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改革

时间:2019-05-14 17:4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十一章 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十一章 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改革》。

第一篇:第十一章 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改革

第十一章 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改革

第一节 工商税制改革

1.税收制度改革的主要理论

近几十年来,对于什么是良好税制的构成要素,经济学家众说纷纭,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税制改革理论有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公平课税论(theory of equitable taxation)、70年代的最适课税论(theory of

optimal taxation)和90年代复兴的财政交换论(theory of fiscal exchange),这三大理论对税制改革的设计和实施方案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世界税制改革的实践

(1)降低税率、拓宽税基、减少税率档次,是世界各国特别是以所得为主体的发达国家所得税制改革的普遍做法。

(2)一般消费税:普遍开征增值税、提高标准税率、制定标准化的增值税。

(3)开征“绿色税收”,重视税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3.我国工商税制的现状和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这决定了我国目前的税制仍然需要有步骤地进一步完善和改革。1994年我国进行的工商税制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力度最强的全面性改革。通过这次改革,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税制体系,但随着经济形势和环境的不断变化,现行税制同经济社会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大,亟待进一步完善和改革。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做出了“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的部署。我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围绕统一税法、公平税负、规范政府分配方式、提高税收征管效能的目标,在保持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适应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的需要,积极稳妥地分步对现行税制进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改革。

第二节 农村税费制度改革

1.中国的现行农(牧)业税收制度

(1)农业税是我国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课征对象、调节领域都有较大的特殊性,因而农业税具有不同于工商税收的一些特点:即,农业税以总收益为征税对象;征收入库具有季节性;在征收制度上,地方

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税负稳定。

(2)牧业税是国家对牧区、半牧区牧养牧畜,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3)农业税中还有一个特殊品种,即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

2.农村税费制度改革。

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中央决定在农村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继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经营制之后的又一次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该项改革坚持“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即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制度上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和分配形式,在减轻和规范的基础上,使农民的税负水平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以“三个确保”作为改革的目标,即确保农民负担得到明显减轻而且不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受影响。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经过几年的试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得重要进展。

3.有待进一步思考和完善的问题

(1)有待进一步思考和完善的问题:当前取消各种统筹和收费,提高农业税率,要防止出现加重负担和负担不公问题;税费改革有可能使乡镇收入减少,有可能导致乡镇财政困难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严重短缺;乡镇政权机构的“精兵简政”有待进一步落实。

(2)总结经验,完善当前农村税费试点的步骤:及时总结经验,保证农村税费改革的高标准、高质量;合理确定农业税计税要素;规范农业税征收管理;管好用好财政转移资金;以黄宗羲定理为戒,防止反弹。

第三节 税收管理制度及其改革

1.税收管理的概念、分类及功能

(1)“税收管理”一词来源于英文“tax administration”,鉴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学术界对于“tax administration”的解释分为三类:即狭义的税收管理、税收征收管理和税务管理,它们从不同角度说明了“tax administration”的含义,并构成了广义的税收管理概念。

狭义的税收管理是指国家的财政、税务、海关等职能部门,为实现税收分配的目标,依据税收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对税收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税收征收管理(简称税收征管),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税款征收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活动的总称。

税务管理是在税收理论和实践中经常使用的高频词之一,但为法律所认可的是我国新税收《征管法》第二章的“税务管理”,即自我税收征管的一个环节,其内容包括税务登记、帐簿凭证管理和纳税申报等三个方面,也称基础管理。

(2)税收管理的职能取决于税收管理的目标,税收管理的目标,就是促使纳税义务人依法纳税。

2.多角度的税收管理理论

税收管理是一门充满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艺术,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对其进行剖析,才能实现税收管理的功能最大化。本书从管理学、法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税收管理理论做出一定分析,它们都是现代税收管理理论的有机组成。

3.中国税收管理制度的实践

(1)我国税收管理制度的建立得益于税收理论的发展和税收法制体系的完善,而作为一项制度,税收管理更多的来源于对税收征管实践的法制建设。因此,我国税收征管的实践过程,特别是我国税收征管法制建设的历程,演绎着我国税收管理制度的更新轨迹,而这条轨迹恰恰反映了我国在税收管理理念上的进步。我国税收征管法的立法沿革,经历了一个由分到合,从不统一到统一的历史进程。

(2)2001年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是第二次大规模的修改,与1995年的第一次修改相比,这次修改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力度上,都有重大突破。可以说,新征管法是对原征管法的一次全面修订。

(3)新征管法的修订,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全局着眼,全盘规划,整合进新。突出了税法的统一性、公平性,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依法治税的立法思想;明确了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突出地明确了纳税人的权利。

第二篇:财政学第11章-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改革

第十一章――讲义

第十一章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改革(The reform in the tax system and tax administration)

第一节工商税制改革(The reform in the tax system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第二节农村税费改革(The reform in tax and charges in the country)第三节税收管理制度及其改革(Tax administration and it’s reform)第十一章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改革

一、本章简介

主要阐述税制改革的理论及其实践,核心问题是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现状和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二、重要名词

狭义税收管理绿色税收税费改革帕累托“二八”定律

三、重点内容

1、了解税制改革的三大理论

2、了解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现状和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3、理解我国农业税收制度和取消农业税的历史意义

4、理解开征绿色税收的社会经济意义

5、了解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

6、了解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方针和内容

7、了解我国税收征管法的立法沿革和理念转变 第一节工商税制改革

一、工商税制改革的主要理论(the leading theory of tax reform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1、有关税制改革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近20多年来,世界各国都纷纷进行了税制改革,有三大税制改革理论对各国税制改革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0世纪50-60年代的公平课税论(theory of equitable taxation)20世纪70年代的最适课税论(theory of optimal taxation)20世纪90年代的财政交换论(theory of fiscal exchange)

2、公平课税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公平课税论最初起源于法国亨利·西蒙斯(Simons,1938)的研究成果。他认为政治干预经济生活应该最小化,政府应该提供私人部门不能有效提供的服务,并通过再分配产生更大的公平。政府在设计和改革税制时,必须使税收制度既能按照公平原则筹措资金,又能限制政治程序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在西蒙斯看来,实现这种双重目标的课税方法,关键在于对税基的选择。

公平课税论的基本思想包括四个方面:

1.主要强调横向公平目标,几乎不涉及纵向公平,主张将纵向公平留给政治程序去解决。2.把税收问题与政府支出政策分开讨论。

3.以税基的综合性和税收待遇的统一性作为指导原则。4.主张按纳税能力来纳税,但纳税能力的大小不用效用理论来衡量,其衡量方法是所得(纳税能力)等于适当会计期间消费,加上应计净财富的变化,使之直接对应于可计量的现金流量。

总之,公平课税论主张,理想税制应是根据综合所得概念,对宽所得税税基课征累进的个人直接税;以宽税基、降低名义税率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目标,并主张公司税、工薪税、间接消费税等税种的合理搭配,使税收的超额负担或福利成本最小化。这一理论被20世纪80年代的很多工业化国家的税制改革所证实。

3、最适课税理论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最适课税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首次提出的“牺牲”学说,穆勒(Mill,1817)认为,税收公正要求每个纳税人都要承担同等的牺牲。

之后,学术界围绕应对哪些商品征税、所得税应累进的程度,以及商品课税和所得课税的组合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刻的探讨。到20世纪70年代后形成“最适课税理论”。该理论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探讨以何种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征收大宗税款问题。研究的核心是实现税制的效率与公平的兼顾。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最适课税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三个:

1、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合理搭配

(1)直接税与间接税应当是相互补充,并非是相互替代。(2)税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目标

2、在效率与公平基础上的最适商品课税理论

(1)逆弹性命题认为,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征税的潜在扭曲效应也就越大。应对弹性相对小的商品课税以相对高的税率;对弹性相对大的商品课税以相对低的税率;如果对无弹性或低弹性商品(如食品)采用高税率,会使总体超额负担最小化,这是一种最适税制。(2)主张应同时开征扭曲性税收,即高收入者的消费支出中所含的商品税要高于低收入者的消费支出中所含的商品税。

3、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最适所得课税理论

(1)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不能过高。否则,不仅会导致效率损失,而且也无益于对公平分配目标的实现。

(2)最适所得税率应当呈倒U形。即中等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可以适当高些,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应适用相对低的税率,拥有最高所得的个人适用的边际税率甚至应当为零。

4、财政交换论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财政交换论最初起源于魏克塞尔(Wicksell,1896)关于财政学的自愿交换理论以及布坎南(Buchanan,1980)等对这一传统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认为“公平”税制的理论基础是边际效用理论;认为,税收应通过政治程序对个人或利益集团进行分配,应当使国家付给个人的边际效用=个人因纳税而损失的财富的边际效用。其研究内容是: 1.对政府的征税能力必须从宪法上予以限制。

