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学校加强礼仪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职业学校加强礼仪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得体的礼仪能使交往活动在和谐的气氛中顺利进行。可以说,礼仪是通往相互友好和尊重的桥梁,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但是目前,我国社会风气还不能令人乐观,各级学校在礼仪教育方面仍然显得力度不够。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中等技术人才的主阵地,对在校学生加强礼仪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校把工作程序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融入到礼仪教育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会,获得知识,这是一种实效性很强的礼仪教育措施。
一、礼仪修养应成为中等职业学生道德的最低下限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礼仪修养是润滑剂,是桥梁,是纽带。具有一定的礼仪修养,是人生存的起码条件。注重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道德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育人、做人的最低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礼仪修养方面,人们的知与行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因此,把礼仪修养作为最低要求,把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突破口,更具有实效性、针对性和现实性。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强调做人,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对中等职校生的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把礼仪教育作为提高道德修养的载体,将会得到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礼仪修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以自身的礼仪修养和行为去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要以自己的爱心温暖学生,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处理好每一个学生的关系,也是教师为人师表的体现,教师应该把加强礼仪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应及时纠正。同时要以自己得体的礼仪规范去吸引学生,使他们从言传中获得知识和道理,在身教中看到榜样,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转变其思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注重礼仪知识的传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中等职业学校面临市场,学生面临企业、单位,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体现在专业技能优势上,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礼仪教育也在发挥其其中。在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要调整课程结构,根据专业的不同开设礼仪课程,例如《礼貌礼节》、《旅游礼仪》、《商务礼仪》、《涉外礼仪》等等。学校应加强教育投资,配备先进电
化教学设备与理论配套的模拟实习教室等。这些课程对学生礼仪的学习都是有较强的针对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我校是以旅游、酒店服务为主专业,开设了相关的礼仪课程,在教学中,还应以强化学生行为习惯为基本要求,以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四、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健康成长
中等职校应根据学生年龄较小、精力充沛、缺乏自我约束力等特点,相对应地开设多样的课外活动,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规范其行为。基于此,我校针对职业学校特点,在技能等级考核时,把礼仪礼貌纳入考核范围内,占考核的20%,这就意味着注重学生平时行为习惯,礼貌礼节的养成,形成良好的学生作风和工作作风。
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共创育人环境。我校开办了家长学校,与家长共同引导孩子的成长,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的引路人,因此,学校和家长要齐抓共管,培养学生是非观念和自控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学校教育还要与社区教育相结合,融教育于社会活动当中。社会的礼仪风尚必须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相互监督而形成;社区也可开展相应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参与其 中,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促进学校礼仪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上一条:“课改”请从“题改”始
·下一条:与人为善创建和谐———浅谈小学管理者在教师管理中应具备的为人处世方式
第二篇: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与实践的思考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与实践的思考
江苏省射阳县沿海中等职业学校刘青邮编:224361
【摘要】会计教学与实践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中职学校和专业教师应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制定和落实相适应的教学和实践内容,循序渐进,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完善评价考核机制,真正实现“学好一门技能,播种一个希望”,“培养一个技工,全家解困脱贫”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会计专业;教学与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
会计是适应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会计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会计是为社会经济服务的,任何社会的经济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管理越要加强,会计就越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综述》明确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的“学知”“学做”就是强调了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如果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笔者经过近二十年的会计教学发现:无论是专业基础课如《基础会计》,还是专业必修课程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无一类外的都是枯燥、系统的理论叙述为主,让中职生学的是云里雾里,两三年下来,好多学生竟不知道会计是做什么的,更不用说能独立的建账、记账、算账、报账,参与经营决策,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信息。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有效开展会计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水平,应该引起会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中职学校和专业教师应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制定和落实相适应的教学和实践内容,循序渐进,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完善评价考核机制,真正实现“学好一门技能,播种一个希望”,“培养一个技工,全家解困脱贫”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会计教学与实践的课程设置
