    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学、讲、练、探” 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第一部分理论篇 一、“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一)推行的“学、讲、练、探”四环节......

    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Word 文档

    四环节教学法”感悟 我县推行的“四环节”教学法,犹如一屡清新凉爽的海风吹散了我心中所有的困惑,为我指引了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这次游主任的讲座 “四环节”教学法,让我感......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在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上的发言城关镇胜利中学 王海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胜利中学全体师......

    高中英语语篇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英语语篇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近年来,高考越来越重视语篇理解和交际能力,本文讲述了语篇教学对促进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作用。笔者在教学中尝试构建一种以学生为......

    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L

    运用“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我市推行的“自学质疑、合作释疑、展示评价、巩固深化”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在保留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讲、练”的同时,侧重汲取了......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08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实践与思考 邳州市宿山初级中学 王耀 执笔 一、“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高初中分离后20年来,学校全体教......

    学习、实践与思考

    学习、实践与思考 就“教师专业发展”,我一直都在思索着几个问题: 1、教师专业发展应从哪里出发? 2、教师专业发展应在哪里生根? 3、时下教育最缺什么样的人?教师专业发展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