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税收综治保障指导方案
为了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营造依法治税环境,真正形成“税收管理社会化,税源监控多元化”的治税环境,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聚合力量,加强征管,全面构建以“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综合治税体系,切实增强全社会依法治税意识,努力实现税收征管方式由注重征收管理向税源控管和征收管理并举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治税,实行社会综合治税;坚持执法主体地位不动摇,由地税局依法行使税收检查权、定额核定权、行政处罚权、税收保全与强制执行权;坚持合法获取和利用涉税信息,实行委托代征。
三、工作目标
通过调动各村(社区)村(居)委会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综合治税网络,不断创新征管方式和征管手段,夯实税收管理基础,加强税源控管,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水平;建立社会综合治税工作长效机制,实现地方税源管理由税务部门单一治税到社会各方面综合治税的重大转变,努力营造法治、公平、有序的税收环境。
四、加强领导,明确目标任务。为确保社会综合治税工作顺利推进,决定成立乡镇社会综合治税工作领导小组。
五、主要措施
(一)广泛宣传,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各村(社区)村(居)委会要以刷写标语、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会综合治税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全社会依法纳税的主动性,不断扩大社会综合治税的影响面,切实增强诚信纳税意识,努力营造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强化措施,切实加强税源建设。各村(社区)村(居)委会要牢固树立“经济发展看效益、效益提高看利税、利税增长看入库”的思想观念,找准壮大财源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摸清税源底数,掌握税源变化,突出征管重心,坚持做到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生产性税源和非生产性税源、企业和个人、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四个并重”,做到大税不丢,小税不放,切实增强财政实力。
(三)依法治税,强化财税监管职能。继续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进一步改进和强化税收征管手段,加大税收秩序专项整治力度,坚决查处一切偷、逃、抗、漏税行为。建立完善税源动态监控体系,加强涉税信息交流,加大政策性扶持企业税收监管力度,将大量农村失控的税源变为可控可管的税源。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四)完善制度,建立治税长效机制。各村(社区)村(居)委会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税源信息传递或者共享制度,全面、有效地汇集由各有关部门掌握的涉税信息。进一步建立健全综合治税工作长效机制,大力组织税收收入,把经济优势转化为税收优势,为解决好民生问题提供坚强的财力保障,为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打下坚实基础。
1、各领导小组成员对辖区内新开办的各类众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的信息应及时向地税分局反馈;分局应及时派税务人员落实并纳入管理。
2、地税分局应及时向各成员发放税收宣传资料,每年对所有成员进行不少于四次的业务培训。
3、各领导小组成员应加强与地税分局的联系,宣传各类新出台的税收政策,协助分局处理好征纳关系。
4、领导小组成员要负责收集辖区内纳税人对分局税收征管、纳税服务、税额核定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地税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进行监督。
六、严格考核,务求取得实效。乡镇社会综合治税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在每季召开一次协调会,每半年对各村(社区)、村(居)委会开展综合治税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将予以表彰奖励;对不按要求代征税款或履行职责不到位造成地方税款流失的,将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全乡镇综合治税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第二篇:2021年地方税收征管保障总结
2021年地方税收征管保障总结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2021年地方税收征管保障总结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保障办法》的重要意义
地方税收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财力保证。随着___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税收税源构成和征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经济运行中,出现了经营多元化、收支隐蔽化、分配多样化、核算复杂化等特点,税源控管难度不断增大。加之地方税收税种多、涉及面广,税务部门受到信息来源渠道的限制,对部分行业、税种,尤其对一些零散、隐蔽的税源缺乏有效的源头控管手段,不同程度地造成了税收流失,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贯彻落实《保障办法》,有利于促进以“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信息支撑、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税体系建设,通过政府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便于税务部门及时掌握涉税信息,加强源头控管,实现治税方式从税务部门单一型到社会各部门综合型的转变,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更好地发挥行政职能;有利于解决涉税信息传递不畅、涉税源头控管不严等问题,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保证地方税收及时、足额入库;有利于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税收流失等问题,更好地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因此,贯彻落实《保障办法》,对于提高行政效能,提升税收征管质量,营造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实现财政收入与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贯彻落实《保障办法》的重要性,明确本部门、本单位在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中的作用和责任,增强贯彻落实《保障办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税务部门要深入做好宣传工作,使全社会认识到综合治税的重要意义,促进《保障办法》的有效落实。
二、切实加强对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的领导
