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的研究
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的研究
摘要:后发展地区在发展经济进程中出现了财源建设与财政收入相背离的现象。也就是说,地方经济发展壮大却没有带来对应的财政收入的增长。这种状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制约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文章通过对国内外解决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问题一些主要做法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缓解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现象、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财源建设;收入背离
一、财源建设与财政收入相背离的的现状及其成因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从宏观上看,税收的多少是由经济总量所决定的,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越快、经济总量越大,提供的税收也就越多,财政收入规模也会不断扩大。然而,地方经济尤其是后发展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扩大,并没有相应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可支配财政收入,下同),而是出现税收外流现象,即产生了财源与财政收入相背离的情况。
以广西钦州市为例,1994—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70.12亿元扩大到303.92亿元,年均增长18.9%;全市组织的财政收入由1994年的3.91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3.56亿元,年均增长为19.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9%,比全市组织财政收入的增幅低7.9个百分点;上划中央、自治区的税收收入由1.69亿元扩大到10.51亿元,年均增长30%,而税收返还收入由1.24亿元增长到3.41亿元,年均增长仅为26.6%。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进程的加快,钦州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项目、火力发电厂、林浆纸等一系列临海重大工业项目投产运营后,其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现象将更为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财税优惠政策管理失控导致财政收入流失
长期以来,全国各地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采取财税优惠政策措施,大力吸引外来投资项目,有的地区为了竞争有限的投资项目甚至还违规出台优惠政策。
当然,各地出台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另一方面也使税基变窄,宏观税负趋于下降。据估计,全国每年减免税款达1000亿元,有的地方的减免税额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0%以上。近年来的减免税又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政策性减免税越来越多,税基受到严重侵蚀;二是各地对扶持性和困难性减免的审批尺度不一,操作上随意性很大。如2002—2003年9月,陕西省财政厅、地税局、国税局等5家单位经省政府批准,对陕西金秀交通有限公司取得的公路运营收入,由税法规定的5%税率改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及附加,致使该公司少缴税款277万元;2002年杭州市萧山地税局依据地方政府政策,将国家对新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扩大到21户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减免所得税1714.35万元。这样就出现虽然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财源也不断壮大但财政收入未能出现同步增长的不良现象。
(二)总部经济现象分流了后发展地区的财政收入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譬如,“总部”最集中的北京,近年税收连续达到20%—30%的增速,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全国汇总合并纳税企业有180余家,北京市占有90余家,其中西城区38家,约占全国的20%。这38家企业的下属二级成员企业近1300家,各级成员企业多达几万家,其大部分分布在全国各省(区、市)。这些分散在全国各省(区、市)的各级成员企业,不得不依靠所在省(区、市)“埋单”,却不能为所在地获得相应税收。
另据有关专家介绍,近几年占我国90%以上的税收收入,都不同程度存在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如西气东输项目,将天然气从新疆输送到上海,目前我国对运输业征收的是营业税,其税基是按运输量和运输距离决定的运价,而按现行税收制度规定,营业税在公司注册地上海缴税,营业税税基发生在几千公里的长度上,有十几个省(区、市)政府管辖的区域都构成了税源。但除新疆从上海获得一部分非制度性补偿外,其他沿途各省(区、市)和居民虽然已经并将继续为西气东输工程提供资源,如相关的移民、占地、治安等,却都拿不到在当地形成税源所产生的营业税。类似的情况还包括增值税、所得税、消费税等。
(三)现行分税制体制的弊端使后发展地区面临做大财源与可支配财力增长相背离的尴尬局面
现行分税制在改革初期确实激发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不仅推动了全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也不断壮大了后发展地区的财政经济实力。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后发展地区依靠自身努力发展经济而增加的财力将出现规模越大越有被抽走的可能。这是因为,后发展地区在分税制初期,净上划中央收入一般都很少,而在推进经济发展进程中,一般是靠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而发展特色产业和做大工业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带来的一般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而根据现行体制,75%的增值税、100%的消费税、60%的所得税以及部分行业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将上划给中央,如果有的省级政府再集中部分财力,则留给后发展地区的财力更少。
据资料显示,广西西北部某资源大县1994年全县组织财政收入1.08亿元,上划中央“两税”收入0.51亿元,返还0.25亿元;2004年上划中央“两税”1.04亿元,返还0.34亿元;2006年上划中央“两税”2.34亿元,返还0.44亿元。柳江县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是1994年的6.25倍,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为8.07倍,税收返还数2007年的4329万元为1994年的2359万元的1.83倍。虽然中央通过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的力度满足了地方财政支出增长的需求,但无法消除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增强其化解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如2008年国际有色金属价格下挫)、国内经济政策调整对财政收支影响的能力。