会计教学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应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会计理论教学主要是按照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设置的教学大纲来开展,有较强的专业性、系统性、科学性。会计实践教学必须建立在会计理论教学基础上,并且融合于每门课程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每门课程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中,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感知认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应该有所区别。一般地来说,会计教学课程设置主要包括:
(一)《基础会计》课程设置
《基础会计》是中等职业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其他经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主要讲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会计核算方法,根据企业会计核算特点和业务流程,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按照规定的账户,运用复式记账法记入有关账簿;对于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进行成本计算;一定时期终了,通过财产清查,在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的基础上,根据账簿
记录,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实施上教者可采用“项目教学法”和“五步教学法”来进行。
(二)《财务会计》课程设置
《财务会计》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会计专业主干课程,是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能性较强的课程。通过介绍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培养学生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其先修课程为《基础会计》课程,后续课程依次为《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电算化会计》等。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可通过“岗位”教学分类进行,教者可开展如“出纳岗位”、“材料会计岗位”、“工资会计岗位”、“收入利润岗位”等一系列的会计工作岗位的模拟实习,让学生不仅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会计岗位有了认识,知道会计工作的分工,以及各岗位应该从事的具体工作,为将适应各种会计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三)《成本会计》课程设置
《成本会计》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在《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之后开设,是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中的重要部分。该课程主要介绍成本会计核算与分析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实务,根据不同企业产品的性质,采用各种成本核算办法,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核算产品的制造成本。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成本核算流程,掌握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分批法、分步法等不同成本核算办法的应用,培养学生从事成本会计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课程结束后应实施“费用成本会计岗位”的模拟实习。
(四)《财务管理》课程设置
《财务管理》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初级会计人才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财务信息的收集、选择、分析的全过程,通过提供科学的财务分析信息,为企业筹资、投资、生产经营等财务活动提供决策依据。通过该课程的实践,要求学生学会采集企业的财务信息,掌握基本的财务分析办法,进一步领悟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办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五)《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
《会计电算化》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算化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在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中应用电子计算机的能力,使学生达到会计电算化岗位中的软件操作员和审核记账员的应用水平,为学生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全面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会计教学与实践的组织实施
(一)学校应创造条件,创建适合会计教学和实践需要的会计模拟实验室
会计模拟实验室除了配备必备的办公桌、椅、电脑、挂图之外,还应配备教学用相应的会计凭证(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特别是对原始凭证应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尽可能设计得合理、详细、完整。另外,会计人员岗位的设置、人员的分工,会计资料的核算,会计凭证的传递,会
计资料的核对等,在会计课实践性教学工作中都应得到充分体现,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
(二)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技能,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澳大利亚对教师的任职资格有严格的要求,它首先看重的是行业经验,其次才是学历。一个人要想在TAFE学院获得教师职位,首先必须具备与所教授课程相对应的五年同行业的工作经验,其次才是相应的证书。而且,行业经验具有一票否决权。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实践性教学的落实关键在于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因此要采取具体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鼓励专业教师到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参加顶岗实习;(2)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做学校的兼职教师;(3)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成为“双师型”教师;(4)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技能比赛,全面提高技能水平;(5)通过本校培训或送出去培养的方式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科学组织实施会计教学与实践活动,由浅及深、循序渐进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开设进程与学生学习特点,理论与实践教学可采用项目教学→岗位教学→综合模拟和社会实践教学“三段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总体来说,每一阶段实践教学都是在前一阶段实践教学已经开展、实施的基础上进行,互为促进,通过开展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构成一个严密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强化目标意识,围绕人才目标开展会计教学与实践活动
