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新大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重大突发事件预案处理和报告制度
中新大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重大突发事件预案处理和报告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公司内控建设水平,增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健全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的制度与流程,根据中国保监会《保险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保监会令[2003]3号)和《保险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及重庆保监局《关于印发重庆保险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渝保监发
[2006]82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重大突发事件系指突然发生的、与公司相关的,可能影响公司声誉和偿付能力,或者妨碍公司业务正常开展的事件。
第三条 总公司成立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公司总经理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总经理室其他成员担任副组长,总公司各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各分公司制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报告制度,并负责监督应急预案和报告制度执行情况;
各级分支机构应成立由机构负责人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工作组,负责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上报和具体处理。中心支公司及以下机构应急预案和报告制度的制定与监督执行由分公司负责。
第四条 总公司办公室负责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上报,同时负责对事件进行调查、核实与分析。
第二章 重大突发事件类别
第五条 本制度所称重大突发事件主要包括:
(一)因自然灾害、群体性疾病以及其它风险事故造成人身保险被保险人死亡5人以上或预计理赔金额100万元以上的;
(二)重大保险合同纠纷,造成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集体上访,并采用群访群
1诉、静坐或围攻公司办公经营场所等过激行为的事件;
(三)客户发生集中退保,即连续3天内同一地区、同一险种退保件数超过20件;
(四)新闻媒体对公司进行负面报道或恶意炒作,严重影响公司品牌形象和声誉;
(五)因电脑网络程序事故或病毒、黑客所造成的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的重大事故;
(六)分支机构高管人员集体辞职、失踪或发生重大意外事故;
(七)公司内部人员的重大经济犯罪和一般刑事犯罪,包括:
1.涉案的刑事案件;
2.涉案的经济、民事案件;
3.造成人员死亡的案件;
4.涉枪、爆炸、绑架、抢劫等恶性刑事案件;
5.重大失窃或泄密事件;
6.各级机构主要管理人员被刑事拘留或被纪检监察部门审查。
(八)公司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预案处理
第六条 为及时妥善处理重大突发事件,各分支机构应制定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实行“首位制”,即公司第一个接触到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员工,有义务当场进行接待和联系,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应急工作组成员。应急工作组成员有权采取果断措施,力争把事态控制在萌芽状态,防止事态进一步扩散,同时将事件的处理情况和结果逐级上报。
第七条 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组构成及职责;
(二)重大突发事件的监测和预警机制;
(三)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响应;
(四)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收集、分析、报告制度;
(五)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方案;
(六)其它应当包括的内容。
第八条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各分支机构应急工作组根据事件发展形势,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或者根据总公司或当地保监局的要求启动应急预案。
第九条 应急预案启动后,各分支机构应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做好各项应急处理工作,随时向总公司办公室报告工作情况。
第十条 应急工作组成员在处理重大突发性事件期间要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如出差、出国必须向专项工作组请假,无正当理由不得离开工作岗位。
第十一条 各分支机构应采取积极措施,做好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
(一)建立事件处理的规范性流程和管理制度;
(二)建立紧急事件处理的“绿色通道”和预警机制,及早发现恶性事件的苗头;
(三)及时了解社会突发事件,定期与监管部门及新闻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
(四)与保安公司、物业公司建立紧密联系,共同作好安全“四防”工作。
(五)建立电脑安全保密防御系统,防止黑客的入侵和数据的破坏,同时要采用多种方式的备份手段,做好数据备份工作。
第十二条 各分支机构应当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的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充实应急预案内容,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十三条 各分支机构可以根据重大突发事件发展形势,经总公司同意后终止应急预案;上报当地监管部门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终止应取得监管部门同意。
第四章处理流程
第十四条 集中性退保事件处理流程
