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构改革之建议撤消工商行政管理系统
建议撤消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机构改革民间设想之一
作者:有为而治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政治文明建设也越来越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以人为本”体现着社会对人的尊重、对道德和法律的尊重;“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已经被各级政府所普遍接受。
然而,目前作为拥有60万在编人员的全国工商管理系统,其无论是对个体工商业户的收费,还是对企业的日常行政管理,都无法完全符合新时代的法制精神,国家赋予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职责,有的因和其他执法部门交叉,形成有利益就争,无利益就逃避的尴尬局面;有些毫无意义的管理已经阻碍了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国家应该尽快撤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其理由如下:
一、工商行政管理局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已经严重不适应法制环境下的市场经济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已经处于世界的前列,目前除通信、供电、金融等一些“国”字号垄断的领域外,基本上都实行了市场化,而市场化的经济干吗还需要政府指手画脚,政府长期以来对他们的管理真的是有效吗?大家不妨再回过头来看看,政府最有计划的时候,国家处于全面的短缺经济时代;“双轨制”时代让很多官家成为了富翁;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当今,才使得商品极为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工商行政管理”一词本身就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该机构成立的初衷,就是国家为了建立遏制市场经济发展的工具。计划经济条件下,每个经济组织都必须有一个婆婆,也就是各类主管局、委、办,而个体经营者被国家指定的婆婆就是工商行政管理局。现如今,企业的婆婆已经分别死亡了,而个体经营者的婆婆却依然健在,而且还愈加行使着自己不一定合法的权利。
我们的政府应该崇尚“无为而治”的理念,尽可能地避免把自己摆在管理者的位置上,只要不对社会产生危害的行为,我们的政府就没有必要去管理,以给老百姓营造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政府管理市场,远不如让市场自身调节来得科学。
目前的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假冒伪劣商品制造中心,我们随处可以接触到的假冒伪劣产品正在一些工商管理所的门前大量批发,给大众带来的是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只知收费而不去管理的印象,使管理者的诚信度受到损害。作为一个以被管理者提供费用养活自己的执法部门,怎么可能不在收费和管理之间权衡呢,在这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其实扮演着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角色,这样的管理当然无法做到公正了。
再说,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这几十万大军,一年组织查处的垄断、不正当竞争、假冒伪劣、走私贩私、传销和变相传销、合同欺诈案件,和这么多人的物质消耗能成正比吗?以“经济卫士”自称是否有点言过其实?
耐人寻味的是,作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要说“作用”最大的时候,应该算是改革开放之初了,那时候的“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真的打击过很多小商小贩,最典型的要数芜湖市的“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久了,要不是邓小平先生数次提到他,恐怕他还要在牢里多待一些日子呢。
有人戏称,工商行政管理越薄弱的地方,其民营经济发展也就越快,反之亦然。
二、对个体工商业户的收费有政府歧视的嫌疑,并使该系统人员数量急剧膨胀
去年,全国人大决定五年内在全国取消农业税。一年后,已经有25个省市自治区取消了农业税,明年全国将不再有农业税,这体现了国家对农民的尊重。
目前的工商管理费收取的对象是个体工商业户,而作为有着一定实力的法人则不需要交纳该项费用,这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岐视政策的执行,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损坏
了工商的形象,耗去了基层大部分的精力,使得工商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能。国家应如取消农业税一样尽快取消工商管理费,以充分体现个体工商业户在经营活动中所享有的平等地位。
其实,作为个体工商业户,一般经营规模较小,绝大多数处于养家糊口的阶段,在社会中一般处于弱势群体,在收费的合法性都受到百姓质疑的情况下收取他们的管理费,往往容易引起对抗性的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目前,个体工商业户如果月营业额达不到一定的标准,就连被老百姓说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都不需要缴纳了,这一措施在为千千万万个体户减轻负担的同时,也降低了税务部门的征收成本,是政府和个体经营者双赢的举措。而个体工商业户还要按照不低的比例上缴工商行政管理费,不知道国家有关部门是如何考虑的,征收税款和收取管理费,哪一样更能让百姓接受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三、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一些无效管理,已阻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最为典型的要数对工商注册的管理了。一些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如果不是需要有严格准入制度的行业,只要不是国家明令禁止的领域,为什么需要国家职能部门批准?如果对一些经营小商品的行业不进行工商注册,他们会对社会构成什么危害呢?如果一个专门修理皮鞋的作坊,顺带卖一些鞋垫、鞋油之类的,如果注册的经营范围中没有销售这一项,对社会会带来危害吗?
