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的比较研究
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的比较研究
杨成50110202706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但是各区、县间的经济发展实力仍然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为了更准确定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实力,并制定应地适宜的经济发展战略,平衡并加快重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必要对重庆市各区(县)的经济实力进行评价。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重庆市39个区(县)的经济发展实力进行科学的分类、比较和研究。研究结果将重庆市39个区(县)划分为经济发展实力雄厚、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经济发展实力薄弱四类地区,并为提升各类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实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比较研究
一、引言
重庆市自直辖以来,凭借长江“黄金水道”之便,依托丰富的资源,大幅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项经济指标都比直辖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速度和水平在全国各大主要省市中都处于领先,但跟北京、上海、天津相比,重庆仍处于“直辖市初级阶段”,差距较为明显,并且其所辖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和发展水平也是有很大差异。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实力不仅反映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力,而且也决定了重庆市作为一个整体在区域经济中的相对地位。自2000年国家统计局进行全国百强县排名活动以来,对各地区经济发展实力的研究内容丰富、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因此,为了促进重庆市区(县)经济的持续、平衡、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提升重庆市整体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对全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进行科学的比较、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差距和不足,对于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适合全市各区(县)实际状况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区域经济发展实力概述
(一)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的概念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内涵的研究,由于兴起的比较晚,理论界至今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是一个决定经济发展状况的时间概念和地区概念。冒小栋和李燕辉认为,经济发展和实力是指一个地区在某一时期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发展全貌,综合反映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志刚则认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实力,不仅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还应考察各区域经济对上一级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高辉灵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范围中,影响并决定经济发展全局的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定义为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所有硬件和软件的总和。
(二)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的内容
由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的概念可以看出,分析、比较区域经济发展实力不仅要分析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还要考虑到经济发展活力的强弱和经济发展潜力的大小。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的首要因素,主要从经济发展规模和总量的大小、人均占有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和行业结构的合理程度等四个方面来衡量和测度,反映的是一个时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活力侧重从发展速度、经济要素流动、科技进步、产出效率等动态的角度来反映分析、考察区域经济系统;经济发展潜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后续力量,决定该地区经济发展是否存在新的活力,包括经济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
三、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充分认识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的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科学性、完备性、系统性等评价事物的最基本的原则,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活力、经济发展潜力三个方面来构建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指标体系。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活力、经济发展潜力为三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还有若干个具体二级指标来反映,间表1。
表1 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总产值(X1)经济发展活力 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经济发展潜力 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
(X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8)地方财政收入(X2)(X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3)工业总产值(X4)
外贸进出口总额(X5)
注:上述各项指标数据均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年鉴》
所有数据均来自官方机构公布的数据,从而保证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另外,文中选用2007、2008、2009年3个年度数据的平均值来反映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的各项指标,从而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并减少误差。数据的处理采用了SPSS14.0统计软件。
四、聚类分析
利用SPSS层次聚类中样本聚类对重庆市40个区县进行分类。其中个体距离采用平方欧式距离,类间距离采用平均组间距离。最终生成的聚类分析树形图,如图所示:
* * * * * * H I E R A R C H I C A LC L U S T E RA N A L Y S I S * * * * * *
Dendrogram using Average Linkage(Between Groups)
Rescaled Distance Cluster Combine
C A S E0510152025
LabelNum+---------+---------+---------+---------+---------+
武隆县36
彭水县40
石柱县37
秀山县38
潼南县19
奉节县32
丰都县27
云阳县31
黔江区35
梁平县25
忠县29
垫江县28
城口县26
巫溪县34
万盛区10
巫山县33
双桥区11
酉阳县39
綦江县18
铜梁县20
荣昌县22
璧山县23
大足县21
南川区17
开县30
大渡口2
巴南区9
合川区15
永川区16
江津区14
万州区24
北碚区7
长寿区13
涪陵区12
江北区3
沙坪坝4
九龙坡5
渝北区8
南岸区6
渝中区1
图2 聚类图
根据聚类图,并结合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可把重庆市40个区县的经济发展实力分为4类;第一类是经济发展实力雄厚的地区,就是渝中区;第二类是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的地区。包括南岸区、渝北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江北区共5个区。这些地区投资环境优势明显:且大部分地区地处沿江,对外开放程度高,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结构合理,工业化程度较高,服务业发达,经济发展有活力、有潜力。