(四)制度管理性失控导致地方财政收入的流失
制度对纳税人的行为选择具有最直接的支配、影响作用。税收制度以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力量要求在其管辖范围内的纳税人按制度所规定的方式选择纳税行为。如果制度性安排不公正,或者有严重缺陷、漏洞,那么,纳税人就可能身不由己地选择偷逃税行为。如假“三资”
企业、假福利企业、假校办工厂的泛滥,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制度上的缺陷。
管理性失控是指由于税务机关管理缺位而造成的税源失控。如漏征漏管户大量存在就是管理性失控的突出表现。有相当一部分纳税人只领取了营业执照,不办理税务登记,更谈不上纳税了;有的纳税人虽然办理了税务登记,但是没有固定的场所,长期不申报纳税。
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管理上的失控,造成偷税逃税、漏征税收现象,导致地方经济发展、财源规模不断壮大但财政收入却未能同步增长的非正常局面。
(五)征收管理机制上的失控造成地方财政收入的流失
征收管理机制上的失控是指由于税收征、管、查等环节职责不明确或者相互脱节,以及国、地税之间或税务机关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协调而引起的税源流失。同时,在税收稽查工作中,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和保全措施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配合,也会引起税源的流失。另外,还有很多纳税人上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所反映的税源状况不真实,隐匿收入、少报收入,甚至造假账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税务机关难以准确掌握税源信息,致使很多税源在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中被转移或隐匿,从而造成税收的流失问题。
二、目前我国及国外解决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问题的主要做法
(一)我国解决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问题的主要做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财政综合实力的逐步增强,中央开始关注地方财源与财政收入相背离问题,于2005年颁布实施《关于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意见》,通过采取“三奖一补”措施,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办法,不断扩大后发展地区财力规模,增强后发展地区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在财源与财政收入相背离现象中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与税源背离较为明显。因为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是中央和地方**分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设置总分公司或母子公司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总(母)公司要把所有分(子)公司的利润汇总在一起,在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导致税收与税源相背离的问题。因此,我国在实施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时,全国人大提出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不涉及解决税收与税源背离的条款,但要求国务院制定相应办法以解决税收与税源背离的问题,缓解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的现象。2008年1月1日新企业所得税法开始实行后,根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要求,1月15日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出台并印发《跨省市总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范围的跨省总分支机构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按照统一规范、兼顾总机构和分支机构所在地利益的原则,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处理办法,总分机构统一计算的当期应纳税额的地方分享部分,25%由总机构所在地分享,50%由各分支机构所在地分享,25%按一定比例在各地间进行分配;3月10日,国家税务总局又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总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坚决防止为了局部利益相互扯皮甚至干预企业经营等问题的出现。这个办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已在缓解企业所得税税源与税收相背离问题上取得了制度上的突破。
我国在增值税的区域分配方面也进行了相应试点。三峡电站跨越湖北省和重庆市两个区域,坝区坐落在湖北省,库区主要部分绵延于重庆市。国家有关部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作出了对三峡电站产生的所有利益在两个区域内进行合理分配的特殊规定: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和城建税、教育费附加都按照15.67 84.33的分成比例,在湖北省和重庆市分别入库,执行期到2009年底。在2009年三峡电站全部投产前所产生的企业所得税全部留给三峡总公司,作为三峡工程建设基金,用于三峡工程建设。
虽然我国在缓解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问题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执行不是十分彻底,如企业所得税分配仅就跨省总分支机构进行划分,而在现实中有不少公司总部在省会或中心城市,分支机构设在本省(区、市)内的其他县(市),由此产生的企业所得税问题在现行办法中没有涉及,而且增值税、营业税等其他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尚未纳入考虑范畴,这就容易产生新的地方保护主义或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会导致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问题进一步加剧。
(二)国外一些国家解决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问题的主要做法
国外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因此,其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问题主要表现为税源与税收背离方面。为解决税源与税收不一致的问题,包括欧盟、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通过法律途径和制度安排,努力保证所在地的税收权力,以缓解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现象。
