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员工福利的视角看团体保险在我国的发展

时间:2019-05-14 16:3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企业员工福利的视角看团体保险在我国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企业员工福利的视角看团体保险在我国的发展》。

第一篇:基于企业员工福利的视角看团体保险在我国的发展

基于企业员工福利的视角看团体保险在我国的发展

摘 要:我国自1982年恢复开办人身保险业务以来,团体保险保费收入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曾一度达到88.8%,但在1999年卸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随后占比基本上维持在20%左右,相对于一些西方国家基于员工福利计划的团体保险发展状况,我国的发展是相当的不充分。本文从介绍我国团体保险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基于员工福利计划的团体保险发展道路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团体保险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团体保险;员工福利计划;税收优惠

20世纪初期,美国工业及社会发展促进了雇主们逐渐了解到其对员工的法律责任,同时雇主也对员工由于工作能力丧失所招致的收入损失逐渐重视,这种对员工福利的认识孕育了团体人身保险有利的发展因素。第一张团体寿险保单于1911年,由纽约公平寿险社(Equitable Life Assurance Society)签发。这一新的承保方式一出现就引起了人寿保险业界的广泛注意,各保险公司群起仿效,随着员工福利计划的发展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

一、我国团体保险发展的现状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配合劳动保险的实施,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对尚未实施劳动保险或已实施了劳动保险但希望多增加一些福利的单位职工,开办了多种以职工为对象的团体人身保险,作为国家实施劳动保险的辅助或补充。1958年以后,由于错误的指导思想影响,国内保险业务出现停顿,团体保险也停止了销售。自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开办人身保险业务以来,团体保险业务从1982年到90年代初期经历从无到有的市场恢复期,各家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商业团体人身保险为职工福利配套。但是,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缴费十分困难;同时许多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更注重短期效益,不愿意为员工投保。所以尽管团体人身保险在我国以往的业务中占有很大份额,近年形势却不容乐观。从图1可以看出团体保险保费收入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从1996年的88.8%下降到2002年的20.5%,2003年为16.88%,2004年达到20.51%。2005年前8个月,份额虽提高到22.9%,但是其中包括中意人寿的200亿大单,到2005年末份额回落到20.44%。在寿险业保持平稳增长的大格局下,团体保险保费收入在行业中占比却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其低成本和低风险的业务优势远远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与个人寿险相比,团体保险业务处于相对萎缩的状态,曾在保险市场上一枝独秀的团险渐渐“失宠”。

二、基于员工福利计划的团体保险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在西方国家,团体保险被称为员工福利计划,由雇主与雇员共同参加,为雇员提供社会保障以外的补充性福利计划。由于团体保险根源于员工福利,并且随着员工福利计划的发展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例如,根据美国商务部的调查,员工福利支出占到一般企业支出总额的 39.2%,在总的员工福利支出中,具体项目的支出如下:医疗及健康保险占26.4%;失业及失能保险占22.7%;养老保险(或企业年金)占15.3%;一般寿险占1.3%。显然,保险保障占据着雇员福利计划绝大部分份额。那么我国能否也能通过介入员工福利计划取得团体保险的充分发展,从而提高全民保障水平。

(一)发展空间分析

我国企业对员工的保险福利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宏人寿保险公司于2005年委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进行了2005年员工福利保障现状调查。该调查显示:2/3被访中国企业从未投保团体保险,特别是中小企业员工的保险福利体系是非常薄弱的环节之一。由于2/3的被访者不了解团险和个险的区别,无法用购买团险增加福利的方式来形成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在已投保团险的企业为员工所购买的保障产品中有89%为意外伤害险、意外住院占61%、重大疾病占56%,多数企业为员工只投保意外伤害、意外住院和重大疾病等保费较低廉的保障型险种,67%的企业人均年保费低于1000元。调查还显示,在还未投保团险的企业中,对保险公司年金类团险产品有需求的达到75%,中小企业需求最大。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员工福利计划还没有形成,这将为基于雇员福利计划的团险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潜在需求分析

在我国,虽然员工福利计划尚不普及,也不规范,但许多企业已经初步具有员工福利计划的理念,并重视为员工提供工资之外的福利。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企业结构的转换和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员工福利计划将被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这将极大的促进我国团体保险的介入和团体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

首先,国企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加雇员福利需求。以前,国家员工的一切福利,都由国家“统筹包办”,各企业员工福利基本上都相同,企业没有自主权去设计其自身的员工福利计划。但是国企改革,使得企业要参与市场化的竞争,这样企业就不能再背负沉重的福利开支,迫使其将员工福利转嫁给第三方。由企业转嫁来的除基本的社保以外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为员工福利计划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动因。

其次,外资企业的员工福利思想的传递带动员工福利的需求。在西方国家,员工都有着良好的员工福利套餐,外资企业来到我国,对员工福利计划自然也就有了习惯性的需求。可以预见,随着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的成立,并且外资企业员工福利思想将传递到国内其他企业,员工福利需求将会不断增长。

最后,其他企业组织,例如乡镇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雇员福利需求。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吸纳了相当一部分的就业人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险意识的上升,这部分庞大的雇员队伍将不断地拓展员工福利计划的市场需求。此外,在美国,政府部门的员工福利计划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政府也将向市场转嫁其员工的福利保障。

