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报方案

时间:2019-05-14 19:5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办报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办报方案》。

第一篇:办报方案

《繁星》办报方案

为了宣传一种集至诚之思的集思理念,提倡一种求至真之理的求理观念,以及倡导一种行至善之道的行道信念,繁星知行社决定面向全校师生创办一份《繁星》报刊,以使得集思、求理、行道这种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思维方式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熟悉。经研究,特制定《繁星》办报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办报目的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生虽然都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但是源于大学之前的教育片面的以讲究“考上一所好大学”为目的,以至于其中的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会突然发现自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为了尽量较少这种源于社会对于教育理念的理解偏差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们需要尽可能的以最快的速度引导这一部分人树立起正确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观念。为此,我们需要一个可以传播纠正这些问题方法的媒介,而繁新知行社的社团宗旨--集至诚之思,求至真之理,行至善之道--又提供了一种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因此,繁星知行社决定创办一份《繁星》报刊,并努力把它建设成这样一个媒介。

二、办报机构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繁星知行社编辑部

三、办报人员及其资质

主审:王嘉男

指导老师:刘鸣

主编:王浩(学生)

责任编辑:肖铸庞(学生)

责任校稿:赛安地(学生)

编辑:向玉海(学生),文国均(学生),高康(学生),张浩(学生)

四、报纸规格

采用新闻纸黑白版。先办对开小报,必要时增加版面,以后再根据发展情况转为对开大报。以全体大一为主要服务对象,并努力辐射更多的学生和教职员工,每一期报刊将免费分发到大一各个寝室,也会留有适量的报刊在食堂门口免费分发。

五、版面设置

A1:(1)品阅经典--追本溯源,纳精剔糟;饮水思源,继往开来。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化绚丽于世界文化之从。

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创造者,我们有着把他更好的继承和传承下去的责任。但是对于这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只有在真正理解,吸收,内化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有机会把他继承和传承下去。所以《繁星》报刊最主要的着手点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在经过批判性的接收,整合使之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繁星》报刊把他呈现在读者面前,希望能够通过这细微的探索能够吸引更多热爱中华文化的人能够投身于继承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上来。对于那些之前并没有太重视中华文化的优越性的人,《繁星》报刊则期冀能够通过对中华文化的宣传使之能够得到些许触动,从而做出些许改变。

(2)与贤同行--望翘楚,知己缺;觅贤士,补己缺。

每一个成功的人之所以拥有成功的机会,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虽然说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以人为鉴,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明了自己得失,这也有助于我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方法。而先贤们的人生历程又能够集中、充分的提供给我们更多的关于这些方面的参考。所以《繁星》报刊设置了与贤同行这一模块,希望能够通过对先贤的人生历程的介绍,提供给读者一些关于人生求索路上的指导。

A2:(1)老师“心”语--煦煦深情,滋润我身;谆谆教诲,净化我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每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为了这个崇高的目标,他们愿意为学生做一切可能的努力。

《繁星》报刊设置老师“心”语这一模块就是为了多提供给老师们一条可供选择的“传道授业解惑” 途径,当然这也是为了能够提供给学生多一条聆听老师教诲的途径。为了这个目标能够很好的实现,《繁星》报刊会根据学生的需求烦请那些能够提供这种需求帮助的老师给《繁星》作相应的投稿。

(2)繁星历程--求索路,不倦心;光明程,并肩行。

不理解源于不了解,不了解源于不知道。

在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终极目标道路上,我们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的加强繁星知行社的力量。可是,在前行的路上肯定会面对许多来自于外界的不理解,甚至是抵制,破坏。因此,走在路上的繁星知行社不仅要为了心中的信仰咬紧牙关,并作永不懈怠的坚守,还要不断向外界宣传自己的所作所为,争取那些不理解的人的理解,寻求那些制止和破坏者的理解,从而尽量减少在前行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为此,《繁星》报刊设置了这个繁星历程的模块以使更多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繁星知行社,并投入到集思、求理、行道的大道上来。

B1:(1)指点江山--峥嵘华年,豪情万丈;激昂岁月,求芳百世。

无辩,则难辨,难辨,则又难变。

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真理的存在又往往有他所需要的具体前提。为了寻求到每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相对真理,我们需要明确每一个相对真理的成立前提。而为了找到这个前提,我们需要在思考过后,通过言辞辩论的火花碰撞,得到辨别真伪的能力,最终求得正确的变更现状的可能。繁星知行社的日常活动中就有对某一些具体社会问题的探讨,在探讨之余形成了些许不成体系的只言片语式的见解。之所以不害怕大方之家见笑,而敢把这些浅显的见解刊登于《繁星》报刊之上,只是为了抛砖引玉,引出更多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人,让他们能够为解决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出谋划策。

(2)光影流年----影视人生,影射人生。

一部电影,一个故事,一种人生。

人们都知道只有劳逸结合才能效率超常,但这所谓的“逸”绝不会是毫无顾忌的放纵,而应该是品味高雅的放松。看一部经典的电影也应该可以算得上是品味高雅的放松方式中的一员。所以《繁星》报刊特意精选了一些很值得观看的电影,又写下观影之后的感想并把他们一并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繁星》报刊希望能够在提供一种不一样的观影感想之余,还能够提供给读者一些可以作为休闲消遣的电影名单,借此来丰富读者的生活。

B2:(1)“美”文欣赏--浅掠,一叶障目,深究,一叶知秋。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切入点,也许会产生相反的处理方法。

在为迎合“得分”的单一目的驱使下,很多时候,我们把“标准答案”作为了自己唯一的应付武器。可正是源于这种单一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导致了很多时候,我们更容易走向片面,走向极端。为了消减这种现象带来的危害,繁星知行社提倡对于同一问题进行多向思考。在这个基础上,繁星知行社的日常活动中就有一个活动是全体成员对同一篇文章进行交流探讨。在经过充分的探究之后,我们会选择每个月探讨的文章中最具有价值,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在《繁星》报刊刊登,并会附加一篇由社团成员整理的对于文章讨论的总结文章,以提供给读者不一样的思维形式。

(2)“好”书推荐--博览,可增其面;专攻,方增其深。

开阔视野不仅是为了能够广博学识,更是为了能够在纷繁的知识体系中能够找到自己所热衷的并能够为他终生奋斗的那一个分支。而书则能够提供文章提供不了的那种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为什么会有“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一说,也许就是源于那些人只注重于知识面的拓展而忽略了寻求知识层次上的深入。因为知识面上的拓展不错,所以对于每一个话题都能够发表言论,但是由于没有在知识层次上有所深入,所以很难在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分析中有入木三分的见解,因此就更不要说有什么能够完善的指导实践方法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总是很难在面临具体问题时能拿出妥善的解决方法,在经历过几次失败之后,从此一蹶不振,于是就甘愿沦为一个“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了。为了能够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繁星》报刊特意设置了这个“好”书推荐的模块,以使大家读者能在博览之余能够有所专攻。

六、理事机构

繁星知行社编辑部

七、运行管理

(一),策划、准备

1、主编确定当期报纸的总规划。

2、初稿、成稿、审稿、定稿、排版、印刷,拿报纸成品的各个时间期限

初稿由各模块编辑将用于下一个月发表的稿件,于每月的二十五号晚上十点之前交给责任校稿进行校稿。

责任校稿于每期报纸的出报当月一号将已经经过校稿的稿件交到主审,指导老师,主编,责任编辑处,以便开展下一步工作。

主编收到责任校稿的稿件之后则立即进行报纸的排版工作和相应事宜的安排工作。确保在每月的十号之前能够将只需印刷的报纸原稿送到印刷馆,并于每月的十四号中午十二点之前拿到已经印刷的报纸成品。

2、各模块的负责人及相关事宜

品阅经典 模块由王浩负责。

与贤同行 模块由文国均负责。

老师“心”语 模块由高康负责。

繁星历程 模块由肖铸庞负责。

指点江山 模块由杨世泰负责。

光影流年 模块由李煌旺负责。

“美”文欣赏 模块由赛安地负责。

“好”书推荐 模块由向玉海负责。

(备注:每一个模块的负责人需要保证的是每月定时向责任校稿递交已经过初步整理 的稿件,至于稿件的收集和处理问题由各模块负责人全权负责,但是各模块负责人手里面最好时常保证至少有两份可用于提交到责任校稿处的初稿,以避免在审稿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而致使某期报纸因稿件问题而无法按时出版。

各模块负责人可以提前将自己打算在下一个月用于发表的稿件选题范围告诉其他模块负责人,并做简短的选题观点陈述,以收集其他负责人的参考意见。

各模块的负责人每一期报纸的材料最好准备三篇以上,以供自己选择,提高稿件质量。每个模块的总体字数要限制在两千字左右,上下起伏不超过两百字。

老师“心”语模块,如若遇到要采访老师的情况,则交由高冉和张锦涛负责。其他社团成员也要积极主动向自己认为不错的老师求稿,并在拿到稿件之后,将稿件交给此模块负责人。)

二,征稿、编辑、校对、组稿

1、每期报刊的各文章撰稿人在稿件提交到各模块编辑处之前,应该在参考他人建议的前提下进行反复完善。编辑则进行稿件的收集和确定稿件是否使用,然后根据需要对稿件进行初步编改、删节、校对。在确定稿件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的时候才能够把稿件提交给责任校稿。(除老师“心”语模块的文字只能做个别字词的修改完善外,其他文章皆可进行适度修改,尽量删节那些不必要的赘言。)

