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县发展现代化粮食物流的思考
国家发改委和粮食局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粮食物流体系,降低粮食流通成本,增加粮食的流通价值。我县是缺粮县,粮食物流在全社会物流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作为缺粮县其地理位置及自身粮食物流特点决定了我县必须大力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与粮食主产区之间建立粮食流通的快速通道,实现科学流动、畅通运输,大大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促进传统物流模式向现代物流模式的转变。
一、我县粮食物流现状
我县位于浙南山区,330国道和金温铁路穿境而过;全县历来重视粮食种植,历年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产量中的比重达60%,2007年全县户籍人口44.1239万人,人均耕地面积0.3814亩,粮食产量7.12万吨。按全县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粮食产量161.36公斤,约50%的粮源需要通过外调进行供需总量平衡,由于城市化加快和粮食流通水平的提高,粮食购入量由2005年的7.18万吨提高到2006年的9.51万 吨,主要流入为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区。我县流入的粮食主要是为了满足居民消费的市场调剂和饲料加工需要。目前我县从事粮食加工、转化、个体私营150多家,其中一个国有粮食收储公司2个收购站点,11900吨的仓容,10余台的输送机,进粮机2台等等进出仓设备。在粮食库存方面,积极开展科学保粮,散装储存率达到85%。粮食运输中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干、公路运输为辅助,依托交通运输网络连接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总体布局,粮食储运环节初具机械化水平,使粮食物流作业基本衔接配套,这些都为建立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中心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我县粮食物流存在主要问题
(一)物流观念淡薄,缺乏现代粮食物流意识和适应现代物流及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相当一部分领导和企业粮食物流观念落后,尤其对现代粮食物流的涵义理解模糊,仍停留在以政府为主导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定势。在观念上没有接受现代粮食物流理念,对物流的推进放任自流,只强调等待上面投资的被动性,而淡漠了其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来参与提供服务的主动性。把粮食物流只简单的看作是粮食运输和装卸等,而没有把粮食物流扩大到粮食生产布局、种植结构调整、粮食加工增值和信息交流等环节,缺乏现代物流技术素质。由于体制原因,我县粮食系统近几年基本没有引进人才。若要实施粮食物流的现代化战略,急需熟悉我县粮食系统状况并具备现代营销理念和掌握现代物流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虽然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正在加强,但是相对市场需求还相当滞后。
(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系统功能不强,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1、缺乏对粮食外运的枢纽自控力,管理体制滞后。今天的我县粮食流通,大部分是利用当地的社会车辆通过公路交通运输和铁路运输,(约外运粮食的9.50万吨左右),就储备粮轮换外调入稻谷3022吨。物流专业化程度低,功能、技术单一,对外运粮食的重要枢纽缺乏有效的控制力,同样也缺乏规模效应和整体协同效应,直接制约了我县现代粮食物流的发展。
2、缺乏现代粮食流通管理方式,物流总成本偏高。我县粮食流通形式单
一、私企运输量小、中转环节过多,粮食“散运”率较低。虽然多年来在国营粮食收储公司在粮仓建设等硬件设施上做了大量工作,粮库都实行了散存,但对粮食运输、流通、加工建设方面研究,粮食物流设施仍比较落后。专业化物流企业少、服务水平低。
3、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缓慢,缺乏大型粮食交易和物流平台;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物流发展的需要。深加工能力不足,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从近十年全县的粮食生产情况来看,正常情况下年平均产量基本在7.12万吨左右,粮食的产销比例很高。虽然也有一些粮食加工企业,但粮食深加工能力不强,粮食产业集中度不够,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弱。
(三)信息管理滞后,缺乏现代粮食物流信息平台。
我县粮食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低下,大多数粮食企业之间几乎是相互独立、相互隔绝,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粮食物流信息化程度的严重落后,导致了我县粮食物流多方参与、无序流动、交易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恶性竞争等诸多弊端,效率和效益在流通过程中损失,阻碍了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进程
三、我县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基本思路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已成为粮食行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它不仅仅是物资的简单运输,而是涵盖了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是包括粮食运输、储存、装卸、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应用的一条完整“环节链”系统。
(一)提高素质,增强和培养企业现代粮食物流意识。我们认为,物流人才是粮食物流发展的关键,是推动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通过教育、培训、有计划地
第二篇:关于我国粮食物流现代化的思考1
关于我国粮食物流现代化的思考
摘要: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粮食流通不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稳定社会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粮食经济的市场化,给粮食流通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本文分析了粮食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意义,阐述粮食物流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粮食物流现代化的对策。
