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十年代美国税制改革与美国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与税收政策
案例内容:
1980年底,里根入主白宫前后,即同他的经济顾问班子研究确定了贯彻供给学派主要主张的“经济复兴计划”和后来被称为“经济复兴税法”及“公平、简化和促进经济成长”的税制改革计划。此计划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减税、减支和减少政府干预来增加私人储蓄和投资,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从1981年到1984年的四年中,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降低了25%,从原来的最低税率14%和最高税率70%,分别降为11%和50%。同时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实行个人所得税指数化。对企业的固定资产实行美国历史上最短的折旧办法。折旧期分别为3年、5年、10年、15年。如汽车折旧期仅为三年。实行这些计划并加上有利的国际环境,使美国经济有了较快回升。1984年的经济增长率为6.4%,这是从1954年以来没有过的增长速度,1982年以来对新工厂和设备的实际投资每年增长15.4%,这是二战后没有过的速度,失业率从1982年的10.7%降为1985年的7.4%,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3%降为1984年的4%。里根对他在第一任期的四年里取得的成果是满意的。他说:“四年来我们联邦政府的工作也开始发生了悄悄的但是深刻的革命,我们遏制了当时看来是一股不可抗拒的趋势:政府干预越来越多,税收越来越高,开支越来越大、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防务力量越来越弱。”
里根竞选连任总统后于1986年10月他又签署了被称为是“美国第二次革命的核心”的税制改革方案,在继续减税的同时,着重解决税制过于繁琐的改革。因此,把这次税改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简化、公平和促进经济的增长”。
1. 简化——从累进税制向比例税制过渡
具体说来有,他们将最高税率为50%,最低税率为11%的15级累进税制改为15%和28%的两档税制。另对高收入者征5%的附加税。在公司所得税方面,把原来15%到46%的五级税率,改为15%、18%、25%、33%四档税率,并对特定的数额范围加征5%的附加税。同时,降低资本利得税率,扩大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抵免范围。这就进一步降低了个人和公司的负担,也大大简化了税制。
2.公平——由作为政府政策工具的税制向中性税制过渡
美国在1986年税改中,对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减免优惠进行了严格整顿。并规定公司所得税率在如除各种优惠后,不得低于20%。他们认为,实行低税率、宽税基、少减免是这次税改的一个“关键战略”,实现这个战略既可减少税收对储蓄、投资和工作等方面经济选择的干预,使税制更加“公平”,又可以减少税收方面的漏洞。
3. 刺激经济增长
刺激经济增长是税改的目的,“简化”和“公平”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那么,如何通过“简化”和“公平”来刺激经济增长呢?如上所述它是通过减少税率档次,由累进税制基本上过渡到比例税制,整顿税收优惠,扩大税基,降低边际税率,鼓励富人积极投资(但也不伤害穷人,因由于起征点提高,使600万低收入者免税),从而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目标基本上得到实现。
从税收角度看,里根的两次大规模的税制改革,不仅刺激了整个8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为企业积累了资金,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而且确实为美国今天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注入了“催化剂”。
1谈谈经济增长和税收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何启示?