第三类是经济发展实力中等的地区。包括涪陵区、长寿区、北碚区、万州区、江津区、永川区、合川区、巴南区、大渡口区共9个区。其中部分地区侧重于工业发展,已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支柱产业,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各自发挥了当地的资源、区位优势。但与第一、二类地区相比,工业发展较为逊色;在农业发展上,该类地区特色农业产品多,产业发展比较成熟,发展潜力较大。
第四类是经济发展实力薄弱的地区。包括武隆县、彭水县、石柱县、秀山县、潼南县、奉节县、丰都县、云阳县、黔江区、梁平县、忠县、垫江县、城口县、巫溪县、万盛区、巫山县、双桥区、酉阳县、綦江县、铜梁县、荣昌县、璧山县、大足县、南川区、开县共25个区县。这些区县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工业发展滞后,经济基础差,投资环境不好,导致当地官工业发展举步维艰,而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又落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主要发展特色农产品,但农业发展与第三类地区又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链较短,经济效益不高。因此,挖掘该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寻找解决突破口,提高该类地区经济发展实力。是加快重庆市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迫切要求。
总的来说,重庆市40个区县的经济发展实力差异显著。第一类经济发展实力雄厚的地区、第二类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的地区、及第三类经济发展实力中等的8个区都属于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而渝东北翼中只有一个区属于经济发展实力中等的地区,渝东南翼中所有的区县都属于经济发展实力薄弱的地区,由此可说明一小时经济圈是重庆市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五、提升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的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差距明显,并且可以分为经济发展实力不同的四类地区。由此,为了更好的因地制宜的提升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可分类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类、第二类经济发展实力雄厚和较强的地区,必须立足于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条件,进一步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率先实现经济结构转变和优化升级。在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将当地一些资源环境承载力无法满足的产业合理的转移到其他地区去,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同时这类地区必须走循环经济的道路,以发展附加值高的加工业和服务业为主,注重发展生态型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
路。
第三类经济发展实力处于中等的地区,必须加大加大力度发展特色农业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加工制造业、旅游业和服务业。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同时,根据当地的资源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该类地区的支持力度,扩大工业生产总体规模,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第四类经济发展实力薄弱的地区,要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产业,增大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同时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并延长农业产业结构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此外,政府还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改善该类地区的投资环境,采取优惠政策留住并吸引优秀人才,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推动工业发展。最后,还要发挥该类地区资源、生态、劳动力成本低的后发优势,借鉴发达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提升该类地区经济发展实力。
第二篇:研究实力方面
研究实力方面,进一步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分析的能力、改善研究方法,更加重视实际调查、国际视野和历史视角,鼓励研究人员创新。同时,提高研究人员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能力,为研究人员创造更多去发达国家进修和参与合适的国际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更多国际化研究人才,以提高我国官方智库的国际影响力。
英国智库的管理方法
——研究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方法
英国智库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课题研究和平时追踪、应急研究两类。
课题研究通常遵循 “选题—筹资—研究—评审—发布”或“委托课题—研究—评审—发布”的模式。前者一般为研究所自己独立选题,后者为委托课题的运作模式。在我们访问的智库中,大多数是独立型智库,更强调前者。这是因为在英国,独立型智库为了追求其观点的中立和独立性,会要求其研究资助者不能干涉其研究成果中的观点,他们通常会在每年某月定下下一年的研究课题计划,然后寻求资金支持,再开展研究。一些独立型智库甚至明确规定每个资助者的最高资助金额,以防止课题研究成果明显偏向于课题资助者。例如,亚当斯密研究所就规定每个企业捐赠者每年捐赠额度不得超过5万英镑。但一些实为党派型的独立智库,则对捐赠者结构和额度范围对外保密,例如政策研究中心(CPS),这也就难保证其观点的中立性了。
在课题选题阶段,较大的智库通常会成立选题小组,成员为智库内每个研究部的领导或权威,对资深研究员们提议的课题题目和计划进行评审,最后根据计划研究课题数量做出决定,例如海外发展研究所。而一些小的智库则直接由智库的一把手决定选题,如政策研究中心和改革研究所。而一些有党派或政府背景的智库在选题时还会听取议员、政府官员的意见,以便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在课题研究阶段,一些大的研究所有时也会邀请外部专家参加,对国际问题方面的研究,他们会通过与国际组织合作研究,以提升资源共享性并传播自己的理念。例如,海外发展研究所一半的课题是与国际组织(世行、IMF、欧洲投资银行等)合作的,在课题研究阶段双方研究人员就已进行了足够交流,并且相互逐渐熟悉,在以后的会议或课题研究中还会保持交流,这些都非常有利于该研究所的理念传播和这些国际课题成果的应用性。
在课题评审阶段,一些小的智库直接由智库内部相关领域资深专家审查,而一些较大的智库,则很注重研究质量,执行严格的评审机制。例如海外发展研究所通常邀请所外的同行专家担任课题评委,其意见以匿名形式反馈给研究所。评审标准主要包括:研究成果是否具有科学依据,论证是否充分;研究报告的陈述是否有效;结论是否客观公正等。
在课题成果的发布阶段,英国智库常会邀请大众传媒(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开个小型发布会,对其成果进行报道。当一些研究课题组中缺乏知名的研究人员时,有的研究所还会邀请该领域的知名专家点评、推介,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由于体制原因,英国的智库,尤其是独立型智库,非常注重利用媒体宣传自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其对政府官员、议员以及公众的影响力,并更好地发挥沟通作用。
除了课题研究之外,英国智库重视平时追踪和临时委托课题的研究。针对一些热点,他们会组织小组研究。例如,TimEvans(科普顿中心的总监)提到,针对比特币和互联网金融,他会组织研究金融的小组来研究,为了避免各研究人员观点倾向上冲突的情况,他会在分工时注意,例如,将他们分配成分别研究英国、美国、中国等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这样的热点问题研究既能帮助研究所对热点问题做出快速反应,并保持在媒体和外界的声音和声望,又能为研究所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打下基础。又如,改革研究所也会就一些突发和重大事件进行分析、点评并给出对策。此外,英国智库也会有一些临时的委托课题研究,例如改革研究所有时会受一些官员委托就某一问题开展研究。
作为研究工作的重要辅助,英国智库也经常组织各种主题的会议,邀请政客、某一主题的利益相关方(行业协会、企业家、工会、普通百姓等)、同行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以借此了解各方观点、形成自身的观点并尽量使自己将提出的方案能为各方接受,或是借此帮助政府去做些沟通和了解实情的工作。除了正式会议,智库的资深研究人员还会私下与官员、议员交换意见。智库内的研究人员也会频发地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思想碰撞来点燃思想火花、激发创新,而且可以充分融合大家的观点。平时,智库和其工作人员还必须与相关行业的业内人士保持联系(如从事医疗保险研究的智库和研究人员平时需要与医院、医生、药品企业等保持联系),以了解行业内变化、问题等信息。有时,他们还会做些抽样或问卷或实地调查,以了解实情及利益相关方的感受和诉求,例如,从事选举问题研究的智库会对选民做些调查。这些工作对他们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