2.研究重点是选择税基和税率结构,将政府的总税收收入限制在理想的水平范围内。3.宪法对政府可利用的税基性质进行限制,有助于确保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水平和类型符合公民的意愿。

4.从宪法上制约政府制定税收差别待遇。5.政府应该取消对资本的课税。

总之,财政交换论强调:为了实现有效资源配置的目标,应尽可能地广泛地采用受益税;并强调政治程序在约束财政预算中的重要性。

二、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实践(practice of tax reform in developed country)

1、你了解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具体做法和发展趋势吗? 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具体做法和发展趋势

1.所得税方面:降低税率、拓宽税基、减少档次,是世界各国特别是以所得税为主体的发达国家所得税制改革的普遍做法。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的改革: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和调整税率表,减少税率档次;拓宽税基表现为扩大征税范围和减少优惠措施;强调个人所得税与公司所得税一体化,以消除重复征税。

2.一般消费税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OECD成员国国普遍开征增值税;不断提高增值税税率,现行标准税率已提高到30%。进入21世纪,制定标准化的增值税问题成为税制改革的热点。标准化的增值税力求解决三个问题:(1)增值税有选择性征收向普遍征收转化;(2)标准的增值税模式应该是“消费型、目的地征税、扣税法和三档税率;(3)实现增值税的协调统一。3.开征“绿色税收”,重视税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2、什么是“绿色税收”?开征“绿色税收”的目的是什么? “绿色税收”是环境税收的一种形象比喻,是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征收的各种税和采取的各项税收措施。开征目的

开征“绿色税收”主要是对破坏环境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征税,以提高其应税行为的成本,达到限制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绿色税收”也将成为下一步税制改革的重点。

三、我国工商税制的现状和进一步改革的方向(actuality of the tax system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 China and reform in the future)

1、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1.税制结构性失调,导致税收调控作用的弱化。

2.某些税种的相互交叉或某些税种本身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3.某些需要开征的税种尚未开征。如:遗产税、社会保障税和环境保护税等尚未开征。4.税收上的公平竞争和国民待遇原则没有充分体现。5.税费改革虽有进展,但不合理的乱收费情况仍然存在。6.税收征管仍存在诸多的疏漏和薄弱环节。

2、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内容是什么? 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围绕统一税法、公平税负、规范政府分配方式、提高税收征管效能的目标,在保持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适应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的需要,积极稳妥地分步对现行税制进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改革。

1、增值税改革

(1)将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性增值税;

(2)扩大增值税征收的范围,其理想的征收范围应包括所有创造和实现增值额的领域;(3)适时清理不适当的税收优惠。

2、消费税改革

2006年4月1日实施的消费税,对消费税税目和税率进行有增有减的调整,充分体现鼓励什么和限制什么的税收原则,进一步完善了消费税制。

3、企业所得税改革

(1)2008年1月1日已正式实施内外企业所得税合并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将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法人(企业)所得税,统一税法,适当降低名义税率,规范税前扣除和税基,公平税负,促进竞争。

(2)妥善处理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待遇问题。

4、个人所得税改革

(1)应选择合适的个人所得税税制结构模式,由现行采用的综合与分项相结合的方法,即混合所得税制模式,逐步向综合所得税制模式转变。

(2)税率设置应当简化、减少级次,适当降低名义税率。(3)加强配套体制的建设,建立完备的个人收入管理和大额支付系统,完善财产申报制度。

5、完善其他税种

(1)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2)扩大印花税的征收范围;

(3)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为城乡维护建设税;(4)进一步完善税费改革。

第二节农村税费改革

一、农村税费改革(the reform in tax and charges in the country)

1、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

1.农村税费改革坚持“减轻、规范、稳定”原则;改革以“三个确保”为目标,即确保农民的

2.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三个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

三个取消――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两个调整――调整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

一项改革――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2、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的历史意义

2005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2006年3月14日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决议,庄严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取消农业税。从此,征税农业税在中华大地成为历史。取消农业税具体重大的历史意义:

1.取消农业税是我国税收制度改革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一个里程碑。2.体现城乡居民公平负担、统一纳税原则。

3.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差别。

3、如何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有利于维护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1.以“黄宗羲定律”为戒,防止反弹 2.进一步落实乡镇机构的“精兵简政” 3.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体制 4.调整和改革现行财政体制 5.逐步化解农村隐性债务

第三节税收管理制度及其改革

一、税收管理的概念、分类及功能(concept、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 of tax administration)

1、你了解税收管理的相关概念吗? 税收管理的相关概念

学术界对税收管理的解释分为三类:

1.狭义的税收管理。指国家的财政、税务、海关等职能部门,为实现税收分配的目标,依据税收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对税收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狭义税收管理的主体是国家,主要包括税收立法管理、税收执法管理、税收司法管理。2.税收征收管理。指税务机关对税款征收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活动的总称。税收征管三环节是指税款征收、税务管理、税务检查。

3.税务管理。它是自我税收征管的一个环节,其内容包括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和纳税申报等三个方面。

2、税收管理的职能是什么?

税收管理的职能取决于税收管理的目标,即促进纳税义务人依法纳税,以最终保证税收收入的及时入库,最大程度地减少税收漏损的目标得以实现。

为了促进纳税义务人依法纳税,在税收管理中必须建立两个系统:

1.税收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性服务、程序性服务、权益性服务等三个方面。2.税收监督系统:包括税源监控、税务稽查、税收处罚等三个环节。

二、中国税收管理制度的实践(practice of tax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1、你了解我国税收征管法的立法沿革吗?

第一阶段(1949-1986年)不统一的分税立法阶段。税收的调控功能被忽视,税收法律极不健全,税务机关强调的是生产观念和政策观念。

第二阶段(1986-1992年)初步统一立法阶段。1986年4月《税收征管暂行条例》颁布,突出了管理的税收征管理念,产生了“征、管、查”三分离的征管模式,税收的征管管理由过去一个机构统管转向按税收征收管理的职能分工协作。

第三阶段(1993-2001年)统一立法阶段。1992年9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自1993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统一的税收征管法律,标志着我国依法治税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始进入法律化、规范化的阶段,突出强调了服务和管理并重的税收征管理念。

第四阶段(2001年5月1日到目前)实施新《税收征管法》阶段。修订后的《税收征管法》更加强调对纳税人权益的保护,我国的税收征管理念正在逐步由“服务管理、管理并重”向以“服务”为主转变。

2、我国新《税收征管法》体现的新理念是什么?

现行的《税收征管法》是在2001年新修订的。它从全局着眼,全盘规划,整合了新的征管理念;突出了税法的统一性、公平性,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依法治税的立法思想;明确了征纳双方的权力和义务,体现了立法思想由管理型向法律型的转移。1.注重推进税收法制进程,突出立法思想。2.注重法条的可操作性,突出征管效率。3.进一步加强对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保护。4.强化征税部门的权责意识。5.强化税收征收管理的基础建设。

第三篇:新加坡税收制度

新加坡税收制度

  2009年06月23日 08:44

新加坡是以领土原则征税的,在新加坡所赚得的收入或者在海外赚得却在新加坡收取的一切所得都得纳税。在2003估算年里,推出了集体扣除条款。公司间的交易必须是以公平原则完成。纳税年自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并根据上一年的所得征税,即2003估算年针对2002年的收益征税。

集体估税、扣税制度

目前,新加坡不允许将一家公司的亏损转移至另一家公司。从2003估税开始,允许将属于同一企业集团的一家公司的亏损或资本税务补贴全部转移到另一家公司进行抵扣。该措施不仅适用于属于同一企业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之间,也适用于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但享有集体估税扣税的公司必须在新加坡注册,且母公司至少持有子公司75%的股权。投资补贴和来自海外企业的亏损不允许转移。

集体估税扣税制度能通过降低企业的实际税率减轻企业的负担,也有助于降低新创立公司的起步成本,从而为培育创新和冒险精神提供一个有利环境。公司在开展新业务时,通常会设立子公司而非新的部分,以便利用“有限责任”来保护新业务的发展。没有集体估税扣税,公司也许会出于将新业务的亏损与公司其它业务的盈利相抵销的考虑,设立新的部门来开展新业务。这项制度的出台旨在减少这些因公司税务结构所造成的不得已的企业决策。

单一公司税制度

新加坡目前使用的是全面归原税制度。在该税制下,公司须在盈利完税后才可派发股息,这使得公司在分配诸如资本收益等免税项目收入时受限,通常须在额外征税后才可分配。

从2003年1月起,新加坡开始实行单一公司税制度。这意味着股东将不必再为到手的股息缴税。股息分配将不再遵从全面归原税制度。从2003年1月1日起到2007年12月31日的5年过渡期内,公司可以使用截止2002年12月31日尚未动用的股息税抵免额度来抵付应缴的股息税。

