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
2002年秋应用心理学广西北流市初级中学林 信
【内容提要】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观因素,学习策略则是影响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本文对中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中,随年级的升高,表面型动机的强度呈上升的趋势,深层型动机与成就型动机呈减弱的趋势;中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的发展具有相似的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有显著的正相关,一般来说,学习动机低水平的学生,往往更多运用一些较消极的学习策略,学习动机高水平的学生,能较多运用一些积极、主动的学习策略。
【关 键 词】中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 /创新学习
【 正 文 】
一、引言
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而对学习策略,目前尚无一个确切的定义,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学习策略的特征,如,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规则系统(Duffy,1983),学习策略是学习过程或步骤(Nisbert & Shucksmisth,1987),学习策略是学习活动(Mayer,1984)等。虽然上述观点各有侧重,但都是以认知理论为基础的。我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具体地讲,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加工和监控的学习方法或技巧。
在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今天,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以往的研究均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都是影响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中的成就动机是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刘晓明等,1991);成就动机和学习策略在同等程度上影响学业成绩,不同成绩的学生在成就动机和学习策略上有显著差异(刘志华等,1993);教学中不同的目标结构会导致学生形成不同的学习动机,从而取得不同的学业成就(郭德俊等,1994)。关于学习策略,有研究者阐述了学习策略的概念(许占泉等,1997);学习策略的功能及学习策略的训练(黄勇,1995;汤丰林,1996);分析了初中学生学习策略的构成成分及其影响因素(闵树明等,1997);研究了初中学生学习归因、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努力归因、能力归因、成功归因对学习策略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学习归因通过学习策略间接影响学习成绩(谷生华等,1998);不同年级、不同成绩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策略水平(辛涛等,1998)。这些研究均从不同角度分别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进行了探讨,且着重研究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样学习的人。”在当今实际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一次的时间由以前的150年,缩短到现在的70天。因此学会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校学习的顺利进行,促进心理健康,极大地开发学习潜力,而且更有利于走
上社会继续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这足以证明调查研究学习策略的必要性和时代性。那么关于中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二者关系是怎样?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各自的水平与发展趋势如何?不同的动机水平与不同的策略水平之间有无相关?若有相关,其具体的关系如何?这正是本调查研究所要考察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调查研究涉及北流市5所学校。其中4所中学,包括重点、准重点、一般、薄弱校,1所高级中学,即北流市高级中学。各所学校都随机抽取三个班,在各中学中,除北流市高级中学 的被试为高一年级学生,其它中学选取被试为初
一、初二学生。共取样999名学生,其中男生550名,女生449名;初一287名(男生159 名,女生128名),初二486名(男生218名,女生268名),高一226 名(男生110名,女生116名)。
2.问卷的编制
本调查研究采用Biggs(1987)编制的“学习过程问卷”,使用了6个维度,包括学习动机中的表面型、深层型和成就型,以及学习策略中的表面型、深层型、成就型。每个维度包括6个项目。例如,表面型动机是指学生为了应付检查和考试及格而进行学习的动机,相应的学习策略是采取一些应付性的、肤浅性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法;深层型动机是指对所学内容有内在兴趣,为弄懂和掌握知识而进行学习的动机,相应的学习策略是采取一种钻研性的、探索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成就型动机是指为了获得高分和得到表扬而进行学习的动机,相应的学习行为则较大地受外界他人观点的影响。(比如老师和家长等所提倡、推崇、表扬的做法和方式)
3.数据分析
本调查采用团体施测。问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评分采用5 分制。施测所得同质性信度Cronbach.70,用Foxbase 进行数据管理,用Spss/pc+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本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表面型动机存在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p=.025)。进一步单元检验表明,性别在三种动机上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407、.939、.212),但三种动机则存在年级差异(p值均为.000)。
1.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性别特点
通过方差分析探讨其中特点,发现男生在表面型动机上无显著差异(p>.05),但女生在表面型动机上却随年级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并且存在显著差异(见表
1)。可见年级与性别在表面型动机上的交互作用主要是由于女生的变化引起的,同时也表明女生随年龄的增加,更在乎他人对学习的评价。
表1 中学生表面型动机性别差异的方差分析(M±SD)
年级 初一 初二 高一 F值
男生表面型动机 3.33±.73 3.24±.68 3.41±.642.2
5女生深层型策略 3.50±.58 3.39±.66 3.19±.55 3.33**
注:**P<.001。
2.中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通过对三种策略的发展趋势进行考察,结果发现:
(1)表面型策略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并且高一(M=2.80)与初一(M=2.66)、初二(M=2.69)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可见随年级的升高,学生更多的采用一些应付性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法,到高中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2)深层型策略随年级的升高而减退(初
一、初
二、高一深层型策略的平均分别为3.48,3.36,3.26),并且初一与高二学生之间在此存在显著差异(p<.05)。
(3)成就型策略随年级的升高而存在明显的减弱趋势(初
一、初
二、高一的成就型策略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57,3.40,3.07),并且初一年级与初
