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社会研究》
本科
教育学专业
《小学社会研究》
1.网上查阅资料,完成300字左右读后感“你对杜威学校教学实验的看法”。杜威的最重要的学习观,就是“从做中学”,提倡把对知识的学习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因此在让学生学习的体验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杜威是非常强调设置问题情境的,在情境中提出问题,然后再根据现有的材料作出假设,再去寻找方法与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最后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的结论。这个过程,在我们看来是过分地注重了学生的直接经验。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效率降低了。
确实,在美国要讲一个知识原理,比如物理学上的浮力概念,所费的时间与周折要比我们多得多。他们从学生分组合作亲自做皮划艇开始,带学生到湖边体验浮力,再让学生自己来探究出关于浮力的几个公式与原理。整个过程,教师一直在做一个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之类的工作,直到很费劲地让学生把这些原理一一“发现”出来为止。在几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就是在这样边做边学的嘻嘻哈哈的过程中完成的。在我们看来一个公式如果在课堂上让老师来讲的话,我们可能只要几节课就可以讲得让学生能够在试卷上考出高分的。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少慢费差地来做那些工作。杜威批评过这样的学习观,因为他们认为让学
生去体验与探究,总是有浪费时间的感觉。其实一个人的真正学习总是离不开思维、经验及学习的具体的材料。离开了经验与具体材料及情境的学习表面看起来是高效的,实际上是无效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我们的学生知识量上虽然远远超出美国学生,可是这些知识学习得非常痛苦而沉重。而美国的学生在量上也许远远不如我们,但是他们的心灵中保持的那份好奇之心,探究的欲望和能力及科学思维的方法却是我们远远不如的。我们的学生把学习当成了敲门砖,学习的目的与动力几乎都在学习之外,全然难以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及理解知识本身的奥妙。所以,一旦脱离了学校与老师,或者离开了考试,学习的动力便没有了。所以,我们一直坚持提倡要刻苦学习。为什么呢?因为学习本身的乐趣,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是体验不到的。他们几乎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学习之后的名与利而来学习。这样的状况从我国科举考试的应试目的及读书目的都可以看出,大家之所以读点书,完全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不是书中有知识乐趣与思维的乐趣。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从小学生开始,一直到当上大学教授。也一直是把学习、研究当成名与利的敲门砖,而缺乏知识本身的兴趣。
2.比较中美品德与社会教育的任务目标异同。
关于美国社会科课程的宗旨。其宗旨十分明确,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这一素质由知识能力与态度的多方面要求组合而成,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具有民主社会中的公民能力。为此,社会科教育注重伦理道德、民主观念、社会价值观、多元文化观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育与培养。而且,只有当社会科课程具于意义,尤其是富于价值观教育意义时,教学才是有成效的;只有当面临挑战时,教学才是有成效的;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并与自身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时,教学才是有成效的。
从学校教育整个课程体系的视角,以及社会文化与社会科课程的关系的视角出发,对两国社会科课程标准的若干重大问题,作进一步的比较探讨(以美国社会科协会推出的课程标准、中国教育部制订的课程标准为例)。
第一,与其他学科课程标准的关系问题。美国社会科全国课程标准在导论中指出了与其他社会学科的课程标准之间的逻辑关系:社会科课程标准提出一个整体构架,单一学科如历史、地理、公民、经济等的课程标准提供详尽的内容细节;相互联系地运用单一学科的课程标准,在社会科整体框架中能促使执教者同样重视综合性的和学科性的课程。而我国的《历史与社会课标准》系初中阶段一门在课时上替代历史、地理的综合课程标准,它是整个中小学课程的计划中的一门相对独立科目的课程标准;它要顾及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衔接,与高中历史、地理等科目的联系,以及与初中阶段其他科目的关系。这一问题涉及对社会科的理解与界定的看法。
第二,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美国是一个地方分权制国家,地方自治传统和社会多元化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的教育制度,支配着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拟定。这样的体制决定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全国课程标准。20世纪进入9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宗旨是努力达到布什总统时期提出的、克林顿总统时期国会通过的“美国国家教育目标(2000)”,其特征是国家首次制定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加强教改力度。⑼而对于使用国家课程标准是否行之有效,教育界人士是存有争议的。有些学者持肯定态度,他们撰文指出近些年来制定和推行国家课程标准的政策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支持;甚至有的专家乐观地认为一些教师、学校、整个学区的教学都会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有些学者持否定态度,认为自上而下的课程内容不能顾及多样化的教学需求,而这种多样化的教学却能适应全美整个国家不同学校、不同学习状况⑽。现实状况,美国的国家课程标准是指导性的,各州还有州的课程标准,学区与学校也