英国智库注重宣传,不仅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发布一些研究报告和简报等出版物、建设并不断更新智库网站来宣传其成果,而且还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英国智库鼓励自己的研究人员接受记者采访,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文章、写专栏,就一些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些研究所,例如亚当斯密研究所,甚至对新人进行与媒体沟通方面的培训,而且在某位同事接受采访或发表文章后,其他同事还会事后与其讨论,帮助其更好地应对媒体。英国智库认为研究人员声望和影响力的建立和提高会帮助智库本身提高声望和影响力,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实力和长久生存下来并兴旺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英国智库主要通过人才招聘、薪资确定、科研评价、人才培养、人才晋升与流动等方面来筛选人才、吸引人才、留住和培养人才。
在人才招聘方面,英国的一些智库强调人才的教育背景,如海外发展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一般都出自名校。但是,也有一些智库在招聘时会更综合考虑人才的发展潜力(如是否聪明、有悟性、对一些事有独到见解)和他之前的教育和工作背景、生活经历。例如,亚当斯密研究所和Tim Evans创办的科普顿中心认为来自相似教育背景(如同所名校)的人往往想法会雷同、难有差异较大的想法,因此他们常不拘一格录人才,只要他们认为某人很聪明、见解独到,他们愿意录用他,并且培养、帮助他成长,如允许他在该智库内工作一段时间后到好的学校去深造。而改革研究所的负责人则讲到他们的研究人员有以前做律师的,有做过记者的,甚至还有离职官员。他们认为不同的经历和阅历对做好研究工作是很有用的。
薪资方面,英国智库一般根据研究人员的级别、参与研究工作量等指标综合确定其年薪。但除了薪资外,研究人员在智库内一般无其他收入。通常,资深研究人员收入高于普通研究人员,即使是后者一般也高于当地平均收入水平。例如,改革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年薪约6万英镑,远高于伦敦市的人均收入水平(3万英镑)。他们认为研究是知识密集型工作,而知识的载体是人,因此,研究人员的收入要达到足够留住他们并激励他们更努力地工作、创新的水平。
在科研评价方面,一些智库采用数量化的科研考核办法,例如,写了多少研究报告、发表了多少文章等等;而一些智库,如亚当斯密和科普顿,则认为智力是很难评价的、更难数量化,它们更依赖研究带头人们对研究人员的评价。那些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会被逐渐淘汰掉,或是被辞,或是因压力大主动请辞。而考核结果持续较好的,则会到适当时候考虑其晋升(如由普通研究员升为资深研究员,或是让其担任课题组织者等)。
在人才培养方面,英国智库非常注重资深研究人员对年轻人员的帮带机制。这不仅体现在平时领导、讨论和指点方面,还可以从入职培训中窥见一斑。例如,TimEvans讲到在亚当斯密研究所或是科普顿研究中心,他们会对新入职的研究人员进行为期一周多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研究所的理念、研究方式、与传媒沟通等方面,然后,他会挑个多位记者一起采访自己的场合带他指点的年轻人去,让他亲身体会下,并认识这些以后他需要打交道的媒体,剩下的就得靠年轻人自己去学习了,当然,他们很愿意给年轻人机会、帮助他们成长,即便有时他们要冒一定风险。
在人员的流动性方面,英国智库鼓励人才流动,而且愿意保持合理水平的人员流动率。由于智库的研究人员与政府、企业、大学、媒体甚至国际组织有着频繁的交流,他们的流动渠道很广,流出的研究人员有去政府工作的,有去国际组织的,有去大学的,有去媒体的,也有去企业的。例如,海外发展研究所(ODI)的研究人员平均在ODI工作的时间约5年,人才流动率达约20%,很多研究人员离开ODI后去了国际组织和政府工作。改革研究所负责人也提到,他们愿意人才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因为他们离开后往往能去更好的岗位,例如之前他们联系的一些议员在转为政府官员后有时会从他们那里带走自己中意的智囊,这对研究所显然也是件好事。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智库的一般研究人员可以只是某领域的专家,但其研究带头人一般都既是专才又是通才。例如,给我们授课的Tim Evans专长的是医疗保险,但对货币金融、管制经济学、经济学思想领域都非常熟悉。这大概既是研究带头人常要代表智库对外发言所需,也更有利于其研究的组织和智库发展的需要。
——国际交流
英国智库不仅重视国际交流和研究人员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而且通过将国际问题研究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相结合,构筑了英国参与领导世界的软实力,并一定程度上较好地维持了英国的国际领导力。
例如,海外发展研究所在研究国际金融问题时通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作、交流使自己的观点能被部分吸纳入其政策制定中。海外发展研究所还承担了一些对外技术援助项目。例如,其海外研究员项目招收合格的年轻经济学家,派到一些愿意接受其技术援助的低收入国家(主要在非洲)的重要财经管理岗位,实际上是担任其政府内的经济学家,为其财经政策出谋划策。海外发展研究所每年提供两万英镑的资助。这些低收入国家因缺乏此类技术人才,往往会对其加以重用。这不仅对海外发展研究所的理念输出有利,对参加该项目的年轻人也会构成重要的工作经历。这个项目的资金来源实际上主要是英国国际发展署,他们担心由政府直接组织提供这种技术援助反而受援国会不愿意接受,所以通过独立智库海外发展研究所来运作。而非官方背景的独立智库,如亚当斯密研究所,即便在研究互联网金融问题时也会关注世界范围的发展情况,并思考其未来的可能影响及应对和管理措施。可见,英国虽然从经济规模和历史来看已是日落帝国,但其通过已建立起的国际秩序、与美国的联盟和在欧盟的影响力,以及其技术优势(包括其对世界的了解、国际视野、研究能力和先行程度等)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其国际影响力和领导力,而其智库无疑扮演着重要的技术中坚作用。
英国智库的研究人员不仅具备英语语言优势,而且研究水平也足够与国际组织研究人员在同一层次上交流,这种微观实力是英国智库整体软实力的基础。
——智库经费筹集与管理
英国智库研究的资金来源有政府资助、欧盟资助、企业、个人和慈善机构捐赠、研究委托等。有的还有版权收入和会费资金。由于强调独立性并要向资助者表明资金使用恰当、有效,有的智库会对捐赠者设置最高捐赠额,或向捐赠者公示其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状况。有的独立型智库还向公众公示以证明其观点未受到捐赠者直接影响。如上文所述,英国的独立型智库一般要求资助者不能干预其研究观点,资助者资助只是因为他们认可该智库的理念。
英国智库的研究方法
英国智库在研究方法上,有的注重将理论与实证或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有的不重视定量和实证分析而更重视定性分析,但大多都重视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历史分析方法等。
在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他们在掌握各个经济学派的思想基础上,依据自身的信念,针对某个问题会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学派观点来分析。例如,Tim Evans认为对此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都没给出满意的答案和应对之策,而奥地利学派给出的解释和对策更合理、更有希望将英国带出危机。
他们注意活学活用,注重创新,对不同的观点以包容的心态和辩论面对。他们在研究时既着眼当前实际,又敢于大胆设想未来,富有远见。例如,Tim Evans用拉弗曲线来分析英国人对税收的可承受程度,并进一步延伸到对财政可持续性和社保水平的分析中。他还用反向曲棍球曲线来分析铁路私有化的收益与效用。而对国际货币体系,他回顾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牙买加体系的建立、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而针对美国滥发货币必将引起全球通胀、其他国家对美债权贬值、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可持续的问题,他更希望未来建立以人民币和黄金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黄金重新货币化,而且更看好这种可能,并建议中国将更多的美元外汇储备购买黄金,为此体系做准备。
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可以考虑发展多元化的智库体系,让官方智库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我国与英国政治体制不同,英国的智库体系并不宜简单照抄到我国,而需要批判地吸收其优点。我国已有一些民间智库,但公信力受到质疑,影响力也有限。究其原因,与其观点独立性较差、研究不够深入有很大关系。未来,可以发展多元化的智库体系,但应引导民间智库向独立型智库发展,而以官方智库来主导思想方向。
——加强官方智库建设,提高我国软实力
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和国家经济规模扩大,政府治理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会越来越需要官方智库和智囊参与。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和中华复兴,让我国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更需要坚实地构筑实现这一梦想所需的软实力。智库,尤其是官方智库是其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因此,需要加强官方智库建设,从人力资源、研究实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等多方面提升官方智库水平。在人力资源方面,不仅要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包括薪资和科研评价方面)建设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还需要吸引多背景的人才,以丰富智库的思想、提高其活力。我国目前官方智库的研究人员普遍工资低于所在地平均水平,收入多低于相同学历非政府单位人员收入水平,这不利于鼓励研究人员安心做研究。在科研评价方面,需将质与量相结合来进行评价,并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研究实力方面,进一步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分析的能力、改善研究方法,更加重视实际调查、国际视野和历史视角,鼓励研究人员创新。同时,提高研究人员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能力,为研究人员创造更多去发达国家进修和参与合适的国际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更多国际化研究人才,以提高我国官方智库的国际影响力。
