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棚改社区共同体的文化维系力的构建
城市棚改社区共同体文化维系力的构建
张宏亮
(天津职业大学 社管系天津 300410)
摘要:社区文化在维系与整合稳定棚改社区共同体,塑造现代棚改社区居民发挥着重要作用。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棚改社区的文化建设仍存在缺乏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弱化了社区文化功能。要增强社区文化维系力,必须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最终实现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
关键词: 棚改社区共同体 文化维系力共享共建
中图分类号:C912.8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天津城市棚改社区文化续建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C10042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简介:
张宏亮(1977-),男,蒙古族,辽宁兴城人,天津职业大学社管系讲师,南开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方向:文化与社区治理 电话:*** 电子邮箱: demure2008@sina.com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的系统综合体。棚改社区就是棚户区改造后,原有棚户区内的社区经过整合而形成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早在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菲迪南·滕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就提出了作为一种生活共同体的社区概念。他认为,社区生活共同体最本质的特征是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生活方式,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以及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它具有文化共同体的特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社区文化与社区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密不可分,社区文化不仅是维系棚改社区生活共同体的精神纽带,陶冶塑造棚改社区居民的有效载体,更是棚改社区共同体整合稳定的重要基础。社区文化建设就是凝聚社区共识,积累社区文化,打造和谐精神家园,构筑意义共同体的过程。提升棚改社区文化维系力是可以更好地实现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进而实现社区公共生活的有序化。
随着棚户区拆迁导致居民大量迁出,原有的居民聚集格局发生巨变,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因暂时失去社区的固定基础,被迫中断的突出问题,城市棚改社区各自原有的文化特质逐渐退色,社区共同体的文化维系力弱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棚改社区生活共同体的构建。棚改社区文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内外部各种制约因素影响并弱化了社区文化功能的发挥,当前城市棚改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棚改社区的文化建设缺乏“棚改寓意”,泛同于其他社区文化,无视棚改居民特质的社区文化活动定位的偏差难以契合棚改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甚至与之相左。棚户区是一个特殊的历史产物。棚户区是“城市范围内,平房密度大、建设使用年限久、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房屋质量差、交通不便、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1]经过对棚户区的改造,新建小区的文化基础等硬件设施得以完善,但棚改居民的文化资本、生活习惯软件建设还相对滞后,棚户区文化特殊性决定了棚改社区的文化同
样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棚改社区文化缺乏适应性,定位不准确。很少考虑到由于人口背景的复杂性,特别是他们在文化上的差异,造成社区的冲突与矛盾不断,最根本的原因是外迁入者虽然进入了社区,但是没有从文化上进行融合,只有文化的趋同才能使一致性的整体行动成为可能。
(二)棚改社区居民受社区场域、单位人惯习以及文化资本差异等因素影响,自主参与意识弱。棚改居民社区场域的客观存在消解了凝聚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经济学认为,居民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在关心自己私利的活动中慢慢养成的[2]。在城市里居民的经济利益与其工作单位密切相关,与社区没有太大的关联。在缺乏经济利益的牵引下,棚改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缺乏足够的热情;虽然单位体制的松动和弱化使社区进一步成为居民进行社会活动的基点,使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热情提升成为可能,但原有的“单位参与意识”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社区自治参与意识”的形成与塑造;而居民的文化资本差异影响了居民社区参与的价值取向和主动性,“文化资本就是那些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味与生活方式等。”[3]社区居民在其交互关系中无形地以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为尺度,自发地分层、分群。他们在参与社区活动中依据其价值取向决定其社区行为。日常生活的公共化、新型社区人文环境的陌生性、人际关系的疏松化、人们价值观念高度分化阻碍了思想共识的凝聚和基本社区文化认同的形成,弱化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参与冲动。
(三)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群体和内容的单一化。棚改社区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时,依靠、参与以及服务的对象多是老年群体、下岗失业人员,基本属于“弱势群体”。参与群体的单一化,参与者年龄结构失衡,再加上社区流动人口众多,致使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资源匮乏和整合难度加剧。而且参与主体有时仅限该类活动的“精英式”人物,大部分居民是以“旁观者”的角色来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使社区文化活动实际覆盖面和收效较低,社区文化活动的功能难以充分体现,制约了社区文化网络发展。同时,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认识的不到位,造成了社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制约了棚改社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及涵盖面需要进一步拓展,社区文娱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高。
