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报告----关于红楼
读书报告
《红楼小讲》是我国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所著,是大家小书系列的一本。篇幅很小又为大家所著,选择此书作为自己接触红楼文学的初始作。
起初是年幼时看过电视剧版《红楼梦》,那是我关于《红》的最早印象,很显然当时我对此并不感兴趣;直到高中时课本上有了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我才开始重新了解红楼。自己读了选文,再加上老师的讲解,让我感到这部书确实有一种魅力。后来在家中发现一本《红楼》,读了几章感觉不好读,人物关系复杂,情节曲折,只好先放下了。
在图书馆看书时偶然发现《红楼小讲》,感觉篇幅小,又是大家所著决定看看,发现周先生所讲的问题特别有意思,深深吸引了我,让我又涌起了一股想读原著的冲动。作者先从宏观上给出其对《红楼》的理解,然后提及一些关于曹雪芹在著书过程中运用的写作技巧,同时书中也讲到一些具体的人物情节,并加以分析,读来不感乏味。先生也提及一些关于曹雪芹著作中运用的写作技巧,很适合刚开始了解红楼的人品读。
全书深入浅出,不枝不蔓,辞采焕然,娓娓有致,对《红楼梦》的人物、故事及前呼后应、手挥目送的笔法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精当的解说点评,尤其是对《红楼梦》的主旨、精神,再三致意,堪称引领普通读者了解、体悟《红楼梦》真谛的绝佳入门读物。
关于红楼,据先生考订曹和砚最后确定其名为《石头记》,后几经改动最后《红楼梦》为大部分人所知。红楼名字很多,也各有渊源,如《石头记》是自譬所记石头之事;《风月宝鉴》则戒妄动风月之情;《情僧录》指宝玉有情人做了和尚;《金玉缘》记金锁与宝玉相配的姻缘;《金陵十二钗》则明指书中十二女主角的故事。说道名字,先生讲到外国译本将其名译为《在一所红色屋子里做美梦》,这就与原著相差甚远了。
关于红楼的版本先生也有提及,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王府本、列藏本等。各本关于章回名亦有所出入,但大致还是相同的。我以前所见的《红楼》均为120回本,有的还印有“全本”,看了小讲才对《红》的版本问题有了初步认识。据周先生考订原著应有108回,可由于历史原因只整理了80回,然后人们开始传抄,后边的部分散逸了。后来高鹗、程伟元等人又续写了40回,并对原著进行了修改合为120回本。可见偏颇甚远。
周先生认为程高等人的续本是狗尾续貂,与原著几乎背道而驰,将原著的完整性打破。可是由于程高伪全本的是印刷本广泛传播,其速度远超过原残著为抄本,结果人们对伪本更为熟悉。要真正研究红楼,版本问题一定要注意。我们应找到最大程度上接近原著的书来研究,否则就枉费力气。作为一般读者,我们同样要注意版本,好的版本能让我们更能了解作者所要传递给我们感情思想,即使是个别句读的细微差别也足以改变对整句话的理解,所以一定要重视版本选择。
小讲中涉及红楼中许多关键的人物事件,比如有关贾宝玉的问题,我原以为他就是神瑛侍者,绛珠仙草要到人世用一生的眼泪偿还其救命之恩,可是原来贾宝玉不是神瑛侍者,贾与林的相遇本生就是意外,贾宝玉本非神瑛侍者下凡,只是一块通灵的石头,它袭取神瑛身形体验人世繁华„„感觉非常乱,像我自己读几遍估计也不会发现这些玄妙,顿感自己以前的愚昧,不能体会“甄”“贾”其实蕴含“真”“假”。书中还有多处运用谐音,如“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蕴含“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作者将其情感自然融入到作品中,让人佩服红学研究者的细心,同时更折服于曹高超的写作技巧。
周先生还指出作者全书中流泪而书的是是一种极其博大崇高的感情境界,是站在历史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的妇女而赋咏的一片至伟丽而沉痛的葬花之词!并非我们平常所理解的一男几女的爱情故事。给我们指出作者著书的根本目的之所在,也从侧面给
程高伪续部分以有力还击,将我们对红楼的理解重新拉回正确的轨道上。
许多知名人士有过对红楼写作手法技巧地批评,说红楼梦东一笔西一笔,没有整体性。其实是他们不能深刻体会雪琴所运用的伏笔暗线的手法,全书到处运用此法,暗线交错为一般人所不解,其实文章有极其严密的布局,综合各种手法,所以不能用单打一的方法研究红楼。我们读一部伟大的作品要怀有敬意,这样才能以严谨无私的心去对待研究对象,不可对作品妄下批判性文字,要用真诚的心去体会一部名著。对于那些怀着不单纯动机的擅自改动著作得人,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读者都会唾弃他们。我为雪芹之不朽之著不全存而深深惋惜,也痛恨那些以狗尾续貂者对全书的破坏。同时我为有一大批有才德的学者为红楼研究不懈奋斗而欣慰,让雪芹那博大的情怀重昭于天下。