第二篇:关于美国的税制改革
关于美国的税制改革
共和党在2000年执政后,布什政府为刺激经济、争取选民,一直积极提倡减税,并先后于2001年和2003年两次减税,如将每名儿童可享受的抵减税金额从原来的400美元提高至1000美元,让更多的纳税人享有按10%的最低所得税税率交税,继续延长按较低税率征收资本收益和股息收入税,继续延长已婚夫妇纳税人减交婚姻惩罚税(Marriage Penalties)和中等收入纳税人免交替代性最低税负条例税(Alternative Minimum Tax),并提倡将已实行的减税政策永久化。
联邦税(Federal Tax)
联邦税顾名思义就是由联邦政府征收的税负。联邦收入所得税主要用于支付国防开支项目、外交事务开支、执法费用,以及支付国债利息等。在各种联邦税中,收入所得税占主要地位。主要是个人收入所得税和社会安全福利保障税,其次是公司收入所得税。联邦遗产税、礼品税和货物消费税在联邦财政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则很小。以2004年为例,在联邦总税收中,个人收入所得税所占比例为43%,社会安全福利保障税为39%,公司收入所得税为10%,货物消费税 为4%,其余的4%为遗产税、礼品税和其他税收(见表一)。
州税及地方税(State and Local Taxes)
美国的联邦税和州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纳税人在报税时,需填写不同的表格。美国各州和地方的税收主要来自交易税(如按从量税或从价税征收的销售税)、收入所得税和财产税。涉及普通公民的税种主要是收入所得税、交易税、房地产税和汽车燃油税。
各州可根据本州立法机构制定的有关法律和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收来源的充裕程度等设立不同的税种和相关税率。生活水平较高的州如美国东北地区州的总体税率水平要高于南部的州,而有些州,如阿拉斯加州,由于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充裕的税源,因此该州不但没有州销售税和收入所得税,该州居民在交税后还可以获得部分税收返还的优惠待遇。有些州免征食品、药物的销售税,佛罗里达州免征个人收入所得税,内华达、南达科他、得克萨斯、华盛顿和怀俄明等州则免征个人和公司收入所得税,但可能会征收特许权税或使用税,还有些州规定纳税人可以用所交的某些州税抵扣相同的联邦税(见表五)。
第三篇:公共财政与税制改革
公共财政与税制改革
作者:汤贡亮
07-05-0
5汤教授首先指出自己在学术研究上的一点体会,即财政税收和法学联系非常紧密。因此,他认为财政税收的理论研究应当和法学研究联系起来。其中,经济学家吴敬链和法学家江平联手创建的上海经济研究所,是探索这两者结合的一个先驱和榜样。
汤教授的讲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关于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包括公共财政的特征、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阵容及其实行机制、公共财政框架完善以及税收在公共财政中的地位等问题。第二,基于税收在公共财政中的重要地位,当前分布实施税制改革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公共财政的相关问题
汤教授认为尽管公共财政的相关内容存在诸多方面争议,但是总体看,公共财政具有其道理,个人赞同这个提法。
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税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有特定的论述。该论述要求分步实习税制改革,并具体提出了实施分步税制改革的八项具体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包括完善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国家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及整个财政制度。
汤教授认为,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原则,从理论上讲,是以市场失效和社会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为标准。因此,只有那些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政府和公共财政应当介入。由此,导出公共财政的介入领域范围。
(一)公共财政的特征和应当介入的领域
公共财政的含义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和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建立的财政收支活动新的机制和新的体制,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制。公共财政的基本点包括:
(1)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2)公共财政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3)非营利性的财政;
(4)法制化的财政。
公共财政涉足于公共领域。从一般的角度讲,公共领域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包括;(1)第一个层次:国家安全、公共秩序与法律、公共工程与支出、公共服务;(2)第二层次:经济的外部性、垄断、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信息不完善等;这两个领域都是公共服务应当介入的领域,也是公共财政应当涉足的领域。(3)从特殊的角度来看,应当联系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看。从市场发育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 比发达国家需要介入的领域更多,某些私人资本在一些领域无法介入。由经济发展导致的市场失灵领域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三层次。
(4)我国特有的国情:地域广 阔、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公有制经济比重大,改制改组的难度较大,必须政府介入。我国的经济发展国情构成我国公共财政的第四个层次。
(5)另 外,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我国的公共财政的范围还涉及到宏观调控领域。
(二)公共财政的职能和机制
