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嬗变的调查与分析摘
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嬗变的调查与分析摘要:当今社会转处于型期,必然引起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念、情感心态等文化心理层面产生一系列的变革和更新。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等制度层面的影响,对我国今后的思想路线、道路政策、方向目标的走向有重大的影响。面对当前实际,工作的重要内容应是就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变化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研究,以“十七大“理论精神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社会转型思想观念价值观青年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场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不仅要改变落后的、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等等制度层面,而且也必然要求、必然带来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念、情感心态等文化心理层面的一系列变革和更新。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价值观念变革不仅是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社会转型期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精神前提。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多元化引发的社会分配结构的多元化、社会利益结构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元化、社会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等等,这些都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青年价值取向也就必然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青年作为社会的主体,其对各种思想的筛选与
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人们思想观念的嬗
变。
一、社会转型对青年的影响
(一)经济的影响
1、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影响:随着经济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大批国有企业转制、合并甚至破产,由此带来了劳动力结构的重大调整,改革的代价是部分人利益的牺牲,对青年而言形成了就业无门及择业机会增加的背反,大批青年进入非国有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以与父辈截然不同的生活方
式生活和工作。
2、市场化和商品化的影响:目前,90%以上的生产资料和95%以上的生活资料已由市场决定。“包装”、“炒作”等市场化运作中产生的名词为人们所熟知甚至为青年所崇尚,经济上的市场化带来了文化的商品化,生活的商品化,人际关系的商品化。打开电视收听广播,商业广告铺天盖地,时尚节目大行其道,在这重情况下,人们的生活,乃至人际交往无一不具有浓重的“等价交换”的色彩,对青年的影响更大。
3、国际化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发展,中国经济对外依存逐年攀升,三资企业大批成立,而其中员工98%以上的为青年,中国包装总公司加入WTO之后,这样的情况还会增加,这就直接造成了东
西方文化价值的碰撞,对青年的影响不可低估。
(二)社会的影响
1、“国家——个人”的两层型社会结构转化为“国家——民间机构——个人”的三层型结构:这种变化相对减弱了国家对个人的控制力,使个人对行政机构的倚赖性大为降低,单位人正向社会人转变,可以更多的从个人兴趣出发选择个人的生活方式,而青年总是新生活的开创者。
2、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一方面富有人数增加,出现中产阶级,另一方面贫困人口为数巨大,失业人数不断上升,富人和中产阶级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社会价值观影响越来越大,青年对各
种不同甚至相悖的价值取向感觉无所适从。
3、农村城市化及进城务工青年现象的产生和增加:城市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生活方式的迅速传播,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受到城市文化生活、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模式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全国各大中城市出现了大量农村务工青年群体,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差异造成了他们价值观的冲突。相对作为弱势群体,他们的呼声如果长期得不到重视,价值观将被扭曲,处理不当,将成为消极力量。
(三)文化的影响
1、青年观念与传统意识形态的疏离:文革以后,尤其是近10年,社会文化无论是高雅文化、大众文化还是流行文化都表现出与正统意识形态疏离的倾向,在青年中表现更为明显,甚至出现信仰危机、信念危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等,引发了一部分青年对终级性的理想信念的蔑视和鄙弃,更多青年则把实用主义奉为圭臬,使当代青年成为讲实惠的一代,并直接导致道德失范,拜金主义等现象的泛
滥。
2、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对外开放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过程中,西方文化影响已经波及到文化的各个层面,西方的各种文化理论如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都被介绍到中国,成为一部分青年的处世哲学,西方民主、自由、平淡、人权等观念为青年所认同。在广告文化、营销文化、服饰文化等方面,西方影响也不可忽视,西方文艺作品对青年的影响更大,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多元化可以说是中国转型期文化的最基本特征,由于正统意识形态的控制能力削弱了,改革开放中社会阶层及人群的迅速分化导致文化上的多元化,除了正统社会主义文化和西方文
化的入侵,各种宗教文化也层出不穷,这些都注定了青年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及不稳定性。
