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楼乡管理机制再创新

时间:2019-05-12 17:0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杨楼乡管理机制再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杨楼乡管理机制再创新》。

第一篇:杨楼乡管理机制再创新

杨楼乡创新管理机制,领导干部双向选择

今年初,为进一步推进工作,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严肃干部纪律,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调动全乡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机关效能建设,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杨楼乡创新管理机制,实行机关干部双向选择工作岗位。

我们的做法是:

一、明确各自分工,责任落实到岗到人。杨楼乡根据中央关于转变基层乡镇政府工作职能的相关精神,结合实际对工作进行分工,全乡机关干部划分到各办室、站所分别负责对应工作。以人员配备倾向于 “三化”开展工作这一目标,此次分工后,各自工作目标更明确,落实责任更有力,工作成效更显著。

二、创新用人机制,干部双向选择。领导与干部之间的双向选择是指各办室、站所负责人可以根据本工作组的工作性质、特点选择具有符合本组工作突出能力的干部到本组工作;同样,干部个人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与个人个性素质能力等综合因素考虑自己具有哪方面的优势,更适合哪方面的工作,从而做出选择。通过双向选择,领导可以选择到自己比较中意的干部充实到自己的工作组,机关同志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达到领导干部间的选优配强,实现全乡领导干部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落选人员待岗,激发干部工作积极性。为激发干部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杨楼乡在双向选择中还确定了落选待岗的制度,待

岗人员只发放基本生活费。即如果有干部没有被领导选上,而干部本

人又没有主动选择去哪个工作组并且获得负责人认可的干部将按照

待岗处理。落选待岗制度的确立,增加了干部工作中的压力,也变成了激发干部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动力。

通过实行机关干部双向选择工作岗位的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增

强了全体机关干部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

因素,为全力打造“三个杨楼”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杨楼乡:董水阳)

第二篇:物流管理机制创新

促进我国物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政策建议

我国正处于实现物流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破解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创造更为完善的制度环境,释放物流产业发展的活力。

1、我国物流创新面临体制机制约束 准入制度亟待深化改革与开放

现行行政审批制度制约。目前,我国物流领域的市场准入主要采取行业主管部门审批、行政许可等方式,涉及道路、水路、港口、船舶、运输站(场)、通用航空、快递、报关检验等领域的经营许可和资质审批多达30多项,存在多头审批、重复审批等问题。现行制度与国际通行“非禁即入”的负面清单式准入方式存在明显差距,不利于民营经济和中小物流企业释放创新活力,成为阻碍物流行业创新的重要原因。此外,在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大型物流枢纽及场站设施的投资和经营等方面,还未对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在已开放的领域,民营物流企业也仍然面临一些政策限制或不公正待遇。

高效合理的监管体制有待形成

政出多门、政策不一。与物流行业管理有关的国家部委和机构多达13个,由于各部门管理职责和政策目标不同,在物流企业的认定标准、报表制度、监管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许多物流企业专门配备了专事审批、监管的公关部门或“证照专员”,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各地政策实施差异较大。各地方实施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定时,由于对政策的理解、执行的尺度存在较大差异,使物流企业在开展跨地域经营、经营全国性业务时面临较大的经营困扰。

监管方式和手段落后。目前各管理部门的事中、事后监管仍存在空白,以行政执法取代合规监管,罚款、停业、集中整治、吊销证照等成为常规手段,运用行业信用体系、黑名单制度、对标评估、监管信息共享等现代化的监管方式及手段相对不足。

社会化监管机制缺失。突出表现在行业协会、征信机构、保险金融等中介服务组织在资质检查、违规记录、信用评估、标准实施等方面的服务作用尚未形成,难以有效发挥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作用,也没有形成运用保险费率、融资利率等促进企业守法经营的激励机制。

缺乏先进合理的标准体系与标准化机制

标准体系不合理。现行标准体系中,存在着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重复、交叉和相互矛盾,不同地方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标准难以衔接等问题。同时,缺乏有利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不同物流企业之间合作的团体标准,不利于多式联运、冷链、供应链管理等物流创新活动开展。

