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休闲渔业之可行性分析与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青岛农业大学
本 科 生 选 修 课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我国休闲渔业之可行性分析与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学生专业班级财务管理2009级1班
学生姓名(学号)20098005孙晨
指 导 教 师赵玉明
完 成 时 间2010-10-18
我国休闲渔业之可行性分析与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休闲渔业,在发达国家早已形成了一种产业,但在我国还是新兴产业。它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休闲、娱乐、健身逐渐发展到旅游、观光、餐饮等行业与渔业结合,实现了渔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它既充实渔业的内容、扩大渔业发展空间,又能为渔民、渔业创造更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休闲渔业的概念
休闲渔业(LeisureFishing)一词20世纪80年代首先出现在中国台湾,而后在中国大陆得到了普遍认可,现已成为当前国内各地渔业旅游发展的代名词。它是指人们劳逸结合的渔业活动方式。
我国的休闲渔业资源状况
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内陆水域面积约17.6万km2(相当1760万hm2),占国土面积(不含海洋)的1.8%。其中主要江、河总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39%;湖泊总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42.2%;全国建成的水库8.5万多座.总面积200.5万hm2。自然分布的淡水鱼类有700多种,其中常见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有50多种。辽阔的水面及丰富的鱼类(其中有许多适于垂钓的肉食性名贵鱼类,如鲈、鳜、鳢、鲶等),尤其是许多江河、湖泊、水库地处风景秀丽的旅游区为发展内陆休闲渔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300万km2的管辖海域,大陆岸线1.8万多km。岛屿6500多个,其中距离陆缘18.5km以内的近岸无人小岛数以千计,岛屿岸线长达1.4万多km;大陆和岛屿岸线蜿蜒曲折,形成了许多优良港湾,为鱼类繁殖、生长提供优良场所。岛屿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海流畅通,无污染.是建造人工渔礁和发展栽培渔业、养护渔业资源、发展海水养殖业的最佳海域,更适于发展休闲渔业。海洋生物具有多样性,其中鱼类169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150多种,我国地处北温带和亚热带,适于休闲旅游的季节较长,尤其是东南沿海适合海上休闲娱乐渔钓时期长达8~9个月。同时我国有“双休日”和“旅游黄金周”,这些都为发展休闲渔业提供了驱动力。
发展休闲渔业的重要意义
休闲渔业的兴起和发展是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对于发展渔村经济,创造安定团结的渔区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当前海洋渔业资源日益衰退,我国的渔业作业水域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发展休闲渔业是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思路。休闲渔业起步容易,见效快,它能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还能促进城乡交流及对外开放。
2)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我国有众多风景秀丽的江河湖库,黄金海岸,随着近年来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旅游消费不断提高,沿岸沿海的渔村、渔区已经成为一些城镇居民向往的旅游和休闲之地。这些传统的海水、淡水捕捞渔业生产基地,多座落于依山临水的江河湖海之滨,大多数仍然保留着原始的自然风光和渔村文化,最有条件发展旅游业,有计划的选择有条件的沿海渔区、海岛发展休闲渔业,将有利于促进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就地消化吸收日益多余的捕捞渔业劳动力,繁荣渔区经济,增加渔民收入,改善渔村环境。
3)有利于其他各行业的发展
休闲渔业通过对渔业资源、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把现代渔业和休闲、旅游、观光和海洋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互结合和转移,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休闲渔业的发展必将带动其他诸如交通、通讯、旅游等各个行业的发展。
4)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休闲渔业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以旖旎的自然风光,生动的人文景观,良好的休憩环境而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亦能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参加垂钓活动可以使城市生活绷紧的神经得到放松,锻炼人们的耐力和毅力,陶冶人们的情操,增强身体素质。
制约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的因素
1)渔区自然资源优势问题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每个地区发展渔业的资源禀赋都不尽相同。具体而言,地理位置(沿海和内陆),水体特点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甚至是极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比较优势的差异。在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的今天,不同地区应从实际出发,分析当地发展休闲渔业的可行性,不可盲目发展,应坚持以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发展渔业生产力,优化渔区产业结构,繁荣渔区经济为指导,发挥各地人文自然资源优势,努力建设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基地。
2)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是阻碍沿岸沿海渔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休闲渔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资金不足是制约高标准、高品质项目建设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渔业投入资金较少,渔区、渔港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不足。在当前转产转业的政策背景下,资金问题更为突出,资金不足,缺口较大现象更加严重。
3)劳动者素质问题
劳动者因素是休闲渔业发展中人的因素,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目前,从事休闲渔业的劳动者多是一些专业渔民,他们从传统的捕捞业转移而来,接受文化教育程度偏低,缺乏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休闲渔业的发展需要有大批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员,这样可以给游客一定的指导。目前在这一方面尚未有明确的规定,严重影响了休闲渔业的质量水平。