2、责任校稿在校稿的时候,如若发现上交文件有敷衍之嫌,则在退还稿件、要求重写的同时需向主编和责任主编反映情况。责任校稿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稿件不触及某些不能够触及的底线,并注意文字的正确性和语言的通顺度还有文章整体的逻辑感。确认后,进行最后组稿,并按时提交到主审、指导老师、主编、责任编辑处。

三,排版、审阅,再校稿,再定稿

1、主编进行报纸的初步排版及相关事项的负责工作。

2、审稿由主审和指导老师以及责任编辑同时进行。责任编辑根据主审和指导老师反馈意见进行再次校稿,直至得到主审和指导老师的批准之后再进行最后定稿,并把定稿递交给主编。

四,印刷、宣传、发放(包括宣传、首发式)

1、主编在每月的十号之前将已排好版的报刊送到印刷馆进行印刷。

2、繁星知行社美编赵雪宏进行十五号前的免费发报的宣传海报筹划工作,并于十四号之前拿出可供宣传的成品进行宣传。

3、报纸正式发放时间是每月十五号,在每月十四号先拿出200份做首发式,两个食堂门口各100份。报纸的首发式由和正式发放均由繁星知行社宣传部负责。

4、报纸在正式发放之前留与主编50份,责任编辑30份,责任校稿20份,各编辑每人十份,其中老师“心”语模块的负责编辑保留30份。其余 600份则按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发放。(主编留余的报纸以备社团今后的不时之需,如赠与兄弟社团或者讲座嘉宾等。责任编辑余留的报纸则负责向主审、指导老师以及学校相关领导的赠送。责任校稿余留的报纸则主要用于赠送给那些喜好文字的,有可能成为繁星编辑部的专门文字撰写和校正的人员。老师“心”语模块的负责人,则在将报纸先赠送给已经为报纸写过稿的老师的前提下,如若还有剩余,则将剩余报纸赠送给其他老师。至于其他编辑的余留报纸则可自行赠送。)

五,读者反馈信息收集、每期报纸情况总结

1、每期报纸发行后的第一周进行读者反馈信息收集,此活动由繁星知行社实践部负责。

2、在读者反馈信息收集整理结束之后,由主编负责主持各负责人对当期报纸及其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会上商讨出下期报纸的改进方向。

八、经费来源

繁星知行社社团成员志愿承担

九、活动

每周进行两次文章讨论,为“美”文欣赏模块积累素材。每周进行一次问题讨论为 指点江山模块累计材料。每月进行两次读书探讨活动,为“好”书推荐模块提供书选。

十、联系方式

地址一(主审):

地址二(主编):1834507****

投稿邮箱:**

第二篇:《城乡校园文化》办报方案

《城乡校园文化》办报方案

(初稿)

为遵循国家《2012—2020年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创办《xx农民文化报》城乡教育专刊《城乡校园文化》,作为载体,作为全市范围内乃至市外及其他省市的校园文化建设专业化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提升学校知名度,让各级学校、各地区学校相互了解,让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党政教育事业分管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相关单位以及社会人士了解学校,认识学校,指导学校,等等,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不断登上新的台阶。经研究,制定《城乡校园文化》办报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办报目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形象,是学校对学生的一生起重要潜移默化的物质的与精神的(硬件的与软件的)载体。新颁布的国家《2012—2020年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正式上升为了国家的教育意志。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校环境、学校人文底蕴、学校文化科学艺术气氛,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等,都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十分重要的校园文化。为了展示城乡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特色、信息,促进城乡校园文化的发展,促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同类学校之间、不同层次学校之间、不同特色学校之间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交流,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城乡学生的文化素质。

二、办报机构及其资质

主管:渝北区文广新局

主办:xx农民文化报社,系xx农民文化报城乡教育专刊

顾问:xx市教育委员会城乡统筹办公室领导

行政负责人:xx汝国农民文化研究所所长、xx农民文化报社社长xx

主编:渝北中学校刊编辑xx

编辑部其他工作人员:xx农民文化报专刊部编辑工作人员兼任。

常务:xxxx

三、办报人员及其资质

xx:xx市作家协会会员,知名农民作家。

xx:xx市作家协会会员,知名教师作家、诗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会员、全国教师文学创作中心指导委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协会会员。曾任电大本科毕业生论文答辩专家、人民日报出版社《教坛春秋》从书分卷主编。

四、报纸规格

采用新闻纸彩版。先办对开小报,必要时增加版面,以后再根据发展情况转为对开大报。以全市城乡数千所学校为对象和依托,向全市城乡各大中小学、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各区相关领导、各区委宣传部、市教委相关部门、市区教育科研院所寄发。

五、版面设置

第一版为各地学校重要校园文化新闻版,以及国家、市、区重要的学校文化建设新闻,包括相关的讲话、会议、活动、竞赛、成果等新闻报道。

第二版为学校校园文化风采专版,展示各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环境、办学业绩、文化建设成果、领导班子风采和师生精神风貌,也定期不定期推出名校长、名师风采。

第三版为社会窗口或作家园地,展示企业、地方文化建设风貌与业绩或作家作品、作家风采。

第四版为师生园地,展示各地师生创作的各类文学、美术、书法、音乐等方面的优秀作品,或某一个具体学校的校园文化作品。

六、理事机构

由支持单位志愿加入组成。

七、经费来源

各支持单位提供,报纸对外宣传补偿,活动收入。

八、活动

每月出版报纸一期。不定期开展区域性校园文化研讨、参观活动,师生文学艺术研讨会或竞赛活动、笔会,乃至全国性校园文学会议、校园文化活动。中小学师生优秀作品编辑出版活动。

九、联系方式

地址一(负责人):

地址二(主编):投稿邮箱:@163.com@126.com联系qq:)

第三篇:舆论导向正确办报特色鲜明

舆论导向正确办报特色鲜明

本报讯(记者:田涛)2月29日上午,金华市内部报刊工作会议暨金华市内部报刊协会一届二次会员大会在金华江南会酒店隆重召开。近百家内部报刊协会主编、代表出席了会议。康利公司主办的《康利风采》报被评为2011金华市优秀企业报,同时受表彰的还有《社科论坛》等5家优秀内部期刊、《新世纪建设报》等10家优秀企业报,《康利风采》名列其中。

《康利风采》报自创刊以来,在公司党支部和公司领导、全体员工的关心支持下,始终坚持“服务康利,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提升企业文化”的办报宗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积极配合企业的发展思路,规范办刊,按时报送样报,着力提高办报水平和能力,着力构建和谐企业,准确而全面的把康利企业精神的特质、员工积极向上团结奋斗的精神表现出来,坚持贴近员工,注重内部交流沟通,服务生产经营大局。为提高企业知名度、美誉度,促进康利品牌提升发挥了积极的宣传作用,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同行们的好评。

《康利风采》报每月出刊以后,及时寄送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单位、行业协会、供应商及兄弟单位,及时向报刊审读室送审,接受新闻监督,传递新闻信息,交流管理经验。同时吸取优秀重要新闻发布到企业网站上,传播企业新形象。2010年“搏风击浪立潮头”被网络转载,2011年《永康日报》采用了本报一篇文章“人生的态度决定了你的命运”。

2010年公司提出品牌发展战略,《康利风采》承担着宣传、助力的历史重任,用宣传报道的形式提升宣传效果,增强品牌效应。2010年康利商标获得“金华市著名商标”,2011年康利产品被评为“浙江名牌产品”、康利“KL”商标荣获“浙江省著名商标”,为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黄柏青、市委宣传部新闻办主任寿峰、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市内刊协会会长朱江龙、宁波市内部报刊协会会长陈伟国、市内刊协会秘书长楼毅、市文广局出版处副处长吴一峰等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市内刊协会副会长方增吉主持。

第四篇:18 解放前孝感及邻近各县办报情况

解放前孝感及邻近各县办报情况

本篇叙述1949年5月前(解放前)孝感、大悟、云梦、汉川、应城、安陆等六县,由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和其他人士创办报纸的情况。为了叙述和阅览方便,按各报纸创刊年月次序,分述如下:

一、《胜利报》

1940年6月,在孝感县所辖的“孙家店”和“厉家店”一带创刊,它是中共孝感县委机关报。内容为宣传抗战必胜、日寇必败。1942年7月停刊,可以说是孝感最简陋的一份油印报纸,发行也只百余份,赠送给所属机关和部队。

二、《老百姓报》

1942年1月,在大悟县(当时叫礼山县)宣化店创刊。报纸系铅印。8开2版,后改为8开4版。主编顾文华,读者对象是广大群众和共产党员。报纸由中共鄂豫边区党委创办。《老百姓报》是《七七报》的姐妹报,由《七七报》印刷厂印刷,由《七七报》负责发行,由鄂豫边区党委宣传部和民运部共同领导。《老百姓报》一般10天为一期。有时6、7天为一期。报纸一版为国家大事和边区大事,二、三、四版为评论、地方新闻、特写、通讯、民谣、故事,还有连载的锄奸等内容,供边区农民夜校学文化用。1943年《老百姓报》改名为《农救报》,成为边区农民救国总会的机关报。1945年8月停刊。

