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局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经验交流(合集)

时间:2019-05-14 19:11: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管局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经验交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管局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经验交流》。

第一篇:城管局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经验交流

我局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县城管局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联动、建管并重的工作原则,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机制和新方法,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部门联动,实施多元治理。一是对工业区、商业区、物流区、居住区、拆迁区分区制定管理规范,对后街里巷、城中村、城郊结合部,以及人流物流密集区、生态敏感区等落实管控措施,因地制宜明确不同的管理形式、管理标准和责任主体。二是结合新型社区建设,实现城市管理由政府主导向村(居)民自治转变。针对拆迁安置小区业主户籍不同、职业不同,风俗习惯也存在差异的情况,安置小区选出回迁居民代表,除监督安置房建设质量速度、社区工作用房、物业用房配套外,还进行政策引导,牵头组建物业企业,进入小区管理。统筹考虑社区党建、居民自治、帮扶救助、居家养老、卫生服务、社区安全、环境治理、社区文化与属地管理的关系,不断优化资源配套,激发自治活力,努力营造自我管理的氛围环境。三是创新思路,实现从政府单一管理,向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模式转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小区物业管理、路灯广告管理、环境卫生整治、园林绿化管理、市政设施管理、农贸市场管理、环境污染管理、车辆管理,着力构建政府与社会互联、互补、互动的管理网络,提升管理效能与品质。

二、源头防范,建立评估机制。一是发挥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的作用,建立城市管理风险机制,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做到群众投诉件件有落实,既调动了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监督的积极性,又通过制定激励措施发挥群众参与城管的创造性,为城市管理献计献策,降低城市管理风险。二是健全政府部门协作防范风险机制,整合管理机构、流程与资源,强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辖区社会组织、单位、企业以及公众的协同配合,提升风险防范效能。针对部门工作侧重点和法律依据的不同,构建既协同配合又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防止以收代管、以罚代管、只审批不管理,以及重突击整治轻日常监管等现象的发生。三是立足评估体系科学化,评估方式多元化,评估制度规范化,完善风险评估工作机制,适时开展城市管理评估工作,不断调整工作方案、优化工作流程。

三、建管并重,提升管理实效。一是根据城市范围的扩大,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合理确定城管执法人员编制,明确城管执法人员参公性质,解决年龄老化及车辆不足等问题,配齐城管治安办人员及装备。二是开展规划建设对城市管理的影响研究,引导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相衔接。建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会商联办制度,通过城市管理者参与相关的规划建设,前移基础设施管理关口,实现建管并重,规划建设的偏差及时得到纠正。如在居住小区建设上,县城管局先行审视停车位的配套、洗车设施的配套、垃圾设施及公厕的布置,通过参与小区综合验收把好小区管理关口。三是在强化队伍建设、构建建管并重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借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位一体”的成功做法,制定城乡管理的一体化方案,创新城市管理的社会参与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监督与绩效评价机制,实现我县城市管理从问题式管理向预防式管理转变。

第二篇:物流管理机制创新

促进我国物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政策建议

我国正处于实现物流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破解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创造更为完善的制度环境,释放物流产业发展的活力。

1、我国物流创新面临体制机制约束 准入制度亟待深化改革与开放

现行行政审批制度制约。目前,我国物流领域的市场准入主要采取行业主管部门审批、行政许可等方式,涉及道路、水路、港口、船舶、运输站(场)、通用航空、快递、报关检验等领域的经营许可和资质审批多达30多项,存在多头审批、重复审批等问题。现行制度与国际通行“非禁即入”的负面清单式准入方式存在明显差距,不利于民营经济和中小物流企业释放创新活力,成为阻碍物流行业创新的重要原因。此外,在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大型物流枢纽及场站设施的投资和经营等方面,还未对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在已开放的领域,民营物流企业也仍然面临一些政策限制或不公正待遇。

高效合理的监管体制有待形成

政出多门、政策不一。与物流行业管理有关的国家部委和机构多达13个,由于各部门管理职责和政策目标不同,在物流企业的认定标准、报表制度、监管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许多物流企业专门配备了专事审批、监管的公关部门或“证照专员”,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各地政策实施差异较大。各地方实施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定时,由于对政策的理解、执行的尺度存在较大差异,使物流企业在开展跨地域经营、经营全国性业务时面临较大的经营困扰。