(四)面临原有熟悉的社区文化习俗、亲情归属感以及社会扶助网络的消失,新的社区文化和社会网络又很难及时建立,导致基于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而形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缺失。棚改后原有的邻里关系被打乱,新的邻里关系需要重建。尽管人际网络有所拓展,但基本上仍依赖于以前的基础,由于阶层较低,难以融入主流社会;人际网络固化有余而拓展不足;人际网络的拓展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层面,其他主体尤其是年轻人相对滞后;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缺乏人际交流。而住区中,缺乏有助于邻里交往的空间及社区活动,导致睦邻文化的缺失。居民的邻里交往层次偏低,普遍缺乏互动的意识和机会,传统的血缘亲戚关系仍然是居民互动体系的核心,邻里互动还缺乏号召力和影响力。
在社会经济转型期棚改社区建设会产生很多的次生矛盾和问题,令政府付出高额复杂的综合成本,却难以换来理想的文化影响和社区成员广泛的满意度,反而社区文化在体制机制陷阱中增加摩擦成本,降低发展效率;而社会结构急剧分化,利益格局日趋多样化,多元异质文化的共存以及人们观念和行为个性化增强,导致传统的社会认同正受到不断冲击而日趋弱化。因此,如何形成新的社区共识、重塑社会认同,就成为棚改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一)棚户区本有文化传统的转承与现代社区精神的培育
棚户区在其原生态的氛围里,也会形成并存在其特有的文化传统,而这种文化在一个具有清晰历史脉络的环境孕育中,其源流和特质才能得到认定,而拆迁、改造、还迁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历史脉络。社区的历史传统是社区的宝贵资源,也是社区意义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点。人们对自幼耳濡目染的本社区文化习以为常,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传统的延续对于社区
共同体的文化维系力正相关。社区文化为生活于社区中的居民提供了共享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规章制度,有的积淀内化为“传统”。在传统社会,社区文化传承基本上是在特定的社区内流传、延续的,而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而在现代社会,社区文化传承在开放性的交流中被赋予新的内涵,获得了时代规定性。杨贵华先生认为:“社区的传统文化资源仍具有可利用的功能和价值。如敬老爱老、邻里互助、注重人际关系等传统,岁时节庆等民俗,这些“记忆中的生活史”都是可以经过创造性转换而成为现代社区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4],同时,也能增强社区居民对本社区共同文化的认知、理解和接受。而有效整合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培育有本社区特点的社区文化,将是形成社区认同的重要精神资源。棚户区自有文化应有效地纳入到棚改后的现代社区文化建设上,并成为整体文化续建的有效资源。
(二)棚改社区居民自组织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主体的复位
棚改社区作为相对独立完整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有其自身的自组织机制,通过自身就可以实现社区公共生活的有序化。棚改社区文化则是棚改新社区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维系棚改新社区共同体自治的必要条件。安贫乐道的文化心理使他们缺乏开拓进取意识,对单位和国家有强烈的“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已经失去了自主、自立和自我选择的欲望和能力。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特定背景,决定我国城市棚改社区建设必须选择“政府主导”的模式,但“后棚改问题”,单一的政府支持是无效率的, 只能走“政府资源与社区资源整合、行政机制与自治机制互动、政府功能与社区功能互补”之路[5]。原有的社区组织体系和管理功能难以适应棚户区改造和棚改新社区建设的需要,因此,只有在棚改新区文化的规划建设中延伸和健全居民组织体系,搭建居民参与管理的平台,调动居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棚改居民主体作用,增强居民主体的话语权。
棚改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基本处于整体缺位状态,不充分的社区参与行为往往源于社区成员对社区归属感和共同受益感的缺乏。如果参与者认为参与活动有助于实现他们的目标,体现参与的价值,使他们得到实惠,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其中来[6]。因此,要拓展居民自组织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范围和层次,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提供参与渠道。这种参与式治理不仅有利于弥补政府治理失灵,居委会能力有限的缺陷,还能有效降低社区治理成本,培养成熟的公民精神。
(三)棚改居民“人的改造”与物质文化提升的有效整合棚户区居民长期远离现代城市文明和主流社会,文化水平低,生活陋习顽固,心理自卑不思进取,法律意识淡薄。棚户区文化属于贫困文化,这种贫困文化的特点包括屈从意识、不愿意规划未来、没有实现理想的能力以及怀疑权威。贫困文化一旦形成就有持久性,可以代代相传。比如他们已经习惯了原有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而新的空间不能支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居住空间变化与生活方式变迁不协调就在所难免,于是或者寻找替代空间,或者破坏空间,造成一定的空间混乱,使得社区的容貌与卫生大受影响,影响棚改社区生活共同体的和谐。把“改造人”放在棚改新区建设的首位,使具有特定思维方式和落后生活方式的棚户区居民,转变为现代高素质的城市居民,在改造环境的同时,实现对人的素质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一是发展睦邻文化。通过开展“邻居节”睦邻行动,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拓展邻里网络,重塑睦邻精神。二是要培养互助精神。推行“邻里互助公约”制度,构建社区服务体系,政府为其创造沟通机制,在邻里意识和互助精神基础上建立共同价值。三是要培育社区的公共精神。宣传教育与管理并重,将道德建设、人文关怀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内容。大力发展楼院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广泛开展“告别陋习、走向文明”主题教育,“文明人、文明楼”的评选活动,并组建各种文化娱乐团队。
棚改区存在着居民多生活缺乏保障,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对社区公共服务依赖程度较大。降低迁住居民生活成本,落实现有的优惠政策,完善低保、社会救助、社区就业、便民服务以及医疗康复等配套措施。当人们认同现实生活、感受到生活美好时,必定会产生强烈的参与和回馈愿望,这样才能与社区文化并联发挥整合效应。