一些具有较先进管理理念的国家,大部分企业是不需要到工商注册、审批、登记的,有的可以在商会注册,有的是在法院注册,都是简单的注册;很多中小企业不用登记,普遍实行备案制;个体经营者作为自由职业者,劳动是自由的,根本不用登记。而我国实行的是普遍登记制度,不论你是限制性发展行业、需要有严格准入标准的特种行业还是个体工商业户,都要进行注册登记。这样,一方面加大了工商系统自身的工作量,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也扩大了收费的需求,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另一方面这种普遍准入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劳动和创业的自由,阻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与其他部门重叠的职能,应让位于更有权威性的部门
职责的重叠,是导致政府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的一大根源,有利益的事情大家抢着去管,没有利益的事情又相互推诿,这已经严重地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作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和其他部门职责重叠的最多,而这些部门却一般都有着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较之工商管理系统的条例显然更具有权威性。
(一)商标的注册和管理应该划归国家知识产权局
商标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和专利具有极为相似的功能,均应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而今,国家知识产权局却只负责专利权的审批,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商标权的审批让给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去负责,这不能不说明我国政府对商标权的不够重视。
(二)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份内事
目前,我国查处假冒伪劣商品的职责实行的是分段管理办法,即质监部门负责生产领域,而工商部门负责流通领域。
我不理解国家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样来划分职责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作为专业的质量技术监督机构,执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有着较强的专业设备和专业技能,而国家愣是不想充分发挥该部门的作用,非得让他们把自己的职责让一半给那个不够专业的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去查处。我不知道会不会有哪一天我国会把刑事案件也以昼夜划的标准分段让公安和哪个部门分别侦破。
(三)交易管理职能应该转移给商务管理部门
对于市场竞争、公平交易等行为的监督,查处垄断经营和不正当竞争,应该由商务管理
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即将出台的《反垄断法》负责管理,国家没有必要在商务部以外还要设一个工商行政管理局,要么就应该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行使商务部的权力。
(四)传销及合同欺诈行为,应由公安机关查处
传销和变相传销及合同欺诈,属于经济犯罪行为,应由公安机关组织侦查,情节严重并构成犯罪的,应由法院进行审判,以达到威慑犯罪分子的作用。靠行政管理手段、罚款措施来遏制该类犯罪,只会让该类犯罪活动愈演愈烈。
(五)消费者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应和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完全脱钩
作为国家规定应为纯民间机构的消费者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其收取的会费,一直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另一个收入渠道,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从而导致了各地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变相强行要求法人及个体工商业户缴纳会费,以满足他们的部门利益。如果不让消费者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和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尽早完全脱钩,这种有损于政府形象的收费就永远无法停止。
五、人员的安置问题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人员进行合理分流,妥善安置工商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作为仅有的几个正部级局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就其有效职能来说,级别实在是有点高了。高级别的职能部门必然会水涨船高地衍生出更多的二级局、司,使机构和人员进一步膨胀。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处于最基层的工商管理所的数量,恐怕已经在全国各执法系列的各类站、所中名列前茅了。而过多的基层执法单位,必定不利于“依法治国”的实施。国家可以从降低总局行政级别做起,大力精简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内的机构,冻结工商系统一切理由的新设机构和人员进入。
(二)依照职责将相关人员划转到新的部门
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在将一些职责移交其他部门时,可以将相关人员一并移交,一方面这些人员通常有着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新单位在增加职责后也需要增加人员,让有经验的同志继续从事熟悉的工作,比在社会上招收新的工作人员来得经济、实用。
(三)鼓励现有人员改变身份,加入“两协会”
从政策上鼓励现有人员放下身段,志愿加入个体劳动者协会、消费者协会,国家可以赋予“两协会”更多的职能,让“两协会”充满活力,充分发挥“两协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协调作用。
(四)鼓励工作人员提前退休或自主就业
一是国家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现有人员自主就业;二是从物质上鼓励有公务员身份并符合退休条件的人员提前退休;三是利用机构撤消后遗留下的办公楼和设备,组建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咨询公司、中介公司等。
(五)部分市场管理人员可直接转入市容执法部门。
(六)其他部门在招收公务员时,国家应给予该系统分流人员以一定的政策照顾。今天我在这里提出撤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理由,必然会引起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强烈不满。但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一些机构必然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淘汰或被重新组合。我们期望政府管理经济的部门越来越少,管理方式越来越人性化、科学化,让共和国的纳税人在宽松的环境下快速成长,让中国的企业迅速做大做强,让中国快速强大。
第二篇:撤消乡镇一级政府 切实搞好乡镇机构改革
乡镇是我国 社会 的基础。乡镇机构是 农村 经济 建设和社会 发展 的组织者。乡镇机构建设和运行能否适合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是关系到我国 政治 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大事。为了探索乡镇机构改革的途径,笔者根据多年的乡镇工作实践和对乡镇机构改革的思考,就搞好乡镇机构改革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现行乡镇机构存在的 问题
