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险管理角度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差异

时间:2019-05-14 20:2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风险管理角度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差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风险管理角度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差异》。

第一篇:从风险管理角度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差异

从风险管理角度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差异

在工作实践中,由于制度尚不完备等多种原因,始终存在着对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定位、税务调查中的举证责任分配、纳税评估中是否进行行政处罚等方面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需要厘清。

自2005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以来,我国纳税评估制度已经走过近十个年头。纳税评估在防止企业虚假纳税申报、促进税务机关信息反馈、堵塞征管漏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纳税评估也是纳税服务的有效组成部分。从国际上看,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以纳税评估为核心的税收管理制度,并被纳税人普遍接受。

但是,基层税务机关,尤其是市县一级直接面对纳税人的税务机关,在工作实践中,由于规范制度尚不完备等多种原因,始终存在着对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定位、税务调查中的举证责任分配、纳税评估中是否进行行政处罚等方面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鉴于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正在修订之中,笔者对如何做好纳税评估实施风险管理提出几点看法。

厘清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职能定位

税收征管法第五条明确规定“支持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依照法定税率计算税额,依法征收税款”,既是对税务机关征税权的确认,也是税务机关不可放弃的职责。税收征管程序制度的核心任务是解决具体纳税义务的确定和实现问题,确定税额(依照法定税率计算税额)是整个征管程序的核心,也是欠税追缴、强制征收、税务救济的前提。现行征管程序中,纳税申报是纳税人的自我评定,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对少数违法纳税人的特别调查程序,只能由纳税评估来履行确定税额的职责。现代民主法治制度以纳税人诚信推定为原则,同时也基于经济效率考虑,只对少数申报有误或未申报的纳税人,才通过纳税评估作出确认或更正决定。所以,纳税评估应该是税务机关受理申报后,依法对纳税人(包括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的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等作出的确定或调整,也就是对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作出确定或调整。在此,纳税评估程序的设置,既彰显了国家征税权力对纳税人自我评定结果的确认或调整(权力行为),同时也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适用税法自我评定过程的一种行政指导(服务行为)。因为在申报纳税方式下,税务机关行使纳税义务评定确认权,并非基于对纳税人的不信任,而是由于现代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税法计算的专业性,通过税务机关行使评定确认权,更好地保障纳税人的权利。在这里,评定确认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指导、教示和服务的功能,也较好地解决了税务机关行政权力与纳税人法律责任失衡的问题,这是现代行政法治理念下国家与纳税人关系之精要。

税务稽查则以违法调查为其工作目标,税收征管法对其职能定位是“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纳税评估与其的区别是,纳税评估通过对课税要件事实的分析、甄别,确认或调整应纳税额,目的是帮助纳税人准确计算纳税义务以实现税收公平;税务稽查以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为目的,通过对少数税收违法行为的惩处以提高税法的遵从度。因此,纳税评估主要关注纳税人申报资料,以及税务机关掌握的涉税信息所形成的涉税事实应该缴纳多少税款;而税务稽查关注的焦点是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除了追缴税款,还要让违法纳税人付出更大的违法成本。

纳税评估的法律形式和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

纳税评估以确认或调整纳税义务为目标,其法律形式是税务机关作出确认或调整税额的具体行政行为,是税务机关行使税收征管权的具体形式。这也是纳税评估制度改革最大的地方,原来的纳税评估制度定位在税务行政指导,税务机关毋需作出确认或调整税额的具体行政行为,涉及纳税人需要补缴税款或调整申报的,税务机关只需制作评估建议书提请纳税人补缴税款,如发现恶意逃税的,则移交稽查处理。鉴于在纳税申报制度下纳税人掌握了所有的涉税事实资料和证明方法,税务机关不可能独自承担阐明大量涉税事实的责任,为了及时确认纳税义务以实现财政收入的均衡入库,税法允许税务机关主要依据纳税人申报资料,以及第三方信息作出确认或调整纳税义务的行政行为,同时保留对该纳税人事后调查的权力。这种事后调查权力主要体现在税务稽查的监督,对经纳税评估的纳税人在一定期限内,税务机关可以实施税务稽查。如果被发现有应补征税款的新事实或新证据,则可以撤销变更原来的评估决定并进行补税或处罚,并且排除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法律之所以将税务机关作出的评估决定视为一种保留事后调查权力的行政行为,其目的是要针对税收征管特点建立一种“快速概略确定应纳税额的制度”,只有这样的一种制度才能快速有效地实现税收征管目标,同时又降低税务机关在大量重复的尽职调查中可能存在的执法风险。

根据我国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涉税犯罪的司法解释可以探究,税收违法行为的构成必须强调纳税人的主观过错,即纳税人必须有税收违法的故意或过失,否则就成了客观归责了。因此,涉及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的适用问题,法理上应该强调纳税人偷税(逃避缴纳税款)的主观故意。也就是说,必须有证据证明纳税人少缴或不缴税款的行为是出于主观故意,而证明纳税人主观存在过错的举证责任主要在税务机关。由于税务稽查与纳税评估的不同定位,在税务稽查程序中,调查人员必须收集证据以证明纳税人的违法行为是否存在主观过错,而在纳税评估过程中,一般不要求主动采集证据来证明纳税人的主观过错,除非违法行为表现出显而易见的主观故意。

风险应对中纳税评估的实际运用

案头审核和询问约谈是纳税评估的必经程序。在当前风险分析有效性亟待提高的情况下,案头审核程序显得尤为重要,其目的在于通过业务小组的集体讨论,对推送的风险点进行梳理分析,排除虚假或概率较小的风险点,形成进一步评估的重点和方向。案头审核应通过业务小组集体讨论,一般形成三类意见,一是推送疑点基本可以排除的;二是涉税事实基本清晰,补缴税额基本确定;三是税收风险有待进一步核查。对于涉税事实基本清晰,在询问约谈后征纳双方就补缴税额意见取得一致的,即可让纳税人自查申报,评估程序到此终结。对于税收风险点情况复杂,案头审核无法排除风险点,或者存在涉税违法嫌疑,且认为通过自查无法排除违法后果的,则必须转入实地核查。