关键词:粮食物流;粮食物流现代化;制约因素;对策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消费领域的整个流通过程以及其中的一切增值活动。它涵盖粮食生产布局、品种流向的确定、购销粮食的摆布、粮食实体运动所必须的装卸存运及加工增值的环节链系统。粮食物流是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作为一种集约化的先进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已发展成为一种规模大、功能多、效益高的新兴产业,成为许多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所依托的中介杠杆,成为商品流通快捷高效发展的“加速器”,被视为继降低物资消耗和劳动消耗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
一、粮食物流现代化的必要性
1、粮食物流现代化是国家宏观调控运作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人多地少,耕地面积总量大、人均数低,因而,总的来看,粮食基本自给是我国粮食问题的基调,但是各地区粮食生产的不均衡性又严重地影响着国民经济计划的施行,粮食的调出与调入成了仅次于粮食生产的大事。加之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间的粮食产量丰歉波动,使粮食市场难以避免地产生动荡。国家的宏观调控在这里就较为集中地表现为对粮食物流的具体操作。如实施专项粮食储备,从产粮区调运适量的粮食以充实缺粮区,使粮食供应在总量基本平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区域有机调配。在这里,粮食的物流现代化就会显示出重要的功能作用,物流功能越先进、越快捷、越经济、越高效,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与效果就越强、越直接、越明显、越成功,从而也就反映了国家宏观调控运作能力的现代化程度。
2、粮食物流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自动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主要方式。粮食作为一种战略性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生产各部门有着各种联系,在生产与分配、储运与流通、积累与消费诸关系中,其必要性无需赘述。在市场经济架构中现代化的物流涌动是其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它动态地联系着社会再生产的每一个行业和环节,协调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这正是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作用的结果,粮食市场在这只手的作用下,价格走向、供求总量、竞争态势等市场要素在市场形态里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自动联结系统、运转形式和调节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粮食市场诸要素功能自动耦合,粮食系统物流现代化则是这耦合进程的粘合剂。它改变了传统粮食市场多元化的利益格局,打破了粮食市场中条条、块块的分割,使粮食市场突破了行政分割与区域封闭,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统一的开放市场。
3、粮食物流现代化是促进粮食产销结合,改革传统粮食流通模式的重要手段。粮食物流现代化在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搭建粮食流通的快速通道,在运输上作到统筹安排、科学调度、均衡运转,使粮食运输更加顺畅,效率大大提高,有效解决主产区卖粮难、储粮难和运粮难的问题,使粮食生产和流通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粮食物流现代化改革传统粮食流通模式,降低粮食流通费用。传统的粮食流通模式,环节多,损耗大,费用高。而采用现代化的散粮运输方式不
啻为对传统粮食流通方式的一场革命。在我国推广“四散”(散储、散装、散运、散卸)化粮食运输,以每年散运粮食1000万吨、每吨节约运费100元计算,每年就可节省费用10亿元。粮食流通成本的降低,将增强终端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推动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有效拉动农民增加收入。
4、粮食物流现代化是提高存量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粮食物流现代化,有利于加快粮食周转,提高存量资源的使用效率。构建现代粮食物流,将结合铁路部门的货运改革,创建铁路粮食快运的新模式,充分挖掘铁路部门的运力资源。通过粮食班列、粮食班轮等先进的粮食运输方式,缩短周转周期,加快周转时间,使运输载体和港口的粮食中转设施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粮食物流现代化,有利于催生大型现代化粮食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构建现代粮食物流,将促进粮食流通企业引进现代管理理念,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淘汰弱势企业,打造有实力参与国际粮食商战的巨人企业,占领国际粮食竞争的制高点。
二、我国粮食物流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1、难转的弯——观念制约。人们对“物流”含义的理解却普遍比较模糊,把粮食物流片面理解为粮食仓储、运输和粮食装卸。一提到物流便联想到粮食储运、粮食装卸搬倒;一讲到科学合理地组织粮食物流,便大谈选择最短的运输路线、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和廉价的运输工具及图上作业、表上作业等具体的运输操作办法,并将运杂费用开支作为衡量粮食物流是否科学、合理的最终目标。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的结果是:把粮食生产布局、种植结构优化和粮食品种流向等看成是农业生产范畴的内容,物流组织上只注重其业务表现形式,忽视粮食物流的基础和前提。即便是在粮食运输环节,也只是从本企业的角度衡量运输的合理性,丝毫不顾及宏观上的效率和效益。加入WTO后,这种传统、片面和落后的观念受到了冲击,要求人们从整体、综合的角度来理解粮食物流。如果再把粮食物流的科学组织仅看作是对粮食储运的合理安排,势必会形成对粮食流通高效运行的阻滞。
2、难以解脱的困境——基础设施制约。粮食物流硬件设施落后是制约物流效率提高的直接因素。近年来,各级政府在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包括投资建设了数百亿公斤的仓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内配套资金对粮食中转、储运设施进行了建设和改造,并增加了专用粮食运输工具、专用码头,使粮食物流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国粮食流通行业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但从总体上看,在企业规模、集约化程度、技术设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整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15年——20年。粮食物流设施仍然比较落后,因仓容不足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粮食露天存放;储运设施的简陋和不配套又引发粮食在途时间长、损耗损失大、物流费用高等问题。粮食流通的“四散”(即散装、散卸、散存、散运)技术水平和作业水平仍较低。储备库存点不科学、仓容不足、仓储保管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特别是散粮专用车少。物流设施的滞后,严重影响了粮食物流效率的提高,导致粮食物流费用长期居高不下,由此形成的较高成本的商品粮食在入世后无法应对国际市场上优质低价粮食的竞争,我国粮食生产和经营将无法避免地陷入困难的境地。