从归属形式上说,员工福利计划属于团体保险的范畴,是团体保险的一种演进形式。我国的团体保险是将企业年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分散式销售,而员工福利计划则力图从整体福利的角度为员工提供一揽子保险。它借助于保险的技术机制,通过雇主和员工单方面或共同缴费的方式,为其职工建立起与企业效益、业绩相关的保险费和保险待遇机制,对企

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保障,弥补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随着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人们观念的进步,企业的员工福利将不会停留在发放奖金等短期效应上,对疾病、工伤、养老等保障需求会越来越迫切,一个整体的员工福利计划将更具有吸引力。保险公司应抓住这次改革的机会,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因此,我国商业保险公司有必要转变团体保险发展思路,走基于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团体保险发展道路,这样可以达到员工、企业、保险公司、社会多方受益的效果。

三、我国商业团体保险介入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政策建议

团体保险通过介入员工福利计划,成为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领域的一种“中间业务”,可以提高全体人民的整体福利水平,减缓人口老龄化的经济负担,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倡导大力发展团体保险,为团体保险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得团体保险的潜在需求得以充分的释放。以下是笔者借鉴国外的相对成熟的经验提出的一些建议。

(一)提升企业对团体保险的认识

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为员工提供诸如退休金计划、团体人寿保险、医疗费用保险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通过员工福利计划,可以充分激活企业内在的人才潜力,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保险业应通过多种渠道,包括召开由企业和新闻媒体参加的产品报告会(说明会)、印刷宣传资料、利用电视、报刊杂志广告等渠道,提高企业对团体人身保险作用的认识。使企业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员工福利保障制度,充分解决员工的医疗、养老、工伤及死亡抚恤等问题,有利于保障员工利益、夯实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给予团体保险以科学的定位

保险公司应当意识到员工福利计划的开展将会带来团体人身保险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以前零散的团体人身保险业务发展思路转变到对企业全方位的员工福利团险保障计划的设计上来。在业务发展方面给予团体保险以科学的界定——管理员工福利,现代企业将员工福利视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的重要一环。保险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根据企业保险保障的具体需求,为其员工量身设计综合的团体员工福利保障计划,同时满足寿险、养老和健康以及失业保障的需要,使团体保险成为企业员工福利管理的有效工具。在将管理员工福利作为团体保险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团体保险开展其他的一些业务,例如,保险公司作为DB计划(Defined Benefie,确定受益型计划)的唯一供应商,具有强大的精算能力,在该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应发挥其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保险公司可以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出保险建议,为企业提供保险计划组合,包括受托、账户管理、投资管理、精算等一揽子服务,降低企业成本,成为企业的金融顾问。

(三)给予团体保险税收优惠政策

从国际经验来看,税收优惠政策对团体保险的影响最为明显。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雇主为雇员提供团体保险,从一定程度上说,税收优惠政策是团体寿险发展繁荣与否的“推动器”。我国对某些保险公司的团体养老产品、年金保险产品规定可以免征营业税;为了发展企业年金,国务院在2000年颁布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方案规定试点地区(需经国务院批准)的企业可将补充养老保险缴费按工资总额的4%在税前列支,但是具体对企业、个人没有太多明确的税收优惠规定。间因此,我国在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构建上还需要下功夫。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对成熟的经验,但应结合我国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对保险公司推出的各种团险产品分别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且从企业和员工两方面分阶段逐渐的给予不同税收优惠。逐渐放开,最终达到:团体寿险方面,雇员可以不必为雇主

所交付的保费缴纳所得税;团体年金方面,借鉴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做法实行EET税制;团体医疗费用保险计划方面,雇主为雇员缴付的健康保险费可作为税前业务费用列支,雇主为雇员缴付的保费也不看作其应纳税收入,当雇员收到医疗费用保险金时,保险金额不作为其应税收入。

(四)保险公司应加强自身经营管理

基于员工福利计划的团体人身保险的发展与保险公司团体险的经营管理理念、信息技术水平、业务管理水平、产品体系和销售渠道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保险公司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经营管理:首先,由于综合福利保障计划是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而量身订制的、含有多种不同类型产品的保障计划,而且企业往往需要对不同层级的雇员提供不同内容和不同档次的保障。团体人身险经营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主动的去分析企业的需要,为其设计具体的保障计划。其次,员工福利计划给予企业的是全方位的保障,那么团险销售应当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拥有其独特的知识技能,他们在相互协调下顺利开展业务。因此,在团险销售方面,保险公司应当建设和维护一支技能高、服务意识强的销售和服务专业团队。闭再次,团体员工福利保障计划的设计和运作是技术性非常高的工作,需要以充分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严密的精算测算,分析客户福利状况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为使团体人身保险的发展有效持续的发展,团险客户信息系统的建设将非常重要。最后,保险公司应从系统设计、单证流转、资金管理、成本控制、风险控制等方面完善内控体系加强内部控制,防止团险不规范行为。

第二篇:浅谈我国团体保险发展方向与目标

浅谈我国团体保险发展方向与目标

一个国家或地区团体保险的发展情况和该国或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有团体保险成长的土壤。只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才会使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才会有效益保障,才会有可能为员工福利计划提供保证。

