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立法计划中选项问题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18:0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编制立法计划中选项问题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编制立法计划中选项问题调研报告》。

第一篇:编制立法计划中选项问题调研报告

为增强立法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避免立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立法机关每年都会通过编制年度立法计划,以期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因此,如何选准选好立法项目,使立法计划切实可行,真正把握住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为提高立法质量奠定基础和前提保证是立法机关每年面临的重要课题。现在批评地方立法质量不高的说法不少,更多提到的原因和问题多在已作

为立法项目后的实质起草、审查及审议阶段,立法立项作为立法工作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受到关注的问题反而不是很多,但它却是影响立法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从立法立项环节找出影响立法质量的因素,有助于全面提高地方立法质量,而立法立项主要包括立法项目的提出、汇总、征求意见、调研论证、酝酿协商、筛选确定等环节,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两个问题:一是立法项目的来源问题;二是立法项目的选择问题。

一、立法项目的来源及其问题

(一)项目申报来源单一

首先,尽管国家、本市的法律法规规章都把立法立项作为立法工作很重要的一环节,专章进行了规定,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有一定的局限甚至没有明确,给项目申报和立法项目建议的提出带来困扰。如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九条规定“国务院部门内设机构或者其他机构认为需要制定部门规章的、应当向该部门报请立项。”“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或者下级人民政府认为需要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应当向该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报请立项。”对其他组织、单位或公民如何提出立法项目建议或能否申报立法项目则没有规定,也就是说部委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项目的来源,目前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的来源渠道只有政府部门这一方式。《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对立法项目的征集、来源更是没有提及,仅是规定编制立法规划、计划要征求社会意见。刚修订的《厦门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和拟定法规草案的程序规定》虽然对项目征集和项目来源作了比较祥细的规定,征集渠道也不再局限于政府部门,向社会公开征求立法项目也成为方式之一,还建立了全年常态化的项目征集、建议和处理机制,但这一新规定2008年11月才开始实施,尚未有实践的经验。

其次,实践中,在工作上对立法立项的征集、立法项目的选择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也还不够,存在重视对法规规章项目的起草、审查、审议等制定工作,忽视对立法立项的征集、选项等工作的现象,甚至有时是怕麻烦怕增加工作量,不愿去多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从多年来的实际情况看,通常的做法是:市人大法制委和市政府法制部门共同发文征集政府各委、办、局和区人民政府关于制定、修改、废止地方性法规规章的立法项目建议,在编制立法计划过程中也只是督促有关部门申报立法项目,这种做法,大大限制了立法项目的来源范围,造成绝大多数的立法项目还是由政府部门提出的。

(二)立法项目仅来源于政府部门的问题

立法项目基本来源于政府各行政部门,这种单一化的项目来源渠道必然会引起以下几个问题:

1、降低了其他渠道参与立法的积极性,削弱了立法视角的全面性。

2、使得立法工作对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往往需要“等米下锅”,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法制机构对地方立法工作的主导性受到了极大约束。

3、由政府部门提供立法项目,政府部门往往习惯从本部门的立场出发,从强化行政管理和方便行政管理的角度进行立法,部门利益倾向明显。

4、由于立法项目来源只有政府各行政部门,编制立法计划时则只能对各有关部门申报的项目进行简单汇总,导致政府各行政部门报什么就立什么,谁的积极性高就给谁立,立法计划往往成了“大拼盘”。

5、由政府部门来提供立法项目,容易导致立法项目中修改和废止的项目偏少。实践中,由于有的部门认识上的问题,有些部门把制定新法规规章作为工作成绩,认为修改或废止法规规章不仅成绩不明显,而且影响工作形象;还有的部门认为只要不影响执法活动,改不改无所谓,所以,有些政府部门往往对制定新的项目积极性相对较高,而对修改、废止法规规章的立法项目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这样,一些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法规规章得不到及时修订或废止,造成虽有法规规章却“有法难依”,影响了地方立法的权威。

二、立法项目的选择及其问题

(一)立法选项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立法选项的主要工作是人大法制部门和政府法制部门对申报的立法项目进行简单的汇总,然后排列组合“拼盘”而成立法计划,这是立法选项工作中常见的总的状况。当然,尽管只是简单的“拼盘”,有几个倾向和现象还是值得思考或注意:

1、根据申报部门的积极性情况进行立项。对于申报的众多立法项目,选择时往往对立法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较高的部门提出的项目先予立项,认为这样有利于今后的起草工作,而问题在于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等于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根据立法项目年度内完成的难易程度立项。面对几个项目的取舍,对感觉年度内比较容易完成的项目常常

被优先考虑,因为有一个立法计划和年度立法任务完成的问题,立法的迫切性等因素这时可能就此被忽视。

3、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或凭对申报立项的题目的感觉立项。立法申报项目中列举了某个事项的种种重要性或者某方面问题的种种严重性,在没有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未深入分析问题原因的情况下,只是觉得申报的项目好像确实存在某方面的问题可能需要通过立法调整解决或确有立法的一定必要性便仓促立项,不顾立法时机与条件成熟与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夸大了立法的功能。实践中,有的问题纯属执法工作不力造成的,有的要解决的则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还有的是想通过立法配合一段时期的重大活动,甚至是希望通过立法提高政府或者社会对本部门工作的重视度,如此种种问题,都是不能或基本上不必依靠国家强制力解决的问题,就不宜或者不必通过立法去解决。

4、凭领导的意志,领导人的“建议”,而未进行论证立项。实际立法选项工作过程中,有时还存在立项过分尊重权威,没有处理好尊重权威与尊重科学的关系的现象。甚至是立项的概率与领导者个人权威成正比。

5、凭工作关系的情况立项。对那些地平时工作联系紧密、关系良好的部门,申报的立法项目容易立项。客观地讲,工作关系良好,对一些分歧意见和问题比较容易沟通,也容易形成共识,因此,这种因素对立项有所影响应属正常。但问题在于难以做到立法为需而立,难以排除个人偏好。

6、根据平衡的结果立项。筛选项目时还常见有平衡的倾向,各个专委会之间或各个部门立法数量的平衡,各个有份或者今年这归口部门立明年另一部门立,立法项目之间的联系性、系统性不够。

总之,由于立项上这些不规范的现象,使得有些重要的急需的项目没有列入立法计划,有的立法项目半途而废,有的立法项目则进退两难,为完成年度立法任务不得不“带病”通过,有的成了标语口号式的宣传品。

(二)造成立法选项问题的原因

之所以有这些现象,以下几个原因不可忽视:

1、把握社会对立法的需求的情况不够。负责立法计划编制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机制和专门的渠道参与当地具体的中心工作,掌握的当前的重要信息有限,同时,掌握社会立法需求不够,往往只是到开始编制计划时,才进行一定的调研。因此对立法需求把握不足,只能简单对申报项目进行选项。

2、没有建立立法选项的论证机制。国家和本市的法律法规规章对立法征集的项目最后确定为立法项目,都没有规定必须经过论证的制度,实践中虽也经常开展立项研究活动,必竟没有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缺乏明确规范。

3、缺乏科学的立项标准。长期以来,在立法计划制定中,一直缺乏统一、明确、可操作的立项标准,对某一个项目是否列入计划,各个方面由于出发点和对立项标准的理解不同,往往有不同的观点,影响了立法计划的科学性。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对如何进行立法选项并没有规定,《厦门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和拟定法规草案的程序规定》第八条虽规定了选项的标准和条件,一是申请立法的论证完善程度,二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三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但却尚未实施,且还不够具体,因此,立法选项工作基本是没有明确标准和条件可遵循。

4、负责立项编制的部门主导性不强。由于只能在现有的申报的项目中进行选择,无法对一些调整范围相近的项目进行整合,编制部门的主导性不强,影响了地方立法的总体结构,三、完善立法立项机制

地方立法资源有限,申报的立法项目不可能都能进入立法程序。因此,科学地选择立法项目是做好地方立法工作的第一步。当百姓充满希望地将立法意见和建议寄送立法机关时,无疑表明了广大群众对地方立法工作极大的热情和期望,也是对立法机关立法工作的支持和信任。立法机关如何不辜负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望,科学地选择与优化立法项目?近来,本市和各地都在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试图通过建立相应的立法立项审查论证制度,形成民主科学的立法项目遴选机制。