应该肯定,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现行乡镇运行机制在一定的 历史 时期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毋用讳言,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现行的乡镇行政运行机制与当前农村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其表现有:
1、养了不少不该养的人。目前 乡镇机构繁多,一般乡镇各种机构都在25个左右,多的有三十多个。有的地方上面有什么机构,下面也设了什么机构,甚至有的上级部门的下属机构也在乡镇设立对应机构,有的上面一个机构,下面还设立了多个机构的问题,如农业局就在乡镇设立了五个机构,名为“农业五站”。每个机构少则3-5个人,多则3-5百人(中小学)。在人员安置方面,乡镇便成了收容所,不管你有没有编制,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派遣的人你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那些有门路的人就钻这个空置,想方设法找主管人事的领导批条子向乡镇安置七大姑八大姨,甚至有人借此受贿敛财,搞得乡镇人满为患,严重超编。一个乡镇(包括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县、市、区财政供养人员,有关执法部门自请的靠本单位创收(有的是非法创收)发工资的临时人员)总数少的3-4百人,多则上千人。乡镇人浮于事,干部无所事事的问题在乡镇机构中普遍存在。
2、收了不少不该收的钱。由于乡镇机构人员膨胀,造成了县、乡财政不堪重负,因而普遍出现了拖欠教师、干部工资的问题,有的地方教师、干部长年拿不到工资。为了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地方就给在乡镇的下级部门下达经济指标,完成任务方可发工资,就连政法系统的公安、法院、检察院都不放过,交警、林业、交通 等执法部门更是想尽一切办法搞钱。因而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向农民(包括被执法对象)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问题,加重了群众特别是农民的负担,引发了农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加剧了农村社会的不安定。另一方面,上级下达乡镇的财税任务(本应该由财政、税务部门完成的任务强压给乡镇政府)在违背经济发展 规律 和合理的增长率的情况下,每年以两位数的幅度增加。这样巨额的任务大大地超过了乡镇实际税(财)源和承受能力。为完成任务,乡镇政府只得照搬上级的一套,把任务分解到村一级。村里为了完成任务,就把任务分解到村小组,村小组就分解到农户。农民有意见,乡镇、村组干部强的就想方设法哄骗和强迫农民完成,农民不配合,因此就出现了牵猪、扒粮、强行扣除农民的农副产品销售款等问题,引发了不少恶性事件。软哄硬抢还是收不到的,乡镇、村组干部只好硬着头皮借债交税以完成任务,引发了乡镇、村、组债务问题,有的乡镇债务高达数百万元,村级债务高达数十万元,而且债番息,息上加债,形成恶性循环。
3、做了不少不该做甚至违法的事。一是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而沿用过去惯用的那套行政命令的做法,直接插手 企业 和农民的生产经营具体事务,干涉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要企业或农民做这做那。有的领导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如某某地方左一个亩工程,右一个万头工程,劳民伤财,加重了乡镇、村的财政和农民的负担,搞得干部群众怨声载道。二是承担了很多由专门执法部门担当的工作。如在财税工作上不是主要发挥财税部门专门人员的作用,而把乡镇干部当成了财税征收的骨干力量。因而出现了无执法权的非财税乡镇干部收税的违法问题。不仅“乡官当税官”,乡官还要当交警,在没有任何执法权的情况下管理集镇的交通;当警官在没有任何执法权的情况下管治安;而且在不少工作中还要书记挂帅、一把手负总责,违法的事干起来还头头是道。由于乡镇干部自己底气不硬的违法干多了,与群众发生矛盾的概率大大增加,群众因此把矛头对准乡镇政府和乡镇干部,直接造成了群众与政府的对立。
4、该做的农民群众需要帮助的事又无能为力。目前乡镇的运行机制说是条块管理,有的条管的范围多一点,有的则少一点,但实际上关键部门和经济状况较好的部门则基本上是条管。由于这些部门人事、财政、财产权均不在乡镇,他们根本不听乡镇政府的。乡镇政府有什么工作要他们配合,不是凭工作,而是凭关系,因而出现了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反拍乡镇部门负责人马屁的怪现象。由于乡镇对这些部门缺乏控制能力,这些部门有什么问题,乡镇政府拿他们基本没有办法,如供销社卖假化肥,学校、医院、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工商部门乱收费,派出所、交警队、林业检查部门乱罚款,农民群众找政府,乡镇政府除了做点解释工作外根本无能为力。群众看见乡镇政府只知道收农民群众的钱,不能为农民群众办事,因而逐步产生了对乡镇政府的怨恨情绪。只要有什么事件一带动,他们就敢冲击乡镇政府机关,有的还酿成了重大的群体事件。
说实在的,农民有困难找你政府是没有错的,政府理应帮助解决,但乡镇政府又没有这方面的职能,更不能罚款、抓人、打人、关人,只能用繁琐的党纪处分,甚至大一点的处分还要上级纪委说了算,力量显然非常苍白。所以在群众眼里,乡镇一级政府显得无能至极。由于现在的乡镇大部分机构都是向农村群众伸手“要钱、要粮、要命(计划生育)”的,那些为人民服务的机构如学校、医院也多是变着法子掏农民群众的腰包,为农村群众办的实事寥寥无几,因此农民群众眼中,乡镇机构只有索取,没有付出。乡镇政府更是无权又无钱,不能为群众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时间一长,群众厌气转向了基层政府,加上乡镇政府本身事实存在的问题,人们对乡镇一级政府逐渐失去了信心,并且这种情绪正在朝迁怒上级政府甚至中央政府转化。为了表达自己的厌气甚至愤怒,他们正在通过各种合法甚至非法的形式向政府发难。如长期、大量组织群众集体越级上访;组织大面积抗粮、抗税、不履行计划生育等正当义务;组织农村宗族房股势力甚至黑、恶势力对抗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任意践踏村镇建设规划等国家和政府在农村基层实行的 法律 法规;公然组织群众打砸政府机关或执法部门,殴打政府工作人员,故意堵塞交通,扩大事态 影响 等,向政府发难的程度还有日益升级的趋向,造成了非常不良的政治影响甚至国际政治影响,有的还引发了局部的社会动荡。
第三篇:昆山工商行政管理系统
昆山工商行政管理系统 “五五”普法工作规划
为了进一步增强昆山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法治观念,切实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根据国家、省及昆山市“五五”普法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局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昆山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五五”(2006年至2010年)普法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关于“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强化依法行政知识培训”的要求,紧密围绕工商行政管理的中心工作,以推进昆山工商系统依法行政为核心,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干部职工和行政相对人的法律素质,为全面建设“监管工商、服务工商、法制工商、创新工商”,构建和谐工商,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总体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体干部、职工法律素质,提高法律在调整管理关系中的基础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依法决策、依法治理的观念,提高依法监管和服务社会的水平。