政府政策决定团体保险未来的发展。

美国团体保险之所以迅速发展,税收政策在其中起着很重要的影响。根据联邦所得税法的规定,雇主用于员工福利的支出可以作为经营成本,在计算所得税时准予扣除;对于雇员来说,雇主为其提供的福利在许多情况下也是免税的。在我国台湾地区税收优惠政策与团体保险之间的相互影响尤其大。1977年7月,台湾财政部实施了《营利企业所得税结算申报查核准则》,其中第83条第4款规定,营利企业向人寿保险公司投保员工团体人寿保险缴纳的保险费,“保单条款所载保险金的给付含有‘死亡保险金’、‘残废保险金’以及‘满期保险金’的,应该由该营利企业代员工支付保险费,经过核实认定,可以不被视作被保险员工的薪资所得来办理扣缴。”这个条款的颁布使得台湾地区的团体保险业务在1977年增长了149.40%。

目前在我国相关团体保险允许和税收方面的文件主要有:《关于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企业可直接从成本中列支;《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政策优惠对团体保险发展而言必将会是巨大的推动,虽然我国目前有一些相关文件政策在积极鼓励团体险的发展,但是由于目前其他法律法规、税收体制等因素的不完善,所以导致合理利用团体险为员工提高福利和合理避税,还存在众说纷纭的状态。实际投保的过程中投保公司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或国家税务等工作人员都是各执一词,这点也是目前制约团体险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我国保险公司自身完善决定未来的发展。

保险公司团体保险经营需加强国际合作:一是技术合作,即国内保险公司通过货币支付方式购买外国团体保险经和管理上的先进技术,如分销渠道建设和管理的技术、团体保险产品开发的技术、团体保险信息技术管理和业务管理系统、团体保险核保技术、团体保险再保险技术等,但要注意

如何对技术合作、技术转让进行公正合理的定价;二是经营性合作,即一国保险公司选择一家在团体保险经营上有优势的国外保险公司进行股权合作,设立合资公司,双方共同分享合资公司的利润收益。选择股权合作方式,双方都分享团体保险发展带来的收益,双方都拥有剩余索取权。

团体保险市场经营将呈现专业化经营趋势。

团体保险发展的国际经验显示,信息技术系统、业务管理系统、投资管理体系是团体保险成功经营的三大保证。团体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必须把握好这几个环节,强化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传统的全能型保险公司将会受到专业化业务领域竞争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寿险公司会以事业部制的经营模式提高团体保险的专业化水平和独立运营实力。在此基础上逐步组建养老金子公司、健康险子公司等,以金融集团的模式运作。新进入团体保险市场的竞争主体将越来越多地以独立的养老金公司、健康险公司等专业公司为主,专业化经营将成为团体保险市场的主导思想。

保险公司的团体保险产品需进行创新朝市场化、多元化方向转变。

产品市场化突出表现为保险合同自由和保险费率市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国监管部门普遍认为,保险合同内容和保险产品的价格是保险人与投保人双方自行解决的事情,政府不应过多干预,但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考虑,仍保留对条款和费率的否决权。从团体保险产品的特性来看,现行条款不能完全满足客户需要,经验费率的厘定需要参考各投保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产品市场化比较适合团体保险市场的发展需要。

团体保险产品结构亟需调整,正经历着由保障型、储蓄型向投资型转变的过程,产品基金化也已成为一个发展方向,发达国家的投资型产品的市场占比达40%以上。从风险分担角度看,风险在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合理分担成为保险产品发展趋势,投资型保险产品摆脱了传统寿险产品保单预定利率受银行利率的影响,从根本上解决利差损问题。目前新险种设计以补充养老型和资产管理型产品为方向,将投资、分红概念引入团体保险,使之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健康保障日益成为吸引和留住员工的企业福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团体保险在我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员工福利计划具有广泛的发展潜力,特别对于像中国这样的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国家,它对多元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在中国,员工福利计划中的企业年金已经被明确为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第二支柱。同时,它也是一种竞争性的市场化保障机制,和社

会保障不同,组织实施和管理福利计划的是各种相互关联的商业机构,比如保险公司、投资公司、资产管理机构、医疗机构等,它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尽心管理资金,提供更好的服务,有利于提高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更为团体保险领域提供了新的成长基地。西方国家的经验和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员工福利计划中有相当的部分要通过保险机制进行运作,它的发展必成为现代团体保险新的重要经营领域。结束语

在现实中,团体保险往往是最早享受到政策扶持和政策优惠保险业务。从近几年国家发布的政策,例如递延型养老保险或者将来有可能出现的其他保险税收优惠等措施,其实现最有可能通过的保险载体就是团体保险,这是基于团体保险是以公司或团体作为投保人,在目前国家对个人收入无法精确计算的前提下,通过公司或者团体对被保险人的收入分配是最简单而且更具操作性,所以广大的保险营销员通过对团体保险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个险种可能是未来您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篇:我国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改革和模式选择

【摘要】:我国的企业福利制度是在建国初期,依据当时的国情而建立起来的。60多年来,我国企业福利制度通过退休养老、劳保医疗、福利分房、生活照顾等一系列保障项目的资助和服务,在满足职工基本生活需求、改善职工的生活待遇、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对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诸多障碍。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企业福利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试图在分析我国企业福利制度的历史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思路和模式选择。

【关键词】:企业福利法定福利企业补充福利弹性福利机构福利

一、企业福利制度的发展概况

薪酬是维系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之一,福利作为薪酬的有机组成。由于其表现形式与实现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所以福利制度改革在建立现代化制度的过程中显得比较普遍。特别是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企业员工福利方面的情况更为特殊,因此福利制度改革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