3、难解的结——政策因素制约。政府对粮食物流市场建设投入少,重视不够,对发展粮食物流缺乏统筹规划我国粮食流通业竞争较强,许多粮食批发企业、储运企业各自为政,缺乏组织协调和市场规划安排,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和资本优势,以致粮食流通不畅,效率低下,库存积压日渐严重,资金周转不灵,经营亏损包袱越背越沉。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约1/3的物流运作是承包给第三方的,发达国家甚至达50%—80%。许多生产加工企业和零售企业都实行“零库存”,而把仓储、包装、运输留给物流配送中心代理。美国目前约有90%的日用工业消费品、20%的工业生产资料和绝大多数农产品是通过批发渠道销售的。发达国家的政府都重视对物流系统建设的投入,并以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以网络为支撑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
4、难绕的坎——信息技术和人才的制约。而新兴的现代物流产业都以信息网络为主导,广泛开展电子商务,广泛采用先进的机械化、自动化装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程自动化物流管理系统,实行高效、快捷、便利的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网络营销少,粮食信息服务不周到、不及时,企业之间信息沟通少,以致粮食流通不方便、速度慢、交易率低,资金周转不灵,远远落后于快捷、高速的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现代粮食物流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物流技术的创新相伴而行的,传统上对粮食物流管理的理解和操作已明显跟不上现代物流发展的步伐,仅凭经验和现有的业务技术难以做到对粮食物流的科学组织和管理。特别是加入WTO后,对粮食物流的经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粮食商品知识,具备较熟练的业务技术,而且要对经济贸易知识和国内外粮食市场营销情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以更好地应对入世给粮食物流业带来的新变化。但目前粮食行业这方面的人才是最缺的,其负面影响已在粮食物流业务运作中暴露出来,而且愈加明显。
三、促进粮食物流现代化的对策
1、增强对现代粮食物流含义的准确理解,促进新时期合理组织粮食物流理念的更新。粮食物流是一个完整的“环节链”系统,这个环节链从粮食的生产布局一直延伸到粮食的加工增值和成品粮销售服务。粮食生产合理布局是粮食物流科学化的基础,粮食合理流向是粮食物流科学化的前提,粮食合理运输、安全经济地储存、粮食加工增值和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是粮食物流科学化的直接体现,必要的宏观调控是粮食物流科学化的保证。对粮食物流含义的片面理解就是对粮食物流环节链的人为割裂,其结果是无法使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现代物流理念把粮食物流的组织看作是一种资源,不同的配置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学地配置和组合粮食物流资源能大幅度地提高粮食物流的效率。现代物流理念也要求人们从整体、综合的角度来理解粮食物流是否科学、合理,不应仅仅以某个企业物流费用支出多少来衡量整体的效益。粮食物流的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应以“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即为客户创造最大的价值。有时为了抢时间、争市场,在较长距离的粮食运输中选择速度快、费用高的公路运输,而放弃了费用相对低廉的铁路运输,但却为客户赢得了时间,赢得了市场,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这同样应视为是合理的。WTO下的粮食物流并不否定传统粮食物流的合理之处,而是要求我们从更宽的视野、更广的角度来理解和组织粮食物流业务,寻求物流合理化和价值最大化之间的新的平衡点,以实现“双赢”的目标。
3、应加大对粮食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及管理。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品种是稻谷、小麦和玉米,其产量和销量占总量的90%。这些大宗粮食由于数量巨大,非常适合散装运输,便于实行机械化作业。在这些粮食的整个流通过程中,应继续实行散装、散卸、散存、散运。在目前散运成为四散”作业的瓶颈之时,必须加大运输设施建设的投入,应大力发展铁路运输的散粮专用车,加快发展散装汽车,并对流通各环节的其它基础设施加以技术改造。各级政府在粮食流通设
施建设方面应继续给予关心和支持。对已建成的粮食仓储设施,如浅圆仓等,应进行技术设备配套,包括配备粮情监测、谷物冷却、环流熏蒸、机械通风设备,使其尽早地发挥作用。粮食流通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四散”上,增加粮食自动接卸、计重设备和专用运输工具,适度提高集装箱运粮的比重。粮食加工环节应调整布局、重组资产,淘汰落后的、高能耗的生产设备,研制和引进先进的设备,为粮食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创造条件。此外,要重视粮食物流环节链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运作,从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循环的高度,解决好粮食物流环节存在的问题,确保其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3、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解决目前粮食物流存在的无序现象和因体制不顺导致的物流部门分割、缺乏相互协调的问题,需要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成立粮食物流调控机构,统一协调政策性和经营性两部分粮食物流的组织和运行。这一调控机构可归属各级政府发展计划部门,也可隶属于各级粮食主管部门。隶属发展计划部门的物流调控机构的调控对象和范围不仅仅是粮食商品,而是包括粮食在内的众多商品的物流。(2)规范和协调分品种的粮食流向及粮食仓、厂、站、点的布局,并负责协调和参与粮食库、厂建设论证等相关事宜,做到从源头上为粮食物流的科学合理组织创造条件(3)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约束粮食物流组织者、参与者的行为,规范和监督粮食商品实体运动的全过程,协调和处理所发生的粮食物流纠纷。(4)为粮食物流提供信息服务和政策指导信息服务包括粮食市场供求信息、交通运输情况、特别是运力方面的信息等,为提高物流效率奠定基础。政策指导指的是做好有关粮食物流方面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减少和避免实际工作中的盲目性。
