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16:2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一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简称“五爱”。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社会的性质、特点和社会历史条件,提出要倡导“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其中的“爱护公共财物”改为“爱社会主义”,赋予了“五爱”更全面、更深刻、更科学的内涵,并明确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这是对社会各阶层人们普遍的、共同的道德要求。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再次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纲要》也把“五爱”作为我国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充分肯定下来,并指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要求的具体内容是:第一,爱祖国。爱祖国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是人们对自己祖国山川风物、物产资源、历史传统和文化艺术的无限珍爱,对祖国尊严、荣誉、利益和命运的深切关注;力求祖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得到发展的忠诚愿望和对外来侵略坚决反抗、愿为祖国献身的英勇精神。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明,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人民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有着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这已成为我们宝贵的民族性格。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参与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付出了最大的牺牲,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者。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最高风范。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便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爱祖国,首先应进一步增强人们心目中的祖国意识。有了强烈的祖国意识,才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祖国的存在。这需要全面地认识祖国的历史,了解它的过去,了解它的传统,了解它几千年来创造的灿烂文化和遭受的屈辱苦难,更要认识了解祖国的今天。爱祖国,就应更多地担负起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要把对祖国的意识、对祖国的情感,转化为建设祖国、维护祖国的力量。任何一个真正爱祖国的人,都必须首先要求自己做一个好公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以祖国大局为重,以祖国利益至上。爱祖国,还要有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要在全社会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最大耻辱。一个民族为自己而自豪,决不容许别的民族歧视、侮辱,保持自己民族尊严的情感,就是民族自尊心。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我们应当为自己的民族而骄傲,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对民族兴盛满怀信心。第二,爱人民。爱人民是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重要体现,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然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就必然要以爱人民为基本要求。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同志在他富有传奇性的一生中,用他的整个理论和实践活动,为我们树立了这一道德要求的最光辉典范。爱人民,就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心中时时刻刻装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关心人民,服务人民,保护人民;就要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尤其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和损害的关头,应该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那些面对他人的困境和危险麻木不仁,甚至见死不救的人,不仅丧失了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道德,而且辱没了做人的尊严。爱人民是对每一个公民的道德要求。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实践爱人民的道德要求,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强化公仆意识,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勤政为民,廉政爱民,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对于普通群众来说,也同样有一个爱人民的道德要求。人民不是抽象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父老乡亲、同志朋友、兄弟姐妹,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群体。尊老爱幼、扶危济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瞻养父母等等,都属于爱人民的范畴。第三,爱劳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在劳动中,形成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决定了其他的社会关系,同时也产生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因此,对劳动采取什么态度,从来就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觉悟的重要标准。鄙视劳动,不劳而获,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是剥削阶级的腐朽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爱劳动为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物质财富还没有极大丰富,还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我们必须提倡爱劳动的道德风尚。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的第一生活需要,爱劳动将成为人们的自觉的道德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劳动,首先要求每一个公民树立社会主义主人翁的道德责任感,以诚实的态度自觉自愿地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在劳动中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充分发挥高度的自觉性,发挥聪明才智,认真负责,保质保量地完成劳动任务。爱劳动,就要乐于吃苦,艰苦创业。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贪图享乐、坐享其成或挥霍浪费,不爱惜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都是不爱劳动的表现。爱劳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体现在依靠诚实劳动,勤劳致富上,任何不劳而获、投机取巧、坑蒙拐骗的行为,都是可耻的。爱劳动,要从小培养劳动习惯。第四,爱科学。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武器,是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成果,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革命意义的力量。爱科学,就是要崇尚科学,掌握科学知识,投身到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中去。早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强调,要提倡科学精神,学习科学知识。他指出:提倡科学,宣扬真理,反对愚昧无知、迷信落后,加强马列主义的宣传,不管对人民群众或部队,都是同等重要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论断,提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在当代,科技进步愈来愈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和决定性因素。我们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爱科学,就要追求科学真理,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增强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贡献的才干;就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努力创造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各地领导干部要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爱科学,就必须崇尚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等野蛮愚昧行为。爱科学,还必须树立求实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反对弄虚作假、因循守旧,要勇于发现真理,坚持真理,发展真理。爱科学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应该体现在生产、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在农村,要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开展科技扶贫。在城市,要搞好科学研究和应用,搞好科学普及活动,重视科普设施建设。在工矿企业,要给职工学科学、用科学的机会。在全社会范围内,要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办好科普专栏和节目,对人们普遍关心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科学解释,引导和教育群众尊重科学,使人们认