标准的形成机制和实施机制尚未理顺。在标准制定方面,由行业协会主导、以企业最佳实践为引领的标准化形成机制尚未形成。在标准实施方面,基础性、通用性、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强制性不足,缺乏必要的立法保障;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机制,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在标准推广、监督、评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在标准研究方面,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标准化研究投入较少,对行业及大型企业支持和引导不足,基础研究工作和标准研制人才严重不足,普遍存在被动跟踪、简单转化国际标准等问题。

税收制度和政策设计仍需改革完善

“营改增”分档税率设置不尽合理。目前实施的“营改增”试点方案中,交通运输行业与其他物流行业分别适用11%和6%两档税率,甚至对企业内部不同经营业务(如快递行业运输业务与收派业务)适用不同税率。这不仅容易造成不同行业、不同服务类型企业间的税收歧视,而且不利于多样化物流服务、不同物流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一体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收征管的难度。

企业所得税统一缴纳制度不完善,不利于大型物流企业创新发展。一方面,我国企业所得税总分机构汇总纳税的征管分摊政策比较复杂,拥有大量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的物流企业很难适用以减轻税收负担;另一方面,各地从保障当地利益角度出发,要求进入本地的物流营业机构进行法人注册,并在本地缴纳所得税。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税收负担,更不利于物流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和加快创新。

对物流创新缺乏明确税收激励。近年来,我国仅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先进技术服务企业等,出台了一些旨在鼓励创新的税收政策,而物流产业尚未进入国家创新政策的支持范围。

缺乏有效的创新引导机制和措施

物流创新的融资机制缺乏。近年来,虽然供应链金融得到较快发展,较好地解决了物流企业运营资金等短期融资问题,但很难解决企业扩张、提升能力和整合资源所需要的投融资问题。大量物流企业主要是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进行投资和兼并重组,只有极少部分大型国有物流企业可以借助上市和发债等方式获得资本市场支持。物流产业通过投资银行、产业基金、财富管理公司获得资本市场支持的渠道尚未打通,养老金、保险资金、私人财富资金等长期资本仍然难以顺利进入物流领域,不能对物流基础设施、仓库、物流园区等的开发和资产运营提供有力支持。

创新投入机制亟待建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尚未形成支持物流创新的稳定投入机制。对企业乃至行业创新的带动性和引导性不强。同时,缺乏对风险投资支持物流创新的必要引导和鼓励政策,社会投入规模较小且高度分散。

有利于资源整合的制度创新滞后。例如在运输中介或“无车承运人”制度创新方面,虽然我国已在国际贸易和对外运输方面引入了国际货代、无船承运人制度,但在国内货物运输法规中还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不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发展,对物流企业整合资源、开展一体化服务形成了明显制约。

对绿色和低碳物流的引导扶持政策相对滞后。发达国家近年来促进物流发展的政策重点已加快转向绿色物流。相比之下,我国对物流产业节能减排等政策支持还比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快政策探索。

2、推进物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与政策建议 放开市场准入,加快形成公平统一的物流市场

加快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促进物流领域行政审批和许可制度改革。在落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推广“先照后证”的基础上,全面清理和取消各部门对物流经营许可和资质的行政审批;对涉及安全、环保等方面确需保留的审批项目和行政许可,应明确审批程序、流程、条件和时限,形成公开、透明、高效的审批制度。对有较强技术性、安全性要求的资质资格审核,可转由行业协会和具有认证资质的社会机构受理。

统一准入标准,允许各类证照全国通用。加强工商登记及相关管理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加快全国联网,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证照互认制度”,物流企业总部统一申请获得的资质和营运许可,允许分支机构异地备案后使用。

有序放开铁路货运服务市场准入。明确铁路货运服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程序,有序推进铁路行邮、快运、集装箱运输等新型运输服务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

进一步放开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准入。除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稳定的重大基础设施外,加快港口、机场、多式联运场站、各种货运场站及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向社会资本开放。