有自主权。社会科课程标准是由美国社会科协会推出的全国性标准,带有国家课程标准的性质。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制定了全国性的课程计划与教学大纲。按照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系初中社会学科综合课程的国家课程标准,具有权威性。另外,还有部分地区,如上海市制定了地区性的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这一问题关涉国家的课程宏观管理。
第三,社会科教育目标问题。如果说中美两国社会科课程目标在分类上共性大于差异性的话,那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具体要求上则差异大于共性。
如前所述两国的社会科都含有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侧重点则有所不同。美国的社会科关注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但更为强调民主观念和美国价值观。在导论中阐释社会科的涵义时,开宗明义地提出社会科的设计,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公民的素质,而这一素质是由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多方面要求组合而成的,其目的促使学生具备民主社会中的公民能力。在第十个主题轴“公民意识与实践”中再一次提到公民意识与实践是社会科的主要目标,社会科课程应提供学生民主社会中公民实践,以及公民意识和原则的学习机会。⑾注重民主观念和美国价值观的培育,与美国的社会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学校历史教育中心、布拉德利委员会(旨在促进全美历史教育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和加里福尼亚州教育部都认为,美国人不像其他国家和民族,不是依靠共同的宗教信仰走到一起来的。然而,美国有约束美国公民行为的共同遗产,那就是关于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民主观念。美国的学生必须认识到,关于自由、平等和公平,以及公民的政治、经济权利和义务的民主思想构成了美利坚民族的道德价值观。而这个价值观,正像过去那样,今天也正帮助公民在正确与错误,同时也在两个价值观发生冲突时进行选择。⑿当然,对于美国的民主,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看待。
我国的社会科关注民主与法制的教育,更为强调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课程标准
(一)和
(二)都提到树立民主与法制观念,也都十分强调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而这些要求,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基本国情是相吻合的。
在这里需提请注意的,对于课程目标诸内涵的整体把握两国亦有所不同。美国的社会科注意到把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起来。10大主题轴,不仅把多学科或领域的知识糅合起来,而且在此基础上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在一起。并且导论部分“如何符合社会科的标准”提出的教学原则,亦强调了如此的整合。我国的社会科目标,如前所述,是以能力目标为主体构架的,注重能力的培养,而能力的培养往往与知识要求相整合。这是针对以往过分强调知识要求而存在的弊端,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能力的培养,应该而且必须与知识要求相整合,这是多年来教学实践已证实的。然而,能力培养也应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整合起来,这更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美国社会科课程目标注意到了,而英国在1999年公布的、最新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强调了该方面的要求。⒀我国的课程目标对该方面的通盘性思考似嫌不足。
第四,关于多元文化观的教育问题。全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多种文化并存的星球之中,就像爱国主义情感、民主意识需要培育一样,多元文化的观念也需要进行教育。世界上较早提出多元文化观念进而从事多元文化教育的是加拿大和美国。和加拿大一样,美国人来自世界各地,20世纪60年代始,随着移民潮的到来与高潮,多元文化教育已从仅仅试图应付日益增长的各国移民的孩子,能在同一个美国学校教室里接受教育这样一种局面,发展到学校、课程中所包含的、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所需要的学术性学业要求。进入90年代,多元文化主义和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人们,包括政府要员和政党领袖人物在内谈论的主题。多元文化已从政治上、策略上成为对学校课程内容的一种支配力量。多元文化观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课程观念,可以而且应该用以充实学科教育。而社会学科课程是展现多元文化观、贯彻多元
文化教育的理想阵地。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美国社会科全国课程标准提出社会科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一个多元文化的、民主的、相互依存的世界中的公民素质。同样的,马萨诸塞州的历史与社会学科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学生们须学习其他文明,非西方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多元文化的观念与种族歧视的观念是截然相对的,而消除种族歧视历来是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大国棘手的社会问题,也是教育中需要解决的课题。
我国中小学的社会课与历史课也同样面临多元文化教育的课题。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首先是内部各民族文化的碰撞、化合;其次是与外来文化的撞击、交汇、融合。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态势已日益显著。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也面临着西方高科技带来的整个西方文化的冲击。当前,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尤显重要。当然,文化的世界性决不意味着排斥、取消文化的民族性,这也正是多元文化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3.请教本校小学社会科教师,他们使用的是哪个版本的教科书?这个版本教科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是什么?
