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费改革体系研究论文

时间:2019-05-14 17:4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税费改革体系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税费改革体系研究论文》。

第一篇:税费改革体系研究论文

税费体系这个概念,指的是应由哪些税和费(定性)、以什么样的比例(定量)来共同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另外,税费改革体系也是指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渠道或方式,来实现由旧的税费体系向新的税费体系的转换,从而使国民收入的分配达到公平和最优化。现时的研究,更多的注重税费体系的破与立,而忽略了税费改革体系的整体研究。

一、通过多边的税费改革建立对称的税费关系

税费并存是新一轮税费改革应该选择的合理格局。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经过精心设计的收费往往比税收更少对经济产生扭曲,从而也更少效率损失,收费之所以有其存在的必要就在于,作为提供准公共产品的收入来源,收费较之于税收可以较好地解决拥挤性问题和效率低下问题,因此,西方国家将提供准公共产品作为确定收费范围标准的做法值得借鉴,片面地主张“以税代费”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由此可以得出基本结论一:税费改革体系是多边的,既有“费改税”,又有费的保留和“税改费”;税费改革体系所建立的税费关系是对称的,税费归位,各行其道。

二、站在全盘角度确立税费改革目标

所谓全盘角度,即要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来安排税费改革目标。在当前政府收入体系中,政府履行职能所需的资金显然只能通过规范化的税收渠道去获取。然而,种种因素的制约,给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严峻挑战。政府部门多年习惯于以行政命令的办法、非税的方式组织收入,在各方面的政府支出猛增、规范化的税收渠道不畅的情况下,一个自然的反应,就是转而采用非规范性的办法,自立收费项目,介入财政性分配,“税的缺位”与“费的越位”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规范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是“税费归位,各行其道”的制度基础。“费的越位”根源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制度短缺,反过来看,“税费归位”则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制度供给。如果我们不从规范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进行制度的供给和创新,在制度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实现“税费归位,各行其道”。

由此可以得出基本结论二:税费改革体系的目标是规范国民收入分配体制,而不应局限于“治乱减负”等功利性目标;只有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来安排税费改革目标,才不至于顾此失彼,才能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

三、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构筑税费改革体系

“预算内”与“预算外”资金、“体制内”与“制度外”资金相交织,是中国转轨时期的特殊现象。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政府收入体系应确立“三而二,二而一”归并的远景目标,即中期实现将制度外财力纳入预算内、外,相应将三块财力变为两块的目标;远期达到依托于市场经济体制而实现政府预算完整性,相应将“预算外资金”予以取消的目标。如此,国民收入分配机制相应规范,税费亦能达到“归位”。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对于那些为提供纯公共产品的收费,应主要改为以税收方式提供;对于确实具有服务于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收费,应该予以保留;对于为提供准公共产品而征的税,则应改为收费。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税费分配格局需进一步优化,建立税费并存的政府收入机制,在收入规模上体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在课征权限上建立以立法权为核心的适度税费管理权限体系。税制体系要进一步完善,通过新开一批、合并一批、废除一批,对现行税种进行优化组合。费制体系要进一步规范,按收费性质进行优化整合。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公共财政的构建是渐进的,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构筑的税费改革体系也必然是渐进的。

由此可以得出基本结论三:税费改革体系是置于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按照公共产品的程度来确定税费,并进行税费的优化组合,以渐进的方式达到国民收入分配机制的规范。

四、在互补和统一的原则下构筑税费改革体系

作为一个“体系”的税费改革,其内部各系统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互补性和统一性。其一,税收改革与费收改革是互补、统一的。孤立的“费改税”、“税改费”未免会顾此失彼。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税改费”的倾向,国际税费改革中的“税改费”倾向与我国当前强调的“费改税”方向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两者的立足点仍然是“税费归位”这一本质。其二,“费改税”中的各项政策是互补、统一的。如农村税费改革和燃油税改革同属“费改税”范畴,如果置于互补和统一的原则下,就不会出现前者对农民“减负”、后者对农民“增负”的矛盾。其三,“税改费”(包括费的保留)中的各项改革是互补、统一的。现阶段改革中存在的费的保留、未来一定时期可能会出现的“税改费”,不仅应是规范的,各项改革之间还应是互补和统一的。

作为一个“体系”的税费改革,其在时间进程上具有延续性和递进性。改革开放以来,收费得到广泛的运用,成为政府建设资金的主要财力,收费将在较长历史时期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在收费形式等国民收入形式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各种利益格局。在转轨时期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碰撞的宏观背景下,我们不能不承认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利益格局,并需要通过税费改革的整体推进,把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利益格局合理地转换到市场

经济体制上来。

由此可以得出基本结论四:税费改革体系以普遍联系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构筑原则,在“体系”的内涵和外延上坚持互补和统一,在时间进程上坚持延续和递进。