单一公司税制度有利于更多企业在新加坡设立控股公司。它与集体估税扣税制度和降低了的企业所得税率一起,会促使更多的企业将利润以股息的形式派发出去。例如,当控股公司卖掉子公司套取利润后,这部分被视作企业资本的利润为非征税项目;在新制度下,这些利润可以作为股息分配掉而不必缴税。同样,本税制也有利于更多的公司在新加坡管理它们的知识产权。出售知识产权所获得的盈利也可以在新制度下进行分配而无需缴税。直通式股息税豁免

目前,由公司的免征税收入派发的股息,其税务减免仅适用于两级持股人,并且在持股比例方面有一定的限制条件。从2003年1月1日起,所有各级股东,无论持股多少,从公司的免征税或减征税收入派发的股息将完全免税。

这一措施将刺激公司把免征税部分的股息一直分配给最底层的股东而不必征求新加坡GOV的批准,也给了股东们选择投资方式的自由。中小型公司将会参与更多的投资活动,而不必担心是否因不是大股东而无法分得免税股息。

非新加坡常驻居民计划

目前,新加坡纳税居民的所有收入都必须在新加坡纳税。派驻新加坡的工作人员,若在当年成为新加坡纳税居民,即使是在抵达新加坡之前所汇至新加坡的收入也必须纳税。

从2003估税起,将实行非新加坡常驻居民计划。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将可享有5年的税收优惠。适用这一计划的条件是:

在符合资格前的3个纳税里,都不是新加坡纳税居民;

在参与计划的估税必须纳税。

非新加坡常驻居民的纳税人若满足下列额外条件将可以享有收入分时税收优惠:

一年中超过90天在新加坡以外公干;

所纳税率不低于总收入的10%。

在收入分时税收优惠计划下,纳税者只需为其在新加坡期间的那部分收入缴税。所征税额将由其在新加坡逗留的天数决定。

非新加坡常驻居民在抵达新加坡之前的收入将免于征税。受限于公积金的规定,雇主为非公民的非新加坡常驻居民所缴交的海外养老金也将免税。

这些措施使在新加坡设立公司总部更具吸引力。公司总部人员需要频繁出差,因此他们的个人所得税通常由公司通过税务平衡办法缴付。非新加坡常驻居民的税务安排将有助于降低公司总部的人力成本,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到新加坡工作。

主要税种

企业所得税

20%的税率自2005估算年方生效,适用于新加坡注册子公司和外国企业的分公司,以及常驻和非常驻公司。按公司所得税率征收预提税也适用于某些给予非常驻公司的付款,例如技术援助费和管理费。公司得在财政结束后三个月内估算应纳税所得,并在估算年的7月31日前呈报所得税。

消费税

自2004年1月1日起,在新加坡所供应的货品和服务以及所有进口新加坡的货品都得缴付5%的消费税。虽然如此,新加坡仍旧是全球最低的消费税率之一。

进口货品的应纳税价值是以货品到岸价格(成本、保险费加运费)外加佣金、其他杂费和所有应缴付关税来计算的。

在某些情况下,进口货品可获消费税折扣,出口和国际服务则免税。只有应纳税人才可索讨当投入税缴付的消费税。

涉外个人所得税

凡在新加坡居住或履行职务达183天的,即成为新加坡居民。居民应就其发生在或来源于新加坡的所得或汇入新加坡的国外所得缴纳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的范围包括就业所得、营业所得、股息、利息、退休金、租金、特许权使用费、保险赔偿收入、财产所得等。免税所得有退休金、抚恤金、个人间的赠送品等。

新加坡对股息所得采取了避免重复征税的措施,一家公司从另一家公司收到股息时,如果发放股息的公司已就发放股息的那部分所得缴纳了所得税,则这笔股息可不再纳税;个人股东收到股息,可从其个人应纳的所得税中,将这笔股息在公司缴纳所得税时所负担的相应税款全部抵扣掉。

非居民在一个公历内在新加坡受雇累计不超过60天,其取得的所得免税;如果累计为61天至182天,则其取得的所得按15%的税率纳税。

独立经营者的贸易、经营、职业或专业所得应缴纳27%的预提税。这也同样适用于股息、特许权使用费及应税利润。

产业税

产业税根据所有房屋、土地、建筑物和住房的收益按百分比计算,收益指产业每年的总租金收益,和产业作何种工业用途无关。

收益的一般计算方法:

类似地点类似产业的租金收益 产业的资本投资合理回报(一般适用于没有其他用途的产业)

空地或者有不重要建筑物的土地的市场价值之5% 工业和商用产业的税率是10%,而屋主自用的住宅产业则征收优惠税率4%。在某些情况之下,可豁免发展中的土地产业税。

产业税每年估算两次,即在1月1日和7月1日。首席估算官确定收益后,业主如有异议可以上诉。

房地产税

从2001年起,税率由原来的12%降至10%。

留置税

股利免课留置税,利息及权利金的留置税率15%。

间接税

CST消费税税率4%。

劳工税

对建筑承包商新聘请的非传统来源(包括中国)外籍建筑工,须每人缴纳30新元劳工税。另据新加坡人力部宣布,从2004年7月1日起把现有的较低劳工税从原来的30新元提高到50新元。

税收优惠政策

新加坡在税收优惠方面的规定主要体现在所得税法以及专门的鼓励经济发展的单项法规中,主要有:

1.对新兴工业和新兴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新兴工业和新兴服务业是指在新加坡尚未经营过、适合新加坡经济需要的和有助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加坡政府给予这些产业5-10年的税收优惠。投资额大,拥有先进技术、熟练雇员的公司,可享受更长的免税期。

2.对扩展企业的税收优惠。扩展企业包括扩大产品生产的企业、扩大业务的服务公司、出口贸易公司等行业。新加坡税法对这些行业给予部分免税的优惠。如企业为了增产批准产品而增加的资本支出,数额超过1 000万元的,可以书面申请成为扩展企业,享受特种免税待遇,一般免税期为5年。3.对金融业的税收优惠。金融机构在新加坡境内进行银团离岸贷款,由此取得的亚洲货币单位所得免税;保险公司的来自离岸风险保险和再保险业务(不包括人寿险)的所得,税率为10%;对于经批准的用于生产设备的贷款而支付给非居民的利息免税;对于经批准的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技术服务费收入、向研究开发基金的拨款,给予免税或减税。

4.红利: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获得拥有股权的海外附属子公司或有关企业的红利可免交公司所得税,该公司若将其转给区域子公司或汇入新加坡总部也不增加任何税项。

5.理费:在新加坡境内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其各项管理服务收入只需交10%的公司所得税。

6.驱企业、先驱服务公司(包括对销贸易)、先驱工业的后续奖励、投资津贴奖励计划、营业总部、服务出口、创业资本、合格岸外收入、辛迪加经营活动、基金管理计划、船务企业、特许石油贸易商、特许国际贸易商、特许国际船务企业、金融和财务中心等奖励计划下的项目利润可在一定的年限(5-10年)内享有一定的税收减免。

7、除了一小部分是法定不许减免之外,营运成本一般都可减免。由于新加坡不征收资本收益税,因此也不允许扣除折旧额(作为资本开销),但以下资产可享有资本折扣:

工业建筑和某些其他建筑25年(包括25%的新置减让和3%的折扣)

厂房和机器3年(某些资产1年)以直线折旧法计算。公司可选择5到16年的逐步注销法(包括20%的新置减让和在资产规定使用年限内享有相等的折扣)

已获批准的制造业专门技术和专利权5年,以直线折旧法计算

已获批准的研发分担成本付款5年(或获批准的更短年限),以直线折旧法计算

8、仅限于海外应付税额以及该收益在新加坡所应缴付的税额,视何者较低。海外税额抵免以个别国家和个别来源计算,若超额则被没收。新加坡与50个国家签署了双重课税条约,来自非条约国的所有服务所得则可获单边税额抵免。

9、储蓄利息所得得征税,储蓄银行利息所得除外从获批准的银行所得储蓄利息不征税;所有工资所得需征税在新加坡受聘不超过60天的工资所得豁免征税。

10、目前的税务体制视专利权的一切成本为资本的一部分,因此并不享有税务减免的优待。为了鼓励更多的企业为本身的发明申请专利权,继而使新加坡有条件发展成为一个杰出的知识产权管理基地,因此为驻新企业(以下称“人士”)在2003年6月1日当天或以后的专利权成本提供单一税务减免。

