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制度转型[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17:13: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科技制度转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科技制度转型》。

第一篇:中国科技制度转型

中国科技制度转型

林怀志

(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工科创新班交通机电类专业2011级(1)班,学号:

3116207008)

摘要:随着中国的发展,想要进一步壮大,必须突破资源、科学技术等劲瓶的限制,其中科学技术的突破尤为重要,科技的进步能够治本,从而解决现所面临的窘境。然而,科技的进步正面临着制度限制、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怎样去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实现科技制度的转型、实现科技进步关乎我国未来的发展形势,关乎是否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科技创新; 科技制度; 利益关系;改革

一、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中占重要作用

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其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模式,改变了社会主义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在不断要求人们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的时代,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其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思维工具。总之,科学技术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感触比较深的就是年轻一代对电子产品的接受与使用能力远远高于老一辈的人们。

二、目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需克服的问题

科学技术如此举足轻重,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科技等方面处于低迷时期,在那特定的时代中,就科技方面,就主要任务三加紧学习,跟上世界的步伐。中国的“反工程”技术达到世界顶峰的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如此。然而,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进一步强大不得不面临资源缺乏,科学技术难以突破等颈瓶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实现科技的转型,但面临着以下难题:

(一)科技立法体系不完整。

虽然在1985年实施科学体制改革,但对于具体的实施细则以及实现上述目标的责任却没有具体落实,对专利的保护措施,对科技创新的成果不够重视,没有形成明确的评估科技成果的价值的措施。在中国山寨现象泛滥的背景下,科技创新锁转化成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二)科技投入没有形成规律性的稳定增长机制。

1995年以来,中国政府科技拨款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仅维持在0.6%左右

[2];而国际上普遍认为政府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低于1%的国家属于缺乏创新能力的国家。

(三)科技管理体制不顺。

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研发机构分属不同系统,协调配合程度不够;另一方面,部分政府部门各自为政,导致有限的科技资源无法实现有效的整合。目前,中国科技管理部门包括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和军方等。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科技资金管理部门多,体系分割严重,政府资金与非政府资金相互分立、民用科研与军用科研分立、科技资源部门、地域相互分割,使原本有限的科技资源变得分散。科技部、教育部以及各省市政府,分别设有数百种以“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青年项目”“留学人员项目”等命名的专项基金,科研人员通过不同渠道,以大体相似的内容,重复申请课题或同一课题被重复立项,造成科研资金的浪费。

(四)科技投入方式不能有效促进成果转化。

大部分的财政科研经费主要以课题形式投向高等院校和政府所属科研院

[3]所,企业研究经费来源中财政资金的比例仅占14%。这种资金投入方式,一方

面造成资助项目重复与不足同时并存,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财政资金沉淀于某一部门,不能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中国存在着误区:中国是研究所办公司,而发达国家是跨国公司办研究开发机构,产学研紧密结合,发达国家的企业是研究开发活动投入和执行的主体。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企业没有担负起研究开发主力军的重担。

(五)协同创新不够。

中国科研创新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是封闭管理。在部门所有制下,多个研究项目和经费渠道的重复设置和封闭使用,使课题运行经费不足,技术人才短缺,科学研究的效率、科研设备共享程度和人才利用率低下。

(六)科研人员激励机制不足。

科研人员一般通过福利安排而非激励奖制。与前几年教师下海经商的现象同出一辙的是,中国科研院所人才损失率达到百分之五十。

(七)人才培养的方式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中小学生“填鸭式”的教育,未能让学生培养一种创新的意识与能力。高校的商业化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学习成为就业的前提,就业成为学习的目的,都使得中国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解决上述问题,需解决的根本是利益障碍与封闭障碍。

没有足够的劳动收入或者在比别人努力的条件下,得到的却是与别人一样的回报。这就导致科研人员没有足够的激情,只是应付一下上级锁下派的任务。同时长此以往,容易养成多做多措,不做不错的心理,衍生的就是事物相互推诿,责任相互推诿的不良习气,人与人间的相互隔阂,部门间的相互隔阂,部门联系不紧密,进而造成资源的重叠使用与浪费。另一方面,科学体制保障的不完善,没有给知识产权一个很好的保障,劳动者没有获得他所认为的价值,打击劳动者的积极性,损害到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也使得科技创新的源动力的不足。相关部门的一把手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利与其不敢放手改革,生怕承担责任的心态,也使得科学体制保障没有较好的发挥作用。在封闭的管理形式中,各部门不能统筹有效资源与信息,也是在为科学创新度不够作伥。

四、科学体制的改革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科技体制上,从行政驱动转型为法律驱动。

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后工业发展中国家,最为普遍的措施是从立法角度明确科技的优先地位。虽然,中国的《科技进步法》[4]已经明确提出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但由于缺乏必要的配套政策法规以及实施细则,上述要求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在现有法规的基础上,建议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明确科技投入的法律地位以及经常性财政收入的标准化口径,依法建立保障科技投入的稳步增长机制。在确保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同时,重点加强投入决策的科学性,健全科技责任考评机制和监督机制。

(二)在科技投入上,从节约资金转型为稳定增长。

从科技投入的增长轨迹来看,中国财政科技投入水平的增长速度波动较大。存在以节约资金为出发点支出科技资金的现象,真正用于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支出需要大幅提高。

(三)在科技管理上,从无限政府转型为有限政府。

政府应大力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与课题保持一定的距离,依靠科技中介机构完成课题的委托与评审。建议大力发展科技评估、科技咨询、技术合同仲裁、中介机构资质认证等专业的科技中介机构,政府可将课题管理下放到科技中介机构,重点建设并完善市场体制。

(四)在科技投入方式上,从单一的课题形式转型为研发合同。中国政府资金用于投入企业的研发经费明显偏低。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在企业研发投入中的杠杆作用。借鉴国际经验,以研发合同等模式逐步取代单一的课题形式,把企业培养成为创新研发的主体,帮助企业克服研发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外溢性和资源障碍。

