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纳税意识之我见
纳税意识之我见
纳税意识是个社会问题,它涉及到纳税人、征税人、用税人各个方面。虽然税务机关的税收宣传活动开展了16年,但公民的纳税意识仍然不强。其主要表现:一是偷税、骗税、逃税、抗税、欠税行为比较普遍;二是不主动办理税务登记手续和纳税申报手续及其他纳税事宜;三是对税收有抵触情绪,想办法少缴税;四是对税收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支持、不配合税务部门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纳税人自觉纳税观念没有形成,国家意识、法制意识淡薄,个人主义、小团体利益思想严重,“欠税有利、欠税有理”的心理仍然普遍存在。
第二,税务部门执法质量的好坏也影响着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如果执法出现偏差,纳税人心理不平衡,就会出现少缴、不缴甚至抗税、逃税的现象;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服务态度也影响着纳税人的纳税情绪,如果税收环境差,纳税人会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自己为国家纳税应该是光荣的、受人尊敬的,反而受到冷遇和怠慢,实在太冤,挫伤了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的征收管理质量差,漏征漏管户、人情户、关系户大量存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不严密、不规范和执行上的随意性也影响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第三,政府部门职能作用发挥的好与坏,政府机关人员履行职责的程度决定着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税收是政府职能运转的保障,如果政府部门的职能错位或失位,那么,纳税人的税收不能使政府机器快速、高效运转,或是纳税人缴了税看不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纳税人就会怀疑自己缴的税都干什么
用了?是否用在国家建设和改善环境方面了?部门乱收费、乱摊派也会给纳税意识带来负面影响,纳税人认为自己既然缴了税,国家用税收保障了机关的经费,给工作人员发了工资,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就有义务和责任为纳税人服务,而且应该提供优质、高效、快捷、免费的服务,不应该再向纳税人收取各种各样的费用,于是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滑。
纳税意识有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有着综合性的原因。提高纳税意识,需要长期努力,综合治理,对症下药。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进一步加强宣传。要向纳税人讲清税收的地位和作用,税收和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宣传税务机关的职能、职责和义务,宣传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
2、要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用道德的手段比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更有效。只有思想深处的病毒铲除了,纳税意识才能提高。
3、要进一步创新税收环境,转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努力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税收执法环境,严格执法、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规范税务人员的依法行政行为。
4、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工作作风,逐渐形成宏观调控和服务型政府。要在搞建设、谋发展、创事业上多下功夫,在如何用税,怎样用好税上动脑筋,让纳税人亲眼看到,亲自体会到自己的税没有白缴,政府没有乱花。
5、要进一步改变纳税人生产经营的软环境,取消政府机关的一切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创新经济发展环境,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鼓励发展经济的各项政策,保护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给纳税人提供一
个更加自由、宽松、公平的竞争和发展空间。
6、要进一步提高纳税人的社会地位。全社会都要理解、支持纳税人,都要尊敬、崇尚纳税人,营造“依法纳税无尚光荣”、“我自豪我是纳税人”的良好氛围。
7、纳税意识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生课本中要有税收知识,从小树立“依法纳税就是爱国爱家”的思想。同时要注意培养普通群众的纳税意识,不能等其成为纳税人后再宣传、再培训。
第二篇:纳税评估之我见
纳税评估之我见
纳税评估是随着征管改革而伴生的新生事物,在征管与稽查分离以后,其初衷是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旨在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
为进一步发挥纳税评估的作用,强化税源监控,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以期通过纳税评估构建一个税企互动的工作平台,帮助纳税人准确理解、执行和遵守税收政策法规,为纳税人提供更为深层次的纳税服务,树立和弘扬一批诚信企业,促进整个社会的诚信纳税氛围。
纳税评估定义
纳税评估,是在税务机关全面掌握本地区经济社会信息的基础上,根据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政府相关部门和有关社会机构提供的各种涉税资料和信息,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纳税义务和扣缴义务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相应处理的一项管理活动。简而言之,纳税评估就是评价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真实性。在税收信息建设踏步前进的今天,假如纳税人在一定的期间出现诸如税收负担异常、税负偏低等情况,税务机关的税源预警监控系统会及时发出警报,并根据同行业或是纳税人历史资料的信息,对评估对象履行纳税义务的真实性进行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作业流程分为评估信息的采集、评估对象的选定、评估分析、核实认定、评定处理五个环节。