合格条件: 任何人士只要符合以下条件,便可获单一税务减免:

1.专利权成本必须由在新加坡合法注册的公司所承担。

2.在申请减免专利权成本开销时,以书面证实:

他有权享有专利权的开发收益;

专利权申请成功后将由他享有新加坡的合法权益;以及

他未曾也不会就专利权成本开销申请专利权申请基金优惠(由经发局负责审批)。

专利权成本范围

有资格获单一税务减免的专利权成本范围定义如下:

支付给新加坡或他处的专利权注册处的规定收费:

(1)专利权登记备案

(2)申请专利权的搜寻和调查报告

(3)授予专利权

支付给合法专利权经纪或同等人士的专业服务费用:

(1)在新加坡或他处申请或取得专利权

(2)按本地或他国的专利权法令准备规格或其他文件

(3)提供有关专利权的有效性或违法性的意见(科学或技术性质的意见除外)

以上所允许的成本开销,例子包括翻译费和之前的艺术搜寻。

不能获单一税务减免的开销:

专利权更新成本、因疏忽导致专利权失效后得申请补发、维护或执行专利权、转移权益的开销等,不获减免优待。这些并非专利权申请过程的必要成本开销,因此不能获减免。

申请专利权单一税务减免所需文件 您必须:

(1)填写并签署申报表;以及

(2)为每一项发明填写一份“索讨专利权成本单一税务减免的成本分成细目”表(可在此页下载微软文件格式的表格)。

中小型企业在申请专利权时,得将填妥表格寄交:

(3)经发局(IPSBU)进行审批;以及

(4)新加坡国内税务局(经经发局审批后),即在您申报所得税时。

规模大过中小型企业的公司由于没资格享有专利权申请基金优惠,因此在申请专利权时必须将填妥表格寄交:

a)经发局(IPSBU);以及

b)新加坡国内税务局(不须经经发局审批),即在您申报所得税时。

申报表(包括“专利权成本分成细目”表)也可在新加坡国内税务局网站下载。

中小型企业的定义:

a.制造业公司的固定资产*不超过1500万新元;

b.非制造业公司的员工人数不超过200人。

7.其他规定。建立、维持或参加经认可的交易会、展览会或贸易代表团所发生的费用,以及进行经认可的研究开发而发生的研究费用,可以得到双重扣除。

税务检查制度

由于新加坡的税收征管形式主要采取税务申报制,即假定纳税人的各项申报是真实的,凭以估税征收。所以,在日常征管中一般不搞普遍的税务检查,只有当纳税人被举报或估税官在评估税时发现有较重大的(一般为年匿报或漏报收入在五万新元以上)逃漏税嫌疑,才立案进行税务检查。为此,税务署内专设了一个“情报及侦察队”负责税务检查工作。该处下设两个税务侦察处,每个队有税务侦察人员7-8人,每年约处理各种逃税案件30余起。

新加坡的税务检查工作,其主要特点是:严格依照法律条文办事;及时控制掌握逃税案情;有一套较科学的检查工作程序。

一、关于税务检查的法律条文 为了使税务检查工作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新加坡税法中,对涉及有关税务检查的条文,规定的既明确又严密。

1.对逃税的判定,税法中列举了十几条详细的例证。如多报扣除额、无帐务记载、销毁帐簿、隐瞒帐簿、修改帐簿、做两套帐、隐瞒银行存款或自有财产、以假名字或他人名字在银行开户或购买财产、将私人的费用挤入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银行存款超出所申报的纳税收入、给挂名的假合伙人分配利润、将资本费用混入经营费用、做假发票、不将收入登记入帐等等。这样税务检查人员就可以根据纳税人的不同何等法对号入座,很容易判断。

2.为了保障税务检查人员行使职权,法律对税务机关和侦察人员的权力也做了详细的规定。如税法规定,税务局有权在必要时,要求纳税人提供各种有关的帐簿、证件、资料;税务检查人员有权在必要时检查纳税人的住所,可以进入任何建筑物、场所,查阅和抄录一切簿册及文件;有权要求任何人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提供他本人、家庭或其他人士的收入、银行存款及资产、负债等情况。如果发现有未缴清税款的纳税人试图离开新加坡,税务机关可以发出禁止离境通知书给警察局、移民厅、海关等部门,这些部门会无条件地阻止企图逃税者离境。一般做法是扣留其护照或其他旅行证件,令其到税务机关补税。如果该纳税人企图逃走,警官或移民厅官员可以逮捕他。对个别纳税人,税务机关还有给其指定代理人(即担保人)的权力。

3.为了严惩逃税行为,税法对各种情况的逃税规定了严厉的惩处条例。如对申报不实,故意匿报收入者,罚款一千新元,或判坐牢六个月(此条也适用知情不报者);对提供假表格和假资料给税务机关的,经发现,罚应报收入一倍或二倍的罚款,同时判坐牢六个月;对逃税的,罚应缴税款的三倍罚款,同时还要另罚一万新元和判坐牢三年,如发现有人协助逃税人逃税,对协助人处以与逃税人同样的处罚;对任何人妨碍或刁难税务检查人员进行税务侦察的,罚款一千新元或判坐牢六个月。

二、掌握、控制逃税案情

新加坡税务署对可能发生的逃税案情,采取源泉控制法,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获得。

1.来自政府各有关部门所提供的情况。由于税法中规定,社会各部门都有提供纳税人各项收入情况及举报逃税的义务。所以,政府各有关部门都经常无条件地向税务署提供一些纳税人的种种情况,如国家经济发展局及时提供来新加坡投资的外国投资者的情况;车辆注册局按时提供车主的姓名、地址、何时买卖新车、挂牌的情况;反贪污提供行贿受贿者的名单及详情;土地管理局提供财产买卖人的情况及抵押者、受押者的情况;警察局提供犯法人的财产情况等等。

2.建立举报制度。通过个别人士的举报揭发,来信来访反映一些情况。

3.税务部门内部评估税官员所提供的情况。通常评估税官员在评估纳税人应缴税款时,通过审核申报表发现申报人的收入与其资产及生产水平不相符,就会产生警觉,顺藤摸瓜,展开初步查询。如果查询证实,纳税人有超过五新万元的收入没有申报或者其历年来资产总值已超过二十万新元又不能解释原因时,估税部门就要将此案情转交税务检查部门进行立案侦察。

三、侦察逃税案件的程序和方法 根据掌握、控制的逃税案情,由一名分管署长签发命令,决定哪一项应立案侦察。一旦命令签发后,侦察人员立即着手按照以下程序和方法展开税务检查工作。

1.首先搜集与本案有关的各项文件资料。如纳税人历年的税务申报表和各项纳税资料档案。如果是企业,还要搜集生产经营方面及财务会计方面的各项数据、资料。

2.根据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静态分析对比,从中发现问题。

3.及时给被调查人发出通知书,要求其在一个月之内详细呈报近几年(一般为三年)的资产负债情况。

4.根据调查人员呈报的资产负债情况,运用资产净值法、费用法、银行存款分析法等方法,来推算逃税人的逃税金额。一个有经验的税务侦察人员,在运用上述方法展开调查时,重点把目标放在:一是发现帐目上有较大数目的折旧,表明近期内被调查人有购入大量的固定资产,那么就要追查其资金从何而来。二是发现有较大数目的股息、利息收入,就可推断被调查人应该有大笔的资本。三是通过有盈利水平、利润率的分析,看被调查人的盈利水平是否符合正常的标准。四是分析费用率的高低,来推断被调查人的收入申报是否属实,一般讲,费用过高,表明和正常收入不相符,有可能隐报了收入。

5.通过内部调查分析后,就要传询被调查人,进行面对面的询问调查。一般询问调查多在税务署内专设的房间内进行。询问时要先拟就询问题纲,并有两名税务人员在场,做好记录。被调查人要在记录上签名盖章,必要时还要请政府注册的宣誓官在场作证。

6.查获证据。必要时可以直接到被调查人的住所、办公室以及开户银行去搜查逃税证据。搜查时税务检查人员只需持税务署长签发的税务特种检查证即可,必要时,还可以请警署人员配合。

7.在充分掌握大量证据的基础上,办案人员草拟出税务检查报告和对该案的处理意见,报上级领导审批。一般的逃税案件,最终结果为罚款补税了事。只有对个别性质恶劣,影响极坏的案件,才由税务署起诉到法庭,法院依法惩处。对控上法庭的逃税案件,可广造社会舆论,搞得逃税者声名狼藉,甚至个别的还会被处以鞭刑,以儆效尤。