(四)棚改社区文化发展的共享共建与社区文化品牌的塑造
所谓“共享共建”,就是让棚改居民共享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建设带来的成果。共享不是单纯的获得、平均的享有,而是建立在尊重社区成员的个体差异,能够充分调动每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所有人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共享共建;也不是被动的接受和结果的享有,而是机会的共享、过程的共享、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共享共建。
一是整合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资源,利用社区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发挥社区组织的协调、沟通作用,要实现好、发展好居民享受文化的权利。要最大限度发挥艺术精英和业余文艺爱好者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创作空间和条件。政府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唯一主体。社区文化建设也不能只依靠社区居委会和少数积极分子。社区全体居民、各类社区组织、驻社区的单位等社区成员,既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也是社区文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二是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社区文化的共建共享。了解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要贴近居民的生活实际来吸引居民参与;培育发展集思想性与艺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等为一体的社区文化;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文化,如公益文化、民俗文化、科普文化、休闲文化等,为不同的文化提供相应的表达场所、表达方式,促进社区文化的融洽和创新;三是要丰富发展社区文化市场,形成社区文化市场消费种类多样化,社区文化经营形式多元化的经营格局,激发社区文化市场的生机和活力。同时要加强社区文化市场的管理,及时清除那些不健康的文化垃圾,力求用优质的文化消费服务和情趣健康的文化产品满足棚改居民需求。四是大力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重建设一批小而精、多而全的文化设施,形成纵横交错、点线结合的便民文化服务网络,尤其是以互联网络为平台推动社区文化的共建共享,使棚改居民接受并体验新鲜事物。五是应根据本社区的地理位置、人员构成、文化层次等,创建本社区文化活动的品牌,凝聚文化精神,提炼能够表达意识共同性的标志,通过引入构建社区CIS,以社徽、社旗、社歌为载体提炼棚改社区精神,打造社区文化活动品牌。
注释:①根据刘易斯的观点,贫困文化是一个拥有自己的结构与理性、规范和价值观的社会亚文化,是穷
人在阶层化、高度个人化的社会里对其边缘地位的适应或反应。这种一旦存在,会一代代传下去,因为它对孩子有影响。
参考文献:
[1]大武.东北向棚户区宣战[J].东北之窗,2006(1):29
[2]张宝锋.“单位型社区”居民政治参与的微观机制[J].晋阳学刊,2006(4):7 [3]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95
[4]杨贵华.重塑社区文化,提升城市社区自组织能力[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81
[5]陈伟东.社区自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8
[6]杜明书.新的社会阶层与政治参与[J].求索,2009(7):74
On Research of UrbanShantyReforming Communities’ Culture Sustain Force
ZHANG Hongliang
(Social Management Department,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 Tianjin,300410, China)
Abstract: Community culture in maintaining stability and integration Shanty-reform life community, edify shape Shanty community residen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The limitation of
the subjective conditions, Shanty-reform commun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re is still a lot of problem.These problems affect and weaken the community culture function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To enhance community cultural tie, must adopt a variety of practical measures, final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ty self management, self education and self service and self discipline.Keywords: Shanty-reform community;Culture sustain force;continuous construction;Sharing build
第二篇:某社区党建经验介绍--构建四个共同体 加强城市党建
某社区党建经验介绍--构建四个共同体
加强城市党建
XX社区以“城市大党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为核心,探索推行“街区小片长、商业小助手、城市小管家”的城市党建管理模式,着力构建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
一是构建“政治引领,发挥核心作用”共同体。
牢固树立城市基层党建“一盘棋”理念,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把街道社区和各单位、各领域的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谋划和推动,统筹党建一起抓、统筹工作一起推、统筹资源一起用,推动街道社区“小党建”走向城市基层“大党建”,协调驻区单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共商区域发展、共抓基层党建、共育先进文化、共同服务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去年5月份组建至今,为辖区建立农贸市场1个、建设公厕2座。二是构建“组织引领、深化社区治理”共同体。