纳税评估中的实地核查在形式上与税务稽查有诸多相似,比如都运用税收检查手段,文书要求相似等,但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一方面,税务调查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纳税评估的目的是确认应纳税额,其调查的内容在于应税事实要件;而税务稽查的目的是查处税务违法行为,除了应税事实外,还要调查纳税人是否具有主观过错。在应税事实的调查上,税务稽查侧重于纳税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调查,也即注重实质审查;而纳税评估则侧重于形式审查,注重涉税数据的逻辑关系和分析比对,尤其要关注申报资料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两者在证据采集的强度要求上不一样。税务稽查的调查必须贯彻主动全面调查原则,对税务机关指控的税收违法行为,既要采集纳税人涉嫌违法的证据以及从重的情节,又要采集纳税人有减轻从轻以及免责证据,以确保行政处罚公平公正。而纳税评估的调查是补充性的,主要采集与纳税申报资料有关的证据,目的是对纳税人申报行为进行确认、调整或完善。因此,评估调查受经济效率原则拘束,而稽查调查受行政羁束原则限制。

风险应对过程中控制手段的适用问题

在风险应对过程中发生的纳税评估是否需要进行行政处罚,不在于什么环节,关键看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是否满足。税务稽查是以惩治税收违法行为为目标,税务机关在追缴税款的同时必须让违法行为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行政处罚是必要的法律手段。而纳税评估则是税务机关依据纳税人申报资料对纳税义务进行审核确定的管理行为,同时也作为对纳税人行政指导的纳税服务,不以查明税收违法行为为目标。当然,如果在纳税评估过程中查实税收违法行为,则必须按照相关规定作出行政处罚。可见,行政处罚只是纳税评估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按照税法规定,纳税人如果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协助义务,以致无法准确计算应纳税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应纳税额。目前在税收征管实务中,尽管法律对核定征收有充分授权,但税务机关不管在纳税评估还是税务稽查中,均很少使用这种方式确定纳税义务。究其原因是法律对核定纳税义务的适用条件规定得过于宽泛,实务上对如何认定纳税人违反协助义务的具体标准不够明确。

笔者认为,认定核定征收的证据条件应该从税法有关纳税人协助义务的规定入手。税收征管法和相关税法对纳税人在纳税申报以及税务调查程序上的协助义务都作了明确的规定。除了纳税人形式要件(申报资料完整性、准确性、合规性)的满足可以作为核定征收的条件外,税法还对实质避税(申报资料虽然合规但申报税额明显偏低)的情况作了核定征收的规定。

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核定,税务机关应依照税法相关规定和纳税人所属细分行业的情况来决定,原则是接近行业平均水平。现行税法对核定的方法作了相对明确的规定。

因此,在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中,税务机关应该更注重纳税人申报资料完整性、准确性、合规性等方面的证据资料的采集,充分运用核定税款的方式来确定纳税义务,这是未来纳税评估的发展方向。

作者:江苏省常州市地税局局长

第二篇: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

纳税评估是一项国际通行的税收管理制度,如何处理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关系

纳税评估是指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核,进而对纳税人依法纳税的程度和信誉等级作出评价。税务稽查工作的效果很好,就没有必要再进行纳税评估。笔得认为,纳税评估的出现,是目前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纳评估和税务稽查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侧重点不同,评估纳税是警示纳税人,以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地缴入国库,而税务稽查是以惩戒为主,维护税法的尊严。

(一)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在时间顺序方面存在予盾

当某一个纳税人已经确定为纳税评估对象同时也可能被税务稽查局列为稽查对象时

(二)应移交税务稽查部门查处的案件过多,税务稽查工作压力过大

三、正确处理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关系的设想

(一)纳税评估优先原则

现行税收征管模式是:“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三者之间管理是基础,征收是目的,稽查是保证,纳税评估属于管理和征收环节职能范围。所以,笔者认为,在处理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顺序关系时,

第三篇:从纳税评估及税务稽查的异同看纳税评估的完善方向

从纳税评估及税务稽查的异同看纳税评估的完善方向

纳税评估在我国开展以来,理论架构基本建立,工作程序逐步清晰,评估方法不断丰富,评估效果日趋显著,其作为“四位一体”税源管理运行机制的其中一个环节,在强化日常税源管理、提高纳税遵从度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日常实际工作开展中有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一、纳税评估及税务稽查的异同

根据《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通过对纳税人相关数据信息的分析,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据此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而根据《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进行的税务检查和处理工作的总称,它包括日常稽查,专项稽查,专案稽查等。

从以上两者的概念,纳税评估及税务稽查均是税务机关依据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作出的税收行政行为。该税收行政行为均具有明确的行政相对人,在具体执行方面,两者均具备筛选对象、组织实施、定性和定量判断、执行和处理等程序,另外纳税评估及税务稽查均是税源监控的基础手段,属于“四位一体”税源管理运行机制的其中环节。

当然,起源于我国1998年对外资企业和外籍个人“审核评税”的纳税评估,由于出现的时间较晚,其操作程序相较税务稽查更具灵活性,两者的不同之处也较多,主要归纳为:

(一)法律保障不同。作为税收行政行为的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从法律保障上看,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之处。执行纳税评估的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评估主要通过分析、约谈、评估等手段影响或改变纳税人的申报数据,它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事实上对纳税人的申报行为,即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产生了影响。纳税评估虽有《纳税评估管理办法》作指引,但一般没有严格的法定程序和调查取证要求,如果纳税人拒绝接受,税务机关也不能对其采取税收强制等措施,而只能移送专职的稽查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实质是属于税收行政行为中的税收行政事实行为。执行税务稽查的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稽查则主要通过录音、录像、询问、查帐、调查等手段获取纳税人的涉税真实数据,它一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具有明显的法律效力,其法定程序和调查取证具有严格的法律规定,纳税人如对相关的结果拒绝执行,税务机关可采取进一步的税收保全,税收强制等措施,所以它是一种典型的税收行政法律行为。

(二)税收执法环节不同。我国税收征管查格局中的“查”,对应的是税务稽查,而不是笼统的税务日常检查,纳税评估作为税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即使涉及对税务检查权的运用,也属于管理型检查范畴,故应将其定位于“征管查”的“管“的环节。在日常税收执法中,通过税收分析为纳税评估确定疑点指明方向,通过纳税评估引导纳税人税法遵从,为税务稽查提供稽查案源,通过税务稽查查处案件,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并向管理环节反馈查处结果,从而形成各环节之间相互联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税源管理工作机制。

