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4 15:2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第一篇: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第一部分:

3、划清责任,调整机构内部结构

要准确分清现实责任和历史责任,比如说养老金等问题,鉴于改革开放前我国实施计划经济,国家并没有积累足够的专项资金,也就是说在养老金方面产生了历史负债。由于多年累积的历史负担,需要政府花费数十年的努力去弥补去缝合。所以说,目前探讨制定社会养老保险金制度必须要考虑的新制度下的历史负担这个复杂的对象。所以,我们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社会养老保险项目通盘进行考虑,不断来追求适当的平衡。在政府保险金办理机构责任的角度来说,主动深化改革,敢于创新,建立满足社会统一规范和独立的、健全的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框架,并且这个框架也适用于社会养老保险金制度的要求,这样能够更加高效地促进此研究对象的社会养老金保险业务的规范化过程。但是从目前社会保险办理机构来看,他们将工作重点从社会保险金的派发由社会保险机构直接发给企事业转移到直接由社会发放,从原先的管户转变为管人;全额积累个人自身的账户,一步步从现付现收制度向部分累积制度转变;另外,社会保险金办理机构还担负着逐渐扩大覆盖医疗保险的范围,启动医疗保险基金,合理安排未及时就业的毕业生的登记事宜,加强未就业的毕业生在失业期间的帮扶政策落实等各项工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重心的转移,必须做到转变观念,开拓思想,尽快引入现代高科技技术支撑系统,及时对机构进行调整,为满足新任务和新形势的需要和发展而努力。

4、重视非盈利机构的效用

非盈利机构做为社会养老金保险制度的一股重要支持力量,有效地对社会养老金保险起着无可替代的调节功能。它帮助那些高校非正规就业毕业人员在就业对象的转变过程当中消除可能引发的困惑和问题。政府当前在人民福利发展的道路上仍然存在某些问题,比如说投入资金任意性偏大、投入资金总量依然不足、欠缺机制的约束和规范、投入资金来源不稳定等因素。非营利机构能发挥其支撑社会养老金保险的功能主要的原因在于:第一,非盈利机构能够安排他们低酬或无偿提供各种社区服务工作,从一方面能够暂时缓解他们的生活负担和经济负担;第二,非盈利机构可以接收一部分有倾向参加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第三,非盈利机构会定期开展比较专业性咨询活动,比如,有针对性地解决非正规就业人员工作指导等问题;第四,非盈利机构会组织培训和教育活动,来帮助那些高校非正规就业的毕业生掌握新技术和学习新知识。在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能够融合社会其他非政府工作机构和专业性的社会团体的加入,但是这些机构和社团是为了方便社区居民而成立的非盈利性机构,其日常运作资金一般是由企业、政府或者慈善组织等共同筹资,并且政府的资助在其中占了大部分。另一方面,社会保险基金的约束也会对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金保险制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非盈利组织的介入总起来看是个好事,也正是由于这些组织的介

入,才可以有效缓解社会保险所需巨大资金对经济发展的压力,支持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更有成效地解决好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5、扩大覆盖面,加强协调与整合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群体养老保险在我国的发展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覆盖面比较狭窄并且制度也不健全成熟。今后在完善和制定非正规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社会养老金保险制度结构的基础上逐渐加快扩大其覆盖面和覆盖深度。

作者认为,制定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金制度只是暂时的过渡措施和权益办法,社会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发展方向应该朝着统一和谐的角度延伸,加强社会养老制度的整合与协调。既是说,要加强城镇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非正规就业人员、农民居民、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金制度的整合与协调,最终目标是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成比较完善、对象相对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依据我国关于实现人人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目标,力争在2020年的时候建立以缴费型社会养老保险金制度为主体、服务保障与物质保障相结合、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覆盖全部人民的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实现老有所依的目标,并保障老年人的高质量的生活。建立包涵非正规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等的社会养老保险金制度的整合与协调,首先必须要加快完善和建立非正规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社会养老金保险制度的框架构造,并且加快扩大该制度的覆盖受众。然后要完善其它对象的社会养老金保险制度,并且提高统筹各层次的需要。最后就是促进各类群体整合、多支柱城乡整合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的建立。

此外,还必须加快建设信息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这也是符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多样性并且人口众多的实情的需求,假设未来缺乏一个较为完善的社会养老金保险信息计算机系统,那恐怕要真正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效率与公平则是十分困难的,各项工作也将举步维艰。所以说,必须把社会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做为可持续发展此制度的一项必备过程。

第二部分:

3、社会捐赠

可以建立非正规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养老金保险制度下的额外专用账户,接受来自社会团体、企事业个人和单位的捐助。高校大学生帮扶一直收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年来,有一些热心国家教育方面的个人和单位频频捐出巨资建立各高校的奖助学金,以鼓励和支持高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从这一方面考虑,由于每个院校获得的捐赠资金数目不一样,从数十万到数百万不等,既然如此,高校可以考虑从这些捐赠的资金中拿出一部分来,按比例分配的方式将资金作为高校非正规就业毕业生的一部分社会养老金保险基础。与此同时救助者和学校两方还可以依据此签订一份协议,在人才培养和帮扶资金使用各方面保持监督和合作,这样既可以帮助毕业生解决工作就业保障经费难题,也能够和用人单位一起继续培养和发展人才,进一步有效地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个人共同实现“三赢”。

