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用和谐的税务文化引领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文章标题:关于用和谐的税务文化引领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思想政治工作是税收工作的生命线,是各项工作的动力和保证。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税务机关的特点,深入开展构建先进税务文化活动,用和谐的税务文化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通过税务文化的建设,凝聚力量,团结一心,共创美好愿景,也为思想政治
工作搭建良好的平台和载体,并注入新的内涵。
一、抓学习力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智力平台
税务文化是税务机关干部职工的精神支柱,是道德追求、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文化环境和思想品质的综合表现。税务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行业文化,首先必须靠集体的学习力来支撑。对于如何创建学习型机关,笔者认为要在税务系统内实行“三个转变”。即由依赖型学习向自觉型学习转变;由知识型学习向智能型学习转变;由封闭型学习向开放型学习转变,引导干部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规定学习科目和书目,定期组织专人检查阅读书目和学习笔记情况,并加注批语。定期开展“读书知识竞赛”、“学习笔记体会展评”、“学习体会交流”等活动。引导大家真读书,读好书,读出成效。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实效,起到育人成才,建功立业的激励作用。
二、抓纳税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实践平台
所谓的现代纳税文化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在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过程中,按照纳税人自觉、主动、及时、完整地办理各项纳税手续的合理期望,为纳税人提供规范的、全面的、便捷的、经济的各项服务措施的总称。为实现优质的纳税服务这一目标,一要进一步规范“首问负责制”、“一站式”和“保姆式”等服务规则,全方位实行“一人一窗一机式”服务模式,简化办税程序,缩短办事时限,提高办事效率。二要制定出台《纳税服务责任制》、《纳税服务质量考核制度》、《纳税服务责任追究制》等,保证纳税服务机制的有效运转。三在窗口服务中,税务人员要做到“四个一口清”。即税收政策清、办税程序清、服务标准清、办税时限清。定期开展业务培训、考试,专业能手竞赛比武等,使税务干部业务素质稳步提高。
三、抓制度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构筑管理平台
税务部门应实行“三项制度”,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一是家庭监督制度。为把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家庭,要开展“五好家庭”、“廉内助”等评选活动。向干部家属发放廉政建设信息反馈卡,了解干部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经济状况是否正常,邻里关系是否融洽,业余爱好是否健康。二是社会监督制度。为监督干部八小时内外的表现,要向社会公示税务部门的有关规定,向企业发放廉政建设意见卡,与干部家庭所在社区建立廉政建设联系点。建立干部考勤、责任追究和监督、巡查等制度。通过全方位监督,深入了解掌握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使其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能受到约束。三是电子监控制度。要在互联网上开设电子举报系统,主要受理企业税收政策法规咨询、发票真假查询、税务干部违纪违法和企业偷税等情况。
四、抓精神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道德平台
税务精神文化是指治税理念、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适应新形势,不断探索精神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
在税务干部中要开展爱祖国、爱纳税人、爱岗位、爱税收,树立国税形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干部职工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组织协调能力。同时,注意解决干部职工的实际问题,形成充满人文关怀,人性化管理,具有拴心留人的功能文化,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平台。
《关于用和谐的税务文化引领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关于用和谐的税务文化引领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第二篇:关于构建法治文化引领税务文化的思考(定稿)
关于构建法治文化引领税务文化的思考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法治文化是税务文化的核心价值。从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只有法治精神才能够真正成为社会良性、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价值。建设以法治文化为引领的税务文化是推进税收管理改革创新,确保各项税收工作能够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进行的精神要素。
关键词 法治文化 引领 税务文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治文化建设首次写进党的全会,意义重大而深远。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法治文化作为法治建设的精神土壤,是实现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的内在力量,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作用。法治文化构建应成为税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法治精神应当成为税务文化的核心价值,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对国税系统依法治税,加强内部管理、保持队伍廉洁性及进一步提升税务文化建设的整体效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建设法治文化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一)法治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法治文化是指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价值追求,是一个法治国度的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法律设施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涉及法治的行为方式,是法律语言、法治文学艺术作品和法律文书中所反映和体