(三)执法力度不同。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虽然在执法过程中均会对行为相对人作出行为的定性与定量判断,但由于其法律保障不同,自然执法力度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纳税评估的执法力度远远低于税务稽查的执法力度,同样是追补税款的行为事实,纳税评估是补税另加收税收滞纳金,而税务稽查则既要补税加收税收滞纳金,还要处以一定幅度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还需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对纳税评估的处理结果,纳税人如拒绝执行,在法律执行方面会出现瓶颈,也即有法难依的尴尬局面,而税务稽查则不会,一旦纳税人拒绝执行,税务机关则可依《税收征收管理法》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四)工作重点不同。纳税评估在税收管理各环节中应定位于纳税人是否足额申报环节。在日常税源管理中,很多税收手段对纳税人是否足额申报缺乏有力监控,而纳税评估则可以在税源角度分析判断纳税人是否足额合理申报,这决定了纳税评估的工作重点在于分析与约谈方面,通过分析发现纳税人的申报疑点,通过约谈提请纳税人自行修正申报。税务稽查的工作重点则是涉税证据的合法搜集,其案件定性定量的重要来源是获取的真实的合法的涉税证据,而税务稽查过程中的分析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五)要求不同。纳税评估的工作要求不像税务稽查严格。在完成工作时效上,税务稽查从选案到结案有一定的明确时限,而纳税评估没有;在工作程序上,税务稽查的工作程序具有明确的选案、实施、审理、执行四个环节,纳税评估没有明确的环节界定,且在筛选对象到结果处理上均可同一人多岗操作,纳税评估实施过程中不对纳税人发送具有法律效率的文书,而税务稽查的文书则具有法律效率;在工作定性方面,税务稽查人员在实施完稽查作出定性后,还必须由案件审理人员审理把关,其定性准确性较高,而纳税评估定性时没有严格的复核规定;税务稽查案卷必须定期规档,具有明确的管理期限,纳税评估档案管理没有清晰的工作指引,这容易在日常工作中丢失历史价值资料;税务稽查看重证据的真实性和程序的合法性,而纳税评估则看重涉税数据的分析和税务人员工作经验判断,主观性较强,自由裁量权大。

二、管查互动存在的问题

建立和完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有利于在税务机关内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构建信息共享、良性互动、有机统一的工作格局,目的在于加强税源管理,促进纳税人依法足额申报纳税,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但是,在日常税收实际开展过程中,评查互动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工作的征管质量和效率。

(一)就税评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考虑税源的关联性,人为地分税种进行评估,如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其计征关系中会涉及企业增加值、企业收入和利润等指标,而企业材料消耗评估的增与减,既影响增加值的变化,也影响企业利润的变化,在其他因素均不变化条件下,材料消耗估值的减少额,即为企业增加值和企业利润的净增值额,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同时补缴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如果仅对增值税进行评估,必然导致企业所得税的流失,反之亦然。就税评税给后续的税务稽查定性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纳税人仅自行修正增加增值税应税收入申报或执行“免抵退”税政策纳税人仅更改调减企业所得税直接材料成本(征退税率存在差异),在稽查过程中,其评估影响的少补企业所得税或增值税在定性上值得商榷。

(二)以评代查。当前评估移交稽查环节上存在“执法两难”的困境,即执法尴尬和执法风险:前者表现为如果评估案件严格按偷税界定全部移交稽查,则税务稽查不堪重负,导致纳税评估形同虚设或成为查前准备环节;后者表现为如果不按偷税界定移交稽查,则带来不作为等执法风险。按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对稽查局专司偷、逃、骗、抗税案件查处的规定及现行纳税评估管理办法中有关评估移交稽查的规定,凡涉嫌偷税的评估案件均要移交稽查部门处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为简化程序,加快税款入库的进度或减轻稽查环节重负,往往存在涉嫌偷税的评估案件未按规定移交稽查部门的情况,这无疑增加了基层开展纳税评估税收业务的执法风险。

(三)评查混用。在税收征纳关系中,税务机关处于主动地位,即征纳关系的起始、中止以及终结都由税务机关决定。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产生争议时,纳税人通常希望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和交流,尽量避免引起行政对抗性争议,而税务机关通过推行预约谈话制度来解决争议,也无疑降低了征税成本,因此,稽查部门通过约谈方式解决纳税人涉税问题的现象较为常见,这往往在执法过程中留下诸多漏洞。在纳税评估实施过程中,一些税务人员法制意识淡薄,不按程序办事,直接通过稽查手段检查纳税人的帐簿和涉税资料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评查混用既存在一定的税务执法风险,也有违我们建立“四位一体”税源管理运行体制的初衷。

(四)避实就轻。在税收纳税评估中,由于质疑提请纳税人自我纠错的合法性,且各地使用的纳税评估方法和软件,也无统一章法,导致部分税务人员在开展纳税评估中,重形式,轻实质,没有按《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的规定程序认真执行,往往采用企业自查或与企业预约谈话方式来替代整体评估程序,从而较难保证纳税评估工作质量,一方面执法力度大为减弱,不能起到威慑纳税人改错纠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直接增加了税务稽查的压力,不能从源头上阻止纳税人偷骗税的侥幸心理,另外,对有价值的案源也因工作中选择不恰当的处理方式而错失,影响了日常税收的评查互动。

三、纳税评估的完善方向

(一)法律完善方向

1.修订税收征收管理法,完善纳税评估制度。基于“法无授权不得行”的法理,建议修订税收征收管理法,确立纳税评估的法律定位,一是赋予税务工作人员在纳税评估中实地调查核实、责成纳税人提供涉税资料等税务检查权应用的基本手段;二是在法中对纳税评估针对无知性税收不遵从而“为纳税人提供自我纠错机会”这一机制予以明确;三是针对评估移交稽查环节存在的“执法两难”现象,重新界定“偷税”的概念及“主观故意“的标准,减轻税务稽查的压力和纳税评估的执法风险;四是明确纳税人和涉税关联方不按规定提供或不如实提供涉税信息的法律责任;五是明确纳税申报和税务稽查环节外,税务机关有向纳税人和社会各界调查采集涉税信息的权利,以及行政相对人应予配合的义务。

2.进一步完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纳税评估自2005年在我国全面开展以来,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一是降低征纳成本,扩大税收监控面,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二是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以提高其针对性和威慑力;三是为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和管理提供依据;四是促进和谐征纳关系的建立。但随着全国各地税务系统轰轰烈烈的开展此项工作,各地既有值得借鉴的工作方法和经验,也在工作开展中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作为指引纳税评估工作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国税发[2005]43号),自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以来一直没有作进一步的完善,建议规范统一的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文书,确定纳税评估工作要求和工作时限,增加相关纳税评估工作跟踪、考核和监督机制内容,明确纳税评估信息化管理指标体系,丰富和细化纳税评估内容等。