(五)在科技创新上,从封闭创新转型为协同创新。

加大对合作性研发的支持,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以及生产制造环节的衔接,在立项初期即确定科研机构与研发企业的合作机制,克服以机构为中心的体系分割。

(六)对科技人才,从福利安排转型为激励安排。

在人才培养计划方面,中国推出的国家科技奖励政策、政府特殊津贴政策,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相对于中国庞大的科技人才体系而言,覆盖范围有限,没有形成稳定的培养人才的激励机制。为此,应建立覆盖全体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确保人力资源作为科技创新原动力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激励的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项目激励。打破个别人、个别机构垄断项目的现象,让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研发机构能够参与到项目中来,合作创新。二是权益激励。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参与企业科研,并给予一定的权益,包括股权激励。三是酬劳激励。目前,公益科研院所、高校的一般科研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应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合理界定课题中的报酬,使他们劳有所得。

四是精神激励。科学的真谛在于追求真理。科研人员需有四种精神支撑:求真务实的进取精神,平等宽容的民主精神,合作共赢的时代精神,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那种做事、评价和决策最终取决于政府权威的习惯做法,应当让位于科学、民主的方式。惟此,中国的科研事业才大有希望,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创新体系”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七)对于人才的培养

应从小做起,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与思维变换,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机会。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1] 《马克思主义全集》第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72页

[2]

[3] http:///wzlm/zwdt/czxx/10899.htm

[4] http:///content.asp?articleid=559

第二篇:《中国的大转型》读后感

《中国的大转型》读后感

前几天在图书馆偶然看到《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就喜欢上了它。作者萧功秦,被认为是中国新权威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主要代表学者。作者主张在中国实行新权威主义(即新保守主义),主要思想:保持政府的权威,保留政府强大的组织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实行市场经济,以现代化为导向。

作者还介绍了国内的三大思想潮流:自由主义,新左派(平局主义),新权威主义。作者非常反对平均主义,这与作者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有关。作者非常反对激进主义和政治浪漫主义,无论是左的,还是右的。作者认为现阶段中国应实行新权威主义,最终实行自由主义。作者认为新权威主义是作为激进主义和政治浪漫主义的对立面产生的,也将随着它们的消失而消失。

作者反对全盘西化,认为单纯引进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将会水土不服,因为相应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配套措施不到位。要实现西方的民主政治,必须要有市场经济、法制、契约精神、妥协精神等要素,最终要靠庞大的中产阶级。作者还认为现阶段中国的中产阶级和大学生对政治不太感兴趣,一方面消解了任何激进的和浪漫的思潮,另一方面也消解了严肃的思想。

新权威主义的缺点是无法建立起对政府的制约机制,容易导致腐败和官僚主义。新权威主义发展到一定时间后将成为它自己的掘墓人,因为新权威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市场经济、民主、法制、自由等将大大增加,中产阶级的队伍将占社会的主流,届时民主制度自然会成型。这种制度不一定是西方的现行民主政治制度,或许是一种新型的制度。

要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邓小平的路线,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反腐制度,作者对中国的未来持审慎乐观态度。

这本书解决了我的许多思想疑惑,与我产生了许多思想上的共鸣。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先法制、后自由、再民主,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小步走、稳步走、不停步。以后不要那么敏感了,不要因为发生的一些政治事件左右我的思想,天不会塌下来的,我对中国的未来持乐观态度。

第三篇:中国企业文化面临转型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一句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有有形的东西都是属于无形的东西,这些无形的东西对企业来说就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相当于思想对于人。如果一个人再强壮但没有思想,那他只是一个四肢发达的人而已。所以对企业来讲,为什么设备资金差不多,有的会发展,有的不发展,甚至有的设备资金都很雄厚但最后都没有发展起来,企业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思路,大致应该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服务战略、基于管理、面向流程、不断创新。

服务战略――企业文化是自上而下的

企业文化是自上而下的,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家个人素质的外化,很多集团性质的企业在试图建立企业文化体系时,不是自上而下去推进,而往往是要部下建立企业文化体系,部下建立起的文化体系往往不是服务战略,所以在实施的时候往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企业文化是服务战略的文化,企业的一把手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观念。观念是决定方向的,企业要到哪里首先决定于观念。观念不对,很可能是南辕北辙。改革开放就是观念的变革、观念的开放。

如果没有观念的改革就没有改革开放。就像改革开放初期最重要的一个口号“时间就是金钱”,原来没有这个口号的时候,还是这些时间,但是没有创造财富;现在我们把时间看成金钱,与时间赛跑,财富是必然的结果。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观念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事实的本身,改变的是人们对事实的看法”。

“时间就是金钱”这个口号提出后,并没有改变一天24小时这个事实的本身,但是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干事情不再拖拖拉拉了,今天的事不能再拖到明天了。所以企业文化首先是观念的改变,而观念是一把手以战略作为导向的。

基于管理――观念首先由管理者来实施

企业文化并不是办张报纸就是企业文化,内部报刊只是企业文化的一个载体,关键是看载体要传播的内容――一切内容是基于管理,而不是很多企业的内部报刊一样,只是让员工投几篇散文、诗歌,现代的媒体的信息量已经足够丰富,欣赏诗歌、散文已经不是企业内刊的主要任务。

观念的改变只能由管理者来推进,不可能由被管理者的人来推进。凡是观念的改变都要涉及到整个系统,这就牵扯到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CCO(首席文化官),每天看报表是必须的、到现场发现问题也是必须的,从报表当中要看出文化存在的问题,如果这个人不懂管理,就不会从管理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不会从报表的“数”分析到“人”的问题,更不会从“人”的问题落实到“观念”的问题。

现在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流于形式,首席文化官不懂管理是致命硬伤。

面向流程――套话与空话是没有行动支持的真理

企业文化体现的是全员的创新精神,这种观念如果不被所有的成员所接受,转化为每一个人的创新精神,那么这个观念也是没有用的。有的人就会讲套话、空话,其实套话和空话都是很有道理的话,问题是不去做,所以才叫套话。要让这种套话落实到行动当中,必须让企业文化面向流程,从流程当中解析哪些是符合企业文化的,哪些是背离企业文化的行为。企业文化要面向流程的观点我在“文化筐”里面已经做过阐释。

