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文化体系的特征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浅析

时间:2019-05-15 00:0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伊斯兰文化体系的特征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伊斯兰文化体系的特征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浅析》。

第一篇:伊斯兰文化体系的特征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浅析

伊斯兰文化体系的特征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浅析

摘 要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它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在吸收融汇东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础上而创造的具有伊斯兰特点的新文化。伊斯兰文化具有其鲜明的特色,其文化体系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突出的贡献。本文主要论述了伊斯兰文化体系的形成和特点及其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关键词 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体系;贡献

伊斯兰文化,又称为“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在吸收融汇东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础上而共同创造的具有伊斯兰特点的新文化。这种文化兼容了多民族的文化特点并在其基础上形成多学科的知识形态,它广泛使用阿拉伯语创作,具有显明的伊斯兰色彩。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及罗马文化并称为古代四大文化体系,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伊斯兰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伊斯兰教在中古时代的发展 ,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即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伍麦耶王朝时期(661~750)、阿巴斯王朝时期(750~1258)和奥斯曼帝国时期(13 世纪中叶至 18世纪中叶)。伊斯兰文化形成于伍麦叶王朝(661~750),在阿巴斯王朝(750~1258)达到鼎盛状态。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在这几个时期里,阿伯人不断向各个方向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形成了幅员广大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政治的统一,政治的统一使得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经济有了很大是发展,而经济的繁荣又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阿拉伯人在汲取、借鉴、容纳外来民族文化方面,表现出积极、宽容和开放的心境,他们广泛吸收被征服地区的先进文化 ,开始形成具有多民族文化特色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这时阿拉伯的学术研究工作 ,如宗教学、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文学、星相学、哲学、化学等的研究工作业已普遍展开。同时,阿拉伯帝国通东西各方交通比较畅通,各地区民族之间的交流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这样就加快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8世纪中期,也就是阿巴斯统治时期,经济文化都得到的很大的发展,并逐渐达到鼎盛时期。国家对发展科学文化采取大力倡导和赞助的政策,并投入大量资金在首都和各主要城市广建清真寺、学校、图书馆、天文台、医院和翻译机构,并以重金搜集珍本书籍予以收藏和研究,这时出现了“百年翻译运动”。这是伊斯兰文化发展史上最具里程碑的重大事件。古希腊、罗马、波斯和印度的哲学及自然科学等古典著作100多种被译成阿拉伯文,学者对其作了大量考证、勘误、注释和评论等工作,产生大批各民族的学者,他们的著述丰富多彩,涉及面很广,对古典文化作了重大的发展和创新,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9世纪中叶起,阿拉伯帝国开始解体,到了奥斯曼帝国时期,在文化上却没有取得特别引人注目的成绩,13世纪蒙古人的西征灭阿巴斯王朝,中世纪伊斯兰文化逐渐趋向衰落。

二、伊斯兰文化体系的特征

伊斯兰文化有三个渊源:一是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如阿拉伯语及文字、诗歌、谚语、故事传说、音乐等。二是伊斯兰教文化,最具代表的是《古兰经》和《圣训》。三是吸收外来的文化,如希腊的哲学、各门自然科学,罗马的政治、法律,波斯的历史、文学艺术,印度的数学、天文学、中国的四大发明等。这些多样性的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兼收并蓄,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形成。这些因素造就了伊斯兰文化的几个特征:承上启下、兼容并蓄、连贯东西。

古阿拉伯帝国对新征服地区各民族的各种文化兼容并蓄,经过加工改造赋予其阿拉特 特色。它继承和吸收了古代东西方宝贵的文化遗产,把东方科学注重描述和希腊文化注重逻辑推理的不同传统有机结合,成为中世纪古典科学的集大成者。具体说来,它继承了阿拉伯固有的文化,如阿拉伯语言文字、诗歌、星象、音乐等,并将其不断发扬光大。弘扬了古埃及文化、古代两河流域文化的优秀遗产,吸收了古希腊的哲学和自然学科、古罗马的政治和法律、古印度的数学、天文学、医学、宗教哲学的精华,在此基础上创建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处 ,位于巴比伦和埃及之间,这两个国家是世界最古老的两大文明发源地,北方与希伯来接壤 ,东方和南方则通过海路与另两个文明发源地———印度和波斯联系起来。这个半岛就处在东西方交往的要道上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阿拉伯文化与古老的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有亲缘关系 ,这显然有利于阿拉伯文化继承和吸收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希伯来文化。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积极引导阿拉伯人向外国人学习,向外族人学习。正是在这种精神推动下 ,才展开了大规模的“百年翻译运动”,广泛地吸收了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的文化。他们首先翻译的是波斯的典籍 ,吸收的是波斯的文化。其次是翻译印度的典籍 ,吸收印度的文化。第三是翻译希腊的典籍 ,吸收希腊的文化。第四是犹太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对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正是由于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 ,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成为东方和西方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体。

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成就和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中世纪伊斯兰文化在宗教、哲学、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都曾取得辉煌的成就,几乎在所有学科领域都独领风骚。因篇幅所限,本文着重介绍其在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所作的贡献及其影响。