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以培养操作型、技能型复合人才为目标,这就决定了其日常教学必须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为核心。其实,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瑞士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发达,就在于他们突出了人才培养的技术性、技能性。因此,职业教育能不能准确把握这一定位,是其存在的基础和能否稳定发展的关键。所以,必须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校进行的下列实践活动效果很好:在《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安排为期两周的《基础会计》大型作业;在《财务会计》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四周的《财务会计》模拟实习;在学生走向社会毕业实习之前,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综合模拟实习或学生顶岗实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的会计知识,亲身经历从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到各种会计账簿的登记,直到编制出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我操作为主,教师作适当的讲评和辅导。最后,将每位学生的作品按照会计资料的保管要求装订成册,让学生带回家向家长展示自己的成果,汇报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体会,在得到家长的肯定后,许多学生非常有成就感,增强了进一步学好会计专业课程的信心。同时,学校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认识性、实务性见习或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悟职业要求,也可以缩短学生踏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五)改善教学评价机制,以人为本
职业教育是开放性的、社会化的教育,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只有得到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才有实际意义。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就是要坚持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通过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都有成材的希望和可能。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考
核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除了传统的理论考试外,还可以加入实践能力的测评。例如:我校会计学生在见习期间,教师或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实训态度、操作的熟练程度、正确程度等评定其成绩,并将其成绩记载于专设的表格中且加盖学校和见习单位的公章,保存于学生成长档案中。再如: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和省技能大赛,获奖的同学和老师除得到一定的奖金外,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保送上大学,老师则在职称的评定上优于其他人。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师生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三、结语
会计专业的教学和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存在很多缺陷,如仅重视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未被重视;缺乏系统、实用的模拟实训教材及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指导师资缺乏;实践性教学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实践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改革需求等等,是影响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我们要深化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关键在于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新观念、构建教学新体系,探索适合中职教育的教学模式。通过改革课程体系设置,突显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及时关注国内外会计发展方向,更新实践教学资料,加强研究与实施“产学结合”办学模式,建立与实践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多途径培养“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建立有效的实践考核机制等措施等等。
【参考文献】
[1]黄英.试论会计教学中的情景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2]王雪飞.关于高校会计学科实践性教学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3]楼彩云,王雪飞.关于高校会计学科实践性教学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4]汪发亮,关于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6.[5] 章新蓉.高校会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财会月刊(综合),2007(04)
第三篇:2.22关于职业院校学生礼仪教育实践的若干思考
职业院校学生礼仪教育实践的若干思考
【摘要】:职业院校学生礼仪教育具有非常重要作用,从广义上来说学生礼仪教育也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但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能够对其成长和职业生涯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下面本文就对职业院校学生礼仪教育实践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礼仪;教育实践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现代人们的素质也越来越高,而高素质的现代人对学生礼仪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礼仪从广泛角度而言也就是教养,和一个人的素质密切相关。在职业院校开设学生礼仪课程,不但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下面本文就对职业院校学生礼仪教育实践策略进行分析。
一、实现学生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发展
学生礼仪作为现代社会一种交际艺术,行为规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深刻挖掘其中内涵。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明白学习礼仪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礼仪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礼仪是在人们日常社交活动中形成的,礼仪美是一个人外在美、心灵美的体现,而心灵美则是礼仪美的基石,并能够为礼仪美提供有力的支持。心灵美主要包括道德美、智慧美量方面,在学生礼仪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阐释道德修养的作用、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真善美的价值观念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以更好地展示出礼仪美[1]。
二、加大实践教学在学生礼仪教育中的应用
其一,教师可以采用引导教学法,即先提出典范,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模仿学习。比如:在有关养成优雅风度、高尚气质的礼仪教学过程中,选用白岩松、苏菲·玛索、杨澜、于丹等社会名人的风度气质为典范进行教学,让学生对自己心目中崇拜的名人进行观察、学习,然后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自己优雅的风度与高尚的气质。
其二,可以采用行为动作训练法,学生礼仪课程中的仪表仪态教学内容,大多采用的都是行为动作训练法,比如:站姿、走姿、卧姿、坐姿、握手礼等。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教师先要作示范,讲要领,然后让学生分解训练、连贯训练,最后教师对每名学生进行逐个点评。为了让仪态变得更富有美感,节奏感,在进行行为动作训练时最好为学生配上节奏鲜明的音乐。
