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基金会意义
广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基金会意义
稳定是社,**是祸,只有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才能加快发展,国家才能繁荣富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广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基金会是根据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设立的,属于非营利性的公募基金会。基金会的收入来源于依法接收广西区内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愿捐赠;政府资助;法律和政策允许的基金增值;依法开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募捐活动,根据基金会宗旨和捐赠者意愿,组织实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项目及其相关活动。基金会的财产主要用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意识的宣传教育;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社会稳定问题的处理;关爱特殊群体;帮扶困难人群;支持抢险救灾等。组织社会各界开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文化宣传、文艺演出、文学创作、媒体专栏、专访、新闻评选等活动以及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建设发展服务活动志愿者的经费支出。基金会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依法进行会计核算,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同志们、朋友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八桂大地的和谐稳定和壮乡人民的美好生活,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伸出友爱之手,积极为广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基金会捐款。
第二篇:创新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创新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迎来了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已拖累不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滑进了经济危机的泥潭。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受此影响也有所放缓,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转型期,处在了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可以说机遇和风险并存。即便如此,我国在“十一五”期间仍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并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教育、医疗、房价居高不下等矛盾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一切出现在社会管理领域的问题,也必然集中反映到企业里面来,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和生产经营工作的正常开展。怎样从思想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已成为当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不但承担着发展经济、获取利润的投资需求,而且担负着稳定社会的企业责任。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这一论题,做些探索。
一、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难点:
如何通过切实有效思想政治工作,化解企业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各类矛盾,推进企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健康发展,创建和谐稳定的企业关系,一直是企业党务工作的重点,目前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1、认识不到位,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表现在重生产任务,轻思想教育,特别有些生产部门的人员认为,他们的工作就是完成安全生产任务,政治思想工作是党委、党支部和政工部门的事,安全生产任务是“硬指标”,思想政治工作则是“软任务”,可有可无,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来,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只管生产不管思想的现象。有的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无非就是讲道理、做报告、谈心家访等一套空的东西,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经营工作人为割裂开来。
2、开展工作比较被动,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部分企业一些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认为做思想政治工作是政工部门的事,与自己工作没有大多联系,对思想政治工作关心支持不够,管政治思想工作不像管生产那么有精力和下功夫。同时,政工干部也缺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没有广泛发动各部门的党员、团员共同参与,做到齐抓共管,缺乏协调配合,各自为战,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
3、对新事物缺乏适应能力,造成职工思想波动较大。为适应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竞争,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原有的管理模式被取代,新的管理制度逐渐建立
1和完善,新的分配方式被广泛采用,可能会造成职工收入差距拉大,这些都引起了职工的高度关注。企业内部的热点问题增多,部分职工的思想观念与形势发展的不相适应,会造成一些职工心态失去平衡,大量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如在对待企业“三定”的态度上,大部分职工的期望很高,希望得到更多的实惠,也希望通过改革,更好地发挥自我的价值。但也有部分职工存在着既盼望又害怕的心理矛盾,在利益分配上,他们既厌恶“大锅饭”,又怕打碎“大锅饭”去承担风险,在内部改革上,他们既想参与竞争,又怕在竞争中被淘汰等,因此职工的心理压力很大,面临各种风险和压力,会产生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4、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企业领导以安全生产忙、经营任务重为由,漠视政治学习,放松干部职工对党的路线方针的学习,认为经济工作搞好了,人的思想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用不着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花费人力、物力和精力。他们对政策理解肤浅,领会不深,造成部分干部职工观念淡化、信念动摇,因此使思想政治工作名存实亡,自觉不自觉地对思想政治工作讲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使得一部分领导干部身上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相当突出。