——更好地发挥智库在政府和公众间的沟通作用
例如,官方智库在课题研究中,除了重点安排上级和政府委托的课题外,还可以自选一些民众、业界关心的题目来做。在政府出台一些重大规划和政策后,可以辅助解读,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执行。还可以允许民间智库客观独立地开展一些问题研究,向政府、人大、政协、行业协会建言。
第三篇: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李耀明
【摘要】: 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相结合,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文化软实力还处于发展中阶段,需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论文力求在宏观上把握“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规律,并尽力能为中国文化战略理论提出新的见解和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本文从“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两个基本概念入手,分析其涵义、体现与特征,为全文打下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功能和意义以及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针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不足的事实,提出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论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涵义、体现与特征。这部分是全文的理论基础,按“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运用与发展的逻辑顺序分析文化软实力的涵义、主要体现与特征,即主要阐释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和功能。在第一部分掌握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理论之后,从第二部分开始着重研究中国文化软实力。这部分主要分析国际竞争力的形势,强调中国文化软实力对中国的重要意义,从而引起我们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给予重视。第三部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与分析。这部分属于论文三要素“分析问题”的部分,一是肯定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有成绩:二是分析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不足的表现及其原因,为论文最后一部分“解决问题”提供针对性依据。第四部分: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思考。这是全文的落脚点和归宿,重点为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出一些见解,一是增强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认识;二是确立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原则;三是拓宽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四是落实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综合国力 文化软实力 文化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120
【目录】:
摘要4-5 Abstract5-7 文献综述7-15 引言15-17
一、文化软实力的涵义、体现及特征17-27(一)文化软实力的涵义及主要体现17-21(二)文化软实力的主要特征21-27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和功能27-31(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27-28(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功能28-31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分析31-35(一)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31-32(二)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不足的主要表现及原因32-35
四、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思考35-51(一)充分认识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35-36(二)明确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原则36-39(三)拓宽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和渠道39-44(四)落实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44-51 结束语51-53 参考文献53-55 致谢55-57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57
第四篇:重庆市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重庆市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009年,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积极应对金融危机,认真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政策,在抓项目争投资、抓产业调结构、抓开放促合作、抓民生促和谐四个方面狠下功夫,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全市实现GDP6530.01亿元,同比增长14.9%;人均GDP达到22920 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17.92亿元,同比增长3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79.01亿元,同比增长15.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81.83亿元,同比增长18.1%;农村人均纯收入4621元,同比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49元,同比增长9.6%。
一、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县域经济总体企稳回升,个别区县形势不容乐观。全年31个区县共实现GDP3652.26亿元、同比增长17.0%,有20个区县经济增速高于全市14.9%的经济增速,总体上呈现出逐季回暖态势。其中:万州区、酉阳县在狠抓园区建设、大力招商引资等举措的促进下,全年经济增速分别增长25.7%、20.8%,分列全市第一、第二位。此外,长寿区、綦江县、梁平县、垫江县、云阳县、巫溪县经济增长也高于2008年增速。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锰等矿产资源加工业萎缩,城口县经济增速仅6.8%;受上汽依维柯红岩公司搬迁等因素影响,双桥区经济增速仅6.6%;彭水县由于投资增速大幅回落(电站投资主要在往年)导致经济增速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仍达12.3%)。
2.投资强力拉动经济增长,内需拉动发展作用显现。实施扩内需政策以来,31个区县争取中央新增投资58.5亿元(不包括市级部门和有关单位在区县实施的项目),项目实施较好带动了社会投资的快速增长。全年31个区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67.83亿元,同比增长38.3%;其中丰都县、酉阳县、巫溪县、潼南县、长寿区、万盛区投资增长超过50.0%,为后期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双桥区、璧山县、彭水县投资增速低于10.0%,可能对后续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全年31个区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幅19.5%,有8个区县增幅超过20.0%,保持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拉动。
3.农业和旅游保持平稳,工业支撑作用有所增强。粮食、油菜等传统农业基本稳定,铜梁、潼南、璧山、武隆等核心蔬菜基地建设加快,忠县柑橘、石柱辣椒、涪陵榨菜、江津花椒、丰都肉牛等一批区县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库区旅游开发继续推进,中山古镇、涞滩古镇等10个名镇旅游专题年活动项目启动建设。县域工业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工业增加值实现1423.79亿元,同比增长23.2%,大大高于同期一、三产业的增速,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0.0%。其中,万州、江津、永川、大足、荣昌、忠县、酉阳等一批区县工业增长强劲,有效拉动了县域经济增长。
