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十个观点(五篇)

时间:2019-05-14 17:0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十个观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十个观点》。

第一篇:中国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十个观点

中国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十个观点

中国一些专家学者提出重新认识中国传统科学的现代价值,不应该对它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这些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个部门的专家学者表示,中华文明由中华科学和中华文化两个部分组成,了解中华民族科学是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石,正确认识民族科学又是在世界上确立中华文明地位的基础。

他们不同意一种流行的观点,即中国只有技术而没有科学,中国古代科学可以忽略而不足取,中国没有对世界现代科技发展作出过贡献,中国古代科学体系在现代社会没有任何价值。他们批评一些人对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持“虚无主义态度”,比如:怀疑祖先发明的地动仪,否定中医,认为汉字落后,只承认中国有“四千年”历史……

这些专家学者认为,早在2500年前的帝尧时代,中国古人就开始了有组织的“历象日月星辰”科学活动。中国的民族科学从阴阳五行中发掘积极思想,创造了独特的数学、天学、地学、农学和医学,与阿拉伯科学一起,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严春友说,“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代表着民族的根源。人们失去了它,就好比失去了身份。”他表示,民族科学中蕴含着的独特文化和思维方式,需要传承和发扬光大。

北京市第五中学高级教师卢青认为,一些中国传统科学的合理方法正在丧失。他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还有多少人在看云知天象

呢?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有效认识大自然的方法却被人们否定淡忘。”

中科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李世辉说,对民族科学的态度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原始创新不多。量子力学出现以后,世界科学出现了转型,整体论科学要与还原论科学结合。而整体论思维本来是中国的长项。中国科学要有原始创新,既要向西方学习,也要反对“西方中心论”。

他说,整体论就是把宇宙世界当作一个复杂系统,注重从全局去观察,注重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物理规律的交互作用。这是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精髓。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任振球说,21世纪的科学发展战略,应是中西两种科学思想、中西优势的融合。

他在从事大自然灾害预报成因研究时发现,天地人生因素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要考虑整体和局部、群体和个体的关系。“这不是西方科学把事物简单还原为物理化学过程所能解决的。他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副教授袁立认为,恢复民族科学地位并非是我们认为民族科学已经超越西方科学,而是认为总体仍然落后的中华传统科学,可以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整体和谐思想、复杂理论、科技人文互动、立体逻辑等基础理论以及医学、重大灾害预报等应用科学许多方面弥补西方科学的缺陷,为科学革命提供丰富的思路和途径。

“民族科学文化特别需要在学生中逐渐恢复与传承。”卢青说。然而,据他介绍,目前教师队伍本身对民族科学文化知之甚少,许多人

不具备应有的科学文化素质。

“其实,现在的学生们头脑开放、思维活跃,对民族科学文化知识还是非常感兴趣的,然而他们在课堂上却很少能学习到这方面的知识。”卢青说。

一共有数十位专家学者在一份呼吁书上建议,支持中华传统科学研究,开展复杂性研究,涉及经济、金融、重大灾害预测、东西方科学比较等领域;选择少数高校建立“自然国学院”,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编写有民族科学观的、体现整体观方法论的学校教材或增设相关内容;重视汉语的开发,注重中国语言文字具有的平衡开发左右脑智力的功能;在重点大学挑选轮训民族科学家,使他们接受现代科学知识并熟悉现代学术规范;在国家级和政府各级科研的立项、评奖中,给民族科学一席之地;等等。

他们还提出,要联络印度学者、阿拉伯学者以及欧洲和北美学者,积极筹备召开东方科学大会,然后进一步召开东西方科学联合大会,寻求世界科学革命的新途径。

毛泽东的文化扬弃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伟大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的建设理论,对当前我们从事两个文明的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尽管毛泽东在晚年犯了严重错误,他主持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变成了大革文化命,并导致了政治**。但是,他的文化扬弃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作为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核心却是永放光芒的。

第二篇:盈利模式的十个观点

第一章盈利模式的十个观点

企业不关心盈利,衰败甚至死亡只是时间问题

经营一个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只有盈利才能保障企业的长远战略和持续发展。任何战略或经营思路的最终落脚点都是制造企业赖以生存的血液——利润,如果企业不在战略和具体执行中关注盈利并把盈利变成经营的战略实践,再宏伟美丽的战略最终都可能造成企业巨大的成本

