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教育对于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作用[全文5篇]

时间:2019-05-14 17:0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述教育对于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述教育对于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作用》。

第一篇:论述教育对于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作用

教育对于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作用主要在于:

1、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知识积累。任何新的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建筑在接受前人科技成果基础之上的,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和最新科技成果,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发展。

2、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所需人才。科技的进步和先进技术的发明,都依赖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正如**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造就人才,传播知识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

3、教育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条件。发达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工具和丰富的劳动对象,若没有人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无数事实表明,科学技术只有被劳动者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劳动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就必须通过教育。因此,教育是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中介。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仅承担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而且成为高新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目前,许多国家的大学广泛地参加到知识产业的发展中,围绕大学形成了高新科技产业园区。

第二篇:质量管理基础论述

质量管理基础论述 系那些共有要素加以推荐,提供一体化的框架。

1、重视顾客以顾客为中心是质量管理工作的起⑻考虑了所有相关方的利益和需求,标准强调共点和归宿:企业与顾客的联系是多方面的,但通同受益的思想。

常是以产品和服务作为纽带把顾客和企业紧紧

8、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步骤:⑴首先由企业最的连在一起。企业的全部活动都是从识别和掌握高领导颁布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作出承诺,这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开始,到满足顾客的全部需求是开展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唯一决定和期望为止。因此,没有顾客,企业的全部活动性依据⑵按照企业确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分析就是无的放失。必须确保企业的质量目标与顾客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的质量活动和过程及过程需求和期望相结合,确保在整个企业内沟通顾客顺序。⑶根据质量活动过程的分析结果,确立质的需求和期望。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激烈竞量管理体系的具体结构。⑷从产品实现中,选择争的今天,让顾客完全满意,以成为企业在竞争并确定具体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明确对每项活中能否取胜的关键,赢得顾客就会赢得市场。动进行控制的要求和措施⑸根据质量管理体系

2、名牌战略是在世界范围树立国家质量形象的的结构,完成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⑹质量重要举措:当前,国际经济竞争越来越明显的表管理体系审核,就是检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否现为科学技术、人才和产品质量的竞争。产品质符合ISO9001标准⑺质量管理体系评审和评价,量的竞争要表现为名牌产品的竞争。随着人们消就是随着新技术、质量概念、市场策略和社会要费层次的不断提高,对名牌的需求会越来越强。求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进行修改的建议。⑻在实纵观国际知名的大公司,都有拳头名牌产品,而施质量管理体系时,管理者应能保证体系促进持且名牌就是无形资产,就是财富。因此,一个民续的质量改进。

族要自立于世界之林,必须有一大批世界公认、9、控制图根据采取的统计量不同可分成几类:堪称一流的名牌产品。名牌就是高质量,名牌就⑴单值控制图⑵平均值与极差控制图⑶中值与是国家的形象,因此,许多工业发达国家为了取极差控制图⑷不合格品数控制图⑸不合格品率得竞争优势,就是要牢牢的掌握名牌产品销售的控制图⑹缺陷数控制图⑺单位缺陷数控制图 “制高点”和控制权。争创名牌质量管理的中心

10、论述ISO9000族标准的发展是市场的经济发任务。展的需要:⑴由市场推动的经济需要⑵领导者为

3、质量保证与保证质量的区别:⑴质量保证和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而必然选择的道路⑶国家保证质量是两个不同但又互联系的概念。质量保的经济不是惟一的由价格支配,质量、可靠性和证的目的在于取得“信任”,而保证质量的目的证实能力也起重要的作用⑷在全球网络中第三在于满足质量要求,有时是指保证达到某种指方合格评定体系的可信性和完整性不断加以完标。⑵质量保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善⑸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对消费者的保护要的活动。不是仅仅针对某项具体质量要求的活求不断增加。

动,更不是一些互不相关的活动,也不是一些质

11、论述质量管理体系与优秀模式之间的区别:量活动的机械组合。而保证质量是针对某项具体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与优秀模式之间的差别质量要求的活动,各项具体要求可能是互不相关在于它们应用范围不同,ISO9000族标准提出了的独立活动。⑶质量保证分为内部质量保证和外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业绩改进指南质量管理体部质量保证两个部分。内部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系评价可确定这些要求是否得到满足。优秀模式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为向组织的领导者提包含能够对组织业绩进行比较评价的准则,并能供信任,使他们相信本组织提供的产品满足质量适用于组织的全部活动和所有相关方,优秀模式要求。外部质量保证是为了向需方提供信任,是评定准则提供了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的业绩相需方相信该组织提供的产品满足质量要求。而保比较的基础。