严格按照区委党建工作“严、深、细、实、活”的要求,在抓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创新提出“街区小片长、商业小助手、城市小管家”的“三小”管理模式。街区“小片长”由社区党员干部兼任,主要负责街区的环境卫生、治安巡逻、道路交通等网格信息的上传,并会同环卫、城管、食药等部门开展相关工作。商业“小助手”,由社区“大党委”委员单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税局和工商所的党员干部兼任,主要负责商业门店的检查指导和开展“红色代办服务”。城市“小管家”,由社区的居民党员兼任,主要负责小区的管理,组织居民开展邻里守望、帮贫济困活动,协调解决业主和物业之间的矛盾。“三小”管理模式的推行,使党员的身份更亮了,服务的项目更多了,群众的满意率更高了。三是构建“能力引领、提升服务水平”共同体。
以“六和”文化为主线,不断增强居民参与能力、加强干部服务能力、强化矛盾纠纷化解能力、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先后建立社区党校、决策议事室、书记会客室、名师辅导站、法律援助站、商业指导站、志愿者服务站等服务群众的平台,开展固定日服务和预约服务,各站点已服务群众达到600多人次,确保了社区党组织有能力、有资源、有平台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四是构建“机制引领、夯实基础保障”共同体。
以“三融合三密切”为抓手,整合驻区单位优势资源,建立健全“大党委”协调议事规则、党员双报到双承诺制度等六项制度机制,规范居民议事、民主评议等规则和流程,引导居民参与到社区维稳、管理、环境卫生等工作中,推动驻区单位与社区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夯实了社区党建基础。解决了以往无章可循、无据可考、驻区单位资源浪费、干群关系疏远等问题。第三篇:构建社区党建同心圆, 打造社区党群共同体
构建社区党建同心圆,打造社区党群共同体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首先把五里社区党组织基本情况介绍一下:目前,社区有直管党员148名,流动党员2名,双重身份党员38名,下设6个党支部(其中,直管党支部2个,楼宇党支部2个,离退休双重身份党员“夕阳红”党支部1个,新经济组织党支部1个),新社会组织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6名,商业街区党员诚信经营示范岗4个,党员示范户63户,党员志愿者逾300人。
近年来,社区党总支在邗上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以发挥社区党总支战斗堡垒作用、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示范作用为着力点,通过配强社区班子、加强阵地建设、健全运行机制、整合党建资源,积极探索“四联共建”党建工作模式,使得社区党建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社区党建组织体系已基本形成,党建工作覆盖面、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社区党组织的良好形象逐步形成。
今年,社区党总支将适应社区党建工作的新变化,对区域内党建资源和工作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在“四联共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行“同心圆”党建模式,社区将坚持以“凝聚引领、同轨运转、辐射发散、同脉相连”的“同心圆”党建理念,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引领能力、社区居委会的自治能力以及辖区单位和广大居民的参与能力为着力点,以社区党建联席会、党员志愿服务岗、1
党员诚信示范岗、开展“社区民情恳谈日”等形式,拓展和丰富“思想工作联做、产业发展联手、社区治安联防、文化事业联办”的内容,充实和强化以社区党总支为圆心,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层,辖区共建单位、业委会、物业公司为贴心层、社区志愿者和广大居民为连心层构成的“同心圆”党建模式,搭建党组织与居民之间的沟通渠道,以社区党建工作为龙头,推动社区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的开展,逐步形成“党建共商、资源共享、文明共建、和谐共创”的社区区域化党建格局。
一、抓班子,惠民生,增强“同心圆”核心层的凝聚力、向心力。
社区党组织是“同心圆”党建模式中的核心层,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党组织引领能力的能否发挥是“同心圆”工作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今年,五里社区将实施有效措施,不断强化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结构优化、能力突出、创新创优的高素质社区干部队伍。
(一)实施“素质工程”,增强社区党组织的整体实力。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社区党总支坚持从 实际出发,找准角色定位,紧贴实际需求,合理安排党课教育内容。把业务知识培训与党员的党课内容紧密衔接起来,紧紧围绕当前国情、党情、邗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社区服务的相关知识,科学设置专题,利用党员组织生活会,开展以专题形式的党课学习和业务培训,提高社区党组织中的党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同心圆”核心层的整体素质。
(二)健全党组织服务体系,完善“同心圆”党建组织架构 社区党总支加强社区党建服务网络的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社区党员工作站、小区党员服务站、楼栋党员联系站的“三级”服务网络,在社区工作站设立“365党员服务岗”,在万鸿工作站和雍华府工作站门口设立“党员志愿服务岗”,在望月路商业街中窗户行业设立并扩大“党员诚信经营示范岗”,在重点楼栋设立“家庭党员联系岗”,形成适应“同心圆”党建模式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组织服务体系。
(三)扩展服务内容,加强“同心圆”党建惠民生的力度
加强社区党建与民生的融合,大力实施“网络服务便民工程”、“ 爱心服务暖民心工程”、“ 卫生服务保健康工程”、“ 文化服务促和谐工程”和“治安服务促稳定工程”,依托社区邻里服务中心、小区工作站和设立的青少年活动室等为民服务平台,优化为民办实事的能力。今年,还社区将继续完善“楼栋长”建设,社区将以美琪作为试点,加强党员楼栋长和大学生村官楼栋长的联系,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建立台帐、考核评优等环节,明确楼栋长的责任,调动楼栋长的积极性,提高楼栋长在了解民情、邻里互助和纠纷调解中的服务能力。使得社区服务在社区党建的引领下,逐步实现社区服务全天候、小区服务零距离、楼栋服务畅信息的工作格局。
二、抓协调,促合作,增强“同心圆”贴心层的吸引力、影响力
社区党建联席会是探索社区“同心圆”党建的重要载体,社区党总支将真用、活用、巧用社区党建联席会,勾勒出社区党组织和辖区单位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风景线”,让“同心圆”党建中的贴心层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一)坚持党建联席会促组织共建。社区党总支通过定期召开共建会议,听取共建单位的意见与建议,举办联谊活动,深化与邗江区法院、市发改委等共建单位的合作。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按照双建双促(党建促创新、创建促和谐)的活动要求,社区党总支组织召开由结对共建单位、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老党员、社区志愿者等参与的《共建和谐社区,共创文明城市》座谈会,充分发挥结对方党组织的优势,争取各联席单位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为社区建设做出贡献。
