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杭州市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办法
杭州市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加速培养适应我市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提升杭州市青年科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知名度,活跃学术交流氛围,加快我市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根据《浙江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办法(试行)(浙科协发〔2004〕24号)、《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科协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科协作用的意见》(市委〔2003〕12号)和《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升杭州生活品质作出新贡献的意见》(市委〔2008〕7号)等文件精神,决定实施“杭州市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工程”(以下简称“育才工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育才工程由杭州市科协负责组织实施。
第三条育才工程所需资金列入当年杭州市科协部门预算,资金来源包括:
1.政府财政拨款;
2.社会捐赠;
3.其他收入。
第四条育才工程资助对象为我市青年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需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祖国和我市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2.学风朴实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较高的学术技术造诣,学术技术水平在市内同行中具有一定优势,在某个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3.具有杭州市科协所属学会的会员资格(必须有一年以上的会籍),且按规定交纳会费;
4.年龄在40周岁以下(含40周岁,以申报当年计);
第五条 育才工程资助内容:
1.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所需的往来交通费用;
2.自然科学范围内的各学科、各门类的科技、科普类著作的出版费用;
符合资助内容之一者,经评定后按实际发生费用给予一次性资助,但最高不得超过2万元。
第六条育才工程资助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是指:
1.由境外学术团体主办,或由国内学术团体承办(具有国际会议编号),与会者来自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和地区。
2.会议地址在国外、境外,会议时间为当年。
3.会议学科等级必须是二级以上(含)。
4.会议主办者、会议议题和内容必须与申请人所在学会的学科领域相关。
5.有学术交流、学术报告、宣读论文的邀请信函或有关证明;或有论文进入汇编等证明。
以上条件必须同时具备,高层次、高水平的知名国际性学术会议优先资助。
第七条育才工程资助出版的自然科学范围内的各学科、各门类的科技、科普类出版物,受资助者必须是第一作者,且申请时尚未出版或出版不足一年。优秀的原创性出版物优先资助。
第八条育才工程受资助人员的推荐评选工作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遵循重条件质量、看发展潜力的要求,采取个人向所在市级学会、企事业单位科协申请,专家评审,杭州市科协择优支持的程序进行。
第九条育才工程的申报。申请资助者须通过杭州市科协所属相关学会、企事业单位科协认定后,由申请资助者所在学会、企事业单位科协提出,不接受个人直接申报。
第十条育才工程申报时间为:当年7月1日至7月31日,对在上年7月1日至本年6月30日之间完成的项目申报参加评审。当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之间计划实施的项目进行预报。
第十一条申报所需资料。项目申请人除提供申请表和身份证复印件外,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的须提交:会议邀请函、日程安排表、会议材料、能证明在会议上作学术交流、报告或宣读论文的相关有效凭证、实际往来交通费用的票据凭证原件或复印件等材料;出版专著、编著的须提交:科技、科普类著作的样本,与相关出版社签订的出版合同,实际支付出版费用的票据凭证原件或复印件等材料。
第十二条申请人为首次申请的优先资助。同一申请人可申请不同类别项目,但当年度只能申请一个项目参加评审,同类项目经申请只能资助一次。
第十三条育才工程评选程序:
1.申请。符合资助条件的申请人向所在学会、企事业单位科协提出申请并提交《杭州市科协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工程项目申请表》及相应附件材料等,由申请人所在学会、企事业单位科协对其会员身份及相应条件进行审核并上报市科协。
2.资格审查。杭州市科协对申请人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年龄、专业、学术水平、项目证明材料、会员身份、申请表等。
3.评审。杭州市科协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对申请资助的内容、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评审,并根据专家审定意见提出相应的资助金额;特殊情况以专家出具的评审意见为准。
4.公示。杭州市科协根据审定结果在杭州市科协网站及其他有关媒体向社会公示受资助人名单和资助内容。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5.发文。公示无异议后,杭州市科协联合杭州市财政局下发正式文件,并由市科协兑付资助资金。
第十四条育才工程受资助人及有关工作人员在申请、审定等过程中,经证实有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不良行为,则取消资助资格,追缴资助资金,向申请者所在单位通报,且该受资助人不得再参与以后杭州市科协的其他资助项目和评奖活动。
第十五条育才工程资金使用原则:坚持预算控制,突出重点,体现优先,讲求效益,专款专用,跟踪监督的原则。
第十六条本实施办法由杭州市科协负责解释,自发文之日起开始实行。原试行办法作废。
第二篇: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实施办法(精选)
附件1
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江苏省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改革科技人才服务机制,探索服务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途径,拓展培养举荐青年科技人才渠道,扶持有学术技术优势、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实施“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以下简称托举工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资助名额及标准
托举工程每年评选确定100名35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以下简称被托举人),每人资助3万元人民币,实施时间为2年。鼓励被托举人所在单位、所推荐单位分别给予相应配套资助。
