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努力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文章标题:努力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的实践思考
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安定有序,就是要求社会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社会政治安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当前,我市正处于加快发展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同时又进入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而带来各种矛盾的转型时期。同以
往相比,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有些社会矛盾还较为复杂和尖锐。在这一关键时期,我们要正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通过正常渠道表达合理诉求,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倍加珍惜团结稳定,更加努力加快发展,确保全市社会的安定有序。只有安定有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为此,我们必须把营造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前提是加快发展,繁荣经济
“仓廪实,而知礼仪;人贫穷,而生盗贼”。经济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发展是实现和谐的前提。尽管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在全国经济发展总格局中,仍属欠发达地区。启动和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往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难。当前,尤其需要重点把握以下三点。
(一)构建桂东南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南国特色园林城市的战略定位,需要全市上下进一步形成广泛的共识。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在2003年2月召开的我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我们作出了把**市建设成为一个融“工业中心、交通中心、商贸中心”于一体的桂东南区域性经济中心以及着力打造南国特色园林城市的战略决策。这几年来,围绕我市的城市定位,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集中精力,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财税增收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有效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我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几项主要经济指标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实现了速度与效益同步提升,促进了经济结构根本性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已由“十五”初期的43.1:21.4:35.5调整为目前的35.2:30.6:34.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99,财政收入增长18,这几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均比较大。经济发展有效地减少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全市政通人和、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我们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定位科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二)打造桂东南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南国特色园林城市的战略目标,需要全市上下坚持不懈地贯彻实施。我市城市的发展定位,既立足于我市的优势,又突出了城市的特色;既指明了城市建设的方向,又成为鼓舞全市人民为之奋斗的一张蓝图。这一定位,体现了民意,集中了民智,凝聚了民心。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发展,我们在工业、交通设施、商贸物流和城市建设等各行业的不断完善都是在城市定位的总体框架下规划建设的。这个决策符合自治区党委、区人民政府的战略部署,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符合**的发展实际,最终符合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一定要围绕这个定位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坚信,一个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南国特色园林城市,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傲然屹立在桂东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三)实现桂东南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南国特色园林城市的战略目标,需要全市上下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品格。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我市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只有求真务实,才会赢得历史的发展机遇,才会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市要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即将实施“十一五”计划之际,我们要深化细化区域性经济中心的战略任务,认真研究区域性经济中心的构建问题。坚持分阶段实施,分步骤展开,有重点突破,大力度推进,把这一战略任务,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竭尽全力解决瓶颈制约,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业集中区开发和重大项目建设问题。实现城市的发展蓝图,就要放眼未来,放眼世界,对人民负责。在奋力建设**的征程中,需要每一位市民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而形成全市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核心是以人为本,为民解忧
近年来,**市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来看,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一些山区农村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同时,全市还有一些农村贫
困人口、城市下岗失业职工、因病因灾致贫家庭等困难群体。帮助他们克服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应尽的职责,也是安民的重要举措。
(一)妥善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有效途径。当前,尽管我市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但因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而导致就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以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就业再就业、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重点,落实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帮助更多群众实现就业再就业。积极引导广大社会成员转变择业观念,提高就业技能,增强竞争能力。要切实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兴办农村二三产业,努力拓展劳务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切实抓好扶贫济困工作。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是确保安定有序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在搞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基础上,着眼于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不断扩大覆盖面。要探索社会保险向农村延伸的新路子,努力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的农村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要积极稳妥地推行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救助制度、困难家庭子女教育救助制度,切实保护、关心和保障群众安居乐业。要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集中力量,整村推进,分期分批实施全市102个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工作,积极帮助贫困地区农民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他们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