其三,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方法。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或者是同一种事物不同时间段的比较,能够加深学生对礼仪这门课程的认识,并激发其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为学生讲授并且训练谈吐举止、个人礼仪这节课前后分别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两分钟左右的即兴演讲,让学生自己对两次演讲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比较分析、评价,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完学生礼仪这门课后取得的进步,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提高礼仪素养。
其四,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教学,一般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礼节、仪式的教学。学生通过对礼节、仪式的学习不但可以掌握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交往的基本礼节、仪式,还可以在情景模拟法的帮助下将学到的基本礼仪知识融入相应的生活情节中去。比如:邀请、应约的相关礼节、谈判签约仪式及办公室礼仪等等。采用这种方法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讲解基本流程、要求,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分派角色、道具,布置相关场地等。其次进行有计划的排练,模拟表演,当表演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找出不足,不断进步。
三、实施学生礼仪教育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发展
虽然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完成学习学生礼仪理论知识的任务,但是如果将课堂活动适当延伸到课外实践活动,那么就既可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每一所职业院校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争取能够学以致用[2]。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自发组织学生承担起学校内外举办大型活动时的礼仪服务工作,这样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就能付诸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又能不断积累社交经验,展现个性。随后当学生将自己的感染体验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时,就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应用学生礼仪理论知识的能力。
四、创新学生礼仪教育学习成绩评价方法
职业院校的学生礼仪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如果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难免会造成学生重视理论知识成绩、轻视实践应用的结果,根本无法完成课程教学的目标,所以非常有必要改革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待学生学习完学生礼仪课程之后,为了更全面、真实地考查学生对和礼仪相关的理论知识、社交技能的掌握程度,可以创新采用笔试、面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其中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学生礼仪这门课程理论知识的了解多寡,面试主要考查的学生对学生礼仪实践技能的程度。比如:通过考查学生的服饰礼仪可以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住了西装领带的正确系法。通过面试中学生的仪态礼仪可以了解其对坐、立、行礼仪要求的掌握程度。这样不但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还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生礼仪素质。
五、结语
礼仪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志,在职业院校,创新学生礼仪课程教学途径,加强对学生礼仪的教育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又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上本文就从不同方面探索了学生礼仪课程教学实践策略,以能够为同行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房石, 千春玉.职业院校学生礼仪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8
(2):117-118
[2]杜南岚,胡友根.对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有效途径的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2(08):15-16
第四篇: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践思考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践思考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是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大举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的通知》,从战略高度阐述了开展教育诊改的原因、内容和流程设计。中等职业学校要做好教学诊改工作,必须在认真学习、深刻认知的基础上围绕“三个基本”,做好三项准备;从问题入手,做好重点诊改工作。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003-05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简称为“诊改”)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改工作。这标志着中等职业学校质量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改的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特别是要尽快提高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主体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作为办学质量决定性因素的教学工作无疑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亟须强化和提高。因为教学工作是中等职业学校重中之重的核心工作,事关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教学工作诊改无疑对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诊断本是医学术语,最早将诊断原理运用于社会科学作为内部管理重要手段的是企业,并形成了企业诊断理论。本世纪前后诊断作为一个重要理念,逐渐引入教育领域,成为一种新型的应用教育技术,在引领学校建构反思意识、强化发展动力、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校自主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将其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一)教学工作诊改有利于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地位,促进学校领导班子共同关注、支持、强化教学工作
