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伊斯兰文化的现代化思考(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7:51: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伊斯兰文化的现代化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伊斯兰文化的现代化思考》。

第一篇:关于伊斯兰文化的现代化思考

关于伊斯兰文化的现代化思考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共有十个,他们是回族、维吾尔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和塔吉克族。

中国伊斯兰文化是我国回族,维吾尔族等十个兄弟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和确认的一种大众文化,其民族性尤为明显。伊斯兰的信仰和文化已被各民族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伊斯兰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转化成了民族的生活方式。

当下中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迁,据多数机构分析,中国在未来二十五年内如果不出现历史突发事件,其经济仍会保持5%的高速增长,要保证实现中国大陆富国强民的理想,中国就会在各个方面进行更大的改革和开放,不断地溶入统一的国际规则中。

与此同时,中国穆斯林也会随之面临巨大的历史挑战和发展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有一种韬光养晦的涵养,对自身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认知,反省和总结所存在的各种弊病和危机。我认为中国穆斯林的发展必然是建立在中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因此,中国穆斯林应该成为对中国的发展有建设性的主动因素,应该积极地参与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改革。只要我们能够纵观全局,把握时机,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宏观和微观的发展计划和目标构想,中国穆斯林就会迎来一个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否则我们将成为一只到处乱窜的无头苍蝇,任随历史的波涛跌入不可预见的未来,最终被淘汰出局。在这里我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写出来,愿与各位有识之士共勉。

一、正确处理好各种内部和外部关系。

要发展,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处在多民族的环境之中,作为一种边缘文化,中国穆斯林的历史虽也有过短暂的辉煌,但更让人注目的却是满目疮痍、血泪斑斑。因此如何处理好与其它民族的关系,不发生民族冲突,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穆斯林在某种程度上依然被主体民族视为“外来侨民”,是“非我族类”。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在一些回汉杂居的地区,汉民族对回族普遍有一种敌视和反感心理,近些年我们也常常听到民族冲突事件的发生。这一方面和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一些回族在同其它民族交往中的好胜性有关。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处理好与其它民族的关系,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兼顾其它民族的利益。

2、在已经有民族矛盾的地方应当寻求对话化解矛盾。

3、在发生民族利益冲突时应该以一种更为大度和宽容的方式对待对方。

4、不敌对和歧视其它民族。

5、对少数对穆斯林有深刻偏见和仇视的人,特别是某些有意挑起事端,以坐收渔翁之利的恶

人应想办法分化和孤立他们,必要时掌握他们的证据,将他们的阴谋公之于众,或者不断地上告、上访,将这些人彻底搞臭、搞垮。

对于内部,所谓祸起萧墙,多少年来的教派纷争和内讧已经把中国伊斯兰的发展臵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中东穆斯林的苦难还不足以使我们警醒吗?产生内耗的根源更多是“利益”的原因,当然也有源于“虔诚”的一面。其实如果我们放开视野,从更宽、更广的角度去思考穆斯林的发展问题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已没有时间和精力纠缠在某些教法的执行问题上,各教派一直陷于敌对的猜疑和致对方于异端邪说的审判上,最终也无法得出胜负,而不知不觉间已被其它民族远远地甩在后面。各教派内有影响的权威是否可以从思想深处树立一种大局意识,求大同而存小异,尽量包容对方,而不是制对方于死地。我们是否可以把关注的视角作以下调整:

1、关注中国大社会的发展问题,以及时调整中国穆斯林的应对策略;

2、关注中国人的精神境遇和道德问题,寻找切入点向中国社会输出信仰;

3、关注中国穆斯林的信仰问题和被汉化的问题,发展教义而淡化教法之争;

4、关注中国穆斯林的道德建设和经济文化发展。

二、世界格局给中国穆斯林所带来的机遇。

事实上,中国穆斯林的发展已经遇到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机遇。从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和西方不可能完全走在一条路上,中国同西方国家在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地缘战略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我们不难看到,中国和穆斯林国家将会有更加全面的利益合作,这必然会给中国穆斯林带来更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机遇。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应建立一个能真正代表中国穆斯林整体利益的机构,统一协调,调动整体力量,并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尽可能表现出中国穆斯林的独特作用。

1、中国正在迅速掘起,成为世界强国只是时间问题,因此中国穆斯林应依附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大国影响,在穆斯林国家中产生影响。

2、中国穆斯林应自觉成为中国与穆斯林国家的桥梁,发挥共同信仰的纽带关系,为中国大陆引进投资和拓展外部市场做积极的努力,并以粘结剂的作用促使双方最终成为利益和战略上的伙伴关系。

3、中国穆斯林应积极开展伊斯兰文化方面的交往活动,并尽可能地参加穆斯林国家之间的社会事务活动。

4、在穆斯林国家建立代表中国穆斯林的派出机构协调各种工作。

但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媒体在不断地炒作和宣扬穆斯林国家出现的一些“恐怖活动”和“暴力事

件”。这是中国目前和穆斯林国家保持一定的距离及限制中国穆斯林和中东穆斯林更广泛的交往的原因。所以,中国穆斯林应该始终坚持非暴力的和平发展的途径,应该表明反对和不支持暴力行为的立场,甚至成为一支宣扬和平的主力军。

三、把握关键,形成共识,进行穆斯林的人才储备。

刚才我说的是有利于穆斯林发展的一些外部因素,但我们能否很好地利用这些有利因素才是问题的关键。时代要求我们要有一批具有国际化思维和开拓意识的时代先驱去为中国穆斯林的整体发展不懈奋斗。目前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追赶发展计划,事实上中国穆斯林的发展也是一个追赶发展的过程。

