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务总局依法查处关联企业的避税行为
税务总局依法查处关联企业的避税行为
【案情介绍】深圳A公司是一家生产医疗电子产品的外商独资企业,其产品全部通过一家设在香港的关联企业出口销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都在亿元以上且不断增长,但是其账面却长期处于微利状态,更为蹊跷的是外方对此颇有些“知难而上”的劲头,不但没有停手的意思,还不断追加投资、增加产量,规模越来越大。A公司以前曾因违反独立交易原则,利用关联交易转让定价而少缴企业所得税被税务机关查处,面对再次出现的异常情况,深圳地税局涉外税收调查分局及时展开了对该公司的税务检查。检查中发现,账面反映A公司改变了销售渠道,不再销售给原设在香港的关联企业,而是直接销售给国外的非关联经销商,但仍有许多疑点显示,其实只是企图隐瞒关联交易,逃避税务机关的调查。由于其逃避手法更隐蔽、更巧妙,缺少直接证据证明其存在关联交易与转让定价避税,深圳地税涉外税收调查分局根据国际税收协定的情报交换条款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税收情报交换管理规程》(国税发[2001]3号),提请国家税务总局通过境外关联企业所在国税务当局协助调查。在有关国家税务当局的协助下,该公司避税真实情况终于水落石出:经查证,该公司出具了伪证,其国外两个客户明确证实没有与该公司发生交易;该公司境内外利润分配明显不合理。由此证实,该公司存在转让定价事实,其提供虚假交易资料、隐瞒关联交易的行为,是为了掩盖转让定价事实,逃避税务机关的反避税调查。目前,查处的税款已入国库。
【法律问题】
1税收管辖权的概念和税收管辖权确定的标准。
2中国实行什么样的税收管辖权制度?
3如何完善涉外税收征收制度?
【法律分析和结论】
本案主要涉及的问题是中国现行的税收管辖权制度和我国税务机关如何防范涉外偷税问题。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征税范围包括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涉外企业常常利用其在境外的收入难以监控和税务机关征收手段乏力等特点进行偷税漏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这个问题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本案中的深圳A公司使用了价格转移手法,通过与香港的关联企业进行内部价格操作,以异于市场价格的高价买入、低价卖出,使本应由A公司赚取的利润大部分转移到了香港的关联企业,从而减少了其应纳税所得额。为了隐瞒这种避税行为,逃避税务机关的检查,A公司又提供了虚假境外交易资料,虚构了境外交易过程。正是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才使真相得以大白。
第二篇:浅析企业避税行为
浅析企业避税行为
09会计X班 学号 XXXX 卯发敏
纳税是每个纳税义务人应当承担的义务,在日常生活当中凡是发生了应纳税行为的个人和单位都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如实申报纳税。可是,在实际的情形中总有些职业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不高的人去想方设法的偷税、漏税、骗税,以至于当大众看到避税这个字眼的时候往往情不自禁的联想到上述这些可恶的违法行为来,其实,只要是合理的避税行为都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其并不与相关法律发生任何冲突,无论在我们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中还是在企业的日常业务当中,合理避税无疑是一种明智而有效的行为。
作为一个企业,首先应当积极履行其应纳税和充当扣缴税义务人的义务,如实申报,如实纳税。可是在日常的经济业务当中往往需要一个企业适时的做出相关纳税方案的调整和决策,这就不得不面对采用哪种方式去纳税的问题,一个企业最基本的就是追求其企业价值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哪种纳税方案最节省开支和成本就应当采用。因此,合理避税就是一种最适合的选择了。合理避税为什么是一种正确的纳税行为呢?这是因为合理避税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可以更好的节约成本和费用开支从而使其所追求的利润达到最大化。为了更好的理解合理避税的内涵,首先需要阐述一下什么叫做合理避税,合理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允许的办法,做适当的财务安排和税收筹划,在不违背税法规定的前提下,以不违法的手段减轻和解除税负,躲避纳税义务的行为。因此我们不难看出纳税人做出的此项行为是完全符合国家政策的,是对相应纳税方案的一种优化选择,明智的安排自己所面对的种种经济业务从而获取正当的经济效益的行为。我们也可以是把这种行为称之为“纳税筹划”,从本质上来看,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合法的节税行为。税收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一项很大的开支,它不仅涉及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和股东的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受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通过合理避税的的方法减轻税收负担,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本企业的税负负担,已成为当前企业所关心的头等大事之一。