(二)坚持党建联席会促活动联谊。今年,社区制定了市民素质提升活动计划,社区将在重大的节日和纪念日,集中开展有特色有影响力的社区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社区内共驻单位的支持和配合,社区将加强与共驻单位的沟通与配合,同时联合市发改委、区建设局、区社保局等共建单位,开展广场文化演出等共建活动。
(三)坚持党建联席会促实事共办。社区将利用创先争优的契机,继续开展并深化“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为主题的党员诚信示范岗活动,社区在望月路上已设立了四个党员诚信示范岗,今年,社区将出台争创“党员诚信示范岗”活动实施方案,通过采取自愿
申报和群众推荐、审核后挂牌上岗、建立示范服务台帐、进行表彰总结等步骤,扩大党员诚信经营的覆盖面,并对党员诚信经营户进行跟踪、联系和评优,把在窗口服务中能树立“敬业形象”、“奉献形象”和“领跑形象”的先进典型选拔出来,充分发挥党员诚信示范岗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通过这一形式,整合辖区内市场行业的党建资源,放大“同心圆”党建中的贴心层的效应,为和谐社区建设、为文明城市创建添砖增瓦、铺路架桥。
三、抓沟通,聚合力,增强“同心圆”连心层的渗透力、感染力。
(一)开展“民情恳谈日”活动,建立民情绿色通道。
为使社区深入了解居民需求,加强与居民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居民的民意动向,社区党总支要求社区工作者每人携带民情日记,通过社区工作者平时的工作记录、到群众中走访、记录、反馈居民的问题,能够很好的知民情、体民意、解民忧、为民办实事。今年,社区还将集中开展“社区民情恳谈日”活动,利用每周的周六周日时间,社区书记、主任带领社区工作者,到各小区定点集中开展“民情恳谈日”活动,面对面地与广大居民进行交流,了解居民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这样即可以拉近社区与居民的距离,又可以畅通民意诉求的渠道,延伸社区服务的触角,进一步营造和谐五里的党群关系。
(二)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岗”活动,搭建党群“连心桥”。
社区党总支将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资源,根据党员志愿者的特征和社区工作特点,设置“便民服务岗”、“社会公德岗”、“纠纷调节岗”、“文明礼仪岗”、“行业监督岗”、“信息反馈岗”和“参政议政岗”七个志愿服务岗位,要求每个党员认领一个岗位,社区党组织将通过让党员志愿填写“党员志愿服务岗”申请表,按类建立台帐,适时进行服务培训,发放民情日记,建立党员志愿服务记分卡,进行跟踪、监督、考核、评优,来保护先进、鼓励先进,通过党员志愿者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做大“同心圆”党建模式中连心层的覆盖面和惠民面。
各位领导,社区党建联系社区千万家,是社区各项工作的龙头,今年是五里社区创建国家级和谐示范社区的冲刺之年,我坚信,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社区全体工作者将不断增强社区党建的引领能力,以创新、创业、创优的精神,同心协力、精诚团结、务实高效的完成社区的各项工作任务,把社区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篇:繁荣社区文化 构建精神家园
繁荣社区文化 构建精神家园
“社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单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满足广大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文化民生建设已经从一般性的娱乐惠民上升到强基富民和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高度。”社区文化是指社区的文体设施、社区文体活动开展和社区文体活动队伍建设的总和,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近年来,我市社区对发展社区文化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自觉”。建设了一批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我市现有的52个社区,已部分建立起一套社区文化设施,形成了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开端。建立社区文化室、图书阅览室、文体小广场、宣传橱窗等。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各社区在当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各种以公益性文化为主导、以社区共有资源为载体的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休闲文化得以不断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呈现出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局面。培养了一批社区文化骨干队伍。文化馆名业务干部和社区文艺骨干,分别深入到市区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具体指导各个社区的文化活动的开展,帮助社区做好基层文化站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升各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水平。一些社区还聘请了一些热爱社区文化、热爱公益事业的艺术人才和退休老同志作为社区文化的指导员。聘请了老同志作为社区图书室的管理员,负责管理本社区的图书资料管理,指导社区开展各种读书活动。
但我市的社区文化还是刚刚开始,街道、社区干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位模糊。“什么是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应当怎样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怎样将社区文化从单纯的文娱活动的认知提高到全面广义的社区文化建设上来”等,都成为困扰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二是在社区建设中,文化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对社区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考核时,对文化建设关注的力度不够,导致各社区开展文化活动情况不均衡,好的好、坏的坏,不单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更要重视怎样去开展高质量的文化活动;三是各单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携手共同举办文化活动时,更多的是从各自需要出发,缺乏全局意识,不能将资 源统筹起来,形成合力,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的关键是要能吸引普通人参与,但现实是居委会本身工作太忙,不是硬性任务,他们不愿意支持。可到了重大节日,要业绩了,居委会又开始热闹起来,把任务摊派下去,可这样命题作文式的活动,群众怎么可能喜欢?