财政的范围由政府的只能决定,同时这两者以一定条件下经济体制为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包括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和 经济管理管理职能。基本职能直接配置资源和间接调控私人配置资源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稳定经济的能力,维护公平的能力,拉拢经济 体制的能力完善经济发展的能力,完善经济体制的能力、法制的能力,对外宣传的能力等八项。政府的这些职能规定着财政职能运行的方向,规范着财政职能的范 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政府职能的暂行定位,反映在财政领域就是建立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性财政。财政职能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公平分配职能和稳定社会发展的 职能。除了这些传统职能之外,对应政府的职能的转换,财政职能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构建。
公共财政框架体系至少包括: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构建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完善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票款分离、收支两条线的支出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完善宏观调控的协调机制;实行权责化的政府会计;建立政府管理信息制度。
关于税收和公共财政关系有三种观点。第一,建立和规范以税收收入为主,以辅助化收入为辅的财政体系。税收收入是基本内容,制度化收费处于辅助地位。采购成为新的金融工 具。公共财政应当以税收为主要的手段。因此,公共财政改革以税制改革为基础,其中税费改革是关键和难点。第二,在市场经济中,在总体上税收制度应当保持较 高中性,它对配置资源非常重要。保持税收的中性要求依法治税。税收制度也成为财政制度的中心。第三,在公共财政下,政府收入来源于社会的公共收入。政府提 供的是个人难以提供的公共服务,这种服务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无需偿还的财政收入,即税收。税收成为公众取得公共服务的对价。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公共收入 的基本甚至唯一的形式。此外,还应当考虑公共财政和纳税人的权利之间的关系。公共财政的直接来源是公众提供的税金,因此公共财政应当保障纳税人的正当权 利。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利本身就是公共财政的目的。
二、当前分步实施税制改革的几个想法
(一)税收理论能否成为税制改革的依据
1、应当把中国税制改革放到加入世贸组织下,放到世界性税制改革背景下分析。关于世界性税制的改革的理论依据和中国税制改革的背景。世界税制改革有三大理论依据:公平课税论、最优课税论和财政交换论。对于该三项理论能否成为税制改革的理论依据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汤教授认为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分析后区分性借鉴。
关于公平课税理论。公平课税理论主要根据收益原则和课税能力原则。理想的公平课税理论主要根据综合所得概念,宽税基。既要强调横向公平,又要强 调纵向公平。税收公平和税收中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我国进行税制改革应当以公平税负理论为依据。但存在一
定问题。税费加上无法统计的制度外收费大约占 30%。因此,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合理的借鉴。
关于比较有分歧的最优课税理论。汤教授应当承认其在世界税制改革中 发挥过的重大作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最优课税理论是获得诺贝尔奖两种财政税收理论。其中强调的最优商品课税、最优所得课税、以及最优商品课税和最优所得课税 的最优搭配值得我们思考。尽管该理论中的很多假定并不存在或者有一些前提,但是这种思路给我们很大启发。比如,应当注意到产品的需求弹性和税率的关系。对 于需求弹性较小的应当征收较高税率。这些思路应当值得我们思考。再如,最低边际税率和最高边际税率都应当低一点,应当选择合理区间,这样一个视角具有其价 值意义。应当注意税率的调整和效率的关系。此外,维克里较早提出中性税收的思想,尽可能减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汤教授认为,把税收的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等 细化一下,可能就推断出最优课税理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中个人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过高。一方面导致劳动者的逃税动机,另外这样的边际税率在实际中很少 得到运用。因此,最优税收理论在某些方面可以借鉴。
关于财政交换论。财政交换论和法制已经宪法经济学联系较为紧密。中心问题是如何约束不良政府行为。政府从公民哪里获得财产应当如何限制?汤教授主张通过重新确立一套经济和政治活 动的宪法法制,对政府权力实施宪法上的约束。税收设计属于宪法问题,税制改革应当属于立宪性问题。税收法定原则等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主张应当约束预算和平常所讲的政府权利来源于宪法,保障公民的权利等理论是一致的。政府的财政权利来源于宪法,立宪原则还涉及到许多公共财政思路:公债、预算、政府采购、转移 支付等。汤教授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是,财政交换理论的核心——贯彻税收法定主义有其道理。
2、关于中国税制改革的背景,汤教授还从经济全球化态势和十六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可以看出我国税制改革的紧迫性。国际层面上的税制改革应当考虑到税收竞争和税收协调问题、居民管辖权原则和来源地管辖权原则问 题等。我国进行税制改革过程中应当看到我国税制和世贸组织基本原则不相符合的地方。除此之外,我国税制改革还应当考虑如何按照国际惯例经济贸易区域化、国 际税收协调等对国际税收产生影响,并最终如何和国际进行接轨,怎样和国际减税浪潮协调。另外,汤教授认为现今倡导的税制改革并非新一轮税制改革,而应当是94年税制改革的后续部分。