4、建立贷款上缴社会保险金制度

政府部门可以参考国家助学金贷款的运作模式,高校非正规就业毕业生可以由国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代缴社会保险金,等毕业生工作稳定后则及时予以补齐应该缴纳的保险金。从多年的国家助学贷款的推广实践来看,国家推行的国家助学金贷款是帮助那些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做为非正规就业的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考国家助学贷款的成功运作经验,以更好地解决好非正规就业大学生所需的社会保险金数额。

5、从实际情况出发,适当合理地承担社会保险费用

在承担保险费用方面需要兼顾到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各自的承受能力。换而言之,非正规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个人和企事业单位的缴费比例要适当,在研究决定各类社会保险费用的缴费标准的情况下,需要兼顾不同收入层人员的承受能力和选择权利从而设定各种不同的档次级别,将主动权交由投保者自身,他将根据自己自身意愿和实际的的承受能力进行缴纳。对于那些高校非正规毕业生就业人员而言,他们没有用人单位分担资费的情况,所以其主要的保险费由个人承担,并且社会养老保险费的缴纳方式充分满足他们的要求,既可以预交、补交,也可以选择时间段的长度进行缴纳。

另外还可以参考采用推行专项教育的社会福利彩票的集资的方式,或者说让当地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经济补助,以充抵欠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在社会养老保险筹集资金方面要特别注重确立用人单位、地方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原则。

(五)借鉴国际经验,加强非正规高校毕业生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

1、强制非正规高校毕业生就业人员参加法定社会保险缴费系统

在非正规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中有很大一部人是具备缴费社会保险能力的,可是因为种种因素并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计划中,其中就缺乏政策法律对非正规毕业生是否参加没有特别强制规定这条。智利在这个方面是最好的一个作证,自从1981年智利政府对国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制私有化之后,社会保险的参加率一直呈高速增长,可是后期虽然有小步的发展,但是截至目前人民的参保率增长率并不十分明显,非正规高校就业人员仅占总的参保人员数量的3%左右。研究人员在对那些没参加保险人员进行原因调查访问时,37%的民众的结果是国家法律并没没对此做强制性的规定。当非正规高校毕业生就业人员不能够把握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能给未来的他获取更大的利益保障时,他们会倾向于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下,就有必要采取强制性措施让他们加入到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来。

2、成立专项保险制度,增加政府政策的吸引力、关注度和透明度

成立专门针对非正规高校毕业生就业人员的强制性储蓄型保险体系,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强制让高校非正规毕业生就业人员在参加工作并有稳定收入后将一部分储蓄积累以便年老时使用。不论参保人员的工龄长短和年龄大

小,个人缴纳的社会养老保险费一并划入个人养老保险专项账户。专项个人社会养老金保险制度按照社会人均寿命、个人养老金账户积累额以及银行利率水平来计算退休金数额并按月发放给个人。将基金投入社会资本市场进行运营,国家也同时可以给予政策上的一定优惠,以确保养老基金的增值保值。这种方式有很大的作用,可以更好地提高管理的透明度,更加有力地增强参保者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有效降低监管的难度,加强监管的力度。

第二篇:非正规就业研究综述

非正规就业研究综述

罗燕

我国的非正规就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过程而发展起来的。在改革初期,经济很不发达,城市吸收就业的能力不足,但城市有大量需要工作的劳动适龄人口。因此国家制定了容许个人自谋职业的政策,非正规部门就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就业,以及国企改革裁减大量的冗员,再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了正规部门吸纳劳动者的能力不断下降,而非正规就业部门得以迅速发展。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4年,全国城镇国有和集体经济从业人员数由0.9325亿人减少为0.7289亿人,净减少2036万人,减幅为21.83%。与此同时,全国城镇个体经济就业人数增加了385万人,增幅达18.30%,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增加了1726万人,增幅达到96.07%。截至2004年末,在我国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的从业人员(仅指在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中的从业人员)已高达5515万人,而当年我国城镇就业总数为26476万人,仅按这两项统计,当年非正规部门的就业量已占城镇就业总量的20.83%。可见,非正规部门就业在我国的就业体系中已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非正规就业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1非正规就业的界定

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的概念最早由国际劳工组织在年代初提出。

国际劳工组织在《1991年局长报告:非正规部门的困境》中,将非正规部门定义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小生产规模的生产或服务单位”。将非正规部门或非正规组织形式就业称为“非正规就业”。

2002年,国际劳工大会第90届会议在《体面劳动与非正规经济》的报告中形成了关于非正规经济中就业的概念框架,该框架以就业身份而不是就业部门界定非正规就业。后来在2003年第1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进行了讨论并经过很小的修改最终被大会核准为国际标准。

在此基础上,我国许多学者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对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作了如下定义。