证质量不是这种职能,因此没有内外之分,只是12试论述质量市企业的生命,质量管理是企业一种承诺。管理的中心环节,正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理念:

4、审核的基本原则:⑴审核是对活动和过程进质量对社会再生产的4个环节:生产、分配、交行检查的有效管理工具。⑵审核的客观性、独立换、消费具有全面的影响,即质量对人类生产和性和系统方法是核心原则,对于实施有效的和有效率的审核是至关重要的。⑶审核是被授权的活益,没有质量,也就没有具有一定质量的产品的动,授权可来自管理者的决策、公司的规定、合同的要求、审核委托方以及法律法规要求。⑷审业要正常发展,必须在生产全过程中,都要把质核方案和审核需予以策划和管理,以确保其实施量放在第一位。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的的有效性和一致性,以及审核结论的可信性⑸审一种基本管理,企业的各个部门,生产的各个环核是利用已建立的方法和技巧,确保审核证据和节,必须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审核发现的相关性、可信性和充分性。⑹在开始从而推动整个企业管理质量的提高,只有质量好审核之前,审核的范围、目的和审核准则应被明才能打开销路,质量决定着企业经营效果。实践确,并达成一致意见⑺审核组成员以及审核方案证明凡是质量管理搞得好的企业,经济效益都非的管理人员应具备开展相应工作的能力⑻审核常明显。追求质量经营、追求质量的持续改进,组成员应开展职业化的审核并遵守职业规范⑼即追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有作为企业家的新时审核组成员应在整个审核过程中保持公正,避免尚。

利益冲突⑽审核组与受审核方和委托方的关系 是一种信任和授权的关系。除非有法律要求,否有则审核组不得向第三放泄露审核期间所获得的组织有系统的活动4强调控制5全员参加6任何有关文件的内容和信息以及审核报告。使用现代科学技术7重视评审8不断改进质

5、质量改进的原则:⑴组织的产品、服务或其量。

他输出的质量是由使用他们的顾客的满意度确

11、论述ISO9000族标准应用。

定的,并取决于形成及支持他们的过程的效果和答:1ISO9000族国际标准已经在75个国家效率⑵质量改进通过改进过程来实现⑶质量改直接采用。2在90多个国家中根据ISO9000进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果和效率为目标族标准开展了第三方人证和注册工作。的持续活动⑷质量改进工作应不断寻求改进机3ISO9000族标准被欧洲测试与人组织作为开会,而不是等待出现问题再去抓住机会⑸通过纠展本组织工作的基本模式。4许多国家和国正过程的输出来减少或消除已发生的问题。预防际级的产品认证体系都把ISO9000标准作为和纠正措施消除或减少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消取得产品认证的首要要求。5许多大的工业除或减少问题的在发生。因此,预防和纠正措施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都制定了公司计划,改进了组织的过程,对质量改进是至关重要的。在各个作业场所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66、质量管理原则:⑴以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许多大型政府采购集团,都用ISO9000系列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标准中的要求与供应商签订合同。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⑵

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以及方

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

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⑶全员参与:各级人员都

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⑷过程方法:将活动和

相关的资源做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的得

到期望的结果⑸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

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⑹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⑺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

和信息分析基础上。⑻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组织

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

造价值的能力。

7、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特点:⑴能使用各

种组织的管理和运做,不在分门别类的描述硬件

产品、服务产品等,而是适用于各种产品的生活

企业。⑵能够满足各个行业对标准的需求和利

益,强化了标准的通用性和原则性。⑶减少了强

制性的“形成文件程序”的要求,只要求六个通

用性较强的程序文件,给使用标准的组织留下了

灵活空间,对广大的中小企业有利。⑷将质量管

理体系与组织的管理体系,以及优秀管理模式结

合起来,对企业优化综合管理,发挥优势很有好

处。⑸强调持续改进,认为这是质量管理的基础

之一,最终的目的是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

⑹强调顾客满意是质量管理的最高原则,明确了

只有持续改进其产品和过程,才能是顾客满意。

⑺与其他管理体系具有更好的兼容性,标准把体

第三篇:论述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

小城镇建设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文作者 孙福秦

摘 要: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可以通过深化改革,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总体规划,加强管理和改善软硬环境来解决。