从理论上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教学而展开。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成为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的个人工作,成为学校少数人的事件,成为学校校长都可以不关注的工作。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因为不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必不可少的实训条件十分薄弱,学校处于为生存而苦苦挣扎之中,校长的主要精力不得不放在经费的争取上,放在项目的游说上,实在难以顾及教学工作,导致教学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制约、师资水平与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匹配,导致学校招生困难,而招生决定着学校的生死存亡,因此学校领导不得不将主要资源、主要精力放在招生上,弱化了教学工作。三是教学工作是常规的基础性工作,其质量高低相对来说是隐性的,对短时间内提高学校知名度、影响力作用不大,为改变学校处境、扩大生源、争取经费,学校领导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面子工程上,带来教学工作事实上的被忽视。开展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诊断,激励学校关注教学工作,必将稳定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二)教学工作诊改有助于建构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内生机制,增强学校发展软实力
一般来说,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大都通过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显示。虽然技能大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但因其有多方面的局限性,并不能充分证明学校教学质量,就业在事实上成为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显示器。由于中国产业结构长期在低端运作,对员工的素质、技术要求并没有很高,加之就业门槛较低,对新进员工的受教育年限并没有强制要求,人才质量高低并没有成为就业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带来教学质量被淡化甚至被忽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内生机制无从谈起。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办学质量自我提升的内生机制。教学诊改作为一项制度性工作,必然能促进学校主动建构诊改的工作流程,形成学校发展的内生机制。
(三)教学工作诊改有益于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水平,奠定中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基础
合格师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资源的组织者,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者。由于长期以来教学工作事实上的被忽视,导致不少地区、不少学校并没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工作处于应付状态。不少地区将中等职业学校视为政府机关,遵循所谓不扩大编制原则,严加限制中等职业学校人事工作,导致师资短缺,编制不足,生师比居高不下。不仅如此,不少地区人事部门按普教的要求配置职教师资,过分强调学历,而对有无技能或技能高低不加考虑,导致技能教学与现有师资不匹配,这也成为制约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开展教学工作诊改,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抽样复核,必将进一步突破师资队伍建设上的种种障碍,促进师资队伍、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力度。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
改进工作的主要内容
《通知》从战略高度阐述了职业院校教学诊改的原因、内容和流程设计,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改指明了方向。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改的对象是“三个基本”。其中,“基本办学方向”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也是学校自我诊断必须高度关注、认真反思的核心问题。“基本办学条件”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开展教学工作诊断的重要事项。“基本管理规范”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保障,也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依据“三个基本”,《通知》明确了教学诊改工作的十项内容。一是办学方向――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二是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南;三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工作的依据;四是专业设置与条件――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五是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的条件;六是课程体系与改革――人才培养工作的抓手;七是课堂教学与实践――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八是学校管理与制度――人才培养工作的保证;九是校企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十是质量监控与成效――人才培养工作的保障。常态化周期性诊改中等职业学校此十项内容,必将进一步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依据教学工作诊改制度的内容,《通知》明确了教学诊改工作将要完成的五项任务:(1)理顺工作机制。《通知》要求依据一个方针,建构包括三项具体内容的工作机制。一个方针就是“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三项内容就是建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学校自主诊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工作机制就是职业院校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2)落实主体责任。《通知》要求职业院校要履行好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改制度;二是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改工作;三是构建校内“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保证制度体系。(3)分类指导推进。《通知》从提高诊改的针对性和实施效果出发,明确了职业院校各自的诊断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改的重点是保证“三个基本”。(4)构建数据系统。《通知》要求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二是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三是依法依规发布社会关注的人才培养核心数据。(5)试行专业诊改。由于专业教学诊改涉及面比较广,且不同的专业有其不同的特质要求,故《通知》提出试行要求。
为保证教学工作诊改取得应有成效,《通知》提出了三项要求:(1)完善组织保证。为将教学诊改工作落到实处,《通知》要求建构部、省两级教学工作诊改专家委员会。部级专家委员会负责指导方案研制、政策咨询、业务指导等工作;省级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本省相关业务工作。(2)加强省级统筹。《通知》明确提出教学工作诊改的主体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其工作职责一是制定本省教学诊改工作方案;二是根据教育部指导方案制定本省(区、市)工作方案、细则和实施规划;三是组织实施本省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四是组织专家抽样复核本省职业院校的诊改工作;五是组织和检查本省区域内职业院校诊断后的改进情况。另外,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众多,办学情况比较复杂,《通知》提出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3)确保公开透明。为保证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取得实效,在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通知》一并提出了加强管理的要求。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改的重点