(一)拓展立法项目征集渠道

完善立法建议项目公开征集程序,充分保障各方表达意见的权利。使公众从立法源头,即“立什么法、怎样立法”全面参与到立法活动的全过程是当前立项编制部门应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民参与立法的意识。尽管公民参与立法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由于公民参与立法的一些形式和渠道并未为群众所了解或存在障碍,使得公民主动参与立法的热情不高,如《厦门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和拟定法规草案的程序规定》对公民提出立法建议以及向社会公开征求立法项目的规定,还有全年常态化的项目征集、建议和处理机制等内容,了解的人并不多,导致公民现阶段参与立法的整体态势还不太令人满意,因此,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的丰富形式进行宣传,既向公民宣传法律知识,又让公民了解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渠道,为公民发表言论、意见提供便捷的窗口,这样,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进一步扩大立法中的公民参与。

2、建立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建议的反馈和奖励机制,保护和调动公民参与立法的积极性。市人大曾经对参与社会公开征集立法项目活动的公民进行奖励,且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应该使这一制度固定下来,进一步得到规范和落实,更好地集中社会各界群众的智慧,为地方立法继续献计献策。

3、改变立法项目征集渠道单一的做法,建立多元化的来源渠道。

目前,地方立法项目绝大多数为政府部门申报,人大及其各部门、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提出的立法立项所占比例较小。因此,拓宽听取立法建议的渠道,使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政府各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政协和工青妇等单位以及人大代表,包括广大群众,都成为地方立法立项来源的重要渠道。同时,重点发挥以下几个渠道在地方立法立项中的作用:

(1)继续发挥政府部门在立法立项中的作用。虽然由政府部门提供立法项目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但政府部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肩负着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职能,对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了解全面,使其立法建议更有针对性。

(2)发挥人大和政府法制部门在立法立项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其所处的地位比较超脱,具有不受部门利益局限的优势,能够比较客观地提出立法建议,因此,要充分发挥其提出立法立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向社会公开征询地方立法立项的建议。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广大公民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又是改革成本的承担者,他们对于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切身的感受,因此,在编制立法立项时,应该广开言路,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面向社会公开征询地方立法项目的建议。认真征求和采纳广大公民对地方立法项目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听取弱势群体对地方立法项目的意见和建议。

(4)发挥政协在立法立项中的作用。政协是一个由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和各方面人士组成的统一战线组织,社会联系面非常广泛,代表着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际以及社情民意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因而应当充分重视发挥政协在地方立法立项中的重要作用。

(5)领导人提出的立法建议或所作的立法批示是地方立法立项的来源之一。领导人提出的立法建议或所作的立法批示从形式上看是个人意见,但从实质上看,领导人在处理公务时,会收到大量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信息和情况反映,以及各种反映社情民意的建言献策。所以,领导所提出的立法建议或所作的立法批示也是建立在广泛的民意基础之上的,可以作为地方立法立项的一个来源。

(二)建立立法立项审查论证制度。

从地方立法实践看,随着法治的推进和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立法建议日益增多。不少立法建议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立法需求,但也不乏并无立法需求的立法建议。因此,对立法需求的供给需要认真研究,如果不加甄别地都启动正式立法程序,可能导致立法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法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建立地方立法立项论证制度,对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确认立法需求的真实性和急缓程度,分别作出满足需求及时立法、把握时机适时立法、衡量得失不做立法的不同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立项带来的弊端,实现立法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在编制立法计划时,对立法建议项目初步筛选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使立法项目的筛选一开始就有理论上的支持和中立的意见,从而不受有关利益群体的左右,同时,可以更广泛地听取民意,反映民情,使“立法为民”的理念落在实处,有利于增强立法计划的科学性。因此,应