(一)自然学科。天文学和数学:制定了天文表和较为准确的历法,测定了太阳系已知星辰的位置,确立了各星座及300多个星宿的名称,将几何学的正割和正切概念及计算法引入天文计算,发现月球的“二均差”和地球的近日点运动,推论出地球绕太阳运转,主张太阳中心说。阿拉伯人在科学文化上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加以应用推广并传入欧洲,为西方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阿拉伯的数学,也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花剌子密是杰出的数学家,他是最早编写算术和代数的学者。代数学和用阿拉伯数字的计数法,都是通过他的《积分和方程计算》传入欧洲的。

医学:阿拉伯医学家在吸收东西方古代医学成果的基础上,对世界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拉齐斯和阿维森纳是阿拉伯医学两位杰出的代表。他的《天花与麻疹》和《医学集成》最为著名。上述著作曾被译成拉丁文、希腊文、英文、法文等多种语文,在欧洲流传几百年,对西方医学产生很大影响。阿维森纳(980—1037)是杰出的医学权威,他的名著《医典》是阿拉伯医学的结晶,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医学著作。

光学:在光学方面,穆斯林否定了欧几里得和托勒密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光线是来自观察的客体,光是以球面的波状形式从光源上发射出来的,从而推论出物体光线反射和折射的定律。

(二)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

(一)文学和艺术。文学是阿拉伯—伊斯文化光辉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学作品包括谚语、诗歌、散文、寓言、故事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多富有哲理性。如《一千零一夜》等文学作品。阿拉伯的艺术,以建筑艺术最具特色,并且集中地表现在清真寺的结构和装饰方面伊斯兰建筑艺术,伊斯兰建筑别具一格,包括清真寺、伊斯兰学府、哈里发宫殿、陵墓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是世界建筑艺术和伊斯兰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同印度建筑、中国建筑并称东方三大建筑体系。

(二)历史和地理。阿拉伯帝国时期,历史学和地理学的研究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伊斯兰史学最初撰有先知传、圣战史及贵族宗谱等著作,后来出现了编年通史或纪事本末通史、地方志、人物传记、国别史与历史哲学等著作。泰伯里的《历代先知和帝王史》、麦斯欧迪的《黄金草原》、伊本·阿西尔的《历史大全》等都是著名的史学著作,代表了伊斯兰史学的最高成就。

(三)在宗教科学领域。伊斯兰教的宗教学科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古兰经》和圣训为依据;在探讨基本信仰、宗教制度、立法的根本原则问题上,逐步形成各门相对独立的宗教学科。各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丰富和完善了伊斯兰的教义学,巩固了穆斯林的基本信仰。

(四)哲学。在哲学领域,深受希腊哲学和波斯、印度学术思想的影响,将东西方的哲学思想遗产同伊斯兰教的认主独一的教义思想结合,形成伊斯兰哲学。他们提出了自然泛神论和双重真理论,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使哲学摆脱宗教教义的束缚而独立发展。

总之,中世纪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把东西方古典文化融为一炉并发扬光大,在古文化向近代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对亚洲、非洲、欧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埃及 艾哈迈德·爱敏著 ,纳忠等译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2】黎巴嫩 法胡里著 ,郅溥浩译 1 阿拉伯文学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

第二篇:古埃及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古埃及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古埃及人以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创造出古埃及文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而且为后世西方文化的发端和繁荣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但古埃及文化的光辉成就,不是在孤立环境下取得的,而是在与周边文明的交往中吸收了不少有益的养分,得以丰富、充实和壮大的结果。这一过程促使埃及文化的外向辐射与传播。

古埃及文化和思想是通过腓尼基人传遍东地中海沿岸各国和岛屿的。早在前王朝时期,埃及与腓尼基就有经济和文化接触。为了进口建造神龛和宗教建筑必需的木材等原料,古埃及人加强了同腓尼基人的往来。他们在比布鲁斯修建起自己的神庙,发展与该城的贸易关系,这样,埃及的文化与思想首先传给了腓尼基人。在人类文化史上有着巨大意义的腓尼基字母,是在埃及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埃及的24个辅音字母,经喜克索斯人的再创造成为26个辅音符号构成的字母文字。喜克索斯人虽未完成这种文字改进的工作,却“对西亚腓尼基字母的产生发生过重大的影响”。腓尼基南部地区创造了由22个字母构成的字母表,腓尼基北部地区创造了以楔形文字为基础的29个字母,最后南部占了优势,由22个字母构成的字母表通行全国。用这种文字书写的文献中,掺和有埃及的象形文字,这说明,在创造字母的过程中,腓尼基人立了头功,但若没有埃及人打下的基础,他们难以成功。后来,腓尼基字母成为希腊字母、拉丁字母以及现代西方文字系统的基础和来源。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显而易见。

