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实践司法实践中简易程序存在的问题及探讨的应用(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4 19:0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司法实践司法实践中简易程序存在的问题及探讨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司法实践司法实践中简易程序存在的问题及探讨的应用》。

第一篇:司法实践司法实践中简易程序存在的问题及探讨的应用

司法实践中简易程序存在的问题及探讨

何庆

笔者通过多年的司法实践,认为简易程序的设置,简化了诉讼程序,节约了诉讼成本,缩短了办案周期,提高了办案效率。但在实践中,简易程序在程序设计及适用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特就此发表管见,以其共同探讨。

一、简易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不受本章第一节关于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鉴定人、出示证据、法庭辩论程序规定的限制”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二十三条第二款进一步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送达起诉书至开庭审判的时间,不受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第(二)项规定的限制。”导致司法实践中,有的法官在送达起诉书后二、三天甚至当天就开庭审理,使被告人无时间聘请辩护人,即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忽略了被告人的委托辩护人的权利;有的法官因缺乏检察院的监督而不告知被告人的各项诉讼权利;有的法官在开庭审理时不出示相关的证据,或不征询被告人是否有证明自己罪轻或无罪的证据,未保障被告人自行辩护的权利。

2、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过窄。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对简易程序适用的范围作了严格的限制,即必须同时具备“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及辩护人对所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实没有异议”、“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单处罚金”这三个条件,另外还规定了不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情形。实践中,这些规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许多以数额作为量刑标准的犯罪不能适用简易程序,以盗窃为例,江西省规定的“数额巨大”的标准是1万元以上,而单价高于1万的物品现在随处可见,被告人仅仅盗窃一次且只盗得一样物品就可能导致不能适用简易程序;其次,许多犯罪因起点刑是三年导致不能适用简易程序,即便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及辩护人对所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如抢劫罪;再次,许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未适用简易程序,因未成年人犯罪较敏感,而司法解释中有“被告人系盲、聋、哑人的”不适用简易程序的规定,导致许多法官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参照盲、聋、哑人的规定不适用简易程序。

3、简易程序中人民检察院“不派员出席法庭”有违刑事诉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五条规定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不派员出席法庭。”这一规定导致大部分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均不派员出席法庭,以江西省万安县法院为例,2006年有21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而检察院派员出席法庭的没有1件。人民检察院“不派员出席法庭”的弊端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有违控、辩、审相分离的诉讼模式,使法官集控、审两项职能于一身;其次,造成人民检察院无法对刑事庭审活动依法实行有效的监督,而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是人民检察院的法定职责;再次,侵犯被告人的权利且导致被告人对法官居中裁判的合理怀疑,“不派员出席法庭” 使法官在庭审中身份错位,难以保证居中裁判的立场,亦使被告人、辩护人无法获得充分辩驳的机会。

4、简易程序削弱了辩护人的作用。由于法律及司法解释对适用简易程序的送达起诉书至开庭审判的时间没有做具体的规定,导致被告人无法聘请辩护人或虽然聘请了但辩护人无充足的时间阅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二十六条还有“辩护人可以不出庭”的规定,被告人是基于需要辩护人的参与、指导和帮助才聘请辩护人,而辩护人竟然可以不在庭审中举证、质证、辩论,进一步削弱了辩护人在简易程序中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立法时片面追求简易程序的“简易”目的,未充分保障被告人、辩护人的诉讼权利及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权。在简化审理步骤的同时,忽视了被告人、辩护人的辩护权,举、质证的权利等,同时也忽视了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职责。

2、简易程序的规定过于简单,审理时缺乏可操作性。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对简易程序仅仅是规定了适用范围等庭前步骤,而对于庭审步骤,只是对普通程序的规定进行部分的删减,未突出简易程序的特点。

3、少数法官素质不高,不敢、不愿的适用简易程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要求法官对案件独立承担责任、能够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有少数法官业务素质不高,对案件的审理没有把握,导致在选择适用程序时较保守,还有些法官怕承担责任,不愿适用简易程序。

三、完善简易程序之我见

基于上述简易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对这些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对简易程序应做如下的改进和完善。

1、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首先,对符合“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及辩护人对所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实没有异议”条件的案件将适用范围扩大到“依法可能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公诉案