监管方式和手段落后。目前各管理部门的事中、事后监管仍存在空白,以行政执法取代合规监管,罚款、停业、集中整治、吊销证照等成为常规手段,运用行业信用体系、黑名单制度、对标评估、监管信息共享等现代化的监管方式及手段相对不足。

社会化监管机制缺失。突出表现在行业协会、征信机构、保险金融等中介服务组织在资质检查、违规记录、信用评估、标准实施等方面的服务作用尚未形成,难以有效发挥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作用,也没有形成运用保险费率、融资利率等促进企业守法经营的激励机制。

缺乏先进合理的标准体系与标准化机制

标准体系不合理。现行标准体系中,存在着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重复、交叉和相互矛盾,不同地方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标准难以衔接等问题。同时,缺乏有利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不同物流企业之间合作的团体标准,不利于多式联运、冷链、供应链管理等物流创新活动开展。

标准的形成机制和实施机制尚未理顺。在标准制定方面,由行业协会主导、以企业最佳实践为引领的标准化形成机制尚未形成。在标准实施方面,基础性、通用性、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强制性不足,缺乏必要的立法保障;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机制,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在标准推广、监督、评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在标准研究方面,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标准化研究投入较少,对行业及大型企业支持和引导不足,基础研究工作和标准研制人才严重不足,普遍存在被动跟踪、简单转化国际标准等问题。

税收制度和政策设计仍需改革完善

“营改增”分档税率设置不尽合理。目前实施的“营改增”试点方案中,交通运输行业与其他物流行业分别适用11%和6%两档税率,甚至对企业内部不同经营业务(如快递行业运输业务与收派业务)适用不同税率。这不仅容易造成不同行业、不同服务类型企业间的税收歧视,而且不利于多样化物流服务、不同物流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一体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收征管的难度。

企业所得税统一缴纳制度不完善,不利于大型物流企业创新发展。一方面,我国企业所得税总分机构汇总纳税的征管分摊政策比较复杂,拥有大量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的物流企业很难适用以减轻税收负担;另一方面,各地从保障当地利益角度出发,要求进入本地的物流营业机构进行法人注册,并在本地缴纳所得税。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税收负担,更不利于物流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和加快创新。

对物流创新缺乏明确税收激励。近年来,我国仅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先进技术服务企业等,出台了一些旨在鼓励创新的税收政策,而物流产业尚未进入国家创新政策的支持范围。

缺乏有效的创新引导机制和措施

物流创新的融资机制缺乏。近年来,虽然供应链金融得到较快发展,较好地解决了物流企业运营资金等短期融资问题,但很难解决企业扩张、提升能力和整合资源所需要的投融资问题。大量物流企业主要是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进行投资和兼并重组,只有极少部分大型国有物流企业可以借助上市和发债等方式获得资本市场支持。物流产业通过投资银行、产业基金、财富管理公司获得资本市场支持的渠道尚未打通,养老金、保险资金、私人财富资金等长期资本仍然难以顺利进入物流领域,不能对物流基础设施、仓库、物流园区等的开发和资产运营提供有力支持。

创新投入机制亟待建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尚未形成支持物流创新的稳定投入机制。对企业乃至行业创新的带动性和引导性不强。同时,缺乏对风险投资支持物流创新的必要引导和鼓励政策,社会投入规模较小且高度分散。

有利于资源整合的制度创新滞后。例如在运输中介或“无车承运人”制度创新方面,虽然我国已在国际贸易和对外运输方面引入了国际货代、无船承运人制度,但在国内货物运输法规中还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不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发展,对物流企业整合资源、开展一体化服务形成了明显制约。

对绿色和低碳物流的引导扶持政策相对滞后。发达国家近年来促进物流发展的政策重点已加快转向绿色物流。相比之下,我国对物流产业节能减排等政策支持还比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快政策探索。

2、推进物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与政策建议 放开市场准入,加快形成公平统一的物流市场

加快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促进物流领域行政审批和许可制度改革。在落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推广“先照后证”的基础上,全面清理和取消各部门对物流经营许可和资质的行政审批;对涉及安全、环保等方面确需保留的审批项目和行政许可,应明确审批程序、流程、条件和时限,形成公开、透明、高效的审批制度。对有较强技术性、安全性要求的资质资格审核,可转由行业协会和具有认证资质的社会机构受理。