我们学校用的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
1.在教材内容和要求方面。老师们认为符合教学大纲的规定,体现了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深浅适度,要求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在教材形式方面。老师们认为,形式生动活泼,特别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课文采用短句、儿歌、童话、故事等多种形式,练习的形式新颖多样,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性。图画改变了完全写实的画法,更富有情趣、更加儿童化了。
3.在教材针对性方面。老师们认为,针对性比较强,利于导行。由于教材的选材与表现形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针对性较强,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而且也有利于导行,增强教学的实效。
4.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老师们认为,教材从始至终都很注意能力的培养,几乎每一课的课文、图画和练习都有体现。特别是辨别是非能力的培养很突出,这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重要方面,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功能。除了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之外,还注意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文明礼貌、人际交往等能力。
第二篇:社会研究方法
2013年
第三篇:社会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本书第综述了科学方法区别于其他了解事物方法的基本特征。本篇主要讨论初始的研究方式,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通常使用的方式,在研究周围事物的过程中怎样误入歧途。
社会研究对象颇为广泛,但对于人的研究有其特殊性,本篇结合书中社会科学理论的结构与形成,以及理论与研究的关系,着重讨论人类的社会行为研究。
初始研究
人和许多动物都表现出预见的欲望。人们常常运用因果论和概率论的方法来预言未来首先,人们一般认为将来的情况是由现在造成的:上大学会影响将来的收入,游过防鲨网会碰上鲨鱼;平时用功则考试会得好分数。其次,人们还知道因果关系实质上赶符合概率的得到某种效果的可锦性在起因出现时比起因不出现时要大,但并不是绝对的。在多数情况下用功就能考出好成绩,但并不能保证次次如此;游过防鲨网很危险,但并不是次次会碰上鲨鱼。
传统与权威
人们相信在春天的播种会得到上帝的保佑,吃糖过多会损坏牙齿,手淫会导致双日失明。虽然我们有可能去亲自检验一下这些“真理”,但对于其中的绝大多数我们只是简单地接受了,’因为这些事情是“人人都知道”的。在这种意义上,传统对于人类研究不无好处。由于你接受了这些“人人都知道’’的知识,研究的负担就大大减轻了。知识的积累性与继承性提供了其进一步发靓的起跳点。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站在前辈人的肩膀上。
同时,传统对于人类研究亦有害处。假如某人想对某些“人人都知道”的知识作出新鲜的与不同的理解,很可能被视为愚不可及甚至被送进精神病院。更加可能的是,人们根本不会产生对那些已知的及显而易见的事物作出不同理解的想
法。这都是因为每一个人都继承着文化中认为天经地义的知识。
但是我认为尽管传统的力量很强大,新的知识还是层出不穷。在个人的研究之外,人的一生都在享用他人的新发现及对事物的理解。而对这些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则往往取决于发现者的身份。流行病学家说流感会通过接吻传染似乎就比一个保姆说同样的话更可信些。像传统一样,权威对于人类研究也有利有弊。在某些事情上,特别是在那些有争论的问题上,信从受过特别练的、有专业知识的,有职业证书的人的判断,会有利于我们对事物的研究。同时,某一领域权威的错误观点亦会严重阻碍研究工作奇可进行。生物学家在生物学领域中犯错误是不足为怪的。
此外,如果我们依赖某些专家权威对其专门领域之外的事物所发表的见解,也会妨碍我们对事物的正确理解。诲想,让缺乏生物化学知识的政治或宗教领袖谈论大麻是一种危险的毒鼎会有什么效果。广告业滥用权威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比如,让体育明星讨论麦片的营养价值,让电影演员评论汽车的优劣等等。
由此可见“传统和权成都是研究事物的双刃剑。”它们既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出发点,又有可能把我们的研究引入歧途。
演绎逻辑
科学的传统模式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按顺序是:理论、实施化和观察。(理论)根据科学的传统模式,科学研究起始子科学家对现实世界某些方面的兴趣。例如,就整个社会而言,哪些重大事件会危及婚姻和家庭的稳定性呢?一个可能的答案是大规模的社会危机,战争、千旱、洪水、大量失业或类似的其他社会问题。山姆·斯托芬(Sam Stouffer),研究大萧条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便持这一观点。他认为大规模的危机影响了家庭的稳定性是有其逻辑根据的。当危机出现时,个人与家庭的日常生活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由于家庭的稳定性依赖于常规和习惯,危机的出现便破坏了这一模式。其次,在发生某些危机如自然灾害时,政府和其他机构往往会介入而取代了部分家庭功能。当家庭经济难以维持时,政 府通过救济取代了家庭的经济功能;而养家活口的传统功能的丧失则必然对家庭稳定性产生某种影响。虽然斯托芬的理论分析已大致阐明了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但仅靠推理并不能对问越作出肯定的回答,还需要用观察来检验理论。