努力实现由提高干部职工法制观念到增强法律素质的转变,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由一般性学法用法到全方位推进依法行政的转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提高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继续深入学习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和党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学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学习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努力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培养干部职工现代法治观念,增强干部职工学法、用法、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注重提高广大工商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水平,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能力。
(二)紧紧围绕工商行政管理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的理念。积极面向管理和服务对象,广泛宣传与工商行政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和契约自由、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等市场经济基本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市场主体依法生产经营和管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重信誉、守信用、讲信义的良好风尚。
(三)加强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妥善处理学法与用法的关系,以依法履行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职能为重点,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进程。同时加强反腐倡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
- 2 -
四、普法学习的主要内容
全体干部职工都要认真学习宪法、国家基本法律、法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行政执法业务技能,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努力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具体学习内容是:
(一)宪法、国家基本法律及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相关文件。包括:《立法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国家赔偿法》、《公务员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以及国家在“五五”期间公布施行的其他基本法律。
(二)工商行政管理基本法律、法规、规章。包括:《民法通则》、《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商标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担保法》、《拍卖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外资企业法细则》、《个人独资企业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商标法实施条例》、《广告管理条例》、《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直销管理条例》、《禁止传销条例》、《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及相配套的工商行政管理规章。
(三)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结合行政执法工作的实际,着重学习与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有关的法学基础知识,重点包括: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行政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公司法学、竞争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等法学基础理论知识中的有关内容。
- 3 -
(四)工商行政管理基本业务技能。包括:调查取证、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实施行政处罚、做出行政许可、受理消费者投诉、主持行政调解、做出行政答复、举行听证会、办理行政收费、审理行政复议、参加行政诉讼等。
根据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和省局的统一部署,昆山局可于每年年初公布要求全系统学习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目录。
五、普法活动的原则
(一)服务大局原则。紧紧围绕 “十一五”规划和工商行政管理中心工作,切实抓好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的各项任务,力求全面提高干部职工法律素质及依法监管水平,服务于“法治昆山”建设的顺利实施,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服务于社会的和谐进步。
(二)以人为本原则。以提高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法律素质,依法维护广大经营者、消费者合法利益作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引导、开展群众性法制文化活动,宣传与经营消费密切相关的工商法律法规,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监督管理中引导群众,在服务群众中教育群众,并以群众对工商法律知识的接受度作为法制宣传效果的评价尺度。
(三)求实创新原则。研究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两个率先”是对工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把握全社会对工商法制宣传教育的现实需求,探索工作的内在规律,转变工作观念,倡导并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创新工作思路、创新组织机制、创新方法手段。
- 4 -
(四)分类指导原则。把重点对工商执法人员的学法用法活动与行政相对人的法制宣传教育相结合,把握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的特点,研究确定不同的法制宣传教育的目标要求和重点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提高工作针对性;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考核评估,杜绝形式主义,确保工作实效。
(五)学用结合原则。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认真组织实施《法治昆山建设纲要》,推进“法治昆山”建设,努力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推动依法行政工作,以依法行政工作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把社会主义道德观的要求贯穿到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积极引导行政相对人遵纪守法、明辨是非、明礼诚信。