(三)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立项标准。

在立法项目的确定上,哪些项目要立法,哪些项目可以不立或者缓立,目前仍然缺少统一的可操作的立项标准,实践中随意性较大,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科学论证机制。因此,确立立法选项标准,有助于科学、合理地筛选和确定立法项目。个人认为立法立项标准还是在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注意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及本地相关法规的关系,以及立法条件是否具备,是否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等因素,具体考虑选项时坚持以下原则:即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体现地方特色;坚持质量第一、数量服从质量、时间服从质量;坚持“立、改、废”相结合,把修订和废止法规规章放在和制定法规规章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立法为民。在此基础上初选出的项目再注意几个“优先”的原则排定项目顺序,也就是:一是关系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的项目优先;二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优先;三是属于本地区创新性的项目优先;四是立法条件成熟的项目优先。此外,申报项目能否立项,还要看是否进行了调研论证、有没有起草草案等前期准备工作情况。一般而言,凡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考虑作为立法计划项目:一是已经有政府文件,但实践证明其效力不够,需要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或规章的项目;二是国家已经立法,但其规定比较原则,需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性法规或规章的项目;三是国家尚未出台法律和行政法规,本地实际需要依法进行规范,实践依据、社会条件已具备,涉及的重大问题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且不与上位法相抵触的项目;四是已经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及时进行修改或修订的项目;五是政府在推进改革和促进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政策法律依据不足等难点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亟需通过地方立法加以解决的项目。

总之,通过建立民主科学的立法项目公开征集和遴选机制,实现立法机关与全社会广泛互动,吸引社会各界的参与,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智慧,经过专家的严格论证,实行民主科学决策,从而达到科学合理地安排立法项目的目的,这无疑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有效举措。

第二篇:编制立法计划中选项问题调研报告

为增强立法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避免立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立法机关每年都会通过编制立法计划,以期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因此,如何选准选好立法项目,使立法计划切实可行,真正把握住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为提高立法质量奠定基础和前提保证是立法机关每年面临的重要课题。现在批评地方立法质量不高的说法不少,更多提到的原因和问题多在已作为立法项目后的实质起草、审查及审议阶段,立法立项作为立法工作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受到关注的问题反而不是很多,但它却是影响立法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一、立法项目的来源及其问题

(一)项目申报来源单一

首先,尽管国家、本市的法律法规规章都把立法立项作为立法工作很重要的一环节,专章进行了规定,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有一定的局限甚至没有明确,给项目申报和立法项目建议的提出带来困扰。如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九条规定“国务院部门内设机构或者其他机构认为需要制定部门规章的、应当向该部门报请立项。”“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或者下级人民政府认为需要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应当向该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报请立项。”对其他组织、单位或公民如何提出立法项目建议或能否申报立法项目则没有规定,也就是说部委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项目的来源,目前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的来源渠道只有政府部门这一方式。《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对立法项目的征集、来源更是没有提及,仅是规定编制立法规划、计划要征求社会意见。

其次,实践中,在工作上对立法立项的征集、立法项目的选择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也还不够,存在重视对法规规章项目的起草、审查、审议等制定工作,忽视对立法立项的征集、选项等工作的现象,甚至有时是怕麻烦怕增加工作量,不愿去多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二)立法项目仅来源于政府部门的问题

立法项目基本来源于政府各行政部门,这种单一化的项目来源渠道必然会引起以下几个问题:

5、由政府部门来提供立法项目,容易导致立法项目中修改和废止的项目偏少。实践中,由于有的部门认识上的问题,有些部门把制定新法规规章作为工作成绩,认为修改或废止法规规章不仅成绩不明显,而且影响工作形象;还有的部门认为只要不影响执法活动,改不改无所谓,所以,有些政府部门往往对制定新的项目积极性相对较高,而对修改、废止法规规章的立法项目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二、立法项目的选择及其问题

(一)立法选项的现状和问题

第三篇:社区矫正立法调研问题

社区矫正立法调研问题:

1、社区矫正概念的内涵,社区矫正与监禁刑在制度安排上有哪些差异,如何保证两项制度的衔接?

2、社区矫正人员的称谓、权利、义务和管理方式,权利被侵犯的救济途径和程序?是否需要设立专门场所集中管理社区矫正人员?

3、社区矫正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法律性质和职权?谁是处置违法和重新犯罪社区娇正人员的最适格执法主体?

