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15:0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管理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管理读后感》。

第一篇:公共管理读后感

读公共管理伦理学有感

07社会工作2007016127秦辰

在我国行政学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是学习和模仿西方的理论成果,我们自己独立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公共管理伦理学》则深刻的改变了这种现象。此书的贡献不仅在于系统论述了公共管理伦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内容框架和基本理论,还在于它明晰了公共行政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公共行政的新模式——服务行政,并在更宏观的公共管理的视野上把公共行政纳入到社会治理的统一视角中来,通过公共管理的服务定位推演出了社会治理方式从法治向德治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一、对新型社会治理方式——公共管理的全新解读

1、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危机。

人类社会走过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已经开始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迈进。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正如书中指出:“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意味着社会关系复杂性程度的增加、或者是一些新型社会关系的介入、或者是原有社会关系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当前社会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中渐趋完善,人类向后工业社会的迈进已经是势不可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市场经济发展必然结果的社会自治给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出现提供了契机。由于社会自治,社会关系更加复杂,传统的政府主导的行政管理关系和社会自治关系相互交织,政府主导的社会治理被打破,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来规范这种新型的社会关。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有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的问题和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这种弊端主要是源于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而对其实施社会控制所产生的。在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政府并没有真正融入市场经济,其外在的干预与控制行为与市场经济的把一个社会联成整体的要求在本质上是相悖的。另外,政府的层级化设置和大量存在的行政命令也与市场经济自由平等的要求相悖。

2、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

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张康之教授认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呼之欲出。这种社会治理模式的导向由控制转向服务,政府和社会自治组织在这种模式下共同承担公共管理,由于他容纳了新型的社会关系,因此不可能再以“工具理性”和“价值中立”为基本理念。“在公共管理中,控制关系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日益生成的服务关系”它结束了管理型治理模式片面追求科学化所带来的机械僵化和伦理缺位等问题,是一种崭新的社会治理模式。

3、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关系

公共行政发展到公共管理阶段,将从管理行政走向服务行政,而服务行政将成为公共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张康之教授认为,社会治理模式向公共管理模式的转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公共管理组织的出现及与政府之间的相互竞争及交互影响,二者会在一定情况下趋同,即政府不再是对社会进行控制,而是以服务为导向。新型的公共管理模式把经过转型的公共行政——服务行政纳入到了自己的框架内。

二、公共管理的服务定位及对伦理精神的呼唤

1、公共管理的服务定位

公共管理是以服务为导向和核心价值的,究其原因,作者指出这是源于公共管理客体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社会治理模式演进的历史必然。因为社会其实一直有一种服务期望,但是在统治型社会中,由于追求强制性的秩序,对这种期望是压制的;其向管理型社会治理模

式的转化,正是政府向社会服务期望的妥协。但由于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政府依然超然于社会之上,在法制的制度模式下依然存在着权力关系,因此服务期望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满足。而到了公共管理模式阶段,政府与社会中的公共管理组织共同成为公共管理的主体,二者在地位上逐渐趋于平等,国家与社会从分离走向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以服务为核心价值不仅有了必要性也有了可能性。

2、公共管理对伦理精神的呼唤

正是由于公共管理的服务定位及对服务精神的渴求客观上要求一种伦理精神的复归。即旨在实现公共管理制度的道德化,在制度的层面上,使人类社会从“法制”向“德制”迈进。为什么服务精神的实现是与伦理精神紧密相连的呢?在张康之教授看来,首先“只有道德规范才能够既实现对公共管理主体的限制,同时又不减损其灵活性。”公共管理要求其管理主体以公共利益为其活动的出发点,但是在现实中,各种利益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因此只有道德规范才能在灵活性与制度保障之间寻求一种合理的平衡机制。其次公共管理中复杂的关系模式,使其在制度的层面上不可能规定得面面俱到,因此如何使管理主体的自由裁量行为能最大程度的符合公共利益,唯有以伦理精神为指引,以道德意识作指导。

3、公共管理伦理关系的客观存在伦理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关系,但是在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由于片面的追求科学化和工具理性,使这种治理方式排斥了道德机制发生作用的客观可能性,但是正如书中所阐述的“近代以来的社会治理方式在科学化的过程中丧失了道德之维,但客观的伦理关系是不可能被祛除掉的,即使是在官僚制的典型形态中,伦理关系的实存,也是无疑的。”[4]在公共管理模式中,由于其服务定位,使伦理关系成为公共管理中的基本关系,只有彰显伦理精神,才能够正确的处理伦理关系。当然,在此种治理模式下,权力关系和法律关系也还是存在的,三者的互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确立了健全的关系模式。