现的法治内涵及其精神。从广义上看,法治文化与其他文化种类一样存在物质、制度和观念三种形态,而观念形态的法治文化即法治精神,是法治的核心与灵魂。法治文化是一个社会、单位、部门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状态和精神风貌。法治文化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支配作用,其核心内涵主要包括四点:
1、法律至上的崇高信仰,即宪法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这是法治的决定性要素和核心观念,是法治与人治、德治的分水岭,是检测真假法治的一个基本尺度。
2、以人为本的人权理念,即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当代国际社会获得普遍承认的价值和政治道德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法治国家的显著特征,是法治精神的精髓所在。
3、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这既是法治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原则,也是执法部门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要求。实现正义是法的首要和最高理想。
4、权力制约的基本原则,即对公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这是法治精神的重要原则。“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为了确保税收管理权力正确行使,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纳税人谋利益,就必须依法治税控权。
(二)构建法治文化在税务文化建设中的必要性
1、法治文化的作用。税务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它是指
税务组织在履行税收公共行政过程中所应定位的自身角色、所应遵守的组织规则和所应履行的组织职责。简单地说,它就是用以规范税务干部多数情况下执法、服务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不成文规则体系。法治文化决定着法治的走向,是法治之源。法治文化具有教化与调控的功能,具有软约束力,在精神与思想深处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通过建立法治文化,可以使全体税务干部培育信仰法律的理念和精神,学会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税收各项工作。能够自觉的在法律框架下,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税收管理行政权力运用的尺度。在头脑中认真贯彻依法治税的善治理念,根除权大于法的思维习惯。坚持法律“规范、引导、促进、保障”的基本价值作用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目标追求,树立“公权有边、依法保护私权”、“权力是双刃剑”的理念,充分尊重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救济权。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中自觉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税收法治环境。税务干部谋划工作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坚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首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通过构建税收法治文化,使全体税务干部能够自觉的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严格遵守法定程序,认真执法,真正实现依法履责,依法治税。
2、法治文化的社会价值。人们的行政管理行为总是要接受文化的指令,法治文化可以使人们在更深层面上把握法律的要求,根据法治的精神在税收管理过程中依法定程序和法律规范组织税收收入进行日常税收管理。税务机关是政府的一个部门,不仅要担负税收行政管理,还应当承担维护社会诚信、公平和竞争的责任。这也是我们税务部门区别于其他政府组织的一个重要价值。税收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基石,它所起到的维护社会诚信、公平和竞争的责任是关系到每一个社会人的切身利益的,是其他政府组织所无法替代的。正像西方一句谚语所说的那样:“只有税收和死亡,是人生无法避免的两件大事。”所以说在税务文化建设中构建法治文化,使遵法、守法、用法成为每一名税务干部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自觉行动才能促进依法治国的推进。在税务系统建立法治文化还可以使基层的税务干部具有判断力,当面对复杂多变的纳税环境和纳税现实或出现税法立法空白和冲突时,就会借助于自己的法治文化理念做出是非或可否判断。
(三)法治文化是税务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归宿
税务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了其品质和发展阶段。税务系统是行政执法部门,法治文化是税务文化的一部分,是税务文化中的主体文化。法治文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法治精神得以在税务系统普遍化的实践和实现,是按法治精神实践的方式、过程和实现的结果。从个体角度来看,法治建设需要拥有良好法律意识的税务干部,他们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是法治文化建
设中最重要的因素。从税务系统来看,一个良性发展的税收事业需要拥有一定的法治文化作为基础的税务干部,在此基础上才能把法治建设更好地融入到建设现代化税务征管体系改革中。法治文化建设要坚持面向税务人员、面向纳税人、面向社会,丰富发展税收法治文化的时代内容,突出依法行政“治内、治官、治权”的重点,敬畏法律授权,秉公慎用公权,制定决策、出台制度、规范行为,都必须以法治意识来引导,以法治思维来研判,以法律手段来实现,使决策、执法、监督、惩防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法治文化构建是税收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离开了法治文化构建,法制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法治文化构建的薄弱,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存在。而法治文化中的法治精神就是人们对法治理想及其价值目标的主观把握,是对法治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整合,是实现法治税务乃至和谐税务所必需的精神要素。从税收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只有法治精神才能够真正成为税收事业良性、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价值。法律规则能够提供的制度效用是伦理、道德等规范所无法比拟的。当然,法治精神并不意味着仅仅由死板的规章制度汇聚而成,而是包含了一定的人文意蕴,凸显了法治文化中人的主体地位,具有彰显权利,保护弱势群体,协调矛盾的人文主义精神,应成为税务文化的核心价值。