第二篇:农村税费改革论文:后税费时代乡镇政府改革研究

农村税费改革论文:后税费时代乡镇政府改革研究

【中文摘要】2005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宣布,将在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税的全面取消,标志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飞跃。全面取消农业税有效地遏制了农村三乱,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紧张的社会关系得到缓解,同时干群关系也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全面取消农业税,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乡镇财政更加雪上加霜,乡镇政府运转困难,更不用提为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各种支持。乡镇政府是我国最低层级的政府,也是与农业、农村、农民联系最紧密的基层政府组织,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既离不开国家出台的有效政策和其它方面的有力支持,更离不开基层乡镇政府的作用。但当前我国基层乡镇政府存在着大量问题,该管的事不管,不该管的事偏要管,职能缺位、错位、越位现象严重,不能够有效承担起基层政府的应有作用,满足不了新形势发展对基层乡镇政府的需求,因此乡镇政府改革就迫在眉睫。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基层乡镇政府改革就被提上日程,但是纵观以往的改革我们发现成效并不大,以往的改革总是局限于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人员的增减方面,没有从根本上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大多数改革只是流于形式,往往出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英文摘要】In March 2005, Premier Wen Jiabao announced that the agricultural tax would completely abolished since 2006 in China at the Third Session of the Te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which marks a substantial leap in the reform of rural tax and fee in our country.The abolishment of agricultural tax has not only effectively curbed The Three Chaos in rural areas and reduced farmers’ burden, but also helped greatly raise the farmers’ manufacturing enthusiasm and ease social tension as well as rapidly improve t...【关键词】农村税费改革 乡镇财政困境 乡镇体制改革 服务型乡镇政府

【英文关键词】The reform of rural tax and fee The dilemma of township finance The reform of township system Service-oriented township government

【目录】后税费时代乡镇政府改革研究3-4

Abstract4-5

中文摘要

1.1 选题

第一章 绪论8-17

8-9

背景和意义8-109-10

1.1.1 选题背景1.1.2 研究意义1.2.1 当前国内关于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0-15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种观点10-12政府理论的研究综述

12-14

1.2.2 国外关于服务型

1.2.3 对有代表性的乡镇政府改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2 研究方法第二章 乡镇政府改革的相

2.2 新

革相关文章的内容摘要14-1515-1616

1.3.1 内容框架15-161.4 主要创新点16-17

关理论支撑17-21公共服务理论18-19

2.1 新公共管理理论17-182.3 熊彼特--希克斯--诺斯命题

19-2121-27

第三章 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政府管理面临的问题3.1 财政收入减少,政府运转困难21-22

22-23

3.2 乡

村债务缠身,清偿困难能定位不准确23-2525-27

3.3 乡镇政府服务职能缺失,职

3.4 乡镇政府社会规范能力减弱

第四章 取消农业税后导致乡镇政府管理面临问题的主

4.1 取消农业税以后乡镇财政收入减少是直接4.2 原有的体制机制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4.2.1 人力资源方面28-294.2.3 财政体制方面30-32

4.2.2 组织资源方第五章 解决问题

要原因27-32原因27-2828-32面29-30的出路—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32-40收支状况32-3532-333333-34

5.1 改变乡镇政府财政

5.1.1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5.1.2 开源节流,加快乡镇经济发展,扩充财源5.1.3 建立化解乡村债务与预防新增债务的机制5.1.4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34-35

5.2 改革乡镇

5.4

政府体制35-365.3 转变乡镇政府行政理念36-37

改变乡镇政府工作重心37-38设38-40

结语

40-41

5.5 加强乡镇工作人员素质建参考文献41-43致谢44

攻读硕士

学位期间所获科研成果43-44

第三篇:煤炭税费改革

煤炭经济研究

——关于煤炭资源税费计征改革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以2006年为例,2006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5.5%,却消耗了全球54%的水泥、30%的钢铁和15%的能源。面对自然资源消耗日益严重的态势,和出现的目前经济飞速发展和资源日益紧张之间的矛盾,对作为以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税种——资源税进行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对于煤炭行业,国家税务总局从2004年起,逐步提高煤炭行业的资源税税率,而改革方案几经变革。资源税费体系改革的不明确将直接对煤炭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一、煤炭资源税征收现状、存在问题、改革趋势

1.征收现状

对于煤炭行业,资源税是其应纳的重要税种。现行资源税税法中规定只对原煤征税,对洗煤、选煤和其他煤炭制品不征税,但对其加工所用的原煤照章征收资源税。对于连续加工前无法正确计算原煤移送使用量的煤炭,可以按照加工产品的综合回收率,将加工产品实际销量和自用量折算成原煤数量,以此作为课税数量。原煤应税数量是外销或自用的数量。国家根据各地煤质、地质条件等的不同,对各省煤炭资源税税率采取区别制订,税额为0.3~8元/吨,应纳税额=课税数量×单位税额。