(四)信息革命的影响及预测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革命将对传统社会结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其对青年一代成长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历史任何一代人成长时所面对的时代。网上空间具有即时性、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与匿名性,已经或正在成为许多青年人迷恋的生活方式,网络对青年的影响也是一柄双面剑,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从积极的方向看,数字化社会彻底改变了“知识=年龄+经验”的传统社会生存模式,青年将借助于数字化工具与载体,以平等、互助、生动的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这使他们更加有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也更加用于挑战权威,崇尚独立,从消极的方面看,社会的青年心理和社会问题会增加,其影响不仅限于思想观念而且波及到各个方面,主要问题有:消费心理盛行、由信息泛滥导致的信息焦虑、消极数字化人的出现、大众文化泛滥而高雅文化消褪、色情及消极文化的侵袭等,从而造成青年对信息技
术过度依赖、淡漠国家民族观念甚至是非观念。
二、青年价值观念的转变
1.由社会本位转变为个体本位
在转型期前期社会主体要求个体服从主体,对自我本体持否定、排斥态度,政治上高度统一,个体观念薄弱,什么时候都是以社会集体利益取向为主,即“舍小家,为大家”,个体利益往往被忽视。随着社会转型,人们思想观念开始转变,以青年学生为思想先驱,人们价值观念开始转变。价值取向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化,甚至有个人价值取向超过社会价值取向的倾向。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渗透到青年价值观体系的方方面面。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归属、社会地位和社会义务等,他们懂得市场经济是一种肯定主体自主生存发展的经济,并且它又为每个利益主体提供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均等机会。这样,自他们懂事时自我意识普遍认同,对自我的存在更为重视,往往根据个人自身特点和社会需
要,设计并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因而,就出现了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的转变。
2.价值取向由单一转变为多样
在改革开放以前,社会环境大一统,人们思想观念呈单一化,在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思想开始多样化,经济的全球化,各种思潮的涌入,人们价值的取向的转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多元的价值观成为他们价值观变化的又一显著特色。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生活,从服饰、发型、娱乐、交友方式到职业选择都是如此。在别人的眼中,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另外的人们眼中变得正常,吹口哨不再是流氓的行为、男明星留长头发不再是怪异等等等等。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对待“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问题,有26.5%青年回答“为了理想而奋斗”,有13.6%的人选择“充实而积极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好坏无所谓”,选择“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的占6.2%,赞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占4.3%,“人生在世及时行乐”占5.6%,“拼命的赚钱,潇洒地消费”占14.4%。这些都反映出今天青年在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的变化趋势。除此之外,在高校形成了“小集体主义”、合理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多种价值观并存的局面,这些尽管是市场经济给青年价值取向转变带来的负面因素,但也能从另一侧面来反映新世纪青年在价值观上的多层面,这些价值观之间相互碰撞激荡,同时也推动着青年价值观的演变和发
展。
3、价值目标由理想化转向现实化
20世纪80年代青年往往将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90年代以来的青年,在人生价值观上,那种理想主义的、集体主义的人生追求在逐步淡化,现实的、功利的人生追求正在抬头,追求个人美好生活成为大学生普遍的人生理想。在价值目标和方向上,青年从比较注重理想追求,到比较注重现实功利;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当代青年已经走出了“柏拉图”式的理想国,把自己的视野转向现实,一种关切中国社会具体问题的倾向开始明显增强。他们已经意识到,个体不再是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的,要受到现实各种因素的制约,因而他们更加强调接受现实,把现实作为一种前提条件,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并且在现实利益的追求中试图把奉献和索取统一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目标世俗化,短期化和功利化倾向,追求美好的个人生活成为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人生理想。随之而来,也带了负面的影响,这就是由于价
值取向的偏差而引起的道德滑坡现象,极易导致出现拜金主义。
4、道德取向和利益取向的价值冲突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体作为经济主体的性质为政治与道德的力量所掩盖,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主体作为经济主体的性质日益凸现,适应这一转变而形成的价值观(如奋斗、选择、创造、竞争、注重经济利益等)便与作为道德与政治主体相适应的传统观念相冲突。如重义轻利、重“理”轻“欲”、提倡 “中庸”而扼杀进取等观念与个体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的客观要求很不适应。经济主体的角色使功利性与实用性成为衡量价值的重要尺度。当义与利相悖时,取利而忘义成为许多人行动的基本价值
取向。
三、社会转型期青年价值取向整合的趋势
青年价值取向整合的趋势,在冲突与调适中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结合;与西方国家青年的价值取向在趋近与背离中并存;在延续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整合。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青年学生价值取向是越来越走向科学的发展方向。改革、进取、创新、务实和辩证的批判精神是青年学生价值取向整合的主流变化趋势,这种变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认识越来越科
学化,价值取向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完善。
1、在自我与社会的冲突与调适中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基本上以自我实现为外显形式,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外显形式的衬底和背景。自我与社会的尖锐矛盾已成历史,调整自身适应社会将成为青年主要的价值取向。之所以如此,不仅在于当代中国青年对激进个人主义的反思和对抽象集体主义的放弃,而且在于他们随着整个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实绩感染而来的心智上的成熟。挥拆方遒、激扬文字、青春动荡、指点江山的个人豪情逐渐为市场经济强