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崇尚文明,克服愚昧,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第五,爱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所做出的历史选择。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振兴,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同我们每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因此,爱社会主义成为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爱社会主义,就要使每一个公民懂得,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中国不搞社会主义没有出路,没有前途。爱社会主义,就要时刻铭记“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离开了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爱社会主义,就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自觉地维护、贯彻和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爱社会主义,就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业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聪明才智和力量。爱社会主义,就要把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和荣誉放在首位,同一切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基本涵盖了社会生活中最主要的道德关系,是每一个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问答》)

第二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无产阶级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为人民服务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是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新的历史时期为为人民服务思想注入了新的内容。

三、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仍然需要大力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它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是全民道德的准则。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一、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原则包含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促进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不断发展。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二、弘扬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应当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等。自觉的克服和反对个人主义。

三、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

马克思主义主张利与义的辩证统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所有社会成员应树立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也要充分尊重个人的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第三节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大学生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应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的传统,发扬革命传统并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二、努力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与规范

“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国守法、明礼守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基本道德规范。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包括道德规范的认知、道德情感的升华、道德意志的培养、道德行为的养成等过程。

教学难点:道德的基本含义。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集体主义的科学含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修

第三篇:道德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者道德的基本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下面五条准则,充分体现和贯穿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爱岗敬业。讲的是如何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是否认同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关系着愿不愿意在职业岗位上尽职尽责,确立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这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前提。我国素有敬业乐业之说,敬业即忠于职守,乐业即热爱职业。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敬业才能爱岗,爱自己的服务对象,才能忠于职守,乐于奉献。从业者如果不认同自己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甚至看不起自己的职业,就不可能树立敬业乐业精神。爱岗是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爱岗的具体体现和情感表达。在我们社会里,职业分工的根本意义,在于人民有组织地自己做自己的事业。作为从业者,每个公民都是人民的一员,对于人民群众来说,为人民服务本质上是“人民自我服务”,即人民群众通过相互服务来谋求共同的幸福。每个职业岗位上的服务者,在别的岗位面前都是服务对象。职业分工在人格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和根本利害冲突。因此,在个人发展同事业发展之间,在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与手段之间,完全可以在爱岗敬业中统一起来。敬业也就是自爱自强,是主人翁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统一。

诚实守信。即诚实劳动,守信用,讲信誉,信义为重,信守承诺。诚信是职业态度的起码要求。就是在从业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在同行及行业之间,以诚相待,互相尊重,自尊尊人,不弄虚作假,不搞坑蒙拐骗。中国古代贤哲都劝诫人们要讲诚信。管子说:“士农工商都要以诚信为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则提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北宋周敦颐把诚看作“五常之本,百行之源”。都说明,在职业生活中,只有诚实地劳动和创造,襟怀坦白,光明正大,诚以待人,讲究信誉,才能实现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人生境界,才能促进事业兴旺发达,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办事公道。即对人对事出以公心,办事公正合理,平等待人,不能从私心杂念出发,不能以权谋私,以岗谋私,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化公为私。永远站在绝大多数劳动群众一边,团结大多数,维护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不能搞小圈子,拉帮结派。

服务群众。满足群众要求,尊重群众利益,这是职业道德的目标、指向和最终归宿。要有群众观点,从群众的利益和需要出发,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便利群众,倡导便民政策,使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奉献社会。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从事任何职业都有对社会、对他人做出奉献的责任与义务。要以“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准则,为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作出贡献,要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促进社会协调发展。这是每种职业实现其特殊社会职能,体现其社会价值和意义的根本要求。

第四篇: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范文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道德建设

摘要:生态道德建设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诉求,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培养21世纪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平等、和谐、公正、适度、统筹兼顾的原则,加强生态道德的宣传与教育,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培养道德情感,建立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监督机制,规范道德行为,并最终建立生态道德评价机制,巩固道德建设成果。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具体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明确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并把新农村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起来,提出了保护自然环境,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又将生态文明这一崭新亮点写进党的报告中,文明生态村已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创建载体。因此,无论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来说,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道德建设尤为重要。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诉求。