三、《孝感日报》

1945年9月30日创刊于孝感。其经过如下: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0日,黄埔校友鲁鋆离开重庆,于9月4日抵达汉口,任职于平(北平)汉(汉口)区铁路局警务处,主管铁路路警工作。因离家十余年,经请准短假一月,于9月24日回到家乡孝感县城。只见环城马路一些墙壁上,到处涂写着斗大的黑字――“中日提携维护东亚和平”、“大东亚共荣圈万岁”等一些汉奸卖国语言,而一些大街上的商店用留声机播唱淫秽的黄色歌曲。鲁鋆回家后,会见当时任国民党孝感县党部书记长的鲁世鎏(鲁鋆与他是同族弟兄辈,幼年曾同学)和孝感县长屠占廷,鲁向二人谈到上述情况,请他们尽快下令派人清除和禁止播唱,他二人说立即办理。鲁鋆对二人说:“最好办一份报纸,这个报纸除简要报道国家大事外,着重报道本县城乡新闻以及国家政策法令和群众呼声。”他二人认为意见很好,但由谁来办呢?鲁鋆说因家事请准短假一月,可以办这事,一月之后交县党部接办。屠占廷说县府接收日寇白新闻纸近一百令(每令有500大张),纸张可用半年之久,但编辑和记者人选没有,印刷也成问题。鲁鋆说报社记者人选,可由三位文化素养较高、从后方回孝感的人士担任,他们不取报酬,尽量把报纸办好。因孝感无平板印刷机具,报纸可由何义记石印馆印刷。创办时期,印刷费由县党部交由县财政科支付。另外报社成立后,先由县党部派一名工友任杂事。

关于报社名称,鲁鋆说,既是孝感人办的报,就以《孝感日报》为报名,鲁世鎏为发行人,鲁鋆为总编辑,屠甫民为特约记者,胡旭存、唐剑秋为记者,周超为编辑(上述各人均为义务职)。正是由于大家的热心,在短短一星期即9月30日《孝感日报》发刊。由于初创,暂定3日一刊。第一期4开2版,印刷500份,免费赠送县、乡各机关、学校和社会团体,并拿出50份给部分大商店张贴。第一期刊有“民谣”,是特约记者屠甫民搜集,刊于报纸第二版,其词如下:

菠次坦,发宣言,暴敌日军投降顺。提爆竹,出北门,欢迎县长屠占廷。朱坤宇,得了信,匆匆忙忙把烟吞。(注一)朱太太,吓掉魂,口内不住喊皇天。洋丈人,王迪民,得意女婿是后藤。(注二)轻廉耻,重金钱,安心实意捧洋人。肉拐棍,兵少卿,为虎作伥害黎民。„„

注一:朱坤宇是日伪汉奸县长,解放后被人民政府镇压。注二:后藤是日寇少尉宣抚班长。

第一期《孝感日报》只印了五百份,被机关、学校和群众索取一空。第二期就印了八百份。因为报纸报道了城乡各地见闻,群众对日寇汉奸的罪行和感想,同时不收报费,大受欢迎。而创办人鲁鋆只经办了十期,因一个月的假期届满去汉口工作,就将报纸交由国民党孝感县党部接办,由朱凤仪任总编,原创办时之记者、编辑亦同时辞卸,由县党部派人担任。《孝感日报》于1947年7月初停刊,它可以说是孝感第一个以“孝感”命名的报纸。

四、《应城日报》 1945年10月24日,《应城日报》在应城创刊,油印,4开2版。由国民党应城县党部主办,闵威遐任主编,报纸内容多为城乡新闻。1946年4月8日,改为2日刊,同年底停刊。

五、《云梦周报》

1945年11月15日,在云梦创刊,由国民党云梦县党部主办,内容为报道云梦城乡情况,报纸为4开2版,油印,免费发给云梦各机关及学校,每周一期,主办人为张树华,1946年秋停刊。

六、《汉声周报》 1945年12月22日,《汉声周报》在汉川县城创刊,每周一期,4开2版,单面石印,每周星期四出刊,由汉川县城南正街张荣记石印馆承印,每期发行400至600份,由国民党汉川县党部主办,负责人尹达(县党部书记长),报纸内容多为城乡新闻,报纸半数出售,半数赠送各机关和学校,1946年底停刊。

七、《七七日报》 1946年1月14日,《七七日报》在大悟县宣化店创刊,是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机关报。4开2版,铅印。

1946年元月,国共停战后,大悟县宣化店有了暂时的和平环境。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将《七七报》改为《七七日报》,在停战令生效的第二天(即1946年1月14日)正式出版。至中原突围时(即1946年6月24日)停刊,共162天,出版报纸162期。当时宣化店处在国民党反动派重重包围之中,蒋介石阴谋发动全面内战。《七七日报》旗帜鲜明地宣传共产党的诚意,有力地揭露了蒋介石发动反人民内战的阴谋。1946年6月24日,《七七日报》发表了停刊启事,忍痛毁掉了全部印刷机具,报社人员随主力部队投入了悲壮的突围战斗,参加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八、《民生周报》 1946年1月18日,《民生周报》在孝感市肖家港镇(当时称“民生乡”)创刊,油印二小张,由民生乡长唐剑秋主办,内容为报道城乡新闻,至同年底停刊。

九、《民风周报》

1946年3月在孝感创刊,定名为《民风周报》,8开2版,单面油印,由三民主义青年团孝感分团部主办,干事长徐炎甫为负责人,主编戴钦如,由沈次林刻写油印。内容多为青年团之工作任务及城乡新闻。每期印刷近100份,赠送给机关、学校和街头张贴,于同年6月底停刊。

十、《安陆日报》 1946年6月,在安陆创刊,8开2版,双面石印,不定期发行。由国民党安陆县党部主办,负责人为书记长廖尚质、邱绍武,采编人员有罗朋、陈尹达、孙觉先。报纸内容有本县城乡新闻、省会电讯、文艺副刊,1947年夏季停刊。

十一、《义民周报》

1947年1月11日在汉川县创刊,由三民主义青年团汉川分团主办,社长周德培,总编辑周道生,发行人王以仁、周德培、陈文亮(均兼记者及编辑职务)。报纸为8开2版,两面石印,每周一刊,星期三出版。

其报纸名称取自成语“义正词严,民主之风”的头两个字“义民”。报纸内容一版以汉川城乡新闻为主,一版为副刊及杂文。报纸每期印约1080份,在汉川城关及分水、马口等六个乡镇街道的商店和16个乡镇设销售点推销,1948年春停刊。

十二、《正风日报》

1947年5月底,鲁鋆经历了十余年的军旅生活,对国民党当局推行的戡乱建国,全面展开内战的反动政策深怀不满,于是请准长假离开军界,回到故乡孝感定居。

当时的孝感,虽然抗日胜利已近两年,但人民群众生活依然贫困,加以地方各级官员贪污腐化,各种劣迹不断发生,招致民怨沸腾。1945年9月30日,由鲁鋆创办的《孝感日报》交由国民党县党部接办后,经营不善,于1947年7月停刊。

此时,鲁鋆想以个人名义创办一份报纸,因私人办报必须填写申请表,由当地政府报请省政府上报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审核,批准和颁发新闻纸登记证方可出刊。鲁鋆遵循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当时称为“国父”)孙中山先生遗嘱“必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教导,利用自己有利的身份(黄埔军校毕业,国民党员,历任中校以下各级军官,参加过八年抗日战争),领取新闻纸申请登记表,填写了他个人的姓名、籍贯、学历、简历等外,并申述了报纸名称为《正风日报》,报纸以“宣扬'国父'遗教,匡正社会不良风气”为主要宗旨。由于立论正大,经县府和省政府审核报送南京,1947年9月上旬经内政部审核批准,颁发了对《正风日报》的京(南京)警(内政部警务署)鄂(湖北)字第105号“新闻纸登记证”。

得到登记证后,立即组成报社人员,鲁鋆任社长兼总编辑,周超、胡旭东担任记者和编辑,屠甫民为特约记者,另请一名工友担任杂务,报社即设在西河街20号鲁的家中。辛亥革命老人娄伯棠先生,抗战时在重庆任“社会部”

佥事(司局级),与鲁鋆既是同乡,又是知交,娄于1946年底返孝,担任国民党孝感县党部书记长,他知悉鲁兴办《正风日报》,于是将已停刊的《孝感日报》剩余存下的白新闻纸五令赠送给《正风日报》以示支持。

当时的孝感只有石印馆无平台印刷机,而何义记石印馆曾印过《孝感日报》颇有经验,因此理所当然地承印《正风日报》。

为了开展工作方便,在汉口印制了“记者证”和铜质镀电蓝底白字、中有梅花图案、正楷书写的“正风日报”证章,供报社员工佩带,这就方便了记者外出采访。

《正风日报》于同年10月1日出刊,8开2版,石印,首期印行500份,内容设置了政治时事以及阐扬“国父遗教”的有关内容,本县城乡见闻、通俗文艺、街头巷议和道听途说等栏目。稿子来源一为外面投稿,二为记者采访,三为特约记者的专稿。