我国非正规部门主要是指在依法设立的独立法人单位(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外的规模很小的经营单位。包括:(1)由个人、家庭或合伙自办的微型经营实体,如个体经营户、家庭手工业户、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人独资企业等;(2)以社区、企业、非政府社团组织为依托,以创造就业和收人为主要经营目标的生产自救性和公益性劳动组织;(3)其他自负盈亏的独立劳动者。

胡鞍钢[1](2001)认为:我国非正规就业主要指广泛存在于非正规就业部门和正规就业部门中的、有别于传统就业方式的就业形式,即非正规就业部门里的各种就业门类和正规部门里的非正规就业。非正规部门就业是指小型、微型企业,家庭型企业或独立服务者等。正规部门非正式就业是指正规部门里的短期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分包生产或服务项目的外部工人等。

张丽宾(2004)认为,非正规就业广泛存在于整个经济部门体系中,是一种以缺乏政府管制为特征的非标准(灵活)就业形式,包括非正规部门就业和正规部门非标准就业。“非正规部门就业”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地区中的独立工人和自由谋业的生产者组成。“非标准就业”则是指正规部门中区别于标准就业形式的非标准工作安排形式、非标准就业形式及非标准劳动关系,主要包括弹性就业、阶段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和其他临时性就业等等。

我国学者根据我国情况对非正规就业作了探讨,尽管学者们对非正规就业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但普遍被接受的观点认为,我国非正规就业广泛存在于整个经济部门体系中,应该用就业身份而不是就业部门界定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包括非正规就业部门里的各种就业门类和正规部门里的非正规就业。

2非正规就业形式[2]

伴随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加速以及改革深化,中国就业形式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足以形成能够吸收全部劳动力的正规部门,因此存在比较大的“非正规部门就业”;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正规部门就业的灵活性增强,“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比重有增长的趋势。

2.1我国“非正规部门就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一部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他们一般很难从市场上获得资金、培训、信息等,招用的人员也不固定,一般也没有登记,收入也不一定稳定。从事的行业包括工业、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以及其他行业。2)在社区内类似个体工商户的非登记注册经济实体的从业人员。3)其他不被掌握的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4)其他打零工者,包括随时待命人员。5)街头小贩。

6)其他没有法律规定的劳动组织的从业人员。

2.2我国“正规部门非正规就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大中小型企业、事业、机关、社会团体等单位中就业的非正式职工,包括临时工、季节工、劳务派遣工、小时工、产品和服务推销人员、出租车司机等。

2)大中小型企业、事业、机关、社会团体等单位中采用灵活工作方式的就业人员,如弹性就业人员、非全日制工人等。

3)独立服务的自由职业者,包括律师、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等。在这三类形式中,后两类的从业人数有限,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加以调整,而第一类的从业人数较多,需要加以更多的关注。

3非正规就业群体及其特征[3]

非正规部门的出现与我国的人口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有很大关系。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谋生,加上城镇下岗职工,就业形势严峻,急需发展非正规就业来缓解。

3.1农民工非正规就业 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源于城市正规就业机会不足、制度排斥、城市发展需求等结构性因素和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低、技能低、经济实力弱等个人因素。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特点与户籍制度的影响密切联系。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农民工不能够进入到城市的正式就业体系中来,其主要依靠传统社会关系实现就业,流动性很强,且缺乏政府认可和扶持。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发挥了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稳定社会的作用,并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做出贡献。但它面临着社会保障缺位、就业条件恶劣、权益诉求困难以及因政府严厉管制导致生存空间缩小等系列问题。

3.2下岗工人非正规就业

我国下岗失业工人非正规就业源于政府为解决国企改革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目的是推进国企改革和稳定社会。研究集中在源于上海市,后被其他城市运用的非正规就业发展模式。该模式允许下岗工人依托于社区非正规劳动组织,在部分制度之外和政府优惠政策下以一定形式从事生计经济活动它为劳动者提供了非正规-半正规-正规的发展途径,具有很强的制度性、规范性和政策保护性,排斥了外来人口进入的可能性。强烈的政府主导性使该模式面临政府财政难以维持、管理面临两难处境和劳动者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等问题。

3.3大学生非正规就业[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就业需求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就业市场提供的正规就业部门的岗位在数量与质量上都不能够满足大学生日益提高的就业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日益趋于多样化,非正规就业成为许多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选择。非正规就业能够满足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多样化诉求,并能够有效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当前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形式愈来愈多,总的来说,主要有正规部门中的非正式就业、兼职就业、劳务派遣就业、自主创业及自由职业几种形式。与其他群体相比,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具有就业层次较高、人力资本利用较充分、流动能力较强与创造性和发展性突出等特点。但它同样面临着权益易受侵害和社会保障缺失等非正规就业的一般问题。

3.4女性非正规就业[5]

根据其户籍的不同,女性非正规就业者可分为两大群体:一是大量的进城农民工,主要从事纺织业、饮食业、贩卖蔬菜、水果等工作;二是城市居民中的非正规就业者,多选择传统的包括社区服务、经营小作坊、做钟点工、临时工、合同工等工作,从业者多为下岗、失业人员。女性非正规就业者的内部群体特征进一步考验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匹配性。