探索建立无车(船)承运人制度和完善货运代理制度。在交通运输相关法规中,引入运输中介或无车(船)承运人等新型服务主体,并建立相应的经营规范、票据、保险等制度,促进多样化新型物流企业加快发展。

转变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率和促进有序竞争

统一监管标准,促进监管与执法分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监管标准及规章,促进各地区、各部门监管执法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同时,探索监管与执法分离,弱化监管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尽快建立物流领域监管信息记录制度和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对进入黑名单企业则实施重点监管和常态监督,并通过取消资质、经营者禁入等措施,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

建立社会化治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征信机构、保险金融等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在资质检查、标准实施、经营行为记录、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监督作用;利用保险费率、贷款利率、对标评估、信用评价等经济杠杆和行业自律手段,加快形成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竞争格局。

改革标准制度,强化标准支撑

改革标准体系。强化国家标准的约束性,将物流领域的基础性、通用性和安全性标准上升为国家强制标准;对于操作性、规程性和事实性标准,以行业标准、群体标准形式进行推广和实施;除具有产地特色的农产品之外,不再设立地方标准。

创新标准形成机制。各部门制定的国家标准,应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审定和监督,确保国家标准的统一和协调。加快形成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物流企业为主体、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研究和制定机制。

强化标准监督和实施。除国家标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和监督外,重点发挥行业协会在标准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作用和大型物流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深化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物流体系新格局

深化物流服务对外开放。有序推进铁路、航空等运输服务开放,可选择国际货运班列、部分航线进行试点。探索开展多式联运对外开放试点,选择部分物流枢纽城市,进行多式联运对外开放试点,加快提升我国多式联运发展。加快内陆地区物流市场对外开放。以内陆地区铁路、航空枢纽城市为依托建立新型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构建对外经济新通道,提升中西部地区服务全国和对接国际市场的物流能力。

鼓励物流企业“走出去”。支持物流企业以境外并购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物流市场竞争。

促进知识创新中心国际合作。引入更多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中高层人才培养、物流咨询、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资源,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物流知识创新中心。

创新金融机制,提升物流创新能力

建立物流产业发展基金。由各级政府发起,吸引大型物流企业及保险资金、社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引导长期资本支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及股权投资。

鼓励发展物流资产投资公司。鼓励和支持物流投资公司发展,专门从事大型物流设施的投资及资产运营管理,支持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促进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

创新物流融资平台。围绕物流企业运营资金需求,重点发展动产融资等新型工具,利用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交易平台等,发展第三方融资质押平台和创新监管机制,合理防控供应链金融风险,为物流企业提供多样化融资工具。

完善物流保险机制。拓宽物流保险品种,引入无车(船)承运人责任保险等新险种,建立保险费率的杠杆调节机制,促进企业规范、安全、高质量开展物流服务。

完善税收制度,为物流产业提供合理激励

调整物流增值税税率。进一步完善物流业“营改增”政策,将“货物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两档税率统一按6%征收;加快完善物流行业固定资产折旧抵扣进项税额、国际运输及货代免税等相关政策。

完善所得税统一纳税政策。重点支持大型物流集团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总分机构统一申报缴纳,取消对跨省市总分机构物流企业实行“就地预缴”的政策,并探索不同地区间的税收分成分享机制。

为物流创新提供合理税收激励。比照高新产业、技术服务行业的相关政策,在物流行业实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及教育培训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为物流创新提供合理的税收激励。

完善协调机制,形成政策合力

完善现代物流产业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工作方式转变,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政策研究与评估机制、重大事项审议与决策议事机制等。

建立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深化电子政务,建立物流政务信息平台,实现审批许可信息、政策信息、行业统计、监管执法信息在各相关部门之间共享,加快形成公平、透明、统一的物流政策与管理环境。

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分工合作。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物流管理方面的事权划分,中央政府及各部门负责规划、政策法规制定、政策评估与监督、维护竞争秩序、公共资源配置等职责,地方政府侧重政策实施、日常监管、公共服务等。在此基础上,加快形成全国统一管理体制。