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举措
国有企业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新旧矛盾聚集在一起,如果能够有效利用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地化解企业内部的矛盾,就能推进企业改革和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反之,如果在困难和矛盾面前犹豫徘徊、举棋不定,不能拿出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甚至用错误的方法去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才能建立和谐的企业关系,进而促进形成稳定的社会局面。
1、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增强政工队伍实力。
国有企业必须对思想政治工作常抓不懈,要像建立党建工作责任制那样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首先,明确各级党组织一把手,既是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其次,在企业内部,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企业业务工作人员要同步配备、同步开展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的业务工作中。把政治上强、业务上精的人员挑选到政工队伍上来,以增强政工队伍的实力,使政工部门能适应企业的发展的需要,有效地开展工作;第三,建立大思想政治工作格局,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某一部分人的专利,在思想政治工作上,没有旁观者和赋闲人员,在企业内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格局,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保障。企业领导班子要做到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领导成员之间尽职而不越位,补台而不拆台,对企业员工起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2、做好宣传载体建设,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到实处,就必须有实实在在的载体作依托。
首先,开展各类评优活动,有效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开展“文明家庭”、“文明个人”、“文明班组”等评比活动,每逢“五·一”、“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组织开展“红旗支部”、“业务标兵”的评比,适当给予获胜者一定的物质奖励,做到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其次,利用教育阵地,以创建学习型班组、职工之家等,引导职工强化学习意识,使职工形成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营造职工终身学习理念。通过设立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专项奖励,完善学习激励机制,组织人员进行专题学习;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部分党员干部和技术骨干远赴外地考察取经,同时举办中层干部理论学习班,邀请党校教授、专家授课,促进了党员干部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通过报纸、信息网、有线电视、调频广播、板报等形式,设立读书学习专栏,播报刊载理论辅导文章及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岗位培训、党员冬训、职工轮训等途径,开展送理论下基层、到社区活动,组织专题理论巡回宣讲,开展“三情”教育,达到了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凝心聚力、共谋跨越的目的。第三,利用文化娱乐阵地,以办好职工活动中心,职工运动会等为主体,适时地开展好职工文体活动,用活动来组织职工,用活动来团结职工。第四,利用宣传阵地,以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宣传栏等为主体,大力宣传企业的亮点、闪光点。积极围绕公司中心抓好宣传报道工作,制定对外报道奖励办法,组织新闻报道员集体采访学习,加大报纸、网络宣传力度,编发企业内刊,同时推荐优秀文章在公开刊物发表。
3、搭建服务交流平台,切实把群众事情放在心上。
企业职工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会造成不同的文化理念碰撞,加上来自社会、家庭、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往往让他们身心倍感疲惫,严重的就会影响到工作中来。
一是把有关措施和政策向职工交待清楚,认真听取和尊重职工意见,把事关大局的利害关系向职工讲清楚,取得职工的理解,消除他们的疑虑。
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关心职工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通过开展“送温暖”等活动,及时把握职工的思想脉搏,增强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职工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职工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职工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全力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让职工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维护好职工的利益,尽力妥善解决职工当前最为关心的工资、福利、绩效考核、奖金分配等实际问题,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企业的关心和爱护,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
三是要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解职工之所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落脚到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上。想职工之所想,在改制中着力解决好职工的人身保险、社会保障等问题;急职工之所急,了解一线职工和生活困难职工的现实情况,重点解决他们的问题,解除困难职工的后顾之忧;及时解决职工盼望解决和久拖未决的事情。
