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分制条件下基层团学组织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的研究
学分制条件下基层团学组织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的研究
内容摘要
高校基层团学组织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赖以开展的主体。在高校普遍实施学分制的背景下,传统基层团学组织建设面临着新的情况和问题,高校德育工作依托基层班团组织开展的传统模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本文在评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学分制下形成的五大类学生群体的概念,并据此分析覆盖五大类群体的基层团学组织的特点和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最后借鉴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提出了重新界定和划分两大类基层团学组织职能、创新高校基层团学组织建设的新思路。
关键词
基层团学组织 理想信念教育 主体作用
一、相关研究综述及思考
(一)相关研究综述
高校基层团学组织是指由学校倡导或学生自发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团体。主要包括基层团支部、行政班、学生会(包括研究生会)、社区楼管会、学生社团、高校论坛(BBS)、校友群等形式。当前,众多高校工作者对如何在学分制下发挥基层团学组织在理想信念教育中主体作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探索。
1、班团组织功能弱化,影响力下降:当前基层团学组织建设中的根本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研究认为,当前传统的基层团学组织的组织结构基础是:行政班(同时也是教学班)以及在行政班的基础上建立的团支部。当前在基层团学组织的建设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是:班团组织的功能逐渐弱化,影响力逐渐下降。研究者们从青年价值观多元化、需求多元化、新形势下班团的功能定位难以符合变化的社会和高校环境的需要,其活动的内容和载体难以吸引青年学生以及学分制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影响等诸方面进行了探讨。忽略其他因素,仅以“学分制”为边界条件对该问题的成因进行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学分制的实质是以学分反映学生学习的量,以学分绩点反映学生学习的质,以选课制为核心,通过修满一定量的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实行有着适应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倡导学习主体“学习自由”和教育者开展个性教育的深远社会背景和动因。简言之,学分制的实行提倡了“教”与“学”的双向自由,给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授课方式带来了很大冲击。
第二,地缘的相近性是一个组织得以凝聚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要素。学分制的实行使得“同班不同学”,一个班级没有固定的上课教室,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没有相对集中的集体活动时间,造成同一组织内部的成员在时间和空间上缺乏集中互动的客观条件。
2、巩固还是打破原有班团建制: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在高校的基层团学组织建设的实践中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思路:
一是认为传统的班团组织形式层次清晰,信息传达和监督反馈的成本较低,易于管理,因此要继续加强和巩固原有的体制,形成班(团)——年级——系——学院——学校的学生组织构建框架,以党建为核心,以团学的各类活动为载体,开展以德育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认为学分制的实行导致学生群体流动性加大,传统学年制下类似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割据的“静态”的群体基础不复存在,行政管理对象与教学对象不再一致。今天许多专门性的学生组织(如社团)开展的活动从形式到内容,其吸引力都大大超过了班团开展的活动,班团、学生会等传统的团学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大大下降。
3、开展社区团建:基层团学组织建设的创新之路
尽管众多高校工作者和研究者对到底采用“维持并巩固班团模式开展团建”还是“打破原有班团模式、在流动群体中开展多元团建”这两种方案上争执不下,但开展社区团建的探索之路似乎成为大多数研究者的共识。目前,对学分制下进行社区建设的主流观点有两种:
一是主张在原有校――院――系三级团学组织体系外再在社区建立一个以宿舍楼、楼道、寝室等为单位建立起的社区各级团组织,由学校有关部门联合成立新的管理机构齐抓共管。二是主张撤销原有班团的构建模式,按年级建立4个学生管理区(学区),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运作。各学区设管委会、党总支、分团委、学生分会,寝室作为学生管理基本单位,设团支部。在实践中,更多地运用第一种方案。
(二)对前人研究的思考
第一,高校的基层团学组织以党建为核心,以团学的各类活动为载体开展德育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须坚持的指导性方针。团组织与党组织在结构上的“相似相容”确实降低了“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组织建设成本,较好地保证了团学组织贯彻党的意志。在高校党的组织结构不进行明显改革的前提条件下,如果完全撤销基层的班团支部,团员怎么归属,如何管理?又以什么样的组织载体保证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
第二,在计划经济时代,向党团组织积极靠拢是多数青年的要求,因此过去班团开展的各类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青年的需求,或者受到“积极参加班团组织的集体活动就是先进性的体现”观念的影响,在表象上各类活动确实开展得如火如荼。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入党已不是青年学生的唯一追求,目前以班团为基础的基层团学组织所开展的活动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越来越难以能够满足青年学生的需要。
第三,关于社区团建的思路,第一种方案中有三个问题难以解决:由“各有关部门”组成的新的管理机构难以有效运作,其原因是“各有关部门”涉及到社区建设方面的职权难以重新界定、划分和协调;学院团建和社区团建的运作模式各不相同,权能上各有交叉;团员有着双重的组织身份,参加活动会发生冲突,组织也难以全面考核管理。
综上所述,团学组织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必须有效解决团学组织的凝聚力和活力问题。我们认为:要保留班团的组织形式,但必须重新界定基层团学组织的功能定位并对其分类,打破原有班团模式,重建班团组织,在流动群体中开展多元化的团建创新。