4、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机构和人员享有什么权利、应当履行什么义务?有关机构和组织可以提供哪些服务以帮助被矫正人员顺利回归社会?

5、违反社区矫正法律制度承担法律责任的种类和方式?

第四篇:深圳市中医药立法调研报告

中医药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华民族 5000 年灿烂文化的丰碑。岭南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群众基础良好。在国家和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正确指导下和深圳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有关部、委、办、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及深圳市卫生、中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中医药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中医资源配置有较大投入,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科教工作成绩斐然,中医行业管理力度加大,基础内涵建设得到夯实,中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管理体制改革、医德医风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部分指标处于全国或全省领先地位。

1.中医立法的背景

为了使我市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中医事业发展条例》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根据中医立法工作计划安排,2006 年 1 月 11 日至 18 日,市卫生局与市法制办联合组成调研小组,就我市中医事业发展现状、存在哪些法律障碍、立法需规范哪些法律关系等问题,采取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在市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道如下。

2.市内调研的基本情况

在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期间,各层面的中医从业人员均一致认为我市中医立法十分必要且非常急迫,就我市中医发展的现状、立法应解决的问题畅所欲言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想法,为《深圳经济特区中医事业发展条例》的起草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起草思路。

3.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中医医疗机构设置不足 现有的中医药资源和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我市仅有 3 个区设有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也只有福田区有 1 家,且规模很小,仅 30 张病床。各区中医药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严重存在,作为深圳面积第一大区的龙岗区,至今无一家中医院。

3.3 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编制及构成比例不合理 医院人员编制少,留不住人才,且现有人员构成比例不合理,有的中医院中医师的比例甚至低于西医师。

3.4 中医医疗收费过低 许多治疗效果很好的中医医疗技术得不到与之相符的价值体现,如中医手法复位骨折治疗费仅几十元钱,而如果进行手术治疗其医疗费少则上千元,多则上万元,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医院及中医师就放弃中医最传统的简、便、验的治疗方法而选择西医疗法,从而导致中医西化。

3.5 适宜的中医医疗技术得不到医疗保险政策的支持 由于中医的自身特点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而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却是重治疗轻预防,住院标准一直以西医为标准,使得许多具有中医住院治疗征象的病人无法收入院,白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此外,许多适宜的效果良好的中医治疗方法(如中药熏蒸、耳穴按压等疗效极佳的中医技术等),被误认为保健方法,不列入医疗保险记帐范围,从而制约了中医的发展。

3.6 与中医药有关的评审或者鉴定活动 如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中医医疗事故鉴定、中医师的继续教育、中医科研课题评审、中医医疗质量评估等,没有体现中医药特色,没有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

3.7 现行的对中医药制剂的管理,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 我国目前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不利于对中医药制剂的保护和利用。对中医药的秘方、偏方和验方的管理、利用和对院内制剂的管理没有体现中医药的传统特色。

3.8 假中医、中医推拿、针灸减肥充斥市场 目前,社会上许多无牌中医师、针灸推拿按摩减肥,街头巷尾处处可见,在水疗和按摩保健中心等非法的医疗机构中也处处可见,大多是没有资格的人员也在从事中医推拿、按摩、针灸等医疗活动,且假医假药假广告的泛滥,已严重败坏了中医的声誉,更使中医技术贬值。

3.9 中医管理体系不完善,人力不足 市卫生局中医处是我市唯一中医机构的行政管理处室,定编 5 人,目前到位 2 人,无论从制定政策法规、宏观管理,还是具体中医执法等正常管理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则,各区卫生局没有设立中医科,个别区卫生局学中医专业的科员尚未配备,影响中医事业的发展。

3.10 科研机构分散,绩效差 目前,我市有两所中医药研机构,市中医药研究所挂靠市中医院,几乎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市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挂靠市第二人民医院,硬件软件建设都受到牵制,难于发挥较好作用。

更多相关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五篇:深圳市中医药立法调研报告

【关键词】 深圳市;中医药立法;调研报告

中医药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华民族 5000 年灿烂文化的丰碑。岭南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群众基础良好。在国家和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正确指导下和深圳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有关部、委、办、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及深圳市卫生、中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中医药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中医资源配置有较大投入,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科教工作成绩斐然,中医行业管理力度加大,基础内涵建设得到夯实,中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管理体制改革、医德医风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部分指标处于全国或全省领先地位。