四、发挥清真寺的职能。

伊斯兰是一个入世的宗教,它反对远离尘世的修行,因此,清真寺总是修在人群集居区。它应该是一个崇拜真主、教化人心、传播知识、信息交流的地方,应该是穆斯林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作为穆斯林的“心脏”,它应该更贴近穆斯林的生活。

1、清真寺应该有一套民主的管理机制,清真寺管委会应该实行民主选举,实行换届制,管委会成员应该能代表穆斯林群众的利益。

2、清真寺对本坊的穆斯林应建立档案管理。应该清楚地统计本坊的人口数、礼拜人数、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并根据档案建立目标管理。

3、作为单一的清真寺,不一定要招收全日制的学生在寺内进行脱产学习,而更重要的是根据穆斯林群众的不同层次组建学习班,包括一些技术和技能培训,以及为中小学生在假期开办学习辅导班,进行一些初级的信仰教育。

4、建立助学和奖学基金,对本坊的优秀学生和贫困学生实行奖励和帮助。

5、清真寺的阿訇应该有比较开阔的视野,他应该是本坊群众道德品行的楷模,并负责本坊群众的道德教化和信仰普及。

五、加强伊斯兰的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它始终处于一种边缘状态,没有像历史上的佛教和当今的基督教那样有过活跃的学术活动。伊斯兰作为一种完整的信仰体系、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在这一千多年中没有真正地同中国主流文化有过交锋,而只是残缺地保留在父传子受的传承中,在失去话语权的尴尬境地中,苍白地维系着信仰。伊斯兰教没有主动地回应过中国文化的挑战,而总是回避和消极地内敛。其实这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信仰缺乏自信的表现。回避事实上是被动、痛苦和不得已的一种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并非能够相安无事,因为中国信仰伊斯兰的群体时时都在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

西方价值虽为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普遍的犯罪、吸毒、家庭的破裂和危机等。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伊斯兰这种信仰和价值体系,对于中国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和迫在眉睫的。关键是我们还有没有那种源于信仰的使命感,同时我们需要有系统的理论指导以寻求合适的方式进行建设。

难道我们不可以对中国伊斯兰的发展作一个宏观的理论构想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对来自其它文化对伊斯兰臵疑的问题进行回应吗?难道我们不可以就种种社会弊端提出伊斯兰的解决方式吗?回答应是肯定的。我认为现在在教育和宣教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重视和投入,但是在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方面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没有成熟的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作为先锋,中国的伊斯兰就很难有实质性发展。伊斯兰首先应该在主流文化中引起争议抑或是引起非议也罢,这是回避了一千多年的中国伊斯兰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当然,伊斯兰不是泛泛的空谈,也不是那种玩弄概念、不着实际的论述,我们不赞成甚至反对那种为学术而学术的卖弄或者是投机,但是我们更应该反对那种排斥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的做法。否则我们的思辨会被窒息,我们的智商将会萎缩,我们的智慧将会枯竭。

在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方面,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要有兼容并蓄的精神,睁开自己的双眼去学习和研究中西文化。

2、要有足够的宽容精神,对不同的见解应鼓励论辩,但要反对以正统自居的审判。

总之,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我们需要集中力量,寻求伊斯兰真正的发展,以改变伊斯兰在中国的边缘状态,并使伊斯兰成为精神迷茫的人们的一盏明灯。

第二篇:现代化国际城市文化思考

**迈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文化建构**迈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文化建构,是以**文化的历史性积累,特别是创办特区20多年来的文化实践为基础的,同样也是经过改革开放洗礼之后,立足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实践,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为开阔的视野、更趋理性的选择为前提的。建构的基本思路应是:文化立市,塑造形象;雅俗共存,普及提高;综合布局,突出重点;有张有弛,协调发展。这意味着,**要把文化建设放在社会发展重要的位置,根据**的经济实力、社会环境、文化资源和人文优势,整合各种优势力量,在考虑到文化艺术各个门类平衡发展的同时,抓优选精,重点建设,用文化来提升这座城市的品格。

一、探讨**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文化发展问题,首先要对**的文化渊源和文化现状有一个基本了解和估价。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实践,**经济建设飞速发展,文化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第一个10年,文化设施逐渐完善,文化艺术专业队伍发展壮大,文化市场初显繁荣,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文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初步形成了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先导性的多元文化格局。第二个10年,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突出重点,立足建设,深化改革,完善立法,强化管理,积极推进,增创文化发展新优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示范市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在建市之前,长期受岭南文化的浸染和熏陶,文化艺术的发展鲜明地呈现这一特点。加之**毗邻港澳,处于中西文化的交汇处,各种信息传播特别快,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自然首当其冲。从港台传过来的流行音乐、通俗杂志、通俗小说等,在**都曾风靡一时。随着特区建设的全面展开,移民的认同感和自我意识日益增长,文化积累逐渐丰厚,**的文化艺术在90年代有了飞跃发展。这一发展,似乎超越了一种经济现象的平面,而使文化艺术在当时成为凸面。曾经一时,有不少人心存疑虑:特区还能办多久?**向何处去?就在这样的时刻,有港台商人纷纷离去,也有内地人陆续撤退。出乎大家的意料,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却在华侨城首先崛起,堪称是**的一个文化奇迹。与此相应,各种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大家乐舞台、歌舞厅,也纷纷兴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艺术日益兴旺,形成了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实践中,**人越来越意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建设是中心,但改革开放的目的并不仅是为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其中包括现代文明的建设、现代文化的建构。如何建设**的现代文化?首先必须从**的实际出发。**是一个移民城市,所形成的移民文化土壤较为松疏,尚未板结,自由灌溉,可塑性大。港、澳、台的流行文化能在**风光好一阵子,就是松疏的土壤给了其养份。**的文化艺术要提升,就必须倡导高雅文化,于是,**在1992年成立了自己的交响乐团,1993年有了自己的歌舞团,交响乐、芭蕾舞、京剧等传统艺术也开始在**活跃起来。