(二)关于现行税制改革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于加快增值税暂行试点工作。中央已经在东北八个行业进行增值税转移试点工作。对当年新增加的机器设备中所包含的税进行试点,范围并不是很大。汤教授认为,不应当因为局部过热而延迟增值税试点工作。目前投资过热有结构性原因。因此,既然主要的行业都已经试点了,其他的行业应当改革。另外,试点的时间不宜过长,应当向全国较快推开。可以借鉴很多国家的做法。采取分步到位办法。其中,关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应当进一步降低。
2、关于两法合并问题。两法合并工作已经展开。其中,关于两法的名称,主导意见仍然采用《企业所得税法》的名称,但在条文表达中体现法人所得税的精神。但也有有人提出一步到位,汤教授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是,现行企业所得税界定纳税人的关键是实行独立经济
核算,其弊端日益显露。因此,尽量与会计制度保持一致,以减少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纳税和征税的成本。其中关于企业所得税的税率问题,大体的倾向是在25%左右。
3、加快消费税的调整问题。前段时间,官方对奢侈品征收消费税进行辟谣。汤教授认为,消费税应当加快调整步伐。选择性强是消费税的特征。消费税和现在经济发展不 相适应。因此,应当完善消费税,适当提高消费税基。对于某些环境污染严重的,资源稀却性的,国家垄断性的,资源不再生的,倾向于适当提高一些税率。对于破 坏环境等的,也应当提高一些税率。对于小汽车,老百姓都认为高档的消费品等并且具有一定财政意义的,可以适当扩大税基。对于化妆品等应当作出不同的调整。对于某些高消费性行为有人主张开征消费税。在营业税基础上加征消费税。
4、农业税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现阶段的农业税制改革提出了基本思路。汤教授提出建议,全国范围内是否可以加快在三年内基本上取消或者全 部取消农业税?其观点是,按照现有进度,三年内可以完成农业税改革。但是,关键在于配套改革以及农业税改革后续问题。难点在于农业税的配套改革。汤教授的 第二个建议是统筹规划,加快配套改革。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国家财政的充裕、农村基层政府的改革和机构的精简是配套改革完善的三个条件。第三,还应当及早研究具 体方案,推进制度创新。方案和步骤是在三年内取消农业税、统一研究税制问题、五年之后推进城乡税制的统一。如果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有人主张农业商品增值 税,或者有选择性的征收所得税,以上设想应当调查确认。农业税制改革解决的两个难题是征收机关和农民打交道和如何进行计税核算和评定。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 思路,即不直接对纳税人直接征税;尽量避免农户的经常核算,采用粗线条定下征税的数额和征收土地使用税。
5、汤教授还对于当前税制改革中的其他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个人所得税改革、物业税和财产税、社会保障税的开征问题、出口退税问题和税收立法权的下放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和税制改革的难点问题。
第四篇:现代化论农村税费改革与税制
论农村税费改革与税制现代化
论农村税费改革与税制现代化
作者
周倍良,清华大学法学院
自从有了国家,便有税与费。
我国古代社会以农立国,税(费)也就成了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皇粮国税、天经地义”便成了中国千千万万农民身上的一道沉重枷锁。“苛捐杂费猛于虎”、农民不堪重负、身受其害。进入现代,由于历史条件和经济水平的限制,农业税曾一度是我国各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时至今日,我国仍为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对农业征收税费的国家。2005年,伴随着全面取消农业税的浪潮的兴起,这个问题似乎走到了终点,但问题是否就这样简单呢?全面取消农业税是否就“一劳永逸”了呢?农民还要不要征税?怎样征?农村税费改革怎样与税制现代化相结合?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税制改革过程中农村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的角度,来揭示农村税收改革与现代税制的互动关系。关键词:城乡二元化的税制格局 城乡统一税制 现代税收制度
农业税是我国最古老的税种,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如秦汉时期称为“田租、口赋”;唐朝称为“租、庸、调”;后改为“户税”和“地税”;清朝叫做“丁漕”;民国时期称为“田赋”。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农业税演变成对从事农林牧渔生产、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实物税。建国初期曾一度是我国各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积累原始资本、建立新中国工业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税占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而这种城乡二元化的税制格局,也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导致“三农”问题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90年代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农业税也吸引了更多关注的目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造条件,逐步统一城乡税制”的新思路,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 1
革试点的各项政策,取消农业特产税,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时隔不久,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进一步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或免征农业税”,引发世人对农业税的关注。2005年新春伊始,在一些发达省份的带动下,一场全面取消农业税的革命拉开。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宣布取消农业税。其他省也将采取相应的措施。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央和地方财力显著增强,地方已经有能力给农民更多实惠,因此此次全面取消农业税实乃水到渠成之举。