周先生说鲁迅应该是第一个思索《红楼》成因及曹雪芹身世的大学者,早于20世纪20年代他就提出曹家似遭了一场大变故,反驳胡适说的曹家衰败是坐吃山空,自然之势。经过红学家及历史家的多年求证,到今天我们才认识到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曹家的突然衰败于一场政治斗争有关,他们是牺牲品,这突然之变让雪芹感慨无限,遂著《红楼》。从鲁迅先生预见之准确,可见大学者思想的穿透力。
同时有些问题也让我不解,研究红学的学者很多,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一点是《红楼梦》不管你怎么想,它毕竟只是一部小说,首先就应该把它当做一部小说来对待,而小说本身应该是虚构的而不是太真实的,如果只是在某个层面上做研究就是把他当做一部改动姓名的历史书,雪芹应该不想让别人误解自己的本意。也许这书本身却有些原形,但通篇不应该只是将自己的生活搬上去,所以肯定会创造些人物,以表现自己的感情。那么我们就要换一种视角来看待红楼而不是停留在人物及地点的考证上,书中所包含的深邃思想及当时的经济现象阶级关系等问题才是关键,也是红学研究真正意义所在。
当今一股股袭来的翻拍热潮已漫过《红楼》,也许有太多人抱以关注,怀有很高的期望。也引发了一股读书潮,原著祖与新旧两部电视剧相遇,也许更多的人是失望,感觉不是自己满意的《红楼》其实这也是它的魅力,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红楼,为中华有这么一部伟大的著作而骄傲。
读完红楼小讲,有了对《红楼》的基本认识,理解了作者的博大情怀,同时感谢周先生能将红如此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能感受到红楼文化的精深。
第二篇:读书心得——红楼梦中人
红楼梦中人
西安市气象局影视宣传科普中心王耀祥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清朝文学的“百科全书”。对于我,一个90后的都市男孩,每每谈起自己挚爱的书,大家都会觉得诧异。隐约记得买《红楼梦》这本书是在小学五年级,当时文化积累浅薄,面对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干瘪的家庭伦理描写,自己也摸不着头脑,索性扔到一边,这一扔就是六年。六年之后,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因为实在无聊,再次翻起曹老的这本书,我彻底痴迷了。
之后的时间,我还读完了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还有北京出版社集团出版的《名家正解红楼梦》等书籍,这一开始,便停不下来,我被曹老的文笔所吸引,就连电视剧我也不放过,从87版的欧阳奋强和陈晓旭到2010版的李少红导演的新作,从百家讲坛到北京卫视的《红楼梦中人选拔比赛》我从未缺席,而且都是反复品鉴。对这本书的热爱,不亚于“废寝忘食”“如痴如醉”。
书中红颜多薄命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子多以软弱无知或刁钻放荡的不光彩形像出现。《红楼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古代女性的夫唱妇随,曹老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与众各别、聪慧美丽的古代女子形像。运用了多种手法描写女性,清晰地看到了很多性格不同的人物形像。
泼辣刁钻的王熙凤,虽然掌管贾府经济,但她依旧心怀不轨,大放高利贷,害人害己。面对贾琏娶妾,她也心生醋意,最终尤二姐吞金而亡。最终贾府破败,她在回金陵老家的穿上投湖自尽。
敢爱敢恨林妹妹,黛玉本该在江南老家,只可惜母亲早逝,贾母心疼她无人照料便接到了自己身边,因为身在她家,黛玉处处小心,做事谨慎,为人低调。犹豫和宝玉一同成长,两人便从小青梅竹马,暗许芳心。可叹文中最大的悲剧就是,焚稿断痴情,黛玉因肺病离逝,宝玉也因他人设局而错娶薛宝钗。
圆滑处世宝姐姐,薛宝钗来到贾府,原本是进宫选秀,不料落选,作为王夫人的内侄女,她一心想将温婉大气的宝钗许给宝玉,便留在园子,开始了一系列的故事。而宝钗相较于黛玉的尖钻刻薄,似乎更受大家欢迎,虽然最终如愿以偿,但不幸福。
金陵十二钗,除了王熙凤、宝钗、黛玉,还有贾家四姑娘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曹老谐音“原因叹息”。他们也都命运坎坷,英年早逝,元春虽贵为皇妃,但这一路坎坷,始终和家中坚强后盾有莫大关系。迎春嫁给“中山狼”被折磨致死,探春虽有才华,远嫁海外,成了王府的第二个王妃,惜春一心向佛,遁入空门,再无牵挂。
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七