二、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应注意把握的几个方面
一是我们国家不具备法治文化的传统。我国的法治文化基础
比较薄弱, “人治文化”的基因根深蒂固,“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影响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制约着大众法治文化的形成。二是法治观念淡薄,法治精神没有深入人心。三是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缺乏做好法治文化构建和培育的责任。四是虽然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但缺乏硬性要求和责任制约机制,形不成“一盘棋”整体扎实推进的良好局面,影响了法治文化的构建和培育。法治文化缺失导致了在税收日常管理中个别行为的失范和失规,“法治国税,善治税收”理念还不能在基层全面落实到位。因此,在税收法治文化建设中 我们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须紧紧抓住依法征税这个核心。坚持依法征收不仅是税务机关履行组织收入职责的本质要求、完成收入任务的基本手段,而且是维护税法尊严、促进公平正义、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内在要求,也是税务机关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关键所在。没有依法征税这一条,税收管理改革创新就无从谈起。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必须始终坚持组织收入原则,切实做到依法征税、廉洁从税。二是必须创新优化税收管理资源配置。科学合理的税收管理资源配置,对税收法治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低层次的、交叉的、重叠的资源配置,客观上必然影响税收法治水平的提升。要立足实际,积极稳妥推进税收征管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设置流程,完善管理机制,为规范税收执法、管理和服务建立有力保障。三是必须充分发挥税务公开对提升税收管理水平形成的倒逼力量。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是加快建设法治税收的必然要求。税务机关作为
行政机关和执法部门,必然要把权力置于阳光下,税收管理行为的依据、内容、标准、程序都要公开。深入推进税务公开,勇于接受来自外部的监督,将其作为规范自身权力运行的“紧箍咒”,不断规范优化执法、管理和服务,提升税收法治建设水平。四是必须高度重视程序的规范和执行的刚性。明确执法责任,强化执行刚性,确保制度落实。五是必须积极营造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积极引导和促进纳税人自觉遵从税法。
三、加强税收法治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一)、树立公平正义理念,明确法治文化建设价值。法治文化认同的路径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念到实践逐步发展的过程。要强化税务干部对法治的信任感。信任法治,是法治文化认同的前提条件。要强化税务干部对法律的敬畏感。法律不仅是维护公民权利的有效手段,而且是处罚违法行为的尖锐利器。唯有法律的警钟长鸣,才能强化人们对法律的敬畏感,从而增强人们对法治文化的认同度。要强化税务干部对法治的责任感。承担起尊法、护法和守法的社会责任。要紧紧围绕税收执法督察、执法监察、巡视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反复性和共性问题,强化法治要求和税收工作制度建设与各项业务的具体融合,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使法治文化的力量转化为国税工作的执行力。
(二)、贯彻依法行政原则,提高法治文化建设水平。从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严格规范税收执
法行为、进一步强化行政监督、依法化解涉税矛盾纠纷、努力提高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等方面入手,落实依法行政原则。坚持内控预防,依托信息技术,将风险防控的各项措施同步嵌入工作流程中,将权力行使过程转变为信息处理过程,实现机控人防。
(三)、创新文化载体形式,拓宽法治文化建设范围。强化法治文化的传播推广,结合税务工作实际,选择关注度高、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的内容,设计推出多种形式的传播、教育活动。巩固文化展厅、宣传橱窗等阵地,继续深化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应用,让税收法治文化传播更环保、更便捷。开展法制讲座、影视展播、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参与者受到法治文化熏陶。
(四)、夯实建设结构基础,落实法治文化建设制度。继续完善税收法制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制度,细化具体规定,明确规范要求,奠定税收法治文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制度基础。落实法治文化建设的物质保障,为推进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五)、强化法治文化理论研究,提升税务文化内涵。积极拓展税收法治文化建设研讨交流新途径,建立税收法治论坛举办机制,组织引导法学、税务理论界专家、税务工作者和纳税人代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税收法治文化建设理论研讨,准确把握税收法治文化的科学内涵,探索法治文化与地域文化、行业文化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改进税收法治文化的传播方式,力求把法
治文化的内涵要求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文化的培育不能一蹴而就,税务法治文化建设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法治只有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让法治成为一种文化》马怀德
2、《让法治为现代中国护航》人民日报
3、《依法治国必须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 梧州日报
4、《法治国家与法治精神》 舒刚
5、《法治文化建设要形神兼备》蒋大礼
6、《如何加强基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光明日报
7、《法治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蒋传光
8、《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光明日报
