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蓝色经济全速崛起(5篇)

时间:2019-05-14 02:0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西蓝色经济全速崛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西蓝色经济全速崛起》。

第一篇:海西蓝色经济全速崛起

海西蓝色经济全速崛起

发布时间:2011-11-5信息来源:新华网

“今后,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重大建设项目用海和基础设施建设用海将予以优先安排、重点保障;单位和个人在遵守法规并采取严格生态措施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综合实验区的无居民海岛从事开发利用活动;对综合实验区各类渔港建设,省级配套或补助均按最高标准安排。”为支持平潭开发开放,这几个月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在项目用海、海洋环境保护、发展现代渔业等方面出台各种特殊措施,推进平潭海洋事业先行先试。

牧海耕渔,激流勇进。随着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的出台,福建省一批重点项目依“海”而为、乘“海”而上,海西蓝色经济迅速崛起。去年,该省海洋经济总产值达39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2%,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总体规模居全国第三。

海西蓝色经济发展有如此磅礴气势,离不开国务院、国家海洋局的鼎力支持。2005年,国家海洋局与福建省政府签订了《关于共同促进福建海洋事业发展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见》,对福建海洋战略研究、海洋科技开发、海洋人才培养、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执法配备等5方面给予支持;2008年,国家海洋局又出台《深化落实〈关于共同促进福建海洋事业发展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见〉的若干措施》,给予该省更多惠策。据此,福建省上缴中央的海域使用金,在符合财政制度的前提下,由福建省编报项目支出预算,国家海洋局会同财政部优先安排用于支持福建海洋事业发展,目前各项资金累计已近2亿元。同时,鼓励和支持福建港口建设和临海工业建设,先后批准了宁德核电、福清核电、漳州开发区人工岛、平潭跨海大桥等一批重大建设用海项目;为该省配置了32艘执法艇、36辆执法车辆,使福建海监执法装备走在全国前列。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福建省抓住国务院、国家海洋局支持海西建设的契机,相继出台“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加强当前海洋管理”等意见,全面推进该省海洋工作,连续五年获得国家唯一海洋综合管理特等奖。海洋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等海洋新兴产业产值增长幅度已超过25%,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57%;建设了晋江深沪、厦门高崎等一批中心渔港和一、二、三级渔港,台风期间渔船停泊率提高至55%;3万多艘海洋捕捞渔船安装了船用安全终端,海上渔业安全救助能力明显提升;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已达3亿吨,对外出口增长强劲„„海洋经济已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增长点。

今年起,福建将开展湾外围填海规划论证,编制《福建省湾外围填海规划》,引导临海建设项目向湾外拓展,实现海域、海岸、海岛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同时,开展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研究,选择一两条江河流域开展水环境监测、污染源跟踪、溯源追究和生态补偿试点;并提倡低碳养殖,重点实施网箱养殖区节能减排措施,进行养殖水域环境污染补偿制度试点工作等。力争使“十二五”期间海洋经济总产值年均增长17%,增长速度保持全国前列。

第二篇:展望蓝色经济(定稿)

展望蓝色经济

沙苇

环境***

摘要: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这三大世界难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海洋蕴藏着巨大的价值,蓝色经济事关国计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发展蓝色经济需要增强海洋国土观念,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蓝色经济海洋价值战略意义制度科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和科技进步。但是,与此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人口过度膨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以及陆地资源日渐枯竭。面对这些人口、环境以及资源的问题海洋经济成为人类谋求发展而共同关注的目标。浩瀚的大海与陆地、太空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新的经济领域和经济增长点,蓝色经济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蓝色经济是以蓝色理念为基础的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理论。它以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主线,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工业、海洋生态产业等。

1、海洋的价值

海水中溶解有近80 种元素,陆地上的天然元素在海水中不仅几乎都存在,而且有17 种元素是陆地上稀少的。有人计算过,如果将1 立方千米海水中溶解的物质全部提取出来,除了9.94 亿吨淡水以外,可生产食盐3052 万吨、镁236.9 万吨、石膏244.2 万吨、钾82.5 万吨、溴6.7 万吨,以及碘、铀、金、银等等。

海底石油占可开采石油储量的45%,蕴藏于海底的海洋油气资源是世界海洋产业经济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产值已约占世界海洋开发产值的70%。滨海砂矿是重要的海洋矿产资源,已开发利用的滨海砂矿主要有金刚石、金、铂、锡等金属,1非金属,稀有和稀土矿物数十种。大洋多金属结核是海洋矿产资源的潜在宝库。

世界大洋多金属结核的总储量巨大,其中一些锰、镍、铜和钻等的含量是地壳中

平均含量的300 倍。

海水能源可解决水荒,提供电能。海水的总体积占地球总水量的97%。海水既可直接利用,也可淡化后利用。然而,海洋是一巨大的水体,只要进一步提高海水淡化技术,降低成本,水荒即有望解决。

海水不但可以通过其热能和机械能等为我们提供电能,从海水中还可提取出像汽油、柴油那样的燃料——铀和重水。铀在海水中的储量十分可观,达45 亿吨左右,相当于陆地总贮量的4500倍,按燃烧产生的热量计算,至少可供全世界使用1 万年。

海洋再生能源可能成为不可替代的无污染的新能源。海洋再生能源有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和温差能等,据估计,我国潮汐能量为1.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 750亿度,波浪能理论功率约为0.23亿千瓦,海流能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为0.18亿度,年发电量约270亿度。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海洋生物资源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海洋中有30 门类50 万余种生物。陆地上有的门类海洋中基本都有,而海洋中许多物种却是陆地上所没有的。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年产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年产小麦总量的15 倍以上,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能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 亿人的需要。