4)思想观念保守,缺乏创新意识
这是目前水利休闲渔业行业中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在纯渔村经济发展的地区,从事渔业的生产者多是世代相传的渔民。让他们从生产性的捕捞业转入到休闲性渔业,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存在一定的难度。对自身的天然资源优势看不到其潜在的经济效益,不能很好地把握时机,思想不够解放,缺乏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创新的精神。
我国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休闲渔业的兴起给渔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为当前渔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以上情况表明,目前休闲渔业的发展之路仍然是艰难的,休闲渔业的深入发展需要付出更多艰辛的努力。在发展休闲渔业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市场管理机制,形成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提高执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渔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增加渔民收入为目的,加强渔业管
理,改善渔业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休闲渔业健康持续的发展。针对以上思路,在发展休闲渔业的过程中,要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1)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形成品牌
水利休闲渔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在经营上打破单一生产、单一垂钓的简单模式,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域界限,冲破传统、陈旧的体系,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创建品牌。如在城市周边的水利旅游风景区利用现有水面资源建成游览、垂钓、休闲、餐饮、住宿、疗养为一体的休闲景区;在离城市较远的水库库区,开展网箱垂钓、驾船、划艇、渔家乐等项目。通过几个高标准、高品位项目的带动,使休闲渔业向着规范化和产业化发展。选择渔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按长、中、短期规划设计上档次、上规模的项目,形成几个集养殖、观赏、垂钓、餐饮、旅游、住宿、疗养为一体的大型休闲娱乐场所。
2)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增加渔业资金投入
在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方面,政府要将渔业部门的建议置于国家整个经济中去考虑,作好财政和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渔区的转移支付制度。目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专业渔民转移到休闲渔业行业,但是为此他们需要大量的资金以从事新的工作,凭借已有的积蓄是远远不够的,建立转移支付制度就是要对纯渔村渔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建立鼓励发展休闲渔业的发展基金、专项基金、补助基金等,这些都将有利于渔民开展休闲渔业活动。第二,扩大渔区的公共工程支出项目。目前有条件的渔区已经从事休闲渔业,但都感觉到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建设过程中资金短缺,所以,应该增加渔港及辅助设施建设基金,海区渔区通讯设施建设基金,使渔区休闲渔业发展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把握市场信息和市场机会的能力增大。第三,实行渔业税费调整和渔民减负政策的落实。渔民在从事渔业活动的过程中,渔船工作、养护以及其他各项管理的费用都非常巨大,渔民负担过大,这也不利于渔民休闲渔业的开展。所以,应该尽快落实有关渔民减负的政策,坚决禁止向渔民的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以有利于休闲渔业的顺利开展。第四,加强金融政策保险方面的工作力度。近年来渔村经济发展缓慢,负债经营的渔民很多,导致银行对渔民商业信贷支持不足的现象增多,同时,由于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整顿与关停,融资环境更加恶劣,应该加强信
贷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和规范渔村的融资环境,进一步协调好渔区的商业保险和互助保险,为休闲渔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3)提高渔业劳动者素质,加强技术培训
休闲渔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也是一种新的旅游资源,同其他任何产业一样,休闲渔业需要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较高水平的工作人员,然而,现有的从事休闲渔业的工作人员的状况决定了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在执业的人员中,多是世代相传的专业渔民,且老龄化程度较高,其现有知识水平是不能满足休闲渔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对休闲渔业从业人员要进行渔业知识、法律常识、卫生知识、旅游知识、安全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使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休闲渔业起步较晚,它的作用和意义还没有真正得到社会上广泛的认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家对休闲渔业有更多的了解。积极参加此项有益活动。要推进休闲渔业的发展,保证休闲渔业的质量,就要加强宣传教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其技能培训,提高休闲渔业的安全性,提供给游客更好的服务和指导。
4)解放思想,锐意创新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方式越来越显露出不足。休闲渔业必须形成规模化生产和组织化经营就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组合,实行优势互补,以现有的天然资源优势为载体,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在新模式上,可借鉴观光农业的方法,在观光渔场中可有计划地进行安排,既有一般的生产养殖种类,也有一些特殊的养殖种类及一些观赏鱼类,栽培一些水生植物,如莲藕、菱角、茭白等,让人们既可观赏,又可以垂钓、买鱼,也可提供一些设施,让大家品尝或者自己动手烹调可口的佳肴,在休闲的过程中体会多种乐趣,增加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
总之,休闲渔业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这项新产业,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利于培育渔业特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带动全行业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渔业和渔区改革,推进渔业经济制度的创新和市场多元化、全方位的开发。通过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必将增强我国渔业实力,提高经济活力,增加渔民财力,使之成为培植我国渔业经济的增长点。我国休闲渔业的未来不是梦!