4.经济效益整体趋好,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随着工业经济增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呈现恢复性上升,带动县域财政收入整体好转。全年31个区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18.34亿元,同比增长35.9%;区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1.16亿元,同比增长36.7%,增幅均明显高于预期,且实现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区县级财政收入。其中,酉阳县区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区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81.2%、103.1%,增幅均列全市首位;双桥区区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区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7.0%、-5.9%,万盛区、璧山县、巫山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远远高于区县级财政收入,其非税收入下跌趋势值得关注。通过扶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县域农村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
5.招商引资好于预期,部分区县引资总量仍然偏小。全年31个区县招商引资情况好于预期,共引进内资762.83亿元,同比增长95.0%,比全市增幅高20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4.83亿美元,同比增长54.0%。从内资增速看,黔江区、酉阳县、垫江县分别以616.8%、595.7%、425.8%的增速名列前三。
6.圈翼发展协调性增强,区域中心增长极作用凸显。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但渝东北、渝东南地区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年“一圈”、两翼GDP增速分别达14.2%、17.7%,继续保持2008年以来“两翼”明显快于“一圈”的良好态势。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向好,GDP增速全部在16.0%以上,其中万州区增速名列全市首位。中心城市区域功能和经济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江津至合江高速公路即将开通,渝利铁路、南涪铁路等加快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交通网络更加完善。万州高笋塘商圈和永川人民广场新引进沃尔玛等大型超市,永川农副产品和家电批发市场产品配送远抵四川资阳和黔东北腹地,万州第二届名车名校名房展销会、渝西家具博览会、发展武陵论坛等区域性展会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区域公共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永川职教城、渝东南职业教育基地以及万州、合川的职业教育辐射能力增强,三峡中心医院近2/3门诊来自周边地区,黔江中心医院外科大楼即将完工投用。
7.城镇建设规建管并重,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围绕“森林、宜居、畅通、健康和平安”五大主题,结合实际实施了“万州五大工程”、“五大黔江”、“四个合川”、“五大梁平”、“五个奉节”等专项,深入推进以区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建设。更加注重城镇和城乡建设规划,黔江区完成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铜梁县实施了县城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编制、重要干道城市风貌设计和城市色彩规划编制工作,石柱县编制完善了12个小城镇总体规划,璧山县《县域空间发展规划》基本完成并与市地产集团签约联合开发重庆绿岛新区核心区。重大城建项目推动城市建设提档提速,永川区依托神女湖、兴龙湖、凤凰湖加快打造“精美城市”,合川新城区文化艺术中心、规划展览中心竣工投用,潼南县旧城改造工程和滨江路二期工程全面启动,荣昌县人民路商业步行街及北部新区奥林匹克广场建成投用,酉阳县城东大道、西山大道、入城迎宾大道等城市干道全面完工。小城镇建设管理有序推进,2009年已落实专项补助资金7050万元启动实施了中心镇150多个市政设施、风貌改造等项目,并提高了中心镇过境省道公路养护费标准(达到2万元/公里?年)解决其过境路况差问题。以农村道路、民房建设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黔江区“五在五心”工程取得积极成效,城口、巫溪等区县借助生态和扶贫移民工程引导退耕农户、高山和高寒地区人口向小城镇及集中居民点集聚。
虽然县域经济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影响发展环境。特别是对于城口、巫溪、巫山等边远区县,缺乏快速出入境通道是其发展的瓶颈制约。二是产业层次和结构不良。县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区县主导产业单一(如秀山、城口锰加工业,武隆铝加工业以及双桥区汽车工业一业独大),极易受市场波动、政策调整以及企业投资策略变动影响;特色农业进展不明显,链短质弱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特色旅游缺乏吸引力,对经济贡献度太低。三是资金匮乏严重制约发展。金融资金外流突出,中小企业融资难,民间投资缺乏活力和动力;部分项目特别是农业类项目进展缓慢,项目储备数量和质量与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的要求有差距。四是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利用较为粗放,存在批而未供、供而未建等土地闲置现象,集约、节约用地亟需加强。五是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产效益仍然十分低下,农业“靠天吃饭”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农民增收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六是部分“两翼”区县的矿产资源开发需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二、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虽然全市经济总体上呈现出企稳回升的趋利态势,但2010年经济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后经济危机时期推动我市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难度仍然较大。从国际国内形势看,虽然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基础不稳、动力不足,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由于外需萎缩、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等诸多方面影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也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从“保增长”调整为“促转变”,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要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国内外形势和宏观政策微调将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产生复杂影响。不利影响突出体现在:一是“外向型产业”仍将不景气。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出口贸易短期内形势难以根本扭转,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南货北上、东货西进”可能进一步加剧,对我市部分外向型产业将产生挤压。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利影响。2010年国家还将进一步抑制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加之金融危机导致的建材等需求萎缩,将对我市铝、锰等矿产资源产业、水泥等建材业以及其他高能耗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可能较大程度影响部分区县发展。三是投资增速可能放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适度投资增速,重点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可能影响我市部分项目上马和争取中央投资;中央对地方政府及其平台公司举债和担保进行规范,将对地方政府融资带来巨大影响;虽然货币政策总体保持连续性,但信贷增长规模将有所控制,可能直接影响我市区县政府扩大融资。四是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一方面,国际投资受金融危机影响放缓了步伐,新引进重大国际投资项目难度大;另一方面,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减速和中西部同质竞争加剧对我市招商引资造成巨大挤压。