1.欧盟按税源地原则积极推进增值税改革,保证税源与税收的一致性。2008年2月,欧盟增值税改革方案正式通过。根据这套改革方案,今后对欧盟范围内的部分商业活动(如餐饮、文化、体育、科研、教育、电信、广播电视和电子商务等服务)将不再由服务商所在国征税,而改由发生实际服务消费的国家征收。欧盟增值税改革方案确定了这些行业的税收来源地原则,这项改革在欧盟讨论了5年,虽然矛盾很多,但坚持方向不变,在2007年12月最终达成一致。
2.美国根据税源地原则处理零售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税源与税收一致性问题。美国各州的零售税由各州立法并征收,天然地适用税收归属与税源的一致性。而在处理公司跨州经营应税所得分配问题时,一个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制定“州际税收协定”,明确公司经营活动所在地对公司在该地区取得的收入拥有征税权,而并不是只有公司法人注册地才能对其征税,从而保证了税收收入归属与税源的一致性,维护了所得来源地的税收利益。另外州际间税收矛盾和冲突难以避免,为此美国在州与州之间建立了税收协调机制,主要包括地区合作协议、跨州税收委员会(MTC)、税务管理者联合会等。
3.阿根廷通过省际多边协议处理税源与税收背离问题。阿根廷的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主要是省级政府征收的营业税。营业税是阿根廷各省级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营业活动一旦跨省,即可能产生营业税收入与税源背离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阿根廷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处理办法,即通过各省间的多边协议实现营业税省际分配。其基本规则是,营业税收入50%按销售收入比例分配,50%按成本费用比例分配。所谓比例即是在某省的销售收入占其总销售收入的比例。各省税务局如果就分配有争议,需交由按照多边协议专门设立的委员会进行处理,委员会就争议问题进行裁决,并实行多数决定。
4.巴西通过联邦参议院决议解决税源与税收背离问题,实现平衡地区间发展水平的目
标。巴西的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的主要表现为州政府征收的商品服务税,巴西通过联邦参议院的决议来解决该问题。决议规定,当商品由一州销往另一州时,商品服务税一部分在生产地征收,一部分在目的地征收;生产地征收后再由目的地征收剩余部分,总的征收税率不超过18%或19%。决议亦规定分配的税率:从富州到穷州,前者税率为7%,后者为12%;从富州到富州,前者为12%,后者为7%;从穷州到富州,前者为12%,后者为6%。按富州、穷州规定不同税率,基本精神是穷州多得,富州少得,以平衡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进一步缓解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现象,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认真清理整顿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严防税收变相流失,不断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针对目前各地税收优惠政策管理混乱而导致税收流失的问题,建议国家税务总局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相应的调查活动,认真清理整顿过多过滥的税收优惠政策,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同时,对地方所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必须经过省级税务主管机关批准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防止地方自行出台税收减免或变相减免政策现象,切实纠正随意缓税、包税、先征后返等违规行为。通过规范税收优惠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使地方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财源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
2.完善与汇总纳税相适应的收入划分机制,确保地方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要解决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问题,其中一个主要落脚点在于完善我国目前的税收管理制度。而在税制建设中必须要明确我国国内税收管辖权制度,尤其是确定国内税收管辖权原则。综观各税收条例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国内税收管辖权原则的运用尚未形成一种规范制度,只是散见于各税条例之中,而且标准也不统一。根据国际惯例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采取属地原则为主、属人原则为辅的管辖制度,即建立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原则为主、居民税收管辖权原则为辅的国内税收管辖权制度,完善与汇总纳税相适应的收入划分机制,在过去“先收—集中统筹—再分配”的模式之外,增加“地方收取—地方分配”模式,按照税源地贡献大小进行分配,进一步解决税源与税收背离问题,科学合理地处理好税收收入分配关系,在财政上给地方扩权。这种措施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加强税收源泉控制,防止税收流失;有利于减少企业跨地区经营的阻力,促进统一市场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在同一经营上外地企业与本地同类企业之间的税负公平。
3.完善财政分配关系,逐步构建“共赢型”财政分配框架。当前,后发展地区正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求调整地区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做大财源规模,增强财政综合实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资源类似地区争夺项目、产业结构趋同而导致无序竞争、重复建设问题,如广西德保县和靖西县竟相发展氧化铝产业,这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现象,而且还会分割有限的市场份额,无法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益。为此,国家应研究制定推进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合理完善财政分配关系,由资源接受地区弥补资源流出地区造成的财源流失,鼓励地方实施联动发展战略,以便使那些资金雄厚、技术条件成熟、交通便利却苦于资源不足的优势地区得到充足的原材料、能源,避免部分后发展地区因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低下、交通不便等因素而使丰富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造成浪费现象。
4.进一步加大对后发展地区财力性转移支付的力度。长期以来,后发展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财政实力不强而维持低水平运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公用基础设施落后,与发
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体制和历史原因造成的一笔“欠债”。因此,在今后经济发展进程中,各级政府应按照中央有关政策的要求,在执行“三奖一补”有关办法的基础上,对依靠自身努力不断发展壮大财源和增强财政综合实力的后发展地区,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均衡化目标核定标准支出数额,适当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强后发展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能力,既表明认可其发展经济的努力程度,又能清偿“历史欠债”,提高其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以便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全国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的目标。
