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照片在摄影之外——读《摄影家是怎样炼成的》(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2:0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好照片在摄影之外——读《摄影家是怎样炼成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好照片在摄影之外——读《摄影家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篇:好照片在摄影之外——读《摄影家是怎样炼成的》

好照片在摄影之外

——读《摄影家是怎样炼成的——助你成长为摄影家的50项修炼》

很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著名摄影家刘宽新老师的新作《摄影家是怎样炼成的》。刘宽新老师是我国第九届摄影金像奖得主,四十多年对摄影的执着与钻研,使得他在中国摄影界独树一帜,尤其是对数码影像的研究——率先提出的数码摄影的修片原则,成为中国摄影界公认的标准,并使中国数码摄影的鉴定标准领先于世界七年。

对于照片而言,是要拍得漂亮还是拍得深刻?是技巧重要还是理念重要?是靠器材精良还是靠心有灵犀?是前期拍摄精到还是后期制作取胜?是依赖巧抓机遇还是苛求题材过硬?是以形式取悦读者还是以内容感动世人?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关系到摄影的核心,值得每一位摄影人思考。而刘宽新老师在本书中都作了精妙的回答。

“做正直诚实的人,不为功利拍照片;维护摄影的真实性,就是保护摄影自身;什么是好照片;突围——冲破“糖水片”模式;僵化的思维套路是一块障眼布;突破甜俗,拍好风光照片;拍摄有人性的影像;拍身边小事,为现实留像;专心坚持,深入拍好一个题材„„50项修炼,每一项都值得摄影人细细斟酌,反复思考。

在婺源,在黄山,在霞浦„„我们时常能看到几十,几百,甚至几千人架着三脚架拍摄同一个场景。出来的片子千篇一律,影像缺乏创新性,只要到了对的时间,对的地点,任何人都可以简单复制。刘宽新老师把这些照片称为浮光掠影式的照片,这样的片子很少有人文价值。真正的摄影家是通过包含风光在内的影像,在彰显视觉审美的同时,表达对人文精神的关怀,把人们的心灵带到另一个高于表象的世界:引发思考,激励精神,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我无数次被书中的照片所感动,当看到尤金·史密斯拍摄的关于汞中毒的骇人听闻的后果的照片时;当看到解海龙数年行程两万公里走遍26个省、自治区的128个县拍摄的渴望上学的孩子时;当看到谢健拍摄的《母子窑工》时;当看到刘宽新老师拍摄的《人间听雨》和祁曼塔格山下的野驴时„„这些照片,已经超越了一般照片的浮光掠影,展现的是人性的光辉,他们的感染力必然搅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摄影应该去关注人性,绝不是挂满相机,穿着背心,走南闯北就可以得到摄影的真谛,而应该是一种精神文化行为,透过镜头,了解众生,就像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

要想拍出好照片,首先要完善自己的内心。在低成本的数码时代,拍得多,往往易拍得“浮”,因此刘老师建议多学习传统胶片摄影师的严谨节约,慎重按动每一次快门,沉下心来步入稳健的状态。这使我想到钱元凯老师讲的,好照片和摄影无关,其取决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决于个人的文学、音乐、美术修养。所谓“像由心生”,拍照片就是拍自己吧。

刘老师举出很多人拍摄藏民的例子:“有的摄影人居高临下,以‘文明人’自居,镜头专门对准来自艰苦生存环境的贫穷牧民,刻意捕捉蓬头垢面和呆痴目

光,如此还嫌不够,在后期制作时,再一次突出悲怆的灰蓝色调,推离他们远离文明。看了这样的照片,让人很难接受。这根本不是藏民的实际生活。现在的藏民大多生活健康、愉快,到了朝圣的节日,面对佛祖虔诚、肃穆,“木讷”是他们内心超然的表现,一般城里人可能完全读不懂他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果敢、刚烈、意志坚强,对财富、生死、信仰及自然都有独到的情感和理解。我们没有理由用某种不尊重的心理拍摄他们。可以说,凡是对拍摄对象缺乏尊重的摄影人,首先是自己内心不健康,不善良或不仁厚。反之,如果认真学习有关藏学知识,了解藏族文化,尊重藏族习俗,爱戴藏族人民,你镜头下的影像就会变得深厚。要拍出饱含他们内心情感和民族性格的照片,首先机位不再是居高临下,而是可能蹲下或跟他们一样俯卧,平等地面对他们。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自己内心修养的区别„„哪怕是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都要用敬畏之心观察,用热爱之心表现它。一个内心阴暗卑微的人,看什么都是有毛病的。一个内心阳光的人,看什么都是光鲜的。世界本无色,色彩来自于自己的心境。如果你看不到光鲜的生命之美,何以拍到为人启迪活力的照片?如果没有与自然和天地的情感交融,拍到美景也是空壳,充其量是一张‘糖水片’而已。有一种说法是借景抒情,如果没有情或情所不致,空有奇景则无情可抒。景有差异,情有深浅,照片拍得好或坏全在于自己的情怀„„”