福利不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保障,也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志。对于员工来说,福利是一种“保健因素”,完善的福利制度虽然不能对其产生直接激励作用,但可以减少员工的不满意,提高员工对本职工作的专注度,改善工作态度。此外,福利在稳定员工工作情绪、提高员工创新能力、减少员工流动率等过程中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

弹性福利又称自助餐式的福利计划,因为它“提供了一份福利项目的菜单给员工选择,每一个弹性福利制所提供的选项都不一样”。这种福利模式打破了长期以来福利固定化、均一化、僵硬化的形式,创新了福利制度。

除弹性福利外,福利货币化和福利外包管理也成为当前各大企业经常采用的福利实施模式,然而比较起来,它们无论在使用范围和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认可程度上都远远不及弹性福利。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福利制度,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少员工对工作的不满意,保障工作的正常、有效进行。

二、我国传统的企业福利状况

在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经济实力不高的情况下争取高就业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采取低工资高就业的策略。企业中劳动者所得工资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仅限于日常的食物、衣着、日用品的基本生活开支,而员工的基本生活又必须得到保障,因此政府要求企业提供各种福利来补充低工资所导致的收入不足。在劳动者的收入中,福利所占的比例很大,除维持日常开支的工资外,诸如住房、医疗、交通等全部由企业提供的福利解决,以企业办社会的方式发放给职工。

“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在一段时间内对于社会发展和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减轻劳动者的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层次的上升,原有福利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1、国家的负担过重。由于要保证一定的就业率,企业内的冗员大量增加,在生产率不断下降的同时,企业的福利负担却在增长,而传统企业福利名义上是以企业的形式发放,但实际上却以减少上缴所得税的方式转化为国家负担。

2、劳动者之间的福利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劳动者所享受到的福利水平取决于劳动者所在单位的级别、规模、所属行业以及劳动者在单位中的资历长短甚至人际关系好坏,与劳动者个人的贡献联系不大,这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3、福利和货币工资比例失调。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者货币工资较低且差距很小,而福利又具有平均分配的特点,使得福利的激励功能几乎全部丧失,阻碍了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4、企业发放工资的数量和标准完全由国家统一制定。企业在没有自主权的情况下只能以增加福利来改善职工的收入水平,这使得“工资侵蚀利润”的现象更为突出。

三、我国企业福利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福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福利在劳动者收入中所占比重迅速降低。现阶段我国企业提供的福利主要有法定福利和企业补充福利,其中法定福利包括社会保险项目(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和法定假期,企业补充福利主要有企业年金、人寿保险、住房补贴、实物福利等。

目前,福利仍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相对薄弱的环节,福利在工资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占员工工资总额的6%~10%。企业员工平均法定福利与非法定福利的比例悬殊,国家强制规定的福利占据了很大比例。由于受多年计划经济的影响,多数企业在福利管理方面依然是大锅饭形式,激励效果并不理想。这现种象的出现也是由于企业在福利设计方面存在着以下误区。

1、固守公平性原则,缺乏激励性。我国企业在福利设计上多存在平均化倾向,企业福利被认为是普惠性的,并不与绩效挂钩,久而久之员工认为福利就是企业付出的薪酬的一部分,是企业必须做的,因而感受不到企业的关怀,并导致企业福利成本攀升,更无法实现福利应有的作用。另外,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享受同样的福利待遇,没有差别更谈不上激励。这既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又无益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福利项目设计单一,忽视了员工的不同需求。我国企业现行的福利制度大多是由企业单方面制定的,通常企业提供什么样的福利员工便接受什么样的福利,福利项目完全由企业决定,员工的参与度很低。这种模式的选择能使制定的计划符合企业的利益、简化制定过程、提高决策的效率,但是,由于缺乏员工的参与,员工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员工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收入层次不同,对福利的需求也必定不同,因此设计的福利项目可能与员工的需求不太相符,导致员工对企业的管理不满意,降低工作积极性。企业付出了大量成本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漠视员工福利,劳资矛盾激化。许多企业除了遵守对员工的法定福利外,对补充福利并不积极,甚至由于劳资双方信息与话语权的不对称,在法定福利的执行方面也是能省则省,员工利益得不到根本的保证。特别是在一些制造企业,由于没有重视员工福利,在出现工伤后也不负责任,直接损害员工利益,激化劳资矛盾,同时也让其他员工对企业丧失信心。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呈大幅上升趋势,社会影响大,处理不好往往影响到劳资关系的和谐,甚至会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四、企业福利制度的改革思路

1.搞好所有制改革,加快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这既是我们寻求的治本之策,也是企业福利制度改革必须首先突破的禁区。

在遵循“ 放权让利” 的思路下,国家和企业无法建立起符合市场竞争的责、权、利关系,因而业自主权远未落到实处。国有企业负盈不负亏的局面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传统利益分配格局能从根本上打破,必然出现企业福利一方面膨胀, 企业负担一方面加剧的现象。

防止企业福利膨胀的根本出路, 搞好所有制改革是治本之策。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选择产权明晰, 易于操作的所有制形式(如股份合作制),在保证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产者同时, 使其具有区别于职工个人利益而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以产生资本自我积累和自约束功能, 为企业利益分配的合理化奠定基础,也为机构福利和社会福利的分离创造内在条件:

第四篇:我国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改革和模式选择

【摘要】:我国的企业福利制度是在建国初期,依据当时的国情而建立起来的。60多年来,我国企业福利制度通过退休养老、劳保医疗、福利分房、生活照顾等一系列保障项目的资助和服务,在满足职工基本生活需求、改善职工的生活待遇、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对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诸多障碍。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企业福利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试图在分析我国企业福利制度的历史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思路和模式选择。