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企业本身必须是一个很开放的系统,必须和外界不断地交换信息,不断地接受外面的信息。再成功的企业文化的模式,不能把它固化下来,如果一旦固化下来,就等于和外界封闭起来。

在外因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是把双刃剑。日本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比较迅速靠的是企业文化,而现在日本处于一个停滞状态,例如松下的成功是因为企业文化,现在的停滞也是由企业文化造成的,一开始对日本企业发展非常有利的东西,现在都成了它发展的阻碍,所以企业文化就是把双刃剑。像年功序列工资、所有零部件都是自己干(“肥水不流外人田)等观念和做法,现在都成了阻碍自己发展的因素。

年功序列工资就很难把没有成绩的员工淘汰掉,把成绩好的员工真正提升起来。工人的工资也是靠年限而不是绩效。在今天的网络经济时代,这种做法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另外,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与网络经济时代的要求是相悖的:现在要求企业尽最大可能进行外包,过去企业自己产品的部件都是自己生产,现在有的人可能做得更好,为什么不让给别人做?外包的方式就可以满足网络经济时代的要求。

所以对企业文化来说,企业本身必须是一个很开放的系统,必须和外界不断地交换信息,不断地接受外面的信息。再成功的企业文化的模式,不能把它固化下来,如果一旦固化下来,就等于和外界封闭起来。

总之,企业文化的观念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把这个观念贯彻到每个人的身上去,继而形成这种企业文化的氛围,实际上,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很复杂,不管哪个环节有一个人出现一点问题,整个系统都转不动。从这个意义上上说,技术和设备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观念,观念不改变,计算机是傻瓜,它不会有逻辑思维,它会的只是你设计什么,它给你打印什么,你输入垃圾,它出来的还是垃圾,它会比你做得还糟糕,它会以最快的速度把更错误的东西给整出来。

企业文化的咨询工作在国内是最难的,外国的咨询公司最大的劣势就在于不熟悉中国的文化大环境;国内的咨询公司包括研究企业文化专家最大的劣势就在于并没有多少人有实践经验,有的人甚至在靠“忽悠”致富。

所以,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转型势在必行,这是新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的要求,企业文化必须由“务虚”向“务实”转型。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朱嘉明:互联网文明与中国制度转型

朱嘉明:互联网文明与中国制度转型

发布时间:2014-04-29 10:03 作者:朱嘉明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 6411次

人类历史几千年,绝大多数时段是在延续这以往的发展轨迹,在平淡、无奈、沉闷和保守中度过的。但是,却有少数一些时段,人们的生存、生活和思维形态发生根本性改变,原来的轨迹中断,进入新的轨迹,即人类文明形态的发生“转型”。当下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技术革命,已经成为推动整个人类的文明形态转型的引擎,并从根本上影响着各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选择。

自上个世纪末,中国开始频繁使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定义其制度性质和发展阶段。近年来,“制度转型”成为了中国一个广为流行的关键词,解释中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种种新现象。本文力求回答的是互联网时代人类文明转型和中国现行的制度转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明形态转型,思想文化形态转型和制度形态转型

支撑人类历史的主要是文明形态,思想文化形态和制度形态。文明形态是最根本的,其次是思想文化形态,再次是制度形态。这是因为文明形态就是人类生存和生活方式,即民众为了衣食住行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一般来说,文明形态的演变过程是渐进的,具有超越空间限制的趋同性和稳定性。思想文化形态是活跃的和多元的,即使在人类生存和生活方式没有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思想文化形态也会发生突破。例如,漫长的中国农耕社会,思想文化并没有停滞,而是不断的发生各类改变。至于制度形态,主要是是指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其演变通常和现实利益和暴力联系在一起,诉诸战争,革命,改革等。

但是,人类文明形态的趋同性和稳定性并非是绝对的。导致人类生存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因素,分为“外生”和人们非预期,“内生”和人们预期的两大类。

人类文明形态受到“外生”的和人们非预期因素影响的事例俯首皆是。如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等。至于影响人类的文明形态的“内生”和人们预期影响的事例,集中表现为技术进步和创新。因为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人类的自觉和主动行为。自中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有三次:第一次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蒸汽机发明,机器革命和动力革命彻底完结了中世纪。第二次是20世纪中叶以原子能和卫星为代表的能源和空间革命。原子能开辟了新能源,卫星实现了空间突破。人类利用能源和空间的范围得到巨大拓展。第三次是正在发生的互联网革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世界不断走向破碎和分裂,人类需要理性和公正地组合全球经济力量、思想力量和文化力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发生互联网技术革命,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联络,新的信息基础结构,人类自觉和主动地解构和再建自己文明形态的意愿,成为了可能。

为什么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意义如此之大。因为技术进步和创新可以最终改变人类获取和分配资源的方式,为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转型提供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系统的技术创新理论。熊彼特认为,惟有通过技术创新,方可以破坏旧的经济结构和创造新的结构,实现“产业突变”和促进“经济发展”,最终改变的都是人们生存的时空状态,或者说是人们的社会组织的时空范式。也就是说,相比较经济和政治制度,因技术创新改变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更重要,是一种新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引发一种新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而不是一个新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决定新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工业革命所建立的传统的工业体系支撑着传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美国著名电影《飘》,其副标题--文化随之飘逝,通过浪漫的爱情故事和充满暴力南北战争,告诉观众的是南北战争不仅解放农奴,而且彻底改变了美国文化、历史的传承,具有创新能力的北方工业文明战胜了丧生创新能力的南方农业文明,最终在北美确立以工业资本和权力融合的制度。20世纪后期,因为信息产业革命和后工业产业体系的形成,逼迫传统资本主义制度开始了至少近四分之一以上世纪的持续转型。