从表面看来,摄影不过是按下快门的瞬间,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办到。但真正要拍好,打动人心,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他需要每一个摄影人用一生去努力。在这里,刘老师例举了著名摄影家解海龙的例子:‘我求求你,买了相机,保证每个星期给你照一次相,也给孩子照,行不行?’可怜巴巴的解海龙就差给媳妇跪下了。夫人心软了,随口说了声:‘那你得跪下保证。’‘遵命’。海龙的脸色由阴转晴,屈膝便跪,夫人却扶住解海龙,急切温情地说:‘别,别,你去买吧。’解海龙激动地看着媳妇的眼睛,情不自禁地说出3个字:‘你真好„„’过了半年,解海龙又想买放大机。他每天一下班,总要到照相器材商店转转,常常蹲在柜台下一看就是小半天,那些商店里的售货员都认识他了。终于,他相中了一台售价75元的放大机,心里特别喜欢,马上就要买,可是身上一个子儿也没有。就是把自己卖了,又能值几个子儿?“卖自己”,只见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对,卖自己的血!”想到这里,他猛然站起身来,一路小跑来到崇文门内的同仁医院,恳求医生说:‘我身上没有毛病,能不能卖200CC血?’„„从此,解海龙整日价抱着相机不撒手,钻进暗房不出来,摄影成了他形影不离的恋人。他更加省吃人俭用,攒钱买各种摄影书籍,自己钻研。解海龙就是这么起步的。十几年前,解海龙曾是一度狂热追逐各种摄影奖的“获奖专业户”。那时他凭一个摄影爱好者的不懈奋斗,由工厂调入北京某区文化馆干起专业摄影,生活中的大事就是参加各种名目的摄影比赛并拿奖。他甚至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得奖经验,一年内光高规格的大奖就得三四个,有时上午刚把奖领回来,下午又赶场子领另一个,连发奖的领导都诧异:“怎么又是你”?那段时间解海龙志得意满,家里显眼的地方摆满了耀眼的奖杯,但是他的一位同行老师刘加瑞的一番话使他感到震动:“你有灵气,也有成熟的技巧,但只靠这两样恐怕还是很难拍出‘有嚼头’的作品,让人‘喜’不如让人‘思’。”在20世纪80年代初,那个重视宣传的政治功能,把图像语言符号化的创作还有很大惯性的时候,解海龙开始读书和思索。重新审视自己作品的价值,感到太多的甜俗和肤浅。他找来大纸箱把所有的奖杯奖状收起来,那一刹那,他感到了不可名状的轻松。放下内心的浮躁,他重新回到零的起点,开始找寻一个摄影工作者真正的价值,决心让三