1.中医立法的背景

为了使我市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中医事业发展条例》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根据中医立法工作计划安排,2006 年 1 月 11 日至 18 日,市卫生局与市法制办联合组成调研小组,就我市中医事业发展现状、存在哪些法律障碍、立法需规范哪些法律关系等问题,采取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在市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道如下。

2.市内调研的基本情况

在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期间,各层面的中医从业人员均一致认为我市中医立法十分必要且非常急迫,就我市中医发展的现状、立法应解决的问题畅所欲言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想法,为《深圳经济特区中医事业发展条例》的起草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起草思路。

3.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中医医疗机构设置不足 现有的中医药资源和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我市仅有 3 个区设有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也只有福田区有 1 家,且规模很小,仅 30 张病床。各区中医药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严重存在,作为深圳面积第一大区的龙岗区,至今无一家中医院。

3.3 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编制及构成比例不合理 医院人员编制少,留不住人才,且现有人员构成比例不合理,有的中医院中医师的比例甚至低于西医师。

3.4 中医医疗收费过低 许多治疗效果很好的中医医疗技术得不到与之相符的价值体现,如中医手法复位骨折治疗费仅几十元钱,而如果进行手术治疗其医疗费少则上千元,多则上万元,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医院及中医师就放弃中医最传统的简、便、验的治疗方法而选择西医疗法,从而导致中医西化。

3.5 适宜的中医医疗技术得不到医疗保险政策的支持 由于中医的自身特点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而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却是重治疗轻预防,住院标准一直以西医为标准,使得许多具有中医住院治疗征象的病人无法收入院,白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此外,许多适宜的效果良好的中医治疗方法(如中药熏蒸、耳穴按压等疗效极佳的中医技术等),被误认为保健方法,不列入医疗保险记帐范围,从而制约了中医的发展。

3.6 与中医药有关的评审或者鉴定活动 如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中医医疗事故鉴定、中医师的继续教育、中医科研课题评审、中医医疗质量评估等,没有体现中医药特色,没有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

3.7 现行的对中医药制剂的管理,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 我国目前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不利于对中医药制剂的保护和利用。对中医药的秘方、偏方和验方的管理、利用和对院内制剂的管理没有体现中医药的传统特色。

3.8 假中医、中医推拿、针灸减肥充斥市场 目前,社会上许多无牌中医师、针灸推拿按摩减肥,街头巷尾处处可见,在水疗和按摩保健中心等非法的医疗机构中也处处可见,大多是没有资格的人员也在从事中医推拿、按摩、针灸等医疗活动,且假医假药假广告的泛滥,已严重败坏了中医的声誉,更使中医技术贬值。

3.9 中医管理体系不完善,人力不足 市卫生局中医处是我市唯一中医机构的行政管理处室,定编 5 人,目前到位 2 人,无论从制定政策法规、宏观管理,还是具体中医执法等正常管理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则,各区卫生局没有设立中医科,个别区卫生局学中医专业的科员尚未配备,影响中医事业的发展。

3.10 科研机构分散,绩效差 目前,我市有两所中医药研机构,市中医药研究所挂靠市中医院,几乎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市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挂靠市第二人民医院,硬件软件建设都受到牵制,难于发挥较好作用。

建议和意见

针对上述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各层面的中医从业人员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经整理,将主要的建议和意见归纳如下。

4.1 政府应当逐步加大中医经费的投入,立法应明确政府的投入比例,并随着财政收入的逐步增长而逐步提高投入比例,设置中医药发展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重点学科建设、科研立项、人才培养及基层中医发展等,并鼓励国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恢复深圳市中医药发展基金,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4.2 设立市中医药管理局和深圳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设立市中医药管理局为市卫生局的二级局,主管我市的中医药工作,区级卫生局应设有中医科。每个区至少设立一所中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区以上的综合医院应设置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床位数不低于医院床位总数的 5%。另外,中医医疗机构的业务用房、医疗仪器设备、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应达到国家和本省的建设要求。另外,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应当充分发挥中医作用。与此同时,整合资源,科技体制创新,将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和中医药研究所合并,成立深圳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科研机构。

