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日本为革命基地,留日学生办报情况,同乡会情况.
以日本为革命基地,留日学生办报情况,同乡会情况 一,留日学生办报情况
时间:1894~~1919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背景: 19世纪后期,一系列对外交战,尤其是甲午战争的惨败和大批屈辱条约的签订使满清政府逐渐意识到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由此兴起。于是,从19世纪末开始,清政府就源源不断地向日本输送留学生。当然,清政府派遣留日学生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涌入日本的大量留学生们不仅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接触了西方民主政治学说,革命思想日渐活跃。留日学生,积极创办进步刊物,大力宣传反清思想,启发了民智,促进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留日学生把向中国人介绍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一个神圣的责任,所以当时在日本他们办了很多报刊和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籍。把西方和日本的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经过自己的消化改造,再向广大的留学生和国内的知识青年进行广泛地传播。报纸:
举例:20世纪初留日学生办的刊物大概有70到80种之多。他们编译的书刊有几百种。下面列举几种比较有名的报刊。
1.《民报》近代政论杂志。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月刊。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一月创刊于日本东京。编辑负责人初为张继﹐其后为章炳麟﹐20期后为陶成章。共出26期﹐附《天讨》1册。《民报》发刊词为同盟会领导人孙中山所撰﹐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这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三大纲领﹐为当时政治革命的最高奋斗目标﹐成为当时进步的政治团体(包括文学团体)的旗帜。《民报》的编辑和撰稿人也基本上都是留日学生。
2.《浙江潮》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2月17日在创刊。月刊。共出12期,每期60余页。由中国留日学生浙江同乡会主办,孙翼中、蒋方震、马君武、蒋智由、王嘉榘等任编辑。以“输入文明”,“发其雄心”,“养其气魄”,“汹涌革命潮”为主旨,设有社说、论说、学说、大势、记事、杂录、小说、文苑、谈丛、时评、专件、调查会稿、浙江文献录、图画等栏目。宣传反清的民族革命思想,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批判改良派的“和平立宪”主张,鼓吹“革命造反”,积极传播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3.《湖北学生界》。1903年1月29日,湖北留日学生刘成禺、李书城等在东京创办激进的革命刊物湖北学生界,并首创用省区命名并由用乡会主编的办刊形式。《湖北学生界》宣传民族独立,抨击君主专制,鼓吹民族民主主义,大声疾呼“我国民宜持定主义,破坏倒灭满清之政府,而自建设政府”。该杂志为月刊,采用32开本,四号字排印,每期100余页,栏目有论说、学说、政治、教育、军事、经济、实业(农学、工学、商学)、理科、医学、史学、地理、小说、词词
薮、杂俎、时评、外事、国闻和留学纪录等。它以“输入东西之学说,唤起国民之精神”为宗旨。编辑及发行者有王芳、尹援一和窦燕石
4.《江苏》是1903年4月27日江苏留日学生同乡会在东京创办的杂志。杂志为月刊,鼓吹革命和民主共和思想。主编是秦毓鎏,丁文江、陈去病和黄宗仰等参与了编辑工作。《江苏》杂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共计12期:
诞生阶段(第1期—第3期即1903年4月27日—1903年6月25日)发展阶段(第4期—第7期即1903年6月25日—1903年10月20日)停刊阶段(第8期—第12期即1904年1月17日—1904年5月15日)5.《直说》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2月在日本东京创刊。月刊。共出两期。直隶(今
河北)留日学生创办。分教育、政治、社会、生计、军事、外交等栏目。宣传反清的民族革命思想,揭露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刊登有《说梦》、《权利篇》等文。
6.《洞庭波》。1906年10月18日,湘籍留日学生陈家鼎等在日本东京创办了《洞庭波》月刊。由陈家鼎、李毓麟、宁调元、仇世匡等编撰,以宣传民族革命为其宗旨。内容设图画、论著、学术、译丛、时评、文苑、谭苑、附录等栏目,曾刊发有《二十世纪之湖南》、《仇满横议》等文章,鼓吹排满革命,提倡以暗杀作为革命手段,批判改良主义,号召实行种族革命,期以之达到救亡,图存、立宪的目的。出一期后改名为《汉帜》继续出版。
7.《天义报》。1907年6月10日,《天义报》在东京创刊。该刊为半月刊。该报为女子复权会的机关刊物,何震为编辑兼发行者。何震为刘师培之妻,该报实系他们夫妻二人共同编辑。后刘师培又与张继等成立社会主义讲习会,于是该报实际又成为社会主义讲习会的机关刊物。该报“以破坏固有之社会,实行人类平等”为宗旨,并以“破除国界种界,实行世界主义”相号召。鼓吹“无政府革命”,反对民族、民权、民生主义。
8.《秦陇》1907年8月28日,陕甘籍留日学生于日本东京创办《秦陇》月刊,由杨铭源任经理,党积龄、郗朝俊、高又民等编撰,以揭露社会、传播新知为宗旨,内容设论说、文苑、新闻等栏目,曾刊载有《论关陇腐败之原因及其补救之法》、《吊秦陇》等文,《秦陇》出1期后,于次年改名为《关陇》出版。9.《四川》杂志。1907年11月,四川籍留日学生吴玉章在日本东京创办了《四川》杂志,系月刊,吴自任编辑并兼发行人,另有雷铁崖等参与编撰。以“输入文明,开通民智”为宗旨,内容设论著、译丛、时评、文苑、小说、杂俎、来稿、大事记要、附录等栏目,曾刊载《警告全蜀》、《列强协约与中国之危机》等长篇社文,揭露帝国主义侵略阴谋,号召进行革命,推翻清封建王朝,和宣传无政府主义。
10.《江西》。1908年7月9日,江西籍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了《江西》月刊,以“开通风气翦除弊俗,灌输最新学说,发扬固有文明,鼓舞国民精神”为宗旨,刊有《警告全赣书》、《二十世纪之江西》、《江西少年之前途》、《江西兵病谈》等文,倡言地方自治,反对君主立宪,主张民主革命,强调发展国家军事力量和国民势力。1909年6月停刊,共发行4号。
从这里,大家也可以看出,很多报刊都是学生们以同乡人为团体组建起来了。这就不得不涉及到留日学生中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团体----同乡会。二,同乡会
目的: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以现代化为定向”(马里乌斯·詹森:《日本与中国:从战争到和平,1894—1972》)的留学群体,留日学生组建同乡会更主要的目的则是将其建成他们用以砥砺自新、聚集力量、改造社会的新式组织。基于这一目的,各省同乡会对会员和组织都提出了富有时代特色的要求,概括而言,一是要求会员敦品力学,奋发图强;一是要求会员关注桑梓,致力国事。
如湖北学生互约,“愿各以学行相励,以实际相程,互为监史,以相纠责,庶几热度高涨,国事日竞”(《叙论》,《湖北学生界》第1期);浙江同乡会规定,“本会对待内地,有输入文明之义务”,“会友于私德上有关碍公共名誉事,本会有劝戒之义务”(《浙江同乡会简章》,《浙江潮》第1期);湖南恳亲会规定,会员“对于世界,研究学术”,对于湖南内地,则负责筹办“全部公益”(《湖南恳亲会草章》);江苏同乡会则进一步规定,会员不但“应各就其府州县乡人净立支会,以图分体势力之扩张”,还“应与本国同志创立之各会互相连络,以图全体势力之扩张”(《江苏同乡会公约》,《江苏》第1期)。这些规章,使同乡会超越了地缘性组织的局限,成为一种追求近代价值观念的新式知识分子的团体。
宗旨:作为乡谊性组织,当时各省同乡会都将“笃厚乡谊”、“同乡互助”作为重要宗旨,并制订了相关规定。如浙江同乡会要求,乡人初至日本,会员有招待之义务;湖南恳亲会规定,乡人如被外界侮谤,会员要“出死力期必得其平为限”(《湖南恳亲会草章》,《游学译编》第2期);江苏同乡会也规定,乡人在日本如遇疾苦,会员要及时救助。日常运作:
从组织机构看,各省同乡会都设有功能新颖而完善的管理组织,如浙江同乡会设有庶务、书记、会计、杂志、调查等干事员;江苏同乡会设有事务员、监察员、评议员及出版、实业、教育、调查4个部;湖南恳亲会除设执事、书记、会计、招待员外,还特设弹正员负责纠戒会员。从人员任免看,同乡会职员大多经由民主选举产生,如湖南恳亲会规定职员经投票公举,满5票者当选,每半年更举一次;江苏同乡会规定连任不得过两届,连任职员不得过全体职员半数。