(一)人员到位。主管财务、运营及相关业务部门的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二)资金到位。财务部门要马上调集足够的现金。
(三)迅速处理。运营部门要采取快捷简明的程序当场办理相关手续。
(四)妥善安抚。公司员工要本着就地解决纷争的原则,妥善进行人员安抚工作,以防止事态的蔓延和范围的扩大。
第十五条 反映强烈的投诉事件处理流程
(一)当场受理。接待人员保持良好的态度进行接待。
(二)迅速查实。有关人员迅速了解情况,查明事实。
(三)维护秩序。公司在场的工作人员要主动维护现场秩序,必要时可请物业管理部门和经济保安公司进行协助。
(四)及时疏导。依据事实情况和投诉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必要时采用“特事特办”的原则,适时予以解决。
第十六条 新闻媒体负面报道处理流程
(一)立即启动预案程序,上报总公司;
(二)迅速查实情况,评估事态危机程度;
(三)制定公关策略,采取公关措施;
(四)评估报道影响,建立备查档案。
第五章 报告管理
第十七条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分公司应在事发4小时内由专人上报总公司办公室。同时,根据事态的发展,随时向上级机构报送处理情况和结果。
第十八条 报告应以书面方式。遇有特别紧急情况时,可先以电话作口头报告,然后以书面形式补报。
第十九条 书面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简要经过、性质、波及范围
(二)对事件原因的初步判断;
(三)对公司造成或可能造成的损失或影响;
(四)已经或拟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及事态进一步发展的预测;
(五)报告单位、联系人、联系方式等其它应当报告情况。
第二十条 报告要以客观、准确、全面为原则,并满足以下要求:
(一)报告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和缩小,更不能隐匿不报;
(二)报告要素齐全,清楚地报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等因素,并将已经采取和拟采取的措施、下一步事态发展的预测等进行综合汇总;
(三)报告的文字要简洁明了,力戒模糊、空洞、冗长。
第二十一条为杜绝迟报、漏报、误报现象的发生,公司实行重要信息报送责任人制度,各分支机构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由于工作失职、渎职而迟报、漏报、误报重要事件,甚至有意隐瞒不报而造成重大后果者,公司将给予严肃处理。
第二十二条 公司对重大突发事件实行新闻发布制度,由总公司指定专门的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发布信息。未经授权,任何人员不得擅自对外发布信息。
第六章 相关要求
第二十三条 各级分支机构应建立重大突发事件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事件发生后信息畅通,保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第二十四条 总公司及各分支机构应进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加强应急
人员培训,提高应急能力,查找应急处理工作中的不足和漏洞,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各项应急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二十五条 要加强对安全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员工的应急工作水平,使全体员工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应急工作能力。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客户投诉案件处理参照客户服务部《投诉业务作业指导》执行。第二十七条 本制度由总公司办公室负责制定和解释。
第二十八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篇: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制度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制度
第一条
为及时掌握、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进一步加强公司抗御灾害及危机管理的能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公司品牌美誉度,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重大突发事件,是指可能与公司相关的、突然发生的,可能影响或者危及公司经营管理、正常运行或社会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重大意外事故、重大上访事件以及公司认为应当采取应急处理机制的其他重大事件。
第三条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措施到位。各支公司要遵循这一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和应急处理预案,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报告和处理。
第四条
办公室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归口部门,负责指导各支公司建立相应制度,并协调、检查、督促市分公司相关部门及各支公司做好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报告和应急处理工作。
第五条
各支公司主要负责人是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第一责任人。各支公司要根据情况,成立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第六条
市分公司分管办公室的领导是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的主要责任人。市分公司办公室是负责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工作的专门机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要进行全过程地了解和监控,主动实施报告制度。
第七条
符合下列规定情形之一的重大突发事件,各支公司要及时向市分公司办公室及相关部门报告,并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理:
(一)台风、地震等严重的自然灾害;