。实践证明,很多企业大厦就是被这种成本压塌的。

德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4年的乳品行业普遍的市场份额导向建立的行业标准,这使企业本来在一个地区之内有良好盈利表现,结果在快速扩张中面临内忧外患的境地,企业是否盈利,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质量的关键指标。

盈利是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是真正被消费者接受后才能够形成交易的。

产品同化可怕,营销同化可怕,盈利模式同化更可怕

产品是子弹,营销是枪,而盈利模式的最高宗旨就是用好的子弹,用好的枪,选优秀的人,打出最好的成绩。枪、人、子弹哪个环节都不能缺少。国民党的飞机大炮最终被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打败,关键问题就是国民党整个政府以及作战体系都出了问题所致。共产党的成功是党的领导、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的成功,没有一流的资源但是有使用资源的一流方式依然可以创造奇迹。

实践证明单一要素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盈利状况。同样,自己所使用的it产品甚至都不是最前沿的科技成果,然而dell靠自己独创的商业模式不但创造了巨大的商业帝国,而且始终保持在比较高的盈利区间里。现在的商业资源的物质差异已经很微弱,而且可以被迅速模仿,但是资源的认识和使用方式却可以创造根本不同的盈利差异。取决未来战场上胜负的不是商业资源有多么的不同,而是资源使用的独特性。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资源根本就不可能被垄断。

很多盈利模式同化的企业,无论技术、产品、品牌、管理等独立地看有多么好,但仍然建立不了整体竞争优势,摆脱不了竞争的困扰,因为盈利模式的同化必然导致营销、管理、竞争区域的同化,没有比赛但是在起跑线上你就已经输掉比赛了。因为你不会用,再好的营销工具都是浪费。

品牌是工具,营销是过程,盈利才是根本

无论品牌还是营销都是为了强化对消费者的沟通效力,增加消费者对包括产品和服务在内的价值认知,从而让消费者完成购买决策。但是长期以来,相当多的营销人和市场推广部门把大把的钱撒在泱泱人海里,说是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消费自己的产品。但是,实现消费只是所有活动社会性的解释理由,而不是企业经营的真实原因。企业是要盈利的,所以无论品牌或者营销都不是经营的终点,即使品牌和营销做得再有创意最终的目的是要产生盈利,这些都是企业达到盈利所花费的成本。如果忽视盈利的要求,那么实际上这些投入的相当资源都是浪费的,甚至是胡乱花费的。俗话说“精美的广告不赚钱”就是这个道理。

盈利是所有经营活动的目的,所以它就是效果的检验标准,品牌和营销检验的标准就是盈利能力。正如盈利是裁判,而其他一切都是运动员一样,工作的最终结果不是说品牌设计的精美或者营销方案的完美,而在于真正带来多少盈利。只有盈利才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统帅,其他都处于被领导者地位。

在经营活动中,无法在“三分钟内”说明其与盈利的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的行为,都可视为成本

把盈利作为企业的终极目的,一切工作都会在瞬间产生指向性,混乱模糊的经营就有了可以监督的标准。这个标准非常清晰,从老板到最基层的执行者都明确地知道这样做对盈利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将盈利在执行组织上进行设计的根本原因。但是,如果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将一个行为的盈利意义说明白,那么这个行为在盈利的概念上起码是混沌的,是没有指向的,也就是说这个行为背后的执行成本是很难产生盈利贡献的。

每年企业在促销上浪费的钱是惊人的,95%以上的促销活动没有真正和促销活动联系在一起,促销做完了就完了,一个促销真正有无效力谁也不知道。一般的浪费是由几个“分离”造成的:品牌与促销分离;品牌与区域特性分离;品牌与具体产品分离。

我们做的事情没有一点效力吗?也不是,作为每一个企业的决策层其实都知道自己的钱每时每刻都在浪费着。

战略的最高境界是让执行“傻瓜化”

战略是为执行服务的,最终要转变成盈利行为,不能被执行层理解的战略不是好战略,执行过程必然产生多余的成本,如沟通成本等,成本的增加直接影响战略的实际效果。很多战略看起来很好,但是由于没有综合成本观念,结果导致半途而废。好战略就是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人员的执行习惯以及执行能力,将各种因素考虑在内才可以在预定时间内执行完毕,全员参与,过程顺畅,自然能够产生最大效果。这个产生最大效果的过程犹如程式化的东西,执行者按照战略一直做下去就可以成功,我们称之