【关键词】:企业福利 法定福利 企业补充福利 弹性福利 机构福利

一、企业福利制度的发展概况

薪酬是维系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之一,福利作为薪酬的有机组成。由于其表现形式与实现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所以福利制度改革在建立现代化制度的过程中显得比较普遍。特别是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企业员工福利方面的情况更为特殊,因此福利制度改革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

福利不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保障,也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志。对于员工来说,福利是一种“保健因素”,完善的福利制度虽然不能对其产生直接激励作用,但可以减少员工的不满意,提高员工对本职工作的专注度,改善工作态度。此外,福利在稳定员工工作情绪、提高员工创新能力、减少员工流动率等过程中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

弹性福利又称自助餐式的福利计划,因为它“提供了一份福利项目的菜单给员工选择,每一个弹性福利制所提供的选项都不一样”。这种福利模式打破了长期以来福利固定化、均一化、僵硬化的形式,创新了福利制度。

除弹性福利外,福利货币化和福利外包管理也成为当前各大企业经常采用的福利实施模式,然而比较起来,它们无论在使用范围和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认可程度上都远远不及弹性福利。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福利制度,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少员工对工作的不满意,保障工作的正常、有效进行。

二、我国传统的企业福利状况 在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经济实力不高的情况下争取高就业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采取低工资高就业的策略。企业中劳动者所得工资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仅限于日常的食物、衣着、日用品的基本生活开支,而员工的基本生活又必须得到保障,因此政府要求企业提供各种福利来补充低工资所导致的收入不足。在劳动者的收入中,福利所占的比例很大,除维持日常开支的工资外,诸如住房、医疗、交通等全部由企业提供的福利解决,以企业办社会的方式发放给职工。

“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在一段时间内对于社会发展和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减轻劳动者的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层次的上升,原有福利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1、国家的负担过重。由于要保证一定的就业率,企业内的冗员大量增加,在生产率不断下降的同时,企业的福利负担却在增长,而传统企业福利名义上是以企业的形式发放,但实际上却以减少上缴所得税的方式转化为国家负担。

2、劳动者之间的福利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劳动者所享受到的福利水平取决于劳动者所在单位的级别、规模、所属行业以及劳动者在单位中的资历长短甚至人际关系好坏,与劳动者个人的贡献联系不大,这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3、福利和货币工资比例失调。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者货币工资较低且差距很小,而福利又具有平均分配的特点,使得福利的激励功能几乎全部丧失,阻碍了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4、企业发放工资的数量和标准完全由国家统一制定。企业在没有自主权的情况下只能以增加福利来改善职工的收入水平,这使得“工资侵蚀利润”的现象更为突出。

三、我国企业福利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福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福利在劳动者收入中所占比重迅速降低。现阶段我国企业提供的福利主要有法定福利和企业补充福利,其中法定福利包括社会保险项目(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和法定假期,企业补充福利主要有企业年金、人寿保险、住房补贴、实物福利等。

目前,福利仍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相对薄弱的环节,福利在工资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占员工工资总额的6%~10%。企业员工平均法定福利与非法定福利的比例悬殊,国家强制规定的福利占据了很大比例。由于受多年计划经济的影响,多数企业在福利管理方面依然是大锅饭形式,激励效果并不理想。这现种象的出现也是由于企业在福利设计方面存在着以下误区。

1、固守公平性原则,缺乏激励性。我国企业在福利设计上多存在平均化倾向,企业福利被认为是普惠性的,并不与绩效挂钩,久而久之员工认为福利就是企业付出的薪酬的一部分,是企业必须做的,因而感受不到企业的关怀,并导致企业福利成本攀升,更无法实现福利应有的作用。另外,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享受同样的福利待遇,没有差别更谈不上激励。这既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又无益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福利项目设计单一,忽视了员工的不同需求。我国企业现行的福利制度大多是由企业单方面制定的,通常企业提供什么样的福利员工便接受什么样的福利,福利项目完全由企业决定,员工的参与度很低。这种模式的选择能使制定的计划符合企业的利益、简化制定过程、提高决策的效率,但是,由于缺乏员工的参与,员工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员工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收入层次不同,对福利的需求也必定不同,因此设计的福利项目可能与员工的需求不太相符,导致员工对企业的管理不满意,降低工作积极性。企业付出了大量成本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漠视员工福利,劳资矛盾激化。许多企业除了遵守对员工的法定福利外,对补充福利并不积极,甚至由于劳资双方信息与话语权的不对称,在法定福利的执行方面也是能省则省,员工利益得不到根本的保证。特别是在一些制造企业,由于没有重视员工福利,在出现工伤后也不负责任,直接损害员工利益,激化劳资矛盾,同时也让其他员工对企业丧失信心。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呈大幅上升趋势,社会影响大,处理不好往往影响到劳资关系的和谐,甚至会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四、企业福利制度的改革思路

1.搞好所有制改革,加快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这既是我们寻求的治本之策,也是企业福利制度改革必须首先突破的禁区。