取消农业税,对农民权益的保护意义重大。我国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并以磅礴之势迅速推向全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随着改革的进程,“三农”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三农”问题是在转轨时期,旧体制保留有余而新体制跟进不足所造成的,“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权益的保护问题。过去计划经济对农村产生的是到村到组、到边到角的影响,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延伸到农村社会的各个角落,如果根除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农村中存在的问题几乎都可以迎刃而解;农产品购销政策的改革、户籍改革和三提五统的取消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农村改革最根本的是要给予农民完整的权益保障。
现实阶段,取消农业税是从大局观的高度和政策选择的角度考虑和解决农民权益的保护问题,对农民权益全面长期的保护(尤其是相关的土地权益)和农村市场化的进程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取消农业税,对基层政府职能转换意义重大。
由于农业税的特定征收对象和现行农村的治理特点,只要农业税存在下去,基层政府与农业税的征收行为始终会难解难分地纠结在一起。而且某些基层政府把农业税的征收演化成了竭泽而渔式的恶性“收、养”机制,这不利于基层政府职能的转换。
农业税的取消无形地剥离了基层政府不规范权力的又一依仗,基层政府的行政行为将会逐步得到规范,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同时,取消农业税,对解决农民负担和农民增收意义也很重大。
需要正视的问题
一举取消延续几千年的“交皇粮”政策,农民可谓欢欣鼓舞,对于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完善我国税收制度
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但问题是否就这么简单,取消农业税,是否就真的等同于农民负担完全减轻?取消农业税是否就像有的人所称的那样“农民从此不用再缴税了”吗?在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大跃进中,我们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做好准备了吗?
笔者认为需要全面而长远地看待这个问题。既要看到我国农村的现状,又要将其放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来考量。
农村税费改革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加重了乡村两级债务和财力缺口,使乡村组织运转困难增大,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受到影响。
资料显示1997年全国村级负债(不包括企业)1978亿元,村均27万元,扣除债权,净负债1035亿元,村均净负债14万元;乡级政府平均负债365万元,净负债182万元。农村税费改革减少了乡村财源,多数乡村收入锐减,基层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农村义务教育、乡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一系列涉及农业生产、社会发展的大额投入项目,在国家还没有新的固定投资渠道之前,都没有保证。农村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出现停滞或因缺乏资金而得不到维护的状况。
缺口资金在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不现实的情况下,基层政府为正常运转,很有可能将现在的财政收支困难问题及历史债务包袱转移给种田农民,或巧立名目,或乱集资、乱摊派,出现减负反弹现象,因而最终无法完成税费改革的初始目标。
解决办法
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建立现代型的税收制度
取消农业税,只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标之策。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村发展水平,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从而总体上完善我国税收制度,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税制要求的新型农村税收制度。而农村税费改革是一项综合性改革,其完成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现代税收制度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严格来说任何经营者都需要纳税。纳税成为每个公民的义务。我国目前全面取消农业
税只是取消了农民关于农业生产的税收,但不等于取消对农民的征税。这是需要在观念上转变的。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建立现代税收制度的大趋势。
因此,农村税费改革也应纳入到这个大系统中来。参照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范例,当前的主要任务便是积极推进城乡统一税制改革。
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和政治平等法则。
从均衡城乡负担、国民平等纳税角度出发,积极推行城乡统一税制改革,使城乡居民的税收权利与义务平等,消除不应由农民承担的税费份额,让农民享受到应该享有的平等的国民待遇,使城乡居民得到大体平等的公共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税费制度改革设计的社会使用效率和制度收益。
按照这一目标,应当在农村全面取消各种农业税,而代之以征收各种现代型税收。具体措施如:
(1)加快全面取消各种农业税的步伐,争取尽快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
(2)征收财产税或资源税。
自己的财产和使用国家资源都应该向国家纳税。如按土地使用面积、等级和用途类型在农村开征土地使用税;
(3)征收营业税。
这主要是针对农民的经营性活动;
(4)征收增值税。
严格来讲,农业生产是有增值部分的。按照增值税的内涵,只要有增值,有购进生产资料和原料,就应当交纳增值税;
(5)征收所得税。
