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楚文化的现代化思考
楚文化的现代化思考
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楚”既是民族概念、国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还可引申至文化领域。楚文化的主要构成可概括为六大支柱: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及屈骚文学等。楚文化有800多年的历史,留给了我们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数不胜数的文学典故和瑰丽的精神文化,影响不可谓不深远。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其中包括以下四种非常明显的精神特质。
一是荜路蓝缕即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探寻楚人先辈艰苦创业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夏商更替之际,战火连年,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到西周末年,楚人还是一个弱小的部落。熊绎成为部落首领后,率部族居江上楚蛮之地,“荜路蓝缕,以启山林”。正是这种荜路蓝缕的精神成为楚国强盛的立国之本,也成为中华民族史上艰苦创业的典范。周初,周成王盟会诸侯,熊绎出使受到冷遇。熊绎回来后告之群臣,立志发奋图强,发展生产,扩大疆土。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从熊绎到熊渠,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泱泱大国。春秋时期,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楚国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当时楚国都城是“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曰朝衣鲜而暮衣敝”。正是凭着艰苦创业的精神,楚国才能在强国如林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创造了先秦发展史上的奇迹。
二是追新逐奇即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楚人的创新精神有很多记载:楚君熊通自行称王,首创县制。楚国灭了权国,便设县治之。秦国设县,在楚国之后。早于商鞅变法的吴起变法,是楚国历史上的一次悲壮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大胆的改革运动。楚人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文学创作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以文学而言,庄周的散文奇诡莫测,变化无穷,气势浩荡,意象峥嵘。屈原是楚辞的宗师,后人对屈原作品的评价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它道出了楚辞惊世骇俗的奇异之美。楚人大胆革新,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
三是兼收并蓄即融汇南北、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在先秦的诸民族中,楚人的民族偏见最少,主张民族融合,强调兼收并蓄,能够融合其他民族、国家包括来自南洋、西方的文化。在这方面突出的事例不少,比如称作“蜻蜓眼”的玻璃珠源于地中海东部,其风格似乎凝聚了地中海绚丽的蓝天白云、青山白石、碧波白帆和绿窗白墙。这种玻璃珠和淡绿色的玻璃一起,由南亚传入楚地,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实例,这条中西文化交流的“玻璃之路”比丝绸之路大约早4个世纪。在初创时期,楚王没有与周王室的血缘姻亲关系可依,没有辽阔的疆域可恃,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以致用,以独立强盛为目标,因而楚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务实性。
四是崇武爱国即崇尚武装、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楚人尚武,荆州博物馆有一种叫“连发弩”的文物,李白诗中有“连弩射海鱼”的诗句。连弩可以连发十箭,可见楚人很早就在研究发明武器了。在丰富的楚文化中,有很多例子反映了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申包胥为了求得秦国发兵救楚,在秦国朝廷中哭了7天7夜,终于感动了秦王;楚将屈瑕战败,感到对不起家乡父老,以死谢罪,开了楚国将帅以身殉职的先河;楚武王、楚文王、楚庄王、楚共王等都身先士卒,亲临战阵之中,体现了非常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有代表性的是屈原,屈原有这样的诗句:“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是爱国主义诗人,其精神千秋万代
为世人景仰,成为民族脊梁的象征。
楚文化的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其中它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极强,这既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积淀,又不乏时代价值和意义。这对如今湖北如何崛起、当代中国如何追赶发达国家具有现实意义。当今中国要想实现小康社会,走上富强之路,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像楚国那样大力培养创新精神,敢为人先,开拓进取。
第二篇:屈原与楚文化
屈原与楚文化
(根据讲座整理)
主题:2015年纪念屈原迎端午交流会 主办:永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永州夜校 时间:6月15日晚上 地点:冷水滩区圆梦书城
主持人:东冬(永州市曲艺家协会)朗诵人:屈慧君(永州电视台播音员)讲座人:南蛮(诗人)
致屈原
你的眉头皱得太深了 深得像楚国泥泞里沉重的车辙 你的颧骨突得太高了 高得像楚国的崇山峻岭 悬崖峭壁