二、对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群体及其衍生的团学组织的研究
(一)学分制条件下群体的分类及其衍生的团学组织
组织理论认为,群体是形成组织的基础。根据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生特点,本文将大学生群体分为五大类:
1、注册群体
主要指学籍注册在校的大学生。在教学编制上,注册群体归属于特定的院系,每个成员归属于固定的行政班;在政治身份上,每个学生划归到一个团支部;在空间上,以院系为单位,他们归属社区的各个特定区域。
以注册群体为基础,构成了三类学生组织:行政班、团支部和学生会(包括研究生会)。行政班以及在其基础上成立的团支部是学校注册群体最基本的细胞,是学生在学校在编注册的基本单位。学生会及班团组织组织结构完整,掌握基本的资源,有较大动员力,但是由于学分制造成“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使这三类学生组织活动机会减少,对学生的动员能力减弱,凝聚力和影响力下降,经常变为仅能动员学生干部和骨干的组织单位。
2、流动群体
学分制条件下的自由选课制度形成了以课程班为单位的流动群体。流动群体一般以学期为周期变动,是形成学风和开展学风建设的主要群体。流动群体聚集周期短,难以形成较强集体主义观念,原属班团的辅导员难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信息反馈和管理成本高。
流动群体构成的教学课程班,是高校中学生开展正式学习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目前课程学习班的情况是:组织较为松散,同学之间较为陌生,集体观念淡薄,动员力较差,在课堂教学方面还没有形成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管理模式。
3、渗透群体
渗透群体的成员有两大来源:一是来源于课程班的流动群体――不同学科的学生选修了同一门课程。二是来源于社区――不同学科学生住在同一寝室或相邻寝室。由于渗透群体依附于流动群体和社区形成,与流动群体相比,稳定性更差,管理成本更高。
在高校社区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渗透群体中的部分优秀分子和积极分子成立了以宿舍楼为单位的社区楼管会。楼管会在协助社区开展卫生、安全、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但其组成人员一般没有很大威信。虽然有一些学生干部甚至学生党员也参与到其中,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同时这类学生精英多把社区工作视为强加于自身的指派性任务,从而缺乏主动积极性,故整体参与度不高,动员力较弱。
4、趣缘群体
主要来自于因兴趣相投,学生自发组织和成立的各类社团。趣缘群体的组成受到其成员原有共同专业背景、爱好等影响,其活动受到空间距离的限制。高校中,趣缘群体数量众多,每个趣缘群体对于属于特定兴趣爱好领域的内部成员有很强的吸引力。
以各类趣缘群体为基础形成的学生社团一般包括由学校倡导和组织成立的社团(俗称官办性质社团)以及由学生自发成立的社团(俗称草根社团)两大类。目前社团发展直接与其指导老师及社团负责人的个人热情和能力相关。官办性质社团上层组织结构相对完整,在校级层面有较大影响力,但在基层影响力较弱;草根社团的许多活动有声有色,但往往受不到学校重视,其影响力集中在基层学生中。
5、虚拟群体
指以网络或手机为平台,通过虚拟媒介传递信息的学生群体。这类群体,主要借助QQ群、BBS、校友录、短信群等媒介进行聊天、交流、游戏等娱乐互动,其中多数群体是以网络为平台形成的网络虚拟组织。虚拟群体具有信息交流便捷,影响力大,成员流动快,稳定性差的特点,其发展势态迅猛,影响力几乎覆盖到所有群体。
当前,大多数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主页,但大多数管理性功能太强,服务性功能较弱。建立网站的技术成本和物质成本相对较低,不少有一定网络技术的学生自发建立未经学校认可且挂学校名称的BBS论坛和校友群等。这一组织的成员同属于一个学校,拥有共同的学习、生活需求,上网进行互动的频次比较高。网络组织的活动和言论由于不受时间、空间和物质的限制,学校监管成本极高。
以上五类群体形成的基层团学组织各有交叉,但基本覆盖了所有在校大学生(见表1)。
表1 高校学生群体与基层团学组织的归属关系
群体类型归属组织
注册型班级、团支部、学生会
流动型课程班
渗透型课程班、社区楼管会、寝室
趣缘型学生社团
虚拟型BBS论坛、校友群、QQ群
(二)学分制条件下基层团学组织的作用
高校的基层团学组织在组织学生活动、建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价值观和行为导向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具体将高校基层团学组织的作用定位为以下几方面:
• 思想教育: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的各类活动载体
• 选拔优秀:推优入党、奖学金评定、各类优秀学生的评比
• 日常事务:各类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通知及学生管理和服务
• 文化活动:各类文艺、体育活动
• 知识学习:对专业的、理论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情感交流:同学朋友间的话题交流
• 趣缘活动:因相同兴趣聚集在一起进行的互动式活动
• 社会实践:校外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挂职锻炼、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
对照高校基层团学组织的各类形态,它们所发挥的作用可归纳如表2。从中可见,现有的各类学生组织都涵盖了一个或多个教育管理或服务的功能,并以这些工作职能为载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表2 基层团学组织发挥的主要作用
思想
教育选拔
优秀知识
学习日常
事务文化
活动情感
交流趣缘
活动社会
实践
班级√√√√√
团支部√√√√√√
课程班√√√
学生会√√√√√
社团√√√√√√√
社区楼管会√√√√
网络组织√√√
三、思路与对策
本文提出的研究思路是:借鉴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重新界定基层团学组织所承担的功能,创新基层团学组织建设。以党建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团学的各类活动为载体,大力建设两大类学生组织。
根据组织所担负的功能不同,我们把基层团学组织分为两大类:基本职能型学生组织和活动功能型学生组织。基本职能型学生组织是指行政班、课程班和团支部;活动功能型学生组织指学生会(包括研究生会)、各类社团和网络虚拟组织。通过重新界定两大学生组织的职能,保留基本职能型学生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的职能,使其类似于“基层政府组织”,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直接的主导作用;把更多的活动型职能“授权”给具有健全的组织模式、较大的组织规模和相对的专业性,以及适合开展大型活动的各类活动功能型学生组织,使其类似于承担各类社会公共事务的“非政府组织”,以活动为载体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间接作用。在此基础上,高校团组织加强对每个活动功能型学生组织的专项资源的配备和专业性指导,有针对性地强化某几项功能建设,赋予其相应的管理和服务权能,建立一个高校党团组织统一领导下的在各个领域发挥特定作用的功能性组织群落。