3.细化纳税评估工作规程。为使各地更加规范、有效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增强其可操作性,有必要对纳税评估工作制定专门的工作规程,与税务稽查工作类似,制定专门的税务纳税评估工作规程,规程包括总则,纳税评估对象确定及管辖,纳税评估的实施,纳税评估评价,纳税评估结果处理及纳税评估案卷管理、附则等。

(二)信息化完善方向

税务机关根据合法信息化资料,对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及有关涉税事项进行系统的审核、分析、确认和评价,往往能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行为中的错误,但合法信息化资料资源的整合是否合理、高效,往往能提高评估对象的筛选准确性和评估实施效率。

1.明确纳税评估信息化管理指标体系,细化行业评估模型。税务机关应广泛收集纳税资料和相关基础资料,确定相关指标,运用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知识,采用数学模型等先进计算方法,测算有关指标(如行业税负率指标、零税负申报指标、财务比率指标、财务项目分析指标等)峰值,丰富和细化行业评估模型。

2.融通评估信息来源渠道。对外要充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逐步建立与公安、工商、金融、地税、保险、城建等政府部门以及政府专业性经济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对内要充分利用目前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编制纳税评估信息化管理专业管理软件,建立纳税人从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纳税评估信息化管理、税务稽查至税收统计报表分析等征收管理全过程资料链接,根据评估需要的指令自动形成同类纳税人横向对比数据库,同行业纳税人申报资料库等数据库。

3.优化评估信息分析系统。不断完善和优化纳税评估信息化管理软件,可增加评析指标,如成本利润率,成本费用率,毛利率等,也可根据每个不同行业,计算出或有的销售收入和税负,与各企业自动对比查找疑点,有效提高纳税评估准确性。

(三)实施完善方向

1.组织专门团队。纳税评估业务是一项税收高端业务,其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涉及税收数据分析、税收政策适用及税收数据信息化管理维护等方面知识,单凭税收管理员的简单组合实施评估远远达不到阻漏疏源的作用,也容易导致纳税评估出现就税评税、以评代查、评查混用等问题,只有组织专门团队,明确分工,加强沟通协调,才能真正达到利用评估改善税源管理、加强税源监控的目的。一般来说,对重点税源和风险大的税源,要组成专业化团队进行各税种综合评估,风险较低的中小税源由税收管理员进行日常化、简易化交叉评估。

2.抓好信息比对和分析。对外,把社会经济环境、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信息引入到工作领域,最大限度地掌握纳税人的各种经济信息,把这些信息与纳税人申报的资料进行对比。对内,充分利用税务机关已掌握的信息,积极进行有关税种的票表比对、增值税征扣退税比对、货物劳务税与所得税税基比对等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启动纳税评估程序,同时,根据上级发布的数据,分析本地区的征管状况,加强税收征管状况分析监控。

3.加强评估成果的跟踪和使用。评估中发现纳税人的一般性问题,应提醒纳税人自我纠正,并改进税源监控措施;发现纳税人涉嫌逃避缴纳税款违法行为的,要移交稽查查处,坚决杜绝“以评代查”; 稽查部门也应及时将稽查结果反馈给税源管理部门,落实以查促管。定期回访已评估纳税户,督促其彻底纠正税收不遵从行为。

4.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考核监督是保证纳税评估工作落实的关键环节和有效措施,建立责任制、考核制和奖惩制,完善纳税评估评价体系,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第四篇:税务稽查与纳税风险防控面对面

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营业税

1.预收帐款不按规定及时申报纳税

1)售房收入帐外循环,不申报缴纳营业税。随着近几年对房地产企业专项检查的不断深入,房地产企业在缴纳营业税方面已经基本趋于规范,预收的房款能够及时申报缴纳税款。但是仍然有一些房地产企业采取更加隐蔽的手段隐匿售房收入不入账,采取体外循环的方式,以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例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检查人员在对该公司账务检查时并未发现异常,通过去房管部门调取相关的备案信息后才发现该公司有18套商品房已备案(说明已销售),但未申报销售收入达374万元,从而少缴营业税金及附加。

2)部分房地产企业将收取的售房款以订金、诚意金、会员卡等名义长期挂在“其他应付款”等科目,没有按照税法规定及时申报纳税,造成少缴营业税,2.人为调节纳税期限,造成各纳税税款的混乱

1)收入长期挂往来账,不申报缴纳营业税。目前将预收的购房定金及价外代收费用、滞纳金、销售收入及其他收入等长期挂在“其他应付款”中,不进行纳税申报是房地产企业常用的一种逃避纳税的手段。本次检查中发现:某房地产开发公司2008年与某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将某项目土地及在建项目转让某公司,协议转让价格10186万元,该企业在2008年已收到转让款

9500万元,计入“其他应付款”科目,但一直挂账未按转让“销售不动产”税目申报缴纳营业税及附加

2)顶账房不办理过户,推迟申报缴纳营业税。用商品房顶账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筑公司之间常有的一项业务,房地产公司往往因为资金不到位而采取顶账方式支付建筑公司的工程款,但由于抵账房产债务纠纷不能办理过户手续,所以开发商也就迟迟不做收入延迟申报纳税。例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将开发的某综合楼1#楼抵顶给某建筑公司,检查人员从账面及到房管局外调均未发现问题,通过实地勘察,发现已投入使用,又通过对销售科、办公室人员做询问笔录后才确认顶账,对其补缴了营业税。

3)部分房地产企业未按照规定将预收账款全部进行纳税申报,而是以资金紧张等原因进行虚假申报,而在下一纳税或以后进行申报,申报时开具的完税证为当期正常税款,没有加收滞纳金。如:对某房地产2010-2012检查发现其少缴营业税200多万元,企业辩解说已在2013年全部缴纳,并拿出完税凭证,检查人员发现其完税凭证的纳税所属期为2013,最终对其少缴纳的营业税做出了罚款百万元的处罚。3.代收款项未申报缴纳营业税

代有关部门收取的天然气开户费、有线电视初装费、物业费、办证费等代收费用未申报缴纳营业税。

5.出租房屋不及时申报缴纳营业税

有的企业与承租方签订租赁合同,约定付款日期,但企业

财务人员以未收到租金为由,未申报缴纳营业税。

4.视同销售收入,不申报缴纳营业税。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促销,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如销售附赠阁楼、储藏室、车位等,赠的阁楼、储藏室、车位有的有产权可以办产权证,有的只有永久使用权,但不管形式如何实际上应视同销售,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销售给职工的一期住房84户各附赠停车位一个,应视同销售按市场价计算销售收入,补征营业税。