2.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没有反映资源的需求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也不能反映环境污染造成的外部成本。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征收依据不合理,属于从量定额征收的产出税,这种征税模式正是导致采富弃贫浪费行为的根本原因之一。相关数据表明,全国煤矿平均资源回采率约40 % ,资源富集地区小煤矿资源回采率仅为15 %左右———这就意味着,一座储量为1 000万t 的煤矿,仅开采了150 万t 就被废弃。煤炭资源税税额偏低而且长期不变,不能将资源级差收入及时足额转化为国家税收,使煤炭采掘企业利润水平因资源自然条件的差异,不能反映其真实经营成果,使利润分配失去合理基础。不能利用价格手段激励节能,降低了煤炭开采业的进入门槛,煤炭企业无序生产现象严重,不利于国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配置,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3.改革趋势

国务院在发布的《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修改现行煤炭资源税计征办法,从以销量为基数计征改为以资源储量计征,征收方式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征收标准按照销售收入一定百分比计征。建立与资源利用水平挂钩的浮动费率制度,根据不同采区回采率实行不同的费率,并实行累进费率,拟选择部分煤炭产区进行储量计征煤炭资源税试点,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二、煤炭资源税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计税依据

明确煤炭资源税的计税依据对煤炭资源税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出于资源开采过程中促使企业节约开采、提高回采率的目的,按照资源储量计征资源税是更加合理的,但会存在不少技术和管理上的困难。这就需要提高专业技术和完善管理,不断摸索按储量征税的可行性和具体的方式方法。而且也要注意到征税是调节国家收入的强制性经济手段,其计税依据应当是能够准确计算的,而煤炭是埋在地下的尚未开采的自然资源,以资源储量计征资源税还可能因储量的确定等环节导致腐败行为。这需要相关部门制定有关规定,加强监督,与税务部门相互配合。

2.谨慎斟酌税率的制定

不同的税率形式各有利弊,需要仔细研究选择适用的税率形式,确定税率水平。煤炭资

源税改革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要将煤炭资源开采的社会成本内部化,解决由于煤炭资源开采给经济社会带来的环境破坏、水土流失等诸多负面影响,即外部性问题,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税率定得过低,达不到煤炭资源税征收和改革目的,依然无法解决煤炭资源开采的负外部性;定得过高,超出了煤炭资源开采企业的负担能力,企业开采资源就会亏本,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会抬高边界品位,从而导致新的“采富弃贫”现象。因此科学合理的税率设计尤为关键,既能实现资源开采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又不至于负担过高使纳税人亏损。

3.公平资源税税收收入分配

改革收的煤炭资源税可以划分为中央、地方共享税,地方享受部分应占大部分。中央所占部分体现国家对自然资源享有的所用权,地方所占部分可以稳定地方财政收入,并可以稳中有升。

我国许多地方是依靠资源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而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环境损失,对土地和水资源的严重破坏。煤炭资源开发也不例外。资源税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恢复生态、治理环境所需要的资金。煤炭资源税改革后,及至资源税整体改革后,让利于地方,则有利于地方政府有效开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

三、煤炭资源税改革对我国煤炭企业的影响

随着《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提出,对煤炭资源税的改革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其计征办法已经初具雏形。由于目前有相当多的煤炭企业享受现行从量征收煤炭资源税带来的诸如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好处,因此煤炭资源税改革必将对煤炭企业产生深远影响。

1.煤炭资源税改革会改变煤炭企业低成本高回报的不合理状况

一旦煤炭资源税打破原有的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随着煤炭资源价格的上涨,煤炭资源税也随之水涨船高。从这一点看煤炭资源税改革将打破目前煤炭企业以较低资源税成本,换取较高的资源收益,使煤炭资源价格上涨带来的大部分利润收入囊中的不合理现状。

但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煤炭资源税改革后企业丧失低成本的好处可能会带来的消极影响。一般来说, 东西贵了, 人们就会好好珍惜。但是, 对于当前的煤炭开采企业来说, 煤炭资源的价值是体现在产品上, 而不是体现在资源上。因此, 即使企业会珍惜采出的煤炭产品, 但并不表示会珍惜地下的煤炭资源。根据经济学的分析,企业决定开采多大比例的资源, 是基于边际利润考虑。如果边际利润是正的, 企业就会继续不断提高回采率。然而, 随着回采率的升高, 最后一单位的煤炭成本会越来越高, 也就是说边际成本会逐渐上升。因此, 最终边际利润会下降为零。那时, 企业自然没有积极性再提高回采率。无疑, 提高资源税会提高企业的边际成本。这使得原来开采的最后一单位的煤炭边际利润由零变成负。这样, 企业会出于经济理性而降低资源回采率, 直到新的最后一单位的煤炭的不再亏损。按照这一逻辑, 采取单一提高资源税的做法,企业的资源回采率会很可能会降低

