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在读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时注意到这个观点:一些看起来是个体的事情,当把他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去的时候,却成为社会学的现象。书中他举了一个很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喝咖啡的问题,人们喝咖啡,什么时候喝,喝多少,跟谁喝,喝咖啡的目的,咖啡的生产和销售等等,种种社会存在都会因为时间、地点、人物、身份、阶级的变化而不同。
米尔斯又说,社会学是社会生活复杂化,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尖锐化的产物。他指出,在古代社会生活条件下,不可能产生也不需要社会学。我个人的观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活动都会因为知识的积累而发展,或者说是复杂化,因为我个人认为,人类本质上的追求还是没有变化。人们在生活变得复杂的同时,自然也会觉察到不同的复杂体之间,或是一个复杂体自身所产生的矛盾。并且又由于人们的智慧在日益的增进,所以就会有人探索和解读这些社会问题,试图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解决这些问题。而社会学研究正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门科学。就如书中所说孔德创立社会学说根本目的不是填补学科空白,是适应当时社会需要,探寻认识社会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才是其根本目的。因为当时,社会已经发展到需要一门科学解释并解决其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的阶段。
所以说社会学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同时,因为社会的发展,社会学学科也会继续发展。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它当然是会不断的复杂化,矛盾会不断地增加。就像书中说的那样,一百多年来,社会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各国的努力下,社会学的“本土化”工作发展迅速,社会学这一学科已在世界各国扎根、成长。
也许马克思曾经提出人类社会发展到最后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但这毕竟离我们的社会太遥远。就我目前所能看到的是,人们的思想逐渐多样化,人们之间的沟通也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就像先前所说的,不同的复杂个体之间可能会产生碰撞,需要调节,复杂的个体内部同样也会产生矛盾,需要寻求调节。单从这个方面看来,社会学的研究就需要继续进行下去,还要求发展。
当然,在人们的理性思维控制下,社会的发展应该不会最终是不至于因为矛
盾的不断发展和多样化而走向灭亡。而这应该就是社会学研究发展有其重要地位的原因。社会学的产生即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而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矛盾不断多样化和复杂化地同时,社会学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有可能会向不同的形式扩展,比如运用到学校教育中。
我想象这样的发展,最终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是社会多样化发展,人们可以及时的发现生活中的矛盾,并始终有相关的专业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解决问题。这样,不仅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又会进一步深入。
第二篇:《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阐述的问题深刻,对现代社会的变化和人的生存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他认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安和冷漠的时代”。在20世纪30年代期间,“有关价值和威胁等问题还提不到日程上来,更不必说什么明显的社会科学问题了”,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情况就不同了:“价值既不是普遍公认的价值,又不是普遍被感到受威胁的。许多个人的不安状态无以明确表达,许多公众的不适状态不再成为社会问题。„„不安状态和冷漠状态正是我们时代的根本特征。”
当今“人的首要危险”就在于当代社会本身难以驾驭的力量,同时伴随的是造成异化的生产方式,政治统治的控制技巧,国家之间的无政府状态——一句话,人的“本性”以及人的生活条件和目的所发生的普遍性的转变。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米尔斯没有沿着传统社会学思维方式,而是一反常规,独辟蹊径地提出社会学研究者应该具备一种心智的品质——社会学的想象力。在当时,这一全新的思想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突破社会学理论平面化状况做出了重要贡献。米尔斯指出了社会学研究中的三种倾向:一是倾向于历史理论,将历史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混淆;二是倾向关于“人与社会的本质”的系统性理论;第三个倾向是对当代社会问题和问题的经验研究。
最值得借鉴的地方,在于他的思考方式。如:
他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研究,其过程必须是从事件和历史以及这两者在社会中相互交错等问题出发,而最后又回到这些问题中去。
1、一个特定社会的整体结构是什么?其中的基本构成是什么?它们又如何相互关联?该社会的结构和其他社会的类型有何不同?该社会结构中的每个特性对于社会结构的延续和变化起着怎样的作用?
2、该社会在人类历史中处于何等地位?它发生变化的机理是什么?在人类整体的发展中占有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我们所考察的每个特征都联系于一定的历史时期,这种特征是如何影响历史,又如何被历史所影响的?而该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和其他时期有何不同?创造历史的根本方式有哪些?
3、该社会和该历史时期中哪类人占了上风?哪类人将占上风?他们是以什么方式挑选和组成的,是如何得以解决或受到压迫的,又怎样变得敏锐或变得迟钝的?观察该社会、该历史时期人们的行为和性格可以揭示出哪种类型的“人性”?所考察的社会中每一个特征有怎样的“人性”涵义?
其中的思考层次性多么清晰,逻辑明确,值得借鉴。
“人只有把自己放进他所处的历史时期里看待,才能理解他本人的经历,才能评价他自己的命运;人只有了解所有和他有关的人的机会,才能认识他自己的机会——这种观点是社会学想象力的首要成果。”
以我的理解,米尔斯认为个人必须了解历史,从而理解社会和处于社会之中的自我,并通过这种了解来决定什么才是个人的价值观。有了这种理解,个人才能真正地参与到社会中,而不是一个孤立的生活。通过这种参与,他就可以解决“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从而解决“坏境中的个人困惑”。按照米尔斯的理论,每一个个体都是都必然要去参与,社会也需要
这种参与,如果孤立于社会,某种程度上说就远离了真我。
“社会学的想象力可以让我们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再社会中二者间的联系”,没有这种理解,人们就无法理解自己,也无法认清他们的社会角色。而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提供一种洞察力,使人们得以看清影响的社会的种种无形的力量,以及它们使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到每一个个体。
“社会学的想象力”从“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入手,来处理这个问题。它使人们认识到“坏境中的个人困惑”可能来源于社会的不正常工作,也让人们看到了与自己有着同样“困扰”的人时,这时候就会形成“困惑”还是“论题”的博弈。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社会给予了个人去解决困惑的机会。即使没有改变社会的结构性问题来,无法消除困惑,人们由此了解的社会“价值”,从而改变个人“价值”。或者,个人与社会“价值”都因之变化。在米尔斯看来,这种“参与”必要而又积极。“相比较于个人,社会是一独立存在的实体。社会优先于个人,个人的一切都是源于社会,并且在这个实体性的社会中才能表达,才是有意义,有效的。”、“真正影响社会的团结和变迁的是结构层次或社会集体层次的现象”。