在遵循“ 放权让利” 的思路下,国家和企业无法建立起符合市场竞争的责、权、利关系,因而业自主权远未落到实处。国有企业负盈不负亏的局面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传统利益分配格局能从根本上打破,必然出现企业福利一方面膨胀, 企业负担一方面加剧的现象。防止企业福利膨胀的根本出路, 搞好所有制改革是治本之策。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选择产权明晰, 易于操作的所有制形式(如股份合作制),在保证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产者同时, 使其具有区别于职工个人利益而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以产生资本自我积累和自约束功能, 为企业利益分配的合理化奠定基础,也为机构福利和社会福利的分离创造内在条件: 福利基金的扩大,必然加大劳动力成本,必然限制资本的周转和竞争增值,从而使企业产生把不必要的社会福利项目从其机构福利中剥离出去的强大冲动;企业福利设置成为企业自己的事情,从而把企业福利严格限制在初次分配领域,恢复其作为机构福利的本质,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按照十五大提出的要求,积极探索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调整和 完善所有制结构, 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 使企业真正成为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这是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福利制度改革的本质要求。2.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为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 为社会福利和机构福利的分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这是我国企业福利制度改革的配套工程。

从保护工业社会的总体任务来说,社会保障是一种基本和关键的机制。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一,可以把企业担负的退休养老、劳保医疗、失业保障等社会福利职能分担起来,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负担。第二,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流动,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劳动力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劳动者有根据价格水平,劳动条件、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进行流动择业、转产培训的可能;另一方面,企业有根据利润水平自由招收、裁减人员的权利。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为劳动力的流动解除后顾之忧,如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 可解除劳动者对企业的终身依赖;失业保障制度的建立, 不仅保证劳动者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需求, 而且通过积极的培训措施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为他们重新投入市场竞争创造条件。总之,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和绕过的问题。因为实际上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乏和不完善。已经拖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后腿,阻碍着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因此,加速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通过保障的社会化把国有企业从繁重的养老、就业、医疗和住房保障中解放出来,已经是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了。

3.改革我国现行的企业福利制度, 还要注重发挥其它社会支持体系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社会需求是多侧面、多样化的, 政府不可能也不必要包揽个人保障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方面。也就是说,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会团体参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领域,通过他们开展方式更加灵活的福利服务,来满足日益增多的社会需求,减少员工对企业的过多依赖。比如近年来广泛兴起的城市社区服务,在减轻企业承担生活服务职能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广泛开展街企共建、居企共建等形式,在社区组织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关系: 企业为街道和居委会兴办的社区服务提供场地、设施, 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街道、居委会则组织人力为企业退休孤老服务, 协助企业解决员工子女托幼和中午就餐以及居住区的治安、绿化、市容、交通等方面的管理事务。这一方面,已有一些地方, 如上海、鞍山一些社区帮助企业卸担子的成功经验。民政部门已经把这个问题作为社区服务的重点来抓,可以期望在今后几年内有重要大突破。

政府今后应结合我国企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际, 制定政策, 出台措施,有效地减轻企业在个人保障方面的压力,为企业减轻负担,实现经济运行的高效率积极创设条件。

五、企业福利制度的模式选择

传统企业所提供的福利是固定的,企业提供的福利并非适用于每一个员工。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企业支付的福利成本很高,但提供的福利对有的员工没有价值,福利的功能不能很好发挥。当今的管理理论已发展到以员工为中心的人本管理阶段,在人本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福利制度也应该去适应人、尊重人、满足人、激励人,因此企业必须针对不同员工的需求以及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不断丰富福利的发放形式。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就开始针对员工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福利内容,弹性福利计划(Flexible-Benefit Plan)逐渐兴起并成为了福利管理发展的一个趋势。

弹性福利计划通常是由企业提供一份列有各种福利项目的“菜单”,员工可以从中选择所需要的福利,组合自己的“福利套餐”。当然,员工的选择也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企业还会根据员工的工资、工作年限、家庭情况等因素设定每一个员工所拥有的福利限额,同时福利清单所列出的福利项目都会附一个金额,员工只能在自己的限额内购买自己需要的福利。弹性福利的类型主要有附加型弹性福利、核心加选择型弹性福利、套餐型员工福利、弹性支用账户和选高择低型,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需要加以选择。

弹性福利计划的实施具有显著的优点。首先,由于每个员工个人的情况不同,因此他们的需求可能也是不同的。例如,年轻的员工可能更喜欢以货币的方式支付福利,有孩子的员工可能希望企业提供儿童照顾的津贴,而年龄大的员工又可能特别关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而弹性福利计划的实施,则充分考虑了员工个人的需求,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福利项目,这样就满足了员工的不同需求,从而提高了福利计划的适应性,这是弹性福利计划最大的优点。其次,由员工自行选择所需要的福利项目,企业就可以不再提供那些员工不需要的福利,这有助于节约福利成本。再次,这种模式的实施通常会给出每个员工的福利限额和每项福利的金额,这样就会促使员工更加注意自己的选择,从而有助于进行福利成本控制,同时还会使员工真实感觉到企业给自己提供了福利。弹性福利计划既有效控制了企业福利成本,又照顾到了员工对福利项目的个性化需求,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管理模式。也正因为如此,弹性福利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和采纳。

但是,弹性福利计划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首先,它造成了管理的复杂。由于员工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自由选择大大增加了企业具体实施福利的种类,从而增加了统计、核算和管理的工作量,这会增加福利的管理成本。其次,这种模式的实施可能存在“逆向选择”的倾向,员工可能为了享受的金额最大化而选择了自己并不最需要的福利项目。再次,由员工自己选择可能还会出现非理性的情况,员工可能只照顾眼前利益或者考虑不周,从而过早地用完了自己的限额,这样当他再需要其他的福利项目时,就可能无法购买或者需要透支。最后,允许员工自由选择,可能会造成福利项目实施的不统一,这样就会减少统一性模式所具有的规模效应。