全面掌握涉税信息是有效进行纳税评估的关键,因此纳税评估信息的采集应以“准确、详细、及时、全面”为基本原则,实行多途径、多方式的信息采集。采集的内容既要包括税务机关内部信息,例如纳税人的税务登记资料,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财务资料和日常掌握的征管资料及涉税举报、税务稽查综合情况反馈、税收情报交换等;也要包括税务机关外部的涉税信息,例如来源于其他行政管理机构、银行或行业管理部门提供的综合治税信息以及来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互联网等信息载体的有关纳税人的商情、广告、重大投资等方面的涉税信息资料。
纳税评估对象的选定,是在税收管理部门评估选案人员占有大量信息基础上,对评估客体的各项涉税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处理,找出评估客体中存在申报纳税非常规现象或者有疑点的零、负申报户、纳税异常户以及用票异常户,作为下一个环节评估分析的对象。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实际征管需要,直接将存在共性纳税问题的某一类别企业确定为纳税评估对象;根据综合治税信息确定评估对象;根据税收管理员日常征管发现的其他纳税疑点问题确定评估对象。
评估分析是对已选定的纳税评估对象进行单一企业的案头评估分析,它是一种逻辑性的分析判断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在此环节纳税评估人员依托计算机征管网络中该企业的相关信息,结合日常对所分管纳税人的情况掌握,与上年同期、历史同期和行业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明确的评估疑点。
核实认定是指由纳税评估人员区分情况,分别以询问、约谈、实地纳税评估等方式对评估对象存在的纳税疑点进行核实和性质认定。对于评估对象存在的疑点,评估人员可通过电话询问等方式进行核实,并做好询问记录;对需要约谈的,下发《纳税评估约谈通知书》进行约谈并填制《纳税评估约谈笔录》;对通过询问、约谈仍不能核实的疑点问题,可采取实地现场核实的方法。在核实认定环节纳税评估人员通过与纳税人沟通交流,帮助纳税人更精准地掌握税法,有效解决纳税人因疏忽或对税法理解产生偏差而产生的涉税问题,规避纳税人处罚“陷阱”,缓解征纳矛盾,提高纳税申报质量。对存在重大涉税问题的现象,核实认定环节可以为税务稽查确认违法事实,准确定案,提供事实依据。
在评定处理环节,纳税评估人员根据评估分析、核实认定过程中所掌握的情况对评估对象存在的疑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给出纳税评估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如:查无异常、自查补税、移交稽查等。然后区分不同情况,制作相关文书,进行报批处理。
纳税评估实践
对于纳税评估工作来说,税务机关的指导和实施是重中之重,但是我们企业的支持和配合也是这一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和发挥纳税评估应有作用的重要保证。现列举我们在配合税务部门纳税评估工作中的遇到的两个案例,与大家分享。
案例一:近日税务部门对我司进行所得税纳税评估时,发现了一个问题:我司2003年5月15日委托商业银行向某企业借出人民币10万元,借款期限一年;2003年6月10日公司又直接向该企业借出人民币20万元,借款期限一年。2003年11月20日该企业因经营不力,经法院裁定破产,无力还款。在2003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我们将无法从该企业收回的30万元作为财产损失在企业所得税前进行了扣除。税务机关纳税评估后,要求我们进行20万元的纳税调整,补缴税款。当时我们对此不能理解,同是对一家企业借出的款项,为什么有的可以在税前扣除,有的不能在税前扣除。
税务人员给我们进行了法理分析: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国税函 2000 579号)文件明确规定:除金融保险企业等国家规定允许从事信贷业务的企业外,其他企业直接借出的款项,由于债务人破产、关闭、死亡等原因无法收回或逾期无法收回的,一律不得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进行扣除;其他企业委托金融保险企业等国家规定允许从事信贷业务的企业借出的款项,由于债务人破产、关闭、死亡等原因无法收回或逾期无法收回的,准予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进行扣除。
由此可见,按照政策规定委托商行借出的10万元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自行直接借出的20万元不能在税前扣除。因此我们认识到:委托银行借出的款项和直接借出的款项发生损失税务处理是不同的,只有通过金融保险企业借出的款项在发生损失时才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并按照评估意见进行了补税处理。
案例二:公司有一台生产设备,该设备的部分附属设备已损坏,跟不上生产需要,2004年10月对其进行了大修理,11月完工。修理前设备原值为25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并已使用8年,已提足折旧。本次大修共发生修理费用60万元,其中:购买修理用备件材料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货款为45万元,增值税税额为7.65万元,运费为3万元,支付修理人员工资4.35万元。修理后该设备经济使用寿命可延长16个月,仍用于原用途。我们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将此笔支出记入待摊费用----修理费,金额为60万元,当年可计入制造费用的额度为5万元(按12个月平均摊销)。
税务机关纳税评估后,认为我们帐务处理不当,并给我们进行了分析:根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固定资产修理,应视为固定资产改良支出:
(1)发生的修理支出达到固定资产原值的20%以上;
(2)经过修理后有关资产的经济使用寿命可以延长2年以上;
(3)经过修理后的固定资产被用于新的或不同的用途。
同时,根据《办法》的规定,纳税人的固定资产修理支出可在发生当期直接在税前扣除;而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必须资本化。
企业发生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如有关固定资产尚未提足折旧,可增加固定资产价值;如有关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可作为递延资产,在不短于5年的期间内平均摊销。也就是说,资本化的支出,要么按规定计提折旧,要么作为递延费用平均摊销,只能分次逐年在税前扣除。
纳税评估人员分析认为,本次修理支出占固定资产原值的比例=60÷250=24%>20%,因此根据《办法》的规定,该项修理支出属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因其已提足折旧,应在不短于5年的期间内平均摊销。