通俗与高雅并存,大众文化与精品文化共同发展,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普及,这成为**文化建构的自觉追求,使得90年代后**的文化艺术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不仅数量多、品种齐,而且质量好、水平高。**的文学艺术在进步,中长篇小说、影视艺术的成就尤为突出,在90年代先后出现了《**人》、《花季?雨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电影和电视剧。

尽管如此,**的文化艺术发展道路还只能说是刚刚开始,步伐也还不够坚实。**要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目标前进,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文化发展如何跟上步伐、更上一层楼确实面临着不少问题和难点。文化艺术贵在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同样是文化艺术发展的灵魂。**的文化发展,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面向现实,扬长避短,克服移民城市可能带来的种种困难,突破难点,自成特色,独树一帜,扎实推进文化艺术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下,**文化发展可走的道路和应取的模式是什么?如何强化**的人缘、地缘优势,催促新文化的生长?这是在文化发展的对策性研究中首先要思考的。20多年来,300多万人在**落户,他们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各自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熏陶,多种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形成了移民城市鲜明的文化特性——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要形成自己较为稳定的模式,是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熔炼和塑造的。

如上所述,从历史传承看,**的前身宝安县属岭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而这里并非常被人误称的“文化沙漠”。然而,现代**人中受岭南文化浸染的却并不多。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熏陶的现代**人,从四面八方走到这块热土上来,其出发点,乃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面向活生生的当下现实,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安排自己的人生。因此,随着“打工仔”、“外来妹”的蜂涌而入,**曾兴起过“打工文化”热,一些作品诉说着打工的甜酸苦辣、喜怒哀乐,感受着**这个“别人的城市”,怎样变成“自己的家园”。直观地说,这种表现也诉说着**文化如何凝聚、怎样渐成相对稳定的实践模式的过程。

文化发展的定位是受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制约的。为**文化定位,首先要看到这座移民城市固有的特性;其次是要看到**文化的发展是在现代化进程的转变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必须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总体综合角度来给**文化定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现代化的转型是一个复杂运动的过程,**文化的定位只能是一种开放型的实验动态结构。因之,**建立经济特区之后,20多年间几个“五年计划”尤其是刚刚过去的“九五计划”制定的目标,是**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种目标同样是在社会转型的动态变化中调整发展的,而不可能成为一种静态不变的模式。以此观之,**刚刚出台的第十个“五年计划”,它固然是**社会发展的综合座标,其动态性发展亦复如此。

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实力雄厚,城市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良,文化教育发达,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充裕。其中“文化教育发达”包括:文化设施先进齐全,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社会发展战略要求的提出,文化立市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文化实践模式选择及其实践,要符合战略定位。即,一是区域性定位,努力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把**建设成为广东省文化产业中心,树立起经济中心城市的文化形象,使**的文化在区域内具有先进性、丰富性、示范性、辐射性和开放性;二是按照全国性座标,以现代文化名城的各项文化指标为参照,建设现代文化名城;三是朝着国际性发展目标,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一流文化。

三、**制定什么样的文化发展对策,找准自己的特点,形成文化发展的突破口,是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文化的发展模式不应求全求大,模仿北京、上海等地的城市发展,而应抓住**目前已形成的某种局部优势,选准突破点,在国内外形成有自己风格特点的强符号,推进**文化跃上一个台阶。综合实力可以创造优势,抓住特点也可以形成优势。**的精品文化为全国瞩目,而迅速成长的华侨城旅游文化,更是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开拓了一条新型的文化产业路向,是一种成功的模式。规模化以及融经济、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产业经营和按国际惯例运作相一致的运作机制及其科学化的管理水平,已构建了一个融传统与现代新文化于一体的生态序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此得到了统一。因此抓住旅游文化优势,扩大影响,完善其功能和体系,举办有国际影响的国际旅游文化节和一定规模的旅游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其优势,既可以扩大**的国际影响,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同时还可以通过旅游独特的聚集人流、物流、文化流等交流的优势,形成经济文化一体化、具有东方品格的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旅游人文景观,促进现代人文环境生态优化和氛围的营造,使**的文化通过旅游文化的载体辐射全国和世界,从而带动各门类艺术和整体文化的发展。同样,**要建设高科技的城市,发展高科技文化也就有相应的优势。从大文化角度看,高科技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是以高智商文化开发为前提的经济文化行为,科技发展每前进一步,都是人类精神智慧文化成果的结晶,因此,21世纪的经济高速发展,各国、各地都在确立科技兴市策略,都把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力因素放在竞争战略的制高点上。在这些方面,**有条件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探索型新文化打下基础。这是其一。

其次,**改革开放20多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激活了文化发展。文化设施建设形成一定档次和规模,特别是**音乐厅等一批新的文化设施的建成,将使**的文化形象在硬件上提升一个档次;文化市场初步建立,并且十分活跃,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信息文化、科技文化等各种经济文化及其中介机构组织层次繁多,特别是以高科技为龙头的科技产业开发的电子产品、多媒体、视听产品等等,都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这种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变着**人的生活质量和结构,为人们的潜意识所接受,形成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一种走向,为**文化的发展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与此同时,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等各种文化模式也都形成了区别于国内其它城市的优势。