件”。其次,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且被告人认罪的案件将适用范围扩大到“依法可能判处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公诉案件”,同时规定“可能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被告人未聘请辩护人的,法院应指定辩护人”以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再次,将被告人是盲、聋、哑人的不能适用简易程序的规定删除,同时规定“被告人是盲、聋、哑及未成年人的,未聘请辩护人的,法院应指定辩护人”。

2、增加限制开庭审判时间的规定。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规定“至迟在开庭五日以前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以保障被告人有充足的时间行使委托辩护权,规定“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将通知书送达辩护人”,以保障辩护人有充足的时间阅卷、了解案情,从而有效的行使辩护权。

3、增加简易程序庭审步骤的规定。首先规定“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以保障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权利和保障被告人、辩护人能充分行使辩护权。其次规定“公诉人应当在法庭上出示证据”,证据须经对方质证并经查实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是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简化的步骤。再次规定“法官应当征询被告人是否有证明自己罪轻或无罪的证据”,被告人有举证的权利也是基本原则不能简化。最后将不进行讯问、询问及相互发问作为原则性规定,而将需要讯问、询问及相互发问的情形作为例外情形加以规定。

4、强化辩护人的作用。由于被告人法律意识、权利观念还很淡薄,对审理程序是否合法、所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实不提出异议是否理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被告人自行辩护是很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辩护人参与审查起诉和法庭审理可以有效的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与普通程序相比,适用简易程序,被

告人的诉讼权利更需要辩护人的参与、指导和帮助,故增加“辩护人应当出庭”的规定及扩大需要法院指定辩护人案件的范围是适用简易程序的必然要求。

5、指定政治、业务素质高的法官专门承办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鉴于当前有的法官素质不高,不敢、不愿的适用简易程序的现状,在提高法官的整体素质的同时,创建一支政治、业务上可以信赖的专家性法官队伍有针对性的审理简易程序案件。这样可以提高简易程序的适用率,确保刑事案件审理效率,还可以提高案件审理的质量,有效的防止人为因素对简易程序的干扰。

第二篇:司法实践中司法不公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摘 要:司法活动就是要对社会中存在的遭到破坏和扭曲的权利义务关系加以矫正,对已经出现的冲突予以合理的公正的解决,从而消除和预防冲突的发生。现就司法实践中司法不公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司法不公;存在原因;解决措施

司法不公,一方面从根本上否定了司法机构存在的理由,另一方面使司法活动丧失了公信力,毁灭了人们对裁判的期望,使人们不再愿意通过司法途径寻求正义,进而对守法的意义产生质疑,损害了法的权威性。所以,找出造成司法不公的原因,从而消除这一顽症,对正义的追求和实现,司法公正性和权威性的巩固,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 评价司法不公的标准

司法不公,正如司法公正不是一种抽象的法律原则一样,也可以由一定的标准和尺度来衡量,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标准:

1.1不严格适用实体法。司法人员裁决(广义,指裁判、决定等对案件事实和诉讼程序问题的各种处理)案件必须有法可依,而任何裁决必须依据实体法做出,即一方面要求司法人员正确运用实体法做出公正的裁决;另一方面要求司法人员要严格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此外,还包括司法人员正确的行使自由裁量权及在法律表现出滞后性和不完善性而出现法律漏洞时正确的解释法律,填补法律漏洞,努力实现裁决的公正。司法人员的司法活动达不到这些要求时,就会出现司法不公。实践中,司法人员往往能够达到前两个要求,监督者也往往重视审查前两方面,但是,司法人员自由裁量权范围内及法律存在漏洞时最容易存在、也是较多存在司法不公的地方,也往往成为监督的盲点和弱点。

1.2不独立、不廉洁、不效率。司法的独立性是司法公正的前提,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必须独立地行使司法权,不受任何个人和组织的干预。如果司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屈从权势,徇私情,其司法活动必然是不公正的。司法的廉洁性是指司法人员应当廉洁自律,不受各种利益的诱惑,自觉抵制各种腐败行为。只有坚定地保持司法的廉洁性,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才能努力实现司法的公正。司法的廉洁是公正的保障,司法人员不廉洁,不可能做出公正的裁决。司法的效率性是司法人员在司法活动中必须讲究效率,尽量便民利民,尽量消除不必要的延误和烦琐。法谚有云:“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裁判结果即使是公正的,如果违反了效率原则,也未必是公正的。