第二篇: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析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是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举行专门会议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特别是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而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建设的主要标准。本文主要论述分配制度在和谐社会会中的重要意义,对我国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及建设性意见。
一、充分认识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意义
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基本可以概括为财富的创造与分配的互动过程,财富如何被创造与分配,是社会进步水平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国民收入作为财富“流量”的概念,如何被分配,不仅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体经济效率和社会财富增长。一个分配相对公平、合理的社会,能够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热情,并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反之,则会造成社会利益格局失衡,抑制社会财富的增长潜能,并且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其核心内容是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关系,形成与集体、企业和个人劳动成果相联系的新型分配关系。分配关系的改革极大调动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扭转了物质紧缺的局面,同时也为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被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至此,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分配关系改革和调整的基本方向。显然,无论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都以承认“要素”贡献客观上存在差异为前提,并且必然承认由这种差异带来的分配差距的合理性
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条件下,由于个人、群体创造财富的能力不同,必然产生一定的收入差距,这是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如果收入差距过于悬殊,社会大多数成员不能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不仅会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尖锐化,而且也会抑制经济增长。因此,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化,并不是要消灭差距,而是要有效抑制不合理的差距,缓解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进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三大问题
一、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
从收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下降了12个百分点。在此期间,统计口径的调整,是其原因之一。即便考虑这一因素,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下降过快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二、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收入差距明显偏大
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比较突出,也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城乡差距是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行业间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除了行业特征和技术密集等合理因素外,当前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垄断因素导致的。
三、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一国发展水平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以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主要公共服务为例,国际平均升幅达到13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支出保持相对稳定,而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分别大幅增加了4个和10.7个百分点。虽然经过近年持续加大投入,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仍然不足。我国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在主要经济体中仅略高于印度的水平。我国政府教育支出总量尽管达到了较高水平,但也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由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不足,迫使居民用自身的收入来支付快速增长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支出,不仅挤压了居民的其他消费增长,而且强化了居民的谨慎预期,降低了居民消费倾向。归结起来,我国现有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有发展阶段、国际分工格局等方面的原因,但是体制性弊端是根本性原因。
一方面,初次分配过于“亲资本”,劳动者报酬占比总体偏低,而且行业间差别过大,使广大居民相对没有钱可花;另一方面,二次分配力度不足,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和社会安全网不健全,使得有钱也不敢花。
另外,由于对内开放不足,金融、电信、电力、石油等基础产业,教育、医疗、文化、出版等服务业,社会资本和民营经济依然难以进入,结构性供给不足问题同样突出。
对策:针对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的问题,“十二五”期间调整收入分配可以从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以及政府支出结构三个环节入手,并通过多种可选择的途径来实施。初次分配环节,可选择减少企业营业盈余和政府生产税净额,相应增加劳动者报酬和居民财产性收入,调整不同部门和不同产业间不合理的劳动者报酬。二次分配可扩展社会保障范围,适当提高企业,特别是政府负担的水平;减少政府向国有企业的资本转移,增加向居民的经常转移;调整非生产税税制,增加对居民的直接货币性补贴。政府支出调整环节,主要是增加政府消费中的实物转移,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针对目前存在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一是继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原则;二是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工资等分配工具,从制度设计上制定调节政策;三是从严规范个人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并依法实施分配行为全社会全过程的监督。
