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稽查方案
关于推进信息化稽查工作实施方案
为推进工作方式创新,围绕税务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及大量的涉税信息,以提高打击涉税违法行为的准确性,提高稽查工作质效,推动稽查工作现代化进程。现根据2012年稽查工作要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适应信息化时代税务稽查工作的发展,强化信息化稽查建设,探索信息化稽查的经验,提高稽查手段的科技含量,建立信息化稽查的工作规范,培养和发掘一批在信息化稽查领域里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稽查的专家型人才,为创新专业化管理模式提供经验借鉴。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实现应收尽收。
二、工作内容
(一)组织领导
为加强项目实施的领导,成立推进信息化稽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担任,副组长:***,项目组成员:***。
(二)实施步骤
1.组织筹备(****.*.*—****.*.*)
对信息化稽查的开展做好软硬件的考察、测试。准备工作,制定有关信息化稽查的工作提纲及工作规范;项目组实地考察学习税务稽查查账软件,认真学习数据、分析评估、项目检查、帐务检查、成本检测、结果、综合管理、帐套管理、基础数据、模型管理、系统功能等11大模块,熟悉操作、灵活运用;配置信息化稽查必须硬件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奇星电子查账软件、大容量移动硬盘等)以及电子取证专用品(如:录像设备、刻录光盘等);搜集方便易用的数据恢复、解密等实用工具软件,如有必要可购置相关工具软件;为后期“培训推广”及“全面应用”信息化稽查奠定扎实基础。
2.培训推广(****.*.*—****.*.*)
通过采取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战操作相结合、分批次举办信息化稽查培训班,使稽查人员对信息化稽查工作方式熟练掌握,在日常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就是要具有“五会” 的本领。“五会”即会操作使用计算机,会使用各种税务稽查应用软件,会从局域网和互联网上调取所需资料,会用手提电脑与企业计算机连接调取企业资料,会使用配备的各种现代化办案设备。
3.实践应用(****.*.*—****.*.*)
培训结束后,有针对性的选择案源对象,在信息化工作小组的指导下开展信息化稽查,树立信息化稽查的工作理念,进一步推广信息化稽查的工作技能。
三、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开展信息化稽查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扎实有效的项目治理工作,使信息化在稽查工作的运用得到加强,信息化稽查机制得以有效建立和完善,稽查工作的质效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注重协调,增强合力。各相关科室要注意协作配合,按照项目小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保证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篇:浅议稽查信息化管理
浅议稽查信息化管理
《税收征管法》明确规定,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其它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由此,税务信息化建设被提升到了法律的层次。
现阶段,税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一个平台”是指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两级处理”是指依托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逐步实现数据信息在总局和省局集中处理;“三个覆盖”是指应用内容逐步覆盖所有税种,覆盖所有工作环节,覆盖国、地税局,并与有关部门联网;“四个系统”是指通过业务的重组、优化和规范,逐步形成一个以征管业务为主,包括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和决策支持在内的四大子系统的应用软件。
作为税务信息化建设“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份,税务稽查信息化经历了从模拟手工操作的电子化阶段到目前涵盖税务稽查全面管理的信息化阶段。
稽查信息化管理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上的提高和统一,是实施稽查信息化管理的前提。
1、首先要认清稽查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迫切性。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稽查改革提供了机遇,也对稽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下传统的手工稽查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而电子商务的出现,迫使税务部门不得不对现有的稽查方式进
行变革。要提高稽查的管理水平,就必须借助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
2、其次要认清稽查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稽查信息化管理就是实行税收管理集约化,所谓集约化就是合理的配置资源,形成精细的有效的专业分工,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以最小投入求得最大产出。而稽查引入集约化管理的概念,目的是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简洁、高效的税务稽查管理方式,加快税务稽查专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最后要认清稽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1)规范稽查业务流程,减少了稽查执法的随意性。稽查案件利用税务稽查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稽查各环节业务都在系统中有记录,任何业务操作都留下痕迹,各项稽查业务采取流水化的作业方式,记载、保存每项稽查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各岗位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各岗位职责一目了然,杜绝了以前案件手工处理时执法随意、人为控制的不规范行为。任何人要更改计算机中的内容,必须经多个人、多个岗位共同实施才能生效,加强了稽查内部制约机制。
(2)规范稽查执法行为,增强了稽查工作的透明度。税务稽查的业务操作通过税务稽查管理信息系统处理,保障了稽查各项执法行为都依据税收法律、法规、程序运行,从手段上规范了稽查执法行为,通过加强稽查执法的过程控制,明确稽查人员的职责、权限、执法规范和违规责任,使稽查执法过程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能够及时发现执法过程中的违规、过错行为并加以纠正,通过严格税收执法责任制
考核和规范税收执法程序,确保稽查执法权的正确行使。稽查数据信息在系统中高度集中,与征收、管理、会统等其他信息共享,各种稽查报表和分类数据信息自动生成。上级机关、权限人员可随时查询基层稽查一线的案件信息资料,基层各单位也可及时查询有关案件信息资料,掌握案件信息,监控案件处理进度。