关键词 :小城镇;城市化;改革;发展

Abstract: the city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s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China City Road, is to solve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 China, the route one must take to realize r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will appear a variety of problems, this can be throug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science, to strengthen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to solve.Keywords: small towns;city;reform;development

一、小城镇研究的回顾

小城镇指的是依法设立的建制镇、(注:根据1984年10月国务院批准的关于调整镇的设置标准的报告。镇是指县级地方政府机关所在地;乡的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0 %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乡的总人口在2万人以下,非农业人口在2000 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以设置镇的建制。)农村集镇(通常为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泛指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94年,中国的建制镇有1.6万个,拥有人口1.9亿人(非农业人口占1亿人),其中县城关镇2200个,人口9000多万人(非农人口占60%以上),农村集镇3 万多个,人口5000多万人(非农人口占23%)。小城镇数量如此之多、人口如此之众,为世界各国仅见。在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理论问题。费孝通教授用“小

城镇,大问题”来概括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是很精辟的。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在对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的讨论中,有肯定、否定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肯定的意见认为:第一,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城镇的发展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合理的城乡人口结构的重要途径,对建立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以至消灭三大差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从城市化角度看,小城镇可以作为人口的“蓄水池”、“节流闸”,可以防止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以便更好地发挥大中城市的作用;第三,从农村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小城镇的发展必然会将现代化的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使农村居民的生活逐步现代化,同时,它也会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到农村并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此外,小城镇还可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第四,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小城镇是城乡、工农之间商品交换和流通的中间环节,也是农村社区内部商品交换的重要场所。对商品生产和流通起引导、促进和疏通作用。

否定的意见则认为:第一,以上四种说法只不过是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化所引起的后续连锁变化,它不是小城镇带来的,因为小城镇的功能只有两个,即“聚落功能”和“组织功能”。(注:见陈欧:《小城镇的功能和农业现代化》,载《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3期。)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中大力发展小城镇不如发展大中城市。因为城市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在强大的工业化力量冲击下难以促进发展的都是小城镇;第二,与大中城市比较起来,小城镇的经济社会效益低,如果片面强调小城镇的发展,不仅小城镇本身发展效益不佳,而且很可能导致城市整体效益低下,最终将弊多于利;第三,小城镇的吸引力与辐射力较弱,它们虽可把一部分农村人口吸引到小城镇来,但这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这些人口将以小城镇为跳板,集中到大中城市去。第四,小城镇过多发展有可能占用过多耕地,因为大约15个15万人口的城市建成区占地约等于1个200万人口城市建成区占地,而多数小城镇建成后吸纳的人口会远低于15万,故小城镇建成区占地面积总和要大于同等人口大城市建设区占地面积;第五,农村的改革实践证明,农村产业有其极大的局限性,如果认为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的唯一道路,那么走出的将是一条低效益之路。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城乡格局,也解决不了城市化问题。(注:参见李青:《对小城镇的再认识》,载《城市问题》1987年第4期。)

许多外国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持否定意见的外国学者认为:“中国并不是唯一的鼓励小城镇发展并限制大都市发展,以达到控制人口居住区域发展的国家。但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我们都有亲身经历显示出这一政策不是很成功。因为乡村和小城镇没有规模经济和集约经济来加速经济的发展,它们的市场太小,不足以支持商业化和工业化生产。因为实现商业化和工业化生产,需要极大的社会和基础设施投资。这种一体化的农业发展纲要,‘绿色革命’、农业走向市场化道路、农业信贷、集约化大农业等已在许多国家做过试验。当前,全球对这些纲领的结论是,正面作用不如预期的好。”“发展大城市比发展小城镇好,因为集约化经济、大规模经济和大都市之间的交往,人力物资资源和市场,使大城市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大城市是大事发生的地方,在工程、建筑、交通和艺术方向,人类最伟大的成就都可以在大城市中看到。”(注: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居住中心:《中国发展小城镇的规划和实施办法》,载国家体改委农村司编:《全国小城镇试点改革政策要览》,改革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228—230页。)