5.强化税收及非税收入征管,确保应收尽收,实现财政收入与财源同步增长的目标。经济发展决定财源,财源决定税源,而征管决定税收收入。经济发展创造的税源成果只有通过征收管理才能转化为入库税收收入,形成地方财政收入。对于财税部门而言,在经济发展财源不断壮大进程中要扩大财政收入规模的着力点就是强化税收征管。尤其是税务部门要树立“税源有限,管理无限”的征管理念,建立健全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横向互动机制。同时,各级政府还要努力构建“政府主导、财政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综合治税管理体系,实施对各税种、涉税行为及非税收入收缴的全方位管理,推进财政收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程,不断提高财政收入水平,促进地方税收收入及非税收入应收尽收,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第二篇:关于就业与财政收入的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中国财政政策就业效应及其实证研究》
关于财政收入与就业人数的研究
背景
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是世界上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包括数量巨大的大学毕业生、下岗、失业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都需要在劳动力市场进行就业。因此,在未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就业问题无疑是政府面临的重要目标之一。
从我国的国情上看,财政支出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比如:通过财政拨款兴修水利、进行基础设施等工程、项目的投资,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服务等方面的财政支出,缩短工人寻找工作的时间,增强工人在不同岗位的就业适应能力等等。因此,研究财政支出与劳动力就业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寻求扩大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就业人数的多少直接决定税收的多少,从而影响财政收入。本文通过对2006年各地区就业人数与财政收入的数据研究分析揭示财政收入与就业水平的相关性。
第三篇:突出组织收入大力培植财源我市财政收入实现首季
突出组织收入 大力培植财源 我市财政收入实现首季
“开门红”
本报讯 1-3月份,我市实现财政收入53039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27.2%,同比增长26.5%,实现了首季“开门红”。
今年以来,全市财政系统按照“落实推进年”活动要求,大力坚持依法组织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收支结构,规范财政监督管理,深化公共财政改革,推进理财方式创新,着力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和保障能力,各项工作发展态势良好。
突出组织收入为中心,全力抓好财政增收工作。市四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今年财政收入增长18.5%,他们面对新形势,立足高标准,自我加压,全力抓好财政增收工作,明确了全年财政收入增幅24.6%的奋斗目标,确保实现“总量上规模、增幅超全省、结构再优化”。坚持科学征管,严格依法治税,进一步推进征管精细化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坚持每月召开财税协调会,认真分析收入形势,细排收入计划,加强对重点税源摸排和重点行业监管,研究解决征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收入均衡入库,分月达到序时进度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税收征管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抓收入、抓征管的积极性,做大做强做优财政“蛋糕”,努力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到财政收入上来。
突出发展为先,大力抓好各类财源培植。建立和完善“银政、银企”合作新机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城乡重点项目建设加大信贷投入,扩大信贷规模,支持地方发展;整合政府投资资源,通过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等多种手段,鼓励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公共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础产业和各类公益事业;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对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培植壮大新兴税源和骨干税源;充分发挥黄山对外影响和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对上争取工作,力争中央和省里的各类扶持政策、扶持资金向我市倾斜。
突出民生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围绕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积极筹措资金,扎实推进市委、市政府18项民生工程建设,并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
突出财政创新,加快推进公共财政改革。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通过激励与制约,提升财政管理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完善部门预算编制,优化国库集中收付程序,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强化财政预算约束,规范各项支出行为,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大力开展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加强国有资产动态管理,促进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的规范化收缴和使用;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做到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和管理,提高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财政局领导班子针对分析检查阶段查摆出的“重收入组织,轻收入培植,财政收入增长后劲不足”这一主要问题,积极主动地研究制定“组织收入和培植财源两手抓”的整改措施。他们切实加强财政收入管理,努力提高组织收入工作质量。进一步完善财政征收措施,以加强一般预算收入和非税收入的组织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重点,依法组织税收收入,加强非税收入的收缴与管理,确保应收尽收。继续加大综合治税力度,加强与税务部门的协助和沟通,强化税收征管,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完善协税和护税机制。