古埃及政治和军事上扩张,使它与东地中海的叙利亚、巴勒斯坦等的商业交流不断扩大。商业交流促进了文化联系,从拉斯舍姆拉、盖特奈和美吉索等叙利业和巴勒斯坦遗址出土的雕像、狮身人面像和装饰图案,都表现出了埃及的艺术风格,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考古方面的发掘和分析表明,公元前3150~前3000年埃及文化对巴勒斯坦的影响巨大。在巴勒斯坦发现的古埃及陶制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定居于此的埃及人制作的一些厨房器皿,其中有完全埃及风格和埃、巴混合式等风格;另一种是从埃及进口的器皿,如带有波状花纹和手柄的圆柱型容器。埃及人还把他们的建筑技术带到巴勒斯坦。安拜索尔泰尔哈里夫和阿什克伦等遗址的砖质建筑物,都是埃及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另外,埃及的一些手工制品,如调色板、陶器、石质工具、雕刻品也传到巴勒斯坦的泰尔-里什坡、泰里寇等地。

古埃及文化对西方古典文化的形成也具有孕育作用,在保存、传播西方文化遗产以及世界文化遗产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希腊文字是在腓尼基字母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是在埃及24个象形符号的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希腊的许多伟大哲学家、科学家和史学家都曾到过埃及,有的还在那里学习过,吸收了当地的文化成就,总结出自己的成果。一些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如毕达哥拉斯、德谟克里特、柏拉图等都到过埃及。泰勒斯认为万物始于水,复归于水,这与古埃及关于宇宙为水神的宗教传统有相似之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遍游埃及,搜集了大量史料,写下名著《历史》,最为可贵的是他能不带民族偏见地被埃及文化的辉煌成就所打动,实事求是地分析古埃及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影响。他指出,希腊人的一些宗教崇拜,如对酒神狄奥尼苏斯的崇拜、宗教仪式中用牺牲占卜、节日集会、游行行列等都是从古埃及人那里学来的。希腊人还从埃及人那里学会了量地法和几何学。梭伦立法中规定每个公民必须从事一种手艺的条文,也是从埃及法老阿玛西斯立法中学来的。在文学方面,古埃及的文学不论是在题材上或体裁上,都长期影响着古希腊文学,也影响了欧洲近现代文学。在古埃及文学的启发下,希腊人在诗歌和散文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由于古埃及文学对《旧约》文学的影响,而后《旧约》文学又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西方文学。在艺术方面,早期古希腊雕刻大都与埃及雕刻一样,是呆板的正面造型,如在提洛岛发现的阿黛密丝女神像,在萨摩斯出土的赫拉女神像,在特尔非和阿提下发现的阿波罗男雕像等,无论在造型、动作、表情、发式等方面都与埃及的作品相似。

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发明了莎草纸,它与传统材料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如质轻、便宜、易造、耐用、可卷折和便于运输等,于是得以大批量生产,作为垄断产品向地中海国家出口,在近4000年的时间内,是最受欢迎的书写材料。古代,埃及是生产莎草纸的唯一国家。由于埃及气候干燥,文件不易腐烂,有的至今还能在沙漠里找到。近100年来发现的莎草纸中有前2700~公元900年用十几种文字书写的文件,其中有希腊文、阿拉伯文、埃及文、科普特文、拉丁文、阿拉米文和希伯来文等。埃及是我们今天了解的记载最丰富的古代文明,这要归功于莎草纸,它不仅传下来了埃及文明本身,而且保持了其他文明。

古埃及人不仅把自己的文化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人类,也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成果,如闪族世界的多元文化要素、希腊文化等。当古希腊文化趋于衰落时,亚历山大城成了希腊思想和文化的中心,是它把希腊文化传播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再把它传到西方世界。如果没有埃及,很难设想希腊文化遗产能够保存下来。托勒密王朝统治之初,埃及人吸收希腊文化十分缓慢,尽管希腊文比埃及文易写,但从考古发现的纸草书中看到,用古埃及世俗体写的和用希腊文写的几乎一样多。希腊法律反映到埃及的法律文件中的进程也很慢,但埃及文化遗产却利用希腊文这一新的语言媒介得以传播。以后,在艺术等其他领域,埃及接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很突出,埃及的剧院、雕刻艺术品等与希腊作品相似。如亚历山大的头像,它属希腊利西普斯流派的传统,但也有革新,即用光线的明暗来表现面部轮廓,而不太注意表现头发和面颊。在绘画方面,亚历山大城既有埃及风格,也有希腊风格,如安富希的一个陵墓就有两种风格的绘画,这座陵墓主墓室的建筑式样和壁画,都混合着埃及和希腊两种风格。在科学技术方面,亚历山大城是当时的学术中心,云集了世界一流学者,创立了许多新的学说。执教于亚历山大城的欧几里德写下的《几何学原理》,奠定了古典几何学的基础。阿基米德早年游历埃及,在亚历山大从事学术研究,结识并受业于许多知名学者,他这位数学家和力学家,不但发明了多种机械,而且创立了“阿基米德定理”,这些成就既是希腊的也是埃及的,并由埃及得以保存和传播。

基督教出现后,埃及接受了它的一个支派,成为基础稳固的科普特教派的传播地。这一教派把基督教嫁接在古典文化上,从而得以继承希腊和罗马的文明,这是埃及对新生的基督教所做出的最重要贡献。埃及人创立的修道院制度,是对基督教的又一贡献,后来这一套制度在中世纪的欧洲得到进一步发展。伊斯兰教出现后,传入埃及。古埃及文化又接受了新兴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继续发挥着亚历山大学派的传统作用。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灭,死后永生,将尸体用防腐剂和香料制成“木乃伊”保存,并修建豪华坟墓,留下祭祀基金,创作祈祷文和“死亡书”。“古埃及人的这种来世观念对犹太教和基督教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古埃及绝非一具孤立、封闭、沉寂、枯朽的“木乃伊”,它不仅传播和扩展了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而且吸收、融合并创新了外来文化,进而保存与延续了人类文化。