为加强对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的领导,完善综合治税体系,成立市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长担任组长,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各相关部门、单位的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地税局,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兼任,副主任由市地税局、国税局和财政局分管领导兼任,配备相应工作人员,负责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联系协调,___开展日常的具体工作。各成员单位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日常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的信息沟通、传递。
领导小组每年召开___次工作会议,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要求、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制定政策措施。___要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工作建议。
三、明确部门职责
各相关部门、单位要按照《保障办法》的要求,将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明确分工和要求,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确保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贯彻到位。
(一)负责协助地方税收征管部门做好相关工作,并积极、主动给予配合,完善本部门的工作规范,确保有关要求落实到位。
1.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将是否依法履行税收义务作为必审内容,并将查实的应补缴税款、滞纳金等涉税信息及时移送税务部门;
2.房产管理、国土资源部门对申请办理房产、土地权属变更手续的单位和个人不能提供税务___、完税证明或者税务部门出具的不征税证明的,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3.工商部门对申请办理工商注销手续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___时,发现其不能提供税务登记注销证明的,要及时通报税务部门;
___人民法院审理企业破产案件和涉及不动产、无形资产处置的案件,及时通知税务部门,提供相应涉案信息,并为税务部门进行债权申报提供便利;
5.公安部门与税务部门应当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积极打击税收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受理、办结涉税案件;
___人民银行协调各商业银行为税务部门查询纳税人的账户情况提供便利;
7.各镇(区)要加强协税护税办公室的___领导,合理选配人员,保障协税办委托代征工作的开展。各镇(区)政府(管委会)、房管、保险等负责受托代征地方税款的部门和单位要遵循税收法规和相关协议,认真做好委托代征工作;
8.各部门、单位应按照法律规定做好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工作。对取得的付款凭证要严格审核,凡不符合规定的票据,不得作为报销凭证;
9.财政部门要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管理,严格控制应税收费项目使用财政票据。对国家和省规定的有奖___、涉税___的奖金和代扣代缴、代收代缴、委托代征的手续费,应当按照规定在预算中予以安排;
10.地方税收征管部门要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严格控制税源,保障地方税收及时、足额收缴入库。地税部门、国税部门和财政部门全面开展涉税信息交换、共享信息资源,加强日常协作,联合办理有关涉税事项,积极开展联合税收征管工作。
(二)负责与地方税收征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供、交换相关信息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保障办法》要求的内容,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提炼有关信息和数据,并及时保质保量提供。
1.工商部门每月终了后__日内,提供工商开业登记信息,工商变更登记信息,工商注销登记信息和吊销营业执照信息等;
2.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每月终了后__日内,提供企业、事业单位、社团___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的___机构代码赋码信息,___机构代码证变更信息,___机构代码证注销信息等;
3.房产管理部门每月终了后__日内,提供商品房销售许可发放信息,房屋所有权信息等;
4.国土资源部门每月终了后__日内,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信息,土地使用证发放信息等;
5.建设部门每月终了后__日内,提供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发放信息,工程招标项目资料、项目合同备案信息,建筑分包合同备案信息等;
6.民政部门每月终了后__日内,提供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信息,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变更登记信息,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注销登记信息,福利彩券获奖___信息等;
7.科技部门每季度终了后__日内,提供高新企业认定___信息,专利技术转让信息,技术开发项目立项备案信息,个人取得科技成果股权形式的奖励信息等;
8.信息产业相关管理部门在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认定结束后__日内,提供相应认定___信息;软件企业年审结束后__日内,提供年审信息等;
9.知识产权部门每季度终了后__日内,提供转让专利权的企业、个人的___信息等;
10.统计部门每季度终了后__日内,提供综合经济指标、工业经济指标、交通邮电和旅游经济指标、对外经济指标、国内贸易经济指标、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指标、金融保险财税经济指标、价格经济指标、居民收支经济指标、单位用电信息;每年__月__日前,提供上我市全部职工平均工资信息等;
11.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企业重组、兼并、划转、转让、改组改制批准后__日内,提供相应信息等;
12.公安部门每季度终了后__日内,提供外籍人员入境情况信息,机动车辆注册登记信息等;
1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按月定期提供单位社会保险费的征缴计划信息;每半年后__日内,提供批准企业年金的有关文件信息,外籍个人就业登记情况信息,医保定点单位的销售信息等;
14.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在缴纳公积金存缴的标准及工资基数批准后__日内,提供相应信息等;
15.文化、体育部门在大型营业性演出、商业性体育比赛或者其它重要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前,提供相关信息;中奖行为发生后及时提供应税彩票获奖___信息等;
___部门每季度终了后__日内,提供车辆营运证发放信息,船舶营运证发放信息,交通建设项目信息等;
17.水利部门每季度终了后__日内,提供水利建设项目信息等;