海洋生物可治疗多种疾病。海洋生物不仅可以弥补人类食物资源的不足,还能制作多种高效、特效药物,并提供大量、多种重要化工及其他工业原材料。

滨海旅游业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我国海洋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从沿海到海岛,到处都有可开辟旅游的景区和景点,目前已有1 500多个滨海旅游景点,海洋旅游业方兴未艾。

2、发展蓝色经济的意义

2.1依赖海洋的原因

海洋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最后资源空间。第一,从现实来看,陆地资源越来越贫瘠,不足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太空资源正等待着技术的进步与进一步开发。第二,海洋覆盖地球百分之七十一,面积广大,空间巨大,资源可供发掘的潜力大。第三,人类目前较少涉及该领域,因此海洋的资源能源保存的相对完

整。第四,海洋中拥有许多陆地不常有的,或者说根本没有的资源,这些资源将构成国家战略资源的有力组成。第五,海洋经济的开发有助于拓展国家的战略范围,拓展自己的战略纵深。

2.2“蓝色战略”的意义

蓝色经济事关国计民生。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海洋。21世纪是海洋世纪,逐鹿海洋,竞争海洋,深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大势所趋。海洋是维护经济发展的“蓝色大动脉”,上升到国家层面,是一个国家海洋发展的“蓝色战略”。

在过去20年里,海洋领域中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和快速发展,海洋产业的产值也迅速增长。全球海洋经济产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2003年的1.5万亿美元,海洋经济对全球GDP贡献达到4%。2 海洋高新技术迅速发展,新的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不断发现,海洋开发能力迅速提高,海洋产业群不断扩大,一些发达国家的海洋产业已超过20个,成为新的经济领域,海陆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我国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五”期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3.6%(按可比价计算),2006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095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之10%。200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4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1%。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151万人,比上年新增加就业岗位191万个。海洋经济已跃升为沿海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人类社会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海洋进军,国际海洋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目前中国海洋开发的综合指标仅为3.4%,这不仅低于海洋经济发达国家 14%至17%的水平,而且低于5%的世界平均水平。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及有效利用无论在思想认识上、技术装备上、经济效益上还是在科学管理上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这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与科学管理已成为我国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的战略选择。

3、如何发展蓝色经济

3.1 强化海洋意识,增强海洋国土观念3

我们以往对国土的理解仅限于以陆域为主的概念上,对海洋国土知识重视不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对海洋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就需要我们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国土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公众的海洋国土观教育,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树立正确的海洋国土观、海洋经济观、海洋政治观和海洋防卫观,增强公众对“海洋国土”的忧患意识,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国土资源,把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海洋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联系起来,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

3.2制度创新

实施蓝色经济战略需要的制度创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府推动的制度创新,通过制度激励蓝色经济战略的有效实施,包括省级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或共同推动的制度创新;二是微观个体推动的制度创新,主要是企业——各种类型的企业——在推动自身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制度创新。为实施蓝色经济战略,需要在融资制度、产权制度、科技创新制度、税收支持制度、人才用工制度、产业发展支撑制度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从微观个体的层面讲,制度创新包括多个不同的方面,个体只要在制度变迁中可以赚取收益(或者说超额利润),就有动力推动制度创新,关键是政府要营造允许、鼓励微观个体进行制度创新的机制和制度,这又可以归结为政府层次的制度创新。

3.3科技创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陆地资源而言,难度和风险更大、综合性更强、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也会更大。海洋资源从调查、观测、勘探、开发利用到管理的各阶段,都是科学和技术运行过程的结果,要不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施科技创新,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和科学管理的总体技术水平、规模和效益。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在大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必须重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持续发展。

蓝色经济战略以临海高端制造业为主导,虽然海洋资源利用的技术有了一定发展,但是要做大做强还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企业的研发

成本;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更高效合理的利用各种海洋资源,从而做到既利用资源发展经济,又保证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向海洋进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成为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增加资源储备的重要出路,我们要不断强化海洋发展战略,运用高科技进行海洋的开发与管理,使蓝色经济战略切实可行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存寸高科技下海:掀开蓝色经济的盖头科技日报2009年9月3日第011版 2王宏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国海洋报2009年08月24日马志荣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21世纪中国应对策略探讨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3期 李增刚,兰志红实施蓝色经济战略需要制度和技术的双重创新理论学刊2010年10月第10期总第200期

第三篇:中原经济崛起

促中原经济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中原经济区处于全国东南西北的枢纽地带,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18个省辖市、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中部崛起的一个重要地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中,中原经济区面临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挑战和问题。积极在探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三化”协调发展上争优创先势在必行。

2011年《中原蓝皮书》提出中原经济发展目标

●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陇海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为支撑

●以东部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西部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两翼

●中原经济区将形成“一极、两带、两翼”发展格局。温家宝强调,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争取在今后十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使中原经济区有个跨越的发展和进步。

在中原经济区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要着力提高经济发展实力。提高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实力,靠什么?靠改革开放,靠科技创新,靠全省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二是要注重统筹和协调。对中原经济区来说关键在于城乡统筹,在于实现工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同时推进农业的现代化。绝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

三是要走新型化和信息化道路。不要盲目铺新摊

子,要立足于高起点。要重视中小型企业和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四是要发挥河南的农业优势。通过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推进农业机械化,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五是要注重环保、生态、人口、资源。推进“三化”协调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建设中原经济区要走低碳高效之路