从决策方式看,各省同乡会皆强调民主议事,并设有各种形式的会议,如湖南恳亲会设有例会和临时特会;浙江同乡会设有恳亲会、茶话会和临时会;江苏同乡会则有会员经常会、职员经常会和评议员经常会以及临时会等。为避免会议流于形式,各省同乡会都制订了会议规则,规定了会员的权利义务、会议的召集程序、议事规则和会场纪律等,要求会员必须到场,不得迟到早退。此外,各省同乡会还制订了“办事规则”、“自治规约”等,对同乡会的日常活动进行规范,如要求会员时时以国耻种祸相激发,不得放弃责任,破坏团体,妨碍公益,荒废学业,损伤公共及个人名誉等,违反者轻则记过,重则要受到同乡会诘问、劝戒、除名等惩处。江苏、湖南等省同乡会还规定,会员即便归国或离开学界,也要遵守同乡会规约,会员可随时对其进行纠责。
活动:
主要有:
1、创办报刊,致力启蒙。作为知识群体,留日学生很重视思想启蒙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他们认为“思想者,万事之根本也。于此而不加之意,以剔垢去污,舍短从长,痛行改革焉,则政治也、法律也、学校等等也,改之弗能良,兴之弗可成也”(《云南杂志发刊词》,《云南》第1期)。因此,多数同乡会在成立之初,就筹集经费,创办刊物,向本省及国内民众宣传、介绍各种政治思想、文化观念、科技知识、时事新闻,较著名的有《游学译编》、《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等。这些报刊观点鲜明、语言通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到国内越来越多民众的关注和喜爱,甚至一些下层百姓也以阅读这些报刊为乐事,成为留日学生进行思想启蒙的有力工具。
2、开展调查,鼓吹自治。同乡会多设有调查部或调查干事员,负责调查本省情形,筹划地方自治。除同乡会员负有调查责任外,调查部还鼓励民众参与。他们在会刊上登载启事,宣传社会调查的意义,设计调查的内容,掀起了一股调查热潮,各省会刊上都刊载了内容广泛的调查报告。对于地方自治,同乡会更是极力倡导,认为地方自治切实可行,易于推广,不但有利于各省发展,也是推动国家强盛的捷径,“地方自治苟得其道,则虽国无宪法而其根本固已坚定而不可动矣”(《江苏同乡会募捐公启》,《江苏》第1期)。在他们的鼓吹下,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他们的主张,使得地方自治逐渐成为影响此后中国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潮流。
3、关注时政,参与变革。同乡会密切关注国内时政,经常集会商议对策,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国内事务施加影响。1908年,四川留日学生因对成渝、宜万铁路修筑顺序问题有不同看法,多次召集同乡会讨论,除致电铁路公司表达意见外,还商议特设铁道协会解决此事(《同乡会开会演说纪略》,《四川》第2期)。1903年,为反对外国势力侵占路矿,浙江等省同乡会集会,号召本省民众共起筹划,收回利权,推动了国内收回路矿权运动的高涨。同年,因沙俄拒绝撤兵,妄图独霸东北,留日学生群情激愤,各省同乡会皆召开会议,发表演说,并组织学生军准备回国拒俄,在
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留日学生思想日趋激进,同乡会的影响也日趋扩大。历史意义:
综上可见,经过留日学生的改造,同乡会这种传统的社会组织,犹如一个孵化器,有力地整合了相关资源,对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显示了地缘组织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反映了中国特色的近代变迁之路。但是,同乡会毕竟是一种落后的组织,它对社会变革的推动是有限的,在随后的发展中,地缘观念阻碍了先进力量的进一步整合,成为中国社会进步中必须要跨越的障碍。
第二篇: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以麻城为例
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以麻城为例
摘要:老区,本来是一个政治概念,它指的是那些在民主革命时期较有影响的革命老根据地。但老区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概念,它与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穷地区并列,统称为老、少、边穷地区。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老区,经济发展都比较缓慢,曾经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的老区人民,至今仍有一部分人未能解决温饱问题。但事无绝对,麻城,一个曾经被评定为贫困的县级城市,通过努力逐渐脱离贫困的困扰,正在慢慢发挥它独有的魅力。逐渐成为一个有着地域特色,经济特色,文化特色的革命老区。这里的工业农业发展的条件比较优越,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这里的城市发展后劲十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它不仅是红色革命老区发展的代表,同时作为中小城市,发展也较为迅速。所以麻城的经济发展现状值得调研,经济发展模式值得探讨和学习。
关键词:老区,经济发展,现状,麻城
麻城市,作为黄冈市区的一个县级区域,如今其规模已经为地市级,近几年来,它作为“古老麻城,魅力麻城”的形象展现在父老乡亲面前,展现在大众面前,它是鄂东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的显示之一。
麻城市城乡人口已经超过120万,它本是一个集老区、山区、贫困区于一体的农业大市,但近几年以来,在家乡人民的努力下,这里的区域经济正沿着又好又快的目标稳步进入快车道。
200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4.3亿元,增长15.3%,高于全国和全省3.8和0.8个百分点;实现税收5.3亿元,净增1.2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65元,增长26.1%,高于全国和全省8.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62元,净增381元,增幅创历史之最。各项经济指标综合考核在全省县域经济阵容内位次逐年前移。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64.3亿元,增长15.3%,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实现税收5.3亿元,净增1.29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29.45%,在全省名列前茅。至此,麻城已平稳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第二方阵,在全省贫困县市中最早进入全国贫困县市排名前5位。数字也许枯燥。走进麻城,你会更直观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变化与活力。新城区80米宽的黄金大道,高层建筑鳞次栉比,雄伟壮观。老城区找不到旧县城的模样,按照园林城市的要求改造一新。城郊的工业园区40余家现代化企业扎堆,人气兴旺。古老的麻城正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07年到09年,是麻城经济的一个质的飞跃。这三年,麻城在经济危机中阔步向前,终于由一个“拖油瓶”式的革命老区变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的经济开发新区。
(一)工业飞速发展
作为一个传统的贫困县市,特别是一个革命老区中的贫困县市。政府曾多次对麻城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宏观上的调研和技术上的指导,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并给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麻城市政府在仔细分析和采纳后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而且麻城市政府更是大胆改革,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带领麻城人民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
麻城的国有企业改革起步较早而且卓有成效,到2007年,完成民营化改革的国有企业已经达到106家,占应改制的79%,且在近五年的努力下基本上完成了改制任务。
在麻城人眼中,国有企业的改制,不仅仅是体制的一次改革和创新,更是经
济蓬勃发展的契机和脉博。因为国有企业的改制,往往伴随着 “一个企业倒下
去,一大批同类企业崛起来”的经济现状。所以他们对国企改革改制的体会很深,深切感受到“国企改革改制的过程,就是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发展壮大的过
程”。而民营经济的发展也直接给麻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元素。
和武汉,十堰相仿,汽车产业曾一度作为麻城的支柱性产业,为麻城的发展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好景不长,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激烈程度