三、小结

通过对《公共管理伦理学》一书的阅读,我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这是一本处处散发和洋溢着创新精神和理性思考的著作。作者深刻地抓住了时代的主题,科学的预见了人类社会向公共管理治理模式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并通过历史的考察和对现阶段管理模式与法治的种种弊端及无法调节的矛盾的深入分析,得出了伴随着人类社会迈向公共管理的时代,伦理精神将成为时代主题的创造性结论。大胆的提出了人类社会在制度层面上将沿着权制——法制——德制的逻辑轨道前进,从而使人类在长期的伦理缺位下看到了德治的曙光。他还指出人类社会走向德治并不是抛弃法治,而是德治和法治的统一,甚至权治在特定情况下也是存在的。法律是一种外在规范,道德则是人们内心的“法”,这就决定了德治是一种更高的社会治理方式。所以以德治为主要手段进行社会治理将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但单独的德治也是不周延的,只有将德治与法治、权治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互动,才能更好的发挥社会治理功能。同时,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德治要制度化,而且公共管理伦理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探讨德治制度化的途径和具体实现方式。公共管理的实践已经展开,新的治理模式的一些特征也已经初露端倪,深刻地揭示这种趋势无疑为我们采取合适的行动提供了方向。而且理论总该是超前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人们的行动。

第二篇:公共管理读后感

浅析新公共服务理论

-读《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有感

20世纪7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以后,成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公共行政领域最为引人注意的理论。但是紧接着,许多学者和实践家都不断地对新公共管理以及该模式所主张的公共管理者的角色表示质疑和担忧。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登哈特教授夫妇为代表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则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批判的同时,构建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国际著名的行政学家,登哈特博士不仅出版了《新公共服务》等16本学术专著,并在《公共行政评论》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而且荣获包括美国行政学会沃尔多奖在内的多项学术大奖。我国著名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专家丁煌教授将其思想引进中国,推出中译本《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通过这本书,我获益匪浅,对新公共服务理论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书中先回顾了新公共服务理论产生的历史沿革。首先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公共行政理论,它建立在两个全新的理论基础之上:一个是由威尔逊提出的“政治—行政二分”理论;另一个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论。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经济学管理方法论对公共管理领域造成深重影响,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力图将私营部门和工商企业管理的方法用于公共部门。公共管理者被要求去寻找新的创新途径来取得成果或者将先前由政府履行的只能民营化,他们被要求去“掌舵,而不是划桨”。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的反思,其提出是对老公共行政和新 公共管理的进步和优化,特别是针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精髓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 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新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 为中心的智力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行政 已经经历了一场革命,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家看来,公共行政官员在其管理公共组 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 重点既不在是否“掌舵”也不在是否“划桨”上,而是应该在建立一些明显具有 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来源主要有四个:一是民主化的公民 权理论。由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认知和归属感的建立,集体意识的形成,以及危机时刻将自己的命运与社会命运相结合的认识,公民超越了私利而关注的是公共利益。公共管理者应当追求更高的责任心和增加对公民的信任。这种观点直接为新公共服务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是社区和公民社会理论。社区被认为是产生整合和融汇各种思想的重要途径。只有在这里公民才能够以个人对话和讨论的形式共 同参与进来,而这种方式便是社区建设和民主本身的实质。三是组织人本主义和 新公共行政。寻求如何改革公共组织使之被权威所控制、对公民的需求更为关注,更为关心公共组织中的雇员,也更为关心外部的客户和公民。四是后现代公共行政。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我们彼此依赖,治理因而也必须以所有各方(包括公民和行政官员)真诚、开放的对话为基础。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内容可归结为七个方面:

1、服务而非掌舵,这是被登哈特认为是七大原则中最突出的原则。公共管理者的重要作用并不是体现在对社会的控制或驾驭,而是在于帮助公民表达和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

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

公共利益是管理者和公民共同的利益和责任,是目标而不是副产品。新公共服务提出,建立社会远景目标的过程并不能只委托给民选的政治领袖或被任命的公共行政官员。政府的作用将更多地体现在把人们聚集到能无拘无束、真诚地进行对话的环境中,共商社会应该选择的发展方向。