第三篇:中国文化特质的观点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几千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从封建帝王到普通百姓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民族英雄和政治精英,形成了一系列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并以卓异的风格,独特的魅力,风靡全世界。17世纪欧洲就出现了“中国热”,德国大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创立了“中国学院”,研究伏羲八卦,并根据八卦所包含的“二进制”原理,发明了二进制记数和当时欧洲先进的计算机。当今欧美发达国家,研究东方神秘文化的队伍日益壮大。人们普遍认为,物质文明在西方,精神文明在东方。许多外国人看了中国的武侠小说、武打电影和气功表演,以为中国人都有武功,个个飞檐走壁、踏雪无痕,人人力大无穷、刀枪不入。有些西方人亲自到中国来考察中国文化,可是他们来到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看到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到处都是车水马龙,和西方城市不同的是,中国的大大小小的城市到处都是人,而不知中国文化在哪里。不要说外国人,就是中国人包括中国的专家教授对本民族的文化也有许多人说不明道不白。这就像流传久远的老字号小吃,人们觉得它风味独特,可是谁也说不清它的配方。中国人提起中国文化充满自豪感,但多半说不清它的深刻内涵 一个故事说:一个咖啡馆来了三个外国人,喝咖啡的时候都发现杯子里有苍蝇,但三个老外的表现各有特点。日本人发现苍蝇后怒不可遏,吆喝服务员说:“把你们的经理叫来,我教教他怎么管理咖啡馆。”英国人发现苍蝇后不动声色,把钱掏出来轻轻地放在桌子上,然后慢条斯理地走了。美国人发现苍蝇后笑嘻嘻地用手指勾来服务员,说:“在我们美国,客人要吃多少苍蝇由它自己加,不必麻烦你们事先往里放。”三个客人对苍蝇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日本人讲究管理,英国人讲究绅士派头,而美国人则非常幽默,这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化表现。

另一个故事说:如果以大象为题征文,英国人拟题为《英国治下非洲的猎象事业》,俄罗斯人会写《俄罗斯的大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大象》,法国人会做出《象的恋爱论》,德国人会写出《大象的思维》,意大利人会吟诵诗歌《象啊,象》,而中国人一定会写《大象的伦常》。

还有一个故事说:几个国家的人住在同一幢大楼里,有一天这幢大楼突然起了火,犹太人首先抢出钱袋,法国人立即抢救情人,而中国人则不顾一切地背出他的老娘。

故事显然是编造的,也不可能用来概括这些民族所有的人,但大致能勾勒出这些民族的不同特点:一般地说,德意志民族重哲理思辨,出了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法兰西民族重情爱,化妆品尤其香水驰名全球;犹太人重金钱,俄国人有大俄罗斯自豪感,日本人善于学习、善于模仿,中国人讲孝道、重亲情。美国民族来自世界各国,主要是欧洲移民,靠各自奋斗来创业,从而形成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和乐观精神这些典型的民族性格。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无论民族性格或者民族精神,从来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那些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所从事的物质生活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的。文化作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但社会存在又有几个层次,最基础的层次是自然环境,其上还有经济层次和社会组织层次等。所以,要准确地把握中国文化的特质,就必须对中国文化的生成机制开展多层次的研究。中国文化的生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现为三种类型的文化。

1、历史悠久,独立发展

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举世公认的特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第一句话就自豪地宣告:“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那么,“历史悠久”到底有多久,通行的说法是五千年。我们计算一个人的年龄,要从他出生算起,要计算一个民族文化的流传年限,也应该从它的起源算起。我们的人文始祖是伏羲和女娲。据考证,伏羲的时代距今已近万年,伏羲氏是中华民族原始时期杰出的帝君。他是中国古典文献中最早的智者,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的规律,创制了八卦,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八卦可以推演出许多事物的变化,预卜事物的发展,是宇宙间的一个高级“信息库”。伏羲还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时至今日,伏羲所创的八卦还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八卦的二进制原理,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电子学中,伏羲八卦的更多奥秘,至今还在探索中。

由于中国文化产生很早,难以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只能独立创造;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与外界处于一种隔绝状态,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规模,中国文化始终独立地发展。从秦汉到隋唐,虽然中国文化曾经与中亚和西亚的草原文化进行较大规模的交流,虽然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曾经大举输入中国,后来基督教文化也传入中国,但都被中国文化吸收,形成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中国文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2、连绵不绝,高峰迭起