(二)暴雨、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涉及或可能涉及我公司承保责任,可能造成报(估)损金额1000万元人民币(含)以上,或者死伤人数10人(含)以上的;
(三)突发性严重传染性疾病或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造成重大社会影响,涉及或可能涉及我公司承保责任的;
(四)特大火灾爆炸、安全生产事故、责任事故或意外交通事故等,涉及或可能涉及我公司承保责任,报(估)损金额1000万元人民币(含)以上,或者发生死伤人数10人(含)以上,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
(五)我公司承保的飞机失事、轮船航行事故等特殊风险事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
(六)20名(含)以上被保险人或员工、相关事故受害人及其家属集体上访、静坐或采取其他过激行为,或者虽然不足20人但影响较大的;
(七)50名(含)以上被保险人集体退保或者起诉我公司的;
(八)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生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被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
(九)计算机系统发生系统性故障,造成大量客户数据资料丢失的;
(十)按干部管理权限属省分公司负责管理的人员突然失踪、病故、发生重大意外事故或者涉嫌犯罪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的;
(十一)其他与公司相关、社会影响大、危害程度高的重大突发事件。
第八条
重大突发事件的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性质和影响范围;
(二)当前事态的最新发展状况;
(三)对公司可能造成或已经造成的损失或者影响;
(四)拟采取或已经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
(五)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第九条
理赔系统的灾情上报要严格按照理赔管理有关要求,同时报告理赔中心。
第十条
各支公司要秉持全面客观、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报告重大突发事件,不得瞒报、缓报或谎报。第十一条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各支公司要在第一时间内电话报告市分公司办公室,24小时以内以电子邮件或传真形式作出书面报告,并随时补充报告事态发展的最新情况。同时,根据需要撰写新闻宣传稿,由市分公司办公室审核后上报,经总、省两级公司核稿后,及时向外部媒体发布,以掌握舆论主导权。
第十二条
未经批准擅自向外部媒体及外界发布信息的单位或个人,公司将予以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影响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三条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各支公司要严格按照《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灾害和有重大影响事故”理赔处理应急预案》(人保财险发[2004]262号)、《保险业重大上访事件处理办法》(人保财险发[2003]94号)、《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暂行规定》(人保财险董发[2003]9号)等相关制度规定,认真做好查勘理赔、解释劝导、信息报送等相关应急工作,尽可能地减少灾害或事故损失,降低重大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公司经营管理正常运行。
第十四条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各支公司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负责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和信息报送,保证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
第十五条
市分公司值班人员要认真履行值班人员职责,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记录,并及时报告办公室有关负责人。
第十六条
各支公司要加强与政府、同业、媒体、客户、社会公众的沟通和协调,切实履行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职能,注重危机公关,防范和化解舆情风险,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十七条
重大突发事件处理完毕后,各支公司要进行总结评估,针对事件的起因,评价各个环节的反应处理力度和速度,总结成功经验,查找不足和漏洞,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建立专门档案,以备日后查询。
第十八条
各支公司要加强危机公关管理,进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第十九条
对违反本制度的单位和相关人员,将按照有关规定予以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影响的,将予以严肃处理。
第二十条
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及处理预案
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及处理预案
为应对学校的突发事故,及时、有序、高效地作出相应处理,最大努力减少学校的损失和负面影响,维护社会的稳定,特制定本报告制度。
一、“突发事故”主要指危及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突发性意外事件。如:
1、传染性、季节性或暴发性疾病,特别是“非典型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感染性腹泻等。
2、群体性师生食物中毒事故。
3、来自校内外的袭击、伤害性事故。
4、组织师生外出活动时的意外交通事故。
5、集体活动中或课间大量学生的相互挤压事故。
6、校内发生的意外性伤害事故。
7、校内的火灾事故。
8、建筑和设备的安全事故。
9、教职工、学生家长中可能激化的矛盾。
10、其它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恶性事件。
二、坚持“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救治”原则。
1、早预防。即要求学校全体师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及后勤服务工作,坚持以法办事,规范操作,及时排查和消除学校的各种隐患。