第三篇:神奇的古埃及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世界史论文

埃及——世界文明古国1 埃及——世界文明古国

摘要

人们每每说到古埃及时,除了对她源远流长的灿烂历史抱以敬意外,还会被奇特的尼罗河文明深深吸引。金字塔、木乃伊、象形文字和太阳历,这些古埃及的文化结晶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中极为珍贵的部分。而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古埃及文化绝非孤立封闭的,它不仅横向传播和扩展了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同时吸收、融合并创新了外来文化,而且还纵向保存与延续了人类文化,对世界文化影响重大。

关键字:埃及文明 历法 金字塔

象形文字 木乃伊 世界影响关于埃及文明

在公元前4000年前就出现了以农业为主的文明古国——古埃及王国,它是世界上奴隶制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在技术方面,古埃及曾在很长时期内影响了周围的民族,为人类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因而,其基于意识形态外化的原初和科学技术必然在当时处于世界最高发展水平。

1.1源自古埃及的太阳历和公历

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历法——公历,我国常说的“阳历”,有人曾似是而非地称之为“西历”。其实,究其根源,这种历法并非产生于西方,而是产生于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

古埃及气候炎热,雨水稀少,但是农业生产却很发达。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着密切的关系。埃及的大部分国土都是沙漠,只有尼罗河流域像一条绿色的缎带从南到北贯穿其间。直到现代,埃及的的95%以上的人口也都集中在这条绿色的生命带中。因此,在希腊时代,西方人便把埃及称为“尼罗河送来的礼物”。古代埃及人更是将尼罗河视为“母亲河”。

尼罗河全长6648公里,同亚洲的长江、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并称为世界最长的河流。

尼罗河发源于赤道一带,主流叫白尼罗河,从乌干达流入苏丹,在喀土穆和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青尼罗河汇合,流入埃及。

在埃及境内,尼罗河每年6月开始涨水,7至10月是泛滥期,这时洪水夹带着大量腐殖质,灌满了两岸龟裂的农田。几个星期后,当洪水退去时,农田就留下了一层肥沃的淤泥,等于上了一次肥。11月进行播种,第二年的3至4月收获。尼罗河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每年的涨水基本是定时定量,虽有一定的出入,但差别不是太大,从没有洪水滔天淹没一切的大灾。这就为古埃及人最早创建大规模的水利灌溉系统和制定历法提供了方便。

古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逐渐认识到必须掌握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准确地计算时间,这就需要有一种历法。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

古埃及人发现尼罗河每次泛滥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他们还发现,每年6月的某一天早晨,当尼罗河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附近时,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以此为根据,古埃及人便把一年定为365天,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作为节日,这就是埃及的太阳历。

埃及的太阳历将一年定为365天,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回归年)相比较,只相差四分之一天,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准确了。但是,一年相差四分之一天不觉得,经过4年就相差一天。经过730年,历法上的时间就比实际时间推进了半年,冬天和夏天正好颠倒过来。再过730年,才能回到原来的起点。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凯撒(又译朱利乌斯·凯撒)决定以埃及的太阳历为蓝本,重新编制历法。凯撒主持编制的历法,被后人称为“儒略历。1.2世界文化遗产之埃及金字塔

埃及的金字塔建于4500年前,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西南约13公里的吉萨地区。金字塔底座呈方形,愈上愈窄,聚于塔顶形成方锥形的建筑,其四面都形似汉文的“金”字,因此中文称为金字塔。古埃及文称为“庇里穆斯”,是“高”的意思。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在埃及已发现的大大小小的近百

世界史论文

埃及——世界文明古国2 座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的吉萨省沙漠里的祖孙三代金字塔。它们是大金字塔(也称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

大金字塔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个国王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米,底面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占地面积约80亩。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组成,它们大小不一,分别重达1.5吨至160吨。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

第二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5年)的第四位法老哈夫拉的陵墓,因此被称为哈夫拉金字塔,塔高143.5米。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便紧挨着哈夫拉金字塔,据传人面是哈夫拉的模拟像。长期以来,由于该金字塔内的湿度过大、通风较差,墓室内部的墙壁出现裂缝。1992年,哈夫拉金字塔又经历了一次强度为5.4级的地震,受到了部分损坏。

吉萨金字塔属于埃及古王国(公元前3200-前2270年)时期的文物,而拉美西斯二世则生活在埃及新王国(公元前1560-前1100)时代。考古专家认为这一重要发现可能有助于人们揭示金字塔地区更多秘密。埃及金字塔无一不体现着古埃及的在建筑艺术上的登峰造极。它谜一样的历史,吸引了世界的关注。1.3埃及的字母文字和象形文字