4、构建预警机制,增强处理问题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不能老是被动的处理和解决问题,要超前发现、超前处理、超前防范。因此,必须建立预警机制,提高政治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就是说,党、政、工、团应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了解和掌握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身份、不同年龄职工的思想动态,通过收集、分析,发现不稳定因素,及时予以处理和解决,对职工中存在的普遍、共性问题,预先做好风险预测,提前制定控制措施,防患于未然。通过实施预警机制对提供信息及问题的分析,促进企业规章制度的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应急工作措施,明确月度、季度、工作计划和重点,有效防止职工群众群访、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
总之,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内容、对象都在发生变化,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通过有效方法和途径,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为生产经营服务中体现出应有的作用,为创建和谐稳定社会贡献力量。
第三篇:西部少数民族宗教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2012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西部少数民族宗教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信仰宗教的大多是西部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宗教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复杂性和国际性的特征,少数民族宗教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所以要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发挥其积极作用。宗教对我国的民族心理、社会习俗和文化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历史源泉和精神动力。因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构建就要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使其健康发展。
关键字:少数民族 宗教 社会和谐发展 对策
一、西部少数民族宗教信仰
(一)基本情况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汉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
[1]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少数民族以独特的民族文化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文明做出了历史贡献,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信教群众约有1亿多人。其中佛教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一度是我国的主要宗教信仰,信教群众在数量和地区分布上,占据着我国现有宗教的大部分比重。但佛教在传入我国后,本身却又分成了汉传、藏传、南传三个教派。此外,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部分地区,还有少数人信仰东正教。而内容各异的原始宗教信仰在各少数民族中都有程度不同的留存。在我国,佛教已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道教有1700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有1300多年的历史,天主教和基督教则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信教的群众,伊斯兰教在解放初约有800多万人,现在约有1000多万人;天主教在解放初约有270万人,现在约有300多万人;基督教在解放初约有70万人,现在约有300万人;佛教(包括喇嘛教)在藏、蒙、傣等少数民族中几乎还是全民信仰的宗教,佛教和道教在汉族中现在也还有一定的[2]影响。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与某一宗教信仰相联系,所信宗教种类多,信教人口比例大,信仰程度比较深。
(二)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特点:
1.长期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在宗教问题上得到不少教训:历史和现实都说明,宗教存在的根源在于现实社会,而现实社会的矛盾斗争和不平衡发展的长期性,又决定了宗教根源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3]。宗教在我国少数民族中长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国少数民族群众中广泛存在着宗教信仰的深刻影响,现实社会又有着宗教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2.群众性。许多少数民族不仅基本是全族信教,而且信仰虔诚。全族信教的少数民族地区,宗教组织几乎存在于每一个村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2012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3.民族性。在少数民族中,宗教信仰同民族问题紧密相联。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活动已与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相联,有的甚至自然地融为一体,成为这些民族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构成部分。宗教对有些民族的形成起一定作用。
4.复杂性。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同一的民族,可能同时信仰同一宗教,也可能同时信仰几种不同的宗教,还可能同时信仰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不同的民族,可能信仰不同的宗教,也可能信仰同一宗教或同一宗教教派,还可能信仰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呈现出交错重叠的宗教格局。宗教众多、教派林立,相互之间又有着历史遗留的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由于宗教既是一种信仰问题,又往往同政治问题、社会经济制度联系在一起,所以尤为复杂敏感。
5.国际性。我国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边疆,其中大部分民族有史以来就与周边诸国民族或相邻为伴,或跨界而居,他们具有与周边诸国民族在宗教信仰上相同、文化上相近乃至相袭的特点,国际上宗教的影响极易波及我国。处理好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既关系到边疆的安定,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的对外开放,关系到反渗透争。