3、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符合公共需要的政策和计划,只有通过集体努力和协作的过程,才能够最有效地、最负责任地得到贯彻执行。为了实现集体的远景目标,在具体的计划实施过程中,依然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使各方的力量集中到执行过程中去,从而迈向预期的理想目标。通过参与和推动公民教育计划、培养更多的公民领袖,政府就可以激发公民自豪感和责任感。

4、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工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5、责任并不是单一的新公共服务要求公务员不应当仅仅关注市场,他们也应该关注宪法和法令,关注社会价值、政治行为准则、职业标准和公民利益。新公共服务理论意识到了这些责任的现实性和复杂性。

6、重视人而不只是生产率

新公共服务理论家在探讨管理和组织时十分强调“通过人来进行管理”的重要性。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家看来,如果要求公务员善待公民,那么公务员本身就必须受到公共机构管理者的善待。

7、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和公共事务

新公共服务理论明确提出,公共行政官员并不是其机构和项目的业务所有者。政府为公民所有。

从理论视角看,新公共服务理论本质上是对传统行政学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扬弃,它试图吸收传统行政学理论的合理内核,尤其是在承认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改进当代公共管理实践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并摒弃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家政府理论固有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更加适合于现代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理论选择。他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在当今的公共行政理论界具有十分显著的地位,它不仅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到公共服务的公共性,更使我们重新认识到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然而,新公共服务理论在强调保证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和产品的同时,已凸显了其单向的服务型的方式已经不为时代所容。新公共服务最大的贡献应该是扮演了一个道德的训诫者,当公共机构和公共官员在追逐效率和改革中偏离自己的本份太远时,新公共服务把他们重新拉回了主干道。然而,新公共服务所倡导的(当然也包括之前相关的学者的理论),诸如公民参与、公民权、民主、正义等议题的价值和意义却远不止于道德训诫。随着民主进程的发展,公民社会的建立是必然的趋势,原有的体制已在诸多方面捉襟见肘。为了保证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和产品,必然要求服务的提供者和接收者相互沟通和协调,单向的控制型的方式已经不为时代所容。公共行政应追求更加开放和民主的模式,真正让利益相关方参与到决策和执行阶段,而不是闭门造车,然后强买强卖。不难发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得益于人类思想的解放,或说新思想的出现,因为新思想的出现将预示新的阶层和群体的出现,这些新的精英群体将引领人类不断的破旧迎新,创造新的时代。所以,从这方面来看,登哈特的号召也是有理的,“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如果每个人,至少是有那么一部分人,能够不断致力于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素养,塑造和宣传社会责任和民主意识,并不断开拓和创造人类智慧的新领域,那么不论是登哈特所说的民主公民社会,还是说人类发展的新纪元,都不会太遥远!

研究新公共服务理论,不仅要重视它所反应的理论意义,更该探索它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在公共行政研究的长河中,人们往往只从单一视角看待公共行政。笔者所理解的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将强调公共组织的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服务置于整个公共行政的体系之中,关注民主、价值的同时并不是将

管理、效率抛弃,二者是协调发展,配合着进行服务公众的。倘若一味追求服务而不把关定向,那国家社会将无规则可循。如果依据这样思想进行公共行政,在治理中国时,坚持适度原则,准确拿捏管理与服务的分量,相信对于中国治理会有重大益处。在21 世纪的今天,对于公共行政这一领域的研究意识逐步深入。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强调公平,注重公共利益,服务于公民的思想,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我们正面临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严峻挑战。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全球化对政府自身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工作行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政府唯有创新自己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工作行为,进而实现社会转型才能有效回应这种挑战。中国政府转型的目标是实现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单一的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治理型政府转变。而要实现这种历史性跨越,只能通过改革;而政府的改革要真正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就必须有战略性突破。政府改革要高度重视制度设计和整体设计,一方面,要通过制度设计,对未来中国政府管理的模式、运行机制等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形成目标共识;另一方面,要对政府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以及政府对民间组织的管理等,进行整体的设计,这是改变政府改革孤军深入最好的解决办法。同时还要改进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系统,使之真正代表公正、公平与正义。政府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重新思考构建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系统,使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公共政策的结果,都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公平、公正和正义。新公共服务理论除了对中国政府的转型有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中国政府官僚制本身有其与生俱来的缺陷,使其无法快速、及时有效地回应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吸收和借鉴一些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和方法以克服其缺陷,增强官僚制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建构起既立足于现实,又能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新型公务员制度。要实现理念的创新,从控制导向到服务导向,充分回应民众的要求是政府存在的目的。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该抛弃原有的权力本位、官本位的观念,树立“服务导向”的新理念,建立一个公服务型政府。要实现制度的创新,从集权人治到民主法治。强化公务员服务意识,实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