生态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的产生、繁衍与进化都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历程中逐渐完成的。第二,人类应该尊重和善待自然。劳动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手段,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善待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进化,注重可持续发展。第三,人类应在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认为,随着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以及自然界的恩赐的同时,彼此的矛盾和不协调因素会逐渐显现。人只有遵循客观生态规律,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凭借人类的聪明才智来逐步消除这些矛盾。第四,应坚持制度、科技进步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原则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马克思认为,从表象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出现异化现象,但从本质来看,这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异化的反应,要解决这个困扰全人类的难题,唯有解放人类,消除人与社会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核。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是自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要充分尊重自然、珍爱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代际利益,把宏观利益与微观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主要利益和次要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人与自然系统的协调发展,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有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是与马克思自然观一脉相承的,是社会主义生态伦理观的思想精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伦理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2.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道德意识是衡量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文明的综合体。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逐步经历了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回归过程。其中,如何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尺。按照人的需求理论,人类生存首先要解决饮食男女等物质生活的需求,当这些条件满足后,人们必然有更高层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例如,环境优美的宜居环境,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喜闻乐见的生态文化,等等。其中,环境质量的优劣不仅会影响居民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以及幸福指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生态道德体系,必将极大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体来说,生态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公德意识、生态道德规范和生态美学观念等三个方面。所谓生态公德意识就是要求公民积极树立起保护环境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生态保护要摆脱狭隘的自我意识和地方保护主义,要着眼于人类整体和子孙后代的利益。生态道德规范即是指建立起从生态道德认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行为等三位一体的道德约束、监管与奖惩机制,以规范环境个人行为、环境集体行为、环境职业行为、环境决策行为等。生态美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视角,感受生态美的愉悦性,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坚持“三同步”(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原则和“三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发展原则,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3.农村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农民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构想,是人类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人类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核心思想强调,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最佳组合与可持续发展。在农村,某些地方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代际效益,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生态道德建设,有助于加强农民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唤醒农民的危机意识,树立起生态意识,从而有效制止破坏生态道德的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加强农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之一。生态道德教育从塑造理性生态农民的方面来展开,把农民培养成具备生态道德修养的劳动者,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就可持续发展人才。从根本上说,就是造就具有优良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品质和行为的新型农民,使他们具有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心,热爱自然、与自然为友,具有把开发、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结合的意识,具有为维护生态平衡而献身的精神。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主要原则。

1.平等和谐原则。

生态环境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自然环境的价值并非是无限的,人类作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就要遵循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只有顺应了这种规律,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才能不断进步。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道德的形成,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农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都是直接在生态环境中进行的,所以更应尊重和顺应生态环境的内在规律,树立与生态环境平等和谐的观念。这种与生态环境平等和谐的观念,并非是农民对其所处的环境毫无干涉,而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农村生态环境的内在规律,并按照这种规律去生产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状况,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解,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公正原则。

新农村生态伦理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实行利益公正,具体而言,生态道德范畴的“利益公正”原则主要涉及人与天地自然间的关系,人与人在共同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过程中权益与义务关系以及基于长远利益考虑的当代与后代的关系。首先是人地公正,即人类和自然应保持一种公正关系,人类要理性地对待自然,合理节制自身欲望,有效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次是代内公正,即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权限明晰、机会均等、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其目的是强调社会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之间要公平享有和保护自然资源,要公平拥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权利和义务;更要求先进富裕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上要承担比落后贫穷地区更多的责任与义务。最后是代际公正,主要是指地球上有限资源在不同代与代之间的合理分配和补偿。