2000年我国妇联“农村妇女权益状况和维权需求调查报告”显示,过半数女性农民工属于非正规就业。女性农民工的非正规就业有其供需双方的必然性。一方面,城市生活需要的许多服务工作是城市女性居民不愿意从事的;另一方面,非正规就业具有就业信息传递、就业手续和就业条件简化、就业渠道替补等功能,能够满足女性农民工的就业需求。然而,由于社会资本匮乏、职业地位和收入低、就业风险大,非正规就业中的女性农民工处境令人堪忧,面临着雇佣关系不明确、基本没有社会保障、易受人身侵害、居住生活条件极差等一系列问题。在结构性改革、新技术运用带来的劳动力结构性矛盾逐渐突出的现状下,城市失业、下岗女性的未来再就业主流趋势也是非正规就业模式。但是,在与女性农民工的竞争中,城市女性非正规就业者由于就业观念陈旧、“贵族”心理较严重等原因而处于弱势地位。4非正规就业发展存在的问题[6]

非正规就业在缓解我国就业压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体制的原因,加之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等因素,仍存在许多问题。

4.1非正规就业者缺乏制度保障,参保意识差

在我国,非正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缺少制度上的联系,或虽有制度规定但实际上很少被遵从。从目前情况看,尽管少数地区已经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作出了专门规定,但从总体上看,现行的社会保障政策制度,基本将非正规就业人员排斥在外。而且,我国的各项社会保险在计费年限、缴费办法和待遇享受等方面,都是依据正规就业的情况设计的,不适应于非正规就业的特点,由于劳动关系和收入水平的不确定性,雇主与非正规就业者很难按照工资总额分别交纳各种社保费用;正规就业状态下的“续保”、缴费年限连续计算以及缴费责任等规定在非正规就业状态下几乎全不适用。

4.2非正规部门中存在劳动雇佣关系和劳动制度的不规范性

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导致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和多元化,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劳动雇佣关系和劳动制度的不规范。这种不规范主要表现为许多雇主和雇员之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双方所签订的劳动合同显失公平,以及雇主随意向雇员收取抵押金。由此又导致以下后果:一是雇佣关系相当松散,对双方都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雇佣关系解除时不能按约履行各自的义务,由此造成劳动力市场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二是雇主和员工之间缺乏信任,在非正规部门中,雇主经常更换员工,员工经常更换工作,加剧了非正规部门就业的不稳定性,同时人力资本投资的缺乏大大限制了非正规部门的进一步发展,减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4.3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发展缺乏社会扶持

非正规部门的发展缺乏金融部门的资金扶持。比如,虽然国家发布了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手续繁琐、限制条件多,使得非正规部门的就业者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也难有发展壮大而转变为正规部门的机会。其次,非正规部门的发展缺乏必要的经营场所。根据全国总工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自我创业者中,自有场地或享有政府提供的低价经营摊位的只是极少数,而一般大中城市正规的经营场所租金太高,小本经营者难以承担。同时,简易经营场所由于影响城市环境而常常遭受城市管理部门的限制甚至取缔,这就使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发展陷入两难的境地。

4.4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发展缺乏教育培训等技术支持

由于非正规就业的主体主要是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人一般文化素质不高,所掌握的技能比较单一。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的职业培训体系,但其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在正规部门就业的从业人员,而面向广大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体系很不完善。这部分培训目前主要是由一些社会力量来承担,不仅费用昂贵,而且缺乏系统规划,培训内容也比较单一,大多数培训项目集中在美容美发、餐饮服务等领域。由于这些领域吸纳劳动力的容量有限,因而不能很好地满足就业形式发展的需要。

[1]胡鞍钢,杨韵新.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1(2)

[2]张丽宾.“非正规就业”概念辨析与政策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04(81):39-40 [3]黄耿志,薛德升.中国城市非正规就业研究综述——兼论全球化背景下地理学视角的研究议题[J].热带地理,2009,Vol.10,No.4:390 [4]周守军,王德清,邓春雪.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探析[J].教育研究,2002(4)[5]谢妍翰,薛德升.女性非正规就业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9(6):20-21 [6]张俊杰.关于我国非正规就业问题的研究[J].科技创业,2007(1):140-141

第三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研究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研究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和创业难问题事关个人、家庭、高校、社会、国家的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加以解决,以保证其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增强其创业的能力与活力。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创业

一、中国高校毕业生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总人数和在校毕业生的数量冠绝全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时移世易,中国大学生的教育和就业体制已逐步从过去的“精英化教育”、“严进严出”、“统包统分”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宽进宽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阶段,高校毕业生呈现出数量逐年递增、素质整体下降、就业率总体下滑的态势。作为世界上大学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正在加大,新的失业群体正在形成并不断壮大,增加了个人和家庭的负担,“读书无用论”的观念有所抬头,民众教育投资积极性遭受打击,同时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且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问题。