2、早发现。即落实责任,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检查制度,关注学校每位师生的健康状况和情绪倾向,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早报告。即要求严格执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通报信息;一旦发现突发性事件,在第一时间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必要时向公安和医疗、防疫等部门发出求助信息。
4、早救治早隔离。即要求执行谁发现谁首先受理的制度,发现事故,立即招呼就近人员,控制局面,最大努力阻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发现伤情或病情,立即组织人员送医院救治;发现疑似传染性疾病的,对密切接触病人的人群和班级,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疏散、隔离、检查和观察等防治措施,并及时对相关场所进行消毒处理。三、一旦学校出现突发恶性事件,立即启动以下各职能人员,全力投入事故的处理工作。
突发事件领导小组:
1、组长:黄朝阳 职能:
(1)尽速到达现场,了解和掌握事故情况,控制局面,阻止事态发展,并研究事故处理的具体策略。
(2)在第一时间向教育党工委办公室和教育局办公室报告情况。(3)组织力量并全程指挥其他各职能人员投入工作。(4)密切配合公安、医疗、防疫等机构对事故进行处理。(5)认真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有关指示。(6)负责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查找原因和责任。
2、医疗救援人员:陈秀萍 职能:
(1)组织护送受伤或发病者去医院救治。
(2)配合医院的救治工作并追踪了解伤情或病情动态。(3)接应赶到医院的家长,做好家长的安抚工作,防止出现情绪过激情况。
第四篇: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渤海银行太原分行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试行)
第一条 为保证分行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全行重大突发事件,协调各方面力量迅速妥善地应对和处置,切实防范和化解风险,保证我行金融资产安全,促进全行稳健经营和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重大事件是指在经营活动中带有突发性或牵涉面广、性质严重,如不及时反应、妥善处置,可能会对本行人、财、物安全、经营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后果或产生重大不良影响的事件。
第三条 分行综合管理部负责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
第四条 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送标准:
(一)机构网点发生客户挤提存款事件,影响正常营业或出现支付困难。发生可能危及我行正常经营的区域性金融**或其他重大情况。
(二)5人(含)以上劳动争议集体诉讼事件或集体上访,冲击、围攻机构网点事件,涉及我行工作的请愿、静坐、示威等事件,及其他严重影响稳定的群体性事件。
(三)金融诈骗既遂案件。
(四)抢劫机构网点、金库、运钞车案件和盗窃现金的案件。
(五)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破坏我行信息系统,造成业务不能正常运行或银行、客户资金被窃的案件。
(六)违规放贷、拆借、越权承办各项业务等原因可能或已经造成金融风险(损失)的。
-1-
(七)资金、财务、业务中违规操作造成风险(损失)的。
(八)外汇业务中违规操作造成经济损失的。
(九)大额现金差错1000元(含1000元)以上的。
(十)发现大量假钞和伪造票据或被假票据诈骗的。
(十一)现金、存单、有价单证、空白重要凭证、重要业务公章遗失、被盗,密押泄密、失窃等。
(十二)贷款企业法定代表人不明原因失踪,给我行资金造成风险10万元以上的。
(十三)侵害银行安全、造成员工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爆炸案件。
(十四)员工被绑架或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五级以上员工出逃、失踪或非正常死亡的事件。
(十五)涉及我行员工的经济案件,或涉及五级以上员工的要案。
(十六)造成我行经济损失、员工伤亡的灾害、事故。(十七)盗窃、出卖、泄漏或丢失涉密资料,可能影响金融稳定,造成经济秩序混乱的事件。
(十八)发生重大信息系统故障,导致我行业务无法正常办理。
(十九)在协助执行或被执行案件中,可能导致司法机关变更我行为被执行人,或可能导致司法机关查封营业机构的事件;上诉到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被诉案件;可能严重损害我行信誉的重大涉外业务纠纷。
(二十)境内外新闻媒体对我行进行负面报道,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事件。
-2-(二十一)各种外审内查中发现的重大违规违纪问题、重大案件线索,以及其他可能引发系统风险或严重影响金融和社会稳定的事件,或我行认为事关重大,要求各部门、机构及时报送的事件。
第五条 各部门、机构发生或接报重大突发事件后,应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并及时向分行报告,报告时间不得晚于接报后4小时或事发后12小时。对于情况较为复杂的事件,应在报告基本情况后,继续深入调查,注意事态发展,续报有关情况。
第六条 重大突发事件原则上实行逐级报告,但对于特别紧急重大情况,有关部门、机构在向上级行报告的同时,要直接向总行报告。
第七条 发生重大突发事件要统一以《重大突发事件报告》的形式(见附件),通过传真、电子公文系统等方式报告,并要先电话联系接报人。对特别紧急重大情况,可先电话报告,随后再书面报告。涉密内容要通过保密传真、电子公文系统等方式报告。
第八条 《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内容应要素齐全,说明事件的起因、时间、地点、当前的情况、已采取的措施、事态发展预测、造成的影响等情况。有伤亡及财产损失的,应特别说明伤亡人数和损失金额;金融挤兑事件应特别说明参加挤兑的人数、被挤兑机构存取款变化、资产负债、头寸情况及风险蔓延情况;聚众上访、围攻事件应特别说明上访要求、参与的人数、持续的时间、现场秩序情况和造成的影响;重要凭证、保密资料丢失或损毁及系统故障等事件,应特别说明可能引发的后果和拟采取的措施。
第九条 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送,原则上由各部门、机构主要
-3- 负责人签发,主要负责人因特殊原因无法签发的,经主要负责人授权,可由其他负责人签发。