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隔绝机制,使中国文化不但能够独立发展,而且连绵不绝、代有高峰、风格迥异、硕果累累。在世界古代史上,有过四大文明古国,七大文明母体,只有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史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古老文化。中国文化虽然也历尽沧桑,多次面临挑战,经历过许多磨难,但它始终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展现出它的无与伦比的延续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在近六千年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有如波澜壮阔的长江、黄河,从它奔腾跃进的初始阶段,就带着鲜明的民族色彩,显示出卓异的风格,不仅连绵不绝,而且高峰迭起。例如,中国文学史上,以上古神话为开端,先秦诗经、楚辞和诸子散文,汉代的赋,魏晋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此起彼伏,高峰迭起,构成世界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中国学术史上,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3、强烈的中央观念和华夏中心意识

由于古代华夏族处于四夷之中央,所以自称中国,“中国者,天下之中也。”中国古代五方观念出现后,东西南北中并不是并列关系,东西南北都是以“中”为核心的,相对“中”来说的;后来又把五方和五行搭配起来,“中央戊己土”,所以“中国”又叫“中土”,如《西游记》把大唐叫“中土”。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华夏诸国都夸耀自己“莅中国而抚四夷”,“中国“的“中”字,不仅表示方位,而且表示是核心,是显示地位尊贵充满自豪感的。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人还一直以为我们的国家是世界的主体,因为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所以中国人一向以为我们的国家是“天朝上国”,是化外番邦朝贡的对象。中国人这种泱泱大国的文化心理,渗透到社会各方面,我们今天还可以从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上看出来,例如,北京的天安门城楼,虽然并不高,但它中间高两边低,左右高度对称,显得凝重而富丽,雍容而庄严,矗立在宽阔的广场上,充分显示出古代中国“雄踞万邦”的气度。

任何民族文化的特质都是该民族生存环境、物质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决定的,根据中国文化的生成机制,从大陆文化、农业文化和宗法文化三个层次,概括出以上特质。实际上,这些特质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是由其生成机制的多样性综合产生的。纵观中国文化这些特质,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始终以人为核心围绕人来发展,主体思想是人文精神,关乎人文是中国文化的主旋律。当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列世界第三位,国家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现曙光。在中西文化的竞争中,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已显现出巨大的潜力,受到了广泛关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的文化时代,他在一次“展望21世纪”的演讲中指出,中国文化将是21世纪人类走向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凝聚力和粘合剂,特别是人类掌握了可以毁灭自身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营垒中,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宽容与和谐。他强调如果中国文明不能取代西方文明成为人类的主宰,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将是可悲的。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埃兹拉·沃格尔认为,由个人主义造成的“美国病”,应该用“东方药”来治,西方国家及民族应该学习东方国家的团体主义精神。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复兴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第四篇: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中如何对待学者观点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申论中如何对待学者观点

华图教育张金龙

申论考试中的给定材料部同于我们平时阅读的小说、杂文,申论的给定材料有它自己的特性,因此,我们在阅读申论给定材料的时候有一些阅读技巧,通过这些阅读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点,从而帮助我们答题,在讲阅读技巧的部分,我们谈到了一个观点性原则,也就是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碰到了相关人士的观点,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它,分别讲述了三类人的观点,分别是政府权威部门的观点、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普通人的观点,如何对待这三类人的观点,我们就不再赘述,接下来我们就详细介绍一下如何去对待材料中学者的观点。

在申论的给定材料中往往会针对同一事件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并且这些观点都是出自于相关的专家之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这些观点,如何从这些不同的观点中发现命题人的观点,这其实是命题人考查考生综合把握材料的能力,而就是这一点难住了不少考生,那么不同的观点出现了之后有没有办法从这些观点中快速发现命题者的观点呢,当然有,下面为介绍三种常用的辨别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根据所持观点的专家数量来判定命题人的观点,数量多的一方的观点就是命题人的观点。这其实也符合我们正常的逻辑习惯,当我们在论述一个问题的时候,总是想通过介绍更多的人的想法跟自己的一样今儿间接肯定自己的想法就是正确的,在申论考试中这一方式同样适用,因此,少数服从多数也是可以申论阅读技巧的一个方面。

在专家数量相差不多的情况下,第一种方法就不奏效了,这时候可以根据所论述观点的篇幅的长短来判定命题人的观点,篇幅长的一方的观点一般就是命题人的观点,因为重点的部分必定是多次重复并且要重点说的内容,所以根据篇幅的长短也可以进行判定。