第三篇: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摘要】首先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我们是需要政府的,政府在社会各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和西方(主要是美国)政府管理制度的对比,发现很多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发现中国政府还存在很多制度性的问题。这就需要中国政府深化改革,改革僵化的管理制度。

First,at the present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we need the government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market failure.The govern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ll aspects of our society.We can find vital reasons of some social problem by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government and western government(mainly about theAmerican government).We find many institutional problems in Chinese government.So,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deepen reform to change the rigid management system.首先我们不可能不需要政府,本书中①斯托基和泽克豪泽指出市场失灵的六种原因:存在交易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充足的可能性;交易成本会有碍交易的实现;由于信息不足或分配不均衡或是无力保障合同的实施;有些买家或卖家的市场力量是以破坏公平定价的条件;某些交易存在外部性。这说明市场不是万能的,所以政府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要进行宏观调控。

其次,政府必须是要受到限制的,美国立宪之父麦迪逊曾经说过,如果每个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类,那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因此美国通过了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小布什总统曾经说过,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大师们浩瀚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再次,政府受到的限制是有方向的,政府必须要为人民服务。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凡是让人民为国家服务的国家,必是专制的残暴的国家,只有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才是民主和善意的国家。一个国家,绝对不能只发展经济而国家发财,却不给人民自由,如果这样的国家掌控了世界,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呢?是制造麻烦还是带来福祉?以暴制暴,并不能真正消除暴力。一切通过暴力建立的理论体系,都只能是诺言、欺骗和伪科学。

关于公务员制度

在对政府的限制和管理方面西方比中国要进步得多。美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工作遵循公开、公平的原则,事前要有详细的计划,要将录用的职位情况、人员数量、基本条件、工资待遇等信息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向社会发布。不得有种族歧视,不得歧视残疾人。美国公务员工资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四条:一是实行同工同酬,不论性别、种族、信仰、年龄,只要做相同的工作就应取得相同的报酬;二是要保持工资与职称或者职等的相应关系;三是要维持公务员工资与市场中同类人员工资的大体持平;四是公务员工资要能够随经济发展和物价的变动而相应调整。① 《公共管理导论》P**页

美国公务员制度法制完备,用制度管人管事。美国公务员依法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无论是联邦还是州、郡都制定有公务员管理总法性质的《文官法》或者《文官制度法》,并依据该性质法规制定有公务员管理各环节的相互配套的单项法规。美国公务员制度讲究分类培训,重在提高工作能力。2000年以来,美国的公务员培训发生了较大变化。联邦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的培训工作由通用型的管理培训,发展为根据工作特点和绩效要求进行分类培训。完善公务员晋升机制,广纳良才。美国各级业务类公务员的任用实行公开考试晋升必考。当出现职位空缺时政府会通过各种媒体发布招考公告,机关内部人员和社会符合资格条件的人员都可报名应考,并依据考试成绩取得平等的任用机会。

但是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显然要比西方落后了很多,中国的公务员制度几乎还停留在传统的行政模式当中。这种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弊端很明显。根据欧文·休斯这本《公共管理导论》,主要弊端有:②

1、这种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一种以僵化的等级制度为特征的制度无法应付快速的变化

2、导致公务员只关注于自己的事务并患幽闭恐怖症

3、人事管理的目的在于,为需要完成的任务选拔任命和培训最适合的人员,然而这种人与事十分匹配的情况在任何制度中都难以完全实现

4、从基层选拔新成员的实际情况表明一大批公务员将会以相同的方式获得提升,直至离职。所以,有毅力、无野心的或健康的公务员将会成为部门的首长,而那些无耐心的或者天资高的公务员将会离开