所以,宗教就不仅仅是个人的信仰问题,而是整个民族、整个地区乃至涉及到整个国家的重要社会问题。中国的国情决定中国的宗教问题,主要是少数民族宗教问题,也必然是今天中国各民族共建和谐社会应予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少数民族宗教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历史源泉和精神动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和谐源自内心,成于道德。我国少数民族宗教自古以来就有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传统,在各宗教教规教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和谐的训导与启示。挖掘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中的和谐资源,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信仰实践加以创新发展,能使崇尚和谐、追求和谐成为更多大众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所以,把我国少数民族宗教与社会和谐两个放在一起研究有着独特而重要意义。
(一)宗教的两面性
宗教作为一种对于生命和生存的态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人类历史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功能和作用。但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宗教同样也不会例外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
1.少数民族宗教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1)促进民族地区社会道德的作用 少数民族宗教作为法律、道德的辅助手段,具有促进民族地区社会道德的作用。少数民族大多数宗教关怀个体生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主张乐善好施,调和民族地区社会成员心理矛盾,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意识,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意义。
(2)加强民族凝聚力 由于历史上民族压迫、歧视的原因,少数民族宗教都有很强的凝聚力。例如,信仰伊斯兰教的一些少数民族,在清代,为了反对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多次回民起义中,伊斯兰教内部虽然有各派之分,甚至有的派别之间充满矛盾,但在反对清政府镇压回民起义这个重大问题上,则是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的,表现了很强的民族凝聚力。又如,在解放前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为了反对统治阶级的压迫,抵制大民族主义的歧视,反抗外国的侵略,往往在保护宗教的旗帜下,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2012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或者在宗教领袖的召唤下,形成团结一致对外的局面。所以说宗教信仰作为精神纽带,起到了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生存发展的作用。
(3)推动民族关系
宗教在教义上有某些积极作用,对民族关系也可以其推动作用[4]。少数民族宗教具有调适民族关系和促进国家统一的作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与宗教没有关系,少数民族宗教是少数民族的基础文化,它往往是与少数民族交织在一起的,所以它对调适民族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少数民族宗教除了发挥国际交往功能外,还可以通过与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教徒的联系,在爱国一家的基础上,为促进祖国统一,实现“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2.少数民族宗教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消极作用
(1)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密切交织,具有特殊的政治敏感性。处理宗教问题的任何不慎,不但可能刺激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也有可能伤害民族感情,影响民族团结,引起民族纠纷,甚至诱发社会问题。对全民族信仰一个宗教的民族来说,宗教对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影响就更大一些[5]。因为在全族信教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宗教的影响渗透到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致对待某个民族宗教信仰的态度,常常被看做是对待这个民族的态度。尤其是信仰藏传佛教、上座部佛教和伊斯兰教的20多个少数民族,他们信仰虔诚,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与宗教紧密联系,由此产生的宗教情感和民族情感难解难分。如果对这些民族宗教信仰稍有疏忽和伤害,即会引起该民族的强烈反应,处理不好就会严重损害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同时,有的宗教还会人为的将其与政治问题联系密切。如**集团利用藏传佛教从事的煽动西藏独立、破坏国家统一的政治活动;新疆一些民族极端势力与民族分裂势力,利用伊斯兰教从事的鼓吹新疆独立,破坏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活动。
(2)阻挠社会进步。少数民族宗教本身具有保守的因素,特别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它对于科学的接纳能力越来越差,它披着的虚假外衣越来越暴露其致命的弱点,逐渐成为科学发展的破坏性力量,从而阻挠社会的进步。
我们要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做到党的十七大指出的: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6]。
三、加强宗教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对策 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建设美好社会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不懈追求的目标。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而宗教是决定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加强教职人员教育培养 加大教职人员教育培养力度。制定各地区的学习培训计划,注意从政治倾向、政策水平、法律意识、宗教修养和言行品德等方面,对教职人员进行综合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能力素质。定期选送年轻教职人员到佛学院或经学院深造。对佛教、道教的教职人员,重点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整顿戒律和道风的教育培训。例如,针对基督教家庭聚会点多,专职教职人员少的实际情况,将义工纳入培训对象,分期教学《圣经》和神学思想,提高他们参与讲道的水平及增强抵制邪教和境外渗透的自觉性。总之,要将学习和培训形成制度,努力培养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保证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2012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宗教组织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人士的手中,保证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始终朝着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向前进。