全世界范围内,经营者只要有营利,就得交纳所得税。我国农民以前没有。随着建立现代税制的要求,也应对农民征收其收入的个人所得税。
2、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系统。
按照公共财政规范的要求,改革支出管理体制,彻底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支出政策,切实发挥政府财政的社会再分配功能作用,向城乡提供相对均等化的公共服务。需要:
(1)重新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和财政预算安排顺序,保证乡镇政府实现其只能和农村公共事业的资金来源;
(2)改革财政支出方式,完善财政预算支出管理制度,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增加对农业投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乡镇的财力缺口,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3、建立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农村基层治理结构
积极推行乡村行政事业机构改革,改革和精简乡村机构、压缩人员、节约开支。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界定乡镇政府职能范围,合理设置机构,切实减少政府工作人员;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减少政府对基层的经济社会事务的直接干预;精简机构,压缩乡村干部人数。通过这一系列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从而减少财政开支,也减轻农民负担。
总之,要大胆探索与国际化和市场化相适应的农业税制体系。
由于我国农业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程度非常低,短期内还不能像其他市场经济国家那样,对农业实行与其他纳税对象同样的税制。
但基于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农业税制也有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大胆探索农业税制改革方向,如以上提到的将农业税改为土地使用税和产品税,建立以农户收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体系。
当然为了防止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巧借名目乱收费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所以应尽快加强此方面的立法活动。
针对目前地方财政所出现地困难局面,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改变过去过分依赖农业税这种不合理的税收制度的弊病,充分发挥其他税收的作用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增加转移支付的力度,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将成为关键。
第五篇: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税制改革论文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税制改革
摘要:今年来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是与城市依然有很大差距,中国的学生教育关乎中国未来的命运,就几个方面对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税制改革提出不足和完善的建议。这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可以缺少的环节,关乎社会公平问题,矛盾必然存在,如果制定政策者能够平衡注重农村教育的发展,给予应有的支持,社会才能更和谐安定。农村的教育应当引起财政部门的高度注意,农村作为弱势单位,应当受到政府在税收方面的特殊优惠,应当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达到世界级应有的水平,这样才能给予国家强劲的后续发展动力,使得农村能够涌现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农村自身的农业模式本身缺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有心而力不足,需要财政特殊支持。日本教育财政制度值得我们借鉴与反思。
关键词: 中国农村教育不足和完善 存在问题税制改革 中日对比
目录
一.。。。。。。。。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国际比较1„„„„„中国教育经费投入比重和日本的教育经费投入比重
2„„„„„中国农村学生就餐营养存在问题和日本的现有学生午餐财政制度
二。。。。。。。。。中国农村教育不足出现的原因
三.。。。。。。。。。中国农村教育税制方面的改革措施和日本借鉴经验
四.。。。。。。。。。结论
内容
一.。。。。。。。。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1教育投入存在问题
联合国建议教育投入的标准是应占国家或地区GDP的6%。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4.9%,欠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4.1%。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衡量,占GDP比例4%都是低水平的目标。中国教育投入占GDP比例4%的目标,不仅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而且还落后于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只能和非洲国家的穷国相比,实在令人汗颜。(中国新闻网)《中华民国宪法》规定:“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十五,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二十五,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三十五,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这些数据足以表明我国的财政政策制定不合理之处,有失公平公允之处,长此以往,农村必然会更加落后,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子女没有像城市子女那样的教育机会和改变命运的机会,违背社会主义公平与正义,是对农村学生教育权利的剥夺。
