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赏析作业(5篇)

时间:2019-05-14 02:0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纪录片赏析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纪录片赏析作业》。

第一篇:纪录片赏析作业

在音乐诱发的精神世界里舞蹈

——观《北方的那努克》有感

第一遍观看《北方的那努克》,由于对影片不甚了解。是抱着耐性来将之欣赏的。

经典的艺术品总有令人耐心咀嚼的种种高妙之处,所以当影片逐渐深入,自己已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沉浸于《北方的那努克》。

对于我来说,整个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背景音乐的选择与安排上。影片通过不同特点的音乐,表现不同特点不同内容不同时间的场景,将整个影片切分得错落有致。每一段剧情音乐的配制都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了主题并将之升华。

自然而平静地,悠扬的背景音乐烘托着影片人物的出场:一艘别具一格的船,将那努克的一家人悉数介绍登场。船在构造上的“深藏不漏”使得人物的出场引人入胜、忍俊不禁。之中那努克孩儿的光身出场,在我看来是一种古老文化“希望之光”永不陨落的象征,给人以鼓舞并发人深思。

接下来的一段音乐平静而幽美,加之细腻的画面,要引出的是那努克捕鱼的重点描写。在捕鱼时影片轻快的配乐与主人公熟练有趣的捕鱼动作的巧妙融合,令人印象深刻。在捕鱼结束时那努克脸上喜悦和满足的笑容很感染人,并无半

点炫耀之意,有的是满满的对于生活的知足与感恩。

接着开始描写爱斯基摩人捕海象的场景。背景音乐是激昂而澎湃的,人们在汹涌的海水中逆流划船,传达出他们与恶劣环境抗争时每一次出发都是视死如归。但紧接的音乐忽而变得神秘,海象默默的登场„然后是人们娴熟的捕捉,海象的挣扎,人与动物的厮杀,这一段音乐逆转直下,偏向被捕的海象,看着海象一点点放弃挣扎,接受被捕并即将被杀的命运,音乐里满是对海象的同情与惋惜。从这一段音乐的安排中,也可以看到影片作者拍摄此纪录片时公正的态度,他并没有因为自己也是人类而觉得捕杀海象的残忍是理所当然的。或许在物竞天择的自然社会,像弱肉强食这样的规则所有生灵还是都必须去遵守吧。再后来,捕食者们在切海象、吃海象时的音乐则突显了人类那种原始的无知所造就的残忍,微笑着的他们,满嘴血腥,贪婪而满足。

之后的这一节剧情不再是以背景音乐而是以画面构成为重点,运用大自然的宏大、人类的渺小作对比,来进行画面构图。描写了一些如冰屋制造的原始文化。表达了作者对那努克人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然不屈于命运的赞美之情。

再次闪现出平缓而略带慧黠的背景音乐,要重点的描写的那努克父与子之乐,父亲给孩儿造冰雕,供孩子射玩,其乐融融,欢快而略带希望的音乐进行了很好的烘托。

后来一部分对人与狗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狗是爱斯基摩人的好朋友,好帮手,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血肉部分,没有了狗们爱斯基摩人与严酷环境的斗争将步履维艰。

活捉海象是对那努克生活的原始文化的另一次细致的描写。音乐也从神秘、平静到激昂到亢奋到圆满结束,作者也给予了很好的布置,使人景交融,乐景相配。在分食海象的时候,狗的饥饿与人为了求生而不得不杀海象的冲突在这时人与狗的共同求生现实前得到了缓和。之后的那努克为小狗筑窝的爱心也再次显示出之前他搏杀海象时所产生的两种善与恶的人性的冲突。在不同的环境之下,冲突是存在的,对冲突原因的探究与了解,对解决与接收这种冲突时很必要的。

影片末用一定的镜头描写了狗矗立在寒风中的艰难,再次说明了北极生存环境的恶劣。

最后用缓和、平稳的音乐描写了那努克一家一天结束,睡下。第二天,醒来。暗示了一种文化的存在,并维系之前进的动力跟现代文明其实是一样的道理:日出醒来,日落而睡。这都是生活,都是庞大而丰富的人类文明中的瑰宝。

在整个影片中,我看到的还有作者公正的拍摄态度,他不会因为自己是人类,而对那努克的某些生存本能给予肯定,作者理性的站在中立者的角度,该褒奖时褒奖,该批评

时批评,使得整个影片独立、自然并且富有知识性。出色的音乐背景,情节构成,使得整个影片妙趣横生。那努克在恶劣环境下累积出来的生存智慧给观众带来的惊喜比比皆是,他们在艰苦环境下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也给予我们很大的鼓舞。我们在赞叹人类文明的瑰丽的同时,向这些智慧、勇敢、可爱的人们给予最深切的敬佩。总而言之,观毕,这是一部令我回味无穷的好作品。