不同意见的争论是非常有益的,它推进了人们的深入思考,又对当前中国的小城镇建设具有指导作用。随着小城镇数量的不断增加及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小城镇以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取得了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小城镇的再认识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的改变,导致第二产业主导地位的确定,第三产业比重的急遽增长,农业人口逐渐下降,非农业人口逐步上升,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乡村人口减少而城市人口剧增,居民的物质面貌与精神生活随之发生质的改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把这个改变的过程称之为“城市化”。

城市要容纳农村转移出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出路只有两条:一是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市容量;二是增加城市数量。前者会使城市出现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生活物资供应困难、环境质量下降、社会治安不佳等“大城市病”问题,带来社会的不安定。后者一是可增加大中城市的数量,二是增加小城镇的数量,但增加大中城市的数量,因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而不可能,即使是因现有中、小城市的升格可增加一些,矛盾也不能缓和。据有关部门估计:到本世纪末,我国将有2 亿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那时,全国各级城市的接收能力极限为3000万人,如果让2亿农民进入大城市,则要新建100万人口的城市200个或 50万人口的城市400

个,需占地6亿亩,投资12000亿元,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注:吴大声:《论小城镇与城乡协同发展》,载《社会学探索》1988年第2期。)只有大力发展小城镇,不断增加小城镇的数量才是正确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迅猛发展的现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979年,中国建制镇2600个,人口5555万人,到1994年,建制镇发展到16433个,人口1亿多人。小城镇吸收的乡镇企业劳动力占全国乡镇企业劳动力的50%,创造的乡镇企业产值占全国乡镇企业产值的57%。这些数字说明,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处的战略地位和发挥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增加小城镇数量从长远来讲是不是可行的呢?当然可行。中国有发展农业的良好基础和巨大的潜力。农业对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有决定性作用。国家实行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方针。小城镇主要是以农业为载体来发展的,农业的发展是小城镇发展的源泉。在广大的农村,非农的集体和个体私营工商企业与农业有天然联系,二者相互促进,互为依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市场开拓,新技术引进及推广等等,都需要非农产业的服务,而非农产业的发展主要也要靠农业的发展来支撑。小城镇是非农产业发展的基地和中心,因此小城镇数量的增加是非农产业和农业发展的需要。

小城镇的经济、社会效益是不是低下呢?当然不是!如果从大中城市的高效益、高辐射力、高聚集力来看,小城镇不能与之相比,但是,若从它贴近农村,在居民体系中处于中间环节,具有城乡二元特征,是“城市之尾”、“乡村之首”,能推动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作用来看,则是大城市不能比拟的。小城镇的经济社会效益是否真的不高呢?对具体城镇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同样,说大中城市效益都高,也不符合实际,因为城市或城镇效益的高低主要不取决于城镇规模的大小,而决定于经济要素的完备与优化组合的程度。昆明市官渡区六甲乡福保村,过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自然村,全村四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其中农户724户,2317人,劳动力1500人,共有耕地1295亩,人均占有耕地0.56亩。1988年9月,村领导根据全村劳动力大量富余,地处昆明近郊,可利用昆明及滇池沿岸农村市场,利用城市科技力量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来发展农村经济的实际,决定以全村为单位建立福保农工商联合公司,开办铸管厂、造纸厂、彩印包装厂、纸卷管厂及综合商场,走乡村城市化道路。至1994年,全村即全公司有固定资产8000多万元,经济总收入从1978年的122万元增加到1.72亿元,上缴国家税金由85 万元增加到600万元;社员人均纯收入由252元增加到4296元。公司每年拿出50多万元投入农业生产,迅速实

现了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进行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发展工商业,以工商业资金的积累扶持农业,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相互协同发展的路子。村办工厂从业人员1900人,其中吸纳外地农村分流出来的剩余劳力400人,而全村1500劳力全部都进了工厂。全村按高起点、环境美、设施配套的要求,大搞交通、通讯、科教文体卫、农副产品商场、百货交易商场、信用社及居民二、三层新式楼房住宅等建设,从而初步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的战略目标。这个村只是云南近20年来成百上千个农村向城镇转化的个案;是经济社会效益按人均贡献率不亚于大城市的个案。它在城镇化后吸纳农村剩余劳力1900人,其吸引力不可谓不高。它的产品多是城市大企业不愿涉足的,又是农村和城市所不可缺少的,能说这样的集镇不是以支撑商业化和工业化生产,没有规模经济和集约经济来加速经济的发展吗?不能!应该指出:我们作此结论并非要否定存在经济社会效益低的小城镇,但少数小城镇经济社会效益的低下并不出自小城镇本身,而是由于其生产要素的缺乏或不足。不能因为存在这样的小城镇,就否定小城镇的地位与作用。