六、普法活动的组织
“五五”普法活动原则上以昆山局机关科室、分局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科室、分局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参照当地政府部门的要求,结合省局苏州局规划和本规划进行细化落实。昆山局将根据省局公布的学习篇目,确定公布学习内容,提出学习要求,制定学习目标。各单位要按照昆山工商局的统一部署开展学习。为了更好地促进学习,各级工商部门都要对本单位、本系统干部职工的学法情况及时进行检验。昆山局还将充分利用省局“红盾杯”法律知识竞赛的平台,推动和促进全系统普法学习活动的开展。
七、普法活动的形式
普法活动以自学为主,各地可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专题辅导、举办学习讲座、研讨会、交流会、演讲会、报告会、- 5 - 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组织学习。有条件的还可利用局域网开展远程辅导,还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安排干部脱产或半脱产轮训,使个人自学与课堂教学,分散自学与集中辅导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学习的实效。
八、基本要求
全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开展普法活动的重要意义。要将普法学习作为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队伍思想道德建设、业务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切实抓紧抓实。要学用结合,全面、准确地理解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精神实质,掌握宪法、国家基本行政法律法规和职位需要的专门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严格依法行政。
(一)领导干部学法要制度化、规范化。要继续完善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坚持有针对性的组织法制讲座、法律培训和考试制度及重大决策前法律咨询审核制度,不断完善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使各级领导干部逐步做到依法决策、依法执政、依法管理,带头学法用法,为全体干部职工学法做出表率。
(二)加强公务员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要培养公务员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需赔偿的观念;行政执法人员要带头学法用法,着力提高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文明执法能力,确保工商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要组织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法律专业学历教育,使其能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公正、高效执法的能力与水平;加强公务员廉政法制教育,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三)建立完善公务员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根据《公务
- 6 - 员法》和《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将公务员学法、用法情况与公务员考核、评议结合起来,作为公务员任职、晋级的一项重要条件。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法律知识的培训、考试、考核制度,每位公务员每年学法时间累计不少于80学时,其中集中培训不少于40学时,确保每年不少于15天的法律知识更新学习培训。一般公务员学习的重点是: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依法行政的基本原理;宪法和规范我国公共行政管理的法律,包括《公务员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行政执法人员学习的重点是与本职岗位相关的工商行政管理常用法律法规和执法基本业务技能知识。继续推进公务员法制培训和考试工作,(四)建立健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各业务条线、业务部门是法制宣传教育重要职能部门。应侧重部门行业相关专业法的宣传和普及,运用各种手段和途径面向行政执法人员和行政相对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党组、人教部门,要结合对公务员的管理,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当将基本的法律知识和与业务有关的法律知识教育列入培训课程。
——法制部门应当统筹法制宣传教育内容的总体安排,加强对法制人员法律知识培训、考核。
——注册登记、企业管理、外资登管、个私、市场合同、商广、公平交易、消保,个私协会、消费者协会等部门应当结合各自职能,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向行政相对人普及工商行政管理相关法律知识。
- 7 -
九、普法成果的检验
建立健全法制宣传教育评估考核机制,完善评估考核体系。昆山局每年对各科室、分局组织一次法制宣传教育综合考核验收,专项工作随时组织检查验收,促进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的落实;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行领导、组织、指导和考核监督的职责,做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有五年规划,有计划,有工作部署,建立健全监督与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开展和阶段性总结表彰工作。到二○一○年,昆山局将对各科室、分局在“五五”期间普法活动进行检查的基础上,对全系统贯彻落实“五五”普法规划的情况进行全面总结验收。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干部职工和行政相对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工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是实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实现“监管工商、服务工商、法制工商和创新工商”的重要法制保障。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高度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把它纳入本系统工商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和监督,确保昆山工商系统 “五五”普法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
OO六年十一月八日
- 8 -
第四篇:山东工商行政管理系统
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
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工作规范(试行)
(征求意见稿)
为加强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现代化建设,促进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工作扎实深入开展,建立规范有序的网络商品交易秩序,推动全省网络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领导