势作用下的协作、共存所代替。青春性仍在,但毕竟理性多了。面向21世纪,青年明确意识到“个人逞英雄”的时代过去了,个人在与社会互动、适应中求生存成为理智的选择。自我满足是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的表现,但又不同于西方典型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和我国现阶段所主张的个人与集体双向互动式辩证统一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而是表现为在自我价值基础上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整合,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大学生并不排斥社会,而是接受社会,把社会作为自己发展的客观环境,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寻求个人
发展,对待社会以一种理性的认知,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
2、中西青年价值取向的比较中的趋近与背离并存
世界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类似的重要问题,如:如何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纳入到人与人的关系的总体图景中;如何理解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等等。共同关注焦点的存在导致主体间价值目标的相对靠近。文化中心主义相对削弱使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价值有了与发达国家对话交流的机会,互相学习、借鉴,承认彼此文化发展的独特性也使主体间共同的价值认定有了依托。此外,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向全球的扩散也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青年价值观的趋近有了可能。具体表现在:经济观上相似的现实性与理智化;主体价值选择上主张的自我实现和服务社会的统一;生活方式上类似的求新求变、求高;青年自身身心失范问题上共同存在的复杂性。与趋近并存,还有背离的一面。最主要的原因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方式的差异。比如:不同于发达国家,中国青年对于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淡出”将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这不意味着消费主义完全冲垮了传统的价值信条,而是说明消费主义与对贫困的恐惧心理结合在一起时产生固着作用的事实。中国青年将在这股思潮裹挟下转向现代化,而西方发达国家则直接面临后现代的种种困惑,同一时代遭遇不同的矛盾也将使中国青年价值观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背离。再比如: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本质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也决定着中国青年在未来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对国家政治观念的体认与世界许
多国家有别。
3.价值取向在延续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整合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特点,在延续了从前的价值观多样化、分化的特点基础上逐渐呈现整合态势。对进一步分化、多样化的预测主要来自对青年主体分层的考虑和对他们自身青春性、时效性特征的反思。改革开放20余年来青年主体分层的历史事实启示我们:新世纪青年群体更不可能铁板一块,主体分化将更加明显,用某一个先在的整齐划一的价值观念去统摄所有青年小群体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了。在新世纪历程中,我们将会看到“第五代青年”对自己是演员还是观众已无所谓,他们只倾心于青春的角色,时尚的舞台上于是有了风云际会的多种景象。加上青年与生俱来的青春、易动的一面,使青年价值观在正常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自然趋于多样。价值自身就是一个充满时效性的概念,相对稳定、绝对多变。时代变了,价值观念必然发生变化,呈现其充分展开的历史丰富性。但万变不离其宗,社会的主导性始终指引着青年价值
取向的发展方向,分化归于社会价值理念的整合,这也是当代青年价值取向整合的必然趋势。对青年价值取向逐步走向整合的预见,是依据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在未来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大学生自身价值领域的理性思考所得出的。从个人与社会的结合上,体现社会主导价值理念的认同;从中西青年价值取向的趋近与背离体现世界一体化进程;从价值取向的分化走向整合体现价值取向演变的规律。对青年价值取向整合的趋势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可以由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四、价值观冲突的原因探析
导致价值观冲突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经济发展不平衡与贫富分化以及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是引起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与冲突重要原因。
首先,社会结构的变迁引发价值观冲突。改革开放后,社会分化速度加快,社会结构要素的类别增多,社会结构诸要素间的差距拉大,体制外活动增加,民间非政治性的经济活动群体也增多,由此社会结构由总体性行政整合型向分化性契约合作型转变。地方绝对服从国家的总体生存模式向地方社区相对独立
生存模式转变。国家再不是唯一的利益主体,利益的分化使地方成为利益主体,地区间在所有制结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异质性明显增强,地方社区独立性增强,单一的“全国一盘棋”格局为多元化的政治——经济格局所取代。由此造成了个体(地方)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冲突。
其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现状导致了贫富阶层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对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分享社会资源的机会极其缺乏,只能远离资源分配的权力中心,当社会利益的需求强烈而致富机会短缺时,有些社会成员会不顾自己的条件,用非正当方法去获取利益,而当卷入越轨行为的人数量较多时,消极价值观产生的条件就成熟了。这些与主导价值观格格不入,但在现实生活中逐步累积起来的消极因素,经过一部分越轨人员的相互交流和补充,构成了消极价值观,它的一些解释系统和行为方式