我查过一个民国时的资料,天桥警署要建公共厕所,没人肯投资,警署就出布告,说谁要投资建这个公厕,就批准他进入粪行,旧时代粪行是半黑社会性质的,很难进入,我觉得当时处理这个问题很明智,不是强制摊派,而是给别人以回报。对待社区文化需要这样的智慧,因为社区文化必须吸引大家主动参与,要顺势而为,做好引导工作。
小区里的居民大多是老弱病残,要么是退休人员,要么是下岗员工,还有残疾人,很多老人的子女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有些老人想出去旅游,没有人陪不行,只能是我们居委会组织这些老人去旅游,但我们的力量实在太小了,一年最多也就能组织一次。
在澳大利亚呆的时间不长,不能说特别了解,澳大利亚的社区和中国的概念不太一样,接近于中国人说的“东城区”的“区”,地方比较大。
搬进一个新社区,就会有教会的义工来找你,邀请你参加活动,活动后还会有小圈子恳谈,然后大家一起吃饭。这些活动都是自发的,完全没有任何经济企图。从中国人的角度看,会觉得澳大利亚人挺笨的,企业有时也会赞助社区活动,比如让歌星到社区来演唱,但基本没什么商业诉求,只在固定地方放一些企业宣传材料,愿意看的话自己拿,在这种活动中,企业特别注意淡化商业色彩。
澳大利亚社区,很少看到宣传品,也没宣传栏,更没有印刷杂志之类,因为不需要向上级汇报政绩,我一个朋友在澳洲是“副市长”,但他是兼职做,正业开旅社,他为政府工作,只拿一点津贴。除了教会的活动外,澳洲社区还有很多CLUB,那是要付费的,但非常简陋,就是大家一起活动的场所。澳洲人比较独立,所以社区文化活动并不多。
1、强化社区文化意识。
2、抓好文化阵地建设。可以利用叶水河两岸建设文化长廊。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在执行中总结出七种模式,即新建一批、收回一批、租赁一批、共享一批、改造一批、置换一批、整合一批,多措并举,盘活存量资产,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出一条快捷实效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路子,实现了全市社区公共文化资源“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目前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来源比较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期开展。他表示,希望本次会议能出台有关措施,把社区文化单列出来、当成专项工作来狠抓落实,从而避免“无米下锅”的情况、保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来源。探索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信息化管理平台,委托具有社会化管理的非盈利性质的组织承担社区文化中心的管理、运营,政府每年定额给三方组织一定的经费。政府、街道、社区就制定一个运作标准,定期对其进行管理、考评即可。“以前是有站无址,现在是有站有址无人。” “有站无址”,指的是虽有文化站的名号,却没有真正可以开展各项活动的固定场所;“有站有址无人”,则指文化站修起来了,设备也按照标准配备了,却没有专人进行管理,更没有专业人士组织日常的公共文化活动。
发展社区文化对于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社区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把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加大在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以保障社区文化的软硬件建设。三要坚持各方共建社区文化。要尽快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和资源投入社区公益文化建设,吸引更多的人支持、参与、融入社区文化建设,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方积极投入、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文化共享、共建局面。四要积极引导社区文化建设。区政府、相关部门和街道要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指导和引导,实现馆、站、室有效联动。要进一步发挥区文化馆的作用,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人才培训和技术指导,不断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传统的单位管理转变为社会的管理。随着改革的深化,城乡社区的结构、功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着人口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大量频繁流动、公民自由选择居所等,新型城乡社区正在兴起。人们以多种多样的身份从不同的社会空间进入社区,也把不同的思想、需求和问题带到了社区,使社区成为各种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在此情况下,社区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就成为社会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加强社区建设,既要加强社区环境、社区管理制度和机构建设,更需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灵魂。社会的和谐,凝聚于文化的和谐。和谐的社区,离不开和谐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载体和途径,在服务城市建设管理、优化公民活动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十分重视社区的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和投入。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一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定位不准。一些地方的领导把社区文化建设简 单地等同于社区居民的休闲和健身娱乐,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多数街道没有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社区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简单化。
二是社区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考核。在对社区工作的检查、指导、考核中,社区文化建设始终没有成为关注的主要内容。
2、社区文化建设主管部门不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和职责范围,没有一个较为规范的管理模式。文明办、文化、民政、科技、教育、妇联、老龄办等单位都在介入社区文化建设,但都是各管一段,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
3、缺乏相应的法规政策。由于社区建设是近些年出现的新事物,国家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评价指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内的社会文化资源共享等问题也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造成社区在实际工作中对经费投入及资源的保障方面很难操作。
4、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城市社区大多没有经济来源,经费主要靠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近年来,社区的经费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随着社区工作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政府所拨经费也只能勉强保证最基本的办公需求,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受到经费制约。不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起来后,由于缺乏资金,不能更新、添置设备,文化活动和培训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5、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相对不足,且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方,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紧缺的情况仍较为突出,缺乏必要的活动器材和设施,无法充分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同一城市中,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街道、社区和一些新规划、开发的小区,文化设施较为齐全。一些老居民小区,文化设施则相对比较落后,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6、社区文化活动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