米尔斯从社会研究同时具有“学术性”与“政治性”双重性出发,分别对“形形色色的实用性”进行了全面地批判:他认为“研究价值的实用性”无法保证研究者保持价值中立,可能会因偏颇将社会引向未知;“自由主义的实用性”由于其分散的关注点、过分强调“事实调查”、推崇混乱的多元主义使其无法全面地观察社会;“保守主义的实用性”直接为“科层组织”所利用。逐渐的,随着“科层制”现象的进一步发展,“组织化”、“程序化”进一步压制了思想的自由本质。拥有第五章中“科层制气质“的组织沦为了意识形态的工具。而
第六章“科学哲学”中,作者认为社会研究不因改被“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模式”所限定,提倡:“一流的社会分析家会避免僵化的程序;在著作中他尽力发展并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
我个人感觉作者在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搭建一条从“批判”到“构建”的桥梁,米尔斯给出了“人类的多样性”、“对历史的运用”、“论理性和自由”、“论政治”四个尺度来使用“社会学的想象力”:保持人类的多样性,维护个人、民族、文化的自然多样化;关注历史,具有时代变迁的宽阔视野的同时要能纵深地看问题;不沉迷于小的情境研究,关注将各种情境组织起来的社会结构;力求理性得以以民主方式在自由社会中与人类事务相关。其中最核心的我认为是第九章的内容,米尔斯倾向于坚持西方自由主义的核心,将理性和自由一同来处理,把理性的运用视作得到自由的方式,也是其前提。当然,米尔斯即使意识到自己会被限制在理性与自由的追求的框框之中,但是要知道一个学者“一旦接受了理性和自由的价值,确定自由的局限以及理性在历史中扮演角色的局限性就成为任何社会科学家首要的职责。”
第三篇:《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101
前景
开篇,米尔斯先论述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种种制度的、非制度的困扰:普通人所直接了解及努力完成之事总是由他个人生活的轨道所界定;他们的视野和权力要受工作、家庭和邻里的具体背景的制约;处于其他环境时,他们则成了旁观者,间接感受他人。人们之所以对于生活中围绕在自己身边的困扰感到焦虑茫然,是因为他们没有把个人生活进程与社会的历史背景及其结构性变迁联系在一起。
由此,米尔斯说:“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际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际遇”。这让我想到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我们在社会研究中,要回到某一行为发生的具体历史情境中想问题,了解行为发生的历史背景,而不是借着今人的眼光去看过去的问题,也不能拿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他人的行为。
米尔斯认为,社会研究中,除了要关注具体社会历史和社会结构外,还应该注重人本身与人性。他认为人类面临的困扰产生于个体的性格之中,产生于他与别人的直接联系之中,这些困扰与他所直接了解的有限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关,也与他自身有关。
因此,米尔斯说,在社会研究中,“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历史,不同时了解这两者,就无法了解其中之一。”而米尔斯所认为的拥有社会学想象力的学者,恰恰是能够关注到:社会结构、社会历史、人本身这三类问题的人。
而培养社会学的想象力之所以是当务之急,就在于米尔斯所看到的当时社会上、社会科学界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人们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劳动生产中日渐异化(像乔治·奥威尔《1984》中谈到的人那样,被机器和僵化的制度操纵)、信息爆炸泛滥、政治界权力关系错综复杂。在学术界,学者研究内容受科层制影响(将论文发表数量作为师生评定指标)、价值中立不受重视(有特定的政治立场)、学术研究被标签化(课程教学侧重知识的灌输,而不是鼓励独立思考和创造,文科教育不开放)。而这些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培养社会学的想象力。
02
宏大理论
这一章作者对流行于美国社会研究界中的一种理论方法:宏大理论进行了批判。我认为这章很有意思的是米尔斯用四段文字转述了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一书,而且每次转述之后还不忘讽刺帕森斯几句。不过看到米尔斯在“怼”帕森斯时,我觉得挺大快人心!因为我们平时看到一些学术著作时也是很痛苦,明明一两句话就说清楚一个观点了,但作者还是要用大篇幅我们看不懂的文字词语来论述这一句话,感觉自己好不容易懂了作者说什么,但接着看下去就又被绕晕了。我想如果其他的社会学学术著作也都被米尔斯以几段文字转述出来,那我们在读这些书的时候肯定会省不少劲儿。而这也就是米尔斯提出的“宏大理论家”的一个缺陷:玩弄语义暧昧的术语,常常围绕着几套复合的事实,阅读时必须了解、控制其隐含的意义并予以明确。
除此之外,宏大理论还有其他两个缺陷:一、思考层次过于一般化,宏大理论无法落实到现实情景的观察和处理中去;二、错误地构想了价值取向的规范性结构,也就是帕森斯认为社会就是一个宏大的体系,人们“困”在其中,也必须接受一定的“社会化”教育,使之成为社会化的人。我觉得帕森斯夸大了制度和规范的作用,也忽视了社会是动态的,他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整个社会发展,想用一套“万能理论(制度)”来总揽社会古今之变,是不可取的。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2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阐述的问题深刻,对现代社会的变化和人的生存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他认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安和冷漠的时代”。在20世纪30年代期间,“有关价值和威胁等问题还提不到日程上来,更不必说什么明显的社会科学问题了”,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情况就不同了:“价值既不是普遍公认的价值,又不是普遍被感到受威胁的。许多个人的不安状态无以明确表达,许多公众的不适状态不再成为社会问题?不安状态和冷漠状态正是我们时代的根本特征。”
当今“人的首要危险”就在于当代社会本身难以驾驭的力量,同时伴随的是造成异化的生产方式,政治统治的控制技巧,国家之间的无政府状态——一句话,人的“本性”以及人的生活条件和目的所发生的普遍性的转变。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米尔斯没有沿着传统社会学思维方式,而是一反常规,独辟蹊径地提出社会学研究者应该具备一种心智的品质——社会学的想象力。在当时,这一全新的思想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突破社会学理论平面化状况做出了重要贡献。米尔斯指出了社会学研究中的三种倾向:一是倾向于历史理论,将历史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混淆;二是倾向关于“人与社会的本质”的系统性理论;第三个倾向是对当代社会问题和问题的经验研究。
最值得借鉴的地方,在于他的思考方式。如:
他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研究,其过程必须是从事件和历史以及这两者在社会中相互交错等问题出发,而最后又回到这些问题中去。1、一个特定社会的整体结构是什么?其中的基本构成是什么?它们又如何相互关联?该社会的结构和其他社会的类型有何不同?该社会结构中的每个特性对于社会结构的延续和变化起着怎样的作用? 2、该社会在人类历史中处于何等地位?它发生变化的机理是什么?在人类整体的发展中占有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我们所考察的每个特征都联系于一定的历史时期,这种特征是如何影响历史,又如何被历史所影响的?而该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和其他时期有何不同?创造历史的根本方式有哪些? 3、该社会和该历史时期中哪类人占了上风?哪类人将占上风?他们是以什么方式挑选和组成的,是如何得以解决或受到压迫的,又怎样变得敏锐或变得迟钝的?观察该社会、该历史时期人们的行为和性格可以揭示出哪种类型的“人性”?所考察的社会中每一个特征有怎样的“人性”涵义?