9、《关于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刘志彬
第三篇:用文化引领前行
用文化引领前行
——中山市华侨中学林加良校长工作室印象与启思
本刊记者潘孟良
(题记:2011年12月的一天,记者来到中山市华侨中学采访林加良校长。在古朴典雅的校长办公室里,广东省名校长、林加良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林加良介绍了华侨中学的学校文化与工作室基本情况。记者发现,在学校文化建设与工作室运作这两者之间,学校文化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范畴与背景。只有依从华侨中学学校文化的发展脉络,把握学校文化的实质,才能准确认识林加良校长工作室培训模式的先进性与创新性。于是,“学校文化”成了本篇报道的主题。)
学校文化的积淀
中山市是著名侨乡,又是伟人孙中山的故乡,文化风气昌盛。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民族与世界文化交集、思想开放之地,有一所学校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山教育的杰出代表。这就是中山市华侨中学。
中山市华侨中学有近9000名师生员工,分初高中两个校区,是中山市办学规模最大的重型航母式学校。学校由省教育厅与省侨务办公室联合授名为“中华文化传承基地”,三次获得省侨资办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顾名思义,“华侨”二字就是这所学校的能量内核与生命根源。华侨中学始创于1954年,由檀香山归侨陈茂垣先生捐资创建。1979年,香港实业家蔡继有先生鼎力复校。在58年的办学历史当中,华侨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的创建、复兴与发展,每一个重要关节与重大事件背后均有华侨力量的推动与演绎。
学校有一个由海外乡亲、港澳侨胞组成的一流的校董会。校董会现任董事长蔡冠深先生是香港新华集团总裁、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蔡冠深先生出巨资创立了中山市华侨中学对外交流基金会,实现了学校走出中山、走向世界的梦想。在对外交流基金的支助下,华侨中学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名校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办学模式,影响重塑学校的教育格局。现在,办国际化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新的方向与抱负。
对外交流基金会,只是华侨中学侨资助学的一个典型。其实自学校创办以来,广大华侨与港澳台侨胞一直为华侨中学的发展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与携扶之力,他们一方面出资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参与学校建设;另一方面出资成立了多项奖教奖学基金,支持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如从2005年起,华侨出资每年奖励高考优秀学子,考入北大、清华奖励10万元;考入排在世界前50名大学,奖励10万港币;考入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奖励5万元港币,为优秀学子入学深造提供了经费保障。
华侨捐资助学这一优良传统影响深远,表现之一就是激发了华侨中学历届校友回馈母校、报答师恩的捐资热情。校友基金成为校董基金之外,推动华侨中学不断发展的另外一支重要力量。2005年至今华侨中学校友会筹资超过600万,一方面,用于资助教师专业发展,如学校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由校友基金奖励;另一方面,用于奖励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在华侨中学,“办校友满意的教育”,“校友的成功也是学校的成功”,既成为经营学校的重要观念,又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成功的重要标准。
华侨捐资助学这一优良传统影响深远的表现之二是2008年学校成立了侨生班(招生海
外学生与港澳台学生)。与其他学校不同,华侨中学港澳台侨学生实施独立编班,配备专门教师,按照国家港澳台侨考生高考联合招生考试大纲和考试科目要求,开设基本课程,增设国际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对具有中山市学籍的港澳台侨和外籍学生“正取生”免交择校费。近年侨中侨生班有多名学生考取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大学等国内与世界名牌大学。办侨生班,一方面是为华侨培育后代,以实际行动报答华侨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也是更好的让华侨的后代学习与延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父辈对故土的感情与责任。侨生班丰富了学校教育的类型、扩大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华侨,基于报答故乡的朴素情感,倾力解囊,鼎力助学,不仅改善了华侨中学的办学条件,为华侨中学办现代化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格局,在各种基金促学、创办侨生班的重大事件背后,是学校发展方式的转型、教育视野的开阔、教育类型的丰富与教育标准的多元。当中,最为重要的是促进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华侨特色与独特的华侨文化,也促使学校深层思考构建“侨资•侨色•侨味”这一华侨文化体系,全力打造侨校品牌:
“侨资”——中山市是著名的侨乡,可深挖的华侨资源非常丰富,华侨中学的发展不光要唱好“国歌”,还要唱好“国际歌”。“侨资”的引进不在于数额多少,而在于能够以此为纽带,团结广大港澳台侨爱国乡亲。学校需要进一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进一步创新学校融资投资体制,进一步拓宽侨资办学渠道。
“侨色”——依据“中华气派、岭南特色、中山元素”的城市建设定位,华侨中学在师生着装、校园景观、建筑风格、室内装饰等方面,凸显华侨文化,统一采用“蓝绿色”(大海和天空的自然颜色)为学校标准色,充分彰显侨乡特色与华侨风情。
“侨味”——加强对“校董、校友、校史”的“三校”研究,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爱校”的“三爱”教育,让广大学生知“三情”:乡情、侨情、校情。文化浸润,内外兼修,培养学生具有“爱国爱乡、崇德行善、刚健进取、国际视野、世界胸怀”的思想素质,充分体现华侨精神与华侨风范。
学校文化的阐述