开展教学诊改既是新形势下提高办学质量的重大举措,也是学校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机遇。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在深刻认知基础上,依据“三个基本”和“十项内容”,做实“三项建设”工作;从问题入手,围绕“六大重点”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剖析。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的准备工作
第一,做好内部质量保证制度的建设工作。学校要依据《通知》精神,建立校本化的教学诊改制度,并将其列入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之中。通过制度建设明确教学自我诊改的目标、原则、时间、路径和要求,将其作为常态化周期性的工作。同时通过制度建设,明确教学诊断的具体内容,定期从教学实际出发,围绕人才培养工作要素自我诊断,及时总结经验,找出存在问题,制定相应措施并改进。
第二,做好教学工作诊改工作机制的建设工作。机制是执行力的基础,也是教学诊改落到实处的保证。没有机制或机制不健全,即使建构了相应制度也不能将其落实到位。建设教学工作诊改工作机制,就是依据校本化的制度,将诊改的目标、原则、时间、路径和要求通过一定的工作流程落到实处。
第三,做好教学诊改的队伍建设工作。队伍是教学诊断的前提,也是教学诊断能够取得成效的保证。依据《通知》精神,必须建设好三支队伍。首先,建设好平台数据采集和管理队伍。教学诊断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分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现状。为保证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地将相关数据填报到平台上,需要培养一支熟练掌握数据平台准则和技术的专业队伍。其次,要建设好校本诊断专家队伍。教学诊改是集教育、教学、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其诊断者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如督导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等;二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和科学思维能力;三要掌握相关的诊断方法,如问卷调查法、考察法、访谈法、分析法等。再次,要建设好能依据诊断结论进行改进的教学管理队伍。改进是诊断的目的,依据诊断结论改进是开展教学诊断的宗旨,必须依据改进的需要提升原有的教学管理队伍质量。必须看到,传统的管理大都限于控制和协调,在开发和创新上相对不足,而基于诊改的管理队伍需具备开发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需通过培训,建立一支拥有自我诊断意识、掌握诊断知识技术、富有开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管理队伍。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的重点工作
第一,做好办学思路与组织的诊断工作。学校的办学思路集中体现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了解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要做好四方面的诊断工作。一是诊断学校办学理念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及学校实际的吻合程度。二是诊断学校依据区域需要、学校优势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大势定位状况。三是诊断学校发展目标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四是诊断学生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人文修养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吻合状况。
学校组织情况集中反映在学校治理结构上。治理结构是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把握学校治理状况,要做好两方面的诊断工作。一是诊断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状况及学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限。二是诊断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办学理念、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状况。
第二,做好资源条件的诊断工作。资源条件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学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决定性因素。职业教育的资源条件突出表现在办学经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和信息化条件与资源等四方面。办学经费是教学工作的经济基础。把握办学经费情况,要做好三方面的诊断工作。一是诊断经费收入情况:经费渠道是否稳定,来源是否可靠,特别是实验实训及设备经费、教师培训经费等是否有保证。二是诊断经费支出情况: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依据预算支出,日常教学经费占比是否合理。三是诊断生均经费情况:“教育法”规定的生均经费是否到位,能否保证学校正常运行。师资队伍是教学工作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教学工作得以运行的前提。准确把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要做好三方面的诊断工作。一是诊断师资数量与结构:专任教师的配备及学历达标状况,专业带头人、企业兼职教师、“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状况。二是诊断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和研究能力,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能力及信息化教学能力。三是诊断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措施与成效: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状况,学校专业标准执行、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以及教师培训状况等。实践教学条件是职业教育特质的显现,也是决定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评价实践教学条件,要做好两方面的诊断工作。一是诊断校内实训条件:实训基地专业覆盖状况,设备设施的完好情况,利用率状况,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应用状况等。二是诊断校外实训基地情况:基地能否适应专业教学要求,能否满足学生实习和实训需要。信息化条件与资源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保证。把握学校信息化建设状况,要做好三方面的诊断工作。一是诊断校园网状况:校园网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网页内容更新、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状况等,以及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举措。二是诊断教学用计算机现状,了解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条件。三是诊断图书及数字化教学资料状况:数字化教学资料和图书资料的建设状况等。
第三,做好专业与课程的诊断工作。专业与课程集中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方向。专业与课程建设状况可通过专业规划与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等诊断得以把握。专业规划与建设集中反映了学校专业建设的规范化程度,把握其建设情况,要做好三方面的诊断工作。一是诊断专业规划的制定、执行与调整状况。二是诊断专业建设举措与成效的情况。三是诊断校企合作的实践状况。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与课程建设的依据,也是建设的目标。评价人才培养方案,要做好两方面诊断工作。一是通过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情况的诊断,了解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合理,方案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及时调整,能否搭上“立交桥”。二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建立、执行与调整情况的诊断,了解课程体系建构的科学依据,反映人才培养时代要求的程度,专业技能课程比重是否合理。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评价课程建设状况,要做好三方面诊断工作。一是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诊断,了解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教学过程是否对接生产过程,以及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状况、考核评价状况。二是通过对课程建设计划、措施和成效的诊断,了解课程内容是否对接职业标准,能否及时更新,以及精品课程、主干课程建设状况。三是通过对课程资源的诊断,了解教材选用和网络教学资源使用状况。