当然,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也面临一些机遇,特别是国家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继续实施扩内需政策、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加大重点领域改革进程、加大对社会民生的投入以及我市推进国发3号文件落实、实施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设立“两江新区”、加快“五个重庆”建设、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等有利形势将带动和促进我市县域经济发展。
三、2010年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2010年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扣圈翼城乡协调发展这一主线,坚持扩权强县,充分发挥区县主战场作用,创新机制体制,激发县域活力,推动县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坚持产业兴县,积极对接国家宏观政策,完善平台建设,强化要素保障,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增长和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坚持分类指导,以主体功能定位为导向,细化区域政策,以圈带翼,扶强援弱,推动圈翼联动协调发展。
2010年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应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1.依托园区集聚培育特色工业。一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集约用地、节约用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要求,立足园区产业定位,科学规划园区功能布局和基础建设。协调进出口银行50亿元贷款按期到位,力争发行区县园区集合债券,多渠道筹集园区建设资金。在现有特色园区的基础上,推进“1+15”移民生态工业园建设,争取国家将其纳入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并安排专项资金对其基础设施给予支持。继续安排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对园区标准厂房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支持。二是完善园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服务园区产业的物流专业市场建设,鼓励支持重点园区配套建设专业物流体系或物流园,尽快启动长寿化工园区、大足五金产业园区等配套服务集聚区建设。三是借助园区平台扩大招商引资。围绕市政府确定的园区主导产业,本着“求差、找点、补链”思路,细化入园产业目录,策划园区引资项目,定向定点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并支持区县借助全市“十大经贸活动”、东部沿海省市姊妹区县结对等载体,开展集群式、链条式招商,有针对性地引入关键性、节点性的重点项目和企业,进而带动配套产业引进,推动工业园区专业化。四是依托园区载体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把园区作为全市循环经济试点重点,组织实施好长寿化工园区等国家第二批试点项目,积极推进永川工业园区市级试点工作,指导涪陵区以特色工业园区为重点开展市级区县试点。鼓励并支持特色园区申报市级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五是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争取国家出台支持重庆内陆型加工贸易产业政策、审批并尽快启动实施《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将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长寿化工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2.联动城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稳定粮油、巩固基础、推广农业机械化、实施“千百工程”的同时,按照壮大基地、培育龙头、发展中介、扩大营销的思路,结合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农业投融资改革,积极引导城市资本下乡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一是突出支持发展生猪产业。加大力度推进荣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着力打造涪陵、黔江等一批重点生猪养殖示范基地,通过循环经济推进污染问题解决。加强生猪供需调度情况监测预警,为生猪规模化生产提供预期性指导。力争年出栏生猪增加到2010万头。二是突出支持发展柑橘产业。坚持建设、加工、销售同时抓,继续推进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建设,新建标准化果园12万亩、改造老果园4万亩,力争柑橘种植超过170万亩。继续扶持万州汇源、三峡建设、恒河果业等柑橘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三是突出支持蔬菜基地建设。按照做大体量、注重生态、扩大市场的要求,推动县域蔬菜产业发展,新、改建重点蔬菜基地10万亩,建设蔬菜专业村100个,力争蔬菜播面达到800万亩,产量1100万吨以上。重点支持潼南蔬菜基地、武隆高山蔬菜基地等发展壮大。
3.着力完善县域城镇功能。一是着力破除交通瓶颈制约。加快推进渝利铁路、渝怀二线主城至涪陵段、兰渝铁路重庆段、南涪铁路和渝湘高速黔江至秀山段、渝宜高速云阳至巫山段、奉节至巫溪高速公路建设,尽快开工重庆-大足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开县-城口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二是推进县城功能完善工程。按照建设“五个重庆”的要求,以区县城市为重点,充分利用市支持31个区县城上档升级专项资金,整合资源,进一步推进区县城功能完善。突出中心镇建设,加快建设形成一批经济实力较为雄厚、人口转移承载力较大、辐射周边地区能力较强的中心镇。三是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服务周边的综合能力,重点帮助万州区、黔江区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教育培训基地以及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支持渝惠江津双福农产品物流园前期工作。四是增强县域商贸流通功能。指导完善县域中心商圈、特色商业街、专业市场、万村千乡工程等城乡商贸体系建设,落实“家电下乡”等拉动消费政策。重点引导重百等大型商贸名店加快入驻区县城,指导推进区县物流规划编制。五是完善政策促进人口转移。进一步探索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区县城和小城镇转移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村和“两翼”人口加快转移。
4.深入推进圈翼帮扶和互动。进一步完善“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调动结对区县参与圈翼帮扶和互动的积极性。加大工业园区、城镇基础设施和整村扶贫等项目援建力度,力争援建项目投入在帮扶实物量中占比达到80%以上,确保30%以上帮扶实物量用于整村脱贫,发挥好对口帮扶对“两翼”农户增收的促进作用。以对口帮扶为切入点,引导“一圈”优势企业加速向“两翼”拓展,帮助“两翼”特色产业扩大市内外市场。支持主城区县与“两翼”区县共创工业基地,探索圈翼区县异地建园机制。加大力度推进对“两翼”富余劳动力的对口援助培训、就业指导和后续服务,带动“两翼”人口加速向“一圈”转移;完善制度更好发挥党政干部、教师、医务人员选派对“一圈”人才锻炼和“两翼”人才培养的作用。
5.扶持贫困地区和特殊地区加快发展。一是实施“整村脱贫推进年”。争取国家加大扶贫投入,集中力量推进整村扶贫。完善2000个贫困村的脱贫规划,新启动250个村的整村脱贫工作;加大片区开发力度,新启动4个区县的片区开发试点,使片区开发试点覆盖到1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二是支持渝东南地区扶贫开发。力争国家尽早批准渝东南地区作为特殊贫困片区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抓紧推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规划编制工作。三是争取国家支持库区后续发展。继续跟进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编制,争取将移民生态工业园等关系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重大问题纳入后续工作规划,并做好后续工作规划启动实施的准备工作。争取国家延续执行三峡电站税收分配、库区产业发展基金、三峡库区耕地占用税等库区财政性资金扶持政策。争取国家延续并调整对口支援政策,积极衔接对口支援省市在企业引进、技术支撑、人才支援等“造血”帮扶上加大力度。
第五篇:重庆市2011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重庆市2011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011-6-3]
一、2010年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县域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区域发展趋向协调
预计全年31个区县(本报告中经济数据均为主城九区以外的31个区县的数据)实现GDP4750亿元、同比增长17.5%,增速较2009年全年高0.5个百分点,比主城九区增速高1.5个百分点左右,总体上呈现高位逐季回稳态势,县域经济迈入15%以上高增长期。全年“一圈”县域增长18.0%、渝东北县域增长17.6%、渝东南县域增长17.2%,均将高于主城九区增速。31个县域增速均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双桥、城口等个别区县摆脱去年增长低迷状况,经济快速回稳,增幅高达20%以上;万盛、彭水等个别区县由于产业后续投资乏力,增速相对滞后。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等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势头,预计全年增速19%左右,占县域经济比重将提升到40%以上,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二)工业经济迅速崛起,产业结构优化加快