与此同时采取积极措施着力巩固现有财源。充分挖潜,做好对重点企业和重点税源的服务和支持工作,确保现有财源的稳步增长,促进可持续发展。他们还积极培育稳固的后续财源。大力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开发区建设和发展总部经济的支持力度,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激励性和扶持性措施涵养培植税源,实现财政收入总量适度增加、合理发展,促进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培植区级财源促进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长安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快经济发展,培植壮大财源的一系列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大力发展税源经济,坚持把发展经济、培植财源作为重点来抓,积极培植地方财源,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可靠的基础,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区广大财税干部继往开来、扎
实工作、锐意进取,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做到应收尽收。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狠抓“增收节支”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在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推进财政各项改革,确保“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一个低保”的实现。
2006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3.355亿元,完成预算数的109.62%;2007年,财政总收入4.483亿元,完成预算数的116.36%;截止2008年9月30日,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5.56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入库4.742亿元,完成预算的88.08%,超平均进度13.08个百分点,较上年可比增长32.14%,增收1.153亿元,基金预算收入累计入库8200万元,完成预算的76.26%。
一、当前财政工作的现状
1.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但增速略有下降。
随着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一系列产业项目强区战略和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措施的实施,今年我区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但就8-9月份的执行数据来看:一般预算收入8月份入库2870万元,仅占1-7月份月均入库数的52.86%,9月份入库3987万元,占1-7月份月均入库数的73.62%,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降至50%以下。一是由于上半年的汇算清缴结束;二是5.12地震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税收收入的影响在近几个月有所显现;三是航天基地收入的划转对我区财政收入产生一定影响,第四季度组织收入的难度将会增加。
2、航天基地对我区财政收入的影响充分显现
今年7月份,航天基地开始设立基地金库,从8月份按照体制规定将划归基地范围内的收入直接划转基地金库。8-9月份,累计影响我区一般预算收入达1192万元,其中:国税190万元(按照08年1-7月份收入平均数预计),地税1002万元(分税种情况:营业税742万元、企业所得税14万元、个人所得税21万元、城建税84万元、印花税24万元、土地增值税117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有力地保证了“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一个低保”等必保支出和各项社会公共事业的正常开展,但在具体工作中仍暴露出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本后期组织收入的难度加剧。首先是受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和人员工资增加的影响,工业企业利润空间压缩,已影响到增殖税收入的增长,同时将会影响到后期预交企业所得税的增长;二是我区房产企业受5.12地震冲击的充分显现,对我区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带来相当大的压力。三是虽然我区财政收入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但收入总体规模和支出相比仍然较低,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资金缺口。面对现状,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依法治税,强化收入征管,确保全年财政收支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加快区级财源培植、促进财政增收的建议
1、强化征管力度,挖掘财源潜力。一是做好财源排查,摸清全区财源的基本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奠定基础。二是进一步建立协税护税网络,做好代征代扣,保证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三是清理和规范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强化税收征管,落实征缴措施,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切实把经济发展成效体现到财政增收上,并确保收入及时入库。四是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将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实现应收尽收,增强政府调度资金和筹集收入的能力。五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收益。
2、发展非公经济,开辟新兴财源
非公经济是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发展非公经济,是现实需要,也是必然选择。一是加快非公经济总量扩张。引导非公经济向集约型、科技型和外向型转变,支持非公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和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培植非公企业骨干群体。鼓励、组织非公骨干企业,通过国内外资本纽带进行低成本扩张。成立投资担保公司,通过提供信用担保和银企对接的办法,切实解决企业起步阶段的 “输血”问题,增强企业“造血”功能。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适当归并,捆绑使用,集中财力保重点,出效益。三是提高非公企业服务水平。建议区委、区政府出台更有利于非公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政策上保证其拥有与公有制企业相同的待遇。各部门要切实增强为非公企业发展服务的意识,鼓励和引导非
公企业依据《公司法》组建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加强对非公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和培训,使其不断引入现代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提高管理运营水平。