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一般通用的避税方式就是投资方案避税法。就是指企业利用税法中对投资规定的有关优惠政策,通过投资方案的选择达到避税的目的。以企业的直接投资产生的所得税为例,企业对直接投资的综合评估,主要是考虑投资的回收期,投资的现金流出和流入的净现值,项目的内部报酬率等财务指标。我们要考虑的税收因素,主要是影响这些指标的税收政策。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规定了很多税收优惠政策,包括税率优惠和税额扣减等方面的优惠,投资者应该在综合考虑目标投资项目的各种税收待遇的基础上,进行项目评估和选择,以期获得最大的投资税后收益,在直接投资方式中,应该选择设备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而不应选择货币资金投资方式,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投资资本,还可以通过多列折旧费用和无形资产摊销费,缩小企业所得税的税基,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对于一般中小型企业来说,较为理想的避税方式应当是转让定价避税法,1
这主要是在经济活动中相关联的企业各方不依据市场中的交易价格而进行自主定价,但必须通过转让的方式来实现,他们根据自己的收入来确定产品的转让,这个方式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双方完全是根据双方意愿进行的,其实质就是由于等量的利润在不同所有者身上适用的税率不同,通过关联企业间的价格转让和利润转让以达到避税的目的,也就是所谓的相互合作,优势互补。这种方法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普遍存在。不过,这中间的尺度必须要掌握好,稍不注意就会形成内幕交易或者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除了上述企业避税方法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分门别类的避税法,因为税收的科目不同和企业所实际面对的经济业务不同可以分大概以下几种,但是在实际中需要当事人灵活运用,其他还包括成本计算法避税,资金筹集避税,资产租赁避税法以及相当广泛应用的地域投资避税法。下面我们分析一个简单的小例子来看看企业在实际经济业务中的合理避税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关于建筑业交营业税的税收筹划的问题中,甲单位发包一项建设工程。在工程承包公司乙的协助下,施工单位丙最后中标,于是甲与丙签定了工程承包合同,金额1100万。乙公司未与甲单位签定建筑安装合同,而只是负责工程的组织协调业务,丙支付乙服务费100万。乙公司应交营业税:100*5%=5万元,如果乙公司直接与甲单位签定合同,合同金额为1100万元。然后乙公司再把工程转包给丙公司,分包款为1000万元。这样乙公司应交营业税(1100-1000)*3%=3万元。这样的话可以直接节约成本两万元,所以,进行工程承包的合同应避免单独签定服务合同,同时,还要保持总包和分包的完整性。
在我们具体分析了企业主要方面的相关合理避税的问题以后,我们不难得出合理避税就是一次正确的税收筹划,实质上一次税收转嫁筹划。它的真正目的不是少缴税款或者蒙骗国家的税务机关,是努力是个人或者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价值最大化。合理避税与偷税,漏税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即从合法性和行为发生时间上加以区别。做任何事都应当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合理避税也概莫能外,具体来说,应当遵守合理合法原则,事前筹划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和风险防范原则。其实,合理避税对一个企业的具体负责人在专业知识技能上的要求相当高,并且需要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不能违反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负责人的工作经验同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最后,对一个企业的避税行为要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和区别。合理避税是避税,但是避税并不一定就是合理避税。“合理”两个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是合理的避税是当事人利用税法上的漏洞进行的业务操作,其后果是造成国家财政的直接损失,扩大了利用外资的代价,直接破坏了公平合理的税收原则,使得一国以至于国家社会的收入和分配发生扭曲。