埃及学学者们在位于尼罗河西边沙漠中的古代战士、信使和行商们从底比斯旅行到阿比多斯(Abydos)的故道上发现了据信是字母文字已知最早例证的石灰岩石刻,他们的发现将有助于确定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字母起源的时间和地点。

而埃及的象形文字更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文字之一,现时世上最广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体。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一种图形文字,称为象形文字。这种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因此大约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一种写得较快并且较易使用的字体。1.4埃及的医学和木乃伊

埃及人在科学方面的贡献,最大的是医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医学也始于祭师,同时其起源也富有神话色彩。就一般平民百姓而言,治病大半靠符咒不靠医药。

而提到医学不得不提下埃及的防腐技术,提到防腐又不得不提埃及的木乃伊,埃及的木乃伊是经过特殊处理而完好保存下来的尸体。前后三千多年期内,古埃及人将尸体制成木乃伊的方法有不少改变。不过多数学者专家认为防腐方法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发展至巅峰,当时一位第一流的防腐师大致依下述步聚制成木乃伊。

古埃及专门有一批人以制作木乃伊为职业,他们掌握技术,代代相传。在古埃及,制作木乃伊,生产与此有关的必需品,无疑形成了相当重要,规模又颇大的行业系统。这一行业的存在,表明古埃及人已掌握了物理、化学、医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他们用作干燥剂的氧化钠,经现代科学分析,乃是碳酸钠、碳酸氢钠、盐和硫化钠的混合物,可见这些物质的化学作用,当时已为人所知。略论埃及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古埃及人以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创造出古埃及文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而且为后世西方文化的发端和繁荣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但古埃及文化的光辉成就,不是在孤立环境下取得的,而是在与周边文明的交往中吸收了不少有益的养分,得以丰富、充实和壮大的结果。这一过程促使埃及文化的外向幅射与传播,从而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古埃及文化和思想是通过腓尼基人传遍东地中海沿岸各国和岛屿的。早在前王朝时期,埃及与腓尼基就有经济和文化接触。为了进口建造神龛和宗教建筑必需的木材等原料,古埃及人加强了同腓尼基人的往来。这样,埃及的文化与思想首先传给了腓尼基人。埃及的24个辅音字母,经喜克索斯人的再创造成为26个辅音符号构成的字母文字。喜克索斯人虽未完成这种文字改进的工作,却“对西亚腓尼基字母的产生发生过重大的影响”。在创造字母的过程中,腓尼基人立了头功,但若没有埃及人打下的基础,他们难以成功。后来,腓尼基字母成为希腊字母、拉丁字母以及现代西方文字系统的基础和来源。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显而易见。

古埃及政治和军事上扩张,使它与东地中海的叙利亚、巴勒斯坦等的商业交流不断扩大。商业交流促进了文化联系,埃及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以埃及对巴勒斯坦领土和文化侵略为标志的埃及和巴勒斯坦关系

世界史论文

埃及——世界文明古国3 的第四阶段也随之出现。考古方面的发掘和分析表明,公元前3150~前3000年埃及文化对巴勒斯坦的影响巨大。在巴勒斯坦发现的古埃及陶制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定居于此的埃及人制作的一些厨房器皿,其中有完全埃及风格和埃、巴混合式等风格;另一种是从埃及进口的器皿,如带有波状花纹和手柄的圆柱型容器。埃及人还把他们的建筑技术带到巴勒斯坦。

古埃及文化除对地中海沿岸各地外,对非洲内陆也有很大影响。埃及与非洲内地的文化联系在史前就已存在,法老统治下的埃及文明渗透到邻近各国。古埃及文化在与利比亚文化的交汇中,对利比亚文化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南部邻居特别是努比亚人在埃及军队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作为农业劳动者进入埃及,很快被埃及社会和文化生活同化。研究发现非洲的一些国家曾建立过与埃及相似的神圣王室,在库什、撒哈拉、约鲁巴和丰人中都曾崇拜山羊(阿蒙的神圣动物)。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古埃及技术、风俗习惯及信仰,与非洲较近代出现的一些技术、风俗习惯和信仰之间有许多相近之处。如对人的灵魂,埃及人和大多数非洲人都很重视;多贡人把巫术陶器埋入地下与埃及人把刻有敌人名字的陶器碎片盛在碗里,再埋入特定的地点相似;古埃及的埋葬仪式和11世纪加纳国王的埋葬仪式相仿等。由此可以推测,古埃及文化可能对非洲文明有过影响,至于影响到何种程度仍有待研究。