(5)将自购材料计入开发成本,造成建筑施工企业少缴营业税。这种情况在本次专项检查中比较多。如:某住房开发有限公司,2008-2009在开发成本中列支自购配电材料、及铝合金门窗安装费共计两百多万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及国税发[2002]117号文规定,应补征建筑业营业税。

6.“拆一还一”营业税不及时申报,核算不规范。房地产企业用建造的本项目房地产安置回迁户的,以未决算、票据不全为由不申报缴纳营业税,或人为延期申报缴纳营业税。部分企业存在“拆一还一”核算不规范的情况,一种是收入成本均未作账务处理,造成税款流失;一种是有些企业只缴纳营业税,未作其他账务处理,造成收入成本核算不准确。

6.低价销售房屋不做纳税调整。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以

明显偏低的价格(以成本价或略高于成本价)销售到开发商或其亲属名下,未按照相同市场平均价格申报缴纳营业税。在稽查过程中,发现企业由将房屋销售给本企业职工或关系户、销售价格偏低的情况,未按规定申报缴纳税款。

(二)土地使用税

1.计算土地使用税的方法掌握不准确,出售房屋未按照合同约定交付的时间递减税款。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计算土地使用税时,对于未售商品房应缴土地使用税的计算,往往按年笼统计算,不能做到按项目逐月计算,企业财务人员在合同签订时间时就已将土地面积下账,而不是按照约定交房时间减少土地面积,造成少交或多交税款。针对这个问题我局自行研究设计了《土地使用税检查计算表》及其附表,通过计算占地率、登记核实每月的商品房销售面积、结余面积,可以准确按项目逐月计算城镇土地使用税取得很好的效果。(计算表及期说明附后)。如某房地产公司开发某项目,在计算土地使用税时,房屋销售后未减销售面积,通过运用检查表发现多缴土地使用税6138元。而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某商业街项目,通过计算表计算少申报土地使用税5.4万元。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某分公司通过此表计算两个纳税补缴土地使用税25.1万元。

2.(1)计征土地使用税的时间把握不准确。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缴纳土地使用税。由于房地产行业的土地占用面积是随

着土地的购入和商品房的销售而不断增减变动的。在检查中,发现企业对增加的土地面积有的按取得土地使用证时间、有的按合同签订时间、有的按实际取得土地时间计算的(房地产企业大都存在以上三者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减少的土地面积有的按签订售房合同时间、有的按季度计算缴纳(即当季减少当季征收、当季增加从下季度征收)、有的按结转收入时间计算,未按照合同约定的交付时间申报缴纳土地使用税,而是在办理土地使用证后才进行纳税申报。有些项目已经开发而无土地出让合同和土地使用证,没有按照实际开发土地的时间申报缴纳。从而造成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计算错误。

3、房产税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在计算房产税时将地价未并入房产原值,造成少申报缴纳房产税。

2.未及时将自用开发产品结转固定资产,不申报或少申报房产税。房地产开发企业自用开发产品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企业房屋已使用几年而不结转固定资产,还挂在“开发产品”科目,不如实进行纳税申报;有些企业因各种原因工程未及时进行竣工决算,按预算估价申报,造成申报房产税计税依据偏低不准确。特别是售楼部已投入经营使用、却未及时结转入固定资产,造成少申报缴纳房产税。如此次在检查某房地产开发公司,该企业将开发产品-办公楼挂账多年,检查人员实地查看处于空置状态。经过检查人员到房管局外调,发现该开发产品已过户到该房地产

名下,实属于该房地产企业的“固定资产”,被查房地产企业不做账务处理,少申报缴纳房产税。

(2)用开发产品抵押贷款,未申报房产税。近几年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银行贷款门槛提高,很多房地产公司由于资金紧张就将开发产品到房管局备案后做假销售再到银行抵押贷款。虽然实际上未实现销售,未取得销售收入,但实质上开发产品已自用,应对其计征房产税。如在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检查时,通过到房管局外调发现其于当年5月已将9号商品房办理房产证,用于抵押贷款,但未申报缴纳房产税5.4万元。

3.房产计税原值暂估入账不及时调整,少缴房产税 房屋在办理验收手续前已使用,因未办理竣工决算,房产原值按暂估价入帐,缴纳房产税,后期决算后未按决算价补缴之前的房产税。

6、土地增值税方面存在的问题

(1)纳税人土地增值税清算意识淡薄。从2006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文件要求达到清算条件的纳税人要进行清算以来,自治区地税局、银川市地税局都先后下发了文件并从2007年开始开展清算工作,但直至今年在检查中发现企业仍不太重视,达到清算的项目也不及时清算。即使稽查局已清算过的项目,又发生销售的也不主动申报。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所开发的某小区、某市场营业房、某项目一期、某项目二

期、某项目三期项目以前已清算,而剩余库存又销售未申报缴纳土地增值税达53.4万元。

(2)土地增值税的政策把握不准确。(1)大多认为应按整体开发项目计算土地增值税,这样整体项目中既有增值的、又有未增值的,人为相抵致使少缴或不缴应缴的土地增值税。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其开发的某项目一期住宅7栋楼总体计算增值额未超过20%,免征土地增值税,但其中有一栋楼是非标准住宅,应单独核算计征土地增值税,经计算补交土地增值税6万多元。(2)部分纳税人对土地增值税的预缴政策理解存在差异,在预缴土地增值税时并未按照规定区分非普通标准住宅和普通标准住宅,而是按照“预收账款”贷方发生额全额预缴土地增值税,从而将普通住宅收入也预缴了土地增值税。造成多预缴土地增值税。

(3)开发成本、费用票据不规范或不齐全。计算土地增值税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确认扣除项目,而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地价款及房地产开发成本占总扣除项目绝大部分,并且是计算房地产开发费用和加计扣除金额的基数,对计算土地增值税影响甚大。根据规定,允许计入扣除项目的应当是合法有效的凭证,但许多纳税人由于资金拖欠等种种原因,工程竣工决算不及时,往往有相当数额的开发成本无合法凭证或凭证不符合规定,造成开发成本不真实,无法正确计算土地增值税。

(五)契税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申报不及时。经检查发现,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未及时申报缴纳契税的问题。此税种自2005年1月移交地税局征收已经五年,还是有房地产企业不主动申报缴纳,能不缴就不缴,等到稽查出来才缴纳。此次检查共查补契税1717万元。