(一)保障措施。
各级工商机关要高度重视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强化人员、经费、物资等保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将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工作列入对辖区单位工作考核和评先树优的重要内容。
(二)职责分工。
各级工商机关相关机构既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又要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市场管理机构(网络监管机构)负责辖区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工作的组织协调;其他相关职能机构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工作的指导、推进和落实;基层工商所具体负责辖区网络经营主体的建档、巡查和指导,监督落实有关管理措施,查处有关网
络违法违章经营行为。
(三)人员配备。
各级工商机关和基层工商所应分别至少配备一名熟悉市场监管业务和信息化技术的专职或兼职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工作人员,并制定网络商品交易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
(四)工作部署。
每制定下发工作方案,对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工作进行部署。实施重点突破和典型引路,积极开展监管工作试点,培育辖区工商机关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工作和网络经营主体先进典型,组织开展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全面展开。
(五)设备配置。
各级工商机关和基层工商所要分别配备至少一台性能较好的网络商品交易监管专用计算机,并开通互联网(或安装无线上网卡),同时配备打印机、传真机、照相机等相关器材,还要适应查处网络商品交易案件的需要,根据本地条件购置相应电子证据取证设备,以保障网络经营主体搜索建档、巡查监管、执法办案等工作的高效开展。
(六)督促检查。
各级工商机关要经常基层一线,对辖区单位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工作开展深入调研,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各项工作措施落实。
(七)部门协作。
各级工商机要加强与辖区公安、通信管理、联通、移动、电信、铁通、网络技术服务企业等部门、单位的联系和协作,及时沟通相关信息,积极争取支持配合,提高监管效能。
二、学习宣传
(八)业务学习。
采取集中授课、以会代训、以案说法、集体讨论、经验交流、实地观摩等多种形式,以电子商务基本知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网络商品交易执法办案、网络商品交易监管系统操作应用等为主要内容,对网络商品交易监管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切实提升网络商品交易监管能力和水平。将总局《办法》纳入学法普法计划,组织开展全员学习,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带头学。
(九)社会宣传。
各级工商机关要通过发放宣传单、召开座谈会、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向辖区内网络商品及有关服务经营者广泛宣传《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使其了解网络经营行为规范和法律责任,引导其自觉诚信守法经营。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有关网络商品交易监管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时报道本地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工作动态和成效,为网络商品交易监管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十)消费教育。
积极向消费者普及网络购物和网络交易安全知识,并根据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和受理投诉举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发布消费警示,提高网络消费维权意识,引导科学安全网购,促进网络交易发展,保障网络消费安全。
三、软件应用
(十一)系统操作。
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工作人员应详细掌握“山东工商网络商品交易监管服务网”和“山东工商网络商品交易监管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一网一平台”)的各个组成模块及其功能,并能够熟练操作使用“一网一平台”开展网络经营主体经济户口数据导入、搜索、建档、巡查、办案和信息报送审核、邮件通知收发等工作,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实现“以网管网”,不断提高监管效能。
(十二)系统维护。
各级“一网一平台”操作人员要妥善保管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平台登录用户名及密码,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和内外网隔离规定,确保有关资料数据安全。做好网络技术支持、保障和系统、设备维护管理工作,定期对外网进行清理杀毒,保持系统运行正常。
(十三)定期登录。
各级“一网一平台”操作人员在每个工作日至少登录“一网一平台”一次,查看上级通过系统发布的动态、通知、通报、邮件等信息,及时处理有关业务和反馈有关情况,实现全省一体、上下联动、高效运作。
(十四)数据导入。
各市局应及时将本地经济户口数据库中的新增和变更数据导入网络商品交易监管信息系统,原则上每两个月不少于一次,导入数据要准确、全面。辖区各单位要按照属地监管原则,及时完成本地经济户口数据的认领排查和搜索建档工作。
(十五)搜索监测。
县级工商局或工商所网络监管人员要运用系统提供的搜索引擎对导入的经济户口数据进行搜索监测,至少每两个月对新导入经济户口数据全部搜索一次,每年3月底前对以往导入的经营主体全部搜索一次。各工商所按照属地监管原则,对搜索监测数据及时进行认领排查和录入建库。同时,要结合登记注册、日常巡查、年检验照、申诉受理、案件查办、实地走访、部门提供等途径,全面摸清辖区内网络经营主体的数量、类别、规模等情况。
(十六)主体建档。
基层工商机关要将通过上述途径收集的辖区内从事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其它经营主体(具体包括网络商品交易和服务提供商、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络接入、域名注册、服务器托管、电子支付、虚拟空间租用、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等)全部在系统中建立经济户口档案(包括官网、平台、网页、网店等类型),准确、全面记录网站名称、网址、类型、IP地址、ICP/ISP许可证号、主办者、经营范围、服务器机房地址、经营地址(住所)、接入服务提供商、开办日期、联系方式、电子邮箱等数据信息,同时建立辖区网络商品交易平台和企业官方网站的分类管理书式登记台帐。
(十七)数据管理。
要根据日常监管情况不断维护完善网络经营主体经济户口数据库,数据项目不完整不准确的要及时进行补充修正,经营主体情况发生变动的要及时予以更新,对新发现的
尚未建档的网络经营主体要及时录入,网站(网页)已关闭或停止使用的要及时注销,以确保网络经营主体建档数据信息准确、完整、有效。
(十八)平台报送。
监督辖区平台经营者索要和审查网店身份资料,建立网店档案和登记台帐,详细记录网店的登记信息或其姓名、住址、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实名登记信息,并通过系统及时报送网店登记资料和有关统计资料,网络监管人员要及时将其导入数据库。
(十九)统计分析。