不断加大。作为麻城市龙头企业之一的“三环汽门公司”也成一度举步维艰,市
场的低迷也给当时的麻城市政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值得庆贺的是麻城市政府把
握住了挑战之中巨大的机遇,将其进行民营化改制,并果断招商引资,革新技术。
与德国勒马公司携手,采用西方优秀管理机制,力图将其建设成为全球第一家规
模最大、汽门品种最齐全的专业化生产基地。三环汽门公司的发展,使产业链上的民营企业频频诞生。极大的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就这样,麻城市在汽车配件、冶金机械、纺织服装、医药化工、轻工食品、电力能源等产业和商贸领域大刀阔斧地改革改制,强力推动着全民创业热潮的兴
起。原企业中的技术、销售、管理人员在卖断和置换身份后,成批成批地自立门
户。他们充分自主地发挥自己所熟悉的专业、练就的能力和所掌握的市场等优势,围绕从事过的产业,或按同类产品扩展,或在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或另辟蹊径
新开门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仅2007年一年中,麻城就新发展私营企业
180余家,个体工商户2000余户。
07到09年经济保持较快增长。09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达到96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2%、达到7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25.1%、达到8.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7%、达到4.0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
增速好于预期,高于全省和黄冈市平均水平。提前两年完成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
提出的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和增加值翻番的目标。工业经济快速增
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41家、达到167家,总数居黄冈第一。工业总产值
增长23%、达到6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6%、达到24亿元。大别山
电厂实现产值15亿元,发挥了大项目、大企业的支撑作用。马勒三环公司完成产值3.2亿元,实现了金融危机下快速增长。兴业钢铁炉料公司成为“2009年
湖北省100强企业”。福田公司“福田”商标成为“湖北省著名商标”。花岗石
材产业迅猛扩张,年产值突破10亿元。麻城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新增
基础设施投入4.96亿元,落户项目96个,园区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敢于迎接挑战,并在挑战中抓住机遇,把握理论创新,结合实际改革。这是
麻城工业在众多老区中脱颖而出,出奇制胜的法宝。
(二)农村逐显活力
作为有120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市和贫困地区,“三农”问题如何破解?麻城
市委、市政府重点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二是
将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发展劳务经济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09年农业总产值增长6.5%、达到54.3亿元,其中“三
乡三业”实现总产值22亿元、增长12.4%。“麻城福白菊”成功申报国家地理
标志证明商标,麻城被授予“中国油茶之乡”称号,成功争创“湖北现代林业麻
城木本粮油科技产业园”,麻城黑山羊通过国家品种资源鉴定。菊花、油茶、板
栗、蔬菜、桑茶药基地及畜牧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快速推进。新引进农产品加工
企业4家。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达到48亿
元。积极推进金通湾•中国户外用品城和孝感乡街•中国中部商贸物流城建设大会
战。“家电下乡”实现销售家电产品3.87万台(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累
计建成合格农家店420家。
麻城把发展特色产业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经过近10年努力,打造出九大
特色农业板块。粮食生产方面,麻城成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经济林开发,打造出盐田河“全国板栗第一乡”,全市板栗总面积达75万多亩,年产量1.28
万吨;蚕桑板块总面积8.5万亩,被商务部定为“东桑西移”项目试点地区;畜
牧板块总产值6.5亿元,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市)”、“全省畜牧生产大
县(市)”;药材板块总面积2.5万亩,福田河镇种植菊花2万亩,被誉为“全
国菊花第一镇”;传统的老米酒得到深度开发,成为亿元大产业,已发展配套优
质糯稻生产基地3万多亩。据统计,特色产业占农业总收入的比例达到九成。
2008年,麻城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大关,达到3062元,同比增收
381元,增幅为14.2%。农民收入增长快,得益于劳务经济。全市50万农村劳动
力已有30万从事非农产业,打工年收入达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
收入占到了65%。
具有本地特色的8大农业板块和30万农民工形成的“打工经济”,成为麻
城农村经济的两大亮点,推动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麻城市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特色产业为支柱,以“打工经济”为
带动力,有力地把农村经济引上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
41.1亿元,同比增长8.9%,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达到3062元,同比
增收340元,增幅为12.7%。
麻城农村经济收入的另一大组成部分,则是劳务收入。
89万农村人口的麻城市,拥有50万劳动力。其中外出打工的人数达25万
人,加上在本地从事非农业的50000人,合计有30万劳动力从事劳务经济,年
收入达22亿元,与农业总收入之比为53.5%,人均突破2000元,占年人均纯收
3021元的2/3以上。
曾经大名鼎鼎的“淋山河集团”便是麻城劳务经济发展史上经典的一页。起
初,麻城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本市却并无规模性的团体。外出务工人员较
为分散,也常常受到排挤。一方面,蓬勃发展的武汉地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
仅凭武汉地区的劳动力却远远不够;一方面,麻城等老区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却常常赋闲在家。于是,很多波具规模的建筑集团应运而生。黄冈淋山河建筑集
团坐落于黄冈市团风县,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红安新洲麻城一带外出务工的主要选
择。而主要由麻城人承包的“活动板房”部分曾一度在中部地区处于垄断地位,仅此一项,每年就给麻城转移几万劳动力。麻城人也在数年的打拼中,掌握了技
术,也积累了大量人脉。这也为后来麻城人民在淋山河集团整改后自主创业,组
成一个个的小团体,在武汉城市圈及其周围站住脚跟奠定了牢靠的基础。目前,在武汉地区搭建“活动板房”的外来务工人员中,麻城人占据了一个相当可观的比例。
农村农业和劳务经济的发展,不仅给农村的发展带来的活力,也直接促进了
麻城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也给了麻城一个发展的大后方。
(三)旅游开发取得新成效
“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麻城的旅游业在朵朵杜鹃的绽放声中稳健发展。说起革命老区,不得不提旅游业。革命老区往往伴随着“边”“偏”“穷”,但同时也有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那令人肃然起敬的历史。