(一)基本职能型学生组织的功能界定及作用发挥
行政班:保留教学行政类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如进行班风、学风建设,奖学金评定和学籍管理,以及各类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通知等日常性事务。在活动职能上,仅负责组织一些传统集体性活动,如在重要的传统节日组织一些主题型班级活动。其目的在于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和集体主义教育。
课程班: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可以通过在为期十周的教学课程班中,由所在班级党员教师、学生党员及积极份子共同组成的党员核心组,凝聚流动群体中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使其成为沟通教师与学生共建良好课堂学风的有效载体。
团支部:主要的功能是推优入党、评选各类优秀学生和组织开展各类政治和理论学习;其辅助性职能是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委进行班风、学风建设,开展各项日常事务工作。针对团员缺乏先进性意识以及组织成员的内在激励问题,可以建立“星级团员”的评定制度,在团支部内根据个人的先进性及其表现分层,体现不同层次的先进性。
对基本职能型学生组织的建设还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即通过重新划归职能,一是要处理好注册群体(班团)和流动群体(课程班)的双重管理问题,二是要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团支部的职能)和日常事务管理服务(属于行政班的职能)的关系。
(二)活动功能型学生组织的功能界定及作用发挥
学生会:一是通过直接做好精英分子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其成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的示范群体;二是要以各类活动为载体有效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为此,在原有职能基础上,强化如下职能:①桥梁和纽带的职能。具体表现为承担院系学生口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的调研工作,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和解释工作。②维权职能。具体表现为参与学校各级的教学管理和民主监督,反映学生的正当意见和要求。如派出学生代表参与制定有关学生利益的重大决策。③文体活动的职能。
社团:“官办社团”的目标定位是赋予或强化具有规模经济、资源丰富、具有专业优势的社团以管理和服务职能。为此,一是建设好拥有相关管理和服务职能的社团组织。二是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如在理论社团中建立党组织、让科协和创协承担科技创业比赛等。
社区楼管会:在社区的指导下和相关院系的协助下,由每个楼的学生干部和党员组成新型楼管会。社区楼管会协助社区做好卫生和安全方面的管理服务工作,并协助开展社区精神文明项目评比。在楼管会内可以成立学生党员中心团支部,加强组织的凝聚力建设。
网络组织:学校应主动占领网络主阵地,大力建设校园网,使之成为发布主流信息和获取信息反馈的技术平台。借鉴学生建设运作成功的网站运行模式,在校园网上开辟专区,吸引广大学生的兴趣;建立专项监控工作组;将各类网络组织纳入到学校网络管理的范围内,使其成为校园网的补充。
这里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将原本属于基础性组织的权能下放给各类功能性组织。二是花大力气指导各类功能型学生组织,使其更加成熟、完善。三是注意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避免某些组织依托行政和资源优势展开垄断性竞争。
本方案的可行性在于,一是延续了班团模式,不会造成太大的观念冲击,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革新失败的风险;二是在现有班团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不需要重新设立机构,不需重复培训人员,降低了组织变革和人员协调的成本。
第二篇:发挥学生在评价中主体作用的研究
发挥学生在评价中主体作用的研究
本斋小学
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那么如何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呢?
一、以日常教学为主阵地,开展质性评价
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时则常常流于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而质性评价的方法则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多关注。
1.日常行为评价:生生互动。
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评价要注重其能力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全面考查,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入评价之中。评价分为知识、能力、习惯三方面,每方面下设分项,列成一个表格,展现在班级版块里,这样每个学生都成了评价者。比如课上同学的表现和习惯对自己产生了影响,或者自己对自己有什么评价,可以亲自去写一写,写上自己的看法,写上自己的骄傲。现在,我班的同学在实践中已经能够准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评价的表现手段我没有强调单一标准,可以写等级,可以写评语,可以画小星„„这样做,让学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唤醒了他们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2.课堂教学评价:师生互动。
让学生评课也许你会认为不可思议,但是实践证明他们确实能行,学生对课的评价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上完每节课,给孩子几分钟时间,让他们对课谈谈感受,他们说的虽然深浅不一,也不是完全正确,但说出的却是孩子的心声。他们在评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评价教师的教,还可以评价自己的学,使他们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成为了评价的主体。
3.学生作业评价:自主开放。
在批改作业时,我们习惯用对号和错号来判断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评价结果往往带有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而且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我发现在判作业时多用评语能弥补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语文作业形式多样,批改时写一两句简单的评语,如“写得漂亮”“你很聪明,尽力学习一定会赶上别人”“你的书写有了很大进步,我很高兴”,和学生聊聊天,比简单的ABCD要有效得多,尤其在作文的批改中我摸索出一条新路,批改作文时写好恰当的评语,再留给学生一个写评