(二)加大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及运用
加强西部少数民族干部与汉族干部共同培养,首先从干部层上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并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供应需要的领导、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提供领导力量。不仅要对少数民族干部,而且要在汉族地区干部培养中,加强关于处理民族宗教问题能力、技术、法律知识、政策知识的培养,而且必须系统化。并且,要把民族知识在全国中小学教育中作为基本政治素质进行要求。不仅要让民族大众了解汉族与少数民族历史、民族与国家的历史,同时又要了解中国今天的国家与少数民族的发展、原因、做出的努力,既要了解目的、措施,又要了解效果;既要了解正面的效果,又要了解负面的效果;既要了解成绩,又要了解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之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982年,党中央在《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的19号文件就重新强调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宗教问题的重要性:全党同志应当深刻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宗教和民族的关系问题上,各个民族和各种宗教有不同情况,有些少数民族基本上全民信仰某一种宗教,如伊斯兰教和喇嘛教,那里的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但在汉族中,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则同民族问题基本上没有联系。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具体地分析各个民族和各种宗教的不同情况,善于体察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区别和联系,并且正确地加以处理。一定要警惕和反对任何利用宗教狂热赖分裂人民,破坏个民族之间团结的言论和行动。在领导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大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斗争中,我们党如果不能清醒而坚定地掌握这一方面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很好地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前进[7]。所以说我们党和国家在处理宗教方面的问题时要妥善处理根据其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等:《中华民族的多言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页 [2]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翅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1982年。[3]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论宗教问题》
[4]《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0页。[5]《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9页。
[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蛇,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7] 《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第四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灵川和谐稳定发展1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灵川和谐稳定发展
2011年,是灵川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灵川县普法依法治理和司法行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矛盾纠纷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大主题,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提质强基”工程、人民调解“创安促稳”工程、法律服务“便民”工程、法律援助“维权惠民”工程、矫正帮教“教育转化”工程,将普法依法治理和司法行政工作主动融入到全县跨越发展的大局中,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为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公平正义、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成绩显著
“五五”(2006年-2010年)普法实施以来,灵川县司法局切实履行县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健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支持、各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格局。经过“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组对灵川县的检查验收工作,2011年灵川县“五五”普法工作荣获全区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称号,实现了全区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三连冠”。目前,全县已有69个中小学聘请了法制副校长;129个村(居)委员会建立了法制宣传教育阵地;灵川县已有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6个、区级“民主法治村(社区)”2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
2011年,在总结好、运用好“五五”普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灵川县以“法律七进”和“法治县”、“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载体,全面启动了“六五”普法工作,制定并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围绕社会热点,积极开展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法制宣传,组织开展了政法宣传周、法制宣传月、“12.4”全国法制宣
1传日、“百万居民”交通法律法规、“平安校园”、“打击非法传销”、打击追逃“清网行动”等专题法制宣传活动。
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2011年全县765名副科以上干部参
加了普法考试,参考率达100%。袁国华书记和赵奇玲县长亲自带头参考,为全县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作出了表率。
加强和创新推进社会管理