4、促进粮食物流信息化和重视粮食物流人才。信息技术是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用现代物流技术改组和提升粮食流通产业,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是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方向,是粮食流通企业发展的最佳选择。要积极发挥国家和各省已建立的粮食信息中心的作用,采用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和粮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逐步构筑覆盖全国的现代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形成一个上联国家政府部门,下联各省市、县(市、区)粮食局、粮库、粮食批发市场、粮食企事业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企业要通过粮食信息平台,对供应、生产、销售、储运等环节的物流活动实行综合的计算机管理,将购销业户联结起来,实现对粮源收购、组配加工、库存和运输优化等物流各环节的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使粮食物流各区段的工作效益达到最优化。粮食企业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己业务所需要的商务活动。企业要通过粮食信息平台,对供应、生产、销售、储运等环节的物流活动实行综合的计算机管理,将购销业户联结起来,实现对粮源收购、组配加工、库存和运输优化等物流各环节的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使粮食物流各区段的工作效益达到最优化。鼓励粮食物流企业引进高层次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物流专家,引导粮食物流企业多参加培训班、研讨班,组织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国外和物流发达地区、企业学习、取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优势,委托培养专业物流人才,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粮食物流人才队伍,以满足现代粮食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侯立军.粮食市场结构和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82、张卫星.物流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3、刘春浦.中国粮食流通业如何应对“入世”[J].粮食流通技术,2000,(04)
4、射培秀.试论发展中国的农业物流业[J].中国流通经济,2003,(11)
5、王遐见.论粮食流通的现代化取向[J].经济体制改革,2004,(3)
6、陈金龙.潘朝松.王亚南.现代粮食物流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粮食储藏 2004,(3)
7、王遐见.粮食流通与现代物流[J].农业经济问题,2004,(5)
第三篇:对粮食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
**平原,沃野千里,一直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近期,我处深入粮食主产区,与中介组织和粮食加工企业座谈,对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对今后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相应对策及建议。
一、粮食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
整的深入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923万亩减少到2005年的728万亩,减少195万亩,减幅21.1%。全市粮食总产量由2000年的363.8万吨减少到2005年的261万吨,减少102.8万吨,减幅28.3%。但近两年来,粮食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普遍重视,国家和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和扶持粮食生产发展,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60万吨左右。
(二)粮食加工企业初具规模
根据2004年市粮食局进行的粮油企业情况调查,**市有粮油加工企业575户。其中:碾米企业374户,年生产能力62.7万吨;面粉加工企业76户,年生产能力40万吨;食用油加工企业96户,年生产能力25万吨;饲料加工企业29户,年生产能力140万吨。有较大生产规模的企业有:文君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大西南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市奇格速冻食品厂、瑞玉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花中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及嘉里、新希望、互利达、红旗、迎先、美好、龙达、汇能、蜀玉、江丰、沙渠、天红等粮油加工企业。其中瑞玉米业、文君米业被省农业厅认定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花中花、红旗油脂、青城米业等企业被**市农业委员会认定为**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瑞玉、花中花、美好面粉、大西南面粉等12家企业获得了省粮食局、省粮食行业协会确定的四川省粮食产业化100家龙头企业。
(三)中介服务组织不断壮大
全市目前已形成以粮食流通企业、加工企业、农技服务组织等为主的粮食产销中介服务组织,它们上接市场、龙头企业,下联广大农户、生产基地,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链接起来,推动了粮食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优质化生产,在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粮食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粮食加工企业实力较弱
我市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品牌知名度不高。总的来看,我市乃至全省的粮食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形势较严峻。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低三少上(以下以2005年全省数据为例):a、设备利用率低,大米产能400万吨,生产100万吨,面粉产能170万吨,生产60万吨,菜油产能140万,生产21万吨。b、利润低,全省440家主要粮油加工企业,总利润4000万,平均每家不足10万元。c、规模低,收入和产值上亿元去年仅3家。三少指:a、名牌少,仅10家企业进入省级名牌企业。b、外商投资少,全行业仅2家。c、140多家省级农口龙头企业中粮油企业只占10余家。
(二)农企关联度不高,产业链条联结松散
据调查,真正从品种选育、栽培、种植、收割、储运、加工、销售建立完整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很少,真正与农户保持高履约率、大规模带动、与农民长期合作的龙头企业也很少,反哺型龙头企业更少。多数企业和农民的关系仅处在简单的买卖关系上,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实际执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合作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粮食产业链随时可能断裂。国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农民出售粮食有了价格的保护,是否参与粮食产业化经营组织,与他们种粮的根本利益几乎没有关系,因而种粮农户对粮食订单不抱有多大利益的冲动和诚信合作的欲望。龙头企业要获得稳定的粮源,必须对种粮农户进行相应的扶持,包括配套的服务、高于市场的收购价格,甚至实行第二次利益分配,以博取种粮农户的长期信任。维持与种粮农户的合作链接,龙头企业要以牺牲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代价,且承担着市场风险。
(三)优质粮种植布局分散,生产不规范,优质不优价
虽然近年来我市小麦、稻谷、油菜等农产品大量采用了农业部门推荐的的优质品种,但由于投资相对不足,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和市场的对接,加之农民种粮重产量轻质量,生产粗放,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较低,农业科技使用水平不高,造成生产的粮食品种特性各异,粒色粒径不一致,优质粮外观商品性差,加工品质不稳定,往往不符合粮食加工企业对优质粮源的要求。因此我市优质粮种植面积虽不少,但优质专用粮规模效应不突出,难以发挥其优质增效的作用。