5、那些差强人意的人事选拔方法,只是表现出一种表面的公正,实际上却都是在鼓励见风使舵的人而打击有能力的人

6、绩效测评的方法缺乏还会产生其它人事问题。可能会形成一种有具有相同心态的管理者所组成的小集团,只雇用和提拔属于他自己那一类人。

关于政府的宏观调控

西方的政府经历了重商主义、自由主义、福利国家、新古典主义政府仍然在很多方面进行着调控。③安德森提出了一组相对较为实用的政府角色,他探寻七项被称为一般角色的政府的基本职能,这些职能具体如下:提供经济基础、提供各种公共商品和服务、协调与解决团体冲突、维护竞争、保护自然资源、为个人提供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最低条件、保持经济稳定。另外,本书提到政府的主要调控手段有:供应,即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提供商品和服务;补贴,这事实上是供应的一种补充手段,政府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资助私人经济领域的某些个人,生产政府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生产,这里指政府生产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管制,这里指政府运用国家强制力批准或禁止私人经济领域的某些活动;对于这些工具的运用取决于特定的政府职能并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而且美国发展有一重要理念,即社会进步主义,主张实行全面社会福利,关心弱势贫穷群体,要求更公平公正的分配,反对资本垄断。最早的批判者时莱斯特·沃德。他指出:“自由放任时紊乱、不理智、不道德、不公正的,全然不符合人类活动的基本规则。其中,大工业时代的垄断代替了公平,真正的自由竞争已经名存实亡。那些将自由竞争喊得最响亮的人,其实是最乞求于国家干涉的人,即他们才最需要通过权力来垄断地积聚财富。”事实上,不是要不要国家干预的问题,关键在于国家干预是否公正。沃德强调,只有国家在资本的强者和弱者、在特权阶层和弱势群体之间进行公正的干预,真正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才能实②

③ 《公共管理导论》P152《公共管理导论》P104页

现;只有国家决心保证机会平等,保证经济稳定和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和智力水平,民主才能彻底贯彻。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的干预作用显然是要比西方大得多,但是这种中国特色的政策显然也带来了不尽人意的后果,虽然表面上没有出现像西方国家那样的大危机大萧条,但是却暗藏着深深的危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到了0.61(官方数据显示)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这一系列的数据显示出中国无论是从全国、城镇还是农村来看,贫富差距都过大。报告结论称:“当前中国的家庭收入差距巨大,世所少见。”有关专家称高基尼系数是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自然结果,它并不可怕。在短期内要缩小收入差距可以通过政府的二次分配政策来实现这当然是多方面不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也说明我国的很多政策方面还存在深重的问题,特别是政府在调控方面。

我国上至中宣部,下至各级基层政府一直在宣扬爱国主义,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把个人利益放在较低的位置,但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法学家、资产阶级功利主义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边沁的主张就是边沁主义,即功利主义,代表作《道德与立法》。边沁认为,凡人都有欲望,即为自我生存和避免危害的自利欲望。由欲望产生的动力成为动机,而动机就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原因。因此,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始动因就是欲望。边沁提出,人的行为的主要动机根本在于欲望的快乐和痛苦,人的一切行为则取决于对自己的功利,即当人的欲望在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焦虑和痛苦,而通过一定的方式和行为实现满足后就会觉得快乐和幸福,而这实际上就是满足。因此,不了解个人利益是什么,而奢谈社会利益是什么,是无聊和无益的。因此,我国政府在管理方面要找清楚方向,改革不仅仅在动机和目标上崇高,重要的是手段、过程和结果是否对人民有好处。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一个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形成新的管理模式。

最后,我想用张澜涛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中国古代的十六字治国箴言来总结政府的管理方法。那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对这句话有很丰富的解读方法,但是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治国重在治理人心。一方面由于人心难测又难以改变,容易失控,所以对百姓不得不有所防范。治国者须因事为制、随机应变,不可固守旧制,应把握“无德必亡,唯德必危”的尺度;另一方面,要积极疏导,要从最易造成百姓心中纠结的社会问题入手,也就是要从百姓的根本利益和基本需求层面思考问题,防范社会的结构性利益失衡成为人心不稳的根源。要以“人道”还治人心,适时教化,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警惕因人心不稳导致民怨迭起,要扼制不确定因素的灾难性放大。二是治国重在抓住事物发展的趋势。由于趋势生于微毫之处,故在“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就要注重防微杜渐。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趋势生于微毫之处,往往不能被轻易察觉,也不容易区分,如同“道”一样。因此要格外细心,慎始敬终,格物致知,明察秋毫,保持必要的敏感性和判断力。三是治国重在以精纯专一的态度探究事物的本质,不被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充分发挥统治者的主观能动性。四是治国重在切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以不偏不易的务实态度(中庸之道)遵循“天道”(自然法则),从而守中固善,统率治国纲领。