(3)有利于降低税务稽查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当前,税务稽查工作中一个突出的矛盾是纳税人数多,稽查力量若,税务稽查重点打击的效果不理想。如何提高税务稽查效率和质量,是当前税收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内容。税务稽查信息化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在“大集中”的海量数据基础之上,使稽查选案到稽查实施、案件审理、案件执行环节等各个环节中能够结构化的工作内容可以运用计算机完成,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提高税务稽查效率和准确性,更好地发挥稽查的职能作用。
二、信息的管理和应用,是实施稽查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稽查信息化管理不同于其它信息化管理,它的着眼点应放在如何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如何对数据的解读与共享,建立科学的稽查信息化管理的模式。稽查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都应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中,计算机的作用不仅限于收集、存储、处理数据,还应参与业务流程的控制。将稽查中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1、选案环节。一是建立计算机选案系统。人工选案的主观性、片面性等弊端,造成了人为因素对选案的干扰,在征管手段不断完善 的今天,必须强化计算机选案在整个稽查工作中的作用,改变目前虽有计算机辅助,但实质仍然为人工的选案局面,建立以计算机选案为主、人工选案为辅的科学选案体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建立税务稽查选案信息系统,将征收、管理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归纳分类、分析对比、排列组合,列出重点稽查对象。二是建立税收监管系统。依托大系统提供的各种数据,对案源实施有效的监控。将企业的税负率、成本利润率、存货周转率、购销比率、销售利税率、毛利率、销售收入变化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速动比率等财务数据和各类资料报表以及经营情况,尤其是重点行业,异常申报企业,重点税源户的纳税申报资料输入该信息系统,纳入计算机的管理范围,从而科学地挑选税务稽查对象。三是建立纳税评估系统。依据内部交换和外部获取的信息及计算机录入的数据,通过对比,为确定稽查对象提供准确的依据。
2、检查环节。一是要加大稽查办案的科技含量。加强计算机查账软件的开发应用,检查人员将笔记本电脑与被查户的计算机连接调取企业各种资料的查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这样,即可以提高办案效率,也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二是要了解掌握信息化的前沿知识。及时了解、掌握企业变革,市场变化,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方面知识,并借助局域网、互联网的信息,及时调整稽查工作思路。三是要了解掌握行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数据和技术资料,如各种产品使用的主要原料和耗量、各种设备的生产率等资料;各种经济统计资料和税收统计资料,特别是分行业的经济统计资料和税收统计资料;这对
检查工作会有很大帮助。
3、审理环节。审理环节是对稽查环节的一个监控。一是要建立一个政策法规库,便于对新的税收政策的掌握。二是通过稽查信息系统了解稽查环节的整个过程,并对稽查过程进行分析,并给出结论,即我们所说的审理报告。
4、执行环节。有些人认为执行环节与信息技术无关,只是将处罚决定书上的税款和罚款执行入库即可。其实不然,在执行过程中,提高对外部信息的获取能力,对执行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是有很大作用的。在稽查执行部门建立一套对企业开户银行(即电子钱包)进行监控的系统,在税务机关通过网络即可以看到钱包中的某些信息,而在经过电子签章与认证之后,执行部门有权力从钱包中“取钱”。从而提高了稽查查补税款的入库率。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可以深入到稽查的各个环节,如果能有效的利用,将大大地提高稽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使稽查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管理制度的变革,是稽查信息化管理的决定因素。提高稽查信息化管理水平,取决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稽查信息化管理不仅是一次技术的革命,也是一次稽查管理制度的变革。
构建严密的岗位职责体系,稽查管理制度变革的主要内容。随着信息技术在稽查中的广泛应用,稽查管理中各项业务通过计算机实行全方位的监控。这种新的工作方式,要求建立不同于传统手工的模式,实现人机和谐,运转顺畅、工作高效。(1)人机对应。信息技术应用于稽查管理后,每一个程序、每一个环节都通过计算机设计成一个个软件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岗位职责和管理权限,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每一项操作都由专人来完成。实现人机对应。(2)合理衔接。稽查管理是由选案、稽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在运行过程中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岗位衔接和协同体系,既要重视稽查各个岗位之间的衔接,又不能忽视人与人之间的衔接;既要规范业务操作,又要尽可能地优化人员配置。(3)以机制人。实施稽查信息化管理后,稽查的各个环节都通过计算机操作来实现,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操作口令和管理权限,因此每一项业务操作都将被计算机自动记录和保存,并可以随时查询和核实。这样,不仅便于检查和考评,而且能增强对干部执法的约束力,促进稽查行为的透明化、规范化,进而可以有效杜绝人管人的旧机制下容易发生的“暗箱操作”、滥用职权等执法不规范的问题。
四、人员素质的提高,是稽查信息化管理的保障。
人是社会生产中第一要素,税务稽查信息化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税务稽查实行信息化管理,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稽查队伍,概括起来就是要具有“五会”、“五能”的本领。“五会”即会操作使用计算机,会使用各种税务稽查应用软件,会从局域网和互联网上调取所需资料,会用手提电脑与企业计算机连接调取企业资料,会使用配备的各种现代化办案设备。“五能”即能独立承担办案业务,能组织协调稽查中的各方面关系,能依法妥善处理办案中遇到的各种
情况,能按稽查底稿要求完成各种稽查文书的填写,能计算评估所查企业的资金状态和纳税情况。
要达到“五会”、“五能”,必须加大计算机培训力度。为进一步提高稽查干部计算机操作的整体水平,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领导干部要树立信心,以身作则,带头学习。二是要克服依赖性,培养独立性。各级领导对要求应该由自己完成的工作,不要交给普通工作人员;应该是普通人员的工作,不要推给计算机管理员。三是树立主动认知观念。以往我们培训计算机,往往以应用软件的操作方法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启蒙教育阶段效果比较合理,但如果深入下去是不行的。计算机的应用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信息,我们应培养干部自觉收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信息处理方法,并通过实际工作任务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培养他们自主认知的兴趣和实践能力,以达到对各类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将计算机的知识和业务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计算机在稽查管理中得到充分利用。四是要高度重视检查技术和战术的研究和演练。充分借助网络这一虚拟的空间,将一些典型案例用虚拟的手法设置出来。让稽查人员由稽查信息平台主页进入“虚拟被查企业”,并通过分别扮演“检查人员”和“被查人员”的不同角色,来体验网上“偷税”与“查偷税”、“避税”与“反避税”的模拟实战和“对抗演练”,以培养锻炼检查人员的机智、敏捷、果敢、善辨和快速反应能力,不断丰富和积累经验,逐步优化素质,以适应新形势对稽查工作的发展要求。