08广告班

0818131003

陈芳园

第二篇:纪录片精品赏析

纪录片精品赏析

论文

题目:

《无人区里的角斗士》

学号:

912113850117

姓名:

陈志岩

成绩:

无人区里的角斗士

——观看纪录片《平衡》有感

一部《平衡》,又让我们看到了西藏的无奈和难言之痛,一段段坎坷艰辛的巡山路,一个个辛酸苦涩的心路历程,平静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可可西里,美丽与丑陋共生,正义与邪恶同在。

——前言

虽然藏羚羊分布区是人烟稀少、气候恶劣的高寒地区,但近10年来盗猎者手持武器、不断涌入藏羚羊栖息地或守候在藏羚羊迁徙路线上屠杀藏羚羊。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每年被盗猎的藏羚羊数量平均在20000头左右。此外,由于盗猎活动的严重干扰,藏羚羊原有的活动规律被扰乱,对种群繁衍造成严重影响。保护藏羚羊的事业任重而道远!纪录片《平衡》历时三年,摄制组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闯进“生命禁区”,将扎巴多杰和他带领的“西部野耗牛队”保护藏羚羊的艰辛历程真实地记录下来,利用真实、朴素的镜头语言,记录下巡逻队可歌可泣的人物命运,试图从中寻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

久久驻留在我的脑海中的,是扎巴多杰那双忧苦的眼睛。这双犀利的眼睛,屡次将盗猎分子抓获。这双眼睛,看透了一些东西,肮脏的、丑恶的。这双眼睛,时常愤怒,因为感受到了种种的不平衡。

这双眼睛,总是湿润。当说到,凶恶残暴的盗猎者将刚生下小羊的藏羚羊杀掉,眼看着小羊在母羊身边嗷嗷待哺,这双眼眼睛湿润了。当说到,他们已经几天被困在刚下过雪的草地里,饥饿就要夺走弟兄们生命,面前是他们用生命保护的藏羚羊群,他冒着内心的剧痛、良心的谴责、犯法的危险,为了弟兄们活命也要枪杀其中的一只藏羚羊,这双眼睛再次湿润了。当说到,他们的工作收入是卖掉缴获的藏羚羊皮的所得,对他来说,多么于心不忍啊,他的眼睛又一次地湿润了。

细细观察着双眼,上面布满了血丝,四周被粗糙的皱纹紧紧包围。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简朴使他的皮肤过早地失去了年轻的光泽,让他变得更加苍老。不只是容貌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杂乱和斗争,各种体制失衡带来的茫然、愤恨、压抑和苦恼。

无人区里的斗士

影片一开始,镜头对准索南达杰,那位战死在雪域高原,一直到死都紧握着枪杆子的猛士。索南达杰是我国首支武装反偷猎队伍的第一任书记,他的离去,留下了尚未成熟的“西部野牦牛”队,留下了自己未竟的事业。在他离去后,他的妹夫,扎巴多杰成为了第二任书记,继续在条件恶劣的高原无人区里继承索南达杰的遗志,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在残杀藏羚羊和保护藏羚羊的斗争中,人类对自己歇斯底里丑恶的放纵与麻木,同时也倾听到,在一种悲壮与凝重的氛围里藏羚羊的保护神——扎巴多杰和他的野牦牛队的无助与无奈,他们生存条件的艰涩。1995年,扎书记第一次进入可可西里时,治多县委给工委的小车加了84公斤汽油。因为治多县市贫困县,这便是政府给西部工委野牦牛队惟一的资助。除了三支枪,在没有任何资金的情况下,1995年 10月7日,在可可西里,在青藏公路八工区一顶帐篷内组建中国第一支武装反偷猎队——西部工委野牦牛队。野牦牛是高原的保护神,温顺忠厚、吃苦耐劳,但是一旦侵犯了它,即使是

一辆正在行驶的卡车,也会被它掀翻,扎巴多杰他们取这样一个队名,正是寓意着他们是高原藏羚羊的保护神,无论多么艰险,都永不退却!