统一准入标准,允许各类证照全国通用。加强工商登记及相关管理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加快全国联网,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证照互认制度”,物流企业总部统一申请获得的资质和营运许可,允许分支机构异地备案后使用。

有序放开铁路货运服务市场准入。明确铁路货运服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程序,有序推进铁路行邮、快运、集装箱运输等新型运输服务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

进一步放开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准入。除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稳定的重大基础设施外,加快港口、机场、多式联运场站、各种货运场站及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向社会资本开放。

探索建立无车(船)承运人制度和完善货运代理制度。在交通运输相关法规中,引入运输中介或无车(船)承运人等新型服务主体,并建立相应的经营规范、票据、保险等制度,促进多样化新型物流企业加快发展。

转变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率和促进有序竞争

统一监管标准,促进监管与执法分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监管标准及规章,促进各地区、各部门监管执法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同时,探索监管与执法分离,弱化监管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尽快建立物流领域监管信息记录制度和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对进入黑名单企业则实施重点监管和常态监督,并通过取消资质、经营者禁入等措施,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

建立社会化治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征信机构、保险金融等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在资质检查、标准实施、经营行为记录、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监督作用;利用保险费率、贷款利率、对标评估、信用评价等经济杠杆和行业自律手段,加快形成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竞争格局。

改革标准制度,强化标准支撑

改革标准体系。强化国家标准的约束性,将物流领域的基础性、通用性和安全性标准上升为国家强制标准;对于操作性、规程性和事实性标准,以行业标准、群体标准形式进行推广和实施;除具有产地特色的农产品之外,不再设立地方标准。

创新标准形成机制。各部门制定的国家标准,应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审定和监督,确保国家标准的统一和协调。加快形成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物流企业为主体、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研究和制定机制。

强化标准监督和实施。除国家标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和监督外,重点发挥行业协会在标准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作用和大型物流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深化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物流体系新格局

深化物流服务对外开放。有序推进铁路、航空等运输服务开放,可选择国际货运班列、部分航线进行试点。探索开展多式联运对外开放试点,选择部分物流枢纽城市,进行多式联运对外开放试点,加快提升我国多式联运发展。加快内陆地区物流市场对外开放。以内陆地区铁路、航空枢纽城市为依托建立新型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构建对外经济新通道,提升中西部地区服务全国和对接国际市场的物流能力。

鼓励物流企业“走出去”。支持物流企业以境外并购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物流市场竞争。

促进知识创新中心国际合作。引入更多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中高层人才培养、物流咨询、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资源,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物流知识创新中心。

创新金融机制,提升物流创新能力

建立物流产业发展基金。由各级政府发起,吸引大型物流企业及保险资金、社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引导长期资本支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及股权投资。

鼓励发展物流资产投资公司。鼓励和支持物流投资公司发展,专门从事大型物流设施的投资及资产运营管理,支持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促进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

创新物流融资平台。围绕物流企业运营资金需求,重点发展动产融资等新型工具,利用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交易平台等,发展第三方融资质押平台和创新监管机制,合理防控供应链金融风险,为物流企业提供多样化融资工具。

完善物流保险机制。拓宽物流保险品种,引入无车(船)承运人责任保险等新险种,建立保险费率的杠杆调节机制,促进企业规范、安全、高质量开展物流服务。

完善税收制度,为物流产业提供合理激励

调整物流增值税税率。进一步完善物流业“营改增”政策,将“货物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两档税率统一按6%征收;加快完善物流行业固定资产折旧抵扣进项税额、国际运输及货代免税等相关政策。

完善所得税统一纳税政策。重点支持大型物流集团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总分机构统一申报缴纳,取消对跨省市总分机构物流企业实行“就地预缴”的政策,并探索不同地区间的税收分成分享机制。

为物流创新提供合理税收激励。比照高新产业、技术服务行业的相关政策,在物流行业实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及教育培训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为物流创新提供合理的税收激励。

完善协调机制,形成政策合力

完善现代物流产业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工作方式转变,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政策研究与评估机制、重大事项审议与决策议事机制等。

建立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深化电子政务,建立物流政务信息平台,实现审批许可信息、政策信息、行业统计、监管执法信息在各相关部门之间共享,加快形成公平、透明、统一的物流政策与管理环境。