1.3不严格遵循程序。司法活动具有法定的程序,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它最大程度地限制司法人员在司法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主观随意性,使公正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司法机关严格遵循程序才能保障司法的公正。程序公正也是公正的要求。即使不严格遵循程序没有导致实体和结果上的不公正,也会使人们质疑司法的公正,同样带来的司法不公的效果。不严格遵循程序,本身也是司法不公。

1.4没有准确的认定证据,再现客观事实。司法程序的启动、进行到终结,均是建立在对事实准确认定的基础上。原始事实不可能重新发生,只能靠证据再现客观事实。因此,证据是司法活动的关键,必须准确地认定案件证据。凡是对证据的分析和判断是正确的、富有逻辑性的,则对事实的认定是准确的,在此基础上作出的裁决才有可能是公正的,反之即可能是不公正的。

1.5裁决结果不公正。裁决结果的不公正是指司法主体没有依法作出客观公正的、不偏不倚的裁决,如该起诉的不起诉,不该起诉的起诉,有罪判无罪的,无罪判有罪等等。准确的认定案件事实、正确地适用法律、严格遵循司法程序,所求的就是一个公正的裁决结果。结果不公正,前面的一切活动都是徒劳的。这是司法不公最突出的特征。用上述五个标准反思我们的司法行为,总会发现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司法不公现象,我们据此不断纠正司法不公行为,就会越来越接近司法公正。造成司法不公的主要原因

2.1错误的执法观念是造成司法不公的思想根源。上述五个典型案件中,司法机关有关办案人员均存在“有罪推定”、“疑罪从有”、“重打击犯罪轻保护人权”、“重有罪证据轻无罪证据”、“先入为主”等错误的执法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在这些错误的执法观念下,司法机关少数办案人员的执法行为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和执法工作的要求,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在这些办案人员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自觉不自觉地沿用不合时宜的习惯做法办案,简单、粗暴执法,有的甚至涉嫌犯罪。

2.2司法人员个人素质不高是造成司法不公的主体因素。办理司法案件对办案者有着很高的素质要求,除了坚定的政治立场、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执法理念、严谨的执法作风,还需要较高的法律专业素养,缺少哪一点,都可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导致司法不公,甚至办错案,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2.3执法不严是造成司法不公的行为因素。在办案过程中,强调公、检、法三机关协调配合多,互相制约不够,因而未能发现、纠正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使没有达到事实和证据标准的案件被提起公诉直至判决。司法机关没有认真落实有关案件承办、案件审批、检委会、审委会讨论案件的制度和规定,未能启动监督、指导和制约机制防止和纠正错案。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缺少的不是法律制度而是遵守法律制度的司法精神和司法行为。

2.4工作机制不完善是造成司法不公的体制因素。

2.5外部干预也是造成司法不公的重要因素。外部干预主要是指一些部门、机关或个人直接插手干预司法案件处理,使一些地方、一些诉讼环节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司法不公,同一类型案件出现不同的裁决结果。司法机关应当坚决抵制来自外部的干预,依法独立办案,但在当前司法机关的经费需要依靠地方政府供给,司法机关的人员升迁、编制需由地方政府决定,司法机关的工作条件改善、装备更新依赖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仅凭司法机关自身力量还很难做到。

预防和消除司法不公的对策

3.1转变执法观念和执法思想保持长效,一方面司法机关的领导、监督、培训机制要真正发挥作用,坚持不懈地抓好干警的执法理念教育,善于发现干警不合时宜的思想苗头,及时指出及时纠正;另一方面,干警自己要善于接受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自我建设,跟上时代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适时转变执法观念,牢固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的执法思想,自觉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只有两方面相呼应,才能使司法不公现象从根源处消除。

3.2司法机关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不懈地抓好队伍建设,才能解决司法队伍的素质与司法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队伍建设包括思想政治建设、能力素质建设、勤政廉政建设、纪律作风建设及队伍管理制度建设,各方面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队伍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检察队伍。

3.3司法人员应重视审视自己的执法行为,破除执法不严的思想观念,防止和纠正法外程序、省略程序、违反程序等问题,坚守法定的事实和证据标准,正确贯彻公、检、法三机关之间及其内部各部门之间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不能只讲配合和支持,不讲监督和制约,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尽职守。

3.4司法机关应着力完善内部工作机制,尤其是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每每出现问题,我们会发现不是缺少相关的制度,而是一些工作机制没有启动,相关制度没有得到落实,从而导致了问题的发生。所以,完善工作机制应把重点放在保障制度得以落实及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有效启动上。