本年税法允许税前摊销的费用=60÷5÷12=1(万元),而我们当年计入制造费用的为5万元,因此需调增应纳税所得额4万元,应补缴企业所得税额=4×33%=1.32(万元)
通过对大修理的纳税评估,使我们认识到:固定资产修理支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直接影响到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从而影响到企业所得税的缴纳。
通过上述案例,有人把纳税评估工作形象的比喻成“扫雷”工作,对于我们企业来讲,恰如其分。
纳税评估体会
确切的说,纳税评估是介于征收与稽查间的“过滤网”和“二传手”,作为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手段,纳税评估与税收征收、管理、稽查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开展纳税评估,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减少因违反税法规定而导致税务行政处罚的概率,尽可能的降低纳税风险;另一方面也有针对性地为纳税人提供税收政策宣传和业务辅导服务,有助于我们纳税人提高依法纳税意识和树立诚信纳税观念。
鉴于纳税评估的作用,希望:
税务部门加强对纳税评估工作的宣传讲解,让纳税人能够正确的了解纳税评估工作的重要性,以便更好的发挥纳税评估效能。
完善纳税评估的工作机制。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由于日常工作的繁忙和个人业务能力的差别,存在着对税法规定理解和执行上的偏差,纳税评估是一项综合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希望税务部门建立一定评估机制能成为企业税务管理方面的参谋,使企业少出现“没事情的时候想不到评估,有了事情就去找稽查”的现象。
税务部门宜建立纳税评估各项指标与纳税信誉评定、税务检查挂钩机制。纳税信誉评定工作依赖于纳税评估下来对每户企业的指标评定结果,税务检查的与否或次数也要根据纳税评估下来的情况来确定,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更加重视和配合税务机关的纳税评估工作,从而督促企业加强日常财务管理和“纳税诚信度”。
第三篇:公民纳税意识
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税务专业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巴彦淖尔市临河地区公民纳税意识的调查报告
姓名张 斌
班级2010级税务
学号10201410
2指导教师张 贵
导师职称教 授
指导教师评语:
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适应和接触社会的能力。从调查报告反映的情况看,该同学的调查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比较明确,也指出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但从调查报告内容看,调查反映的情况无新意和亮点,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也不够透彻。
成绩:73分
201
2教师签字: 年9月4日
巴彦淖尔市临河地区公民纳税意识的调查报告
英国有句谚语: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可知,英国的纳税意识比较高,而且英国的个人所得税占整个税收的40%。在日本更是将“劳动”、“纳税”、“教育”定为公民的三大义务。我国税收收入流失比较严重的重要原因是公民纳税意识淡薄,依法诚信纳税还没有成为大多数公民的自觉行为。因此,我于2012年8月10日至8月15日,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地区选择了部分理发店和居民对其纳税意识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纳税意识调查情况
1.对理发店的调查。在对临河地区十三家理发店进行的纳税意识调查中,有十家符合营业税纳税标准。这十家理发店一年平均每月营业收入都在两万元以上,由于理发店的收入无法准确核算,因此,他们纳税的模式都是采取定额缴纳营业税。当地税务部门每月给每家理发店规定一定税金(这个税金是税务部门根据每家理发店的规模而定),按月缴纳。据一家理发店经理透露,他们的店虽然税务部门也规定了一定税额,但是他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以他的店从来不纳税。而且据他说,在临河地区向他们那样规模的理发店有多一半都通过一定关系不纳税。纳税的门店反而会提高营业成本,所以对于税款他们是能逃过尽量逃税。
认为纳税意识很高的,只有一人做了肯定回答。纳税意识很差的占37.73%,其中70%以上的人纳税意识一般。在对纳税人的调查过程中,有接近60%的纳税人自评认为拖欠税款、偷漏税行为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纳税意识不强,另一层原因是偷漏税的违法成本很低,而且被查办的可能性小
二、调查结果分析及思考
纳税意识是指公民在正确了解税收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在提高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产生的照章纳税的意愿。纳税意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纳税意识是指全民纳税意识,狭义的纳税意识是单指纳税人对纳税的认同和看法,通常以是否按时足额申报缴纳税款为衡量标准。一般来说,纳税人不交或少交税容易被视为纳税意识薄弱的表现,从调查情况看,依法纳税意识在纳税人中仍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纳税人心中仍然怀有强烈的偷逃税的愿望和冲动。纳税人纳税意识差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主要有:
(一)税收流向透明度问题
在调查中,有90%以上的纳税人表示他们对政府部门的透明度表示怀疑,他们认为政府的税收没有用在合理的开支上,而是被某些官员挥霍浪费、贪污挪用、超标购车、吃喝玩乐、甚至是建造了些豆腐渣工程。因此,很多人觉得自己辛苦挣钱缴税反倒给别人享受,觉得不公平,甚至有些人以偷税为荣。所以我们要加强政府部门作风问题,税务部门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依法行政,保证税收的公开、公平、公正。一是树立“公