度思维和时代的“广角”,取代以往在两度空间的浮光掠影。这个转变使他很快在创作上有了新的理解和快感。他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特别是对当时中国教育现状的认识从感性逐渐上升为理性。幼时解海龙在自己的老家河北景县读过一段时间的乡村学校,但数十年后他再去,竟发现那里的一切和他儿时灰蒙蒙的记忆没有两样,教学条件更加艰窘。后来他还在山西,内蒙古,看到过用自己的头发换学费的孩子;站在学校门不肯挪步的拾柴孩子,感到强烈的震动和内心刺痛,对基础教育有了越来越深的思考。他觉得传统的拍摄不足以表达思想,便开始尝试用纪实性、报告式的摄影组图反映基础教育的一些问题,在界内和社会上引起反响。上世纪90年代初,当他的这些探索有相当积累后,决定在这个领域“掘一口深井,不见水,不罢休”,毅然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提出,义务为希望工程拍摄照片,走近那些穷乡僻壤的真实层面,为那些尚未享受教育权力的农村孩子寻求社会帮助。他的一句话“为了这些苦孩子,让我们都来做手背朝下的人(向社会募捐)”深深打动了青基会的秘书长徐永光。解海龙决定用快门和爱记录希望工程,“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说明你离战火还不够近”,这句世界著名摄影家卡帕的名言成了解海龙实践自己摄影创作理念的一个尺度。他在地图上凡是等高线密的地方就划圈,大别山、大行山、沂蒙山、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全圈了进去。这一划意味着从此把自己重新推向远离都市的艰苦生活,去过吃方便面,住廉价招待所,乘坐慢车的日子。他曾在火车上过大年初一;也曾在长途汽车上,对付过拿刀的劫匪。但他的内心却有着从未有过的充实,他常常流着泪来访,流着泪拍摄,用相机记录和讲述许多闻所未闻的故事,并在这样的采访拍摄中理解一个摄影家的真正使命,心灵一次次得到净化。1992年,在中国摄影界艺术节华丽的展厅,解海龙临时挤进去的小小展台上挤挤挨挨放了40幅照片,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些照片让参加开幕式的2000多名中外嘉宾频频驻足,那沉重而苦涩的露天课堂,那个天天背砖换学费的女孩,倒塌的破窑教室里那些茫然的目光——无数颗心被这些真实的瞬间撼动着。有的老师看后拉来了整个班级的学生;有的军人当即掏出身上所有的钱;有的外地观众急着联系把这个展览办到他们那里。没有台面,不知谁先在照片前的地上放了钱,结果很快堆成了一座钱山。那些天,有上万人在展板前捐款签字。那以后,“大眼睛苏明娟”抑郁而充满渴望的眼神,差不多成了希望工程的标识;与海内外亿万中国人的目光默默对视„„

摄影绝不是器材的比拼,不是技巧的卖弄,而是摄影师人文思想的流露。我想起摄影大师吴印咸“人在,胶片在”,想起战地摄影师卡帕在中弹后惯性地按下最后一次快门,想起《天梯上的学堂》,想起《战火中的女孩》,想起《关注中国污染》,想起《饥饿的苏丹》,想起《全校师生》„„摄影师总是以独特的视角,唤起人性的本真。佳能的广告词“感动常在”真是抓到了摄影的魂魄。好的照片总是带给人温暖、感动、震撼,摄影的目的是使人变得更好。让我们都来拍有价值,有内容的照片。为时代写真,为历史留影„„

第二篇:好公文是怎样炼成的?

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领导干部运用这个重要工具为人民服务,我们搞办公室、特别是搞文秘工作的同志时刻离不开这个重要工具,天天参与打造这个重要工具。我过去当过乡镇党办主任,在县委办公室分管过文书,现在省委政研室工作,有时参与省委重要文件的起草,对此有经历无经验,通过向大家学习,对如何炼就优秀公文有一些认识的提高。

一、在主题上突出改革创新。

农业厅公文评选标准第一项是“公文内容”,要求符合党和国家政策规定、情况属实、观点明确、措施意见切实可行、涉及有关方面的问题协调一致、与现行公文相衔接等等,这是首要条款,非常重要。新时期要突出改革创新这个主题。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湖北“三农”命运的关键一招。

改革不改革,先看文件怎么说。文件是体现党委思想的重要载体,是引领工作和事业向前发展的方向盘。优秀文件首要体现改革创新,过去的文件要有改革创新的体现,现在的文件更要把这作为第一标准、第一要求。农业厅入选的20件公文中,改革创新体现得比较充分,有的是主体体现,有的是部分体现,大多数都有体现。正是因为有这些改革创新思想和政策的文件引领,加上基层干部群众的落实,才出现湖北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局面。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农业战线公文中的改革创新首位意识,切实把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和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文件中。

二、在过程上注重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文件就是决策,重要文件就是重大决策,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刻舟求剑,更不能异想天开,只能依靠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制定文件的必要前提,这是科学决策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最怕瞎指挥,党中央反复强调“不折腾”,而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拍脑袋行文、拍胸脯表态、拍屁股走人”的现象,留下的后遗症不少、不轻、不容易治好。