也可以这么说吧,避税是人为恶意的进行税法上的漏洞选择,属于投机,打擦边球的行为,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性不言而喻,它的出现对于社会公德及道德造成不良侵害,使诚信纳税受到威胁,造成守法经营在市场竞争上处于不利地位侵犯了税收法律法规的立法意图,使其公正性、严肃性受到影响。而国家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也意识到这些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当前和谐社会所倡导的公平正义的推广,国家税务机关所进行的反避税措施也在进一步强化,哪里有避税哪里就有反避税,无形中起到了相互监督遏制的作用。所以恶意的企业避税行为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而企业合理避税的出发点是基于一种有效而提高效率,少走不必要的弯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主要观点的,本质就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与避税就有很清晰地区分了,恶意避税行为是一种危险行为,随时都可能构成违法,所以我们提倡的只是合理避税行为。
第三篇:浅析避税行为的法律性质
浅析避税行为的法律性质
避税是指纳税人试图滥用法律形成的可能性,通过法律所未预定的异常的行为安排达成与通常行为方式同一的经济目的,谋求法律规定外的减轻税负的行为。明确其法律性质,不管是对征税主体还是纳税主体来说,都有利于他们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
一、学界观点及浅析
从目前来看,学者们对避税行为的法律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分歧仍然很大。对于避税行为是否合法的问题,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违法、合法和脱法。
(一)避税行为是违法行为
只有部分学者持该种观点,他们认为避税行为违反了税法的宗旨,违反了量能课税的税法原则,并且因为部分纳税人的避税行为导致在相同或者类似情况下,其他未采取避税行为的“合法”纳税人比采取避税行为的纳税人多交纳了税款,造成了纳税不公,有违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
但该观点问题不少。税法的宗旨主要体现为保障税收三大职能的有效实现,即保障有效获取财政收入、有效实施宏观调控和保障经济与社会的稳定三个目标。而这三个目标的实现应该是政府的任务,不应该成为纳税人的负担。要求纳税人行为符合税法的宗旨,无疑是把税收职能实现的任务置于普通纳税人身上。
(二)避税行为具有合法性
认为避税具有合法性的理由是避税行为并不违反税法的文义规定,且是私法上适法有效的行为,选择何种行为方式是纳税人的行为自由。另外,对于纳税人种种避税行为,法律都是无能为力的,法律并没有明文禁止不准做出这些避税行为,亦即“法不禁止即可为”。
因为避税行为越演越烈及其导致的税收功能的发挥存在严重障碍和避税规制的现实必要性,而渐渐被多数学者所摈弃。虽然摈弃该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但也掩饰不了该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基本赞同该观点。
(三)避税是一种脱法行为
所谓脱法行为,是指行为虽抵触法律的目的,但在法律上却无法加以适用的情形。脱法行为的本质,在于利用法律上的漏洞,实现一定的行为目标,同时达成法律无法对其适用的目的。
该观点认为,避税行为既不是合法行为也不是违法行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按照该观点的说法,避税行为不是违法行为,因为它并没有触
犯某种法律规范,因而它并不违法。但是,不违法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合法的,因为,它虽然在形式上并没有触犯法律,但在实质上,它是有违法的宗旨和税法的基本原则。然而,这种说法却是存在着极大的不合逻辑性的缺陷。根据持该观点学者的说法,避税行为不违法,也不合法,它是作为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而存在的,但是这样一个中间状态是否存在却是值得商榷的。
二、避税行为法律性质新探
笔者基本赞同避税行为是一种合法行为的观点。其合法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合法的根源在于税收法定主义的原则
也就是说避税行为合法的前提在于该行为并未被法律明文禁止,即所谓 “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具体在税法上即是“无法律则无课税”或“租税是法律的创造物”。所以,避税行为合法性的基础就在于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税收法定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征税主体必须依法行使征税权力即国家必须依法征税,国家不能超越法律规定而以道德的名义要求纳税人承担纳税义务。第二,纳税主体必须依法履行纳税义务。