第四篇:《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读公共管理导论有感

在我们09行九班级的浓厚专业气氛熏陶之下,我选择了阅读欧文.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通过联想记忆法,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以为是晦涩难懂的教材著作,并且意外地发现了不少的共鸣,也不得不感慨《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对我思想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查找并大概地梳理了一下框架。《公共管理导论》可以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传统公共行政与新公共管理的竞争性理论,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政府角色的变化,第三部分则更详尽地阐述了新公共管理的特色,第四部分论述的是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根据时代的要求,公共行政随之发生变革,其中,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创新是公共管理发展的灵魂,正如新公共管理必将替代旧的传统模式的管理的进程一样,只有在不同时期下不断地随之变换视角,才能一步一步地到达更加理想的状态。

通读这本书之后不难发现,它为我们辨明了很多关于行政管理专业方面的概念、原则、理论以及列举了很多经典的案例,足以让我们系统地回顾一遍基础的专业理论和知识。例如,看似基本但是又很重要的关于行政与管理概念的区分;例如我们专业耳熟能详,经典之范的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人、代理人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例如通过富尔顿报告、诺斯科特-杜威廉报告反映“责任管理”等。

刚好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公共政策这门课程,所以通过联系,发现这本书的第四部分论述的巴顿和萨维吉提出的包含六个步骤的政策过程模式,我更偏重于“监控政策结果”,在我看来,这里的监控不仅仅在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控,还有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强化并且健全政府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使得政策的结果得以良好的实施和反馈。

第五篇:公共管理伦理学读后感

公共管理中德治的现实思考

——《公共管理伦理学》书评 刚刚拜读完张康之教授的巨著《公共管理伦理学》,自己起初对伦理学茫然无知,渐渐被张老师严密的思维、宏大的视角和深刻的阐述所深深吸引,尤其是公共管理中的德制的部分深深地吸引了我。虽然现在国家提倡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但是自己对什么是法治,什么是德治始终缺乏准确和深刻的认识。拜读了张老师的著作后感到深受启发,茅塞顿开。

张老师将社会治理行为模式分为三种:权治、法治和德治。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中,以权治为主,法治和德治只是辅助手段;在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是以法治为主,在法制的规范下,也有着权治的内容,而德治是受到排斥的;服务型社会治理是德治的治理体系,它把法治与德治统一起来。公共管理是一种实现了法治与德治统一的社会治理模式。张老师分别就这三种治理行为模式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今天人类社会对德制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而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恰恰属于德治的社会治理模式。最后,张老师谈到了德制建设问题,主要是从制度层面上提及,将作为治理手段的德治提升为德制。

总的来说,张老师从历史的演化来论述德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尤其是张老师的理论与目前我们国家的一些治国方略有某些相似之处,例如张老师论述的法治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德治和我们国家的以德治国基本方略,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与服务型政府。但我以前只是望文生义,缺乏理论思考。

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有限,不能就德治的内涵做深刻的思辨性理解与阐述,只能就张老师的观点与现实联系起来做一些思考,这也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一些感悟,希望不会太过幼稚。

以德治为主的社会治理

张老师在论及法治时谈到在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权力依然是社会治理的基础。但是这种权力是公共权力,需要制约,而法制正是出于权力制约的需要。而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属于德治的社会治理模式,它主要是德治与法治的统一。接着张老师又论述到公共管理是德治、法治与权治的统一,属于以德治为主的社会治理。

这一点恰恰与我们国家提倡的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的治国方略。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1 月10日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制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

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主要是从二者的统一方面来论及二者的关系,但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孰轻孰重则需要我们继续探究。