其中的思考层次性多么清晰,逻辑明确,值得借鉴。
“人只有把自己放进他所处的历史时期里看待,才能理解他本人的经历,才能评价他自己的命运;人只有了解所有和他有关的人的机会,才能认识他自己的机会——这种观点是社会学想象力的首要成果。”
以我的`理解,米尔斯认为个人必须了解历史,从而理解社会和处于社会之中的自我,并通过这种了解来决定什么才是个人的价值观。有了这种理解,个人才能真正地参与到社会中,而不是一个孤立的生活。通过这种参与,他就可以解决“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从而解决“坏境中的个人困惑”。按照米尔斯的理论,每一个个体都是都必然要去参与,社会也需要
这种参与,如果孤立于社会,某种程度上说就远离了真我。
“社会学的想象力可以让我们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再社会中二者间的联系”,没有这种理解,人们就无法理解自己,也无法认清他们的社会角色。而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提供一种洞察力,使人们得以看清影响的社会的种种无形的力量,以及它们使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到每一个个体。
“社会学的想象力”从“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入手,来处理这个问题。它使人们认识到“坏境中的个人困惑”可能来源于社会的不正常工作,也让人们看到了与自己有着同样“困扰”的人时,这时候就会形成“困惑”还是“论题”的博弈。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社会给予了个人去解决困惑的机会。即使没有改变社会的结构性问题来,无法消除困惑,人们由此了解的社会“价值”,从而改变个人“价值”。或者,个人与社会“价值”都因之变化。在米尔斯看来,这种“参与”必要而又积极。“相比较于个人,社会是一独立存在的实体。社会优先于个人,个人的一切都是源于社会,并且在这个实体性的社会中才能表达,才是有意义,有效的。”、“真正影响社会的团结和变迁的是结构层次或社会集体层次的现象”。
米尔斯从社会研究同时具有“学术性”与“政治性”双重性出发,分别对“形形色色的实用性”进行了全面地批判:他认为“研究价值的实用性”无法保证研究者保持价值中立,可能会因偏颇将社会引向未知;“自由主义的实用性”由于其分散的关注点、过分强调“事实调查”、推崇混乱的多元主义使其无法全面地观察社会;“保守主义的实用性”直接为“科层组织”所利用。逐渐的,随着“科层制”现象的进一步发展,“组织化”、“程序化”进一步压制了思想的自由本质。拥有第五章中“科层制气质“的组织沦为了意识形态的工具。而第六章“科学哲学”中,作者认为社会研究不因改被“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模式”所限定,提倡:“一流的社会分析家会避免僵化的程序;在著作中他尽力发展并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
我个人感觉作者在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搭建一条从“批判”到“构建”的桥梁,米尔斯给出了“人类的多样性”、“对历史的运用”、“论理性和自由”、“论政治”四个尺度来使用“社会学的想象力”:保持人类的多样性,维护个人、民族、文化的自然多样化;关注历史,具有时代变迁的宽阔视野的同时要能纵深地看问题;不沉迷于小的情境研究,关注将各种情境组织起来的社会结构;力求理性得以以民主方式在自由社会中与人类事务相关。其中最核心的我认为是第九章的内容,米尔斯倾向于坚持西方自由主义的核心,将理性和自由一同来处理,把理性的运用视作得到自由的方式,也是其前提。当然,米尔斯即使意识到自己会被限制在理性与自由的追求的框框之中,但是要知道一个学者“一旦接受了理性和自由的价值,确定自由的局限以及理性在历史中扮演角色的局限性就成为任何社会科学家首要的职责。”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3米尔斯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讨论主题,主要集中在本书的第二章到第六章,也就是他所说得: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偏向。
第一种偏向:
宏大理论。作者以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为例,转述社会系统的主要内容,以示证明其语言长篇大论的晦涩和难懂。作者认为这只是对概念的组合和分解。由此作者提问?宏大理论是混乱不堪的繁文冗词还是其中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呢?答案是:有价值的东西有,不过埋藏得很深,不过总是说了点东西。因为问题变成:当宏观理论中排除所有妨碍理解其意义的东西,能够看到可以理解的内容之后,那么,它说了什么呢? 我们不敢妄下结论和判断,但是我们可以从宏大理论中发现一些让我们有点迷惑的问题:当社会均衡存在,以及与之匹配的社会化合控制手段齐全时,怎么还有人不守规矩呢?这是帕森斯没有回答的问题,原因在于他静止的看待问题,无法解释社会变迁,也就是说没有历史观的思维方式?迷惑二:是什么东西把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呢?答案不止一个,那是因为各种社会结构的统一性程度和类型有深刻的差异。实际上,根据不同整合方式我们可以构想出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而在帕森斯的理论中,过分强调共享价值的单一效果,缺乏系统系的经验研究,当我们把这种宏观理论放在历史的真实上,会发现该理论的概念是多么无关痛痒。
不过,总而言之,不存在什么能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的统一性的宏大理论和普遍的体系,对于古老的颇为恼人的社会秩序问题,其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
第二种偏向:
抽象的经验研究。抽象的经验研究是对方法论的抑制。研究抽象经验主义的问题是固步自封在阐述、解答问题的武断认识中,仅仅局限于程序式的研究步骤中。就其研究结果而言,经常堆积成繁多而琐雪的细节上,却对这些细节形成一定规范形式缺乏足够关注;事实上,这样的研究忽略了任何值得研究和确信的东西,除了形式,什么都没有。简单说,抽象经验主义者们所做的,就是将他们目前所假定的那种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式的教条主义方法)奉为唯一的科学方法。而这种方法严格限定了人们所选择研究的问题和表述问题的方式,简言之,方法论似乎决定了问题。他们仅仅基于对方法的运用,而不考虑其问题、内容和领域。或许我们可以说,由于此类研究花费昂贵,对于经验主义者而言,在研究时常常考虑提供经费利益集团所关心的问题,这些利益集团的问题是分散且大量的。对此类研究的简单相加的总和,绝不可能达成对于国家的阶级结构、地位和权力的完整认识。就学术而言,这些流派代表了古典社会科学的退却。他们退却的手段是对方法和理论进行过渡渲染:而其主要原因则是它们与实质性问题没有紧密联系。假如真的只存在宏大理论和抽象经验主义,高高在上,并肩站立,那我们的情况真的是糟透了:就其实践而言,由于宏大理论表现的形式的、含糊的蒙昧主义,以及抽象经验主义所表现的形式的、空洞的精巧,使得人们确信,对于人类和社会,我们还知之甚少。
第三种偏向:
形形色色的适用主义。社会科学中的混乱既是道德上的,也是科学上的,既是政治性的,也是学术性的。要评判社会科学各种学派中的问题与方法,我们必须先确认各种政治价值和学术论题,因为只有知道它是谁的问题之后,我们才能把问题陈述清楚。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往往不能从自己信仰的东西里推导出应该如何行动。现在不管社会科学家自己是否真得愿意,或是真得知道什么结果,投身社会研究并出版成果的人要合符道德的行动,并且一般地也要涉及政治。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社会科学家随波逐流,没有对自己的处境做出判断。其实这种选择不会让人太人心烦意乱,因为大多数研究着都是为大公司、大集团利益直接服务。研究也就同样被科学家和其他人以意识形态的方式运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研社会科学不必然与科层常规和意识形态林提有关,这种相关包含在社会科学的多样化和混乱之中。我们必须搞明白政治意义是什么? 政治意义是什么呢?就是形形色色的适用主义。一种是自由主义的适用性,由于美国社会中经常出现分散的研究,对于事实调查的癖好,以及与此相伴的对多元主义含混的因果关系的信仰。导致这些社会科学家经常与具有权威的部分或组织相处在一起,在这个时候研究者往往被利益集团掌握,讨论和研究的问题没有什么具体的内容,掩盖事实的评判,更像是一种政治宣传,希望每个人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另一种是自由主义的新适用性。保守的适用性或是叫旧的适用性,更多是一种政治宣传口号;而新的适用性是指为在经济、政治、军事越来越占支配地位的组织的大制度目标而服务。自由主义更成为一种福利国家对社会服务的行政管理,人们在现代工业中的工作是在等级制度下完成,生活节奏和常态是用理性与非理性,高效与低效来形容,很多人更像是马克思所说的“被异化”的人或是韦伯所说的在“铁笼里”的人。然而,这些利益组织和团体却正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化的理由。同样的是,美国的学术职业不能使人满足于学术生活,这一职业的声望一直未能与所付出的经济上牺牲相适配;学者们的生活往往一团糟,而许多学者的不满足由于发现远不如自己聪明的人却在别的领域获得声望和权力而加剧。所有这些意味着,美国学者的处境允许他们采用新的实用性,而不需要意识形态的转换,也不必有政治上的罪责感。
第四种偏向:
科层制气质。米尔斯说,抽象经验主义的技术方法及其科层式的运用,目前一般是结为一体的。并且将会造成一种科层制社会科学的发展。科层制社会科学的宣传力度相当程度上声称在哲学上它是科学的方法;它能够吸引大批人的眼球在与它培训人比较容易,并提供给他们前程光明的工作。科层制的政治含义主要是服务于社会的非民主领域——军事基地、公司、广告中介机构和政府的行政部门。其实看上很简单,由于社会科学不是独立自主的,就不可能成为对公众负责的行业。由于研究手段更浩大,费用更高,它们将遭到剥夺。因此只有社会科学家以集体性方式对这些研究手段实行全面监控时,这种风格的社会科学才会真正实现自主。如果社会科学家的个人研究依赖于科层制组织,他会丧失其个人自主性。如果社会科学包含科层式的研究,它会丧失其社会和政治自主性。如今抽象经验主义已经为科层组织所用,尽管它自然有其明确的意识形态意义,这些意义有时也被作为意识形态。如果抽象经验主义和宏大理论———共享一种学术上的双方垄断甚或成为支配性的研究风格,他们将对社会科学的学术前景构成巨大的威胁,对理性在人类事务中扮演的角色的政治前景构成巨大威胁。
第五种偏向:
科学哲学。作者对于理论与方法宏观模式进行严厉的批判,一个研究者若是为方法和理论所控制,则无法进行研究,也就是说不能竭力洞察其事。米尔斯认为,每个人在研究时,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方法论,而不是通常从某种自然科学哲学形成。科学哲学式这种小把戏和其他类似的规则,更容易导致科学不可知论而非更深入的研究。因此,在研究中,社会科学者不应该采用科学方法的教条模型,来富有成效地累积和发展他们的科学。因而,对问题的阐述应该包括对一系列公众论题和私人困扰的明确关注;并且这些阐述应该开启对环境与社会结构间因果联系的探求。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4初读《社会学的想象力》这本社会学的名著,“不明白,混乱,沉闷,”充斥着我的脑海,慢慢开始品读一回,我又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读完以后,我感叹作者的内容翔实,思路清晰,临界深度。虽然我对于这些例证的研究相当不足,不过其中的关键、哲学的见解让我觉得十分有趣,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的多样性。我很佩服作者用延伸的思维观察到了人类主体的多样性,不同学科,不同重点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现。
由于我的职业也涉及到教育,所以对于治学我也很敏感。米尔斯的总结简易而独特,他列举了的七种方式刺激社会学想像力的方法堪称经典,也同时适用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当然对于文章我也有很多我不明白的地方。例如,在第一章中,作者凭什么就断定我们的时代是焦虑和冷漠的?我认为这只是一个人偶尔的心情?作者也没有给出一个基础描述,这样的写作容易引发读者尖锐的批评,我觉得这是一点作者不够高明的地方。
不过,细微的瑕疵在所难免,我们不能够单纯因为一点瑕疵全盘否定《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意义。《社会学的想象力》之中还是有很大内容,我们还需要慢慢揣摩,我希望更多的读者欣赏这部作品。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5整本书读下来,我的感受是晦涩难懂,一时间很难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把这样一部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的书作为入门书籍,难道他们没考虑到社会学初学者或者是社会学知识匮乏的人的感受吗?难道他们没考虑过这样做会沉重打击社会学初学者吗?我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怀疑的态度读这本书的,这样的态度使我慢慢理解这本书被作为社会学入门书籍的原因,也使我逐渐加深对社会学的认识。
难归难,但安静地读下去也不至于什么都获得不了。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三点心得: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含义及其运用,对本书内容和结构的整体把握以及本书的现实意义。以下作简单阐述:
书籍简介与含义
这本书由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代表人物米尔斯撰写,被视为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自1959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逐渐成为全世界社会学教学中备受推崇的入门经典。在这部书中,米尔斯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自身在社会阶层的研究经验对美国社会界的成果和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进行了批判,并以此强调了社会学的想象力的重要性。
对于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定义,作者在第一章伊始就做出了解释:它“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这种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又会遭遇什么。”对于这一含义,我是这么理解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思维方法、思考的方式,它要求我们从历史变迁和制度矛盾的大角度来看待问题,既要能够将自己的生活模式与世界历史的进程相联系,又要能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我们要有站在宏观立场看待问题的思维。我一度将它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而且它也确然与之雷同,即,用联系的、发展的和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仔细想想,社会学的想象力竟然还蕴含着哲学的味道!