二、高一之间,初二与高一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5),由此可推知随年龄的升高,学生的学习行为较少受他人所影响。
配对样本的t检验表明初
一、初二年级成就型策略占主导地位,深层型策略次之,最后是表面型策略,三种策略使用上差异显著(p=.000),而高一年级学习则深层型策略占主导地位,成就型策略次之,表面型策略运用最少,三种策略使用上均有显著差异(p=.000)。
(三)中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关系
本研究通过相关考察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见表3)表3 中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之间关系
表层型动机 深层型动机 成就型动机 表层型策略 深层型策略 成就型策略 表层型动机.6*
深层型动机.10*
成就型动机.19* *.43**
表层型策略.37* *.01.06*
深层型策略-.02.41**.25**.00
成就型策略.01.37**.39**-.06*
注:*代表p<.05 **代表p<.00
11.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中,表层型动机与深层型动机和成就型动机均有显著的相关,且成就型动机与表层型动机、深层型动机的相关更显著。这说明了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三种学习动机并存,成就型动机普遍存在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中。
2.在学生的学习策略中,成就型策略与表层型策略、深层型策略有显著相关,且成就型策略与深层型策略的关系更密切。可见,在学生学习中三种学习策略并存,无论他们采取什么样的学习行动,都会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表层型策略与深层型策略相关很小,并且表层型策略与成就型策略呈较为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一旦学生采取应付、消极被动的学习方法,他们就不再用钻研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学习了。
3.表面型动机与表面型策略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深层型策略、成就型策略无显著相关。可得知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为表面型动机,极有可能采取应付、消极的学习方法,而不会采取钻研、积极的学习方法,并较少接受他人的建议。深层型动机与深层型策略、成就型策略有极为显著的正相关。结果表明,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深层型动机,即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那么,他们极有可能采取钻研的、积极主动的方法去学习,并且积极主动的接受他人的指导。
成就型动机与表层型策略、深层型策略、成就型策略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成就型动机与深层型策略、成就型策略的关系更加密切,可见,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成就型动机,即为得到高分和表扬而学习,他们很有可能采取钻研、积极的方法去学习,并且他们的学习行为极易受他人的影响。当然他们有时也采取一些被动的学习方法。
四、讨论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多种动机成分,即表面型动机、深层型动机和成就型动机。值得欣慰的是在三种学习动机中,深层型动机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学生对学习基本抱一种积极的态度,他们对所学课程还是感兴趣的,愿意去钻研、去努力学习,但我们也注意到深层型动机与成就型动机随年级的升高而减弱,而表面型动机却随年级的升高而加强,即他们为应付
检查及考试及格而学习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为获得知识、表扬、高分而学习的主动性在降低。
综合分析学习策略的结果,在多种学习策略中,深层型策略与成就型策略占主导地位,即学生较多地采用钻研性的、探讨性的、积极主动性的学习方法,较多采用家长教师提倡的学习方法。但令人不安的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深层型策略与成就型策略呈下降趋势,特别是高中学生相对初中学生来说,更多地采取表面型策略。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复杂的,他们采用的学习策略也是多样的,每一个学生都会在多种动机推动下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去从事学习活动。从统计数据及一些研究资料可知,学生课堂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成就动机,低成就动机者则学习策略运用水平低,即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成就动机高的学生,他们会相应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采用较积极的策略形式,即具有较高的策略水平;学习策略运用水平越高,反过来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提高成就动机水平。所以,如何激发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认为,在激发学生动机时,注重结果还是注重过程这十分重要,因为它决定学习结果的质量。更多地注重过程(深层型动机),学生就会更多地注意如何去完成任务,因此,就会变得更深入并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效果。如果动机聚焦于学习结果带来什么,而不是学习本身,学习就会变成消极被动的活动,学生可能只付出能达到目的即可的努力程度,而且可能采取学习活动以外的手段,如欺骗的手段(抄袭作业或考试作弊),来达到所期望的目标。
最好的学生往往是既具有成就型动机也具有深层型动机的学生;他们既重视学习过程的价值,也重视学习结果的价值。即,深层型学习动机对学习产生的推动力量是最深刻、最持久的,成就型动机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一步努力提供了动力,所以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状况是让人担忧的。
现在学校的教育方式至少有三点是不利于学习动机的:其一,重知识的教学活动。多年来中小学的教学,因受“升学主义”的影响,只重视升学科目的知识教学,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兴趣单一,从而剥夺了学生心智多方面发展的机会。其二,齐一化的学习进程。教学进程、教学内容以及评分标准等都采用齐一化,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其三,升学率与分数主义。现在学校的一大特点是以“升学率”评判学校办学成绩,而升学率的高低则决定于单一标准下考试的分数,这样在学校教学上就产生了“分数主义”,结果可能造成学生把争取考试分数作为读书的唯一目的。
五、结论
鉴于上述的原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创新地学习,一方面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采取一系列的教育手段,使学生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可以确定的是,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都是先经过学会而后才喜欢的,所以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即学生运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有效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自主地学习。皮亚杰说得好:“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头脑里原有认识结构的加工改造,才能被学生所真正认识和掌握。”另一方面,教师、家长、社会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保护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要多一点情感教育。教师对学生既要爱又要严,要真正象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他们,理解他们,既教给他们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自身也要接受学生的监督,使师生之间的处于平等的关系,为学生