仆”意识,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服务能力;二是要认真研究并注意尊重、保障纳税人的各种权利,是宣传纳税义务的有力依据;三是做好税前、税中、税后的一条龙服务,及时了解情况,分析服务效果,随时帮助纳税人解决困难,改善征纳关系,为征管打好基础。四是有目的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跟踪纳税人进行调查,了解每一工作环节中纳税人的真实反映,以不断改进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五、是继续加强行风建设,切实强化监督机制,杜绝税收执法中的腐败现象。贪腐已经成为当前很严重的问题,阻碍了社会公平,使群众对政府失去了信任。进而使党脱离了群众。长此以往,这种不信任一旦从量变发展到质变后果将不堪设想。建议每年市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财政收支情况的报告,除向人民代表报告外,还要在报纸上刊登,增强政府行政的透明度,让纳税人切实感受到自己微薄的税款服务于社会,增进征纳双方的沟通,增强纳税人纳税的自觉性。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合理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的科学性。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纠正不正之风,惩治腐败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对政府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力度,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二)税收宣传工作力度不够
1.税法宣传过分强调纳税人的义务,而忽略了对纳税人应有权利的宣传,没有正确摆正征纳双方的平等关系,从而造成纳税人对纳税存在反感、抵触情绪,千方百计偷逃税。
2.我国税法宣传历来是税务部门唱独角戏,社会舆论及纳税人响应较少。提高纳税意识,绝不仅仅针对纳税人而言,而是整个政府、全体公民都应该提高纳税意识,形成依法纳税的社会环境。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税务部门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扩大宣传面。在宣传上要突出“二有”:一要有针对性。税法宣传要从提高纳税意识的目的出发,针对不同类型纳税人(国企、集体、合资、私营、个体、自然人等)的不同心理,针对偷、欠、抗税的具体类型,联系纳税人的光荣义务、切身利益、关心的热点,结合依法纳税和税务违法的实例,进行指导性宣传、提高性宣传和动员性宣传。
3.我国公民的基本素质教育中,没有将税法教育作为一项必修课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中。在中小学,甚至高等教育中,几乎没有有关税法宣传活动,忽略了对“潜在纳税人”的宣传教育;而且对于全社会的普法教育几乎不涉及税收法制的教育。
4.我国税法宣传手段单一,方式落后,没有建立一个健全的网络系统,是纳税人不能及时地获得各类税收政策、信息和咨询。特别是在税收政策法规修改和调整时不能及时宣传,是许多人没有及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从而也就不能形成一个依法纳税意识。
5.社会缺少税收方面的专门人才及中介机构来为一般的私人小型业主提供方便、快捷的纳税咨询服务。
(三)税制及税收征管因素
首先要完善税收法律体系,健全税收实体法和程序法,特别是征管法。在税制税种的设置上更趋简单、便于奉行,克服当前地方税种繁多、计算复杂、多环节、重复课税等现象。这样既有利于纳税人心中有数,易于操作,又有利于减少税收环节,降低税收成本,让税务部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纳税人服务。其次,要加快费改税的步伐,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不合理的收费该取消的取消,该合并的合并,该规范的规范,该上升为税的要尽快立法,以法律为保障。第三,政府部门要严格贯彻执行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尽量避免区域间、行业间、同类企业间的税负不公,既堵塞避税漏洞,维护税收执法的严肃性,又营造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目前个人所得税是税收中最难执行的税种,隐性收入无法确认、掌握和控制,逃税方法很多,应尽快完善。建议我市为逐步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作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实行这一制度可以抑制偷逃税等违法行为,维护经济秩序,具有长远的意义。
(四)纳税人的主观因素
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纳税都由企业代劳,而与普通百姓的关系不大。没有纳税的机会,自然也就很难养成良好的纳税意识。鉴于此,如何尽快普及全体公民的纳税意识,将以往被普遍“遗漏”的“纳税意识课程”给公民及时补上,就显得相当紧迫。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来,每一个纳税人都是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任何时候都是他们的现实选择。而无论缴纳多少税款,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收入,增加其成本,这无疑会导致一部分人甘愿冒着很大的偷逃税款的风险换取更大的利益。
报告者:张斌
报告时间:2012.8.16
第四篇:档案意识之我见
档案意识之我见
摘要:本文通过引用哲学的观点对档案意识的含义、特点及档案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以便于更深层次的了解档案意识,为普及和提高档案意识奠定基础。
关键词:档案意识
Abstract:
Keywords:
档案和档案工作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它既是历史的原实的真实记录,又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在人类历史上,自从产生了档案,也就产生了档案工作,同时也产生了档案意识,但对于档案意识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及重视程度”,此种概念是以认识论来对其所做的阐释,较为全面,但没有突出档案意识的本质属性,并且有把认识与意识等同之嫌。
第二:“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客观存在的反映”。此种观点只说明了档案意识的本质,没有表明它是什么样的客观存在反映。
第三种:“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信念、知识、理论、技能的总和” 此种是从档案及档案工作认识的层次上来解释,并没有表明与社会实践的作用。
第四种: “参考价值的文件保存起来以备利用的意识”等。此种概念只是从档案的收集与利用方面进行的概括,只是档案意识的一小部分,有以篇概全之嫌,缺乏整体性。
本人以哲学意义上的意识为起点,对档案意识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请各位专家给予批评与指正
一、档案意识的定义。