至于它的运用,米尔斯在书中也有所涉及,“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有能力把握历史,把握人生,也把握这两者在社会当中的关联。”“借助社会学的想象力,人们现在可以期望把握世事进展,理解自身遭遇,并视之为人生与历史在社会中的相互交织的细小节点。”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确,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运用有助于个人更理性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思考问题,使个人更有能力透过纷繁多样的情景捕捉到社会结构中的复杂观念。
对本书内容与结构的整体把握
本书结构很简单,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经典套路解读。本书共有十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也就是“是什么”部分,那么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论述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除此之外,作者还对写作背景进行了说明。第二章至第六章是第二部分,也就是“为什么”部分,这一部分是本书的主体部分,也是我将要重点论述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当时比较流行的几大趋势进行批判进而强调社会学的想象力的重要性。第七章至第十章是第三部分,也就是“怎么做”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怎样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和怎样研究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其实按照我的构想,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完全就是多余的。从本书书名来看,我想大多数人的写作思路应该是,对社会学的想象力解释一番即可,再不济举例说明就是了。但是我们完全没想到,作者其实是在借助解释社会学的想象力对当时美国社会学界流行的几大趋势进行批判进而对社会学未来的发展做蓝图规划。不得不说,作者的格局很大,非一般人可比。
米尔斯以批判当时美国社会学界的主要成果为全书讨论的主题,也就是第二部分,作者对当时美国流行的五种趋势的批判,即作者所说的“久而成习的偏向”。这五种偏向分别是: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各种实用取向、科层制气质和各种科学哲学。下面简要说明作者对以上五种趋势的批判观点:
第一,宏大理论。“所谓‘宏大理论’,也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组合与拆解”,它“究竟只是一堆胡乱堆砌的繁文冗词,还是究竟有些深意蕴藏其间?我的答案是:确实有些干货,虽然埋藏很深,但毕竟不乏洞见。”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宏大理论的批判:对问题的分析停留在概念层面,既有以概念解释概念,理论晦涩难懂之嫌,又有以静止的观点看待社会的问题,缺乏历史观的思维,看不到社会变迁。
第二,抽象经验主义。“他们研究了抽象经验主义的问题,但对于那些问题和回答的陈述都只是囿于任意武断的认识论中那些奇怪的自行强加的限制。”“作为一门学派,它是新的;作为一种方法,它的确有待时日检验;而作为一种研究风格,它现在还在逐步扩散到更全面的‘问题领域’。”作者批判这种趋势脱离实际,忽视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而对以往的研究结果做机械堆积、增加,缺乏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各种实用取向。说实话,这一章看的是连一知半解都算不上,只是作者感觉在批判:当时部分学者急于求成、贪图利益而不追求科学真谛的浮躁风气。
第四,科层制气质。“从事应用型社会研究的社会学家通常不会以‘公众’作为自己的受众。”“要界定什么是‘好的研究’,就是看它如何契合于特定的流派,因此学术上的成功往往有赖于主动接受占据支配地位的流派的信条。”这种趋势具有迎合逢迎的官僚作风,其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往往对政治迎合,丧失了自主性。
第五,各种科学哲学。“任何对于某个问题的充分解答,都将包含寻找战略干预点,即寻找据此维持或改变结构的杠杆,并对那些有能力干预却没有这么做的人做出评估。”作者批判这种趋势采用科学办法的教条模型而失去了研究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阻碍了社会学的发展。
这五种趋势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脱离了社会学研究的本真——观察社会现象,研究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服务社会。它们或脱离实际,或缺乏方法论,或被其他事物束缚,总之它们已经无法真正完整地完成社会学研究的任务。作者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出手批判以指明社会学的发展道路。
本书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本书的现实意义,我想就是它对于我国社会和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米尔斯明确表示“社会科学将日渐成为我们这个文化时代的共同尺度,而社会学的想象力也将日益成为我们最需要的心智品质。”社会学的想象力不仅为社会学提供思维方法,也可为其他社会科学借鉴、应用,从而为其它社会学科学提供新的方法指导,推动它们的发展。
对于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美国社会学的发展问题我不敢妄言它们在中国也存在,但从中美社会学发展历史来看,相同或者是类似的问题必然会在中国发生甚或已经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开放范围,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范围,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矛盾,必然会出现以往没有出现的社会问题,那么,我们该怎样应对,如何做出处理措施。我想社会学的想象力一定是解决问题的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虽然它无法提供确切的、具体的解决方法,但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能帮助解决问题的类似的案例。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6“他是激进传统的激进纠偏者,是对社会学课程满腹牢骚的社会学家,是屡屡质疑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是既倡导个体手艺也呼吁民众行动的辩护士,是深怀绝望的乐观主义者,是充满干劲的悲观主义者。”吉特林的这段话或许是对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很好刻画。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米尔斯短暂的一生,留下的作品中,或许《社会学的想象力》最为人了解。