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养,必然会走到毕业这一步。千千万万的高校毕业生涌进劳动力市场参与竞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就其位,各谋其职。结果是,有的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有的被迫从事“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有的无奈 “失业”和“待业”。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比2013年多出28万人,就业压力持续增大。

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体制性失业、自愿性失业的问题仍很突出,其就业难和创业难的成因有多个方面:第一,伴随着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中国大学生规模逐年放大,逐步缓解了各行各业对人才的强烈需求,大学毕业生已从“稀缺资源”转变为“常规资源”。第二,伴随着国企改革、城市化进程、化解产能过剩和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因素,大学生将直接面对国企下岗员工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城市农民工就业以及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竞争,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第三,高校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有所脱节,使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专业结构失衡,呈现结构性的过剩状态。第四,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待改变,盲目形成过高的收入预期与就业期待,盲目地拥堵到经济发达地区、热点行业和大单位,产生区域性结构和产业性结构的失衡。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多方参与、共同努力。主要有以下对策:

(一)政府和社会层面的对策建议。要深化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中西部地区就业;要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充分运用税收、资金、简政放权等手段鼓励就业和自主创业;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增强就业信息传递的全面性和及时性;探索新的就业激励措施,比如美国为了鼓励大学生到特定的地域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提供了“免除学生贷款义务”等系列激励措施;比如日本政府强力支持大学生创业,为那些具备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的大学生提供一些无担保、无抵押的融资,在解决学生就业的同时,又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援助力度,特别要重视对贫困学生的关注和支持。

(二)高校层面的对策建议。一方面,增强高校关注和帮助学生就业创业的内生动力。高校要根据时代发展情况和社会需求,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和调整专业学科设置、机构部门设置,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要加强用人单位和就业信息的收集,强化与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要建立健全“专业化、信息化”的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培训体系和服务机制;要通过职业见习、岗位实习等形式增强在校学生的能力和经验;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学生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比如德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高校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为学生提供入学前的咨询服务和入学后的专业调整服务,帮助学生理性定位、发挥潜能、符合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增强高校关注和帮助学生就业创业的外生动力。要优化对高校的考核机制,将学生就业情况作为高校的重要评价指标,促使此项工作成为高校的一大差异化优势和基本社会责任。

(三)用人单位层面的对策建议。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将人才作为单位的第一资源;要重视自身的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结构建设,从年龄、专业、可塑性等角度认清应届毕业生的基础性作用;要加强与高校的交流合作,充分及时传递自己的用人需求和导向,在帮助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同时,满足自身对人才的长远需要;要切实做好用人信息的传递工作,防止信息不对称;要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防止因性别、学校、户籍和专业等形成歧视性待遇。

(四)家庭和大学生层面的对策建议。家庭要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择业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较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大学生要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挖掘自身潜力;要主动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现代服务业的优势和潜力,敢于从事自由职业或自主创业;要树立积极的就业思想,培养健康的就业心态,在地域、行业、单位、薪资、职务等方面拥有理性的预期,不能将就业目光和标准单一地定位在那些短期内薪资高、职衔高、社会地位高的岗位上面,要与实际情况和个人长远职业规划相适应和促进。

参考文献:

[1]杨雄:《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社会稳定》[期刊论文],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李晓:《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2007年。

[3]范霞:《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综述》[期刊论文],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

作者简介:蒋寒宇(1985.10-),女,汉族,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现工作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管理学院。

第四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研究(本站推荐)

当下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择业、就业模式,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

机会,同时使毕业生的择业更自主化,但是毕业生成功就业几率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密不

可分。金融风暴引发就业机会显著减少与求职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使得毕业

生需承受比以往毕业生更多的心理压力。因此,能否正确认识自我,如何适度设置就业期望,加快调整好个人的就业心态,是当前经济形势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期望值不合理,就业“扎堆”现象仍然严重

我们在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针对江苏大学2009届毕业生开展了就业期望单

位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少数毕业生(占20.08%)选择到城镇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绝大多

数毕业生期望到国家机关(占31.4%)、国有企业(占43.5%)、教育单位(占22.3%)、科研单位(占21.19%)或三资企业(占22.08%)等单位工作,占总调查人数的80%左右。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地区意向的调查,多数毕业生选择毕业后留在江苏省工作,其比例高

达54.08%,这也与我校地处江苏省和多数毕业生为江苏生源有关;另外京津沪渝直辖市、沿

海开放城市如深圳和广州等、以及毕业生自己的家乡紧随其后,分别占38.41%、26.05%和

22.74%;对于中小城市以及国家急需人才的西部地区大部分毕业生没有热切的期望,仅有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分析

◎郑丽琼李洪波

职业素质评价,就业心理预期。外源性就业压力源的程度高于内源性就业压力源,大学生对

就业压力的认知首先倾向于外部归因。

注:

①车文博等.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3):3-9.②徐长江等.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总体状况与来源的调查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27(6):100- 104.③Rawson,H.E.,Bloomer,K.,Kendall,A.Stress,anxiety,depression and physical illness in college students.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999,155(3).④朱鲲鹏等.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J].合肥学院学报,2006,23(2):111-114.⑤林梅等.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社会支持作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12):82-83.⑥周东斌等.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家庭关怀状况调查[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5(3):76-80.⑦蒋晓鸣.大学生就业压力源的性别差异[J].大众心理学,2004(6):48.⑧Lazarus,R.S.,&Folkman,S.Stress,appraisal and coping.New Youk:Springer,1984.⑨李虹,梅锦荣.大学生压力量表的编制[J].应用心理学,2002(1):27-32.⑩迟松,林文娟.大学毕业班学生应激性事件的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7):439-441.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许臻

·59·6%-7%的毕业生选择。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就业“扎堆”现象仍然严重,高校毕业生主管部 门亟须对就业政策进行调整,一方面加大赴西部等地区工作毕业生的培养扶持力度,另一方

面也须加强对毕业生的奉献主义教育,调整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指导毕业生积极投身急需人

才的单位和地区。

(二)求职观念合理化,“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仍是主流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调查》显示,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受调查的2006届毕业生中,持“先就业再择业”态度毕业生高达44.21%,这一点表明大学生

择业的心态日趋成熟。在对我校2009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多数毕业生已表示深刻意识到

今年的就业形势跟以往相比的特殊性和严峻性,所以“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更是得到毕业

生的认同。在受调查学生中,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高达67.12%。其中很多学生表示如

果有机会,肯定要先签约再说,这在一方面表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是这在另一方面给我们敲了警钟,“先就业再择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毕业生择业的盲

目性,很可能会导致以后频繁的违约和跳槽,这不仅给毕业生个人信誉带来影响,也可能影

响学校声誉,从而会为后面毕业生寻找工作增加一定的障碍。

(三)薪酬期望与现实之间差距缩小,趋于合理

大学生求职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为了谋生,但随着经济形势的严峻,毕业生不再自视清

高,功利性就业现象也较多程度的降低,更多的学生开始把“实现自我价值”列为求职最主要的考虑因素,调查显示,有42.16%的学生将“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首选项,居于所有考虑因素的第一位,对“薪酬”的考虑退居第二位,占38.19%,差“实现自我价值”五个百分点。对薪酬

要求的调查也显示2009届毕业生的薪酬要求趋于合理,高达90.95%的毕业生认为月薪处

于1000~3000元之间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大部分毕业生经过课堂教育和自身体验,已初步

认识到自身缺乏工作经验,并且初入职场最主要任务是融入社会、学习经验,而对薪酬要求

不能太高。

(四)诚信缺失现象严重,令人忧虑

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一方面表现在填写推荐表时避实就

虚,有意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绩,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事实,在填写简历时虚报自己在整

体中成绩和综合测评名次。另一方面更突出地表现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后,随意违约,丝

毫不考虑给用人单位带来的伤害和给学校造成的不良影响。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

心发布的《2006年用人单位选聘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参加调查的用人单位中,每次批量

招聘应届毕业生到岗率不到70%的占了将近一半,有两成多的用人单位到岗率不足50%。更

有甚者,有些毕业生在原单位不同意解约的情况下,为了取得新推荐表和协议书与新单位签

约,恶意欺瞒学校就业部门,以推荐表、协议书丢失的名义申请重新补办,严重违背诚信原

则。

(五)能清楚认识自身的能力缺失,但职业规划模糊

33.77%的毕业生认为择业时最欠缺的是专业基础知识,33.55%的毕业生认为欠缺社会

人文知识,26.49%的毕业生认为欠缺专业的最新知识,仅有13.02%的学生认为欠缺专业知

识。这种比例的分布一方面显示毕业生对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开始认识

到基础知识及人文修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显示这也是毕业生比较欠缺的部分,学校需要 在这些方面加大培养力度。虽然,毕业生对自身知识结构的认识日益清晰,但是系统职业规 划并不强,在受调查学生中仅有19.87%的毕业生表示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比较明确,13.91%

·60·的毕业生表示对自身并没有规划,高达63.36%的毕业生表示有较模糊的规划,这在一定程 度上提示高校就业部门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增强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性。

(六)毕业生求职主动性较差

据我校就业部门统计,针对2009届毕业生就业,我校已举办一场参会单位达300家以

上的大型招聘会、四场参会单位达60~150家的中型招聘会、五场参会单位20~30家的小型 招聘会以及大量的企业专场宣讲会和招聘会。虽然学校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多,但是 这相对各地的人才市场掌握的资源及举办的招聘会为学生提供的机会来说是比较小的,但 是通过本次调查发现,62.81%的毕业生认为参加校内招聘会是他们首选的求职方式,只有 36.87%的毕业生表示会去人才市场上去应聘。可见毕业生的求职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比较欠 缺。