从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地位看,一方始终是国家或代表国家的税务机关,另一方则是企业、法人或自然人。国家拥有立法权力,可以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单方面决定产生、变更、终止税收法律关系。但是,在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情况下,只能将避税认定为合法行为。
据此可以看出,避税行为是否合法,不应由学者们作价值判断,而是应该根据法律的具体规定,作出事实判断。法律不作规定,只能将避税认定为合法行为。
(二)避税没有违反税法宗旨和税法基本原则
纳税人只负有“依法”纳税的义务,至于税法宗旨的实现,则不是他们所应该也不是他们所能够保证的。国家应该通过科学完善和具有前瞻性的立法,以及高素质的税收征收队伍来保障合税法的宗旨的实现,做不到这一点,只能是政府的失职。纳税人有根据税法进行选择的自由,这是宪法予以保障的。宪法第56条规定: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只是依法纳税的义务)。而且,避税是行为人利用税收法律的漏洞和缺陷的行为,它并没有削弱税法的法律地位。避税实质上就是纳税人在履行应尽法律义务的前提下,运用税法赋予的权利保护既得利益的手段。国家针对避税暴露出的税法的不完备、不合理,采取修正、调整举措,也是国家拥有的基本权力,这正是国家对付避税的唯一正确的办法。
(三)避税产生的原因不可归责于纳税人
从避税产生的原因来看,经济学告诉我们,人是经济的人,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税收是对纳税人财产的无偿的强制性转移。纳税人受利益驱动,有着强烈的减轻乃至免除其纳税义务的本能欲望。由于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立法者文字表达能力的有限性以及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的飞速发展,既使是最高明的立法者制定的法律也会受存在法律的漏洞、含糊、不规范和其它缺陷。税法同样避免不了这种成文法的局限性,从而使纳税人具有了规避税法的现实可能,这是不可归责于纳税人的。
(四)避税是一种私权利
除了遵守税收法律规范的强制性规定之外,纳税人的其他行为应该是一种授权性的行为或者说是享有选择权的行为。避税行为在不违返税收法律规范的强制性规定下,可以认定为一种纳税人的私权利,纳税人享有选择的权利。纳税人为了减少税赋都会采用比较经济的考虑才能使自己的税少交或者不交,可以采用避税、税收筹划等方式来对自己的税收行为进行计划。
三、结语
避税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作为一个“经济人”,不管是法人,还是自然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其目的所在,国家不应该因为自身立法原因造成的税收减少问题来否认纳税人的自由。国家只能够通过自己对立法的完善来减少纳税人避税的机会,但是这个是一个长期、逐步的过程。所以在现阶段,避税仍然是一个合法的行为,不应该遭到法律的抵制。
参考文献
[1]刘剑文.税法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程燎原, 王人博.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3]曹建明.国际经济法学[ 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第四篇:关联企业案例
自办企业脱钩,关联交易不止
------B分行关联交易案例揭示
〔背景情况〕
中国XX银行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2004年,财政部驻B省专员办对中国XX银行B省分行(下称B分行)2003会计信息质量实施检查,查出B分行存在利用关联企业甲物业管理公司(以下简称甲物业)、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乙科技)、丙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丙信息)以租代购形成账外固定资产、列支管理费用等问题,值得关注的是,以租代购形成的固定资产所需资金主要为B分行向关联企业发放贷款所得。
〔违法事实与查处过程〕
一、B分行关联企业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界定
甲物业、乙科技、丙信息等三个关联企业均由原B分行自办企业出资成立,2002-2003年分别由职工集资收购原股东所持股份,改制为职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名称
甲物业原股东新股东 省分行机关处室行员、中国XX银行B省分行招待所/营业丙信息员工、原甲物业部万银电子开发公司 部分员工、中国XX银行B省分行招待所/B省省分行科技处行员、原 某金融学会 乙科技部分员工 某市金融学会/自然人股东(原某市省分行机关处室行员、分行行员)省分行营业部行员 乙科技 丙信息
甲物业、乙科技、丙信息的出资人主要为B分行各机关处室人员,有权决定农行的人事、财务和经营决策,符合《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第八条对商业银行关联法人的定义。