古埃及文化对西方古典文化的形成也具有孕育作用,在保存、传播西方文化遗产以及世界文化遗产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希腊文字是在腓尼基字母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是在埃及24个象形符号的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些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如毕达哥拉斯、德谟克里特、柏拉图等都到过埃及。泰勒斯认为万物始于水,复归于水,这与古埃及关于宇宙为水神的宗教传统有相似之处。毕达哥拉斯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而且是一位数学家,他在数学上的成就深受埃及数学影响。“历史之父”希罗多德遍游埃及,搜集了大量史料,写下名著《历史》,最为可贵的是他能不带民族偏见地被埃及文化的辉煌成就所打动,实事求是地分析古埃及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影响。在文学方面,古埃及的文学不论是在题材上或体裁上,都长期影响着古希腊文学,也影响了欧洲近现代文学。在古埃及文学的启发下,希腊人在诗歌和散文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发明了莎草纸,它与传统材料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如质轻、便宜、易造,耐用,可卷折和便于运输等,于是得以大批量生产,作为垄断产品向地中海国家出口,在近4000年的时间内,是最受欢迎的书写材料。古代,埃及是生产莎草纸的唯一国家。由于埃及气候干燥,文件不易腐烂,有的至今还能在沙漠里找到。近100年来发现的莎草纸中有前2700~公元900年用十几种文字书写的文件,其中有希腊文、阿拉伯文、埃及文、科普特文、拉丁文、阿拉米文和希伯来文等。13 埃及是我们今天了解的记载最丰富的古代文明,这要归功于莎草纸,它不仅传下来了埃及文明本身,而且保持了其他文明。

古埃及人不仅把自己的文化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人类,也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成果,如闪族世界的多元文化要素、希腊文化等。当古希腊文化趋于衰落时,亚历山大城成了希腊思想和文化的中心,是它把希腊文化传播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再把它传到西方世界。如果没有埃及,很难设想希腊文化遗产能够保存下来。在亚历山大时期,被埃及接纳的文化起着创造者和培育者的双重作用。

综上所述,古埃及绝非一具孤立、封闭、沉寂、枯朽的“木乃伊”,它不仅传播和扩展了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而且吸收、融合并创新了外来文化,进而保存与延续了人类文化。

世界史论文

埃及——世界文明古国4

世界史论文

埃及——世界文明古国5

世界史论文

埃及——世界文明古国6

第四篇:论伊斯兰法的特征及其对现代穆斯林国家法律的影响

论伊斯兰法的特征及其对现代穆斯林国家法律的影响

一、前言

二、论伊斯兰法的特征及其对现代穆斯林国家法律的影响 的概述

(一)伊斯兰法的概念

(二)伊斯兰法的特征

(三)伊斯兰法的主要特征在穆斯林国家法律的表现

(四)伊斯兰法的特征对现代穆斯林国家法律的意义

三、当前伊斯兰法对现代穆斯林国家法律的影响

四、回顾伊斯兰法的过去及展望穆斯林法的未来

五、结语

六、致谢

七、参考文献

第五篇:草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

暨南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北方草原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学院学系 : 文学院历史系

专业 : 历史学(内招)

课程名称 : 中国考古通论

学生姓名 : 谷鹏龙

学号 :

2013051164

北方草原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摘要】:回眸中华五千年文化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 博大的中华文化犹如浩淼的海洋, 是汇集万泉、海纳百川而形成的。她既蕴含了勤劳质朴的黄河文化, 也包含着机敏睿智的长江文化, 还容纳了豪放 坦荡的北方草原文化,这些文化之间既有共性, 又有其个性特征, 它们始终是在碰撞、融合再碰撞再融合的互动过程中发展的。每一种文化都 对中华文化的丰富、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草原文化也不例外,本文就草原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展开论述。

【关键词】:草原,文明,文化,贡献

草原文化是中国北方诸民族创造的古老的 采集文化、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整合形态,是以中国北方草原的地理、气候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畜牧业经济为主要生存机理的文化模式,草原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人类文化中的璀璨瑰宝,我 国的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作为两类典型的不同文化类型之互动,是中国文化得以不断 发展壮大和充满生机的动力和源泉。在漫长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两种文化互相撞击、相互补充、相 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铸就了中华民族永久不 衰的文明凝聚力。草原文化以北方民族充满活力 的刚劲气质和精神风貌,与中原稳健儒雅的文化 精神相融汇,使中国传统文化一次又一次地实现着变革和更新,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代中国,草原文化在与各种人类文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交流和整合中,愈加突显出独特的文化价值 趋向,展示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