在报纸的第二版上,很受群众喜爱的“街谈巷议”和“道听途说”两个栏目,给报纸增添了生气。这方面的稿子是“短而精”,长的至多百余字,短的仅三、五十字,一事一谈,一事一议,不列被谈和被议者的真名实姓,只举其事,用×××来代表当事者。所有这些,都不离办报的主要宗旨“匡正社会不良风气”,对那些敲诈勒索、营私舞弊的勾当和冶容诲淫的丑行邪风,则无情揭露和抨击。例如“街谈巷议”和“道听途说”两栏曾先后刊载:

×××当县长时,曾暗中接受大汉奸朱坤宇送给他的狐皮大衣一件(注:×××当时是指屠占迁)。×××为了竞选“国大代表”,昨天在县政府大门外东首××酒楼大宴宾客,开流水拉选票,夜深方散(×××当时是指宁守慎)。×××为了竞选“立法委员”、×××为了竞选“国大代表”,不惜资财,指使他们的亲族故旧到处奔走,请客送礼拉选票(注:×××是指汤汝梅,×××是指李善谦,均为“民社党人”)。

××乡的选票,该乡×乡长公开说:“不用操心,我完全控制了。”人们要问这个乡长,这算什么民意?岂不是欺人之谈么?(注:××乡指当时的“民生乡”,即现在的肖港镇,×乡长指的唐嘉林)。

类似这样的报道,每期都有,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很受群众欢迎。当时的地方掌权人物,当然要把《正风日报》看作眼中钉、肉中刺,但也无可奈何。不久,因为一次“道听途说”的报道,竟招来横祸。1947年10月31日,《正风日报》等十期“道听途说”栏目中刊有一则报道:日前×××等几位退役军官在一起闲谈时,×××说“他妈的,此路不通,咱们去找毛泽东”(注:×××是罗泽楷,他是国民党部队的中校退役军官)。“妙哉斯言”(注:此四字是总编辑鲁鋆写入的)。报纸出刊后的第二天(即11月1日中午),驻防孝感的国民党整编五十八师司令部新闻处上校处长,随带官兵各一人,乘军用吉普车来报社临时社址,问“谁是社长?”鲁鋆回答:“是我”。新闻处长说:“你们这份报纸虽小,胆子却挺大,现在是非常时期(指戡乱建国),你们在报纸上公然刊登‘此路不通,去找毛泽东’,还说什么‘妙哉斯言’,这是明目张胆地对政府不满,号召别人去投奔共产党,这种蛊惑人心的议论,公然登载在报纸上,居心何在,是谁说的这话,把他交出来。”鲁鋆说道,保守作者秘密,是新闻工作者的起码道德,也是新闻界必须遵循的准则,恕不能奉告。那位气焰嚣张的新闻处长说:尽管你们有内政部颁发的“新闻纸登记证”,现在是“戡乱建国”的非常时期,绝对不准许反对政府,为异党张目的不法言论,你们在报纸上还说“妙哉斯言”,支持谬论,严重的违犯了政府的禁令,理应重处,但了解到你(指鲁鋆)曾毕业黄埔军校,是国民党员,任军职十余年,参加过八年抗日战争,同时你父亲在1938年冬,在家乡被日寇惨杀,基于这些情况,免予处分,但报纸违犯法令,从即日起停刊,如若违犯当重处,说完后随即乘车离去。十一月二日《正风日报》停刊。

旧社会新闻记者有“无冕王”之雅号,除国家保密单位外,不论党、政、军、学、工、农、商,各机关、团体等,新闻人皆可采访。这也给那些所谓“记者”之流及某些私营小报以营私舞弊、为非作歹的机会。他们利用新闻界的优越地位,无中生有、颠倒是非、敲竹杠、受贿赂,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什么马路新闻、黄色低级趣味的东西,充满篇幅,有识之士莫不深感厌恶,更谈不上是“人民喉舌”了。《正风日报》之所以遭到禁止刊行,原因是它没有随波逐流,没有上述那些歪风,报纸虽小,印刷也差(石印),却能言人之所不敢言,揭露黑暗,这当然会遭到地方当局和那些掌权者的反对,从报纸创刊起,就存在着“危机”,《正风日报》被整编五十八师新闻处勒令停刊,就是地方当局与军方勾结,由军方出面禁刊的结果,现在看来,这就是反动派贯用的手法。正是:回首当年辛酸事,喜看今日尽朝晖。

(作者为黄埔校友,91岁。此文写于2009年6月15日)

第五篇: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 【重点难点归纳】

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1.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1)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1839年3月,前往广东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抵达广州后,立即提出了“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

①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后的梁启超、严复等人,就曾主张报纸上应“广译五洲近事”,其思想和林则徐相通。

②魏源积极弘扬林则徐的译报思想。1841年6月,已被革职的林则徐将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让他编纂《海国图志》。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的撰述,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2)太平天国的办报构想

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

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3)王韬的新闻思想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又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1884年,王韬回上海定居,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撰作,著有《弢园文录》、《瓮牖余谈》、《弢园文录外编》等,1897年病逝。王韬在《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文章中,论述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①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②报纸的功能和作用。王韬认为报纸的功能有四项,即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③新闻自由的思想。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报纸的文风。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⑤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4)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郑观应的新闻思想主要见于其专著《盛世危言》的《日报》等文章中。他于1893年刊行的著作《盛世危言》影响很大,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革的方案。郑观应的主要新闻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广设日报是西方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②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③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郑观应对清政府只准外人而不准国人办报的愚蠢政策表示强烈不满,呼吁清政府明令允许并支持中国人创办自己的报纸。

④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郑观应明确提出了新闻立法的建议,要求清廷制定与颁行法律以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2.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

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人创办与出版近代报刊的活动兴起。(1)汉口的《昭文新报》

《昭文新报》是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创办人是艾小梅,初为日报,用白鹿纸印刷。该报“仿香港、上海之式而作”,刊行不到3个月,因销路不畅而改为五日刊,装订成书册状。内容以奇闻轶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但读者仍然不多,不久即停刊。《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

(2)香港的《循环日报》 我国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中影响最大的是我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王韬在香港主编的《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王韬任该报主笔。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报纸之一,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该报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弢园文录外编》。(3)上海的《汇报》与《新报》

被称为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的容闳于1874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办了《汇报》,该报是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为了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与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曾谴责领事裁判权和租界工部局的专横,遭到官府非议,出版未及一年即停刊。

1876年11月23日,另一份国人自办报纸《新报》在上海出现。主办人是上海道台冯焌光,经费也全部出自道库,主笔由袁祖志担任。该报所刊内容,除转录京报和苏省辕门抄外,还刊有本埠新闻、各地新闻及国际新闻,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商情等。(4)广州的《述报》与《广报》

已知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是《述报》。该报创刊于1884年4月18日,创刊之时,正逢中法交战。该报连续、详尽地报道了这次战争的发展过程、战役实况及官方态度、社会舆论等,表现出该报鲜明的爱国立场。《述报》在业务上十分重视图片新闻的报道,自创刊之日起,每期都刊登一幅或多幅新闻纪实图画,与文字新闻穿插编排,力求做到图文并茂。《述报》出版一年左右后停刊。

1886年6月24日,广州出现了第二家国人报纸《广报》。该报由邝其照创办,版式与《申报》相仿,内容设有宫门抄、辕门抄、上谕、著论、新闻等栏目。除中外新闻外,该报也刊登一些匡正时弊的文章。1900年因刊登义和团战胜八国联军的消息,被查封。3.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

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的国人自办报刊明显地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身份比较复杂,包括先进的知识分子、商人和洋务派官员。(2)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一般是私营性质的。(3)报纸内容方面,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4)政治立场方面,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

(5)业务工作方面,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如改进标题的制作、运用图画配合新闻报道等,王韬在报刊政论写作上的革新等。(6)报业环境方面,处境十分困难。

二、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1.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报刊的创办

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中国。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活动的高潮。(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这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强学会成立后,《万国公报》转为该会机关报。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从内容上看,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以及上谕等。1896年1月20日被迫停刊。(2)上海强学会与《强学报》

1896年1月12日,上海《强学报》创刊。其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更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发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变则不能久矣”的警告,提出了“明定国是”、“开设议院”等政治主张。该报于1月25日被迫停办,只存在了14天。(3)梁启超与上海《时务报》

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再度兴起的第一炮。由梁启超任总撰述,汪康年任总经理。《时务报》每期约30000字,所刊内容有政论、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数十篇政论,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是《变法通议》。《时务报》最高发行量达到17000份,创造了当时报刊发行量的最新纪录,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2.维新派的其他主要报刊(1)澳门的《知新报》

《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这份创办较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是在康有为亲自策划下创办起来的。该报初创时为五日刊,后改为周刊、半月刊,由何廷光、康广仁任总理。《知新报》与《时务报》的编辑方针基本相同,但在宣传报道上更为大胆。该报到1901年1月20日才自动停刊,共出版133期。(2)唐才常、谭嗣同与长沙《湘学新报》、《湘报》

《湘学新报》和《湘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

《湘报》于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应运而生。该报“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由唐才常任主编,设有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闻、各国时事、商务、新书选录、答读者问等栏目,已初具近代综合性报纸的规模,除报道各地维新运动的动态外,还发表了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对民权、平等学说进行热烈鼓吹,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湘报》的主要撰稿人是谭嗣同。该报于1898年10月15日被迫停刊,共出177期。(3)严复与天津《国闻报》