2.煤炭资源税改革会促使煤炭资源更多的向优势能源企业集中

资源税属于地方税,由于资源税过低,地方政府收益过少,资源丰富的地方往往会鼓励企业就地加工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这并不是有效的资源利用模式,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盲目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煤炭行业,对煤炭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而通过资源税改革后,地方政府从中直接受益,企业也会吸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教训,行业投资过热的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同时,为了将来发展的需要,必然会使得一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资产收购等方式联合开发利用资源,从而一些处于行业优胜地位的企业将进一步扩大生产空间,促使资源更多的向优势企业集中。

3.煤炭资源税改革能促使煤炭企业改变发展方式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但如何能在现阶段高速增长的同时也能保持以后若干年时间的高速增长便显得越来越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考虑到我国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必须切实实施好可持续发展工程,不能再以中国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源生产出大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却把污染留给本土让国人受害,而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争取更会赚钱更多地赚钱,造福国人。煤炭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对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更是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因此,这就需要抵制和淘汰浪费资源、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这也是资源税改革的目的之所在,实质上也就是要从政策导向上促使煤炭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而煤炭企业也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加快调整步伐,改变高度资源型、高能耗的生存方式,转向以高质、节能环保为主,切切实实地提高自身的软实力。

第四篇:税费改革乡镇运转

税费改革乡镇运转.txt15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税费改革后乡镇工作中心转移浅思考

来自:长汀县府办 作者:饶晋鹏 加入时间:2005-9-24 11:15:26 点击:162

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 是我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项工作目前正在全省大刀阔斧地进行,已取得阶段性的显著成效。在“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已经为全社会认同的背景下,这轮改革有可能影响今后几十年的发展走向。因为它已经渗透到“三农问题”的较深层次,通过辅以整个农村运行机制的系统变革,并借助整个社会力量对农村生产力要素的重新整合与分配,以传统产业结构大调整和乡镇工作中心转移为突破口,实现农村基层政权、农村基层政府与农民关系的重塑和改造。

一、以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围绕农村税费改革后的重新定位,乡镇以往作为中心任务的催粮要款便退居二线,一切以“三农”为中心,一切为“三农”服务。在认真贯彻落实税费改革政策的过程中,无论是农民群众还是我们的乡镇干部都普遍表现出对新一轮税改政策的空前支持,农民群众从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而我们的基层政府和一线干部也都能从与农民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从农民群众对新政策的赞誉中、从农民群众减负后的喜悦中感受到农民群众对政府的真心拥戴、对干部的感激与信任,这种微妙的变化成了我们基层工作的莫大动力。然而,与此同时,面对乡镇工作中心转移的新形势,我们的乡镇干部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压力,干什么? 怎么干?从我县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地处边远贫困山区,工业和市场基础都相当薄弱,又是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49.5万,农业人口42.2万,这就使得“三农”问题尤为严重,乡镇工作的艰巨性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从对我县开展税费改革的调研情况来看,各乡镇在把工作中心逐步转移到服务“三农”的过程中主要呈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基层队伍建设。

随着税费改革的逐步深入,管理型政府逐渐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基层政府作为服务“三农”的基本职能更加突出。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凸显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一号文件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而解决增收问题的核心就是建立一个精干、高效、务实、便民的乡镇工作运行机制。只有这样,干部转变作风、政府转变职能才能落到实处,农民增收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我县在税费改革前,各乡镇财政收入的主体税源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财政基础相当薄弱,除了抵偿部分乡村债务,仅能保证工资发放以及政权运转的正常需要。税费改革后,由于乡统筹费的完全取消,乡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被切断,乡财支出大部分只能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另外,税费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基层工作量,减轻了乡镇干部的某些负担。因此,税费改革的同时也对政府机构改革提出要求,要求基层政府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围绕这轮改革,我县18个乡镇都已初步完成包括乡镇机构改革在内的相关配套改革,明确规定了12个一类乡镇内设5个办公室,6个二类乡镇内设4个办公室,站所统一规范综合设置为8个事业机构,精简达6个以上;认真抓好“减人、减事、减支”工作,清退临时人员,裁减超编人员,压缩财政供养人员,在保证税费改革初期平稳过渡的同时也建立了乡镇政权运行新机制。同时,以简政减员为起点加强干部的思想文化和道德建设,建立起一支小而精的乡镇干部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乡镇财政压力,也为从根本上解决转变干部作风、转化政府职能、帮助农民增收问题提供了制度保证。