可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的治国方略与张老师德治与法治统一的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关于法律与道德两者何者应成为治国的主要手段,学者有过讨论。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以德治国为基础。例如郝铁川在《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撰文认为,(1)依法治国需以以德治国为基础。这首先是因为道德是立法的基础,重要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来源之一,先进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价值目标之一,良好的道德规范是评价法律规范善恶的主要标准之一。其次是因为道德是执法的基础,法律规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能否公正地、准确地把握立法宗旨,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执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能否恰当地运用这一权力,则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执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证据采信方面的自由心证权,能否恰当地运用这一权力,则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再次是因为道德是守法的基础。大多数人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是法律存在的基础;权利是现代法治的核心,如何将法定权利兑现成为现实权利取决于公民的自觉和自愿意识;与权利意识相对应的义务意识也与公民的自觉和自愿意识相关联。(2)以德治国需以依法治国为补充与保障。以德治国着力于通过提高人的内心觉悟和建设人的动机文明,来端正人的文明行为;依法治国则着力于通过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和建设人的行为文明,来开掘人的内心文明。以德治国着力于建设个体文明,通过榜样的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群体文明水平的提高;依法治国则着力于建设群体文明,通过群体文明的提高,防范、震慑个体的越轨行为。以德治国着力于强调人的义务意识、责任意识,依法治国着力于维护人的权利,强调人的权利意识,两者相得益彰。

当然,这里所说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与张老师的法治和德治的概念可能会有些出入,但它们当中应该有某些内涵是相通的。德治高于法治,德治能够使整个社会治理处于一种治者与被治者的互动之中,联系到现实中和扩大基层民主、扩大民主监督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趋势恰好有异曲同工之妙。治者与被治者的治与被治的关系会逐渐淡化,道德不再是服从权威。正如张老师说的:他在接受那种体现着、凝聚着法律和道德的管理的时候,其实是在实现着自我治理;他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服务型社会与服务型政府

张老师还论述到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属于德治与法治相统一的模式。只有在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中,德治与法治才获得了统一的基础。

张老师的见解不但在理论上很成熟,而且恰与时代特征吻合。目前我们国家正在推进建设服务型政府。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国家日渐重视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致力于公共服务,符合德治的要求,这是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党和国家做出的正确抉择。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应该也必须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大框架下来进行。可以说,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国家根据基本治国方略的要求而在操作层面对政府提出的要求。

当然,张老师指的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不光包括服务型政府,而是一个广泛的社会合作体系,主要包括制度和个体两个层面,以制度为起点,扩展到个体,当然主要还是一种道德化的制度安排。我们国家建设服务型政府显然属于制度层面的建设,是一种按照道德要求建设的治理体系的一部分。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服务型政府的主要特征是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民主和负责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法治和有效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实现了合理分权的政府。

可见服务型政府的某些内涵如公民本位思想,政府是服务者、公共服务等思想体现了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中德制和公共管理的要求。

当德治被作为一种制度来加以建设,才会成为一种稳定的持续的社会治理方式。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以前国家提倡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但是效果总是不理想的原因。因为要想德治制度化,必须要在制度层面上建设德治,而不能单单从个体上也就是从公务员自身的道德修养上来建设。

总之,拜读完张老师的著作,使我对德治这种治理手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意识的觉醒,张老师所倡导的以德治为主的公共管理必将能够成为现实,成为一种全新的有效的治理模式。

下载公共管理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管理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欧文·E·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提到许多管理理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魅力型领导理论,它强调个人魅力在管理中的重......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范文合集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欧文·E·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提到许多管理理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魅力型领导理论,它强调个人魅力在管理中的重......

    公共管理大全

    公共管理论文才参考题目一,绩效考核与管理(丰俊功)1,政丄府绩效管理平衡记分卡在地方政丄府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平衡记分卡在XX市政丄府XX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平衡记......

    公共管理

    什么是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

    公共管理专题论文

    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专题课程论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0912082班级 题目 温州动车事故所展露出其政府应急管理中的 危机 ——传统守旧的机制势必要与时俱进 姓名 翟 攀......

    公共管理求职信

    公共管理求职信1 尊敬的公司领导:您好!首先由衷地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简历,为一位满腔热情的大学生开启一扇希望之门。我叫,河南郑州新郑人,就读河南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

    公共管理(xiexiebang推荐)

    针对的问题是考试管理工作不科学、不规范。 意义:对进一步加强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推进考试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学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推动素质......

    公共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作业以论文的形式,要求如下: 请尽量在参考题目中选题(如果是自己选题,必须在公共管理学知识体系和研究主题范围内)。 2、论文字数1500字以上。 3、如果发现大段抄袭,做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