4.3 加大人员编制,使优秀的中医人才得到足够的社会肯定,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4.4 各级政府应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捐献具有独特疗效的中医诊疗方法和有价值的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及偏方,并给予法律保护。

4.5 建立合理的中医价格体系,以体现中医技术价值和劳务价值。

4.6 将尽可能多的中医适宜诊疗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记帐目录,以促进中医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成果的推广。医疗机构自制的具有其特色的中医药制剂,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间调剂使用,并纳入医保范围。基本医疗保险应制定中医入院标准。

4.7 对于中医科研课题的立项和成果的鉴定、中医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评审、中医机构的评审及评估、医疗技术事故鉴定时应由中医专家来评定。此外,在评选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和药品目录评选范围的中医诊疗技术、中药制剂时,也应吸收中医药专家参加。

4.8 鼓励具有较高学术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名老中医、专家带徒授业。对于经结业考核及出师验收合格并取得出师证的中医药学徒,应给予足够的社会认可,并在晋升技术职称上给予肯定。加大中医药人员的再教育力度,多开展些有关中医学术研讨会,以促进技术交流。

4.9 对中药实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严厉打击假医假药假广告;单位或个人开办医疗性按摩、针灸及医疗美容等服务项目的,应当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发给执业许可证,其从业人员也应经卫生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资格后方可上岗。

4.10 由于深圳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人力资源,建议积极开展中医药学术、人才、技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双边、多边合作关系,借鉴、吸收国际现代医学成果及其他民族传统医学的精华,引进高新技术,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4.11 目前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许多省市都对中医药进行了立法,管理很规范,有很多值得我市借鉴的做法,建议起草小组去国内外学习考察,使我市的中医立法少走弯路,更具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人大、市法制办的大力支持,在市卫生局正确领导下,市食品药品管理监督局和政府相关职能局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做好中医立法工作。现在,我们通过市内外的广泛调研,为我市的中医立法收集了许多宝贵的素材和政策以及立法的建议,中医立法起草小组将根据此次调研的情况,围绕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听取和研究我市各层面对中医立法提出的意见,充分尊重市人大、市政协、市政府各部委办局的意见,并尊重中药生产经营销售企业、使用单位以及人民群众对中医立法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充分认证、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并认真吸取兄弟省市和周边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加紧《深圳经济特区中医事业发展条例》的起草工作,使该法规科学、管用、易操作,有力推进和保障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下载编制立法计划中选项问题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编制立法计划中选项问题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圳市中医药立法调研报告

    深圳市中医药立法调研报告 【关键词】深圳市;中医药立法;调研报告 中医药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华民族 5000 年灿烂文化的丰碑。岭南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群众基础......

    中医院编制情况调研报告

    中医院编制情况调研报告一、单位基本情况 1、单位名称、规格、等级,我院全称为沈丘县中医院,规格为股级,无医院等级。内设机构分别为内科、外科、中医科、中西结合科、急诊科、......

    地方行政问责制立法调研报告

    行政问责制是“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执政理念的体现,是建设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种制度创新,行政问责地方立法既没有规范的模式供遵循,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

    安全生产法立法调研报告

    《安全生产法》贯彻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尊敬的易主任、各位领导: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今天到消防大队调研《安全生产法》贯彻实施情况,首先,我代表县消防大队全体官兵和文......

    我国社会保障立法中的突出问题(汇编)

    社会保障法律是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立法等多种形式。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过程基本上可分为四个阶段:(1)新中国成......

    论我国引渡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论我国引渡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论我国引渡立法中存在的问题2007-02-10 16:48:13论我国引渡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内容提要:引渡制度作为一项国际司法协助的重要制度,不仅需要国际条......

    编制管理调研报告(全文5篇)

    编制管理调研报告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一些部门和单位对有关的政策法规认识不够,客观上增加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难度。目前,有些部门和单位不能站在大局的高度看问......

    中职学校编制调研报告

    中职学校编制调研报告 一、当前中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