18.园林绿化、建设等管理部门每季度终了后__日内,提供绿化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等;
19.外经贸部门每半年终了后__日内,提供有境外投资行为的企业的有关信息。
20.教育部门每半终了后__日内,提供各类办学机构的审批、登记信息,各类办学机构的变更信息,各类办学机构的注销信息等;
___部门每半终了后__日内,提供医疗机构审批、登记信息,医疗机构变更信息,医疗机构注销信息等;
22.物价部门每季终了后__日内,提供公益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调整信息等;
23.残联每半终了后__日内,提供残疾人员信息和残疾人证发放信息等;
___人民法院每季度终了后__日内,提供对涉及不动产、无形资产处置的裁定、判决、执行、拍卖等信息以及破产程序中涉税信息,涉税违法案件中查补国、地税的涉税信息等。
25.地方税收机关应当按照规定向有关部门提供涉税信息,具体内容和时间要求由有关部门和地方税务机关协商确定。
___根据实际工作开展需要,在与相关部门、单位进行协调后,可对上述按期提供的涉税信息内容、时限进行扩充、修改和调整。
四、建立信息交换平台
以政府信息网络为依托,政府信息办尽快开发、建立征管保障信息交换平台,为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有效接口,保障其按期将有关信息和数据进行传递和下载;系统平台应赋予税务部门查询、读取、下载等功能,确保能够对相关信息的高效应用,为地方税收征管的综合治理和源头控管提供支持。
在征管保障信息交换平台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为保障涉税信息共享工作的顺利开展,税务部门提供过渡的技术方案,有关部门、单位通过网络直接向税务部门传送数据文件,实现涉税信息的数据交换。
地方税收征管部门要保护纳税人的商业___和个人隐私,共享信息只限内部使用,不得用于税收管理之外的其它用途。征管保障信息交换平台、过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应符合安全、保密的要求。
五、实施综合考核
将《保障办法》中有关考核内容,纳入政府工作任务分解考核指标,市政府定期对各镇(区)、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地方税收征管部门要对共享信息的综合应用情况按期进行总结和考评;各镇(区)、相关部门、单位要把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作为本镇(区)、本部门、本单位绩效考核的一个内容,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通过综合考核和绩效考核,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保障体系,增强成员单位配合支持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的责任感,促进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范文仅供参考
感谢浏览
第三篇:山东省地方税收保障条例
山东省地方税收保障条例
2010年3月31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方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地方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地方税务机关以及与地方税收相关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税收管理、税收协助、税收服务、税收监督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地方税收保障工作坚持政府领导、地税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领导,广泛宣传税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单位落实地方税收保障措施,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并按照财政管理体制保障地方税收管理工作经费。
第五条 省、设区的市、县(市、区)地方税务机关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地方税收保障工作,其所属的直属机构和派出机构按照规定的职责具体承担地方税收保障工作。
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公安、财政、商务、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审计、工商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协助地方税务机关做好地方税收保障工作。
第二章 税收管理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实际,优化和调整经济、产业结构,积极培植税源,保障地方税收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第七条 地方税收收入预算的编制和调整,应当与本行政区域的税源相适应。地方税务机关应当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和税源状况,科学预测地方税收目标,及时向同级财政部门反映重大税收增减变化因素,为财政部门编制地方预算提供依据。
财政部门编制和调整地方税收收入预算,应当征求同级地方税务机关的 4
意见。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地方税务机关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税收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省地方税务机关应当按照国家和省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全省地方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并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第九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创新税源管理方式,根据税源结构和分布状况,实行分级、分类、分项管理,提高税收管理水平。
第十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定期进行纳税评估,对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情况进行审核、分析、评价和处理。
第十一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加强发票印制、领购、开具、取得、保管、缴销的管理,完善监督机制,推广使用税控装置,建立举报和奖励制度,有效发挥发票在税收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印制或者伪造、变造发票。
第十二条 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应当逐笔如实开具发票。取得发票方有权拒收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支出、报销凭证,不得在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时税前扣除。
第十三条 地方税务机关征收税款,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金融、邮政网络,简化申报征收程序,降低税收征收和缴纳成本。
第十四条 地方税务机关可以根据有利于税收管理和方便纳税的原则,对下列零星分散的税收依法实行委托代征。必要时,地方税务机关可以派员协助受托方征收税款:
(一)城市居民社区和农村零散税收;
(二)车船税和个体客货运输业税收;
(三)零散建筑施工、房产交易、房屋租赁、装饰装修业税收;
(四)福利彩票、体育彩票业税收;