在前两种方法都不奏效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第三种的方法,那就是看一下在对同一观点的论述当中,有没有第三方的观点,如果有的话,那么一般情况下第三方的观点就是命题人的观点,因为第三方跟当事人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他们的观点一般会更加公平公正,因此也通常就是命题人的观点了。/1

第五篇: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个观点

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个观点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

论文来源 教师教育研究,论文单位 京,点击次数 241,论文页数 3~7页2004年2004月论文免费下载

http://paper.dic123.com/paper_34449481/ 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一个历史性转折和重要的发展时期,为了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上形成共识,本文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了有关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个重要观点,对我国的教师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过百年历史的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一个历史性转折和重要的发展时期。情况在变化,实践在发展,认识在深化。教师教育向何处去?全社会关注着我国教师教育的走向,教师教育战线面临重大课题和严峻挑战。当此之时,审时度势,正确判断,果敢抉择,对于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的全局至关重要。为了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上形成共识,首先需要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强调以下十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教师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师教育在教育发展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确立的国家关于教师教育的重要命题和战略方针。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首先体现在它的基础性,师资是构成教育条件的首要资源;体现在它的先导性,教师教育应当引领教育理念的新潮流,反映改革发展的新趋势;体现在它对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和急迫性。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差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首先重视教师资源;开发人才资源,必须首先开发教师资源。建设学习型社会。教师应当率先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模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率先成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模范。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应该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有一种教师教育边缘化的观点,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把教育推向社会中心的同时,却把教师教育推向了边缘。这事实上是反映了人们对于现状的一种忧虑。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不能把教师教育置于边缘状态;一个低素质师资充斥的国度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但是这个看法和担忧使我们意识到有必要对新时期教师教育的战略意义与历史使命进行再认识。当前对教师教育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将教师教育的改革误解为全盘否定中国教师教育及其成功经验,表现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二是将教师教育的开放性误解为取消主义。认为教师来源多元化,师范院校加强综合性,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就是淡化教师教育,甚至取消教师教育。事实上,开放教师教育旨在更大范围动员和利用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把教师教育这项事业做大做强;旨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开放环境下和多学科综合背景下,在更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上培养高素质教师,而绝不是淡化教师教育,更不是否定和取消教师教育。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有教育就有教师,就有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性潮流。教师教育前景广阔。教师教育的载体和具体途径也许不是万岁的,但是教师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是永恒的。教师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和资源。教师工作怎么做也做不够;抓教师教育什么时候都不会错;对教师教育怎么重视也不为过。那种全盘否定中国教师教育的贡献和经验,把我国教师教育说得一无是处的非历史的虚无主义观点,那种曲解教师教育的改革思路和开放性,削弱或取消教师教育事业的取消主义观点都是错误的。在教师教育的地位和发展趋势问题上,任何无可奈何、停滞不前的观点,悲观的、无所作为的、取消主义的观点,都是缺乏依据的。

第二个观点:教师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和政府的责任

教师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政府的责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包括教师教育资源配置是靠纯粹行政手段、指令计划,弊病是缺乏竞争,缺乏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教育的运行机制要由单纯政府行为转向以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体行为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有效配置资源,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水平。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不完全适合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包括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政府要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对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进行宏观管理、正确导向,并予以强有力的支持。这一点要非常明确。

教师培养需要国家支持,教师培训更需要国家支持。即使是教师的学历学位提高教育,也是国家从总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不完全是个人行为,与一般意义上属于成人教育范畴的个人自主进修提高不同。如果把教师培训看作是纯粹的个人行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就将是一个缓慢的自发过程,我们就不可能尽快地实现大幅度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目标;如果任由市场的盲目力量自发地起作用,那就意味着有钱就做,没钱不做;赚钱就做,不赚钱就不做。我们就有可能毁掉教师教育事业。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发挥教师个体的积极性,建立教师终身学习不断学习的动力机制;另一方面要强调政府的义务和责任,这是教师教育事业安身立命之本。

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教师教育的责任不但不能减弱,恰恰相反,越是搞市场经济,越要强化对于公共事业的政府行为,越要加强教师教育的宏观管理,为教师教育营造制度环境,予以有力支持。所不同的是政府的职能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主管部门的概