半个多世纪以来,米尔斯的这本《社会学的想象力》名声在外,甚至成为一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入门必读书目,但或许正如本书中文新版译者李康老师所说,“它不是面向大一新生,而是面向所有打算回顾一下自己或长或短、有深有浅、间喜间悲的社会学生涯的学人。”因此,“它不是人云亦云者所荐由零开始的入门教程,也不是半通不通者所见一切归零的解构檄文,而是将悟未悟者所鉴重整积累的反思读物。与其说它能教给你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不如说它更能提醒你什么不是社会学的想象力。”如果只是将其理解为米尔斯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主流的批判和反叛,或者认为他通过此书“确立”了一种独特社会学方法论,或许都是对本书的误读。这本书讲的更多的是我们怎样看待我们生活的世界与我们自身,这也是社会学的经典理论预设——无论它被称为结构与行动还是个人与社会。
米尔斯敏锐的观察到学术与政治间的复杂关系。哈贝马斯曾整理出来三套关于学术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模型,即决断论、科技行政及实践论。决断论模式以政治领袖和官僚之间的截然分工为基础。具有强烈意志、有能力自行采取立场的领袖,善用具备了事实信息且受过专业训练的官僚之服务,至于公民,只能对在技术上正确地执行了的领袖之主观决定表示赞同。而在科技行政的模型里,非理性的决定乃是多余的。决策的前提在决策过程中会自行成形,并受技术可行性的支配,却对技术可行性本身没有置喙余地,政治领导于是变成了行政管理,政治参与甚至说不上是由民意来直接表达赞同,而是完全沦为接受技术上的必要。至于实践论的模型,既不怀疑就技术与实践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性探讨的可能性,同时,进行讨论的公共领域也未消失,学术与公众意见之间进行持续的沟通,成为了一种公认的必要,进而促成政治的公共领域的组成,在这样的公共领域中,技术性的知识与方法可以和依附于传统的自我意识产生开通的互动。读后感·实践的问题可以转变成学术的问题,而这些学术的问题一旦获得厘清,又可以用学术信息的形式,回馈给具备了解能力的公共领域。在这种意义上,米尔斯的看法或可归入第三种模型。
作为韦伯著作的英文翻译者,米尔斯的这本书中时现韦伯思想的痕迹。韦伯指出“理性化与合理化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他的生存状况有更多一般性的了解”,米尔斯同样认为现在“创造历史的进程超出了人们根据所珍视的价值调试自身的能力”,人们无法看清自己面临的处境,深处一个“焦虑与漠然”的时代,或者说是所谓的“大众社会”,因此他们需要一种心智的品质,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分析个人所处时代的生活历程,历史以及二者的交织,理解并把握自己的境况。
而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由过去的历史塑造,那么在理解我们面临的“公共议题”时就不能忽视历史分析,借由“社会学的想象力”,即“将个人困扰与公共议题结合起来,在结构和个人、历史与传记、宏观与微观之间穿梭”,透过对历史结构中权力的分析,跳出工具理性造就的“铁笼”,重拾人类理性和自由的价值。而作为一名社会研究者,在个人生命体验与学术生活的激荡之中,反思作为一名学者的定位与志业,向人们指出那些想当然的思维危险。换言之,用米尔斯在《治学之道》文末的话来说,就是“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相关文章:
1.《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心得感悟范文
2.读后感:卢勤文集读后感
3.《活着》读后感700字读后感
4.读后感:几米的书读后感
5.读后感:我の读后感
6.《慢养读后感》读后感
7.《乌塔》读后感读后感
8.《程门立雪》读后感及怎样写读后感
9.《笑猫日记》读后感400字-读后感
第四篇:社会学的想象力 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想象力》堪称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社会学课堂上我被分配的任务是读这本书的前景和附录部分,初读《社会学的想象力》,总是感觉到一头雾水,读了半天不知道米尔斯说的事什么意思,这两部分我读了三遍,才正在读懂。这才发现这是一本很有深度的书,于是就坚持读了下去。
读完这本书,第一感觉是米尔斯告诉了我们现在社会科学应该如何发展以更好地担任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家的使命,作为社会学的学习者或者将来的研究者该具备哪些素质、该注意什么。因此这本书不是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进行解释的理论专著,而是对学科发展的反思与展望。米尔斯很犀利地揭露批判了当前社会科学发展的几种研究偏向和社会科学界的腐败现象,强调“社会学想象力”的重大意义。
《社会学想象力》是米尔斯针对他所处时代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而提出的“社会学想象力“这一术语。这本书的结构是这样的,米尔斯先后对当时社会理论的四种趋势进行了集中而充分的批判,即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形形色色的实用主义、科层制气质。米尔斯并不是对术语的争辩,他主要的是揭示这四种流行趋势的主要特征。接着,米尔斯对我们应该怎么做研究,提出了四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关注人类的多样性;探讨个人胜过、历史和它们在社会结构中交织的问题;坚持理性、民主、自由的原则,不能回避研究的政治意义。总之,米尔斯实际是告诉我们应该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以及关注研究的意义。
我读的时间最长的就是第一章前景部分,在这一部分中,米尔斯从当代美国社会中“个体的困扰”入手,指出“造成这种跌入陷阱的感觉的,是世界上各个社会的结构中出现的似乎非个人性的变化”,普通人感到适应不了如此突然就要面对更广泛的世界,不能理解置身的时代对自身生活的意义,“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信息”,“需要的以及感到需要的,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而这种品质正是全书始终贯穿并论述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接着,米尔斯论述社会学想象力是什么以及重大意义。这种想象力是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从一种视角转换到另一视角的能力,„„,涵盖从最不个人化、最间接的社会变迁到人类自我最个人化的方面,并观察二者间的关系。它所作的最有成果的区分是“环境中的个人困扰”和“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能建立起对整个社会及其组成部分的充分认识,能帮助社会科学研究完成其学术和政治任务。
米尔斯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讨论主题,主要集中在本书的第二到第六章,也就是他所说得: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偏向。第一种偏向:宏大理论。作者以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为例,转述社会系统的主要内容,以示证明其语言长篇大论的晦涩和难懂。作者认为这只是对概念的组合和分解。由此作者提问?宏大理论是混乱不堪的繁文冗词还是其中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呢?答案是:有价值的东
西有,不过埋藏得很深,不过总是说了点东西。因为问题变成:当宏观理论中排除所有妨碍理解其意义的东西,能够看到可以理解的内容之后,那么,它说了什么呢?