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分工合作。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物流管理方面的事权划分,中央政府及各部门负责规划、政策法规制定、政策评估与监督、维护竞争秩序、公共资源配置等职责,地方政府侧重政策实施、日常监管、公共服务等。在此基础上,加快形成全国统一管理体制。

第三篇:城管局精细化管理经验交流

近年来,市执法局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城市管理工作,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以精心的态度,精细的过程,实现精品的结果,通过全面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传统管理理念和方法指导下的城市管理管理工作,在达到一定的管理水平和效果后便处于上下浮动、徘徊反复状态的局限性,为我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实现长效化、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就目前而言,笔者认为精细化管理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具体应从以下几点抓起:

系统化管理。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城市建设发展的整体布局,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将城市管理涉及的问题放在全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整个系统中进行考量,着眼于管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根据城市各个区域发展建设不均衡的实际情况,将辖区内的主干道、繁华区、次干道和背街小巷等区域进行分级管理,要与辖区发展实际相吻合,屏弃贪大求全的思想,既要覆盖全面,也要有所侧重点,按照级别细化管理标准,合理配置管理资源和执法力量,使城市管理整体协调,确保管理质量出精品。目前,市容管理在这方面已做了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值得总结提炼并加以推广。

专业化管理。一方面是人员的合理配置,可借鉴哈尔滨市精细化管理经验,在辖区设立“管理责任区”和“执法勤务区”,将城管执法人员分为“管理组”和“执法组”。“管理组”人员实行划片、定岗、定人专职管理,主要负责预防问题和发现问题并运用管理手段解决问题,“执法组”人员主要负责勤务区内机动巡查,运用执法权和行政强制权查处违法案件。“管理组”和“执法组”二者相对分开,各司其责又紧密配合,可有效解决执法人员与相对人“打游击”、“拉锯战”,顾此失彼的现象,有效控制城市管理反复回潮,降低管理成本,减轻工作强度。另一方面是管理水平的专业化,即领导干部和一般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专业的执法管理技能,如房产、市政、绿化执法方面涉及相关行业的概念、术语、标准等专业知识,就必须有足够的掌握,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这就要加大干部特别是一线管理岗位人员的培训力度,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使其全面掌握所需的各项业务技能。

信息化管理。要对城市管理信息有一个整体、全面、直观的认识,对现存的管理问题细化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精确预见,只靠人的大脑来记忆、存储、处理这些信息是不行的,而要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管理,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主要解决决策和人员、物资调度的高效化,沟通与控制的实时性和存储与检索的条理化。目前,市执法局主要实行数字化管理,承担着全市70%以上的任务,近年来先后为各执法队配备了10台电脑,29部城管通,由专人负责连线接通网络专线,组建完善了数字化城管二级平台,夯实了科室、大队、中队各级数字化城管案件办理责任,实现了高效运转,使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更加现代化、自动化、科学化,办案总数和办结率均在市级部门名列前茅。在此基础上,还可在建立局域网、运行政务通系统等方面做些尝试和探索,通过网上信息采集和交换实现资源共享、网上执法管理、电子文书等电子网络运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标准化管理。城市管理点多、面广,内容庞杂,事务琐碎,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必须坚持一个尺度,依法办事,确保公平公正。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依照严格的规划来建设,必须依照科学、精细的标准来管理,不能主观臆断,随心所欲,自设标准。目前而言,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城市容貌标准》和我市制定的《城市容貌标准》以及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进行管理,对不同区域的管理标准可以根据实际做适当的细化,将管理的标准作为“硬指标”,统一执行。在各辖区开展达标创建活动,将管理项目细化,并纳入目标责任考评体系,严格考核,奖惩兑现,以取得实效。

长效化管理。一是在空间上进行全方位管理。对沿街店面、路面、桥面、建筑物立面等进行全方位管理,制止乱设广告、乱贴乱画、乱停乱放、乱摆摊点和乱搭乱建等行为的发生。二是在时间上实行全程管理。把握住阶段性、及时性、经常性三个环节,进行不间断地管理,避免出现监管空档,尤其是对一些违法行为多发、易发地段必须在时间上保持连惯性和持续性。三是重点路段实行重点管理。根据城市管理动态性较强的特点,城区的主次干道两侧、窗口地段和公共场所要实行严格的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定任务的“五定”管理,随时处置违法行为,不让违法人员有可乘之机。