在可可西里,他们不仅要和全副武装的偷猎者激战,更要和残酷的生存环境进行搏斗。有一次,扎巴多杰带队进入可可西里巡查时,每人每天只能吃到两根冰凉的火腿肠,有一天,他们竟然没有找到一滴水,第二天一早,渴了一天的扎书记一走出车门就趴在稀泥地上,埋头去喝车辙里积存的泥水,其他队员也纷纷效仿吸起泥水来„„扎巴多杰曾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之所以不在县里的办公室里坐着,跑到这要命的深山来,一方面是为了一种亲情,我要为索书记报仇,这个帐我要记在所有盗猎分子身上;另一方面,我就不信中国没有环保,别人不做,我来做!”野牦牛队在方圆4.5万平方公里的可可西里地区巡逻,每次都要往返十几天,必须带够油料和给养,用扎书记自己的话说:"我不怕盗猎分子,他手里有枪,我的手里也有枪,我怕大自然。那里面几百里,一个人也没有。一旦天气变化或是车子陷了进去出不来,弄的不好真的会把人困死在里头。有一次,三个队员困在里面,走了三天三夜才走出来,耳朵冻的直流水,扎书记想起来就十分痛心。

用生命捍卫的事业

大自然的力量固然不可抗衡,在高原上与非法走私盗猎者搏斗固然凶险,但最让人痛恨的是那些敛尽人民财产,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影片的最后,扎巴多杰在镜头前的一段话情绪显得很激动:“我总觉得这点„„我到现在心里也有点不平,建立这个机构那个机构我到现在还不平衡,他妈的,保护的时候我们保护,事情我们办,拿钱的时候别人拿,弄些乱七八糟的组织,别人弄,很不平衡。几个月的工资那不出来,一个月的工资那不出来,出差费那不出来的情况下,就这样工作(指冒死保护可可西里)„„干下来。将来对人类,对社会有一点贡献。我认为是值得的!!但是我对一两个王八蛋„„我忍„„我死都不怕!我辞职总可以,甚至开除后我还是干这个环保事业,我绝对要干下去了„„现在我也是难言之处多得很呐!!”

从1995年9月到至今,“西部野牦牛队”共破获盗猎案62起,抓获盗猎分子240人,缴获各类枪支56支,子弹万余发,缴获各类车57辆,搜出藏羚羊皮3180张„„1998年,扎巴多杰曾赴北京各大学演讲,使长江源的保护和藏羚羊的保护受到了关注。当时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将要播出电影《杰桑.索南达杰》,由于扎书记下榻的招待所无法收看电影频道的节目,他决定找一家能看电影频道的餐馆吃饭。在景山公园西门附近找到了一家仅能摆放2张桌子的小饭馆,这里的黑白电视能看到电影频道的节目。当电影《杰桑.索南达杰》播放到一半的时候,扎巴多杰泪留满面,他哭着说:“只要有人理解,我死在可可西里也心甘情愿!”扎书记临离开北京时感慨地说:“还有很多同情支持者,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他真正感到保卫可可西里的事业不是孤立的。”

然而胜利在望,曦光就是前方之时不幸却发生了。在结束了北京寻求经费的活动回到青海家中的第二天,扎巴多杰被子弹近距离击破头部身亡。影片播到这里,我想每个观看者心里都特别的震惊,特别的压抑。我们悲愤,为什么那些盗猎者就如此丧尽天良泯灭良心?为什么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个体对坏境保护的力量竟是如此地单薄?打击和报复竟是如此的猖狂,如此明目张胆?或许在盗猎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在脱离不了肮脏交易的官场环境下,在这样有着严重弊端的体制下,扎巴多杰等人有着太多的身不由己,而他也只能含恨而终了。强杀案是意外也好,阴谋论也罢,事实是扎巴多杰之死可能永远就是个谜了,正如生态不会完全平衡,人性不会完全平衡,现实世界的各种结果也总是不平衡的。

还有那悲剧的野牦牛队,被拆并,被“秋后算账”,很难想像,什么样的交易才能够让当地政府对野牦牛队如此深恶痛绝,哪怕是中央领导的对野牦牛队的支持也仅仅只能维持一年的时间?

藏羚羊的保护

其实中国政府是很重视保护藏羚羊的,颁布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也在藏羚羊重要分布区先后划建了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等多处自然保护区,成立了专门保护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定期进行巡山和对藏羚羊种群活动实施监测。遗憾的是,虽然政府不断采取各种形式严厉打击盗猎藏羚羊的违法犯罪活动,非法盗猎藏羚羊和走私藏羚羊制品的活动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境外存在着利润巨大的藏羚羊绒及其织品贸易,国际非法市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正是由于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一直存在着藏羚羊绒加工及贸易,并由此给盗猎分子带来丰厚的收益,刺激盗猎活动愈演愈烈;藏羚羊分布区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当地的经济状况困难;盗猎、运输。走私活动组织十分严密,采取了更加隐蔽的手段。