(五)商业性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税收;
(六)其他可以实行委托代征的地方税收。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依法对代征行为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财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及时足额拨付委托代征手续费。
第十五条 地方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活动中,应当支持税务代理业发展,鼓励和扶持税务代理机构开展涉税鉴证和涉税服务业务。
税务代理机构应当依法开展业务,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的决定,不得干预、阻挠或者取代地方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征收税款,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
第三章 税收协助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地方税收保障信息系统,健全相关部门之间的税源信息交换和共享制度,实现涉税信息的互联互通。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涉税行政协助义务。因下列事项产生的涉税信息,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与同级地方税务机关约定的时间和方式予以提供:
(一)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组织的设立、变更、注销、撤销登记;
(二)组织机构代码颁证、变更、废置;
(三)房屋所有权证书、土地权利证书、车辆和船舶营运证的发放、变更、注销;
(四)房地产项目施工许可、商品房预售许可和采矿、交通、水利等建筑工程许可以及文化经营许可证书发放;
(五)土地出让转让、房产交易;
(六)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中标合同签订、建设资金投入及工程款拨付、外来建筑施工企业备案;
(七)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技术转让、产权转让以及企业破产清算、资产拍卖;
(八)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合同认定登记;
(九)商业性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社会力量办学;
(十)其他事项产生的应当提供的涉税信息。
第十九条 申请办理不动产登记的,应当向不动产登记机关提交法律、法规规定的完税或者减免税证明;未提交的,不动产登记机关不予办理。未经税务机关同意,不动产登记机关不得为税务机关扣押、查封的不动产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二十条 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纳税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的监督,督促纳税人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使用合法、有效凭证记账和核算。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涉税违法行为应当及时通知同级地方税务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一条 地方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依法实施账户开立情况查询、存款查询、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有关金融机构应当依法予以协助。第二十二条 地方税务机关对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在出境前未按照规定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又不提供担保的,应当及时通知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当按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阻止其出境。
对地方税务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处理。
第四章 税收服务
第二十三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依法为纳税人提供税法宣传、政策咨询、纳税辅导、办税指南、权利救济等服务。
地方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不得收取费用,不得变相增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负担。
第二十四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税务公开制度,公开征收依据、减免税政策、办税程序以及服务规范等事项,依法保障纳税人的税收知情权、参
与权和救济权。
第二十五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建立税收政策执行和税收缴纳异议协调、调解机制,及时化解征纳争议。
第二十六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依法收集、使用和保管纳税人的纳税信息。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未经纳税人同意,地方税务机关不得对外公开纳税人与纳税相关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二十七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有特殊困难的纳税人办理纳税事宜提供必要的便利。
第五章 税收监督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地方税收保障工作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对负有地方税收保障责任和义务的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参与税收协助的情况和成效进行考评和奖惩。
第二十九条 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开展本级预算执行情况、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财政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本级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地方税务机关应当接受审计、财政部门的监督,落实审计和检查决定。
第三十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加强税务稽查,依法查处税收违法行为,督促纳税人依法纳税。
地方税务机关依法实施税收检查前,应当将检查目的、项目、内容、时间和要求等告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有公民举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涉嫌税收违法行为的;
(二)有证据表明纳税人涉嫌税收违法行为的;
(三)检查前告知会影响检查进行的。
第三十一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接受纳税人、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对税收执法的评议和监督,公开改进措施,并反馈改进结果。