还需要指出的是,比较经济和政治制度形态,思想文化形态常常更重要。这是因为:思想是个体行为,理所当然的享有和身体一样的自由权力,从来是改变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最重要起因。人类历史上不论有都少次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改变,人类还是形成了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例如,正义、自由、平等、博爱。不论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儒家学说,都以维护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作为基本特征的。可以说,思想文化最终影响和改变着制度的选择和转型。人类的文明和历史基于人类的思想,“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当下的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在解释中国的制度转型方面,很受西方的“制度学派”和“历史学派”的影响。“制度学派”强调的是市场为核心经济要素,以及国家、法律的、社会的、伦理的、历史等非市场因素对历史演变的作用。中国化的制度学派倾向自由主义。“历史学派”则强调每一种经济制度和特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关系,支持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独特性。中国化的“历史学派”很容易成为中国道路特殊论和中国模式的支持者。

事实上,在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中和大历史面前,“制度学派”和“历史学派”的学说都有太大的局限性,甚至苍白。如本文前面所说,究竟是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猪马牛羊、玉米、茶叶、煤炭石油、机器,还是市场、国家、暴力、政治、法律、伦理对人类生存和生活形态影响更根本?更深远?究竟人类文明的趋势是“趋同”“聚合”,还是“分散”“分解” ?毫无疑义,是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猪马牛羊、玉米、茶叶、煤炭石油、机器。道理并不复杂,人类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发生怎样的变化,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猪马牛羊、玉米、茶叶、煤炭石油、机器的地位几乎是永恒的。至于人类文明的大势所趋,显现的是“趋同”“聚合”是,而不是“分散”“分解”,这在市场经济制度方面尤其明显。特别需要指出,科学技术创新并非是完全受制于人类的被动工具,它本身具有生命力,存在自我演进能力和不受控制的欲望,甚至决定着人类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转型。

互联网时代下的文明形态转型

在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文明形态转型,思想文化形态转型和制度形态转型是分离的。但是,却有在极少的时间里,文明形态转型,思想文化形态转型和制度形态转型同时发生,交互作用。因为互联网技术革命,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的时刻。

如果说工业革命颠覆的是支撑人类文明的动力基础,这次互联网革命,是有史以来在现行法令无法管束的无政府状态下的最大规模实验,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文化形态的每个层面,包括日常生活琐事,身份认同、人际关系和国家政治事件,导致世界变小、变扁平,造成全球范围内的多元化和去中心化,群体之间更加平等。互联网文明推动的是在更加个人主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不再是主要依赖国家、民族、宗教的传统组织,势必加速现存的社会组织、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淘汰和调整。在历史上,可以与互联网革命媲美的就是德国人約翰内斯o谷登堡在1445年公开的活字印刷技术和设备。約翰内斯o谷登堡的印刷術在欧洲迅速传播,成就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时代和科学革命等运动,并为实现现代知识的大众传播提供历史性的物质基础。

尽管不断加速和扩张的互联网技术革命已经进行了二、三十年,持续地改变着人类文明的时间和空间秩序的基础结构,还普遍存在人们对互联网革命的历史性后果估计过低的现象。但是,愈来愈多的人们开始承认,因为全球范围内的数十亿“网民”所推动的全方位“大众化”正成为世界新潮流。其中,以下的九个“大众化”业已不可逆转:

信息资源大众化。自2008年以来,至少有四个标志性事件值得注意。一是云计算。2008年,IBM、雅虎等大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云计算中心。虽然云计算有很多问题,例如能源的消耗巨大,但是,云计算的出现使得信息革命真正成为现实,即快速和大规模地制造信息、处理信息、分享信息。人类多少年的不平等,归根结底是在信息、财富和教育构成三角关系中的不平等,任何人只要在三角关系中缺位,就难以进入社会主体和主流。如今作为物理过程的云计算提供了人类平等享有信息的可能性。二是大数据。简单来说,大数据就是人人创造数据,人人分享数据,人人消费数据,数据成为日益重要的资产。可以想象,可能在30年后,甚至可能用不了那么长时间,全世界所有民主国家的总统,从他出生时有多少斤重,他的DNA,性取向等都不用去搜索和追溯,直接就有数据。三是以Iphone代表的智能手机的普及,也就是移动数据终端的普及。现在借助智能手机,人类长期所待的彼此交流的三个A,即anytime(任何时间)、anywhere(任何地点)、anyway(任何途径)。四是“微信”。“微信”可以定义为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即时发消息、传文件和图片、留言和视频聊天的通讯软件。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微信”和“美国版微信” 的WhatsApp。不论是中国的微信,还是WhatsApp的用户数量还在迅速增加,形成数以万计的横向的和互相交叉的小团体。更重要的是,成功地吸引了年轻一代的注意力。在“微信”面前,人们似乎只有两种选择,或者加入进来,或者自我放逐。微信技术所进一步推动的商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信息爆炸,导致任何政府和少数人对信息的垄断和控制日益困难。

教育大众化。受教育权利,特别是高等教育,曾经是一种特权。如今,教育正在成为公共资源,大部分知识几乎都可以在网上获得。美国名牌大学名教授的课程全部上网。公开课可以全球共享。2012年10月,时代周刊发表题为《大学已死,大学永存》的深度报道,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开放网络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代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正在被改变,教育资源民主化和大众化的趋势。MOOC对现有的大学教育体系的冲击是强烈的,甚至具有颠覆性。2013年,American Interest杂志预测:“未来50年内,美国4500所大学,将会消失一半”。现在最难当的职业是老师,学生逼迫老师讲出有原创性的思想。思想是信息源,不等于信息。在中国,作为 开放网络课程(MOOC)的平台的“果壳网”,目前近二万名学习者,“果壳网”组织了学员们在23个城市举办了见面会。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二万名学习者极其微小,但是,在中国潜力巨大绝对不可低估。