国际社会也已经普遍认识到,不受控制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势必严重损害野生动物物种的自然发展,甚至危及物种的生存;而对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进行控制和对某些物种实行保护,仅依靠某一个国家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如果我们能和其他一些国家成立国际公约或者加大国际间合作的打击力度,相信相信非法盗猎藏羚羊的活动将会得到有效控制。当然,我们也要努力改正我们体制当中的弊端,为保护藏羚羊的事业扫清障碍,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控制。

后记

看《平衡》这部纪录片,看完之后心里一点也不平衡,有的人为了人类事业为了环保事业,用自己的生命在抗争,而有的人,却一直做着损人利己的龌龊之事。感谢《平衡》这部纪录片,让我们关注到了可可西里,关注到了野耗牛队,关注到了扎巴多杰。在可可西里,扎巴多杰已经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在完成着自身美的塑造。这时的扎巴多杰,已是作为人类的一个代表,在自己处境的一种不平衡中,用人类的共同精神,捍卫着人与生态的平衡,用人类共有的对自然美的理想捍卫着地球生命的平衡。

最后,想借用诗人臧克家的句子结束这篇观后感。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铭记,向斗士致敬!

第三篇:纪录片作业

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以舌尖上的中国2》为例

摘要: 纪录片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介的一种,对塑造国家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深刻剖析了纪录片和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然后以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为例,通过中国美食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最后总结了电视纪录片对于国家形象塑造的策略,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

关键词:纪录片 国家形象 饮食文化 目录

1.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1.1国家形象的内涵

1.2纪录片是国家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 1.3纪录片对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2.《舌尖上的中国2》对国家形象的体现 2.1美食背后的文化传承 2.2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 2.3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3.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 3.1从选题和内容挖掘文化底蕴 3.2纪录片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3.3发挥纪录片的思想传播功能 4.结语 正文

一、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当今社会,国家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一个良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可以有效的提升国家软实力。纪录片作为传播方式的一种,它纪实性的特点使得纪录片比其他的传播方式更加真实可信,通过纪录片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更加有效。因此,纪录片作为一种有效的对外传播方式,对塑造国家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国家形象的内涵

形象是一个事物的外在体现和姿态,也代表着人们对该事物的印象。国家形象在总体上来说都是基于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考量。国家形象又可分为内部形象和外部形象。内部形象是本国民众对本国的自我感知,而外部形象是国家展示的在世界面前的形象,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本文更多的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定义纪录片中展现的中国国家形象,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地理环境等方面引导受众认识中国,形成对中国较为客观的印象。

国家形象是一种主观意识,和一个国家的客观状况可能并不相同。比如没有到过中国的人们对中国的形象就是人口多,发展速度快,但由于有些西方媒体的对中国的妖魔化的报道,使得西方民众觉得中国的发展对她们来讲会构成一种威胁。所以说,国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影响。因此,我国要在国际受众面前主动构建正面的国家形象。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国家形象塑造的主要力量,通过充分的外交手段和文化交流方式塑造国家形象。从个体层面来说,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公民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形象。

(二)纪录片是国家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

纪录片是记录现实社会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新闻题材,作比较完整的纪实报道。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的记录社会生活,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纪录片在我国的文化传媒领域有着显著的地位,它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考究的表达方式,体现着国家在某个时期的历史和时代特征,有着非常高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是国家文化传播的主要组成。

纪录片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从纪录片的发展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时代变迁。建国初期,我国纪录片大多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文化传播功能很弱。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纪录片的创作更加强调纪实性,纪录片体现了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多元的国家形象。新世纪以来,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也使得纪录片的创作走向大众化。纪录片对国家文化传播的作用更加明显。通过纪录片既向世界展示了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也展示了古老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

(三)纪录片对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大提升,有些西方媒体恶意诋毁我国,制造出中国威胁论,这些不实言论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家形象。纪录片天然的纪实性对国家形象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纪录片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另一方面表达和平崛起思想,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首先,纪录片以纪实的手法展现国家综合实力。纪录片的题材可以包含社会各个方面,同一部纪录片也能较为全面的反映一个国家的现状,如《复兴之路》运用丰富的史料展现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其次,纪录片能够承载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有效的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如《舌尖上的中国2》不仅是在讲述美食,更是再讲述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怀。纪录片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一般影视作品难以实现有效传播,而纪实性的纪录片在国际文化传播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文化交流中传播了正面的国家形象。