一产业和三产业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增加值达到630亿元、1700亿元,分别增长6.0%、13.0%,与全市平均增速大体相当。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900亿元,同比增长24.0%,万州工业园区升级国家级园区、黔江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江津加快融入主城发展、璧山发展微电园配套产业等推动本地区工业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工业发展支撑二产业强劲增长,预计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350亿元,同比增长24.0%,比全市平均增速高1.5个百分点,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可能超过50.0%,首次实现比重过半。
(三)投资增长高位回稳,内需持续平稳扩大
全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可望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32.0%,比全市平均增速高5-6个百分点,但比2009回落5-6个百分点,投资继续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其中,合川、南川、綦江、铜梁、大足、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巫溪、石柱、酉阳等区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超过40%。工业投资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全年县域工业投资完成1650亿元,增幅28.0%;由于要素供给,金融危机影响导致重大项目开工不理想,万盛、双桥、涪陵、城口等4个区县工业投资可能呈现负增长。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强增长,涪陵、合川、綦江、潼南、璧山、梁平、垫江、武隆、秀山等区县房地产投资可能翻番,石柱、酉阳房地产投资增长将超2倍,县域全年房地产投资可能达到500亿元、增幅60.0%,将推动县域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1400亿元,增长19.0%左右,仍保持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拉动。
(四)招商引资有所回落,部分区县引资压力较大
招商引资总体上呈现逐季回稳态势,预计全年引进内资1300亿元,同比增长65.0%,比前三季度增速低10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速低30个百分点。江津、合川、潼南、城口、丰都、垫江、奉节、黔江、秀山、酉阳、彭水等区县引进内资可望实现翻番,云阳县增长5倍以上。部分区县引进内资效果欠佳,涪陵、长寿、万州等引资额较大区县增速可能放缓,万盛区引资额同比可能大幅降低。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5亿元左右,与去年基本持平。
(五)经济效益整体好转,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随着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进一步提高,带动县域财政收入整体好转。预计全年区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区县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突破500亿元、300亿元,增速高达57.0%、45.0%,比上年增速分别高20个、10个百分点,区县财政实力显著增强。31个区县财政收入增长普遍较好,万盛、双桥、长寿、南川、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万州、垫江、忠县、云阳、奉节、黔江、武隆、秀山等一批区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预计超过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11.0%,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工价双增加、粮食和生猪等农产品价格恢复上涨以及化肥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增长17.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今年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势头良好,但一些长期存在突出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性好转:一是县域经济体量仍然很小。预计2010年底GDP100亿元以下区县仍有14个左右,GDP50亿元以下区县仍有5个左右,31个县域占全市比重仍将在60%以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二是产业空虚与结构不合理交织。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现状制约特色产业规模化和组织化生产,工业企业少、规模小、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加快解决产业空虚的压力致使部分区县在招商引资中“来者不拒”,特别是一些能耗和污染较大的产业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三是农民生活水平总体仍然较低。贫困山区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尚未明显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仍然较低,12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仍可能低于5000元(其中4个县4000元以下),高寒边远和生态脆弱等不宜居住区贫困人口搬迁任务非常繁重。食品等物价上涨对农民生产生活影响较大,城镇房价高企对城镇化形成隐形遏制,农村消费难以有效拉动。四是统筹城乡发展任务重难度大。区域之间、县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差异很大。县域财政实力普遍较弱,用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投入十分有限,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任重道远。
二、2011年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从全球范围看,2010年以来经济复苏态势总体逐步向好,但金融风险财政化、通货膨胀等应对危机政策的负面效应逐步凸显,世界经济复苏出现放缓;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实体回归”趋向更加明显,相当长时期内全球产业转移动力减弱;国际贸易摩擦、国际资源争夺战以及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从我国形势看,随着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实施,宏观经济呈现出回升向好转向稳定增长态势,但明年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宏观调控政策可能更加灵活审慎,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可能加大,财政政策可能继续宽松,货币政策可能适度收紧。从全市形势看:虽然明年可能仍将面临房地产政策调控、节能减排与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因素制约,但全市经济经过直辖10多年蓄势已步入15%以上高速增长期,西部大开发、3号文件以及库区后续工作规划的政策优势将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两江新区、经开区、高新区、万州工业园区等国家战略平台产业集聚效应将逐步显现,“五个重庆”建设大大优化重庆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将对“两翼”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形成强力推动。
总体来看,明年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趋好,但仍要注意防范、消化和应对以下四个方面不利因素。一是投资增速可能继续回落。国家投资刺激政策逐步淡出、整体投资强度减弱,货币政策收紧、政府债务偿还高峰以及政府融资平台规范将对区县融资带来巨大压力,房地产深度调控可能遏制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踩刹车”对区县招商引资产生巨大影响。这些对我市县域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影响很大,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减轻负面影响。二是产业调整可能形成短期压制。原有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可能受产业政策和市场萎缩的深度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人民币升值以及出口退税品种削减将较大压制外向型产业发展,国内省市及区县间新兴产业布局争夺战十分剧烈,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困难很大。这些对我市县域产业调整升级和加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需要采取经济措施予以应对。三是发展要素制约可能更加突出。国家继续加强对土地调控和管理,全市经济加快发展特别是两江新区等开发平台建设对建设用地需求更加旺盛,市上“以项目批地”机制与区县引资“以土地招商”的客观要求矛盾进一步显现,土地指标审批对项目前期工作要求将更高;我市整体由能源“自给自足”转为“净输入”省市,电力、天然气、煤炭等工业能源需求随产业发展剧增,新增能源需求解决难度加大;部分区县进入政府偿债高峰期,区县融资难以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这些问题既需要争取国家加大支持力度,也需要市内加强统筹协调予以解决。四是农村居民实现预期增收目标难度仍大。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主要集中在鸡鸭鹅以及牛羊等种养殖方面,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体系瓶颈尚未突破;农业生产效率仍然较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农产品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缺乏合理利益分配机制;生猪养殖仍然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出口贸易萎缩可能影响东部沿海部分企业生产进而影响我市县域劳务输出。