第三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检举和举报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
对检举或者举报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行为的,收到检举或者举报的机关和负责查处的机关应当为检举人或者举报人保密;经查证属实的,地方税务机关应当按规定给予检举人或者举报人奖励。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私自印制或者伪造、变造发票的,由地方税务机关依法予以销毁,没收违法所得和作案工具,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部门、单位或者个人擅自作出税收
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的决定或者干预、阻挠、取代地方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未在约定时间内按照要求向地方税务机关提供涉税信息,造成地方税收损失的,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由本级人民政府根据情节轻重和损失程度,依据有关规定对相关部门及其责任人员作出处理。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负有税收协助义务的部门无正当理由拒绝协助的,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由本级人民政府依据有关规定对相关部门及其责任人员作出处理。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地方税务机关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履行为纳税人的保密义务造成损失的;
(二)截留、挪用税款或者代征手续费的;
(三)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收取费用或者变相增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负担,情节严重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0 年5月1日起实施。
第四篇:关于出台《加强地方税收保障办法》的议案
关于出台《加强地方税收保障办法》的议案
2012年,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将在全国范围内(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铺开,此项改革将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进行重新调整,对财政管理体制进行重构,有效提升县域、区域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以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税务部门组织收入、调节经济的职能,争取地方政府制定出台《税收保障办法》,对于推动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协税护税,营造法治、公平、有序的税收环境,实现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协调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税收保障的概念、原则、主要内容
税收保障是指税务部门以及有关单位和个人为保障税收及时、足额收缴入库所采取的税收预测、控管、协助、监督等措施的总称。税收保障工作应坚持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要以部门联动、源头控管、综合管理为主要方式,保障地方税收收入。地方税收保障办法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涉及税收内容的,应征求同级税务部门的意见。下达税收任务时,财政机关编制、调整税收预算草案应与本行政区域的税源相适应,科学预测税收目标,充分听取同级税务部门的意见。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优化和调整经济、产业结构,积极培植绿色税源,防止恶意拉税源现象发生。应依法加强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单位落实税收保障措施,并按照财政管理体制保障税收管理工作经费。应将税收保障工作纳
入政府工作考核范围,对负有税收保障责任和义务的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参与税收协助的情况和成效进行考评和奖惩。
二、出台《地方税收保障办法》具有可行性
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意见》(国税发„2009‟16号)要求:“税务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努力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等方式,建立健全政府牵头的公共信息共享机制,有效获取相关部门的涉税信息,并明确相关部门协税护税的责任和义务。逐步建立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综合治税长效机制,健全协税护税体系,形成综合治税合力。”
例如2010年8月,福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地方税收保障的决定》。该办法实施后,社会综合治税工作明显加强,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对地方税收征管工作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和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第三方涉税信息采集,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管理等作用突出,促进了地方税收的明显增长,有效地保障了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促进了社会公平。
三、针对《加强地方税收保障办法》提出以下六项建议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组织、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参与地方税收保障工作,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国家税务局与地方税务局税收缴纳异议协调机制,巩固地方财政收入;发展改革、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城乡建设、住房保障与房产管理、国土资源、工商管理、质量技术
监督、交通运输、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民政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税收征管的需要,协助税务机关做好地方税收保障工作;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应当协助税务机关做好地方税收保障工作。