(三)努力兴办社会公益事业。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就是要重点抓好公益性事业的发展,抓紧把一批公益性项目建成民心工程,真正为民办好事。当前,要着力抓好八大工程建设:一是实施农村基础教育工程。以农村中小学为重点,加快142所学校的危改工程建设。二是加快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年内要解决880个自然村,14.5万多户,72万人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三是加快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进度。分期分批实施我市人饮工程,年内建成37个人饮项目,解决我市7.2万农村人口饮水难的问题。四是加快农村通达工程建设。年内投入1.7亿元,建设乡村四级公路105条,新增路程926.7公里,使全市通达公路的行政村增加194个,达到719个,村村通公路率达到67,实现全市公路里程突破3000公里。五是实施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全年完成培训农民2.05万人,实现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4.5万人。六是实施文化场馆建设工程。统筹推进,积极筹建市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力争2007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七是实施爱心工程。继续推进“五保村”建设,在原已建成的120个“五保村”的基础上再建设458个“五保村”。继续加大“明天计划”实施力度,为130名残疾孤儿实施康复手术。八是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农村卫生院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三、关键是积极引导,加强教育
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法治与德治是关键。近年来,我市在普法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营造了一种讲文明、讲道德、讲法制的社会风尚,为维护全市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但是,当前我市思想道德建设领域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对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会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的工作力度。
(一)大力加强普法教育。要认真按照“四五”普法活动的要求,利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和载体,广泛开展普法活动。第一,重点在机关。坚持学法用法,依法办事,机关干部应起表率作用。要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紧紧围绕“研究问题先学法,决策问题遵循法,解决问题依据法,言论行动符合法”的总体要求,下大力气落实领导干部法律素质教育的各项措施,切实增强各级各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第二,难点在农村。**市是个农业大市,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普法是基础,也是难点。虽然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漠视法律、有法不依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在农村中存在。同时,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农村普法工作的环境、对象、内容、任务和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要针对农村实际,重点筛选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教育,适当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培养农民的法制意识。第三,热点在企业。目前,**市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正处于攻坚阶段,由于利益格局的大调整,给职工带来了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大冲击,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容易激发并有可能酝酿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同时,各类中小民营企业也存在着进一步加强守法经营的问题。如何做到依法改制、依法治企、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已经成为我们普法工作的一个热点问题。加强企业的法制教育,十分必要和紧迫。要建立科学的企业普法教育管理体系,使职工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要努力探索企业开展普法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使职工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要加大依法治企力度,在企业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第四,亮点在学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其法律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国民整体法律素质的高低。学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是普法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学校加强普法教育,可以有效地增强青少年学法、护法、用法的能力,使青少年树立崇尚法治的现代理念,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学法、用法、护法风气的形成,其作用巨大,效果明显。因此,要切实利用学校这一平台,充分发挥其在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中的基础性和主渠道作用,把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纳入教育的整体规划,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的工作体系,不断推进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使学校真正成为普法教育的一个亮点环节。
(二)大力推进道德教育。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地区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对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必须大力推进职业道德建设。在党政机关,要以增强广大机关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为重点,大力倡导勤政为民,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钻研业务,甘于奉献的精神。在企业、商界、服务行业,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切实解决各类从业人员在诚实守信和规范服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信用意识,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使“明礼诚信”成为行业的立业之本。在社区和农村,要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集体主义和移风易俗为重点,切实解决广大城市居民、农民在公共秩序、环境卫生、人际关系、集体观念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谦让的文明新风。二是注重弘扬优秀的伦理道德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充分发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大力弘扬诸如“和为贵”、“和衷共济”、“仁爱”、“修身”、“守望相助”、“尊师重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孝敬长辈”、“尊重父母”、“和睦家庭”、“男女平等”、“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传统美德,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要在全市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要积极开展市民道德实践,突出抓好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的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城乡文明水平。