3、强攻第三产业,挖掘潜在财源
首先必须加速开发旅游资源。旅游业是消耗资源最少、投资回报最高、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要把旅游业作为我区三产发展的优先发展
目标。为此,一要加强领导,搞好旅游规划开发定位。突出生态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文化旅游三大特色,形成规范化旅游线路。二要拓宽融资渠道,抓好重点景区建设。坚持“早投入、早开发,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为开发者创造条件,提供环境,让利别人,发展自己。三要创优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力争把长安旅游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要整合现有三产资源,严格按照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认真抓落实。要重点突出商业物流体系建设、生产资料专业大市场新建、社区商业发展等。从政策、资金、措施等方面入手,出台三产发展管理办法,营造全区上下参与三产、关注三产的浓郁氛围。三是组建、扩展区属建安、房产公司,着力引导扶持区内的建安、房产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其次,要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邮电通信等行业,努力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新兴行业,加快发展社区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中介服务等行业。要力争我区三产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以增加新的财源。,4、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基础财源
虽然我区农业对财政的贡献较小,但对财政的间接贡献并不少。因此,要把农业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一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产品种植业、养殖业。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初级农产品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在政策、资金上培植有特色、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发展城郊休闲产业。充分利用我区自然、人文资源,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作物、林木花卉等高观赏价值的农产品,促进山水风光和农业生产的融合,开发以感受农业生态、品尝瓜果蔬菜、体验耕作劳动为主的观光农业。四是引导发展村级企业。要引导各村利用土地、资源、人力等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办企业,既能繁荣村级经济,又能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村民收入。
5、加快项目引进,培育后续财源
实践证明,抓项目引进,抓投资引入,是一个能在短期内拉动财政快速增长的有效方式。一是抓好环境优化。要把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行政服务水平作为吸引投资、吸引项目的第一位工作来抓,增强软、硬环境对内外资的吸引力,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新跨越。二是突出重点领域引进。结合我区实际,引进技术新、耗能低、有前景的新型工业;充分发挥我区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引进生产性服务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三是积极对上争取。各级各部门要把对上争取资金和项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出台专门的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
6、突出园区建设,培育替代财源
加速园区建设,高层次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管理,建设布局合理、产业集聚、要素集中、特色明显的工业化基地。一是严把准入关。严格按照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引进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占有市场份额大的好产品、好项目,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和企业坚决不让入园,做到不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暂时的发展。二是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亮化周边环境,确保好项目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快。三是加大园区效益产出力度。采取以地抵商方式对园区土地进行分期开发,提高土地的产出和使用效益,对园区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加快发展,使企业早出效益,出好效益,加速其对财政的投资回报
7、以项目为支撑,壮大支柱财源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财源的意识,把项目建设作为壮大支柱财源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采取加大投入新上一批,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启动民间资本发展一批,技改扩规壮大一批,产权改革盘活一批等有效手段,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以项目促发展、壮财源。目前,在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服务业等各领域都要建设一批项目,并逐步形成了全区的支柱财源,为地方财政的增收提供永续后劲。
8、大力优化财源建设环境。环境既是一个重要的财源基础,又是财源建设发展的调速器。从硬环境看,我区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各项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可以说硬环境建设已达到了一定水准,但建设硬环境不能满足现状,要有更高的标准。从软环境看,我区近几年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一些单位和个人仍然存在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思想,只看重局部利益、短期利益、单位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认真规范行政执法和收费行为等,打造“诚信长安、和谐长安”的新形象。
总之,强化财源建设,做大财政蛋糕,关键是要固本开源,在继续巩固现有财源的基础上,加大后续财源的培植力度,增强财政增收的后劲。这是解决我区财政压力的最好办法,也是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第五篇:《财政收入与支出》学案
《财政收入与支出》学案
一、知识回顾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是否违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