二是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建立地方税收保障信息交换平台,实现涉税信息的共享,涉及的部门和信息初步设想有九类:(1)工商局:企业注册、登记、注销信息;(2)地税局:企业登记、注销、管理信息;(3)经贸局:企业主管信息;(4)房管局:企业房产信息;(5)银行:企业资金流信息、信贷信息;(6)海关:货物进出口信息;(7)电力局:企业电耗信息;(8)水务集团:企业水耗信息;(9)科技局:企业科研经费使用信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定期做好与税务机关的涉税信息传递工作,提供信息的具体范围、内容、方式、期限等,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税务机关与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协商确定;税务机关对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的涉税信息应当科学分析、综合利用,不得用于税收管理之外的其他用途。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三是创新税收征管机制。税务机关应当创新税源管理方式,根据税源结构和分布状况,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依法组织地方税收收入;应当公平、公正、文明执法,依法为纳税人提供政策宣传、纳税咨询、办税指导、权利救济等服务,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纳税人的纳税成本,提高税收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是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地方税收保障工作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对税务机关组织收入情况以及负有地方税
收保障责任和义务的有关部门、单位、个人参与税收协助的情况和成效进行考评和奖惩;违反地方税收保障规定,负有税收协助义务的政府有关部门未能有效开展协助、未及时提供涉税信息,造成地方税收损失的,税务机关应当报告本级人民政府,由本级人民政府依据有关规定对有关部门及其责任人员作出处理。
五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国税经费保障机制,合理安排国税系统的日常经费预算,帮助协调解决国税系统在基本建设、基层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困难。重视国税系统干部的培养,提高国税干部征管能力。
六是强化社会监督机制。税务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接受纳税人、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对税收执法的评议和监督,公开改进措施,并反馈改进结果。
第五篇:榆林市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办法(征求意见稿)
榆林市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方税收征收管理,保障地方税收收入,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榆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地方税收征管保障,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级政府、地税部门以及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根据税收管理的特点和要求,为保障地方税收及时、足额征缴入库所采取的监督、支持、协助以及奖惩等措施的总称。
第三条 地方税收征管保障以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政府主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原则,以部门联动、源头控管、综合治理为主要方式,堵塞征管漏洞,保障地方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第四条 各县区政府应当加强对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地方税收征管保障措施,对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
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协助地税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做好地方税收征管工作。
第二章 税收管控
第五条 除地税部门、税务人员以及经地税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委托的单位和人员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税款征收活动。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擅自做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阻挠或者取代地税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举报。地税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调查,依法处理,并对举报人的情况严格保密。
地税部门对被举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查实后,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举报人奖励。
第七条 地税部门应当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开征、停征、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
第八条 地税部门要严格控管税源,依法加强发票管理,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支持、配合。
第九条 地税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制约和监督管理制度。
税务人员应当坚持公平、公正、文明执法,忠于职守,清正廉洁,文明服务,依法接受监督;不得索贿受贿、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或者故意刁难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第十条 地税部门在税收执法中与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发生资金追缴矛盾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依法保证税收优先权的行使。
第三章 信息传递
第十一条 各县区政府应当建立地方税收征管保障信息交换平台,建立健全有关部门之间的涉税信息交换和共享制度,实现涉税信息的互联互通。
第十二条 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地税部门做好有关工作,按照规定的时限、方式和格式向同级地税部门传递涉税信息。
(一)发改部门。在月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建设投资项目立项信息、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及进度信息、续建项目信息、重大产业储备项目信息;各类投资立项的审批登记信息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总体投资情况;
(二)科技部门。及时查处涉嫌研究开发费用、技术合同伪造,骗取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案件,并将查处结果向地税部门通报; 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辖
区内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信息、技术合同登记和技术交易相关信息;
(三)公安部门。协助地税部门查询纳税人以及其他涉税人员身份证明、暂住人口居住情况、境内外人员出入境记录等信息,依法查处地税部门移送的涉税犯罪案件,并将查处结果向地税部门通报;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准许矿山开采企业购买爆破器材的审批信息;