提起麻城,我们会想起那独特的三个字----“将军县”。麻城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红四方面和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发源地;1927年11月,震惊全国的黄麻起义在这里爆发。此后20多年,麻城的革命火种经久不息,麻城的革命红旗始终不倒,全境有13.7万人死于战火,6万多优秀子弟参加了红军,在腥风血雨的战斗中,锻造出王树生、许世友、陈再到、王宏坤等41位新中国第一批授衔的将军和128位省部级高官。麻城是全中国革命烈士最多的地方,每十个红军中就有一个是麻城人。而刘邓大军千里越过大别山我们更是耳熟能详。境内现保存着的烈士陵园、乘马岗会馆、王树声故居、苏维埃政府旧址等数十处革命遗址,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构成了麻城具有传奇鲜红色彩的旅游景观。
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麻城旅游业的又一大亮点。昔日,陈友谅曾率军在此,并发生大战,即使到了现在我们仿佛依旧感受能够感受到那不经意间散出来的股股硝烟味。一代文豪魏武帝曹操更是在龟峰留下了他的足迹,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更在此留下御笔,相传龟峰上至今还保留着他坐过的那块石头。
麻城成功举办中国杜鹃花城新闻发布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龟峰山杜鹃花开、旅游火爆盛况,进一步叫响“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旅游品牌。龟峰山、烈士陵园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烈士陵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并向市民免费开放。五脑山、杏花村、博物馆、乘马会馆AAA创建通过评定。杏花村、龟峰山村双双入选“湖北旅游名村”。现在更多的人只知道麻城有“龟山”,而不知道武汉亦有“龟山”。而麻城龟峰山杜鹃已经成为能与东湖梅园樱园媲美的国级旅游项目,更带动了麻城其他景点的发展。
开发旅游项目,举办杜鹃文化旅游节。就是一次紧抓历史机遇、顺势而为为促进麻城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红红火火的杜鹃花,浓缩着麻城文化的精华,寄托者麻城人民的精神向往,也预示着蓬勃发展的麻城又将走向一个新的台阶。举办杜鹃文化旅游节,以杜鹃为节会标志,叫响麻城品牌。一方面以节造势,提升麻城文化、旅游知名度;一方面以节会友,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招商引资。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带动着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在从一定程度上改变着麻城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麻城走向一条又好又快的和谐的经济发展道路。
麻城,一个曾经被评定为贫困的县级市,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摆脱了贫困的困扰,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更是蒸蒸日上,一个面目全新的作为地级市的麻城已经站在我们的面前,正在散发着自己独有的魅力。麻城,俨然成为红色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代表,而且也成为中小城市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目前,麻城虽然任然面临着经济总量偏小与产业层次不高的问题并存,工业基础薄弱,工业骨干企业少;城乡规划相对滞后,城市管理水平不高,乱建私房现象严重;利益格局调整中的社会矛盾纠纷增多,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亟待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仍待加强,少数部门办事效率不高,有些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观念不强等诸多挑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麻城人民能够有效的面对这些挑战,并牢牢抓住其中的机遇,给麻城一个更好的明天,让麻城的经济在接下来的挑战中
腾飞。
【参考文献】:
1,2009年麻城市工作总结
2,2010年麻城市工作总结
3,2011年麻城市工作总结
4,魅力麻城之旅-家乡经济发展调查
第三篇:以工业设计为突破 建设服务外包基地
以工业设计为突破 建设服务外包基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服务外包产业已成为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的重要标志,更成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工业设计作为研发设计的重要方面,是服务外包业务中业务流程外包(BPO)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研发外包(CRO)的主要内容。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美国人认为工业设计是商业化盈利的工具,欧洲人认为是生活的一部分,日本人认为是民族的生存手段。对于中国,工业设计将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中国制造业涅槃重生的翅膀。当今全球产业转移的浪潮,让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迎来高速发展阶段,也使工业设计在中国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契机。
重庆制造业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25年前,美国哈佛商学院罗博特·海斯教授曾经预言:“现在企业靠价格竞争,明天将靠质量竞争,未来靠设计竞争”。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工业设计,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受市场欢迎的商品才能赢得竞争优势。在重庆迎来大开放大发展的今天,要抓住承接制造业转移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将产品设计与核心技术开发,系统集成与工程设计等传统工业(外观)设计概念向上下游延伸,将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等要素紧密结合,对重庆传统产业进行渗透和改造,进一步优化重庆的产业结构,降低单位产出的能耗,增加产业的技术含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级化、技术密集型方向更新升级,实现重庆工业经济的“优雅转身”。
在新一轮“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中,我们应紧紧抓住国家给予重庆的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西部承接沿海加工贸易转移基地、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等方面的支持,用好用足优惠政策,捕捉发展商机,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占据制造业高端,形成新型工业后发优势。以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为基础,通过制定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服务外包,带动相关服务外包产业迅速崛起,最终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打造工业设计服务外包基地的几点设想
当前,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正加速向亚洲尤其是我国转移。我们在抓住制造业向西部转移战略机遇的同时,应有战略眼光,先行一步,大力培育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服务外包产业,在提升区域内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同时,构建服务外包产业链,强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形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1.确立服务外包发展战略。重庆应凭借深厚的产业基础、良好的区位优势和高速成长的现代服务业,确定发展战略,统筹产业发展,科学规划、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将服务外包作为服务贸易发展的突破口,推动其成为重庆经济新的增长点,争取用3—5年的时间将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