所以,我觉得,看文件优秀不优秀,不是看文字功夫,而是看思想功夫,看调查研究功夫,一个优秀文件,必须是在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产生的。你们确定的评选标准,虽然没有调查研究的条款,但要达到评优标准,必须通过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功夫暗含其中,借用武林术语,那叫“内功”。比方说,标准第一条要求“符合上面的”,必须对上调研;“切合下面的”,必须对下调研;“协调横向的”,必须横向调研;“衔接现行的”,必须作现行政策调研。

三、在行文上确保规范正确。

公文是规范体式的文书,具有规范性特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公文制度成熟定型应该是题中之义。中办国办去年4月下发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是我们机关公文的总纲领。条例共八章四十二条,明确公文十五种、格式十八样、上下原则十一条、起草审核十二款,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准确把握、严格遵守。农业厅把公文规范看得很重,在评选标准里有三大类,占75分。入选的二十件公文,特别是评优的十篇文件,都基本遵守了规定的行文规则、格式体例和文字规范,值得敬佩。

我想说的是公文无小事,有事是大事。我原来办过报纸,当了七年总编辑,深切地体会什么叫如履薄冰,什么叫如临深渊。那时有句俗话,进了编辑部,晚上犯错误。当初不理解,后来才知道,报纸都是晚上印,只要印出来,如有错误就改不了,全社会就知道了。我国著名报人、成思危副委员长的父亲成舍我,他有一个著名的“福祸故事”。说的是当年军阀混乱时期,他任《世界晚报》的社长,有次把新闻标题《前敌总指挥张福来今早出发》误排成了《前敌总指挥张祸来今早出发》,一字之差,天地玄黄!军警立马就把报馆查封了,幸亏逃得快,保住一条命。想想,我们的文件里如果把总理打成了总经理怎么得了,把书记写成了副书记怎么得了!这样的事不是没有发生过,一发生就是天大的事情。这是重大政治问题,一般业务上的问题更容易发生。

从大的方面看,经常出现的业务性错误有:发文类错误、文种使用类错误、版头使用类错误、发文字号类错误、签发人标注类错误、公文标题类错误、主送机关类错误、正文类错误、无正文说明标识类错误、附件标识类错误、发文机关标识类错误、成文日期标识类错误、印章使用类错误、主题词标识类错误、抄送机关类错误等十几类错误。我们且不说将“决议”写成“决定”、将“公告”写成“通告”、将“复函”写成“批复”,将“请示”与“报告”联用;我们经常是连成文日期都写不正确,将拟稿日期作为成文日期、将打印日期作为成文日期、汉字和阿拉伯数字乱用、只署月日不署年份、位置不当或与落款不协调等等;甚至连个印章都盖不正确,或当盖不盖,或不当盖盖了,或盖位不准、盖而不正,或盖出重影、盖得模糊。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小事儿,这可是公文权威、机关形象、干部作风的大事,有时候一般业务性错误会转化升级为重大政治错误。所以,中央办公厅和省委办公厅特别强调“严而又严、细而又细”的要求。

四、在文风上追求短实新活。

文风是作风的体现,是党风的反映。我们党特别重视文风问题,当年延安整风专门把“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作为三大任务之一,毛主席严厉批驳党八股的“八大罪状”。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袖都曾反对和批评过不良文风,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要求“反对不良文风,提倡优良文风”。党的要求一定要落实和体现在公文中。力求短,你们要求“厅文件、厅办公室文件,每份不超过3500字,报送上级单位的请示、报告,每份不超过1500字,特殊情况不超过2000字”,这个标准定得好,不仅是评优标准,而且要是平常标准,平时起草的同志要“自觉写短,决不写长”,审签的领导更要“严格护短、坚决砍长”。

力求实。说实话,出实招,求实效。不要搞花架子,不要摆龙套,不要什么事都去讲重要意义,那些正确而无用的废话、套话、空话尽量少说,最好不说,那些照搬照套上级文件没有一点地方和部门特色的文件尽量少发,一定要减少无效率的“文来文往”,控制无作用的“稿来稿去”。

力求新和活。要有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还要有鲜活的语言。公文语言是书面化语言,一般来讲,应具有严谨、准确、精炼的文体特色,但绝不排斥生动活泼。任何一种文体,都必须先具有可读性,才能完成传播性、影响性。

我认为,机关公文虽然面向机关干部或基层干部,但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应该多一些运用群众语言,特别是农业厅的公文,应该成为使用群众语言的样板。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从讲话到文件,文风清新,给人“迎面吹来凉爽的风”的快意感。

比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打铁还需自身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等,这些都是极其重要的治国理政新思想,也都是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有句话最具清新风格的代表性,那就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样的“大白话、口语化”的群众语言能写进党中央重要文件,我们还有什么顾忌群众语言在公文中的运用呢?