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教师应减少频繁、高难度的考试,为学生打好基础,对学生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和有创见的表现给予积极鼓励等;家长应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期望,以免无形中给学生施加过重的压力;社会应给学生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处于轻松愉悦的心态,也就有利于学生学习策略的应用,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实效,伴随而来的是开发了学生创新学习潜力。
【参考文献】
[1]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2]刘志华、郭占基:“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心理科学》,1993年第四期
[3]张楚廷、毋庚才(主编)《教育心理学概论》,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
[4]《学习方略》,[英]哈里 麦多克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
[5]《中学生心理卫生》,郑日昌(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
第二篇:中学生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对于即将成为中学教师的免费师范生来说,探寻一下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完全有必要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在客观上必须了解学习原理并熟悉方法之外,还要了解学生的本身的学习动机。从学习动机方面来看,教师教学的成败决定于学生的学习,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将取决于他是否努力,而努力使学习动机的表现,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应该是教学目标之一。一:动机的性质及相关概念
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指引该活动朝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
与动机相关的概念:1需要与驱力2好奇与习惯3态度与兴趣4意志与价值观5刺激与诱因
动机有生理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
二:学习动机及其分类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
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正确的或高尚的学习动机和错误的或底下的学习动机
2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
3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
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三: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动机一旦产生,他就会对学生发生作用。学习动机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学习过程的影响;而是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有:对学习行为的启动作用,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和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作用。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首先,总体而言,学习动机越强,有机体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越强,从而学习效果越佳。
学习动机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对学习动机的基本看法是,行为时有驱力所推动的,而驱力则由生理上的需要产生。如果我们在个体行为表现时给予需要上的满足,他就会得到强化以保留该行为。其教学的心理基础,就是通过强化原则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校中经常采用奖励(赞许、奖品、给予权利、高分数等)与惩罚(训斥、剥夺权利、低分数等)的办法以督促学生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二: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一直把教育看成是开发人类内在潜力的过程,把动机看成是人性成长发展的基本内在动力。所以,他关于学习动机的基本观点是,所有学生都有学习动机;
只是老师必须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机未必专注在他所教的科目上。因此,如何使所有学生的学习动机,专注于学校的功课上,就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指出,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的教室气氛,是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条件。
以上是心理学里所涉及到的一些学习动机的理论知识,熟悉这些理论知识会对我们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论文所探讨的就是如何将这些知识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
附录:本次问卷设计说明
选“是”记1分,选“否”记0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总分在: 0~5分:说明学习动机上有少许问题,必要时可调整; 6~13分:说明学习动机上有一定问题和困扰,可调整; 14~20分:说明学习动机上有严重问题和困扰,需调整。上述20个题目可分成4组,它们分别测查学生在学习欲望上4个方面的困扰程度:1~5题测查学习动机是不是太弱;6~10题测查学习动机是不是太强;11~15题测查学习兴趣是否存在困扰;16~20题测查学习目标上是否存在困扰。假如被试者对某组(每组5题)中的大多数题目持认同的态度,则一般说明他们在相应的学习欲望上存在一些不
够正确的认识,或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
第三篇:中学生高效学习策略
五大高效学习策略
一、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
顾得上听讲,就顾不上思考,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地课前预习。课前预习虽然累—些,但是却能换来种爽快与自由感。上课前充分预习,考试前充分地复习,与“打有准备之仗”有同曲之道。预习效果好,听课才能有针对性;听课有针对性,复习才能顺利进行;复习深刻,作业、考试才能得心应手;平时做作业,考试得心应手,高考就能顺利过关。所以说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为了辅助同学们做好预习,特归纳十种高效预习注意事项,供同学们参考:
(1)要分类预习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是课前预习,二是阶段预习,三是学期预习。课前预习,就是在上新课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阶段预习,就是用较长、较多的时间预习—章或多章的内容;学期预习,就是在假期中预习下学期的内容。这三种预习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每个学生应该在学习的空闲时间自觉地安排和分类预习。
(2)选择好预习时间
这里所指的预习时间是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最好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后的剩余时间里,根据时间的多少来确定预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当然,也可以安排在其他课外时间里预习。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抓紧时间在上课前几分钟把马上要讲的课文快速浏览一遍,也比一点不预习好得多。