把你从国家机器上拆下来 我们看到的不是沾满油污的零配件 而是锃亮的《天问》和《离骚》 《九歌》和《哀郢》
有人说楚王好细腰 宫中多饿死
你斩钉截铁地为政府避谣 ——我们楚国的女孩子 天生爱好苗条 她们没有饿死
她们变成了彩虹与云霞 变成了芷兰与香草 ——看 为了顾全大局 你也讲违心的话
这个时候你的心特别绞痛
你不是跳水运动员 你纵身一跳
历史却为你打了满分
你获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块跳水金牌 后来的跳水运动员 跳的是技巧 是美 你不是 你跳的是悲壮
你跳的是太阳入海的动作
两千多年后
又一个端午节即将来临 在中国 连三岁小孩都知道 这个节日 要吃粽子 划龙船 他们长大后
教科书一本正经地告诉他们 这是为什么
首先,感谢屈原后裔(五百年前是一家)、永州电视台播音员屈慧君老师怀着对先祖屈原的崇敬之情,深情地朗诵我的诗歌《致屈原》。她的朗诵很精彩。拙作《致屈原》表达了我对屈原的理解和景仰之情。
是啊,两千多年后,又一个端午节即将来临,我们要吃粽子、划龙船。大家知道为什么。为了纪念一个人——屈原。中国的节日很多,但为了纪念一个人而设立的节日,恐怕只有端午节了。
先说楚国。大家都知道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韩、魏,是当时最强大的七个国家。世界永远由强者主导。今天联合国有五个常任理事国,还有G七,20国联盟。战国时代也是这样。我们永州有一个著名企业家、奔腾集团董事长王中燕先生,他说他的父亲,给他取这个名字,就是纪念古代的燕国。王总的父亲很有文化。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凝聚着父母的智慧和爱心。因此,请大家珍爱自己的名字,珍爱自己的名声。
楚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从空间上看,它包括今天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重庆、四川等。从时间上看,它存在了800年。历史上只有周朝存在了800年。
楚文化灿烂辉煌,博大精深。从物质层面上讲,它最大的成就是青铜技术。历史上有青铜时代,可见青铜的重要性。青铜是最重要的生产和战略物资。楚国当时在青铜冶炼技术上领先各国,就像美国今天在军事、科技上领先世界。
从非物质层面讲,首先,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从字面上看,汉族是水边的民族,是汉水边的民族。楚国汉水是汉族的发祥地。其次,很多人喜欢下象棋,楚河、汉界是棋盘上的楚文化。
再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国不可一世,但最终灭秦的是楚人刘邦、项羽。楚湘是一家,所以杨度说: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死尽。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当年日本鬼子在中国打得最艰难的是湖南,常德会战、长沙会战、衡阳会战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打出了湖南人的气慨。所以,日本受降书在湖南签订。湖南人会读书、会打仗。别忘了,今天,湖南人也会做生意,湘商正在崛起。
第四,唯楚有材,于斯为盛。楚国人才辈出。炎帝、蔡伦、怀素、周敦颐、魏源、王船山、曾国藩、毛泽东、刘少奇、齐白石,灿若群星,不胜枚举。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古往今来,历史上最大的坏蛋如商纣王、秦桧、汪精卫、林彪、四人帮、***等,没有一个是湖南人。湖南这块土地出伟人,出英烈,出好人。五千年来,中国最大的好人品牌当数雷锋,这小子就是我们湖南的种。为人民服务,向雷锋同志学习。毛主席这两句话很伟大,也很有价值,它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最核心的价值观。每一个国民、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都应铭记在心,并挂在嘴巴上,像念经一样每天念叨。
第五,楚国韶乐、扁钟,举世闻名。湖南出了贺绿汀、李谷
一、宋祖英、张也等众多音乐家、歌唱家,是有源渊的。
第六,楚王好细腰,湘女多情。湖南、湖北,鱼米之乡,自古出佳丽、出小蛮腰,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落落大方,拿得起,放得下。俗话说:“买田看塘,找女看娘”。意思是说,娘好女儿一定优秀。湖南的娘儿们,都是好样的。有人成语叫“楚楚动人”,说的就是楚国的女人、湖南的女子吧。
楚文化巫风色彩浓郁,鬼里鬼气,遍地鬼才,最著名的是老子、庄子和老庄哲学。中国最伟大的朝代唐代,主要用的是老子的无为而治。儒家思想只在科举考试时用一下。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多研究老庄哲学,要多运用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就是治国之道,高明之道。目前美国治国,对内就是无为而治,对外是有为而治。中国的好东西,外国都在运用。我们自己把它丢在一边,想起来了就玩赏一下,目前的国学热就是这样。
屈原,楚国人。他是楚国的翘楚,楚国的栋梁。他官至左司徒、三闾大夫,是楚国的三号人物。起草法律是他的重要工作,今天讲依法治国,我们不要忘记屈原,要学习他的法律良知。外交是屈原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屈原的外交战略底线是:秦国有虎狼之心,绝对不可结好,必须联合六国以抗秦。后来楚怀王客死秦国,证明屈原的外交战略是对的。现在有个热词叫智库,屈原是楚国最杰出的智库,可惜未能被楚王采纳。楚国的命运可想而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屈原被贬、被放,始终不改忠君、爱国、爱民之心,始终不搞非组织政治活动。他是伟大的政治家。史司迁评论屈原:其志洁,其行廉,可与日月比辉。
此前,诗人基本上是佚名的,比如《诗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创立一种全新的诗歌——楚辞。他的《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后世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寻根文学,屈原都是它们的源头和开端。有人说,论作品,屈原之后,只有《红楼梦》可与媲美。今天,在中国的各类文学院,那些教授们、作家们,把外国文学的各类流派谈得神乎其神,令文学青年们膜拜不已。其实,公元前,以屈原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的手法已是出神入化,炉火纯青。有多少学子深研过呢?