第三条江苏省科协负责托举工程的立项、评审、监督、考核。各设区市科协负责推荐属地范围内高校科协、所属学会、企业科协会员;各省级学会(含在宁高校科协)负责推荐本学会(协会、研究会、促进会)范围内的会员。
第四条 各设区市科协,各省级学会(含在宁高校科协)等推荐单位负责项目实施(以下简称项目实施单位),主要任务:
(一)指导帮助被托举人制定培养计划,签订项目合同书;
(二)为被托举人搭建培养平台;
(三)与被托举人工作单位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实时掌握被托举人发展情况,保障项目按计划实施,并做好项目的总结工作;
(四)接受省科协监督,并按要求提供项目相关材料。第五条 被托举人的主要任务
(一)制定个人成长发展规划及经费使用计划;
(二)积极主动落实培养计划;
(三)及时反馈个人成长情况;
(四)按要求完成省科协和项目实施单位布置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被托举人申报条件
被托举人须为我省从事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创新、求实、协作、奉献的科学精神和优秀的学风学术道德;
(二)省、市、县(市、区)科协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促进会)、高校科协会员,企业(园区)科协会员等;
(三)年龄在35周岁以下(按申报年6月30日实足年龄计算);
(四)学术技术水平在省内同行中具备一定优势,在所在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五)未曾入选本项目或其他省级以上人才计划。第七条申报与推荐
(一)省科协每年上半年启动申报工作。
(二)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向所在的各省级学会(含在宁高校科协)或设区市科协提出申请并提交《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资助培养项目申报书》及相关附件材料。
(三)推荐单位应经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或常委会、党组会议审议同意后确定推荐人选。近两年年检“不合格”的学会无推荐资格。
(四)申报人所在单位应以书面形式,同意其申报托举工程,并对其政治、经济、品行把关,加盖单位公章后,报所在地科协或所在省级学会。
第八条评审公示
(一)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遵循重条件质量、看发展潜力的要求。
(二)省科协组织人事部牵头相关部门聘请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推荐人选进行评审,提出托举人选名单。
(三)专家评审意见经省科协党组研究审定后通过江苏公众科技网向社会公示。
第九条资助经费使用范围及管理
资助经费用于被托举人学术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主要包括:
(一)出国(境)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短期培训差旅费、注册费等相关支出;
(二)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出版自然科学范围内的原创性科技、科普类著作等相关支出;
(三)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的材料印刷、购学习资料等相关支出。
经费管理:
(一)项目实施单位应依据经费使用范围及本单位财务规定,制定经费签报程序,帮助指导被托举人完成经费执行。
(二)被托举人对资助经费有自主支配权,须结合个人培养计划合理安排经费使用。
(三)资助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或挪用,不得用于基本建设、对外投资、罚款、捐赠、工作人员工资及福利等。
(四)省科协将资助经费下拨至推荐单位,并对资助经费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抽查监督。
第十条组织领导
(一)省科协成立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成员由组织人事部、计划财务部、学会学术部、国际联络部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
(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组织人事部,负责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指导设区市托举人的遴选推荐工作。学会学术部负责指导省级学会、在宁高校科协做好被托举人的遴选推荐工作。计划财务部负责专项经费的管理工作,对具体项目执行及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国际联络部负责为被托举人提供与外事相关的服务,开拓与国外学术机构的交流项目,支持推荐被托举人参加国际交流活动。
第十一条管理与监督
(一)被托举人及所在单位、推荐单位不得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提供不实信息。被托举人如被投诉,其所在单位、推荐单位应当根据需要配合调查,对所反映的问题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
(二)凡经查实被托举人在申请和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违纪违规行为的,取消资助资格,追缴已拨付的资助经费,并不再受理其以后的项目申请和评奖申请;所在单位存在造假等违纪行为的三年内不接受该单位所有人员资助申请;推荐单位违纪的三年内不得推荐资助人选。第十二条 结项
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完成后一个月内提交结项报告。结项报告包含工作总体情况、经费使用情况、项目绩效以及被托举人成长情况评估等内容。省科协组织对项目总体实施情况进行抽查。
第十三条订。
第十四条 会议审议通过,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办法由省科协组织人事部负责解释和修本办法经2018年4月16日江苏省科协党组
第三篇:2013年科技人才培育计划申报指南
附件5:
2013年科技人才培育计划申报指南
(管理处室:政治处)
为实现武汉科技发展和人才强市目标,促进武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面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满足武汉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后备人才队伍的需求,2013年市科技局科技人才培育计划在结合《武汉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2-2016年)》和《武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相关要求的前提下,重点围绕:光电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等八大产业发展,为武汉优秀科技人才快速成长提供平台,营造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青年科技晨光计划
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及创新型(试点)企业的资助力度,鼓励青年科技人才立足于企业技术需求开展研发工作,并继续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进程。
(一)申报要求