科技兴国,科教兴国。在这个年代,是否已经变成了一句空谈,或者只适用于城市学生,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口号,国民义务教育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凡是日本国民都有义务教育以上的学历,我们跟日本比较,经济总量旗鼓相当,在税收分配方面似乎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中国期刊网: 2000 年日本国家预算支出的文教及科学振兴费用约占国家总预算支出的8%
战后重建初期,义务教育免费制度的落实,成为日本各级政府的一项艰巨任务,许多战后初期地方政府首脑因为无法完成法律规定的举办义务教育学校的职责,而辞职甚至自杀。日本的义务教育史被称之为“血泪的义务教育史”,不止一位政府官员因为筹集不到义务教育资金,以自杀以谢国民。
日本文部省统计的2002 年全部教育经费支出的概况,其中学校教育经费占到总教育经费支出的84.6%,而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中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占37.2%,是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中比重最高的。而国家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支出占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28%,地方为69.9%)(中国期刊网)
小结:中国与国际有明显差距,执行力度不够和制度制定不科学。没有深入思考。
2农村学生仍受营养不良困扰,约一成常年挨饿,这是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九阳希望厨房公益项目等机构均发布了营养午餐改善状况的阶段报告。报告称,营养不良依旧困扰着农村学生,约1/10中西部农村学生每天仅吃一两顿饭,而中西部农村学生吃不饱饭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食堂。
营养不良依旧困扰农村学生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昨天联合发布了《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3——加强学校食堂建设打破营养改善瓶颈》蓝皮书。蓝皮书显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但城乡差别仍较为显著,农村学生生长发育水平偏低,隐性饥饿普遍存在,存在“吃不饱、吃不好”的问题,约1/10中西部农村学生每天仅吃一顿或两顿饭,很多贫困农村学生只能吃米饭、馒头和咸菜。营养不良依旧困扰农村学生。虽然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
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但多份报告指出,很多中小学校因为缺食堂或者食堂存在问题,出现“有米无锅”的现象。蓝皮书指出,目前“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近一半的中小学校没有食堂,即使有食堂,也存在基础设施差、厨房设备简陋、缺乏就餐场所,食堂工作人员不足和技能低下、食品安全缺乏保证等问题,制约了学校食堂供餐的推广。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昨天发布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评估报告》中也指出,没有合格的食堂是农村学生吃不饱吃不好的主因。(腾讯教育 新闻滚动京华时报[微博]孙雪梅 2013-05-21 03:50)评估报告认为,营养改善计划在供餐形式、食堂建设、食品安全、资金监管、学校与教师负担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中国网)农村学生占据中国学生的大部分,尤其是打工农村父母,常年不在外,农村子女教育还受到户口的局限性,农村学生的上学营养问题函待解决。农村学生在营养方面明显落后与城市学生。从宏观角度看,丧失基本的社会公平。城乡差距依然明显。我国存在城乡差距,农村尤其落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日本的教育中孩子的营养情况:日本营养午餐在中小学普及率分别为99.4%和82.2%,已成为一项普惠制度
学校营养午餐的价格约为市场价格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特困生午餐免费
国家与地方财政对学校营养午餐给予经费补贴,中央财政负责提供配餐中心及学校配餐室的硬件与设备,地方政府(县、市、町、村)提供配餐中心及学校配餐室工作人员的工资及运输费用等、学生家长只交营养配餐的原材料费。固此,学校营养午餐的价格约为市场价格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约250—300日圆(合人民币19-23元)。对特困学生,免费为其提供午餐,免费午餐的费用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各支付50%。
父母经济困难而无力支付午餐费,学生可获得地方政府提供的午餐和学费援助
在营养午餐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的情况下,日本文教大臣2009年在接受“Japan Times”采访时透露,营养午餐制度所面临的一大问题还是有的家长不愿付钱。日本文教省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05财年,有98993个学生的家长没有支付营养午餐费,占全国学生总数的1%。调查中,60%的小学和初中认为,不支付营养午餐费的家长没有责任心和道德感。文教大臣说,以前人们不支付午餐费是因为经济困难,现在可能是其他原因。2008年,包括神奈川县政府在内的一些日本地方政府决定向因为父母经济原因而没有支付午餐费的学生提供午餐和学费援助。
日本的“营养午餐”始终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网易新闻)(网易新闻:日本营养午餐从制度到执行都贯彻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可能日本作为一个小国家,容易治理,但是作为领土大国,我国也应当积极借鉴,日本从落后的二战时期的战败国,同样百废待兴,但是日本从制度到执行,甚至卫生标准,配
送标准,消毒标准,检查标准,都是值得我国学习的。
小结:中国的教育投入和学生具体的营养情况不容乐观。中国农村学生的未来在哪里?中国的未来在哪里?中国农村学生是中国的未来吗?