答:不违背。相反,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为:
(1)共同富裕不能理解成所有的劳动者、所有的地区同时、同等程度地富裕起来,世界上从来没有同步富裕,即使在原始社会,差别也同样存在。我国今天的市场经济是以承认差别为前提,并为个人施展才能,为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公平的机会。要想社会全体成员同时、同等程度富裕,这不但做不到,反而会导致普遍贫穷。
(2)只有提倡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才能对大多数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鼓舞作用,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
(3)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能调动这部分人与地区的积极性,为整个社会的共同富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自主学习
(一)财政及其作用、国家的______和________就是财政
2、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基本收支计划,叫_________;上一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叫__________
3、国家财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保障。具体表现在: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
,促进,建立_____________
与,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
4、财政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_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财政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
财政政策,通过
经济建设支出、税收,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经济增长。
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
财政政策,通过
财政支出、税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根据国家筹集资金的渠道,财政收入可以分为
、、以及
。其中,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
和。
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的关系。
3、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促进企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按照具体的用途,财政支出可以分为
支出、支出、支出、支出、支出。、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不外有三种情况:
、、。什么
是
财
政
收
支
平
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师精讲
一、财政收入
、什么是财政
(1)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从这一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财政的实质就是国家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国家收入,并将它集中性分配使用。
(2)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收支计划,叫做国家预算。
上一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叫做国家决算。
国家就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这两个方面,参与社会分配,实现国家职能的。
2、财政收入的渠道
四大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基础性的因素。因为国家收入主要依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壮大,税收、利润才有保证,没有经济的增长,就不会有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第二,分配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总财富是一定的,国家要的多,企业和个人的分配收入就减少;反之,企业和个人要的多,国家收入就减少。它们是彼此消长的关系。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就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五大类型。
(1)经济建设支出
经济建设支出占据财政支出的首位。在全部经济建设支出中,基本建设和支持农业的支出占绝大多数,反映了国家财政参与经济建设的重点。
(2)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主要包括这些单位的人员经费支出,设备购置、维护及公务费用支出。
(3)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是指用于政府机关、司法部门、驻外机构、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国防科研方面的支出。
(4)社会保障支出
是指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的各种费用。
()债务支出
用于偿还国家各种债务本息方面的支出。
、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1)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在财政预算、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状态,表明国家筹集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但收支平衡是在动态中实现的,由于具体条不断变化,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
(2)财政收支平衡
是指当年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3)财政赤字
是指当年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有可能导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必须把财政赤字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发行国债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扩大政府投资,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国债发行规模过大,会增加政府还债负担,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在经济生活中,国家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收入支出控制经济运行。当经济增长缓慢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当经济发展过热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社会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