1、申请晨光计划的青年科技人员年龄原则上在40周岁以下(197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并应符合“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管理办法”对申请人资历的有关要求。
2、申请者应具有良好的科研支撑环境,其研究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和设备条件,晨光计划申请者应有一个以青年科技人员为主体的科研合作团体,有二名40岁以下的合作伙伴,有导师指导。
3、申请者承担的科研项目实施期限为1-3年。
4、申请单位应是所在地在武汉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申请单位必须明确承诺给予相应配套资金不低于1:1的经费匹配。
5、申请单位应本着突出重点、优中选优的原则,对申请者是否为本系统重点培养对象等进行严格审查。申请者须经所在单位审查并签署推荐意见后进行上报。
(二)支持重点
申请资助者承担的晨光计划项目应紧密结合武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围绕靠近市场应用和产业化前端,有重要开发前景,与企业需求有所对接的应用研究项目,重点支持以下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人才:
1、光电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3、新材料产业
4、高技术服务产业
5、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
6、节能环保产业
7、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
8、现代农业产业
(三)申报材料
1、《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项目申请书》。
2、附件:
(1)申请对象有关学历、职称证明、荣誉证书、获奖证书;
(2)已发表的能证实申请者科研能力及与本次申报项目相关的论证(成果报告);
(3)企业申请对象需复印高新技术企业或创新型(试点)企业证书。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陈
达
联系电话:65692132
二、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培养计划
以武汉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校、科研机构为申报主体,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组建既有学科前沿、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性科技创新团队。
(一)申报要求
1、申报者应为武汉地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新技术企业或高校、科研机构中的科技创新团队。
2、申报本计划要求的科技创新团队应具有完成技术创新任务所必备的科研支撑人才、技术装备基础和环境条件。所从事的研究在国内同行中达到先进水平,在相关领域已取得较突出的创新成果,且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的产业化推广潜力。科技创新团队科研人才梯队、层次结构合理完善,创新 3 基础好,能力强,具备连续3年以上合作基础,并持续进行项目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团队成员具有合理的专业、年龄和梯队结构。科技创新团队成员8-10人,其中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
3、项目申报对象所在单位必须明确承诺按项目经费
1:1给予相应配套资金的支持。
4、项目申报者须以团队为基础,以团队带头人个人的方式进行申报。须经所在单位审查并签署推荐意见。
(二)支持重点
本计划重点支持以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团队:
1、光电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3、高技术服务产业
4、新材料产业
5、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
6、节能环保产业
7、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
8、现代农业产业
(三)申报材料
1、《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培养计划项目申报书》。
2、附件:
(1)有关学历、职称证明。
4(2)申请对象曾获得的荣誉证书、获奖证书。(3)申请对象已发表的能证实申请者科研能力及与本次申报项目相关的论证(成果报告)。
(4)主管部门审查意见,明确承诺给予相应配套资金的支持,并加盖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公章。
(四)联系方式联系人:周志毅
联系电话:65692131 5
第四篇:常州大学教学名师培育工程实施办法
常州大学教学名师培育工程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全面实施我校人才强校战略,将“跟进式教育”理念融入教师的教学发展,激励广大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实施教学名师培育工程,培养一批在教学工作中创新教学方法、承担教学研究项目、孵化教学成果、并在实际教学中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秀教师,成为省部级、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后备力量。
第二章 教学名师培育项目的申报、评选和管理 第二条学校成立教学名师培育工程领导小组,负责领导与监督教学名师培育工作。学校每两年开展一次教学名师培育项目的申报,每次遴选10-15项教学名师培育项目,并确定立项的项目申请人作为教学名师培育对象,培养周期为4年。由教务处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负责组织评选、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教学名师培育对象所在学院负责项目监督、管理和组织落实。
第三条教学名师培育对象的选拔采用教师个人申请与学院审核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教师申报时需填写“常州大学教学名师培育工程项目申请表”,经所在学院审核后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审、公示无异议后资助实施。
第四条教学名师培育对象的申请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模范遵守师德规范,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协作精神。治学严谨、学风端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申请人必须是我校专任在职教师,应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成果特别优秀的教师经过学院推荐可以破格申报,中层干部正职一般不参与教学名师培育项目的申报。
3.长期热衷于本科教学工作,教学思想先进、教学风格鲜明、有效使用新媒体、教学效果优秀,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近三年面向本科生年均授课学时数达到180以上。