教育界流行一个说法: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这一说法暗含的逻辑是,校长决定学校。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校长与学校的关系远不止如此,有时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也会反过来对校长的治校思想产生决定性作用。像中山市华侨中学,这类华侨侨资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决定了学校办学格局与走势的特殊学校,它所积淀的文化、形成的传统,会促进与决定校长现代治校理念的形成。在这样的校长身上,会发现一种对学校现状与传统的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与把握,对教育本质及教育变革的独特见解,对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全局领悟,看到一种先进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体系。林加良——中山市华侨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广东省名校长、省首批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中山市名校长、市首批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中山市“十杰”市民,中山市拔尖人才、优秀专家。2005年9月开始,主持中山市华侨中学全面工作。
林加良校长将他所有的办学经验与办学体会归总为“学校文化”的建设,对“学校文化”的内涵与本质进行了长久而缜密的思考。
学校的发展在其本质上是文化的发展,文化特征是学校的最本质特征。
学校文化就是所在学校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也就是全校师生表现出来的整体气质。学校的“文化变革”就是要改变和转换师生已经习惯的生存方式,用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来凝心聚力,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气质和办学特色。
林加良校长认为学校文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学校个性不是这所学校出色的学科竞赛成绩,不是这所学校优异的高考成绩,也不是这所学校提出的办学口号,而是与这所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以及精神积淀紧密相关。学校文化与特定的学校历史传统相联系,以学校过去的重大事件及其现在流行的故事为核心内容。
中山市华侨中学是一所侨校,其创办、复办、发展一直得到广大海外乡亲和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加上地处侨乡,位居伟人孙中山先生故乡,因此,对侨中而言,“侨牌”是学校的最大特色品牌,华侨文化是学校与生俱来的、天然而成的最核心的学校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亚文化体系,华侨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同时又充分吸取了异国异域的文化精华,始终代表了文化的先进性和世界性,在推动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站在变革的前沿,起着先导和催化作用。
在林加良校长所阐述的学校文化总纲当中,既有对学校文化抽象本质的认识,也有对学校文化具体形式的梳理。在文化本质上,他看重共同价值观对学校的引领作用,注重师生共同信念所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凝聚力。在文化形式上,他鲜明地确立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愿景、发展战略、发展路径:
办学宗旨——以和谐发展为方向,以学生自主为原则,以华侨文化为核心,培养具有“爱国爱乡、崇德行善、刚健进取、国际视野、世界胸怀”的高素质人才。
办学愿景——办全国一流的、国际知名的华侨中学;
发展战略——侨校+名校;
发展路径——现代化+多样化+国际化。
这些由华侨文化发展而来、衍生而成的“理念文化”,正产生深刻的道德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华侨中学的“具体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当中,实现了文化育德、文化育心、文化育智,培育了学校全省、全市知名的品牌项目。
这里介绍三例:
学生德育品牌:女生教育
华侨中学实施“女生教育优先”的德育品牌战略,“以一个女生带动十个男生”,把女生教育当成一项“民族的希望工程”来抓。以“刚健、关爱、优雅”作为女生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因性施教,“抓女生,促男生”,开展了一系列育人活动:成立女生工作领导小组,增设女生部和女生委员,设立女生成长导师,开通女生心理热线,开发校本教材《美丽青春我做主——女生生活指导手册》,评选“十佳女生”,举办“女生节”„ „这些育人活动以女生为主体,带动学生群体发展,整体促进学校“三风”建设,成效显著。
教师发展品牌:名教师工作室
远在工作室制度普及之前,华侨中学依据教师职业生涯规律在全市率先组建了教育专家工作室、教育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青年骨干教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研究生教师工作室等六个教师工作室。工作室“因材施培”“因材施评”,以大气成大器,明大事成大师,对教师的培养、评价、选拔、任用以及鼓励教师创新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9年,华侨中学被省教育厅评为首批师资建设示范学校。学校有4位老师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两位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两位老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有4位老师赴非洲、英国、香港等国家与地区支教援学。学校生物科组被授予“广东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成为中山市名学科建设的表率。林加良校长工作室挂牌之后,华侨中学以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制度为蓝本,在总结工作室前期运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设条件,新推出了12个名教师工作室和10个名班主任工作室。这些工作室群,实践与理论结合,研究与反思并行,以研促教,以点带面,已经成为了华侨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学校办学品牌:对外交流
华侨中学和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英国阿奎纳斯学院、新加坡莱佛士书院、新加坡莱
佛士女中、加拿大温哥华西点格雷学校等国际名校进行了广泛合作与交流,实现了“优势高位嫁接,人才高端输出,资源高度共享”,加快了学校教育国际化进程。在“华侨文化”的引领下,华侨中学办学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07年,学校成为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高考、中考连年丰收,连续六年获得“中山市普通高中高考卓越贡献奖”、“中山市初中教学质量评价先进学校一等奖”。高考“清华北大年年有,世界名校届届出”,实现了人才培养的“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为中山市实现“每年万人上大学”的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学校国内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知名度越来越高。在建校55庆典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发来贺信。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华人第一人杨振宁教授莅校参加庆典,并做了题为“我的读书生涯”的精彩演讲。