《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国闻报》设有电传、上谕恭录、制台辕门抄、路透电讯、论说、国闻录要、本埠新闻、国内新闻、国外新闻、广告等栏,社论大部分出于严复之手。该报尤注重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在国内各地及国外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城市设有特约记者。同时还出版旬刊《国闻汇编》。《国闻报》在当时的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以通外情为要务”,帮助读者学习西方的“民主”和“西学”,以求中国的富强。3.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国人办报活动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1)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包括:①报刊数量多;②办报地区广;③报刊种类多。(2)新的报刊类型的出现

①在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中,出现了一批文摘类报刊,如上海的《集成报》、《萃报》,长沙的《博文报》,江西萍乡的《菁华报》等。

②维新变法期间,国人还创办了一批妇女、儿童报刊。

③这一时期新出现的报刊中,有许多专业类、行业类报刊,如《农学报》、《算学报》、《利济学堂报》。

④在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中,以上海为中心创办了一系列消闲性文艺小报,如《指南报》、《奇闻报》、《笑报》、《笑笑报》、《游戏报》、《采风报》、《趣报》,还有杭州的《笑林报》、广州的《嘻笑报》等。

⑤维新运动中白话报的出现是尤其值得注意的现象。(3)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在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中主流形态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这些政论性报刊的办报人员大多是维新派人士。从办报方式来看,维新派从“开民智”、“育人才”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同办学会、办学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4.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等维新志士不仅继王韬等改良主义思想家之后,再次公开提出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而且在得到光绪皇帝的认可后还一度付诸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冲破“言禁”、“报禁”,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是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1)光绪帝发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

(2)光绪帝还发布过多道上谕,进一步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近代报刊。

(3)在“百日维新”期间,中国近代新闻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新闻法的制定也一度被正式提上清廷的议事日程。

三、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点与历史作用 1.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2)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3)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2.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

维新派的办报活动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其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

(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3.2 课后习题详解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答: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主要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然后是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最后是王韬、郑观应的新闻思想深入认识。(1)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

最先发现并重视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他组织人员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刊,以了解和应对敌情。译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以及对西方国家基本情况的介绍。

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的是其好友魏源。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魏源非常重视外报,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他对西方报纸的看法,他以非常概括的文字揭示了报纸的社会政治功能。

从林、魏二人的主张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创办近代化报刊的环境和条件,林则徐还只是组织译报而没有办报。(2)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

洪仁玕的办报思想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洪仁玕办报思想的渊源来自西方,是他参照西方的报业模式为中国规划的一幅发展新闻事业的蓝图。当时,西方国家的新闻业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处于商业报刊的发展时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操作原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其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证。而当时的中国却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加上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主要靠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国人对近代报刊还是很陌生的,多数人不知报刊为何物。把西方的新闻理论一下子引入中国加以实践,在当时的情形下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太平天国始终处于战争的氛围中,形势不稳定,不具备实施的条件。但是,洪仁玕为太平天国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办报思想,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却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从林则徐的译报、开眼看世界,到后来王韬的办报、宣传变法。洪仁玕的新闻理念设计是一个过渡环节,展现了中国新闻思想逐步递进的过程。(3)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随着维新变法思潮在中国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化的报纸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关于报纸的性质和办报的意义的讨论也就越来越多。继洪仁玕之后,比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办报主张的是王韬和郑观应,其办报思想具体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以上关于办报的思想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他们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同时,在他们的办报思想中也表达出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民主要求。

2.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答: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1)创办《循环日报》,开政论报纸先河。

《循环日报》于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这种报纸,既有别于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古代报纸,又有别于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外报,而是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作为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开创了报刊政论文体。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弢园文录外编》,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2)提出较为系统的办报主张,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王韬的办报思想,具体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王韬的这些办报主张,在当时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3.简述国人在上海、广州最早创办报刊的情况。

答:自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重要发展,中国社会内部要求社会变革的思潮兴起,中外联系日益增多,近代报刊的样式和办报知识已经传入中国,推动国人自办报刊的条件逐渐成熟。而且,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参与了外报的编辑工作,积累了办报的经验,为国人自办报刊做了必要的准备。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人创办与出版近代报刊的活动开始兴起。在汉口、香港、上海、广州均出现了一批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国人在上海、广州最早创办报刊的情况具体如下:

(1)上海的《汇报》与《新报》

①被称为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的容闳于1874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办了《汇报》,该报是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不议论官府政事,但对外人侵害中国的言行常有抨击。出版未及一年,因种种困难而两次改组,于1875年7月16日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益报》于1875年12月初停刊。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国人办报之艰难。

②1876年11月23日,另一份国人自办报纸《新报》在上海出现,主办人是上海道台冯焌光。他以《新报》为宣传工具,欲借此影响在沪外国人的舆论。1877年6月11日,《新报》取消了英文内容,改为纯中文报纸。1882年7月14日,《新报》并入上海机器制造局,转为该局机关报,旋停刊。《新报》所刊内容,除转录京报和苏省辕门抄外,还刊有本埠新闻、各地新闻及国际新闻,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商情等各方面。由于该报为上海道台所控制,因而还明确宣布“国政则不可议也”,规定凡“疾世愤时”之作一律不予发表。

③此外,这一时期在上海出版的其他国人自办报刊还有《侯鲭薪录》、《词林书画报》、《飞影阁画报》、《华洋日报集成》、《中西文报》、《艺林报》、《告白日报》、《海匕奇书》等。(2)广州的《述报》与《广报》

①目前已知的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是《述报》,创刊于1884年4月18日,内容有中外新闻与评论、西方书报译稿、商业行情、轮船班期和广告等。《述报》在业务上十分重视图片新闻的报道,自创刊之日起,每期都刊登一幅或多幅新闻纪实图画,与文字新闻穿插编排,力求做到图文并茂。《述报》出版一年左右后停刊。

②1886年6月24日,在广州出现了第二家国人报纸《广报》,它是由邝其照创办的日刊。该报内容设有宫门抄、辕门抄、上谕、著论、新闻等栏目。除中外新闻外,该报也刊登一些匡正时弊的文章。该报的发行面很广,除广东各地和香港、澳门、上海外,还发行到新加坡、西贡、小吕宋、旧金山等地,颇受海外侨胞欢迎。1900年因刊登义和团战胜八国联军的消息,被英、法等国殖民者勾结广东地方当局查封。

③在广州除上述报纸外,还有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岭南日报》,1891年创刊,由劳保胜、武子韬、朱鹤等主办,主要栏目有上谕电传、督宪牌示、论说、本省新闻、中外新闻、来稿照登、西报汇译,京报照录、各行告白、货价行情等。该报至1897年停刊。4.试析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

答: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的国人自办报刊明显地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1)在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

在中国最先创办报刊的人,既有先进的知识分子,也有商人,还有洋务派官员。其中,知识分子是倡导办报的主要力量。但是,在这些办报的知识分子中,有一些人同时也是或者曾经是官员、买办。第一批国人报刊的创办者们往往是与西方人打交道比较多的中国人。(2)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一般是私营性质的。

这一时期的办报活动既是一种政治上的觉醒,也是一种经营性的行为。这些报刊的办报经费多半是由私人集资合股而来,应属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办报刊,私人所有,自主经营,是自由知识分子的自发活动,不带有政党色彩。

(3)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创办之时正值洋务运动时期,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决定了洋务运动是它们报道和评论的重要主题。主张发展工商业,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造械开矿,富国强兵,主张“以富民为本”,要求重点发展商办企业。但是,当洋务运动中显现出一些弊端的时候,这些报刊也进行尖锐的批评。它们中的个别报纸,如地处香港的《循环日报》和《维新日报》,还曾主张进行政治、文化改革,宣扬议会制度和君主立宪制度,进行了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4)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

这些报刊通过新闻与言论不断陈述西方列强环伺的危险局势,提醒政府加强武备。对西方国家的侵略行径和不平等条约带给他们的特权,大加鞭笞抨击,宣传抵制列强在华的经济扩张。(5)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在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在中国人开始创办报纸的时候,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业务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商业性的中文报纸成为国人办报的样板和直接模仿对象。由于借鉴了外报的经验,国人报刊一出现就有了成熟完备的形式,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创新。(6)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刊的处境十分困难。

①经济上的困难。表现为:a.当时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还很薄弱,还不能为报刊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足够的广告收入;b.读者不多,发行很少;c.缺少政党和政府的经费和财政上的支持。②政治上的困难。主要是来自中国封建统治者方面的限制。清政府当时实行的是一种听任外国人办报而禁止中国人办报的政策,国人办报没有保障,即使谨小慎微,也动辄得咎,不敢畅所欲言。

此外,国人办报还经常遭到外国殖民势力特别是各地租界当局的限禁。先于他们出版的《字林西报》、《申报》等中外文外报也极力排斥和阻挠他们的出版。在这种条件下,除香港的国人报纸外,内地的自办报纸大多寿命不长。

总之,第一批国人办报,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发行时间不长,地域范围不广,仅限于汉口、香港、上海、广州等地,而且为求得生存往往还要寻求官方庇护、挂洋招牌、托庇于租界,所以总体上社会影响还不大。