4.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承担教学研究课题,发表过多篇高质量教研论文,或自编、主编过高水平有特色的教材,或获得教学成果奖励;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指导青年教师,在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能担当重任。
5.在相应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承担各类学术研究课题,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专著、发明专利等,或取得校级以上科研奖励或推广应用成果。6.校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主持人、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负责人或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的主要完成人、校级以上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主持人或主讲教师、校级以上教学团队负责人、校级以上精品(特色)专业负责人等可优先推荐申报。
第五条 通过教学名师培育项目建设引领我校的教风建设,养成教师重教、乐教、研教、优教的教风,着力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每个培育项目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展示优秀的教学效果,建成一支优质的教学团队,建设一门优质课程,编写一部高水平教材,完成一项教学研究项目,取得一项教学成果”进行。
第六条每个名师培育对象要在学院指导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中期建设目标和建设总目标,并确定具体实施步骤。教学名师培育对象在培育期内的必须履行以下职责任务:
1、把“跟进式教育”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研究教学内容,积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促进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以学论教,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高。
2、开展名师讲堂活动,面向本学院或全校开设示范课或公开观摩课,展示其教学特色与水平。面向本科生授课,年均实际授课学时数达到200以上。
3、积极开展各种教学研究,组织申报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一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篇(1篇为C刊)或组织出版有影响的教材一部(如国家规划教材)。
4、潜心研究教学内容及其与学生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建成一门在线开放课程(SPOC,或幕课,或翻转课堂、或微课程系列形式)。
5、建成一支教学团队,积极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组织申报各级课程建设项目、教学成果奖励,申报教学名师或优秀教学团队。
6、取得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含科研立项、论文、科研奖等)。
第七条教学名师培育项目建设经费每项8万元,学院匹配4万元,经费主要用于资助教学名师培育对象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课程资源建设(如在线课程建设)、参加教学会议、编写教材、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申报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奖励、以及教学名师奖申报等方面的支出。
第八条教学名师培育项目建设中期(第二年末),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专家组进行评估检查,达到中期建设要求者,继续给予经费资助,对未能按既定计划建设的项目提出限期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合格后继续资助建设;对整改不合格者取消培育资格和经费支持。对于无意继续进行项目建设的培养对象,经个人申请、学院审核、学校批准后可以退出教学名师培育项目。
第九条培育期满后,教学名师培育对象需提交《教学名师培育工程项目总结报告》,学校对培育成果进行评估验收(验收成绩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层次)。成绩达到合格以上者,可参加学校教学名师的评选;未达到合格成绩者,限期整改。
第三章保障措施
第十条学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加大对教学名师培育对象的支持,保证教学名师培育对象能够安心教学,潜心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为教学带头人。一是优先推荐教学名师培育对象申报各类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二是优先支持教学名师培育对象参加国内外重要会议或访学与进修;三是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岗位聘任中,优先推荐教学名师培育对象参加“以教学为主”型教师职务和岗位的评聘;四是在培育期间,每年给予培育对象一定的个人资助,资助金额根据当年学校0.5个岗位系数的奖励性绩效津贴标准确定;五是期满后验收成绩优秀者在下一个培育期内继续享受第四项所规定的待遇。取消培育资格和退出教学名师培育项目的培养对象,同时取消所享受的特殊待遇。
第十一条学院需充分重视教学名师培育工作,对本学院确定为教学名师培育对象的教师,应对照培育目标,认真分析其优势与薄弱点,找准培育重心,进行全面支持和培育。
第十二条本实施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开始执行,由教务处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负责解释。
常州大学
2015年10月29日
第五篇:陕西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实施办法
陕西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提升我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推动和谐陕西、创新型陕西的建设和发展,省知识产权局决定在全省开展创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作。
二、培育计划
“十一.五”期间,在我省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新技术、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选择50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
三、培育内容
(一)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管理制度,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研究开发、技术改造、技术贸易、生产经营、人才流动等各个环节。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专利文献,提高研究开发的起点和效率。加强企业人员流动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特别是技术秘密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利用各种宣传培训资源,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