我们不敢妄下结论和判断,但是我们可以从宏大理论中发现一些让我们有点迷惑的问题:当社会均衡存在,以及与之匹配的社会化合控制手段齐全时,怎么还有人不守规矩呢?这是帕森斯没有回答的问题,原因在于他静止的看待问题,无法解释社会变迁,也就是说没有历史观的思维方式?迷惑二:是什么东西把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呢?答案不止一个,那是因为各种社会结构的统一性程度和类型有深刻的差异。实际上,根据不同整合方式我们可以构想出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而在帕森斯的理论中,过分强调共享价值的单一效果,缺乏系统系的经验研究,当我们把这种宏观理论放在历史的真实上,会发现该理论的概念是多么无关痛痒。总而言之,不存在什么能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的统一性的宏大理论和普遍的体系,对于古老的颇为恼人的社会秩序问题,其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
第二种偏向:抽象的经验研究。抽象的经验研究是对方法轮的抑制。研究抽象经验主义的问题是固步自封在阐述、解答问题的武断认识中,仅仅局限于程序式的研究步骤中。就其研究结果而言,经常堆积成繁多而琐雪的细节上,却对这些细节形成一定规范形式缺乏足够关注;事实上,这样的研究忽略了任何值得研究和确信的东西,除了形式,什么都没有。简单说,抽象经验主义者们所做的,就是将他们目前所假定的那种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式的教条主义方法)奉为唯一的科学方法。而这种方法严格限定了人们所选择研究的问题和表述问题的方式,简言之,方法论似乎决定了问题。他们仅仅基于对方法的运用,而不考虑其问题、内容和领域。
第三种偏向:形形色色的适用主义。社会科学中的混乱既是道德上的,也是科学上的,既是政治性的,也是学术性的。要评判社会科学各种学派中的问题与方法,我们必须先确认各种政治价值和学术论题,因为只有知道它是谁的问题之后,我们才能把问题陈述清楚。
第四种偏向:科层制气质。米尔斯说,抽象经验主义的技术方法及其科层式的运用,目前一般是结为一体的。并且将会造成一种科层制社会科学的发展。科层制社会科学的宣传力度相当程度上声称在哲学上它是科学的方法;它能够吸引大批人的眼球在与它培训人比较容易,并提供给他们前程光明的工作。科层制的政治含义主要是服务于社会的非民主领域——军事基地、公司、广告中介机构和政府的行政部门。其实看上很简单,由于社会科学不是独立自主的,就不可能成为对公众负责的行业。由于研究手段更浩大,费用更高,它们将遭到剥夺。因此只有社会科学家以集体性方式对这些研究手段实行全面监控时,这种风格的社会科学才会真正实现自主。如果社会科学家的个人研究依赖于科层制组织,他会丧失其个人自主性。如果社会科学包含科层式的研究,它会丧失其社会和政治自主性。
第五种偏向:科学哲学。作者对于理论与方法宏观模式进行严厉的批判,一个研究者若是为方法和理论所控制,则无法进行研究,也就是说不能竭力洞察其事。米尔斯认为,每个人在研究时,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方法论,而不是通常从某种自然科学哲学形成。科学哲学式
这种小把戏和其他类似的规则,更容易导致科学不可知论而非更深入的研究。因此,在研究中,社会科学者不应该采用科学方法的教条模型,来富有成效地累积和发展他们的科学。因而,对问题的阐述应该包括对一系列公众论题和私人困扰的明确关注;并且这些阐述应该开启对环境与社会结构间因果联系的探求。
另外,令我感受颇深的是最后米尔斯论述的治学之道,米尔斯提到:“你必须在学术工作中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持续不断地审视它,解释它。”“但需要怎么做呢?有一个好方法:你务必建立一个学术档案,用社会学家的话说,即记日记。”
“若要保持娴熟的写作技巧,至少要每个星期都写些文字。”
“在你学术档案中的各类主题下,包含着个人观点、评论、摘录、书目和课题概要。” “你必须养成对读到的每一本有价值的书做大量笔记的习惯。”
“把读他人著作而获得的体验,或自己的生活体验转化到学术领域时,第一步就是赋之以框架。”
“你的笔记或许同我的一样实际上不外乎两类:在阅读那些最重要的书时,力图把握作者论证的结构,并相应做出笔记;但经过几年的独立研究后,更为经常的作法不是去阅读整本书,而是从已在学术档案中计划好的,你所感兴趣并正在考虑的某些特定的论题和主题的角度出发,有选择地阅读书中的某些部分。”
这就强调了学术档案的重要性,不仅可以积累知识,长此以往,可以发现你所感兴趣的论题和主题,去做深入的研究,算是为自己的学术研究铺路吧。
以上就是我读《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一些理解。
第五篇:《社会学想象力》读书报告
《社会学想象力》读书报告
摘 要:《社会学想象力》是著名批判社会学家米尔斯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本书主要阐述了九大主旨、两大论题、一个概念和一个治学之道。社会学想象力是贯穿全书的核心分析概念,以这一概念为中心,从社会学想象力是什么、为什么要培养它以及如何培养它三个方面来整理自己的学术档案。
关键词:社会学想象力;社会科学;米尔斯;心智品质
米尔斯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社会学家,《社会学想象力》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本书主要阐述了“九大主旨”、“两大论题”、“一个概念”和“一个治学之道”。九大主旨分别为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形形色色的实用性、科层制气质、科学哲学、人类的多样性、对历史的运用、自由和理性、论政治;两大论题是批判美国社会科学几种流行趋势和社会科学前景的建构;一个概念指的是社会学想象力;一个治学之道是指米尔斯的治学实践。九大主旨、两大论题和社会学想象力密切相连,两大论题是通过对九大主旨的论述和分类而得到阐述,而社会学想象力是贯穿全书的核心分析概念。前面的正文部分主要是通过直接表述、举例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来阐述观点,而附录中米尔斯则以他的治学之道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发挥社会学想象力。
一、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什么
米尔斯并没有给出“社会学想象力”这个名词的确切定义,而是贯穿在全文的阐述中。这种做法,可以让我们充分发挥“社会学想象力”来思考和学习这一概念,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认为理解“社会学想象力”这一概念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心智品质和视角转换。
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用信息增进理性,看清事情的全貌,也可以说是人类理性本身在人类事务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这种实质性的理性不仅可以让我们理解个人生活历程与历史以及社会的关系,而且还将对我们置身的社会、历史和我们自身的命运产生结构性的影响力。
社会学想象力也体现为从一种视角转换到另一种视角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从最私人化、最直接的个人转换到最不私人化的社会变迁,通过这一过程我们获得了对社会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充分认识。也就是说,要了解个人变化,我们要超越个人变化本身来看待它,要把个人置身于其所处的特定时代中考察,这体现了一种共情的要求。由此可见,社会学想象力能够实现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结构、从主观到客观的超越。
二、为什么需要社会学想象力
(一)区分“困扰”和“论题”的需求
由于时代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人们不了解这种巨大的变化,以前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面临着考验,所以人们感到自己的私生活充满了陷阱,人们在思想上开始变得恐慌,而在行为上变得漠然或者麻木。例如,改革开放初期,一贯崇尚自给自足的传统中国农民,在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市场时便显得手足无措。