二、国外高校毕业生求职心态及对我国大学生求职的启示

通过数据可以发现我国毕业生求职的首选是国家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及三资企业等,对中小企业表现比较冷淡。但中小企业恰恰是最需要人才、对毕业生吸纳力度最大的。在法 国,大学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流向是中小企业,据统计,法国进入中小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 例约占大学毕业生求职总人数的57%。企业的规模和层次并不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金 钱因素更是被排到了第10位之后,大学毕业生择业更注重的是个人爱好、社会效益以及职 业发展前途。薪酬不应该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导因素,在美国,经济衰退导致就业机会的减 少,美国大学生不乏放下身价,降低薪酬要求,将就接受能找到的工作,找零活干,先就业再 说。在印度,随着经济不振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只有10%的人找到了理 想工作,绝大多数人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调整心理预期,一些学生甚至放弃专长或屈就一些 根本不需要高学历的职位,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售货员、大学生司机等。俄 罗斯专家认为,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未能就业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工作的期望过高。如果将高

薪、体面、有发展前途作为择业的标准,是很难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在瑞典,面对劳动力的 买方市场,瑞典大学生开始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与市场共舞。大学毕业生们由被动等待变 为主动出击,翻看招聘广告,收集有关公司的人力资源信息,力求使自己尽快就业。①

三、优化就业心态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路径选择

强化树立大众化教育的就业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转

型,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学生必须撇弃精英心理,树 立大众化就业观念,树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态度,从基层工作中学习积累经验,锻炼自 己的业务能力,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毕业生择业时树立大众化就业观还需体现这一点:强 化奉献意识。不管是西部还是农村、社区,都是学生就业的一个大平台。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 势下,国家和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参加西部计划、苏北计划以及到村(社区)任职 的优惠政策,这些活动既能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就业平台,更能促进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使 毕业生能够了解基层、了解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首先,要深入落实就业工作社会保障体系。大学毕业生之所以纷纷选择国家机关、国有

大中型企业、科研机关、各级教育部门作为自己就业的首要选择,究其根本就是这些单位的 保障体系比较完善,毕业生就业后不用担心会发生一系列社会保障方面的纠纷,使毕业生更 有就业安全感。随着我国新劳动法的实施,各中小型企业、民营私营企业员工的权利进一步 得到了保障。但是我国的劳动保障体系监管力度仍不够完善,要想使中小型企业、民私营企 业的员工利益能得到保障,使毕业生就业时解除后顾之忧、增强就业安全感,有关部门必须 ·61·加强监管力度,规范他们的运作,充分保障各种企业员工的合法利益。

其次,积极营造诚信就业的市场秩序和氛围。针对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

象,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就业诚信的缺失给用人单位、高校以及毕业生自身都能带来不同程 度的伤害,高校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对毕业生进行诚信就业教育,发挥维护大学生就业市 场秩序的重要作用。高校就业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材料的核查,针对少数用人 单位的欺骗和不诚信行为,要积极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诚 信教育,学校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推荐材料的审查力度,尽量杜绝毕业生在制作 就业推荐材料过程中弄虚作假,同时要加强对学生世界观的改造,绝不可以为了私利而舍弃 诚信。②

再次,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职业意识淡薄是就业不良心态产 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广大毕业生求职时出现的盲目跟风现象也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密 不可分的关系。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形成健康的择业观,加强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校要通过一对一的就业指导等途径,帮助毕业生客观分析自身存在 的优劣势,使他们正确、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形成健康、正确的择业观,并根据自身条件和 社会现实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为成功求职做好准备。③④

最后,需大力完善高校毕业生人才招聘市场。校内招聘会是广大毕业生求职的主要途

径,高校就业主管部门要努力完善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提高招聘会召开频率和参会单位的 质量,切实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机会,提高校内招聘会的效率。另外,为了防止毕业生不 切实际、盲目选择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等地或一味紧盯国有大中型企业等单位的现实情况,高 校就业部门可以通过因盲目跟风导致就业情况不理想的真实案例为毕业生提供参考,为广 大毕业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就业信息平台,让学生对就业现状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在一定 程度上纠正大学生错误的择业观,缓解毕业生因地区限制等因素导致的就业难问题。

注:

①沈农夫.国外大学生如何求职就业[J].世界教育信息,2008(1):72-73.②胡冰.试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院报,2008(25):71-73.③及旭兵,贾立敏.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72-73.④金益多,李宇鹏.大学生就业心态[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8):83-84.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第五篇: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研究

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研究

摘要:当前,随着高校英语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加、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英语专业毕业生缺乏“一专多能”素质等情况的出现,我国英语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解决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问题,需要各级政府、毕业生和高校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英语专业;就业形势;研究

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在高校各专业中,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历年来一直居于前10位。即使在前几年大学生就业状况普遍不佳的情况下,很多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保持在90%以上,就业情况相对乐观。但是,随着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往日是“香饽饽”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当前,解决好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以安阳市为例,相关资料表明,2006年前安阳市对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比较大,但随着城乡中小学校编制的紧缩和英语教师的配备到位,从2007年开始全市各中小学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逐步降低。随着各高校培养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安阳市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开始下滑。以安阳市一所高校为例:2008年和2009年英语专业毕业生分别为698人和450人,总就业率分别为81.23%和89.33%,其中灵活就业率分别为66.48%和80%。另外一所工科本科高校,2006~2009年英语专业毕业生分别为118人、89人、156人、381人,其总就业率分别是88.98%、88.76%、89.74%、81.1%。由此可以看出,除去灵活就业,英语专业毕业生真正稳定就业的比例其实是非常低的。