(3)迅速浏览新课
预习时,先把要预习的内容快速浏览—遍,使自己对新课心中有数,初步知道新课中哪些是—看就懂的,哪些是看不懂的,然后带着这些问题细读第二遍。
(4)带着问题细读第二遍
通过第—遍对新课文的快速浏览,自己对新课的内容已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带着第一遍浏览时发现的问题,认真细读第二遍。阅读第二遍时,速度要放慢一些,一边细读,一边思考与理解,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停下来反复思考,对不认识的生字、生词,要立即查工具书搞明白,实在搞不懂的问题,就把它记下来带到课堂上,听课时再去解决。
(5)要边阅读边记笔记
第二遍阅读的时间,就是做笔记的时间。预习笔记有两种:—种是记在书上,另—种是记在本上。在书上做笔记,就是边细读,边在书的空白处或有关内容下圈点勾画或批注;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就是—边细读,一边把重点和不懂的内容纲要记在本上。
(6)要找出重点和疑点
预习中,—定要把新课内容的重点和疑点找出来,然后把重点和疑点带到课堂上去。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所找的重点和疑点时,一定认真的一边听、一边思考,听出老师讲解的思路。经老师讲解后,有些问题仍不明白,就要抓紧时间和机会向老师发问,直到把预习中找出的疑点弄明白为止。
(7)阅读与查资料相结合在预习阅读过程中,对不认识的生字,不懂的生词和不懂的内容,要立即查字典、词典和其它参考资料,把生字、生词在书上注音、注解。
(8)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预习成败的关键,就是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预习中要先思考,后查资料;先发现问题,后提出问题;先看清意思,然后再做笔记。
(9)不要全面预习
预习时,不要—下子全面铺开,全面预习是不现实的,一是时间难保证,二是精力难保证,三是质量难保证。预习要先选择自己感到吃力的内容先预习,时间紧时,先查出生
字、生词和列出不明白的地方,时间更紧迫时,就先把新课快速阅读—遍。“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要认为作业时间紧,就放弃预习。
(10)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方法
预习时,不能千篇—律,不同的学科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预习,抓不同的要点。比如,预习理科时,要把重点放在数学的定理、定律、公式、概念和原理上;文科预习的重点放在排除生字、生词、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写作风格上。
此外,要特别注意两点,一、预习不等同于提前学习,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给高效率听课作好铺垫,因此不必耗费大量精力时间彻底搞清一切,很多同学在试图养成预习习惯的开始往往出现此类情况,以至不堪重负很快放弃。
二、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听讲,万不可因为课前预习、对课上知识已有一定了解就洋洋得意、松心懈怠,否则与舍本逐末无二。
二、有效的听课方法
老师是经验丰富的传道者,对知识的脉络、疑问难点都很清楚,讲的内容也比较系统。所以,课上集中精力听课,是掌握知识的捷径。
听讲时,思想上必须与老师讲解的思路保持一致,听老师对事物是怎样分析、推理;听老师解决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技巧;听老师对问题有哪些提问和解释。这样才能把握住听课的重点。
听讲中,要把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和老师讲解的相比较,看自己和老师有哪些相同点和区别点。通过这种比较,—是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加强自己的思考、认识与提高;三是能发现自己在预习中的错误原因。
听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思。只听不思,那是傻听,只思不听,那是走神。听思结合,同步进行,才叫会听。听到的与想到的相契合,想法就得到了印证;听到的与想到的相矛盾,就要进一步去听个究竟,弄清到底为什么。思而不得,听不明白,就不能轻易放过。在听课的过程中学会记。听用耳,思用脑,而记则要动手。合理地利用笔记本,笔记本具有三个作用:—是做预习记录,以明确听课的目的性;二是在课堂上用来记下老师讲解是的整体构思或板书样式,以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或知识要点;三是利于课后总结,用它来对听课内容进行分条缕析的课后整理,为的是消化、吸收和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并为今后的复习留下—份完整的资料。
请同学们切记:课堂短短45分钟,老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讲明白,他只能讲—些最主要、最精华的部分,很多细小具体的问题都需要学生课下自己解决。老师讲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独立的解决问题,才能真正领悟知识、掌握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考试时的临场应变打下基础
三、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很多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有几个时间段有利于巩固记忆。一是学习后最初几分钟内,电生理活动引起蛋白质的合成;二是学习后在48小时内复习;三是一周之后脑突触发生永久性变化。根据人在学习过程中这一生理变化,采用复习加强记忆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如果我们能够在学习的内容即将忘记时进行复习,那么复习的效果最好,效率也最高。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了人的记忆与遗忘规律。实验证明:在学习仅过了20分钟后,就忘记记忆内容的42%,1天后忘却量已经达到了66%,到了第31天,忘却量高达79%。他根据实验结果,画成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并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这条规律提示我们,—定要尽早、及时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以便在知识还在大脑内时就加深印记,否则大脑中已经没有痕迹了,只能再费精力重学。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特别重要并且必要,制定复习计划,严格按计划执行,并力求形成习惯,是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力求努力做到。
具体可以分为六步:
第—步:课后花费2-5分钟“过电影”回忆,便可保持电生理活动引起蛋白质的合成。
第二步:午休时间利用15-20分钟将上午所学内容全部“过电影”回忆一遍,便可巩固记忆。
第三步:下午安排时间户外活动、休息,调整心理和精神状态。
第四步:晚上复习,安排时间将学习内容与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对比以找出偏差和失误。
第五部:晚上睡觉前再“过电影”回忆,便可把记忆保持两周以上。
第六步:两周后再复习便可使脑突触发生永久性变化。
四、做作业的科学方法
学生在校期间,做作业是系统学习的重要内容与环节,它对于巩固和消化课堂成果,培养和锻炼学习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非常重要。为了辅助学生做好作业,下面总结归纳出八种做作业的技巧,供同学们参考:
1、提高对做作业的认识
做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消化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及记忆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计算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不能正确的对待做作业,就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先复习后做作业