5.简要介绍维新派创办的主要报刊。

答: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活动的高潮。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至1898年三年的时间里,全国出版的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以上是中国人自办的,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维新运动中报刊起到了重要的鼓动作用,维新派首先创办起来的报刊就是《万国公报》。该报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康有为的两大弟子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这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在《万国公报》创刊的同月,强学会成立,《万国公报》转为该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题目有工商、铁路、邮政、兵制、学校、报馆等。

1895年12月16日,强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仍由梁启超、汪大燮主编。从内容上看,《中外纪闻》除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还有上谕等。《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及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欢迎。1896年1月20日,《中外纪闻》被迫停刊,只存在了一个月零五天,共出18期。(2)上海强学会与《强学报》

1896年1月12日,上海《强学报》创刊。该报由康有为的弟子徐勤、何树龄主编,1月25日两江总督张之洞下令解散上海强学会,停办《强学报》。(3)梁启超与上海《时务报》

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由梁启超任总撰述,汪康年任总经理。《时务报》所刊内容有政论、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时务报》的出版,曾一度得到过部分地方官员们的支持。正是由于读者的欢迎和官府的提倡,《时务报》的发行量与日俱增,成为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4)澳门的《知新报》

《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这份创办较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是在康有为亲自策划下创办起来的。该报由何廷光、康广仁任总理。《知新报》在宣传报道上更为大胆,敢于言《时务报》所不敢言,曾刊载过康有为在“百日维新”期间上光绪皇帝的许多奏折的全文、梁启超在保国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等重要文件,以及揭露各地贿赂公行,戳穿日、俄侵华阴谋的报道。戊戌政变发生后,该报成为同封建顽固派作斗争的惟一报刊。《知新报》一直出版到1901年1月20日才自动停刊,总共出了133期。(5)唐才常、谭嗣同与长沙《湘学新报》、《湘报》

《湘学新报》和《湘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设有史学、掌故学、舆地学、算学、商学、交涉学六个主要栏目,每个栏目均由专人编辑。从第21册起改名为《湘学报》,共出45册,于1898年8月28日停刊。江标、黄遵宪、徐仁铸先后督办,唐才常、陈为镒先后担任主编。

《湘报》于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创刊。该报由唐才常任主编,设有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闻、各国时事、商务、新书选录、答读者问等栏目,已初具近代综合性报纸的规模。《湘报》除报道各地维新运动的动态外,还发表了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对民权、平等学说进行热烈鼓吹,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湘报》的主要撰稿人是谭嗣同。政变发生后,《湘报》勉强坚持出版至10月15日被迫停刊,共出177期。(6)严复与天津《国闻报》

《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严复。该报设有电传、上谕恭录、制台辕门抄、路透电讯、论说、国闻录要、本埠新闻、国内新闻、国外新闻、广告等栏,社论大部分出于严复之手。该报尤注重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在国内各地及国外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城市设有特约记者。同时还出版旬刊《国闻汇编》。1899年2月后,该报开始由日本人主办,至1900年还在出版。

6.试析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答:1897年后,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更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自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国人办报活动,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走向高潮,打破了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国人办报活动史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报刊数量多

近代国人自办报刊,自19世纪70年代至1895年的20余年中,总共为30种左右。维新运动兴起后,特别是在“百日维新”期间,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从1895年到1898年的三年时间里,特别是1897年和1898年,全国各地新创办的报刊达90余种。(2)办报地区广

外报绝大部分是在上海、香港、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而维新运动期间国人自办报刊遍布各地。其中上海最多,其余依次为浙江、湖南、广东、江苏、北京、四川、天津、澳门、广西、陕西、安徽、江西、香港等地。不仅在上海这样的外报出版基地发展,还深入到长沙等内地中小城市。

(3)报刊种类多

除了以政论性见长的综合性报刊得到迅速发展外,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以及以青年、妇女、儿童等各类社会群体为对象的报刊、图画报刊、白话报刊,其中不少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报刊类型。7.戊戌变法期间的新闻立法活动有何意义?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8.报章文体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 答:(1)报章文体的形成 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首先是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但是并没有形成气候,所以在康、梁办报前,我国多数报刊上流行的仍然是桐城派古文。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酝酿着大变革,这种束缚人们思想的旧文体,已经无法表达维新派要求变革的激情。同时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新名词大量涌进,旧体文言文已经不能适应介绍新知、新学的需要。于是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应运而生。(2)报章文体的特点

报章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其后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新文体出现之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9.试论维新派办报活动的历史作用。

答:维新变法运动是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刻为挽救国家命运而发动的一场政治运动。新兴的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向封建统治、封建思想文化发起冲击,从此,中国社会思潮、文化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维新派的宣传活动中,报刊显示了它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巨大效力。维新派的办报活动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其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19世纪70年代以来,王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陆续将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通过他们所办的报刊介绍到中国来。他们的报刊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了西学和西方的情况,在中国掀起了学习西学的热潮。许多报刊都聘请翻译人员,专门负责翻译外国书报上的文章,在报刊上设置专栏加以刊登。这些新知新学使众多知识分子从埋头经史、醉心八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的知识得到更新,思想得到解放。维新派报刊活动家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鼓吹变革,颂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介绍进化论学说,对陈腐的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批判。他们以新知新学为武器,同传统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对以后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维新派宣传家们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身上还留有浓厚的旧文化传统的烙印,因此,他们所宣传的新学还不纯粹,夹杂着不少封建旧学思想。(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维新变法运动是在外国侵略的刺激下,由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一场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的报刊宣传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这种爱国思想表现为明确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在传播新知识的同时,维新派报刊用大量篇幅向读者陈述了中华民族面临的严重危机,提醒国人所面临的落后挨打、亡国灭种的危险局面;谴责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种种罪行;提出了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列强进行商战的主张;号召建设一个强盛、独立的新中国。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激发了民众的爱国觉醒,唤醒了一部分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梦寐,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之中。

(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在维新派报刊的大力宣传鼓吹下,变法、维新成了不可抗拒的社会潮流。在一些地方(如湖南),还进行了“新政”的试验。

(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

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一贯控制和垄断新闻媒介,禁止言论、出版自由。而清朝的言禁更加厉害。1896年《时务报》创刊后,各地维新派报刊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实际上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这些维新派报刊在宣传变法维新的同时,猛烈抨击“禁著私书,禁谈国事,禁上直言,禁倡清议”和“严巷议之诛,立腹诽之律”的政策,要求给予资产阶级出版报刊和发表言论的自由权利。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和一些维新派大臣纷纷上书皇帝要求允许设立报馆,广开言路,终于促使光绪皇帝颁布了准许“官绅士民”办报的诏书,允许报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并要求各地政府给办报以免税的奖励。光绪的这份诏书,与其说是对民办报纸的提倡,毋宁说是对办报事实的认可。这是维新派多年来争取报刊出版自由权利取得的重大胜利,也是他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在康、梁办报以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醉心于科举,迷恋于仕途,从事报刊活动的多半是一些科场失意的落魄文人。他们办报的目的,或者是为养家糊口,或者是借以抒发其失意和不遇之情。一般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视办报为不务正业,视报纸为文坛垃圾。然而,自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办报后,社会上对报人、报纸的看法为之一变。因为这些人是变法维新的领袖,是思想敏锐、学识渊博、笔锋犀利、声名显赫的政治活动家。他们出来办报,一扫落魄文人的陈腐习气,开我国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从而使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维新派报刊以其思想性、知识性提升了近代报刊在社会上的地位,成为近代思想文化的载体。(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甲午战前,外报在中国报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外人几乎垄断了中国的报业。到了维新变法时期,虽然民族工商业有了一定发展,但是还不足以促成大量商业报刊的产生。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维新派知识分子、思想家们创办了一大批政论性报刊,出现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打破了外报的垄断,使政论报刊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主体。从此,报刊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识和接受,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昭文新报》

答:《昭文新报》是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因阅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2.《汇报》

答:《汇报》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年6月16日创刊,创办人容闳。《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不议论官府政事,但对外人侵害中国的言行常有抨击。为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常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部分股东因此要求退股。同年9月,该报进行改组并改名为《彙报》。出版未及一年又因种种困难而再次改组,并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但仍受到官府的限制,勉强维持到1875年年底停刊。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中国人办报之艰难。3.《述报》

答:《述报》是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创刊于1884年4月18日,由广州海墨楼石印书局印刷发行,每日出版4页(版),内容有中外新闻和评论、西方书报译稿、商业行情、轮船班期和广告等。中法战争爆发时期,《述报》大量报道有关战争的消息、评论等,还积极支持省港两地人民的抗法战争。此外,《述报》在业务上十分重视图像新闻的报道,自创刊之日起,每期都刊登一幅或多幅新闻纪实图画,与文字新闻穿插编排,力求做到图文并茂。《述报》出版一年左右后停刊。