第四,做好过程管理的诊断工作。过程管理是学校常规性重点工作,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过程管理的质量可通过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质量监控和安全管理等四方面的诊断得以把握。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决定性意义。把握教学管理质量,要做好三方面诊断工作。一是通过对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与成效的诊断,了解制度完善、执行及教学秩序运转状况。二是通过对教学管理队伍的诊断,了解教学组织管理系统建设状况,人员数量结构和素质状况。三是通过对实践教学管理与实习管理的诊断,了解管理制度建设、执行和管理状况,国家相关规定的落实状况。学生管理是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举措,也是教学工作顺利运行的基础。评价学生管理质量,要做好三方面诊断工作。一是通过对学生管理制度、执行与成效的诊断,了解制度完善、执行状况,重大事项管理到位状况,学生素质教育状况,以及学生的行为习惯。二是通过对学生管理队伍的诊断,了解队伍结构、素质、工作状况。三是通过对学生奖惩管理情况的诊断,了解相关政策执行状况,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情况。质量监控是教学工作顺利运转的保证。评价质量监控状况,要做好三方面诊断工作。一是通过对制度设计的诊断,了解教学工作制度和质量保证机制建设状况。二是通过对运行状态的诊断,了解制度执行状况,多元参与教学评价状况,人才培养数据平台建设和使用状况。三是通过对监控效果的诊断,了解自我诊断后的工作改进状况。安全管理是学校一切工作得以展开的前提。把握安全管理状况,要做好两方面诊断工作。一是通过对应急预案的诊断,了解安全管理组织和制度建设状况。二是通过对校园安全状况的诊断,了解学校安全运转、规范办学状况。
第五,做好素质教育的诊断工作。素质教育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素质教育状况可通过德育工作、文化素养与身心素质培养、校园文化等三方面的诊断予以把握。把握德育工作状况,要做好五方面诊断工作。一是通过对德育课程教学的诊断,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落实情况,德育课程开设状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如何,其他课程是否有机渗透德育内容,以及德育师资建设状况。二是通过对德育实践的诊断,了解学校按照“三贴近”原则,从知行统一、教管结合出发,设计和组织德育活动状况。三是通过对心理辅导的诊断,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建设、教育内容等状况。四是通过对职业指导的诊断,了解学校职业指导的水平和质量。五是通过对志愿者活动的诊断,了解志愿服务活动是否正常,管理是否规范,机制是否形成。文化素养与身心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质量可通过两方面状况的诊断予以确认。一是诊断总体设计,了解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状况。二是诊断实施效果,了解学生的人文修养、审美情趣和学生健康状况。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育人基础。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可通过两方面诊断予以把握。一是通过对校园环境的诊断,了解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公共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状况。二是通过对特色营造状况的诊断,了解校园文化、主题教育校本特色状况,以及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状况。
第六,做好教学质量的诊断工作。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在现有条件下评价教学质量可通过社会评价、技能评价的诊断得出初步结论。考察社会评价要做好三方面诊断工作。一是通过对招生数、巩固率的诊断,了解学校招生举措和规范化招生状况,特别是学生巩固率状况,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真实的教学质量。二是通过对就业率、就业质量的诊断,了解学校就业推进举措,学生就业面向和起薪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吻合状况。三是通过对社会认可度的诊断,了解毕业生社会满意度,用人单位的评价情况。技能教学是职业学校的特质,技能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学质量。考察技能评价要做好两方面的诊断工作。一是通过对双证书获取率的诊断,了解学生技能学习状况。二是通过对专业技能竞赛情况的诊断,了解各种技能大赛师生参与和获奖状况。
中等职业学校只有做好上述三方面的准备工作,把握重点工作,精心组织好自我诊断,才能真正发挥教学诊改在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积极作用,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方健华)
第五篇: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福建医科大学从1981年开时招收研究生,至今经历了31年的发展历程,研究生数从开始招生时硕士研究生4名(1981年)、博士研究生2名(1991年),发展到目前在读全日制研究生共2444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32名,硕士研究生1923名,七年制本硕研究生289名,分别隶属于12所学院,分布于上街校区、台江校区,涉及省内外38所培养单位。
二、近几年主要的工作实践
几年来,研究生教育学院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不断探索和实践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1、加强党建工作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研究生党组织建设首先在于完善基层组织设置,理顺组织关系。2006年9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做了较大的调整并不断规范,突出了将党支部建在学院、建在班级的工作思路,同时兼顾“专业相近、地域相邻、方便工作”的原则,采取三种方式设置党支部。一是将支部建在学院,党员数量相对较少的学院按学院设立党支部,每一个支部负责本学院的工作,每个年级设党小组;二是将支部建在年级,党员数量较多的学院按年级设立党支部,每个支部负责本年级的工作;三是按培养单位地域分布分别建立党支部。通过这些举措,研究生党支部数量由原有的博士3个、硕士3个发展到现有的34个党支部,优化了组织设置,形成了纵横工作网络,扩大了组织覆盖面,充分实现了研究生党组织在班级、学院各个层面的全面辐射,为研究生党组织发挥其核心作用提供了有效保障。
2、重视学术活动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形式和内容,可以提供理想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研究生是高校学生中学历层次最高、与学科发展最紧密的群体、是与最新科技成果和文化前沿接触的学习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应当引领校园科技文化潮流,成为高品位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参与者,为广大研究 1
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自2006年9月创办“博士生讲坛”以来,迄今共举办97场,直接听众近万人次,成为研究生的品牌学术活动。此外,“学术瞭望台”、“薪火相传,拥抱梦想——新老硕士生经验交流会”等各项学术活动受到校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欢迎,成功地构建了多层次交流平台,开拓了学术视野,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为推进研究生素质教育,突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建立奖惩机制