3.适度原则。

适度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理性原则。第一,适度发展。要彻底扭转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重增长不重结构的粗放式农村经营模式,适度发展传统农村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型和环保型农业,将生态环境作为潜在物质财富和潜在生产力保护起来。第二,适度消费。要积极倡导消费文明化、消费生态化和消费适量化。消费品的设计、生产、包装、流通、消费都要环保化,要在全社会树立消费的生态良心;同时要积极调整消费结构,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决不能搞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浪费资源的高消费。第三,生育节制。从农村生态伦理建设的角度分析,控制人口是重中之重。农村人口的增加会加剧代内矛盾冲突,势必影响代与代之间的利益平等,这就要求树立自觉节制生育的道德观念,控制农村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将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结合起来,与社会文明进步结合起来,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4.统筹兼顾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兼顾,多管齐下。要坚持德治和法制相结合,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首先,生态道德是发展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培养具有生态道德意识的公众,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进而培养广大农民的生态道德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问题。其次,应加大环保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包括加大执法频次和处罚力度,使农民感受到国家和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形成全社会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利舆论氛围。最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公众环境意识,要通过农村素质教育培养农民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境技能,提高其有效地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的能力。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的路径。

1.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生态道德认知。

生态道德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取决于广大农民是否能够受到全面系统的生态知识教育,形成清晰的生态道德认知。首先,我们要积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以及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使生态道德观念成为广大农民深层次的道德认识,并使这种道德意识渗入到农村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其次,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环保长远教育规划,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依靠县农干校、党校、职业培训学校、村委会等农村教育平台,以农村领导干部、中小学学生和农村居民为受众重点,以环保常识、环保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开展不同层次的生态教育。最后,要特别注重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完善干部考级制度,将环保工作列入考核范围,使他们正确处理环保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改变粗放式的资源开发模式。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信息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农村进行广泛调研,增加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报道频次,树立典型,推广经验。环保部门要经常性深入基层,开展宣传活动,帮助农民排忧解难,要大力普及环保知识,利用图片、乡土教材、乡村短剧、村头板报、科普报告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知识性与趣味性,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广大农民自觉养成环保理念,树立起良好的生态价值观念。农村生态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在农民具备环保能力的基础上,因此,有关部门还应加大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生态技术的宣传与培训的力度,如沼气使用技术、合理施肥和施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珍稀动植物的繁殖和保护技术以及防污、排污、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等。

2.发展生态农业,培养生态道德情感。

生态道德教育不仅要有理念的树立,还要有情感的培养。生态情感的萌生主要根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自然界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会油然而生对自然的敬重和爱惜之情;二是因为自然界是满足人生存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原始基础,对此有深刻认识的人们会对自然产生出一种认同、依恋、感恩和爱护之情。因此,我们要重视从审美需要和生存需要的角度去培育农民的生态情感,培育农民热爱自然、与自然为友的生态情感,唤起人们的生态良知。生态道德教育要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发展新产业。当前,重点要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发展生态农业、生态

工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层面。生态道德教育要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激发农民学习生态知识、运用生态知识的积极性。同时,生态道德教育还要与改变农民生存环境相结合。当前,生态道德教育重点要与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鼓励农民参与到新农村的规划中来,建设新人居,使“三清”(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强化管理,规范生态道德行为。

强化管理是农村生态伦理建设机制运行的保障。要综合运用法律、新闻舆论、经济奖惩、技术检测、行政处罚等多种手段,加大生态环境的监控力度,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方针,明确责任。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第一,彻底转变资源部门管理体制。目前,我国资源部门担负着资源保护执法监督、生态建设、资源经营和开发等多重角色,政企不分,严重制约了其生态保护的主要职能的发挥,因此,实行资源管理政企分开,明确各自责任,已迫在眉睫。第二,建立并逐步完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加强对重点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开展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的监测,建立生态监测和预警网络,提高生态系统监测能力,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优先建立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监控系统,建立重大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系统。第三,制定有关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土壤污染等方面的法律,制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矿山生态恢复、生态脆弱区评估、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生态旅游管理等法规和标准。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加大对重点区域和流域的重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第四,建立生态保护经济政策体系。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损失纳入政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导社会经济发展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到注重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上来,建立生态保护经济政策体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下游对上游、开发区域对保护区域、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受益人群对受损人群以及自然保护区内外的利益补偿,积极探索建立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机制。