4.《循环日报》[人大2007研;南京大学2007研;郑州大学2006研;华中师大2005、2004研;山东大学2005研] 答:《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是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该报取名“循环”,是因为其创办人王韬是循环论的信奉者。王韬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作为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5.王韬[中央民族大学2010研;山东大学2008研;兰州大学2007研] 答: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维新思想家。1867年,王韬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并于1869年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1883年,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韬园文录外编》,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6.《弢园文录外编》[北大2007研;人大2004研] 答:《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收录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主要是选自《循环日报》、《近事汇编》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评述时政宣传变法自强,写作上提出了“记事述情、自抒胸臆”的原则,影响广泛。其中的部分文章曾被当时的《万国公报》转载。王韬的政论反帝爱国、提倡变法,其思想内容不拘泥于形式,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7.《中外纪闻》

答:《中外纪闻》的前身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成立后,该报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1895年12月16日更名为《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由强学书局刊行,梁启超、汪大燮主编。从内容上看,《中外纪闻》除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还有上谕等。《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及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欢迎,也使更多的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拾议一变”。1896年1月20日,《中外纪闻》被迫停刊,共出18期。8.《强学报》

答:《强学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86年1月12日由康有为创办,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该报由徐勤、何树龄主编,其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更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该刊发表的《开设报馆议》一文,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即“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这几句话,实际上就是《强学报》的办报宗旨。《强学报》还不用大清年号而用孔子纪年,借以“托古改制”。该报的出版引起了顽固派的恐慌,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查封后,上海强学会也被两江总督张之洞解散,《强学报》只出版了3期就夭折了。9.《时务报》[南开大学2006、2004研] 答:《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人筹办。汪康年任总理,梁启超任总主笔。1898年8月因易名而终止。

《时务报》为旬刊,所刊内容有论说、谕旨、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该报的宗旨是宣传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深受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的欢迎,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数十篇政论,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是《变法通议》,这篇长文,自创刊号起在报上连载了43期,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赢得了要求变革的爱国臣民的支持和称许,成为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发行量最高达到1.7万份。

10.梁启超[中国传媒大学2005研;兰州大学2001研] 答: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他从1895年主编《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起进入报界,初露锋芒。《中外纪闻》被迫停刊后,他南下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大力宣传变法,名噪一时,把《时务报》办成了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海外,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辛亥革命后回国,主编过《庸言》、《大中华》等杂志。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并担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梁启超从1895年主编《万国公报》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字。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11.《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湖南大学2004研] 答:梁启超在《时务报》的创刊号上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大力鼓吹多办报纸,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梁启超认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因而“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12.《知新报》[复旦大学2007研] 答:《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这份创办较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是在康有为亲自策划下创办起来的。该报初创时为五日刊,后改为周刊、半月刊,由何廷光、康广仁任总理。《知新报》与《时务报》的编辑方针基本相同,但在宣传报道上更为大胆。该报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更重要的是自政变发生到1898年横滨《清议报》创刊之前的三个多月里,《知新报》是国内惟一一家继续出版的维新派报刊,成为同封建顽固派做斗争的惟一报刊。1901年1月20日《知新报》自动停刊,总共出了133期。13.康有为

答:康有为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政论家。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并认为报刊是维新变法的重要武器之一。1895~1896年,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创办《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宣传变法思想,随后在广东指挥《时务报》的筹办工作。1897年,在澳门与富商何廷光创办《知新报》。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建立保皇会,创办和控制了30多种报刊。康有为认为报纸的作用是匡不逮、达民隐、鉴敌情、知新政四个方面。14.《国闻报》[复旦大学2012研;北大2008研] 答:《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基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国闻报》在当时的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以通外情为要务”,不惜重金聘请懂得英、法、德、日文字的翻译人员,大量译载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外电、外报的消息和评论。同时出版旬刊《国闻汇编》,主要译载西方社会科学论著和外文报刊的新闻与评论,曾发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论学说,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该报作为日报,重视国内新闻,特别是京津和北方地区的新闻,大量及时地报道了百日维新。1898年3月,名义上卖给日本人,故能在戊戌政变后继续出版,得以报道戊戌政变的真相,抨击清政府屠杀维新志士的暴行。1899年2月以后,该报真正开始由日本人主办。15.严复

答:严复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曾赴英国留学海军,回国后任海军教学工作。甲午海战后,作为海军成员的严复感到痛心疾首,连续在天津《直报》上发表文章,猛烈抨击科举制度和封建君主制度,提出了“开民智”、“厚民力”、“明民德”的主张。这些文章发表在”公车上书“之前,在当时的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1897年,在维新派办报热潮的推动下,严复与友人集资创办了《国闻报》和《国文汇编》,大力鼓吹变法维新。《国闻报》成为了当时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基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严复认为办报的目的是“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他在《国闻报》上翻译并发表了《天演论》,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论学说,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严复并不赞成维新派倡民权、开议院的主张,属于维新派中的右翼,且很少与康、梁交往,故戊戌政变后未被追究。之后他潜心翻译工作,思想渐趋保守。16.《湘学新报》

答:《湘学新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设有掌故学(后改为时务学)、史学、舆地学、算学、商学、交涉学六个固定栏目,每个栏目均由专人编辑,每期装订成册。从第21册起改名为《湘学报》,共出45册,于1898年8月28日停刊。江标、黄遵宪、徐仁铸先后督办,唐才常、陈为镒先后担任主编。17.《湘报》[湖南大学2007研] 答:《湘报》是湖南第一份日报,也是维新派团体南学会的机关报,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创刊,该报的创刊是湖南维新运动高涨的产物。《湘报》“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由唐才常任主编,设有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闻、各国时事、商务、新书选录、答读者问等栏目,已初具近代综合性报纸的规模,《湘报》除报道各地维新运动的动态外,还发表了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对民权、平等学说进行热烈鼓吹,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其激进程度超过《时务报》、《知新报》和《湘学新报》。1898年10月15日《湘报》被查禁,共出177期。18.谭嗣同

答:谭嗣同是维新运动时期重要的政治活动家和报刊政论家,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重视报刊的作用,称其为“民史”、“民口”。他是《湘报》的核心人物和主要撰稿人,也是南学会的主要组织者。他大力提倡新政,强调维新团体的组织和建设,批判封建专制,宣传民权,主要作品有《湘报后叙》、《论湘粤铁路之益》、《治事篇》等。

19.“报章文体”[南开大学2009研]、时务文体(华师2013研;复旦大学2013、2011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研;山东大学2007研] 答:“报章文体”即时务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二、简答题

1.作为《循环日报》的创办人,王韬在一系列文章中论述了哪些重要问题?[南开大学2011研] 相关试题: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厦门大学2007研] 答:王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由于《偱环日报》最大的特点是每天于头版处刊登一篇政论文章,故此报成为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王韬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

(1)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主要贡献(参见本章课后习题第2题答案)

(2)王韬的这些办报主张,在当时不失为远见卓识,对于后世也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为: ①他为中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引导作用。

②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臆,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③对中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他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2.简述洋务运动中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研] 答:参见本章课后习题第4题答案。

3.简述梁启超的新闻活动。[湖南大学2010研] 答:梁启超曾先后参与《万国公报》、《时务报》、《新民丛报》、《清议报》、《时报》、《政论》、《国风报》、《国民公报》等报刊的创办或编辑活动,影响力最大的是《时务报》。(1)资产阶级维新派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这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由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万国公报》每两天出版一期,版式与《京报》相似,但不署出版时间及地点。由各报房的报贩在递送《京报》时免费附送给在京的“王公大臣”及“士夫贵人”等各级官绅阅读,起初每期送出千余份,以后最多送出3000份左右。

(2)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再度兴起的第一炮。由梁启超任总撰述。《时务报》每期约30000字,所刊内容有政论、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创刊初期,梁启超一人担负全部编撰工作,每天除撰写4000多字的评论外,还要撰写、修改20000多字的文稿。他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数十篇政论,最为著名、也最有影响的是《变法通议》。这篇长文,自创刊号起在报上连载了43期,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梁启超在创刊号上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大力鼓吹多办报纸,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梁启超认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因而“举国趋之,如饮狂泉”。尤其是梁启超撰写的文章,更是风靡一时,以至于“上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

(3)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海外,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曾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段祺瑞政府的财政总长,也参加过反袁斗争,主编过《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并担任北京图书馆馆长,1929年病逝北京。

回顾梁启超的一生,其办报生涯自1895年在北京主编《万国公报》起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4.简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的作用。[湖南大学2004研] 答:参见本章课后习题第9题答案。

三、论述题

1.评析中国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纸的发展及其遭遇。[华科2005研] 答: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之滥觞,可追溯至禁烟运动期间林则徐的译报活动。但是,直至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中国内部要求社会变革的思潮的兴起和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创办与出版近代报刊的活动才开始发展起来。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人开始登上了已经被在华外人垄断的报坛,在神州大地上创办起了一批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

(1)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昭文新报》,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以阅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

(2)上海自从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以后,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很快就成为国内贸易的枢纽和对外贸易的中心,为国人在这里办报提供了良好条件。

①1874年6月16日创刊的《汇报》,是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创办人容闳。为了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常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部分股东因此要求退股。9月1日,该报进行改组并改名以求得政治上的庇护,出版未及一年,又因种种困难而再次改组,聘朱莲生为主笔,并于1875年7月16日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但仍受到官府的限制和《申报》的攻击,勉强维持至年底,朱莲生辞职,《益报》停刊。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中国人办报之艰难。