三、2011年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坚持扩充实力与促农增收相结合、产业培育与城镇发展相衔接、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互促进,突出产业支撑、农民增收、基础完善、人口转移和区域协调五大重点,内推改革增动力,外聚要素添活力,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高速发展。
2011年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应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以园区为重点培育现代产业
一是强化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协调进出口银行50亿元贷款按期到位,争取尽快发行园区集合债券,多渠道筹集工业园区建设资金,进一步加强园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及标准厂房建设。支持区县完善工业园区与区域骨干路网连接道,鼓励重点园区配套完善物流体系,提升园区竞争力。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方案》。根据各特色工业园区“十二五”产业规划,本着“求差、找点、补链”思路,细化入园产业目录,策划园区项目,推进“嫁接招商”、“点对点”上门招商、重点行业专业化招商,并利用重大经贸活动扩大招商推介力度。三是加快特色旅游开发。全面启动“一带五区”统筹城乡旅游发展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围绕长江三峡、大足石刻、乌江画廊、天生三硚等旅游精品,加快十大乡村、十大名镇等重点项目建设,扩大县域旅游宣传营销。四是推进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建成银盘、草街、金家坝等大中型水电站,开工石柱电厂、奉节茅草坝和金凤山风电场,组织实施农林生物质燃料发电规划,推进大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发电和污水沼气发电试点,争取国家核准并开工石柱电厂、合川二期电厂,尽快取得奉节电厂等项目路条,推进綦江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培育壮大县域能源产业。五是协调保障发展要素需求。加大力度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扩大地票交易,启动万州工业园区土地征转分离试点;协调中石油、中石化增加我市天然气供应量,协调外购电和电煤输入尽量保障产业项目用电。
(二)多管齐下推进农民致富增收
一是千方百计拓展特色产品市场。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涉农经济实体,引导专业大户发展网络销售,帮助搭建“两翼”特色农副产品市场拓展平台、扩大产品知名度,保障公平、公正交易。二是切实做好疫病防治工作。狠抓动植物基础防疫工作,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和指导,切实做好动植物疫病疫情防范工作,避免疫病疫情损害。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进一步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引导农村土地、林地向大户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四是继续扩大劳务经济。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重点做好新生劳动力技能培训,力争新增转移劳动力30万人。五是落实好支农惠农政策。切实落实各项涉农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农民工子女城镇入学范围,继续为农民工办实事。
(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保持投资对经济的持续拉动
投资仍然是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要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加快产业投资的同时,进一步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既形成民生项目对当前投资的有效拉动,又为今后加快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要加大力度推动一批重大交通、水利项目建设,做好征地拆迁等工作力争成渝客专、渝万城际等重大工程尽快开工,协调推进兰渝、渝利等铁路和奉节-巫溪、万州-忠县-丰都等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建成大足玉滩水库,新开工一批“泽渝”中型水库。要提速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中小学及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农村电视扶贫工程、农村广播社社响工程,加快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四)加快推动人口梯度有序转移
完善城镇体系和功能,增强城镇及农民新村的人口承载能力,借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有序梯度转移。一是加强县域城市建设。结合工业园区建设,优化区县城市发展规划,推动城市规模适度扩大。整合区县城上档升级专项、对口帮扶实物量、城市建设维护费等资金,进一步完善城市广场、体育馆等“大件”。按照“森林、畅通、健康、平安、宜居”的要求,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二是提速中心镇建设。认真落实支持中心镇建设的资金支持、用地支持、金融支持、智力支持等政策,整合各方面资金,集中支持中心镇“五个一”工程和“六个有”配套建设,因地制宜加快中心镇风貌建设,全面提高管理水平,逐步提升中心镇产业辐射能力。三是推进农民新居建设。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通过地票交易等多渠道筹集农民新村建设资金。整合中央、市级专项及涉农资金,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四是抓实户籍制度改革。切实加大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宣传力度,进一步做好农民转户后续服务工作,保障农民转户入城后各项权益,以惠民利民的实际带动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民转户进城入镇。
(五)扶强援弱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分类指导,启动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细化区域政策,以圈带翼、扶强援弱,推动圈翼联动协调发展。一是支持一批重点县域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支持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措施,落实好万州第二大城市建设、黔江建设渝东南经济地区中心城市、加快涪陵经济社会发展等区县分类指导政策,通过壮大中心城市和培育县城增长点来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鼓励主城周边区县抓住“外环时代”机遇,主动承接主城特大城市辐射带动加快发展。二是启动实施库区后续工作规划。编制我市后续工作规划实施具体方案,制定后续工作阶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等项目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后续工作规划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后续工作规划投资计划中予以实施。继续争取和落实好库区相关发展扶持政策。三是以整村脱贫为重点推进扶贫开发。争取国家进一步加大扶贫支持力度,整合投入启动45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进一步探索产业扶贫机制和办法,引导贫困群众结合万元增收工程加快脱贫步伐。继续组织实施好生态和扶贫移民。四是推进圈翼帮扶促进互动发展。按照“一圈两翼”对口帮扶“十二五”规划,集中力量办好助推农户万元增收、助推城镇功能完善、援建城乡居民住房、援建寄宿制学校、助增医疗服务能力、援建园区基础设施、扶持农民培训就业、开展智力援助活动、资助贫困生就学、帮助招商引资等“十件实事”。五是支持渝东南地区加快发展。配合国家推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规划编制工作,力争更多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实施,通过基础设施改善和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发展。