网络监管人员在每个月末对辖区各单位网络经营主体搜索、巡查、建档、营业执照信息公示、自然人经营者身份信息标记、网络违法案件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报本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并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通过监管系统向基层通报。
(二十)信息发布。
各地要主动、及时上报有关信息(包括图片信息、工作动态、典型案例、警示信息、行业资讯、监管信息、工作交流等各类信息),上报的信息应具有实质性内容,用语准确,格式规范,并经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工作负责人审核把关。各级“一网一平台”操作人员对下级机关上报的信息要及时审核处理,符合要求的及时逐级上报省局,省局操作人员要及时审核,符合要求的及时发布。
四、日常巡查(二十一)巡查方式。
采用网上巡查与实地巡查相结合、日常巡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定期巡查与不定期巡查相结合、定向巡查与非定向巡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网页浏览、关键词搜索、现场检查、经济户口信息比对等途径,对辖区网络经营主体开展全面巡查,实施动态监管。
(二十二)巡查重点。
网络巡查监管的重点对象是辖区网络经营主体开设的交易型网站(B2B、B2C、C2C等网络交易平台)、重点商品信息发布网站(特别是提供医疗、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化工产品、品牌服饰、电子产品等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公共安全的商品信息服务的专业广告网站)、发布商务信息较多的综合性信息网站以及其他需重点监管的商品经营主体的网站(网页)。
(二十三)信用监管。
积极探索实施网络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制定完善信用指标体系,全面归集各类信用信息。根据守法诚信情况,将网络经营主体划分为A级守信主体、B级警示主体、C级失信主体、D级严重失信主体。建立健全信用激励、信用预警、失信惩戒、严重失信淘汰机制,根据网络经营主体信用度和行业风险度以及监管工作实际,合理确定巡查频率,制定分类监管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巡查,实现科学有效监管。
(二十四)巡查内容。
重点检查网络商品交易经营主体资格、经营行为以及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和履行《办法》赋予义务的有关情况,具体
包括:具备登记注册条件的经营者是否依法办理了工商登记注册,是否擅自改变营业执照核准登记的有关事项;已登记网络经营主体是否按照规定在网站主页面或者从事经营活动的网页醒目位置公示营业执照登载信息或其营业执照的电子链接标识;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是否对暂不具备工商登记注册条件,申请通过平台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自然人身份进行审查,并加载真实合法身份信息证明标记,是否制定交易规则、交易安全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良信息处理等有关规章制度等;经营者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违法广告、不正当竞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和企业名称权、销售假冒伪劣和违禁商品或提供禁止性服务等违法违章行为;经营者提供的电子格式合同条款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等。
(二十五)巡查记录。
网络商品交易巡查工作结束后,要在监管信息系统中如实、全面地记录本次巡查的有关情况,包括是否公示营业执照登载信息、是否存在违法违章行为以及处理措施等,以随时更新完善网络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必要时应截取有关页面制作成图片文件,作为巡查结果附件上传。
(二十六)结果处理。
对巡查中发现存在违法违章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对网络经营主体相应做出提示、警告、告诫、责令限期改正等处置措施,并加强后续跟踪回访检查,确保监管规范到位。需要立案查处的,应做好相关证据的采集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报请立案查处。
(二十七)行政指导。
采取提醒、建议、引导、警示、告诫、约谈等方式,积极指导、监督辖区网络交易平台与网店经营者签订网络服务协议,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经营资格审核登记、签订经营协议、自然人实名登记、商品准入、交易安全保障、投诉举报处理、消费纠纷和解和消费维权自律、商品和服务信息检查监控、不良信息报告处理等制度,完善自律措施,规范经营行为。要督促符合条件的网络经营主体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注册。
(二十八)培育扶持。
与辖区内重点网站建立定期联络制度,经常上门走访,了解网站经营情况,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同时发挥职能优势,积极建言献策,整合各方资源,提供帮扶建议,引导支持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行业门户网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网络创业,鼓励行业自律,促进辖区网络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做大做强。
五、执法办案(二十九)执法重点。
及时发现和查处辖区网络经营主体存在的虚假宣传、商标侵权、违法广告、无照经营、欺诈交易、不正当竞争、销售劣质和违禁商品、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网络传销以及未公示营业执照登载信息等不履行《办法》规定义务的违法违章行为,有效净化网络市场环境,维护网络交易秩序。
(三十)执法规范。
依法办理网络商品交易案件,严格遵守行政处罚的相关
要求,做好相关证据特别是电子证据的采集工作(包括检查、保全、固定、提取、确认和保存、运输等),做到程序严谨,证据确凿,事实清楚,定性准确、适用法律正确,处罚措施得当,案卷资料规范,并按照规定发布有关案件信息。对按规定应当移交公安机关和其他部门、其他地区工商机关的案件线索要及时移交,并积极配合查处。
(三十一)执法方式。
查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违法行为要注重社会效果,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预防与惩戒相结合、整顿与规范并重,对轻微违法行为,采取提示、告诫、警告、责令限期改正等措施,督促改正违法违规行为;逾期不改正的,依法予以处罚。对违法情节严重的网站,应当依照有关规定提请通信管理部门责令暂时屏蔽或者停止接入服务,直至关闭该违法网站。
(三十二)案件登记。
及时收集本级工商机关查办的网络商品交易案件信息并建立登记台帐,记录案件来源、违法企业、违法行为、主办人、结案时间、查扣物资、案值、罚没款数等内容,并及时录入监管信息系统的违法案件信息中,同时积极选择上报典型案例,每市每年报送不少于2件。
(三十三)申诉受理。
多方位开辟网络消费维权渠道,对群众反映、上级交办或其他部门移交的网络商品交易申报举报和案件线索,按照工商系统内部机构职责分工及时分流,认真调查,积极处理,按要求及时向交办、移交单位和举报人反馈查处情况,并建
立申诉举报和案件线索受理记录,详细登记受理时间、受理人员、申诉举报内容、调查处理结果、反馈情况等,并做好统计分析。
第五篇: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
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
人员着装管理规定
第一条: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下发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着装规定的通知》(工商办字[2000]第38号)和《关于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整顿统一着装的通知>的通知》(工商办字