第三篇:创新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创新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统筹城乡党建和谐发展

王晓峰

加强党员分类管理,是尊重党员个体差异、满足党员个性需求、挖掘党员个人潜力,建优建强党员队伍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加强党员分类管理,必须统筹城乡、上下联动,在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

一、创新管理理念,着力整合资源

1、坚持“组织联建”,整合党建资源。一是结对帮扶。采取“1+1”或“1+x”等方式,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城市社区党组织与乡镇、村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实行班子联建、党员联育、活动联抓、难题联解。二是抱团发展。将产业相同、资源互补、地域相邻的行政村党组织联合起来,创建联村党总支,由乡镇领导兼任党总支书记,加强工作协调。三是链式延伸。依托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将党组织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增强党组织的专业性和集聚力。

2、坚持“以‘缘’分类”,整合参与人员。一是按照“趣”缘分类。根据党员的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组建协会、沙龙和兴趣小组,鼓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切磋技艺、丰富生活,带动群众、造福社会。二是按照“业”缘分类。“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加强党员分类管理,要根据职业特征和社会需求,组建专业团队,合力攻坚破难,求实、求精、求专。三是按照“居”缘分类。以村社、楼栋、小区等为单位,细化管理网格,推行组团服务,彰显党员品牌,引领文明新风。

3、坚持“量化考核”,整合管理规则。一要全面科学。根据党员分类情况,科学制定考核细则,既考虑加分,又考虑扣分,做到具体细致可操作。二要注重结合。要把握工作尽职、生活文明、回馈社会三个支点,做到履行基本义务与发挥先进性作用有机结合、保护特殊群体积极性与发挥分类管理的激励效应有机结合。三要动态调整。根据党员工作、身体、居住地等因素变化,动态调整党员类别和考核标准,保护确有困难党员的积极性,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创新工作方式,激发内生动力

1、科学划分类别,增强党员内驱力。一是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根据农村和社区实际,分别设置“双强双带”、矛盾调解、卫生监督、政策宣传等岗位,通过个人选、党员议、群众评、支部定等方式,让无职党员“有位、有为、有责”。二是在职党员依岗管理。依据岗位职责,按照年初承诺、年中践诺、年末述诺、群众评诺的工作要求,激励在职党员自我约束、岗位争先。三是特殊群体区别对待。对老年党员实行关爱管理,对流动党员实行协同管理,对学生党员和自谋职业的退伍党员实行委托管理,对预备党员实行跟踪管理,做到各有侧重、和谐相依。

2、科学组织活动,增强党员影响力。一是开展窗口党员“先锋岗”争创活动。在与群众联系比较密切的单位,尤其是一线窗口,深入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群众最满意窗口”等评选表彰活动,激励党员比学赶超、创先争优。二是开展机关党员“进社区”活动。按照“一人一岗一面旗”和“小型、经常、多样”的工作要求,建立完善机关党员进农村(社区)“三四三”推进机制,即机关党员持“报道卡、回执卡、反馈卡”三卡,全员参与“科教、文化、法律、卫生”四进农村(社区)活动,每年到农村(社区)讲一次党课、做一次公益、办一件实事。三是开展“1+1”结对帮扶活动。按照一个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一个困难党员、一个机关或城镇企事业单位党员帮扶一名农村党员的工作要求,完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机制,努力做到“解决一个突出问题、寻找一条致富路径、培养一种增收技能、带动一方困难群众”。同时,要加强与上级党组织和发达地区党组织的沟通联系,博采众长、借智借力,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3、科学进行指导,增强党员战斗力。一是加强思想指导。采取集中学、自学、个案分析、专题讲座、外出参观等方式,坚持每月一次政治学习,严格执行考勤和缺课补课制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发活力,共同提高。二是加强工作指导。采取党组织“搭台”、党员“点菜”、技术人员“主厨”、双向选择培训课程的办法,送“教”下乡、送“教”上门,帮助党员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工作本领,提高“双带”能力。三是加强发展指导。尊重党员发展愿景,搭建高端交流平台,给有志于高位求进的党员创造学习交流提高的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三、创新绩效考评,确保务实高效