二。。。。。。。。。中国农村教育不足出现的原因
1.教育拨款体制不透明,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缺乏相应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使相关人员使用教育经费状况出现不当。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长期以来没有达到法定的4%的比例,最关键的原因是没有建立合适的教育拨款体系与透明的学校财务管理体系,教育拨款和用钱都缺乏监督、约束机制,由此造成教育部门的“要钱花”、“讨钱花”和“乱收费”、“乱花钱”现象并存,教育一边缺钱,一边乱花钱,形成恶性循环。
2.税收支出政策制定缺乏对农村教育的关注。
3.地方经济实力比较落后,无力支持地方教育的发展,农村作为基层单位,收到财政支持时,已经受到层层削减,教育建设工作落实不到位。
4.形象工程很多,地方做样子,没有实际行动在教育方面。
5.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温饱问题刚刚解决,无力解决教育问题。
三.。。。。。。。。。中国农村教育税制方面的改革措施
1.加强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推行农村教育投入落实情况,中央
采取抽查方式,不定期以及随时随机抽查农村教育投入落实情况,对于没有落实财政支出建设农村教育的地方,地区,依照相关法律予以惩戒。
2.中央要对地方进行调研,设立独立部门,给予权力,对地方教育经费使用进行监督。
3.调整税收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支持力度。
4.财政支持农村的学校,住宿,食堂的建设。
5.政府专项投入食堂的教师学生的就餐补贴。
6.地方政府自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7.政府拨款解决农村教师的工资,住房,子女上学就业问题,给予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村支教。
8.适当增加新税种,支持对教育工作的投入。
9.政府实行对义务教育学生免除所有费用,每月还要发放学生固定最低生活费。
10.支持地方自主私人办学,给予减免税收政策的支持。
11.政府财政与法律并行,切实抓好教育工作
12.将政府教育费用的投入占总财政收入保证百分之四以上,保证教育经费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用于学校教育经费,学生用餐费,学校建设费用上,始终与经济发展同步甚至高于经济发展速度
(尽管目前日本的义务教育经费制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纵观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日本政府对义务教育进行强有力的财政和法律支持,才使得其义务教育得到较早、较快、较好地发展和普及,才使得其整个社会的劳动力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为其经济腾飞奠定人力资源的基础。
我国面临着人口多、资源少的现实,义务教育的普及更是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没有足够的财力,很难实现高质量的义务教育普及。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历史尽管不长,但是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并且各地义务教育与普及程度已经形成巨大差
异,这与通过对日本义务教育经费制度的探讨,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是在理论上,要明确义务教育责任在政府,政府要明确“教育先行”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加大对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并同时制定合理、高效的义务教育与经费管理政策和机制。我国当前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采取的是“以县为主”,然而事实上,我国目前还有1400 多个财政贫困县,包括400 多个财政极端贫困县,县级财政很多是属于“吃饭财政”,甚至还有不少是“欠债财政”。这样的财政状况何以支撑义务教育这一项巨大的工程呢?笔者前面也提到过,日本当前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中央、都道府县和市町村的负担比例一般保持在3∶4∶3,中央和都道府县的投入总共占70%左右。而我们的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又占多少呢?
其次,在行动上,要明确中央和地方在义务教育经费负担上的责任,对义务教育经费负担进行法律规范,制定可行性、可操作性的义务教育经费筹集管理的法律制度,并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得到有效的利用。鉴于日本当前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现状,笔者认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普及过程中的教科书免费的做法,还有待考量。这种低效率使用义务教育经费的所谓改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政府对义务教育发展和普及还缺乏思考,没有从根本上去考虑问题。)(中国期刊网)
四.结论:
中国的农村子女占据中国子女的很大比例,解决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势在必行,农村教育现在已取得示范性的成就,但是和发达国家依然有差距,要继续提高农村教育的条件,提高农村的师资教育水平,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人力资源是十分重要的资源,不能一味从城镇出发,在大多数的农村更是不能忽视,农村有自己的落后性和局限性,需要充分依靠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利用财政的作用,切实发挥财政的效力,将资源和资金做出应有的平衡决策和分配,落实到乡村,行政部门应当积极分权制约,避免教育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和滥用,甚至以权谋私,国家切实要加强反腐力度,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近年来一直很快,如此多的资金伴随着高税收,调整税收支出结构势在必行。
日本除了教育经费中,家庭负担较重以外,这是一个弊端。很多方面是值得中国学习的,并且要贯彻,日本是我们中国很好的学习例子。中国要对义务教育做出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以期制定出适合我国的国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作用不可估量。因为义务教育的责任在于政府,政府要做的是发挥财政作用和执行力,制定法律法规,坚决贯彻方针政策,才能有效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水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