被相关的人所认同和共享。如此,消极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就在所难免。
再次,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而导致传统计划经济价值观与现代市场经济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计划经济强调集体与社会优先,市场经济强化人的主体意识,张扬人的主体性;计划经济要求的是一种附属关系,而市场经济要求一种契约关系。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强调政治忽视经济、强调精神忽视物质、强调集体忽视个体、强调义忽视利、强调人的社会价值忽视人的个人价值为基本特征的价值观与现代市场经济倡导的自主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开放观念、法制观念等主要内容的价值观
同时并存,这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
五、价值观冲突的调适
对当前价值观的多元化态势及所呈现的价值观冲突,科学的态度应该是提倡多样化,坚持主导性,在法制的基础上协调、解决各种价值观冲突,在实践探索中寻求交流、理解、沟通,逐步达到共识。
1、坚持价值观“一元”与“多元”相统一。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价值观都是一个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并有多层面的价值观与之相结合的结构体系。第一,要努力吸取各种价值观的合理因素,确立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使功利价值与超功利价值、个人价值与群体价值、义与利、理与欲之间保持平衡;第二,又要承认其各自的合理性,对各种价值观采取宽容的态度,避免用主导价值观去代替一切、将主导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对立起来的做法,力争冲突各方的融合或达成价值互补;第三,健全各种价值观交流和对话的平台
和机制,以有效消除相互冲突价值观之间的隔膜和误解,实现多种价值观在新形势下协调发展。
2、坚持集体主义主导原则,赋予集体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我们所提倡的集体主义应该是在兼顾个人利益基础上的集体主义,而不是那种泯灭个人的集体主义。建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主导价值观,不仅要在观念上形成对集体主义的科学认识,更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使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得到应有的伸张和维护。价值观体系越是体现对每一个个人的关心,个体就越容易形成集体观念。我们在传播我们的价值观时,一定要使这些价值观念与人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把握这个价值观念,不是停留在人们的观念中,而是体现在人们的行动中。例如,在我们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如果说假话、空话、大话者总能获得实际的好处,以权谋私、损公肥私的行为总是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查办,在经济生活中那些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坑蒙拐骗的人总能得到实际的利益,而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那么无论我们怎么宣传要诚实、廉洁,这些观念都是难以普遍生效的,即使人们认同了诚实廉洁是一种美德,不少人也不会付诸
实践。
3、健全道德价值导向机制和法规制约机制。道德价值导向机制主要通过良心自律、社会舆论监督和道德教育等途径得以实现。一是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教育,坚持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价值导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团结、互助、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二是在价值观教育中要坚持以先进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教育工作和文化建设工作都需要有先进价值观的指导,同时也是为了把这种先进的价值观变成人民群众接受、认同和遵从的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三是要为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社会提供有效的社会价值规范,健全法律法规,以引领社会转型期价值迷茫的人们走出价值冲突带来的阴影。哈贝马斯曾对这种规范结构加以肯定,他说:“这些规范结构的发展乃是社会进化的领步者,因为新的社会组织原则意味着新的社会一体化的形式。”所以,要加强立法,用法律来惩治那些
为谋私利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损人利己的违法行为。
总之,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日新月异、百花齐放的,青年的思想变化尤为显著,如何把握好其价值取向,是所有人应当深思的,相应的,我们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进步。只有解放思想,变革旧的、落后的价值观念,形成新的、先进的、适合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特征的价值观念,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个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十七大理论”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才
能开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这是生活实践向我们提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单光鼎、陆建化主编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
4(2)陈立思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对青年干部三观的影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0年
2月
(3)戈玲 《试析当代青年价值观念变化对其政治倾向形成的影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0
年2月
(4)王敏、常家树 《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因特网
(5)《过渡时期与青少年社会化问题》《蚌埠青年》 2000年总第七十三期
(6)钱永祥主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中国青年》 1992-2002的中国青年研究出版社
(7)[德]哈贝马斯 交往与社会进化[M] 张博树译重庆人民出版社1993.123.(8)陆学艺 社会学[M] 北京知识出版杜 1996.387.