法治化管理。一是加强法制宣传。广泛宣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使之家喻户晓,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强化执法力度,对一些严重违法行为要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形成震慑力,使相对人不敢轻易触犯法律法规;三是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人员熟练、准确运用法律法规和实施行政处罚的能力,做到管有依据、罚有力度、惩有程序,结果公平公正,主体适格,实体准确,程序合法,文书规范,言行专业,体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树立执法队伍良好形象。

多元化管理。一是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牢固树立全社会参与的管理思想,通过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和城市管理志愿者活动,教育和动员广大市民自觉遵守城市管理法规,支持和参与城市管理。二是强化部门协作机制,理顺条条与块块之间关系,明确界定管理责任,整合管理资源,形成整体联动、职能互补、衔接顺畅、运转协调、配合密切的协作机制,提升管理效能。三是规范市场运作机制。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引入招标、拍卖等市场机制,有利于节约管理成本,增强操作的透明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防止权利的滥用和腐败的发生。对此,在市容管理中便民摊群点、车辆停放点管理等方面已进行了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其他管理领域也应结合实际加以探索和实践。

第四篇:城管局联动整治经验交流

“城市牛皮癣”俗称街头小广告,大多是以办理证照、招聘租赁、疾病防治、家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非法、违章野广告,它遍布大街小巷,通过“喷、涂、贴、画”等形式,把城市内的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公交站牌、电线杆、电话亭及小区居民楼道搞成了“大花脸”,不仅干扰了城市的经济社会秩序,也成为了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滋生的温床,更是城市市容市貌的大敌,严重影响到城市文明建设的进程和我市创文工作的推进。虽然管理职能部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其进行治理,但总体效果并不明显,成为令管理部门头疼,百姓烦心,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的痼疾顽疾。

为何“城市牛皮癣”久治不愈?笔者认为,一是街头非法小广告制作成本较低;二是小广告有一定的“供求”市场;三是治理“城市牛皮癣”缺乏有效措施,打击乏力,非法、违章野广告屡禁不止也就在情理之中。如何根治这一顽疾,则需要采取通力合作、严管重罚、堵疏结合、群防群治等措施,对症下“药”,以防旧“病”复发。

一、通力合作抓源头。治理“城市牛皮癣”,单靠城管执法部门加强管理只能治标却难治本。公安、工商、通讯、文化等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各负其责,通过联动机制严抓制作源头,对“牛皮癣”原材料的供应商、印刷厂家、制造作坊等展开调查、顺藤摸瓜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形成合力围歼“城市牛皮癣”的工作氛围,让“城市牛皮癣”的制造者无法遁形。

二、严管重罚勤查处。《省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二款对在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公共设施,路面和树木等处涂写、刻画,喷涂或者未经批准张帖、悬挂宣传品行为的处理,为“责令行为人限期清除,并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针对“城市牛皮癣”违法行为,城管执法部门应加大查处力度,深挖线索,搜集证据,立案查处,上限处罚,加重违法成本,才能震慑非法、违章野广告的制造者,遏制“城市牛皮癣”的漫延。

三、堵疏结合齐头进。“堵”即堵塞漏洞。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市民自觉抵制非法小广告的诱惑,严防上当受骗;通过健全体制,强化管理,使假证件、假文凭等没有制售的市场。“疏”即疏通渠道。对一些公益性、生活服务类为主的诸如招工、寻人启事、失物招领、家政服务广告,选择合适的地点设立必要的墙体信息张贴栏、公共广告栏,免费供市民张贴、阅读。也可采用市场运作模式,通过招标的办法委托专业清洁公司负责小广告的清理,同时适地设置“橱窗式信息广告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投资业主统一管理经营。总之在全面清理那些违法小广告的同时让那些内容健康、适应社会需求的小广告也有其合法的传播渠道和场所。