1念不再是直接管理院校,而是管理教师教育事业;管理方式不再靠纯粹的行政手段,而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有机结合。政府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加强政策导向,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地位和职业吸引力;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教师教育专业,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任教;落实教师教育经费,形成良性的教师培训成本补偿机制和投入机制;对基地建设、资源开发、教师培训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直接给予经费支持;加强培训监管,制定教师教育机构的资质条件、课程和质量标准,并建立检查、监督机制。第三个观点:教师教育需要有一个开放灵活的体系

教师教育是永恒的事业。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一个相对完整和稳定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教师教育体系即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是我国的一条经验。体现了我们的优势。所不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教师教育体系是独立的封闭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教育体系应当是灵活、开放的。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是一个至上而下的庞大的系统,这是基础教育体系的支持系统,也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改革是清醒的,不是盲目的;改革是扬弃,不是全盘抛弃。我们要做清醒的改革者,不要认为实行开放的教师教育,综合大学参与培养培训教师、实行教师资格,面向社会遴选优秀教师,就是削弱和取消教师教育体系。恰恰相反,我们的任务是积极地改革、完善和构建一个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开放的现代教师教育新体系。第四个观点:教师教育事业是大学的使命,职前职后一体化势所必然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形成教师培养培训分离、培养培训机构并行的二元结构。后者主要承担教师的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随着学历补偿教育的基本完成,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转变到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上来。教师培养系统和培训系统分离形成体制性障碍,优势不能互补,优质资源不能共享,显然不利于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教师教育,要提高办学层次,必须改变培养、培训分离的状态,实现一体化,并逐步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一体化首先要促进机构的整合和一体化。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教师培训机构与师范院校整合。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教师进修院校,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教研室、电大工作站、电教、教育研究等机构,逐步建成多功能的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负责本地教师培训的组织、协调与管理,为各种途径和形式的教师学习提供资源、信息和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可作为大学的一个分支机构,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可以是大学的一个教师培训学院(紧密型),也可以是一个大学联系的一个培训中心(半紧密型)。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打破条块分割、地域界限、旧的分工和体制阻隔,将教师教育逐步纳入高等教育体系,通过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培养培训高素质教师;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教师教育是大学的使命,强调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对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责任。坚持教师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促进大学与中小学的结合,这是国际趋势。现在的问题是低水平的培训不能适应发展要求,而许多具有学科优势的大学由于不了解中小学而不能很好地承担教师尤其是新课程师资培训。因此,师范院校一定要与中小学校密切结合,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密切结合,否则,教育学科就得不到创新、加强和发展。师范院校放弃教师教育也就丢掉了特色,丢掉了特色也就丢掉了优势。中国不缺一个一般的综合大学,而缺的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综合大学。第五个观点:教师教育必须推进信息化、现代化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化为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大规模、高水平、高效益地开展教师的全员培训提供了现实可能。教师教育应当抓住这一契机,率先推进信息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沟通各种教育形式,共享优质资源,大规模、高质量、高效益地培养培训教师。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宗旨,就是以远程教育手段为突破口,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人网、天网、地网相结合;培养、培训一体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沟通;在开放的环境下充分发挥教师教育机构的优势,动员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建共享优质资源,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提供有力支持。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运用一定要因地制宜。发达地区、网络环境比较好的地方,网络教育、卫星电视、利用光盘和其它媒体学习要交互使用;尚不具备网络环境的农村尤其是偏僻地区,充分利用光盘和卫星电视教育。同时,教师远程教育要与学校教育、面授辅导相结合。机器永远不能完全代替面对面的教学。教师的职业养成离不开学校文化的熏陶。第六个观点:教师教育事业必须转换运行机制

教师教育是国家的事业,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转换运行机制,由过去单纯政府行为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政府行为、学校行为、教师个人行为三结合,在强调政府责任的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打破封闭,排除障碍,鼓励竞争,争取和利用全社会的优质资源培养培训教师。

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首先体现在教师用人机制的重大转变。传统的用人制度教师职业是“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由于缺乏竞争,教师学习提高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培训成为单纯的国家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学教师资源总体上仍由政府供给,但要通过劳动力市场配置,引入竞争机制,不再依靠纯粹的行政调配。教师要靠学识、能力和水平参与竞争,就要不断学习提高,竞争使教师培训成为教师个人的职业准备、成为个人行为,不再仅仅是政府行为。这种转变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的制度创新,完善教