主要体现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现象相当突出。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基础设施缺乏,另一方面一些社区内的企业、部队、学校等机关单位的文化活动场馆,经常处于闲置状态。一些单位以安全、设施维修经费开支大等为由,拒绝资源共享,造成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
7、社区文化骨干队伍缺乏。
搞好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同时具有文化专业的一技之长、热心于社区文化的骨干队伍。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社区文化管理专职干部、骨干力量普遍较为缺乏,严重地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档次和水平的提高。
搞好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加强指导。我们认为,首先要提高认识,理顺机制。各级领导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来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要强化协调机制,整合资源,确保各个部门对社区文化建设真正负起责任来。建议在中央层面建立由中央精神文明办牵头,文化部、民政部等相关部委参与的部际协调机制,共同协调领导全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各地也应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领导机构。
其次要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予以专项投入。目前,社区文化没有专项的资金。应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并列出专项,以保障社区文化软硬件建设的资金来源。同时建议中央财政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的 社区文化建设。
第三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由于缺乏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社会资金和资源对社区公益文化投入缺乏积极性。应出台相应的税费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社区文化建设,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方积极投入的社区文化共享、共建局面。
第四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制定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应着眼于“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建设,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外延做深入研究。
第五要加强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文化部群艺系统长期从事群众性文艺活动和人才培养工作,应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其主要工作,并制定出中长期培养规划,抓实抓好。
通过开展本土艺术家与社区结对子的方法,互签责任状,帮助社区进行文化脱贫;建议各区、县、街道办事处的文化机构指导帮助社区落实文化活动,扩大居民参与面;利用新疆多民族和文化多元化特色,发掘有中华文化内涵的节日,搞好特色活动。
政协委员郭晓梅提出,要把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从资金、政策、制度上推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城乡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加强社区(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吸引一批热心于公益性文化、离退休人员和社会民间文化爱好者,建立一支社会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设立专项经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并鼓励多元融资,加强街道社区文化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00%全覆盖。同时,以迎接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加大群众文艺创作力度,开展各类街道社区文化骨干培训活动,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并充分利用各区文化广场,积极组织专业演出和群众文艺团体深入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为打造文化济南、构建和谐泉城做出应有贡献。“为了让大家玩得尽兴,我们街还组建了社会组织联合会,下设45个协会,22个居委会也都安排特色活动,只要有机会展演或比赛,13000多名会员都争先恐后报名参加。”文卫科负责人介绍道。
“搞好社区文化,既得让居民有地方玩,还得组织他们玩。我们已有星光艺术团、体育舞蹈队、太极队、剪纸班、书画班等多个团队,能办一台由居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晚会!”
第五篇:繁荣社区文化 构建和谐社区
繁荣社区文化 构建和谐社区
二堰街道办事处
一、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
今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主要议程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具有深刻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从一开始就抓住青年,极力唤起民众;它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充分的思想基础、文化条件和人才保障。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肌体里就注入了新文化的基因和血液,形成了文化立党的特色和品质。如今我党走过90年风雨历程,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举起了文化兴党的旗帜,必将掀起新一轮的文化热潮。
文化是一面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的旗帜,它引领着社会前进的方向,体现整体民众文明素质的高低,是社会主义体制的灵魂。高尚的、文明的文化大繁荣,是所有民
众的精神家园,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是创建文明和谐、诚信道德社会的坚实基础。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而文化是思想的指南,社会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国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正确的文化导向,才能建立稳固的精神家园。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一些文化的商业化、庸俗化、娱乐化,不可避免的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影响群众身心健康。全会适时提出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进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必将带来文化发展新气象,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递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二、二堰街办文化建设工作推进措施
二堰街办位于十堰市中心城区,面积26.5平方公里,辖3个村、9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约8万人。辖区有晨晚练点26个(其中十堰火车站、源园公园等千人以上规模的有4个),80平方米以上体育活动室(健身房)40个,400米跑道15个,门球场院5个,足球场5个,安装室外健身器材40件套;街道拥有民间文艺队(5支)腰鼓队(2支60面鼓)、秧歌队(6支)、武术队(6支)、农民演艺队(1支)等20支社区文体团体。街办每年组织文体活动20多场。近年来,街办坚持以创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环境为目标,整合社区文