(四)粮食产业化保障体系不健全
一是粮食加工创新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推广单位把注意力放在生产环节,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研究农产品的深加工。企业由于受人才和效
益影响没有能力也不愿意投资搞优质粮的研究、推广和生产。二是粮食产业化发展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缓慢。不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不足,资金缺乏,处于空壳状态。三是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最后1公里”问题没有解决,信息难以进入农户手中,农民仅凭经验种粮,生产的粮油和市场的要求有差距。
(五)粮食产
业化发展资金不足
几年来,虽然对粮食产业化不断进行政策扶持,仅我局近年来已投入粮食产业化扶持资金210万元,但这些投入毕竟是有限的,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仍然面临资金匮乏的窘境。由于粮食产业是相对弱势产业,投入产出比低下,难以吸引足够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同时农发行等信贷部门调整资金供应政策也使贷款难度加大,资金短缺问题比较突出。
三、粮食产业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突出扶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做优做强做大
江泽民同志指出“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深刻阐明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加快企业资产重组,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对国有粮食企业全面改制改组,形成较有规模的、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大中型粮食企业。鼓励各种不同所有制的粮食企业探索内联外引、重组并购、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尤其是优势龙头企业要增强扩张意识,千方百计做大做强。二是要突出重点。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要打破过去“撒花椒面”的做法,对重点企业要予以重点倾斜。要先行抓好文君米业、瑞玉米业、花中花等3到5家我市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全市粮食产业化发展。三是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作和经营,努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意识,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强科技意识,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的著名商标、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
(二)培育区域特色,加速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优势产品区域化、大宗产品优质化、基地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加快粮食生产基地建设。要依靠龙头企业建立一批稳定的粮食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形成专业化、优质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区域高效粮食生产格局。以打造优势产业带为重点,着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一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围绕打造产业带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建基地。实践证明由我市文君米业、崇州国储库、瑞玉、花中花等龙头企业建设的基地得到了较好发展,缺乏龙头企业支持的基地相对发展缓慢,因此要把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作为扶持龙头企业的一项重要依据。三是要抓好粮食标准化生产。粮油品种的选择要突出优质、高效,发展的方向是无公害,保证粮食安全,认真抓好无公害基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力争申报和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三)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完善粮食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订单农业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滞后有关。因此要积极协助农民建立跨区域的民间粮油生产、加工、销售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以农技部门为服务主体,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机制,推行企业化管理,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自身经济效益,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开拓服务领域,转变服务方式,提高产前、产中、产后的多层次服务水平,适应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新需要。二是龙头企业要让利于民。龙头企业在维护自身利益、加快发展的同时,也要让出一部分利润给农户,帮助和带动农民致富。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入股、雇工等形式吸纳农民参与龙头企业经营,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让农民尽快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实现由“生产什么就加工什么”到“加工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转变。
(四)用活用足政策,抓住我市粮食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机遇,发展粮食产业
2006年市委、市政府在**镇**村进行优质粮食规模化经营改革先行试点,国有粮食参股企业四川文君米业作为业主单位承担了试点任务。该试点项目通过“大春种水稻稳粮、小春调结构抓钱”的模式租用农民土地实施规模经营。具体作法有三条:通过走企业化道路,培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行整村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转变农民身份。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大春经营总体盈亏平衡,小春已实现较大赢利;试点区农民社保就业、集中居住等状况显著改善,收入明显提高;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成为现实。今年,市委、市政府将粮食规模化经营综合改革试点推广到我市三圈层8个市县。随着我市成为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验区,我市对涉农产业的投入将大幅度增加,全市农业产业将进入快速、持续发展的新轨道,因此要鼓励粮食重点龙头企业做到目光长远,抓住良机,积极参与到粮食规模化经营试点等中来,努力克服各种短期的困难,用好各项扶持政策,不断发展壮大。