第三篇: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工作报告
一、开发应用查帐软件的背景和动机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迅猛发展,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税务稽查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近几年的日常工作中,我们的检查人员常常感到会计电算化带给传统手工查帐模式的强烈冲击。就以往相关案件的实际操作过程来看,在对会计电算化企业进行检查时往往会面对以下难题:首先是稽查人员对会计核算的逻辑性与真实性难以判断。很多财务软件允许设置多个帐套,各帐套之间可以相互传递数据,可以对凭证科目和帐册再加以筛选、过滤,这就为企业设置AB账,编制虚假财务报表提供了可能。系统超级管理员还能直接进入任意环节篡改,会计信息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不可更改性。其次是财务数据存储方式灵活,易遭转移和销毁。电子帐套可以存在本机硬盘上,也可通过网络存储在其他硬盘、磁带、光盘中。再次是稽查人员获取企业财务软件的基础信息的渠道过窄,虽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纳税人使用计算机记账的,应当在使用前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会计核算软件、使用说明书及有关资料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但是税务机关往往因为没有相应的运行环境和人员配置而无法试用。这种情况下想在检查前深入了解财务软件的运用情况就受到相当程度制约。最后是信息化环境下对控管、检查企业财务数据的相关法律依据尚欠完善。《征管法》及实施细则没有明确指出税务机关有检查、封存有关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权力。国税发[2003]年47号文虽明确了税务机关有开展电算化检查的权力,但法律位阶低,且对电子取证、电子检查的具体执法程序缺少规定。
因此,我局针对税务检查手段滞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转变传统稽查思路,创新税务检查手段,从2006年7月起,将部署地税稽查查帐软件列为跨的重点工作之一。一年半来,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对稽查信息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执法程序和管理制度。现就软件开发应用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与大家做一个交流。
二、查帐软件的功能特点
无锡奇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多年税务查帐软件的研发经验,其产品已推广应用于全国二十个省(一百多个城市)的稽查局,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我局与该公司联合开发的查帐软件包括数据准备、分析评估、项目检查、帐务检查、成本检测、结果处理、综合管理、帐套管理、基础数据、模型管理、系统功能等11大模块,从每个模块中又散射出若干功能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又包括若干功能菜单,主要具有以下功能特点:
(一)采集范围广,可采集近百种300多个版本的财务软件中的数据;采集数据类型多,包括:帐务数据、物流数据、工资数据和固定资产数据;提供了多种采集方法。
(二)提供比较全面的分析方法,层层逼近分析技术和模型项目修正。模型分析功能十分强大
(三)提供分税种项目化检查平台,针对不同税种、不同项目提供相关的检查工作表、检查模型和稽查提示信息帮助检查人员完成项目检查。
(四)提供个人所得税和固定资产的专项检查平台
(五)提供物流数据及成本检查分析方法
(六)提供数据集中管理平台(B/S结构),以实现数据增值应用,加强稽查实施过程监控管理。
(七)可以将企业多个的相关数据放在一个检查平台上,并提供跨年、月分析工具,以强化工具的分析功能。
(八)各种分析模型按照行业和不同进行设置,加强了分析模型的适用性和软件的伸缩性。对于主要模型的运行结果,内置数据加工功能,提高了模型的准确性。
三、使用查帐软件查帐初见成效
经过一年半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深刻感受到信息高科技对税务检查的有力推动:查帐力度大大增强,案件质量得到切实提高,稽查威慑力明显提升,队伍建设再上一个台阶,内部管理更为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提高效率和准确度,查深查透案件
查帐软件所提供的查帐工具和多样化的模型提高了查帐的工作效率。传统的手工查帐只能从海量凭证中单纯凭经验来抽查,而软件通过科目的名称、凭证的摘要内容、金额等信息,运用查找、过滤等删选手段,能快速地将所需要的信息汇总列示,方便了检查人员进行数据处理;利用软件提供提供的指标分析、报表分析、帐户分析、帐户检测、分录比对和存货检测等模型分析功能,迅速发现异常信息,并通过穿透式阅帐功能帮助稽查人员任意透过总帐看明细帐,透过明细帐直接看记帐凭证,省去了稽查人员到企业大量的原始凭证中去翻找这一烦琐的工作环节。
(二)塑造稽查高科技形象,提升稽查威慑力
利用信息化查账工具,进一步强化了查账手段,可以对多种常用财务软件数据进行导出,也可以多人联合对一个案件同时进行案头分析,拓展了检查的广度和深度。
在使用软件以前,按照传统的查帐方式对会计电算化企业进行查帐,面对海量的原始单据,调帐费时,费力,如要企业把凭证打印出来可能需要两、三天的时间,一旦遇到企业不配合的情况,工作就难以顺利展开。现在只需带光盘和U盘,稽查人员就可以独立将企业数据采集出来带回去检查,研究,不需要会计从旁协助,企业也不必担心凭证丢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查帐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减轻了企业对于税务稽查的抵触情绪,同时也为我们稽查队伍塑造了文明,亲和,高素质,高科技的形象。
据一线检查人员反映,查账软件对企业的会计分录进行全面检测往往只要用几分钟时间,而人工检查起码要两天,效率是后者的十倍以上。税务部门能快速、高效、准确地摸清对方的底牌,极大的震慑了那些企图以高科技手段蒙混过关的不法分子。
(三)规范稽查业务流程,加强队伍监控
查帐软件的使用过程体现了实施检查的业务流程,加上对各税种、各项目计税依据的归集和对查帐过程的记录与控制,使内部管理更为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
对检查人员而言,规范了各类工作底稿,检查内容和范围,统一了各类计算标准,实现定式检查。一些扣除比例、扣除限额预先设置好参数(如业务招待费、计税工资限额、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等),一旦归集好计算依据就可自动计算出结果,可以避免检查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造成的误差,在规范检查内容的同时,对稽查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特别是所得税的归集设置的项目,从内容到口径全部与省局的所得税申报表基本一致。这样,对所得税申报缴纳不足的情况,可以直接找出税款差异的原因。
对审理人员而言,能够以查阅人员的身份查阅最原始的帐册数据,从软件应用各模块的记录中可以看出整个查帐过程。审理时就弥补了传统的审理仅审查纸质案卷的缺陷。审理人员可以看出取证是否完整,对“事实清楚“的把握更到位更准确,有效地排除差错。
对领导层而言,事中、事后的工作过程都会在检查帐套内留下记录,可以方便局领导监督、检查稽查工作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也提醒和督促检查人员须敬业爱岗,工作精益求精。