弹性福利计划在设计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设计要符合企业的支付能力。弹性福利计划在设计的初始阶段,要通盘考虑企业的整体支付能力,弹性福利在增加员工的选择权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对福利成本的控制难度。因此,实施弹性福利计划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弹性福利的方案,保障计划的顺利运转。

2、做好充分的需求调查,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弹性福利设计的出发点是满足员工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在福利项目组合的设计上,要最大限度的征求员工的意见,根据员工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和更新福利内容,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提高员工对福利设计的关注度,最大限度的发挥福利的作用。

3、清晰界定不同项目间的关系。例如,要弄清楚一笔奖金和一天的额外休假或者一定量的实物之间的换算关系,并且这种估算要当作企业的管理成本来计算。只有在估值的时候客观反映福利项目的价值,才不会使很多福利项目无人选择,造成设计上的浪费。

福利在传统上被视为报酬中的重要元素,雇主的观点是金钱的给付就是付予员工的实质成本,但员工则希望得到更多的金钱酬劳或更多非金钱的福利。弹性福利制度是一个比较新的观念,在美国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这足以证明其是一个既被资方喜爱亦受劳方欢迎的制度。一位希望塑造更好企业文化的雇主,必须注重把福利与报酬和工作环境提升到一样的地位,企业组织必须正视福利制度的问题,顺应时代的潮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员工福利的问题。

六、构建我国特色的企业福利制度

提升福利在薪酬体系中的作用。提升福利的作用必须做到有针对性,最重要的莫过于认识到福利的本质是只起保健作用,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投其所好”:把福利当作是满足员工因工作而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的手段。

1.注重福利制度与企业战略的有机结合。企业战略是从宏观上规定了企业的前进路线,具体到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福利制度可以略有调整。从短期(也就是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来看,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任务,所以为保证这些任务指标的完成,企业的福利制度应保持稳定,不宜频繁变化。从长期(也就是企业发展的若干个阶段)来看,企业的福利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2.注重文化因素对福利管理的影响。在21世纪及以后,跨国公司全球化的生产运作是大势所趋,每个企业除了要重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企业内部的跨文化管理问题。因此在组织设计上,不妨设立一个单独的部门,专门负责跨文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尽量在企业中创造出一个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局面,以助于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3.制定灵活的福利制度。把大学教育设置课程的“必修课+选修课”模式应用于福利的规划,必修课是法定福利,选修课是企业根据员工需要列出的可选项。那么,分清必修课(法定福利)与选修课(企业自主福利),是有效进行福利管理的前提。特别是在选修课中,企业结合实际情况,是可以尽可能多地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

综观国内外的著名企业,他们的成功无一例外的都有一个制度化的、配套措施齐全的福利体系做支撑,能够在关键时刻起到消除员工不满意,提升企业士气的作用。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用在企业管理中,正好为福利管理做了完美的注解。

【注释】

1、机构福利:机构福利又可以称之为职业福利, 其作用在于刺激本机构(企业)从业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提高机构(企业)从业的经济效率。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机构福利主要表现为附加养老保险、附加医疗保险等由企业自定的福利或奖励政策,决定其给付水平的因素是市场竞争。

2、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收入再分配和提供服务,保障社会成员无法从市场获得满足的社会需要,保护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最低限度的社会公平,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救助即为社会福利的主要组成部分,决定其给付水平的是该社会的基本生存条件和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1)唐钧:《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陈冬红、王敏:《社会保障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3)盖勇、马勇:《薪酬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4)孙月平、刘俊、谭军:《应用福利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第五篇:企业员工团体保险常见问题解答

企业员工团体保险常见问题解答

添加时间:2011-08-29 关键字:团体意外保险、工伤保险 1,问:团体意外险有什么特点?

答:相对于个人投保,保费低,保障高;保险有效期内可以随时变更人员,满足企业人员流动管理需求;即可以根据员工的职业类别投保,也可根据投保单位类别投保,公平合理,方便快捷;保险期间灵活,即可以按月、年投保,也可以根据项目实际需要选择;残疾比例由保监会统一规定,理赔确定;保费既可以作为员工福利由公司支付,也可以由公司和员工共同支付;分担员工发生意外时产生的医疗、伤残、死亡抚恤金等费用,转移企业财务风险,也是对员工及员工家庭负责的最好体现。

员工工伤“伤”不起,团体意外保险全面规避企业风险!

2,问:企业如何为员工购买团体意外险?

答:首先找一个有实力服务好的商业保险公司。

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代理人。把自己公司的大体情况告知代理人,例如提供公司人员的名单,身份证,年龄在16-65的.然后根据所从事的行业以及保额来厘定费率。一般来说团险需要8人(含8人)以上。

接着代理人会根据你提供的资料给你做一个团体保险计划书,根据贵公司的情况,如果计划书合适就可以签单了。

购买公司的工伤保险需要提供的资料

1、被保险人名单:将您所在企业的员工姓名,年龄,职业整理成一个EXCEL表格,打印出来盖上公章;

2、在确定的产品套餐上盖公章(包括保什么?保多少?每年交多少钱,套餐里有说明)

3、提供公司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4、提供公司的组织机构代码证正本复印件

5、在保险公司提供的投保书上盖公章

6、保费:现金或支票,如果是支票,在支票上盖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

7、如果是现金的话需要在授权委托书上盖公章

3,问:团体意外险与个人意外险比较有什么优劣势?