二、《舌尖上的中国2》与国家形象构建

(一)东方价值观及信仰 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教给我们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告诉我们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兼爱、非攻的思想也向我们讲述了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之道。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沉淀出了中国人几千年的相处之道。中国有一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在《舌尖上的中国2》中,食物不是大饭店上的华丽菜肴,而是在最普通的劳动者家里烹制饮食的家乡菜,每个香气扑鼻的背后都洋溢着淳朴的气息。这或许就是东方人固有的价值观:自然。淳朴,恭敬、投入。能把饮食这个最基本的生活诉求演变成一种让人叹服的饮食文化,从饮食中来体现对生活的态度与执着,这就是中国人的东方价值观。

很多外国人可能觉得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而《舌尖上的中国2》恰恰给出了一个答案,在中国劳动人民是社会的基石,13亿人口大国需要土地来养活。不管现代工业是多么的发达,中国社会都不可能离开土地、离开最原始的生存方式。土地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信仰,他们最简单的愿望便是努力劳作有一个好的收成,让家里人能够平安幸福。但正是这样一个个普通而真挚的愿望撑起了中国社会的脊梁。

(二)中国仪式与人文符号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不同的地域也孕育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这便是《舌尖上的中国2》所要表达的,通过食物的故事来表达的,通过食物的故事来表达中国人的百味人生,在这里我们都是能找到心灵的共鸣,比如那一抹熟悉的家乡味道,饭桌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晚宴,这些都是很有味道的回忆。在中国“味”字 是充满着无限可能的,它取自饮食,又超越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味道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舌尖和鼻子,还有中国人的心意。

记录的是饮食,折射出的是人心。无论是刚出土的春笋,吊挂起来的腊肠,冒着热气的刀削面,都让人看的热泪盈眶每一个鲜活个体的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这正是片子所表达的真谛。正如片子的结尾所说的“无论是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这就是中国人的伟大智慧,如果苦难是上天授予的磨难,那么收获便是自然的馈赠。

(三)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

对于久居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来说,自然已经离我们很远了,除了少数不多的绿化带和一些森林公园,大多数人几乎是看不到纯自然的森林、山川、湖泊等等。《舌尖上的中国2》便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不用出门就可以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窗口,那些特有的少数民族美食文化,民族仪式都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觉和味觉盛宴,对于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次精神乃至灵魂的洗涤。

在第一集《脚步》中,谭光树是一名以养蜂为职业的普通人,在每年的清明时节,他与妻子就踏上了追逐花期之路,这一追就是二十年,几十万公里。蜜蜂、槐花、风雨、妻子,在路上他们还带着自己的家乡菜,老谭和自己的妻子完全与大自然融合起来。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和谐相处,是我们食物来源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们不禁对大自然的馈赠人类美食而感激,同时我们更加感动于长久以来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从自然开始到自然结束,正是这样的相处模式,才使我华夏民族生生不息。3.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媒介即人的延伸,电视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纪录片作为传播媒介要承担塑造国家形象的责任,纪录片市场中探寻新的发展模式。除了以故事化的手法吸引受众外,要重点从内容方面出发,发挥纪录片传播思想的功能。同时,纪录片要多渠道广泛传播才能更有效的塑造国家形象,纪录片的国际化程度要提高。

(一)从选题和内容挖掘文化底蕴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这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需要有更多的窗口向世界展示自己,塑造并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纪录片作为传播国家形象的途径,要全方位、多层面的选择拍摄题材和内容,力求更加全面、完整地展现中国国家形象。以往的纪录片题材较为单

一、只能从某一方向表现国家形象。纪录片的题材要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不再局限于一种题材或单一方向。一部纪录片的选题可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历史、地理等方向,从一个面来展现出国家形象。纪录片的选题可以从生活中不断的挖掘,也可以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选取。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要善于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用真实诚恳的纪录片语言去表达中国。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之间的传播本身就是跨文化传播,与国际间的跨文化传播具有共同性。中国的记录片的选题和内容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要去寻找普通人背后的人文精神。纪录片要通过选择文化价值较高的题材、展现国家的民族文化、人文情怀,塑造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舌尖上的中国2》系列纪录片正是选取中国饮食文化为题材,其中既有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怀,也展示了中国多民族文化。

(二)发挥纪录片的思想传播功能

思想是人类的灵魂,对于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主流思想的传播。塑造国家形象需要对纪录片的思想传播功能进行更好的运用,以隐形的思想传播来感染观众情绪。众所周知,纪录片具有记录历史、传播知识等功能,在很多时候被看作是对于历史的记录,或是向受众传播某一领域的知识。传统观念认为,纪录片就是纯粹的纪实,不能影响受众的思想,因此纪录片传播思想的功能一直被弱化,甚至曾被主流媒体风格所排斥,认为纪录片的制作离不开创作主体的思想影响。导演对纪录片的创作最看重的也是思想,通过影片向受众传播思想。