2.完善税收调节分配制度。一是通过直接、间接两种税收模式调节垄断行业超额利润,可考虑实行法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二是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计征办法;三是实行社会保障费改税。改依规交纳社会保险费为依法交纳社会保险税。
3.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制度。综合利用财政、价格、利率分配工具,调节区域、城乡、阶层、群体间的分配差距,在制度层面上做出法律安排,以约束各层次主体的分配行为。明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长,困难领域、困难地区、困难群体与先进领域、先进地区、富裕阶层实现利益同步增长的政府法律责任,建立公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法律机制。参考文献: 2010年02月24日 来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10-02-24]作者:高尚全 针对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的问题
1)完善政府财力分配制度。主要是通过政府财政分配行为调节政府间、区域间、城乡间、阶层间、群体间的分配差距。一是通过完善税制,不断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按照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依法制定,解决和谐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发展中的利益失衡问题。三是建立转移支付财力规模增长机制和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保证增长的责任机制,从法律层面上明确各级政府财力用于区域、城乡、事业协调发展、缩小差距的转移支付财力比例。
2)完善社会保障分配制度。主要是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和建立政府社会保障与公民商业保险协调机制。一是用法律形式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的政府、法人、个人三方面来源以及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二是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统一险种的费基费率,调整统筹内外政策,从来源和发放两个环节建立起独立于企业事业之外的社保机制;三是建立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乡低保对象支付水平与在职职工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协调增长机制,为不断缩小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间的分配差距提供制度机制保障;四是建立城乡低费率、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医疗、住房、取暖、就学救助体系,并作为保障内容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五是政府匹配财力引导商业保险进入弱势群体保障保险领域。建立财险、灾险、医疗保险三类险种与政府合作机制,运用政府和商险双重功能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从机制上避免因灾因病沦为社会底层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2010年02月24日 来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10-02-24]作者:高尚全
2010-01-10 09:12来源:热点中国 作者:admin
第三篇: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摘 要: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显现出了蓬勃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也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基于此,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能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帮助,促进农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 问题研究; 措施探讨 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意义
1.1 新农村建设对推广体系的需求 发展始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原动力。但新农村的建设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创新,还要使其真正变成生产力,从根本上促进其发展,所以,要加大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为人才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有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
1.2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对科技需求分析 在我国是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农村经济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农民群众的文化还比较低、经济效益低、规模小、生产积极性不高、资金短缺等,农民群众所获取到的科学技术应该更为多样化、专业化。
1.3 新阶段对农业推广理念、制度、方式与方法变革的要求 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组织要有一个科学的定位。主要面向的是市场和农民,并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来进行。应该不断创新推广方式方法。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现阶段,我国的农技推广队伍,特别是基层的,普遍存在着年龄比较老化的状态,大专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比重比较小,他们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较缓慢,所推广的农业技术比较陈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2.2 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重复建设,推广实效低 总体而言,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存在着资金不足的现象,此外,还有项目重复建设,毫无成效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主要由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等几部分共同承担,但实际上这些部门之间是没有联系的,在农业技术项目推广上没有交集,各部门的技术推广项目由自己掌握,自成一体。项目的重复建设就此产生。另外,这些部门各自向下级安排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就往往造成了一个项目有几个形式存在,不仅浪费资金,腐败问题也很容易滋生。