二、关联交易的主要类型及主要问题
(一)授信
关联企业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主要包括银行员工投入的资本金、往来密切的企业资金、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而其信贷资金的主要用途是反向为商业银行服务,藉此牟取利益。关联企业授信业务主要类型包括:车辆(住房)按揭贷款、房屋装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无担保或无效担保贷款、贷款资金挪作他用。
1、车辆按揭贷款
甲物业自2002年12月至2003年6月,先后办理车辆按揭贷款97笔,贷款总额1681.9万元;丙信息自2002年6月至9月,先后办理车辆按揭贷款9笔,贷款总额260万元;上述贷款所购车辆全部出租给B分行各分支机构。
2、房屋装修贷款
2003年甲物业自B省分行营业部取得房屋装修贷款300万元,贷款期限为2003年12月3日至2006年12月3日,担保人为丙信息。
(1)鉴于丙信息担保能力不足,由甲物业所取得的某大厦房屋租赁费收入(每年170万元)作还款担保,该部分房屋由B省分行营业部所属XX支行租用,究其实质,由放款方——省分行营业部为甲物业提供还款担保,因此属无效担保。
(2)甲物业以其管理的中国XX银行B省分行招待所需要装修为名,申请了该项贷款,申请资料中提供的装修造价达700万元。经查,甲物业仅划款130万元用于装修,其余资金除76万元用于购买B分行所持申能股份法人股外,挪作流动资金使用。
3、流动资金贷款
2002年,丙信息以租赁业务资金周转名义自中国XX银行某市XX支行借入中期流动资金人民币170万元,借款起止日期为2002年9月29日至2005年9月29日。
丙信息收到该项信贷资金后,将款项全额划入中国XX银行XXX分行,并与其签订投资合作协议,用于XXX分行资产经营部清收不良资产资金周转,并约定分三年归还208.40万元,收益率高达22.59%,经查,投资合作期限与借款起止期限一致,剔除贷款利息后,丙信息可获利10.40万元。
(二)资产转移
随着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处理力度的加大,抵债资产接收处臵不规范的问题
凸现出来,部分商业银行将抵债资产低价出售给自办公司及其他关联方,或者将抵债资产挪作他用,取得的收益截留账外,凡此种种,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而商业银行自有资产的买卖,同样存在不公允关联交易的现象,如:2003年10月22日,B分行将所持申能股份法人股20万股转让给甲物业,转让价为1992年购臵的原始申购价76万元。2003年12月,甲物业收到B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划入申能股份2002红利6万元(20万股×0.30元/股),未转划B分行,而是作为投资收益入账。经查,截止2003年9月30日,申能股份每股净资产达4.524元,而2003年10月22日申能股份收盘价为12.10元,即使按2003年9月30日每股净资产计,股权转让总损失达20.48万元,损失率达21.23%。
(三)提供服务
提供服务是指向商业银行提供信用评估、资产评估、审计、法律等服务。
1、主营业务
商业银行主营业务为信用业务、存款业务、结算业务等,而贷款客户的信用评级在信用业务的审批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业银行往往将该部分业务交由关联企业办理,相应地,商业银行在关联企业列支部分费用,牟取利益。如,B分行即将信用评级业务交由关联企业丙信息办理。
2002年9月2日,丙信息与B分行(信贷管理处)签订委托协议书,B分行(信贷管理处)委托丙信息对全省农行客户每年一度的企业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各级分行协助丙信息开展企业评级和项目评估业务,并按33%取得费用报销额度。
依据丙信息账册,2002年B分行委托评级收入为442万元,B分行在丙信息列账费用151万元;2003年B分行委托评级收入为541万元,B分行在丙信息列账费用178万元。B分行利用关联公司列支费用的同时,仍在账面挂账应付丙信息代收评级款,由此极易滋生账外资金。
2、物业管理及其他业务
除了前述主营业务中发生的关联交易外,商业银行通过委托物业管理、委托车辆管理、车辆租赁等方式向关联企业支付大额资金。
(1)以租代购,形成账外固定资产
例如,B分行利用甲物业、丙信息两企业,以租代购,形成账外固定资产
2956万元。
2002年-2003年,甲物业先后购臵轿车、商务车109台,总价款2571元,列入固定资产,依据B分行与甲物业签订的租赁协议,该部分车辆全部出租给B分行(含下属分支行)使用,租期5年。依据汽车租用协议及其附加协议,租用车辆期满并付清租金后,该部分车辆过户到农行名下,过户所发生的费用由农行承担。
2002年,丙信息购臵车辆9台,总价款385万元,列入固定资产,该部分车辆全部出租给B分行下属分支行使用,其中7台已签订协议,租期4年,其余2台,虽未签订出租协议,但已收租金。依据汽车租用协议及其附加协议,租用车辆期满并付清租金后,该部分车辆过户到B分行名下,过户所发生的费用由各行承担。
(2)利用关联企业,列支费用
乙科技公司主要代办B分行科技处电子设备采购业务。经查,2000年1月12日成立至2003年12月31日,乙科技管理费用中列支B分行科技处部分员工科技津贴、加班补助、奖金(该部分员工已在省分行机关领取工资)152万元,列支省分行领导出国考察费10.2万元,合计162万元。
三、检查方法