化资源,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社区文化活动,提高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了辖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先后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城市文体先进社区” 称号、被市政府授予“文化先进单位”称号。现将街办下一步文化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抓基础,优化社区文化条件。
结合街办实际,按照“循序渐进,遍地开花”的原则,夯实社区文化基础,发掘社区潜力,努力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创造条件,实现“三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建立以街道党委、社区党支部、辖区单位、离退休老党员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社区文化组织领导机构。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的整体合力作用,基本形成以街道牵头、辖区单位各方参与、依靠社会力量协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局面;二是责任落实到位。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实行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联席会议制度,街办党委书记为联席会议召集人,定期召开联席会,协调联系社区文体活动。把协调、组织、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落实到人头,树立抓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落实责任机制,形成街办党委分管副书记负总责、社区党支部书记具体负责的社区文化建设责任体系;三是网络建设到位。街办将抽出1名办事处副主任、1名干部专门从事社区文化体育工作的指导和组织,从机关、学校和有关群众体育培训组织中聘请10多名热爱社区文体工作的同志担任街道社区文体指导员、辅导员。积极成立各类文体
活动协会,如中老年健身协会、晨舞协会、长跑协会、象棋协会等,通过协会的作用,吸引和组织社区群众参与各类文体活动。
(二)抓阵地,营造浓郁社区文化氛围
文化教育资源是二堰街办的一大优势,在方圆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聚集目前十堰市全部四所高校中的三所及市委党校、市广播电视大学和市职教集团,现在基本上实现了资源共享。街办要按照“十个一”(一个图书室、一个报刊阅览室、一个文体活动室、一个休闲娱乐室、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一支专兼职文化管理员队伍、一支群文队伍、一支文艺骨干队伍、一处文体广场、一组文化宣传橱窗)标准配套建设街办文化站,结合当前的“城中村”改造建设,所辖2个村的改造规划中,都设计了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场所,并以此为中心,打造“两公里文化服务圈”,让辖区群众出门不到两公里就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三)抓队伍,强化社区文化主体
坚持社区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全民参与、服务全民的思想,着力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主体建设。挖掘社区人才资源,把那些热爱社区文化建设的业余文体活动骨干集中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群众文体活动培训,对社区居民中的文体积极分子进行相对集中管理,鼓励帮助他们组建群众性的业余文化团体,集体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目前,辖区内组建有各种文艺团队20余支,固定成员达1000余人,涉及多种艺术
门类,包括舞蹈、民间文艺、书画、武术、腰鼓等等。一是要巩固、壮大现有社区文化活动团体,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新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潜力,成立青少年、企事业单位文体组织,构筑老、中、青、少四梯次,形成居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社区文化活动网络。二是要设置基层文化艺术辅导站。整合社区内有影响力、有艺术专长的文艺爱好者等资源,指导、筹划、组织社区文化活动,积极参与社区文化艺术活动的辅导。三是要进一步加强文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文化辅导员在社区的覆盖率,为社区提供艺术和动力支持。
(四)抓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一是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不断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融入传统节日活动之中,突出节日内涵,积极主动地组织开展好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为重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引导人们认知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广泛组织群众性民俗活动和基层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们的节日文化生活。组织引导文明单位通过职工座谈会、文艺晚会、与扶贫挂钩点、养老院联欢等形式欢度佳节,引导社区居民与
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一起过节,让他们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二是积极组织开展以“全民健身大展示”、“爱国歌曲大家唱”为主的广场文化活动、以“家庭才艺表演”为主的家庭文化活动、以“廉政文化演出”为主的教育文化活动。充分利用社区文化中心等场所,发挥文化专业人员及各类文艺团体的作用,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三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对社区(村)宣传文化活动室的指导,促进其发挥好作用。深入抓好组织引导,发挥民间文化队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户,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以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四进社区”、“四进村”活动。组织辖区内文明单位帮助农村建设公共设施、改善文化条件、开展科技培训、治理村容村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文化工作意见与建议
街办文化站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工程之一。加强基层文化站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素质提高,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文化站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也制约着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我认为加强文化站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改变文化站的管理性质,把文化站纳入文化部门主
管。当前,文化站的管理属于当地的乡镇政府,由于文化工作的特殊性,文化站工作人员在其位却不能谋其政,基本上身兼多职,文化专职工作变成了兼职工作,只有在上级文化部门进行业务安排、督导、检查时才能回到其工作岗位上来。在这种以当地政府管理为主,文化主管部门为副的双重管理体制下,文化站无法发挥其优势。把文化站作为上级文化部门开展基层文化工作的一个单位,文化站干部专职专用有利于文化站工作人员立足本职,积极开展文化工作。
二是加大对文化站建设的投入。建立街办文化站办公室,配备办公设施。
三是积极开展业务培训活动。通过定期培训提高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把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四是组织和鼓励上级文化部门的业务人员深入街办文化站指导工作。街办文化站业务多,人员少,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专多能的本领,然而受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上级文化业务骨干到街办文化站去开展指导工作,给街办文化站的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堰街办 2011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