百二十一人,人各有传,字数长短不一。除了小姐主子,各位丫鬟也是命远多舛,红颜薄命。
爱情故事韵味长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老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
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除了宝黛的爱情主线,还有一些边缘人物的爱情故事也是可歌可泣。尤三姐,一位绝世美人,在贾府认识了柳湘莲。柳湘莲无疑是《红楼梦》中最有侠气的男人,或者说他最具有英雄的扮相,他能忍受孤独和漂泊,浪迹萍踪,留给人传奇般的想象。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鞭笞了恶霸,逃亡他乡;后来他又从某条道路上飞驰出来,旋风般地解救了从前的仇家。他当然爱美女,他说自己的理想就是要找到一个“绝色的女子”。现在,这个美人就站在了他伸手可触的地方,这就是尤三姐。尤三姐岂止绝色,而且风情万种。可惜,柳湘莲后来能够勘破红尘,却解读不了嵌在尤三姐情感深处的密码。二人的爱情悲剧,是在封建社会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的必然结果。荒淫无道的宁府中走出的尤三姐,使高洁自傲的纨绔子弟柳湘莲不得不怀疑她的纯洁与忠贞。所以即使二人是郎才女貌的一对璧人,柳湘莲也不得不因为声誉开始嫌恶原先在他心中无限美好的女子。一个有气节的女子不堪忍受退婚的侮辱便拔剑自刎,而柳湘莲也落发出家,二人的爱情
还没有萌芽便被封建礼教残忍扼杀,不得不说是一段悲剧。“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尽管众说纷纭,曹老只完成了作品的前八十回,但这足以让我们透过时间看到历史。这部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读一次就能感受到文化的厚重,而需要细细品味,仔细揣摩,不管是人物描写,还是环境刻画,或者是文中的诗词歌赋,抑或饕餮美食,无一不透漏着作者的心血,不彰显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读罢,深思,除了了解文化,感受历史,似乎还有更多启迪。从为人处事到工作学习,曹老笔下的鲜活人物个个是榜样典型,王熙凤的精明能干,能言会道,薛宝钗的为人处世,博学多才,林黛玉的低调谨慎,知识渊博,晴雯的不卑不亢,勤奋忠诚等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活到老,学到老,到现在网络盛行,电子书流行的时代,我依旧在枕边放着几本旧书,闲暇时间便会徜徉书海,我相信,习惯已养成,好书伴我行。
第三篇:红楼有感
红 楼 有 感
曾经年长的人说过,人生就是偶然的堆积,我们所追求的并不一定是我们可以真正得到的。所以我一直以苏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凭生“的态度面对生活。而每一次阅读《红楼梦》却让我内心无法平静,伴随着一阵阵的忣动。有时我常常在想这也许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不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更是一部社会史,一个历史的见证者。
在某个“几丝柔柳乍和烟”的傍晚,作者含着满腹辛酸提笔开始写《红楼梦》一书,书中第一回,曾有这样一首是诗:“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脂砚斋先生曾在侧批注:本书之旨。有传言这本书是雪芹先生自己家族的写照,这虽无法肯定,但这首诗却明白无疑是雪芹先生写给自己的,对仕途的无奈,对世事的多欼,壮志难酬,有才无处施。雪芹先生一片心情付诸一纸文章。
心字香烧,葬花吟叹。在第27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黛玉带着她淡淡的忧郁气息吟唱了一首《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哄笑香断有谁怜?柔丝软系飘春榭,......一朝春尽红颜老,花楼人亡两不知。”表面上,这首诗文采飞扬,伤春悲秋,满怀哀情。我个人认为这是雪芹先生借黛玉之口,讲述其以后的命运。例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楼人亡两不知。”等句子都暗示了黛玉以后的命运,“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这几句也正暗喻了宝黛的婚事告吹,黛玉香魂已散。此诗虽然哀婉凄长但其中也不免透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其中以最后这两句最能突出黛玉孤高自赏、多愁善感的性格。然,黛玉虽孤高,但待人却和善亦能尽责,以香菱学诗为例,不仅将自己珍爱之书借出,还不每一首诗予以批改。这正是真实的黛玉,虽孤高却也待人和善。她的孤高亦是可以理解为对封建礼数的反抗,她大胆恋爱,直至最后宝玉另娶他人,焚烧书稿都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雪芹先生也许正是要以黛玉来表达自己对封建礼教的不满。