语的空间,学生在作业本发回来以后,对照评语重新阅读自己的作文,写出自己的评语。这样,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之中。
二、改革考试评价,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考试作为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需要和其他评价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全面评价和判断学生发展的状况。
1.试卷设计要利于考试评价。
试卷设计应以学生为本,具有亲和力,使学生能够与之平等交流,产生积极对话的愿望。试卷的内容和形式一定要注意趣味性,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对能力、综合性学习也应创造性地加以体现。我是这样实践的,改变题目形式,使用图标代替序号,如有题为“请把迷路的音节和字母送回各自的家”。题目的语言贴近儿童的心理,有利于学生的评价和发展。
2.改变考试形式,给学生一片自主的空间。
摒弃传统的单一闭卷形式,尝试多维评价方式。如评价心理素质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让学生自选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口述,师生一起评判;评价知觉水平和记忆能力,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按照录音机所报题目展开复述;评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自备工具实际操作,调查探索。
3.灵活处理考试结果,尊重学生。
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改进意见,而不应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不用百分制量化、表示评价结果,不排名次,而是用“你真棒”“学得不错”“加把劲”等短语表示评价结果。这样就把学生始终看作一个有多种需要的鲜活的个体,让他们成为试卷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承受者,把学生视为平等的主体放在自律和他律的评价环境当中,使之产生内在要求进步的愿望,提高其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其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内心世界更为强烈。”我们知道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的一员,而评价就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则真正地成为了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也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第三篇:发挥党支部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的情况报告
发挥党支部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的情况报告
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化落实工作座谈会精神,抓实抓好基层党员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教育。按照市委组织部关于认真做好“如何发挥党支部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课题研究要求,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化落实,就是要充分发挥党支部主体作用、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区现有基层党支部×个,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统筹安排部署,确保压力层层传导、工作落到实处。
(一)坚持“三个抓牢”。一是抓牢学习重点。结合全区实际,在巩固对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的学习领会外,重点对党1921年7月至1949年10月、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1978年12月至今三个历史阶段的解读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由表及里地强化对70年发展历程、传统作风的回顾感悟,增强作为×党员干部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抓牢典型选树。在组织向×等曾经工作和生活在×的优秀共产党员学习的同时,加强对身边榜样的挖掘选树,凸显出“一名党员一面旗”的示范效应。×党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第一党支部书记×、×第三党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党员×、×党支部党员×、×党支部党员×等一批优秀党支部书记、党员先进事迹通过各类宣传媒介在全区营造出良好氛围。三是抓牢学用结合。结合全区中心工作,将党员示范岗、在职党员进社区、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等党员作用发挥与区委打造最具创新活力、最具创业激情的首创之区等既定目标列为支部会议主要议题,广泛发动每名党员履职尽责、承诺践诺,在招商引资、基层党建、民生改善等工作中主动作为、走在前列,不断锤炼坚强党性。
(二)落实“三个保障”。一是落实组织保障。层层落实区、办事处、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对基层党支部的党建工作责任,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通过在各类基层单位中合理设置党支部,选好书记、配强班子,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让支部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切实发挥主体作用。二是落实阵地保障。按照×工作要求,对辖区党组织活动场所进行规范提升;建立特色活动阵地,把支部活动与各党(工)委党员先锋岗、菜单式服务、邻里情、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等党建特色品牌服务结合起来,切实做到党内组织生活有载体、有质量。三是落实经费保障。将基层党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做到年初有安排、年终有效果。同时,根据党建工作需要,适时以区拨党费的形式划拨专项经费予以辅助,确保支部党内组织生活有效开展,见到实效。