学校文化的传播
在“华侨文化”这一总纲的引领下,学校的办学品质得到历史性提升,华侨中学成为中山市创办现代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的典型代表。正如中山市教育局局长刘传沛所形容:华侨中学“校长有志气,教师有士气,学生有生气,学校有朝气,社会有人气”。
如果说从文化的高度对学校进行全局考量与谋划,能大力提升学校的层次、丰富教育的内涵,那么这还只是文化效能的一个有限的体现。文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传播。一种先进的文化只有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实现了由源地到他域的扩散,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这种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文化的真正价值才能完整体现。
2010年,林加良校长工作室挂牌成立,作为省一级校长工作室,其肩负的使命总的来说就是传播学校的文化,传播学校先进的办学思想与成功的办学经验。
校长工作室作为一种新的培训制度,旨在用校长主持人先进的办学思想与成功经验,启发与带动入室校长,提高校长这一群体的治校水平,办出更多的优秀学校,推动教育整体的均衡发展,从而造福社会。在挂牌仪式上,工作室主持人林加良就表示,将以名校长工作室为平台,加强学习研究和对外交流,从更高的层次和目标着眼,突显主题性,强调合作性,倡导研究性,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为广东省、中山市名校长的成长积极发挥指导和榜样作用,不断提升中山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林加良校长工作室为华侨中学学校文化的传播、学校文化价值的完整实现搭建了科学、合理的运行平台。
首先,在工作室组成结构上,形成了“4+1”学习共同体。
林加良校长工作室入室成员包括深圳坪山中学、阳东广雅中学、阳春第二中学、茂名电白中学4所学校的校长。包括主持人林加良校长在内,工作室组成人员在性别搭配、区域分布、学校类型等方面颇具特点,如既有男校长也有女校长,既有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也有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既有初中又有完中,既有公办学校也有民办学校。这种组成结构,有利于校长成员之间各取所需,互学互补,有利于成员学校之间高位嫁接,互帮互助。
其次,在工作室研修主题上,着重校长领导力培养与学校文化建设。
着眼优秀校长个人品质,工作室开展了以校长领导力培养为核心的专题研讨,比较中英两国校长对领导力的观点看法,目的是让校长们明德修身,提高综合素质。
着眼卓越学校管理建设,工作室开展了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的专题研讨,目的是明确树立各自学校的教育哲学,使学校管理从人管人转变为制度管人,最终发展为文化管人。
第三,在工作室运作机制上,形成了文化影响、项目影响与课堂影响模式。
林加良校长率工作室研究团队,采用SWOT分析法,对工作室学员校长所在学校内部存在的优势因素(Strength)、劣势因素(Weakness)和外部相关的机会因素(Opportunity)、威胁因素(Threats)进行了一次“文化会诊”,端出了一道道文化大餐。
深圳市坪山中学,创建于1949年,居深圳东部,位于东江纵队司令曾生的故乡,雄踞巍巍马峦山脚下,傍伴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有鉴于此,林加良校长建议坪山中学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彰显红色文化的历史印证价值功能、文明传承价值功能、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经济开发价值功能,唤醒和重构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用先进文化来培育有理想、有信仰和富有献身精神的人的目的。
阳东广雅中学,坐落在阳东县城,是由百年名校广东广雅中学主办的一所完全中学。阳东广雅中学传承百年广雅“和谐”的文化精髓,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校文化。对此,林加良校长建议阳东广雅中学在传承“大雅文化”的同时,应当深刻领会“和谐”的真谛——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和而不同”的姿态,务本求实求新,从而实现学校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从规范发展到特色发展的转变。
阳春市第二中学,创办于1981年,所在城市阳春,取“漠水之阳,四季如春”之意,地处云雾山脉、天露山脉的中段与河尾山的八甲大山之间,以其独有的风景、奇秀的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风被世人称为“美丽的阳春,多情的土地”。山水有清音,山为地之胜。有感于斯,林加良校长建议阳春第二中学以“山水文化”为核心统摄学校文化建设,凸显山的伟岸与水的灵动之特点,清静闭处,养志存神,忘自我,外荣辱,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旷荡情怀,营造莘莘学子乐山乐水乐学的一方乐土。
电白中学,前身为电白县海滨中学,校园坐落在水东湾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感于此,林加良校长建议电白中学以“海洋文化”为核心,根据海洋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来建构学校的教育哲学,从而以“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进一步凝心聚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当然,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一个不断提炼、长久培育的过程,当中的核心事件就是要通过研究开发课程来建设传播文化。有核心文化的学校,课程肯定会改变。课程改变了,学校肯定会改变,课堂肯定会改变,学生肯定会改变。因此,林加良校长建议各校因地制宜,紧扣核心文化,研发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从而形成特色课程、特色项目,进而发展成为名满一方的特色学校。
“文化经营”“文化管理”的治校理念对4所学校影响颇深。当中影响最大、改变幅度最大的当属深圳坪山中学——该校提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初步梳理了学校的整套文化论纲。
除上述“文化影响”外,还有“项目影响”:阳春第二中学学习华侨中学的精细化管理,特别是年级管理、教学“捆绑”做法。茂名电白中学学习华侨中学的德育经验,特别是女生教育的经验,召开全县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议。阳东广雅中学学习华侨中学的对外交流经验,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缔结为友好学校。“课堂影响”:在课堂教学方面,华侨中学的做法是学习生本教育理念,以教师少讲为尺度,以“有激情、讲互动、重迁移”为标准,建立学生自主发展指导机制,追求生本高效课堂。阳春第二中学校长两次带队到华侨中学参加全国生本教育研讨现场会,与高中各年级全方位对接,共同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阳东广雅中学在华侨中学“生本高效课堂”提法的基础上,提出“生本活力课堂”概念,并先后两次修订该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第四,在工作室运行效果上,“华侨文化”的理念与模式深入人心。