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是由它的性质、功能及其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决定的。

第一,小城镇的经济社会性质可定为中国农村的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换句话说,否定小城镇就是否定农村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小城镇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要素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农村产业结构变化,促使人口、资金、技术等向某一区域聚集而形成的。许多小城镇的性质都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改变,由原来只作农副产品贸易场地变为办工厂,制造工业品的基地。还有一些小城镇,其工业原料采自外国,产品靠出口,具有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许多农村开辟了乡镇工业小区,大量农村人口流入这些小区,使这些小区城镇化。在中西部地区,一些农村的专业产销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力并发展为城镇。因此,小城镇可以说是农村工业化、农业商品化、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代名词。没有小城镇的勃兴,就没有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

第二,小城镇有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中国人口分布等的特殊功能。就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来说,江苏省南部地区集镇人口1992年比1989年增加80万人,同时建制镇增加89个,每镇增加大约9000人(不包括流动人口)。(注:费孝通:《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载国家体改委农村司编:《全国

小城镇试点改革政策要览》,改革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87页。)这样巨大的吸纳能力,使小城镇充满生机与活力。再拿提高土地利用率来说吧,人口与经济的聚集是城镇有别于乡村的特征,人口与产业向城镇的聚集,必然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认为发展小城镇将过多地占有耕地,使土地利用率降低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第三,中国城市化的概念可以定性为农村城镇化与大中城市的融合、互补、互动与共荣。中国是一个农业国,据1996年统计,全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占全国劳动者的71.20%。全国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42.08%,绝大多数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如果走以农民破产、农业萎缩、农村萧条为代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那是走不通的。在中国,农村是各业兴盛的基础,没有农业的进步与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就不可能实现。小城镇的发展以农业为载体,而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市化又以小城镇的发展作为载体。农村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的主要载体,所谓载体,就是能运载某种物质的物质。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需要载体作为条件,作为依托。因此,中国的城市化离不开农村的城镇化。应该指出,我国大、中城市的发展,绝大部分也是以农业发展为载体的,大、中城市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既离不开小城镇的发展,又离不开大、中城市的繁荣。农业这个基础,农村人口众多及城镇依存这个实际,就决定了中国城市化的特征是农村城镇化与大、中城市的融合、互补、互动与共荣。任何否定小城镇发展的主张,任何不重视大城市作用的意见,都是不可取的。

三、发展小城镇的有利条件、问题与对策

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第一,实现农村工业化的条件好。我国农村幅员广大,资源丰富而开发程度低,农业和能源、建筑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有发展的巨大潜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村储蓄率高,高储蓄会转化为基础产业和小城镇建设的高投资;第二,农村市场容量大,小城镇工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有广阔的前景。第三,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迈向21世纪的宏伟纲领,将使我国由农业和农村人口比重高,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工业化国家;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逐步墨迹为市场经济占主导的国家;由能源、交通、通讯等物质技术基础设施落后,逐步转变为能源充裕、交通便捷、信息流畅的国家;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多数,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发达的国家;由贫困人口比重高,贫困程度深,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国家;由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差距大,逐步发展为地区差别小的国家。这些转变的过程就是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过程。由于实施上述纲领,小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过程。由于实施上述纳领,小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大中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时代特征。第四,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对发展农业和发展西部实行优惠政策和倾斜政策,这些政策如缩小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降低税率、扩大外贸出口权、扩大农村的对外开放和实行城乡平等竞争等将给小城镇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小城镇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正确对策如下:

1.小城镇类型与产业结构单一 按职能分类,我国的小城镇有综合型、交通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工矿型、旅游型、边贸口岸型等类,但农副产品加工型的数量最多。作为推动农村现代化、城市化的中心和杠杆,类型单一,产业结构单一,功能简单,是不适应发展需要的。因此,我国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应该选择乡村(农村)─→第二产业(工业化)─→城市化的常规模式(苏南模式),或乡村(农业)─→第二、三产业─→城市化的复合模式(深圳模式),如果没有工业化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支撑,小城镇的带动作用就难于发挥。因此,发展小城镇,应以发展第二、三产业为中心。特别是要发展小城镇的工业。