2.采取切实可行有效措施。加强与海外发包商的直接联系,大力引进和培育以工业设计
服务外包为重点的企业,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工业设计骨干企业,引进培养一批优秀的设计人员和服务外包人才,建设相应的公共服务平台;在着力打造西南地区工业设计中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其他产品设计外包、信息技术外包、航运物流外包、创意策划和专业服务外包四大重点领域。同时,鼓励投资者采取接管经营权、收购股权、兼并重组等方式,与我市企业合作设立服务外包企业,开展服务外包业务;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社会力量搭建立足重庆、服务西部、辐射周边的技术服务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等,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本着先“市内、境内”后“离岸”的原则,制定重庆市服务外包发展行动计划,力争在3—5年内使重庆市成为服务外包的集聚区。
3.建立制造业服务外包企业联盟。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工业设计、自主创新是提升产品竞争力,赢得市场优势和空间优势的重要手段。重庆市应实践服务型政府的理念,积极与企业交流沟通,倾听企业困难,解决企业难题,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同时,充分发挥其工业设计产业的优势和支撑作用,以产业联合带动整个重庆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联手打造工业设计服务“舰队”,策划组建以研发设计带动的制造业服务外包产业企业联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搭建制造业服务外包公共交易平台,形成制造业服务外包整体优势,发挥宜居重庆的城市品牌效应,促进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的快速成长。
4.依托重点企业促进服务外包。在促进重庆国际化进程中,我们要依托长安、庆铃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打造汽车及零部件设计、机电与电子产品设计、工业模型与模具设计、IC(集成电路)设计、工业控制系统集成开发服务等;依托寸滩港、火车北站等,重点发展以产品包装设计、物流配送、物流管理为主的物流体系设计及服务等;依托东风船舶工业公司、东风船舶设计研究院等,重点发展船舶工业设计、工程技术研发、区域性售后服务等,在优先发展市内外包、境内外包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国际业务流程分包服务领域,塑造重庆品牌形象,使重庆在未来国际蓬勃发展的服务外包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四篇:日本热血动漫背后的日本文化——以《海贼王》为例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日本热血动漫背后的
日本文化
——以《海贼王》为例
00948257陈萧宇 2011/11/29
【摘要】以《海贼王》为例,挖掘日本热血动漫之间的共性,并从这些共性中寻找其背后的文化要素。论述的主要方面包括热血动漫的以下共性:常常以友谊同伴为主题;对个人意志和信念的夸大;剧情中夹杂的死亡和复仇;对自然力量的夸大和崇拜;主人公从弱者向强者成长的过程; 【关键词】日本热血动漫,海贼王,友谊同伴,意志信念,死亡复仇,敬畏自然,成长经历
【正文】
《海贼王》,日文名「ワンビース」, 是尾田荣一郎在《周刊少年JUMP》上连载的超人气漫画。故事讲述了主人公路飞立志成为海盗王,为了寻找传说中的秘宝ONE PIECE而展开的凶险无比同时也波澜壮阔的冒险故事。自从1997年8月4日发行一来,该漫画的人气迅速增长。不知不觉地,它已经成为日本史上最畅销的漫画,也是世界最畅销的漫画之一,它是《周刊少年JUMP》史上最卖座的漫画,总销量居日本本土第一。
但是,可曾有人想过为什么这部动漫会如此成功?这里且不论它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因为该作品的主要对象是日本的当代人。那么,它能迅速在日本获得广泛人气,必然有其背后的原因。这里,笔者断言,它成功的原因中必然包括:它适应了当代日本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其主题反应了当代日本人心中渴望和追求的东西,其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都是符合当代日本人的。而这些东西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从中必然能窥见日本文化中迷人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与这部作品同时出版的还有《火影忍者》、《死神》等作品,以及更早期的《龙珠》和后来追风的《家庭教师》、《银魂》、《少年阴阳师》等等。它们常常都被人们统一归类为“热血动漫”的标签下。所谓热血,即为让人心潮澎湃,激动的意思。引发激动的要素,通常有友情、亲情、爱情、理想、追求、奉献、勇敢、坚韧等,有励志意味,适合广大青少年。而热血动漫指这一类型的动漫作品。笔者发现,也许是巧合,但更大可能的情况下是必然,这些“热血动漫”之间都存在这一定的共性,不仅是主题,更包括人物性格,战斗模式,气氛渲染,以及剧情发展趋势方面。下面便以《海贼王》为代表来具体讨论这些共性点。
共性一:以友谊和同伴作为主题
在《海贼王》中,这个特点尤其突出,因为《海贼王》这部动漫主要讲述的就是主人公路飞和他的船员伙伴们在冒险的途中产生的珍贵的令人称颂的友谊。比如说路飞和娜美之间的友谊。一开始,娜美利用路飞想从中赚钱,但是后来,当路飞得知娜美悲惨的童年经历和承担的重重的负担之后,当娜美哭着哀求路飞说“帮帮我”的时候,当路飞毅然把自己的草帽给娜美戴上并大吼“当然!”并打败鱼人首领的时候,娜美和路飞之间的友谊被深深地烙印在两人的心中。再后来,一同经历过“克罗克达尔之战”,“空岛之战”,“CP9之战”等等事件以后,两人的友谊已经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基本上所有“热血动漫”都或多或少地反应的这个主题。比如说《火影忍者》中鸣人和佐助之间既是朋友又是敌人的友谊关系;《家庭教师》中阿纲和REBORN以及身边同伴们的友谊等等。说明这个主题已经成为每一个“热血动漫”作者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其背后暗藏这深刻的日本文化背景。
背景文化一:日本崇尚团体意识
在日本人看来,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如集体的力量。这似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观念”“以大局为重”等观念相符,但是日本的团体集体意识似乎比中国要强得多,甚至到了一种“崇尚”的地步。就从日本语言中的「人間」这个词来看,“间”这个词指的是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表明日本人认为“人”最重要的特性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滨口惠俊可以说是“日本文明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滨口将“人間”词序作一颠倒,创造出“間人”,“間人”概念是滨口整个理论的核心,由此概念出发,与“間人”相关的价值观体系称为“間人主义”。滨口概括了“间人主义”的三个与“个人主义”相对立的特征。第一,相互依赖。第二,相互信赖。第三,将对人关系视为目的。滨口相信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支撑着整个日本人际关系的东西。
日本国民性中就有一种“惧怕脱离团体”的意识。其中日本国民性可用「他人と同じだと安心する」(跟别人一样就放心了)这句话来概括。这种意识来源于日本人对儿童“嘲笑”“侮辱”式的教育。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曾经论述过:“日本人对幼儿的教育刻意培植对嘲笑和嫌弃的恐怖心。要说出小孩何时懂得自己在被逗弄是不可能的,但他们迟早会懂得的。他们一旦懂得自己受了嘲笑,便害怕随之而来的会失去一切可靠与熟悉的东西。在他成年以后,当受到别人的嘲笑时,他会记起童年时代的这种感受。”而让自己不被嘲笑的最好办法就是跟大家一样,跟这团体的行为走,这样就能让自己始终处于一种“不被嫌弃和嘲笑”的境地。
背景文化二:日本的“恩”文化
日本的整个道德伦理体系可以概括为恩与报恩的互动。日本社会是一个由 种各样的恩编织起来的网络,生活在其中的日本人一生中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看作是对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恩的回应,即报恩行为。日本人总是认为自己欠了历史和社会的恩情,要用自己的报恩来回馈,因此可以说,日本是一个善于报恩的国家。