六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

活。

在“三化”上协调发展四大着力点

1、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3、积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4、坚持走产业城镇融合发展之路。

为此郭庚茂省长提出的六个原则

一是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是把重视项目投资与扩大消费、增加出口结合起来,努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三是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四是把推动自主创新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五是把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与促进发

展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六是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努力增

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在此基础上要发展中原经济,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还必须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那么怎样解决值几个问题呢?试分析钱就是经济,要想有经济就必须要发展。人去哪?必须得提供就业岗位,目前第二、三产业就业场景很大,所以要想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就应该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经济发展了,有经济做基础,改善城乡居住环境,解决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至于粮食问题就要通过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推进农

业机械化,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保证粮食持续稳定高产,增加农民收入。

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是发展,而在“三化”中城镇化在破解四道难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把城镇化这篇文章做好了,就会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一方面,城镇化把工业集中到产业集聚区,实现土地集约节约使用,可以保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扩大城市的面积,加快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用工业化带动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就业就有了充分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人多地少的矛盾解决了,还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的规模效益。

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是要提升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地位。

――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7个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镇体系。

――继续强化郑州的中心地位。以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提高郑州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在全省的首位度,使其成为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和增长极。

――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以客运专线、城际快速

轨道交通等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以郑汴新区为核心,加快发展洛阳新区,发展壮大郑汴洛工业走廊,推进区域内城市空间和功能对接。

――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以新型城镇化支撑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将中原城市群建成沿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重要的城镇密集区,形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是要强化陇海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的支撑作用。――增强沿陇海经济带实力。加强与江苏沿海经济区、长三角和西北地区交流合作,培育形成郑汴洛工业走廊,壮大能源原材料、现代制造业、汽车等支柱产业,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

――提升沿京广经济带水平。提高京广通道综合运输能力,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食品工业,形成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加强与京津冀和武汉城市圈进而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构建沟通南北的经济带。

三是要壮大京广线以西和以东地区。

――加快京广线以东地区经济发展。以濮阳、商丘、周口、信阳、菏泽、聊城和皖北四市等10个省辖市为依托,加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壮大沿京九经济带。以河南省现有的黄

淮四市为基础,链接毗邻的淮北、亳州、宿州和阜阳四市,扩展河南省信阳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形成一个“4+4”的跨省区的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

――全面提升京广线以西地区的产业层次和经济实力。以焦作、济源、三门峡、平顶山、安阳和河北2市、山西3市为节点,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围绕装备制造优势行业,以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为着力点,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

综合来看中原经济区有以下独特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二是人口优势。三是文化优势。四是粮食优势。五是基础优势。六是后发优势。再加上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原经济区定能实现五年彰显优势,十年实现崛起,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目标的“五新”即: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取得转型发展新跨越,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基本建成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开放创新、和谐繁荣的中原经济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

张景宾

机械材料系机械设计(1)班

***

第四篇:保护蓝色国土发展海洋经济

保护蓝色国土 发展海洋经济

发布时间:2011-10-22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国家海洋局局长 孙志辉

海域法宣传

陆源排污口环保执法检查

一、“十五”期间海洋工作的回顾

“十五”期间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最快的五年,是海洋工作队伍日益壮大的五年,也是海洋事业发展史上亮点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海洋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围绕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开拓进取,奋发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许多骄人的业绩。

(一)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十五”期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累计达57499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九五”期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1.1%(可比价)。2003年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0亿元。2005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16987亿元,增加值72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4.0%,实现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十五”发展目标。其中,广东、上海、山东、浙江、福建等省市继续保持海洋经济大省(市)的龙头地位,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均突破了2000亿元,象山、绍兴、即墨、荣成等41个海洋经济强县入选全国百强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已由2001年的34.713.751.6,转变为2005年的173152。涉海产业吸纳的劳动力达2780万人,占沿海地区总就业人数的10.1%。

(二)海洋规划体系基本形成这几年,我们在规划工作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由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在宏观指导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中有着重大意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经国务院批准后,我们认真组织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环保工作。最近由发改委、海洋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海水利用专项规划》,为我国发展海水利用事业,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尤为可喜的是,在刚刚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海洋作为五大重点战略之一,给予了高度重视,海水淡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等被列为重点领域及优先发展主题,海洋技术被列为前沿技术。令人振奋的是,国家发改委还把海洋问题作为单独一章,列入正在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这对海洋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里程

碑的意义。

(三)海洋法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五年来立法工作最大的突破,一是《海环法》的修订,二是《海域法》的出台。这两部法律为全国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推进职能转变、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竖起了两大支柱,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目前,正在制订的海岛法文本已由全国人大环资委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意见。另外,这几年沿海省市的海洋立法工作发展情况也很好,据不完全统计,涉及海洋管理方面的配套法规、规章达80多部。其中,山东、江苏、海南、辽宁省和上海市出台了海域使用管理条例或办法,山东、福建、广东和海南省等海洋厅局分别会同本省财政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海域使用金征缴或使用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福建、浙江和山东3个省已经制定了海洋环境保护条例。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管理法律体系,而且对联合国所倡导的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四)海域使用管理力度不断加大