(实施化)斯托芬曾假设大萧条造成了冲动型婚姻的增加。问题在于如何识别这类婚姻以及从何懵手研究。科学的传统模式的第二个步骤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实施化是对测量和辨认你所要观察的变量的具体步骤、程序的设计。斯托芬是通过分析官方婚姻统计资料来识别冲动型婚姻的。他采用了下列指标:(1)在新婚夫妇各自社区之外的婚姻。(2)由行政官而不是牧师主持的婚姻。(3)婚后五年内,尤其是在未生育子女情况下的离婚或分居,以及这些指标是否在大萧条时期有所上升。就这样,他制定出一个明确的计划:怎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以及如何辨认和解释这些答案。
(观察)科学的传统模式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实际观察。观察方法包括实验、采访或实地观察。斯托芬在其研究中则是去搜集公开发表的有关统计资料。对于每一组统计资料,他都根据理论对可能出现的模式作出假设。例如他假设,如果大萧条促使被迫结婚的情况有所增加,那么在那段时间内由于婚前怀孕而造成的婚姻应有较高比例。
演绎理论
演绎理论的包括以下关键词:真实性、客观与主观、观察、事实、规律、理论、概念、变量等。
(真实性)关于真实性哲学家已经辩论了几千年,至今没有得到满意韵答案。一个基本问题是究竟有没有独立于我们的经验而存在的事物。手中拿着的这篇文章是实在的还是你的意识的产物?不错,意识告诉我们双手感觉到纸张的存在,可是你的感觉也欺骗过你。由于不能最终证明是否真正有独立于我们的经验而存在的事物?我们做事时只好假定它是存在的。
(客观与主观)另一种方法是用客观和主观来解释真实性问题。我们承认某些事属于态度、意见和观点的范畴,如评价贝多芬和莫扎特谁是更出色的作曲家就属于主观的范畴,各人凭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但我们感到手里这本书的存在则属于客观的范畴:它独立于我们的经验而存在。虽然“客观”的定义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但我们对客观存在的感知却是通过意识进行的。
(观察)在上述讨论中,对客观事物的“经验”系指人类感观的活动,在社会研究中一般限于视、听及接触。观察一词则泛指通过这些手段所进行的收集信
息的活动。
(事实)虽然对于哲学家说来事实这一概念象真实性一样复杂,但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时,它一般是指被观察到的现象。例如:在1960年的总统竞选中肯尼迪战胜了尼克松便是一个事实。
(规律)卡普兰(Abiaham Kaplan)定义规律为对某类事实的普遍概括,如万有引力定律。然滴规律必须是菜类事实普遍的而不是偶然的模式。卡普兰举例指出,从1920到1960年每次美国总统竞选中都是名字最长的那位候选人获胜,这是事实但不是规律。它只是偶合,而不能说明在名字长度与政治成功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规律有时又称为原理理,它们只能被发现而不能被创造。规律本身只是对事物的概括而不能作任何解释。理论的功能才是解释,而理论才是被创造出来的。(理论)理论是对与生活某一方面有关的事实与规律的系统性解释。特纳(Jonathon Turner)提出理论至少包括四要素。概念,变量、陈述和形式。
(概念)特纳把概念称为“建筑理论大厦的砖石。芦概念是对研究范围内各类现象的抽象。例如与青少年犯罪理论有关的概念包括“青少年”“犯罪”、“伙伴”以及“社会阶级”、“种族”等等。由于不同的理论对研究对象会作出不同的解释,因而使用不同的概念。如对于青少年犯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将强调同社会阶级及经济地位有关的概念。
(变量)理论不仅确定与其有关的概念,而且对这些概念加以定义,并将其进一步具体化为变量。如犯罪被定义为违反法律并迸一步具体划分为轻罪和重罪。社会阶级可具体化为由下列属性构成:工人阶级、中产阶级、上层阶级。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
1310020019
刘思阳
第四篇: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研究
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研究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保持社会稳定的一项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于国民收入,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的特殊消费基金。这种基金用于保障特定当事人的生活消费,实际是一种社会收入调节手段。社会保障制度的创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一、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内容:
(一)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参与,建立社会保险专项基金,保障劳动者乃至全体社会成员因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而失去收入或收入很少时,仍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保险所要保障的风险属于最易发生、又影响到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的一些“事故”,包括生育、失业、残疾、工伤、重病、年老、死亡等,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就会使劳动者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收入或收入很少,社会保险起到一种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社会保险的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的半数以上,属于社会保障中的最大项目和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纲领。
(二)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对无生活收入来源的寡残孤独、遭受天灾人祸而使生活一时变得困难的家庭和个人、生活在国家规定最低贫困线以下的社会成员提供的生存保障制度。社会救助的目的是帮助社会成员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所以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纲领。