第二篇:对家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调查与分析
对家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进行和发展,在物质、经济、文化都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而在我的家乡,人们的思想观念又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对此,我利用暑假返乡时间,对我沈阳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调查。
时间:2012年8月1日至2012年8月7日。
地点:辽宁省沈阳市
方式:在沈阳市各区政府的支持下,我对沈阳市各区的不同人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走访,并记录下所调查的结果。
内容:从经济、文化、思维等领域对家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1、经济领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在改革开放之前,计划与市场通常被视为具有标示社会制度的功能,在改革实践中被还原为社会资源配臵方式得到广泛的认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我国工农业商品生产经历了由指令性计划到指导性计划,再到今天主要以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决定的演变。在所有制关系上,相应地实现了从单纯的“一大二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确立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方针,计划经济体制下单
一的公有制格局被彻底打破,最终实现了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政策,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把个人的贡献与经济利益挂起钩来。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已基本被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所取代;单一的分配格局已被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所取代。
2、文化领域实现了精神生活由单一到多元、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度的增大,封闭的地域疆界迅速消解,全面开放的文化环境和生活空间蓬勃生成,中国已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把整个世界融为一体,成为紧密联系的“地球村”。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型的思维模式和社会文化心理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过去那种“夜郎自大”,故步自封的病态心理和拒斥一切域外文化的 “左”的偏见,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开始从根本上得到医治和纠正。对外文化交流快速发展,如与西方发达国家互派留学生,专家学者。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大量增加,来去自由。在我国学习的外籍留学生外籍教师专家学者也数量可观。此外我国还多层次主持并参与各种各样国际性学术会议及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如今,外国电影电视大量涌入我国,介绍外国文化思潮的图书,市场上随处可见。这些都扩大了人们的眼界,丰富了知识和阅历。
3、思维方式上摆脱了“左”的思想观念的束缚。
“左”在三十年的思想观念变迁中,一直居于核心地位,也是人
们思想解放的头号大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带头反对的主要就是“左”。“左”的表现体现在各个方面,如体制问题,总担心改革影响了公有制的地位,以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排斥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总觉得公有制比私有制好,以维护公有制的姿态反对公有制改革。而最集中的就是关于“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争论。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争论市场经济是姓“社”还是姓“资”。后来,对于股份制、产权改革等问题,许多人头脑里依然是这个问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抛弃了那种用姓“社”姓“资”或姓“公”姓“私”来判断改革得失的观念,树立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社会主义要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快的发展速度,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
三、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变化也存在的问题
1、信仰模糊到信仰缺失;
2、道德价值观的抑制到道德本性的混沌;
3、人性的正面片面虚伪到人性近似乎透明荒唐。一直以来西方的思想比较开放,伴随着改革开放这种“开放思想”也传入了中国,一些人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冲击,只看到了“开放”表面,一味的学习和模仿,人们的思想过于“前卫”,由此产生了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现象和因素,在接受新思想的同时还丢掉了我们原有的优良传统美德,以外来的某些文化作为“时尚”,同时还以与其相反的中国优良传统为落后的、守旧的、万恶的根源。
四、问题解决方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只有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全党全国人民才能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大有希望。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人民带来灾难。
1、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2、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加强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为社会多做贡献。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个人主义。要加强诚实守信的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社会普遍强化信用意识。