一,草原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政治 更新中的历史贡献

在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奴隶制王朝还是封建 制王朝,都必然经历草创———发展———兴盛——衰落的过程,旧的王朝盛极而衰,又无力扭转乾坤、重振朝纲,就只有靠新的力量实现王朝的新陈代谢。这种新的力量,一种是农民起义,推翻旧的王朝,然后或者是由造反的农民登基称帝(如 明朝的朱元璋皇帝),或者是由地主豪强武装乘势而起,夺取政权(如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其间也不乏掌握实权的重臣大将发动宫廷政变,武装夺权等,如王莽篡汉、曹魏代汉、司马代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隋取代北周、宋取代后周等,虽然往往披上“禅让”的面纱,却掩盖不了刀光剑影的血腥。这种新的力量的另外一 种,即是北方游牧民族挟草原大漠之雄风,问鼎中原。当中原王朝盛极而衰时,往往有来自北方 的游牧民族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发展壮大起来。一边是盛极而衰的泥足巨人;一边是迅速成长的 金刚力士,力量消长的结果往往是人数上处于绝 对劣势的草原民族却战胜了人数远远超过自己 的中原民族,以王朝更替的形式实行了社会政治 的革命。如商代夏、周代商,秦统一六国,北魏、辽、金统一北方,元代宋、清代明,皆是如此。它说 明了在中原王朝腐朽、衰落之际,新兴的草原民 族将其推翻,代表的是进步的力量,是推动中国 历史前进的。因此,不能以夷、夏之属来作为褒毁的标准,而应以谁代表腐朽、没落的势力,谁代表 新兴、前进的力量作为肯定或否定的依据。当然,草原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一旦步入腐朽没落之 途,毫无疑问也是要被新的进步力量取代的。草原民族在历史上虽然曾经建立过一些地 方性的政权,如西夏国、渤海国、“五胡十六国”时 期的一些地域性国家等,但是主流是建立四海归 一的统一国家。出身西戎的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进入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统一。从大兴安岭走出来的拓跋鲜卑人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晋朝以后北方地区的分裂局面,为隋、唐二朝实现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奠定了基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创立的蒙古 帝国,至元朝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三次大统一,将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统治之下,并且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础。满族人建立的清朝,在康 熙时期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噶尔丹之乱,收复台湾,抗击沙俄东侵,维护了祖国的大统一。清朝乾隆年间,原驻牧于伏尔河流域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不堪沙俄的欺凌掠夺,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 毅然踏上了东归的征途,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 困苦,万里迢迢,回归祖国,受到朝廷的嘉奖。17 世纪30年代以后,沙俄势力越过乌拉尔山向西伯 利亚地区扩张,原来居住在东西伯利亚地区的达 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和蒙古各部落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相继迁至呼 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和嫩河流域。此后,在抗击 沙俄入侵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战争中,“索伦八旗” 官兵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清朝名将海兰察(鄂温 克族人)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

二,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和实践,对中华及 世界军事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成吉思汗之前,草原民族不乏能征善战的 大将和武功显赫的统帅,如:匈奴的冒顿单于、鲜 卑的檀石槐、柯比能、力微、拓跋、拓跋焘等人,契丹的耶律阿保机、耶律大石等人,女真的完颜 阿骨打等人,均是光辉耀眼的军事巨星。成吉思汗则是草原民族军事艺术的集大成 者,他的思想与实践,将草原民族的军事思想与 军事艺术提升到空前的境界。有专家评论说,孙 子是中原军事文化最杰出的代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家,成吉思汗是草原军事文化最杰 出的代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军事实践家。他使 贫瘠的蒙古民族在40年时间里迅速发展壮大,建 立了席卷欧亚大陆的骑兵部队,成为当时世界上 最强大的民族,并且推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促 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基本奠定了今天 亚洲、欧洲的政治版图,成为世界级的“千年风云 第一人”,成吉思汗对中华及世界军事文明的贡 献永载史册。

三,草原民族创建的北京城,是对城市文明作出的历史贡献

北京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形成城邑也 有很久远的历史。但是现代北京作为城市的基础,则是辽、金、元三朝,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奠定基础的。公元935年,辽太宗天显九年,辽国得到燕云十六州后,于公元936年升幽州为幽 州府,建号南京亦称作燕京。在辽代的五京中,以 南京(燕京)人口最为稠密,经济最为发达。城北有市,陆海百货山积,北国商都呈一时之盛。公元 1125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代辽而立,北京作为金 国的中都仍称燕京,继续成为北方最重要的政治 中心和经济中心城市。公元1215年,蒙古军攻占 京,复称燕京。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位,公元 1264年复称燕京为中都。公元1270年迁都中都,两年后改称大都。忽必烈诏政改燕京路为中都路,府名大兴。在大兴府东北的旷野上,新建了规 模宏大的都城,即以中南海、北海为中心的今天 北京城的雏形。

(四)草原民族创造了适应北方草原自然地理 条件的畜牧业生产方式 北方草原地区冬季漫长严寒,春季多风沙,夏季短暂炎热,秋季气候无常,总体上气候干旱,不适于种植业。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草原民族根 据北方草原的地理气候条件选择了畜牧业生产 方式,逐水草而居,四时游牧,在广袤的草原上放 牧马、牛、羊、骆驼等,并将草原牧业延续至今。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以畜牧业、农 业划分先进、落后是不科学的。畜牧业、农业是适 应不同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各自都经历了从传 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现代的畜牧 业,可以利用生物工程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良畜 种,改良草场,决不能笼统地说它是落后的。在我 国的农业生产中,目前还大量存在着落后的手工 劳动,能笼统地说它是先进的吗?当前,我国的畜 牧业、农业都面临着将落后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化 推进的历史任务,并不是以农业取代畜牧业,而 是相结合、互补,共同提高的问题。

五,草原民族对生态文明的贡献

北方草原民族信奉的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形式,主张“万物有灵论”,主要崇拜自然、天神和祖先,认为草原上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流湖泊都有灵性和种性,不能轻易地扰动、射杀和破坏,否则将受到神灵的惩罚。世上万物都是天父、地母所生,不仅相互平等,而且亲上加亲。作为天父、地母之子的人类,应像孝顺自己父母 那样崇拜天宇、爱护大地、善待自然。原始宗教是 草原民族确立生态思想的信念基础,内在地规范 和约束着他们的后代,自觉地顺应自然规律行事。关注、保护生态是草原文化的灵魂,草原文化最根本的特点是善待自然、尊重规律;草原文化 最鲜明的特色是注重和谐、崇尚自由。正是草原 文化中包含的关注、保护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才使得草原文化虽绵延千年却历久弥新。当代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人类之际,在人类开始寻找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 相协调的出路中,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生态 文化———草原文化以其内在的生命张力,为拓展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和巨大的贡献。