需要看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是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文化的原生稳定系统结构也同时发生了转变。一是从封闭的文化结构系统向开放的文化结构系统转变;二是从农业文明的文化形态向工业文明的文化形态转型;三是从传统的文化单一结构向现代多元文化结构转型。文化结构转型比经济结构的社会转型更具复杂性,人们容易在科技发展的实证面前俯首称臣,但对文化结构的变化和新生的文化形态则不予认同。所以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发生变化时,一方面给文化发展带来新的主流,对新文化起催生作用,同时文化的转型也带来诸多的矛盾和冲突。这种转型的结构变化,在**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由于**原生文化结构积淀不厚,发育不成熟,传统文化结构不牢固,所以为**新文化的转型和结构转变,留下了一块松软的地带,有利于新文化的生成,对建设新文化架构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由此,**文化结构转型中呈现出有别于其它城市转型上的几个特征。一是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文化商品要素的商品化发育较早,文化市场发展较快,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旅游文化较发达;二是文化体制是一种新的建制,文化结构中的包袱不大,矛盾较少,政府办的文化团体仅有3个,数量较少,企业办文化和多渠道办文化占较大比例,文化企业的运作机制向国际惯例靠拢;三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改变了一代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人们观念新,敢于实践和探索,文化碰撞、融合过程中的阻遏相对较少。

其三,**是座移民城市,移民成为**城市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由人的转移流动得到了传播和扩散。**的移民目标指向很明确,以充满活力的青年群体为主体,成为聚集知识和人才的载体,为形成实验探索型的青春文化构筑了新的文化基础。

移民文化带来优势,也随之产生一些问题和矛盾。移民给**带来新的活力,激活新的文化观念,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会给文化发展特别是相对稳定的文化模式的形成带来阻碍。一是**人的总量结构中移民固定人口只占1/3,另外2/3是流动人口,移民固定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比例失衡,形成城市文化总体发展中的复杂结构矛盾体。移民是以定居为目的,从情感、心理上都认同这个城市,认为是城市的主人,必然自觉地作出文化上的选择,对传播建构文化持积极态度。而流动人口则不同,如同一本小说的题目所冠之的,认为**是“别人的城市”,心态上往往游离于当地文化之外,对城市的文化建构和发展不甚感兴趣,缺乏主人翁精神,因此,对整个城市文化结构的形成带来很大困难;二是移民人口中素质高低落差较大,一部分是具有高学历和较高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他们从文化较发达地区迁入,而另一部分则是来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中小城市或县城迁入的移民,由于不平衡,对文化发展特别是新文化的建构,还缺少应有的武装,需要做补课工作;三是第一代移民很难摆脱原生地带来的地域文化观念,容易迷恋忠实于原有家乡地域文化,将原生地文化复制到迁入地,对传统的地域文化带有怀旧情感,在新文化的建构中,这些人有时虽然热情很高,却往往以对原有文化的过分迷恋情结和惯性,对新文化表现得冷漠,对固有文化的僵化理解和偏执,甚至以偏概全,客观上阻碍了新文化的建构;四是由于我国多年的贫困和落后原因,一部分移民是以改变生存状态为前提迁入**的,先脱贫再发展文化,成为社会转型期一些文化人的现实,这与世界上一些文化艺术古国人们的追求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别;五是移民中一流的文化人才缺少,知名度高、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非常缺乏,世界移民、海外优秀中青年文化学子移民少,因而,文化界的代表人物少而又少;六是在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明确,任务很重。而从现状看,一些门类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相对匮乏,与形势的需要和所肩负的重任不相适应。例如,顺应现代化发展趋势、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生产和文艺创作中对高新技术手段运用自如的人才很少,黯熟市场规律、懂得经营和操作、具有现代文化艺术管理经验的人才也不多,而**音乐厅、中心图书馆等几个重点文化设施正在加紧建设,不久将落成使用;市属几个文艺团体的改革也在加快步伐进行,都急需一批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四、要使**文化实践模式的探索性实践取得成功,需要化大力气抓好以下十个方面:抓教育,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抓规划,建设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建筑富有人性的城市形象文化;抓保护,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利可持续发展;抓重点,形成若干个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艺术团体,提升城市文化品格;抓产业,建设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结合;抓普及,推动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抓提高,促进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抓人才,造就一批文化名人;抓载体,设立国际性文化艺术节庆,开展标志性文化活动;抓合作,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当然,这十个方面,是可以有所侧重的。鉴于**的现实状况和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急迫需要,重中之重,就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的行动。一是集中公开召聘一批急需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以开阔的视野识才选才,为新世纪文化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二是要有计划地选派一批文化艺术专门人才进修培养,以优良的环境留才育才,通过培养,涌现一批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文艺专门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两相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及熟悉WTO规则和文化市场运作的外向型人才,为顺利实施精品战略编制合理的人才结构;三是尽快成立“**市文艺评审委员会”,以有效的手段规范操作,为繁荣文化艺术创作、促进精品生产提供切实的机制保障;四是抓紧设立“中国(**)国际艺术节”的论证工作,使之早日变化现实,以符合国际惯例的运作激活文化资源,为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扩大城市文化影响、推广城市文化形象提供有效的载体。令人可喜的是,**市前不久出台了促进文艺事业发展的五项措施,已将有关内容提高了议事日程上,并正在逐项附诸实施。

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必须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要用科学的眼光、技术的眼光、经济的眼光,还要用历史的眼光、文化的眼光、审美的眼光。用这样的眼光来进行文化建构才是实实在在的,才能使**这座移民城市的文化建设对民族文化发展并最终融入世界文化提供全新的参照。

第三篇: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思考

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思考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换的巨型社会变迁过程。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文化积累的继续和开拓,是人类历史上文明演化的进步和发展,不论是物质文化文明还是精神文化文明都是如此。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所要建设的社会状态。

众所周知世界的文化并不是唯一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文化的各种差异,矛盾。从古至今,中国的华夏文明在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发展繁荣,终成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大气象。但从近代开始,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西方文化逐渐开始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中,来到了中国人民的身边。更随着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步入现代化的进程愈演愈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矛盾越发明显。总体来说,中国文化是心性之学,所谓道本人心,不须外求,中国中心观是儒家理论。西方文化是科学逻辑之学,注重实证,往往通过科学实验证明理论的正确,注重事物的差异性。