(2)契税缴纳的计税依据掌握不准确、主动申报纳税意识有待提高。一些房地产企业发生的拆迁补偿费、城市配套费、“拆一还一”视同销售收入未申报缴纳契税。检查中发现一些纳税人在申报契税时只按缴纳给土地管理部门的“土地出让金“申报契税,而忽视了拆迁补偿费的计征。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的某项目地价款426万元缴纳了契税,但拆迁补偿款52万元,未缴。

(3)对契税的纳税时间掌握不准确造成少缴。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认为只有办理土地证时才应申报缴纳契税,从而未申报缴纳契税。通常房地产开发企业签订土地转让合同时间早于土地使用证办理的时间,一些企业往往按土地使用证的时间确定缴纳契税,造成延迟申报。

4、印花税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企业一般对房屋销售合同和会计账簿的贴花比较重视,而对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技术转让合同、拆一还一协议、抵账合同的贴花不太清楚也不重视。特别是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花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规定通知》: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书据(合同)不属于印花税列举征税的凭证,不贴印花。但从2006年11月

27日起,根据《关于印花税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家对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按产权转移数据征收印花税。很多企业财务人员对此政策不甚了解造成少贴印花。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08年签订的土地出让合同1916万元未按“产权转移数据”万分之五贴花。某房地产开发公司2008年签订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10186万元未贴花。

(七)个人所得税

1.发放的福利未并入工资薪金所得,未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有的企业财务人员为了减轻工作负担,采取将发放的津贴补贴,奖金等,不并入当月工资薪金,而按照所发放金额直接用适用税率,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致使使用的适用税率偏低,造成少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2.企业赠送礼品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企业在年终总结、各种庆典、业务往来及其他活动中,为其他单位和部门的有关人员发放现金、实物或有价证券。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3.企业向个人支付的借款利息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房地产开发企业因资金困难,向个人借款或以个人财产抵押借款的现象较多,在支付个人利息时利息时往往忽略了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开发某市场时向个人筹措资金,于2007年支付个人利息42.9万元,未按20%的“股息红利所得”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8、企业所得税方面存在的问题。

(1)收入不入账,不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在前面讲营业税问题时所说问题,同样存在于企业所得税,如售房收入不入账、顶账收入体外循环,视同销售收入不及时做账等,企业采取各种手段隐匿收入少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2)预收账款不按规定预缴企业所得税。因房地产商开发的资质不同发放预售证的时间的也不相同,开发商从开始预售楼盘到楼盘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少则数月,多则两三年。在此期间开发商会陆续收到商品房的预收款,这部分预收款可达总楼价的50%以上。一些开发商明知收到预收款就要纳税,却隐瞒转移预收款项,或者直接把未完工、成本未归集完整,就预转开发产品的成本。造成企业当期的会计利润不真实。造成企业所得税少缴。

(3)不按规定确认销售收入及销售成本。一是不按收入与成本相配比的原则确认销售收入及相应的销售成本,而是将销售款长期挂帐“其他应付款”、“预收账款”,造成帐面长期亏损。二是将几个项目的成本混在一起造成结转成本不准确。通过运用我局设计制作的《房地产检查计算表》中的《销售收入分类汇总表》、《房地产开发企业分项分楼成本计算表》及《企业王产品成本计算调整表》可以清晰的按项目、楼栋计算应结转的收入和成本。三是利用成本核算特点虚增成本。目前多数房地产企业结

转销售成本的方法是以每平米的单位造价×销售面积的金额来结转成本。由于项目开发周期跨度一般在1年以上,企业开发项目中的单位项目较多,对口的施工单位、供料商多,项目开发早期财务不能及时的取得各项目的“工程结算单”,所以在会计核算单位造价时往往使用以预算造价计算单位成本的方法。企业的财务人员利用这一特点,自行加大早期单位平米的计划预算造价,预转成本,从而达到少缴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4)多列利息支出。一是房地产企业为筹措资金而发生的利息支出按规定应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在商品房竣工决算前发生的财务费用作为“开发成本--间接费用”,在项目完工前进入开发产品,随同收入结转销售成本。但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商品房竣工决算前发生的财务费用直接作为期间费用在税前扣除,不按规定予以资本化,造成所得税滞后。如某房地产2008年将应资本化的利息402万元一次性列支财务费用,挤占当前利润。二是由于现在银行对房地产公司的贷款门槛提高,一些小的房地产公司只能从其他渠道贷款如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及个人贷款,其支付的利息往往高于同期商业银行的利息。但房地产开发企业不主动做纳税调整。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2007年开发成本中列支从小额贷款公司利息99.6万元,利率高达20%,调增应纳税所得额80.6万元。

(5)总、分公司所在地预计毛利率不同造成新的税负不公。2009年4月,自治区地税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房

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通知》的通知(宁地税发【2009】60号),对非经济适用房开发项目位于其他地区的,计税毛利率确定为5%,同时规定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取得的收入,先按预计计税毛利率分季(或月)计算出预计毛利额,扣除相关的期间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后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如计算出的预计毛利额扣除相关的期间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后小于零的,此部分不再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这样,贺兰、永宁两县房地产开发企业预计毛利额为负数,不能预计所得税,而这些公司预收账款税额很大,常常不能及时结转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特别是一些在银川的总公司,在银川的开发项目预计毛利额较大,距离银川很近的分公司在两县开发的项目却不能预计毛利额,并且这些项目距离银川很近,执行着不同的税收政策,造成了新的税负不公。

(二)建筑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收入与实际收到的金额不一致,营业税金及企业所得税不能及时缴纳。

(1)企业只是按照发票开具的金额申报收入,而发票所开具的金额有时要比实际收到的金额小,企业将这部分款项记入借款,未能及时缴纳营业税及企业所得税。

(2)有些预收的工程款因未开具发票挂在往来帐中未作收入,未能及时缴纳营业税金及企业所得税。

2、建筑企业统一实行核定征收会造成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管理局对企业的财务放松了管理。导致建筑企业财务核算不健全。

(2)发票的管理失控,导致相关企业逃税。首先是从事建筑材料生产及销售的企业偷逃增值税,其次是部分与房地产有关联关系的建筑企业虚列建筑成本,导致有关联的房地产企业成本增大,造成房地产企业偷逃企业所得税及土地增值税。

3、企业未分项目核算,不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对建筑企业税收管理的要求。

按照国税发[2006]12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不动产、建筑业营业税项目管理及发票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企业应建立项目管理台帐,按项目对工程收入、成本进行核算。但企业全部都采用以开具的发票计收入,每个项目进度以及开具的发票金额一律不能区分,无法按项目核对申报税款是否准确,同时给管理所的日常管理和稽查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4、外出施工企业项目所得税核算不准确。