2011年,司法行政机关积极探索建立“大调解”工作机制,推进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的建设,与公安部门合作成立了道路交通事故专业调解委员会。为进一步发挥和提升人民调解基础性、源头性和“第一道防线”作用,在全县开展了“争当人民调解能手”活动和“人民调解化解重大复杂疑难纠纷攻坚克难”专项活动,结合正在开展的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民间矛盾纠纷排查活动,重点抓住大的难的而又特别易引起械斗和上访的矛盾纠纷进行及时的调处,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全年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调解各类民间纠纷5028,成功率达96%,防止民间纠纷激化52件。
认真落实安置帮教政策措施,开展“特殊关爱,牵手未来”等教育帮扶活动,不断拓宽安置帮教途径和渠道,依托当地企业,如在灵川县福兴竹针厂建立了两劳回归人员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协调解决其就业、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的发生。2011年灵川县共有刑释解教回归人员121名,全部进行了帮扶。
认真做好社区矫正人员教育管理帮扶工作。2011年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25名,衔接率100%,并达到无漏管、无脱管、无重新犯罪的“三无”要求。
法律服务经济发展成果喜人
灵川县司法行政机关充分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等司法职能优势,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重点工程、服务三农。组织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为村“两委”换届提供专项法律服务,开展《宪法》、《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宣传,促进换届选举依法规范完成。为更好地维护全县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于2011年6月成立了灵川县妇女儿童维权律师服务团。2011年全县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共办理诉讼代理案件307件,非诉讼法律事务182件,担任法律顾问147家。县公证处围绕重点项目推进积极开展公证服务,为项目推进创造了条件。全年共办理各类公证事务650件。
法律援助改善民生成效明显
为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灵川县
法律援助中心结合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的开展,先后进行了法律援助农民工讨薪、工伤职工帮扶、拥军维权、助残扶残等专项行动,为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这五类弱势人员提供了高效、便捷、及时、优质的法律服务,有效维护了弱势人群的合法权益。
法律援助实现“应援优援”。通过开展“法律援助进千村”
活动,利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建立村级法律援助联络员,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建立法律援助宣传平台,在全县实现法律援助全覆盖。目前依托乡镇司法所和各有关部门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14个。全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48件,受援586人,接待咨询682人次,赠送法律书籍、资料1000多份。
基层基础建设稳步推进
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推进司法所队伍、业
务、所务管理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工作水平,把司法所建设成司
法行政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综合平台。灵川县定江司法所2011年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司法所”,全县有6个司法所被区司法厅评为全区“五好”所。
为努力改善县司法行政办公条件和发展环境,正在积极申报和实施灵川县司法局业务用房建设项目。
2012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和“六五”普法规划的重要一年,我县司法行政机关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法律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的职能优势,着力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全面完成“六五”普法各项工作任务奠定良好基础;着力促进灵川经济社会发展,法律服务工作实现新突破,为我县项目建设、改革创新、生态建设、民生建设、文化建设等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人民调解“创安促稳”工程及矫正帮教“教育转化”工程,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作出新的贡献;着力提高司法行政保障水平,在基层基础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夯实基层基础,为其履职创造条件;着力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在队伍建设方面再上新台阶。
普法依法治理和司法行政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奋力开拓,全面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和司法行政工作实现新突破,努力为促进富民强县新跨越作出新贡献。
第五篇:关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工作总结
xx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其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简单的20个字涵盖整个农村方方面面,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但农村不稳定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社会发展,给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局,农村社会稳定是当前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一、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及现状
1、公共事业建设后遗症是新农村稳定的重要隐患。近年,党中央以解决民生为根本,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减免了农业税,实行了种植粮食及油菜补贴,10亿农民群众受益,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但在不断建设的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农村群体性事件,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及发展。一是移民后期问题影响着新农村稳定。湘西州共有大中小型水库600多座,移民26万人,涉及全州8个县市113个乡镇587个村,是全省移民人口较多,库情最为复杂的地区,虽然政府针对移民问题,出台了优惠的移民后期扶植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方式方法,移民一些问题得到解决,但离移民的要求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如农产品卖难、子女上学及就业、出行难、生成等等成为移民心病,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着社会稳定及发展。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撤迁问题影响着新农村稳定。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交通四通八达,在建设的同时使一部分农民群众失去了耐以生成的土地,出现了“最牛的钉子户”,一些干部方法简单粗暴,引发了群众与政府及施工单位发生冲突,直接影响着新农村稳定。三是不规范的村务影响着新农村稳定。“村集体的钱怎么用,用到那里去”是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随着农业税减免,加大了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力度,每个村都有了数额不非的村级资金,虽然实行了乡管村用,但管理不到位,村级帐务混乱。农村低保落实、退耕还林到户、生育证发放等村级事物村级主干说了算,村务公开,浮于形式,不公开、不透明,监督难以到位,群众不满,形成新的矛盾,影响着新农村和谐稳定。