传播媒体大众化。互联网技术革命,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突破,彻底改变了传统传播方式的速度局限与地域限制,使得舆论传媒渠道更加广阔,传播速度更加迅速,传播方式更加便捷,实现了传播渠道,传播主体大众化和传播对象大众化。在网络及移动传媒空前活跃的大背景下,传播媒体的大众化、平民化、交互性,甚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媒体,导致传统传播媒体的神秘性和尊严的削弱,与传统传播媒体相联系的政治、艺术和体育的明星偶像地位也急速下降。

语言大众化。互联网革命导致了民众全面创造一套新的语言系统,不再注重修辞和文法,反规则、碎片化、自由、无拘无束,嘲讽、质疑等成为常态风格,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不仅如此,网络语言已经走下网络和全方位地进入人们生活,渗透到一些年轻人的日常交际用语中,甚至影响着大众媒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中国,此次互联网所推动的语言大众化,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自下而上的,是民众带动精英,所以,其规模和后果,都会超过五四运动的白话文变革和1958年的文字改革。

物质和文化消费大众化。现在,人们尽管存在收入差别,但是,人们在日常物质和文化消费领域的差别正在急剧缩小。在中国,人口的大多数,温饱基本解决,更多的民众可以拥有汽车等各种主要耐用消费品,甚至住房。在物质消费方面,任何希望区别于他人,已经越来越困难。强而为之的往往是浅薄的暴发户。同时,包括歌曲,影视和旅游在内的文化消费,走进了消费领域、走进了人的欲求领域,已经普及。人们在文化消费中获得的某种潜意识的满足。

技术大众化。互联网提供了大众可以迅速学习、理解和普及相当数量实用技术的可能性。只要通过搜索引擎,不难发现、阅读和下载智能手机、计算机、家居、汽车、医疗医药,甚至高尖端技术的足够资料,传统的技术学习的专业化壁垒被打破,学习时间减少,学习地点没有限制。如果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肯定的 “将推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3维打印机普及的民众生活中,将会加速更多技术的大众化过程。资本和投资大众化。互联网技术革命大幅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刺激了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加速了资本和投资大众化,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移动支付替代由传统商业银行运营的支付业务。例如,在肯尼亚,手机支付系统M-Pesa的汇款业务已超过其国内所有金融机构的总和,而且延伸到存贷款等基本金融服务。二是人人贷替代传统存贷款业务。三是众筹融资替代传统证券业务。即通过集中大众的资金、能力和渠道,为小企业或个人进行某项活动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小企业通过众筹融资获得股权资本,这使得众筹融资替代部分传统证券业务成为可能。加之互联网不断减低民众进入股市和基金的技术性障碍,有利于实现人人可以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人人当资本家的愿望。

货币形式大众化。长期以来,国家因为控制货币发行,往往趋向于增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导致人民的财富贬值。老百姓一辈子拼命为国家打工,整个人类都被国家主导的货币绑架了。经济学家哈耶克凭借强大的理论逻辑和对现实的透彻认知,提出货币非国家化的主张,其途径是私人发行货币,货币竞争。而货币竞争可以保证币值稳定。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的,在理想层面是肯定哈耶克的,但是在理性层面,则认为哈耶克说的货币非国家化没有现实性,做不到,只能通过影响政府的货币政策来有限度地制约国家力量。这样,弗里德曼陷入了严格悖论:如果货币政策要通过政府来实现,凭什么政府凭听人民的?总之,人们不再对“货币非国家化”报有希望,在国家制造的通货膨胀和各种金融危机给自己所造成损失面前无可奈何。2008年11月,一位名叫中本聪的日本人在一个密码学杂志上提出了关于比特币的设想,一个重要历史时刻的开关悄然打开。因为比特币的出现从技术上提供了每一个个体自己创造的“私有财产”处于不可侵犯、不可冻结和不可追踪的状态。比特币的拥有者实现了在一种没有政治和政府干扰,完全以信任为基础的自由体系中,拥有和享用货币财富。或者说,比特币创造的是一个自己对自己负责、依靠信用运转的世界。如果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比特币们,每个人有选择货币的权力,成为货币财富的主人,各国的法币系统衰落,货币主权要回归给个人,世界一定会比现在和谐。

民主大众化。当国家的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因为技术和成本的限制,直接民主制度被认为是不切实际和遭到废弃,除了个别国家和地区,大多数现代国家的选择代议制民主。但是,代议制民主正在面临越来越深刻的挑战,这不是因为民主制度的原理有,而是因为代议制是精英主导民主制度。因为互联网革命,极大地降低了直接民主的制度成本,为直接民主提供了技术可能性,民众直接拥有政治资源和参与政治生活是一个很大的趋势。所以,代议制民主和正在迅速发展的大众直接民主之间存在矛盾在不断激化。所以,成熟的民主国家已经认识到,越来越高的大众直接参与必定是民主制度的一个演进方向,正在寻求在原本的代议制和直接民主之间建立新的平衡关系。例如,2012年台湾年轻人创建了“g0v.tw”,即“台湾零时政府”网络社群,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信息透明化监督政府,甚至提出“拆政府原地重建”的激烈口号,最终实现不断改善台湾的公民环境和改造社会的目标。伴随“台湾零时政府”影响的肯定,政府部门、媒体与学校也开始试图在了解 “台湾零时政府”的想法及目标的同时,开始与“台湾零时政府”的对话,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

如果说上述九个方面的大众化是事实,说明人类文明存在的时空范式正在改变,而且会继续下去,意味着民众和“屌丝们”不再受至于精英,开始开始拥有创造信息和分享信息的权力,实现世世代代追求而未能做到的民智自我开发,进而提高多元化的自组织影响日常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以及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转型。

中国正在进行时的制度转型特点

因为互联网主导的文明形态转型,中国的社会关系正在从纵向结构主导转向横向结构主导,形成由民众创建的自下而上的新系统,已经构成对原本由精英控制的自上而下的官僚系统的日益深刻的压力。以下主要通过讨论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财富管理方式,以及政府治理方式的改变,说明中国正在进行时的制度转型特征。