相对于本科生来讲,研究生专业不同,课程设置不同,所在学院不同,参加社会活动不同,所以在评价时标准难以把握,也不能像本科生一样搞综合测评。2007年4月发布的《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奖励管理办法》,是我校研究生教育20多年来出台的第一个面向全体研究生的奖励办法。随后每个学年开展的评选“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奖学金”,受到了全体研究生的关注与欢迎。此外,研究生党员比例较高,党组织在各项研究生工作中发挥了核心作用,结合党建工作开展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支部”评选工作也受到广大研究生的欢迎。通过多种奖励机制,旨在调动广大研究生参与学生和学校管理事务的热情,激励研究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促进研究生团队和谐发展,从而推动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4、关注特殊群体
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解决大学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的力度,但是研究生获得助学贷款、助学基金等资助范围还是相当有限的。我校每年都有许多品学兼优的研究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很大困难。2008年,我院倡导设立了以“诚信、友爱、互助”为原则的“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爱心基金”,简称“爱心基金”,基金主要来源于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获奖研究生的奖金捐赠,基金倡议受资助的同学在有经济收入时适当回报本基金。迄今爱心基金已为数十位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提供及时的经济资助,为经济困难的研究生解决了后顾之忧,进一步拓宽了研究生助学成才的渠道。
除了经济困难,近年来,学习压力、科研压力、就业压力、婚恋问题等给少数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也造成了个别严重的后果;在日常管理和思政工作中,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对于特殊学生予以密切关注、沟通、指
导,建立“研究生-家长-导师-管理部门-辅导员-学院书记”的联系网络,多途径帮助心理障碍的学生。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
随着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学校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4个。今后将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着眼于研究生真正全面成才,创建高水平研究生教育。
1、理顺管理机制
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明确研究生处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定位与职责,“抓大放小”、“简政放权”。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成熟后,各学院行政主要负责人分管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等工作;各学院党总支主要负责人分管本学院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日常管理以及就业等工作。各学院按在册研究生规模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研究生秘书和辅导员。学校成立研工部(或在学工部设专员),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统筹和协调各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和教育管理工作。研究生归属各学院管理,将调动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和学校及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促进研究生“三助”工作逐步扩大到院系层面。研究生学历层次高,党员比例高,专业知识扎实,这就为研究生参与本科生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生兼任本科生助管工作,有助于弥补辅导员队伍人员的不足,同时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优化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2、发挥导师作用
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培养的过程中,导师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2010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要求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导师要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要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鼓励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动态管理,要积极构建研究生导师育人的有效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明确导师的责任与义务,制订导师教书育人工作的考核奖惩办法,定期进行考核检查,不断提高导师育人水平。鼓励导
师参与到研究生党团和班集体建设及各类活动中,有效调动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注重培养质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国家进一步放宽对研究生的招生政策,这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也同时带来了质量问题。研究生的生源状况复杂、多样,研究生生源的结构组成也有了新的变化,如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人数较以前有所增加,这就使得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如何在研究生扩招的同时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入学以后的培养质量。要保证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一是把好初试和复试的关,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复试工作,精心制定复试的内容和标准,加大复试中人才选拔的力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注意选拔一些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基础好,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并有培养前途的考生入学。二是在培养过程中,也要注意针对不同生源结构研究生的专业背景或特殊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如加强本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从而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提倡人文关怀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活动,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应当融入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例如,按照当前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及学位授予条例的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两门学位课程不及格,经补考合格者,不能申请硕士学位。在近3年的研究生中,因为学位课成绩不及格而不能申请学位的有21名,其中10名已申请退学,仍有11名同学继续研究生学业。尽管此类学生占总数不足1%,但是这些同学不能获得硕士学位,将严重影响其就业及今后的事业发展。因此,在制定政策时,既要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彰显人文关怀,使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更具有亲和力、导向性和科学性,从而营造宽松、自由、和谐、向上的绿色育人生态环境,构建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