4.监督反馈,科学设计生态道德评价体系。

设计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反馈系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力推动和强大约束。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提供了途径,反映出绩效。所谓提供了途径,就是明确而具体地告诉人们,寻求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重点和关键,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及其他各项社会事务管理之间的内在辩证关系、相互作用及影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应立足践行科学发展观,设立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环境友好和运行效率五个方面并兼顾其他因素,能体现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能否协调发展,人民群众是否分享了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不仅要体现经济增长,更体现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对于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作用。所谓反映出绩效,就是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评判,体现出各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差距及出现的问题。通过社会评判和公众监督,形成强大的约束力,督促各级地方政府不断纠正偏差,使公共决策和执政行为更符

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决定着制度设计、政绩考核,影响着公众评判和舆论导向,唯有科学设计、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对其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果做出全面准确的评判。

参考文献:

[1]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2]李培超。自然与人文的和解:生态伦理学的新视野[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3](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第五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纲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纲(本周话题)

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良好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到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在内的各个道德实践领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纲。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八荣八耻”既包括待己待人、对待国家社会的道德内容,也包括对待社会物质财富和大自然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全面系统。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这一核心和本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纲。从字面来看,“八荣八耻”所包括的八个方面道德规范似乎早已有之,而且的确汲取了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分,但将这些道德规范重新整合并注入社会主义精神和理念后,它们就具有了新的内涵和新的高度,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性,为我们今天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提供了根本遵循。例如,“热爱祖国”中的“祖国”,主要内涵不仅仅是指地理意义上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而且是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服务人民”中的“人民”,不是指抽象意义上的一般民众,而是指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人民大众;“服务”也不是像某些古代士大夫和近代资产阶级人士那样站在人民之上、偶一为之的恩赐之举,而是真正站在人民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也不是小农经济条件下的男耕女织、勤俭节约,而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脑体结合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崇尚科学的基础上,在深刻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之后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社会公德建设中。社会公共领域涉及公共设施、公共财产、公共秩序、公共卫生、公共环境等,多是与“陌生人”打交道,似乎距离每个人的直接利益较远。其实,它和每个人的距离很近,直接关系每个人衣食住行的环境和质量。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社会公德建设,能使人在爱祖国、爱人民精神的鼓舞下,自觉、主动地与周围的环境和

人和谐共处,自尊而又尊重他人,自爱而又爱人,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集体和国家的安全、荣誉联系起来,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恪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保护公物、爱护环境,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职业道德建设中。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生活和职业关系中形成的,调节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的道德关系和利益矛盾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方向和职业态度,认识到从事某一职业不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而且是为了施展才能为祖国、为人民服务;能够培养人们的职业精神,使人们立足本职岗位,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能够使人们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从而把职业道德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家庭美德建设中。家庭是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不但是社会的细胞,而且是生活的出发点。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家庭美德建设,能够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处理好家庭关系、建设美满幸福的家庭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处理家庭道德关系,要求我们做到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个人品德建设中。个人品德不单纯属于个人,同时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关系,涉及其他人群的利益。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个人品德建设,能够使人们确立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基本理念,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以先进人物和道德模范为榜样,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境界;培养努力学习、辛勤劳动、艰苦奋斗、诚实做人、谦虚谨慎等品德,做到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发扬优点、纠正错误,做一个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人,为祖国、为人民、为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

下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 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议论的一个话题。人们时常对售货员的怠慢、医生护士的粗疏、机关公务员的冷漠产生这样可那样的......

    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在无产阶级自发形成的朴素的道德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由无产阶级自觉培养起来的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我们知道,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精神力量。 中......

    道德讲堂 基本要求(精选五篇)

    三墩中心小学道德讲堂基本要求 我听:以培训报告、讲演比赛等形式,听凡人道德故事,悟模范优秀品质。 我看:以演绎展示、学习发现等形式,把典型的事迹和品质形象化、具体化、使之更......

    毛概论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社会实践论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内容提要:道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讲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一贯十分重视道德建设,毛泽东思想体系中一个十分......

    谈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道德建设(模版)

    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荣辱观的新概括、新发展。这种荣辱观涵盖了中国共产党人治党治国治军、执政办事修养等方面......

    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考

    对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考摘要:道德建设,就是指一定国家或阶级为适应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改善社会道德状况,提高人的道德素质而在道德领域内进行的一种精神建设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建设 作者:李泽泉《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5日 16版)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