在日本人看来,“恩”是必须偿还的债务。“恩”一旦接受,就成了一种永久性的债务,“报恩”是带有主动性的。正是因为如此,日本人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恩惠,因为如果接受了就等于要背负起报恩的债务。如果对互不相识的日本人给予恩惠,会让他觉得无法接受。可见日本人把报恩的义务性深深地扎在了心中。
“热血动漫”中的“恩”实在太多了。在《海贼王》中,由于路飞开始时对同伴们的恩情太重,使同伴们的报恩意识烙印心中。实际上,基本上所有路飞的同伴们都被路飞从困境中就出过。就拿妮可罗宾为例,她曾经遭遇过悲痛的童年,同族人被杀光,最亲的朋友为了救她而死,小小年纪便成了高额悬赏金的犯人,在她一次又一次求死的过程中,是路飞和同伴们让她重新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和希望。可以说,是路飞让她获得了新生。而这种恩情便是罗宾一直追随路飞的原因,因为她要报恩,而这种报恩行为在日本人看来是应该的也是值得赞颂的。共性二:对个人信念和意志的夸大
“热血动漫”中最吸引人、最“热血”,也是最大的买点就在与其中对个人信念和意志的夸大。这些作品中的主角常常都是拥有强大意志和坚定信念的人。比如说《海贼王》中的路飞,在和克罗克达尔的战斗中,经历过三次战斗,曾今有两次败下阵来。其中最惨烈的是第一次,整个人都变成干瘪状态,手臂还淌着血,被对手埋葬在厚厚的沙土中。但是“复活”后的他毫无畏惧,无论对手多么强大,他都毅然冲上前去,即便浑身伤痕,即便意志模糊,他都用鲜血和强大的意志最后战胜对手。
可以说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也是一种动漫中为了迎合读者而使用的一种手法。但是,为什么这种手法能屡试不爽,为什么人们就这么喜欢这种“用热血和意志”赢下来的战斗?这背后又隐藏着深刻的文化因素。
背景文化三:日本人对个人信念和意志的崇拜
日本人倾向于夸大个人的信念和意志,甚至认为“精神高于物质”。在《菊与刀》中谈到了日本人的这种信仰:“他们认为,精神决定一切,永恒不变。物质固然重要,但只起次要作用,瞬间即逝。”“日军的战斗手册中有一句口号:‘用我们所接受的严格的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的优势,用我们的血肉之躯对抗敌军的钢铁大炮。’这句口号反映了他们的一贯作风,而并不是专为这场战争打出来的”。“日本的统治阶级甚至在国民的日常生活中强行贯彻精神战胜物质的信条。比如老百姓已经在工厂里干了十二个小时了,还遭到了空袭,已经身心疲惫了,他们还在宣传什么‘身体越疲惫,意识就越坚强’、‘疲劳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
虽说这种“精神高于物质”的观点是二战时期日本人的一种精神状态,但是可以发现,在当代日本人身上仍然保留着这种观念,似乎这种坚忍不拔,对意志和信念的崇拜已经深深扎根在了其民族的本性中。1945年,日本战败。整个日本岛满目疮痍,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道路被摧毁,原材料奇缺,但是这完全无法打败日本人继续奋斗努力的决心。于是很快地,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日企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振作起来,并且很快,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丰田公司的汽车就已经进军欧洲,并且产量首次突破了百万大关。1971年,丰田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以丰田为代表的日企的迅速崛起当然有其客观原因,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其主观意志力的坚强。当日本遭受一系列的毁灭性的打击,核弹的袭击让许多家庭支离破散、物是人非,投降成为战败国让国家丧权赔款等等的时候,能在这么短时间中恢复信心和前进的斗志,并且用自强不息证明了其民族的毅力。也许只有日本民族才能做到吧。试问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中国,情况还会相同吗?这个值得我们反思。
共性三:死亡与复仇
死亡与复仇似乎是文学界和各种艺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永恒的因素。但是在日本“热血动漫”中,其中人物的死亡与我们平时所见的又有所不同。另外,为什么这个因素在“热血动漫”中如此地热捧和受关注,也是我们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以《海贼王》为例,其中最受关注的两个“死亡”便是艾斯和白胡子的死以及罗宾的“求死”。艾斯和白胡子,作为海贼王中“实力派”的人物,拥有强大的力量和忠义的精神,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们是如此的从容不迫,如此的壮烈和英勇。白胡子在中了赤犬的融拳之后,腹部已经被打出了一个打洞,在这种情况下,他还继续战斗,并用自己仅剩的力量保护自己的手下逃离,牺牲了自己。而令一方面,罗宾一心只想了结自己的生命,并且直到路飞来救自己之前,都对自己的未来毫无期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死”,出现在了同一部作品中,而且都为日本人所接受,其背后到底蕴含着什么文化背景?
再看复仇,复仇这个词最适合的人莫过于《火影忍者》中的佐助了。一开始时,他的复仇对象竟然是自己的哥哥,原因是哥哥杀害了自己村子里的所有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而当他得知到了哥哥是受木叶村的指使被迫无奈才这样做的之后,他又把复仇的对象转向了木叶村。国外的很多人觉得很难理解这种复仇的心态,可见这种热衷于复仇心态必然是日本文化中独特的一部分。
背景文化四:日本独特的生死观 日本人最崇拜的观念是“无常”。死在他们眼里也是无常的。没有死的流转,就没有生的勃发。日本的生死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距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自然的简单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生与死的界限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泾渭分明。如《挪威的森林》一书中反复出现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就是对日本文化中的那种生死观念的最好注解。
2.死是对集体责任的承担和忠诚。日本人一向把个人的价值维系于其所存在的团体价值之上,为了团体(甚至是国家)的利益,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这样为团体而献身就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3.死是一种律己的行为,应该被宽恕。日本人认为死亡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律己的行为。日本传统文化观念认为。不管多坏的人。不管生前犯过多少罪行。一旦死了他的罪孽也就消失了。
根据上面的生死观特点,就不难解释艾斯和白胡子的死了,他们很明显是为了自己的船员和同伴们的安全,也就是为了集体的责任而牺牲的。这很符合日本武士道的精神。武士道提倡“轻生死,重然诺”。有的日本人甚至认为“武士道即是死”。日本武士道的开山鼻祖山鹿素行吸收了中国儒教的孔孟思想.认为武士道的最高准则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而罗宾的“求死”更像是一种“自杀”行为。而这一点也正是符合日本人的心理的。现在在日本,自杀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屡屡在日本发生。甚至有集体自杀的行为。这与日本生死观中对“自杀”的宽容心理紧密相连。日本人认自杀是维护个人尊严的一种行为,是个人自由的权利。日本人把“自决的权利”看作“自由的权利”。日本宪法第13条就“尊重个人”规定“任何国民都应该被尊重。关于国民追求生命、自由、幸福的权利,只要不违反公共福祉。在立法和国政上都应该给以最大的尊重”。关于这一点,日本法学界以及日本民众都解释为这是宪法赋予给人“自决的权利”。认为自杀是基于个人自由的意志,是一种权利。
背景文化五:受封建社会武士阶层名誉观影响报复行为 暴力性的报复,对于今天的日本来说听起来有点像神话,也许更像是武士横行、武士道成为社会各个阶层共同的伦理道德的封建时代的传说。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日本人受武士道名誉观的影响,对于报复,尤其是当名誉受损时候的报复心理依然存在,但也许只是形式上更加“文明”了。