生活方式。虽然中国存在着日益严重的贫富差别,但是,在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进入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拐点,从一个温饱型社会走向一个小康型社会,迅速完成了从一个以生活必需品为中心走向以耐用消费品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转变。因为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革命的作用,中国在普及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等耐用消费品普及之后,家用小汽车、货款买房正在大规模地进入普通民众的家庭。此外,快餐连锁、购物中心、名牌店、时尚、选秀、旅游业成为中国大众生活的组成部分。如今,智能手机已不是信息时代的奢侈品,而是大众的必需品,民众对信息工具的廉价占有及享用全方位地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例如,中国民众的网络购物很快替代了逛街购物。有资料称:中国民众约七成每周至少网购一次,是欧洲消费者的近四倍、美国和英国消费者的近两倍。这说明,中国人接受这种新事物的速度和意愿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发达国家,也超过了那些比中国更早使用互联网的社会。在今天的中国,新的年龄群体正在成为掌握和运作网络资源的社会群体。中国。如何看待中国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乏持否定的态度,因为民众沉湎于追求物质丰盛、功利社交、名牌消费,金钱、物质和流行时尚的结合,导致奢侈和道德下降。原则上,这样的批评没有错误。问题是,没有生活方式的改变,哪里有文明形态的改变,制度转型自然没有任何社会基础。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民众生活方式是和物质匮乏和贫穷紧密联系的,这样的生活方式和当时的政治制度是兼容的。如今急剧改变生活方式不可避免诉求与之适应的政治制度。

思想方式。人类大脑思想,从来需要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推理、联想和创新。网络打破了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垄断,提供了一个随时开放的、平面的、便捷的、提供知识和信息的巨大图书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搜寻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所以,人们的思想方式开始变革,思想精英已经难以左右民众的思想生产,大众开始参与了思想生产,思想方式走向开放、个性化互动和透明,形成人们思想自主延伸与交流环境和氛围。其结果是社会建立了对思想产品多元化的审视角度和评价体系,刺激和激发人们独立心智和思想能力的发育和成长。人们记忆方式发生变化,选择记忆向重要信息点和信息获取路径倾斜。在快速进入网络时代的中国,民众思想方式的改变显现的非常强烈,思想被禁锢的基础已经瓦解。人们从睡眼惺忪,到通勤车上,地铁站里,快餐店旁,移动数据网络和新媒体在持续地提供着知识和信息资源,唯恐错过什么消息,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互联网文化艺术产品,包括教育课程、影视、音乐,在给人们带来文化和艺术体验的同时,也在渗透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方式。而互联网文化从来是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将多种文化、多民族的生活景象连接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张力的时代。如今,至少城市儿童都知道 “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好莱坞大片。人们的时装、流行、影视的商业审美方面趋向 “国际标准”。国际化的互联网文化,不论是韩剧还是时尚传媒,都有着价值观念取向。面对大众思想方式的剧烈改变,有人忧虑人们失去独立认知能力削弱,集体思维代替个人思维,思维感性化和简单化,理性思维能力下降,以及思想大师稀缺。这些忧虑不无道理,却忽视了民众思维方式改变的重大历史进步意义。

财富管理方式。长期以来,中国民众不仅普遍贫穷,自己所有的货币财富积蓄不得不存入银行。在通货膨胀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情况下,民众在银行存款被迫缩水和贬值。过去,现在通过互联网金融,主权开始回到民众手中。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焕发了民众的财富主权意识。过去财富控制在政府的金融机构手中,现在通过互联网金融,主权开始回到民众手中。最有象征意义的“余额宝”的横空出世。2013年6月13日,阿里巴巴集团创建的“余额宝”服务悄然上线,以阿里巴巴集团先前创建的“支付宝”,即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一项全新的余额增值服务。通过“余额宝”的 简单、安全、快速在线服务,用户将钱从支付宝转入“余额宝”,是进行货币基金的购买,钱由基金管理,收益是投资收益,与“支付宝”区隔。用户存留在支付宝的资金不仅能拿到“投资收益”,且收益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利息。在“余额宝”创建的6天内,用户数突破100万。2014年2月26日,“余额宝”用户数突破8100万,这一用户数量甚至超过了A股股民的数量。“余额宝”用户数快速超越A股市场投资者人数,为A股市场敲响了警钟,对资金流入股市带来压力。此外,“余额宝”构成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挑战。还有看到,中国民众因为资本数额有限和投资成本过高,少有直接投资机会。互联网金融正在提供更多的低成本的投资模式。“余额宝”和类产品重要优势就是具有低门槛、资本流动性比较好等特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所焕发的民众的财富主权意识刚刚开始。最近因为“余额宝”引发的大论战,“要把百姓逼成经济学家”。

政府治理方式。在中国,互联网的产生和普及,导致一个公共空间的兴起和持续扩展,超越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或手段,进而倒逼政府治理方式的改变。互联网导致的公共空间,主要体现在为“舆论”空间。在过去数年时间里,网络“舆论”形态快速变化,几年前,博客很有市场,之后微博几乎替代博客。政府一度忧虑微博的“大V”对舆论影响力过大。然而,微信又导致微博式微。微博是一个纵向关系--粉丝和大V,微信则是一个平等关系,是一个个朋友圈,形成圈套圈的微信群。微信推动“粉丝”时代让渡给“屌丝”时代,“大V”时代其实正悄然而去。在上述的转变过程中,网络舆论的大众化、快速化和深层次化是大势所趋。例如,网络舆论对反腐,对环境污染,对城镇化等经济政策,以及对国际战略,都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甚至导致一种全民性的共识。例如,是网络舆论最终推动全社会就雾霾形成的原因和后果形成共识。对此,政府对舆论治理方式,只能走向开明和宽容,形成了一种没有否定“新闻自由”的“自由”区间。