这是海洋系统的一项史无前例、具有开拓性、开创性的工作,实施过程中困难很多,遇到的阻力也很大。这几年我们努力创新管理机制,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能。通过总结和推广福建等省在海洋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实施“海域使用百县示范工程”,海域使用管理的链条逐步向乡镇一级延伸,养殖用海的管理得到明显加强,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得到进一步确立,海洋开发活动正逐步朝着“有序、有度、有偿”的方向发展。截止到2005年12月底,全国已确权海域面积达95.19万公顷,征收海域使用金21.16亿元。其中,2005年全年确权面积27.25万公顷,核发海域使用权证书6887本,征收海域使用金10.52亿元。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得到初步发挥。

(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工作进展明显

这几年,从事海洋环保工作的同志们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在海洋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方面守住了阵地,树立了威信。“十五”期间,沿海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海洋环境保护法》赋予的各项职责,不断强化对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2005年,我们对507个入海排污口和28条主要河流的入海口进行了有效监测。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与生态修复工作,严格审批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团书。赤潮监控区、海洋生态监控区建设稳步推进,赤潮、风暴潮等海洋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以及海洋生态保护工作不断深化,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四级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和预警预报网络已初具规模。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和海洋灾害公报的发布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权威性也越来越高,现在不光有全国的公报,每个省、市、区也单独发布自己的公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沿海地区政府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六)海洋科技工作成果显著

“十五”期间,海洋科技工作坚持为海洋经济、国防建设和海洋管理服务的方针,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促进科技创新,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经国务院批准,我们陆续组织实施了一批国家重大专项。新中国成立以来投入最多的专项——“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已全面铺开,沿海各省市都积极参与,组织了精干的力量,匹配了必要的资金,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全面开展,“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实施方案基本编制完成。继2002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海洋卫星后,后续卫星的研制正在加速进行。现在,三个系列海洋卫星已进入国家“十一五”航天发展规划。

(七)对外合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十五”期间,我们巩固和发展了与海洋大国以及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与俄罗斯签定了长期海洋合作协议,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参加签字仪式;与印度签定了长期海洋科技合作协定,温家宝总理亲自出席,这些都给我们以极大的激励和鼓舞。另外,联合国UNDP在厦门进行的综合管理试点取得圆满成功,大黄海生态系、南海生物多样性等国际技援项目都已全部启动,目前进展顺利,初步迈出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步伐。

(八)极地和大洋工作跨上新的台阶

“十五”期间极地工作取得跨越性发展。一是我国开展了第2次北极科学考察,建立了黄河站,在北极取得了突破,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发了贺电;二是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地面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的记录,“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神话被打破,极大地振奋了海内外华人的民族自豪感,曾培炎副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发出贺电,并在考察队回国后在中南海紫光阁亲切接见了考察队员代表;三是组织实施了极地十五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极地的实质性存在,维护了我国在极地的权益;四是经国务院批准,对我国在南极内陆适时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五是我国在极地事务中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扩大,在上海和昆明还分别成功组织召开了第27届南极科学委员会会议、第14届国家南极局长理事会会议和第5届北极科学高峰周会议。大洋工作这几年也拓展了新的领域,从单一的多金属结核调查扩展到了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生物基因等多种深海资源的综合调查。前不久,成功组织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大洋环球考察,取得了大量珍贵的成果和样品。在考察船启航前,曾培炎副总理亲自批示,对科考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考察船停靠开普敦港时,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出访南非途中还专门登上大洋一号船,亲切慰问了科考队员,并做了重要指示。在考察船回国后,曾培炎副总理再次批示,表示祝贺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希望。政治局常委亲临我局科考船,以及针对一个航次国务院领导多次做出批示,在海洋调查史上均是首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大洋事业的亲切关怀与支持。

(九)海洋执法监察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十五”期间,中国海监各级机构以开展“海盾”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为突破口,以开展执法示范支队建设为契机,通过重点查处违法重案、要案和疑难等案件,全面推进了海洋行政执法工作,有效遏制了违法用海和污损海域等不法行为。2005年在河口海域、海洋自然保护区、无居民海岛的海洋行政执法工作取得新突破,首次对福建近海海域(台湾海峡)实施航空执法实现了中国海监飞机对大陆海沿地区的全履盖执法飞行。全年共实施行政检查26487次发现违法、违规行为2675起,作出行政处罚1869宗,罚款总额3262万元。此外,中国海军在我管辖海域积极开展维权巡航执法,维护了我海洋权益。与此同时,中国海监的执法装备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新建海监船舶、飞机项目一期工程以及为沿海省市和地县配备的海监执法船艇的改建造工作已全部结束。到2005年底,中国海监已拥有在编执法飞机4架,各类执法船艇91艘,专用执法车辆46台,其中3000吨级海监船的综合性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沿海地区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

五年来的工作使我们有这样几点深切的体会和启示: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海洋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每当关键时期我们遇到困难时,中央领导总是为我们指明方向。在这方面我有三点感受最难忘。第一点,温家宝同志在“十五”伊始就亲笔批示,要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规划、立法和管理上。这五年来,我们一直按照这个批示来分析问题、谋划大局、部署工作,并收到了显著成效。我感到这个批示不仅在“十五”期间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十一五”期间也仍然必须贯彻执行。第二点,每当我们工作遇到困难时,往往是中央领导同志的一句话、一个批示就能够使局面豁然开朗,如在海域立法处于困难的时候,恰恰是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关于要加快海域立法进程的指示,为这项工作的顺利推进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第三点,《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也是得益于温家宝同志的明确指示,海洋局要协同国家计委,做好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划工作。正是由于国务院领导把这项任务明确交给了我们,规划才得以顺利出台。