2.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原因探析

一是英语功能的转型。英语已经从一门“专业”逐步回归其“工具”功能,这是就业压力加大的根本原因。与以前不同,现在的英语教育相当普及,英语已经走下了“神坛”。在这样的背景下,英语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一个神圣的“专业”,而变成了一种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基本掌握的“工具”。二是英语专业招生量的加大。英语专业历来都是热门专业,很受高中毕业生的追捧,因此很多高校的英语专业都是生源爆满。据统计,2007年河南省高校英语专业共招生1.7579万人,2008年增加到2.0910万人,招生人数净增3331人。招生人数增加了,但就业岗位并没有增加,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就成为必然。三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面窄、期望值高。相对来说,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出国机会和到外企工作的机会都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但是总体而言,能够出国或者到外企工作的毕业生只是很小一部分。四是很多英语专业毕业生缺乏“一专多能”素质。许多用人单位明确表示所需的是“一专多能”人才,他们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会更多关注“一专多能”的毕业生。因此,那些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同时具备金融、法律、经贸、新闻、中文等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更容易得到录用机会,而纯粹的英语专业人才受到严峻挑战。五是许多管理者已具备一定的英语口语能力,致使社会上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相对减少。职场白领人员业余时间“充电”都青睐商务英语,他们通过学习商务英语增加晋升的砝码,这在无形中封堵了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一条就业之路。六是英语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任教的通道变窄。英语教师始终是中小学教师队伍扩充的重点,经过多年来的补充,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空缺已不多。

二、解决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政府方面

一是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只是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小部分,政府的就业政策对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实行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政策从职业报酬、发展前景、职业流动方面为大学毕业生择业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制度框架,它必然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政府的就业政策已经从根本上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因此,完善就业政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努力发展社会经济,促进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各级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来增加社会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需求衔接好。三是积极鼓励英语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基层是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最大空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下发后,许多地方政府都积极探索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新途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英语专业毕业生方面

一是加强就业前的知识储备,努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在扩大自己视野的基础上向专业英语人才方向发展,以增强就业竞争力。可喜的是,近年来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了多元化态势,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到教育、金融、通信、传媒、体育、物流等领域就业。就业领域的扩大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要求英语专业毕业生必须努力为就业作好充分准备,也就是说英语专业学生要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尽力多学知识、增强能力。二是英语专业毕业生除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现在,用人单位都十分注重员工的操守,如诚信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实干精神等。所以,英语专业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口头表达、人际沟通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另外,英语专业学生仅仅学好英语是不行的,还要学习第二外语,这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方法之一。三是转变就业观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英语专业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如果毕业生斤斤计较眼前的工作岗位,就会失去许多就业机会。他们可以在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3.高校方面

一是创新培养模式,紧跟社会需求步伐。据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做的调查显示,按照传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所培养的学生由于只具备单一的英语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高校应该创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近年来很多企业喜欢招收有理工科背景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因而科技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好。另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又熟练掌握英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都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创新提出了挑战,要求高校创新培养模式,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二是提高教学水平,增强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并没有及时跟上,导致毕业生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可以说,毕业生由于专业水平不高,特别是口语水平差,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因此,高校在教学质量的管理上必须下工夫,努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高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调整好就业心态。四是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机构,为英语专业毕业生提供高效的服务。目前,高校都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予以支持。同时,高校的专兼职就业工作人员也要设身处地地为毕业生着想,积极做好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教育厅.2007年河南省教育统计年鉴[Z].2009.[2]河南省教育厅.2008年河南省教育统计提要[Z].2009.[3]安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安阳市就业和全民创业文件资料汇编[Z].2009.责编:思源

下载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问题

    略论大学生就业公平的实现途径戴勇摘要:实现大学公平就业,减少和避免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歧视和不公现象,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存在的就业不公平现......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问题研究(定稿)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问题研究 摘 要: 在当前大学生毕业数量急剧增加的新形势下,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毕业生们想尽早就业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急切,刚走......

    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求职三部曲 对于在目前就业坏境中出于相对弱势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求职过程的关键就是在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的基础上,再从企业招聘方的角度出发,适......

    高校毕业生就业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听取关于侨务工作的汇报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

    2012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相关问题分析

    2012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相关问题分析 一、就业协议书中用人单位盖章处注意事项 1.有自主接收权的中、省直及有关用人单位(省级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机构或企业)接收的毕业生,需......

    南充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问题

    南充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问题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备受各界关注,尤其在金融危机暴发后显得更加突出。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情况和面临的突出问题,近日,南充调查队深入高......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如何解决?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如何解决?2009年3月3日,广东省肇庆高等专科学校召开2009年毕业生人才供需见面会,我去参加了这次毕业生现场人才供需见面会,招聘一些医、护、药、技等专业的人才......

    试析如何健全非正规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小编推荐)

    试析如何健全非正规就业社会保障制度 王冉华 中国非正规就业人群逐渐扩大,因此非正规就业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因此下面我们就根据我们的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