(三)大力加强品质教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从我市当前的情况看,需要大力加强三种品质教育。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凝聚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这种感情必然表现出为祖国尊严、独立、统一、繁荣、昌盛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有国才有家。培育这种思想,就是要求我们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自觉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自觉增强为国奉献、为民造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统一起来。自觉地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始终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实现和维护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全民族的共同利益。二是加强敬业精神的培养。所谓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我市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以及美好前景,催动全市上下必须大力弘扬爱岗敬业精神,既胸怀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极端负责的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奋发拼博,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三是锻造廉洁奉公的品质。廉洁奉公,是每个公民必备的思想素质。尤其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应当把廉洁奉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工作中敢于拼搏,勇于创新,淡泊名利,一心为公。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
四、重点是协调各方,化解矛盾
促进发展是政绩,维护稳定也是政绩。抓稳定,关键在于理顺民心、了解社情、摸透民意,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入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努力在维护稳定中推进改革开放,通过抓好稳定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
(一)必须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是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的重点和难点。近几年来,我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由于领导重视,制度落实,组织有力,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一些影响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有:征地补偿问题、农村“四大”纠纷问题、企业军转干部待遇问题、二次退伍老兵待遇问题、企业分流人员待遇问题、法院判决执行难问题、涉法涉诉问题等诸多问题。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一要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制定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源头上减少矛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源头治理,特别是注意从政策层面消除不稳定的因素,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必须慎之又慎;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决策,必须坚决纠正;凡是超过群众承受能力的决策,必须暂缓出台。二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从过程上有效解决矛盾。对利益方面的矛盾,主要用经济的方法加以解决,统筹兼顾、协调安排;对是非方面的矛盾,主要用民主的方法加以解决,说服教育、增进团结;对涉法方面的矛盾,主要用法治的办法加以解决,依法办事、公正处理。三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纳入规范化的轨道。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把工作重点移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上来。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完善群众意见表达机制,使群众的意愿能够真实及时反映上来。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二)必须坚决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多年来的经验表明,依法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是遏制犯罪上升的有效措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因时制宜,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哪里的治安问题严重,就重点整治哪里。当前,要把打击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有组织犯罪、毒品犯罪、赌博犯罪以及“两抢一盗”等犯罪作为打击的重中之重,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要依法加快办案进程,对严重刑事犯罪分子,依法快捕、快诉、快审、快判,形成打击工作合力。要适时开展治安重点地区专项整治,重点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侵财犯罪、赌博犯罪、毒品犯罪、网络犯罪以及社会丑恶现象。
(三)必须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的落实。实践证明,减少和预防犯罪的发生,治本之策就是要深入落实“打防并举、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努力建立快速反应、控制有效、打击有力、打防控管一体化的防控体系,从制度上保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顺利开展,保持社会治安大局稳定。一要建立有效的[找材料到好范文 wenmi114.com-www.xiexiebang.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社会控制机制,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对社会进行有效的调控,缓和化解各种社会冲突,使社会处于良性的运行之中。二要建立社会舆情分析机制,全面掌握社会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的征兆,为快速、有效解决问题提供正确的依据。三要建立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社会预警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四要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积极创建平安县区、平安乡镇、平安社区和平安学校,努力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
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更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只有广泛动员,齐心协力,才能确保社会的安定有序,进而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
《努力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的实践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努力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的实践思考。
第二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努力构建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原则,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认识保持安定有序、维护社会稳定的重
要意义。在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维护社会稳定。目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攻坚阶段,同以往相比,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社会矛盾也较为复杂和尖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只有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解决,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社会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达到安定有序的目的。本文就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到“安定有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做好思想工作,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前提《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指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始终伴随着大量的思想是非问题。