(四)民政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福利企业的认定、变更、注销信息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变更、注销信息;
(五)审计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已审计完结单位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信息;
(六)财政部门。对有奖发票、涉税举报的奖金、代扣代缴、代收代缴、委托代征的手续费按照规定在同级财政预算中予以安排;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税费源普查信息数据;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转让等信息;在决算后30日内,提供本级行政之外的财政拨款及补贴信息;
(七)人社部门。协助地税部门查询《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社保费缴纳的相关信息;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零售药店医保结算数据信息;在终了30日内,提供本级企事业单位医疗保险缴纳信息;
(八)国土部门。协助地税部门查询纳税人以及其他涉税人员的土地使用权情况;对申请办理土地权属登记、变更
手续的单位和个人,不能提供相关完税证明、免税证明的,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信息和采矿权出让、转让信息,《土地使用权证书》登记、变更信息;
(九)建设部门。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建设项目招投标信息、建设工程项目合同备案信息和外地设计、施工、建筑企业在我市开展工程或提供劳务的项目备案信息;提供已批准的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和备案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信息;
(十)规划部门。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建设用地规划许可信息;
(十一)交通部门。在季度终了后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交通建设项目信息;
(十二)水利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水利建设项目信息;在终了30日内,提供本级管辖的砂石采选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审批信息;
(十三)招商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相关招商引资信息;
(十四)文广部门。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文化团体演出登记信息和各类营业性演出信息;在季度终了15日内,提供本级文化经营许可证发放、变更、注销信息;
(十五)卫生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认定、发放、变更、注销信息;
(十六)统计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信息和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经营相关信息;
(十七)工商部门。对申请办理工商登记变更、注销的纳税人,凭地税部门开具的完税凭证或免税、不征税证明、税务登记注销证明资料,办理工商登记变更、注销手续;对申请办理股权变动的纳税人,凭地税部门开具的股权转让缴税完税凭证或免税、不征税证明,办理相关变更手续;在月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股权变更登记信息;在季度终了15日内,提供本级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吊销营业执照信息;
(十八)质监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企业、事业单位、社团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的发放、变更、注销信息;
(十九)物价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公益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调整信息;在月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主要建材、各类资源和产品的市场价格信息;
(二十)国税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地税部门提供本级设立、变更、注销税务登记等户籍管理信息;在纳税
申报期终了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管理的相关纳税人的增值税、消费税的征收信息和稽查部门的稽查信息;在季度终了后15日内,提供核定征收纳税人的定额核定(变更)和停复业信息;
(二十一)交警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机动车辆注册登记、过户、注销信息,各驾驶培训学校学员报名信息,经营性停车场登记信息;
(二十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国有企业兼并、转让、划转、改组、改制、破产信息和国有资产转让等信息;
(二十三)房管部门。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已批准的售房许可信息、《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登记、变更信息和商品房实际测量面积信息,房产转移、变更信息,房地产预售备案信息;
(二十四)能源部门。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区域内煤炭企业分户生产、销售统计和分析资料;在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上煤炭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发放资料;
(二十五)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传递购房按揭贷款发放信息;
(二十六)供电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用户用电立户、变更及注销信息;在半年终了后30日内,提供本级单位和个人的用电量信息;
(二十七)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
定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相关涉税信息。
上述信息由有关部门和单位以书面、电子邮件等形式向地税部门提供;如当期未产生信息的,应当告知地税部门。
第十三条 因地税征管工作需要,地税部门可以指定专人到有关部门和单位收集相关涉税信息。
第十四条 地税部门对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的涉税信息应当科学分析、综合利用,不得用于税收管理之外的其他用途。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第十五条 地税部门应当做好有关部门和单位涉税信息传递辅导工作,及时整理和分析有关涉税信息,定期向相关信息传递部门反馈第三方信息使用效果;协助同级政府做好地方税收保障考核工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及时提出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涉税信息以及协助税收征管的意见。
第四章 税收服务
第十六条 地税部门应当依法向纳税人宣传税法并且提供政策咨询、纳税辅导、办税指南、税收救济等服务。