(三)强化“三个常态”。一是制度执行常态化。以每月第一个周二为“党支部主题党日”,明确“建党日必开”“年底必开”“有重大决策事项必开”“发展党员必开”的工作原则,有计划、有主题地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二是考核评价常态化。将党支部工作落实情况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考核内容,结合党(工)委统筹谋划、不定期督查、季度组工例会、半年党建考核通报排名,为年终党支部书记履职情况提供重要依据。三是联系指导常态化。建立区、党(工)委、社区领导干部分包联系点,以专家送学、媒体辅学、定期讲学的方式组织开展好基层党支部的“河洛微党课”和支部专题党课。
二、存在问题
党支部是连接党员和上级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虽然多数党支部能够加强自身建设,注重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但经过摸底了解,也有一些支部在教育管理党员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党支部书记老龄化现象突出。×区现有60岁以上党员近×人,占全体党员总数的近×%,且×大厂聚集,辖区多个基层党支部书记均由企业退休老党员担任,虽然老党员党性强、热情高,但在工作精力和业务能力方面均受到很大限制,党支部教育管理方面相对薄弱,尤其在进行政策宣讲、开展组织活动等方面力不从心。
2.党支部内容及组织设置不够合理。全区主要按照单位、居住地等因素设置党支部,便于对辖区党员进行管理。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增多,部分支部主要构成为退休党员和35岁以下青年党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党内组织活动等方面难以做到协调统一,缺少对特定群体的吸引力,影响了党组织凝聚力的提升。
3.基层党支部活动场所受限。虽然全区×个社区均按标准设置党组织活动场所,但随着城市居住人口增多、国企退休党员整体移交等因素,早已超出部分社区党员活动场所的承载能力,以致于部分党支部多在社区楼院、党员家里开展组织活动,在组织生活方式及内容上受到较大制约。
三、下步打算
面对强化党支部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区紧扣薄弱环节,统筹谋划协调,坚持把党支部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着力在内容、方式、载体上巩固提升,不断提高党支部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优化组织设置。
对全区基层党组织设置情况进行集中排查,结合此次省属国企退休党员整体移交,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有利于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该建党委的建党委,该建党总支的建党总支,合理设置党支部、划分党小组,着力解决“小马拉大车”问题。二是建设基本队伍。
针对×支部书记老龄化突出的问题,×将持续做好对青年党员的教育培养,壮大后备力量队伍。在社区,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三社联动、四位一体”工作计划紧密结合,综合利用社区的资源,充分运用社区各种生活和文化设施,抓好服务青年的项目,开展符合青年特点的活动,为青年成长成才服务;在“两新”组织、国有企业,坚持和完善街道“大党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制度,本着联建联管联用原则,打造开放式综合性党群活动服务中心,丰富拓展功能,创新活动内容,为“两新”组织、国有企业中的青年党员提供学习教育、政策咨询、文化娱乐等各类服务,吸引青年党员积极参与;在机关事业单位,按照机关党建要“走在前、做表率”的要求,要求青年党员积极参与到“亮身份、做先锋”活动中,规范佩戴党徽,亮明党员身份,增强青年党员主体意识,激发青年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三是搭建共享服务平台。
自去年11月份×个区级示范基地建成以来,先后有×批×余名党员到基地参加了组织生活。今年6月底,本着联建联管联用原则,通过整合机关、办事处、社区、国有企业、“两新”组织等各类资源,将对×个办事处基础型、红色型、公益型、科技型等不同类型的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进行验收挂牌,为基层党支部开展活动提供有力支撑,切实提高党员参加党内生活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活力。四是强化制度执行。
指导党支部建立健全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党内选举、党务公开、党员组织关系定期排查、党费收缴管理、及时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等制度,切实把党支部的基本制度、规矩立起来。建立经常性的督导指导机制,健全明察与暗访、随机抽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巡查机制,推动党支部抓在经常、严在日常,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支部、把从严教育管理党员落到支部、把群众工作落到支部。第四篇:如何发挥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主体作用
浅议如何发挥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主体作用
从严治党,端正党风,依靠深入持久开展反腐败斗争是党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好群众工作,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主体作用,这是我们纪检监督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很好研究的课题,也是关系着我们能否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胜利的关键性问题。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取得反腐败斗争胜利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犹如汪洋大海,一滴水只有溶入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我们党的任何事业都必须充分发挥和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从历史上看,坚持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根本原因。从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来看,反腐倡廉关系党心,民心,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主体作用,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是体现“三个代表”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实践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础。从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来看,反腐倡廉工作充满艰巨性、复杂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仅靠个别职能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全民齐抓共管的氛围,才能取得成效,取得成功。