师继续教育制度,建立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教师培训机制;建立教师教育机构的资质认证制度、质量标准和项目竞标制度;在经费投入上坚持政府、学校、个人三个一点的原则,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渠道多元化,形成教师教育的成本补偿和良性的经费投入机制。

第七个观点:教师教育必须推进规范化、法制化

制度更带根本性。必须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的制度创新和法制化建设。修订《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制定《教师教育条例》,建立和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教师资格再认定制度、教师终身教育制度、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制度、课程标准、质量评估制度以及教师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制度。特别要加强教师培训市场的监管,当前教师培训中的诸多问题和无序现象,就是缺乏法制化、制度化,缺乏监管。一些地方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混乱,多头管理,低水平重复培训,乱办班、乱收费,真正需要管理的事情没人管,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到教师培训的正常进行,也影响政府声誉。因此,教师培训工作必须理顺管理体制。

理顺管理体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顺部门之间关系,按照教师法和国家的有关规定,教师教育应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师培训包括外语、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培训和考试应全部由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归口管理并组织实施,承担教师培训的单位必须经过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全国性教师培训的内容和课程教材必须经过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认定;二是理顺教育系统内部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教师教育不是一项独立的事业,它总体上依托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又为基础教育服务,所以,师范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归口管理并组织实施各种教师培训,要与基础教育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服务;三是理顺教师教育和教师工作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各地的管理体制不同,关键是协调配合,职能部门的职责是管理教师教育事业,不能只对中师和培训机构,工作重心要转向所有举办教师教育的学校,并努力促进教师培训机构与高师院校的联系。

第八个观点:教师教育必须和教育人事改革相衔接

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教育必须在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框架下进行,与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创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

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教师资格认定、全员聘任、竞争上岗,促使教师自觉学习,从而促进教师的继续教育、推动教师的职业发展。同时,教师继续教育的加强,会有力地促进人事制度的改革,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不仅仅是建立教师教育的竞争机制,更重要的是为教师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教师地位提高了,教师职业有了吸引力,教师教育事业才能真正具有强大的动力和吸引力。

第九个观点:教师教育必须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我国师范教育经过百年历史,它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产物,也要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中得到发展。我国教师教育必须研究自身的经验,把握国际趋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实现战略性转变和跨越式发展。改革创新要根据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以有利于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宗旨,不断地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采取新举措,不断为教师教育注入新活力,从而实现教师教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内容,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创新。

建国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师教育系统支持和保证了全世界最大的基础教育事业的师资供给,这是师范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历史性贡献,付出了艰辛努力,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师范教育的成就,也就没有基础教育的今天。抹杀了师范教育的成就,也就抹杀了中国教育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社会经济的变化,使教师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我们必须作出回答。封闭的教师教育体系必须开放,要利用更多的优质资源来培养教师,在更大范围选择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水平为中心,改革传统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和课程教材,实现学科水平与教育水平同步提升,提高教师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是我们的重大历史责任。

第十个观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一定要从国情出发

教师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非均衡性,体现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

要坚持实事求是,善于分析形势,审时度势。今天该做的事推到明天做,就是右倾;明天的事情拿到今天做就是左倾。我们既要大刀阔斧地改革,又不能盲目冒进,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恰当地把握改革的方向、步骤和改革进程,不搞一刀切,一阵风。在战略上我们要大刀阔斧地推进师范教育体系的调整和改革,积极推进培养培训一体化,逐步把教师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从院校体系来说,实现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具备条件的地方向一级过渡;从培养层次来说,“旧三级”向“新三级”过渡(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三个层次)。但在推进策略上却必须考虑中国社会经济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特点,千万不要忽视农村边远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要把对城市和发达地

区的要求,搬到边远偏僻地区,不要因为谨慎而坐失良机,也不能因盲目冒进而不得不走回头路,付出更大的代价。在教师教育体系调整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这两种倾向。一些地方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流失很可惜。我国中师幼师办得非常好,有特色,有优势,有需要并具备条件的地区,中师可以升格或并入高校,但应当继续保留中师的办学特色,为农村培养培训小学幼儿教师。重要的不在于机构怎么设,而是看这个资源是不是在教师教育领域,是不是为教师的培养培训服务。在教师教育改革中,优质资源千万不能流失,教师教育工作千万不能削弱。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  