3、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成效,就必须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必须切实了解群众的思想和利益要求,掌握群众情绪,研究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
五、实践调查的体会
通过实践调查,参与生产生活,锻炼了实际观察的细致性和思考问题的系统性,严密性,辩证地认识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进一步明确了作为新一代青年身上所肩负的社会使命,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体会到精神上的又一次成长。
土地资源管理10-1班
马宁
第三篇:转型期社会政治、文化调查
转型期社会政治、文化调查
性别_______学院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
1.你觉得周围同学参与政治讨论的积极性如何?()
A.很积极地讨论并分析政治问题
B.缺少兴趣,积极性不高
C.认为政治问题很敏感,不愿讨论
D.学业负担较重,有心无力
2.在学校期间你有没有打算争取入党?()
A 有,会努力争取B有,已经递交入党申请书
C觉得了解不够,没想过D想过,但觉得自己还有点距离
3.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途径是()
A党团教育B网络教育C 自学教育D其他______________
4.政治信任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你觉得影响政治信任度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程度B.国家各级干部的亲民程度
C.国家政策D.负面信息的影响
5.你认为社会转型期影响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因素有哪些?()
A.要维持生计而无暇参与政治活动B.弱势群体的社会影响力
C.社会信息方面的障碍D.自身素质的有限性
6.2003年我国报考公务员的人数是8.7万人;2010年,已增长至146万,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
A.公务员无特定专业要求,可竞争面广B.当代社会竞争普遍比较激烈
C.相当一部分竞争者存有不正确动机D.其它__________________
7.在转型时期,你觉得我们应如何统筹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
A.经济发展必须以政治清明为前提B.经济发展优先 ,兼顾政治改革
C.侧重政治改革以指导经济发展D.市场化的经济与政治没有关系
8.伴随社会的发展,很多珍贵的民俗文化正走向消亡,你对此有和看法()
A.民俗文化局限性强,无法适应社会发展B.新时期社会文化应该统一、简约
C.文化生活已十分丰富,少一些没什么D.保留文化与寻求利益难以统一
9.您周围的同学经常议论的中心话题是()
A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B民主与政体改革C毕业D恋爱问题E同学关系F国际话题
G日常学习与生活问题
10.你认为目前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追求是()
A无私奉献B功利主义C金钱崇拜D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1.在音乐、电影、书籍等选择的问题上,你更偏向于本土还是国外?()
A.本土,贴近我们现在的生活B.国外,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欣赏性
C.国外,校园内的氛围就是这样D.没有偏好,能兼顾两者
12.除了生活费,你最大的开销是:()
A购买电子产品B买书C娱乐D游玩E谈恋爱
13.在学习之余,你通常会通过哪种方式放松自己?可多选()
A.看电影B.听音乐C.看新闻
D.学习非专业知识E.浏览社交网络F.聊天
G.打游戏
14.社会上不时有见义不敢为、遇弱不愿帮的事件发生,你对此有何看法?()
A.道德与责任感缺失,社会人文前景堪忧B.这些只是个案,不能以偏概全
C.相关方面法制还不健全D.其它______________
15.如果老师可以向你提供任何你想要的知识,你最想得到关于哪方面的知识(多选)()
A专业课知识B学习方法及技巧
C人际交往的关系及技巧D减压的方法
E心理疏导方面的知识F实验技巧与技能
G以后发展指导
16.如果你所在的群体与你的期望相差甚远,你会()
A努力改变这个群体,使之成为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B顺其自然,但会尽力坚持自己的理想
C随波逐流,我根本抵御不了集体压力
D离开这个群体,去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群体
谢谢你在百忙之中抽空填写我们的问卷(*^__^*)
第四篇: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分析
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分析
全市开展的“三万”活动,访民情、送政策、办实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的深入,现第一阶段工作已基本结束。我们在屯堡乡花枝山村从进村入户走访、调查的情况看,对现阶段农村的现状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农村在产业结构调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增收优势,对如何发展经济有了很大的转变,充分调动了农民致富发展的积极性。同时,我们也感到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着许多新的矛盾,影响着农村社会稳定,因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形势仍不容乐观。
一、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当前农村社会治安总体是稳定的。在我们的走访调查过程中,反映是良好的、干群关系也比较融洽,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因邻里纠纷、征地拆迁、土地承包、宅基地的使用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有时还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发生,影响了局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其主要因素有:
(一)矛盾纠纷调处有一定难度。农村大部分矛盾的出现,有的是因承包土地、宅基地的分配与建设,有的是因农作物的无意被毁坏,而有的是因口角发生的争执,还有的是因婚姻家庭而产生的民事纠纷,再就是因房前屋后,田头地角几棵树木遮荫影响房屋安全所引起的。如该村郭家湾组郭××两兄弟,因屋后几棵树给房屋带来安全隐患,哥哥未经弟弟同意,就准备砍屋后属