塑造国家形象必须从思想上让人接受,纪录片传播思想比较容易得到受众的认可。纪录片创作者想要通过作品传播思想,而观众也希望通过纪录片来获取思想。除了学习知识、了解历史之类的要求以外,人们也渴望思想上的意义,追求记录现实以外的东西。这种功能只有以现实为前提的纪录片上得以实现,其他影视类作品很难具备。纪录片《复习之路》就带有明显的思想传播功能,向世界传达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其导演任学安说道:“我们要回答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感觉民众有这样一个思考的需要,民众的心理也有一个这样的期盼。”《舌尖上的中国2》则通过美食隐性的传播了中国人顺应自然、爱好和平的思想,让受众认可中国人的思想,从而达到塑造国家形象的目的。

(三)纪录片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只有传播出去的国家形象才是有效的国家形象,除了纪录片本身以外,纪录片的传播渠道直接影响着塑造国家形象的效果。纪录片的传播渠道要向多元化发展,以多种途径让纪录片走进观众的视野,成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要重视传统传播渠道的作用,用好电视网络和积极参与国内外电视节活动等。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目前已经实现了部分海外覆盖,将我国的纪录片推出国门,电视的传播影响力不可忽视。纪录片频道要向国际化接轨,争取在世界传媒集团中扩大影响力。国内外的电视节也能提高纪录片的传播力度,特别是海外电视节,将好的作品在海外电视节上直接向全世界展示。电视节不仅是对外传播我国纪录片的渠道,也是纪录片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探索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型传播渠道,发挥网络平台、移动终端传播的作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相对于传统传播途径的影响力更大。利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特别是国外流行的社交网站Facebook,Twitter等传播中国纪录片,充分调动网民对中国纪录片的好奇心。手机移动平台的运用也非常重要,网民从手机客户端获取信息已成为主流方式,纪录片的传播整合各种新媒体方式。网络可以覆盖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将会很大程度提高纪录片的传播影响力,从而更有利于塑造国家形象。4.结语

随着中国国家地位的提升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主动让世界认识了解自己,需要塑造一个和平和谐、发展的国家形象。纪录片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天然的优势,广泛的选题和内容可以从全方位展示国家形象,纪录片的纪实性增加了传播的国际影响力。纪录片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关系密切,要在创新发展中探索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承担塑造国家形象的责任。

第四篇:幼儿园 纪录片赏析(推荐)

《幼儿园》纪录片赏析

从纪录片题材选择上看:

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如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这部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本片风格纯朴自然,全世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关注主流群体、民生、教育 责任与良心真诚与人性

从纪录片拍摄过程看:

音响的处理

纪录片多为纪实性的风格,非常注意同期声的采制。在纪录片的拍摄中,声音的采制是非常重要的。夜里孩子们睡觉时沉重的呼吸声反衬出宁静,在嘈杂的声音中凸显出被拍摄孩子声音。做的很精细。

背景音乐:茉莉花。以北方曲调的《茉莉花》作为片子的主题音乐,并且在节目中前后出现了五次。这种变化着的感觉与不同阶段渲染主题的《茉莉花》旋律交织在一起,便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共鸣。

起初,我在听到《茉莉花》音乐响起时,可能是一种轻松的、快意的、欣赏的心境,看到的也会是孩子们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场景。但随着孩子们幼儿园真实生活画卷的一幕幕揭开,《茉莉花》的旋律便有了变味的感觉,人们的心情也开始复杂起来。到后来,尤其是孩子们的对话部分完成之后,幼小孩子思想的深刻、性格的成熟,使人始料不及,更使人思绪沉重。

通篇不用解说词。全部用表达能力强、内涵极其丰富的画面语言来展示所要承载的一切。镜头的运用

通过一系列的分切镜头来往成一个段落的叙述,更多的是采用长镜头的语言。长镜头调度的非常到位,完整地记录了整个场的关系,有足够的信息量,而且有丰富的镜头内部语言的变化,以及准确的节奏感。

镜头的叙述能力。得漂亮讲究用光、注重构图。以庆经常在片子当中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空镜头。制造意象。与别的画面配合起来,例如门外的雨、阳光。

镜头常常由细节到全景。直接找出最冲突的视觉点,再拉远镜头,看清事件发生的环境。比如夜里睡觉时,先大特写了两只握在一起的小手,然后拉远镜头,看到两个熟睡的孩子,在到一个屋里熟睡的孩子们。安静而引人怜悯。注意细节

纪录片拍摄很多时候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随机完成的,需要等待和敏锐的观察。孩子床头的悄悄话;小男孩调皮的把胶带粘在自己的脸上并疼痛的揭下来;都被发现到镜头中呈现出来。