②1876年11月23日,上海又出现了一份取名《新报》的国人自办报纸,日出对开1张,以各省商帮的名义发行,但实际上的主办人是上海道台冯焌光,经费也全部出自道库,主笔由袁祖志担任。初创时中英文合刊,翌年6月11日起改为纯中文报纸。由于该报为上海道台所控制,因而还明确宣布“国政则不可议也”,规定凡“疾世愤时”之作一律不予发表。1882年7月14日,《新报》并入上海机器制造局,转为该局机关报,旋停刊。

③此外,这一时期在上海出版的其他国人自办报刊还有《侯鲭新录》、《词林书画报》、《飞影阁画报》、《华洋日报集成》、《中西文报》、《艺林报》、《告白日报》、《海上奇书》。(3)中国人在广州的办报活动,晚于汉口、香港、上海,是在中法战争爆发后兴起的,影响较大的有《述报》和《广报》。

①目前已知的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是《述报》,创刊于1884年4月18日,由广州海墨楼石印书局印刷发行,每日出版4页(版),内容有中外新闻和评论、西方书报译稿、商业行情、轮船班期和广告等。该报在中法战争爆发之际,发表了许多评论,主张对法作战,反对“输金议和”,表现出该报鲜明的爱国立场。《述报》出版一年左右后停刊。

②继《述报》后,《广报》于1886年6月24日在广州创刊,日刊,邝其照为创办人。该报设有宫门抄、辕门抄、上谕、著论、新闻等栏目,形式与《申报》略同,除中外新闻外,也刊登一些匡正时弊的文章。该报的发行面很广。1891年,该报发表了一条某政府要员被参的消息,触怒两广总督兼署粤抚李瀚章,被李下令封禁。于是,邝其照等人只得将馆址迁至沙面租界,由英商必文出面,改名为《中西日报》继续出版,该报后又迁回广州城内,1900年因刊登义和团战胜八国联军的消息,被英、法等国殖民者勾结广东地方当局查封。是年冬,邝其照等人又将报纸改名《越峤纪闻》继续出版,因发行受阻,不久停刊。

③在1891年《广报》改组为《中西日报》之时,国人自办的《岭南日报》在广州问世,编辑方针与《广报》、《中西日报》相同,出至1897年停刊。

(4)除上海、广州两地外,汉口在这一时期也出现过一份国人自办报刊。1889年间,《公论报》在汉口创刊,李涵秋主编,后由江汉关职员宦诲之接办。该报言论倾向于官方,有“官报”之称。1907年后改名为《公论新报》继续出版,为辛亥革命前在武汉地区出版的重要报纸之一。(5)这一时期,由于香港已为英国所割据,清朝封建统治势力鞭长莫及,因而中国人在香港出版的近代报刊办得最为成功。

①王韬主办的《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②1879年(一说1880年),《维新日报》创刊,由陆骥纯独资创办并担任发行人,继陆骥纯之后主办该报的还有陆健康、黄道生等,1908年刘少云接办,次年改名为《国民日报》。该报是一份维新派报纸,在19世纪末宣扬君主立宪思想,在当时闭塞的中国社会中具有启蒙作用,因而颇受读者欢迎。但在孙中山倡导的民主革命学说逐步深入人心以后,该报也就逐渐为读者所摈弃,出至1912年停刊。

③1885年,《粤报》(又名《香港粤报》)创刊,创办人为罗鹤朋,曾任香港英商汇丰银行买办。1886年,该报为卢敬之购得,此后担任过督印人的还有黄子葵、黄南庐、温俊臣等。粤报馆除出版日报外,还兼营印刷业务,4年后报纸停刊。1889年,《日报特选》(Extracts from Newspapers)创刊,由中华印务总局发行。该刊为文摘性期刊,刊期不详,每期20页,毛边纸铅印。内容分京报、中外新报、广报、海防日报及中外新闻等栏。此外,1883年间,英国人罗郎也将其创办的中文日报《近事编录》产权转移给在港国人,使该报成为一份国人自办报刊,每年订费也由5元减至4元,但不久因销路不佳而停刊。

2.试述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及其意义。[华中师大2010、2004研] 答: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神州大地。与此同时,一个国人办报高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及他们办的报刊在这次高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①《万国公报》是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由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康有为的两大弟子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强学会成立后,《万国公报》转为该会的机关报。该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每期刊载文章一至三篇,题目有工商、铁路、邮政、兵制、学校、报馆等,其中必有梁启超所撰论说,其余大多选自广学会出版的书报。《万国公报》的出版在京师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②1895年12月16日,强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康有为亲自题写报名。该刊仍为两日刊,署有出版月日,不编期号,每册10页,共4000多字,木活字印刷,由强学书局刊行,发行地点在北京宣武门外后孙公园,仍由梁启超、汪大燮主编。从内容上看,《中外纪闻》除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还有上谕等。《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及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欢迎,也使更多的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 “识议一变”。

③1896年1月12日,《强学报》于上海创刊。该报由康有为的弟子徐勤、何树龄主编,五日一出,铅字印刷,页数不等,免费派送,其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更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发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变则不能久矣”的警告,明确提出了“明定国是”、“开设议院”等政治主张。该刊发表的《开设报馆议》一文,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即“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

④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东山再起的第一炮。该报由梁启超任总撰述,汪康年任总经理。《时务报》每期约3万字,所刊内容有政论、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最高发行量达到17000份,创造了当时报刊发行量的最新纪录,成为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⑤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更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这一时期由维新派主办的政论性报刊,主要有《知新报》、《国闻报》、《湘学新报》和《湘报》等,各自成为维新派在华南、华北、华中等地的重要舆论阵地。(2)维新派办报活动的意义(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3.试论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报刊政论时代”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我国新闻业的影响。[华科2002研] 答: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了我国近代新闻史上的“报刊政论时代”。这一报刊政论时代源于早期国人办报,王韬1874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该报最大的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报刊政论时代”的到来以维新派掀起的办报高潮为标志。(1)“报刊政论时代”的成因

1897年后,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更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一个国人办报高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打破了外报在华的优势,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维新派借助报纸阐发维新变法的主张,同顽固势力展开激烈论战,主办了一系列影响巨大的政论性报刊,如《知新报》、《国闻报》、《湘学新报》和《湘报》等。(2)“报刊政论时代”的特点 ①这一时期的政论报刊大多由维新派的骨干创办,是宣传变法维新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维新派在组织学会、开办学堂的同时,将办报作为开启民智,宣传变法的重要途径,从而形成了学会、学堂、报刊“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②报业整体上,报刊数量大,办报地区进一步扩大到内地,报刊品种增多。除了以政论性见长的综合性报刊继续迅速发展外,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以及以青年、妇女、儿童等各类社会群体为对象的报刊、图画报刊等。

③业务方面,报纸的版式编排有一定创新,经营管理上已具有资本主义企业性质,在文体写作上,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大胆议论时政,多以“时务”为内容,且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3)“报刊政论时代”对我国新闻业的影响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作用显著。

a.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教育。以新知新学为武器,同传统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对以后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b.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读者抵御侵略、振兴中华的爱国觉醒。

c.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在维新派报刊的大力宣传鼓吹下,变法、维新成了不可抗拒的社会潮流。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a.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合法地位。清朝的言禁比历代有过之而无不及,“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准许“官绅士民”办报的诏书,是维新派多年来争取报刊出版自由权利取得的重大胜利,也是他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b.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康、梁办报以前,报纸被视为文坛垃圾,后来维新领袖思想敏锐、学识渊博,一扫落魄文人的陈腐习气,报刊利国利民的作用已经基本为社会所公认。

c.创造了新型的报章文体——时务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报章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下载办报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办报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浙江医院院报院刊办报情况调查表

    浙江医院院报院刊办报情况调查表各位同仁: 为做好浙江医院院报十年获奖作品的征集、出版等工作,请您按照下列内容进行填写或者打√,并将答案于7月30日前发送到到邮箱 yylgl88@1......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一生......

    《企业时报》的几点办报思路[5篇模版]

    《企业时报》的几点办报思路 行 政 部 2013年度,由我公司联合安全部创刊发行的《安全月报》运行一年来,在各位高层领导的支持下,安全部相关人员在办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优势......

    邵振青其人与办报思想

    邵振青及其新闻思想 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从小在金华长大,自幼聪明好学。1899年考中秀才,青少年时代受到一位比他年长9岁的民主革命者张恭的影响,张恭于1904年创办金华......

    以日本为革命基地,留日学生办报情况,同乡会情况.

    以日本为革命基地,留日学生办报情况,同乡会情况 一,留日学生办报情况 时间:1894~~1919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背景: 19世纪后期,一系列对外交战,尤其是甲午战争的惨败和大批屈辱......

    2007年工作总结和2008年办报思路(给新闻出版局)

    青年周末报社《青年周末》2007年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思路在网络与纸媒体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青年周末》秉承北青人敢与时代争锋的精神,采取与网络融洽,以深度新闻为主导,努力打......

    对近代外人办报的分析与评价(含五篇)

    对近代外人办报的分析与评价 10级新闻3班:杨丽芳 学号后3位:325 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创办了上百种报刊,完全垄断了当时的中国报业。这些报刊,无论是外文报刊、中文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5篇模版]

    1.梁启超的办报活动 《时务报》主笔;《知新报》撰述;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创办《新小说》、《政论》、《国风》,参与创办《时报》。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㈠国人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