复习是做好作业的关键,只有复习得好,作业才能做得好。做作业前先把老师这一节课所讲的内容认真地看一看,弄清楚基本原理和概念后再去做作业,作业才能做得既快又好。
3、认真审题
做作业最关键的—步就是审题,连题都判断错了,作业内容就全错了。首先第—步要弄清楚题目的内容,所给的条件,什么要求,需要联系哪些知识等等;其次是考虑好解题思路、方法、步骤,要善于把—道题分成几部分,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分清其中的已知和未知,弄清各部分的联系,设计好整个解题步骤,—定要让自己做到不明白题意不做题,不清楚方法步骤不下笔。
4、细心的做题
做题是表达思路的全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既动脑、又动手。做题的关键是要保证“规范”、“准确”。要做到这两点就要求学生认真的抄好题,书写格式必须正确、规范,严格按照各类题的解题要求,仔细演算解题的每—步,得出正确的结果。只有平时做题认真
细致,步骤完整,思路正确,表达严密,准确无误,考试时才能按照这种良好的习惯进行。
5、要认真检查作业
做完作业后认真检查,是保证作业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作业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和问题,因此,作业做完了之后,—定要认真检查之后再交上去,这样就避免了作业中的差错和漏忘。作业检查—般分四部进行:—是检查题目是否抄对;二是审题是否正确;三是运算是否正确?四是方法、思路与步骤是否正确。平时做完题要认真检查,养成习惯,考试时方能如此。
6、做完作业后要耐心思考
作业完成之后,—定要耐心的再思考—遍,想一想做这一道作业题用了哪些概念、原理、公式,这道题和例题有什么关系,和哪些题有联系,有什么特点、规律可寻,稍加变化还能变成什么样的题,是否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等等。这样才能把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系统掌握,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目的。
7、认真分析批改后的作业
老师把作业批改发回来后,—定要尽快翻阅,认真分析、耐心反思。对做对的题目,想—想是采用什么样的思维和方法做对的,以后遇到类似的题能不能触类旁通;对做错的题,要找出做错的原因。是由于慌张、马虎、粗心大意而搞错,还是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弄错了概念、定律、公式,或者是思路不对?属于第一种原因,就要警告自己以后做题时
多加小心;属于第二种原因时,就要在预习、听课和复习上下功夫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后再去做作业;属于最后一种原因者,就要认真钻研和分析例题,明确解题方法。只有经过分析反思,才能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今后再有类似的错误发生。
8、改掉作业拖沓的习惯
有的学生是因贪玩而拖沓作业;有的学生是对学习无兴趣而拖沓作业;有的学生是因为能力限制完成作业有困难而拖沓作业。无论是属于哪些情况,都不能养成拖沓作业的习惯。当天的学习当天完成,明天还有明天的学习任务,困难只会越积越多。克服作业拖沓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天天督促要求自己当天办完当天的事。
五、重视错题积累
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遇到过一错再错的现象。究其原因,多数是由于在学习中不求甚解,不注意总结积累所致。那么,该怎么办呢? 实践证明,自编一本“易错题集”是避免做题一错再错的最好办法。
所谓“易错题集”,顾名思义,是指每次考试或测验之后,将做错的试题记录下来,分析错误,找出原因,使自己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重视这一环节,及时总结得失,对学习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高三复习阶段,大量的练习,题海浩瀚,如果想把所有做过的练习全部复习一遍,一则时间不允许,二则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不住重点。如果你手头有一本“易错题集”,复习时主要看曾经做错的习题,针对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再进行认真分析,弄清原因,脑海里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加上学而时习之,何愁不能避免错之再三的现象?到了最后临考复习,你会发现,这绝对是一本只属于自己的宝贵的资料。
无独有偶。据许多考上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的高考状元们透露,他们在高考复习中一个最重要的致胜法宝即是建立这样一个“易错题本”,该错题本不仅总结归纳了他们在平时复习、练习、测验、模考中容易犯错、命题新颖、实战性强的典型习题及解题思路,而且还涵盖了诸状元在涉猎大量课内外辅导资料、报刊的过程中搜集到的经典题目。这种“易错题本”与众不同之处在于:①覆盖面广;②选材独到;③针对性强;④区分度大;⑤切题率高;⑥实用性好。正因为如此,众多高考状元们在高考复习中事半功倍,受益匪浅,避免了许多弯路及回头路,从而大大提高了资料的利用率和复习效果,进而在高考中一举夺魁。
错题本的复习方法:
1、每周把该周错题本中记录的题目快速浏览一遍;
2、每月把该月错题本中记录的题目再快速浏览一遍;
3、每个季度把错题本中三个月记录的题目再快速浏览一遍;
4、大考前把该错题本中的所有题目认真复习一遍,确保题不二错。
第四篇:初中新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研究
初中新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研究
范星玥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241;上海市省吾中学上海200042)
【摘要】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分析刚进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英语学习中交际、记忆、元认知、情感、认知、补偿六大策略方面的应用问题,认为必须培养和提高初中新生的学习策略,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英语; 学习策略 ;调查研究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在语言习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学习策略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更多地集中在对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上,而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微乎其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不会把各种学习策略运用到英语学习过程中,也没有认识到有效使用英语学习策略对提高英语学习成绩、培养英语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阶段,就开始教学生学会有效使用各种学习策略对增强其语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将为高中阶段乃至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起非常积极的作用。
那么学习策略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回答了这个问题:学习效果=50%学习策略+40%努力程度+10%智商(桑青松,2002:19)。这说明在影响学习效果的三个因素中,学习策略最为重要。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培训,促使他们通过恰当使用学习策略,提高外语习得效果,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便成了时代的要求。
从广义上讲,学习策略即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个体用以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达到更好效果的任何活动。
为了较好的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现状,以便为英语学习策略训练制定有效的目标和计划,对刚进入初中的新生进行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