第四篇:泰国税收制度

泰国税收制度简介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它来源于经济,在一个具体的经济运行环境中,一国的税收收入是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种类、管理模式也是经济运行状况决定的。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税收是一个国家政权机关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税收实现的方式、手段又会反过来会影响经济的运行,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税收反作用于经济主要通过税制的设置来实现的。因此,一个合理有效的税制,不仅有利于提高税制效率,更可以通过税制对经济的反作用,在实现税收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增长。本文拟从介绍泰国税制入手,分析中泰两国税制的差异,并提出对我国现行税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泰国税制框架

泰国税收的基本法律为《税收法案》(Renenue Code),该法主要调整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特别营业税和印花税。另外,《燃油所得税法案》管理石油和燃气的特许经营行为,《海关法案》管理关税和进出口行为,消费税和财产税由其他法律管辖。

泰国的税收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两大类,直接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石油所得税,间接税则包括增值税、特别行业税、关税、消费税、印花税以及财产税。从税收的归属来说也可分为两个部分,即中央税和地方税。中央税占主导地位,主要分为六大类,地方税分为两大类。

中央税收包括针对收入和利润征收的所得税、以社会保障分配为目的的工资税、针对财产征收的房地产转让税、增值税、消费税、特别营业税、扑克牌税、针对国际贸易和交易征收的进口关税、出口税等。

地方税收包括对财产课税和机动车税。其中财产税包括针对房地产征收的房产租赁税、土地开发税、房地产转让税,针对货物和服务业征收的增值税附加、特别营业税附加、部分商品的消费税附加,以及对使用某种货物和财产或许可从事某种行为的税收。

二、税务管理机构

泰国财政部是泰国负责财政和税收管理的主管部门,下辖财政政策办公室、总审计长厅、财政厅、海关厅、国货税厅、税务厅、国债管理办公室等8个厅和政府彩票办公室、烟草专卖局、住房银行、泰国进出品银行、扑克牌厂、资产管理公司等16个国有企业。其中负责税收征收管理的主要是税务厅、国货税厅,以及负责关税征收的海关厅。税务厅主要负责征收所得税、增值税、特种行业税以及印花税,国货税厅征收特定商品消费税,海关厅负责进出口关税的征收。地方政府负责财产税以及地方税的征收。

泰国税务厅成立于1915年,是泰国财政部负责税收征管的最高管理机关,主要征收和管理以下税种:个人所得税、法人所得税、增值税、特别营业税、印花税和石油所得税。税务厅实行厅长负责制,并设四个副厅长。税务厅的组织机构在全国分为两个部分,即中央税收管理和各府税收管理机构。

近年来,泰国税务机构通过开发信息技术平台,不断提出更加有效的征收方法,建立更加公平有效的税收征收机制,并保证税收征管工作与政府的政策协调一致。

府的税收管理包括府税务办公室和曼谷以外的区税务办公室。府以下的税务管理机构直接向府尹或区行政长官报告。

国货税厅实行厅长负责制,下设税务管理处、收入处、审计监督局、法律事务局、税收计划局及各府的消费税办公室等部门。主要依据消费税法案对规定的某些商品或服务征收消费税,应税商品或服务主要包括:汽油及汽油制品、非酒精饮料、空调等电器、铅晶制品、汽车、摩托车、游艇、香水、羊毛地毯、电池、赛马场和高尔夫球场等场所等。大部分商品为从价税,对汽油和非酒精饮料则按价或按数量和重量计算。

在下列特殊情况下,部分货物或服务可免征消费税:依据关税法免征关税的货物;出口货物及损坏或变质的货物; 捐赠给慈善机构的货物;外交人员所有的物品;燃料或燃料制品用于国际航空器或500吨位以上的船舶;将所得捐赠给公共慈善事业所提供的服务。海关厅是财政部直属的政府机构,主要负责关税的征收,并代征进出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等;负责海关监管工作,打击走私、偷逃税等违法行为及国际贸易便利化。

三、四大主要税种介绍

(一)个人所得税(PIT)

泰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为公历。泰国居民或非居民在泰国取得的合法收入或在泰国的资产,均须缴纳个人所得税。税基为所有应税收入减除相关费用后的余额,按从5%到37%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征收。根据国际惯例及双边协定,联合国官员、外交人员及一些客座专家免缴个人所得税。根据收入法案第40款的有关规定,部分个人所得可以在税前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扣除,如租赁收入可根据财产出租的类别,扣除10-30%不等;专业收费中的医疗收入可扣除60%,其它30%,版权收入、雇佣或服务收入可扣除40%,承包人收入可扣除70%,第40款所规定的其它商业活动取得的收入可根据商业活动的性质扣除65%至85%.(二)企业所得税(CIT):

企业所得税是对依照本国或外国法律成立的法人公司或合伙企业在泰国从事经营活动征收的一种直接税。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以净利润为基础计算,即用所有本会计中的经营收入减除税收法典中规定的允许扣除的费用后的余额。对股息收入,一个泰国公司从另一家泰国公司收到的一半股息可以从应税收入中扣除,如果是证交所挂牌的公司,其所收到的所有股息都可以从应税收入中扣除。

在泰国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都需依法纳税,纳税比例为净利润的30%,每半年缴纳一次。基金和联合会、协会等则缴纳净收入的2-10%.国际运输公司和航空业的税收则为净收入的3%.未注册的外国公司或未在泰国注册的公司只需按在泰国的收入纳税。正常的业务开销和贬值补贴,按5-100%不等的比例从净利润中扣除。对外国贷款的利息支付不用征收公司所得税。

公司?部合作所得的?利免征50%的税。对于拥有其他公司的股权和在泰国证券所上市的公司,所得红利全部免税,但要求持股人在接受红利之前或之后至少持股3个月以上。在允许扣除费用中,研发成本可以作双倍扣除,职业培训成本可以做1.5倍扣除。

在泰国,有各种各样的商业组织经营形式。选择不同的形式注册会影响税率和税收优惠的不同,最常见的是分成泰国公司和外国公司两大类。泰国公司是指依据泰国法律登记的公司,外资比例不高于总资本的49%.外国公司是指公司在泰国经营、但是依据外国法律登记的公司,或虽不在泰国经营、但有来源于泰国的所得的公司。

泰国公司的正常法人所得税税率为30%,但下述情况可得到低税率优惠待遇:

注册资本低于500万泰铢的小公司,净利润低于100万泰铢的,按20%计算缴纳所得税;净利润在100-300万泰铢的,按25%计算缴纳。

在证交所(SET)登记的公司净利润低于3亿泰铢的,按25%计算缴纳。

新在证券交易所或新生股票投资市场(MAI)登记的公司,分别按净利润的25%和20%计算缴纳法人所得税。

设在曼谷的国际金融机构和区域经营总部按合法收入利润的10%计算缴纳。协会和基金会按总收入的2%和10%计算缴纳。

外国公司在泰从事经营,无论是分支机构、办事处、个人或代理,均应就来源于泰国业务利润的30%缴纳所得税。国际运输公司按照总收入的3%计算缴纳。

不在泰国从事经营业务的外国公司就来源于泰国收入的部分项目缴纳预提所得税,不同收入的税率可以根据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条款得到降低或免除。

国外来泰投资的公司如果注册为泰国公司,可以享受多种税收优惠,如取得BOI投资促进优惠待遇的公司可获3-8年的所得税减免;设在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或取得投资促进优惠待遇的公司,降低或免除原料和机器设备的进口关税;取得投资促进优惠待遇的公司,运输及水、水供应成本可在计税时双倍扣除;聘请高级研究人员进行项目研发的成本可在计税时双倍扣除;为提高人力资料水平进行的职工培训费用可作1.5倍扣除;中小企业可在获得电脑、厂房和机器设备时一次分别将成本的40%、25%、40%折旧计入成本。

在泰经营的公司必须每年两次报送纳税申报表并缴纳税款。其中半纳税申报表在上半会计终了后两个月内报送税务机关,应纳税所得额为公司预计净利润的50%;纳税申报表应在会计终了后150天内报送税务机关。

三)增值税(VAT)

增值税制度从1992年元月1日起开始实施,取代原有的商业税制度。1999年,泰国增值税的普通税率由10%下调为7%.增值税是在生产和销售的每个环节对增值部分征收的一种间接税。任何年营业额超过120万泰铢的个人或单位,只要在泰国销售应税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都应在泰国缴纳增值税。进口商无论是否在泰国登记,都应缴纳增值税,由海关厅在货物进口时代征。

增值税纳税人包括生产厂家、服务行业、批发商、零售商以及进出口公司。增值税按月缴付,应纳税额=销项税 - 进项税。

免征增值税的情况包括年营业额不足120万泰铢的小企业;销售或进口未加工的农产品、牲畜以及农用原料,如化肥、种子及化学药品等;销售或进口报纸、杂志及教科书;审计、法律服务、健康服务及其它专业服务;文化及宗教服务;