最近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那里面有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新思想、新观念,都是通过群众语言表达出来的。比如“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等等。我敢说,只有群众语言才有传达这些新思想新观念的资格担当和实力担当!

五、在效果上力争群众满意。

文件的良好效应就是“两个推进,两个满意”,即推进发展,推进工作,领导满意,群众满意。不能推进发展、推进工作的文件根本就没有下发的必要,领导不满意、基层干部和群众不满意的文件决不是好文件。领导满意和群众满意并不矛盾,领导是为群众服务的,群众满意是根本标准,只要群众满意了,领导就满意了。

实际操作中,也有领导满意与群众满意不尽一致的地方,我们就要坚持群众满意的根本标准。比如,这次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键是简政放权。政府不放权,市场就不能起决定性作用,机关不放权,基层就不可能放活,而我们有些领导、有些部门好不容易争取到一些审批的权力,你要消减他的权利,你要动他的奶酪,他可能会不高兴,但基层干部群众高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市场主体发展必要,那就只好坚持群众满意的根本标准,不惜和不怕得罪有的领导干部或有的部门,也相信他们有这样的胸怀,因为我们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群众利益,我们既要做改革成果的享受者,也要做改革成本的付出者。

我们的文件作得好不好,不能光从文件本身看,关键的根本的是要看实际效果好不好,是要看基层干部群众满意度,套用一句广告词“不看广告看疗效”。所以,评公文优秀,专家学者说的只能作参考,基层干部群众最有发言权和裁决权。

第三篇:《好员工是怎样炼成的》学习心得

《好员工是怎样炼成的》学习心得

第一次听鞠远华老师的培训,没有华丽的语言包装,也没有过多的课堂氛围的特意营造,只有他那充满激情如演讲般的气势,搭上平凡的话语,如此般的混搭,却深入人心,直击灵魂深处。整个课程下来,有太多的共鸣和感悟,留待我细细回味。

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工作,从枯燥的计费中心到市场部,一直都是幕后的奉献者,加班已成常态,而待遇却如中国人民的人均收入与GDP差距一般,让人甚感迷惑。这次从鞠老师的讲解中,有了些许的解惑,这几年的默默付出,或许收入没怎增长,但从高强度的工作中的,收获甚多。

动作创造感觉,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如此的理论,不以为然,细想之下,确实如此,证如有时工作很累的时候,唱唱欢快的歌,舞动一会儿,似乎心情也就快乐起来。原来自己一直在做的事,竞蕴含如此般的哲理。

承诺是对自己的激励。以前曾听说过承诺是一种责任,是一种负担,意外的是竞有对自己的激励。时下的年轻人,承诺似乎是家常便饭,但是却是答应却不一定实现,所以大家听到承诺二字时,都不放在心上,甚至有时颇感戏谑。个人觉得,承诺,从说出的那一刻起,便是责任,鞠老师所说的对自己的激励,应该就是这份责任迫使自己努力去实现承诺,在实现的过程中,自己所收获到的成长,就便是对自己的激励了。有时,我们的承诺,只是为了应付,或者是为了避免纠缠,而对于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来说,这正是被动成长的一种方式。以此延伸到鞠老师说的责任使人成长,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再者,在老师的另一论点——总结+写中,我也非常的认同。一直以来,我不擅长写作,喜欢理科的我,在这方面总是有点欠缺,然而在工作中,经常要写各种总结,以前曾以为总结只是为了让领导掌握工作进度,了解你工作情况的一种方式,却没有想到对个人的提升。想想在工作中,有时忘了很多数据或材料的时候,总是去找找以前曾写过的总结,而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却总是被动的总结。同时,从身边优秀的领导和同事身上,也感受到了总结与写的魅力。或许从现在开始,我应该尝试着用总结和写来丰富我的成长。

第四篇:宝宝好性格是怎样炼成的?