(三)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按照有关法律和政策,在居民住宅、环保、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普遍提供资金帮助和优惠服务的社会性制度。社会福利旨在改善受惠者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是工资外的另一份收入,有“社会工资”的美称,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纲领。
(四)社会优抚
社会优抚是指国家或社会依法对现役军人、伤残军人、复员退役军人、烈士及其家属提供的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因为这部分公民具有特殊身份,所以,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特殊纲领。5.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社会互助是指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帮助有特殊困难或需要的公民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个人储蓄是一种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的自我保障。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纲领。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保障基本生活
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保障最核心的功能。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免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如今,社会保障已经成为自际公约和绝大多数国家法律明确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二)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社会保障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适当缩小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避免贫富悬殊,使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能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也是国家对国民收入的一种再分配,对于一些低收入人群意义特别重大。低收入人群如果也享有较好的社会保障制度,那么他们的生活质量将会有所提高,自身的发展就会随即跟上,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如此一来,犯犯罪率将会有所下降,整个社会秩序将会井井有条。
(三)促进经济发展
首先,社会保障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平抑经济波动。当经济衰退而失业率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时,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有助于提高社会购买力,拉动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复苏;当经济高涨而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支出相应缩减,从而使即期的社会总需求不致过度膨胀。而且,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社会保障费(税)率和待遇支付标准,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减少经济波动。其次,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积累和投资运营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第三,社会保障确保劳动者在丧失经济收入或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维持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保证劳动力再生产进程不致受阻或中断。同时,国家还可以通过生育、抚育子女和教育津贴等形式对劳动力再生产给予资助,以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四)保持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国家保持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意外灾害、失业、疾病等因素导致的机会不均等,使社会成员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二是通过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分配结果的不公平。
(五)增进国民福利
社会保障的最初含义是“救贫”和“防贫”,即保证所有社会成员至少都能享有最低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的内容在不断扩充。现代社会保障不仅承担着“救贫”和“防贫”的责任,而且还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广泛的津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充分地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