2、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是新农肌体的毒瘤。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的建设者、实践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自农村实行计划生育来,每个家庭的孩子逐渐减少,孩子成了家长宝贝,任其发展,随着孩子,护着孩子,成了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难题,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健康。一是家庭教育缺乏。少数民族集聚的湘西州,农民群众忙于生计,70%多的父母到沿海地区务工,孩子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长期缺少母爱,缺少父母教育,孩子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走上歧途,留守儿童成为了社会问题。二是学校教育缺乏。基础素质实行了很多年,但学校注重学生成绩,忙于应式教育,缺少道德素质教育,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给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心里留下阴影,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三是社会教育缺乏。接受九年制教育农村娃,大多数走出了学校,走入社会,目前,对青少年走上社会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他们赶时髦,追求个性,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影响,走上犯罪道路,危害社会。
3、土地及邻里纠纷是新农村稳定的导火线。自责任制到户,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生产生活以家庭为主开展,由于责任制到户时,土地的界限模糊不清,还有“隔山买养”的情况。群众在扩大生产时,不免出现磕磕碰碰,成为了家庭之间矛盾的导火线。一是大批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引发土地纠纷。因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侵袭,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老板”、“猪倌”、“羊倌”、“开发大户”成为农村建设一道风景线,把原来转包出去的田地取回来,因无合同书等法律手续,引发新的矛盾纠纷。二是不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制约着农村发展。党的xx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入股开发项目、租赁等方法方式,摸索阶段存在着很多弊端。三是“小事”你推我挡,引发大矛盾。群众法律观念意思淡薄,为了一些小事发生摩擦,村干部不重视,认为拖拖,不会出大问题,相互推委,把群众的“小事”当皮球踢,造成群众越级上访或良成恶性案件。
4、撤乡并村后遗症是新农村稳定的软肋。湘西州自XX年实行撤乡并村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社会事业得到了稳步发展,合并村由于地域辽阔,管理不善,给群众带来了不方便,在磨合期,群众之间容易发生新的矛盾纠纷。并村打乱了原有的群众之间地域、邻居等关系,引起群众逆反心理。给群众办事带来了不便,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党的方针政策难以吹到,形成了以原来村各自为战,特别是村支两委换届选举等重大事件上发生分歧,诱发群体性事件。
二、工作措施及思考认识
1、改变干部作风,变上访为下访。事情的真善美,人起到决定的作用,村乡干部素质决定着农村经济事业发展,继续解放思想,改变干部作风,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群众的贴心人。大力推行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联动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乡村两级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专抓人员,每个村组寨配齐人民义务调解员,积极发挥老党员、老同志的余热,推行干部驻村主任制度,做到群众事情有人问,有人管,不敷衍塞责,不相互推委,不浮于形式。大力推行领导干部
接待日制度,政府工作重心下移,开展“走百姓门、知百姓事、解百姓难、暖百姓心”活动,改变“县官”难找,事情难办,树立群众事情无小事的观念,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为群众正常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
2、建立健全制度,打造公开透明诚信基层政府。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好差,决定着当地的经济发展,政府的公开度是衡量的最好尺码,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应该以群众为中心,变群众要我办事为我要为群众办事,转变政府的职能,打造服务性政府。大力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政务、村务公开不搞形式,不走过场,选举出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私人业主等为成员的政务、村务监督机构,通过一月一公开,一季一公开,让群众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做到群众心中帐目清楚明白。大力推行问责制度,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规范干部的行为,做到干部依法办事,不以权利谋私,不乱开口子、不乱表态。大力推行移民村第一书记责任制度,不断完善移民村第一书记的管理考核,防止工作漂浮、懒懒散散,做移民群众带头致富人。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根据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出适应本地区的土地流转机制,使群众走上共同致富。
3、加强普法宣传,提高群众整体素质。农民群众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决定着农村社会稳定,农民群众的素质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行《农民简明读本》,做到人手一册,以宣传标语、文艺演出等,简明易懂的方式方法,群众自觉学法。大力推行法律知识进课堂,坚持每两到三节法律知识讲座,学生从小懂得法律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