宝宝好性格是怎样炼成的?

江南都市报 微博 我有话说(8人参与)

孩子的成长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塑造孩子的性格更是要从“娃娃时期”抓起,根据调查显示,妈妈强势儿懦弱、孩子过度亲密易恋母、孩子常受逼迫会逆反、父母冷漠难独立等,对于培养孩子好性格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人人都想做称职的父母,可中国传统的教育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往往让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培养要从小开始,特别是性格的塑造。哪种家庭关系可以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呢?今天让我们对影响孩子心理的不良家庭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妈妈不要太强势

有人说过:“妈妈和子女的关系,是月亮和星星,树苗和土壤之间的亲和力。”母亲的形象通常是任劳任怨的“慈母”,但目前越来越多的家庭中母亲过于强势,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历史上的武则天是个强悍的女性,自己称了帝,几个儿子却一个比一个懦弱、平庸。强势母亲常会使孩子在种种约束中变得自卑,缺乏安全感,让男孩变得懦弱,女孩叛逆不羁。

强势的父亲是传统的中国式父亲,可能会教育出热衷暴力、不讲道理的儿子;女孩则可能变得胆小懦弱,长大后还可能会重复与父母相同模式的悲惨婚姻。

妈妈与孩子不能过度亲密

有个笑话说,我们总是问妈妈:“妈,我袜子呢?”“妈,啥时候吃饭?”而问爸爸只有一句:“爸,我妈呢?”大多数孩子都会依恋母亲,但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母子过度亲密可能导致男孩性别认同与性意识发展延迟,使男孩内心印刻着无论如何也摆不脱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

尤其是强势、独占亲子互动的母亲,她们会投入更多的爱,期待的收获就越大,母子联结也越深,更易引起恋母情结。这样的男孩长大后难以接受其他女孩。相反的,母亲爱父亲,会让孩子产生“仿父”意识,即模仿父亲以获取母亲的爱,对减轻恋母情结有帮助。许多中国父母会逼迫孩子做这做那,从学习、看书,到学钢琴、画画等。他们把孩子当成与朋友攀比、完成自己愿望的工具,并由此衍生出“不做是你笨,做不好更是你笨”的强迫性思维。处在这种无奈情境下的孩子,内心冲突持续存在,可能逆反心强或有攻击欲望。最关键的是,父母不要太看重外在的东西,更不要把孩子的一切看成自己的脸面。要认识到,在大人看来是天使的东西,小孩子心中可能是魔鬼。

不要强加你的意志在孩子身上 创造良好家庭气氛

许多父母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轨迹成长,当孩子偏离他们设想的路线时,他们就会大骂,令到孩子不独立,思想上没有创新精神。

按照孩子铺设的路成长的孩子,一旦遇到问题,不是自己想解决方法,而是希望父母帮忙解决。所以,当父母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孩子身上时,你要想想究竟你是想孩子长成像你,还是希望他有独立的人格。

一些传统家庭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夫妻感情淡漠,为避免争吵,母亲说话父亲就闭嘴,父亲说话母亲也装听不见。孩子与父母如同陌路人,不到万不得一不开口。这样的孩子很会揣摩大人的心思,长大后擅长揣测上司的心理,但难以建立亲密关系,而且容易向人示弱,也没有独立的想法。

父母应首先改变夫妻间的关系模式,学会有效沟通;其次要鼓励孩子与同龄孩子、邻居、老师交往,尊重友谊,心身发展也可得到补偿。

适当鼓励 增强孩子自信

中国父母喜欢在孩子取得成绩时不表扬,而是纠结于一点点小的失分之处,把孩子的兴奋感打消后,再偷偷为孩子感到自豪。他们的理由大多是担心孩子骄傲,却使亲子交流变得无趣,挫败了孩子的认同感。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很难自信、过于追求完美、喜欢苛责别人等。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表扬孩子,要把一切积极或消极情绪表达出来,而不是与孩子“虚假沟通”。

再胆小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也会做得很好,也许在常人看来这微不足道,但做父母的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甚至夸张的表扬和鼓励。同时,要发展地看待孩子,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尤其肯定孩子的“第一次”尝试。