首先让我们先从档案意识的形成系统来分析。档案意识的形成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大脑、档案及档案工作和社会实践,这三部分中的大脑尤如加工厂,档案及档案工作尤如素材,社会实践尤如动力系统,这三者之间形成了以档案及档案工作为核心,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人的大脑为主体的相互制约关系。由此对档案意识的定义形成如下:
档案意识是指行为主体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存在物质由表及里,由现象及本质,由静态向动态的认识,并且与社会实践之间形成相互能动作用的反映体系总和。简而言之,指人类大脑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行为及存在中抽取出来的普遍性规定,是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的绝对抽象事物。由三部分构成,即 “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知”指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知识性与理性的追求,它与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认识的内涵是一致的;“情”指情感,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意”指意志,是指人类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
二、档案意识特点
(一)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存在反映。
意识的本质属性是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反映,档案意识的本质属性应该是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存在,发展的存在反映。无论其是正确或者错误,都是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抽象反映的结果。
(二)主观性。
档案意识作为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存在事物的存在反映,它是人的大脑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存在,运动及发展的抽象,它是人的大脑绝对抽象的结果。由于人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社会实践的经历不同,其抽象结果也各不相同。既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存在,运动,发展的抽象也不一样。
(三)能动性。
档案意识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它不仅能够正确反映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其本质和规律;档案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能够反作用于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错误的档案意识会延缓甚至阻碍档案工作的正常发展。
(四)多元性。
多元性是由档案意识的抽象性决定的,档案意识作为人类大脑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存在事物的主观反映,对档案及档案工作所表现的同一现象或者规定,不同的主体对其抽象绝对不同。它随着人类主体对社会实践的深入,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存在及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规律,规定的抽象的多元性会逐步的消失。
(五)层次性
档案意识是社会、国家、组织、个人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根据抽象事物与反映主体之间的差异情况分为感性意识与理性意识。感性意识属于印象型反映,即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进行的完整的实体再现,对客观事物没有进行任何理论抽象加工。理性意识指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存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规定
有了一定的抽象,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这一层次的档案意识形成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相关的理论学习。
三、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之间的关系
(一)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的区别。
1.概念不同:档案意识是指行为主体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存在物质由表及里,由现象及本质,由静态向动态的认识,并且与社会实践之间形成相互能动作用的反映体系总和。档案工作,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利用先进的、科学,与时俱进的思想、方式、方法和手段对档案进行的有效管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项系统工作。即包括档案馆(室)的业务工作,也包括档案教育,档案科研,档案出版等工作.2.所属哲学范畴不同:档案意识是一种抽象事物,是主观世界的结果,具有主观性。档案工作是客观世界的一种存在物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物质,具有客观性。
(二)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1.档案意识产生,存在,发展的源泉
首先、档案工作是档案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离开了档案工作,档案意识也就无法抽象,就是有了档案意识,也是成了无法实践的理论。
其次、档案工作是档案意识实践的对象。档案意识是否正确抽象档案工作的规律,规定,只能通过档案工作社会实践来证实,从而进一步提升档案意识。
2.档案意识是档案工作发展的精神指导。
首先:离开了档案意识,无法形成对档案工作的本质、规律、规定的认识,即档案工作理论,也就无法指导档案工作实践,档案工作也就处于自身自灭的状态,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其次:强化档案意识对档案工作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头脑有档案的弦,才能以档案的眼光去看待、对待文件材料,在工作中注意收集、整理文件材料,起草文件时注意符合档案要求、方便存档立卷等。也就是说,档案意识越强,越有利于档案材料的有效收集,从而越能使形成的档案材料具备及时、准确、完整的特点,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利用者的需求。