要看到,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国际战略格局的剧烈变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国家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都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思想反映,从而使思想领域的是非矛盾日趋增多和复杂化、新型化。这也就决定了解决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就是引导和帮助群众解决思想是非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认清自己作为群众向导的重大责任,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分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刻变化,认真研究并积极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把引导人、教育人、改造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强化外部灌输与实行群众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与纠正不良思想倾向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强思想教育同加强社会管理结合起来,要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和办法,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努力做到准确地把握民情民意,在顺利的条件下,注意保持清醒头脑,防止对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或听不进不同意见和建议;在不利的条件下的条件下,注意吃透情况,冷静分析,对事物的主流和本质做出正确判断,不为非主流的东西和假象所迷惑。
二、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重点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础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只有执政为民,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到安定有序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社会群体结构发生新的分化组合,呈现出经济关系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冲突明显化的态势。这种变化使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的格局,利益矛盾特别是经济利益矛盾日益显露和凸现出来,成为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源。我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源于实际利益问题,直接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处理好这些矛盾,最重要的是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关心群众疾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切实实地解决群众的问题,理顺群众的情绪,避免矛盾的激化和复杂化。在城市,我们要重点解决好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拖欠职工工资问题及市政建设改造涉及的居民搬迁问题;在农村,要着重解决好土地承包问题、农民负担问题、村级债务问题、民主选举问题、干群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影响很大。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认真研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广大党员干部要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事业心、责任感,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实干精神,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能力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
能否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关键在于党,在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这不仅因为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地表现为领导和群众的矛盾;而且因为群众之间的各种矛盾都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去处理,处理不好,最终也会表现为领导和群众的矛盾。从整体上讲,我们新
形势下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主流是好的,具有一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党员干部经不住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忽视政治学习,放松思想修养,公仆意识淡化;有的搞形式主义,不深入调查研究,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有的脱离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缺乏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些问题虽然只存在于极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但严重地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规律和特点,努力探索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思路、新方法,为防范、应对、化解各类矛盾提供理论和对策支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密切联系群众,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群众工作的重点,善于处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复杂棘手问题。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党的事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只有一切为了群众,才能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端正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态度;只有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才能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找到妥善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建立健全防范、调节、控制矛盾的机制。能否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到新形势下各项改革的进程,而且将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事实上,许多地方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得比较好,就是因为首先抓住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治理。因此,在那些干群矛盾比较突出的地方,解决问题必须从治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入手。
四、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
对于人民内部的得失矛盾可用经济的方法解决,对于人民内部的是非矛盾可用民主的方法解决,尽量不能让矛盾升级。譬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对于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项政策性强、难度大的工作,处理得当,可以有效化解矛盾,增强人民内部的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加速经济发展;处理失当,则可能引发诸多政治矛盾、思想矛盾和社会矛盾,使矛盾越来越复杂化、尖锐化,甚至使矛盾的性质发生转化,从而影响人心稳定和社会稳定,阻碍经济发展。要处理好群体性突发事件,关键在于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方面一条最重要的经验。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的特殊表现形式,尽管表现形式激烈、尖锐,但从总体上讲仍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因此,我们对一般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要立足于说服、教育、疏导、沟通,避免规模扩大、事态升级。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通过扎实有效、认真细致的工作,防止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问题,非政治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努力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及时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对可能出现的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及早做好预案;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要冷静处理,切不可态度粗暴、简单从事,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采取补救措施,避免造成更大范围内的损失。但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必须掌握主动,尽快控制住局面,选准时机,采取果断措施,孤立、打击其中的违法犯罪分子,教育、争取一般参与的群众,及时制止事态的发展。保护公民利益免受侵害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五、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途径