六,草原文化对于当代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草原文化的积极互动使中华文化始终处于 动态之中,肯定对文明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这种进程不仅存在于两种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最 初层面上,事实上,中原与草原的文化互动与融 合远非如此简单,文化融合的过程是极其复杂和 漫长的社会运行过程,两种文化得到补充和延续 是整个大文化交流的关键。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外向型的草原文化给予中原文化以极大压力,游牧族群的多次内迁,则导致文化兼容形式的不断 变化,游牧族群引发的周边社会动荡,同时也是 重建中国封建王朝的催化剂。北方草原诸多族群不断地流入中原,从人口 成分及文化因子上丰富了中原文化,在长期的文 化互动中逐渐融入中原文化,进而以中原文化群 体的身份与继之而来的其他民族抗衡,这是中国 古文化发展的一大特色。当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以儒家文化作为普世性价值原则的中原地区时,首 先面临的是体制的选择问题。只要游牧民族认同 中原文化,他们都把统一当成自己的使命,因此 在这里占主导地位的中原文化的精神就是主张 一统的儒家文化。在五胡十六国前后的135年间,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游牧族群在中原先后建 立了16个政权,不仅为北魏统一中原奠定了社会 基础,也为隋、唐两代王朝强盛局面作出了贡献。历经千百年的草原与内地的文化交融,造就 了不同文化因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沉淀,为中 华文明供给了多元文化养分。草原文化使中国文 化具备了强劲的文化整合力,为中国文化提供了 源泉。中原文化因农耕社会特有的固定性,其文 化积淀,是一种社会优势,游牧族群源源不断地 进入中原,将其文化因子留存于中原地区,随着 时间的流逝,游牧族群被中原文化所同化,或被 驱逐出中原区域,但他们留下的文化影响成为中 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化为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草原文化正是以主动的文化传播者身份与内 地文化进行互动,积极作用于内地文化,在加快 中华文明的结构历程的同时,完成了其自身的文 化转型,从而也确立了自身在中华文化体系中不 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草 原文化是在欧亚大陆草原版图中形成的独具特 色的文化形态之一,是以蒙古高原为轴心的中国 北方历代的民族,在社会发展中与其他文化互动 的结晶,是以蒙古族为集大成的草原游牧文化的衍生形式,深入系统地发掘和研究草原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自身发展需求,对世界文化发展也 同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 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通过长期的冲突和互 动,相互融合、渗透,实现了不同时期的共同发展 与进步,在当代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融入到市场经济、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种趋势。草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铸就了草原文化的生态魂,是人类应对抗击全球生态危机的精神支柱,为人类社会维 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食粮和不竭动力。中国北方草原各民族在各个不同时代对中华文明的 非凡贡献已成为不争的史实,是任何势力和人群都否定不了的。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如日中天、光芒四射,在“各 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和谐文明进步的大潮之中,彰显其勃勃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1潘照东,《草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

2方修琦,“从农业气候条件看我国北方原始农业的衰落与 农牧交错带的形成” 中国环境资源网 赵芳志,“草原文化” 上海远东出版社 4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 5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下载伊斯兰文化体系的特征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浅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伊斯兰文化体系的特征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浅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草原文学对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贡献

    草原文学对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贡献 虽然由于不少草原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难以形成文字表述的作品;草原民族大都逐水草而居,四时游牧,文字作品难以保存;历史上曾经风云一时的草原......

    草原文化对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草原文化对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0-03-08 来源:海拉尔区政府 北方草原上的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生长、生活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

    一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模版)

    一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1.先秦时期:传统文化奠基,奠定了长期领先世界文化的基础。 2.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建立阶段。文化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政策......

    传教士对中国葡萄酒发展的三个贡献

    传教士对中国葡萄酒发展的三个贡献 宗教与葡萄酒渊源深厚 让中国认识葡萄酒,并成为上层社会的时尚 开创养生葡萄酒宗派 在京创办欧洲标准的葡萄酒坊 宗教与葡萄酒渊源深厚 葡......

    红楼梦林黛玉的清风观对会计文化的贡献

    《红楼梦》林黛玉的清风观对会计文化的贡献 徐汉峰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000)摘要:林黛玉乃书香门第,聪明伶俐,其具体表现在:一目十行,技能熟娴;洁来洁去,廉洁自律;公平正义,打......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共5篇)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文学院1202班 曾晓瑜 121040064 摘要:曹植(公元192年-232年)是我国魏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对构建基层国税文化体系的思考

    对构建基层国税文化体系的思考一、对构建基层国税文化的几点认识 文化是一个集体或团队共认的价值理念体系和思想行为模式,具有导向、教化、凝聚、激励等作用。国税文化是在......

    建设安全文化体系引领企业和谐发展

    建设安全文化体系引领企业和谐发展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集团公司为我们搭建了这次学习交流的平台,感谢―――。借此机会,我代表二号煤矿向各位领导及代表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