日本画家牧野芳熊在他的自传中记述了作为一个日本人对嘲笑的典型反应:“我甚至可以原谅杀人犯,但却无论如何没法原谅嘲笑”。也就是说“原谅”不是回应嘲笑的有效方式,那么所能采取的回应方法就只能报复了。新渡户稻造在1900年出版的一本书中说:“报复是一种充满正义感的行为。我们的报复观要求像数学那样精确,只要没有使方程的两端相等,我们就觉得心里不踏实。否则我们就会觉得事情没有得到解决,没法彻底放下心来”。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日本人认为报复行为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热血动漫”中出现的报复行为总是能符合日本人的胃口。而且这种报复,复仇行为能更大程度上激发读者对作品的认同感。比如说,在“热血动漫”中常常会出现打斗之前对手无限度的挑拨和侮辱主角尊严的话。就拿《海贼王》做例子,路飞碰见假路飞海贼团的时候,受尽了对方的挑拨和侮辱,甚至要路飞哀求他。根据以上分析,这种行为在日本人看来是“无法原谅”的,而且在读者心中逐渐产生了为路飞报复的心理,而当到了最后,路飞释放“霸气”,一下子把他们全放倒了。读者看到这里的时候,心中一定非常畅快,甚至不由自主地就叫了一声“好”!这正是“热血动漫”充分利用日本人的这种心理来吸引读者的眼球,以及让剧情更“热血”的描写手法。
共性四:自然力量被视为最强的力量
“热血动漫”的读者们一定不难发现并举出其中把自然力量视为最强力量的例子。《海贼王》中这种共性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恶魔果实”可谓是海贼王中最吸引人的因素,吃了这种果实的人能得到某种能力,比如路飞吃了橡皮果实后得到了伸缩自如的橡皮力量。而这些力量之中,最强大的莫过于自然系果实,也就是得到了自然力量的人。比如黄猿的光果实,艾斯的燃烧果实。这些自然力量的人在动漫中都是最强的人,作为对手的话将是路飞最大的敌人和障碍。
同样的共性可以在其他“热血动漫”中得到例证:《火影忍者》中的“仙人模式”,利用的就是自然的力量; 《家庭教师》中更是把自然的力量融入到戒指上,戴上不同自然属性的戒指就能拥有不同的自然力量等等。这些自然力量都帮助主角得到了更强大的力量以战胜对手。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这种自然力量的范围似乎被扩大了,这种自然,不再是狭义的,而是一种广义的“自然”。比如说,人的眼睛本来应该作为人体的一部分,但是漫画作家们似乎更愿意把眼睛作为一种自然赋予的东西,一种广义的“自然”,并且把其放在了一个至高的位置,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兴趣。比如说,《海贼王》中,“霸气”便是由眼睛释放的,而这种力量将使得路飞获得更加强大的力量。在《火影忍者》中,眼睛更是被捧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写轮眼”,“白眼”,“轮回眼”作为三种瞳术,其力量无比的强大。所有这些共性背后也隐藏着日本文化中重要的一方面。
背景文化六: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日本人崇尚自然,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独特的自然观。日本人热爱自然,忠于自然.追求与自然和平共处。并以此为目标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日本著名哲学家梅原猛就认为,解决当代环境危机,必须彻底放弃征服自然的观念和文明方式,与自然共生。这种独特的自然观不仅渗透于日本人的生活、宗教和文化之中,而且在日本人的环保意识之中也能够清晰地体现出日本人的这种亲近乃至畏惧自然的感情。
日本列岛地形狭长,气象变化较大,四季分明。所以日本人对大自然观察仔细,养成了“闻松涛之声,赏鸟虫之音”的爱好。他们喜欢再现大自然,甚至在建筑中都要将大自然纳入进来.融为一体。日本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火山、台风、海啸等经常对日本人的生命形成巨大的威胁。日本人深切地感觉到大自然的变幻无常。也由此更加幢憬风调雨顺、幸福安定的生活。因此,日本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与其说是对抗与征服,不如说是忍从与融合。在合理利用自然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保护自然。日本某一研究所曾做过一次民意调查。将对自然的态度分为顺从、利用、征服三类。调查结果是主张“顺从”的占33%,“利用”占40%,而“征服”只占17%。日本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可见一斑。
正是由于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心理存在在每一个日本人的心中,当然也包括动漫作家们的心中,因此就不难看出为什么自然力量为动漫作家们如此地重视并作为一种共性心有灵犀般地出现在作品之中。
共性五:主人公从弱者向强者成长的过程
“热血动漫”中对主人公的选取出奇地类似。从《海贼王》的路飞,到《火影忍者》的鸣人,再到《家庭教师》的阿纲,每个主角身上,我们都能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从一个不为人知,不被看好的“弱者”身份,经过锻炼和修炼之后,成为备受瞩目的核心“强者”。就拿路飞来说,小时候的他弱不禁风,但是自从遇到艾斯之后,他们两个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共同修炼。在修炼中,他们一同对付怪兽,一同打败比自己大得多的小混混们,一同经历过海贼团的袭击。再这之后,路飞迅速成长为一个可靠的,能独挡一面的少年。再之后,路飞遇到了他的伙伴们,在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中,路飞越战越强,成为新世界让海军政府不能小觑的海贼。再到后来,由于大哥艾斯的死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弱小,于是又与冥王雷利开展了两年的闭关修炼。两年后出现的他,又是完全脱胎换骨,拥有强大“霸气”的新路飞。这一次又一次的修炼,看上去像是理所当然,但是为什么“热血动漫”作者们再一次心有灵犀般地选择了这个元素在自己作品中反复出现?
当然有一方面原因是编剧上的需要,试想如果主人公一开始就无比强大,那么剧情就无法展开,无法让人对作品产生强烈兴趣和期待,更无法让人从主人公的成长和一路艰辛中体味出“热血”。但是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与日本文化中“自我修养”的观点一致的。
背景文化七:日本文化中的“自我修养”观
在《菊与刀》中有谈到日本人的自我修养观念:“日本人的自我修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能力培养,另一种不是单纯的能力培养,而是有更高的要修。我们可以把后一种修养称为‘炉火纯青’”。关于能力培养,有这样一个例子:“日本陆军军官让他的士兵平时进行长达六十个小时的演习,期间只有短短的十分钟休息。他这样说道:‘他们知道怎样睡觉。需要练习的是不睡觉’。他解释说,肉体具有无限的可塑性,意志应该对其加以训导。至于肉体会因健康而收到损害这一道理,他却完全不加考虑。”
由此可见,对于能力的培养来说,日本人似乎达到了一种“疯狂”的状态。他们可以不顾身体上的损害,而为了能达到修炼的目的用精神战胜肉体。日本人的父亲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你将来想干什么?要享受人生,现在就必须接受训练。要是现在逃避自我修养,你的人生将会很不幸。到那时招到诗人的嘲笑了,我可帮不了你”。用日本人常说的话就是,修养能磨掉“身上的锈”。它把人磨成一柄锋利的宝剑。这就是他们希望看到的。
以《海贼王》为代表的日本“热血动漫”中,我们不难看到以上观点的例证。在路飞少年时候的修炼中,他与艾斯的训练简直可以说是“魔鬼式”的。小小年纪就与巨大的老虎战斗,并且第一次失败后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最后终于战胜。而在此期间,他们曾差点丧命。在《火影忍者》中更是这样,鸣人为修炼仙术,进入蛤蟆王国,吃着难吃的不是人吃的东西,接受着艰辛的修炼。这些都是与日本文化中“自我修养”观相符的特点。从其为广大日本读者所接受和热捧的事实中更说明了“自我修养”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菊与刀 日本文化的类型》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著 王博译 《日本文化透视》
杨薇著
《日本人间道》
(日)柴门文著 吴怡文译 《从樱花文化看日本人生死关》
吕玉元 《论影视台词折射出的
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
孙淑华 郑爱军 《浅谈餐桌上的日本文化》
王晋茶 《浅谈日本文化的特征》
张琦 《日本人的自然观与环境保护》
王长汶 李云 《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探析》
李海霞 《日语指示代词所体现的“内外意识” ——以代名词为中心》芦立军 《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多元象征意义》
谢东华 《“缘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 尚会鹏
第五篇:二战后日本文学的研究——以《挪威的森林》为例
二战后日本文学的研究——以《挪威的森林》为例
研究背景:日本自二战后连续两位文学家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足见其文化影响至深至远。
研究目的:探究其文学的初层内涵,了解其魅力所在,深刻了解中国强大的近邻——日本。研究内容:以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为本次研究的核心,借此书探究日本文学。可行性分析:可行。