(四)提高稽查业务水平
稽查人员要想成功地运用查帐软件开展稽查工作,必须具备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的会计电算化知识。检查干部在使用查帐软件的过程中积累和共享查帐经验,不断接触和加深这些知识的研究和学习,尤其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稽查业务水平。
(五)降低稽查成本
电子数据比较容易复制、转储,可减少调帐检查的次数与成本,软件查帐减少了单个企业查帐时间,大大降低了税务稽查成本。
(六)实现数据增值应用
随着查帐软件的不断应用,积累的案件数据会越来越多,查帐软件应提供数据增值利用工具,可以利用这些工具进行各种统计分析,以自动生成相关行业数据,自动修正查帐软件中的相关参数。同时可以将已查案件自动或半自动生成案例库,用以指导类似企业检查或案例学习。
四、开发应用中的几点体会
我们感到上马查帐软件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人、物、财、目标、机器设备、信息等六大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要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目标,人员培训,制度建设等环节必须全程伴随开发过程。这里谈一谈开发应用中的几点体会:
(一)成立强力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开发工作
领导重视,带头参与,上下一心是做好工作的有力保障。我们的做法是:成立了以稽查局长为组长,各分管副局长和市局信息中心主任为副组长,局中层干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小组,由查帐能手和业务骨干组成,具体负责项目的测试、应用、二次开发的业务和技术工作。班子成员结构合理,既有综合管理人员,也有专业技术人员,既保证了团队的有效沟通交流,又便于在开发过程中高效灵活地配置人、物、财、机器等各类资源。
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尊重软件开发客观规律,科学统筹,将开发应用工作细化成实施准备、实地采集数据、测试应用、测试应用评估、项目实施等五阶段,分解责任,落实到人,有条不紊地予以实施。
一年多来,我们边开发、边测试、边修改、边完善,分行业、有重点、有针对地对查账软件进行实地测试、应用、比对,充分将稽查经验、方法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攻克了财务软件版本繁多、数据接口不统一等难关,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二)重视配套队伍建设,人员培训贯穿始终
查账软件应用要求稽查人员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有丰富的财会、稽查知识和技能,熟悉税收法律法规,而且还应当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所以我们认为“宁可人等装备,不可装备等人“,决不能等软件出来后再培训干部。局里从开发起始之日就狠抓配套队伍建设,对人员的培训工作贯穿始终。到目前为止,已利用双休日大规模集中培训3次(包括召集市本级全体人员和各县(市)部分人员集中培训1次,市本级全体人员单独集中培训1次,检查人员集中培训1次)。在平时,通过演示性培训,小组讨论,赴企业现场实地培训和互帮互学等形式,使全体稽查人员了解了软件基本框架和主流财务软件的运作模式,逐步掌握了查账软件的基本操作,理解了检查模型设置原理、能熟练应用软件提供的各种查账技巧。
(三)探索完善相关制度,严格规范执法程序
《征管法》第五十四条、第五十八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权检查纳税人的帐簿、记帐凭证、报表和有关资料,对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国税发[2003]47号文明确了税务机关有开展电算化检查的权力。这是电子查帐的主要执法依据。然而以上法律条文对电子数据作为稽查证据所涉及的证据完整性、规范性、安全性以及证据使用、储存和保管等方面的具体操作都缺乏详细指导。我局在参考了兄弟单位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法律和本地实际,大胆探索,主动创新,制定了《XX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利用查账软件实施稽查的工作程序》(见附件1)。规范了电子数据的调取、保管、归还、存档等多个环节,将利用查账软件实施稽查与TF2006设定的流程相结合,为检查人员在实际操作中规范执法、严格程序、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武器。
(四)采用二次开发模式,科学规避项目风险
现代软件工程学实践表明,近一半的项目存在开发延期,预算超支等风险因素。为把项目风险降至最低,项目小组决定大胆创新,参照快速原型法(rapid prototyping)思想进行二次开发。即首先构造一个具备主要功能的查帐软件原型,然后通过对它的不断试用,不断修改,不断扩充完善得到“本地化“的查帐软件。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们以奇星公司原有的综合性查帐软件为原型,将稽查问题分析转化成查帐软件业务需求,边试用、边细化、边完善,顺利实现了软件的“本地化“。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次开发,成功开发出工业、商业、餐饮业、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等六个行业的专业查帐软件,并在各行业的检查中进行了应用,尤其是在餐饮业、所得税汇总缴纳企业的检查中发挥了重要功能。
这种开发模式前期投入小,风险低,非常适用业务需求经常变化的情形,有效跨越了业务人员不懂技术,技术人员不懂业务的鸿沟。
五、下一阶段工作思路
在税务稽查工作中,取证是实施稽查的关键环节。查帐软件的电子取证功能集中在数据采集软件上。随着查帐软件的广泛使用,加大电子取证力度,规范电子证据取证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结合以往的数据采集经验,下一步我们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规范电子取证工作:
(一)强化数据接口,扩大采集范围
目前的数据采集软件已经可以采集近百种300多个版本的财务软件中的数据,涵盖了国内外主流非主流的财务软件,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从我局的实践和其他兄弟省市的案例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可采集数据的国外财务软件偏少;二是对采用新型网际网络架构,服务器不在本地的财务软件难以采集数据;三是对企业自行开发,量身定做、结构复杂的财务软件难以采集数据。
我们将与奇星公司联合,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财务软件接口的研发力度。
(二)保护目标系统,确保取证全面客观
电子取证时,如何划定取证范围,确保取证全面客观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目前实际操作中只对财务软件中的帐套取证,绝大多数情况下已经能满足检查需要,但必要时建议扩大取证范围。稽查人员可根据《行政处罚法》第37条的规定对现场可能记录违法行为的物品、数据等证据,经批准后采取封存方式,以备进一步分析。封存前要保护好各种与系统相关的软硬件及外围设备,避免数据丢失。封存对象可以包括:现场的信息系统、各种可能涉及的磁介质、上机记录、命令记录、内部人员使用的工作记录、现场的各种打印输出结果、传真打印件、程序备份和数据备份等。
(三)依照法定程序、科学取证
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证据收集。我们觉得将来在取证的执行程序上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最好由两个人以上进行提取操作,稽查人员提取电子证据后在文书化的证据材料上签字,并由在场的当事人同时签字确认;二是提交有关取证过程的文字说明材料,注意电子文档的存贮位置、文件名、文件后缀等细节;三是提取的电子证据来源必须与原始计算机和备份硬盘、软盘的编号一致;四是要确定形成时间,注意计算机信息网络的上机时间和实际操作时间之间的差异。