本调查的对象为上海市省吾中学2009年9月入学的初中新生。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100份,扣除不合格问卷2份,最后实得有效问卷98份。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参考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Oxford编制的语言学习策略问卷,结合上海市省吾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而成。原本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调查问卷正卷部分共50个题目,答题部分中答题反应方式采用Likert的五级分类量表形式,1——5分别表示“几乎不使用”、“基本不使用”、“有时使用”、“通常使用”、“总是使用”。由于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是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50个题目比较多,同时有些题目在对初中学生来讲有些难懂,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进行了改动将50的题目改为30个,其中记忆策略5题,认知策略10题,元认知策略6题,补偿策略3题,情感策略3题,社会交际策略3题。把难理解的部分题目去掉,答题反应方式也由五级分类量表改为三级分类量表形式,1——3分别表示“从不使用”、“ 有时使用”和 “经常使用”。本调查使用的统计工具为SPSS12.0。
对具体的六大类学习策略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一、交际策略指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
而采取的各种策略
交际策略的经常使用平均频率有32.67%,在所有学习策略中,交际策略经
常使用平均分最高。究其原由,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的深入和拓展,在课堂上教师尽力创设较真实的情景,让学习者在课堂上模拟的真实的交际活动,其主要的目的是锻炼和提高学生交际的技巧和能力。在小学的课堂上以听说为主,也使学生的交际能力有所提高。
二、记忆策略指运用记忆的一般规律,有效地识记、保持、提取信息的方法
和技巧
调查结果显示,记忆策略的经常使用率比较低仅为31.63%。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从不使用这些记忆策略。超过一半的学生经常使用“把较长的单词按照读音分成几个部分来帮助记忆。”经常使用率达到53.06%。这可能和小学老师曾经教过他们这样的记忆方法有关。但是其他几项记忆策略的经常使用率都很低,这说明学生在攻克英语学习的第一大难题一单词的记忆方面,有学习策略的运用,但还未被大多数学生使用。
三、元认知策略指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
由于学习竞争的压力,元认知策略中使用频率排在第一位的是“想知道怎样
才能学好英语”。这一点说明学生都渴望能够学好英语这门功课。虽然现实中他们的成绩不一定好,他们的内心是非常渴望能够学好的。这恰恰需要我们教师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英语。
从使用频率上来看,对于初中新生来说,也许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制订学习计
划的重要性,或者是没有学会主动制订学习计划,又或者是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因为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都由老师及家长全面安排好了。
“课内与课外都集中注意力学习英语。”这一策略学生使用频率很低,只占
14.29%,英语在我国毕竞是作为一门外语在教学,只依靠课堂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这说明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内外各种学习活动,主动寻求广泛地交流机会,并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学好一门语言和其它知识。
四、情感策略指让学习者的心理处于有利于目标语言学习的状态,控制学习
者的态度和情绪
初中新生由于刚刚小学毕业,他们对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体会不深,或者是他
们描述不清,或者由于年纪尚小,感情较单纯,缺少自己主观的判断,喜好多数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影响。当进步时,不知要奖励自己,也不会和他人讨论怎样学习英语。缺少自信,学习也不够积极主动。
五、认知策略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聚和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认知策略的经常使用率较低,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1.73%,在认知策略所列的几项中,有接近一半的学生经常使用“用英汉词典或电子词典查不认识的单词。”这策略的经常使用频率,最高占46.9%。经常使用频率排名第二的是:“英语课上主动要求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和游戏”,占34.69%。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初中新生在学习英语之初还是愿意参与老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这和学生年龄较小,在小学课堂时活泼有关。其中“课后复习英语课上学过的东西。” 策略仅占到26.53%,说明初中新生的基本没有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那就是“预习一上课一作业一复习”的学习方法。这种基本的学习习惯,都只有1/4左右的学生能经常做到。
六、补偿策略指运用线索来猜想、克服说写的困难的策略
在所有学习策略中,补偿策略的经常使用平均分最低只有12.93%。究其原
因,初中新生年纪较小,对待出现各种困难,缺少应对的能力和技巧。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应有的帮助和指导。
总之,通过对上海市省吾中学初中新生英语学习策略分项运用频率的统计发
现,该校初中新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整体水平低下,这说明对英语学习策略培
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习策略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新生正处于中学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有必要对其进行学习策略的培
养,如果从一开始初中教师就高度重视对其进行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对解决当前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是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成效,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为更进一步学好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教师通过学习策略的教学,可以减少教学和训练的时间,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三是有利于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实现素质教育的以培养新世纪需要的人才的目标,促使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从而实现“教就是为了不教”这一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Oxford, R.L.1989.“Us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 synthesis of studi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training”.System 1723, 5-47.[2]Oxford,R.1990.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M].New York: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3]桑青松.“试论策略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02,9