研究方法:咨询老师、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网络了解。研究步骤:1.了解二战后的日本背景。2.了解日本主要的文学家。3.重复阅读《挪威的森林》。4.对《挪威的森林》中体现的日本文学特色作着重分析。预期成果:深入理解《挪威的森林》,初步了解日本文学。一、二战后日本文化的繁荣和困惑
战后日本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发展、为文化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其特色最重要的是生活文化、物质文化的发达及其大众化现象。这是因为战后扩大了思想言论的自由度,且从制度上得到保证;战后劳动者权力的扩大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成为大众文化昌盛的契机。战后日本文化的大众化特征,主要表现:⒈在劳动者的各类文化团体、文化俱乐部相继出现并展开活跃的活动;⒉旧文化形态的复活;⒊海外文化的流入;⒋大众文化和高级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大众化所产生的社会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提高了作为社会主人的大众的主体素质,使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得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导致文化商品化,使人片面追求文化的消费价值,从而导致创作热情锐减,以至颓废文化泛滥,也就是说,战后日本文化繁荣的同时,却出现了一种不可忽视的负面现象即文化的颓废与停滞。
二、日本文学简介
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古希腊悲剧的那种雄伟崇高的观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对象。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第四,长于摹仿,变革迅速。大化革新后,日本全面向中国大陆开放。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原样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汉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的同时,日本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体文,大量吸收中国词汇,创作了独具民族形式的文学作品。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
三、日本现代文学家
森鸥外(18621903)、夏目漱石(18671939)、志贺直哉(18831912)、谷崎润一郎(18861927)、吉川英治(18921975)、宫泽贤治(18961975)、黑岛传治(18981987)、川端康成(18991951)、壶井栄(18991940)、横沟正史(1902-1981)、小林多喜二(19031948)、远藤周作(19231993)、三岛由纪夫(19251992)、岛田庄司(1948-)、村上春树(1949-)、村上龙(1952-)、东野圭吾(1958-)
四、挪威的森林简析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同时渡边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小餐馆结识了绿子,绿子问他借了“戏剧史2”的课堂笔记,以后就混熟了。后来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渡边还认识了和直子同一宿舍的玲子,渡边在离开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绿子的父亲去世后,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五、本人浅见
村上春树出生于1949年,20世纪年代的60年代中期正是他的大学时代。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到七十年代初,是一个青春的年代,是一个全世界的年轻人用热血和理想去企图改变这个世界的年代。日本学生以自己的行动和思考来对当时经济高速发展、但战后年轻一代精神世界却迷茫彷徨的日本的探索。村上龙和村上春树都是经历过6、70年代学生运动的一代,春树的距离之外、龙的入世与出世,所有的这些都是属于他们的青春记忆与伤痕。那个年代的中国红卫兵、法国巴黎五月风暴、日本全学共斗、美国嬉皮士——学生运动的浪潮,席卷全世界,极其深刻地影响了那一代人,作为对二战后战败的日本而言,这更具有深远的影响。(本人认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极端不平衡,是日本的学生运动的根源。)
1970年,国际文坛上颇有名气的小说家三岛由纪夫,带领私家小军队冲进自卫队基地,呼喊起义而失败,最后自行切腹并由徒弟砍掉脑袋。三岛对战后日本的美国化肤浅风气很看不顺眼,认为非得纠正政治方向不可。但是,他一类的极右派政治思想在七O年的日本完全得不到支持。社会上基本认为三岛之死是一种文学理念或者艺术审美观的表现,如果不就是与众不同的性爱趋向所致的越轨行为。毕竟,他的同性恋倾向是公开的秘密。他自己文章里又多次提到过切腹场面使他兴奋。(二OO五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大江健三郎在长篇作品《告别了,我的书》里探讨:如果三岛多活十年或者三十年,是否会拥有更大的影响力。结论仍是否定的。)其混乱可见一斑。
挪威的森林作为春树“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凝结了他所有青春的回忆,渡边的恋爱、生与死的挣扎思考,无不体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时代潮流。木月和直子姐姐在17岁时的自杀、直子本人21岁的自杀、渡边对于青春的困惑和学校的极端厌恶、永泽乃至全社会的价值观混乱,正是当时日本的真实写照。但这也成为了二战后日本文学创作的一大源泉,深刻影响了一代日本文学家。
附:日本学生运动过程简介 二战后,随着占领军的民主改革。口号为争取教育民主化的学生卷土重来,1948年成立了“全日本学生自治会总联合”简称“全学联”。战后的学生运动一开始还是和战前一样,受日共的领导,但是逐渐地学生运动就和日共分道扬镳。和人们想象的相反,到了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顶峰,学生运动和日共几乎没有了关系。
战后日本的学生运动有两次高潮,一次是从1959年开始的“安保斗争”,目标是反对日美安全保障协定的修改。
1963年日本学生运动开始了第二次高潮,即所谓“大学斗争”。一开始是一直与学生运动无缘的庆应义塾大学在1965年1月反对大学学费上涨开始的,一直发展到了全校罢课。那个时候的学生运动有一个很重要的时代背景和共同口号,就是反对美国在一个落后的小国进行的一场十分不得人心的战争——越南战争。在这时候被揭露出了一件大事,就是美国军方一直在向日本的大学提供研究基金。牵涉到的有包括19所国公立大学在内的25所大学和包括4所国公立研究机关在内的9所研究机关。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于医学和生物学,而且全是细菌和病理研究。研究项目虽然不直接是军用项目,但是能够很容易地转为军用。当时正好是美军开始在越南喷洒除草剂的时候,知道真相了的学生们都为被作为杀人犯的帮凶而利用大为愤怒。反越战,反安保和争取大学自治管理把学生运动推倒了高峰。
各校之间组织了“全学共斗会议”,简称全共斗来统一指挥。几乎所有教职工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运动。政府对付学生运动主要是出动警察机动队进行镇压,但应该说刚开始的时候警察的态度还是比较和缓,对不少学生的过激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但是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警察的态度趋向严厉,这是因为当年9月4日一名警察在日本大学被学生投出的石块造成颅骨骨折而死亡,这件事使警察和学生彻底对立。
从1969年9月以后,学生运动就开始衰退了。衰落的最大原因当然是仅靠学生的力量是无法和强大的国家机器抗争的。此时被捕的学运活动家越来越多,保释金达数千万日元,经济来源大部分靠街头募捐的学生组织在经济上已经无法负担了。另外,日本学生运动的目标不确定性和内部抗争也是促成其衰落的一个原因。
1973年在“冲绳归还”时的学生运动是战后日本学生运动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那以后学生运动就几乎成为了历史名词。现在还有没有学生运动?还有,07年5月3日宪法纪念日,那次学生运动的名门,日本大学反对修改宪法的学生们在新宿和反对他们散发传单的右翼组织还打了一架,双方各有几人受伤。路过的一位正好也是毕业于日本大学的行人十分感慨地说:“看那光景好像回到了70年代,真想不到现在的日本居然还会有人为了意识形态去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