从纪录片的剪辑过程上看:

善用对比。一个孩子在笑,一个孩子的脸上还挂着泪。体现出幼儿园孩子们不同的心态;周五的晚上,一个被妈妈最后接走的孩子,从等待的焦躁,到见到妈妈时的喜悦的对比,强烈凸显出孩子对于妈妈的渴望;动静结合,例如在纪录片伊始是孩子们哭号着不愿离开爸爸妈妈,一片嘈杂声。然后突然速度放慢,特写孩子们的渴望的眼神。

用叠化处理跳帧。

黑白影像处理。在《幼儿园》里,从练习数学心算的孩子熊经纬,到后来与家庭、生活、理想、情感及至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等项内容相关的一系列对话,这些画面均采用了黑白艺术处理。它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对话--的思想深度,是与孩子童真的反衬。

在《幼儿园》中,外景几乎都是虚化的剪辑效果--操场上热闹的活动、大门口人们晃动的身影,乃至哗啦啦的下雨情景……都被刻意虚化。使孩子这一主体元素越发突出,使他们真实的另一面得以张显并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更加切合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感觉之实,是他们眼中朦胧而又真实的世界。因此,经过这样一种艺术手法的处理,可以让孩子们形成一个相对透明的空间,并不受干扰地演绎他们的故事。

第五篇:纪录片《轮回》赏析

纪录片《轮回》赏析

历时5年拍摄,足迹遍布五大洲25个国家,才成就了一部可以称为经典的纪录片《轮回》(Samsara),影片中纪录和捕捉了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中震撼人心的画面,构成了一幅视觉之旅,同时也是一场关于人生,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之旅。

本片是由美国著名电影导演和摄影师——罗恩·弗里克(Ron Fricke)执导并拍摄完成的,他被认为是慢速摄影和大型场景电影的大师,曾凭借一部纪录片《天地玄黄》(Baraka)引发巨大反响,此次时隔20多年,罗恩·弗里克又一次带给人们惊喜,耗资400万美元完成了这部《轮回》。

片名“Samsara“来自藏语,大意是指生命流转循环,即汉语中轮回之意。罗恩·弗里克用精彩绝伦的画面来诠释这一词义,运用哲理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叙述其想要表达的思想,正如他所说过的:“我准备从技术和哲学两方面角度,更加深入地钻研我最喜欢的主题:人类永恒的关系”。

一、镜头和画面

影片中长镜头的运用,使时空变得连续有较好的完整性,完整的记录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令人感到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影片中,导演大量使用航拍和俯拍,拍摄了壮观而动人心魄的火山喷发的画面、庞大的缅甸蒲甘寺庙群、荒芜的沙漠、繁华喧闹的都市等等,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给人灵魂上的震撼力。而为了表现时间上的变化,导演在影片中也大量的使用了定格动画摄影,把自然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变化浓缩为数秒的瞬间,这样使得时光有一种可视感,让人感觉生命的仓促和短暂,造成一种心理荡漾,使人更好地理解影片主题。比如在拍摄土耳其内姆鲁特山国家公园、约旦佩特拉古城、纳米比亚卡曼斯科小镇和Naukluft国家公园等自然奇观,和都市夜景中的车流、地铁和街道上的人流、工厂内人们的工作等人类活动。

特写镜头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本片中的特写镜头大多运用在人物的眼神上,如拍摄平凡的女工、迟暮的老人、悲伤的艺伎、凝固的雕像等,无需什么动作,一个眼神足够震撼人心。

影片中画面细腻丰富、色彩丰富多变、光影协调平衡,这些因素的构成不仅在于导演运用特殊的器材和胶片拍摄,还在于导演高超的摄影技巧。作为影片中主要叙述成分,画面的架构平衡,每一帧的画面都可以作为一幅精彩的摄影作品。

二、音乐和音响

这部影片最大的特色在于没有一句解说词和对话,导演除了将影像语言发挥到极致,还充分利用音乐和音响,共同讲诉影片的主题。音乐在片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方面,音乐在片中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如在片头,运用空灵低沉的音乐,配合画面上死亡的婴儿和老人以及埃及图坦卡蒙黄金面具,烘托出了一种神秘的气氛。当画面中出现被时间侵蚀的历史遗迹以及受到灾害后的城市遗迹时,音乐是低沉悠远的乐器声,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压抑感。而当画面中出现一个行为表演者近乎疯狂的表演时,音乐是嘈杂和混乱的,给人一种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音乐还起到调节影片节奏的作用,当画面变化的时候,音乐的节奏也在变化。如在反映自然景观的时候,画面是缓慢的,节奏也是缓慢的,而当反映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和工厂单调的工作时,音乐以快节奏的鼓点为主。