答:团体意外险是由保险公司签发一张总的保险单,为该团体的成员提供保障的保险。一般是按职业类别来购买,达到一定人数就可以购买,但是这个团体不能是因为要买保险而临时组成的。团体意外险是人数限制的,1-3类职业最低投保人数8人;4类及以上职业,最低投保人数20人。个人意外险没有零免赔,而团体的就可以做到零免赔,另外现在的企业员工流动性比较大,团体险是可以替换被保险人的,个人的就做不到这点。团体险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团体保险的保障范围可以更广,比如很多个人医疗保险都不能报销进口药物,但是团体医疗保险可以做到报销进口药物;团体保险费用更便宜。

4,问:团体意外险有什么投保要求?

答:投保人数一般不得低于5-6人,对于风险类别较高的工种,要求投保人数不低于20人;保险期间一般不超过一年,如需长期投保可以每年续保;根据保监会规定,目前大多数团险要求实名制投保(建工意外、极短期会展项目等除外)

5,问:团体意外险的售后服务怎样?

答:人员变更(增、减、替换):变更后不少于约定的最低投保人数,累计变更数量不超过约定的替换率,已获理赔人员不能参与变更。

出险理赔申请:需要提供身份证、事故证明、诊断证明、发票等单据。

续保:需在保险到期日前提交续保申请,避免脱保。

6,问:团体意外险是按照什么比率收费的

答:关于团险费率一般考虑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参保人员的职业类别;另一个是参保人员的数量。一般来讲,1至3类职业的,交费费率都不高(100元左右,就有十万左右的意外,一万的医疗),当然公司投保的员工越多保险公司给的优惠就越多。还有职业风险不同,保费高低也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公司也会因为高风险和低风险分开算保费。

7,问:团体意外险的理赔金是多少?住院补贴是多少?手术等医疗费补贴又是多少?

答:团体意外险可以选择固定组合的计划或者根据公司自身的需要来定制计划,自主选择所需要的额度,除了意外部分,还可以增加疾病的住院和手术方面的保障,是相当灵活的。团险和个险一样,保障额度是事先设定好的,购买之前设定,一旦设定就不能更改,不过団意险是一年期的定期险,每年额度都可以灵活调整。

以平安保险为例,团体意外伤害是保额10万,(国家法定节日保额翻倍)意外医疗2万,疾病身故5万,交通意外伤害10万,意外住院津贴30元/天,还可以附加重大疾病5万,一般住院津贴50元/天,保费是根据工种再定的。

8,问:如果员工流动性很大,买团体险是否可以不记名?

答:团体险的投保必须是合格团体,在职员工。如果发生重大理赔,更是需要出具劳动合同,没有投机取巧的可能。不记名是不可以的,团体意外险最大的好处就是考虑到现在用人单位人员的流动都很大,所以就是可以随时进行人员替换的,这就要麻烦代理人更换资料。

记名买保险这是保险行业的规定,团体保险在保险期间有可以更换人的,有不可以更换人的.可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去选择不同类型的团体保险。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通知,从4月1号开始,所有团体意外保险,都要记名投保。如有保险公司给你出了保单,那属于违规行为,将受到处罚。

9,问:购买团体保险,在保险期内有人离职或有人入职只要除名或加名就可以了吗?

答:团体保险可以实现随时申请加人减人,方便公司进行员工管理,为员工投保可以同时帮员工和企业两方实现风险的转嫁。团体意外险是一年期的,投保的人的总数是不变的,只要一进一出就可以,保险期间有员工离职或入职,只需要通知代理人,并提供员工资料,就可以作个保全服务了。

下载基于企业员工福利的视角看团体保险在我国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企业员工福利的视角看团体保险在我国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车辆保险的发展

    我国车辆保险的发展。 自从1906年第一份车险保单在英国签署,世界汽车保险业务的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恢复保险业务以来,机动车辆发展的实际历史仅有......

    我国重大疾病保险发展浅析

    我国重大疾病保险发展浅析 【摘要】重大疾病保险是指当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疾病、达到约定的疾病状态或实施了约定的手术时给付保险金的健康保险产品。......

    我国地震保险的发展

    我国地震保险的发展 从财产保险的角度看,我国地震保险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展初期(1951-1958年)。20世纪50年代初,按照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决定,由中国人民保险公......

    银行保险在我国发展的前景分析

    中国银行保险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摘 要] 中国银行保险作为金融一体化的成功范例,已成为目前中国保险业的第三大主要销售渠道。但在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 中国保险业面临着巨大......

    从公正视角看我国现行行政复议体制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从公正视角看我国现行行政复议体制 向品 提要:人类具有天然的公正情感,当人类选择......

    视角看发展、快门表心声(5篇)

    视角看发展、快门表心声 -------**集团公司“向党的十八大献礼”图片展 带着期盼,怀着敬意,带着渴望,怀着激情。我们喜迎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回首我们伟大祖国已经......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近年来,农业保险在各级ZF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目前,农业保险的承保险种明显增多,业务规模不断增大,覆盖领域逐步拓宽,保险主体日......

    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及发展2008-6-7 11:30 刘华军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银行保险始于20世纪70年代法国,并快速在欧洲发展起来,随后在美国、亚洲得到了推广和发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