常用的固定电子证据的方式不外是打印和拷贝两种。无论采取哪种取证方式,在固定证据后,都应当现场确认,明确电子证据的收集和固定情况,包括:案由;参加检查的人员姓名及职务;检查时间、检查地点及检查顺序;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取证方式及取证份数;参与检查的人员签名;提供电子证据的人员签名。特殊情况下,如收集证据时电子文件遭意外损毁或非法篡改、删除的,应及时通知专业技术人员予以协助。
(四)积极开展电子证据检验鉴定,提高证据法定效力
理论上电子证据通过鉴定才能成为定案的直接证据,税务机关在办理涉及电子证据的案件时,应及时提请法定机构对电子证据进行检验分析。找出电子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客观联系,从而确定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但是目前省内电子证据鉴定尚欠完善,该项工作开展有相当困难。
(五)精心存档,确保证据安全
在处理电子证据的过程中,有些案件设计金额较大,需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有些案件处理后纳税人申请行政复议,提请行政诉讼。为保证电子证据的可信度和安全性,检查人员要对各个步骤取得的电子证据进行归档,确保安全。因此取证调查时可将备份的介质打上封条,并采用安全措施进行保护。非相关人员不得对存放电子证据的计算机进行操作,相关人员调取证据时不得轻易删除或修改与证据无关的文件,以免引起有价值文件的丢失。
总之查帐软件不仅填补了稽查过程中计算机监控的空白,而且大幅度提高了税务稽查的准确度。另一方面,作为稽查人员必须认识到,查帐软件不是万能的,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即使是再科学再先进的查帐软件,要想用好用活,也要求使用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基本功是开展电脑查帐的根本前提。我局的实践表明,积极使用查帐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查账,综合运用其他稽查方法,不失为新形势下促稽查力度、促案件质量、促队伍建设的一条新思路。
第四篇: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
一、开发应用查帐软件的背景和动机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迅猛发展,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税务稽查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近几年的日常工作中,我们的检查人员常常感到会计电算化带给传统手工查帐模式的强烈冲击。就以往相关案件的实际操作过程来看,在对会计电算化企业进行检查时往往会面对以下难题:首先是稽查人员对会计核算的逻辑性与真实性难以判断。很多财务软件允许设置多个帐套,各帐套之间可以相互传递数据,可以对凭证科目和帐册再加以筛选、过滤,这就为企业设置ab账,编制虚假财务报表提供了可能。系统超级管理员还能直接进入任意环节篡改,会计信息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不可更改性。其次是财务数据存储方式灵活,易遭转移和销毁。电子帐套可以存在本机硬盘上,也可通过网络存储在其他硬盘、磁带、光盘中。再次是稽查人员获取企业财务软件的基础信息的渠道过窄,虽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纳税人使用计算机记账的,应当在使用前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会计核算软件、使用说明书及有关资料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但是税务机关往往因为没有相应的运行环境和人员配置而无法试用。这种情况下想在检查前深入了解财务软件的运用情况就受到相当程度制约。最后是信息化环境下对控管、检查企业财务数据的相关法律依据尚欠完善。《征管法》及实施细则没有明确指出税务机关有检查、封存有关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权力。国税发[XX]年47号文虽明确了税务机关有开展电算化检查的权力,但法律位阶低,且对电子取证、电子检查的具体执法程序缺少规定。
因此,我局针对税务检查手段滞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转变传统稽查思路,创新税务检查手段,从XX年7月起,将部署地税稽查查帐软件列为跨的重点工作之一。一年半来,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对稽查信息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执法程序和管理制度。现就软件开发应用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与大家做一个交流。
二、查帐软件的功能特点
无锡奇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多年税务查帐软件的研发经验,其产品已推广应用于全国二十个省(一百多个城市)的稽查局,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我局与该公司联合开发的查帐软件包括数据准备、分析评估、项目检查、帐务检查、成本检测、结果处理、综合管理、帐套管理、基础数据、模型管理、系统功能等11大模块,从每个模块中又散射出若干功能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又包括若干功能菜单,主要具有以下功能特点:
(一)采集范围广,可采集近百种300多个版本的财务软件中的数据;采集数据类型多,包括:帐务数据、物流数据、工资数据和固定资产数据;提供了多种采集方法。
(二)提供比较全面的分析方法,层层逼近分析技术和模型项目修正。模型分析功能十分强大
(三)提供分税种项目化检查平台,针对不同税种、不同项目提供相关的检查工作表、检查模型和稽查提示信息帮助检查人员完成项目检查。
(四)提供个人所得税和固定资产的专项检查平台
(五)提供物流数据及成本检查分析方法
(六)提供数据集中管理平台(b/s结构),以实现数据增值应用,加强稽查实施过程监控管理。
(七)可以将企业多个的相关数据放在一个检查平台上,并提供跨年、月分析工具,以强化工具的分析功能。
(八)各种分析模型按照行业和不同进行设置,加强了分析模型的适用性和软件的伸缩性。对于主要模型的运行结果,内置数据加工功能,提高了模型的准确性。
三、使用查帐软件查帐初见成效
经过一年半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深刻感受到信息高科技对税务检查的有力推动:查帐力度大大增强,案件质量得到切实提高,稽查威慑力明显提升,队伍建设再上一个台阶,内部管理更为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提高效率和准确度,查深查透案件
查帐软件所提供的查帐工具和多样化的模型提高了查帐的工作效率。传统的手工查帐只能从海量凭证中单纯凭经验来抽查,而软件通过科目的名称、凭证的摘要内容、金额等信息,运用查找、过滤等删选手段,能快速地将所需要的信息汇总列示,方便了检查人员进行数据处理;利用软件提供提供的指标分析、报表分析、帐户分析、帐户检测、分录比对和存货检测等模型分析功能,迅速发现异常信息,并通过穿透式阅帐功能帮助稽查人员任意透过总帐看明细帐,透过明细帐直接看记帐凭证,省去了稽查人员到企业大量的原始凭证中去翻找这一烦琐的工作环节。
(二)塑造稽查高科技形象,提升稽查威慑力
利用信息化查账工具,进一步强化了查账手段,可以对多种常用财务软件数据进行导出,也可以多人联合对一个案件同时进行案头分析,拓展了检查的广度和深度。在使用软件以前,按照传统的查帐方式对会计电算化企业进行查帐,面对海量的原始单据,调帐费时,费力,如要企业把凭证打印出来可能需要两、三天的时间,一旦遇到企业不配合的情况,工作就难以顺利展开。现在只需带光盘和u盘,稽查人员就可以独立将企业数据采集出来带回去检查,研究,不需要会计从旁协助,企业也不必担心凭证丢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查帐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减轻了企业对于税务稽查的抵触情绪,同时也为我们稽查队伍塑造了文明,亲和,高素质,高科技的形象。