屈原诗歌的重要手法是赋比兴,他诗歌的重要意象是香草美人。以香草美人寄托追求。文怀沙有两句诗:“平生只流双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这是文怀沙的自况,也是屈原的生动写照。屈原诗歌的高频词是潇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实,他总想往南走,他总想到我们潇湘来寻找香草美人,寻找零陵香。零陵香在古代很有名气。“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他总想向葬在南岭腹地的舜帝抒发内心的苦闷。他太苦了,他太闷了,他太沉重了,在出发的路上,他支撑不住,纵身汨罗江。他跳的是太阳入海的动作。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老百姓最认同的还是纪念屈原。早几年韩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说端午节起源于韩国,中国急了,国人急了。所以,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节日,要自己珍重,不要等外国人重视了、抢注了,我们才想起有事要做。端午节要吃粽子。粽子也是大产业。浙江嘉兴很重视粽子产业包装和推广,还召开了国际学术研讨会。嘉兴粽子名气远扬。据说,他们高速公路上一个生活服务区,一年卖粽子可卖一个亿。我们永州道县每年端午节划龙船,历史悠久,声势浩大。但基本上是自娱自乐。如果道县造龙船,把龙船造得世界最好,销往全国,销往世界。那是一个多么大的产业啊。现在李克强总理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座的老板可以思考一下,帮助道县人民创业致富。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距冷水滩四十公里、我的老家花桥,端午节的习俗是吃鸭子、打岩。我小时候过端午从来没有吃过粽子。印象最深刻的是吃鸭子、打岩。那是新养出来的土鸭子,两斤多。现杀现煮,放新出来的辣椒、山胡椒。我敢说,那是世界最吃好的鸭子。打岩就是钻山洞,习俗认为这一天蛇不咬人。花桥没河,不能划船。所以不要一想起端午就只有划船。那些没有河的地方呢?老百姓会因地制想出庆贺节日的办法。伟大的智慧在民间。同时,也不要小看花桥,湖南大学创始人、第一任校长雷铸寰就是花桥人。这里有两个花桥镇,同处一个镇,一镇两镇,两镇一镇,分属东安县、冷水滩区,这种建制,中国罕见。从花桥可以看出,楚文化的包容性、多样性。楚文化孕育了屈原,屈原光大了楚文化。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这是我们为之自豪、也必须践行的湘楚精神。
让我们共同记住屈原的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楚文化的精神
楚文化的精神体现为,“筚路蓝缕”的开拓创业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5] 开拓进取:不满足于已得和已知,努力开拓未知领域。楚人立国之初,偏僻狭小,但它们不满足于偏安一隅,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扩大疆域。楚人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其开拓进取的精神。
开放融合:楚人建国后,民族政策为:“抚有蛮夷,„„以属华夏”,表现了开放融合的思想,比当时管子“戎狄豺狼,„„诸夏亲昵”和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思想进步。在发展过程中,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
革新鼎故:楚人师夷夏之长的目的在于创新,建国初期,楚人发明了“楚式鬲”,后来还吸取扬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精华,使自己的矿冶水平居于领先水平,井创立了介乎夷夏之间的楚制和楚俗。
至死不屈:楚人经过的历程既不服周、也不服秦。楚受封于周,理应为服务,在楚立足既稳后,楚人就开始“包茅之不贡”,就敢于使“昭王南征而不服”,到后来还有夺周鼎之意,使得周王室无可奈何。秦国强盛后,楚敢与之争斗,以致于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说。
[编辑] 民族心理层面
崇火尚凤、亲鬼好巫、天人合一、浪漫主义,与中原文化尚土崇龙、敬鬼远神、天人相分、现实主义形成强烈对比。
尚赤,建筑服饰器物均以赤为贵;尚东,生之坐向、死之墓向均以东为荣;楚人尚左。
楚文化偏重于情感,而不是礼法,在念祖、忠君、爱国上楚文化比中原文化表现得要更为强烈 [6]。比如楚国的都城丹阳、郢迁移多次但名字不变,就是为了缅怀祖先。
第四篇:对治理现代化的一点思考
对治理现代化的一点思考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21世纪初,在基本实现“四化”的基础上,又将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确立为党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现代化是一个“你追我赶、不断超越、无限发展、不断前进的广阔图景和漫长过程”(见李忠杰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治理现代化,构成了当前中国社会现代化视域中新的阶段目标。
治理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和更高阶段。社会现代化是各种与人类社会相关的改造过程的综合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历史时期,现代化有不同的标准。如工业社会的工业化,信息时代的信息化,都构成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现代化内容。“第三次浪潮”纵横捭阖之下,全球化、信息化也对人类交往和联系这一基本的人类关系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党推进现代化的历史任务,终将体现在社会治理和关系建构的现实社会命题中。而在这一过程中,各方赢得基本共识,将使全面深化改革植根于丰厚的社会土壤之中。
治理现代化为社会管理科学化和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了具体路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和“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中国共产党,将全面体现不断提高执政能力这一长期性命题。正因为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成为了社会管理领域和党的建设领域创新升级的又一“驱动程序”和方法路径。
基层治理现代化要具体体现在基层自治和社区共治现代化的实施过程中。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而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则构成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导向。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领头雁”,担负调动基层群众和各方力量参与基层自治和社区共治,教育引领基层治理过程的任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穿针引线、居中协调,肩负群众需求与治理模式进行对接的任务;驻区单位等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服务,提供解决群众困难的资源性渠道。各种资源汇聚中,将构建起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和延伸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这一治理模式中发挥着基础性托底作用。群众的多元需求和复杂问题通过机制性渠道解决了,治理就有了实际效果,其模式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现实价值。