档案工作是否能够随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档案意识是关键,放任自流的档案工作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作为档案人,对档案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古人的话说得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档案意识修养,提升自己的档案意识,只有档案人对档案意识有了比较全面而又清晰的认识,我们才能够以此影响和推动全社会档案意识的提升.促进档案事业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的融合,体现档案工作的“有为才有位“的思想。
参考文献:
①巴思(1998)(意识的认识理论),剑桥大学出版社
②李晖著《提高档案意识,创新档案工作》载于《兰台世界》2006.8理论版
③刘素阁著《档案工作要强化五种意识》载于《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期。
④万承华著《试论档案意识》载于《宝鸡文理学院学院》2006年第4期
⑤《礼记,大学》
第五篇:教学管理意识之我见
教学管理意识之我见
【摘要】: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它应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尊重与信任也是一种“能量”,学校教学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管理工作者承担着管理网络的角色。在学校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强化科研意识,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科研含量是学校生存发展壮大的一条充满阳光之路。
【关键词】:教学管理….信任….氛围….和谐….创新….教学模式 阳光乃万物生长之源,无论是青青草木,还是莘莘学子,还是辛勤园丁在阳光下,皆能天天向上。为使学校的生命力更加蓬勃,生机更加盎然,就必须建构出一种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色的阳光教学管理模式,以应对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和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挑战。通过远程培训学习,结合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教育发展现状,下面我从教学管理意识的角度谈谈我对教育的理解。
一、树立人本意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民主化
学校教育要立足与“人”的发展,人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人进行的。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己任。在现代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辨证统一,这是学校领导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哲学。“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以人为核心,促进人的发展,即以学校里的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目的。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强调的“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学校管理的诸多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教学管理者是校管理者队伍中的重要角色,理应具有而且必须强化这种意识,来实现教学管理的民主化。教学管理实现“教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时空,将是实现教学管理民主化的重要标志,是学校阳光四射,生命涌动的重要标志。
1、学会换位思考
在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如果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甄别事情的曲直和真伪,互相换位思考的话,则可以化解许多矛盾,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和合作的氛围。在领导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中,经常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如果领导“换位思考”,转换一下角色,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对方的处境、情感和利益,那么,矛盾就少多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考虑学校领导意图多,注重教学任务分配多,重视教学活动开展多,却很少考虑教师究竟在怎样的心态下接受任务,他们是否感受到完成任务的压力与快乐等。如果我们在布置或检查工作时作一番换位思考,就会避免许多粗暴生硬的操作方式,就会使教师乐意接受任务,并愉快地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学会尊重与信任
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它应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尊重与信任也是一种“能量”。“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也充分强调了人们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由此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学校中,教师只是分工的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人的管理氛围,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互相发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对教师进行教师评价时,教学管理者不要在课堂听课,查阅学生反馈意见后,直接指出教师存在的问题,因为这样评价的效果是不好的;应当通过与教师的接触,谈话交流,促使教师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让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反思,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做法是基于他们对专业人士学习特点的认识,即专业人士不愿意在对其能力怀疑和攻击的环境中工作;专业人士的学习是以自我评价为中心的,愿意保留和使用他们认为与其个人和专业需求相关的的事物;专业人士有自我指导的需求。