于弟弟的树,双方发生矛盾,甚至打斗,双方受伤,村组多次调解至今未果,积怨逾来逾深。由于农村世代的生存繁衍和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和矛盾的根深蒂固,有的矛盾在调解时困难很大,未能及时得到化解,从而隐藏着不稳定因素,也影响着社会和谐和稳定。
(二)民转刑案件的防范不及时。老百姓往往因为生活琐事产生利益争纷,斗气逞强或者行凶报复,有的因为索取债务而动用武力,这类人事先他们并无杀人、伤害之动机和预谋,而是因为不冷静,没有被及时的制止,而突发性的犯罪,对此案件的发生,防范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但难度比较大,现在人们的想法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三)盗窃案件破案率低。农村盗窃案发生后,由于涉案标的不大,且警力有限,往往不能及时破案。一方面给被盗村民家庭带来物质上的损失,另一方面使村民的安全感受到很大影响,甚至相互怀疑,伺机报复。上茶园组吴××,自己喂的10来只羊,一夜之间被盗好几只,至今未有下落,这次“三万”活动走访时,他怀疑是本组×××偷的,怀恨在心,我们劝他,在没有证据时,不能随便怀疑,以免影响邻里关系。
二、主要成因
农村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矛盾冲突,各种因素又相互交织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农
村发展的特点规律,具体分析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各种因素。
(一)领导重视不够。有的基层领导对抓稳定工作和抓经济工作熟轻熟重认识不够,没有把稳定工作放在应有的地位,没有处理好经济工作与稳定工作的关系,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没有得到实实在在地落实。因而,也就很难承担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导致其自己管辖的范围农村社会治安的不稳定。
(二)有的基层组织不得力,由于少数基层组织管理职能、干部素质相对弱化,缺乏凝聚力,党支部的堡垒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治保和民调等群众组织的网络没有形成,自治力不够,第一道防线没有发挥好应有的防护力,造成了矛盾加剧。而基层干部,特别是农村村民小组长的待遇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干部的积极性也不高,做事情的热情也就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村民的素质有待提高,农民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加之,农村普法的效果不够理想,农民对法律政策的理解不到位,甚至有歪曲理解的现象。而近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虽然有很大的投入,但相对还是滞后,一些不良思潮还占领着农村思想文化阵地,造成部分思想混乱,道德素质不高。而又对社会转型带来的贫富分化、生存压力等现象,不能摆正心态和调整心情,很容易被激化,做出冲动行为影响社会稳定。
三、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农村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把法律法规和防范常识宣传摆在重要位臵,要本着“预防为主,教育先行”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广播、有线电视、宣传橱窗、宣传栏等阵地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和法制专题片,法制文艺宣传队等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和安全防范常识的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切实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知识。自觉遵纪守法和抵制犯罪,同时,加大《人民调解法》贯彻落实力度,坚持调解优先,依法调解。加强对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农村闲散人员和无业青少年以及在违法犯罪边沿徘徊的重点人员的法制教育,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有效地防止由民转刑的案件发生。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平安创建相结合,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有力保证。实践证明,凡是基层组织处于瘫痪状态或受控状态,国家对农村政策就很难准确到位地实施,经济发展就不平衡,社会治安就呈现混乱的态势,农村的犯罪率就会增高,人民群众生活就缺乏幸福感和安全感。把平安创建与新农村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打造坚实的和谐平安基础工作,在农村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地和谐平安环境。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法制宣传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强农村法制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调动村组老党员和有威望的老同志的积极作用,发挥他们在一方的权威高和
生活经验丰富的优势,并能及时、妥善、公正地调处矛盾纠纷,做到小组矛盾不激化、村内矛盾不上交,将矛盾纠纷有效地化解在村组。
(三)着力解决基层社会管理问题,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进民主管理工作。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和落实村务公开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用科学管理的成效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在政策的公开、宅基地使用、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村干部报酬、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等事务的同时,还应把建设新农村中各级财政到村到户的优惠政策和资金项目及时纳入村民公开的内容。通过村务公开、提高村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逐步加强基层社会管理过程中的决策机制、对话机制、监督机制、奖励机制等制度建设,加强村党支部的建设,加强村“两委”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政治过硬、廉洁奉公、积极探索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思维、新方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保一方平安、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恩施市司法局“三万”工作队