(三)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支持企业及时将科研成果、核心技术和名优产品
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实现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四)帮助企业建立鼓励发明创造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有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对专利发明人的奖励政策,加大奖励力度。
(五)帮助企业加快专利技术转化及产业化,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的自主研发项目、重大技改项目立项前,要进行知识产权论证,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发明专利建立动态项目库。
(六)帮助企业逐步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监控体系,构建主导产品知识产权保护预警机制和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反映机制。
(七)组织企业开展内容实、观点新、实用性强、和企业发展联系紧密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把知识产权战略纳入企业经营管理总体战略之中,完善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培育目标
(一)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率达到100%,一般职工的知识产权普及率达到80%以上。通过多种途径,为企业培养一批专利代理人助理,以及企业主导产品查新、专利侵权判定检索、能协助处理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和法律诉讼案件等方面的复合性人才。
(二)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的比例要占总申请量的30%以上。
(三)职务发明的数量和质量要作为企业绩效考评,员工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的重要指标。
(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要在企业的生产总产值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五)企业抵御知识产权风险的能力和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明显提高。
五、扶持政策
(一)优先推荐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专利技术项目列入我省专利技术产业化实施计划。
(二)优先推荐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专利技术项目申报国家专利战略推进工程项目。
(三)推荐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专利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上有关产业计划项目。
(四)优先资助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专利申请费用。
(五)根据企业需要,组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员和有关专家、知识产权企业服务小分队、知识产权特派员、知识产权讲师团为企业开展服务活动。
(六)帮助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建立主导产品专利信息数据库。
(七)对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活动
予以重点支持。
(八)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为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提供部分经费支持。
六、申报条件
申报知识产权优势培育的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企业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对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技术创新和提升竞争能力的需求强烈,并在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二)企业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知识产权工作的规章制度,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有分管领导和专项工作经费;
(三)企业有专利(申请)、注册商标和著作权登记等知识产权,年专利申请15件以上或专利授权5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不低于20%;
(四)企业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无故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行为;
(五)申报企业必须是我省规模以上企业。
七、申报程序及申报材料
(一)申报企业向所在市(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提出认定申请,提供《陕西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申报书》(纸件三份、电子件一份)、专利证书复印件。各市(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申报优势培育企业按有关条件进行初审,签
署推荐意见,上报省知识产权局。
(二)省知识产权局对申报企业进行审查,向被确定培育企业颁发“陕西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牌匾。
(三)陕西省知识产权局研究下达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资金额度。
八、组织管理及考核
(一)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应按照本企业制定的知识产权工作计划开展工作。
(二)省知识产权局汇同有关部门对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工作开展情况不定期进行检查和指导。
(三)省知识产权局对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扶持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采取滚动培育的模式进行。“十一.五”期间,每年启动一批,每批培育期为4年。届满由省知识产权局组织考核验收,合格者授予“陕西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省知识产权局每隔两年组织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进行检查考核,连续考核二次不合格者取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