2.3 农技推广机构的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 农技推广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和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同时都比较缺乏,对农技人员的推广工作监督不力,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2.4 科、教、推结合不紧密 现阶段很多的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也在进行一些农技推广活动,这本身是一件极为有利于发展的好事,但由于院校、科研机构与农技推广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推广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院校、科研机构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技术先进,但是由于科、教、推结合不紧密,先进的科学成果没有传到农民群众中,农技推广单位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又不强,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所占的比重就大打折扣了。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3.1 提高农技人员素质 应完善农技推广单位的用人机制,积极培养年轻、有学识、专业素养好的大专院校毕业生。还要定期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使他们的业务能力与时俱进,开学、短期学习和进修都是比较好的培训方式。此外,还可以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邀请专家,为农技推广单位的人员进行培训。
3.2 增加资金投入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推广工作中所需要的经费必须保证,这里包括基本工作和其他的推广费用。比如,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费用、推广项目经费、推广的材料设备费用等。要将公益性和经营性组织科学的分开,尤其要做好经营性组织的科技推广工作,不仅扩展了资金的来源,对推广工作也是大有益处的。改革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体制,最大限度的减少因财政困难导致推广经费缺失的情况。多元化投资方是引入投资的方向发展,减轻政府财政支出。
第四篇:当前我国林业营林绿化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当前我国林业营林绿化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摘 要: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人民群众满足于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绿色生活环境的追求也日益迫切。为了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围绕科学发展观提出一系列有效措施,而加强林业发展正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林业;营林绿化;解决措施;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62
现阶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绿色环境理念逐渐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生活日益增多的需求,国家在林业营林绿化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正因如此,国家资源的投入为林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国内林业营林绿化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国家重视工业发展,破坏了大量的森林资源,大幅度减少森林面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有关部门需要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林业营林绿化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有了质的飞跃,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林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使人民群众认识到保护环境的必然性。正因如此,有关部门正逐渐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林业发展中,国家针对林业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扶持[1]。
在新形势下,国家为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付出巨大的努力,不断开展植树造林工作,落实退耕还林政策。所以,现阶段国家森林树木增长数量已经超过其损耗的数量,森林覆盖面积逐年翻倍增长,森林资源得以有效修复,林业的发展正逐步扭转“森林少,污染多”的窘迫局势。
当前,虽然国家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扶持,并且得到了相应的成果,但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发展工业与环境保护仍然存在矛盾,工业发展与林业发展的激烈碰撞为林业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适应时代的林业发展对林业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林业营林绿化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营林绿化工作是中国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营林工作不仅有利于保持水土平衡,而且对防治土地沙漠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现阶段在国内某些植物覆盖面积小的地区,当地的环境问题较为严重,例如:植被覆盖面积小的地区,土壤沙漠化问题严重,因为植物覆盖面积小,对土壤的保水造成巨大阻碍,在大风环境或者暴雨天气下,土壤颗粒就会随风飘散到空气中或者遇水成泥流入河水中,这样不仅对河流造成污染,而且还加重了空气污染[2]。
2.1 林业营林绿化工作中工作强度与人员配置难以均衡
在上述情况下,营林绿化工作间接的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加大营林绿化工作力度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必要水分,而且还避免土壤沙漠化,利于农田的建设;营林绿化工作的开展有效避免土壤颗粒遇水成泥汇入河流,减少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如果河流中泥沙含量过多,在河海交界处容易形成堵塞,就会导致洪涝等灾害的发生。
但在现阶段,国内林业营林绿化工作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由于其工作强度较大,工作要求较高,使得人员配置方面难以均衡,营林绿化队伍的规模有待扩大。
2.2 林业营林绿化工作中林木管理严重缺乏
相较于国际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事业,在当前国内营林绿化工作中,林木培育基地的建设较为落后,基地工作人员仍然沿用传统的林木培育方法,只有在研究新物种时,才会使用一些先进园艺技术,如苗木嫁接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等。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林业工作人员没有应用先进园艺技术培养林木的意识,他们通常认为用来防土固水的林木并不需要特别美观,从而忽视了先进技术的应用,导致林木培育基地建设的落后[3]。
在建造林木种子园时,林业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对园内最初的母树进行更换,只有在植树造林的旺季才会想起林业种子园,导致林业种子园内的管理十分混乱,管理员的管理水平明显不足。