经济和政治制度转型,没有那么深奥。通过革命、战争、暴力所影响的历史,对政治制度的作用,在短时间内是强烈的。但是,因为通过革命、战争、暴力无法真正改变人类生存的时间和空间范式,不可能造成人类文明系统的变革。中国制度转型已经开始,只是转型的模式不是人们通常想象的“政治改革”和“宪政民主”,而是体现在人民生活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持续改变之中,制度转型的动力不是来自意识形态的争论和思辨的讨论,而是来自民众拥有了信息力量,来自民间自组织能力。

古今中外的历史一再证明:政治和权力体系的变革,利益结构的调整,新的系统替代旧的系统,并不一定要去破坏旧的系统,更大的可能性是旧的系统被急剧忽视和边缘化。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一个“核心-边缘”理论,人们在空间经济活动中,不断地创造核心和制造边缘。例如,城市化的过程就是部分农村从边缘成为中心,余下的农村更加边缘化的过程。在这样的视角中,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是从边缘状态变为主流状态的过程。旧的文明系统的衰亡,是被新的文明形态边缘化的后果。人们可以这样那样的解读罗马帝国的衰亡。最重要的是,罗马文明不是被打败的,而是被新的文明形态所抛弃。只是抛弃的过程非常残忍。所以,制度转型不一定需要“急风暴雨”的冲突,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悄然方式实现。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制度转型正在超越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思想框架,颠覆了人民常说的“右派”和“左派”将“政权”和“政治”在制度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绝对化的观念。

互联网时代的公共政策

布坎南无疑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政治学家。1962年,布坎南的代表著作《计算共识》出版,那时互联网革命尚未到来,在他 2013年去世的时候,互联网触发的信息革命,已经彻底改变了所有国家的制度环境。

布坎南创建的公共选择学派的主张和方法可以归纳为:公共选择的前提是个人作为决策者、选择者与行动者,公共选择过程并不排除追求个人物质利益。一般民主过程的多数规则,以及“一致同意规则”存在缺陷。例如,多数主义规则很可能侵犯产权原则。所以,不可以多数人,或者以法律程序剥夺任何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一个成熟的自由社会需要通过公共服务组织的小规模化,以求扩大公众自由选择的范围,方便程度,提高效率,实现政治代表性和体现地方自治。

布坎南没有足够的时间研究互联网时代对公共选择学的影响。不论布卡南所说的“个人”还是“多数人”,其实还是工业生产为中心时代“人”,具有工业文明的社会性。但是,互联网改变了“人”本身。“人的现代性”的内涵发生了重要改变。从根本上说,互联网的历史意义早已经超越互联网自身,不仅仅克服了民众参与公共选择的技术障碍,而是使人类“网民”化,在于创造了依存于互联网的新人类。对互联网持悲观论的人们常常忽视或遗忘这个事实。

因为互联网时代,正在迅速改变过去的以权力为基础的不公平的社会契约体系,完结国家绝对权威下的层层契约结构。现在,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开始全面展现。当这样的契约成为社会主体的时候,以国家、政府和权力为基础的不平等的社会契约就会弱化。卢梭所说的社会契约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互联网时代有力推动公众政策选择模式的转型。在民主制度国家,政府本来就不得不屈服于民众的要求,公共政策不再是政府至上政策,而是向民众倾斜的政策。因为互联网,民主制度的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包括公共目标、边界和结构,以及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的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都呈现成民意直接主导的趋势。政府惟有企望通过都通过民众参与的辩论,吸引更多民众成为实现成功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转型,改善其民主制度的主体。这样做,民众参与公共政策的程度高,不仅分享社会效益,也承担了社会成本。换句话说,可以有效降低公共政策选择的社会成本,提高社会效益。一个开放的和吸纳民众参与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有利于经济成长。例如,2013年10月,英国通过法令保障公司员工拥有公司股份,加快人人都当股东和人民资本主义的历史步伐,是民众对公共政策强有力影响的结果。还例如,奥地利16岁青年就有投票权,公民在年龄跨度上加大,使得公共选择空间扩大,公共政策结构复杂化,张力增加。

2012年,美国有一本影响很大的书,《国家为什么失败》,作者是艾塞莫鲁和罗宾森。这本书中在总结古今中外不少国家失败的历史检验和教训之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繁荣富裕不是设计出来的”,不可依赖聪明睿智的领袖人物。这个结论揭示了制度转型和历史进步的本质。

第五篇:中国科技发展史

绪论:我了解的最重要的事件是活字印刷术,在11世纪上半叶快要结束的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是一种用陶土烧成的活字。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版是与宋代的文化繁荣有关的。宋朝继承了唐的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而且放宽了对学生出身门第的要求,一般人的子弟亦可进入太学,并且新增了画学学校和武学学校。和唐人相比,宋代的知识分子不但写诗,还写大量的词,画更多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北宋的徽宗皇帝也是有名的书画家。另外,在史学,地方志的编写方面也比唐代规模更加宏大,记述的内容更加丰富。除此之外,宋朝和金朝还开始流行化话本小说,这是明代章回小说的前身。如此繁荣的社会文化生活,对印刷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杭州)和成都,都有雕版印刷业的中心。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后,逐渐显示了它技术上的优越性——印刷匠可以用许多活字在印刷板上排版,而且这些活字还可以重复使用,因而免去了印一次刻一次版的麻烦。到了南宋末期的1241—1251年前后,在蒙古方面做官的理学信徒姚枢(1203—1280)教他的弟子杨古用活字版印刷出朱熹的《小学》、《近思录》和吕祖谦的《东莱经史论说》。前两部书的作者朱熹是南宋最有名的理学家,也是中国最早的私人书院——白鹿洞书院的创办者。朱的书首先被印出来说明南宋时私人教育事业相对于朝廷办的官学有了相当的独立性,学在官府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吕祖谦是和朱熹齐名的理学家,曾任国史院编修,在学术上很活跃,开浙东学派之先声,还曾邀集朱熹和陆九渊两派学者1175年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辩论哲学。朱,吕二人的书既不是宗教典籍,也非科学著作,但却是中国知识分子大量需要的东西。