实行零税率的货物或应税劳务包括出口货物、泰国提供的但用于国外的劳务、国际运输航空器或船舶、援外项目下向政府机构或国企提供的货物或劳务、向联合国机构或外交机构提供的货物或劳务、保税库或出口加工区(EPZ)之间提供货物或劳务。

《税法案》对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做了详细规定,对货物来说,一般销售货物的,为货物移送时,或货物的所有权转移时,或收到货款、开出发票的当天;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为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或收到货款、开出发票的当天;进口货物,为支付关税时,或提供担保时,或设立担保人时,或开出提单时;出口货物的,除同进口货物外,还包括货物移送至出口加工区或从保税库出口时;对应税劳务来说,为款

项支付时,或开出发票时,或劳务使用时。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以早的为准。

当每个月的进项税大于销项税时,纳税人可以申请退税,在下个月可返还现金或抵税。对零税率货物来说,纳税人总是享受退税待遇。

招待费有关的进项税不得抵扣,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作为可扣除费用。

(四)特别营业税(SBT):

特别营业税是1992年开始实行的一种间接税,以取代原有的营业税。部分不征收增值税的业务划入特别营业税的范畴。

征收特别营业税的业务主要包括银行业、金融业及相关业务,寿险,典当业和经纪业,房地产及其他皇家法案规定的业务,其中,银行业、金融及相关业务为利息、折扣、服务费、外汇利润收入的3%,寿险为利息、服务费及其它费用收入的2.5%,典当业、经纪业为利息、费用及销售过期财物收入的2.5%,房地产业为收入总额的3%,回购协议为售价和回购价差额的3%,代理业务为所收利息、折扣、服务费收入的3%.在特别营业税的基础上加收10%的地方税。

免征特别营业税的业务主要包括泰国央行、政府储蓄银行、政府住房银行及农业和农业合作银行的业务,泰国进出口银行、泰国工业金融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小工业金融公司及二级抵押公司的业务,国家房屋局、政府典当和养老金基金机构的业务,以及在泰国证交所挂牌的证券销售业务。

从事特别营业税业务的单位和个人须在开业后30天内向税务机关登记为特别营业税纳税人,并填写纳税人登记申请表。

无论是否发生业务,特别营业税纳税申报表都须按月填报,并在次月15日前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送和缴纳。有多处营业场所的应分别填报缴纳,除非得到税务厅长的批准。

四、特别鼓励措施和待遇

(一)鼓励出口企业依法经营,并给予优惠待遇。

税务厅根据出口企业纳税的经营和纳税情况认定“优质出口商”和“注册出口商”两类企业,在退税方面给予优惠,及时收到出口退税款有利于企业的资金周转。

认定为“优质出口商”的出口企业,通过互联网填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可在填报后15日收到出口退税款;在地方税务办公室纳税大厅填报纸质纳税电报表的,可在填报后45日内收到出口退税款,优惠有效期为两年,到期前三个月可提交延续申请。

申请成为“优质出口商”的企业必须是进行增值税税务登记的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实收资本不少于1000泰铢,并在过去的一年里达到一定的出口比例。出口商的出口退税直接存入银行帐户,与分支机构汇总缴纳增值税;必须有良好的纳税记录,无违纪行为。公司聘请的注册会计师须经股东大会一致任命,并向税务厅提报注册会计师的有关情况。

“注册出口商”的申请条件与“优质出口商”类似,部分条件略宽,因此享受的待遇也次于“优质出口商”。通过互联网进行纳税申报的出口商可在30日收到出口退税款,在纳税大厅填报纸质纳税电报表的出口商可在45日内收到出口退税款。

(二)鼓励设立区域经营总部(Regional Operating Headquarters)

ROH是指在泰国注册开展业务,并向其关联企业或分支机构提供专有资格服务的股份公司。提供的专有资格服务包括:

经营和管理服务,技术服务,业务规划协调、原料配件调配供应、研发、营销和促销计划、培训和人员管理、经济和投资研究分析等方面的支持性服务等。

在泰国成立区域经营总部(ROH)可享受较多的税收优惠,包括企业所得税减免、特殊的折旧率、为ROH工作的人员个人所得税给予特别待遇等。

减免企业所得税。对向关联企业或分支机构提供专用资格服务所得收入减按10%征收所得税;为在泰国的关联企业或分支机构进行研发工作所收取的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减按10%征收企业所得税,来自非关联企业的也可享受此待遇;向关联企业或分支机构提供贷款的利息所得减按10%征收企业所得税;来自关联企业的股息所得免税,付给泰国以外的未在泰开展业务的公司的股息免税。

加速折旧许可。固定资产可在获得之日一次按总成本的25%计入折旧,剩余部分按正常折旧率计算,但用于ROH正常经营所购建建筑物的折旧期限不应低于20年。

外派人员待遇。由 ROH派往国外工作的人员,提供服务所得收入在泰国免征个人所得税。但其收入必须是国外机构支付。外派人员也可选择按15%缴纳预提税,这样这部分收入可不纳入个人收入申报中。

ROH享受上述税收优惠的前提是符合以下条件: 依泰国法律成立的法人公司或合伙企业;公司上一的实收资本不少于1000万铢;公司应为3个以上在泰国以外国家的关联企业或分支机构提供服务;为国外关联企业或分支机构提供服务所得收入不应少于其总收入的50%;有关资料在税务厅备案。

(三)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

为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泰国对中小企业(SMEs)提供以下税收优惠措施:对于实收资本在500万泰铢及以下的泰国公司,降低法人所得税税率。净利润在100万泰铢以内的,适用20%的所得税税率,净利润在100-300万泰铢之间的,适用25%的所得税税率,利润超过300万泰铢的,按正常30%税率缴纳。

泰国公司拥有的耐用资产(不包括土地)低于200万泰铢,雇佣员工低于200人的,第一年可获得以下特许优惠:计算机硬件及外围设备可在获得之日一次按总成本的30%计入折旧,剩余部分按正常折旧率计算,但折旧期限不应少于3个会计;建筑物和厂房可在获得之日一次按总成本的25%计入折旧,剩余部分按正常折旧率计算,但每年折旧额不应超过总成本的5%;机器设备可在获得之日一次按总成本的30%计入折旧,剩余部分按正常折旧率计算,但每年折旧额不应超过总成本的25%;合格的风险投资(VC)公司投资于耐用资产(不包括土地)低于200万泰铢且雇佣员工低于200人的泰国公司,所获得的股息收入及出售股份的资本收益,全部免缴法人所得税。

五、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分析研究于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借鉴国外税制改革的特点和趋势,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目前我国税制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直接税与间接税比例不合理,间接税比重过大,负担过重,直接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所占比重偏低,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因此,应建立适应国际规范的税制结构,适当降低流转税的比重,提高所得税的比重,开征社会保障税,逐步建立以增值税、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通过增值税体现税收的组织收入功能,所得税实现经济调控功能,社会保障税起到稳定社会的功能。

(二)增值税方面,泰国实行7%的低税率,易于实现出口退税,有利于企业资金周转,提高出口的积极性。我国由于增值税率较高,退税率变动频繁,且拖欠退税款的情况比较普

遍。另外,我国现行不规范的生产型增值税,与世界上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存在差距,存在重复征税和税负失衡的问题,不利于发挥增值税的中性作用,让国内产品完全以无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公平竞争,也不利于固定资产投资。目前,我国已在辽宁开始尝试转型,采取对机器设备投资进行抵扣的作法,在取得一定经验后应尽快在推广,最终实现全部新增固定资产纳入抵扣范围,向消费型增值税过渡。

(三)消费税的征收有较强的时效性,并反映国家的消费导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调整现行的消费税税目和征收范围,对护肤护发品、化妆品等普通消费品停止征税,提高奢侈品、高档消费品和高消费行为的税率,并通过消费税调节达到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目的。

(四)按国际规范完善所得税制。多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内外有别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外商投资企业享受超国民待遇,内资企业负担沉重,妨碍了内外的公平竞争,因此,应尽快研究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使大家站到同一个起跑线上。

另外,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采取的是9级超额累进税率,许多新生的所得项目未列入个税的征税范畴。因此,应逐步扩大个税征税范围,实行适度的超额累进税率,减少累进税

(五)目前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统一性,不符合公平原则,且变动频繁,稳定性差,透明度低,不利于操作和执行。应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单独立法,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规范性,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从区域优惠、直接优惠向产业优惠、间接优惠转变,通过优惠措施达到鼓励对中小企业、先进技术企业、知识经济产业以及能源、资源行业投资,鼓励对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投资的目的。

率级次,建立规范、严密的个人收入监控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体系,完善代扣代缴制度。