2.3 林业营林绿化工作中林木产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绿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城市绿化工作中,应用的林木幼苗中大多数还处于生长阶段,林木培育基地的落后直接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缺乏管理的林业园苗木产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对林木的需求。
营林绿化工作可以有效降低沙尘暴的产生概率,沙尘暴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要想减少沙尘暴的形成或者抵御沙尘暴的袭击,就要合理的进行营林绿化工作。林木不仅可以用于园林景观的建设,同时还可以用于减少城市空气污染,净化城市空气环境。中国林业营林绿化长远发展的有效策略
3.1 发展国民经济带动林业营林绿化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突飞猛进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林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城市当地的旅游行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不再只是满足于丰富的物质生活,他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出行游玩成为他们的首要选择,所以,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会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去游玩,从而促进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4]。
林木不仅可以用于植树造林中,还可以用于制造药材,生产水果等。例如:茶树可以产茶,橡胶树可以产橡胶原料,各种各样的果树为人们提供水果,银杏等树木可以提供相应的中药材。人们可以通过营林绿化获取额外的经济收入,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发展国民经济不仅激发了人民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还为当地带来大量的投资。巨额的经济收入使人们主动进行植树造林,这样既可以实现绿色环境的创建,又可以获得额外的经济收入,这样对国家和个人都有益的事情,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呢。
3.2 完善林业产权制度,确保各主体的利益
国家有关部门要对林业产权制度进行深化革新,将林业产权制度积极普及到国内每个城市,在国土所有权不变的基础上,将林地与作物栽培用地清晰的划分出来,让林业管理机构对林业用地进行妥善管理,将作物栽培用地交给有关部门去管理,确保各主体的利益不受对方侵犯,保证其利益的完整性和独立性[5]。
3.3 与时俱进,加强林业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和职业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林业生产效率,林业营林绿化的水平也要随之提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节奏,林业营林绿化管理者要充分利用现代园艺技术对林木进行培育,提高林木的产量和效益。例如:面对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林业管理者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努力降低自然灾害对林业产率的影响,可以对林木及时进行清理和更换,尽最大的可能减少经济效益的损耗。
政府相关部门要实现自身的行政职能,对林业营林绿化工作人员的职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进行阶段性的培训,及时更新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加强国内外的园艺技术的交流[6],扬长避短,提高国内营林绿化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例如:在林业营林绿化中,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将自由发展的林业转变为产业化发展的事业,政府可以对那些发展较好的林业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充分激发林业企业的积极性,为林业行业营造一个良性竞争环境,促进国内林业健康长远的发展。结束语
营林绿化不仅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还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随着时代的变革,林业营林绿化工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环境日益增强的需求,对林业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重的任务。在林木培育基地中,工作人员要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对林木进行管理,为林业营林绿化工作提供林木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谭淑鸾.我国林业营林绿化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家顾问,2015(4):160-161.[2]马里江.我国城市绿化苗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浅析[J].华章,2011(16):295.[3]于飞飞.提高营林建设中苗木成活率的对策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5(13):176-176.[4]贾凯.浅谈营林建设技术及灾害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5(13):187-187.[5]黄建红.浅谈如何加强森林经营管理[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12):155-155.[6]张军.策论苗圃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8).作者简介:刘代勇(1976-),汉族,林业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基层营造林工作。
第五篇:营林工作中存在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营林工作中存在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杨 昕
(云南省江川县林业局,云南玉溪 653100)
摘要:我国林业未来发展应该以实现林业六大工程为契机,加强营林基础工作,确保我国的林业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文中提出了营林工作现有的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作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营林工作;意义;问题;措施
一、营林工作的意义
1、清除安全污染
相关统计表明,1年中667m树林可以吸收2~6万kg的灰尘,可吸收一氧化碳67kg/d,2并释放氧气48kg,30d吸收的二氧化碳有毒气体4kg。且两昼夜中,667m地的松柏可以分泌杀毒菌2kg,可以将痢疾、白喉、伤寒、肺结核等病菌杀死。对于保持空气结晶,清除安全污染的贡献巨大。
22、改善人类生活环境
营林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以美化生活环境,减少城市噪音,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而为人类提供一个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的理想场所,更好地满足人们随着经济发展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要求。
3、额外价值
营林工作的开展可以获取许多的额外价值,除树林的巨大用处之外,不少的药材、水果都属于林产品,新碳、橡胶、茶叶等更是来自于林木。可以说,营林工作在植树造林,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亦额外收获了宝贵的自然珍馐。
二、营林工作中的问题
1、机构不健全,科技队伍薄弱