3.5外部干预有司法体制、财政制度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原因,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现实。在现有的状况下,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外部干预,还有赖于各社会主体监督制约作用的发挥、司法独立观念的树立和行为上的自我约束,有赖于司法人员对法治信念的坚守,有赖于社会公众法律素养及监督意识的提高,共同营造公正的司法环境。

第三篇: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经济法已被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首先,我国颁布和施行了大量的重要的经济法法律。这些法律是适应国家经济调节的需要而颁行的,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和重要部位,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总体结构和运行,而且同其他部门法性质的法律规范相分离,独立组合为性质较纯一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其次,我国已确立了经济法基本法律制度。如国家介入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国家干预、调节的总的法律原则,被国家立法所确立;建立了经济法体系构成中的重要的具体经济法法律制度;已颁行的各种具体经济法规范及已建立的各种具体经济法制度,相互协调、配合,贯彻着共同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共同执行规范和保障国家经济调节的使命。

经济法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

我国经济法之所以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是因为它在保障和促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发展。根据《宪法》规定的原则,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经济法律、法规的颁布、施行,极大的促进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2)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一是从法律上保证经济体制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为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贯彻提供可靠的法律保证;三是以法律手段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3)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为了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我国先后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涉外税收、涉外金融、涉外经济合同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4)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恰如其分地估价经济法的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现实意义。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经济关系日益复杂,这些经济关系在总体上需要各类法律的综合调整,因此仅靠任何一个部门法都不足以实现法律体系的调整目标,必须有经济法同其他相关的部门法配合,才能共同实现法律体系的输出功能

第四篇:司法改革问题

一、如何建立一种与行政区划相分立的司法区划

咱们国家是一个具有相当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地域的划分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一种划分。我们现在思考司法改革时,总觉得一个问题纠缠不清,那就是司法的独立性怎么获得保障的问题。我们发现在现在一种体制下,我们的司法没有办法得到独立,虽然上面号召我们不要搞地方保护主义。但是,我要说,作为基层法院的院长,或者甚至是省级法院的院长,他们怎么能不搞地方保护主义?一个法院里面几百口子的人衣食住行、生活福利都压在法院领导班子的肩膀上,当本地的领导包括行政领导、党的领导、人大的领导认为案件应当作出对本地的当事人有利的判决时,在我看来,作为院长他很难抵制,与此同时他也不应该去抵制。因为现在的体制规定了你的福利、你的经济命脉把握在人家的手里。美国的国父、美国著名的政治家汉密尔顿曾经说过:“就人的本性而言,对一个人的生存有控制权,就等于对一个人的意志有控制权。”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人也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们在制度建设上面,绝对不应该让我们的法官也好,院长也好,冒着杀头或者撤职的危险去追求司法独立,象过去毛泽东倡导的那样“三不怕”-不怕坐牢,不怕杀头,不怕离婚。我认为让他们承担这样过分的职责是不公正的、不公平的。

这样的一种对司法不信任的原因就是来自于司法地方化,我们的法院完全被地方控制,法院的院长由地方的人大来选任,法院实际上是由地方的党的组织部门来决定,法官们也都非常的地方化。我们能不能建立一个制度来去作一个划分呢?我们能不能不要把法院的司法区划与行政区划完全重合,最高法院也可以不放在首都,象德国就是那样,而且司法独立要有形地独立。我们从基层法院到最高法院可能都可以考虑这样的思路,能否把这样的分离从基层到最高法院能够贯彻到底,能够使得我们的法官们、法院院长们不需要冒着杀头危险、免职的危险,就可以独立追求公正。说老实话,只要财政方面、人事方面不受地方的牵制,法官的公正、法官的独立根本没有问题的。我们从来不说军队有什么问题,军队为什么不服从地方党政的领导?我们在军队方面,它的建立就是国家化的思路,而在法院的建设方面我们就是地方化的思路。我注意到肖扬院长也说了:某某法院不是某某地方的法院,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某个地方的法院。我们今后也许要在这个方面走出相当重要的步骤,我希望能够在三、五年内,使得中国的司法区划和行政区划分离。

五、理顺审级关系,确保司法判决的确定性

我们国家司法决策的不确定是一个大弊端,最高人民法院现在推行公正与效率,什么叫效率?在于它能够使案件的纠纷获得确定性的解决,从而使人民能够安定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司法决策不可以象烙馅饼一样随便地翻来复去。我们的实事求是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样的长期的司法观念使得我们的司法决策没有办法获得这样的确定性。我们建立的申诉制度、审判监督程序、检察院的监督,现在人大的个案监督又使得