[2004]第20号)以及财政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财行
[2005]242号、工商办字[2005]第210号和工商办字[2006]19号文件精神要求,为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规范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着装行为,严格执法管理秩序和执法环境,树立“仪容严整、着装整齐、举止端庄”的执法人员的仪表形象,结合系统实际,特制定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着装管理规定。
第二条: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着装,是指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按照规定,穿着全国统一的2005式工商制式服装,佩戴统一的工商标志,原有的工商制服和标志从2006年7月1日起停止使用。
第三条:着装人员范围
工商制服的着装范围为省、市(含开发区)、县(含县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含工商所)的正式公务员和省局批准着装的其它工作人员。
第四条:着装标准
工商行政管理着装人员必须按本规定着制式工商行政管理服装,佩戴工商标志,保持仪容严整、着装整齐、举止端庄的仪 1
表形象。具体的服装种类及着装标准如下:
(一)帽子
男性着装人员为春秋、冬季和夏季大檐帽两种,分别与相应季节的服装配套佩戴。佩戴时,大檐帽前缘与眉同高,大沿帽帽墙黄色装饰带应平整,与帽沿成水平状,风带应放入帽内并固定。女性着装人员为卷檐帽,一年四季均可佩戴。佩戴时,卷檐帽前缘稍向后倾,略高于眼眉,但最高不超过4.5厘米。(寒区男、女性戴冬帽时,护脑下缘应当距眉一至二指)。
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着装时,应当戴制式工商帽(除不宜戴帽外)。在室内脱帽后应将其挂在衣帽钩上(帽徽朝下)。立姿可以将帽用左手托夹于左腋下(帽顶向体外侧,帽徽朝前)。
(二)春秋、冬服
穿着春秋服、冬服时,必须配套穿着长袖内穿衬衣(冬季着制式毛衣除外),并扎系制式领带。一般情况下,男同志应扎系蓝色领带,女同志应扎系红色领带。
(三)长、短袖衬衣
男、女着装人员夏季着长袖外穿衬衣和短袖立领衬衣时,应与夏裤配套穿着,下摆必须扎在裤腰内,并扎制式腰带,系制式领带;着短袖翻领衬衣时,下摆不得扎入裤腰内,女性着装人员应与女裙配套穿着。
(四)防寒服和中长大衣
穿着防寒服和中长大衣时,应将所有衣扣系好,并内穿制式冬服或春秋服。
(五)工商标志
1、领花、帽徽的缀订。穿着春秋服、冬服和短袖翻领衬衣时,必须缀订领花。缀订时,领花的中心点与衣领角边缘左右应相距约2厘米。帽徽分为大小号两种,男性大檐帽缀大号帽徽,女性卷檐帽缀小号帽徽。
2、肩章的佩戴。穿着春秋服、冬服时,应佩戴双斜角硬肩章;着长、短袖外穿衬衣时,应佩戴双斜角软肩章;着防寒服时应佩戴单斜角软肩章;着中长大衣时应佩戴单斜角硬肩章。
3、胸徽的佩戴。胸徽应佩戴在制服左上兜正上方或者相应位臵。春秋服、冬服佩戴铜质胸徽,夏服、防寒服和中长大衣佩戴树脂胸徽。
第五条:着装要求
(一)着装时机和场所。在规定工作时间内,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上岗或外出执行公务时,必须按规定着工商行政管理制服(外出执行公务时必须佩戴帽子)。
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着装人员在参加工商系统正式会议及参加重大活动或集会时,必须按要求统一着制式服装。
(二)工商行政管理着装人员应按规定,不同季节着相应制服。
季节换装时间为:春秋装3月15日至5月14日,9月1日至10月31日;夏装5月15至8月31日;冬装11月1日至3月14日。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着装:
1、非公务、非工作时间一律不得穿着工商行政管理制服;
2、到经营性场所消费的;
3、女性工商行政管理着装人员怀孕后体型发生显著变化的;
4、因涉嫌违法违纪被停职、接受审查的;
5、辞职、调离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被辞退、开除公职的;
6、其他不宜或者不需要着装的情况。
第六条:执法着装时应严格遵守下列规定
1、扣好衣扣,不得歪戴帽、披衣、敞怀、挽袖、卷裤腿。
2、夏服、春秋服、冬服不得混穿,制服与便服不得混穿。
3、穿着工商制式服装时,男同志不得留长发、大鬓角、剃光头或者蓄胡须;戴帽时,头发不得外露到帽沿外2厘米。女同志不得系扎围巾,不得染指甲、染彩发、化浓妆;不准戴外露饰物。
4、着装时应当举止文明。不得边走边吃东西、扇扇子;不得背手、袖手、插兜、搭肩、挽臂、揽腰;不得嬉笑打闹、高声喧哗;不得席地倒卧;不得在公共场所以及其他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
5、应当佩戴胸徽并随身携带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统一制发的执法证件和工作证件。
6、着工商行政管理制服时应穿深色皮鞋(含凉鞋),鞋跟高度女同志不得超过4厘米,男同志不得超过3厘米;不得赤脚穿鞋或赤足。
7、两名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着装巡查或外出时,应
当两人成行、三人成列,威严有序。
第七条:纪律要求
(一)各岗位工作人员上岗时,必须严格遵守着装纪律,要保持严谨的政容风纪,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和公众形象。
(二)着工商行政管理制服应按规定佩戴帽徽、肩章、领花、胸徽。不得佩戴其他与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或者执行公务无关的标志。
(三)工商行政管理制服不得擅自拆改或借给非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工商行政管理着装人员调离系统、辞职或退休的,其帽徽、肩章、领花、胸徽等工商行政管理标志一律交回本人所在单位人事教育部门(或由人事教育部门收回)。
各市工商系统的胸徽管理和发放由市、县局人事教育科(股)分别负责,要指定专人负责,加强管理,胸徽的发放应逐人进行登记并逐级上报备案。同时,各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证件办理和使用要启用省局2004年统一下发的新式证件样式,证件的编号原则上必须同胸徽编号一致。
工作人员系统内部跨区县分局调动时,应向调出单位交回原有胸徽和证件(或由人事教育部门要主动收回),并由调入单位重新发放。
(四)严禁将工商制式服装当便装、劳动服穿着,更不得转借他人。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私自制作和买卖工商制服和标志。严禁非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穿着和佩戴与工商制服和标志式样、颜色、图案相仿并足以造成混淆的服装和标志。任何单位和
个人不得用工商制服和标志作商业性广告。影视制作、文艺团体因拍摄、演出需要使用工商制服和标志的,应报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机关批准,并严格跟踪管理。
(五)对违反着装规定的工作人员应视情况给予批评或警告,对多次违反着装规定而不改正的,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理并撤销行政执法资格。
第八条:监督检查
省、市、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人事、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所属人员着装的监督检查和政容风纪纠察,发现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
各级工商局要经常进行政容风纪教育,建立健全检查制度。尤其是在执法外出时,要及时进行政容风纪检查,及时纠正问题,保持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良好的精神面貌。
第九条:本规定由省局人事处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有规定与本规定有冲突的,以本规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