围绕落实惠民政策,建立诚信有为政府。

当代中国的乡村冲突主要体现在农民和基层政府之间,在严重冲突事件有所减少的同时,紧张关系仍然存在,其主要特征是农民对干部不信任;另外,由于长期以来官场腐化之风仍然屡禁不绝,造成“干部=腐败”的社会误解普遍存在,政府形象被少数人抹黑,基层工作开展遇到各种阻力。税费改革的全面实施,恰似一夜春风,给政府重塑自身形象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契机。去年以来,我县积极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五取消、一稳定、一改革”的政策,把乡镇工作的中心快速转移到“三农”上来。对于已取消的税和费,没有发生反弹和再征收现象,群众反映良好。同时,通过进一步完善村级“一事一议”和“村民自治”制度,各乡镇逐步实现了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变,农民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迅速提高。税费改革后,农民人均负担由原来的63.5元下降到10.5元,人均减负53元,减负率达83.5%。农民负担得到切实减轻,农民对基层政府的支持与信任也逐渐提升。而且,随着税费改革的继续深化,中央又出台了一系列惠及农民的好政策,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种粮直接补贴、定单粮收购保护价等,有力地促进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农民对政府、对干部的情感。另外,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村级集体财务管理的混乱情况,我县已有大同镇、新桥镇、童坊镇、河田镇、策武乡、涂坊镇、南山镇、濯田镇、羊牯乡等9个乡镇实行了村帐乡镇代管。通过实施村帐乡镇代管,加强了村级财务事前、事中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有效缓解了干群关系,减少了村干部之间的猜疑,增加了村级财务开支的透明度,调动了农民对乡、村工作支持的积极性,从而使基层工作开展起来少了阻力、多了动力,同时也很好地向农民群众证明:我们的政府是诚信的政府,我们的政府是有为的政府。

3、围绕激活发展潜力,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破解“三农”难题,关键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而帮助农民增收的前提就是要减少农民,实现农村产业大转移。税费改革的开展,使基层政府得以从繁琐的税费收缴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到服务“三农”中去。同时,乡统筹的取消使得乡镇财政压力加大,迫使乡镇千方百计谋求发展途径,加快自身经济发展,以缓解生存困局。有压力才有动力,这就使得职能转变后的基层政府能够真正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满腔热情解民忧”。我县通过实行对乡镇“划分收支,核定基数,定额缴补,超收分成,自求平衡”的财政管理体制,合理调节县乡之间的权力分配,调动起乡镇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在全县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做大做强纺织主导产业的大背景下,一方面,各个乡镇都不失时机地外引内联、投资办厂,下大力气对纺织用工进行“定单式”免费培训和就业安置,有效地推动了农民转移就业的步伐,使农村大部分富余劳动力都能从第一产业以外获得增收的途径;一方面,随着农业税改政策的及时兑现、林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种粮直接补贴等政策措施的出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加上政府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引导,使得种植业结构继续优化。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入开展,各乡镇通过重点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深入挖掘并积极开发内在潜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实现内部结构调整和外部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了我县农村工业化的步伐,工业化的发展又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以从土地中溢出,通过产业转移参与县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工协作,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农民增收。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2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4%。

二、以服务“三农”为契机重塑农村基层政权

我县在开展税费改革的过程中,已经注意到必须用联系的长远的发展观来推进农村改革,利用乡镇工作中心逐步转移的契机加快政权建设。农村基层政权重塑,就是要建立一个真正让农民群众信得过的政府,这样一个政府,必须是诚信政府,必须是能为农民谋福利的政府,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政府。税费改革,让农民群众切实从政府政策中得到实惠,为我们的政权重塑奠定了值得农民信赖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各乡镇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措施上还没有形成非常清晰的思路,服务“三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远远不够。各乡镇还在为完成各种指标尤其是计生指标以及经济目标考评各项工作而无法把精力完全投入到“三农”中去,使得乡镇工作中心转移力度不够大、转移步伐不够快。因此,今后的政府工作还必须紧紧围绕“三农”这一主题,切实把乡镇工作中心完全转移到服务“三农”上来,以“农民利益无小事”的指导观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做到事为民所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确保农村稳定、农业提效、农民增收,真正实现农村基层政权的重塑。

1、用好用活用足政策,因地制宜推进改革。

我县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是在政策的衔接上以及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如乡镇机构和人员的精简还不够,乡镇职能转变还没完全到位;乡村治理体制还有待完善,化解乡村债务还有一定难度;教育经费的缺口还难以填补,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还需要漫长的过程等等,有些是受长期以来体制性因素的困扰,一时无法完全解决;有些是受县乡财政资金的限制,短期内难以克服。相对政策的广泛性而言,每个地方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情况,必须找准切入点大胆开拓创新,不能搞一刀切。然而,对于中央、省、市出台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惠民政策,我们就必须不遗余力的贯彻执行,绝对不打折扣,确保能做到的事情尽量做,能做到的事情尽快做,实现行政提速。面临税费改革初期的种种困难,我们必须认真做好下一步工作,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税改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措施,加快乡镇职能转变步伐;加快新型乡村治理模式的形成,积极稳妥地调整乡镇建制;结合农村税费改革,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当撤乡并镇,有条件的可实行并村;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实现农民素质的稳步提高;进一步规范农村税费征管,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形成种植大户和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进程。