人民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起着三个重要作用:一是有“线索源”的作用。因为人民群众人数多,视觉广,分布在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岗位、不同领域,这些特性使群众更体现“线索源”的作用,即无论是违法违纪行为,还是权钱交易伎俩都逃不过群众亮的眼睛。各级党领导不易发现、纪检机关也难于掌握的情况,通过人民群众的“金睛”,通过人民群众的举报,才有信息和证据,人民群众的监督是最有效监督。二是有“力量源”的作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无比的,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江泽民总书记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党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要有效彻落实《廉政准则》,造就一大批勤政廉政干部,只有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爱护下,才能奏效。三是有“智慧源”的作用。群众是智慧源和载体,邓小平同志说:“党之所以有力量,就是因为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善于集中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发挥群众无穷的智慧和极大的创造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攻不破的“险阻”。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以及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我们的群众监督工作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不敢监督。对于群众来讲,主要是怕领导打击报复,尤其是在目前机构和人事改革制度期间,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民不与官斗”的消极思想。而对于一般干部来讲,自我保护和好人主义严重,怕影响上下级关系,怕影响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对于纪检监督人员特别是兼职义务监督员,怕领导给“小鞋”、砸“饭碗”,明哲保身,能躲则躲,不敢碰硬。
2、不愿监督。一是监督渠道不畅。群众举报制度办法及保护机制不健全,影响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二是社会氛围不浓。对监督举报者进行排挤,认为是“刁民”、是“不务正业,多管闲事”,是影响安定团结。三是监督意识不强。四是职能部门对群众举报情况不重视,办事效率底,对腐败现象存在隐而不报、报而不查、查而不办、办而不严的情况,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3、不会监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群众监督工作也逐步迈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因此,无论是对于群众来讲还是对纪检监督人员来讲,政治、法制、思想、文化、业务等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没有一定的综合素质,监督则难以到位,如对工程设计不懂很难把好施工质量关、对工程预结算不懂则很难把好工程经费关,对财务不懂则很难把好财经关。现在普遍存在监督人员热情高素质低不会监督的状况。
如何对群众监督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和改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主体作用,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探讨:
1、建立健全人民群众监督网络。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没有必要的监督组织作保证是不行的。在国家各级权力机关,人民通过直接选举代表组织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在各级机关设立群众监督部门,不仅可以扩大人民群众监督的渠道,而且可以收到民主熏陶和教育的实效;在部门行业可成立党风廉政监督协会,聘请党员监督员和特邀监察员,以及聘请外单位具有政策性、敢碰硬、不怕得罪人的义务监督员等,对本行业及其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与党风廉政建设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广泛听取群众呼声,为监察机关提供信息、意见和建议;在基层可通过设立监事会、工会监察小组,行使监督职责,了解情况,加强监督;此外,为使群众监督渠道畅通,还可设立诸如举报中心之类的统一举报受理机关,配置、装备必要的人员和设备,使之具有相应的法律地位,赋予相当的职权,有足够的条件查办举报线索。设置统一的举报受理机关能够克服目前由于群众举报多头受理而存在的职责不明或交叉重复现象,防止相互推诿扯皮的事情发生。这些群众监督组织的设置,可以形成纵深的监督网络,使人民的自发监督变为有序的监督,有效的发挥人民群众监督的整体效能。
2、拓宽人民群众监督渠道。监督渠道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首先,要完善举报机制,引导群众举报。逐步实行署名举报,尽快制定反腐败公众举报法规,引导社会各界对群众举报的重视,便于统一掌握实施,也便于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优势,还易于被公众熟知掌握。其次,实行政务公开,为群众实施监督提供便利。要从实现群众监督公开化目的出发,最大限度地推行政务公开办事制度,切实增强透明度。再次,要着重将案件查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自查自纠、纠风专项治理等工作进展情况定期不定期向群众通报,使于群众参与监督,要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民主评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变原来的群众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并保持监督渠道的畅通。