第十条 发生上述重大突发事件后,相关部门、机构统一向分行综合管理部报送情况,其中各类案件、信息系统故障情况要同时向分行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一条 分行综合管理部接报后,要立即送综合管理部负责人批办,综合管理部负责人要根据情况向有关部门通报或向主管行领导报告,同时按银监会《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规定,组织向银监会办公厅报告。
第十二条 重大突发事件的报告实行问责制。对违反本规定迟报、漏报、瞒报、误报重大突发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直接责任人,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分行综合管理部要定期通报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执行情况。
-4-
附件:
重大突发事件报告
[200 ]第××期
报告单位:×× 签发人:××
关于××情况的报告
分行:
年 月 日
抄 送: ××
联系人:×× 联系电话:××
-5-
第五篇: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银监办发〔2005〕54号 2005年3月2日)
第一条 为及时、妥善处置银监会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大突发事件,切实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银监会办公厅负责银监会系统及银行业金融机构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
第三条 银监局负责所辖银监分局、监管办事处及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重大突发事件的报告工作;银监会直接监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部负责本系统重大突发事件的报告工作。
第四条 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送标准:
(一)金融挤兑事件;
(二)聚众到银监会系统或银行业金融机构上访、请愿、静坐、示威,甚至冲击、围攻的事件;
(三)抢劫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运钞车、盗窃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30万元以上的案件,诈骗银行业金融机构或其他涉案金额1000万元以上的案件;
(四)银监会系统人员、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1人以上(含1人),银行业金融机构3人以上(含3人)被绑架或被限制人身自由,叛逃、失踪或非正常死亡的事件;
(五)造成银监会系统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事故、自然灾害;
(六)造成银监会系统及银行业金融机构重要数据、账册、重要空白凭证严重损毁、丢失,造成银行业金融机构支付结算系统在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中断3小时以上,在涉及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中断6小时以上,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开展的事件;
(七)盗窃、出卖、泄漏或丢失涉密资料,可能影响金融稳定,造成经济秩序混乱的事件;
(八)其他可能引发辖内、系统内系统性银行业风险或严重影响金融和社会稳定以及银监会认为事关重大,要求银监局、银监会直接监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部及时报送的事件。
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涉及敏感人物的重大突发事件不受上述标准限制。
第五条 重大突发事件由银监局、银监会直接监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部向银监会办公厅报送,原则上不越级报送,不直接向银监会领导及银监会其他部门报送。
第六条 银监局、银监会直接监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部应于接报后4小时内、事发后24小时内将有关情况报银监会,并随时关注事态发展,及时报送后续情况。
第七条 银监局、银监会直接监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部统一以《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形式(见附件),通过传真上报重大突发事件,涉密内容可以通过保密传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中办机要等方式上报。
第八条 《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内容应要素齐全,应说明事件的起因、时间、地点、当前的情况、已采取的措施、事态发展预测、造成的影响等情况。有伤亡及财产损失的,应特别说明伤亡人数和损失金额;金融挤兑事件应特别说明参加挤兑的人数、被挤兑机构存取款变化、资产负债、头寸情况及风险蔓延情况;聚众上访、围攻事件应特别说明参与的人数、持续的时间、现场秩序情况和造成的影响;重要凭证、保密资料丢失或损毁及系统故障等事件,应特别说明可能引发的后果和拟采取的措施。
第九条 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送由主要负责同志签发,主要负责同志因特殊原因无法签发的,经主要负责同志授权,可由其他负责同志签发。
第十条 重大突发事件的报告实行问责制。对违反本规定迟报、漏报、瞒报、误报重大突发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二十八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七条规定,对银监会系统工作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可责令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 本制度适用于银监局及银监会直接监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部。
第十二条 本制度自2005年4月1日起实施,原有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与本制度不一致的,以本制度为准。
第十三条 本制度由银监会办公厅负责解释。
重大突发事件报告(略)
发布部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5年03月02日 实施日期:2005年04月01日(中央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