(六)体现人文关怀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还离不开相应的情感保障,即精神慰藉也是人的正常、健康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现代社会保障还日益承担着慰需要者提供精神保障的责任。当然,精神保障属于文化、伦理、心理慰藉方面的保障,它突出地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人性化要求,从而属于更高层次的保障。尽管在实践中,难以将精神保障作为特定的制度安排来加以建设,但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践表明,制度化安排中确实需要尊重并满足有需要者的精神保障需求。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首要支持,在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由于一系列的特殊原因,使得我国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便走完了别的国家要用100年走完的发展道路,这反映了我国近期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但同时,其他国家100年来所遇到的问题也一下堆积在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其中由养老、医疗、就业工人下岗和社会老龄化等问题所引发的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尤为引人关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体制过程中,政府需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来保证市场主体的自主性;需要营造市场经济的环境条件,保证市场环境的开放性;需要制定市场规则,来保证市场行为的规范性。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市场过程的趋利性,市场关系的平等性,市场活动的竞争性,市场结果的分化性。这四个特征也决定着社会保障改革的必要性。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树立科学发展观便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发展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所面临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中,而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人员众多且不断增长,解决人民基本生活、老龄化、就业等问题的需求很大,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可持续发展既十分必要,又十分紧迫。
我国人口总量大、增速快。再者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据估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占亚洲老年人口总数的1/2,占全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5。因此,只有抓紧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应对老龄化的到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人才流动已经成为必然现象。再者我国有2亿多的农民工处于流动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政府大胆改革,取消区域户籍等的束缚,实行全国性的流动和保障,争取使全体人民能便捷交费,得病能就地治,养老金能够在居住地领取。
因此,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宏观调控的政府,就是规范与完善资本市场,发展适合市场保障基金投资的金融创新;减少政府对于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过度介入,通过加强对专业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机构的监督来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与收益率;发展企业补充保险与商业保险,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四、结论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视社会保障问题,发展才会顺利,发展才会平衡、快速、有后劲。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必将产生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第五篇:社会研究方法2
社会081小组讨论
第一套
一名词解释
1.效度2变量3研究假设4定性研究5第二手分析
二简答
1.测量的四种类型,举例说明
2.举例说明,抽样的方法
3.举例说明,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论述
结合所学及实践,论述问卷设计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及如何解决。
第二套
一名词解释
1.分析单位2定量研究3变量4相倚问题5系统抽样
二简答
1.变量的类型?变量间的关系?
2.理论的解释类型,其中各自又包括哪些分类?
3.你会如何评价一份调查问卷?
三论述:自选题撰写一个研究报告.第三套
一名词解释
1.分析单位2定量研究3第二手分析4效度和信度5摘述性研究 二简答
1,简述社会研究和选题过程。
2,分析简述问卷法与访谈法的优缺点。
3,简述创作问卷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三论述:你从这门课中学到什么?
第四套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识论2权威3描述性研究4中立5意向性 二简答
1.访问有什么类型?请举例说明。
2.探索性研究目的、原因。
3.调查问卷的结构。
三论述:学习这门课程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套
一名词解释1。变量 2。研究假设 3 归纳 4 效度 5研究总体 二简答问卷法的优缺点研究的理论解释有哪些 包括什么调查报告有什么作用
三论述 这一学期的社会研究方法中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不足 怎么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