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但是普通人的视野和权利往往受到具体生活背景的限制,而不能将个人的生活与社会历史这两者放在一起认识,更不能把握社会、个人生活历程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他们不能区分自己面临的问题是因为自己珍视的价值观受到威胁而引发的私人困扰还是因为结构性变化引发的公众议题。社会学想象力最有成果的区分就是“环境中的个人困扰”和“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议题”。因此要了解个人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关系,我们就要具备社会学想象力。
(二)社会科学家首要的政治与学术使命的要求
社会科学家首要的政治与学术使命是搞清楚当代焦虑和淡漠的要素,在此,两者是一致的。米尔斯认为,如果人们有自己所珍视的价值,那么他们感到价值受到威胁时就有危机感,反之则有幸福感。而当人们不知道自己珍视什么价值也就不会感到威胁,就会呈现出一种漠然状态。米尔斯认为社会科学家的政治职责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社会学想象力不断地将个人困扰转化为可以直接诉诸理性的公共论题,以及帮助个体成为自我教育的人,而这一切只有在个体成为自由和理性的个体之后才能实现。所以他认为起源于启蒙运动的自由和理性仍将是人们珍视的价值,并指出它们是社会科学前景的重要部分。
(三)实现社会科学前景的必然要求 1.对社会学不良风气的批判
一是宏大理论。米尔斯认为,宏大理论的基本起因是开始思考层级的一般化,它的实践者无法逻辑地回到观察上来,忽略了对结构性、历史性问题的思考,导致他们对问题的本质缺乏真实感受,是非经验、非具体的,因而其不现实性也很明显。米尔斯同时认为,宏大理论在句法学上浑浑噩噩,他们所构造出来的分类体系往往只是流于枯燥乏味的概念游戏,这不仅不利于定义我们的问题,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从米尔斯对宏大理论的批判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米尔斯个人的“冲突论”立场,米尔斯对系统论一般性地排除社会变迁与历史因素的做法也是持批判态度的。
二是抽象经验主义。它盲目崇拜方法论,把研究过程严格受制于所谓的“唯一的科学方法 ”,陷入琐屑的经验细节与数据资料,把充满智慧的创造、需要丰富想象力的学术研究化约为一堆堆公式、数据和所谓的研究程序,仿佛只要遵循既定的程序,运用既定的方法,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认识,到达真理的彼岸。在米尔斯看来,这完全是一种“迷思”和“意识形态”,它架空了理性的力量和形而上的思考,束缚了学术想象力。他重点批判了抽象经验主义碎片化、方法论决定问题、回避研究历史、缺乏比较和忽略时代问题的研究取向,认为这些研究堆积细节,但对使这些细节形成一定规范形式缺乏关注,对科学哲学方法的神明化,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方法论的抑制,而这种方法又同时影响了他们的研究风格。他通过举例的形式,间接指出抽象经验主义缺乏理论和原则的指导。
三是科层制和形形色色的实用性。米尔斯看到了美国社会科学各种实用性和科层制对社会研究带来的负面影响。米尔斯在书中批判了两种实用主义:(1)第一种是自由主义实用性。米尔斯对自由主义实用性的评价:“空洞,没什么具体内容,而经常是一种政治宣传,鼓动人们服从那些与小城镇中产阶级达到理想适应的规范和特性;”(2)第二种是新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不关心在社会底层净扎的人们,而和社会上层相联系社会学研究者地位变了(从学院到科层组织);面对的公众变了(从发起运动的改革革家到决策层);研究的问题变了(从他们自己选择的问题到新主顾们的问题)。总之就是:“学术叛逆性削弱、行政实用性增加。”他指出,实用性由于把社会研究的目的定为制造意识形态,为商界、政界服务的性质,它使得学术研究迎合科层组织的需要,因此限定了学术的自由发展,限制了社会学家的视野,也削弱了他们把握实质问题的能力,知识分子在实践上成为科层官僚和当权者决策的幕僚。在这种体制下,一部分学者把学术当成一种谋生甚至赚钱的手段,将学术公知简单地服务科层制效率原则和各种实用目的,失去了学术应有的尊严和独立。学术界不再是知识生产的共同体,而成为批量培养技术官僚的工厂。从米尔斯的论述中,不难看出这种实用性与科层制的特征使得社会研究变成了教化人适应社会秩序,“奴化”自由理性的工具,从而也导致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庸俗化。
2.社会科学的前景
通过分析和批判美国社会当时存在的几种不详的趋势,米尔斯提出了他所建构的富有建设性的社会学前景。首先,社会科学家要着眼社会结构关注人类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构成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分别生活于其中的全部社会;其次,注意对历史的运用,没有一门科学能超越历史。社会学探讨的是个人生活历程、历史和社会结构的交织问题;然后,认清自由和理性的实质并捍卫理性和自由,使之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自由和理性是社会科学前景的重要部分,人们遇到的困扰之所以没有被阐明,就是因为自由和理性受到了威胁并正在逐步退化。最后,正视价值选择,自主决定研究用途。阐述自由和理性的理想是我们的学术职责,只有获得了理性和自由的人才能成为自我教育的人。米尔斯强调社会科学正在成为我们时代文化的共同尺度,而不管心智品质有多含糊不清和多令人困惑,它都正被人们感到需要。而社会科学的前景,社会学的想象力在文化上的应用和人与社会研究的政治含义将在以后得到揭示。由此可见,社会学想象力在实现社会科学的前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学想象力。
三、如何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学想象力对人们如此重要,我们能否通过后天培养而获得这种能力,我们该如何获得这种想象力?米尔斯给了我们答案。米尔斯认为,发挥社会学想象力,需要传承并进一步发展古典社会科学的优良传统,发挥理性与自由的作用,促进知识启蒙与头脑清明。有四点至为关键:
(一)倡导 “科学哲学 ” 打破僵化的学科分工界限,“解放而非限制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坚决反对人为设置研究界限,在他看来,没有一种所谓科学的方法论,可以自动帮助人们获得对真理的认识,“方法是针对一定问题的方法;理论是针对一定现象的理论”,不要被所谓的理论与方法迷住自己的心灵。他援引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话说:“科学家研究程式的本质特征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头脑,而不受任何限制”,“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方法论学家”。
(二)关注 “人类的多样性 ”
现实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并非一个独立存在的系统,而是交互作用、极其复杂的。社会科学家应当从各个学科汲取营养,而非画地为牢、关闭学科对话的大门。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首先要“从不止一个学科中选取材料、概念和方法”,不能只“熟悉某一学科的材料和视角”,而是解放头脑,放飞想象力,让它在不同现象、不同学科、不同理论、不同方法之间自由穿梭,从而更深刻、更全面地认清事物的本质规律。
(三)运用 “历史的观点 ”
关注历史就是关注现实的生成过程,对历史的无知,也就是对现实的无知。“人究其根本是社会和历史中的行动者,必须通过他与社会与历史结构间的密切的、错综复杂的联系来理解他”,所以,应当培养丰富的历史感,必须具有历史观,把人与社会置于一定的历史结构和发展进程中加以理解,获得对本质规律的认识。
(四)发扬“理性与自由”
社会科学家“在做自己研究、选择自己的问题时”必须保持基本的独立性,不能自诩为“哲学王”或“国家高参”。米尔斯是一位 “秉承着古典传统的社会科学家”,他深刻认识到,随着学科专业分工和学术体制科层化的发展,知识分子那种怀有“超越性冲动”的公共角色一去不复返,昔日的公共知识分子被新型的“技术专家”所取代。在学科壁垒日益森严的当下,社会科学家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充分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超越各种无谓甚至有害的争论、分工和鸿沟,关注 “紧迫的公众论题和持续的人类困扰”,在追求知识真理、通向真善美的理想图景中恪守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展现学术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