营林事业是一项对技术要求很高和对营林工作责任心要求很强的工作,从事营林工作多年且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一线营林工作者,多数因山上工作环境艰苦和地位低下而纷纷调离原岗位。现有的现场员、工区长、营林技术员、甚至主管场长多数是半路出家,很少受过专业培训。营林队伍的严重断档,根本满足不了营林工作的需要。
2、缺乏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
营林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德政工作,需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森工系统每年更新造林指定多少万亩,仅靠上级营林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是远远不够的。有些林业局,没有局营林质量检查验收队,营林调查设计不认真,先干活后补设计,甚至有的根本没有设计。同时,也不排除因挤占挪用育林费而植“数“”造“”零”的现象。本位颠倒,不知道对谁负责,出现弄虚造假,找几片样板林应付上级的检查。领导的任免、升迁与营林工作效果无多大关系。
3、基础地位不稳定
受传统的大木头经济影响,重采轻育,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建设方针没能充分体现。营林业条件艰苦,工资却很低。尤其是幼林抚育和透光抚育,作业条件十分艰苦,定额高,工资低,质量要求又很严,职工积极性不高。
4、科技成果转化慢,科技含量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林业已取得重大科技成果,但真正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不足10%,林业的科技进步水平很低,林业科技贡献率仅为27.2%,低于我国农业35%的水平,更低于世界60%~80%的水平。营林工作技术很强,在国家林业局推广的科技项目中,有关营林方面的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际情况的改变,规程本身要不断完善。可有些林业局,苗圃生产造林抚育等营林作业仍沿用几十年一贯制的做法,没有根据本局的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定适合本局的一套办法,被动地执行规程。
5、林区经济效益不高,营林事业基础工作下滑
近些年,随木材产量的调减,育林基金的提取减少,造林任务也随之减少,相应的营林经费不断降低,营林基础工作因没有足够资金保障出现全面下滑的局面。种子库基本没有多少种子,病防站因资金不足难以开展工作等。有些林业局更是为了眼前的利益,盲目扩大造林面积,增加任务量,苗木严重不足,只好外调,根本不考虑树种、种源、苗龄及苗木质量,造林质量很难保证。
6、集约经营水平低,经营粗放,林分质量低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只注重人工更新,忽视天然更新,造林树种、林种和林分结构单一,林分质量低。近年来,虽然成活成林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重造轻育。而且在森林抚育方面,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忽视幼林抚育呵透光抚育,抚育后林分质量大幅下降。
三、解决措施
1、营林技术培训
针对营林队伍不稳定,技术人员流失的实际情况,结合工程建设需要,有重点、分步骤地对领导干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企业职工进行方针政策、基础知识、业务素质和基本技能培训,特别是实用技术的培训。同时有必要选派一些条件较好、素质较高的高中毕业生到大专院校学习,从基础理论学起,从根本上扭转森工林区队伍业务素质不高、战斗力不强的现状。
2、强化质量意识,完善检查监督机制
森林培育是一项长期的泽被子孙的近期经济效益不高的基础工作,因此,营林工作者责任心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工作效果的好坏。在提高对营林基础地位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行政手段,加大对营林工作质量的检查验收和监督。将森林资源消长、更新造林面积保存率、森林覆被率、绿化达标率等指标作为各级领导政绩、业绩考核,并作为升迁的重要依据。各级营林主管部门都要选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技术人员组建和充实营林验收队,提高验收队的业务水准和工作效果。尤其要加强对营林调查设计,森林抚育的检查验收。
3、思想认识
《森林法》第五条明确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巩固营林的基础地位。各林业局要有保证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对营林检查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林业局的限期整改。要保证营林经费专款专用和足额到位,充分调动广大职工造林的积极性。
4、科技兴林
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它的根本核心就是科技的发展,同时大范围还包括不影响经济的发展的同时加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发展潜力。就是既要经济发展也有要资源与环境的妥善,那么这是最可靠的办法来发展经济自然就是依靠科技,取消以前传统的以消耗环境和自
然资源为主的粗放式经济模式。所以,发展林业就要进行科技兴林,不断加强科技含量来对林业进行建设,这可谓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5、改善经济结构
在林业经济的实现就是要良好的优化和完善林业经济结构,加强林业产业的发展,这是作为物质保证方面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产业的导向是市场需求,不断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还有新经济林的建设包括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以及名特优林业;第二产业需要加强力度开发新产品开发,调整低层次原料改变为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的步伐;而在第三产业,就是加强发展森林业、花卉业的比例。改良林产工业产品结构,把发展精深加工、优势产品作为目标,开发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扩大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切实面对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缺乏竞争力的产品的现状,以及找出对策进行解决。
6、推进营林产业化进程
对林业生产力进行合理布局,淘汰落后产业,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改造,加强新兴产业发展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重组。营林作为一个产业化形式,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森林质量应作为完善营林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来抓,抚育优良树种,合理经营天然母林。产业化道路是优质苗木生产的必然出路,集中优秀人才、有限资金,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从而为营林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营林工作的根本在于良种壮苗,因此,在营林工作中,在强调生产的同时,亦要强化对其的市场推广。
参考文献
[1]晁爱兰.强化营林基础工作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7).[2]杨金智.营林工作的意义与完善[J].北京林业,2011(33).[3]杨晓东.对营林工作若干问题的分析[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22).[4]林继武,梁仁庆,等.加强营林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35).[5]孙显东.关于加强营林技术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