2.小城镇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我国小城镇的数量分布及发展层次都呈东高西低状态,即东部沿海地区数量多,层次高,效益大。因此,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开发其丰富资源,以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及城市化进程。1995年,东部地区全年完成投资12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占全部投资比重的62.7%。西部地区完成投资2387亿元,增长21.1%,所占比重由12%上升到12.3%;1996年东部12个地区全年完成10380亿元,增长17.4%,西部9个地区完成投资2113亿元,增长11.2%。西部地区的投资虽逐年有增加,但投资量及所占比重均不如东部地区。这种不平衡告诉我们:国家应加大开发西部的力度,增加投资,推动其城市化进程,同时,西部地区应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吸引更多的投资,以加速自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步伐。

3.各种不同级别的城镇人口的分布不协调,各省区内部城镇人口分布不平衡 1993年我国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37.3%,中等城市为19.86%,小城市(平均每市10.87万人)和县辖建制镇(平均每镇6381人)为42.77%。随着今后小城镇和涌入大城市的人口数量的再增加,各级城镇人口不协

调,即两头大,中间小的矛盾还会加大。因此,在采取控制大城市规模,加快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同时,应采取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的政策。各省(区)内部人口的城镇分布存在严重不平衡的问题也值得重视。

4.小城镇的改革亟待深化 我国的小城镇,长期以来建立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之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带来整个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各种结构的变革。当前应该着力推动改革,促进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小城镇应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小城镇的小型国有企业可以用拍卖或股份制改造的方式改变它的所有制属性。只有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改革,小城镇才能健康发展。

5.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不良加剧 应对小城镇的环境结构(如大气、水源、绿地),资源结构(如土地、淡水、食物、能源等)进行综合治理,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以实现高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总而言之,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通过深化改革、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总体规划,加强管理和改善软硬环境来解决的。应该积极消除影响小城镇发展的各种思想障碍和弊端,使小城镇在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参考文献 许虹;中国小城镇建设探索[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常昌武;发展小城镇是个大战略[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年05期 3 陈英;兴义市小城镇建设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初探[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1年04期 李文安;小城镇:中国城市化的现实选择[J];南都学坛;2001年01期 5 朱海燕,钱家先;西部地区工矿区域城市化问题初探[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马尚平;;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小城镇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社会科学动态;2000年05期 6 王凤鸿;“十五”及2015年山西城建投资总量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1年Z1期

虞重干,刘志民,丁海勇,丁燕华;我国小城镇及小城镇体育之研究现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谢辞:

值此本科学位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xxxxx。xxx从一开始的论文方向的选定,到最后的整篇文论的完成,都非常耐心的对我进行指导。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根据我的实际情况,给予我充分的论文写作时间并悉心教导给我提供了大量数据资料和建议,告诉我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细心的给我指出错误,修改论文。尤其是xxx对专业问题深刻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在两年的学习中,xxx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至此之际,对xxx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我们学校的每一位任课老师和同学们,谢谢他们平时的关爱和对我的帮助。

在此也特别感谢参考文献的学者们所提供的无限宝贵资源。

最后,向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四篇:论述管理沟通的作用

论述管理沟通的作用:

1、收集资料与分享信息;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一个企业要想顺利地开展工作,实现企业的目标,必须获得各种有关环境变化的星系,才能使企业确定正确的目标与科学的战略决策,以求得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2、改善企业内的人际关系;

在一个企业内部,无论是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个人之间,还是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是极其重要的。

3、调动职工参与企业的积极性;

随着社会的并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开始由“经济人”向“社会人”、“文化人”的角色转变。无论是当局者还是旁观者,随着经济的开放,人们从单纯追求物质待遇和享受过去到追求精神满足与自我实现,而这种自我实现与精神满足体现于能否直接参与或者多大程度参与企业的管理。

4、组织创新的重要来源;

随着我国管理明主化的不断加强,目前许多企业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在本企业中展开 全方位的沟通活动,如高层接待日、意见箱制度、恳谈餐会、网上建议等,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让员工进行跨部门的讨论、思考、探索,而这些过程往往潜在着无限的创意,所以,一个成功的企业,其沟通渠道往往是畅通无阻的。