雪芹先生以细节描绘人物、凸显个性,其中以宝、黛、钗三人为主,辅以王熙凤、晴雯、袭人、刘姥姥等人物进一步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色彩,泼墨挥洒勾勒出了一部浓墨重彩的《红楼梦》。这本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阅读和领略的地方。例如;宝、钗的关系,王熙凤的为人,荣、宁两府的兴衰,红楼诗词,以及衍生出的红楼食品和潜在表达的雪芹先生的为人。现在研究红楼梦被称之为“红学”,可见红楼一书的博大精深。更甚,相传在乾隆年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的时候曾遭乾隆爷封杀,可见其当时的政治影响。
最后,还是以“好了歌”来结尾好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第四篇:红楼有感
红楼有感
很久以前就发现,看书与看电视的结合,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式,能够加深记忆,更深刻的去体会。
新版红楼梦我看过一部分,总起来说不是很喜欢。前几集还可以,演出了那种虚幻的感觉。但是后来在演员的选择上,我很不喜欢,首先是王熙凤扮演者,我觉得她把这个角色演砸了,表现不出那种狠毒有心计之处。但87版中王熙凤的扮演者邓婕可以说是把这个角色演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特别是她的那双眼睛,在生气时,发威时,把那眼眉一挑真是演出了那种气势,气质。再看林黛玉,新版中的表现不出那种娇颦之感,尤其是那双眼睛,看着很是不舒服。而87版中的林妹妹单眼皮,柳叶眉,一双含情带泪眼,有时似水般纯明柔软之感,声音也带有豆蔻少女的那种清脆与尖锐,内中还融入了一种“病态”之感。但新版中的薛宝钗却给了我别样之感,尤其是那声音和脸孔让人产生了一种怜爱之感。87版的贾宝玉,演的确实挺好,带有女子般的白净,尤其是她哭的时候,那双含泪眼,仿佛是被大观园里那些姐妹们“熏染”了一样,还有他发呆的样子,带却不显得过于木讷,新版里的却给我呆的有点过的感觉。
87版的《红楼梦》无论在服饰,发型还是其他方面都让人易于接受本人特别喜欢那种清新自然的画面感。新版的服饰,唇腭檐都让我无法接受,虽说大气雍容华贵但色彩却显得阴暗,给人一种压抑感。再看它贯穿的音乐,更令人无法接受,它听起来有点悚。无意中在电视中得知87版的《红楼梦》的词曲作者王立平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创作,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当然我也觉得整首歌与剧情相得益彰,王扶林导演也盛赞过这首歌,歌与剧的结合甚是完美。
电视剧给人以直观的画面感,而书却给任意想象的空间。无论是书中还是剧
中,贾宝玉都给我很深的印象,黛玉的那种心境我可以体会,宝钗没有让我产生多大的触动。王熙凤虽然狠毒泼辣却情有可原,某些时候我却对他的遭遇感到同情,甚至是可怜。她协理宁国府足以显示出她的能力,偌大的一个家族不狠又怎能管理的好呢?像宁国府里贾珍的妻子尤氏,儿媳秦可卿对下人国与宽容放纵,得过且过,患得天下太平,表面上说是善实质上却缺乏一种能力。到头来还不是被一个仆人赖大给骂了。而这在王身上绝不会发生的,那些人也只敢在背后说说。就连赵姨娘也怕她三分,只能偷偷的是阴招。丈夫贾琏更是怕他,整天沾花惹草,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就连自己的女儿生几天花,他都奈不住寂寞,他的滥情也让王做出一些让人惧怕的举动,所谓的狠在一些人眼里也进一步的升级。
忘记是谁高度评价了《红楼梦》中女性地位的平等,不似水浒里的孙二娘,三国里的貂蝉,只是把她们当成可利用的工具。我非常同意,这一点有期限现在贾宝玉身上,就连得罪了身边的丫头他都得赔不是,尤其是袭人、晴雯、麝月。给我的感觉是几乎每把她们当丫鬟,虽然其中夹杂着复杂的却又无法男女之情,宝玉即使在别处吃东西的时候都能想着,当然他们对宝玉也是尽心尽力的。尤其是袭人,或许因为她比宝玉大,像一个大姐姐却又带有一种母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晴雯撕宝玉的扇子,宝玉非但没有闹,反而拍手叫好,也所谓“撕扇子卖千金一笑”他从来没有看不起女子,反而讨厌男子的“污浊”,当然我不是认为男子不好,而是在那种封建大家庭里,宝玉算得上是“异端”、“另类”。那种社会里只会是男尊女卑,主尊奴婢。而《红楼梦》虽描述的是家庭之事,但却与那时的传统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格局,突破了以往的那种框架。