1、推行积分管理法,体现绩效叠加。一是业务工作求创新。对业务工作有创新,得到上级认可,给单位争得荣誉的按级别加分,对业务技能不精或绩效考核不达标的扣分。二是中心工作求突破。积极参与中心工作,着力破解工作难题,做出重大贡献的加分,推诿扯皮、延误工作的扣分。三是应急工作求降损。积极参与抢险救灾或其它突发事件处理,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的按贡献大小或参与次数加分,不听从安排、不服从指挥、不积极参与的扣分。

2、推行动态考核法,体现过程监管。一是一月一考评。每月一次支部考评会,对党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测评,通过自己找、同志帮、上级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找准原因、监督改进。二是一季一公布。每季度对各支部党员绩效考核结果和分类管理评(得)分情况进行公布,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三是一年一奖惩。将积分管理结果作为绩效考核、民主评议、评先选优和后备干部推荐的重要依据,鲜明导向、逗硬实施,奖优罚劣、奖勤罚懒。

3、推行同步评估法,体现简单高效。一是与日常检查同步。利用日常记录、下乡调研、走访了解、网上交流等多种途径,经常性了解党员分类管理工作落实情况,掌握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二是与业绩评估同步。把党员党性考核与工作业绩认定一并进行,形成党性考核与行政考核“目标同向、工作同步、信息同享、过程同控”的工作格局。三是与党员评议同步。邀请上级领导、单位同事、基层群众、服务对象对党员进行满意度测评,考察党员平常是否下深水、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南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第四篇:企业人才管理机制创新

国有企业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机制创新探讨

摘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支撑,因而企业对人才的管理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文章从分析当前企业人才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其中的科学人才观的缺位、人才结构有待优化、人才机制有待完善这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体会,提出了企业人才管理机制创新的对策与建议,认为要建立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和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方能实现企业人才管理目标。关键词:人才管理;国有企业;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1 从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来看,人才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工作之一。引进优秀人才,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才智,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就成为企业管理实践中努力的方向。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笔者结合实践体会,就当前企业人才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有效化解与创新,作以下探讨与分析。

一、国有企业企业人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国有企业,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吸引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但人才的引进只是人才管理工作的开始,如何对人才进行合理地配置与利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才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从当多数企业人才管理现实情况来看,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人才机制有待完善

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来看,人才管理机制是否完善,直接体现在一些列的管理制度方面。比如人才流动机制的缺乏,很多人才缺乏相应的职业发展空间;又如在人才评价与考核方面,很多企业在引进人才的过程当中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致使难以引进企业实际岗位需要的人才。此外,在人才培训制度方面如果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就必然会出现员工知识不能适应工作需求,工作效率低下的局面。凡此种种,都是完善企业人才管理机制方面需要通盘考虑的要素。一旦某一方面出现问题,都将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2.科学人才观的缺位

尽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企业纷纷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行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是由于长期的体制原因,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对人才的管理上仍难以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机制。从而导致在人才管理实践中缺乏科学的人才观,人才的选拔、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都缺乏科学性,致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3.人才结构有待优化

在现实中,我们会看到一种现象,在一些大企业其实并不缺乏优秀人才,其优秀人才数量完全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但是企业却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究其原因,就在于企业在人才结构上缺乏合理的结构。当不同人才在各自岗位难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必然造成大量的人力资源的浪费,就更谈不上形成合力以促进企业发展。

二、企业人才管理机制创新对策分析 1.建立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

完善的人才考核与评价机制,是改善企业人才管理效果的重要环节。这也是一直制约各企业人才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考核与评价涉及到诸多的主观与客观因素;另一方面,人才的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构建,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作。如果能建立起科学的、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可以量化考评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情况,那么就必然会给企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2.建立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