[4]王惠珍.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调查研究.中国知网(http:ki.net).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第五篇: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调查研究
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调查研究
康跃明 王建辉 杨林
(黑石小学体育组 湖南 长沙410111)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料法、访问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长沙市各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大课间活动情况、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课外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和项目选择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状况与国家要求差距较大,是各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运动场地和器材的严重不足、学生在校学习负担太重仍然是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建议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大督导力度,督促各学校认真贯彻中共7号(中发[2007]7号)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把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落实到位。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 体育活动 调查研究 1 研究目的。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进一步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做出了《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阳光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中小学生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此次研究旨在通过对湖南省长沙市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各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发现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落实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学校体育的教育专著、资料汇编、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以及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文件等,为分析比较提供理论依据。
2.2 访问法和观察法 在研究中笔者走访14所城乡小学,实地观察并记录了每所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面访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班主任教师等137人,丰富比较分析的依据。
2.3 问卷调查法 本次研究活动,首先根据“阳光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相关要求设计调查问卷,并将初稿呈2名湖南一师范体育系的学校体育理论专家,得到认可后,再根据专家审核评价的反馈意见对调查问卷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3.1 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和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 教育部要求大力推广的大课间活动是近10年来被实践证明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也是落实“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时间保证的较好方法,有效保证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是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根本前提。
表1 大课课间活动开展情况
学 校 纳入课表并实施 未纳入课表并实施 纳入课表百分比 60.14% 小学 100 0
对所走访学校的观察记录和面访情况统计表明,将大课间活动纳入课表并实施,且保证每次活动时间达到30分钟的学校占调查总数的57.14%,此类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较深,能领悟阳光体育的精神,知道阳光体育的锻炼作用。但有42.86%的学校对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按照要求开展大课间活动。见表1。
表2 学生每周参加课间活动次数统计
0-1次 2次 3次 4次 5次
学生人数 332 494 699 277 107 百 分 比 17.39 25.87 36.66 14.51 5.6 调查表明90.76%的小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达到3次以上,基本上达到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但还有很多学生与这一要求相差很远。见表2。
3.2 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与组织形式
表3 你最喜欢参加的运动项目统计情况
排 位 男生项目 人数 百分比(%)女生项目 人数 百分比(%)
第一位 篮 球 405 41.6 羽毛球 218 26.2 第二位 足 球 300 26.3 乒乓球 154 18.5 第三位 排 球 144 13.4 跳 绳 119 14.3 第四位 乒乓球 78 7.2 排 球 118 14.2 第五位 羽毛球 67 6.2 健美操 103 12.4 第六位 武 术 42 3.9 篮 球 89 10.7 第七位 其 它 15 1.4 其 它 31 3.7 表3表明调查问卷中所列举的多个(类)体育活动项目中,男生最喜欢参加的项目是篮球和足球;女生最喜欢参加的运动项目是羽毛球和乒乓球。项目选择上,男女之间存在着差异性,男生喜欢富有挑战性、活动量大、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而女生则多以轻松、愉快、活动量较小、竞争不是很激烈的运动项目作为自己的最佳选择,这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男女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所决定的。
表4 你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形 式 人 数 百分比(%)
自由组织竞赛 998 60 个人单独活动 389 21 参加体育活动小组 271 14.7 参与社会活动等 90 4.3 从表4可以看出,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与同学们一起自发组织自由组合的竞赛,说明了小学生有较强自我参与活动的能力和较强竞争意识,喜欢和自己兴趣爱好相同水平相近的同学一起活动。参加校内各种锻炼活动小组和俱乐部的人数较少只占14.7%,说明有组织有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需要加强,另外,在面访中有部分学生希望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得到体育教师的指导。
3.3 对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体验调查
表5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体验
赞 成 反 对 说不清楚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1、有课外体育活动 1476 77.32 160 8.36 273 14.31 课时心情很好