据一线检查人员反映,查账软件对企业的会计分录进行全面检测往往只要用几分钟时间,而人工检查起码要两天,效率是后者的十倍以上。税务部门能快速、高效、准确地摸清对方的底牌,极大的震慑了那些企图以高科技手段蒙混过关的不法分子。
(三)规范稽查业务流程,加强队伍监控
查帐软件的使用过程体现了实施检查的业务流程,加上对各税种、各项目计税依据的归集和对查帐过程的记录与控制,使内部管理更为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
对检查人员而言,规范了各类工作底稿,检查内容和范围,统一了各类计算标准,实现定式检查。一些扣除比例、扣除限额预先设置好参数(如业务招待费、计税工资限额、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等),一旦归集好计算依据就可自动计算出结果,可以避免检查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造成的误差,在规范检查内容的同时,对稽查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特别是所得税的归集设置的项目,从内容到口径全部与省局的所得税申报表基本一致。这样,对所得税申报缴纳不足的情况,可以直接找出税款差异的原因。
对审理人员而言,能够以查阅人员的身份查阅最原始的帐册数据,从软件应用各模块的记录中可以看出整个查帐过程。审理时就弥补了传统的审理仅审查纸质案卷的缺陷。审理人员可以看出取证是否完整,对“事实清楚“的把握更到位更准确,有效地排除差错。
对领导层而言,事中、事后的工作过程都会在检查帐套内留下记录,可以方便局领导监督、检查稽查工作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也提醒和督促检查人员须敬业爱岗,工作精益求精。
(四)提高稽查业务水平
稽查人员要想成功地运用查帐软件开展稽查工作,必须具备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的会计电算化知识。检查干部在使用查帐软件的过程中积累和共享查帐经验,不断接触和加深这些知识的研究和学习,尤其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稽查业务水平。
(五)降低稽查成本
电子数据比较容易复制、转储,可减少调帐检查的次数与成本,软件查帐减少了单个企业查帐时间,大大降低了税务稽查成本。
(六)实现数据增值应用
随着查帐软件的不断应用,积累的案件数据会越来越多,查帐软件应提供数据增值利用工具,可以利用这些工具进行各种统计分析,以自动生成相关行业数据,自动修正查帐软件中的相关参数。同时可以将已查案件自动或半自动生成案例库,用以指导类似企业检查或案例学习。
四、开发应用中的几点体会
我们感到上马查帐软件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人、物、财、目标、机器设备、信息等六大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要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目标,人员培训,制度建设等环节必须全程伴随开发过程。这里谈一谈开发应用中的几点体会:
(一)成立强力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开发工作
领导重视,带头参与,上下一心是做好工作的有力保障。我们的做法是:成立了以稽查局长为组长,各分管副局长和市局信息中心主任为副组长,局中层干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小组,由查帐能手和业务骨干组成,具体负责项目的测试、应用、二次开发的业务和技术工作。班子成员结构合理,既有综合管理人员,也有专业技术人员,既保证了团队的有效沟通交流,又便于在开发过程中高效灵活地配置人、物、财、机器等各类资源。
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尊重软件开发客观规律,科学统筹,将开发应用工作细化成实施准备、实地采集数据、测试应用、测试应用评估、项目实施等五阶段,分解责任,落实到人,有条不紊地予以实施。
一年多来,我们边开发、边测试、边修改、边完善,分行业、有重点、有针对地对查账软件进行实地测试、应用、比对,充分将稽查经验、方法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攻克了财务软件版本繁多、数据接口不统一等难关,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二)重视配套队伍建设,人员培训贯穿始终
查账软件应用要求稽查人员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有丰富的财会、稽查知识和技能,熟悉税收法律法规,而且还应当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所以我们认为“宁可人等装备,不可装备等人“,决不能等软件出来后再培训干部。局里从开发起始之日就狠抓配套队伍建设,对人员的培训工作贯穿始终。到目前为止,已利用双休日大规模集中培训3次(包括召集市本级全体人员和各县(市)部分人员集中培训1次,市本级全体人员单独集中培训1次,检查人员集中培训1次)。在平时,通过演示性培训,小组讨论,赴企业现场实地培训和互帮互学等形式,使全体稽查人员了解了软件基本框架和主流财务软件的运作模式,逐步掌握了查账软件的基本操作,理解了检查模型设置原理、能熟练应用软件提供的各种查账技巧。
(三)探索完善相关制度,严格规范执法程序
《征管法》第五十四条、第五十八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权检查纳税人的帐簿、记帐凭证、报表和有关资料,对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国税发[XX]47号文明确了税务机关有开展电算化检查的权力。这是电子查帐的主要执法依据。然而以上法律条文对电子数据作为稽查证据所涉及的证据完整性、规范性、安全性以及证据使用、储存和保管等方面的具体操作都缺乏详细指导。我局在参考了兄弟单位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法律和本地实际,大胆探索,主动创新,制定了《xx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利用查账软件实施稽查的工作程序》(见附件1)。规范了电子数据的调取、保管、归还、存档等多个环节,将利用查账软件实施稽查与tfXX设定的流程相结合,为检查人员在实际操作中规范执法、严格程序、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武器。
(四)采用二次开发模式,科学规避项目风险
现代软件工程学实践表明,近一半的项目存在开发延期,预算超支等风险因素。为把项目风险降至最低,项目小组决定大胆创新,参照快速原型法(rapid prototyping)思想进行二次开发。即首先构造一个具备主要功能的查帐软件原型,然后通过对它的不断试用,不断修改,不断扩充完善得到“本地化“的查帐软件。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们以奇星公司原有的综合性查帐软件为原型,将稽查问题分析转化成查帐软件业务需求,边试用、边细化、边完善,顺利实现了软件的“本地化“。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次开发,成功开发出工业、商业、餐饮业、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等六个行业的专业查帐软件,并在各行业的检查中进行了应用,尤其是在餐饮业、所得税汇总缴纳企业的检查中发挥了重要功能。
这种开发模式前期投入小,风险低,非常适用业务需求经常变化的情形,有效跨越了业务人员不懂技术,技术人员不懂业务的鸿沟。
五、下一阶段工作思路
在税务稽查工作中,取证是实施稽查的关键环节。查帐软件的电子取证功能集中在数据采集软件上。随着查帐软件的广泛使用,加大电子取证力度,规范电子证据取证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结合以往的数据采集经验,下一步我们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规范电子取证工作:
(一)强化数据接口,扩大采集范围