二是自觉地把海洋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这几年,我们比较注意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思考问题,谋划工作,部署任务。比如,针对海洋开发的“三无”局面,我们推动了海域法的出台和实施;针对海洋环境的不断恶化,我们加大了“海环法”的实施力度;针对沿海地区对海洋资源环境家底掌握不清的状况,我们及时开展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针对沿海地区开展海洋管理但对管辖范围不够明确的状况,我们组织实施了全国海域勘界工作;针对沿海地区风暴潮、赤潮等灾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状况,我们建立健全了海洋灾害应急反应机制。这些工作不仅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肯定,而且得到了沿海地区政府的积极支持。实践证明,我们的工作只有自觉地站在国家的高度,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所贡献,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也才能得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和认可。沿海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工作,因而在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明显增强。今后,我们应当继续坚持这样的工作方法,做到思考问题想着大局,谋划工作围绕大局,部署任务不离开大局。

三是紧紧抓住立法和规划这两个龙头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关键所在。这五六年来,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体会,立法和规划是海洋工作的纲。没有立法,没有规划,我们在工作当中就失去了纲,就不能做到纲举目张,促进各项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大量事实说明,正是由于有了海域法和海环法这两部海洋基本法,我们的行政管理才有了法律依据,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才有了立足之本;正是由于有了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参与海洋经济宏观调控才有了切入点,海洋产业的布局和结构调整才有了科学依据。我们的其他工作,如科技兴海、公益服务、国际合作、大洋极地等工作也都是通过完善规章和编制规划来推动的。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紧紧扭住这两个龙头不放,学会从纷繁复杂的事务里抽出主线,抓住根本,带动全局。

四是努力争取国家综合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海洋资源管理是一项新兴的事业,牵扯部门多,涉及利益广,工作难度大,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很难打开工作的局面。这几年,我们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遇事主动向有关部门和地区沟通我们的想法,宣传海洋工作的重要地位,努力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在实际工作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牢记这一条,抓好这一条,通过多种途径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在全社会形成了解海洋、关注海洋、支持海洋的良好氛围。

五是始终保护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昂扬锐气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有力保证。几年来,海洋系统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通过“三讲”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锐气得以弘扬。我国的海洋工作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最主要的就是我们在发展理念上敢于创新,始终注意站在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上思考问题;在工作思路上敢于创新,始终注意把履行海洋行政管理职能作为我们工作的主线;在工作机制上敢于创新,始终注意协调有关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在工作方法上敢于创新,始终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同时,我们在工作取得成绩时,做到不自我陶醉;在工作积累了经验时,做到不固步自封;在工作遇到困难时,做到不消沉气馁。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昂扬锐气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制胜法宝,必须大力倡导,发扬光大。

二、当前我国海洋工作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既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从国际形势看,海洋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斗争重要舞台。联合国大会多次作出决

议,敦促世界沿海国家把开发利用海洋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强化对海洋的综合管理,保证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利用。沿海国家纷纷调整本国的海洋发展战略,加大对海洋的管控力度,围绕岛屿主权归属、管辖海域划分、资源勘探开发引发的争议不断加剧,海洋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对海底矿物、天然气水合物、深海生物基因等新型资源的开发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由此可见,世界各沿海国家对海洋事务将更加重视,从政治到经济、从资源到生态,从开发到维权,都将呈现愈演愈烈、方兴未艾之势,国际上的海洋热由此将会持续很多年。

从国内看,“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将更加重视海洋工作,社会民众对海洋的关注度也将持续升温,国家的各项事业将对海洋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海洋产业必须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这就要求海洋经济必须在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调整产业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狠下功夫,为东部地区增强发展后劲,率先实现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随着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各行业、各地区对海洋的期待值越来越高,这使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对海洋执法、海洋科技、海洋公益服务等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权益和安全的内涵将不断扩大。获取资源的空间也由近海拓展到专属经济区乃至深海大洋。同时,由于一些国家民族主义情绪的上升及其本国政治、经济对海洋的需求,海洋权益的争夺将更加激烈。这就使我们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安全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必须开拓视野,从容应对。

第四,随着海洋管理工作的深化和范围的扩大,各种矛盾将越来越多,由于海洋管理体制不顺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更加显现,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第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成分多样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势必会扩大到海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各种利益的博弈,给我们的海洋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依法行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2006年2月24日在全国海洋局长会议上讲话节编)

第五篇:推进蓝色经济核心区建设领导讲话汇总

打造半岛蓝色经济的“深蓝区”

市南区区长 华玉松

开展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决策。作为青岛市主要的核心城区之一,市南区拥有坚实的服务经济发展基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海洋文化产业发达;拥有2200余家航运服务企业、全市90%以上的金融企业、最集中的海洋科研机构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发展蓝色经济的优势明显、责任重大。市南区将强化机遇意识和率先意识,加快发展海洋服务经济,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努力将市南区建设成为蓝色经济区的“深蓝区”。

一、加快发展海洋服务经济,建设青岛市蓝色经济区的“深蓝区” 市南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充分发挥本土优势,高起点制定蓝色经济发展有关意见,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工作措施,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和成熟的商务服务环境,不断促进蓝色经济的核心服务要素在区域聚集。

推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服务区建设。加快西部城区改造步伐,发挥毗邻青岛港及海关、商检、海事等行政部门聚集的优势,推进国际航运服务区建设。鼓励优势资源进入,吸引国内外物流企业区域性总部、航运服务企业入驻,支持区域内企业拓展全球业务,鼓励发展第三方、第四方专业物流。大力发展船舶买卖、租赁、融资、保险等航运服务中介业务,努力将西部临港城区打造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服务区。