2、做好内外两篇文章,加快乡镇经济发展。

农村基层政权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来自于财政方面的巨大压力,乡镇首先要保证完成上级规定的税收上缴任务,其次要保证自身的工资发放,除此之外,还要提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资金的投入,而当前我县要保证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都十分困难,更不可能有太多的资金投入到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务空间中去。由于我县地少人多,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2003年我县一、二、三产业比重为40:25.4:34.6),分别低于全市17个和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直接制约着我县财政收入的增长,这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极不协调。因此,只有通过内外联结、产业互补的方式,实现人口在三产中的重新布局,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做好外部文章,就是要帮助农民从农业低效缓收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化解人地矛盾,积极为农民寻找就业的途径,加快实现“职业农民”向“户口农民”的转变。乡镇政府要善于引导、鼓励农民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农民“洗脚上岸”、“洗脚进城”,认真组织好劳动技能培训,把农民培训成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有条件的通过本地乡镇企业内部消化,没有条件的要加大培训力度,使之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才有可能从非农产业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做好内部文章,就是要抓住劳动力溢出使农业有所松动的契机,不因农民产业转移而导致土地抛荒和低效耕作,发挥好在家种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通过村与村、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土地流转重新调整用地分配,实现规模耕作或联合经营,同时也有利于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实现农民与土地的最优配置。乡镇政府有责任在资金、技术以及政策上给种植大户予帮扶,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出量,保证粮食安全,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3、密切关注干部负担,凝聚服务“三农”合力。

作为税费改革的一线实施者,农村基层干部的负担往往被人们忽略,随着税费改革的逐步推进和中央对“三农”问题的越发重视,基层干部将面临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任务十分艰巨。研究表 明,我国乡村冲突的主要生长点就是在农民负担的反弹上,而农民负担的反弹和基层干部负担过重有密切联系,因此,无视基层干部负担势必影响税费改革的成效。农民有多苦,乡镇干部有多累,相信只有在基层锻炼过的人才会有最深的体会。这次全省开展的“下派村支书”活动应该就是基于这种考虑,让长期在机关单位工作的同志深入农村基层去体验乡镇干部的艰苦,培养与农民群众的感情,从基层锻炼中找到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我们的乡镇干部,总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地在承受着各种压力,却往往得不到外界的承认与理解。被戏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计生工作总是乡镇干部必须长抓不懈的头等大事,还要招工,还要完成烤烟指标,有时还要打火烧山、抗洪抢险。面对各种目标考评和许多的非职责负担,一个月六、七百的工资,却要在兑现奖惩中这扣50那扣100,罚的人多奖的人少,奖的太轻罚的太重,干部的热情以及工作的积极性如何不被消磨?我们的基层政府必须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切实减轻乡镇干部的非职责负担,强化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和考核机制,提高乡镇干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乡镇干部真正实现角色归位,使乡镇上下拧成一股合力,朝着同一个方向,更好地为农村税费改革和“三农”服务。

【责任编辑:涂寅】

【发送给好友】【打印】·【顶部】【关闭窗口】

第五篇:培训体系有效性研究(论文)

培训体系有效性研究

内容摘要:企业对员工培训进行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投资,这些投资到底能够为组织的发展带来多大利益值得商榷。培训有效性评估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项目自身的改进和发展。这些情况要求企业建立科学培训体系,采用先进的评估手段,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未来培训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同时,提出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培训体系培训有效性评估模型思路与对策

员工培训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提高员工素质, 建立人才储备的良好手段。随着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 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 这就要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决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使员工掌握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 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是培训员工的另一个目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员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 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提高员工的素质, 使员工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可以使员工掌握新技能, 补充新知识, 适应新环境, 充满对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极大地开发自己的潜能,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最终能准确理解领导的工作意图、完成复杂的工作任务, 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 随着员工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在培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还可以从数量、质量、结构上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人才储备, 形成人力资源优势。

然而,根据业界实践经验和学者研究成果反应的情况来看,尽管企业对员工培训进行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投资,这些投资到底能够为组织的发展带来多大利益却尚不明了。近年来,企业内部对有限资源的竞争更为激烈,对员工培训为组织投资带来的回报也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培训评估严重滞后制约了培训项目自身的改进和发展。这些情况要求企业建立科学培训体系,采用先进的评估手段,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未来培训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同时,培训的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且需要通过加强培训评估促进培训效果的改善;另外,为避免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受到更多局限,培训部门必须努力开发综合全面的评估方法——这不仅涉及企业将如何考察员工经由培训所实现的绩效改善、如何界定培训对组织发展的促进和贡献,更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

一、培训体系构成及有效性特征

企业培训体系是指在企业内实施培训的组织机构、职责、方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整体。这些要素形成一套结构化的动态体系,能够在企业内部建立深层次的学习循环,不断提升员工和企业的学习力,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培训体系构成要素