(五)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粮食企业发展后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粮食龙头企业要加大对企业主管、经管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举办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班,以强化企业经营者崭新的经营理念,提高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粮食加工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开发中心,设立科技发展基金,努力提高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力。要积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优先引进和开发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组织力量对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进行攻关,面向国内外市场打造一批精品名牌,依靠科技力量增强龙头企业的发展后劲。要健全技术推广、职业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粮食市场网络建设,为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服务。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不惜重金聘用、吸引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参与粮食产业创业,下大力气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为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六)加强组织领导,促进粮食产业化加快发展
一是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推行粮食产业化的重要意义,转变思想观念,将粮食产业化作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给予高度重视。二是成立机构。成立以政府领导挂帅,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粮食产业化领导小组,明确职责,理顺管理体制,搞好统一规划,按照现代农业和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协调、规划粮食产业化工作。三是加大投资。逐步增加财政资金投入,稳步扩大金融信贷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企业、农户等社会资金,形成多种渠道、多途径、多元化的融资投资机制,为粮食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四是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对在粮食产业化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中介组织以及管理部门给予表彰奖励,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粮食产业化快速发展。
第四篇:对治理现代化的一点思考
对治理现代化的一点思考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21世纪初,在基本实现“四化”的基础上,又将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确立为党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现代化是一个“你追我赶、不断超越、无限发展、不断前进的广阔图景和漫长过程”(见李忠杰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治理现代化,构成了当前中国社会现代化视域中新的阶段目标。
治理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和更高阶段。社会现代化是各种与人类社会相关的改造过程的综合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历史时期,现代化有不同的标准。如工业社会的工业化,信息时代的信息化,都构成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现代化内容。“第三次浪潮”纵横捭阖之下,全球化、信息化也对人类交往和联系这一基本的人类关系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党推进现代化的历史任务,终将体现在社会治理和关系建构的现实社会命题中。而在这一过程中,各方赢得基本共识,将使全面深化改革植根于丰厚的社会土壤之中。
治理现代化为社会管理科学化和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了具体路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和“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中国共产党,将全面体现不断提高执政能力这一长期性命题。正因为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成为了社会管理领域和党的建设领域创新升级的又一“驱动程序”和方法路径。
基层治理现代化要具体体现在基层自治和社区共治现代化的实施过程中。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而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则构成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导向。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领头雁”,担负调动基层群众和各方力量参与基层自治和社区共治,教育引领基层治理过程的任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穿针引线、居中协调,肩负群众需求与治理模式进行对接的任务;驻区单位等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服务,提供解决群众困难的资源性渠道。各种资源汇聚中,将构建起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和延伸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这一治理模式中发挥着基础性托底作用。群众的多元需求和复杂问题通过机制性渠道解决了,治理就有了实际效果,其模式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现实价值。
第五篇:发展粮食物流产业的论文
发展粮食物流产业,保障粮食供应安全
现代物流是近年来第三产业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产业,是一个伴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产业,被理论界、经济学家称之为“第三利润源泉”。一般认为,物流业指物流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质运动,它创造时间价值、场所价值以
及一定的加工价值。
一、现代物流与粮食物流的关系及现状