这样的一种确定性更加不确定。没有办法。我们试图寻找一种非常的、没有错误的司法体系,而我们人是有缺陷的一种动物,我们没有办法建立一种制度真正能够达到有错必究、完美无缺的程度。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一位大法官说的话非常富有哲理性,体现了司法内在的要求,他说:我的判决之所以是不可推翻的,不是因为我的判决是正确的,恰恰相反,我的判决之所以是正确的,是因为我的判决不可推翻。说得多好啊!司法决策过程中,的确有许多东西我们都知道它可能是有问题的,我们也可以说一定比例的错案率是一个良好的司法制度存在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要保证这一点。否则的话,我们要为纠正少量的错误而导致整个社会资源巨大的浪费,司法是用纳税人的钱支撑的一个机构,它的运作也必须遵循节约的原则,我们所有的这些制度使得司法决策变成了一个不稳定的程序,也因此而激发了人民上访的愿望。我们有错必究,结果败诉方不服气,就要找人去帮忙,人大个案监督好啊,那么,法院必须要对这个案件重新审理,最后翻过来了;一翻过来那边胜诉的就又变成败诉的了,你能找人大,那我就不能找政法委书记来干预?政法委书记一协调、一干预,又翻过来了,那你能找政法委书记,我找省委书记好不好?然后又翻过来。你找省委书记,我找国务院副总理,又翻过来,就是这样。我们就在鼓励着这样的东西,我们就是这样实事求是地鼓励着。司法决策不能够搞实事求是,这是由司法的确定性决定的。

八、理顺法院与媒体之间的关系

在现在这个社会,司法越来越走向公正和独立,传媒也越来越走向活跃,但是传媒和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还是有很大的问题。首先是传媒不断地通过一种对个案的渲染,使得司法的公正性受到伤害,侵犯了司法的独立性。另外一个方面是法院如何保障新闻自由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民法通则》中名誉权条款已经成为我们伤害新闻自由的很大的东西,许多报纸只要批评一个人,最后导致的都是名誉权纠纷,而法院判决的结果往往是那个被批评者胜诉。因为现在的媒体监督机制也是一个地方化的机制,所以报纸经常是异地监督,到外地去监督,比如说《南方周末》是一个敢于直言的报纸,但你很少发现他揭露广东的坏事,他揭露河南、湖南、湖北、海南的坏事都可以,但是广东他要注意,因为他是广东省委的报纸。等等。如果引起诉讼,对报纸来说都是异地诉讼,都是客场官司,那你客场打官司败诉简直成为必然,这对于我国为数不多又很虚弱的新闻自由从法律角度讲是另外

一种伤害。所以我建议我们能不能重新反思这样的名誉权条款。

六、理顺不同法律机构之间的关系

我想主要是检察院和法院之间的关系,现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这样的冲突损害的是两方面的共同利益,我们要有一种法律职业共同体意识。其实,尽管检察官、律师、法官,大家的指向不大一样,但实际上大家都是一家人,大家是一个法律职业共同体,这样的一种相互冲突会给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团结以及法律的尊严都带来极大的伤害,那么我们需要理顺这个关系,怎么理顺?我的建议是把最高检察院跟司法部合并,司法部长就是国家的首席检察官,然后所有的检察官都变成一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他们当然起诉犯罪,但是他们不再承担监督法院的任务,当然他们可以对警察进行更加确实有效的监督。法院就不需要监督了,我的建议是法院不需要监督,越不监督越公正,越监督越不公正。