第五篇:品 读 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

品 读

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高国潮 《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23日12 版)

机关文字工作者并不是简单码字的人,他们肩负着“以文辅政”的重任。要想写出优秀而准确的公文,必须充分而准确地上察国策,才能有效地把政策下达民心。《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资深老秘书的公文写作秘笈》一书的作者谢亦森,把丰富的实践体会与具体事例糅和于一体,与从事公文写作的后生们无私分享,潜移默化地做到了机关“老文秘”对后生们的传、帮、带。

从古至今,每个时代都有众多激动人心的篇章,如前行照亮的火把,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成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号角。文秘工作者所在单位有大有小,但工作性质都是一致的。在本书中,作者分领导讲话稿的写作、调研文章的写作、重要文章的写作、工作总结的写作、信息的编写等8章,配以100道问答题详细阐述了多种常用文稿的写作方法、文稿修改及机关文风。每一道问答题,都出自于作者的实践经验,有着高度的可操作性,也透出作者多年的心血。同时,本书在重要的章节还配有15个写作实例,进一步增加了实用性。文秘工作者,某种意义上有如当代太史公著《史记》,因为这类的“大手笔”文字,记录着国家前行的轨迹,永远刻写在历史的丰碑上。

老秘书谢亦森,从事机关文秘工作17年,经验丰富,其“大手笔”公文、著述、著作等身。2013年坐上了领导岗位,从写稿者变成念稿者,老谢并没有轻松多少,有时感觉改稿比写稿还累,就像移山造田一样艰难。他发现秘书们常犯的毛病有三种:一是“浮”,即习惯于看材料、听汇报,不重视调查研究;二是“虚”,即接到任务首先不考虑这篇材料要解决什么问题,而是在标题和段子上寻求标新立异;三是“空”,就是不论什么材料,提笔即“讲政治”“顾大局”等一堆大话空话套话;四是不亲历亲为收集素材,而是靠瞎编或在网上搜索相关文章案例。书中选用的20篇文章,均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是一本基于公文写作技巧的工具书。

“大手笔”公文看似小溪潺潺,涓涓细流,却字字春雷阵阵,掷地有声。作者以一个文人的良知与美德,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以文辅政,正官吏,顺民心,干实事,说实话,公文写作就需要更多这样的“大手笔”。

下载好照片在摄影之外——读《摄影家是怎样炼成的》(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好照片在摄影之外——读《摄影家是怎样炼成的》(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读《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有感王 珍(2010.12.24)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在春秋那个血与火的时代,人杰辈出,孔子更是在他73年的人生岁月中,以耀眼星空般的思想闻名于世,对后......

    读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读《好课是这样炼成的》有感 每次出去,我也常会听到不少名师的课。名师的课堂,常被课堂精巧的设计,精彩的细节,高超的智慧所折服。羡慕之余,我也曾“回家”实践,但那感觉就是不一......

    《好老师是怎样炼成的》读书交流稿

    《好老师是怎样炼成的》读书交流 九运街小学 赵慧娟 暑假培训有幸得到段惠民老师著的《好老师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不胜感激!这是一本宜于思想发芽的书,是一本读千遍也不厌倦的......

    《好设计师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精选5篇)

    好设计师是怎样炼成的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原来我们现在的想法还是很幼稚,成长也许就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的总结不断进步的一个过程。 看了王菲的......

    【心得体会】读《废物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心得体会】读《废物是怎样炼成的》有感近期有幸拜读了文章《废物是怎样炼成的》。乍一看题目觉的很奇怪,以前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怎么又有《废物是怎样炼成的》一......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5篇材料)

    今年暑假,我有幸阅读了著名作家的保尔·柯察金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饱食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它成为了我最喜欢的课外阅读物之一。这本名著里,塑造了许许多多形形......

    读《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有感(含五篇)

    读《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有感暑假里,读了《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感触良多。该书对怎样才能成为名师作了最好的注释。更为有价值的是该丛书正是要通过众多名师的亲身感受,如何听课......

    读《好家长是这样炼成的》有感

    读《好家长是这样炼成的》有感 学校在放假前给老师们推荐了两本书,我首先就相中了这本《好家长是这样炼成的》。一来是它的题目吸引到我了,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天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