推进东部国际金融商务核心区建设。重点推进华润中心、绿城项目、青岛中心等高端商务设施建设,加快引进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以及高端中介机构和专业服务组织。加快高端金融企业聚集,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融资租赁等业务,有效整合金融保险行业资源,开发服务海洋经济发展新产品,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全面的国际金融商务服务。

推进国际海上体育运动中心和国际滨海旅游度假中心建设。突出地域和资源两大优势,构建以度假旅游为核心、以高端旅游产品为重点、精品项目为支撑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海湾经济,发挥海上运动设施比较完备优势,主动承接各类国际性体育赛事。积极推广帆船帆板等海上运动以及海上休闲娱乐活动,打造一流的国际海上体育运动中心和国际滨海旅游度假中心。

推进海洋科研教育中心和海洋人才中心建设。加快海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建设,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加强海洋科普宣传,普及海洋知识。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加快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蓝色经济人才队伍。

着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积极融入“文化青岛”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蓝色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影视传媒、演艺娱乐、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旅游等产业,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商贸、旅游等产业的融合,拉长产业链条。发挥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城区优势,对名人故居和优秀建筑等实施保护性开发,建成新的人文景观基地和旅游景点。

二、发挥优势,加快构建蓝色经济发展的支撑平台

加快支撑平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打造资源和要素聚集辐射中心,支持蓝色经济发展快速发展。一是发挥金融企业聚集优势,建设服务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二是建设航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配套服务,努力将市南区建设成为区域性的国际航运服务枢纽;三是加快海洋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以及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蓝色经济科研成果加快转化;四是探索建设海洋产权交易平台,积极协调市有关部门在市南区优先布局国家级的涉海资本、产权、股权交易、海洋技术信息交易、海洋资源交易等法人机构,积极探索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实现海洋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强化保障,形成发展蓝色经济的合力

一是体制保障。成立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形成科学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环境保障。年内将以“一隧两线'和沿海一线为重点实施旧楼院和超期服役道路整治工程,加强滨海一线等重点区域管理,大力开展市容环境集中整治;加快推进40个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蓝色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三是资金保障。建立蓝色经济区建设专项资金,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构筑蓝色经济发展特色城区

市北区区长 王京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明确赋予青岛以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发展定位,这对青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加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区新一轮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市北区将充分利用临港优势,抢抓蓝色机遇,突出蓝色主题,唱响蓝色旋律,增创蓝色优势,努力打造青岛蓝色经济发展特色城区。

一、加快小港开发建设,打造蓝色经济桥头堡

位于市北的小港湾,是青岛百年港口文化的发源地。2006年,我区成功引进香港和记黄埔地产公司参与小港湾开发建设,总投资逾百亿元。小港湾蓝色经济带规划总面积8.25平方公里,海岸线10公里。在功能定位上划分为一景一街五区:一景即海景大道,一街为德国风情街,五区分别是旅游休闲度假区、港航企业聚集区、邮轮停泊区、现代国际物流区和蓝色新经济综合区。目前,德国风情街建成开街,和黄商住一期工程、新街里改造项目进展顺利,渤海科技项目竣工投产。今年,我们将加强与青岛港集团对接,加快邮轮母港的规划建设步伐;完成和记黄埔项目总体规划审批工作,推动和黄商住一期和新街里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深化双塔楼设计方案,启动加洲国际广场改造。力争到2015年,基本完成小港湾蓝色经济带开发建设,形成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的发展格局。

二、狠抓项目培育引进,打造海洋产业聚集地

市北具有良好的海洋产业基础,目前,全区共有青岛远洋船舶供应有限公司、青岛远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等港航企业十余家。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引进临港涉海大项目,努力构建特色鲜明、融合发展的蓝色经济体系。一是大力发展港航物流产业。充分利用青岛港驻区优势,完善港口功能配套,加快物流体系建设,为现代化物流园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加大对航运企业扶持力度,开工建设山东海运大厦,着力引进一批航运总部、离岸贸易、涉海商务项目,带动临港产业、航运经济做大做强。二是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产业。紧紧围绕青岛建设国际海滨度假城市的目标,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滨海旅游体系。加快邮轮码头建设,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邮轮公司,打造中国北部地区邮轮旅客的集散地。建设青岛啤酒文化休闲商务区,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欢乐之城、时尚之都”。充分依托17条特色街、4大博物馆,以及啤酒节、萝卜会〃元宵山会等节庆文化资源,大力开发工业文化游、商贸休闲游等特色旅游项目。三是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态环保、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抢占蓝色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进一步推进科教兴海战略,从强化创新平台支撑、强化海洋科技研发、强化高端人才引进三个方面入手,推动创新要素聚集,提升发展动力活力。

三、加强环湾环境保护,打造绿色生态景观区

近年来,我区开展了海泊河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对入海河流的综合整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下一步,市北区将进一步加大区域内河道综合整治力度,着力改善杨家群河和昌乐路河河道、暗渠环境,减少河流污水对海洋的影响,着力打造经济河、生态河、景观河。深入推进“绿色青岛”建设,加大城区绿化建设力度,突出做好浮山生态公园、榉林山公园、重点商圈节点绿化,集中打造一批绿化精品工程,构成多样化城市绿地和立体绿化空间。认真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强化海陆污染同防同治,积极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加快建设重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节能工程,建设一批海洋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全面改善城区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打造绿色生态景观区。