在西方进入中国之前,中国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社会,千古一系的封建主义农业文明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发展体系。而当今世界的现代化、全球化潮流中,文化与经济有着相互融合、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中国,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当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如火如荼的发展,文化问题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影响中国的其他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事实上,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文化冲突既表现为对抗,又表现为交流,在交流中达到的结果则是融合。每一次文化冲突都必定伴随着文化融合。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各民族普遍交往、相互作用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就更是如此。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是以文化融合为价值导向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融合又是在文化冲突中实现的。在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关系中,我们既不能搞文化相对主义,也不能搞文化进化主义。文化交往中不平衡性说明当外来文化全方位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外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对于中外文化冲突,在我国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方面表现在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具有某种程度的暧昧性和矛盾性。对物质文化和科技文化一般乐手接受,而一旦涉及到精神层面则常常比较踌躇,甚至是内在抵制。另一方面对待西方文化还存在着理智与感情的矛盾,从理智上说,中国人愿意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文化,从感情上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深深的留恋。对中西文化的这两种不同反映使中国人一直不能摆脱传统本体论和全盘西化论的思维方式。事实上,两种文化遭际相遇,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也不是用一种文化去抵制、反对另一种文化,它们之间既有对立,又有统一,既存在着对抗、冲突,又有对话、融合。对此,未来即使有科技的普及和西方势力的扩张,仍将至少有七、八个大的文明存在。为此处理这

些文明之间的冲突时,必须通过对话而达成共识,而不能带着霸道的心理。不可否认,在西方走向后工业时代的过程中,从西方思潮中发展出一条向东方文化寻找清热解毒良药的潮流,他们希望通过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来疏理西方文化中物质沉淀的阻塞,这无疑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相融趋势。从基本理论原则上看,解决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问题:一是要突破制度壁垒,搞好文化采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水火不相容,两种文化只能是此消彼长的二元对立关系,这对我国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应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手段和方法一概排斥,畏首畏尾,要敢于从资本主义的文化成果中“拿来”;另一方面,对传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僵化必须抛弃,对过去机械排拒的资本主义文化具体成果,要敢于借鉴、利用,大胆吸收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但是文化的吸收、采借不能脱离中国国情,要根据自己民族文化的个性和需要有选择地吸收。否则,就会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排斥和抵制。二是融合中西文化二者之长,达到他们“取其所长、去其所短”的目的,创造既具有充分现代性亦具有浓郁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化目标文化,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是搞好民族文化的推陈出新。西方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看似“新潮”所至,实际上是民族文化发展滞后的折射。只看积极发展本民族文化,才能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保持自己文化的特质。为此,必须对传统文化不断进行推陈出新。通过提供精品文化、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文化娱乐导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四是反对民族狭隘论和民族虚无论。一方面,在保持民族特性的同时,平等、公允地对待一切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在弘扬时代性的同时避免由照抄照搬而带来的对本民族文化的亵渎和对西方文化的浪费。

其实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前进中,文化的各种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随着21世纪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文化的“你死我亡”已经成为过去式,已经成为一种落伍的观念,要想我国的传统文化继续灿烂的繁荣发展、亘古流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时代的潮流。但文化融合,并不是中西两种不同民族文化的外在凑合,而是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扬弃达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从而创造出一种新文化的目的,从而实现的民族文化的时代化以及时代文化的民族化的创造过程,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思想文化的引领。

第四篇:儒家文化与文化现代化

儒家文化与文化现代化

儒家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并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的精华是我们今天需要着力去继承和弘扬的。但是,由于中国儒家文化是在长期的封建制度、皇权统治、小农经济环境和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糟粕。面对21世纪人类跨文化交流这一大任务,中国人要想在跨文化交流中占主动地位,首先要实现“文化自觉”,并进而反思中国儒家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做到吸取精华,弃其糟粕。

任何国家、民族的现代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在解析批判基础上的阐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是辩证的对立的统一。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我们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态度来认识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作用与影响,包括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1、积极影响:文化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儒家思想

物质文化、科学主义统治世界几百年后的今天,已发展到了其文化体系的顶点,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缺陷:第一,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无节制追求,必然导致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生态失衡。第二,个人主义的膨胀,必然导致对社会组织和他人的威胁,并造成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第三,社会产品越多,社会结构越扩张,人就越是淹没在物质生活之中,成为社会追求物质财富的工具。这就导致人失去其主体性和自身价值,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现代病的出现,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东亚经济圈却一直保持着经济持续发展的势头,中国改革开放短短的 30 年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几百年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有着悠久儒家文化传统的中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以上事实来看,是否可以对儒家文化作这样的定位:当现代化处于启动阶段时,由于社会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追求秩序与和谐的儒家文化确实阻碍了现代化的产生。而当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并面临危机时,需要维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秩序,需要现代化机制的良性运转,儒家文化的整合价值就能发挥作用。近代以来西方物质文化的缺陷可以在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得到弥补,这就为儒家文化的再生提供了契机。

中国文化在许多地方是与西方文化相对立的。比如,中国重国家,西方重人民;中国重大一统,西方重多元化;中国重礼制,西方重法制等等。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虽然已不复存在,但是千百年来,它对与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即便是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处处可以见到他的影子,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完全割裂与他的关系,反而应该从中总结出资深的特点,发展出中国的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认清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消极影响:

第一、重道轻器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是一个最高范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与“道”相对的是“器”,指各种派生的、有形的或具体的事物。孔子早就明确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器”,讲究“安贫乐道”,即使处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知”的境地,也不改其志。但是由于重道轻器,儒家又把道理解为“大道理”和道德原则,似乎只有搞政治、讲道德才是重道,而关心经济、研究科学技术等都与道无关,因而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轻视科学技术、生产创新等弊病。这正像罗素在《中国问题》中指出的:“中国有一种思想极为根深蒂固,即正确的道德品质比细致的科学知识更重要。这种思想源于儒家的传统”。

儒家思想从孔子开始就非常关注社会人生,注重伦理道理,将人生最大的理想视为“治国平天下”,而轻视对自然的研究,对于与安邦定国、国计民生关系不密切、不明显的知识缺乏热情,一切以伦理道德为重,把研究自然视为雕虫小技,旁门左道。儒家强调内在的修养,重视尊孔读经,形成了一种封闭的解经式的研究方法,极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国古代创造过很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封建社会末期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中国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尤其在自然科学方面,根本就没有产生我国的现代科学、实验科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这些与儒家不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重人情贵亲疏”对现代化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在传统社会,中国人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一直受到血缘和家族关系的左右,君臣关系和朋友关系被视为血缘关系的推广。儒家历来研究最多的人际关系也是家庭血缘性的,在实际运作中,很多儒者通常也是以人情关系来代替道义原则。

儒家文化重视“亲缘”关系,并同时把它扩展到了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儒家认为社会的基本关系就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伦。把本没有血缘关系的朋友、君臣关系,加以拟血缘化。由此形成的人际关系使中国社会人际之间在利益上“公”、“私”不分,在心理上“人”、“己”难离,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依赖关系。亲缘社会的“亲亲”原则,把照顾亲属关系合理化,并视为合乎人情,而当个人获得了实惠和好处时,往往归结为某人的恩荫和庇护,这样就形成各种形式的个人依附关系。将这种恩荫关系渗透在整个社会中,就形成了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以亲缘关系来取舍人际关系,决定社会交往的远近亲疏,以家族为本位参与社会生活,必然会造成裙带风和家长制作风。这种亲缘关系扩展的直接结果是,在社会组织中从上到下人们可以随意安插亲属和亲信,编织关系网,人与人之间崇尚庸俗关系学,干部之间的裙带关系屡禁不止。而等级差序又导致特权和依附心理,滋长家长制作风。亲缘关系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泛化和极端化,严重地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和社会秩序,污染了社会风气。

第三、儒家文化重整体,倡协同的特点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在个人与人生的问题上,由于儒家文化重奉献,重仁即爱他人,强调修身克己,其正面的社会作用则是引导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统治的巩固;其负面的社会作用则是会磨灭个人的个性、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正由于如此,也就会限制、扼杀人的贡献。

儒家学说一向强调一种“群体主义”的人生定位,强调“能群”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这种群体主义要求每一个人都“忘己”、消融于群体之中,而且却并不主张平等,而恰恰是要保持等级。结果必然是依等级、辈分形成普遍的“下对上”的人格从属关系、依赖关系。比如儒学思想鼓吹封建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法制度,主张实行特权政治和家长专制。这些思想严重地贬低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压抑了人性,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这套封建思想意识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们长期在封建礼教的控制下生活,很难迈出新的步伐。在这种儒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因袭惯例、迷信权威、盲目服从、思想刻板、听天由命、与世无争、安分守己、处事老成、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以及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保守性格。

第四、儒家“中庸”思想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出的道德最高标准,他认为“中庸”是一种最完美的品德,它的含义就是要信守其“中”,“过”与“不及”都是错误的。他认为具备了这种品德,在处理天人关系、人际关系时,就能符合物理人情,无过无不及,就不会因处理不当而引起烦恼。

孔子认为要达到“中庸”这种标准,就必须遵循“礼之用,和为贵”的处世原则。的确,“和为贵”能使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和谐、稳定、安宁的状态中。从现实意义上说,“和为贵”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于发展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但同时,我们仍应注意到,没有原则的一味“讲和”也有很大危害的。不讲原则地讲和,容易导致和而不争,使中国人缺乏竞争、拼搏精神,放弃社会责任,产生自欺欺人的心理。另一方面不讲原则地讲和、礼让,也使中国人法制观念淡薄。中国人最忌讳的就是对薄公堂,人们更喜欢“私了”,认为这样不伤“和气”、“不失面子”,除非万不得已,人们是不会走向法庭的。这些都是深藏于中国人心底的传统文化思想“和为贵”在作崇。

由此看来,“过犹不及”、“允执其中”的道德标准以及为实现这种标准而遵循的“和为贵”的行为原则,在当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着消极影响。

在中庸思想影响下,中国人不喜欢“异端”,在为人处事中趋向客观,做事力求准确无误。一味重中庸,强调“过犹不及”,久而久之,使中国人陷入了害怕矛盾、冲突和竞争状态。并且扼杀了人的个性,使人寡言少语,吞吞吐吐,行为不露锋芒,明哲保身,进而使中国人缺乏怀疑、开拓、创造、接受新生事物的精神,并进一步阻滞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中国人的发展。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的主要思想成果,千百年来已经内化为我国国民性格的一部分。中庸思想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是形成了安分守己的国民性格,“月满则亏,水盈则溢”成为人们立身行事的警世哲学。人们总是相信物极必反,因而“知足常乐”成为了人们的人生信条。这种知足的小农经济思想造成了东方文化心态中的不思不虑的安分意识和向内意识。时至今日,中国社会正实行对外开放,让世界文化走向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必须克服保守安分、自足封闭的心理,以平等客观的心态,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接轨。

我们应承认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精神实质及精华,将会与中华民族共存。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