1、明确方向,找准检查重点。关联交易历来是企业人为调节资产和利润的重灾区,甲物业、乙科技、丙信息等三个关联企业均由原B分行自办企业出资成立,2002-2003年分别由职工集资收购原股东所持股份,改制为职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这种模式造成职工利益和银行利益的不一致,存在极大道德风险,容易引发银行职工为了关联企业利益和自身利益而作出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所以这次检查,检查组将摸清关联企业及关联交易作为检查重点内容。
2、绘制“重点资金流向图”,发现可疑资金往来。资金是企业大部分业务活动在账务上的必经之路,描绘重点资金流向图可以发掘关联企业间转移资源和利润的痕迹。检查组进驻关联企业后,首先查阅该单位的货币资金的存放状态以及往来款项的流转路线,包括银行存款数额、开户银行账号、应收、应付情况等;其次对可能隐含问题每一笔往来资金进行仔细对账,绘制关联企业和银行之间的资金流向图,对往来的经济业务内容和挂账原因进行核对,再顺藤摸瓜,对大额资金的来源、去向进行重点追查,最终发现向关联企业违规贷款、利用关联企业、列支费用等违规问题。
〔启示与思考〕
(一)银行自办公司改制不彻底,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商业银行的关联企业多为其自办公司,随着监管体制的逐步完善,脱钩改制为行员持股企业成为商业银行自办公司的首选,然而由于银行职工持股的模式容易引发损害银行利益的关联交易行为。
此类改制直接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以乙科技为例,原出资人为B省某金融学会、中国XX银行B省分行招待所,均为B分行控制单位,2003年公司改制,由科技处行员收购股份,变更为自然人控制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改制时,经某正信会计师事务所评估,2003年11月30日净资产为52.54万元,以该项评估结果实施公司改制、股权收购。但检查发现,2003年11月30日评估时点提交的评估前报表未分配利润为0,并未考虑2003年1-11月经营成果与年初未分配利润(23万元),其净资产数有误,即评估基础不正确。显见公司改制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且乙科技应付利润129万元属于国有资产,长期漂留账外。
(二)关联交易掩盖了银行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对信用业务风险的管理是其经营活动重中之重,而目前贷前审查尤其是对抵押物担保能力的调查往往流于形式,滋生了不少风险资产。问题出现后,商业银行可能利用关联企业进行资金运作,掩盖经营风险。以丙信息为例,2002年贷款170万元拆给中国XX银行XXX分行,用于清收不良资产。经查,XXX分行拆入该笔资金的原因为信贷资产出现风险,即抵押物(土地)尚未办理完出让手续,须垫资缴纳土地出让金,才能完善土地抵押手续。因此,XXX分行与丙信息合作,通过丙信息拆借资金办理相关手续,盘活其不良资产。究其实质,XXX分行该项贷款贷前调查未能尽职尽责,因而形成不良资产。
(三)谨防利用关联交易逃避上级行指标监管
由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日益加强,上级行对所属分支行往往施行利润、费用、固定资产考核指标并行的管理模式,因而部分商业银行出于完成指标的考虑,利用关联企业列支费用调节损益,利用关联企业调节固定资产规模。例如前文所述,B分行在乙科技账面列支费用162万元,在丙信息列支费用328万元,以租代购形成账外车辆2956万元。
第五篇:企业避税筹划方案
企业避税筹划方案
企业要发展,一方面要得到高额利润,但得到利润的同时又难免要上缴所得税额,怎么样能合理的避税呢?本人根据自身实际,谈谈一点个人的愚见。
纳米事业部成立已有五年了,本人从项目建设初到现在一直在此工作。纳米的苦衷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到目前已亏损近一千万,今年对纳米来说是生死存亡的一年,怎么才能生存、发展,合理避税呢?本人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与其它企业进行合资(采用摩根凯龙的形式)
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税收倾斜政策,因此由内资企业向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等经营模式过渡。而纳米现在要生存要发展,急需寻找一个合资伙伴。
二、筹资
目前纳米生产线问题还很多,对产品质量稳定影响很大,急需资金整改,希望总部给予支持。建议
1、从金融机构信贷资金
2、企业内部集资
3、向其它公司拆借。
三、借用“高新技术”的名义,享受国家的税务优惠政策。与大专院校进行合作洽谈使之成为合理的“校办工厂”或者科研基地。
四、对货物销售的业务,如果购方要求销售方承担运费,在购方同意情况下,可以把双方商定的价款分为货款和运费,分别进行业务处理,如销售方没有运输业务,可以另外委托运输单位,这样销售方就能合理减少销售货物所产生的销项税,达到降低纳税成本的目的。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想法请领导批示!
纳米事业部:~~~ 2009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