[1] 徐瑞.高中生民主素质与学校民主教育研究[J].教育学报.2008(01)[2] 高子军,毕泗明.当前高中生价值观取向的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1994(01)[3] 阚兴礼,朱少华,厉复东.关于初中生与高中生语文阅读方法调查的比较分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1999(04)[4] 化石.教育资讯[J].黑龙江教育.2001(Z2)[5] 戴伟.雾里看花说早恋[J].高中生.2002(03)[6]我的思索[J].新作文(小学4-5-6年级版).2002(36)[7] 胡波.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刍议[J].池州师专学报.2004(06)[8]美国高中生必读书目[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4(Z5)[9] 草上飞.七百万高中生宣誓“诚信高考”[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04(07)[10] 包利民.两根指头的声音[J].世界中学生文摘.2004(06)[1] 马宁,李占标,陈立文.对我国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思考[J].北方经济.2005(08)[2] 望艺文,郑全帅,徐明星,杨辉.再论过度教育[J].经济视角(中旬).2011(01)[3] 张旭东,白红丽.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经济学解释[J].经济论坛.2009(05)[4] 罗润东,彭明明.过度教育及其演变趋势分析——基于CGSS受高等教育职员的调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05)[5] 唐琳,张胜利,周咪.大学生“考证热”中的过度教育问题及其规避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1(04)[6] 王启万,王峰.过度教育对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9)[7] 毛晨蕾,胡剑锋.过度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经营与管理.2008(12)[8] 刘昕.高等教育的私人投资风险及其防范——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另外一种反思[J].中国流通经济.2009(07)[9] 胡蓉,贾红.我国个人的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分析[J].网络财富.2010(19)[10] 姚白羽.对过度教育成因的一个解释——分割劳动力市场的视角[J].世界经济情况.2008(11)[1] 赵小芳.51例发热患儿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25)[2] 张淑琴,赵小芳.牙骨质及其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J].甘肃医药.2011(02)[3] 赵小芳,耿建忠,宋金平.近60年来新疆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与机理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03)[4] 赵小芳.论如何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水平[J].中国水运(下半月刊).2011(02)[5] 赵小芳.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0(25)[6] 赵小芳.浅谈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建设[J].科技资讯.2011(13)[7] 赵小芳.发挥农民工在建筑施工行业中的作用,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J].科技资讯.2011(12)[8] 吕书勇,赵小芳.在PLC技术与应用教学改革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9] 段建华,赵小芳,耿阿乔.野骆驼泉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10] 耿建忠,吴殿廷,赵小芳,赵富强.消夏旅游内涵与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10(04)

下载中国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十个观点(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十个观点(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5扬州国家公务员考试辅导:如何对待学者观点

    扬州中公教育:http://yangzhou.offcn.com/ 2015扬州国家公务员考试辅导: 如何对待学者观点 申论考试中的给定材料部同于我们平时阅读的小说、杂文,申论的给定材料有它自己的特......

    中国二十个文化区

    中国二十四个文化区划分 1、三秦文化区包括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和宁夏的南部。所谓三秦是指,秦朝灭亡后,项羽三分过去的秦国之地,故称三秦。到了近代,三秦泛指陕西所辖......

    中国最牛十个汉字

    【中国最牛十个汉字】 1.“姦”读“奸”; 2.“鱻”读“鲜”; 3.“猋”读“标”; 4.“麤”读“粗” 5.“羴”读“山”; 6.“毳”读“脆”; 7.“蠱”读“古”; 8.“赑”读“必”; 9.“垚”读“......

    中国梦的十个方面

    中国梦的十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笔者以为,中国梦应包括两个层次......

    中国发展战略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国家发展战略与中国文化软实力[摘要] 文化软实力是相对国家的经济,军事,政治等硬实力而言的实力。一国在国际交往中因其所崇奉的思想、知识和价值得到普遍认同而获得了影响他......

    《论中国》读后感--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从《论中国》中看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论中国》是基辛格先生晚年的一本巨作,本书对中国近2500年来的的外交和对外政策进行了解读,基辛格先生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给我们深刻的......

    教育学常考的十个人物及其主要教育观点

    教育学常考的十个人物及其主要教育观点 1.孔子1.《论语》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因材施......

    2014感动中国人物观点提炼

    1. 誓言无声 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志向 舍小家为大家 滴水穿石铸造辉煌 付出总有回报 耐住寂寞只因心中那份信念 勤奋孕育成功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2.崇仁厚德 大爱不问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