曾庆红同志在《关于国内形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价值目标与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它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无差别社会,更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够提供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包括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我们既要坦诚地承认社会矛盾特别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又要努力地为解决这些矛盾、缩小这些差距而奋斗”。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每一种矛盾又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制约,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的矛盾体系。社会差别问题、社会成员分化和流动问题、贫富差距和社会贫困问题、社会就业问题等等往往和群众的实际利益往往交织在一起。正因如此,我们在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时,必须突出方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统一上寻求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特别是坚持把根本性的途径、方法、措施和其他途径、方法、措施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行政手段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定要小心谨慎,努力把工作做细、做实,避免简单粗暴;运用法律手段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定要在严格把握法律界限的同时,努力掌握好政策尺度。
总之,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要求,严格遵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努力寻找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结合点,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规律性,善于体察民情、民事,关注民生、民意,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做深入、扎实、耐心的工作,就能够把人民内部矛盾认识好、解决好,就能够维护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就能够使社会安定有序。
第三篇:增强责任意识 切实履行职能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增强责任意识 切实履行职能 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今天大会通报了区政府发生的一些事情,有一些思考和大家共勉。
一、通过学习和思考,进一步强化了对新时期政法工作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解与把握
首先,政法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政法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切实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感情认同,自觉把政法工作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来谋划、来推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以实际行动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政权、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其次,政法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司法制度,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立足于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建立起来的,其本质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和法律之上。必须更加牢固地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决抵制西方错误的政治观点和司法理论,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第三,政法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肩负起首要政治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政法战线要切实担负起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确保大局稳定的首要政治任务。政法工作必须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真正从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习惯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思想观念、习惯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各种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习惯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政法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中来谋划,切实履行职责,不辱使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四,政法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队伍建设。在全部政法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是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政法队伍,极其重要、极其迫切。必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必须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政法领导班子建设;必须深入开展专业化、职业化培训,加强政法队伍执法能力建设,确保政法队伍胜任职责需要,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法工作中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
二、切实发挥司法行政机关职责,全面做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各项工作
第一,全面实施“五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普法宣传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当前,“五五”规划实施已进入关键阶段。要紧紧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紧密结合维护稳定工作实际,不断创新形式、强化措施,全面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广泛宣传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法治化水平。
第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政法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矛盾纠纷、协调利益关系的工作。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矛盾易发、多发期。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当前的社会形势,理性正视社会存在的各类矛盾,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处理和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是政法机关的职责要求和重要任务。政法机关特别是司法行政机关要认真贯彻调解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各级工作网络,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化解人民群众在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方面的传统性、常见性纠纷,积极参与和妥善处理土地承包、建设拆迁、物业管理等热点、难点纠纷,努力提高调解成功率和协议履行率,真正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防止矛盾激化,保持社会和谐。