四、群防群治效果明。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牛皮癣”这种顽疾的本质及对市容市貌甚至群众生活的危害,进而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小区物业、市民在日常生活与管理中的作用,使他们自觉配合城管、公安、工商等部门的工作,积极举报制造“牛皮癣”的行为,提供案件线索,形成全民动员、群防群治的工作氛围,共同维护我们城市的美好形象。要不断强化市民的法律、法规教育,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城市管理的各项法规、规章。同时还可发动群众性志愿组织等社会力量,定期开展“洗脸”行动,降低小广告传播时限。牵头联系有关单位,组织群众志愿者定期、分批次对“城市牛皮癣”进行专项清理。只有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唤起民众的环保和参与意识,才能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参与治理“城市牛皮癣”的氛围。另外,在“牛皮癣”具体清理工作中,我们还要进一步开拓思路,做到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在原有“一撕、二擦、三覆盖”传统作业模式的基础上,克服设备简陋,清理不彻底,甚至造成二次污染的弊病,千万不能像老百姓所说的:牛皮癣变成了白癜风。我们都知道“牛皮癣”、“白癜风”都是血液病,要治疗必须既要用外敷药,又要用内服药,双管齐下,方可奏效。

根治“城市牛皮癣”需要综合治理,只要我们做到宣传教育与严管重罚相结合,堵塞漏洞与疏通渠道相结合,治安巡逻和城管执法等职能部门专项治理与群防群治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多措并举,就能治愈这个困扰城市发展的顽疾,还市民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第五篇:创新流动人口科学化管理机制

创新流动人口 科学化管理机制

该县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主题,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上,进一步优化体制,完善机制,创新举措,抓好流动人口医疗、教育、就业、居住等服务,切实推进流动人口科学化管理水平。

一、构建“网格化平台、揉合式基调”工作机制。以县流动人口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大网格,镇、社区、小组为小网格,树立“服务优先”的思想理念,组建县、镇、村(社区)三级服务体系,协调处理网格中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相关事宜;揉合团支部、妇联、计生、公安、民政、派出所等部门,实现服务管理资源共享、力量共用,以和谐的基调形成工作合力,促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融入基层,实现社会化。

二、健全“一体化管理、一站式服务”工作机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归口该县流动人口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工作要点,统一服务机制,形成一体化管理模式;健全各级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成有场所、有人员、有窗口的机构;设立乡镇(街道)流动人口一站式综合服务办事窗口,融合办理暂住证、劳动就业、法律援助、子女教育、救助帮扶等业务,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一体化、一站式服务,确保流动人口有人管、有人帮,有人教,实现精细化。

三、完善“管理兼打击、预防兼稳控”工作机制。以“管理兼打击、预防兼稳控”为手段,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公安、劳动、计生、民政、社保等部门联调为主,适时组织集中整治,依法做好外来流动人口的登记、发证、查验等工作,加大出租房租调查、流动人口清查、安全隐患排查的力度;对重点人员、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实施执法检查和预防管控;对社会闲散人员开展就业帮扶、技能培训、法律“三服务”,纳入基层党、团组织管理;深化“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管理模式,从源头上治理和防控,确保守法流动人口及广大百姓的合法权益,实现科学化。

下载城管局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经验交流(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管局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经验交流(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创新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统筹城乡党建和谐发展 王晓峰 加强党员分类管理,是尊重党员个体差异、满足党员个性需求、挖掘党员个人潜力,建优建强党员队伍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加强......

    企业人才管理机制创新

    国有企业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机制创新探讨 摘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支撑,因而企业对人才的管理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文章从分析当前企业人才管理机制......

    杨楼乡管理机制再创新

    杨楼乡创新管理机制,领导干部双向选择今年初,为进一步推进工作,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严肃干部纪律,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调动全乡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机关效能建设,圆满完成......

    马颈坳镇创新村干部管理机制

    创新村干部管理机制激发村干部工作热情 ----记马颈坳镇村干部创新管理措施 确保农村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为加强村干部管理,提高村干部工作激情,马颈......

    城管局行风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精选范文:城管局行风建设经验交流材料(共2篇)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是漳州市城管执法局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自从10月31日我局成立以来,局党组十分重视民主评议政......

    城管局建设廉洁城市总结

    贯彻落实建设廉洁城市的总结 今年以来,市城管局按照成都市委,市纪委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惩防体系建设的要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八项规定”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

    城管局建设廉洁城市总结

    城管局建设廉洁城市总结 城管局建设廉洁城市总结 贯彻落实建设廉洁城市的总结 今年以来,市城管局按照成都市委,市纪委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惩防体系建设的要求。始终坚持......

    创新城市

    查尔斯.兰德里在《创新城市》中说过,“如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成为一个世界级中心,只要有一方面比别人做得好”。无论是一个城市还是一个区域,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能拥有鲜明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