二O一一年五月六日
第五篇:电视广告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电视广告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越来越普遍,现在的电视比较以前有很大的改变,记得以前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再到液晶数字电视,真的变化很大的,通过电视机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体育娱乐等节目,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众多电视节目播放期间,电视广告不停的穿插其中,成为每个节目不可或缺的。基本上每个节目都有某某广告冠名播出,还有些广告已经成为流行语,“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的奥利奥连小孩都会说,在他们的眼中,广告业有更大的诱惑力,有的电视广告比电视节目有更大的吸引力,电视广告从方方面面极大地影响人们的各种观念,它也极大地影响了生活在大学的我们的消费观念。相比网络和杂志报纸上的广告,大家更愿意相信电视广告,因为相比较来说,电视广告的真实性、可靠性更大一些。在广告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视广告占据了主导地位。电视广告以其覆盖面广、感染力强、权威性大的特点迅速发展。任何电视节目所到之处,就是广告所到之处。观众看电视时对电视广告仿佛身临其境,会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广告商们往往用更吸引人的广告语来吸引观众,以其权威性来看,CCTV绝对是上上之选,光那一句“相信品牌的力量”就足够征服亿万观众,我也能够理解播放广告语要有权威性,观众都非常愿意相信CCTV的广告,毕竟从收视率和覆盖率来看,CCTV是最强有力地,剩下的地方台应该就是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安徽卫视了。总之电视广告已经深入人心了,大学生也是潜移默化的受众。据我调查,大学生更多地是某个明星的粉丝,因为年龄原因,大学生还处于追星的黄金时期,会把喜欢的明星的电视剧、电影、MV都看一遍,因为喜欢,所以明星代言的产品也喜欢,大学生应该是对电视广告的接受度最高的,就比如我吧,因为喜欢湖南卫视,喜欢快乐大本营,结果买了OPPO real音乐手机,后来才明白,OPPO的手机质量真的不敢苟同,可是因为耳边每天充斥着这个品牌的手机广告,我真的高估它了,不过还是侧面证明了电视广告的力量。
电视广告容易引起跟风现象,上面OPPO也是一种跟风现象,还有部分同学因为喜欢某一品牌的广告,即使他本身对该品牌的认识面比较狭窄,但只要是出于内心的一种喜欢,这是所谓的个性偏向,他们也会像其他人宣传,其他人也会去购买,这就大大影响了大学生这一整个消费群,因为大学生比较聚集,很容易受感染。
电视广告容易使大学生追求名牌,因为趋向于年轻,大学生有更显著的品牌倾向,品牌倾向来源于他们对品牌的认知能力。大学生更忠诚于他们的品牌,这种忠诚度表现在一旦这些大学生步入社会,拥有独立的经济实力,这种品牌忠诚度就会转化为实际的购买力。现在我比较喜欢苹果系列产品,可没有实际购买力,所以决定以后有钱的时候,虽然现在买不起,但是不影响我成为实在的果粉,这就是所谓的品牌的力量吧。苹果拥有影响消费观念的强大力量,房间中一个男人随意地半躺在沙发上全神贯注的玩着腿上的ipad,这就是苹果公司革命性的产品——ipad的电视广告所描绘的画面,奇迹般的销售数字已经证明了ipad在全球引领的平板电脑的潮流。Ipad2在中国的广告语和广告画面堪称集艺术于一身,“你对新奇事物感到好奇吗?你是否想学习一门新语言?或者是一个生字?也许你想多了解一些解剖学,或是天文学,你也可以精通一些新事物,或者发掘自己的新天分,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机会,去学习,ipad2(先抛弃现在唯冠和苹果的商标之争),这则广告真的很能打动人心。称得上经典。
电视广告在娱乐节目中的影响,特步天天向上,蒙牛超级女声等,使我们记得的不是娱乐节目本身,而是广告冠名。大学生对这些娱乐节目的喜欢直接导致这些品牌进入到内心,爱屋及乌就是这种心情。几个月前,广电总局下发关于禁止电视剧中插播广告,禁止在片头之后,剧情开始之前,以及剧情结束之后,片尾之前插播任何广告。这可能只能遏制一下电视广告,可是明显的感觉电视剧中植入性广告增多,毕竟广告收入是电视台的收入来源,广告也不会淡出我们的视线,对于电视广告我们并没有太大的厌恶,只是上面广电总局禁止的那种确实很伤脑筋。反正广告无处不在,习惯就好,话说回来,正是广告的传播让我们知道也影响了我们的消费方式。电视广告的传播包含很多含义,从生产者来说,指具有劝导和说服目的地传播活动在传播对象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电视广告在大多程度上实现了广告主的意图,也就是通知电视观众其产品的差异性、优异性和独特性,能够满足他们的某种需求,并敦促电视观众正视产品所提供的利益及形象,让观众正确而快乐的购买并使用产品。电视广告具有明显和强烈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即是商业的,又是物质的,即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特别对我们的思想价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安踏,永不止步,让我们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李宁,一切皆有可能,让我们坚持信念。鸿星尔克to be NO.1,让我们努力最终会成为第一。这些广告用语都是很具有教育意义的,对我们的思想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影响。
最后我要说一下韩剧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韩剧的热播,韩剧的风行。可以说韩剧无处不在,我班里的女生也大都是每天追韩剧,韩剧场景唯美,时尚元素多,服装精美。我发现韩剧里面每个人用的手机不是三星就是LG,这就是宣传吧,韩国人是很爱国的,他们一般不会用国外的品牌。里面手机型号、造型都是很漂亮的,大学生往往因为喜欢韩剧就去买手机,这也促进了手机的销售量。大学生往往喜欢模仿韩星装扮的消费心理,这种心理来源于对韩剧的热爱。韩剧一般景色优美,善于营造浪漫唯美的意境,通过穿插色彩淡雅的场景,给人一种美的视觉享受。里面的景色也是旅游的最佳圣地,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去看一下。关于服装,现在“韩版”很流行,什么衣服只要贴上“韩版”的标签就会吸引很多目光,而对于韩版的东西,大学生则往往更愿意去购买,而且愿意高价购买。韩版似乎成了潮流时尚的代名词。这些元素通常由韩国的明星所传递,比如看《那小子真帅》的时候,我喜欢上穿帆布鞋的宋承宪,帆布鞋就流行开来了。后来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电视作为更普遍的媒介,我们可以肯定他在传播韩剧过程中起了很大地作用。
总的来说,电视传媒特别是电视广告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从方方面面引导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着其他传媒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