对于外出企业施工项目未能按时结转收入。因为未实行分项目核算,企业本地、异地项目不能准确地划分,从而不能准确的核实本地与异地的工程收入,造成异地工程收入少缴或迟缴企业所得税。

(三)交通运输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务人员对车船税完税凭证管理不到位

我们在对某运输有限公司进行检查时,发现该纳税人的财务人员对企业租入的个人运输车辆只能提供部分车船税完税凭证,剩余车辆无法证明车船税已缴纳。按照《车船税暂行条例》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车辆、船舶的所有人或者管理者为车船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规定缴纳车船税”的规定,承租方作为管理人是该租入车辆的纳税义务人,但因完税凭证保管问题,检查中无法确定车船税是否缴纳。

2、企业财务人员对车船税政策概念模糊

《车船税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载货汽车或者专项作业车是以“自重每吨”为计税单位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车船税征管若干问题的通知》第五条指出“对能够获得总质量和核定载质量的,可按车辆的总质量和核定载质量的差额作为车辆的自重”。我们在对某公司检查时,发现该企业对总质量、核定载质量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因此在计算申报缴纳车船税时有时按总质量为计税依据申报、有时按核定载质量为计税依据申报,最终导致车船税没有足额申报缴纳。

(二)金融等高收入行业

1)营业税的主要问题:一是金融企业将不属于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计入了免征营业税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二是保险企业未按规定代扣代缴税款;三是邮电通信企业申报代理服务收入时,将邮电通信业的3%税率错按服务业税率5%进行申报;四是实行收支两条线的企业,收入全部通过财政专户上交,再按支出计划由财政拨款,企业未按总收入申报,而是按财政拨款申报;五是将5%税率的设计费代开为3%税率的工程发票且不做收入,少缴

纳税款。

2)土地使用税的主要问题:金融企业无偿使用行政单位的房屋,没有申报缴纳税款。

3)企业所得税的主要问题: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单位收到经营收入未按照“权责发生制”而是按照“收付实现制”来结转经营收入、经营成本。导致少计收入、虚增成本、少缴税款。

4)个人所得税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发放的应计税福利未并入工资薪金所得;二是发放的季度奖金未并入发放当月工资;三是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即年金)未按照规定计算扣缴;四是车贴未并入发放当月的工资薪金总额;五是住房公积金扣除限额超过规定标准;六是组织职工旅游的费用未并入工资薪金;七是企业申报的股权转让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如平价和低价转让等)且无正当理由,未按主管税务机关参照每股净资产或个人股东享有的股权比例所对应的净资产份额进行申报;八是企业赠送礼品未按照“其他所得”税目申报;九是年薪制未经报批适用程序不合法;十是发放给职工的行业荣誉金、效益奖未并入工资薪金而单独计税,少缴税款。

(三)广告行业

1)营业税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实际用票大于申报收入;二是在合同约定的收款期内应计而未计收入;三是在取得收入后,长期挂在“其他应付款”中不申报;四是用实物抵顶广告费,不申报收入;五是将不属于广告发布的费用抵减了收入;六是因政策理解错误,误认为已缴纳了文化事业建设费就不缴纳营业税;七是将服务业发票错开为低税率的建筑业发票,导致少缴税款。

2)印花税的主要问题: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技术合同、广告发布合同等未按规定贴花,少缴税款。

3)水利建设基金的主要问题:申报时未按全额收入申报,而是按抵减广告发布费后的差额收入申报,造成少缴税款。

4)文化事业建设费的主要问题:混淆业务类型,将营业税“服务业-广告业”税目错用为“其他服务业”税目,造成少缴费。

5)企业所得税的主要问题: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广告企业将10%应税所得率错按4%应税所得率申报,造成少缴税款。

6)个人所得税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在为与其没有雇佣关系的设计人员支付设计费时,未按照“劳务报酬所得”代扣代缴;二是企业对销售提成未合并入当月工资申报,造成少缴税款。

(四)邮电通信行业

一是部分快递业申报营业税将“邮电通信业”税目错按 “服务业”税目计征;

二是快递企业账面只反映揽收业务开具发票的收入,而未反映派送业务的收入,申报不完整,造成少缴税款。

(五)其他主要问题:

1、车船使用税的主要问题:企业财务人员对车船税完税凭证管理不到位,部分丢失,无法证明车船税是否缴纳,造成补缴。

2、发票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代开”和取得列支成本费用的发票出现假发票;二是管理局为了更好地加强对规模较小的广告企业的日常管理,有时采取对个别广告企业所使用的地税发票进行“代管”,“代管”期间历任几届税收管理员,由于交接手续不全等原因,致使所“代管”的发票丢失。

第五篇:浅议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协作关系

正确处理和把握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关系,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良性互动的机制,对于充分发挥两者在税源管理中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内涵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涉税当事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及涉税事项进行检查处理,以及围绕检查处理开展的其他相关工作的总称。税务稽查的基本任务,是依法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税收秩序,促进依法纳税。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别:一是实施部门不同,税务稽查必须是税务机关特定的职能部门实施;纳税评估既可是税务管理是部门也可以是第三方税务事务所以及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实施。二是流程环节不同。税务稽查由(选案)立案、检查实施、审理定案、处理处罚等法定程序,纳税评估则由信息采集、分析评估、预警告知、反馈处理等工作环节。三是法律依据有所不同,税务稽查不仅依据一般意义上的税收政策法规,还要依据行政处罚乃至刑事法;而纳税评估依据的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税收政策法规。

四是工作性质不同,税务稽查是对违法案件的强制查处。

同时,二者又有一定的联系,相互影响。税务机关在纳税评估中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须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为税务稽查提供案件来源,这是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之间联系最紧密的地方。积极的纳税评估预防和减少了稽查违法案件的发生。严厉的税务稽查在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震慑了纳税人偷逃税款的侥幸心理,也提高了纳税人对纳税评估的理解和自觉性。

二、目前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之间存在的问题

(一)权责不清。往往出现“评估即稽查,稽查即评估”现象。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均可以进行案头调账审核和实地核查。税务稽查是专业性质的检查,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而纳税评估是一项管理活动。在实际工作中,评估部门往往从本地区或本单位的利益出发,将该移送稽查部门的案件,自己作补税处理,导致少数纳税人为缓解资金的压力,当期不如实申报纳税,自行调节税款,待纳税评估再把税款补缴入库。长此以往,既淡化了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又造成纳税评估人员的责任过错得不到及时追究,极大地降低税法的严肃性。