第五篇: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思考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思考
——关于科学技术
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从历史上来讲,它主要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因此常与西方化的内涵相近。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因从欧美等西方社会开始,有时也被称为“西方化”,但不专属于西方社会。
什么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周恩来在探讨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时都自然而然地联系到科学技术现代化。他关于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观点,是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升华得出的重要结论。科学技术现代化主要是指把世界科学最先进的成就介绍到中国各个部门中来,用世界最新的技术把中国各个方面装备起来,使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时,周恩来所指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具体标志是掌握和运用原子、电子、超音速等现代的科学技术。1962年6月8日,周恩来说:“现在既不是三十年代,也不是四十年代,接近七十年代了,是原子、电子时代,技术水平提高很快,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没有的。原子、电子时代,改变了很多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能是逐步实现,逐步提高,不可能一步攀登高峰,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周恩来经济文选》第493页。这里他不仅指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具体标志,而且提出了“逐步实现,逐步提高”的方法。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1.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2000年国内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896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0%,跃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在R&D经费总支出中,基础研究占5.2%;应用研究占17.0%;试验发展占77.8%。其中各类企业支出占国内 R&D经费总支出的60.3%,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表明企业逐步成为我国R&D活动的主体。
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17个(其中包括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0个)、国家工程中心 188个,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94个;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44536篇,本国居民的专利授权量92101件,其中发明专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47亿美元;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工贸总收入6774.8亿元,工业增加值1476.2亿元。
2.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正在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企业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242个国家级技术开发类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转制工作,多数科研机构的运作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民营
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技术市场发展迅猛;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
3.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果。人类基因测序、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等八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4.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
5.工农业科技获得进展。农业科技方面,仅“九五”期间共培育出600多个新品种,单产增产10%左右。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节水技术、ABT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等重大技术,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
而在中国现代化中,科学技术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在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邓小平在总结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趋势时深刻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
被创造出来。”“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成果,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概括来说,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强大驱动力,它的历史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