4.儒家文化需要现代化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原有的儒家思想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了,一种文化一种思想,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调正不断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永葆青春,生命力才会更加长久。另一方面我们不断的向世界其他国家寻求新的思想,企图可以以此强国,但是从我们一次次的借鉴,一次次的经验来看,照搬是不可行的,一个理论的产生,是有着自身的内在外在原因的,他总是有一定的适用条件,而不是万试万灵的仙丹。国与国不同,各国之间国情不同,地理人情不同,国际间关系形势不同,如何才能将国外的文化,思想理论转化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可以促进国家发展的理论,这就有一个中国化的问题。国外的思想需要中国化,儒家思想需要现代化,如果二者能够结合,那么将会对国家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儒家思想忽视个人权利,权利以家庭为单位,皇权至上,妇女的社会地位地下,束缚个人意志自由,造成人格的不完整,这一切在那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封建社会虽然起到了稳定社会发展,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但是,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这种思想就显得陈腐守旧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不断的在反思,并且不断的学习摸索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一些学者开始批判儒家思想的迂腐,并且从西方的先进思想中寻找希望。到后来的五四运动,人们找到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实了的真理。于是儒家思想被刻上了迂腐,不合时宜的标签,而逐渐被人淡忘。大部分的学者们将精力投入到当代的一些主流思想的研究当中,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更是向往欧式的生活,对儒家思想嗤之以鼻,认为这么老旧的东西就盖被历史尘封。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中国文化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两点:现代化必须以传统为基础;传统必须以现代化为目标。中国文化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既面对着有利因素,又面对不少障碍。中国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快慢,还是取决于中国能否用足,用好和用够各种文化优势,充分发挥本国文化的积极作用,尽力克服劣势阻力,排除障碍,把各种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限制在最小的程度上。

第五篇:《古代文化与现代化》

浅谈古代文化与现代化

从个人的观点出发,有:在我们国家当前的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并没有框架性的作用,真正建立框架的是社会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传统文化的确是文化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现代的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并没有起着框架性的作用,即便有也只是局限于在非常有限的很小的某些层次的范围内。在我国也是如此。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诸多的内容。而其至今仍发挥余热的只是少数的精华。如公认的美德、神奇的文字,伟大的发明等等。这些对于激励民族追求崇高完美的人格、拥有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方便民众的某些物质生活等诸多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其中也有所“隐藏”的落后腐朽的东西亦有如封建迷信思想、封建男权主义、等级观念等,诚然,这些还存在于一些人的思想中,但相对于认可并接受了现代思想的人来说,这只是一个小数,此处不一一论述。

框架性的作用也即意味着支配性或某种程度上的决定性作用。也许对于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变革的思潮,曾经为社会变革先导的主张,在当时的背景符合这一说法。而对于传统文化,也即过去的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显然不能和对当时的境况的作用相比,自然无法承担框架性或支配性或某种程度上的决定性的作用。须知,我国传统文化在历经千年风雨,自然不可避免的包含有积极与消极的内容,发展至现代,糟粕虽已总体抛弃,留下的精华是少量的而且是递减的。故我国传统文化是无法在现代化中起框架性作用的。

对于此,可以从广义的文化的以下五个个方面(物态文化层此处不做分析)

加以详论:

1.政治上,原始政治、奴隶政治和封建政治与现今的民主政治相比:原始政治中的“禅让”早已不适应社会私有制发展的历史潮流,奴隶政治下的“神权王权”与“邦国宗法”也在经几次变迁后愈加无法比随之演变而来的“君主专制”及“中央集权”更能控制不断拓展的疆域,封建政治在其建立之初起着起着强大的推动凝聚与融合发展进步的作用,而在其历经千年的不断加强与巩固的同时,也最终走向了没落,总之,前三者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影响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余下的是极其少量的政治观念如:原始政治里的“让贤”、奴隶政治里的“礼仁”、封建政治里的“中央集权”与“行省管理”等给世人借鉴,固然不只这些,但真正起着积极作用的的确是少之又少的。现今的中国政治可以说是引进西方政治并掺入中国传统政治元素的产物,具有非常明显的“西本中化”。

2.经济上,原始经济、奴隶经济和封建经济与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比,原始经济与奴隶经济与当今经济可以说已毫无瓜葛,即便不可否认其作为历史前期经济发展中的铺垫或基础作用,对于封建经济里的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而言,前者已经完全被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农业发展模式从地域上边缘化了,只存在于一些极其偏僻和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地区,而后者的封建性质决定了其注定被现代的商业文化所取代,当然,一些基本的经济运作形式也即政治经济学上讨论的一般经济规律下的经济形态在前三者的存在的同时,在当今也是存在并发展着的,这可以归结为前三者在经济上从文化层面对当今经济的影响,这相比于现今的经济理论对现今经济的影响,就显得微乎其微了。

3.文化(狭义的)上,原始文化、奴隶文化与封建文化和现代文化相比,原始文化因其历史的久远性及物质的消亡性,只留下十分稀少的原始遗迹和一些美丽的传说,这对于研究华夏文明和人类文明起始具有重要作用,受其影响大的人的范围如:人类学家包括内的考古学家、语言学家、民族学家等是小的,而其对影响范围大里的人的影响本身又是小的,因为普通民众更多的把其当做原始时代的历史知识来学习或将其作为一种业余兴趣来对待,这种影响显然是浅显的。当然,来源于原始文化的炎黄祖先与图腾崇拜等一直延续至今,影响深远,却很难再找到其他更多的类似的东西了。奴隶文化,在其时代前期,留有大量文字及器具,但文字大多难以辨识,故对于这一段历史也是模糊的,其影响更是小的,直至周时代才有较为详细的历史记载,尤其是后周时期也就是之后的东周时期,虽处乱世,在文化上却是名家辈出,百家争鸣,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时期,该阶段的成果一定程度上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封建时代发展起来的封建文化正是继承了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思想,并且不断发展前人的思想,之后便又历经了千年演变。在这一过程中,从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方面在一个大环境里潜移默化地培育了共同的文化素质、风俗习惯等,这些文化元素如:诗歌、水墨画、书法、阴阳、春节等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根深蒂固,其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相比之下,现代文化可以说只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修补,并未改变我们最为基本的文化特性。故我国传统文化在文化(狭义的)这一层面可以说是具有框架性作用的。