(二)衔接不畅。纳税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手段,是建立在深化征管改革的基础之上,若没有一定征管基础,纳税评估将是无源之水。而评估工作反过来又对加强税收监控,提高税收稽查选案的质量,促进查深查透,起到重要的作用。评估工作是介于管理与稽查之间,能够解决一般性税收违规问题,缓解稽查压力,增强选案准确性,有利于稽查“重点打击”作用的充分发挥。目前,在管理与稽查的关系上,因工作衔接、资料传递等程序没有一种明确的机制加以限制,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评估要件不传递;关系户的信息不传递;实质性的问题不传递等等,使税收稽查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增大了税收稽查的工作难度。

三)定位不准。纳税评估对完善税收征管、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堵塞税收征管漏洞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人认为,纳税评估应立足于税务机关内部,以案头审核为主,不调账、不实地核实,也不向纳税人发出任何形式的法律文书,遇到疑点问题仅限于与纳税人进行约谈。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纳税评估应作为管理环节的检查,对于靠案头资料和约谈无法证实的疑点问题,有必要进行调账核查,也可以进行实地核查,纳税评估其实质就是二级稽查。由于对纳税评估案件的处理,一般不进行税收处罚,因而导致部分纳税人由侥幸发展到肆意偷税。

(四)界定不明。纳税评估是一项管理活动,侧重于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事中监督,对纳税人自查补税,一般不作处罚。而税务稽查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事后监督,侧重于打击偷税活动,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对查出的问题既补税又罚款,符合移送标准的还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当前实际工作中,纳税评估已成为正常申报与税务稽查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甚至是一种“协商式的稽查”,管理分局实质上已经成为“管、查”一体的全能局,严重削弱了税法的刚性和执法的严肃性。

(五)缺乏监督。纳税评估工作因为缺乏相应的执法检查和考核,导致执法行为、文书不规范,缺乏相应的监督,对纳税人以及评估执法人员都不利。对于评估结果,评估人员查处问题后,由于不是稽查,自由裁量权较大,考虑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有时会存在评估确定的应补缴税款与实际应补缴的税款不符,给纳税评估人员留下执法风险隐患,还会消弱税法的刚性和执法的严肃性。

三、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局稽查的协作关系

(一)提高认识,建立起高效、顺畅的工作机制。税务机关要从内部管理入手,提高对加强税务稽查与税收征管之间联系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探索创新有效衔接的方式和手段,切实发挥稽查与评估的工作合力,推动税收整体工作迈上新的水平。

(二)强化分析,理顺日常评估与日常稽查的关系。一是要逐步完善建立科学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合理确定峰值和警戒值及同一指标的区间上下限数值,综合反应纳税人的整体情况,逐步形成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时效性,覆盖不同税收业务管理要求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体系。二是建立稽查查前、查中和查结通报制度。查前,将被查单位的基本情况及涉税疑点通知管理部门,评估管理人员在接到通知后,应对被查单位建立跟踪台账,加强监控;查中,稽查将检查中发现的情况通报给评估管理部门,评估部门可依据稽查反馈的信息,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查结,稽查部门将结果反馈给评估管理部门,评估部门可配合稽查及时完成催缴任务,并据此改进和加强日常管理。

(三)加强互动,联合开展行业税收整顿工作。把每年开展的行业整治做为评查互动的主要内容,由评估部门和稽查部门联合开展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实施专项整治,采取联评联查措施,有针对性重点选择低税负企业、高风险企业进行重点稽查,形成稽查、征管传动链条,逐步建立统一的接收、反馈和整合、发布机制,并按照各自职责有序地开展工作。

(四)开展交流,定期召开管查互动案例分析会和交流例会。定期组织管理、评估和稽查人员参加政策讨论会、经验交流会、典型案例分析会等,利用税源管理部门掌握企业日常经营状况、企业运作模式和稽查部门了解税收政策、会计核算知识等优势,提高评估和检查人员掌握检查方法、约谈技巧、报表分析思路等工作技巧;同时综合分析稽查案件检查结果,对阶段内某个行业、地区的专项检查进行归纳总结,不断摸索案件发生的规律、特点、动向和趋势,不断给税源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新的启示,以利于今后改进工作。

(五)梳理流程,建立岗责和考核、激励机制。

纳税评估与稽查工作在流程上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在互动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必须对双方的工作流程进行梳理,特别是在两者交接的环节,必须予以明确,消除扯皮因素。

下载从风险管理角度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差异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风险管理角度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差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论税务稽查与纳税服务

    有人说:“征收管理能服务,税务稽查服务难”。的确,作为一个专司查处偷税、逃税、骗税、抗税案件的税务稽查部门,如何做好为纳税人服务工作?哪些环节能服务?怎样开展服务?服务的标......

    如何将纳税评估与税收管理 税务稽查有机结合008

    如何将纳税评估与税收管理 税务稽查有机结合 为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依据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的要求,现就如何将纳税评估与税收管理 税务稽查有机结合,略作......

    对税务审计与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比较思考

    税务审计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但是,理论上一直未对这一课题开展系统性的深层次研究和探讨,加之全国各地税务部门对税务审计的认识和观念上的不同,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

    纳税评估与稽查的区别

    近日,青岛市国税局12366纳税咨询服务中心接到一家企业郭会计打来的咨询电话,称他们企业最近接到税务机关通知,要对企业2006年1月~12月的纳税申报情况进行纳税评估。郭会计说,只......

    从经济学角度看银行风险控制

    浅析银行业风险控制 2011-2-11 9:25 赵达理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随着金融机构的职责和功能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正是获取利益,规避风险方法的不断进步......

    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互动机制的思考1

    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互动机制的思考 大邑国税稽查局 肖凡 摘要: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作为税收征收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环节,只有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才能实施科学化、......

    浅论税务稽查与纳税服务(共5篇)

    文章标题:浅论税务稽查与纳税服务有人说:“征收管理能服务,税务稽查服务难”。的确,作为一个专司查处偷税、逃税、骗税、抗税案件的税务稽查部门,如何做好为纳税人服务工作?哪些环......

    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之间的问题及协调途径(定稿)

    浅议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之间的问题及协调途径 当前,纳税评估作为一种税收监控新的有效管理手段,正逐渐被提上各级税务机关的日事议程,纳税评估对完善税收征管、提高税收征管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