在唐代发明雕版印刷,宋代发明活字印刷的时候,曾经迅速把造纸术引入并传到西方的阿拉伯世界却没有积极地通过西域和海路接受中国的印刷术,并将它传入西方。这是因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大概认为印刷《古兰经》是对先知的不尊重。到横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建立起来时,印刷术才迅速向欧洲传播。同时,元代的王祯又创制了木活字,接着朝鲜的印刷巧匠们又创造了铜活字。随着元朝时东西方的交往,欧洲人很快便利用了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几支语言文字中,最基本的字母只有二十几个,活字印刷就显得格外方便。在1455年,古腾堡用铅活字印出了《圣经》,《圣经》的机械化生产大批平民知识分子有了直接阅读这本原来由教会垄断了解释权的书。

第一章:古人生活在距今4万~25万年的时代,地质时代属更新世中期或晚期,考古时代属旧石器中期。在欧洲和亚洲都有发现。

中国的古人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以及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河套人,峙峪人„„这一时期的文化遗物主要发现于山西丁村和周口店。

远古的科技:主要是石器,有厚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小尖状器和石球等,其用途较为明确。这一时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石器比北京猿人的石器先进多了。

第三章:《诗经·小雅·大田》说:“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稺。田祖有神,秉界炎火。”《毛传》云:“食心日螟,食叶曰螣,食根曰蟊,食节曰贼。”因此将作物害虫分为螟、螣、蟊、贼四类。

第六章:在外力的作用下,地球的自转轴在空间的指向并不保持固定的方向,而是不断发生变化。其中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岁差。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根据对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独立地发现了岁差。据《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祖冲之首先将岁差用于历法。

第八章:沈括首次推出冬至日昼夜“百刻有余”,夏至日“不及百刻”的结果。他还设计了“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梦溪笔谈》卷七)的演示实验,证明了“月本无光,日耀之乃光耳”,以及月相变的道理。对历代历法的积弊改进,推行了比较合理的“奉元历”,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更科学的“十二气历”设想:即以节气定月份,大小月相间的纯阳历。对指南针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把“方家以磁石磨针锋”而得的人工磁化针用来作试验,提出四种装置方法(水浮法,碗沿法,指甲法和单丝悬挂法)并分别评论,指出悬丝法“最善”及具体办法(“独丝、”“粘蜡”),还记载与验证了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磁偏角现象。在光学方面,沈括对小孔成像、凹镜成像等成倒影(像)的诸种现象进行比较,得出“碍”(焦点)的概念(参见“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并具体描述了焦点处“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的现象,他称光通过“孔”“碍”成象为“本末相格”之术。他亲自查看了虹的成因而得出“虹两头都垂洞中”的记录,并说当时“自西望东则见”。通过“红光验尸”记录了民间利用新赤油伞滤光验出尸身上的青紫伤痕的方法。对透光镜将背面花纹字迹透现在镜面上的原因也从铸造工艺作了考察:“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纹)上差厚(厚度有差别),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在声学上沈括用纸人来放大琴弦上的共振,以便形象地观察,还记录了兵土用皮革箭袋作枕时“虚能纳声”的空穴效应,并深入分析了各种乐器制作、制钟等音乐声学问题。在《梦溪笔谈》中,他还记录了许多宝贵科技资料如《木经》(喻皓)、活字印刷(毕异),水利施工(合龙方法)等等。沈括在政治、军事、外交上亦展示了才能。沈括十分重视调查、观察、实测、实验,并且要“原其理”,“以理推之”。他倡导“见简即用,见繁即变,不胶一法”,这也是他取得天文、物理等方面独创性成就的原因之一,并且到过许多地方,广闻博见,知识丰富。他的科学思想受儒、道、元气说等的影响,同时注意核查他人在实测中的数据。例如在天文学方面,他详细观察五星运行轨迹(“如柳叶边缘”)和陨石坠落时的情景;为测量北极星与北天极的真实距离设计了窥管,每夜3次,连续三月,得200余图,得出当时极星“离天极三度有余”的粗测结论;作晷漏实验十余年,首次推出冬至日昼夜“百刻有余”,夏至日“不及百刻”的结果。

下载中国科技制度转型[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科技制度转型[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科技名人

    蔡伦(公元75年左右一121) 字敬仲,东汶桂阳县人,先任小黄门,后任中常侍,兼任尚方令,掌管宫廷御用手工作坊。他总结了西汉以来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术,制成优质纸张“蔡侯纸”......

    中国科技信心

    “中国信心”是十九大后新提出的概念。“中国信心”的提出体现了中国日益增强的国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

    加快科技创新 力促转型升级

    加快科技创新 力促转型升级 兴文县政府副县长 杨 桦近年来,兴文县按照全市“拓展工作年”和“科技春天行动”要求,以科技富民强县为目标,坚持突出“三创新三培育三拓展”工作重......

    科协系统科技咨询机构转型发展

    科协系统科技咨询机构转型发展科技咨询作为现代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一个行业,也是当代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咨询......

    加快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加快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江苏苏源辉普化工有限公司 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同仁: 大家下午好! 江苏苏源辉普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公司以“科技铸造精诚,创新成就未来;信念凝聚......

    推进科技创新,助推企业转型专题

    持续科技创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际华3536 马勇近年来,国内服装产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服装企业发展战略向两大方向分化越来越明显,一类企业是以突出品牌营销、国际贸易与文化......

    万科转型合伙人制度(合集5篇)

    郁亮掌舵万科转型:合伙人制度推行未遇阻 被外界视为 “简单而暴利”的房地产行业,今年或迎来一系列变革。昨日,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举办的2014中国绿公司年会在南宁举行,在“房地......

    关于中国工会转型的思考

    关于中国工会转型的思考 一、中西方工会的职能对比 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中,工人阶级和工会经过长达百年的艰苦斗争取得相当的社会经济方面的权利。这些权利主要有组织工会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