目前的数据采集软件已经可以采集近百种300多个版本的财务软件中的数据,涵盖了国内外主流非主流的财务软件,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从我局的实践和其他兄弟省市的案例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可采集数据的国外财务软件偏少;二是对采用新型网际网络架构,服务器不在本地的财务软件难以采集数据;三是对企业自行开发,量身定做、结构复杂的财务软件难以采集数据。
我们将与奇星公司联合,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财务软件接口的研发力度。
(二)保护目标系统,确保取证全面客观
电子取证时,如何划定取证范围,确保取证全面客观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目前实际操作中只对财务软件中的帐套取证,绝大多数情况下已经能满足检查需要,但必要时建议扩大取证范围。稽查人员可根据《行政处罚法》第37条的规定对现场可能记录违法行为的物品、数据等证据,经批准后采取封存方式,以备进一步分析。封存前要保护好各种与系统相关的软硬件及外围设备,避免数据丢失。封存对象可以包括:现场的信息系统、各种可能涉及的磁介质、上机记录、命令记录、内部人员使用的工作记录、现场的各种打印输出结果、传真打印件、程序备份和数据备份等。
第五篇:加强地税稽查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加强地税稽查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信息化是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主要标志。地方税务稽查管理如何加速信息化建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在此笔者就地税稽查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推进地税稽查信息化管理的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当前税务稽查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征管改革以来,地方税收信息化建设无论是从网络建设,还是设备配备、软件开发等方面发展都比较快,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尤其是局域网的建成、税收征管信息系统软件的推广运行,都标志着地方税收信息化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正在进行的数据上线工作,必将使征收、管理的数据高度集中,为稽查信息化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相对税收信息化而言,稽查部门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相对滞后于征收和管理,尤其是稽查系统的信息化管理远远没有跟上税收信息化管理的步伐。目前,一是尚无可使用的地税稽查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二是尚处于就征管软件、局域网、互联网简单地收集一些信息资源和内部的一些数据传递。三是只是基本上将稽查工作流程由手工操作改为了计算机操作,计算机主要起到了打字和打印的作用,离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系统管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四是稽查人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五是由于电算化财务核算软件的普遍应用和会计制度、财务准则不断变更,稽查人员对这些方面的知识还比较贫乏。综上问题的存在必将影响地税稽查系统信息化建设进程。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上的不足
随着税收电子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计算机知识的日益普及,稽查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稽查人员对计算机知识有了初步认识、掌握了一些基本操作知识,但是受传统观念和没有专门的稽查系统管理软件的影响,因此就无法准确把握信息化的本质和内涵。主要倾向认为:我们的稽查流程都实行的计算机操作,就实现了稽查工作信息化管理。其实不然,现阶段我们的计算机在很多时候只是充当了打字和打印的“角色”。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无法利用计算机收集信息资源,然后进行比对分析、预测、监控,就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稽查“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
(二)管理上的缺陷
由于没有稽查系统软件的制约,目前稽查信息化管理仅限于单纯的数据信息管理,而没有参与稽查管理日常业务流程控制。比如对稽查各环节过程的管理,选案环节没有案源库及信息比对资料库;检查环节的检查动态记录;审理环节的审理动态记录;执行环节的执行动态记录。这些都无法直接从电脑中查阅,极不利于领导监控和决策。也就是说缺乏针对性的管理信息和相应的管理手段。因此“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水平上的偏低
当前,地税稽查部门缺少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税收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稽查信息化要求稽查人员对地税稽查的业务有全面的了解,对计算机技术有深度的认识,这样才能将计算机和税收业务统一起来。另外,稽查信息化管理,必将覆盖稽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涉及到每个稽查人员,每个人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高低,都将影响到稽查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进程。然而,从稽查人员的现状看,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一是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较低,还只停留在会打字的水平上;二是对征管系统的应用软件操作不熟练,不知道现有的软件到底能在实际工作中做些什么;三是对现有网上信息不会使用;四是对企、事业单位财务软件知之甚少。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稽查信息化管理的程度。
(四)应用上的缺陷
虽然,近年来对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在增强,投入在增加,软硬件配置日益现代化,但是设备和信息的利用率较低,计算机往往成了打字机、开票机,对信息只重视录入,忽视分析整理和利用,造成信息严重堆积,共享性、开放性不足,管理效率和质量不尽如人意。现有软件在稽查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是应用软件较少,适用于稽查管理中的网上综合查询软件更少,软件的开发与使用脱节。二是对已有的信息不能得到系统管理,集中处理。对一些简单数据查询功能,还不能充分利用,对数字的分析、监控、稽查还处于人工状态。已建立的网络在资料查询、数据传递、数据分析等方面也还不够成熟。三是稽查人员无法检查企业的电子帐薄。
税务稽查信息化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规范稽查体系,必须贯彻“科技加管理”的理念。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应着重加强对稽查运行状态的宏观和微观监控。对稽查计划任务、稽查各个环节、稽查案件分布状态、稽查案件构成、稽查人员的工作状态以及稽查人员业务技能等多方面进行监控,并建立多层次的监控管理主体,促使稽查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二、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的远景设想