四、提升规划建设水平,打造滨海品质生活城

市北区位优越、商贸发达,是青岛市传统的居住区。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市土地价值均值化的发展速度,掀起新一轮土地开发热潮。市北区将把“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的要求贯穿城市建设与管理始终,依托良好滨海区位优势,高水平、高标准做好新一轮控规调整以及片区规划、项目规划、地下空间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不断加快旧城改造步伐,争取利用五年时间,基本完成沿东西快速路、山东路、辽宁路、延安三路的成片旧城改造,拆除旧房面积20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办公楼宇、商业大厦,打造城市地标,提升城区品位。同时,科学配置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和购物、休闲、娱乐等商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道路、停车、水电、供暖、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优化城区服务功能,叫响“住在市北区,舒心一辈子”品牌,打造滨海品质生活城。

推动“滨海新区创新四方”建设

四方区区长 李奉利

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开启了我市陆海统筹发展、科学发展的新篇章。全市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的实施,给长期作为青岛市老工业区的四方区带来了加快转型、缩小差距、重塑形象的重大机遇。作为青岛市的核心主城区、交通枢纽区和老工业区,四方区位于胶州湾东岸、青岛市地理位置中心,拥有5.83公里海岸线及北岭山等生态资源,发展蓝色经济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充足的发展空间和坚实的产业基础。四方区将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本土优势,高标准推进蓝色经济建设,全力塑造“滨海新区、创新四方”新形象。

一、加快发展滨海经济,打造环胶州湾岸线的核心区

发挥四方靠海、滨海、临海优势,尽快完成西部滨海新区整体定位与战略研究,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一方面,加快推进欢乐滨海城开发步伐,打造集商务、休闲、动漫、娱乐、购物、旅游、居住于一体的国际临海绿色新城。重点推进动漫传奇海等项目,完成规划编制并开工建设,同时做好基础配套和地块开发工作,力争2013年完成启动片区开发建设,2015年完成规划范围内80%的开发量,打造全市蓝色经济示范项目。另一方面,加快研究水域利用,弥补四方海上、岸线旅游空白。重点依托欢乐滨海城建设和预留邮轮母港停靠码头,发展滨海旅游、休闲娱乐、水岸商业、高端商务等产业,开发滨海度假、海上观光、海上运动、海上游钓等海洋旅游产品,同步做好景观塑造工作,营造胶州湾“湾景”、跨海大桥“桥景'、欢乐滨海城“城景”和谐统一的现代化景观体系,打造生态岸线、观光岸线、休闲岸线和经济岸线。

二、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打造宜商宜居宜创业的生态区

蓝色经济必然是低碳经济。要加快推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搬迁,将海晶化工、双桃等老企业尽快搬离市区,利用腾空地块规划建设服务业项目,打造发展蓝色经济。对青岛发电厂、泰能热电等短期内难以搬迁的企业,加快推进节能和技术改造,最大程度降低企业能耗和污染水平。要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加大河道治理力度,对海泊河下游等3条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完成杭州路河、河西河二期等7条河道截污或综合整治,净化胶州湾入海水质。同时要环绕双山、嘉定山、北岭山,建设城市绿色生态群落,形成集居住、休闲、度假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绿肺”。要大力推行低碳生活方式,积极探索利用海水源、污水源、地源热泵等技术,逐步推广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推行“绿色居家准则”,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三、加快发展服务经济,打造服务业发展的聚集区

发展蓝色经济必须立足区情、错位发展,具体到四方区来说,最根本的是要突出特色产业,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按照“海陆结合、相互带动”的原则,深入挖掘欢乐滨海城滨海旅游、海云庵及民俗馆民俗旅游和丰富工业旅游资源,打造独具四方特色的蓝色旅游经济。要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及中小企业总部,发展生产生活资料配送、电子商务配送和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加强文件保管市场和物联网技术运用,探索数字保税区建设,打造现代物流产业园区。要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结合动漫传奇海等项目建设,深入挖掘四方传统海洋民俗文化底蕴,加强资源整合和包装策划,打造海洋文化品牌。要积极发展楼宇经济,围绕蓝色经济发展高端产业,引进和培植海洋第三产业等中小企业总部以及海洋金融、法律、科技、咨询等配套服务项目,打造蓝色经济特色商务楼宇。

四、加快发展园区经济,打造高端产业发展的孵化区

按照“政府引导、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快培育一批以研发设计、创意和新兴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园区,支撑蓝色经济发展。科大都市科技园要打造“中国橡胶谷”,构建集科研教育、企业孵化、会展商务、文化博览、信息平台、中介融通等六大功能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预计年交易额1000亿元以上,将成为全市蓝色经济龙头项目。建筑创意产业园,依托理工大学及驻区规划设计院所,打造集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艺术创意、地理信息等为一体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目前已初具规模,将成为全市蓝色经济的技术支撑。生物科技产业园,依托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搭建国际化生物技术研发平台,打造国际性生物科技产业集聚区,是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设计产业园,引进国内外工业设计机构,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区,将进一步丰富蓝色经济内涵。中航科技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海尔数字产业园、纺织产业园等园区正在加快推进,将拓展蓝色经济产业的外延链条。加快建设“拥湾枢纽生态商都”

李沧区区长 张 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蓝色经济区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李沧区将围绕“拥湾枢纽、生态商都”发展定位和“一极两轴三区四带”战略布局,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区优势,围绕一个规划,做强两大板块,抓牢三个重点,强化四个保障,不断提高蓝色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力打造胶州湾东岸蓝色经济先行区。