第五篇: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司法行政队伍承担着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工作重任,是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县司法行政队伍进一步壮大,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主要表现在:广大干警和法律服务人员的认同感、归属感逐步增强,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明显好转;上下左右之间的联系、协作日益紧密,整体作战优势得到较好发挥;队伍的活力明显增强;各类管理、考核和奖励制度日趋完善,争先创优的氛围日益浓厚;教育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开展,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同时,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目前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司法所专项编制偏少,队伍不够稳定。按照派驻司法所或规范化司法所建设标准,司法所一般应有3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1-2名工作人员。由于我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矛盾纠纷多、群众法律意识弱,司法所任务十分繁重。而我们目前可用的司法行政专项编制平均每所仅0.84人,只有中心镇及光华、度门等27个乡镇司法所配备有专职司法助理员,其余30个乡镇仅靠兼职司法助理员勉强运行。但兼职司法助理员一般都是身兼数职,工作繁忙,工作经费也未纳入财政预算,致使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二)干部流动机制不畅。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县司法行政系统存在进人难、对外交流难、提拔使用难的“三难”局面。目前编制严重缺乏,按最低标准每所3人计算,全县应配别司法助理员171人,现仅配48人,下差编制123人;提拔使用难,主要是非领导职数少、横向交流少,系统内外领导干部进出极不平衡;各级文件中明确指出“司法所人员队伍管理参照派出所执行”,但我县没有将司法助理员的管理、交流权限下放给司法局,优秀的司法助理员想交流到局机关没有权限,还得经人事调配小组研究,严重挫伤了基层司法助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司法行政单位地位低、职能弱,严重影响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司法行政各项职能靠的大多是嘴功、腿功和磨功,既没有经济部门立竿见影的突出贡献,又没有公、检、法等部门强制执法权。现有的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等工作均需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司法行政队伍在接触社会不同区域、各个阶层的人和事,正面的积极作用,负面的消极作用同时影响着基层司法行政队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少数司法行政干警的价值取向在其中悄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导致部分干部职工责任意识不强,创新意识不够,视野不够开阔,工作要求标准低,工作热情衰减,甚至不安心基层司法行政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予以逐步解决:

(一)进一步加强干部横向交流力度。要注重政法队伍建设,组织人事部门要形成职能强的部门与司法行政部门间横向交流机制,让司法行政部门工作的同志看到希望,增强信心。

(二)加强机关与基层的纵向交流力度。按照“德、能、勤、绩、廉”的要求并结合工作需要,将工作业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基层干部选拔到局机关或重要部门工作,政进一步加大机关与基层之间的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参照公安派出所的管理模式,由司法局决定编制内干部的任用。

(三)充实基层司法行政力量。在继续向上争取增加政法专项编制的同时,用足、用好现有司法所专项编制。加强司法所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司法所专编人员管理。

(四)落实从优待警的有关措施。重点解决事关司法行政工作发展大局的突出问题。司法所干部的职级津贴有待进一步调高,他们的住房、办公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交通、通讯等条件有待进一步保障,以更好地发挥他们为各级政府决策参谋,服务群众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司法实践司法实践中简易程序存在的问题及探讨的应用(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司法实践司法实践中简易程序存在的问题及探讨的应用(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亲子鉴定”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亲子鉴定”在司法实践中要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经常从各种媒体看到有关的案例,但在涉及的抚养费、非婚子女的、婚外子女的权等问题,大都因为一方当事人不同意提供血样进行亲子......

    司法实习实践报告

    发展中的社区矫正是年轻人的练兵场 ——司法局实习报告 刘艳飞 一、 实习目的 1、将政法行政理论与政法行政实践相结合,巩固与检验所学专业知识。 2、熟悉司法行政日常工作,掌......

    关于司法暑假实践报告

    大学生暑假实践报告 姓名:张明洋 专业:交通运输 学校:蚌埠学院 学号:50904021008 这个暑假我选择去司法局当一名普法人员,宣传法律知识,让群众知道法律以至于更好的去遵守法律维护......

    司法责任制相关问题之探讨

    司法责任制相关问题之探讨 摘 要 在新一轮的司法改革中,司法责任制被置于一个基础性的地位,被称之为改革的“牛鼻子”。构建和完善司法责任制,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是权责统一......

    浅谈检察机关司法经费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检察机关经费保障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缺乏稳定、有效的检察经费保障体制,检察经费保障不足仍是制约司法工作发展进步的突......

    司法拘留执行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对策

    司法拘留执行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对策 作者:王晓宝发布时间:2006-02-10 16:39:24 近几年来,由于少数法院执行人员在执行程序中,不能正确适用强制措施,不仅没有有效地解决执行难的问......

    商事仲裁司法审查存在问题的研究

    我国商事仲裁司法审查存在的问题 ——由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一、案情概要 2007年6月19日,甲地A公司与乙地B公司签订了《起重机租赁合同》(以下简称“6.19”合同),约定B公司承......

    论民事司法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2000年7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对 经济 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使我国的司法救助制度大大向前迈进一步。按照《规定》,审判机关在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