其次要给于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要给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使教师怀着快乐的心情参与各项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强调的是教师的发展,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教师成长。不能把管理简单化为鉴别、考核和评价。教学管理者应在行为上、方法上和手段上,积极为教师提供一个人文化的成长发展的空间。
3、学会赏识,满足成就需要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被认可、被赞扬、被发现、被重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每一位教师的成就需要。不以同一目标培养教师,不以同一目标评价教师,使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工作层面上都尝到成功的甜头;要善于撘台子、铺路子,使每位教师都有尝试成功的机会,显露身手的空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付诸实践,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教师展示自我撘台铺路。例如:“走出去带回来”活动。走出去,去他山之石;引进来为我所用。派教学领导、部分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活动,开阔教师视野。回来后,由带队领导做讲座,由教师做引路课,模拟创新课,使教师获得做示范榜样的成就感。各教研组每周一次的“特色绝活展示”,每周一节面向全校开放的“答辩式创新课”活动,每周一次的“四课”会诊(四课:研课、会课、上课和论课)即校本教研活动。“天天有好课,周周有
精彩”即主题教学开放活动等。这些形式各异,内容多样的教学活动,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挖掘潜能,激扬热情,展示教学风采,展示个人魅力,使每位教师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极大的满足其成就需要。
当然,教学管理为教师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必须以一定的规章制度和常规要求为前提,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民主化。
二、深化科研意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课题化
学校教学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管理工作者承担着管理网络的角色。在学校体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强化科研意识,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科研含量是学校生存发展壮大的一条充满阳光之路。首先管理者要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坚持“科研兴校”策略,以科研促教育,以科研求发展,“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台阶”的思想,与时俱进,用心去研究管理工作;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管理做保证,大刀阔斧抓科研,聚精会神抓质量,做到“工作课题化,课题工作化,人人有研究”,力争提高科研品味,把教育科研效能转化为素质教育效益,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同时,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去引导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要有较强的感召力,去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带动学校的教研工作,朝着课题化、科研化方向发展。
其次,作为管理者要努力实行常规管理工作的课题化,如:拓宽常规管理的视野和范围;在严把静态要求关的基础上强化动态管理;在工作进程中要逐步实施多层次分类别管理,使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运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强化创新意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创新十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只是经济时代,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是知识创新水平,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创新的能力。由此可见,学校教学工作要参与激烈的竞争,并且要取得竞争的胜利,要从容面对教育随时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作为管理者必须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从长远的、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去认识和理解新时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教育现代化必须具有三个基本方面的条件,即先进性、特色性、完整性。可见,要办出具有先进性、特色性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者就必须具备较深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精神。只有坚持不断地创新,才能使学校的教育事业如朝阳般蒸蒸日上,永葆活力。
总之,阳光有七彩,赤橙黄绿青蓝紫。无论是人本意识的民主化管理,还是科研意识的课题化管理,还是创新意识的现代化管理均能体现出金色的梦想,绿色的生机,蓝色的高洁,紫色的华贵。阳光教学管理模式真正地将教学活动视为鲜活的生命行为,以不断创新与生
成的对生命行为关照方法为手段,真实地为人的潜能的开发和个性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