第五篇:充分发挥信访基础作用

充分发挥信访基础作用

我认为不断推进信访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信访工作新机制、新格局、新秩序,对推进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切实维护职工合法利益,不断推动科学发展。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知识水平

基层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不断夯实理论;在实践中展开学习,不断提高实战能力向同事好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学习,不断提高干事能力;向各级领导学习,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向各级领导学习,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加强实践能力,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勤于实践锻炼是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本领、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途径。认真总结实践中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自身解决问题的水平,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单位职工。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着力营造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我充分认识到信访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信访工作做细、做扎实、做全面,将稳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把信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站在切实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构建平安社会、和谐社会的高度我对信访工作总结了以下三点意见:

1、端正态度、务实面对 矛盾出来了不要回避,要下决心解决,只有端正态度、务实面对、勇于解决矛盾才是唯一出路。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坚决处理遗留问题,力争不出新问题。通过解决遗留问题促稳定,通过抓住技术、民主管理、廉政建设、综合治理等关键环节保稳定。

2、健全机制、夯实基础、周密部署、有效处置

(一)要健全四个机制

一是构筑有效的防范体系,做到坚持防范关口前移,加大排查力度,坚持防范重心下移,坚持防范时间延伸。二要建立科学、灵敏的预警机制如信息网络、报告制度、工作预案等。三是完善社会宣传机制,如通过领导接待对话、民主评议、听证会等形式让职工反映意见,发泄情绪,同时沟通思想,增进了解,最终起到化解矛盾的作用等。四是建立完善快速高效的处理机制。

(二)要夯实四个基础

一是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做到每访必读,接访必查,查访必复。二是夯实基层群防群治网络,加强基层警务室建设和巡逻守护等工作。三是加大管理力度。四是加大创建力度。

(三)要坚持五个原则,周密部署,有效处置。

在处置各类矛盾和问题中,我们要坚持七个原则;

1、尽量避免事态扩大

2、以政策为准绳,以法律为依据。

3、注重一次性解决问题,一步到位。

4、增强解决问题的透明度。

5、有利有节,软硬适度,重点做好群体性上访牵头的思想工作,解决问题与思想疏导相结合,特别注意回访疏导,防止出现反复。

三、整合资源、协调配合、多方借力、解决问题

树立“大稳定”“大信访”“大综治”的观念,信访工作不只是信访办的事,综治工作也不只是综治办的事。紧紧依靠基层职工的积极性。建立对话平台、换位思考,加强利益各方的沟通对话,协调好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和结合点。

下载论述教育对于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作用[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述教育对于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作用[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述企业人才的含义及作用

    论述企业人才的含义及作用 1.1 人才的含义 人才,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的人们的总称。[1]组织既需要核心人才,也需要普通人......

    论述企业文化的内容与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专业班级:机电095班姓名:吕林指导老师:于艳辉学号:2009045022论述企业文化的内容与作用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话题,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

    论述企业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论述企业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企业文化功能就是企业文化的“性能”与作用, 它分为内功能和外功能两种。内功能是指企业文化在其文化共同体内部的文化功能; 外功能是指企业文化......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作用[5篇材料]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作用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作用,希望有所帮助!家庭......

    题海战术对于初三学生作用大么?

    中小学网校排名:http://edu.21cn.com/net/zhongxiaoxue/ 同学们往往有一个想法就是复习就应该大量做题,恨不得把历年中考题一网打尽,这样中考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其实这样的想法......

    对于异地商会作用的思考

    对于异地商会作用的思考——以异地江苏商会为例 来源: 包头江苏商会副会长 蒋国兴时间:2014-07-15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印 ] [ 关闭 ] [ 收藏 ] 8 [ 打商会大致分为两类:一......

    拓展训练对于新员工的作用是什么?

    承诺是明阳天下拓展培训中团队精神的精髓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虽然短暂,但它给了我们启示和经验是一个永久的精神财富。这里说说我的感受: 第一,团结是团队的核心 我参加的团队是......

    公共关系对于个人发展的作用

    论公共关系对于我们学习商务英语以及个人发展的作用 公共关系在这个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社会中愈加重要,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公关关系,甚至是我们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