4位入室校长是这样评价的:
骆东风(阳东广雅中学校长):进入工作室之后,在林加良校长帮助下,通过校长领导力等专题学习,理论水平有了提高,办学定位更加准确,办学思路愈发清晰。林校长有关“精彩在课堂”和“生本高效课堂”的提法颇具启发,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生本活力课堂”、“情感活力课堂”和“校本个性化课程”等概念,力求践行见成效。
林俊红(深圳坪山中学校长):林加良校长是一位很有魄力的校长。跟岗研修期间,我下到年级,深入课堂,全方位了解了侨中的各项管理。其中,侨中德育“一高”(指理想前途教育)、“一实”(指习惯养成教育)、“一特”(指华侨文化教育)的思路做法值得借鉴,女生教育非常有特色。
赖培艺(阳春第二中学校长):很荣幸能够进入到工作室向林加良校长学习。林校长有思想,有内涵,待人真诚,毫无保留,办学很大气,班子很和谐。我多次带队到侨中来取经,每次都很受启发。
张超瑜(茂名电白中学校长):我之前参加过很多不同类型的校长培训,但进入林加良校长工作室学习之后,觉得收获最大,可以说是“交到了朋友”,“取得了真经”。(《广东教育》综合版2012年第2期)
第四篇:用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和谐
文章标题:用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和谐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我国要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是依法独立存在的经济实体,也是众多员工工作、生活的集体,努力建设和谐企业,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和维护员工的利益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何要提出建立和谐企业
提倡和谐,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人很早就提出“和为贵”、“忍为高”,“将相和”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并作为今人效仿的榜样。提倡和谐,顺应了当今历史的潮流。提倡建立和谐社会,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局稳定,形势很好,全党全国人民一心一意搞建设,人心思上,全党集中抓第一要务,更需要和谐社会作为环境保证。
企业是众多员工工作和生活的集体,是员工赖以生存和提高的基础。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尤其是在当前,国有企业正在进行改制,劳动关系发生了变化,一些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或民营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强调和谐,就不利于新形势下矛盾的解决,不利于企业的改革、稳定和发展。
我们需要怎样的和谐企业
胡锦涛总书记对和谐社会的内涵概括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根据这一讲话,结合企业实际,我认为和谐企业最主要应具备三点:
一是企业人际关系好。具体表现在:领导班子团结有力;干部群众关系融洽;职工群众士气旺盛。要做到这些,企业就要建立健全民主法制,做到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二是企业要充满活力。企业要有蓬勃向上的企业文化,要有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企业员工有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企业实现了安全生产、清洁生产、均衡生产。
思想政治工作与建立和谐企业的关系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和谐企业主要是人即员工的和谐。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与建立和谐企业密切相关,对建立和谐企业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那么,思想政治工作怎样才能促进和谐企业的建立呢?
统一思想。和谐企业首先是员工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一致的奋斗目标和经营理念。因此统一思想非常重要。这就要抓好员工的政治学习,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员工的头脑,用企业的奋斗目标和经营理念统一员工的认识,这样才能使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转变观念。我们正处于改革的年代。经济改革、企业改革都触及到员工的思想。有的员工还习惯于过去的管理模式,思想守旧,观念滞后。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说理、灌输,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跟上企业改革和前进的步伐,才能使企业做到和谐。
激发活力。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充满活力。一个和谐的企业也必然是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弘扬正气,崇尚先进。要通过各种活动,营造人人争先、事事创优的良好氛围。
释疑排难。企业员工的层次不同,认识和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往往对事物的看法不同,有的还存在疑虑甚至抵触。这些问题不解决,企业也难以做到真正的和谐。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员工、有针对性做好细致工作,帮助员工释疑排难,才能促进企业的和谐。
《用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和谐》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用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和谐。
第五篇:用文化引领班组建设(本站推荐)
用文化引领班组建设
【摘要】文化是熔炉,文化管理是最好的管理。华北油田在多年基层建设过程中,在班组管理中通过植入文化、塑造文化、打造品牌,实现班组建设的主动、特色、持久发展。
【关键词】文化 班组建设 持续发展
【pick to】culture is the melting pot, cultural management is the best management.north china oilfield in years grassroots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the team management