第三,认真抓好安置帮教工作,努力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刑释解教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由于在大墙内接受教育改造,都与社会有或短或长的隔离,回归社会以后,一部分人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很容易重新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融入社会、解决好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是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安置帮教工作机构,健全基层工作网络,细化释解人员衔接、帮教和安置工作流程,做到有人衔接、有人帮教、有地方安置。认真落实中央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意见》,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尽最大可能落实各项帮扶政策,认真解决释解人员的生产生活困难。抓好释解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过渡性就业实体建设,切实提高释解人员就业安置率,努力减少释解人员重新违法犯罪。
第四,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切实保障和维护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通过开展法律服务,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是司法行政机关的重要职能。要组织公证、律师、法援、司法鉴定机构工作人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参与政府决策、矛盾纠纷调解、依法信访等工作,协助政府依法、科学决策,依法化解纠纷和处理信访问题,防止和杜绝因决策失误侵害群众利益、引发社会矛盾,提高矛盾纠纷的处理效率和公信力,减轻信访工作压力,维护正常信访工作秩序。进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特殊困难群体的法律需求,使广大群众平等享受法律保护,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三、强化措施,确保维护社会稳定各项工作收到实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维护稳定工作事关社会安定、事关经济发展。政法各部门必须高度认识此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以“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为动力,进一步加强领导,将维护稳定各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层次落实责任,使全体政法干部人人有担子、个个有目标,确保完成保一方平安的工作重任。
二是搞好协调配合。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不仅仅是政法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地方、行业和部门一方面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做好自己的事;另一方面,地方、行业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特别是政法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配合,整合工作资源和各方面力量,建立大稳定工作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维稳工作格局。
三是狠抓基层基础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做好维护稳定工作,必须紧紧抓住基层基础建设这个关键。要着力抓好基层队伍建设,强化力量,提高素质,建设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优良、能打硬仗的基层政法队伍。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在办公场所、装备设施和工作经费上的投入,奠定维护稳定工作的坚实基础。
第四篇:构建企业安全文化,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构建企业安全文化,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陈 篮
(广州市黄埔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摘要:一个企业发展的好坏,除了体现在管理、技术等各方面的实力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那就是企业文化,而在企业文化里又包含着一个本质性的关键因素——企业安全文化。从另一个高度上看,搞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但能促进企业的发展,更能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安全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从本质上营造全社会范围的安全氛围,强化安全生产、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构建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打造坚实的文化基础。
本文将通过对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与内涵的诠释,通过调研,查找我区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寻求安全文化建设更有效率、更具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企业 安全文化 应对策略 和谐社会
一、序
安全是一种责任,安全是一种挑战,安全是一种态度,安全是一种经验,安全是一种荣誉,安全是一种尊严,安全 是一种幸福,安全是一种财富,安全,更是一种文化。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各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元素,只有始终保持安全、稳定地持续发展,才能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一个企业如何才能做到安全、稳定地持续发展呢?答案就是建设与企业相适应的企业安全文化。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永恒的主题,安全文化已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安全生产实践中,以从事安全管理、安全生产、开展安全宣传教育等形式,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共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点的价值观念、经营作风、管理准则、企业精神、职业观念和安全目标等各个方面的总和。它以人为本,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安全价值,是企业安全形象的重要标志,是凝聚员工的强力磁石和树立企业安全精神的动力。
二、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要做好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工作,就必须对企业安全文化有一个全面、清晰、理性的认识,无论是它的基本定义,还是它的深层内涵,都要有相当透彻的理解,才能从其本质出发,建设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
(一)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
根据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安全文化其实就是企业的安全意识、安全目标、安全责任、安全素养、安全习惯、安全设施、安全监管和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的总和,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人的健康,珍惜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并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作用,是全体员工安全素质和良好习惯的体现。
(二)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
安全文化和企业文化一样,都是凝聚人心的无形资产和精神力量,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推动力,是员工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发展之宝。安全文化把“服从管理”型的“要我安全”转变成“自主管理”型的“我要安全”,从而在本质上提升安全工作的境界。
传统的安全管理是一种被动型、经验型的作业驱动型管理,而纳入经营战略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种创新的效益型、系统型的项目驱动型管理,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安全文化能弥补安全管理在人文方面的不足。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不仅能使企业的安全环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更重要的是经过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能使员工的思想素质、敬业精神、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同时也能带动与安全管理相适应的经营管理、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等中心工作的平衡发展,可以说,企业安全文 化和企业安全管理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由此可见,作为企业安全管理精神推动力的企业安全文化对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等都有着巨大的积极影响。因此,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已成为当前企业的主要任务。