基于以上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稽查信息管理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的提高和统一,是实施稽查信息化管理的前提
1.要认清稽查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迫切性。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稽查改革提供了机遇,也对稽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下传统的手工稽查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而电子商务的出现,迫使税务稽查部门不得不对现有的稽查方式进行变革。要提高稽查的管理水平,就必须借助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
2.要认清稽查信息化管理的目的。稽查信息化管理就是实行税收管理集约化,所谓集约化就是合理的配置资源,形成精细的有效的专业分工,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以最小投入求得最大产出。而稽查引入集约化管理的概念,目的是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简洁、高效的税务稽查管理方式,加快税务稽查专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要认清计算机及网络在稽查信息化管理中所处的位置。稽查信息化管理是依赖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其有效作用范围必然是受到计算机技术自身的特点限制。第一,计算机技术在稽查信息化中只是一种先进的工具,它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高速、机械性的处理,适宜处理结构化的问题。第二,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是高度精确化,只要数据略有差错,就无法正常使用,而数据的差错率又与税务机关的行政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如果日常行政管理水平无法保证将差错率限制在预定的水平上,即使再好的信息管理系统,也不能产生应有效率。
(二)信息的管理和应用,是实施稽查信息化管理的基础
稽查信息化管理不同于其它信息化管理,它的着眼点应放在如何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如何对数据的解读与共享,建立科学的稽查信息化管理的模式。稽查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都应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中,计算机的作用不仅限于收集、存储、处理数据,还应参与业务流程的控制。将稽查中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1.选案环节。一是建立计算机选案系统。将征收、管理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归纳分类、分析对比、排列组合,列出重点稽查对象。二是建立税收监管系统。依托大系统提供的各种数据,对案源实施有效的监控。三是建立纳税评估系统。依据内部交换和外部获取的信息及计算机录入的数据,通过对比,为确定稽查对象提供准确的依据。2.检查环节。一是要加大稽查办案的科技含量。加强计算机对案件处理软件的开发应用,加快计算机对偷逃税标识、计算机票据识别、计算机鉴别偷税者证据以及税务人员笔记本电脑与被查户的计算机连接调取企业各种资料的检查软件的开发和研究,这样,即可以提高办案效率,也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二是要了解掌握信息化的前沿知识。及时了解、掌握企业变革,市场变化,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方面知识,并借助局域网、互联网的信息,及时调整稽查工作思路。三是要建立税务稽查信息系统,通过标准化的视窗软件,使稽查办案人员能通过电子邮件来交换和共享信息。
3.审理环节。审理环节是对稽查环节的一个监控。一是要建立一个政策法规库,便于对新的税收政策的掌握。二是通过稽查信息系统了解稽查环节的整个过程,并对稽查过程进行分析,并给出结论,即审理报告。
4.执行环节。有些人认为执行环节与信息技术无关,只是将处罚决定书上的税款和罚款执行入库即可。其实不然,在执行过程中,提高对外部信息的获取能力,对执行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是有很大作用的。如:在稽查执行部门建立一套对企业开户银行(即电子钱包)进行监控的系统,在税务机关通过网络即可以看到“电子钱包”中的某些信息,而在经过电子签章与认证之后,执行部门有权力从钱包中“取钱”。从而提高稽查查补税款的入库率。
(三)管理制度的变革,是稽查信息化管理的决定因素
提高稽查信息化管理水平,取决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一是根除“以人为尊,以人为治”的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二是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将信息的管理纳入稽查管理的范畴;三是执行者要依制度行事,防止有法不依现象发生。这些都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保障。
2.要建立严密的岗位职责体系。随着信息技术在稽查中的广泛应用,稽查管理中各项业务通过计算机实行全方位的监控。这种新的工作方式,要求建立不同于传统手工的模式,实现人机和谐,运转顺畅、工作高效。因此必须建立严密的岗位责任制体系以保证信息化系统的通畅。
(四)人员素质的提高,是稽查信息化管理的保障
人是社会生产中第一要素,税务稽查信息化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税务稽查实行信息化管理,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稽查队伍,概括起来就是要具有“五会”、“五能”的本领。“五会”即会操作使用计算机,会使用各种税收、财务应用软件,会从局域网和互联网上调取所需资料,会用手提电脑与企业计算机连接调取企业资料,会使用配备的各种现代化办案设备。“五能”即能独立承担办案业务,能组织协调稽查中的各方面关系,能依法妥善处理办案中遇到的各种情况,能按稽查规程要求完成各种稽查文书的制作,能计算评估所查企业的资金状态和纳税情况。
要达到“五会”、“五能”,必须加大计算机培训力度。为进一步提高稽查干部计算机操作的整体水平,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加快稽查信息系统管理软件的开发应用。
二是要不断增加投入,不断提高稽查办案的现代化水平。
三是要采取多渠道方式加大培训力度,不断增强稽查人员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四是稽查人员要树立“主动认知”观念。以往我们培训计算机,往往以应用软件的操作方法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对启蒙教育阶段效果比较合理,但如果要深入下去则是不行的。计算机的应用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信息,应培养稽查人员自觉收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信息处理方法,并通过实际工作任务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培养稽查人员自主认知的兴趣和实践能力,以达到对各类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将计算机的知识和业务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计算机在稽查管理中得到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