地税部门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不得变相增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负担。
第十七条 地税部门要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公开征税依据、减免税政策、办税程序以及服务规范等事项,依法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第十八条 地税部门要建立税收政策执行和税收缴纳异议协调、调解机制,及时化解征纳争议。
第十九条 地税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有特殊困难的纳税人办理纳税事宜提供必要的便利。
第五章 委托代征
第二十条 地税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有利于税收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可以对下列零星分散和异地缴纳的税收实行委托代征,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支持和协助:
(一)出让、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的税收,可以委托国土资源等部门代征;
(二)房屋出租及提供家庭装修劳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的税收,可以委托房产管理、物业管理、居委会、村委会等单位代征;
(三)国税部门代开发票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和个人所得税等,可以委托国税部门代征;
(四)其他零星分散和异地缴纳的地方税收,由地税部门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委托代征。
第二十一条 地税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与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和个人签订委托代征协议,并进行委托代征登记。
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协议规定依法代征税款,不得擅自扩大或者缩小代征范围,不得违反委托代征协议,擅自不征或者少征应征税款。
第二十二条 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领取、保管、使用、结报税收票证,单独设立代征税款账簿,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依法解缴代征的税款,不得挤占、挪用或者延迟解缴代征的税款。
第二十三条 地税部门应当按照规定支付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和个人代征手续费。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根据代征工作需要合理使用手续费。
第六章 工作考核
第二十四条 各县区政府应当将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对负有地方税收征管保障责任的部门和单位参与税收协助的情况和成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定期通报。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有关部门和单位税收协作开展情况;
(二)有关部门和单位涉税信息传递情况;
(三)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和个人代征税款情况;
(四)有关部门和单位作为扣缴义务人的税款扣缴情况;
(五)地税部门通过税收征管保障措施,组织税收收入情况。
第二十五条
税收征管保障工作考核采用百分制,实行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日常考核采取按季度考核的方式进行,在季度终了30日内由税收征管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各单位和各部门的涉税信息传递及协税护税工作落实情况进行通报。年终考核由税收征管保障领导小组抽调相关人员组成考核组,采取查阅相关资料、实地检查等方式进行。
考核采用综合打分、等次评定方式进行,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的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考核结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在目标责任考核中予以扣分。
第二十六条 经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的部门和单位,授予“税收征管保障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并由税收征管保障领导小组给予5-10万元的奖励;被评为良好等次的部门和单位,给予2-5万元的奖励。征管保障奖励经费由财政部门纳入财政预算。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部门、单位,在考核中直接确定为不合格等次:
(一)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得力,没有落实专人负责的;
(二)不按规定向地税部门提供有关涉税信息资料,或涉税信息内容严重失真、时间滞后,导致控管不力、税款流失的;
(三)在科技、福利、校办、劳动就业服务型企业资格审查,办理土地、房产转移登记手续,车船年审、营运手续审验,收费许可证发放,注销工商登记、办理其股权变更登记等工作中不按规定程序办理,造成税款流失的;
(四)未按规定代征、代扣代缴税款,造成税收流失的。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负有税收协助义务的有关部门和单位未能有效开展税收协助、未及时提供涉税信息,造成地方税收损失的,地税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政府报告,由本级政府依据有关规定对有关部门和单位及其责任人员作出处理。
第二十九条 地税部门违反规定擅自改变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税款入库预算级次的,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 未经税务机关依法委托征收税款的,责令退还收取的财物,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致使他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税务人员徇私舞弊或者玩忽职守,不征或者少征应征税款,致使国家税收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税务人员滥用职权,故意刁难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调离税收工作岗位,并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的开征、停征或者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以及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的,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撤销其擅自作出的决定外,补征应征未征税款,退还不应征收而征收的税款,并由上级机关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检举人保密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至 年 月 日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