through the implant culture, shaping culture, creating the brand, and realize the shif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initiative, lasting development.【key words】culture;team constru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工作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潜在的价值观、习惯、规范等的总和。文化的作用无时不在,最核心的作用是整合。在开展基层建设、铁人式队站、五型班组创建等工作中,应该在班站管理中引入文化的力量,通过植入文化、塑造文化、打造品牌,实现班站建设的主动、特色、持久发展。选择塑造文化,整合员工思想
为班站植入文化,就是赋予班站一个特征,是班站的魂。由于每一个班站的基础、人员、环境等外部条件都不相同,文化的建设也就千差万别。班站要建立自己的文化,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或自己的团队最想达到的“愿景”,不仅考虑“我有什么”,还要考虑我现在“是什么”,以此来设计“我将来是什么”,并把它建设成自己的核心文化。以“培养五个习惯,打造五型班组”的规划为例:
这五个习惯可作为一个班站的文化塑造几个方向。如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在班站植入学习创新文化。学习的目的为了应用与创新,遵从该文化,能不断从学习与创新中得到实惠和激励。可与技术比赛、操作员工创新项目等活动结合。营造单位学习创新氛围。使班站成员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共享学习乐趣,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自我价值。又如团队工作习惯的养成,可以作为和谐型班组创建的核心文化之一。通过团队文化塑造,努力形成民主团结、关系和谐、工作协调、互助互爱的良好氛围,使员工有归属感,责任感。同时团队精神也可约束员工行为选择,促进管理。
当然,一个班站具体选择什么样的特色,用什么作为自己的站魂,要从全体员工的共同期望中去挖掘,不能个人杜撰和强加,要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作用,集思广益,提炼总结,从个人愿景中汇集、综合、提炼出班组共同愿景。由下而上的文化和愿景容易被大家接受。
二、植入强化文化,统一员工行为
一旦确定了某个文化塑造方向作为一个班站的核心价值观(或站
魂),就要有具体的活动来推进和巩固。一方面要靠宣传、教育、培训和制度规范、活动载体来推进植入,使文化落地生根。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和完善,使班站文化持续发展。
推进文化的植入。一要大力宣传贯彻自己的文化理念。结合当前形势任务,明确自己班站的目标,搞清文化设置的意义。让全体员工明白本站的愿景目标,站魂和精神,区别于别的站的地方,让每个员工对照愿景查找自己的不足,制定改进措施和计划目标。二要开展培训工作。针对员工对文化认识不足,思想行为不符合文化理念的地方,要通过加强培训,通过载体活动,来促进转变,如团队文化的塑造,要对不合群的人讲团队对个人生活、工作、发展的好处,讲发生在过去的案例和故事,通过团队拓展和体验式培训,来转变员工观念。三要建立制度。根据文化安排,确定要弘扬什么、激励什么、强化什么,要通过制度安排来达到弘扬和激励内容的目的。比如核心文化设置为团队安全文化建设,那么制度就要规定,对团队安全有贡献的行为要受到大力奖励,通过制度设计达到每个人由激励和制度的约束,把行为整合到文化方向上去。
不断强化文化。一是在确定的文化背景下,整合各项工作。做到各项工作安排与文化理念融合,产生正向作用。如学习创新文化背景下,在安排员工形势任务教育、素质提升等工作时,可以考虑将工作设计安排成,通过形势任务和素质工程推进学习创新方面上来。引导员工学习有紧迫感、想学习、会学习、会将学习成果转变成创新能力、转变成创新成果。二是激励表彰强化。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员工是按激励机制做事情的,常常有人检查的事情才有人干,严格考核兑现的事情才有人认真干,这叫组织的功利性行为。因此,领导者鼓励什么,将得到什么。一般领导表扬什么,大家才去干什么,没人搭理的事情,很少有人愿意干。所以领导者要对符合文化要求的行为和思想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通过奖励、宣传、庆祝等方法,激励员工符合文化要求的行为,催生更多符合文化和站魂的好人好事。使更多的人因而得到奖励和表彰。三是活动载体强化。运动创造激情,活动创造热情。有效的活动载体,可以推进文化和氛围的形成。加速员工对文化和班站精神的理解和接受。凡是参加过团队拓展训练的人都会感到团队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凡是参加过体验式培训报数游戏的人都会被责任意识感动的热泪
盈眶。所以选择合适的载体活动,对于促进班站文化建设生根开花,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里不仅要求管理者有想法,更要会设计有吸引力的载体活动,把员工的思想行为整合到文化理念中。四是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改进完善班站文化。文化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规范,也同样具有人文科学的特点,会随着人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形式到内容,从核心理念到承载载体都应该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完善和创新。如将华北油田公司“精细管理”主文化,引入到自己班组的特色文化中时,应随着主文化发展和员工队伍素质、需求等的变化,不断完善,充实改进自己班站文化内容。使文化始终是全体员工的共同愿景和理念,发挥整合和熔炉作用,统一员工行为和思想。
三、实际操作案例:关于和谐团队文化创建的方法参考
目的:增强班组员工的凝集力,促使班组里气氛和谐、关系融洽,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发挥内在潜力。形成强大工作动力,使员工找到归属感,形成自己的文化,把队伍凝聚起来,提高员工工作的满意度。
核心文化主题:和谐、团队、亲情、情感
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外部的和谐,指员工工作和外部环境的和谐,与外部工作关系的和谐;二是内部和谐和亲情,指的是班组内部上下级关系的和谐,员工之间关系的和谐,亲情关系的建立,团队合力的形成;三是自身和谐。是外部和谐和内部的谐的基础。员工拥有阳光心态,拥有面对逆境的转化能力和承受能力,能够正确的看待事物和挫折,在外界环境不如意时,能够快乐工作和生活。这三个层面互相影响,有组织可以作为的,有个人需要学习调节的。文化选择:这里假定某个站或班,通过全体员工讨论,集合全体员工愿景,已经确定为创建和谐亲情文化。团队精神,是双赢精神。是利己利人的。
文化植入:提炼出班站文化后,作为管理者,更应该用激情打造和谐亲情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将员工对工作的热爱激发出来,使之转化为能量,从而将员工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利用班站黑板报、展牌、大会等大力宣传和谐亲情文化的意义和目的,对和谐亲情班站创建的措施、载体和目标进行宣贯和培训。领导者把自己的激情传递给他的团队,激发出团队自发性。同时还要建立各项
制度,如一家有难人人支援、一岗有事人人有责、互相帮助等对待同事、对待友邻等具体规定,通过制度推进文化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