从现代物流的性质和目标功能来看,物流系统是整个商品流通系统的一的部分,它具体地联结着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要求快速、及时、安全地把商品提供给消费者,并要求运输、储存、包装、加工、配送、信息等相关功能与之相配套,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一切商品的需要。
粮食物流作为现代物流产业中一个重大独特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相对于其他物流是发展相对滞后,但由于其特殊的商品特性,且涉及面广、数量大、通费用高等因素,决定了只有大力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产业,才能有利于我国整个物流业的发展,才能促进粮食生产,有效拉动
农民增加收入,才能促进粮食流通,沟通产销关系,保障粮食安全。
从目前我国粮食物流产业的现状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粗放经营,力量分散,效益低下。我国粮食企业受长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多,设施、设备利用率低,管理粗放,成本费用高。二是对粮食物流重视不够投入少,缺乏统筹规划。形成全国各地粮食批发企业、储存企业、运输企业各自为政,没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资本优势。三是行业局限区域分割,功能单调,经营机制落后。四是设施陈旧,技术落后,特别是装卸,信息不灵,与现代物流基本功能要素的要求差距大。造成运行效率不高。五是缺乏人才队伍,现代物流意识差。上述这些因素严重不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对现代粮食物流业的客观要求。
二、现代粮食物流的基本要求
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是由完善配套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高效合理的运作方式、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所组成。因此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应用到粮食物流各环节,优化粮食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共同构成一个协调高效低耗的粮食流通完
整体系对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延伸粮食产业链,为粮食产业化服务。延伸粮食产业链;不但是粮食物流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粮食产业化的需要。一是在粮食产前要加强对农民的市场信息服务和种植、农资等服务,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粮食品种。二是在粮食产中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确保丰产丰收。三是在粮食产后,及时为农民提供收购、干燥、储存、加工等流通服务,提高农民收
入。四是延长粮食加工产业,加快向粮食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大力培育粮食市场体系。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是粮食物流的关键节点之一,也是确保粮食有效流通的重要场所之一。一是在产区建立大型粮食集散批发市场,有效提高产区粮源向销区的快速流动。在销区,大中城市建立成品粮油批发交易市场,确保粮源向消费终端安全、有效供给。二是重点培育扶持一批大型骨干粮食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的思路重组现有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粮食批发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因地制宜,建立
粮食物流配送中心,扩大成品和制成品的销售份额。
(三)加快打造粮食物流通信息平台服务体系。一是全国范围内加快建设粮食流通信息综合平台,为市场和粮食经营企业提供更多、更及时、更准确的市场信息。二是加快上下之间现有网络平台的取向开向工作,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引导粮食经营企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参与电子商务活动,开展网上商品交易,使粮食资源在网上实现无物化流动,实现“节
时、节费、高效”的目的。
(四)实施粮食品牌战略。粮食企业要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树立品牌就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不竭资源的意识,而且粮食企业不仅要打造成品粮食品牌、还要努力打响原粮品牌或原产地品牌,从源头上确保粮食产品的品质。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引导粮食企业创立属于自己的产品品
牌,创立粮食企业品牌。要争创名牌产品,品牌企业。
(五)重视人才队伍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政府、企业应加大对现代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尤其是要加快培养网络信息技术会人才的步伐,以适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其次,政府要继续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制定落实相关的政策措施,大力吸收社会资金,多渠道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和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现阶段,要以粮食流通“四散”技术为突破口,促进粮食物流业的发展。第三,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优化粮食流通业务流程,建立与产业内部各方持久、共赢的物流同盟,走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
三、苏州粮食物流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苏州的粮食流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不可逆转”,即粮食种植面积的持续减少不可逆转和社会粮食总需求的持续增加不可逆转。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苏州每年的粮食直接种植面积(主要是水稻)已不足150万亩,加上50万亩左右的小麦,总产量在110万吨左右,并且这种下降趋势仍在继续。而近10年来苏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在苏州安家落户,寻求发展,目前这一数字在350万人左右,再加上数量可观的外来观光、旅游等流动人口,苏州的基本人口已达900万人,从而对口粮的直接消费大大增加(其中也包括失地农民的口粮需求)。这种粮食供求的变化,已使苏州这个历史上的“鱼米之乡”演变成为产不足需的典型粮食销区。2005年苏州全市粮食总产量在111万吨左右,而总需求高达338万吨,缺口高达227万吨,其中口粮缺口约占总缺口的60%。全社会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巨大,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加,保障粮食
供应安全的任务艰巨。
但是,对应这种粮食供求矛盾的苏州粮食物流体系还比较落后,仓容不足、设施陈旧、技术
落后,小而散、部分仓库无法通行船只,信息交流方式传统单一。