第五篇:继续推进增值税制度改革完善有利于结构调整的税收制度(推荐)

继续推进增值税制度改革

——完善有利于结构调整的税收制度

阅读提示 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今年1月1日开始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是继2009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后,我国税制改革进程中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税收是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转型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结构性减税的重要内容。实施这项改革,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增强服务业竞争能力,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推动三次产业融合;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带动扩大就业;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促进科技创新,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这项改革涉及面广,利益调整复杂,需要在扎实做好试点工作的同时,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及时跟踪评估,完善政策措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1.增值税制度亟待向广度覆盖

现阶段解决增值税改革的广度问题尤为紧迫。由于对劳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征收营业税,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不完整,转型后的增值税制度在消除重复征税、促进产业分工方面的优势仍然难以充分发挥,急需在覆盖广度上取得突破。

增值税的理论构想是上世纪初由美国耶鲁大学亚当斯教授和德国实业家西门子博士提出。1954年,法国首先将增值税制度付诸实践,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一项税收制度能够很快在世界得到普及,表明其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增值税的核心特征是抵扣机制,即以货物和劳务的增加值为税基,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可以抵扣用于生产投入的外购货物和劳务所负担的增值税款。这一制度安排,与传统的以货物和劳务价值全额为税基的销售税相比,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复征税。纳税人总体税负不会因生产经营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环节的增多而叠加,是更适应社会生产分工不断细化的货物和劳务类税种,其最初的理论构想者将该税种赞为“改良的所得税”。

根据纳税人外购固定资产抵扣程度的不同,增值税可归为3种类型。一是生产型增值税,税基为销售收入减去外购货物和劳务支出,不扣除外购固定资产价值,在统计口径上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二是收入型增值税,税基是在生产型增值税基础上,可以扣除当期固定资产折旧,相当于国民生产净值。三是消费型增值税,税基为销售收入减去外购货物和劳务支出,并扣除外购固定资产价值,相当于对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性支出的部分征税。这3种类型增值税,扣除程度依次呈阶梯式递增,税基则呈阶梯式递减,二者此长彼消。举个例子,假设某一纳税人当期实现销售额100万元,外购货物和劳务投入40万元,外购固定资产投入30万元,固定资产折旧5万元(均为不含增值税价格),在生产型增值税制下,其可扣除金额为40万元,税基为60万元;在收入型增值税制下,可扣除金额为45万元,税基为55万元;在消费型增值税制下,可扣除金额为70万元,税基为30万元。

我国是在1994年进行的财税体制重大改革中,将增值税制度全面引入货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领域。增值税由此成为第一大税种,不仅在筹集财政收入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有力地推动了货物生产流通领域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同时,增值税的出口退税制度也为出口货物以不含税价格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增值税制度的建立,我国以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据统计,1994年至201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由19481亿元增加至16086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4.4倍;出口货物总额由10422亿元增加至107023亿元,增长9.3倍。

受当时一些条件制约,1994年基于经济体制转轨背景建立的中国增值税制度,与其他

大多数国家实行的增值税相比,在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上尚未完全到位。在深度上,主要是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不彻底,固定资产没有纳入抵扣范围,对投资仍然重复征税,在税制类型上还属于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鼓励企业设备投资和技术进步。在广度上,主要是增值税覆盖不全面,征税对象限于货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对其他劳务、不动产、无形资产则实行营业税制度。根据相关数据测算,目前增值税覆盖了国民经济60%多的领域,其余由营业税覆盖。这种增值税与营业税并存的税制格局,不仅对服务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造成了重复征税,也导致制造业纳税人外购劳务所负担的营业税和服务业纳税人外购货物所负担的增值税,均得不到抵扣,各产业之间深化分工协作存在税制安排上的障碍。

2009年,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为解决增值税改革的深度问题,在部分地区先行先试的基础上,我国全面实施了增值税转型改革,将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纳入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在推动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因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累计减少税收收入5000多亿元,明显减轻了企业税收负担。

与解决改革的深度问题相比,现阶段解决改革的广度问题更为紧迫。由于对劳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征收营业税,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不完整,转型后的增值税制度在消除重复征税、促进产业分工方面的优势仍然难以充分发挥。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快完善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税收是政府影响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增值税是与货物和劳务生产流通关系密切的税种,不失时机地将增值税制度引入服务业领域,消除营业税重复征税的弊端,不仅是完善税收制度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第二和第三产业融合、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迫切需要。

相对于1994年而言,目前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经过多年实践,增值税的制度优势已经得到社会认同,营业税的弊端广遭诟病。增值税立法也提上日程,对改革形成了有力推动。国际上对服务业征收增值税越来越普遍,可以为我国实施这项改革提供有益借鉴。随着税收专业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增值税的征收效率明显提高,为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提供了所能承受的减税空间。

2.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经济效应分析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经济效应,不仅体现为税负减轻对市场主体的激励,也显示出税制优化对生产方式的引导。相对而言,前者的作用更直观,后者的影响更深远。

经济理论和实践证明,社会分工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经济效应,不仅体现为税负减轻对市场主体的激励,也显示出税制优化对生产方式的引导。相对而言,前者的作用更直观,后者的影响更深远。其效应传导的基本路径是:以消除重复征税为前提,以市场充分竞争为基础,通过深化产业分工与协作,推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应提升。

在深化产业分工方面,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多环节经营活动面临的重复征税问题,推进现有营业税纳税人之间加深分工协作,也将从制度上使增值税抵扣链条贯穿于各个产业领域,消除目前增值税纳税人与营业税纳税人在税制上的隔离,促进各类纳税人之间开展分工协作。

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将现行适用于第三产业的营业税,改为实行增值税,更有利于第三产业随着分工细化而实现规模拓展和质量提升。同时,分工会加快生产和流通的专业化发展,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在扩大国内需求方面,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消除了重复征税,对投资者而言,将减轻其用于经营性或资本性投入的中间产品和劳务的税收负担,相当于降低投入成本,增加投资者剩余,有利于扩大投资需求;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在生产和流通环节消除重复征税因素后,商品和劳务价格中的税额减少,可以相应增加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有利于扩大有效供给和消费需求。

在改善外贸出口方面,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将实现出口退税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领域延伸,形成出口退税宽化效应,增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货物出口也将因外购生产性劳务所含税款可以纳入抵扣范围,形成出口退税深化效应,有助于进一步拓展货物出口的市场空间。

在促进社会就业方面,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容纳的就业人群要超过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将对就业岗位的增加产生结构性影响;随着由于消除重复征税因素带动的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扩大,将相应带来产出拉动型就业增长。

为了客观地验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的经济效应,国家税务总局专题研究小组通过建立中国税收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T-CGE),运用计量方法,将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对各类市场主体行为的影响置于宏观经济运行的整体框架中做了量化分析。T-CGE模型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作为模型数据基础的社会核算矩阵,另一部分是刻画经济循环过程的系列方程组。社会核算矩阵共设置7大类11个账户,分别是商品、活动、要素(资本、劳动力)、机构(居民、企业、政府)、投资储蓄(储蓄、投资和库存)、国外部门和税收,其中商品和活动分别由61个产品部门和产业部门构成,最终参与计算的数据近30000个。系列方程组根据不同描述对象共分为生产行为、居民行为、政府行为、进出口行为、投资和储蓄、税收制度、均衡条件7大模块,包含2400多个变量和方程,对经济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厂商生产决策、居民消费偏好以及税收对各行为主体的影响等,均以方程的形式予以模拟。

以2009年为基期,运用T-CGE模型就改革对经济社会的综合影响进行的模拟测算结果显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将带动GDP增长0.5%左右,第三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将分别提高0.3%和0.2%,高能耗行业增加值占比降低0.4%;拉动居民消费增长约

1.1%,社会投资增长约0.2%,出口增长约0.7%;可直接带来新增就业岗位70万个左右,且第三产业就业占比将有所提升;税收收入预计净减少1000亿元以上,价格总水平也将有所下降。虽然2009年的基础数据带有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痕迹(2010年以后的数据因不完整而无法使用),但这一测算结果同样可以证明,积极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必将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

3.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总体考虑和试点方案

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需要“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平稳过渡”,既要统一设计税制改革方案和相关配套改革措施,又要通盘考虑改革的具体事项,还要充分兼顾改革前后税制和征管变迁,实现税制转换的平稳过渡。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一项重要的税制改革,涉及税种结构、财政体制、税收征管等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在税种结构上,我国现行货物劳务税体系是以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为主体。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将形成以增值税普遍征收为主、以消费税特殊调节为辅的税制格局。在财政体制上,我国目前对增值税实行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享,营业税除少部分行业集中缴纳的税收归属中央外,其余全部属于地方收入,并占整个地方级税收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为保障地方财政利益,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收入仍归属地方,同时还要相应考虑地方收入主体税种构建问题。在税收征管上,按照国税局和地税局征管职责划分,增值税由国税局征管,营业税除归属中央的收入由国税局征管外,其他由地税局征收。为了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纳成本、规范税收执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应由国税机关统一负责征收,并结合深化税制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合理配置地税机关征管职责。