三、黄埔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一)当前我国安全文化建设总体情况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势头比安全文化研究势头要强劲,这与我国国情也有一定的关系。主要原因是因为政府首先把安全文化建设的任务交给国有企业和一些大型私营企业,并且要求各企业务必承担和落实安全文化建设的责任。但仔细考察后不难发现,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基本上是由企业本身的企业文化衍生而成的,而企业文化的形成,其核心又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强盛所致。因此,在政府的推动下,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首先在企业生产管理层面强调得多,并且附带一定的强制性经济惩罚措施,与学术界强调的“以人为本”,强化安全意识和安全理念的安全文化研究差异甚大,从而形成了当前安全文化建设的不合理现象。当然,我们始终相信,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学术界安全文化研究最终必将形成良性互动进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二)黄埔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据调研,黄埔区一部分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上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各类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仍需继续努力,通过各种方式,与企业加强沟通,对企业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做得稍显不足。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的相关活动不够,企业、全社会的安全文化氛围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
2.企业安全管理制度推广不足,渗透力不强。各企业单位在安全管理制度与方法的推行上存在一定不足,导致部分员工对制度要求不够了解,安全生产的概念不够清晰。
3.企业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安全监督意识不强。发现安全隐患后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制止或改善,错误地认为小隐患可以接受,或者以后再处理也没太大影响,忽略隐患存在时间与事故发生率的正比性。
4.基层人员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宣传力度、自身文化水平等影响,员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了解不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甚至认为安全只是管理人员和企业的职责,自己不出事就可以了;也有部分认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在搞形式主义,在企业对其进行安全文化宣传教育等工作时,只是应付了事。
5.企业员工的文化程度不同,员工素质和对安全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员工存在侥幸心理,这是制约企业安全 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三)下一步应对策略
有人认为,安全只是一种感觉,一种虚无飘渺的概念,的确,如果只是在口头上或是在书面上说说写写,安全就真的只是一种虚无飘渺的感觉了。所以,安全文化的建设,更加重要的是把所制定的安全体制和管理办法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小细节中去,这样才是真正地做到“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谈。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最大隐患,据对企业历年发生的事故分析显示:98%的事故是人为失误造成的,而人员安全素质和能力主要源于有效的教育培训和文化氛围影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企业内部甚至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安全气氛、安全风气,将整体的安全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员工的安全生产精神动力,并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而努力。
针对我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并思考相应的应对策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文化建设主体层面:政府、企业、个体之间的互动构建。安全文化建设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企业重在落实,个体在于内化安全文化理念或执行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任务。
(1)从政府角度看,安全文化建设是面向全社会,我局 在每年工作计划和科技规划中都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重要一块提出来进行讨论和设想,力求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各类生产组织、行政管理部门都要重视安全文化建设,深化安全理念,增强全民安全意识。
一是要加强对企业的安全思想教育。强调全体企业参与,以企业法人为主要对象,进行长期反复的思想、态度、责任、法制、价值观等方面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培训,充分阐释安全文化,大力传播安全文化,系统灌输安全文化,认真实践安全文化,唤醒企业对安全的渴望和重视。
二是要增强对企业安全知识教育及引导。积极利用电视讲座、报告会、培训班、学习班、竞赛活动等各种手段,对企业管理层及企业员工进行生产作业安全技术知识、社会公共生活安全知识、抗灾避险知识、自我保护知识等内容的普及教育、再教育。
三是要强化企业、全社会的安全文化氛围。通过布设一些安全文化气氛浓、有益于人们增强安全意识的宣传标志,利用节日、“安全月”等机会,在全区辖内开展各种有益于安全文化建设的文娱体育活动,渲染和强化全社会的安全文化氛围。也可与其他科研机构、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及其他区安监局等单位增加联系,多边合作,共建企业安全文化,逐步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2)在企业方面,把完善和建设安全文化落到实处,多 从企业文化入手,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岗位与职责、安全实施、安全培训、安全保障条件、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多方面探索。
一是形成全新的安全文化理念,使安全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①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安全文化是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新举措,保障员工人身安全与健康。②树立“安全就是企业最大效益”的观念。只有实现安全才能确保企业稳定的生产秩序,没有可靠的安全作为屏障,企业的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将无从说起。③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观念。安全不仅是企业的重要工作,也是每个员工的事。企业应当不仅仅强调物质存在的可贵,更应关注和关爱员工,使员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为员工提供一个本质安全的工作环境。
二是创建有效的安全文化机制。一个有效的安全文化机制,能够保证安全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创建安全学习机制。要使安全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必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学习机制,通过各种形式,建立学习型组织。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②创建安全管理机制。认真整合并完善各类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增强科学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前提,也是创建安全文化的前提。③创建安全培训机制。把安全培训工作 纳入企业安全生产和企业发展的总体布局,统一规划,同步推进,把安全培训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以安全培训为起点,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