培训体系主要由三个系统十个要素构成,即培训理念、培训管理体制、培训管理制度、培训机构、培训课程与教材、培训者队伍、需求分析、设计与策划、组织与实施、考核与评估等。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按培训体系各要素的功能和内容联系的紧密程度,可将10个要素进行整合,形成三个系统,即培训管理系统、培训支撑系统和培训运作系统。

培训管理系统。培训管理系统组成要素分为培训理念、培训管理体制、培训管理制度。培训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培训实践的积累及理性思考所形成的对培训实质、培训使命、培训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抽象概括。培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员为中心。衡量培训效果的标准,不是看学了多少,而是要看用了多少和用的效果。

培训支撑系统。培训支撑系统组成要素分为培训机构、培训课程与教材、培训者队伍。

培训运作系统。按IS010015国际培训标准(GB/T19025-2001)的要求,培训运作系统由需求分析、设计与策划、组织与实施、考核与评估四个要素组成。

(二)培训体系有效性具备特征

1.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企业培训体系根源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体系;只有以企业战略规划为根据、结合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才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培训体系。

2.着眼于企业核心需求。有效的培训体系应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预测市场竞争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提前为企业需求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避免被动局面。

3.多层次全方位。有效的培训体系应考虑员工教育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训练技法、针对培训具体条件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针对员工具体情况和组织发展规划为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在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层次的构建培训体系,达到全员参与、共同分享培训成果的效果,使培训方法和内容适合受训者。

4.充分考虑员工的自我发展需要。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同时也要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实现员工素质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匹配。该体系将员工个人发展纳入企业发展的轨道,实现员工在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按照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实现个人的发展、获取个人成就。另外,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也使员工认识到,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才是在立足社会的根本。有效的培训体系应当肯定这一需要的正当性,并给予合理的引导。根据这些特征,在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培训体系要实现培训的有效性,务必确保培训工作以企业战略导向、充分体现企业核心需求、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实施、并尽力满足员工的切身需要,成为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

二、培训有效性评估模型简析

培训考核与评估是培训运作系统的重要环节。培训工作经过培训需求分析、设计与策划、组织与实施等环节后,必须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程序对培训工作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系统考核与评估。

(一)柯氏四级评估模型

以柯克帕屈克的四层次评估模型为代表的层次评估法是西方企业培训效果评估方法中发展的最为完善的一种评估方法,也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评估方法。

培训效果评估包括以下4个层级:一是反应层级评估。其目的是通过对受训者的情绪、注意力、兴趣等观察和了解得出受训者对培训的看法和态度。通常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二是学习层级评估。其目的是了解受训者通过培训学到了什么。主要采用书面测试、操作测试、等级情景模拟测试等评估方法。三是行为层级评估。其目的是测定受训者在日常工作中是否自觉运用了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主要依靠上下级、同事、客户等相关人员对受训者的业绩进行评估来测定。四是结果层级的评估。其目的是判断培训后员工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具体可以通过事故率、产品合格率、产量、销售量等指标来进行测定

(二)CIPP评估模型

Daniel Stufflebeam将培训项目本身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分析,根据项目组织过程的规律,提出了关于培训效果的CIPP评估模型。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情景评估(Context evaluation)。其目的是确定培训的目标,对环境进行描述和分析,发现机会与需求,并对特殊的问题进行诊断,包括政策背景、环境背景以及需求背景的评估。二是输入评估(Input evaluation)。其目的是决定何种资源可用来实现目标,包括工作计划、所需设备、经费预算和人力资源等,对各类资源进行分析,确定资源配置使用的策略。三是过程评估(Process evaluation)。其目的是为实施培训项目的负责人提供信息反馈,包括可能存在的问题、潜在的失败因素等,有助于对培训计划进行修改和调整。四是成果评估(Product evaluation)。其目的是对培训的结果进行衡量,并与培训的目标之间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原因,为以后的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从评估模型的四个方面的分类看,Daniel Stufflebeam的CIPP 评估模型其实质更应该是对培训项目的评估,而不仅仅是培训效果的评估;其目的不单纯是对培训效果的评价,而且还用来指导培训的优化设计。

三、提升培训有效性的障碍

(一)企业提升和实现员工培训有效性的意识淡漠

1.管理者方面的有效性障碍。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发展三十载有余,但传统的企业管理观念依然存在,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层,在旧的观念的引导下,经济指标的驱使下,加上自身素质的局限性,并没有形成现代的、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特别是对人力资源的概念认识不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培训观念,如培训成本论、培训无用论和培训浪费论。我国个别企业领导只注重企业的短期效益,尽可能地压缩培训成本,认为员工培训只是企业多余的成本,而没有看到员工培训的长期效应,因而造成培训投入较少的局面,致使我国企业员工培训投入少,企业培训所产生的效应得不到体现。