3、强化人民群众监督意识。要使群众保持高涨的监督积极性,没有着力解决好思想认识、监督手段等问题是不行的。一要强化监督意识。因为监督意识的强弱,直接事关监督的力度与成效。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一定要依靠人民群众,真诚和主动地接受监督,广开言路,听民言,察民意,知民情,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我们必须增强被监督者的监督意识,使之能够准确地进行角色定位,正确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乐意且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应强化监督者的监督意识,使其认识到依法实施监督,是党和人民利益的客观要求。只有强化这两方面的监督意识,才能形成“共振”增强监督效应。二要健立健全激劢机制。一方面要明确群众监督组织的职责、权力和义务,确立其应有的社会政治地位,增强其荣誉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设立“监督”专项奖劢基金,对那些勇于监督,善于监督并作出积极贡献的监督组织和个人,在授予荣誉称号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劢,以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促进群众的监督工作的开展。三要加强有关法规制度的建设。通过群众监督法规制度的制定,对人民群众监督的地位、权力,义务和监督程序、形式、责任、奖惩等作出法律规定,使群众监督步入法制化、正规化的轨道。
4、健全人民群众监督保护机制。保护人民群众监督权益,保护人民群众监督的人身安全,是做好群众监督工作的重要环节。因为人民最怕的是打击报复,当心自己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所以,要杜绝打击报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就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增强人民群众监督的法律意识。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全面实施的同时,要大力宣传人民群众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能够理气壮地行使自己监督的权利。二是要建立人民群众监督保障机制。在反腐败的今天,需要人民群众的监督,更需要建立人民群众监督保障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1)对群众来信来言访要建立保密规章制度,对泄密的人要依照法律程序严肃查处,保证举报人合法权益。(2)对举报的人和事要建立档案。从举报、调查、处理结果都要规范,使查处的案件有据可查,对违法违纪的人和事也能及得到查处。(3)要健全完善人民群众监督保障机制,必须尽快制定群众监督保障条例,从法律上使群众监督走上法制建设的轨道,才能真正确保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力得到行使,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
5、突出人民群众监督重点。一要把监督的首要任务放在维护政治纪律上。加强对党员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要严肃政治纪律,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干部政策和组织人事纪律的监督检查,坚决防止、纠正和查处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同时应通过党内民主生活会、座谈会等形式,有组织、有领导、有秩序地开展监督活动,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执行政治纪律的自觉性,走一条既不搞群众运动,又紧紧依靠群众的监督路子。二要把监督的着力点放在平时打招呼上。立足防范,教育监督并举,把群众监督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发现问题苗头,及时敲警钟,打招呼。三要把监督的侧重点放在正确用权上。我们的党是执政党,我们的干部手中都掌握了一定的权力。经验告诉我们: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因此,我们要在强化公仆意识的同时,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如何用权的监督。促进廉政建设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监督,使一切腐败分子无藏身之地,就像“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法律日益健全,监督制度日益完善的今天,相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监督,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
《浅议如何发挥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主体作用》来源于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公务员之家。欢迎阅读浅议如何发挥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主体作用。点击:查看免费会员和VIP会员专用区的划分
========
第五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实效性如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和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片面注重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使教师成为“讲师”,而学生却成了观众、听众,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长期来的角色错位必然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使学生缺乏创造的激情和灵感,这和我们努力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为适应新时期人才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改变观念。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情绪良好或善于调控,可以使全体学生心旷神怡,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而不良情绪却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导致教学中学生角色的附庸化。加里宁说过:“再也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能捉捕一切最细微的事物。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加速激活认识活动。所以,作为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下,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二、强化教学水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习。”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而不应是教师不厌其烦地“教”去代替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课堂上才具有发挥主体性的能力。