上述若干制度安排面临的调整变化,牵涉和影响面之广,超过了1994年以来任何一项税制改革。因此,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需要“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平稳过渡”。整体

规划,就是要遵循增值税制度内在规律,着眼于消除货物和劳务领域的重复征税,统一设计税制改革方案和相关配套改革措施,妥善处理好政府与纳税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统筹协调,就是要结合增值税立法的要求,通盘考虑改革的具体事项,精心设计税制要素,科学确定税负水平,合理划分收入归属,不断完善征管条件。平稳过渡,就是要科学安排改革进程,充分兼顾改革前后税制和征管变迁,确保纳税人正常生产经营不受影响,实现税制顺利转换、征管有序衔接、征纳关系和谐融洽、财政体制平稳运行。

从理论上讲,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更有利于保障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和税制运行的规范性,但为了确保改革毫无悬念地取得成功,有必要通过先行试点的实践,验证税率等税制要素设计的合理性、配套措施的有效性、财政减收的可行性、征管制度的科学性,为全面实施改革积累经验。根据增值税的特点和将要改征增值税行业的特征,改革试点应采取地区试点与行业试点交叉进行的方式。这一方面可以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全面评估税制设计对纳税人负担、税收收入以及经济运行的影响,通过及时发现问题、完善方案,为全面推进改革做好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可以从以点促面的角度,夯实改革所需的各项纳税服务和征管基础工作,有效增进征纳双方对税制转换的适应性,为改革顺利实施创造不可或缺的运行条件。

基于上述考虑,改革试点方案需要从试点范围、税制安排、过渡政策、收入归属、征收管理等方面,对整个试点工作做出统一部署。试点方案总体上应具有扩大试点和全面实施的可操作性,而非仅适应单个地区的量身制作。

在试点范围上,综合考虑服务业发展状况、财政承受能力、征管基础条件等因素,先行选择经济辐射效应明显、改革示范作用较强的地区,将与生产流通联系紧密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

在税制安排上,除合理设定计税方式、计税依据、纳税地点外,关键是科学设置税率。按照将原营业税税负平移的方法,采用全国税收调查和北京、上海、湖南3个地区典型调查的数据,相互验证测算出交通运输等行业的适用税率在11%至15%之间,现代服务业的适用税率在6%至10%之间。根据改革后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的原则,改革试点方案从低确定了11%和6%两档税率,并对出口劳务实行零税率或免税。

在政策衔接上,针对增值税与营业税的税制差异和改革试点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开展的实际情况,对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试点行业与非试点行业、试点纳税人与非试点纳税人之间的税制衔接,以及原营业税优惠政策延续等问题,均进行了妥善处理。

在收入归属上,维持现行财政体制基本稳定,按照保持中央和试点地区税收分配关系不变的原则,对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收入仍归属试点地区。

在征收管理上,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由现行负责征收增值税的国税机关统一征收。

4.改革试点的开展情况

和扩大试点的基本考虑

随着试点的延续,要围绕改革对经济运行、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影响,及时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凝聚改革共识,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使增值税的链条机制完整运行。

今年1月1日以来,上海市共有12.6万户企业(其中,交通运输业1.1万户,现代服务业11.5万户;一般纳税人4万户,小规模纳税人8.6万户)纳入改革试点范围,由原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在上海市的精心组织下,实现了税制转换的平稳过渡。改革试点虽然时间不长,但已呈现出4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降低了大部分纳税人税收负担。试点的小规模纳税人大多由原实行5%的营业税税率降为适用3%的增值税征收率,且以不含税销售额为计税依据,税负下降幅度超过40%;试点的一般纳税人中,85%的研发技术和有形动产租赁服务、75%的信息技术和鉴证咨询服

务、70%的文化创意服务业纳税人税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加工制造业等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因外购交通运输劳务抵扣增加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劳务纳入抵扣,税负也普遍降低。

从交通运输业看,改革试点的名义税率为11%,同时在税制安排上明确了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其实际税负要低于11%的名义税率,并且下一道环节接受交通运输服务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项税额抵扣将由原7%增加到11%。毋庸讳言,我们注意到参与试点的部分交通运输业企业在改革试点初期出现了税负增加的问题。初步分析,原因主要在于,不同企业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及投入时间存在差异,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在一定时段上不匹配。交通运输企业的主要资本投入是车辆,如果纳入改革试点的交通运输企业大部分车辆都是在2012年1月之前购置,就会在改革初期出现可抵扣进项税额较小、销项税额相对较大的情况。同时,由于改革尚未全面推开,影响到交通运输企业进项税额抵扣不充分。譬如,路桥费支出是交通运输企业经营成本的主体之一,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过路过桥费平均占运输成本的34%。由于路桥收费还没有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范围,交通运输企业发生的路桥费支出得不到抵扣则会相应增加税收负担。再如,一些交通运输企业发生的车辆加油费支出,因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不方便或不及时,也带来了进项税额抵扣不足的矛盾。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上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努力确保不因改革增加纳税人负担。上海市也为此做了相应考虑。

二是拓展了试点行业和企业市场空间。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改征增值税,拓宽了加工制造业产业链上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目前,试点地区纳税人来自外省市的订单已经开始增加,表明改革试点相应扩大了交通运输和现代服务业市场需求。三是促进了企业分工细化和技术进步。试点之前,许多制造业企业基于外购技术的营业税负担问题,不愿意将研发环节从本企业分离。试点之后,由于外购研发技术负担的增值税可以抵扣,一些生产制造企业向外分离研发设计等业务的意愿愈来愈强。改革对深化专业分工、提高创新效率的激励和引导效应正在显现。

四是提升了商品和服务出口竞争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出口退税宽化和出口退税深化的制度效应得到了体现。在宽化效应方面,国际运输和研发设计被纳入出口零税率范围,推动了这类服务以不含税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深化效应方面,出口货物接受试点纳税人提供交通运输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劳务所负担的进项税额可以得到退还,增强了这类货物出口的竞争力。

上述变化,初显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积极成效,也反映出需要密切关注和统筹研究解决的问题。随着试点的延续,要围绕改革对经济运行、社会民生、企业负担、财政收入、征管效能、纳税遵从等方面的影响,及时做好阶段性总结和评估工作,认真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凝聚改革共识。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适时将一些示范和带动效应较强的地区纳入试点,选择部分与生产流通联系紧密的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消除地域性试点的局限,使增值税的链条机制完整运行。“十二五”时期要全面实施这项改革。

应当指出的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增值税制度本身仍有待继续完善和规范。需要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机制,研究将现行增值税起征点的适用范围由个体工商户扩大到小微企业,适度减少增值税税率档次,探索建立留抵税额退税等制度,使增值税在广度和深度上与国际普遍适用的制度安排更加接轨,为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更为有利的税制环境。

下载第十一章 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十一章 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如何加强税收管理

    浅谈如何加强税收管理 当前,税源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偷逃税的手段也是多样的,税收管理过程是复杂的,笔者对如何提高税收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对策。 1、加强对税收宣传对象的分析,......

    税收管理

    第一章税收管理概述 1、税收管理的原则:①依法治税原则 ②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③组织收入与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原则 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原则⑤效率原则 第三章税收......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大全]

    浅析关于我国税收制度的缺陷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现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我国税收制度正在不断完善,论文从税制结构、立宪、......

    浅谈煤炭行业税收制度(精选5篇)

    浅谈煤炭行业税收制度;一、公司基本情况山西焦煤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本公司”)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山西省监管局批准(金融许可证机构编码:L0105H......

    税收制度设计论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支持政策研究 学号:S11252031姓名:刘静专业:财政学一、 引言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性地位、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

    法国税收制度简介

    法国税收制度简介现行税制中的主要税种有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社会保障税、财产税、个人房产税、营业执照税等。 (一)主要税种概况 1.公司所得税 纳税人 公司......

    英国税收制度管理[精选合集]

    英国税收管理部门由国内收入局和关税与消费税署组成。国内收入局负责直接税的管理,关税与消费税署负责间接税的管理。国内收入局理事会的主要职责如下: 1 .执行与直接税有关的......

    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管理影响的思考

    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管理影响的思考2014-03-11 15:25:00 | 来源:中国税务网-山东省平度市地税局 | 作者:李旭春 2014年2月7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注册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