2、课外体育活动比在教室 1588 83.17 148 7.74 173 9.09 学习更容易感到身心自由
3、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1286 67.36 255 13.34 178 9.30 后感到身心愉快
4、对挤占体育活动课 1556 81.49 185 9.67 168 8.84 的行为非常反感
5、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 833 43.62 551 28.84 545 28.54 的开展形式很满意
从表5中不难看出,绝大部分学生都感受到了课外体育活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益处,81.49%的学生非常反感挤占课外体育活动课的行为,同时对各学校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单一的课外体育活动,满意率仅为43.62%。
3.4 班主任老师对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调查情况
表6 班主任老师非常支持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赞 成 反 对 说不清楚
学生数 百分比 老师数 百分比 学生数 百分比 老师数 百分比 学生数 百分比 老师数 百分比
426 22.4% 87 63.2% 1237 64.8% 16 11.7% 246 12.9% 34 25.1% 对“支持学生参加课外体育体育活动”这一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从师生的调查情况来看,结果存在很大的反差。有63.2%的班主任老师的观点是非常支持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老师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只得到22.3%的学生认同;仅有11.7%的班主任老师因各种原因反对支持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给学生的印象却有64.8%的学生认为班主任老师持反对意见。其实,这种师生之间平时缺少沟通造成的反差,已经影响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态度的错位,更影响到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种负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见表7。
3.5 影响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从前面调查可知,小学生是非常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但是还是有部分学校和学生选择不上课外体育活动课,究其原因,学生问卷表明影响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中,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是影响课外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的主要因素。见表7。
表7 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可选多项)
排 位 影 响 因 素 人 数 百分比% 第一位 场地器材不足 1283 67.2 第二位 学习压力大学习时间长 930 48.7 第三位 班主任和家长是否支持 714 37.4 第四位 组织形式内容单一 712 37.3 第五位 担心安全问题 180 9.4 学习压力大、学习时间过长以及家长和班主任的是否支持的态度也是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以及安全问题也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积极性不可忽识的因素。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活动场地不足,除“先天”不足外,挤占体育活动场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按照《湖南省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目录》能达到I类标准,但随着学校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多,场地、器材就相对减少,根本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要。调查还发现,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多以篮球、排球、羽毛球为主,开展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小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正确,动机明确,两者的共同指向都是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且大部分小学生都喜爱并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大部分中学的“阳光体育运动”和大课间活动能够正常有序的开展,使课外体育活动落到实处。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是以与同学一起自发组织自由组合的竞赛活动为主。由于男女生不同的生理特点表现在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普通缺乏有效的管理。
4.2 建议:
4.2.1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学校体育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引起各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用行政手段督促各学校增加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营造学校校园运动氛围,形成崇尚运动的校园体育文化,加大学校对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并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
4.2.2 通过有计划地宣传、教育,提高小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使小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4.2.3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希望班主任老师和体育教师加强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增加师生互动渠道,帮助学生释放过重的心理压力,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
4.2.4 完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制度和比赛制度。可以根据学生要求组建各种体育活动兴趣小组和俱乐部,并针对男女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和开展小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内容,除了开展以“阳光体育与祖国同行”等为主题的冬季长跑活动等大型主题活动外,还要充分挖掘体育资源、推广一些在场地、器材等方面花费小而组织简易的体育项目,同时还多开展一些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和能发挥学生团队精神的比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真正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体育教师全员培训教材编委会·《体育》(中学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56-730 [2]蒋海龙·苏州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中国学校体育,2009;(01):12-15 [3]刘海元·加强督导检查,确保中央7号文件的全面贯彻落实·体育教学; 2009;(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