1、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后,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如在《春》一文时,可让学生收集含“春”字或描写“春”的成语、诗、词、歌曲、对联、俗语、让学生从“春花”、“春风”、“春草”、“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这样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如何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我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猜读、探究性读等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要以阅读实践活动为纽带,让学生把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此外,在阅读的类型和方式上,要注意把自主性阅读与合作探究性阅读、接受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与欣赏性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古人云:“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西方也有类似的论述“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师传授知识是永远也讲不完、授不尽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自学能力,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学生才能尽情欣赏语文世界中的珍品瑰宝。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内引外联,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吕叔湘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可见,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除了课内还有课外。从内容上来说,“课内”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起点,也是主阵地;“课外阅读” 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益拓展、延伸。从形式上来说,课内的指导是为了课外的不指导,我们就是要通过课堂阅读的习惯养成与方法引导,逐步建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从而达到能自主有效的进行课外个性化阅读的目标。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就马上生动活泼起来。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他们的校外生活是千姿百态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联系生活,为学生拓宽广阔的阅读时空。重视阅读实践活动,使阅读教学与生活相连,使阅读与课外活动互补。我们必须做好以下两点: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保证,而习惯又在养成。通过课内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我们就是要将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根植于学生身心,使学生的阅读行为成为个性化的自觉行为。比如,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坚持写好读书笔记,建立阅读成长卡等。二是,进行科学的方法指导。
《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阅读方法的指导十分重要,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归纳默读、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大胆激励学生主动想像,在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时,要勤思考,勤动脑。引导学生学会扬弃,善于创造性阅读等。因此,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要运用种种手段,激励学生主体想象,使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才不是一句空话。
四、重视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形成不了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为此,应首先从阅读的数量着手。一是扩大阅读面。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自己征订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初中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名著阅读不少于6—9部,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80篇。在学校开展“读书伴我行”和“背书竞赛”等活动。其次,明确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的要求。让学生积累课内和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及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等,并要求学生经常朗读和背诵。积累了这些感性的语言材料,储存于大脑,必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现象,还语文以鲜活的本来面目,一直是语文教师努力的目标。总之,要在初中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参与备课,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确立教学目标,做到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就要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给学生讲解自己与文本的对话为主;就要以学生提问质疑为主,而不是以教师问学生为主,是教师服务学生,而不是学生服务教师;就要以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为主,自主获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才能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状态,构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参考文献:
《主体性教育》(作者:张天宝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主编: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陶行教育名篇精选(教师版)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