2.员工方面的有效性障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企业员工中关于培训的认识也存在错误的观念,如培训无用论和培训功利论。个别员工认为培训无用,或者只是种形式,认为培训不但占用了自身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而且不能为自己带来可观的利益,其并没有看到培训带来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变化,没有看到对其发展的长期效应;也有部分员工认为培训有利于自身技术的提高,但只重视与岗位相关的培训,而忽视如心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造成培训较为片面,综合性不足,促使企业员工培训与员工长期发展脱节,从而不利于企业及员工长期的发展。

(二)企业提升和实现员工培训有效性系统化缺乏

1.培训内容陈旧。我国部分企业培训内容较为陈旧,主要体现在教材缺乏创新、内容单一等方面。培训教材缺乏创新,部分企业培训教材多年不换,培训课程落后,即便员工掌握了知识,也早已是过了时的,因而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要求;部分企业培训内容较为单一,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满足一时之需,而并没有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作为培训的主要方向,不利于受训员工的发展。

2.培训时效性差。培训时效性差,是指个别企业不能根据自身需 求的变化展开课程,而只是“为了培训而培训”,流于形式,培训之间没有联系,从而无法建立知识之间的衔接,对企业的帮助不具有持续性,部分培训理论性强,而实践性不足,培训成果无法转化成企业的生产力,对企业的帮助有限。

3.培训战略性不足。合理的培训应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为最终目标,以人力资源部门的要求为主要方向,以受训员工的切身需要为出发点,按照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期限的培训规划,而在实际中,部分企业只是片面的,部分的进行某一方面的培训,并没有结合企业相关战略制定相应的规划,仅仅把培训作为提升企业的方法,没有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培训体系,不但浪费了企业的有限资源,而且对员工与企业的长期发展也不利。

四、促进企业员工培训有效性提升和实现的思路与对策

(一)以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为核心转变培训观念 企业员工培训有效性提升和实现的关键在于是否树立以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为核心的正确培训观念,即企业领导者与企业员工努力消除传统的、落后的管理理念,树立以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为核心的正确的、现代性的企业管理观念。在企业员工培训方面,树立员工培训战略性、体系性、全员性的观念。所谓战略性,是指企业员工培训不是阶段性措施,而是长期性的战略手段,是关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举措;所谓体系性,是指企业员工培训是一种制度化的活动,即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用系统性、科学性的培训武装企业员工,增强企业的软实力;所谓全员性,是指企业员工培训是企业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和配合的活动,企业领导者应高度重视员工培训,努力增加培训在日常经营中的比重,为培训提供强有力的人力、物力支持。

(二)借助系统化思想从计划、内容、方法的三方位立体提升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

1.系统化设计培训计划。一个好的培训计划能充分调动受训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企业员工工作业绩。

2.科学确定培训内容。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包括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系统性与专门性结合两个方面。通过高科技化的教学手段,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3.系统化选择培训方法。好的培训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必须改变过去落后的“课堂式”的培训方式,设立现代化的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率。现代化的培训方式一般包含差异化、高科技化及互动性三个特点。现代的培训方法是具有差异性的,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员工应具有不同的培训方法,从而做到因地制宜,如基层员工的培训应以职业技术培训为主,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而对于企业管理层,应采取心理辅导为主,开拓思维与眼界,提高领导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文平,有效培训体系探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8)(2)雁予,培训满意度的评估分析[J],人力资源开发,2004(9)(3)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潘刚华:职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技能开发,2001(5)周冰:企业培训创新的特点及其开发浅析[J3],科技创业月刊,2004

下载税费改革体系研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税费改革体系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绿色建筑的实践毫无疑问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建筑师具有生态环保的理念,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法,还需要管理层、业主都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这种多层次合作关系的介......

    煤炭资源税费属性研究

    煤炭资源税费属性研究摘要:一般理论研究中都将煤炭行业中的矿业权价款和使用费、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视为煤炭资源成本。基于租税理论,我国目前煤炭行业的资源税和矿产资源......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育论文(模版)

    摘要:校企合作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用人需求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脱节所致,另一方面,是国家为扭转这种情况而制定的政策导向使然。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制......

    税费改革讲话(6.28)5篇

    牛 启 忠 同 志 在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2年6月28日 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传达贯彻省和枣庄市政府关于农村税费改革......

    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实施方案

    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国家计委等部门 《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发〔2000〕34号 2000年10月22日)(相关资料: 行政法规3篇 部门规章10篇 地方法规12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VB程序设计改革研究论文

    摘 要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课,其理论性、实践性强,教学难度大。文章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程序开发能力作了探索和改革。 关键词:VB;程......

    园林绿化建管体系研究论文五篇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专项资金的投入是高校园林绿化建设的基础。因此学校在园林绿化建设开始立项时,就要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建设过程中,根据建设的实际状况,及时调......

    论文-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商业大学本科生 学 年 论 文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Paper of the 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i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导教师评语: 成 绩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