有效的选拔机制有利于选到高质量的人才。因此企业首先应该从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入手,改变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的不足。对企业来说,建立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主要是要建立和用好内部招聘与外部招聘两种制度。内部招聘,有利于鼓舞士气,对员工的激励性强,而且选择的准确性较高,招聘成本较低,但是存在选择范围较窄难于保证招聘质量,且容易造成“近亲繁殖”等缺点。而外部招聘选择面广,有利于招聘到高质量人才,有利于激发企业的活力,有利于树立企业的形象,但是存在影响内部员工积极性、选择准确性低且招聘成本较高等缺点。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招聘不同岗位的人员,采用不同的选拔方式。3.建立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

建立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有利于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努力达到“人事相宜”的理想目标。首先,国有企业应开辟员工成长发展的新通道,要通过制度建设、政策导向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要让能力强的技术业务人员和技能好的操作技能人员名利双收,得到实惠。其次,应引入竞争机制。在适当的时候,在一些大家关注的重要岗位推行公开竞聘,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能及时发现并得到选拔任用。此外,要加大人事改革的力度,进一步下放人事管理权,给予用人单位适当的用人自主权,这有利于人尽其才,让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重用并发挥作用,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人才机制的创新是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针对在人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广大企业管理者能从战略角度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人才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复杂、艰巨、系统的工程。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理念,充分调动企业各部门各层次的管理者参与这项工作。大家齐心协力,就能有望创造性地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邓一露.论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j].现代商业,2007(24).[2]李林红.当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6).[3]徐志斌.浅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02).

第五篇:马颈坳镇创新村干部管理机制

创新村干部管理机制

激发村干部工作热情

----记马颈坳镇村干部创新管理措施

确保农村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为加强村干部管理,提高村干部工作激情,马颈坳镇以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基础为目标,努力探索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乡村干部管理新机制,不断创新村干部管理模式,着力提升村干部的工作激情,有效地调动了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更加激发了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

一、面对新形势,创新村干部管理的新机制

马颈坳镇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83个村民小组,人口共20033人,其中农业人口18987人,占总人口比例的95%。全镇总面积91.16平方公里,其中宜林地7.1万亩,耕地13251亩(稻田10047亩)。由于我镇面积较大,人口众多,干部的职数少,工作比较繁重。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村干部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他们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成为摆在镇党委面前的一项紧迫工作。为此,镇党委深入村组调查研究,发现了不少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一是少数村干部认为怎么干都是给别人做好事自己捞不到一点。二是有的村干部认为我们是村民直选产生的,镇党委、政府无权罢免,我行我素,甚至带头不配合,对镇党委、政府要求协助的工作不认真落实。三是不少村干部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点子、少办法,尤其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驾驭复杂局面,解决棘手问题等方面,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极不适应,与群众想富、盼富、求富的迫切愿望有较大差距,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对以上问题,镇党委多次召开党委会、党政联席办公会,分析形势,统一思想,一致认为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工作的落实、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创新对村干部的管理和监督的新机制。因此,镇提出了村干部工作考核奖惩管理机制。该机制规定,在年终考核时,给予表现优异者给予一定钱数的奖励,并且村委工作落实完成到位不错的村部还将获得有镇政府提供的活动经费。(例子)