宝黛的爱情又是另一大看点,宝玉始终保持者对林妹妹的忠贞不渝感情,两人算得上是红颜知己,他的“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在树林里对林妹妹说的那
番话,被父亲痛打之后还想着不让林妹妹知道,“否则又不知道该哭成什么样子了”,他对待女子虽不能说是一种大丈夫风范,却也不失此凭。
黛玉在贾家那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也给了她别样的生活环境,这一点我却与他有着同病相怜之感,如果无此经历感受的人是体会不到她的那种处处小心,想做又不敢做的心境。自身性格的弱点也给了她致命的一击,她的心胸不够豁达,是无庸质疑的,尤其是在父亲林如海去世以后,她要完全入住贾家,这一切更加明显。就连王夫人为宝钗做点啥都怕她多心。宝黛之间的感情要比宝钗之间的感情深得多,毕竟宝黛在一起同吃同寝多年。二者同到后山葬花,同看《西厢记》,同坐“参禅“,创造了独属两个人的秘密,这也为二人的感情添砖加瓦。黛玉在大观园里最忧郁的一个人但也是最浪漫的一个人,可能与我个人的喜好有关,异于那些整天忙于针线的女孩们,喜欢折柳赏花,别人送她一个花篮眼睛里所蕴含的那种感情无法言表。本人也特别喜欢弄一些花瓣特别是那种淡粉的,让它们随着小溪流过,用手捧起让花瓣顺流而下,那种感觉真的很好!
对于宝钗,87版里的我不是很喜欢,但她确实是一个识大体的女孩,典型的夫唱妇随的那种,许多方面与宝玉格格不入,因此便成不了知己。当然她嫁给宝玉也情非得已。却又无力改变,内心也知道宝黛之间的感情。虽然两个人距离很近但心相距甚远。钗黛之间的感情在二人的一次谈话之后,渐渐加深。黛玉也稍稍打开心结,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交心的姐姐,也终于明白了往日袭人,王夫人为何那么夸赞她。钗黛二人也有着别样的才华,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就该忙于闺中之事。宝钗“算”属于其中之一吧,在黛玉引用《西厢记》中的话之后,被她发现,而后说的那番话更加深这一点。
暂谈这些吧。。。。。。。。
第五篇:红楼读书笔记
《红楼》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1.“此开卷第一回也。”古今中外许多名家名书在文首的处理上,手法千奇百怪,各有千秋。而我仍觉雪芹先生在《红楼》首回的处理不得不令人称快。不是《三国演义》的磅礴气势,不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迫人心肺,也不是《等待戈多》的荒诞无稽,更不是《十日谈》的颠沛流离,而是小石头的自序,瞬间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消除了读者的陌生感。至于内容,他说的很清楚,是“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饮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结合整部小说,我们发现,那个痴傻疯癫,恣情胡闹却又超凡脱俗的贾宝玉,不正是映衬着几分曹雪芹当年的影子,一番红楼之梦,竟落得个“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难怪是“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能再“学而优则仕”的社会功利风气中有如此见地,着实不易。但社会终究是社会,再怎么清高也难免牵扯于世。试想这样一篇巨作怎能不涉时世,怎能不受牵连?特别是在乾隆年间那样一个文字狱盛行的时代,要让这样一本惊世之作走向社会是多么不容易啊!可喜的是,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子早已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而他为此所作的工作更是令人扼腕。开篇当即言明,“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骂时怨世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此处尚可理解,然十二回,十三回处删改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品着实令喜爱《红楼》之辈抚颈长叹,而最令人撼首之处乃曹雪芹之原著《红楼》仅存八十回,余者皆不知因何故流陷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