一、围绕一个规划,引领蓝色经济科学发展

加快打造蓝色经济前沿区。大力促进原有涉海、临海产业升级,同时积极发展海洋产业园区,重点引进和发展海洋工程服务业、海洋化工产业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交通商务区核心区建设、板桥新城开发、楼山片区升级改造等工程,展现现代滨海新城形象。

加快打造蓝色经济支撑区。借助区域地理位置优势以及现有商贸基础,大力实施中心商圈整体升级工程,促进和发展与蓝色产业相关的设备、物资、技术和人员交流,扩展商贸范围、提升商贸品质和附加值。

加快打造蓝色经济纵深区。充分发挥“两山一水”生态优势,以世园会举办为契机,放大环境对产业和人才集聚带动功效。大力实施东部工业片区转型升级工程,有序推进工业园区域改造,打造绿色休闲城市标志区。

二、做强两大板块,构建蓝色经济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蓝色三产。积极推进滨海旅游、海洋文化创意、商务办公等相关产业发展。围绕铁路青岛北客站建设,打造凝聚人气的城市商业客厅。在胶州湾填海地区域,建设集旅游、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和“海上嘉年华”。利用铁路青岛北客站、海湾大桥和环湾大道重要节点发展专业化物流,打造现代化城市物流基地。依托红星印刷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加快发展海洋文化创意产业。

优化发展蓝色二产。充分利用丰富的海岸线资源,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结合企业搬迁腾地,定向吸纳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能耗排放低和税收贡献大的企业。以百发海水淡化项目为突破口,优化发展海洋盐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制药等蓝色产业,引进和发展海洋工程服务业,快速形成具有海洋工程特色的优势产业,打造区域性蓝色产业基地。

三、抓牢三个重点,改善蓝色经济发展环境

重点推进节能减排。大力推进工业、建筑与交通节能,强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重点监控高耗能行业和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限制和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建设低碳产业园区及低碳居住社区,初步建立低碳排放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重点推进污染治理。全面推进流域污染治理和胶州湾近岸海域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李村河综合治理项目二期和金水河综合治理项目。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不断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系统。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工业污染防治、岸线和生态保护为重点,实现环湾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重点推进绿化美化。大力实施绿廊、绿水、绿园、绿景、绿肺、绿肾“六绿”工程建设,打造生态新城区。对坊子街山、牛毛山、枣儿山等山头公园进行综合整治。推进百果山、老虎山、卧龙山绿化工程和滨海公园城市工程建设,实施金水河绿化、景观建设。结合铁路隔离带建立高地望海公园,打造流线型黄金海岸。

四、强化四个支撑,提供蓝色经济发展保障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结合世园会举办等重大活动需要、铁路青岛北客站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全区重点项目开发配套需求,开展好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李沧段征地拆迁,全面推进金水路改造、九水路拓宽和世园大道建设,加快构筑“五纵四横”骨架路网体系,满足蓝色经济发展的需求。

强化体制机制支撑。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加强对蓝色经济发展的研究和领导。建立蓝色经济区建设项目库,重点在海水淡化、现代物流等领域开展定向招商,引进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产业项目。建立项目台账,对项目进行责任分解、限期办结、倒排工期等,确保项目加快推进。

强化舆论氛围支撑。借助新闻媒体平台,加强对蓝色经济发展成果的宣传报道,促使广大领导干部把发展蓝色经济与实现李沧“三年大发展、五年新跨越”相结合,与打造“拥湾枢纽、生态商都”相结合,营造共创蓝色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

强化人才智力支撑。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引进国内外与蓝色经济相关的高科技人才、技术工人。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科研基地,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全面提升人才规模、结构和层次,为发展蓝色经济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下载海西蓝色经济全速崛起(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西蓝色经济全速崛起(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复苏靠文化 文化崛起靠农村

    经济复苏靠文化 文化崛起靠农村 ——谈金融危机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 200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浩劫,我国也未能幸免。党中央、国务院......

    论越南经济的崛起(推荐阅读)

    题目:论越南经济社会的崛起 关键词:发展过程、特点、概况、现状 参考文献:《当代越南经济社会研究》 、 《列国志·越南》 、《越南国情报告》 摘要:越南作为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发......

    关于中小企业发展与中部经济崛起

    关于中小企业发展与中部经济崛起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5)060);湖北省中小企业研究中心资助项目(wh2004014)内容摘要:中小企业是实现中部经济崛起的重要因素,是解决......

    以工业崛起推进县域经济崛起

    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县域经济的崛起必须首先是工业经济的崛起。近些年,会昌县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四大支柱产业构成县域经济基础1999年......

    绿色腾飞蓝色崛起 盐城描绘全域旅游蓝图(精选5篇)

    近日,江苏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培训暨推进会在盐城召开。盐城市旅游局负责人表示,会议的召开对盐城全域旅游发展意义重大,必将激励盐城旅游产业继续扬优成势,释放活......

    三大产业并驾齐驱 全速领跑县域经济——景县联社支持县域三大支柱产业发展情况纪实

    三大产业并驾齐驱 全速领跑县域经济 ——景县联社支持县域三大支柱产业发展情况纪实在冀东南平原、美丽的京杭大运河西畔,座落着一个历史悠久、文明昌盛的县城——河北景县。......

    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绿色崛起

    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绿色崛起 “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草原牧歌欢唱……这就是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顶层设计,也是实......

    制约印度经济崛起的因素分析

    制约印度经济崛起的因素分析 [摘 要]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迅速,崛起势头强劲,但是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因素不可忽视。文从印度的自身特点出发,系统地分析了其经济崛起过程中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