(3)从个体方面看,企业的安全管理员、安全监督员、安全技术员等安全人员的配备必须进一步完善。另外,在员工个体培养方面,养成良好的员工行为规范,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培养员工的良好的安全职业精神,是营造企业文化的重要举措。①塑造员工良好的安全职业行为。职业文明是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高的安全规范。②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工作中要严格要求员工的操作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整改,使员工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③开展安全竞赛活动。在竞赛活动中使员工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不断创新的工作态度,争创一流的工作精神,展现员工良好的安全职业行为。
总体来说,在政府、企业、个体之间的安全文化互动构建的势头在增强。
2.安全文化建设制度层面:宏观上的安全法律法规与中观上的安全管理制度在逐步完善。
文化本身包括制度文化,安全制度建设本身就体现为一种制度性的安全文化建设。宏观层面看,国家、省、市各级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技术标准一直以来都在随着形势不断完善。目前我国的安全法律法规具体包括:一是各 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包括应急预案);二是各类安全技术标准制度如煤矿开采技术规程、建筑施工规程等;三是安全保障制度如工伤保险制度、伤亡赔偿制度等,还有就是在相关的刑法、党纪条例等方面也都相应地对安全责任进行了规定。从中观组织层面看,主要是各级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及条例,主要体现在各类生产企业组织中,如“安全生产责任制”、“群众安全监察员制度”等。就安全文化建设本身的制度而言,最主要的还是政府部门推行的“安全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安全文化规划纲要”和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制订的“安全文化建设方案”、“安全文化建设细则”等。
3.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层面:社会与企业的安全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
在全社会层面上看,每年全国开展的“安全生产周”、“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等活动以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我局在这一层面也做了不少的工作,例如制作“安全生产知识小册子”、“安全生产科普动漫作品”等安全文化载体,通过开展活动,下派到各企业,更从电视、报刊杂志、多媒体等各个角度进行相关的报道,强化全区企业、人民的安全意识,促进安全生产、社会和谐。
三、结束语
安全是一种文化,一种值得我们去追捧的新型文化。搞 好安全文化的建设,我们才更有信心担负安全的重任,迎接安全的挑战,端正安全生产的态度,积累安全管理的经验,拥有安全赐予的荣誉,捍卫安全赋予的尊严,享受安全所给的幸福,分享安全带来的财富。
搞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安全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从本质上营造全社会范围的安全氛围,强化安全生产、持续发展的意识,为和谐社会打造坚实的文化基础,从而增强我们的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作者简介:陈篮,男,1963年10月出生,广州市黄埔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安全生产法规、宣传、培训教育工作,副教授职称。邮编:510700,广州市黄埔区大沙东路333号区机关大院附楼605室,电话:82378400,传真:82378902,E-mail:gzhpchenlan@126.com。
第五篇:维护发职业合法权益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文章标题:维护发职业合法权益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新形势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也是工会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在实现“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要学会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这既是新形势下对工会突出维权职能内涵的丰富与深化,也是工会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的责任所在。
所谓主动维权,即要求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要有主动的意识、超前的预见和积极的作为,实现从事后介入的被动维护向提前参与的主动维护转变;依法维权,运用法律手段,健全在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制,把维权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科学维权,用科学理论来指导、用科学态度来协调、用科学方法来推进,配合有关部门制定维护职工权益的科学标准。
要切实搞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当前各级工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加大“依靠”方针的贯彻力度。王兆国同志在全国工会领导干部高级研讨班上指出:“不管改革如何深化、经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不会改变,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不会改变,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不会改变”。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与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是完全一致的。对于各级工会来说,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出发,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解决好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就是要在政治安排、权益维护、舆论宣传上落实好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就是要引导职工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同保证职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结合起来,让职工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
——加大工会组建工作力度。随着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职工队伍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会工作的对象从过去主要以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为主,逐步扩大到既包括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又包括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非公企业职工和新产业职工。工会工作的分散性、流动性日益加大,职工权益保护凸显多元化、复杂化,这给工会组建工作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按照全总提出的“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建工会”的要求,当前推行的把工会建在社区就是对传统组建方式的创新,它适应了职工流动性大、工作岗位不稳定、但居住地相对稳定的现实。工会的基础在组织,组织的活力在维权,维权的目的在兴业,兴业的根本在富民。所以,加强工会组织建设,也是工会组织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的具体体现。
——加大维护职工劳动权益力度。当前要着重解决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且文本不规范和集体合同不履约的突出问题。职工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应把职工的工资收入、劳动保护、工伤、医疗保险等内容纳入到集体合同中,从制度上保证职工合法权益的落实。
——加大推进社会保险参保力度。各级工会要督促用人单位为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重点解决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的问题。同时也要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探索出便于接转和享受的养老、医疗等保险办法。
——加大维护职工民主政治权益力度。要坚持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尤其要在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代表中,吸纳一定比例的农民工,参加企业的民主管理;要积极探索非公企业职工民主管理机制,大力推进职代会制度、厂务公开制度;要在乡镇、社区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拓展民主管理的渠道。同时还要维护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进而提高其社会竞争能力。
《维护发职业合法权益营造和谐社会环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维护发职业合法权益营造和谐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