一是仓储设施捉襟见肘。据统计,全市现有仓容72.6万吨,其中14万吨已不适宜存放粮食,单个库容在1.5万吨以上的库点10个。还有中央储备库2个和省储备库3个,铁路专用线二条(站台121 0米)。粮食进出仓仍采用人力推力或机械辅助的形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此外,部分库点由于河道或桥梁建设的原因,不能通过水路进出粮食,实际已处于不
宜使用的范围。
二是加工能力弱化,对成品粮的依赖性强。我市传统粮油加工企业改革改制后,大部分已在竞争中被淘汰或迁移到粮食产区投资生产,少数存留企业发展比较困难,一旦发生供求关系
紧张,应急保供的难度较大。
三是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市区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的作用和功能已十分显著,但各县级市
场尚处在起步阶段,培养和发展道路还很长。
四是人才队伍严重不足,特别是适应现代粮食物流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几乎是空白,传统技术人才也大多流失,满足粮食流通各环节专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较缺乏,将严重影响物流业的规划、实施和运作发展。
此外,通过网络技术交流信息,实现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物流业务尚未开展,配套设施
还未建立。
四、全方位发展粮食物流业,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现代粮食物流是将粮食运输、仓储、装卸、配送、加工和信息的应用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五一节链系统,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粮食流通连接农业生产和居民消费,搞好粮食现代物流规划和设施建设对于保障苏州粮食供应安全,促进粮食产业持续、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流通效率,发展粮食经济,实现“两个率先”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现阶段我市的实际情况和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需要,我市将着力加快现代粮食物流产业的建设与发展,确保我市粮食供应安全,为苏州实现“两个率先”提供粮食安全保障。
(一)采用先进的流通技术,建设观代化的粮食物流设施。
新建、扩建各级地方粮食储备库,配备先进设备,提高粮食储存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市区建成一个仓容量在10万吨左右,集储存、加工、市场、信息为一体的中心储备库(市级储备库)。目前已经初步建成7.5万吨,但需按现代物流要求进一步完善设施,提高收发能力和保管水平。同时建设2.5万吨市场包装粮周转仓库。所属各市、区也要在规划期内建成1个储存、加工、市场、信息为一体,仓容量在3—5万吨的骨干储备库,配套2—3个骨干库,并全部配备先进的烘干、通风、运输、环流熏蒸等设施,推广运用“四散”技术。水路、铁路、公路并举,形成经济、快捷、集散、舒畅的物流功能。目前,我市有专用铁路线的粮食仓库2个,分别为白洋湾粮食中转库,库容1.5万吨,专用线210米;昆山阳澄国家粮食储备库,库容5万吨,专用线1000米。这两条专用线是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粮食进入我市的主要通道,但周转能力有限,现代化程度比较低。今后将根据规划,新建部分装卸设施,完善散收、散发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张家港粮食专用码头的基础设施,提高其现代化物流水平。新建太仓浏家港粮食储备库。进一步完善苏州城区中心储备库和县级骨干储备库内陆港码头的基础设施,提高快速装卸能力,特别是提高“四散”能力。充分利用方便快捷的公路网络,实施城区中心储备库、骨干储备库与各大粮食批发市
场的快速连接,全方位提高苏州现代粮食物流的设施条件和综合效率。
(二)完善粮食综合批发市场体系
加快粮食批发市场体系的建设,逐步建成7个功能齐全、交易方式先进、信息透明、与粮食物流相结合的粮食批发市场。通过几年的努力,把各级粮食批发市场办成流动的储备库,办成全市粮食的交易中心、价格中心和信息中心。并在未来几年,将市区粮食批发市场建成集
现货交易、期货交易、信息枢纽为一体的现代粮食物流场所。
(三)巩固和发展新型粮食产销流通方式
苏州粮食主销区的市场特点决定了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和地方储备在粮食供应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粮食产销区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建立稳固的粮食物流通道,就能保证主销区市场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一是加盟产区收购市场,直接收购产区粮食。销区粮食企业根据㈦良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规定,可采用购买或租赁粮食仓库设施等办法,就地直接收购粮食。产前根据市场需求和经营需要,与当地农民签订粮食订单,承诺收购。收购季节,则组织人员或就地招聘人员自主收购粮食,掌握第一手根源。同时,视市场情况,实行边收边调或先收后调等经营策略,加快粮食流转,既可快速满足销区市场的需要,又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在粮食物流体系中,龙头企业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发展粮食物流产业的主力军。他们依靠广泛的市场网络,巨大的市场需求,与产区建立稳定的粮食订单基地,落实订单品种,通过加工增值打品牌,实行优质优价,真正将粮食生产转化为市场需求,从而,大大提高了粮食物流的效率。三是政府协议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稳定地方储备粮源。苏州作为一个粮食主销区,仅仅依靠企业的自主行为,以满足企业自身生产经营需要的产销合作是远远不够的,并又作为地方储备粮的主要来源,产区粮食基地的建立与巩固,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协调。政府协议坚持“政府搭台,部门服务,企业操作”的原则,侧重于双方建立稳固的粮食产销关系,侧重于双方的粮食产销平衡,侧重于双方的经济互补。近2年来,苏州已在产区建立了100万亩左右的粮食生产基
地,基本满足了全市粮食储备的需要。
(四)构建和完善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将信息技术与发展粮食物流相结合,构建粮食现代信息平台,引导粮食企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电子商务活动,开展网上交易。通过粮食流通的信息共享,提高政府宏观调
控的能力和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水平。
(五)加快粮食仓储企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高素质人才是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推进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力口快物流人才的培养。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队伍流动较大,现有人才队伍已不适应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我们将采取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校培养与在职培养相结合、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人才,为我市粮食物流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