4.道德上,原始道德、奴隶道德与封建道德和现代道德相比,原始道德中最为本性的掠夺与野蛮,礼让与崇敬,二者相悖,却同时延续到了现代,其中也有自强与集体和追求安稳的品质等优秀的传给了现代。奴隶道德中,前期只记载有更多的野蛮与人性的欠发觉,后期逐步发展来的“礼”则极大地完备了道德,尽管其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但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历史的进步。这些奴隶时代的礼制几经波折,再后来脱颖而出的就是“仁”的这一大体系。这可以说是后来封建道德的雏形。在封建道德中,典型的发展便是儒家道德的主流发展,有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之后便是程朱理学提出的“纲常名教”。最终的发展结果概括地说,即仁、义、礼、智、信、忠、孝、仁、勇。这些道德如果放回封建时代,以现代的视角观察显得不尽合理。但这些道德从本质讲确实是美德,作为印记已经深深烙在人们的心里,内化为民族基本的气质与气节。尽管,如“孝”在家庭民主、人人平等等观念的冲击下已不是先前的内容,但其最为本质的东西还是存在的;“忠”也在社会民主、国家民族主义等思想的改造下不再是尽忠于私,更多的是忠于身处其内的集体,归根到底仍是一种“忠”的品质,仍然是好的东西。因此,在道德上,其发展一脉相承,我国传统文化在这一层面起到的是一种框架性的作用。

5.科学上,原始时代、奴隶时代与封建时代和现代相比,原始时代与奴隶时代的科学的含量是少的,大多是生活科学,前者的 “钻木取火”、“以泥制陶”、“神农尝百草”、“仓吉造字”等,这些美丽传说传诵的均是为了生存而探索出来的简单科学,尽管当时的人们也许或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一个奇迹;而奴隶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创造出了越来越丰富的生产生活工具,典型的前期的便是青铜器与纺织技术等,前者是为战争及贵族生活享用,后者则是穿衣需求使然,后期的铁犁牛耕,则是农业生产的需要,凸现出了很强的实用性;在封建时代,天文历法、算术、医药、农学等许多方面虽然也有

卓越的成就如:《甘石星经》、《守时历》、《梦溪笔谈》、《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农政全书》等,但这些成就基本是围绕农业生产而展开研究得到的结果,就不可避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众多科技成就都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并加以自身经验的理论总结,大多是泛化论证,缺乏量化分析与研究深藏其中的根本的逻辑推理,这与很多时候的社会环境与背景如:束缚创新思维的社会主流思想,本质上排斥科学的小农经济,功利与学术追求的不对称等等不无关系。因此,古代科学技术对于农业文明时代是可行的,而面对如今要求具有严密逻辑论证与系统的理论支撑的近现代科学下的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就注定要落后了许多。因此,传统文化在科学上缺乏内在的本质逻辑研究的这一内在特性和很多其身处其中并对其较为不利的社会环境与社会背景的外在因素,或多或少决定了其后来的命运。也即,我国传统文化在科学上,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展示出来的最多是曾经的骄傲,真正起框架性作用的是来自西方的近现代科学。由其创造的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的世界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综合上述论证,知:传统文化在文化(狭义的)上、道德上是具有框架性作用的,而在政治上、经济上、科学上只是起着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真正决定一个社会现代化的,显然,政治、经济与科学在作用中的比例比文化(狭义的)、道德要大,因此,总体上说,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起着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只是在某些层面有框架性的作用。这正是由文化的时代性与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也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得以区别。

下载关于伊斯兰文化的现代化思考(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伊斯兰文化的现代化思考(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穆斯林的葬礼》与伊斯兰丧葬文化

    《穆斯林的葬礼》与伊斯兰丧葬文化 马倩妮 本文从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入手,简要概括了穆斯林葬礼的基本礼仪,在此基础上对穆斯林葬礼中所蕴含的伊斯兰丧葬文化进行了剖析。......

    楚文化的现代化思考

    楚文化的现代化思考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楚”既是民族概念、国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还可引申至文化领域。楚文化的主要构......

    文化思考

    文化创新的思考 文化的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创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在当代中国,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

    传承文化经典 创新中医现代化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之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与现代西方医学在基础理论、诊断过程、治疗机理和施治方法上存在巨大差异,目前中......

    伊斯兰经典话语[合集5篇]

    伊斯兰教经典语录 伊斯兰经典话语 你耕耘今世如永活不死,你耕耘后世如明天就死。 ◆不讲信用者无正信,不守盟约者无正教。 ◆骗子不是我的教民。 ◆清洁是信仰的一部分。 ◆伪......

    读书笔记,宗教伊斯兰

    □课程作业 任课教师 ■课程论文 分数 □调查报告 □当堂测试课程(作业)题目: 读《谁代表伊斯兰讲话》有感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开课学期:2015-2016-1学期 学院......

    西班牙伊斯兰园林

    当今的现代社会造成城市环境越来越拥挤不堪,人们居住在越造越高的楼房里,居住环境日益背离原先对美好的居住要求的时候,就应境产生了“闲适、从容、意趣与浪漫及奔放”的生活意......

    对治理现代化的一点思考

    对治理现代化的一点思考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21世纪初,在基本实现“四化”的基础上,又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