二、坚持“四议两公开”,加强村委工作的落实监督

镇党委成立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下设办公室和指导组,加强工作统筹领导和具体指导。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村支书为直接责任人,亲自抓,负总责。组织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搞好对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综合协调和检查指导;纪检部门要抓好党务公开的落实;宣传部门要认真总结宣传应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典型,作好舆论引导;民政部门加强村民自治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相关制度,形成“职责明确、责权统一、各尽其能、运转协调”的工作格局。隘口村和阳田村最先全面落实该工作法,并且在该工作法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村委换届工作,在经济建设上做好决策,隘口村主要产业为历史悠久的黄金茶,2008年,农民家庭人平均纯收入为1541元。阳田村主要产业是林果业、苗木培育、蔬菜产业、养殖业等。2008年,农民家庭人平均纯收入为1999元。保障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阳田村2011年建设产业路17公里已完成通车的工程打10公里,并且投入8万元左右到农民健身场地建设这中。“四议两公开” 这种工作方法的推行,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我们广大群众参与进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接受群众监督,推动村里的各项工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落实“一定三有”,促进村干部安心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提高基层队伍的影响力,妥善解决农村干部人员不稳、素质不齐、权责不明、保障不力等实际问题。结合我镇实际,就完善落实“一定三有”激励保障机制,有力地激发了村干部工作热情,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村各项工作呈现出了井然有序、生机勃勃的新局面。实行镇村干部收入与绩效挂钩管理后,村干部都能积极完成镇里布置的计划生育、农业生产、新农保等各项工作。我镇地域面积大,各村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村民到镇办事要花费半天或一天时间,年迈、体弱、病残群众更为困难。各驻村干部利用到村民组办事时机,收集群众需要办的事项,由村统一到镇里集中办理,深受群众欢迎。实行镇村干部同考核同奖惩,村干部普遍感到,再不干实事,不但过不了群众这一关,更重要的是待遇也无法保障。现在村干部报酬以工作实绩评定,镇村干部思想有了重大转变,工作有了压力和动力。考核注重实绩,绩效挂钩,拉开了村干部报酬档次。现在,全镇上下形成了务求实干、崇尚能力、追求业绩的氛围,村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我镇共领取津补贴人数有32人,津贴幅度在360元与750元之间,其中米坡村上寨组黄光现津补贴数额达到750元。2011的计生工作,由于镇村干部同奖同惩的制度下,各村在规定的时间内均顺利的完成了市计生局下发给我镇的手术任务数。新农保工作的奖惩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给镇村干部一些许的压力和动力,已有4个村部入保率在65%左右,2个村的入保率超过了去年的比例数。

通过摸索和实践,我们在村干部队伍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收获,我们的体会是:

1、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党对村干部的领导。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关系,使村民自治工作自觉地置于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健康发展,使村干部真正成为党联系广大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中坚力量。

2、新形势下必须依靠经济杠杆进行调节。随着村民自治工作的深入,也带来了对村干部管理难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就必须运用经济杠杆作用来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采取利益调整、绩效挂钩、奖惩分明的管理方式,以此调动村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性。

3、加强党对村级组织的领导必须关心村干部的生活。村“两委”干部既承担了维护农村稳定的重任,又肩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担,其工作的难度和繁重程度要远远大于有些镇干部,但在待遇方面原来却远不如机关干部。实行相关规模性基层工作镇村干部同考核、同奖惩,大多数工作出色的村干部能够获得除工资以外的奖励,村干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自然的调动起来了。

下载杨楼乡管理机制再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杨楼乡管理机制再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流动人口科学化管理机制

    创新流动人口 科学化管理机制 该县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主题,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上,进一步优化体制,完善机制,创新举措,抓好流动人口医疗、教育、就业、居住等服务,切实推进......

    城管局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经验交流(合集)

    我局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县城管局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联动、建管并重的工作原则,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机制和新方法,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

    创新管线信息系统动态管理机制

    . 创新管线信息系统动态管理机制黄贤忠1,黄韫韬2(1.河南省中纬测绘规划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河南焦作454100,2.焦作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河南焦 作454100)摘 要:焦作市地下管线动态管理......

    坚持政府主导创新管理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创新管理机制 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环卫工作是一项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即便是环卫行业逐步推向......

    创新管理机制打造执行文化

    创新管理机制打造执行文化争创一流名校——沁园中学“扁平化”管理模式论证报告 管理是质量的保障,创新是进步的灵魂。随着学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师生人数快速激增,协调管理......

    积极创新管理机制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沙坊学校“1+1”素质教育和“三化”进校园汇报材料 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落实“1+1”素质教育和“三化”进校园活动的精神,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大力......

    落实分类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落实分类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街道办事处按照“属地管理”、“行业管理”、“职能管理”、“层次管理”原则,各单位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单位、村(居)委会按照......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管理机制[5篇范文]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运行机制 不断提升乡镇卫生院和谐发展的能力 我县现有镇卫生院(医院)18个,防保所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245个。卫生院设定编制1007 个,实有职工881人。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