本片中还采用了大量的自然音响,给人以真实感,如火山爆发声和瀑布声,配合着画面,现场感十分强烈。

三、叙事技巧和结构

本片不是简单的图片叠加,而是有着一定的叙事技巧和结构的。本片的叙事方式采用的是客观记录式,不添加解说词,保持影片材料的客观性。但是这种客观性不是纯客观性,是需要创作者经过长期而深入的采访,需要融入创作者的主观表现因素,是客观和主观的完美融合。片中的每一幅画面都是创作者精心挑选和拍摄的,比如在片头插入埃及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在古埃及人看来生是暂时的,死是永恒的,死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方式,这与影片的主题相契合。

在叙事结构上,本片主要采用的是版块结构,前一部分主要体现的是自然,后一部分主要体现的社会生活,同时在每个部分中又有许多小部分,通过画面和音乐的节奏来加以区分,这些部分都分别体现了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但都在反映整部片子的轮回这一主题。比如在反映人类生活的时候,一部分反映的是枯燥机械化的工作生活,后一部分出现了枪支和军队,反映的是一种对立紧张的关系。同时,本片在结构上还首尾呼应,比如片头出现的僧侣、非洲部落、和千手观音在片尾又再次出现,而且接着片头发展,体现了结构的完整性和影片主题。

四、主题思想

本片的主题像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人类一直在探讨的关于生死,关于人与自然的问题。虽然这部片中有很多宗教画面,但是影片的内涵已经与宗教元素分开了。片中过去的历史遗迹和受灾区与现在繁忙的都市生活形成对比,这是一个轮回的过程;而其中的一个“刺青恶男”到“刺青慈父”,这也是一个轮回过程;人类不断消费,不断消耗资源,最后换来了一身的肥肉和成吨的垃圾,人的死亡,垃圾的填埋,都最终回归大地,这同样是一个轮回的过程;等等。这些都在突显主题——轮回。

此外,影片中还有一些反映人类现在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文化的冲击,片中阿拉伯女性裹得紧紧的,而她们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男士内衣广告牌。比如枪支所带来的集权和战争,片中枪支生产工厂和军队的画面和后面一位在战争中严重受伤的退伍军人的对比。还比如反映人类逐渐的机械化和淡漠,片中的一家日本人偶工厂生产大量的人偶,科学家发明出与自己相似的机器人。

下载纪录片赏析作业(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纪录片赏析作业(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赏析纪录片《幼儿园》(大全)

    纪录片《幼儿园》赏析 纪录片《幼儿园》由湖北电视台出品,导演张以庆在2001年筹备拍摄。在拍摄之前,张 以庆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在幼儿园进行观察,9月份开始正式拍摄。之后用......

    纪录片《圆明园》赏析

    《圆明园》创作中的几个特点: 1、第一人称角度叙述。郎世宁为线索,串联起圆明园修建、扩建以及被摧毁的全过程,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时间过度,加之首位雨果文章做旁白,完......

    历史文献纪录片《故宫》赏析

    一、历史文献纪录片中的故事化叙述手法 在我国,纪录片最早的形式是新闻纪录片,是新闻的一种样式,题材要有新闻性,要真实典型,注重宣传意义和教育意义。随着纪录片创作的不断发展,......

    环保纪录片赏析观后感

    环保纪录片与我 起初,我打心底觉得环保纪录片是那么的乏味无趣,总是会让人看着看着就想直奔梦乡的。但是,在选课,有好几位同学已经上过《环保纪录片》这一门课了,她们在跟我描述......

    《高三》纪录片赏析5篇范文

    走过无悔的高三摘要 这是一部叫做《高三》的纪录片,拍摄者用了一年,跟踪拍摄了福建一个县城中学里一个班的高三生活。拍摄者试图从尽量多的角度挖掘所谓的高三、高考,于是认真......

    纪录片赏析——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大道行思 2011042135 周宁静 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历时3年、精心制作的大型政论纪录片《大国崛起》开播。恢弘的气势、详实的史料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 通过深入的......

    作业 _纪录片《信仰》_观后感

    信仰的力量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机制1101 陈晓峰 前几天,中国共产党的进一步认识,也为了加强我们对展示各个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和传奇故事,老师在选秀......

    纪录片期末作业观后感

    《高三》·高三尽管是废话,但我无法否认自己的感觉——看完《高三》,感触很深。高三,已渐行渐远。那段记忆也一直被我尘封,我不敢打开,怕自己会后悔。然而,《高三》这部片子给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